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五十)新約禱告(十)(NT PRAYER.10)哥林多教會(Corinthian church)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五十) 新約禱告(十)NT Prayer10  哥林多教會Corinthian church
時間:二0一一年十月十六日
經文:哥林多前書一章:1-9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I.引言:New York, New York(On the Town)
        保羅寫的哥林多前書是他所有書信當中第二長的。第一長的是羅馬書,這卷書論述因信稱義可說是他的畢業論文。哥林多前書則是描寫教會情形最詳細的一卷,曾經有些人對現在的教會感到不滿,認為應該回到使徒時代的教會,那才是最理想的教會。但若仔細查看哥林多前書,就會發現當時教會中還是有許多問題。
        哥林多城就跟現今的紐約一樣,是個繁華的都市海港,是歐亞兩洲之間的「陸橋」。地中海常有颱風,航海的人若要從小亞細亞、巴勒斯坦到西班牙、義大利去做生意時,不喜歡繞遠路往大海航行,寧可經過哥林多,因為在那裡挖通了一條海溝,船從那裡經過可避開航行上的危險。無論是由東往西或從南到北,這裡是經商必經之地。哥林多是航海人很喜歡去的地方,也是羅馬帝國的重鎮,但道德生活上也很敗壞。人一旦有錢,城市繁華了,就很容易腐敗。
        保羅到那裡傳福音時,有許多哥林多人信主、受洗了,可是也把本來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帶到教會裡面。當保羅離開後大約兩年,聽到教會中有很多問題,使他很憂心,就在以弗所寫信給哥林多教會。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百老匯有一齣音樂劇〈紐約˙紐約〉,裡面有一首歌叫做〈錦城春色〉。1949年被改編成電影,電影裡也有一首歌〈紐約˙紐約〉,就是在描寫紐約的繁華,我們可從其中想像使徒時代的哥林多。
I feel like I'm not out of bed yet, oh, oh, oh
Oh the sun is warm, and my blanket's warmer,
Sleep, sleep in your lady's arms,
Sleep in your lady's arms.
New York, New York, New York, New York,
New York, New York, it's a wonderful town!
Hahaha, hey fellas, what's the big rush?
We only got 24 hours! We've never been here before!
What can you see in one day?
What do you think you're gonna do?
New York, New York, it's a wonderful town!
The Bronx is up and the Battery's down
The people ride in a hole in the ground,
New York, New York, it's a wonderful town!
The famous places to visit are so many,
So the guys would say,
I know my grandpa wouldn't miss any in just one day
Gotta see the whole town,
From Yonkers on down to the bay, in just one day.
We sailed the seas and played a bit of poker way in Mandalay,
We've walked the streets till the night was over,
And we can safely say, the most fabulous sight is New York
In the light of day, our only day.
Manhattan women are all dressed in satin, so the fellows say,
There's just one thing necessary in Manhattan,
When you just have one day,
Gotta pick up a date, maybe seven or eight,
By your way, in just one day.
我感覺我還沒有起床 喔喔喔
陽光很溫暖 我被窩更溫暖
睡 睡在夫人臂膀
睡在夫人臂膀
紐約 紐約 紐約 紐約
紐約 紐約 它是奇妙城市
嘿 朋友 趕啥事呢?
我們只有24小時!我們從沒來過這裡!
你一天能看什麼?
你覺得你能做什麼事呢?
紐約 紐約 它是奇妙城市
布隆斯在上 巴特莉在下
人們都在地洞裡面搭車
紐約 紐約 它是奇妙城市
要拜訪的名勝古蹟有那麼多
所以我們說
我知我祖父不會遺漏任何一項
我們只有一天
要看整座城市
就從楊克斯直看海灣
僅有一天
我們航海 航遍天涯海角
到過曼德勒 看過人面獅身
我們見過多弗懸崖
我們可放心說
最迷人的景觀就在紐約
就在我們僅有的一天白天
曼哈頓小姐都穿美麗絲綢
小夥子都說
在曼哈頓你只需要做一件事
當你只有一天
設法弄個約會 或七個 或八個 在路上
在一天以內!
II.保羅與哥林多教會(Paul and Corinthian Church)
        接下來看保羅與哥林多教會的歷史背景。右圖是保羅第二次傳道時走的路線。他的基地在安提阿教會,不是在耶路撒冷。他第一次宣道是從安提阿教會被差遣,坐船往居比路去的(徒13:1-4),繞一圈回來,途中有位助手馬可因故離開了(徒13:13)。保羅與巴拿巴對這位年輕的助手意見不同,當第二次從安提阿再出發宣道時,巴拿巴認為應該再給馬可機會,但保羅可能覺得他不是可造就之材,不想帶他去。所以巴拿巴就帶著馬可同行,走海路到了居比路,保羅則帶西拉走陸路到大數(巴拿巴是居比路人,保羅是大數人),他們的分道揚鑣,使宣道隊伍變成兩個 (徒15:37-41)。保羅沿著圖上這個路線,先後抵達特庇、路司得、以哥念。他在路司得的時候找到一個可以造就的小伙子提摩太,聽說這個年輕人很用功,保羅就將他帶著走。
        接下來在亞西亞地區的傳道並不順利,保羅就在弗呂家、加拉太徘徊,最後到每西亞、特羅亞。他在特羅亞時,夜間有異象,看見一位馬其頓人向他尋求協助(徒16:9),所以保羅就帶著西拉與提摩太坐船到了腓立比。在那裡遇到一位外國女子呂底亞,因保羅的講道而信主。之後保羅與西拉被捕、關進牢裡,看守他們的獄卒也信主。保羅在此建立腓立比教會,之後便離開了,而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建立的所有教會中,最有愛心的教會,我們和平教會中以彼此相愛為核心目標的小組,也叫做腓立比小組。
        保羅從腓立比走到帖撒羅尼迦,但那裡的猶太人追打他,所以他又到了庇哩亞。庇哩亞的人們比較聰明,天天查考聖經,但猶太人又從帖撒羅尼迦追到庇哩亞,所以庇哩亞人就將保羅送上船,走海路到雅典(徒17:1-15)。雅典是希臘的智慧中心,是文化、知識、哲學的重鎮,所以很難把道傳開,沒有太多人相信他所說的。保羅很失望,就離開雅典前往哥林多。保羅在此待了一年半(徒18:11),後來又發生一些事情,他就離開哥林多坐船到以弗所。耶路撒冷當時發生飢荒,所以保羅趕快坐船到該撒利亞,上岸後又前往耶路撒冷,將錢交給耶路撒冷教會後(林前16:1-3,羅15:25),再回到母會安提阿。
        保羅第三次出去傳道的時候,走的是相同的路線,沿途訪問先前建立的教會,之後抵達以弗所。這次在以弗所傳道比較順利,住了兩年三個月之久。此時他離開哥林多已經三年左右了,聽到教會中很多不好的消息。教會不但派人來、也寫信來,保羅也回信,回信的內容就是我們今天唸的哥林多前書,從其中可以看到這是有很多問題的教會,並非很理想的。
1.保羅在哥林多帶職侍奉
        保羅到哥林多的時候需要工作,所以是「帶職侍奉」。他在那裡遇見兩位猶太人,「這事以後,保羅離開了雅典,來到哥林多。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意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做工。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裏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利尼人。」(徒18:1-4)因為打工,所以他傳福音的時間比較少。後來留在庇哩亞的提摩太跟西拉來幫忙,保羅不需要打工,便很努力地傳福音。他愈努力傳福音,猶太人愈生氣,開始抗拒、毀謗、攻擊他,所以保羅只好離開會堂。
2.離會堂建教會提多家中
        之後他到會堂的隔壁,一位外國人的家裡傳道,「於是離開那裏,到了一個人的家中;這人名叫提多猶士都,是敬拜上帝的,他的家靠近會堂。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相信受洗。」(徒18:7-8)在這段約一年半的時間中,有許多哥林多人信主。猶太人更不高興,抓住保羅去上告官府。
3.猶太人向方伯迦流興訟
        那時新法官迦流到任。他聽了控告的內容後,覺得保羅沒有犯法,只是詮釋聖經的方式不同。控告不成,猶太人就打管會堂的所提尼,「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說:『這個人勸人不按著律法敬拜上帝。』保羅剛要開口,迦流就對猶太人說:『你們這些猶太人!如果是為冤枉或奸惡的事,我理當耐性聽你們。但所爭論的,若是關乎言語、名目,和你們的律法,你們自己去辦吧!這樣的事我不願意審問』;就把他們攆出公堂。眾人便揪住管會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徒18:12-17)但後來所提尼也信了基督,當保羅離開哥林多,過了四、五年後,在以弗所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時候,因眼睛不好,還請所提尼做他的書記,如經上所記:「奉上帝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同兄弟所提尼,寫信給在哥林多上帝的教會……」(林前1:1-2)
4.保羅寫信勸勉避免淫亂
        這封信的內容是針對教會中的問題提出糾正與勸勉。大衛王的兒子曾經犯淫亂的罪,不注重人倫關係。保羅因聽到哥林多教會也有這類的事,很難過,就寫信過去,「風聞在你們中間有淫亂的事。這樣的淫亂連外邦人中也沒有,就是有人收了他的繼母。」(林前5:1)另外保羅知道他們誤會他之前的信,必須做澄清:「我先前寫信給你們說,不可與淫亂的人相交。」(林前5:9)保羅不是說不能跟這些人接觸,因為不接觸是沒辦法傳道的。可惜保羅之前寫的那封信已經失傳。
5.革來氏報告教會有紛爭
        有一個人旅行到以弗所來訪問保羅,告知保羅教會中好像黨派林立,信徒各自推自己所尊崇的人做為跟從效法的對象,有神學上的紛爭。「因為革來氏家裏的人曾對我提起弟兄們來,說你們中間有紛爭。我的意思就是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林前1:11-12)所以保羅必須教導他們。
6.哥林多寫信向保羅請問
        哥林多教會的會友也會主動寫信請問保羅。「論到你們信上所提的事,我說男不近女倒好。」(林前7:1)
 7.保羅派提摩太前往探訪
        保羅發現問題實在太多,所以他就派提摩太前往探訪,希望能幫哥林多教會解決問題。「因此我已打發提摩太到你們那裏去。他在主裏面,是我所親愛、有忠心的兒子。他必提醒你們,記念我在基督裏怎樣行事,在各處各教會中怎樣教導人。」(林前4:17)
III.哥林多教會的問題(Corinthian Problems):
1.山頭林立結黨紛爭
        「因為革來氏家裏的人曾對我提起弟兄們來,說你們中間有紛爭。我的意思就是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林前1:11-12)
2.家庭亂倫男女淫蕩
        一部份原因是他們信耶穌前,這座海港城市本來就比較開放。另一個原因是對信仰有誤會,認為人的靈魂靠著耶穌基督的恩典已經得救,死後靈魂可以上天堂,而身體上不了天堂,所以怎麼處置都沒關係。導致他們的信心演變成放蕩,成為基督徒反而更敗壞。其實這是受到希臘人思想的影響,希臘人認為身體是罪惡的,靈魂才是善良的。這種想法影響教會,甚至有人娶他的繼母為妻。
3.會友相爭法庭求審
        哥林多教會裡的人若有紛爭,會上告於法院。「你們中間有彼此相爭的事,怎敢在不義的人面前求審,不在聖徒面前求審呢?……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恥。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智慧人能審斷弟兄們的事嗎?」(林前6:1,5)
4.吃下祭物絆倒兄弟
        在哥林多城供奉很多希臘的眾神,即便居民進入教會不再拜希臘眾神,但他們的鄰居還是會將祭祀的食物分給大家,但信徒對於拜過的食物能不能吃的意見紛歧。保羅認為,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可放心吃。但如果吃了這一口拜過的肉,會使那人跌倒的話,你難道一定要吃這口肉嗎?所以問題不在於對或錯,而是會不會傷害到人的信心。「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林前8:13)換句話說,我們的自由不能傷人。這是保羅的看法。
5.屬靈恩賜彼此排斥
        哥林多教會是恩賜最多的教會。為了恩賜,大家竟然爭吵,互相比較。「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林前12:21)
6.不信復活絕望可憐
        他們甚至懷疑耶穌復活的真實性。「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裏。就是在基督裏睡了的人也滅亡了。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15:17-19)
        當我們看到哥林多教會有這麼多問題時,保羅要怎麼為這教會禱告?他居然是用感謝來禱告。若看到一個很有問題的基督徒,想想看有沒有值得我們感謝的地方?應該有。只要在他身上能看見上帝的恩典就可以。不是為他的問題感謝,而是為上帝的恩典感謝。換句話說,能否在有問題的基督徒身上看見恩典,這是我們的挑戰,也是在保羅身上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
IV保羅的禱告(Paul’s Prayer)
1.上帝賞賜三個恩召
        「奉上帝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同兄弟所提尼,寫信給在哥林多上帝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上帝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林前1:1-2,9)第一個召:蒙召屬基督,因此生命得歸屬;我們不是孤單的,是屬於基督的。第二個召:蒙召作聖徒,因此生命得成熟;不只屬基督,還要成為聖徒,表示靈命是會慢慢長大的。進一步就是第三個召:蒙召作使徒,成為將福音傳給別人的人,使生命有價值。從這段禱詞中看到保羅認為我們一生的恩典是:上帝呼召我們,讓我們有機會認識耶穌,歸屬他。不只歸屬他,屬靈的生命還可以慢慢長大成熟、成聖。更進一步,我們還可以將恩典分享給別人。
2.求告主名主裡成聖
        「寫信給在哥林多上帝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林前1:2)保羅要哥林多教會的人知道,他們跟全世界的教會都一樣。雖然上帝給他們很多恩典,但也不應該以為他們比較特別、比較優越。他強調我們都需要求告主名,是需要在基督裡才能成聖的人。「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10:12-13)求告主名,得救以後,再來就要住在基督裡。「你們若常在我裏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裏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約15:7)
3.主賜恩惠滿心感謝
        「我常為你們感謝我的上帝,因上帝在基督耶穌裏所賜給你們的恩惠。」(林前1:4)第三句話保羅提到了恩惠(grace)。哥林多教會其實有很多問題,可是裡面還是有上帝的恩惠。你會這樣看嗎?你會從活得很不像樣的基督徒身上看到上帝的恩典嗎?不是為他犯的錯感謝,而是為上帝還在他身上賜恩典而感謝。在此想問各位,為自己而感謝,跟為別人而感謝的比例是多少?不得不承認,我們比較常為了自己而感謝上帝,但比較少為別人感謝。保羅很清楚地說:「我為你們的恩典而感謝」。如果我們要學習這樣做,必須先在對方身上看到恩典。「第一,我靠著耶穌基督,為你們眾人感謝我的上帝,因你們的信德傳遍了天下。」(羅1:8)保羅能夠從很有問題的哥林多教會看到上帝的恩典,為他們感謝上帝。
4.口才流利知識全備
        「又因你們在他裏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林前1:5)哥林多人很聰明,聖經讀得很透徹,而且表達能力很好,這都是很好的恩典。「你們從那聖者受了恩膏,並且知道這一切的事(或譯:都有知識)。」(約壹2:20)保羅看到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對聖經很熟悉,對上帝的知識很足夠。
5.得聞福音信心堅定
        「正如我為基督作的見證,在你們心裏得以堅固。」(林前1:6)保羅到那裡傳福音後,他們堅信不移。彼得說:「你們雖然曉得這些事,並且在你們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你們。」(彼後1:12)信心是我們得救的根基,但只有信心還不夠,還是會傷人的。所以彼得說除了信心,還要有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以及愛弟兄、愛眾人的心(彼後1:5-7)。如果將這些和哥林多教會的經驗做比較,我們會發現有信心是好的,但是還不夠,信心必須加上上述條件以及愛心。信心如果能產生愛心,這信心才是好的。所以上帝給你信心,感謝主,這是恩典,可是還有成長的空間。
6.恩賜豐富盼望充足
        「以致你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等候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林前1:7)他們不只充滿知識、信心堅固,更充滿了恩賜。彼得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恩賜是要拿來服務以及當好管家,不是用來互相比較、計較或排斥的。
7.信實堅固直到末日
        「他也必堅固你們到底,叫你們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責備。」(林前1:8)保羅最後一句禱告是說,將來基督再來時,得以完全地不在乎知識、信心或恩賜,而是在乎上帝的信實與恩典。這裡的無可責備,是不是表示哥林多教會一直到耶穌再來之時,表現無懈可擊嗎?我覺得不是。因為耶穌基督把我們的罪一肩扛起,所以才無可責備。「誰能控告上帝所揀選的人呢?有上帝稱他們為義了。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8:33-34)所以沒有人能定你的罪、控告你,不是因為你表現好,而是因為基督已經為你死,且從死裡復活,為你禱告,才無可責備。
V.結論
恩典中的危險 到 危險中的恩典
(From Perilous Grace to Perfecting Grace)
        在讀哥林多前書中保羅的禱告時,我有很深刻的感受。哥林多教會領受了許多恩典,但卻在恩典中墮落,產生一大堆問題。所以保羅說,你們需要更多的恩典,才能抵得過第一個恩典造成的危險。原本他們有全備知識、信心堅固、恩賜豐富,但卻將這些恩典拿來傷人,使全備知識變成自高自大,演變成結黨紛爭;信心堅固演變成放蕩淫亂、聖餐混亂;恩賜豐富演變成互相排斥、敬拜失序。這些都是在恩典中墮落的情形,即恩典中的危險。但保羅說,知識讓人自高自大,唯有愛心能造就人;信心不夠,還要有愛眾人的心;而最大的恩賜其實是愛。

