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我願意

講道內容
講題:我願意
經文:加拉太書六章2-5節
主講:鄭碩帆神學生
時間:二0一四年三月九日  

弟兄姐妹平安!我們一起來禱告:天父上帝我們感謝祢,因著祢的恩典我們得以聚集在祢的面前,蒙祢的呼召成為屬祢的子民,求祢聖靈光照我們,使我們今天聽見祢話語中的奧妙,感謝祢。這樣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引言:我願意  

今天的題目是「我願意」,這句話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句話。我們最常聽到它的場合是一個很歡慶的場合,通常講這句話的時候所有在場的人都很開心,因為這句話代表兩個人的生命之後要產生一種連結,一輩子不再分離。  但是雖然在講「我願意」的時刻很高興,但是真正的挑戰是在講了「我願意」之後才開始,因為兩個人彼此的連結,代表著從此以後兩個人的重擔要互相分擔。生活習慣、家事、貸款、雙方父母、兒女等等,很多人這才發現這樣的彼此連結和永遠不分離其實是不容易的。  因為不是只有彼此分享喜悅,也要彼此分擔重擔。

一、律法下的奴隸

今天的經文一開始也提到互相擔當重擔這件事情,保羅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事實上,我們今天看這句經文不覺得有甚麼特別。因為背包包是我們很習慣做的事情,背自己的包包沒有甚麼特別,甚至包包的品牌不一樣是一種時尚,CHANEL、GUCCI、LV、PORTER、CARGO。在我們的文化裡面,自己拿自己的東西很正常,我們也常常幫別人拿東西,如果我們在路上看到別人背了太多的行李或是手上太多東西,我們樂意幫助人,減輕人的負擔,我們很容易就可以說:「ㄟ,你東西這麼多我幫你拿,沒有關係我幫你背。」所以我們看到這句經文自然覺得,保羅就是要我們互相幫助。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加6:2a)如果我們重新思考保羅的時代,就會發現這句話恐怕和我們想的不大一樣,看這封信的人感覺恐怕也不會跟我們一樣。在希臘文化裡面,正常人走來走去不會自己背東西,這一點都不時尚,因為在希臘文化裡面負責背東西的,不是自己,是奴隸。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當加拉太的信徒聽到保羅這樣說的時候他們會是甚麼反應,他們會覺得很奇怪!這句話很不好聽,「你們要做奴隸!」他們聽了會感覺很不舒服:「保羅你在說甚麼?」 

因為事實上做奴隸就是很不舒服啊!現在我們沒有奴隸,所以我們不覺得,但是對他們來說,如果我不願意背東西,我就對奴隸說:「啊,你來背!」我不願意打掃,我就說:「啊,你來掃!」因為奴隸就是專門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背別人不願意背的重擔。而且奴隸不是做一次,如果我們看這句經文裡面「擔當」這個詞的希臘文,會發現他有「持續、一直繼續做」的意思,所以是要「一直持續擔當」別人的重擔。奴隸就是這樣,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擔當別人的重擔,而且不論任何時候他都要忍耐,繼續做。 

奴隸讓人不舒服,因為這個身分代表要持續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但是還有更糟的,因為保羅接著說:「...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這裡吸引我們注意的是「律法」這個詞。我們現在聽「律法」這個詞也不覺得怎麼樣,因為我們的法律規定的事情還不夠細,在法律下面我們好像還是照樣生活。但是猶太人的律法不一樣,猶太人的律法會規定男生出生的時候要受割禮;規定吃東西的時候甚麼潔淨、甚麼不潔淨,所以你不能亂煮;要守一些節日,例如規定安息日的時候不可以工作。舉例來說,如果現在你是猶太人,安息日不可以按開關,所以如果你住在十樓,要嘛你用爬樓梯的,不然你要等電梯自己下來,因為他們會開啟安息日模式,每層樓都停,很慢,要等很久。所以我們會覺得很奇怪,因為保羅不但要他的聽眾當不自由的奴隸,還更進一步把一套限制奴隸的律法加在他們身上。好像意思說:「你們當奴隸還不夠,這裡有一本奴隸手冊,你們要照著做。」
律法也讓人不舒服,因為在律法下面代表要持續犧牲自己的自由。

