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8日 星期日

誰能禁止 -- 曾昭瑞 牧師

寫作於2004.08.08
作  者: 曾昭瑞牧師
 經文: 使徒行傳十章3438節】使徒行傳 十一章1118節]  線上收聽

  在教會的發展上,常常需要回應時代的需要,教會那無進步,就無法度來回應這社會的需要。在過去的歷史中間,教會也常常陷在社會性結構的罪惡中間。在這種結構中間,教會也犯了真多錯誤。用今那日的眼光來看,這種錯誤是非常的明顯,但是佇當時的社會,這一切攏是正當、正義,甚至是不能被人挑戰的。親像教會一開始的時,將外邦人看作是無清氣的,外邦人就親像是狗一樣,是在上帝恩典的門以外。在歷史的中間,教會也曾將男性看作是高等的,將女性看作是次一等的,教會內面,曾經對女性充滿歧視。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在歐美的教會認為白人才會通得到上帝的恩典,他認為黑人並不是人,所無法度得到上帝的恩典。從歷史中間來看,教會常常也陷佇一種結構性的罪惡中間,這種結構性的罪惡之所以會打破,常常來自上帝直接的啟示。 

今那日咱所讀的這段聖經,就是記載著彼得怎樣勇敢來回應種族與宗教的歧視。這段聖經對咱講到有一個外邦人名叫哥尼流,他是一個百夫長,相當今那日軍營中間的連長,聖經講他是一個敬虔的人,也是一個模範父親,因為這位爸爸的敬虔,使得他的全家攏敬畏上帝。可見這位父親在家庭的宗教事物頂面,他是負起屬靈的領導角色,他不是將信仰的代誌交呼媽媽去處理,反倒轉,他在家庭中,發揮他的影響力,使得他的家庭成作一個敬畏上帝的家庭。他的敬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他多多賙濟百姓,表明他是一個愛別人的。第二、他常常禱告,表現他是愛上帝的人。這就是耶穌所講的「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雖然他是一位這呢敬虔的人,但是用猶太人的標準來看,他只是一個站佇上帝拯救門口的外邦人,因為他不是亞伯拉罕的後代,也不曾受過割禮,歸化作猶太人。所以這種人雖然敬虔,但是仍然在上帝拯救的大門以外。他完完全全是一個外邦人。  

因為在以色人有一個揀選的教義,就是將上帝看作一個偏心的上帝,祂只揀選以色人,使得以色列人心中充滿了民族驕傲及怨恨,姻仇視外邦人,將姻看作狗,地獄的木材,通好來燒。姻發展一套傳統,來拒絕外邦人,用正統的猶太人眼光來看:無論你怎樣敬畏上帝,只要無變做一個猶太人,就無法度受邀請入到猶太人的厝,也無人會與你相與坐桌,任何猶太人與外邦人的社交活動,攏是無受到允準的。  

如果這種的偏見那無消除,外邦人就無法度受接納進入教會的團體,猶太人那高高在上,耶穌基督的福音,就猶原還未臨到地上。當這種偏見消除,教會才會成做一個多種族、多文化的信仰團體。

(一)從上帝而來的異象

上帝知道這個問題,所以祂親自用異象,來打破這種的界線。而且趣味的是這個異象先臨到外邦人哥尼流的身上,他也馬上的順服上帝。總是另外一個異象臨到於彼得的身上時,彼得的反應卻是懷疑,吃驚、不敢相信。因為所顯明給他的異象,是各種四足的走獸與昆蟲,並天頂的飛鳥,照利未記十一章有清楚的記載,什麼是清氣的動物會通吃,什麼是無清氣的動物,不通吃、不通摸,要看作厭惡的。彼得自小就守這些誡命,所以當他看到這個異象,聽到上帝講:「徒得,起來,宰來吃」。這個命令真簡單,真直接。總是彼得的反應是得驚,不敢想信。「主啊。這是不可的」從他的口氣來看,他好親像講,「上帝啊,你搞錯了,這種俗物與無清氣物件,我從來不曾吃過」。