禱告
主耶穌,謝謝你將哥林多教會的情況留在聖經裡面,讓我們看見屬於上帝的教會還是有種種的困難,種種的軟弱。我們相信和平教會也是一樣,你給我們很多恩典,但或許我們也是有墮落。求你幫助我們,將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愛賞賜給我們,讓我們能透過愛,好好使用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恩典,不要用恩典彼此傷害,讓引致危險的恩典 (Perilous Grace)變成成全的恩典(Perfecting Grace),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宣道系列(四)另一條路--泰國.肯亞短宣分享

講道內容

宣道系列(四)  另一條路--泰國.肯亞短宣分享
時間:二0一一年十月九日
經文:使徒行傳八章:26-40節
主講:李晶晶牧師

講道影片 :宣道系列(四)另一條路─泰國肯亞短宣分享 (華)


一.前言:佛羅斯特「未來之路」 The Road Not Taken

        羅伯斯特(Robert Forest)是美國二十世紀非常有名的田園詩人,在台灣,為人所知的著名詩篇為「The Road Not Taken」,這首詩名曾被翻譯為:未走之路、未曾走過的路或是無人走過的路,其內容如下: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在金黃色樹林裡有兩條岔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可惜我不能同時涉足兩條路;
And be one traveller, long I stood,
我形影孤單站在那分岔處,
And look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我的視線望著其中一條路的盡頭;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直到它轉彎,消失在樹林深處。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然後我踏上了另一條路,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這條路也許更值得我嚮往,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因為它荒草叢生,人跡罕至;
Though as for the passing there,
不過說到其冷清與荒涼,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兩條路幾乎一模一樣。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那天早晨兩條路都鋪滿落葉,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落葉上都沒有被踩踏的痕跡。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喔,我把第一條路留待下一次!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然而,我知道一條路會導引進入另一條路,
I doubt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我不知道未來能否再回到那裏。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但我將會敘說這段經歷,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在多年、多年的某個時刻: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曾有兩條小路在我眼前,而我-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
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路行走,
And that 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也展開了不同的人生。
         羅伯斯擅長用田園景色來抒發他的情感,在「The Road not Taken」這首詩中,他表明了這一生選擇成為一位詩人的心志,他看見在自己選擇這樣的一條路之後,就會有下一條路繼續帶領他。路是一條接著一條,選擇也是一個接著一個,然而,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視野,也使人進入不同的人生,這是Robert Forst的生命分享。
在今天的經文當中,腓利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同樣地選擇了不同的路,體驗不同的人生,經驗到上帝為他開展出的不同生命。
二.曠野之路:福音使者腓利
   1.活在上帝大使命異象中
        在聖經裡面有兩個腓利,一位是使徒腓利,但今天要看的腓利,他不是使徒,他第一次的出現是在使徒行傳第六章:「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大眾都喜悅這話,就揀選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又揀選腓利、伯羅哥羅、尼迦挪、提門、巴米拿,並進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徒6:2-5),這七個人當中有一個就是今天所要了解的腓利。他是身為七位在耶路撒冷的教會中管理飯食的執事之一。當時,在耶穌基督復活升天,頒佈大使命給門徒過後,門徒仍舊在耶路撒冷活動,一段時間後,發現有一些雜事使他們不能專心,於是教會開始建立起管理與組織,而腓利就是被撿選的執事之一。從這段經文當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位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
   2.順服向「南」走、向「難」走
        第八章說:「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腓利下撒馬利亞城去,宣講基督。眾人聽見了,又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地聽從他的話」(徒8:2-6),腓利原本在耶路撒冷管飯食作執事,可是這時候發生一些事件,他面臨了不同的選擇,最後,他選擇往撒馬利亞城去,宣講基督,眾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的聽從他。因此,他出耶路撒冷往北走,不僅是一位執事,更成為一名宣道者。在他的傳道過程中,有很多人信服他,因為有許多神蹟奇事隨著他。換句話說,他在撒馬利亞城的服侍是很順利的,他所分享的福音是人人可經歷看見的。從一個管飯食的執事,他選擇了另外一條路,進入撒馬利亞城,成為一位傳道者,分享福音,經歷神蹟,使人聽從。
    3.把握機會分享福音
        一條路會導引另外一條路,在他推展福音工作很順利的時候,第八章說:「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腓利起身前去,不料,有一個衣索匹亞(就是古實,見以賽亞十八章一節)人,是個掌有大權的太監,在衣索匹亞女王甘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徒8:26-27),在他面前又是另外一條路,這條路是到迦薩,一路上會是曠野,並且尚未明瞭前往的目的。曠野可說是人跡稀少,充滿石頭,在撒馬利亞城,有很多人聽他講福音,有很多神蹟奇事,上帝卻讓他從一個有很多福音果效的地方,往曠野去,並且未告知目的,然而,腓利選擇順服,所以他就起身,去了。
        接著經文說:「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個衣索匹亞(就是古實,見以賽亞十八章一節)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衣索匹亞女王甘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現在回來,在車上坐著,念先知以賽亞的書」(徒8:27-28),這個衣索匹亞不是現今的衣索匹亞,而是在埃及的南方,蘇丹的北方,他在那裡遇見了一位太監,這位太監到耶路撒冷做禮拜,於再返程途中遇見了他。「不料」二字似乎表達了驚訝,但在原文當中,這二字意為「看見」-在腓利順服,起身往南方曠野去後,上帝就讓他「看見」讓他走上這一條路的原因,上帝讓他看見一個機會。
        從聖經上了解,腓利看見太監在讀經,腓利問他是否明白經文。其後,腓利就上了車,開始傳講福音,從以賽亞書一直談到耶穌。最後,他們在一處流水處,腓利替這位太監施洗。他順服,上帝就讓他看見,並且經歷奇事-透過他,讓一位太監得以受洗。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裡」(徒8:29),他一路聽著聖靈的聲音,也選擇順服聖靈。
        我們可以看到腓利的人生很不一樣,從一個耶路撒冷管飯食的執事,到了撒馬利亞成為一個傳道者,進入了曠野,在前往迦薩的路上,他談道解經,替人施洗,向外邦人宣教,我們可以說他是一位宣教師。一層一層,一條一條,有他的人生逐漸地開展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我們從腓利的身上有幾件事情可以來學習,第一就是,他活在上帝的大使命當中。上帝的大使命是:「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這是耶穌所頒佈的大使命,但是一直到使徒行傳第六章,門徒都停留在耶路撒冷,直到逼迫來的時候,他們才散去,腓利就是在這樣的大使命當中,從耶路撒冷去到了撒馬利亞,並且,上帝繼續帶領他,從撒馬利亞到迦薩的曠野去,當他替那位太監施洗完後,聖經告訴我們,他在亞鎖都(猶大境內),在各鄉各城中傳福音,直到凱撒利亞,「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直到凱撒利亞」(徒8:40)。他所踏上的每一條路,似乎都未曾有人走過,他自己也未曾經歷過,可是在每一步、每一條路上,他順服上帝的聲音,與上帝同行,這是腓利的經驗,我們看見他在這個大使命的異象當中,全然活在上帝的話語、引導中。
        第二,他是一個順服的人,他不僅順服起身往南走,同時也選擇了向困難與挑戰走,因為那路是曠野,曠野是荒蕪的,是沒有群眾的,不像在撒馬利亞有群眾,可以傳道,並在傳道後就有神蹟奇事發生。往南走,代表要離開原有的舒適圈,撒馬利亞有他熟悉的人,事工做得很順利,可是,下一個挑戰是前往曠野,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事情,但是有聲音呼喚,他就順服前去,於是在路上,遇到太監,聖靈要他靠近那車,他就順服照作,因此經歷了上帝,他使用了腓利的生命向外邦人傳福音。我們也看見他把握這個機會,跳上了太監的車,一路上與之傳福音。
        在腓利的人生與侍奉的道路上,在進入每一條未知的路,上帝引領他進入下一條,活在上帝的大使命中,當挑戰來的時候,他繼續順服跟隨上帝,並且把握上帝給他的機會,盼望藉由腓利的生命經歷,也對我們的生命有更深的幫助與體悟。
三.泰國之路:泰國短宣
   1.Mission of Joy翁瑞亨宣道師夫婦
        今天除了分享腓利,看見他在人生道路上如此做選擇,另外想跟大家分享暑假時的泰國與肯亞短宣之旅。
        我沒有像腓利或是Robert,走一條無人走過的路,不管在泰國或是肯亞,這些路是已經有人走過。在我們人生上,有一些路是孤單的,是沒有人走過的,可是有的時候是已經有人走過了,並且,還有人願意帶你走,你願意跟隨嗎?我想我是幸運的那位,這些路是有前人走過的,並且他們願意領我前往。所以從去年到今年我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去到肯亞及泰國短宣。
        右上的照片攝於泰國,有沒有覺得哪裡不一樣?麥當勞叔叔也要入境隨俗來個「三碗豬腳」,這就是商業在地生活化,我想福音更是。
        來到泰國宣教,我認識了一對宣道師夫妻-翁瑞亨宣道師與蔡淑壬師母,也是我們今年宣道年會所邀請的講員,他們會在二十號及二十三號來到教會。因著他們,我有機會去到泰國,並且幫我把行程排好,一路跟隨著他們,一起侍奉,在侍奉的當中,他們告訴我一件事,服侍或是宣道應該是「Mission of Joy」,也就是一件喜樂的事情,因為跟主同工,是一件喜樂的事情;與上帝的僕人在一起,這是一件喜樂的事情;因著我們做一點點,可是卻有人的生命會因此不一樣,這是一件喜樂的事情。在與他們共同服侍的短短幾天當中,我真的經歷到「Mission of Joy」。
   2.計畫變化中學:吃說走做的侍奉
        出發前已擬定要去四個地方:曼谷基督教醫院、達叻蒲教會、祂威越他那教會。一個是翁宣道師他們剛到泰國聚會的地方,一個是他們去年開拓的教會,並且也計畫往北及往西,到泰緬邊界的小桂河醫院,但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從一下飛機,師母就一路跟我說最新的行程,都是我在郵件上沒有看過,也沒聽過的,才發現,這趟旅途中是「在變化中學習」,每一天都有變化。每一天都在選擇不一樣的地方,然而,侍奉的內容很簡單,就是吃、說話、走路與做事。
        第二天早晨靈修結束後,我就問翁宣道師夫婦說:「今天要做什麼呢?」原以為我拿到今日行程,但是宣道師卻說:「走吧!」接著帶我到市場,他說:「吃飽再說吧!」這是我覺得很特別的事,因為不曾有人這樣告訴過我,他說:「我們要宣教,就要有辦法活得下來,才有辦法宣教,要有辦法適應當地水土,能夠吃那地的食物,能夠在那地生活下去,你才能夠在那地宣教,如果你沒有辦法吃,沒有辦法生存下來,那就什麼也沒有了」,所以,第一是「吃」,接納當地的食物,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生存下來後,才有下一步,不僅吃,第二件事情是「說」,右圖是我在問路,要問如何轉乘公車,到我所要服侍的地方,因為我很害怕,所以拿著相機說:「你再說一遍,我要錄下來。」因此,除了吃,你要會說當地的語言,而且要敢說,這是宣道很重要的事情。第三個是「走」,拼命地走,努力地走,其實泰國有很多的交通工具,有舒服的交通工具與便宜的計程車,可是,我跟著翁宣道師夫婦學到一件事:他們永遠都是坐沒有冷氣的汽車,並且,如果下一站僅有兩三站之遠,就以步行到達。宣道師說,唯有走,你才知道泰國人在想什麼,唯有走過巷口,走過人家的家門口,你才知道,什麼是泰國人的生活,因此,走,不僅僅是走路,更是進入在地人的生活,這是我學到的第三件事情,最後才是去「做」,這是我一路上跟這對夫婦所學習的。
    3.團隊侍奉之美:老中青三代同堂
        我在泰國醫院的服侍是在早崇拜的時候分享信息。結束的時候,他們的院長說:「謝謝你們來,在醫院規定每天上班前有半小時的禮拜,事實上員工大概都不是很喜歡來,但是當有外來的講員的時候,他們就會很有興趣」,上帝用這奇妙的方式,邀請人到祂面前聽話,這也是我們可以學習腓利的把握機會,分享上帝的福音。
        當我到了達叻蒲教會,才發現有很多事情跟原本想的不一樣,不過我有一個很好的翻譯─徐心美牧師,她是這個教會的主任牧師,她細心地帶領我,跟我解釋所有的事情,然後教我說一些簡單的泰語,與他們的百姓接觸,並且讓我主領了一些聚會,跟他們的人在一起,也很幸運地碰到一支從嘉義雙福教會來的福音隊。雙福教會是翁宣道師的母會,並且也支持他到泰國宣教,透過翁宣道師,許多台灣的教會進入泰國,派遣不少短宣隊,我有這個機會與他們在一起,覺得是一個很特別的學習,上帝把合一的靈放在我們當中,想著同一件事情─怎麼向泰國人傳福音。
        我們有雙語營,與孩子們活動,也到醫院獻詩,還到馬西隆大學傳福音。在帶領雙語營的時候,一開始以為所謂的雙語是泰語與中文,沒想到原來是中文與英文,所以原有教材要全部改換,並且人數與原本被告知的也不一樣,所以又是一次重新調整,本來以為要教的對象是小朋友,結果來了一群阿公阿媽,這是一段很有趣的經驗。
        接著到馬西隆大學傳福音,而我覺得做牧者後,比較多的時間是在牧會,已經很少進入大學,拿著四律,問:「我可以跟你分享福音嗎?」我站在那裡,看著這些年輕的夥伴們去傳福音,我有些躊躇,因為我必須用英文跟泰國大學生傳福音,你可以想像那個畫面嗎?我英文不是很好,他們英聽能力算普通,所以彼此溝通不容易,可是很有趣的是,每次的邀請都沒有被拒絕,後來我們回去以後,翁牧師才告訴我們:「因為你是外國人,所以他們願意聽」,這是很有趣的現象,泰國人不聽泰國人傳福音,可是他們願意聽別人用破破的英文跟他們傳福音。另外,泰國人想要學英文,學華語,這成為了一個傳福音的機會,所以我問翁宣道師:「為什麼要有短宣隊,泰國已經有這麼多教會在建立了」,他說:「語言是上帝給泰國人的機會,透過華語與英文,成為福音的接觸點」,年輕學子想要學習中文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傳福音機會。