所以在6:2保羅的前兩句話,就讓我們皺眉頭,因為他好像要我們努力成為律法下的奴隸,要我們持續犧牲自己的自由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這也是我們的困難,教會今年度的目標是陪伴和關懷,我們第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要面對別人的重擔,這些重擔有可能是各方面的,生活上的、人際關係上的、心靈上的、信仰上的,甚至是人所犯的罪,「而且」這些重擔也常常是別人不願意做的,「而且」我們可能要持續犧牲一部分的自由去背這些重擔,這讓我們很不舒服。

二、重新詮釋律法下的奴隸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整本加拉太書的內容,還有保羅寫作的目的,就會發現保羅不是在道德勸說,是故意用「律法」和「奴隸」這兩個概念來表達他特別的意思。

1.從律法到恩典,從奴隸得自由

加拉太書是保羅寫給加拉太教會的一封信。原因是加拉太教會裡面出現一些人,他們把猶太律法主義的思想帶進教會,強調得救需要靠著遵行律法的一些規條,例如行割禮、守一些節日,藉著這些行動來討上帝的喜悅,而不只是靠著耶穌基督。所以保羅寫這封信給他們是為了要導正這種思想,這是很明顯的目的,因為如果我們仔細看加拉太書的內容,會發現保羅在加拉太書裡面花了大概四章多的篇幅在反對律法主義,甚至一直到5:12以前都還在告訴加拉太信徒「沒有人能靠著守律法而得救」。所以我們知道,雖然保羅用了「奴隸」和「律法」的圖像,去告訴加拉太人要互相擔當彼此的重擔,但是他的意思不是要增加信徒的綑綁,也不是要信徒去遵守律法。他是故意用「基督的律法」這個詞去分別這些猶太主義者所傳的律法主義。

所以保羅所傳給加拉太人的,不是要遵守律法的規條,他傳的是耶穌基督,只有信耶穌基督才能得救。因為這樣,保羅在加5:1-5就已經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加5:1)所以基督已經叫我們從奴隸的身分被釋放出來得到自由,他在5:4又說:「你們這要靠律法稱義的,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了。」(加5:4)就是說如果你靠律法稱義你就不是靠恩典,因為你全部守住了就是你的功勞,守不住就是你的錯,這個就不是恩典;靠恩典就不是靠律法,因為恩典就不是你該得的。所以保羅傳的是一個使人「從奴隸的身分得到自由釋放」、「從律法下面得到恩典」的福音。

2.從恩典到律法,從自由變奴隸

不過,我們可以想像,當保羅寫信寫到這裡的時候,他想起另外一件事情。當他強調基督徒在基督裡面得釋放,得到完全的自由的時候,他突然想到:「不對啊,這些人如果聽到他們完全自由了會發生甚麼事情?」這個情況我們很熟悉,因為我們很多人都在很多的規定和要求下長大和讀書,然後等到長得夠大了,開始沒有人規定我們要做甚麼之後,我們就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自由。那通常是兩種結果,一種是不知道該做甚麼,一種是甚麼都做,阿大部分是後面那一種。

顯然保羅想到的是大部分那一種,就是,有人會以為自由就是甚麼都可以做。這個不是真的自由,因為這樣是任憑罪在我們的身上做王,是被罪綑綁,叫做放縱情慾。所以保羅在5:13接著就說:「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然後我們發現保羅在這裡就開始鋪陳了,因為「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的「服事」希臘文意思其實是「做奴隸」,所以就是「總要用愛心互相做奴隸」,其實跟我們今天看的第一句經文是一樣的。於是我們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保羅告訴加拉太信徒:「你們本來是律法下的奴隸,現在被基督釋放了,你們得自由了,所以你們要成為基督律法下的奴隸。」所以我們到底要得自由還是要當奴隸?

