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不能隔絕的愛

講道內容
講題:不能隔絕的愛
經文:羅馬書八章26-39節
主講:陳美玲傳道師
時間:二0一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一、 引言
給井上伊之助的通知書:
一張報喪的通知信,收件人是24歲的青年神學生,從慕道到信主才4年的井上伊之助。那是1906年。井上的父親已經死亡!在台灣的花蓮,由於勞資糾紛,原住民出草,殺死日本樟腦公司的職員25人,其中包括井上伊之助的父親!
這時候的井上,非常的震驚、悲傷,父親的慘死會不會使他和基督的愛隔絕了?
二、 不能隔絕的愛
羅馬書是使徒保羅寫給在首都羅馬城裡的基督徒的一封信,羅馬的教會不是保羅親自設立的,保羅寫這封書信,乃是為了日後親自前往羅馬城的拜訪旅程做預備。
在羅馬書第8章,被贊譽為皇冠上閃閃發光的寶石的這個篇章中,保羅說明了我們這些靠相信基督耶穌得到救贖、已經和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的人,受到聖靈的引導,過著隨從聖靈的法則的生活,脫離了罪和死的法則。
在8:35,保羅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接著,保羅在8:39很堅定地說:「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把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起來。」
1.讓我們勝過一切隔絕的事物和權勢
1)人生中的隔絕
隔絕(depart, separate,)是指「分開」、「離開」的意思。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經驗過隔絕的情況,有的時候,分開是為了學習上的需要。小朋友玩遊戲的時候,把紅色的豆子和藍色的豆子分開,不同顏色的豆子放在不同的個盒子裡,這是一種「分開」、「區隔」。
有的時候「分開」是一種傷心、痛苦的經驗,很多父母經驗過,當兒女剛開始上幼稚園的第一個禮拜,早上在幼稚園門口的道別,對於年紀尚小的兒女而言,他們不願意分開,那一瞬間好像是永遠的別離那麼的傷心。有些人曾經經驗過更深刻、更長久的分離之痛,年輕男女朋友交往一段時間之後的分手、締結婚約的夫妻最終不得不離婚;有的時候,我們所愛的親人、朋友,在疾病或意外中,永遠離開我們,就好像最近這些日子,接二連三的空難裡,許多家庭的經驗。分開或隔絕,造成生命裡面的失落、空洞、憤怒和恐懼。
2)保羅的經驗
對基督徒而言,保羅在羅8:35提出好幾個情況,讓我們以為自己和基督的愛分開了,隔絕了,使我們的心失去了平安。特別是熱心服事上帝而遭遇困難的人而言,有些人甚至如同遇到生命中的黑夜,困惑不已。
當我們回顧保羅在使徒行傳中多次旅行傳道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他在傳揚福音的過程中所經歷了許多困難的處境。在使徒行傳13:50,他從彼西底的安提阿被驅逐出去;在路司得,他被人丟石頭打到幾乎喪命(徒14:19);在腓立比,他和宣教同工被監禁在牢裡(徒16:22-24)……。經過這麼多的困難、敵對的處境的保羅,從自己的經驗中和我們分享,在8:39鄭重的宣告,這些情況或造成這些情況的權勢,都不能使他和耶穌基督的愛隔絕。
3)其他信仰前輩的經
這樣的經驗,也是許多前輩基督徒,在行走天路旅程的遭遇,他們同樣宣告保羅的宣告,以具體的行動表明這種不能被隔絕的愛。
a.井上伊之助:當他在神學院裡預備自己成為一位服事上帝的人的時候,卻傳來父親意外死亡的消息。在極大的震驚之下,井上做了一個很了不起的決定,他要以愛來復仇,死亡不能夠隔絕基督對他的愛。所以,他開始為台灣的原住民祈禱,祈禱兩年之後,他感受到必須來台灣向原住民宣揚基督福音,深深的催逼。
1911年,接受過一年醫療訓練的井上來到台灣,在新竹山區服務。雖然他抱持著崇高的心願,要用基督愛的福音感化獵人頭的原住民,但是,他遭遇的是種種的困難和阻礙。首先,台灣總督府實施的理蕃政策使他不能公開向原住民傳福音,只能用醫療服務和禱告,默默的耕耘。有一次,新聞媒體的報導,使他受到政府的關切和警告。第二,他在新竹山區的生活條件非常簡陋,甚至還有危險。原住民出草的消息傳來,有人傷亡的消息讓他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第三,他自己、他的妻子,都曾經嚴重的生病,甚至,二戰期間,他的三名已經成年的兒女,陸續病逝在台灣。