        左圖是在達叻蒲教會時,我們到福音朋友的家中做家庭探訪。圖中的母親是在答叻蒲教會聚會,但她的先生沒有去過教會,牧師每隔一個月就會問;「好不好,我到你家去坐坐?」卻常常得到拒絕,結果那天一早,他打電話說:「我有一個外國的朋友從台灣來,我帶她來拜訪你好嗎?」他一口就答應。我們一早拜訪,與他聊天聊到中飯時間,當我們要走的時候,他還問:「你下次什麼時候再來呀?」我就說;「你洗禮的時候,我們就來。」這是上帝用很特別的方式,要得著他所愛的人。
        我們也去到了祂威越他那教會,這是答叻蒲教會所開拓的教會,我們下榻的地方就是這個教會的宿舍,每一天我們有同工的靈修,我也需要主理他們大大小小的聚會,也到馬西隆大學去傳福音。我在帶小組聚會的時候,發現不管我們帶什麼樣的活動,他們的眼睛都睜得很大,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經歷過,連破冰遊戲,他們都覺得很新奇,上帝用跨文化的方式,讓人到祂這裡來,因為當他們聽到有外國人要來主理小組聚會,就有很多人到我們當中與我們做分享。
        在馬西隆大學,大一新生的女孩及男孩們藉著打領結與打領帶,讓其他人可以幫助他們熟悉校園,這是該校很貼心的地方。我們很幸運地有機會跟這些大一新生傳福音。主日時,在教會內傳講福音,徐牧師繼續幫我翻譯,在這個教會讓我很感動的地方是,我可以接觸很多大學生,其中一位年輕人Boom在國、高中時期接觸一位韓國宣教師,雖然他聽過福音,但沒有去過教會,等到他進入馬西隆大學後,他在公車上遠遠就看到答叻蒲教會的十架與招牌,他下了車就去找那個教會,在那教會聚會了一段時間,達叻蒲教會開拓了祂威那他教會,就在馬西隆大學的旁邊,所以教會的人就跟他說,教會需要一個管會堂的,住在教會裡面,你願不願意?於是Boom就答應,並且住進了教會,不僅如此,他還開始列名單,迫切地為名單上的人禱告。
        Boom所就讀的音樂系中,很多人因著他而進到教會,不僅如此,上帝給他們一個創意的想法:迷你音樂會,我在那邊參加了一、兩場,聽眾都不是基督徒,可是這群年輕人使用他們的專業,把人吸引到上帝的面前來。此音樂會都在主日禮拜之後舉行,漸漸地,人們不僅參加音樂會,也參加了禮拜,不僅學生來,家長也開始好奇,於是學生的家長也開始進入教會。這一年開始,有一些音樂系的學生開始接受洗禮,也有家長開始介紹朋友的孩子來到教會,上帝很奇妙,透過一個孩子─Boom,成為一位福音使者,把學弟、學長們一個一個地帶到教會來。
        不只是大學生,也有年輕的夫婦,很多人說,年輕夫婦結了婚就開始遠離教會,生了小孩,就離得更遠,但我在泰國看到的不是這樣,他們覺得認識上帝,是多麼寶貝,多麼珍惜的一件事情。有一對年輕夫婦在我們短宣隊抵達之前做了一件事,他們自掏腰包,設計團服,製作包包,送給我們每一個人,然後他們說了一句話:「我們不會(不知如何)向泰國人傳福音,我們不會的,請你們來做,但是我們會做的,我們做給你」,因為傳福音這件事他們還很生疏,所以他們說「請你們來做」。整個配搭過程,讓我真的覺得是「弟兄姊妹和睦同居,何等的善,何等的美」,這是上帝很奇妙的安排。
        我們去到小桂河醫院時,同樣地也是在變化中學習。我一直想要去泰北,但上帝似乎沒有開這條路,所以我們就往泰西走,到了泰西,原本要拜訪小桂河醫院的院長,因為他有很多神蹟奇事以及生命委身的奇妙見證,可是上帝也沒有開這條路。上帝開了另外一條路,我們參觀了醫院,遇到了一對夫妻,這一對夫妻就帶我們去看另外的事工:在泰緬邊界有很多非法入境的人們被驅逐出境,這些人沒有地方去,有些人落魄潦倒,有些人患了精神疾病;有一個泰國女孩,她服侍了這群有精神疾病的外國人,他們跟醫院合作,在醫院的旁邊蓋了一個收容所,教導他們一些手工藝技能,賣手工藝,跟他們傳福音,並且照顧他們的生活。房屋都用鐵網圍住,不是怕搶,而是這些人有精神疾病,怕他們出來會有狀況發生,所以,嚴重的病患就住在這屋子當中。沒有人做過的事,沒有人走過的路,這女孩,她做了這件事,在我們與她分享的過程當中,她說:「我感覺上帝要我做這樣的事,我就做了,上帝就把路打開了,也把這些需要的人帶進來了,我就如此地侍奉他們」。
        另外有一個基督教小學,就在醫院旁邊,校長對於逐漸興盛的學校景況,感動地說:「這不是我,而是耶穌基督在我們裡面」,他帶著教職員來歡迎我們,校長跟我們說:「明年帶你們的年輕人來,教我們華文,教我們英文」,我們去的時候,正巧遇到新加坡大學的年輕人來到那裡,住在那裡兩週,教當地孩子英文與華文,透過這樣的方式向孩子們傳福音,家長不會有意見,這成為傳福音的機會。
        之後到泰緬邊界認識了梅花傳道。她是雲南人,講華文,但在二十五年前,上帝呼召她去到了緬甸,她在那地服侍了二十五年,五年前,上帝又感動了她,她來到了泰緬邊界,因為在泰國有人供應她土地,她把緬甸貧窮的人接到泰國來,供他們讀書,讓他們進入基督教的小學。我們去拜訪的那天,有兩位孩子感冒沒有上學,他們就唱歌表演給我們聽,他們是緬甸人,非常貧窮,於是傳道就把他們接到泰國來,教他們華文,並且認識福音。我們所站立的這個牌子,前面是泰國,後面就是緬甸,所以他們沒有什麼隔閘,很快就可以進入另一個國家。
        上帝給你的,是超乎你所求所所想的,縱使有變化,卻也是完美的變化;在這趟旅途中,也讓我有機會拜訪泰國基督教總會,有機會去泰語語言中心學習,以及泰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林仁山牧師,他在泰國專門服侍台商,因此我也有機會與這些台商們分享,發現他們離開台灣,到泰國之後,才開始有機會聽到福音;我也在那碰到劉智欽牧師帶領台灣神學生在那地做跨文化宣教訓練。由於我沒有去到泰北,所以就空出了三天,讓我有機會拜訪語言中心,並且學習了泰語,其中有一對六十二歲的德國夫妻,為了之後要在泰國服侍,他們也在學習泰語,我覺得很感動。之後也與一位台灣早期到泰國做阿卡族事工的王貞乃宣教師分享。我覺得很美的一件事是,右圖中兩位年輕人,今年大學畢業,一個要進入職場,另一個要進入醫院,他們在畢業的時候選擇了一件事情,不是馬上進入職場與研究所,而是看看這段時間,上帝要怎麼帶領自己,於是他們就紛紛來到了泰國,在那邊相遇,老中青三代一起服侍,不論是福音或是人生,都需要傳承,往上你有長輩可以跟隨學習,往下你有屬靈夥伴可以一起崇拜,可以教導,這是上帝給我們一個很美的經驗,盼望在我們教會中也有這樣的老中青三代,可以一起服侍,走這樣的一條路。
         Mission of Joy,這是我在這段服侍過程中所看到的,在宣道師的講道神情中,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這樣的喜樂。翁師母告訴我們,他們剛開始學習泰語的時候非常艱辛,因為翁宣道師一回到家裡就說泰語,不說華文,因著這樣的苦練,他們把泰文給學起來了。
四.非洲之路:肯亞短宣
   1.小黑豆之母Melody
        到肯亞短宣為期兩週,這條路也並非無人走過,我有機會踏上這個旅途,是因為走過這條路的人願意帶領著我走,她就是小黑豆的媽媽─Melody師母(錢韻中宣道師)。1991年,她在禱告中領受了一個異象,上帝要她去非洲,她不知道要去哪裡,她選這條路,沒有人同意她,她的教會也沒有支持她,但是她在禱告中非常清楚,上帝要她去非洲,她買了機票先去南非,到了那裡,她就繼續在那裡禱告,上帝叫她往北走,所以她就去到了東非。
        1992年,她到了東非肯亞,跟著當地教會一起服侍,隔年她與當地一位黑人牧師結婚。1993至1994年,教會把他們派去蘇丹,在一個大教會中做副牧,可是當他們禱告的時候,又聽到上帝對他們說:「去貧民區」,所以夫妻倆在1994年進入奈洛比第二大貧民區Mukuru,今年已經從以往三十萬人成長到四十萬人,特別是因為今年還有饑荒,很多的難民,從索馬利亞跑到這個地方來。Mukuru就是上個月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油管爆炸的地區,爆炸區在Sina,而我們支持關心的地方就在Sina旁邊(Comido),然而,有很多Comido的孩子的家庭住在Sina這個地方,在油管爆炸的那一天,有一個Sina的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到Comido來上課,可是他們下了課以後,竟因爆炸而成為無家可歸之人。上週我收到Melody寄給我的信件,他們發現有好多的學生沒有來上課,後來才知道,原來那些孩子在油管爆炸事件當中去世了。Melody師母告訴我說,Sina這個地方,地底下都是非法的油管,可是政府不管,直到現在都還有零星火點在燃燒,我們真的要為他們來禱告。
        Melody與先生到了這個地方,看到當地孩子如同聖經所描述「四處遊走,如同沒有牧者的羊群一樣」,她就把孩子們都叫來,開始教他們,才發現他們大字不識一個,不會講英文,只會講母語,於是他們決定改變他們的生活,因為只有教育能讓這些人脫離貧窮,所以,Melody師母開始辦學校,起初要辦的時候都沒有人要來,因為家長要把孩子帶去打零工,才有辦法養家活口,於是Melody師母就去募款,然後跟家長說:「你把你的孩子送來讀書,我給他一餐飯吃」,因為對於貧民區而言,兩、三週能夠吃到一頓飯,那已經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所以就漸漸地有家長把孩子送來,直到現在,他們有四百個孩子,她成為一位服侍兒童的屬靈的母親;五年前,她也領養了兩位黑人小孩,做他們的孩子。
2.鐵皮屋的春天:愛、教育與義診
        這是我們今年去的短宣隊,共有三十三位團員,團員內有六位不是基督徒,上帝也使用這種方式,讓這六位非基督徒與其他基督徒生活在一起,從中他們開始發現:「你們真的不一樣」,有很多人開始願意接觸這段信仰。有時候我們會想,這樣的團體一定只能基督徒才能參加嗎?我覺得當我們與這些非基督徒一起接觸,一起服侍的時候,他們發現我們的不一樣,是因為有上帝在當中。
        我們進行醫療義診,帶領兒童福音營,舉行電腦課程,企圖透過教育幫助他們脫離貧困,今年我們特別參加Comido學校重建落成感恩禮拜,這是我們教會所參加的一項事工。上圖所看到的水塔,是當初有一位日裔的美國醫生來此行醫,發現不是要教他們刷牙,而是讓他們有水可以使用,所以他回到美國後就開始募款,然後找探測隊去找水源,開始挖鑿,建水塔;而我們教會認領的是圖書館的興建工程;廁所與圍牆則是台北靈糧堂所認領的,在同一個地方有三間不同的教會一起參與在這個福音事工當中,我覺得這是很美的,是上帝給我們的一個合一的機會,可以一起參與在同樣的福音事工。
        一年前,學校的樣子是鐵皮屋與正在興建的水塔,一年後,感恩落成禮拜,我們問:「為什麼這個鐵皮屋沒有拆除改建?」牧師說;「我們刻意把這個鐵皮屋留下來,讓日後的孩子們問這件屋子的由來,屆時我們就可以說,起初我們在鐵皮屋上課,但因著上帝的恩典,有台灣與美國的教會幫助我們,使我們可以有石頭屋的學校」,我覺得數算上帝的恩典是很美的一件事。
        這是他們的大門口,我們稱為鐵皮屋的春天,透過耶穌基督的愛,透過教育,透過義診,祝福當地的人。我們義診到最後一天,來了一位母親,抱著一位孩子,他的腳燙傷了很多天,她不知道此處有義診,一直到最後一天,她才知道,才前來求診,當他來的時候,人們為孩子清理傷口,並且要這位母親明後天繼續來複診,鼓勵她讓孩子腳傷好後,讓他進入小學念書,透過上帝的愛、教育與義診,使那地的人得著祝福。
        這是一年前的圖書館的樣子,與其說是圖書館,不如說是儲藏室,桌上一層灰,沒有孩子到這裡看書,由於他們是貧民區,所以政府沒有供給教科書,因此,三個孩子必須共看一本教科書,我們的教會看到這個需要,有幾位弟兄姊妹奉獻,認領了圖書館,現在,這是這個圖書館的樣子,他們說,這是肯亞的誠品,現在,連彩色的教科書都有了,我們本來打算替他們買繪本,但是他們說,先不要買繪本,先買教科書,讓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教科書,有自己的習作可以寫,這是今年我們帶回來的需要:讓每一個孩子,在Comido有自己的教科書,這對我們來講,好像不是那麼難,可是對他們來說,渴望有自己的書,可以帶回去讀,帶回去寫,帶回去唸,卻是那麼長久的期待。我們教會有一個宣道基金委員會,我們在這個月底會開會,討論這件事情。今年到當地原本是要與他們討論如何管理圖書館,發現原來沒有人懂得什麼叫做圖書館管理,所以我們也計畫送他們的一位老師去受訓,將來他們就可以知道如何管理圖書館,並且懂得如何建立一個讓孩子喜歡閱讀的環境與制度,這將是這三四十萬人的貧民區中唯一的圖書館,我們要為他們禱告,這是遠在台灣的我們,為他們所做的小小事情,讓我們一起繼續關心這個地方。
  3.泥濘路的香氣:信、體驗與奉獻
        今年去比較不一樣的是,我們要走泥濘的路,上帝真是垂聽禱告,因為出發前聽說當地旱災與饑荒相當嚴重,所以我們拼命禱告祈雨,結果一去就下大雨,造成道路泥濘,因為泥濘,車子開不進去,每個人要扛至少十公斤的物資,走三十分鐘到Comido學校去,我們覺得泥濘骯髒的路,卻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稱那條路為「恩典之路」。
        因為那個地方很髒亂,是臭氣燻天的地方,所以大家都是皺著眉頭在走,每踏一步,就要花一些力氣從泥濘中拔起,肩上又扛著物資,可是當我們走到第三天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們要為他們禱告,我們覺得難走,可是這是他們真實的生活,去年我們走好走的路,可是我們不知道什麼是他們實際的生活,他們實際的生活就是晴天,是乾旱之地,雨天,就必須行在泥濘當中,上帝給了我們一個恩典,讓我們走他們走過的路,因此,到了第三天,我們體認到,有沒有這樣的可能,請政府來幫他們鋪路,這是他們在這邊生存了幾十年,政府沒有做的,我們持續禱告一整個禮拜,到了慶祝落成的那一天,有教育部的官員來,官員開著大轎車來,轎車陷在泥濘當中,於是我們派出壯丁幫忙他們扛進來,扛不了的地方就請他們自己走,於是他們在致詞的時候,也體認到這條路的確難走,可是這卻是貧民區人民每天要走的路,官員也希望政府能替這裡的人鋪路,感謝主,我們禱告,祂就垂聽,希望我們明年去的時候,政府真的替他們鋪了路。
 五.結語:恩典之路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條恩典之路。感恩上帝讓我們去年走乾地,今年我們同樣感恩,因為上帝讓我們可以真實的體會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有沒有什麼我們可以為他們禱告?有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參與的?雖然這樣,他們的笑容卻依然燦爛,因為上帝的恩典夠他們用,耶穌Anawaoanda,就是他們的母語「耶穌愛你」。我們教會去年義賣一本一百元的桌曆,匯集這些錢,幫助一些順利考上中學的孩子,能夠到住宿學校念書,小小的桌曆,讓他們能夠順利進入中學唸書,他們深深地感謝大家的幫忙。
         十月二十號至二十三號是我們的宣道年會,每年暑假我們都有短宣隊,這些都不是未曾走過的路,在和平將會六十多年的歷史當中,已經有很多的前輩們每一年出福音隊,我們也有機會跨海到國外宣教,這些都不是沒有走過的路,都是有人走過了,並且願意帶領我們走,我們是不是願意跟隨這個腳步? 
        宣道年會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不是只有我們教會有這樣的年會,在很多教會都有這樣的會議。盼望我們弟兄姊妹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參與在這條宣道的侍奉上,當我們說我們教會是一個成為萬民祝福的教會的時候,我們需要跨出那一個腳步,一起來學習。

禱告
        天父,我們要在我們的信心裡面這樣對你說,凡我們走過的路都是恩典之路,或高山或低谷,或歡笑或淚水,主,這都是恩典之路,是平坦的路,是泥濘的路,主,這都是恩典之路。主,在我們面前有兩條路,有好多路,求你帶領我們每一個人,在我們的處遇裡面聽見你的聲音,走你引導我們的路,好讓我們進入你所預備的人生道路,引導我們教會,成為萬民祝福之路。願耶穌基督的恩典,上帝的祝福,常與我們眾人同在,從今時直到永遠,阿們。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四十九)新約禱告(九)(NT PRAYER.9)彼得異象(Peter's Vision)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四十九)  新約禱告(九) (NT Prayer.9)  彼得異象(Peter’s Vision)
時間:二0一一年十月二日
經文:使徒行傳十章:9-20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感謝主,這次美國之行都很順利,只有在DC要去波士頓時,因為紐約上空雲太多無法起飛,本來一小時的旅程,我卻從早上七點直到晚上八點半才抵達。原定七點半開始的聚會,只好臨時由當地教會的主任牧師先上台講道。那天我要講的題目是「等候」,所以上帝讓我在機場等候,這也是一個學習的經驗。