3.自願的行動,放棄的自由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在他的《論基督徒的自由》裡面,一開頭寫了兩句話,是很好的回答,他說:「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眾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這是第一句話,馬丁路德用這句話來說明,基督徒因著信而在律法之下得自由,不需要再靠著行為稱義,這說明了基督徒擁有全然的自由,但是馬丁路德立刻在第二句話這樣說:「基督徒是全然順服的眾人之僕,受任何人管轄。」因為當基督徒的生命被耶穌基督釋放,被耶穌基督改變的時候,他得到的絕對不是只有自由,更重要的是從耶穌基督那裏得到祂的愛,當人在愛裡面,他就會心甘情願的付出。

這是一個從奴隸到自由再到奴隸、律法到恩典再到律法的過程,第一個奴隸是不甘願的,是被押著去遵行律法,是用一把刀威脅你,如果你不做就死。但是第二個奴隸是自願的,是因為我們被釋放得自由的過程中經歷到基督的愛,所以當我們在自由中,聖靈就在裡面感動我們,讓我們願意也把這樣的愛分享給別人,持續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當我們在恩典中,我們就願意選擇順從聖靈,持續犧牲自己所得到的自由。所以從奴隸到自由是被基督的愛觸摸的過程,從自由到奴隸則是付出基督的愛的結果。

基督的愛重新詮釋了我們的身分,讓我們成為自由的奴隸;基督的愛重新詮釋了律法,讓律法成為我們甘心樂意的行動。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1)原來,保羅使用了很弔詭的語言,他的意思是:「願意透過愛成為別人奴隸的人,就會透過分擔彼此的重擔,活在基督和聖靈所提供的自由當中。」耶穌基督自己是擔當別人的重擔,而且這個別人指的是所有人,祂留下了互相擔當重擔的榜樣讓我們學習,但是只有榜樣不夠,所以祂賜下聖靈,透過聖靈繼續在我們當中作工,聖靈在我們裡面感動我們,給我們有動力去擔當別人的重擔。

如果沒有基督的愛觸摸我們,沒有聖靈在我們裡面,我們很難持續做關懷與陪伴的事工,因為我們要付出很多的代價,犧牲我們自己的自由和時間,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三、靠著十字架誇口

在關懷和陪伴的服事中,第二個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看待自己。

1.「互相」是不看自己

剛才一直都在講要擔當別人的重擔,甘心樂意成為別人的奴隸,但是面對教會這個信仰群體,保羅所說的奴隸,稍微有一點點不一樣,他不是說「你要做奴隸」,他是說「你們要互相做奴隸」。保羅拿掉了「主人」這個角色,因為在信仰團體的關係裡面,沒有人可以永遠當承擔別人重擔的那一邊,這樣遲早會垮,主人和奴隸的關係是單向的壓榨,但是去掉「主人」的角色以後,就建立雙向甚至多向的關係。所以保羅讓每一個人都透過持續、忍耐、擔當別人的重擔,在信仰群體中建立彼此的關係。

那這對個人來說就有兩個面向,第一個是我們願意去擔當別人的重擔,第二個是我們願意把我們自己的重擔交託給別人,這兩個面向是在互相做奴隸的關係裡面,在個人身上的行動。所以保羅不是叫我們一直壓榨自己,如果我們一直做一直做,可是都不讓弟兄姊妹幫我們,也不把重擔交給弟兄姊妹,這也不是符合信仰團體的關係。通常很能夠擔當別人重擔的人,不大容易讓別人來分擔他的重擔,但是人是很有限的,我們也要面對而且承認自己的有限,讓上帝能夠透過弟兄姊妹來分擔我們的重擔。舉個例子,我們教會設有愛心基金,可以幫助一些有困難的弟兄姊妹,這兩個面向就都(要有)不能缺,都沒有人奉獻也不行,但是如果只是很多人奉獻,可是有困難的人都不申請,那這樣也(無效)沒有發揮效用。

那在這兩個面向裡面,個人也會面對到一些試探,一個試探是「知道別人的軟弱」,另一個是「被人知道自己的軟弱」。因為人喜歡比較,會希望自己有影響力,希望自己所做的受到肯定,人習慣在團體中追求成為一個有特殊地位的人,所以會透過比較、指出別人的缺乏來肯定自己,讓自己成為團體中的somebody;反過來也會透過幫助別人的軟弱,提升自己的價值,因為這樣可以在人際關係中取得地位。可是「比較」會讓我們關懷別人的動機不單純,也會讓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軟弱,有這一層顧慮就不會願意把自己的重擔分擔給別人。這對於彼此擔當重擔的信仰團體來說是個很大的傷害,也不是一個判斷自己的好方法。所以保羅說:「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加6:3)意思是責備這樣的人說:「你明明甚麼都不是,卻自以為是,這是自我感覺良好。」