b.李庥牧師娘:1867年和丈夫一起飄洋過海,從英國來到台灣南部宣教的李庥牧師娘,伊萊沙女士,面對不足4歲的次子過世,和李庥牧師的死亡(1879年瘧疾)。
因為基督那不能隔絕的愛的緣故,伊萊莎女士堅強地從喪夫的傷痛中站起來。她向母會提出申請,成為派駐台灣的女宣教師,1880年2月接到正式派令,成為19世紀第一位派來台灣的女宣教師。她繼續推動「女學校」的設立,這是他們夫妻兩人在南台灣宣教中極大的負擔,他們要讓台灣的女孩子可以上學,可以接受教育,可以自己認識字讀聖經。為了快快興建女學的校舍,並不富有的她獨力奉獻300英磅,幾乎是全部需要的建築經費。
保羅和這兩位在台灣的信仰前輩從自己的經驗中,宣告這些情況都不能把他們和耶穌基督的愛隔絕。不管是患難、困苦、疾病、危險、逼迫,不論是政府的規定、家人的死亡、宣道委員會或是教士會的困難,都不能阻止他們用基督的愛去愛上帝和愛身邊的人。
2.按照上帝的旨意賜下:是我們實踐大誡命的動力(8:26-28
接著我們要思考的是,這些信仰的前輩可以在這麼困苦危險和患難中堅忍前行,讓基督不能被隔絕的愛,激勵著他們,是不是因為他們比較堅強,比我們這些「普通」的信徒勇敢,所以才能夠忍受這麼大的困難,有這麼不平凡的行為?
1)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8:26)
保羅在8:26強調兩件事:「軟弱」和「幫助」,顯然,保羅很誠實地說出了他和我們每一個人的實況,我們都是軟弱的人。即使成為基督徒,我們也不是超人、完人或聖人。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很清楚知道自己是軟弱的人。感謝上帝,正是因為這樣,聖靈會幫助我們。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聖靈會伸出手來,拉我們一把;當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聖靈會伸手,拉著我們脫離危險;當我們憂傷難過的時候,聖靈會伸手,輕輕拍著我們的肩膀,安慰我們。當我們流淚哭泣時,聖靈會伸手,拭去我們的眼淚。聖靈時時的幫助,正是顯出基督耶穌的愛沒有和我們分離,是不能隔絕的。
2)聖靈按著上帝的旨意為我們代求(8:27)
更重要的是,聖靈為我們代求,替我們向上帝祈禱。聖靈的代求非常寶貴,一方面,他的祈求用的是言語不能表達的歎息,另一方面,他是依照上帝的旨意祈求。
也許我們會納悶,「歎息」是什麼意思?在羅8:22-23,提到「直到現在,一切被造的都在呻吟」,為的是盼望有一天能夠擺脫死亡的枷鎖;連我們這些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也在心裡歎息呻吟,等待上帝收養我們作他的兒女,使整個的自我得自由。」歎息,或是呻吟說明了一種非常深刻的情緒、巨大的痛苦,一種受現況深深的限制的不自由,以致於一切的被造物,甚至是我們基督徒也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很深的,很長的歎一口氣。
然而,保羅告訴我們,聖靈也要「同樣地」,用歎息為我們代求。我們的歎息有多深,聖靈代求的歎息也有多深;我們的歎息有多大,聖靈的歎息也有多大。
另外,聖靈的代求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依照上帝的旨意」,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樣禱告」。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怎樣禱告呢?我們不是常常說,禱告就是和上帝說話嗎?禱告就是把我們的需要告訴上帝嗎?是的,禱告有一個層面是向上帝說話;禱告是把我們的需要告訴上帝;但是,這不是禱告的全部。最好的禱告是按著上帝的旨意,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是最好的典範,「不要照我的旨意,只要照你的旨意」(太26:39)、「願你的旨意成全」(太26:42)。
那麼,上帝的旨意是什麼?不就是耶穌交待給我們的「大誡命」嗎?上帝要我們實踐耶穌基督交待給我們的大誡命,就是要愛上帝,還要愛鄰人(太22:37-39)。耶穌說:「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約13:34)「你們要彼此相愛,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7)