I.引言

The Tablecloth (Peter’s Vision)[ApologetiX]
今天要講關於彼得看到一個異象的禱告,有一大堆動物吊在天上,彼得因不明白而和上帝爭辯、對話。這個禱告不長,但卻帶來很大的改變。基督教要突破猶太人種族歧視的限制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沒有這個異象與禱告,基督教大概還停留在猶大地區沒辦法外傳。
在此介紹一個成立於2002年的搖滾樂團,The Fray。2005年他們發表第一首歌,標題是Over My Head,內容描述主唱者和他弟弟之間緊張關係的心路歷程。這首歌推出之後紅極一時,當年在網路上累計有兩百萬次以上的下載。2008年有一個基督徒模仿樂團ApologetiX就以這首曲子的旋律,改寫歌詞變成傳福音的歌,歌名叫做Tablecloth。歌詞內容就是彼得的這段經歷,我們一起來聽。
I never knew
I never knew that Heaven isn't just for Jews
That everyone to choose His Way could go there, too
I learned a lot when I was dreamin' on the roof
And then a menagerie
Was coming down from Heaven right on top of me
With every kind of critter I would never eat
He spoke unto me, and it's pretty clear, and
Every animal's hoverin'
Over my head, over my head
(I)ain't second-guessing God this time
He's always right, He's always right
It's prearranged
And things keep gettin' stranger -- like a different age
To save the heathen Greeks is another stage
The Lord implemented so we all can get to God
But that's just like God
To find some other men who were distraught
As I view the animals on the tablecloth
Hanging above
And they can't be called unclean, and
Every animal's hoverin'
Over my head, over my head
(I)ain't second-guessing God this time
He's always right, He's always right
REPEAT
And suddenly I recall a word from the past
The Great Commission part He told last
I knew He knew and it's come to pass
And now a sound
A few guys on the grounds from a Roman's house
They say God said He wants him to bring me 'round
So I guess I'll go down to them
(The) Lord said to help them
Every animal's hoverin'
Over my head, over my head
(I)ain't second-guessing God this time
He's always right, He's always right
Everyone knows -- He's always right
Every animal's over my head
Hoverin' over my head
我從來不知道,原來天堂不只是給猶太人去的
而是每個遵行其道之人都可到達
我在屋頂夢中學到許多功課,然後一大群動物,
從天空降下停留在我的頭上,
內有各種不潔動物我從不吃
上帝對我說,非常清楚的說,
每隻動物空中盤旋,在我頭上,在我頭上,
我這次不批評上帝,他總是對,他總是對,
這事早有安排,事情演變如同改朝換代
拯救異教希臘人是下一階段,神安排讓我們都能回歸上帝
這才像是上帝作為,總是在尋找受苦的人
當我注視那大桌巾內的動物,掛在天上,不能稱他們為不潔
每隻動物空中盤旋,在我頭上,在我頭上,
我這次不批評上帝,他總是對,他總是對,
每隻動物空中盤旋,在我頭上,在我頭上,
我這次不批評上帝,他總是對,他總是對,
突然間我想起過去的一句話,他最後交代的大使命
我知他知、這事就要發生
突然有了聲響,來自羅馬兵家的人來了
他說上帝要他請我前去,因此我就下去,主對我說要幫助他們,
每隻動物空中盤旋,在我頭上,在我頭上,
我這次不批評上帝,他總是對,他總是對,
大家都知道,他總是對的
每隻動物空中盤旋,在我頭上,在我頭上,
我這次不批評上帝,他總是對,他總是對。
聽完這首以滾石(Rock)方式唱的歌,你覺得可以用這種音樂傳福音嗎?有些教會牧師認為這是撒但的音樂。人在比較傳統守舊的價值觀裡,遇到新時代的事物時總是選擇排斥。今天要說的也是這樣,彼得是一個傳統的猶太人,上帝對他說:「我清潔的、你就不要說是不潔。」一連三次,彼得才超越了原本的想法。
歷史背景需從教會在耶路撒冷建立說起。司提反被石頭打死、教會開始大受逼迫之後,門徒們往北逃到撒瑪利亞。彼得也離開耶路撒冷,首先到了呂大。「彼得周流四方的時候,也到了居住呂大的聖徒那裡;遇見一個人,名叫以尼雅,得了癱瘓,在褥子上躺臥八年。彼得對他說:以尼雅,耶穌基督醫好你了;起來!收拾你的褥子。他就立刻起來了。」(徒9:32-34) 彼得離開呂大後到了約帕,在那裡使一個病死的姊妹復活。「彼得叫他們都出去,就跪下禱告,轉身對著死人說:大比大,起來!他就睜開眼睛,見了彼得,便坐起來。彼得伸手扶他起來,叫眾聖徒和寡婦進去,把多加活活的交給他們。」(徒9:40-41)在約帕這段時間彼得住在一個皮革匠的家中。
約帕---是過去先知約拿想要逃避上帝的吩咐時搭船的港口。「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下到約帕,遇見一隻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給了船價,上了船,要與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拿1:1-3)這是一個奇妙的巧合,兩次上帝要他的僕人向外邦人傳福音,都是在約帕。第一個是舊約的約拿,他往與尼尼微相反的方向(他施)逃走,表達他不要去向尼尼微人傳道。新約的時候,耶穌的大弟子彼得在約帕這個地方,上帝也用一個異象,對彼得說要向外邦人傳福音。剛開始,他也是拒絕,但上帝向他說了三次後,他才說:「OK!我去。」
II.彼得與哥尼流
1.虔誠百夫長
聖經中總共記載了三位百夫長,都表現得不錯。第一位是迦百農的百夫長,因為他的僕人生病了,他想要請耶穌醫治他的僕人。「百夫長回答說: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太8:8-11) 耶穌明確地稱讚他的信心,甚至比猶太人還好,也預言將來福音不會只傳給以色列人。第一個百夫長相信耶穌有權柄可以醫治病人。
第二個記載的,是耶穌被釘十字架時,負責行刑的百夫長。耶穌死的時候太陽黯淡無光,「百夫長看見所成的事,就歸榮耀與上帝,說:這真是個義人!」(路23:47) 這個百夫長看出耶穌是個義人。
第三位百夫長,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在該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上帝。」(徒10:1-2) 傳統猶太人的觀念中,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猶太人─上帝的選民,另一種就是外邦人。但他們也同意上帝會憐憫某些外邦人,所以也接受那些願意接受割禮、歸化猶太教的外邦人;而那些不願意受割禮但是跟著猶太人敬拜上帝的,就被稱為虔誠人,他們敬畏上帝、對人有愛心,哥尼流就歸在此類。百夫長哥尼流,接受彼得所傳的福音而受洗,他相信耶穌是能夠救贖罪人的主。
以上三位百夫長對耶穌的認識,有不同的層次,而彼得對耶穌的認識呢?
2.天國的鑰匙
彼得在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中算是大弟子,是門徒中的老大。有一次耶穌帶著門徒到了該撒利亞腓立比,問他們說:人們說我是誰?他們回答說,有人說是施洗約翰、有人說是耶利米、有人說是先知。耶穌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只有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就回答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6:19) 在我的解讀,這個天國的鑰匙指的就是福音,在地上這福音要捆綁魔鬼的作為,並釋放被罪捆綁的人,讓他們將來在天上也會被釋放。所以彼得是把福音傳給世界的關鍵人物(key person),他真的握有一把鑰匙。
五旬節的時候,聖靈降臨,彼得一次講道讓三千個猶太人信主。「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徒2:41) 教會被逼迫之後,福音往外地傳開,撒瑪利亞人聽到福音、受洗,但尚未領受聖靈。「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瑪利亞人領受了上帝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裡去。兩個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他們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徒8:14-16)彼得是被上帝使用、讓撒瑪利亞人領受聖靈的關鍵人物。
接著上帝透過兩個異象改變了彼得,讓他能夠接觸哥尼流,把福音傳給外邦人。「彼得就開口說: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就吩咐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洗。」(徒10:34-35, 44, 48) 這次彼得還沒呼召,聖靈就已經降下來。彼得對於耶穌所說「天國的鑰匙」,也有不同層次的經歷。
3.雙重的異象
哥尼流被稱為是個虔誠的人,那時候虔誠人一天禱告三次,分別是早上九點,正午十二點和下午三點。「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徒10:3) 申初就是下午三點左右,上帝的使者告訴他,他的禱告和善行都很好,但是他要打發人去找彼得,才能真正領受上帝的祝福。於是他就派人到約帕找彼得,這是第一個異象。
當時彼得住在皮革匠的家裡,中午時他到屋頂禱告,「看見天開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繫著四角,縋在地上,裡面有地上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並天上的飛鳥……」(徒10:11-12)聽見上帝要他把這些動物殺來吃。彼得回答說這裡面有很多不潔的動物他不能吃。這點猶太人和回教徒很像,他們固定只吃那些他們認為是潔淨的動物,其他的絕對不碰。回教徒所謂的清真也就是潔淨的意思。猶太人不喜歡和外邦人接觸,為的是避免自己沾染到不潔淨的事物。上帝要彼得把福音傳給外邦人,首先就要改變他這個想法。於是上帝一連三次吩咐彼得把動物宰來吃,三次彼得都拒絕,上帝就把桌巾給收走了。彼得看完異象,「心裡正在猜疑之間,不知所看見的異象是什麼意思。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訪問到西門的家,站在門外。」(徒10: 17)
4.聖靈與施洗
彼得拿著這把天國的鑰匙開了三次門,第一次是在耶路撒冷的佈道會,第二次是在撒瑪利亞,第三次是到哥尼流家裡向外邦人傳福音。三次都跟聖靈降臨和施洗有關係,但是順序卻不太一樣。
五旬節 大逼迫 雙異象
猶太人 撒瑪利亞人 外邦人
聖靈降臨 腓利傳道 異象帶領
彼得傳道 信徒受洗 彼得傳道
信徒受洗 彼得按手 聖靈降臨
領受聖靈 聖靈降臨 信徒受洗
在五旬節,彼得對猶太人佈道。聖靈先降臨在包括彼得在內的120個門徒身上,之後彼得傳道,三千個信徒受洗,接著他們領受聖靈。這是猶太人領受聖靈的順序。
在大逼迫之後,初代教會的執事腓利向撒瑪利亞人傳道,接受、相信的人就受洗,但是沒有聖靈降臨。於是彼得到他們那裡為他們按手,聖靈就降臨在他們身上。這也是靈恩派重視按手領受聖靈的典故。
而彼得和外邦人哥尼流的接觸,則是透過上帝賜給雙方的異象來帶領。彼得與他們見面之後向他們傳道,還沒為他們施洗,聖靈就先降臨在他們身上了。彼得因看見他們領受了聖靈,就趕快讓他們都受洗。這裡的重點是,聖靈也會降在還沒受洗的人身上,可見上帝的恩典不會只給基督徒。有些人認為,一定要先經過洗禮才能接受上帝的賜福,但實際上,上帝要誰領受聖靈,聖靈就會降在他身上。
III.異象中的禱告
1.午正屋頂禱告
彼得在中午禱告,有人說他是中午太陽太大被曬昏了頭,產生幻覺。「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那城。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徒10:9) 大衛王也是一天禱告三次。「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聲悲歎;他也必聽我的聲音。」(詩55:17)晚上是指下午三點,早晨是早上九點,晌午就是正午。但以理也是一天禱告三次。「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就到自己家裡(他樓上的窗戶開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上帝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但6:10) 虔誠的人一天三次向上帝禱告。
2.飢餓看見異象
也有人說彼得或許是太餓了,血糖不夠、頭昏以致幻覺。「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彼得魂遊象外。」(徒10:10) 耶穌禁食四十天之後餓了,魔鬼就來找他。「他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 (太4:2-3) 掃羅也是正中午的時候看見異象。「我將到大馬色,正走的時候,約在晌午,忽然從天上發大光,四面照著我。」(徒22:6)見異象可能與禁食是有關的。
3.主啊這是不可