真多外國人看到台灣人佇吃臭豆腐覺得很恐怖,真多人不敢吃榴槤。用彼得的眼光來看這就親像有人吃佇蜘蛛、吃蟑螂一樣的恐怖。

(二)從上帝而來的吩咐

面對彼得的疑問,上帝直接回答「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句話對彼得來講是一個真大的挑戰。以色列人將這些物件看作無清氣,是因為聖經有記載,但是這個時準,上帝竟然又講「這是上帝所清氣的」對彼得來講,這是他自小漢以來所深深相信的代誌,這是上帝記佇聖經的命令,是歷世歷代所持守嚴嚴的誡命,如果這些物件會通拿來吃,安呢好幾千年來,以色列人對清氣、無清氣的概念就會完全受到打破。彼得會有這種的猶疑是正常的。

到這個時,彼得完全不知道,這些不清氣的吃物,只是一個預表,為著欲表明上帝國度的普世性。 

當彼得正在猜疑的時,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來到,上帝透過他巧妙的安排欲向他顯明自己的心意。當人客來到門口時,聖神就指示彼得,要彼得不通疑問,因為這是上帝所差來的人。從這個事件來看有一件代誌值得咱來注意,就是當哥尼流所差來的人表明姻的身份與目的的時,彼得就請姻入厝內住,這是一件特別的事,因為猶太人無隨便與外邦人作伙,何況留姻下來住。 

當彼得與約帕的幾個兄弟去到哥尼流的厝內時,咱看見哥尼流已經迫請好他的親朋好欲來聽彼得傳講道理,當彼得一入門時,他就俯伏佇彼得的腳前。彼得馬上對他講。「你起來,我也是人」,咱對哥尼流身上看見他屬靈的謙卑,也從彼得身上看出他無靈性的驕傲。雖然前穌曾對他講:「天國的鎖匙欲交給你,凡那你佇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在地上所綑綁的,在天上也要綑綁」權力這呢大的彼得,猶原是人,不是神明。咱從彼得的身上看出他一種正確的態度,一方面他拒絕被哥尼流看作神,另外一方面,他也拒絕將哥尼流看作一條狗。

彼得講:「上帝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攏不可看作俗而不清氣的。」其實上帝並無明白對彼得安呢講這句話。上帝是講什麼吃物攏不可看作無清氣的,總是彼得體貼上帝的心意,他明白他所看見的異象,不只是一個有關食物的異象,而是有關普世人攏是上帝所欲拯救的預表。

(三)從上帝而來的預備 

因為上帝一方面啟示哥尼流,一方面啟示彼得,為著就是欲讓外邦人也會通接受到福音。彼得在這點有相當的領悟,他馬上對食物的異象中,明白了上帝在這個時所欲做的事,所以他不是採取拒絕外人的態度,而且當他聽見哥尼流的見證時,他就大膽並正確的推論出上帝的確欲來拯外邦人。所以彼得向姻來傳講耶穌基督,當彼得講到被釘十字架,從死復活的耶穌時,奇妙的事就發生了,聖神臨佇一切聽道理的人身上那些受割禮,與彼得同齊來的猶太人看見聖神的恩賜臨到外邦人,他攏講方言,稱讚上帝的大能,就感覺希奇。彼得講:「諸已經受著神神,親像咱一樣,是誰會禁得用水給姻行洗禮啊?」所以彼得就給姻行洗禮。咱欲看見。

(四)從上帝而來的行動 

上帝親自用祂的行動來證明,祂的神欲降臨佇每一個敬畏、相信的人身上,不論他是猶太人、撒瑪利亞人或是外邦人。因為上帝無偏待人。上帝用聖神充看來表明他的心意,所以彼得勇敢來為姻洗禮。彼得無要求哥尼流先要受割禮,先要成作猶太人,他相信:「沒有任何障礙會通阻止人來得到基督的救贖。」因為上帝已經接受了這些外邦信徒,上帝的教會怎樣無來接納姻。咱看見這件代誌從頭到尾,彼得攏不是一個主動者,一切的代誌攏佇上帝的掌握之中。彼得只是照著上帝心意來行的人。