上帝命令我們彼此相愛,要我們把最大的誡命實踐出來,當聖靈親自用言語不能表達的歎息,依照上帝的旨意為我們代求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會愈來愈符合上帝的心意,體會和實行不能隔絕的愛的意義。
3)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萬項事相及來),叫愛上帝的人──就是他照自己的旨意呼召的人都得益處(8:28)
當井上伊之助回應上帝的呼召,來到台灣山地,用行動實踐愛的命令,他多年的付出和耕耘似乎沒有成果,政府不許他向原住民宣道,他和家人受到疾病的侵襲、死亡的摧殘……。在這些事件中,這些順利的事、不順利的事、傷心的事中間,我們可能為他感到不值得,為什麼要為殺害父親的人承受這麼多苦?為什麼要愛殺害父親的人?可是,井上看到的是上帝的手在工作,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讓他愈來愈明白上帝的權能和旨意。他用一句泰雅族的語言來表達:「德蜜嫩  烏杜赫」(Tminun Utux),也就是「上帝在編織」,呼應著保羅在羅8:28的話語。上帝讓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發生,各種各樣的事,不論快樂或悲苦,都是上帝在掌權和統理,為了把我們的生命編織為一塊美麗的布料。
「德蜜嫩  烏杜赫」,「上帝在編織」:上帝攝理一切,眷顧萬事。
3.使上帝的兒女有盼望:成為耶穌基督的形像(8:29-30)
1)兒子的形像(image, figure, likeness, 8:29
上帝為我們這些在耶穌基督裡得救的人,早就預備了一個美好盼望,應許我們在救恩裡,成為上帝的兒女,如同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一樣。
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帶給我們極大的盼望,因為我們知道,在基督耶穌那不能隔絕的愛裡面,我們不只在現在做上帝的兒女,最後,我們會有兒子的模樣(形像),是我們屬於基督,屬於上帝的記號。曾經有法利賽人問耶穌一個問題,「該不該納稅給羅馬皇帝?」耶穌回問他們,銀錢上的像是誰的(太22:15-21)?有凱撒皇帝的形像,就是皇帝的東西。同樣的,當我們的身上的兒子的形像時,我們就是屬於基督、屬於上帝的。
2)我們的盼望:上帝使我們成為兒子的形像
上帝要把我們雕塑成他的兒子的形像, 8:29提到「效法」(conformed to)兒子的形像,指的是上帝讓我們成為他的兒女的樣式,他透過我們生命中發生的事情,遭遇的人,一點一點的改變我們,他編織我們的生命,在聖靈的代求之下,使我們愈來愈有上帝的兒女的形像。
井上伊之助在台灣山地的期間,他要傳福音給原住民朋友,受到日本政府法令的限制,只能默默的禱告和行醫。二戰結束之後,他取了漢名,想要留在台灣,卻在1947年被國民政府強制遣回日本。我們在他的一生看到了什麼?是上帝之子的形像,是願意為愛受苦的形像,是愛仇敵的形像。上帝編織了他的生命,成為上帝之子的形像。
當井上先生年邁臥病在床的時候,他並不知道他只能「用日常的禱告和行為來傳道」,到底有什麼效果。他的盼望「希望砍人頭的那雙手,有朝一日成為持聖經和讚美詩的手」,實現了嗎?
這時候,高俊明牧師來到日本探望井上先生,告訴年老且生病的他,如今,有一所專門訓練原住民傳道人的學校設立了,高俊明牧師就是玉山神學院的院長!砍人頭的手,真的成為拿著聖經和聖詩的手了!
伊萊莎女士的生命不是也一樣嗎?上帝之子的形像在她的身上表現出來,她一心要推動的女學校尚未完工招生,她自己就因為身體上的病痛,必須離台返英,結束宣教師的生活。三年之後,1887年,女學校開辦了,招收了第一批女學生。在伊萊莎女士身上,也顯出上帝之子的形像,是願意為了台灣女孩的幸福而付出的愛人形像。而這個學校如今還屹立在台南,接續她的女宣教師用心經營女學,教育台灣的女兒。
三、 結論
1.上帝藉著耶穌基督賜給我們不能隔絕的愛,成為我們實踐大誡命的動力,使我們突破隔絕去愛上帝和愛鄰人。
2.聖靈按著上帝的旨意為我們代求,上帝編織我們的生命(德蜜嫩  烏杜赫),使用發生我們生命中事情,快樂的事、悲傷的事、滿足的事、欠缺的事,成為一條一條的紗線,把我們的人生編織成一塊色彩美麗的布料,使我們漸漸成為兒子的形像。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