「主啊!這是不可的」,這是彼得回答上帝的話。他稱上帝是主,卻又說「不可以」,這是相當矛盾的。我們來看他說不可以的原因是什麼?彼得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徒10:14)原來他所受的教育和過去累積的經驗攔阻他領受上帝的旨意。有時教會要推動新的改變時,也會有人這麼說:這些事情以前沒有做過,所以不能這麼做。在耶穌將天國的鑰匙給彼得的時候也是這樣,他雖知道耶穌是彌賽亞,稱耶穌是主,但是當耶穌說彌賽亞要被釘死的時候,「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太16:22) 當時彼得一緊張還是會忘了誰是主。我們不要笑他,其實我們都是這樣。以西結也曾對上帝說:「我說:哎!主耶和華啊,我素來未曾被玷污,從幼年到如今沒有吃過自死的,或被野獸撕裂的,那可憎的肉也未曾入我的口。」(結4:14) 我們雖然口中稱上帝是主,心裡面卻都還是自己作主。
4.神潔淨勿俗化
「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徒10:15)要彼得突破舊有的思想,其實耶穌早就有教導,只是門徒那時還不明白。有一次他們吃飯沒有照規定洗手,就有人說他們不乾淨。這裡說的潔淨不是指衛生狀況,而是要照儀式洗幾次手才算是潔淨的。「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嗎﹖豈不曉得凡從外面進入的,不能污穢人,因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廁裡,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可7:18-19) 後來保羅終於懂了這個道理,才說:「我憑著主耶穌確知深信,凡物本來沒有不潔淨的;惟獨人以為不潔淨的,在他就不潔淨了。」(羅14:14) 潔淨與否,重點在人的心。
5.三次之後收回
上帝吩咐彼得,一連三次他都說不可以,之後上帝就把大桌巾收走了,彼得還是沒搞懂上帝要他做什麼。「這樣一連三次,那物隨即收回天上去了。」(徒10:16) 彼得之前也遇過幾個三次。首先是耶穌被審問時,他三次不認主。「立時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思想起來,就哭了。」(可14:72) 彼得的第二個三次,是耶穌復活之後來找彼得,當時彼得回去重操舊業─捕魚,但卻沒有捕到魚。耶穌為他們預備早餐,吃完後就對彼得說話,三次問一樣的問題。「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21:17) 所以屋頂的異象,上帝一連吩咐三次,他應該會想到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6.聖靈清楚帶領
上帝將異象收走,彼得還在思想那異象的時候,哥尼流差來的僕人剛好找到彼得所在的家。「……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徒10:19-20) 在這裡,聖靈的指示是很清楚明確的。有一位將福音傳給撒瑪利亞地區的腓利,在傳道上很成功,他也曾被聖靈指引,吩咐他離開撒瑪利亞往加薩走廊那裡去。結果到了那裡只遇到一個路過的車,車上載著一位衣索比亞太監,正在讀以賽亞書卻看不懂,「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徒8:29) 腓利順從指示,就向他傳福音,基督教因此傳到了非洲。
教會歷史中第一個差派作宣道工作的是在安提阿教會。「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徒13:2) 在這幾個例子裡,聖靈指派傳福音的工作,下的指令都是非常明確的。
IV.屬靈的功課
1.敬畏神行義主悅納
不是只有猶太人或是基督徒才是上帝所喜歡的,「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10:35) 大家都知道約伯的故事,其實約伯不是猶太人,他是烏斯地的人。「耶和華問撒但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伯1:8)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用信耶穌,就可以上天堂。在哥尼流的故事中,上帝悅納他的禱告和善行,也指示他要將彼得找來傳講福音,可見接受福音是必需的,但不表示尚未接受福音的人都是上帝所厭惡的。無論是什麼宗教信仰,都會有真正的好人在其中,而這些人是上帝所喜悅的,不要因為不是信基督的,就把人一竿子抹黑。
2.禱告中得到神啟示
哥尼流是在一天三次的固定禱告時,上帝派天使來找他。「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上帝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啊,什麼事呢﹖天使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上帝面前,已蒙記念了。」(徒10:3-4) 彼得也是在固定禱告的時候,上帝讓他看見異象。「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那城。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徒10:9) 如果你很介意上帝怎麼都不跟你說話,也許你可以考慮來參加禮拜四的禱告會。你專心禱告的時候,心無旁鶩才比較容易聽見上帝要對你說什麼。但以理也一樣,「我正禱告的時候,先前在異象中所見的那位加百列,奉命迅速飛來,約在獻晚祭的時候,按手在我身上。」(但9:21) 獻晚祭就是下午三點鐘,是他們固定禱告的時間。
3.神帶領福音得傳開
為了讓福音能傳向外邦人,上帝讓哥尼流派人去找彼得,又讓彼得看見異象願意與這些外邦人同去。在座也許有很多人都很想要傳福音,但是不知道你們會認為能夠傳福音是因為你口才夠好,還是是因為上帝把需要福音的人帶到你面前?而且不只是讓你們相遇,還有聖靈將他的心預備好了,你在傳福音的時候才不用苦苦跟他爭辯。聖靈已經讓哥尼流他們預備好要接受福音,才見到彼得、聽到他傳的道。如果我們當中有人想傳福音,應該求上帝帶領你去與他預備好的人接觸,你們雙方都是上帝已經預備好的,福音傳起來就會比較順利。上帝對哥尼流說:「現在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徒10:5)又對彼得說:「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徒10:20) 不只這樣,連時間上也安排得很巧妙,彼得還在疑惑為什麼上帝要讓他看見那個異象的時候,哥尼流的僕人就剛好到了樓下。
掃羅逼迫教會,一心想要把所有的基督徒都抓起來,但是在大馬色的路上被耶穌光照就瞎了。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起來!進城去,你所當做的事,必有人告訴你。」(徒9:5-6) 同時上帝也差派亞拿尼亞去見掃羅。「主對亞拿尼亞說: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徒9:15) 為了讓掃羅接受福音,聖靈在兩邊都做了預備,雙方都有從上帝來的啟示。
要稍微岔開一下話題,現在教會裡大學生很多,怎麼選擇結婚對象對年輕人而言很重要。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婚姻有上帝的帶領,於是就禱告求看見上帝所預備的對象。假設今天有個弟兄在禱告中看見上帝為他預備的姊妹,隔天他就去找這個姊妹說:我看見異象,妳是上帝為我所預備的伴侶。這位姊妹該怎麼回答呢?她如果很簡單的答應了,那不是順服而是太單純了。這麼重要的事情,上帝一定雙方都會預備,因此她應該回答那位弟兄,請你跟上帝求讓我也看見同樣的異象,作為確信的依據。教會中許多事情其實也是如此,雖然我們都相信彼此是虔誠的,但對於彼此的異象沒有確據的時候,就應該禱告,求上帝在雙方都有預備,就像哥尼流和彼得,或是掃羅和亞拿尼亞的例子。尤其是亞拿尼亞本來很怕掃羅,因為掃羅是要抓門徒去關、去處死的,現在他瞎掉抓不到人最好,但上帝卻要亞拿尼亞去醫治掃羅。掃羅突然瞎了也是手足無措,上帝要他往城裡去,告訴他已經預備人來醫治他。我們身為基督徒,都會很在意是否有上帝的帶領,這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功課。
4.外邦往來不合律法
我們對聖經中的話語,有時候會過度解釋。彼得一到哥尼流家,「就對他們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徒10:28) 不合例意思就是不合法、不被許可的。但我們查考摩西五經,並沒有這樣的規定,只有:「不可與他們立約……不可與他們結親。」(申7:2-3) 原本只說不同信仰的人不要結婚,但拉比們的解讀就變成,為了避免子女們和外邦人結婚,最好不要跟外邦人有往來。原本擴大範圍是為了持守上帝的誡令,卻成了猶太人向外邦人傳福音的阻礙。我們對聖經的解釋也很可能會這樣。也許你聽人說過:我是基督徒,我不抽菸。但聖經中哪一句是禁止人抽菸的?只有說人的身體是上帝的殿,要好好愛惜,於是有人藉這句來禁止許多事情。彼得也搞混了,原本只是不可結婚、立約的誡律,在彼得的認知裡卻變成連普通拜訪都不行。
還有一次,彼得因為這類事情被保羅罵。「從雅各那裡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加2:12) 彼得本來跟外邦人在吃飯,卻怕被來拜訪的人看見,認為他不潔,就在他們來之前跑掉,假裝沒這回事。可見雖然他願意跟外邦人來往,但心中對不同文化產生的這個隔閡還是沒有這麼容易除去。
5.看出上帝不偏待人
「彼得就開口說: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徒10:34) 偏心是很可怕的,舊約記載雅各的偏心,造成兄弟失和,「以色列原來愛約瑟過於愛他的眾子,因為約瑟是他年老生的;他給約瑟做了一件彩衣。約瑟的哥哥們見父親愛約瑟過於愛他們,就恨約瑟,不與他說和睦的話。」(創37:3-4) 我們不要取笑雅各,新約中對我們也有同樣的警告:「我的弟兄們,你們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便不可按著外貌待人。若有一個人帶著金戒指,穿著華美衣服,進你們的會堂去;又有一個窮人穿著骯髒衣服也進去;你們就重看那穿華美衣服的人,說:請坐在這好位上;又對那窮人說:你站在那裡,或坐在我腳凳下邊。這豈不是你們偏心待人,用惡意斷定人嗎﹖」(雅2:1-4)這世界的價值觀,要我們看重外表、家世、地位、職業等這些外在的條件,讓我們沒辦法真正公平的待人,這是我們都需要反省的地方。
6.勿歧視他人為不潔
彼得說:「上帝已經指示我,無論什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徒10:28) 以色列人自許為上帝的子民,向來瞧不起外邦人;但外邦人也是看不起他們。迦南地鬧飢荒,雅各一家到埃及避難的時候,吃飯要安排座位也是一件麻煩事。「他們就為約瑟單擺了一席,為那些人又擺了一席,也為和約瑟同吃飯的埃及人另擺了一席,因為埃及人不可和希伯來人一同吃飯;那原是埃及人所厭惡的。」(創43:32) 詩篇中大衛王說:「耶和華啊,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詩131:1) 我很喜歡這句在New Century Version中的翻譯:Lord, my heart is no proud; I don’t look down on others. 我的心不驕傲,我也不歧視他人。如果我們的信仰真的是好的,首先就要祈求上帝幫助我們挪去心中的偏見。就像上帝藉由異象除去彼得心中對外邦人的隔閡,否則福音便無法傳開。如果沒有基本的尊重,不管你講得再好,對方也不會接受。前幾天我參加台大的生命教育研討會,討論到臨終病人的關懷方式。去醫院探望人的時候,如果對方是躺在病床上還好,但如果是坐在輪椅上,他要抬起頭看人就很辛苦,因為只要幾分鐘,脖子就會痠。以前,我只注意到向小孩子說話時要蹲下來,這次才注意到對待病人也需要像與小孩子說話一樣,當蹲下來時雙方的視線在相同的高度上,才是一種對等的關係。視線的高低隱含著相互之間的態度表現。若你讓人覺得比較好、比較強,比較了不起,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姿態很高。或許我們可以學習謙卑下來,站在跟別人同樣的高度,甚至是主動選擇較低的位置來與人接觸。另外要注意「俗」這個字,我們以前都將非基督徒稱為「世俗人」;這樣稱呼別人,是不是也表示自己比較高貴的意思?這種自我抬高的態度是非常不好的。用這種高姿態來傳福音是傳不開的。因此上帝要彼得學習這個功課:上帝說是潔淨的,你就不要再認為那是俗的。
V.結論:上帝逐步轉化彼得
其實上帝改變彼得是透過很多步驟,一步一步慢慢來的。首先讓他住在皮革匠的家就是一項挑戰。猶太人傳統觀念中,屍體是不潔淨的,不小心碰到就要透過特別的儀式,七天之後才算潔淨。這個皮革匠每天都要接觸動物屍體,把皮剝下來,彼得願意去住他家,表示他心中已經有一部份開始接受傳統觀念中不潔的事物。接著在屋頂上讓他看見異象,告訴他上帝潔淨的,就是已經潔淨了。之後三個外國人來找彼得,彼得就邀他們留下,一同吃飯,住宿一晚隔天再出發。這表示他已經接受了這些外邦人,可以與他們平起平坐。
在哥尼流那裡,彼得正在講道,還沒為他們施洗,聖靈就先降臨在他們身上;這對彼得來說肯定是一個出乎預料之事,因為之前在撒瑪利亞,聖靈是在彼得為信徒按手之後才降下的;藉此上帝在告訴彼得:我要給誰聖靈,我就讓他領受;主權在上帝手中。彼得看見他們領受了聖靈,趕緊奉主的名為他們施洗。但是其實對他來說,這個隔閡還是沒有完全消失。他雖然願意跟外邦人一同坐席吃飯,卻還是害怕被別人看到他這麼做,被保羅指正後他才真正的學到這個功課。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是不是有哪種人是我們絕對沒辦法接受的?好比說殺人犯、妓女、同性戀,或是其他不同的人。如果沒有,就是我們心中沒有歧視;如果有,那就是我們要對付的,因為上帝愛所有人,不管他的職業、性取向或是任何的所作所為。如果上帝要你傳福音給你瞧不起的人,就要記得你需要上帝幫助你改變這個態度,不然不可能成功。
禱告
主耶穌,台灣還有很多人不認識你,需要你的福音來幫助他們。可是,主啊,你知道我們這些基督徒常常心裡藏著一些沒有表達出來對別人的歧視,有瞧不起人的驕傲,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能像彼得一樣被你改變,可以用尊重的態度來接納所有的人,才能將耶穌的愛傳給更多人。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禱告系列(四十八)新約禱告(八)(NT PRAYER.8)司提反(Stephen)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四十八)  新約禱告(八)(NT Prayer.8) 司提反(Stephen)
時間:二0一一年九月十一日
經文:使徒行使七章51-60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初代教會遇到被威脅時,信徒們齊心禱告;過了不久教會被攻擊、有人被打時,他們仍舊同心禱告;到後來當信徒被迫害、處死時,他們還是禱告。今日要探討教會有記錄的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他臨死前是怎樣禱告的。