(五)誰能禁止

但是代誌並是到哥尼流洗禮了後,大家歡歡喜喜回去就結束了。當彼得為外邦人洗禮的消息傳到耶路撒冷的時,問題就發生了。這是一件嚴重的代誌,是摩西的律法,以色列人的傳統,民族優越感的問題。上帝的恩典怎樣會臨到外邦狗?上帝不是只有揀選以色列人嗎?不是只有以色得人才會通得到救嗎?聖經講受割禮的門徒與他「爭辯」,這些人不是問講你怎樣向外邦人行洗禮,而是講:「你曾入去就近無受割禮的人及姻相及食?」連「就近」「與姻相及食」這款代誌就無被允准,怎樣會通向姻行洗禮。真明顯的是這些人拿當時的教會法規欲來質問彼得,彼得你怎樣會通違反律法的規定啊!面對這些人的質詢,彼得不是與姻討論律法的規定是什麼?也不是發表他對律法的見解是什麼。他是來講見證,來講起一個實況,一個真實發生的事件。面對壓力,彼得選擇站佇歷史正確的一方,他不怕人講他違背律法,他不怕被定罪。他是勇敢來告白他所經歷到的事,也勇敢來承擔這一切。

如果害怕,如果那個時準,面對耶路撒冷受割禮的門徒的壓力,面對傳統律法的了解,彼得是需要被釘罪的,真有可能他會失去教會領袖的罪名。但是彼得他體貼上帝的心意,贏過遵守律法。佇他勇敢見證的路尾他安呢講:「今上帝既然用此個恩賜互姻,親像佇咱信主耶穌基督的時所互咱的一樣;我是是誰,會阻擋上帝啊?」聖經記載講:「許個人聽這話,就靜靜,亦歸榮光上帝,講:『按呢生,是上帝亦互外邦人反悔,來得著活命』」。咱欲講彼得是勇敢的,耶路撒冷的教會也是謙卑的,姻順服上帝的旨意,聽見上帝所做的,雖然與姻所想的,所了解的不同,但是姻不是選擇對立,而是順服上帝。

咱這段聖經咱有幾件事會通來學習:

(第一)教會的合一

上帝佇人的中間無作區別,無論是猶太人、外邦人,攏是上帝所疼的人,上帝無區別人,咱也無權力安呢來做。

雖然對於律法的見解無同,但是耶路撒冷的教會無因為這件代誌來分裂,姻聽見了彼得的見證,停止定罪、停止爭辯、停止批評,反倒轉歸榮光給上帝。這款的教會才是一個向外傳福音的教會。

(第二)聖神的恩賜

路加佇記載哥尼流受洗禮的過程中間,特別重視聖神佇整件代誌頂面所扮演的角色,如果咱今那日,若是看輕或是無去注意到,聖神今那日猶原欲佇咱的教會作工,只是欲用人的方法來解決教會的問題,這是一種無信仰的態度。只要咱的教會是一個認真傳福音的教會,是一個為主得到靈魂的教會,咱就欲看見聖神的作為欲常常出現佇咱的教會。神蹟之所以發生,不是為著證明咱有信心,乃是為著使更加多的人來認識耶穌基督。

(第三)順服聖神的作工

無論是彼得、是哥尼流,姻那無順服聖神所作的工,那只是照他所了解的傳統、律法,一定馬上會認為向外邦人傳福音,邀請猶太人到外邦人厝內坐桌是無可能的代誌,這種事不免想,是無可能,也是違反律法與傳統的事。那安呢,今那日咱所看的這段聖經就無可能來發生。總是姻是代先放棄自己的偏見,學習順服上帝。那些受割禮的基督徒從原本生氣反對的態度,也變成順服的態度,因為教會的合一也造成教會更加大的進步。這讓咱思想,咱的教會也是安呢,當咱學習凡事禱告,依靠上帝的帶領,就會更加明白上帝的旨意,教會越合一,才會成為萬民的祝福。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