這就是一個奴隸的身分所代表的,奴隸不會因為幫主人擔當了重擔就提升他的地位,他不會因為做了甚麼就成為主人家的somebody,奴隸是一個從nobody到nobody的身分,他擔當重擔的時候是nobody,擔當完了重擔他還是nobody,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要不斷持續的忍耐。

2.自己甚麼都沒有,有的不是自己的

但是保羅不是只有停在這裡,他不是只告訴我們「你甚麼都不是」,他接著說:「你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反省自己,不是反省別人,這樣你所誇口的就是從你自己身上出來的,不是跟別人比較,從別人身上得來的。」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保羅的意思好像是說我們可以從自己身上找到做得很好、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真正的價值,我們就可以誇口。不對!如果我們仔細看到最後,會發現他雖然在這裡這樣講,卻在這段經文後面的6:14說:「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他意思是說:「你們好好省察自己可以看到自己值得誇耀的地方,很好啊,但是我呢!我沒有看到自己值得誇耀的地方,我唯一能夠誇耀的,我唯一能夠驕傲的,就是耶穌基督的十字架。」

所以最後一節其實也是在講一樣的事情:「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加6:5)一開始我們讀到這裡會覺得很奇怪,懷疑保羅是不是自己忘了前面寫甚麼,前面要各人擔當彼此的重擔,後面要各人擔當自己的重擔。其實,這裡的擔子和第二節的擔子指的是不一樣的意思,第二節指的是很重,自己背不起的重擔,這個需要彼此擔當;第五節的擔子指的就比較是個人背得起的,所以保羅不是寫到第五節就忘記自己第二節寫些甚麼,他是表達自己背得起的擔子自己要承擔,他同時也表達將來每個人在上帝的面前要擔當自己的擔子,因為沒有人能夠在上帝面前為我們負責。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不只是警告,他也是一個保證,保證上帝幫助我們,保證每個人一定可以背起這個擔子,因為我們誇口的不是自己的能力,不是自己能夠背起這個擔子,而是誇口耶穌基督的十字架,透過聖靈的大能幫助我們背起這個擔子,那是唯一能讓我們誇口的。

從小到大這個世界告訴我們要To be somebody,成為看得見的,但是在上帝的國裡面我們是To be nobody,因為當我們一旦省察自己就發現自己裡面是nothing,唯一有的something是從上帝的恩典來的,是靠著基督的十字架,是藉著順從聖靈而被賦予的。所以我們是再一次因為基督的愛,重新詮釋我們所有的,從原本我希望在信仰團體中成為somebody,轉變成我願意成為nobody,當我們願意成為nobody的時候,基督就使我們成為somebody。

結論 & 回應詩:

如果我們不是真的被基督的愛觸摸到,我們很難持續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其實我們教會有很多人是持續在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例如我們每個禮拜來都看到很整齊的花圃,那不是自然就這樣,而是有些弟兄姊妹自願定期去整理;教會裡面很乾淨是因為有人打掃;我們每個禮拜進到教會都很方便拿到週報,是因為有弟兄姊妹每個禮拜很辛苦在印週報、擔任招待。很多弟兄姊妹願意做那看不到、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還記得我們一開始講到的例子嗎?結婚是兩個人透過願意分擔彼此的重擔,成為一個家庭,但是家庭不是靠重擔連結的,是靠基督十字架上的愛。而我們教會就是上帝的家庭,上帝透過基督的愛,把我們從律法中拯救出來,得到自由的身分,又賜下聖靈,讓我們能夠服在基督的律法之下,成為基督和眾人的奴僕,也讓我們成為一家人,從此我們都是弟兄姊妹,我們是不是也願意分擔弟兄姊妹的重擔?

我們來唱一首詩歌「當你缺乏又喪志」,這首詩歌是吳威廉牧師娘做的,她跟吳威廉牧師一起接受馬偕的邀請到台灣來宣教,為了福音的緣故在台灣分擔當地人的重擔46年。今年教會的重點事工是陪伴與關懷,我們跟吳威廉牧師娘一樣,從基督那裏領受同一份愛。邀請弟兄姊妹,用這首詩歌向上帝禱告,跟上帝說:「我願意!」因為我們決定要彼此相愛,因為我們領受的愛,不是一種感覺、不是一種衝動,而是一個選擇、一個決定,和持續不斷的行動,求聖靈幫助我們。讓我們一起來唱。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