Ⅰ.引言:FreedomRiders自由騎士

1961年5月4日,美國有一群年輕人,為了反對黑白隔離政策,便以白人黑人同乘一輛巴士的方法,從華盛頓DC出發(如下地圖所示),前往美國南部各州,藉以表達他們的立場。當時甘迺迪總統,已經宣布聯邦廢除黑白隔離政策,可是南部還有很多州,仍然實行種族隔離,所以這些人就去挑戰這些州的法律。當他們開車到Birmingham的時候,因黑人白人共處一車,而冒犯了當地的法律,有九人被抓下監,幾天之後被釋放。接著,他們繼續搭乘巴士到了Montgomery,結果巴士仍然被擋下、被焚燒,車上的人無論是黑是白,都遭拳腳相向(這些人被稱作自由騎士,Freedom Riders)。有一位白人,名為詹姆士(James Zwerg,1939~見右圖)被打得面目全非,照片被登上了報紙,全世界才看見美國也有野蠻的一面。之後他們堅持繼續旅程,到了Jackson時又被羈押起來,當時從華盛頓DC有許多支持者就南下到這地,總共306人全數被抓,因遠超過監獄的容納量而無法關押,終於迫使一州一州的政府廢止了這樣的法律。這些年輕人沒做什麼壞事,僅讓黑白同車、與當時的法律相牴觸,而導致用被逼迫的方式,來挑戰這不公義的法律。以下是<自由騎士電影>預告片的內容:
旁白:
搭上那輛灰狗巴士,穿過美南深處的核心
黑人男子:
「我感覺很好,很高興,很釋放。我好像在非暴力部隊中的士兵。我預備好了,我已經上路。」
女服務生:
「對不起,經理不允許我們在這邊服務黑鬼仔。」
旁白:
1961年的自由騎士示簡單而大膽的計畫
讓黑人與白人搭乘商業巴士,他們刻意違反隔離法律。這些人從這城到那城,從巴士下來,黑男人與白女人挑起暴力行為反應。這種深入密西西比州與阿拉巴馬州的想法,如此正面挑戰隔離法律不只讓反對公民權力運動者震驚,也讓推動公民權力運動者吃驚。
白人男子:
「我不懷疑他們旅行的權利,但我懷疑他們的智慧,有些人可能會受傷。我就是這樣,我想一拳打昏他們,打在那些該死的挑釁者的臉上!」
旁白:
暴民幹起來將近千人,他們手持鐵管。
白人女子:
「他們大聲尖叫,『殺死黑鬼仔』,他們手臂還抱著嬰孩呢。」
詹姆士:「我求上帝與我同在,賜給我力量。我必須堅持不用暴力,並且赦免他們。我們願意被打,我們願意挨揍。我們願意接受死亡。但是我們會不斷回來,一直到我們可以自由乘車,從美南任何角落到美南任何角落。」
巴士來了,喔是!
字幕:
Stirring激勵人心。一個真實生活版本的大衛與歌利亞故事,讓所有觀眾感到振奮。
一個卓越的新聞紀錄片。
感人的故事…讓人不禁納悶,這個國家那無畏的理想跑到那兒去了。
這是美國,這跨越種族跨越區域,
跨越宗教信仰,這是閃耀的一刻。
你的父母告訴你「不要半途而廢,堅持到完成」。
影片中英文字幕:
Boarding that Grey hound bus to travel through the heart of the Deep South
I felt good. I felt happy. I felt liberated.
I was like a soldier in a nonviolent army.
I was ready. I am on my way.
I’m sorry, our management does not allow us to serve Niggers in here.
the Freedom Riders of 1961 were the simple but daring plan:
To put blacks and whites on commercial buses,
They would deliberately violate the segregation laws.
These people are going from town to town
And getting off the bus, negro men and white women,
to provoke acts of violence.
The idea of going into Mississippi and going into Alabama
And challenging segregation so frontally is something that alarmed not only those who opposed civil rights
But those within the civil rights community
I don’t question their legal right to travel,
But I question their wisdom. Some people can get hurt
I was that thing, I’d just like to punch some of those
Them damn agitators right in the face!
And the mob. Looked like a thousand people.
They had these iron pipes.
They were screaming,
”Kill them niggers!” And they had babies in their arms.
James:
I asked God to be with me, to give me the strength.
I would need to remain nonviolent, and to forgive them.
We’ll take hitting, we’ll take beating.
We’re willing to accept death.
But we’re going to keep coming until we can ride from anywhere in the South to anyplace else in the South.
Busarea coming Oh yes
Stirring激勵人心。
A real life David and Goliath story that will exhilarate all audiences.
A superior piece of filmic journalism.
Phenomenal stories...makes you wonder where fearless idealism in this country has gone.
It was America. It was interracial. It was inter -regional.
It was secular and religious…It was a shining moment.
Your parents tell you “Don’t start something that you can’t finish. Finish it.”
由這部電影預告片,我想要表達的是,世界上會存在不公義的事物,有時甚至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該如何面對這樣的不公義?面對它、講真話等於犯法,需接受處罰。司提反就是這樣,因為當時規定不可以講關於耶穌的事情,在執政者的眼中,耶穌是已被處死刑的罪人,若你說他復活升天,便是褻瀆了上帝,唯一死刑。但司提反說:「我真的看見耶穌站在上帝的右邊」,導致他最後被石頭打死。我們今天要來看,他死前的禱告。
Ⅱ.首位殉道者司提反(StephentheFirstMartyr)
1. 信心聖靈管理飯食
這第一位殉道者,既不是牧師,也不是使徒或長老,他只是被選為發放飯食給寡婦的人,所以他是一位執事,一個平信徒。「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上帝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徒6:2-3)當時有外邦的希臘人開始進入教會,使徒聽不懂希臘話,所以在做關懷弱勢者的需要上,偶有遺漏,這些人就抱怨。而十二使徒無暇處理這麼多的事情,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再發生,就挑選一些懂得外語的人,來幫忙管理飯食,他們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且智慧充足,司提反是其中一個執行這簡單事務的人。
2. 恩惠能力奇事神蹟
司提反在這件事情上忠心,上帝就給他更多的恩賜,耶穌說:「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路16:10)因此,司提反不僅會管理飯食,他還會講道與禱告;有人生病,他去探訪、禱告,使病人得醫治,所以,聖經上說:「司提反滿得恩惠、能力,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蹟。」(徒6:8)
3. 智慧聖靈辯明真道
此外他還會解釋聖經,這便引來非議,因為宗教領袖有他們一套解釋聖經的方法,但司提反與這些領袖有一些爭辯,「當時有稱利百地拿會堂的幾個人,並有古利奈、亞歷山大、基利家、亞細亞各處會堂的幾個人,都起來和司提反辯論。司提反是以智慧和聖靈說話,眾人敵擋不住。」(徒6:9-10)當時各地的會堂都有人來與他辯論(島嶼-基利家,亞洲-亞西亞,非洲-古利奈、亞力山大),但是上帝使他充滿智慧與聖靈,這些人辯才不敵司提反,心生不滿就收買人作偽證,控告他褻瀆耶和華,這在當時是唯一死刑。
4. 公會誣告天使相貌
反對司提反的人提告,使他被抓到法院去,但他不畏懼,更在眾人面前重述他曾經論述的話語,從亞伯拉罕到大衛王,用以色列人的歷史,對照指出這些人與祖先一樣,總是殺害逼迫上帝派來的使者,使這群人更加不滿。因此,在宗教法庭上,這些人收買別人來誣告司提反:「他們又聳動了百姓、長老並文士,就忽然來捉拿他,把他帶到公會去,設下假見證,說:『這個人說話,不住地糟踐聖所和律法』……在公會裏坐著的人都定睛看他,見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徒6:12-15)其實耶穌曾說:「人帶你們到會堂,並官府和有權柄的人面前,不要思慮怎麼分訴,說甚麼話,因為正在那時候,聖靈要指教你們當說的話。」(路12:11-12)當時司提反即是被聖靈充滿,面貌如同天使,又有聖靈指教他當說的話。
5. 指證錯誤惹人惱怒
公會要其自白,司提反就侃侃而談,指正這些人的錯誤,讓這些人更加惱怒:「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常時抗拒聖靈!你們的祖宗怎樣,你們也怎樣……眾人聽見這話就極其惱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齒。」(徒7:51,54)看到聖經這樣的記載,我想到,一個牧師如果沒有被人攻擊過,可能就算不得牧師;一位傳道人,如果講的道沒有扎人的心,應該就不是稱職的傳道人。被會友疼愛有加的傳道人,我懷疑是否盡全責,或者他只是位好好先生,因為牧師有一個角色,就是要指出人們的錯誤,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如果牧師經常都對會眾說:「你很好,你將來會進天堂」,會眾滿心歡喜的回去,但卻沒有長進,這是盡責嗎?我認為牧師講的道要扎到人心,有當頭棒喝的作用,讓人深刻反省,才是盡責。耶穌有一次差點因講道而被殺,他說:「……『當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有大饑荒,那時,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以利亞……只奉差往西頓的撒勒法一個寡婦那裏去。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痲瘋的,但內中除了……乃縵,沒有一個得潔淨的。』會堂裏的人聽見這話,都怒氣滿胸,就起來攆他出城(他們的城造在山上);他們帶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路4:25-29)耶穌只是講論歷史上的兩個故事,卻惹得聽眾非常生氣,要把耶穌推下山崖去(這在當時是一種處罰褻瀆耶和華的人的方式)。畢竟歷史故事這麼多,為什麼不講其他的?因為這兩個歷史,最主要就是要告訴當時的人:「其實以色列民族也沒有好到哪裡」。
6. 天開主顯城外石刑
司提反(Stephen)的意思是皇冠(crown),當司提反將要被人用石頭打死的時候,他看見耶穌站在上帝的右邊。有一位畫家,畫出天使拿著一個冠冕給他戴上,他真是配得這個冠冕。他最後的禱告跟被打有關,一句是「耶穌,求你接受我的靈魂」,另一句是「耶穌,請赦免那些打我的人」,講完這兩句之後就死了。「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定睛望天,看見上帝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上帝的右邊,就說:『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邊。』眾人大聲喊叫,摀著耳朵,齊心擁上前去,把他推到城外,用石頭打他。作見證的人把衣裳放在一個少年人名叫掃羅的腳前。」(徒7:55-58)這段經文我們看到聖靈聖父聖子同時出現,其中,「耶穌站在上帝的右邊」這句話表示耶穌還活著,而且在天上上帝的右邊。所以對陪審團來說,這是不得了的事情:已經被處死的人,你竟然說他還活著,那不就意指我們判錯了!所以大家生氣地,把他推到城外,執行死刑。
聖經說耶穌升天後,不是站著,而是坐著:「主耶穌和他們說完了話,後來被接到天上,坐在上帝的右邊」(可16:19),很明顯地,司提反將要死的時候,耶穌還從座位上站起來。這代表什麼意義?站立表示對司提反的敬意,因為他是第一個為了耶穌犧牲生命的人,所以耶穌起身表示:「我尊敬你,歡迎你到天上來。」司提反所看見的,是很安慰他的。
以色列人對死刑有很嚴格的規定,整個過程與司提反的兩個禱告有直接的關係。根據他勒目(Talmud,此為猶太人解釋摩西五經的釋經學)的規定,一個人要被判「褻瀆耶和華」的死刑,至少要有「兩個見證人」,表明曾親眼看見或親耳聽見其講述褻瀆上帝的話,這樣才能定罪。一旦定了罪,執行的地方要在山崖上,高度至少要「兩人以上高」,兩位見證人要把這罪人推下,如果這個人落地死亡,行刑便結束。但如果這個人只是受重傷、痛苦不堪,那麼這兩個見證人,要再去扛只有「兩人才扛得動的石頭」,從山崖上丟下,砸死那罪人。若這人就此斷氣,則刑罰結束,若依舊活著,則眾人要拿亂石丟他致死。
III、主耶穌與司提反的臨終禱告(TheTerminalPrayerofJesusandStephen)
耶穌在各各他的一個高地上被釘死,那高地旁邊有一個懸崖,聖經學者說,司提反也是死在與耶穌被釘同一個地方。其過程如下:兩位見證人負責把司提反推下山崖,但他落地後依然活著且禱告:「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於是那兩人便合力抬了一個大石頭來,往下砸去,沒想到司提反還有力氣爬起來禱告:「主阿,不要將這罪歸他們」,最後他就死在眾人的亂石之中。當眾人靠近查看司提反的時候,發現他的臉好像在睡覺一樣,沒有痛苦的表情,故事便結束了。這樣的過程,似乎跟耶穌很像,耶穌將要死的時候,也說過「赦免他們」與「父阿,我把我的靈魂交在你手中」,但我們可仔細地來看耶穌與司提反臨死前的差異,表面上看似相同,但其實內涵不同。
1. 「主耶穌被釘十架」與「司提反被石打死」
兩人的死法不同,耶穌被掛在木頭上,司提反被堆在石頭下,然而他們的罪名皆相同,都是褻瀆耶和華。何以同罪不同刑?照理來說,耶穌應該是跟司提反一樣,被石頭打死即可,但當時公會覺得耶穌罪孽深重,僅用石頭打死不足以消弭其罪,為要讓他死得更難看,就送他上十架,因為舊約聖經有一句:「被掛的人,是在上帝面前受咒詛的」(申21:23),所以他們要確認,耶穌不只要死,更要以「被上帝咒詛」的方法來死,好讓他永不翻身。「他們大聲催逼彼拉多,求他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他們的聲音就得了勝」(路23:23),所以耶穌受這樣的判決是沒有按照法律來判,因法律本是規定要給予石刑,而非十字架刑;司提反則是接受正規的法律判決,「把他推到城外,用石頭打他。」(徒7:58)另外,耶穌經過正規的審判過程,總共三庭審判,但司提反則沒有,他是被暴民打死的。
2. 「我神為何離棄我」與「我見主站神右邊」
耶穌臨死之前經歷了上帝對他的掩面不看,「申初的時候,耶穌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可15:34),意即「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可是司提反臨死前所說的是:「我看見天開了,人子在上帝的右邊」(徒7:56),他覺得上帝看顧著他,耶穌注視著他,聖靈降臨其上。為什麼耶穌有這樣的經歷而司提反沒有?因為耶穌是扛著我們眾人的罪,「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53:6)。但司提反的罪已被耶穌救贖了。所以他們兩人臨終前,跟上帝的關係是相反的,司提反是上帝來歡迎他,但耶穌死的時候,是上帝掩面不看的。
3. 「我將靈魂交父手」與「求主接收我靈魂」
接下去他們說的話也不一樣,司提反說:「求主接收我靈魂」,耶穌說:「我將靈魂交在父手」。不同點在於,能夠做到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上帝手裡的,只有上帝才做得到,凡人沒有能力在臨終時,還有能力把自己的靈魂「交」在誰的手裡,人只能求上帝「接受」其靈魂。司提反知道自己不是上帝,故說:「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徒7:59);然而耶穌有能力將靈魂「交」在父的手裡,「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說了這話,氣就斷了」(路23:46)。耶穌是主動的,因為「沒有人奪去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約10:18),意思是說沒有人能叫我死亡,其中包括上帝,因為他跟上帝地位平等,其死亡乃出於自願,主動地把自己擺上,所以才說「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司提反是被動的,他不是上帝,沒有這樣的權柄,他既被判死刑,就只能說:「我要死了,所以上帝呀,把我的靈魂接收過去」,這是他們的不同之處。
4. 「父赦免他們無知」與「主勿將罪歸他們」
最後耶穌說:「父阿,赦免他們」,理由是「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耶穌知道人們內心的想法,知道人的無知。司提反則沒有這樣的全知,所以他在禱告中,不去猜測這些殺他的人內心,是否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他只說:「主阿,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徒7:60)他曾說,「也用不著誰見證人怎樣,因他知道人心裏所存的」(約2:25),但人類沒有辦法如此,因我們只能看外表,如台語的諺語所說:「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內心我們沒有辦法完全知道。
5. 「說這話氣就斷了」與「說這話他就睡了」
兩人的死法不同,耶穌被掛在木頭上,所以死的時候其身體沒力量把自己撐住,因身體重量導致身體前傾向下,手被掛在上方,這造成自阻,不能呼吸,氣管因體重、姿勢與舌頭給阻塞住,死時很難受,醫學上稱作「窒息而死」。而司提反是被石頭打死,當人們靠近他時,發現他表情安詳如同睡著,這是很特別的。耶穌是「說了這話,氣就斷了」(路23:46),司提反是「說了這話,就睡了」(徒7:60)。耶穌為我們死,所以我們將來的「死」就變為「睡」。若是睡了就是會「醒」,所以「死」對基督徒來說就不是最後的結局,而是一個過程,因為「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帖前4:14),所以「死」就轉換為「睡」,這是耶穌給我們帶來一個很大的恩典。
Ⅳ.屬靈的功課(SpiritualLessons)
這短短兩句禱告,我們可以學到以下功課:
1. 勇敢指正罪惡、慈悲赦免罪人
第一,司提反對於那些罪惡,他勇敢嚴厲地譴責,可是對於罪人,他卻是慈悲地求上帝赦免。嚴厲與慈悲為相對立的態度,司提反對於罪與罪人,可以分開處理。對於背逆上帝的這些罪惡,他說:「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常時抗拒聖靈!你們的祖宗怎樣,你們也怎樣。」(徒7:51)可是當他們拿著石頭要把他打死的時候,他卻對上帝說:「主阿,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徒7:60)詩篇說:「你們愛耶和華的,都當恨惡罪惡。」(詩97:10)然而耶穌來的時候卻是罪人的朋友,「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路7:34)從「恨惡罪惡」到成為罪人的「朋友」,英文叫做「Hate the Sin,Love the Sinner.」,這是奧古司丁所說的話。有時候基督徒厭惡罪惡,卻也連帶厭惡人,可是耶穌要我們學習一件很困難的事:惡事是惡事,行惡事的惡人,耶穌也為他死,這個人是上帝所愛的人,你能有這樣的區分嗎?我們不同意某一人的所作所為,然而這個人依舊是上帝要拯救的人,這是司提反讓我們看到的。
2. 謙卑管理飯食、正確傳揚真理
因著擁有好名聲且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他被選為管飯食的,「……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徒6:3)這樣簡單的事情,司提反願意謙卑地做;困難之事,如與人辯論聖經的真理,他也勇敢地做,「司提反是以智慧和聖靈說話,眾人敵擋不住。」(徒6:10)耶穌在我們當中,也是謙卑地服侍人,「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的人」(路22:27),保羅勸提摩太說,如果有關聖經上的事,你要「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所以要「Humble enough to serve the poor」,也要「Heroic enough to defend the truth」,護衛真理要勇敢,但是對於弱勢者我們要謙卑地來幫助他們。
3. 見證基督復活、得到主的尊重
上帝讓司提反有機會看見復活的主在天上顯現,所以他是一個基督復活的見證者,由於他的勇敢,得到了耶穌的尊重。使徒行傳說:耶穌只「顯現給上帝預先所揀選為他作見證的人看」(徒10:41),司提反一看到這樣的景象,就馬上作見證說:「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邊」(徒7:56)。耶穌說:「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12:36),當我們願意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時候,上帝會尊重我們,這是很榮耀的事情。
4. 跟隨主的腳蹤、死也榮耀上帝
司提反一生跟隨主的腳蹤,甚至死的時候,也讓上帝得榮耀,「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2:21)耶穌復活後跟彼得見面,曾對他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約21:19)我們跟從基督的腳步,甚至在死的時候也可以榮耀上帝。司提反如何跟隨耶穌的腳步?第一,他願意謙卑地服侍,第二,勇敢地傳揚福音,第三,為此犧牲生命,最後,原諒他的敵人,司提反的一生言行皆跟隨耶穌的腳步。
5. 服侍弱勢而活、見證福音而死
司提反一生幫助弱勢者的生活,當時教會有些疏忽,「……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徒6:1),他就願意幫助他們;司提反為了傳揚福音而死,並且臨死前原諒了他們:「……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徒7:60)耶穌說過,「……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耶穌也說過為了福音喪命的,上帝會給他永遠的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可8:35),所以司提反的生與死都富有意義-活著服侍弱勢,為傳揚福音而死。(Living to serve the Marginal.Dying to share the Gospel.)。
6. 掃羅喜他處死、他助掃羅得生
保羅(當時名為掃羅)就是在這事件中第一次出現,當時他是其中一位見證者,施刑的人脫下衣服放在保羅的腳下,讓他幫忙照看,保羅也同意司提反是該當治死的。然而司提反死時的模樣,可能給保羅很深的印象,是一生無法抹滅的記憶,因為後來保羅受召成為門徒後做見證說:「……你的見證人司提反被害流血的時候,我也站在旁邊歡喜;又看守害死他之人的衣裳。」(徒22:20)」雖然當時保羅欣喜司提反被處死,但司提反的死也多少幫助了保羅後來得到新生命。其後,保羅為主緣故被抓後,他就說:「無論是少勸是多勸,我向上帝所求的,不但你一個人,就是今天一切聽我的,都要像我一樣,只是不要像我有這些鎖鍊。」(徒26:29)所以司提反對保羅有所影響:「Saul assented Stephen’s Death,Stephen assisted Saul’s Life」,保羅是同意讓司提反死的人,可是司提反的死卻讓保羅看見,人的生命有另一層的意義,死並不是結束,上帝在天上會迎接你,並且,縱然死於不公義的審判,但因信仰,仍可以坦然無懼地面對,沒有怨恨,甚至擁有饒恕別人的寬容,司提反殉道的事件對保羅的影響很大。
V、結論:
司提反為我們留下美好的榜樣,他為服侍而生,為福音而死,活著見證主恩,死了榮耀主名,所以保羅這樣勸勉信徒:「無論是死是生,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1:20-21)
禱告
感謝主,將司提反這個短短的故事留在聖經當中,讓我們知道跟隨主的腳蹤,必須學習謙卑地服侍,對於聖經的話語必須認真地學習,遇到有人逼迫的時候,讓我們可以學司提反的榜樣,我們肯定上帝在天上會接收我們的靈魂,我們離開世界以前,要把心中所有的不滿、敵意交在主的手裡,求主幫助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愛與仇

講道內容

愛與仇
時間:二0一一年九月廿五日
經文:撒母耳記下十八章28-33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講道影片 :

弟兄姊妹平安!我們一起禱告:「親愛的主,我們在你面前,求你幫助我們,在你的話語當中體驗到主你話語的力量,讓我們被你更新,被你塑造,也求你在我們的生命中,讓我們行事為人都能夠合乎你的教導。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Ⅰ.大衛的命令

        大衛有件很想做的事情,就是避免跟他的孩子在戰場上兵戎相見,但很不幸地,他一定要面對「他的兒子親自領軍要來與他交戰」。他將自己的軍隊分為三隊,約押帶一隊,亞比篩帶一隊,迦特人帶一隊,其間並沒有明確談到軍隊總共有多少人,可是我們從聖經裡的蛛絲馬跡來推測大約是在萬人左右,因為這段提到他們是成百成千,一隊一隊的隊伍帶出去,這樣的組合大約是萬人左右的組合。如果是成萬成萬的帶出去,就是幾十萬人了。

        然後在這過程當中,大衛很想跟這些兵士一起上戰場,但眾人很堅持說:「大衛,你千萬不能跟我們一起出去戰爭。因為我們這些人上戰場,如果很不幸地打了敗仗,這裡的人死了一半沒關係,但王你如果出去有了閃失那該怎麼辦?」所以他們非常堅持大衛繼續留在後方。大衛聽從了眾人的建議,沒有上戰場去。相反地,押沙龍則是聽了戶篩的建議,決定親自率領部隊,聚集所有以色列人,從但直到別是巴,一起去上戰場。
        當我們看戰爭的電影時,常常會看到一個場景:兩軍對陣要出征前,雙方將領在軍隊面前精神喊話說「我們今天是為了正義而戰!」「衝呀!」國王戰前也會校閱軍隊,講些勉勵人心的話來激勵士氣。此時,大衛在軍隊要出征前也講了一些話,可是他講的話很奇怪,他不是講要如何奮勇殺敵、保衛國家、消滅叛黨、平定叛亂,反而說了一段很特別的話:「你們要為我的緣故寬待那少年人押沙龍。」(撒下18:5)
        押沙龍是王的兒子,可是他也是忤逆的叛徒。他搶了大衛的老婆、佔了大衛的王宮,逼得大衛流亡出走,現在還親自率領部隊,想親手殺了大衛。可是大衛說:「為我的緣故寬待那少年人押沙龍。」如果各位是阿兵哥,聽到這句話會不會很激動,很想認真殺敵?應該不會吧!反而覺得士氣都降下來了。
        大衛講這句話的時候,約押、亞比篩、以太帶著軍隊出去,他們跟士兵都聽到這句話。此時戰爭還沒開始打,而押沙龍帶領的軍隊人數是大衛的好幾倍,但大衛心裡卻在這時掛念那個想要謀害自己性命的兒子。
        之後戰爭開打了,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押沙龍所聚集的軍隊比大衛多更多,因為他已經佔領了整個國家,聖經記載押沙龍把但直到別是巴的所有以色列人聚集起來,要「以量致勝」,把大衛完全消滅。但有件事情很重要,兩軍對陣,空有龐大的人數的那一方不一定會得勝。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指揮官。押沙龍的指揮官是亞瑪撒(撒下17:25),亞瑪撒是大衛與押沙龍的親戚,也跟約押是親戚。
 II.約押的行動
        可是大衛的軍中有一位非常好的軍事指揮家叫做約押。這人非常有本事,大衛之所以能攻城掠地並不斷地擴展國家,就是因為有他。他非但有本事且臨危不亂,甚至在困境當中都能夠扭轉戰局。約押最有名的戰役,就是在米底巴與亞捫人聯軍作戰時,約押被亞捫人和亞蘭人包圍,分別在前後擺陣,使約押陷入被包圍的困境當中,面對敵眾我寡的不利情勢,他立刻調整部署,挑選精兵面對亞蘭人擺陣,並將其他軍隊交給亞比篩,然後他說:「亞蘭人若強過我,你就來幫助我;亞捫人若強過你,我就去幫助你。為本國的民和上帝的城邑作大丈夫。願耶和華憑他的意旨而行!」(撒下10:8-14)
        這一戰可說是盡了人事還要聽天命(看上帝),但約押在這個過程中有很認真盡本份,他首先挑選精兵,《孫子兵法》說:「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其中「兵無選鋒,曰北」就是沒有挑選比較厲害的當前鋒,那麼結局就是穩輸了。約押很果斷地調整軍隊部署,然後當機立斷,採取了「內線作戰」的戰術。
        甚麼是內線作戰?當被敵人的優勢兵力包圍時,設法佔領中間位置,區隔敵軍,並機動調配兵力,集中力量,形成局部優勢,先消滅一面之敵,再攻擊另一面,是一種以寡擊眾的戰術。歷史上最會使用內線作戰的將領就是拿破崙。
        這時約押集中了精銳的部隊,與正面之敵作戰,並且機動調配兵力,避免讓敵人攻破防線,使亞蘭人在以色列人面前潰敗。亞捫人一看亞蘭人輸了,也就跟著潰敗。所以約押是一個非常勇敢且能夠果斷做決定的指揮官。但押沙龍跟亞瑪撒卻不諳指揮作戰,因為大衛跟押沙龍的軍隊交戰時,他們選擇的戰場是以法蓮樹林。「兵就出到田野迎著以色列人,在以法蓮樹林裏交戰。」(撒下18:6)
        各位如果喜歡讀歷史或玩戰略遊戲就知道,若將軍隊帶到樹林裡面,會發生混亂。對於人數較多的部隊,樹林會阻隔視線分不清方向,容易被埋伏且不易轉換部隊的佈陣,所以大型部隊在樹林裡往往不能發揮戰力。樹林常常是伏擊發生的地方,就算整個部隊進入樹林裡面也會被弱勢的敵軍攻擊。這是孔明最喜歡用的戰術,選擇在樹林裡採取伏擊。
        所以當大部隊進到樹林裡,這樣的情勢對大衛非常有利,對押沙龍非常不利。結果押沙龍的軍隊就敗給了大衛。「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面前;那日陣亡的甚多,共有二萬人。因為在那裏四面打仗,死於樹林的比死於刀劍的更多。」(撒下18:7-8)我們很明顯看到亞瑪撒選擇了一個不利於自己的戰場,結果「死於樹林的比死於刀劍的更多」,以致於吞下敗仗。
        另外,我們也看到押沙龍親征的結果。原本別人給他的建議是留在王宮裡,不要出征,可是他聽了戶篩的建議,親自帶部隊去作戰,結果:「押沙龍偶然遇見大衛的僕人。押沙龍騎著騾子,從大橡樹密枝底下經過,他的頭髮被樹枝繞住,就懸掛起來,所騎的騾子便離他去了。」(撒下18:9)我讀到這段時覺得很奇怪,為何他身旁沒有人?那些保護他的人侍衛都到哪裡去了?戰爭時不要說君王,一個將軍身旁都一定有最親近的人組成禁衛隊來保護他。因為將軍被擄,後面的仗就不用打了。所以,押沙龍怎麼會一個人被掛在樹上?聖經裡沒有告訴我們答案。我們推測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可能是押沙龍陣營大輸特輸,落荒而逃,所以押沙龍的護衛忙著逃命去了,這種情況是軍隊被徹底擊潰就會發生,才有可能把國王丟著,自己跑了。第二個可能是押沙龍獨自一個人深入險境,把自己的部隊丟著,覺得自己很厲害而深入森林。
        就這樣國王身邊沒有人保護。押沙龍被掛在那裡時,沒有人可以搭救,這時被約押的軍兵發現了,「就告訴約押說:『我看見押沙龍掛在橡樹上了。』約押對報信的人說:『你既看見他,為甚麼不將他打死落在地上呢?你若打死他,我就賞你十舍客勒銀子,一條帶子。』那人對約押說:『我就是得你一千舍客勒銀子,我也不敢伸手害王的兒子;因為我們聽見王囑咐你和亞比篩並以太說:『你們要謹慎,不可害那少年人押沙龍。』我若妄為害了他的性命,就是你自己也必與我為敵(原來,無論何事都瞞不過王。)」(撒下18:10-13)
        這時「約押說:『我不能與你流連。』約押手拿三杆短槍,趁押沙龍在橡樹上還活著,就刺透他的心。給約押拿兵器的十個少年人圍繞押沙龍,將他殺死。約押吹角,攔阻眾人,他們就回來,不再追趕以色列人。」(撒下18:14-16)押沙龍便活活地被刺死在樹上。由於這場仗是以色列人打以色列人,約押就吹號角阻止軍隊追趕敗逃的以色列人,這是約押在內戰時常做的事,以前跟押尼珥打仗時也是這樣。
III.大衛心之所繫
        不知經歷多長多久,戰爭結束了。後方的大衛不知前方的戰況如何,需要有人向他報信。聖經記載「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說:『容我跑去,將耶和華向仇敵給王報仇的信息報與王知。』約押對他說:『你今日不可去報信,改日可以報信;因為今日王的兒子死了,所以你不可去報信。』」(撒下18:19-20)
        以往報信打勝仗的人,君王因為開心都會大大賞賜,但約押叫亞希瑪斯不要去而派古示人回去。但亞希瑪斯不死心,隨後也自己出發了,還跑到古示人前面,見到大衛就下跪說戰爭贏了。但大衛對於戰爭誰勝誰負表現得不太關心:「王問說:『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亞希瑪斯選擇欺騙大衛說:『約押打發王的僕人,那時僕人聽見眾民大聲喧嘩,卻不知道是甚麼事。』他哪裡不知道押沙龍死了!只是他不敢向大衛說。王顯出一種不耐的態度說:『你退去,站在旁邊。』他就退去,站在旁邊。」(撒下18:29-30)真的如同約押所說,王只關心他兒子。
 IV.喪子之痛的大衛
        這時大衛看到古示人從遠方跑來,古示人比較沒那麼機靈,很興奮地跟王說押沙龍的死訊,「王問古示人說:『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古示人回答說:『願我主我王的仇敵,和一切興起要殺害你的人,都與那少年人一樣。』王就心裏傷慟,上城門樓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撒下18:32-33)
        原本打勝仗要慶祝遊行的隊伍,變成了哀傷的隊伍,「眾民聽說王為他兒子憂愁,他們得勝的歡樂卻變成悲哀。那日眾民暗暗地進城,就如敗陣逃跑、慚愧的民一般。王蒙著臉,大聲哭號說:『我兒押沙龍啊!押沙龍,我兒,我兒啊!』」(撒下19:2-4)大衛為兒子哀愁,使得勝的歡樂變成哀傷。大衛哀哭的聲音壓住了一切的歡呼。
V.勝利之後的哀傷
        這些士兵出生入死為大衛征戰,好不容易把仇敵打倒,結果換得大衛的痛哭失聲,讓士兵們不禁納悶:「我們拼死拼活為了什麼?」這時「約押進去見王,說:『你今日使你一切僕人臉面慚愧了!他們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你卻愛那恨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將帥、僕人為念。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龍活著,我們都死亡,你就喜悅了。現在你當出去,安慰你僕人的心。我指著耶和華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無一人與你同在一處;這禍患就比你從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撒下19:5-7)
         約押很直接很大膽地跟大衛說,這樣的行為會危及王的統治權,也危害到願意跟隨他的人。「於是王起來,坐在城門口,眾民聽說王坐在城門口,就都到王面前。」(撒下19:8)
        這場勝利充滿了哀傷與無奈,因為引起戰爭的原因是大衛的罪。「耶和華如此說:『我必從你家中興起禍患攻擊你;我必在你眼前把你的妃嬪賜給別人,他在日光之下就與她們同寢。你在暗中行這事,我卻要在以色列眾人面前,日光之下,報應你。』」(撒下12:11-12)押沙龍就是大衛家中所興起的禍患,所以押沙龍搶了大衛的老婆。因為大衛的罪,使得暗嫩性侵她瑪,押沙龍殺死暗嫩,押沙龍逃亡,大衛不原諒押沙龍,便反目成仇。一個王雖然在上位,不代表他可以高枕無憂做他想做的事情。
生活應用
I.如何看待約押
        在大衛的一生中,約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是卻也常常被遺忘或醜化的人物,特別是許多人對約押的角色忠奸難辨,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
        約押與大衛有親戚關係(歷上2:12-16),約押三兄弟也是跟隨大衛的勇士,約押為大衛立下許多的戰功,但是大衛臨終之前交待所羅門要殺約押,不要讓約押善終,因此所羅門殺約押時說:「耶和華必使約押流人血的罪歸到他自己的頭上;因為他用刀殺了兩個比他又義又好的人,就是以色列元帥尼珥的兒子押尼珥和猶大元帥益帖的兒子亞瑪撒,我父親大衛卻不知道。」(列上2:32)
        事實上,押尼珥背叛自己的主人與主人(掃羅)的妻子通姦,又想要投降敵人,這樣的人怎麼會是又好又義?「掃羅有一妃嬪,名叫利斯巴,是愛亞的女兒。一日,伊施波設對押尼珥說:『你為甚麼與我父的妃嬪同房呢?』」(撒下3:7)而押尼珥帶兵的能力也不怎麼樣,常敗於約押,使得掃羅勢力越來越弱、大衛越來越強。押尼珥看情勢不對,便投靠大衛。「押尼珥對大衛說:『我要起身去招聚以色列眾人來見我主我王,與你立約,你就可以照著心願作王。』於是大衛送押尼珥去,押尼珥就平平安安地去了。」(撒下3:21)
        而亞瑪撒被押沙龍立作元帥,是大衛反叛軍的首領,但是不會帶兵打仗,任內唯一的一仗就是與約押作戰,結果吃了個大敗仗。但大衛廢了約押而立亞瑪撒作元帥,沒想到他又無領導能力且延誤軍機,「王(大衛)對亞瑪撒說:你要在三日之內將猶大人招聚了來,你也回到這裡來。亞瑪撒就去招聚猶大人,卻耽延過了王所限的日期。」 (撒下20:4-5)
        並且這兩個「叛徒」都是約押的手下敗將,哪裡是什麼又義又好的人?只不過是所羅門要殺約押編出來的片面之詞。事實上,約押這一生對大衛忠心是沒有什麼好懷疑的,他不但幫大衛攻下耶路撒冷,平定亞蘭人的作亂,也幫大衛處理烏利亞的事;用計使得押沙龍回來,又使押沙龍得與大衛和好;然後又平定了押沙龍和示巴的叛變,之後又建築工事,鞏固國防,甚至抗拒為大衛數點以色列人人數,因為約押認為上帝不喜悅這事;最後帶領軍隊南征北討,擴張國力,這些都是約押的功勞。
        但是有一件事最能顯現出約押對大衛的忠心,就是約押攻打亞捫人的京城拉巴,當快攻下時,他特別派人去請大衛前來打最後一仗(撒下12:28-30),為什麼?因為他說「恐怕我取了這城,人就以我的名叫這城」。所以他請大衛來攻城,打下這座城,眾人將亞捫人之王所戴的金冠冕,戴在大衛的頭上。約押使大衛得著榮耀和名聲,而不是自己,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約押對大衛的忠心。
        但是約押也是一個很強硬的將領,他曾經好幾次違反大衛的命令,殺了三個大衛沒有要他殺的人,包括押尼珥、押沙龍、亞瑪撒。約押殺這三個人並不是對大衛不忠心,他殺押尼珥是為自己的弟弟亞撒黑報仇,同時除掉競爭對手;殺押沙龍,是殊殺反叛大衛的人;殺亞瑪撒,也是除掉競爭的對手。所以約押是個很有野心,很有權謀,甚至是黑心的人,但絕不能說他對大衛不忠心。
        我們從大衛的遺言(列上2:5-6)會以為大衛之所以要殺約押,是因為他殺了押尼珥與亞瑪撒這兩個元帥,但是我更覺得大衛是為了押沙龍而決定殺約押。大衛「對亞瑪撒說:你不是我的骨肉嗎﹖我若不立你替約押常作元帥,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撒下19:13)這個時候正是約押率兵平定押沙龍之際,約押殺了押沙龍,打敗了亞瑪撒所指揮的叛軍,從軍事的角度來看,約押立了大戰功,但他沒有受到獎勵,而大衛卻反過來起誓,要立敵人的指揮官亞瑪撒代替約押作元帥!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當約押殺了押沙龍之後,大衛定意要拉下約押,對約押的仇恨已深。否則大衛怎麼會想立叛軍的領袖又是一個不會打仗的亞瑪撒來代替約押當元帥呢?
        我們在研讀聖經時,常常會受到牧師講道的影響,但事實上,每個聖經人物在聖經裡有聖經對他的評價,有聖經所給的正確地位。如果各位有仔細研究聖經,就可以針對某個人物的評價做進一步討論。我也期許大家對於聖經能有自己的看法並了解全貌,而不是只是單方面評斷某個人的好壞。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周遭的許多人就像約押一樣,不是那麼地善惡分明,他們往往是有好也有壞,集合在一個人的身上,就像我們的爸爸媽媽或很親的人,我們不能因為一件事就否定這個人,也不能因為一件事就完全肯定這人。正確和客觀的評價一個人,對我們是有幫助的,也讓我們能夠有智慧與人應對。
 II.父與子的關係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十三24)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太流行用棍子打小孩了,那我們應該怎麼樣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大衛非常疼愛他的孩子,但他卻不是一個好爸爸。愛孩子與好爸爸之間不一定會有等號。
        大衛曾經對押沙龍很冷淡,雖然他想念他的兒子,但有那麼幾年大衛連一面都不想見押沙龍,看都不看他一眼。表面上,我們會以為大衛不在乎也不關心這個孩子,但大衛很愛這個孩子。有人會以為大衛也許會不表達,但大衛不是一個沒有感情或粗枝大葉的人,從他所寫的那麼多詩篇就知道大衛是個感情豐富的人,可是從他對待自己的子女卻很壓抑,也非常不了解自己的子女心底在想什麼,以致於他常被自己的孩子所欺騙。再加上大衛沒有處理好子女之間的關係,包庇縱容暗嫩對她瑪的性侵事件,引起了押沙龍懷恨,而動私刑殺了暗嫩。然後大衛又對押沙龍的作為不能原諒,致使父子反目成仇。
        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衛仍然是愛押沙龍的,只是這位父親沒有表現出他對子女的愛,他一直放在心底,大衛隱藏了自己對兒女的情感,可能是因為押沙龍沒有照著他的期待,所以生押沙龍的氣,故意遠離他。我們要反省,很多時候我們作父親常常會對子女有很高的期待,但是當子女沒有辦法達到我們的期待,有一些人會以冷落、不重視、否定子女的方式,來懲罰或希望子女改變,但是聖經讓我們從大衛的身上看到,這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反而常常帶來對立與仇恨。
        有一些的父親或許會以為,只要我賺足夠的錢,讓他們衣食無缺、有好的學校讀、有好的生活環境就夠了。事實上,孩子所需要的不單只是這樣,他們需要得到父親關愛的眼神,以及得到肯定和讚美,還有父親願意從工作、電視、電腦轉移注意力到孩子的身上,這對子女是重要又有意義的事,求神幫助我們。
 III.小心從誇口處跌倒
        最後我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押沙龍的頭髮。聖經形容「以色列全地之中,無人像押沙龍那樣俊美,得人的稱讚,從腳底到頭頂毫無瑕疵。他的頭髮甚重,每到年底剪髮一次,所剪下來的,按王的平稱一稱,重二百舍客勒」(撒下14:25-26)
        兩百舍客勒差不多是2.2公斤。為什麼有人會去量秤剪下來的頭髮呢?一般人的頭髮剪下來,大多數是拿去丟掉,就算女生有留也可能只以一把用來送男朋友,但是大概很少人會把頭髮拿來秤一秤。押沙龍卻把自己的頭髮拿來秤,為什麼?因為他的頭髮太美麗了,會令許多姐妹的頭髮相形見拙,而且他的頭髮又很有質量。我要強調的是,押沙龍最能誇口的就是他那頭無人能及的頭髮,完全可以顯現出他的俊美與英雄氣概。押沙龍的頭髮,就好比關雲長的鬍鬚一樣。據說,關雲長很會保養自己子鬍鬚,因此也得到曹操與漢獻帝的稱讚,帝曰:「真美髯公也」,因此人皆呼關羽為美髯公。。頭髮是押沙龍最值得注意的外表,也是押沙龍最可誇口的地方。但是聖經告訴我們押沙龍的頭髮就是被纏在橡樹上,而因此喪命。
        事實上,我們在什麼事上誇口,也就容易在什麼事上跌倒,求神幫助我們誇口就指著主誇口,而不是誇口我們自己有什麼優點、特長或能耐。「耶和華如此說:『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誇口,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口。誇口的卻因他有聰明,認識我是耶和華,又知道我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以此誇口。這是耶和華說的。』」(耶9:23-24)
        我知道在座的弟兄姐妹可能都有過人之處,可能特別聰明,可能念的是好學校,也可能真的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有這些可以讚美上帝,感謝上帝,但不要成為我們的驕傲與誇口。願上帝幫助我們,在他的心意當中,我們能夠看見上帝對我們的帶領。
        我們一起來禱告:「主,我們要來到你的面前,謝謝你讓我們能夠認識你,並且保守我們能在你裡面得到造就。從今天的經文我們看到,大衛因著他的犯罪,帶給他內心很大的痛苦,即使凱旋勝利也沒有平安。主,幫助我們每位弟兄姐妹,在我們的生命中學習仰望你,而不是誇口我們自己,幫助我們學習逃避罪的引誘,好叫我們能清清白白地來到你面前侍奉你,願你的慈愛與恩典與我們同在,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每個人心裡一畝田





講道內容
每個人心裡一畝田
時間:二0一一年九月十八日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24-30節;  馬太福音十三章36-43節
主講:何淑珍牧師


講道影片 :

Ⅰ.引言:撒旦退去
        有一位太太過分著迷名牌衣著,先生忍無可忍,下令不可再買,先生替太太想了一個方法:當她想要買名牌的時候,心中就默想「撒旦退去」以抑制慾望。某天,太太忍不住地跑到百貨公司逛街,看見一件貂皮大衣,覺得不買可惜,但又想起先生的叮嚀,所以她就心中宣告:「撒旦退去」,然而,句子才想完,背後又有一個聲音響起說:「這件大衣從背後看更好看」,所以最後敵不過慾望,她依舊把大衣買回家。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魔鬼在上帝的國度裡面撒稗子在麥田當中的比喻。這個比喻是第二個比喻,第一個是撒種的比喻,馬太第十三章的第十八到二十二節提到,種子撒在好土壤所結的果實是原有的一百倍、六十、三十倍,收穫遠勝於撒在石頭、荊棘等地。今天這段稗子的比喻是接續在這段之後。
Ⅱ、何謂稗子及比喻的背景與目的
  1. 何謂稗子
        何謂稗子?稗子在巴勒斯坦共有四種,耶穌在此所提的是一種被人稱為「毒麥」的品種,人若誤食會頭暈,會產生幻想,腹瀉,嘔吐,並且吃太多可是會致命的,其味道苦澀異常。所以說魔鬼撒旦很高明,他引誘我們犯罪乃是不知不覺地吸引,不會一下子就讓人失去性命,但是一旦多吃,代價就是死。麥子與稗子在田裡是一起成長的,外表看起來完全一樣,難以區分,必須等到收割時,稗子會長得比麥子高,牧師猜測這可能是因為麥子成熟時乃是結實纍纍,稻穗飽滿下垂,但是稗子並不具如此生產力,所以他就直直地往上長。
        巴勒斯坦沒有森林,所以缺少柴火煮飯,並且古時沒有瓦斯,最簡易的方式就是把稗子捆起來曬乾,當作柴火用,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耶穌利用他們每天做的事情來闡明深遠的意義。
  2. 比喻背景:
        當時有許多團體他們不容許團體當中參雜一點罪惡或錯誤,譬如法利賽人,他們守十戒,並且把十戒擴充至六百多條,曾經耶穌在安息日醫病,這些人就責罵耶穌犯戒,因為安息日不可工作,他們甚至規定安息日手不可抬超過耳朵,所以連梳頭髮都不可以,因為那也是工作。這是一個非常嚴謹,嚴守法律的團體,所以對他們而言,麥子與稗子怎麼能夠在一起?這部份是他們不能夠了解的;又譬如愛色尼派,他們退到曠野靈修,不在社會中生活,每日僅讀聖經禱告等候彌賽亞,他們嫉惡如仇,不容許團體內有不良份子或任何的閃失,若是有,就將之趕出。對於法利賽人而言,他們自認只有自己能夠進天國,其他人因為不恪守律法,所以不可能進入天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耶穌的比喻-稗子與麥子是一起生長的,這點挑戰了這些團體的認知-不要以為會是像他們所想像的那個樣子,都是麥子沒有稗子,透過這個比喻,耶穌告訴他們,上帝是容許他們一起成長的。
  3. 比喻目的:
         耶穌這個比喻很清楚地就是在談論末世,其論及末世的時候,人子要來審判等事,故他的目的是在講末世的審判。
III.稗子比喻之內容與寓意
        今日有兩段經文,24至30節是稗子的比喻,但耶穌講完後,學生反應聽不懂,並請耶穌解釋一下,因此,耶穌解釋的寓意就在36至43節:撒好種子指的是人子;田地意表這世界;好種子是屬天國的人;稗子乃是屬邪惡的人;撒稗子的是魔鬼,收割之時就是今世的末了;收割的人是天使。接下來他「吩咐收割工人先選擇稗子捆起來燒掉」(太13:30)耶穌解釋,這就是「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裏挑出來,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太13:41-42);至於好麥子則要「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裏」(太13:30),耶穌解釋「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裏,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太13:43)。
Ⅳ、比喻的應用
  1.田地如同心中一畝田
        今日討論講麥子與稗子的田,應用在個人方面,就好像人人心中都有一畝田,如潘越雲與齊豫的「夢田」一曲所說:
每個人心裡一畝 一畝田
每個人心裡一個 一個夢
一顆呀一顆種子 
是我心裡的一畝田
用它來種什麼 用它來種什麼 種桃種李種春風
開盡梨花春又來
那是我心裡一畝 一畝田
那是我心裡一個 不醒的夢
這首歌告訴我們,我們心裡都有一畝田,而我們要種什麼?
   2.人子撒好種子在心田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道理大家都很清楚,然而,你要種什麼?上帝在今天的經文當中告訴我們,他要在我們的心田裡撒下好種子。其實從創世之初,上帝就安排好的事物在我們生存的世界當中,「光是好……海洋是好……植物是好……光暗是好……空中的飛鳥是好……地面的動物是好……一切所造的都是甚好。」(創1:4,10,12,18,21,25,31)可見上帝在創造的時候,他將美好的事物,放在我們的之間,放在宇宙當中。
  3.好種子屬天國的人
        接著,經文說,好種子是屬於天國的人。我曾遇到過一個姊妹,當時猜測她仍是單身,便想替她介紹男朋友,沒想到她告訴我她已心有所屬,所以我也就不好意思亂點鴛鴦。「心有所屬」代表想要與對方在一起,其實在先知以賽亞書中,上帝早已告訴我們這樣的關係:「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意思)……必沖入猶大,漲溢氾濫,直到頸項。以馬內利啊,他展開翅膀,遍滿你的地。」(賽7:14;8:8)以賽亞成書早於耶穌誕生六百年,那時就有一位先知預言,有一位彌賽亞要降世與我們同在,因我們乃是屬於他的,我們若是好種子就是屬於天國的人,上帝早就告訴我們他要跟我們有「以馬內利」這樣的關係。於是我們在這邊看到,上帝創造這種關係是好的,給我們的東西是好的,跟他的關係是好的,是所屬的,是同在的關係。
  4.魔鬼撒稗子在人心田
        然而,魔鬼來是要撒稗子在我們心田裡。彼得前書說:「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
        有一個為人敬重的老神父,有一天,這位神父要去另一個沙漠探訪其他修士,在路上遇到了撒旦,其背負著難以負荷的重擔,老神父就對他說:「撒旦,你要去哪?」撒旦說:「我要去修道院」,老修士問:「為何你背那麼多東西?」撒旦回答說:「我所背的乃是珍貴果實-欺騙、色情、驕傲等等,待我到了修道院,提供各種果實,任君挑選,我這邊種類這麼繁多,修士一定不會拒絕我」說完,撒旦就快步離開趕路,老修士聽了,就擔心起萬一修道士就此沈淪,那該如何是好,就在他一路躊躇前往修道院時,遇到了返程的撒旦,他問撒旦其戰果如何,共引誘了多少人,撒旦對他說:「雖然不是很成功,但還好仍有一個接受我的果實」,老神父緊張地問這名接受者的名字,撒旦告訴他是「何修士」,神父聽了,急忙趕去修道院,由於他德高望重,受人尊敬,所以他的到來受到廣大歡迎,儘管每個人都想要有與老神父談話靈修的時間,但是老神父一踏入院內,就開門見山地說要找何修士,指名單獨與這位修士談話,大家失望之餘,便將何修士引見給老神父,何修士與老神父進入一房間內後,老神父就開始替這位修士禱告並與之分享,他說:「你們都很尊敬我,但是我要告訴你,當我一不小心的時候,還是會被魔鬼引誘,還是會犯罪」何修士為此感到意外,原來老神父也會有犯錯的時候,老神父又強調:「我們一定要非常地小心,並且儆醒禱告」當他們做完禱告後,老神父才離開返回原來的修道院。又某一天,老神父走出修道院,再次看到撒旦忙東忙西,看起來很狼狽,神父就問:「為什麼你看起來這麼狼狽?」撒旦回答:「不知道為什麼,我這次去修道院原以為可以引誘更多人犯罪,沒想到,不但沒有半個人理睬我,就連上次被我引誘的人,反倒成為反對、責罵我的第一人,將我趕了出來,以至於我如此狼狽」。這故事在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即使每天靈修禱告服事,如長老會的一句笑話:「地獄關的都是牧師跟長老」,不要以為是牧師或長老就不會犯罪,只要內心不儆醒,魔鬼一樣會趁機撒稗子。
  5.魔鬼乘虛而入「就走了」
       所以聖經形容魔鬼乃是:「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裡就走了」(太13:25b),睡覺時人無反抗之力,所以魔鬼總是趁人無法拒絕的狀況下前來撒稗子,這是很可怕的。因此,耶穌要我們儆醒,因為敵人來,撒完稗子就走了,如同人住旅館,時間一到,便帶著行李離開,只是過客而不久居,魔鬼就是這樣,因為我們屬於上帝,不屬於魔鬼,所以魔鬼來,撒完稗子,就離開,
  6.麥子稗子同時成長
        接下來聖經又提到:麥子與稗子要一同成長。唸到此時,我也覺得奇怪,何以不把稗子除去,為什麼耶穌上帝容許稗子與麥子一起成長?以致於保羅在羅馬書當中說:「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24)由此可見,保羅知道這「苦」會讓他致死,不是腹瀉或是嘔吐就好了,是會奪人性命的。因此,稗子長在心田中,魔鬼是要我們死,所以保羅於此清楚地告訴我們說,他內心的善與惡時常爭戰,那惡是會讓人死的。為什麼麥子與稗子會同時存於世界?牧師也沒有答案,只有上帝有答案。
        上週禱告會,我們替一位路加傳教士名為蔡朝人的醫師禱告,他是位外科醫師,比蔡牧師大一屆,專門開心臟的,為人富有愛心,也到鄉下當過院長,他卻在一次開刀中,因針頭而感染到C型肝炎,漸漸地演化變成肝硬化,最終成為肝癌,並於上週一過世,享年六十三歲。他是我們以前很好的同工,太太也是很好的人。我們也許會問:為什麼上帝要讓這世界並存好與壞,善與惡?何以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我們心裡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讓這兩者同時成長?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除掉?
  7.人子說:收割有時
        但是主耶穌說他訂有計畫與定程:「收割有時」在傳道書第三章也很清楚的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傳3:1-8)上帝使萬物都有定時,上帝創造宇宙,給我們好東西的時候,是自有定時的。所以麥子與稗子要一起成長也是有定時的。
   8.人子分派天使分辨
        人們是否可以隨手拔除旁邊長出的稗子?主耶穌說不行,拔稗子的工作是天使。你若問我為何派天使做此工作,而非你我,牧師也不知道。
        但是上帝清楚表明分辨麥子與稗子是天使的工作。馬太福音也提到:「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太25:31)這個是馬太福音最有名的審判(文中提及區分白羊與山羊),故於此,耶穌講末世審判時,也提到,屆時天使會在榮耀裡跟他一起降臨,所以為什麼是天使,而非你我?這是上帝的主權、是上帝分派的。
  9.稗子扔在火爐:哀哭咬牙切齒
       天使來,他要把稗子扔到火爐當中,啟示錄二十章十三節說;「他們都照個人所行的受審判」(啟20:13),牧師想,人人都需捫心自問自省,因屆時上帝會暗著你個人行為來審判,若你是稗子,就丟到火爐裡。
   10.麥子儲藏倉庫:上帝國裡享榮光
        若是麥子,就會把你收藏在上帝的倉庫當中,在上帝的國度當中與上帝同享榮耀,這是啟示錄二十一章所說:「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 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列國要在城的光裏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裏原沒有黑夜」(啟21:23-25),於此我們看到稗子與麥子的結局,一是被扔在火爐中,一是同享上帝的榮耀。
V、比喻的教導
   1.耶穌的教訓
        耶穌說完這個比喻,他接著說:「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裏,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太13:43),我不知道聽完今日講道,你是否聽到心裡,是否「聽到」耶穌說過,稗子將會被扔到火爐裡,麥子要歸於上帝的倉庫裡。牧師在想,根據描述,天國沒有黑夜只有白天,充滿榮耀;而火爐呢?進入火爐當中,也是沒有黑暗的,是個又亮又熱的地方,兩者不同在於,你在火爐當中會很痛苦,但你若是在上帝的榮耀當中,那光是榮耀,與火爐的光亮不一樣。
        接著耶穌問他們是否明白,門徒回應明白,「耶穌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我們明白了。』」(太13:51)你會怎麼跟耶穌回應表示你的明白。我想每個人心中的麥子與稗子之比例不同,究竟是「多少」或是有「多」少,這只有自己心裡知道。所以當耶穌問你:「你聽到了嗎?」「你明白了嗎?」你要怎麼回應你的上帝?我想只有你知道怎麼回應上帝。你不需要告訴我,我也不知道你裡面有多少稗子麥子,因為只有上帝知道你心田上有多少稗子與麥子,你怎樣去回應上帝?讓更多麥子在你心裡?
  2.保羅的勸勉
        第一,保羅也在聖經當中教導我們不要被惡所勝,羅馬書十二章說:「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21),保羅也一樣告訴我們,他知道他那個「苦」是會死的,所以他希望我們不要為惡所勝,要讓善來勝惡。
        第二,如何讓上帝的話語來影響我們,讓我們心中的麥子越來越多,讓魔鬼的稗子越來越少?讓上帝的話語聖靈來幫助我們。保羅也勸勉我們:「靠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弗6:18)。
VI.結論:在心田中 麥子越來越多  稗子越來越少
        讓我們的生命裡,麥子越來越多,而稗子越來越少,讓上帝在我們心中動工,來成就,讓我們的心田成為上帝所要居住的,到那天當天使要來分麥子時,我們也能夠被分為麥子,跟上帝在他的國度當中。

禱告
        主耶穌謝謝你在世上留下這麼好的比喻來教導我們,主,求你幫助我們聽了能夠明白,主,求你自己來感動我們,在我們裡面動工,成為你自己的心田,讓其充滿你的麥子,主我們謝謝你給我們這一段時間,我們禱告不配,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