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5日 星期日

膏抹耶穌 -- 陳美玲 傳道

寫作於2006.01.15
作  者: 陳美玲 傳道
   經: 【馬可福音十四章3~9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全世界最貴的香水,據說是由設計師畢揚所調製的東方調香水,1盎司要價300美元,折合台幣將近1萬元。大約28公克的香水,賣1萬元台幣,你買不買?太貴了!太浪費了!把1萬元拿來做善事,幫助貧窮的人,不是更好。 

當馬利亞把最珍貴的哪噠香膏倒在耶穌頭上的時候,旁邊的人的反應,就是這樣。太浪費了!這瓶真哪噠香膏的價值比最貴的香水還要貴,聖經告訴我們,這瓶香膏值300多塊錢,這個數字是一個工人一年份的薪水。依照台灣的情況來計算,目前政府公佈,每個月的基本工資是15800,換算為一年,總額差不多是18萬台幣。把價值18萬台幣的香膏,一口氣倒在耶穌頭上,當然是滿室生香嘍。如果那天你在場的話,聞到香氣就知道,這一定是最昂貴的、最頂級的香膏,不是3瓶100元的便宜貨。 

可是,門徒對於這個行為相當不以為然,他們在旁邊冷嘲熱諷的說,「把這瓶香膏賣掉,至少可以賣18萬,用來賙濟窮人,不是更好嗎?」他們對於滿室的香氣,不但不能享受,他們反而生氣了。並且,他們主張這麼昂貴的香膏若是轉賣成現金的話,可以幫助很多窮人呢! 

在使五千人吃飽的故事中,耶穌要門徒給這一大群人東西吃的時候,門徒的反應是「你要我們去買200塊錢的餅來給他們吃嗎?」如果200塊錢可以買來足夠五千個男人吃飽的餅,那麼, 300塊錢可以幫助許許多多的窮人。

然而,耶穌卻指出他們生氣不合理。在門徒心中,有一個錯誤的想法,就是奉獻給耶穌和幫助貧窮的人是互相衝突的。將香膏獻給耶穌,就不能幫助貧窮的人。然而耶穌反對這種劃分方式,這不是二選一的事情。在受難週 ,就是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耶穌即將完成他來到世界上的使命的時刻,這個婦人的奉獻意義深遠,因此,耶穌稱讚這個女人的行為。

這個女人的膏抹行動有什麼特色,以致於耶穌這麼稱讚她呢?

第一, 這是一個先知性的行動。

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是什麼?拯救我們。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就是舊約先知一再預言的彌賽亞。彌賽亞是什麼意思?受膏者。在舊約中,君王的選立經過先知膏立的過程。舊約的先知撒母耳受上帝差遺,先後膏立過兩個君王。一位是掃羅,另一位是大衛。先知將油倒在他們的頭上,象徵著上帝的揀選,受膏者肩負著上帝的使命。

耶穌就是彌賽亞,上帝所揀選的,以賽亞書42:1,「上主說,看哪,我的僕人,我扶持他,我揀選他,喜愛他。」

那麼耶穌什麼時候接受膏立呢?在四卷福音書中,完全沒有先知膏抹耶穌的記事,只有這位伯大尼的女人用香膏膏抹他。

這麼看來,這位女人如同上帝差派的先知,膏立耶穌為上帝所揀選的君王。這個先知性的行動還有另外一個層面,這個膏抹的另外一個意義,在預告耶穌的受難。

在馬可福音中,整個受難故事由伯大尼的膏抹記事揭開序幕。為我們受難,正是耶穌來到世上的重要使命。可是,在福音書中,與耶穌最親近的門徒常常搞不清楚狀況,不能明白耶穌的使命。

彼得可說是十二個門徒的班長,常常代表同學發言。他和耶穌很親近,耶穌改變形像時,只帶三個門徒,其中一個就是彼得。和耶穌如此親近的彼得,應該最了解耶穌的使命。在馬可福音,當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你是基督。」標準答案!滿分!不過,當耶穌接著教導他將要受苦受死的時候,彼得說:「主啊!萬不可如此!」(太16:22)勸阻耶穌不要受苦。由此可知,彼得和門徒並不了解耶穌的使命。

在 可9:30-34,耶穌第二次教導門徒他要受死和復活時,門徒還是不能了解,聖經說他們「爭論誰最大」。在此,門徒還是不能明白耶穌的使命。

到了可10:35-41,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的受難和復活。同一件事講三次,門徒應該要了解了,是不是?然而,第三次講完,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約翰,前來要求耶穌「當你坐在榮耀的寶座上時,請讓我們跟你坐在一起,一個在你右邊,一個在你左邊。」這兩個人和耶穌的關係匪淺,耶穌帶上變貌山上的三個人當中,一個是彼得,另外二個就是雅各和約翰。然而,他們不能夠理解耶穌的使命。

這些最親近耶穌的門徒,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搞不清楚他們的老師肩負的使命。

但是,這位女人洞察耶穌的使命,她了解耶穌即將完成他的使命,為人類受死、復活,她用膏抹來表達她的了解。在耶穌在世的最後一週,這麼關鍵的時刻裡,最親近的門徒不能夠了解老師的使命,膏抹耶穌的女人用她的行動具體地表達她了解、她知道耶穌將要面對的景況。我相信這個行動對於正在走向各各他的耶穌,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和肯定,這是來自上帝的鼓勵,使得耶穌得到力量,得以堅定、繼續邁向他的使命。

第二, 這是一個全然的奉獻。

這個女人帶來的香膏是一瓶極珍貴的香膏。這瓶香膏她絲毫沒有保留,把它全部倒在耶穌的頭上。

她怎麼這麼捨得呢?因為她知道,耶穌即將要犧牲他的生命,這麼大的恩典,要用什麼來報答?只有將最好的香膏完全獻給耶穌。沒錯,這個婦人的行動,表達出來的是完全的奉獻。全然奉獻是因為了解耶穌為咱成就的大恩典,是因為感恩,這麼高價值的奉獻正是她知道耶穌的恩典真正大,所以她將香膏完全奉獻。

然而,這個動作引來門徒的不滿。他們尖銳地批評這個女人的行為是浪費。如果那天你在場的話,你也會得這麼做浪費嗎?把一瓶30g,價供18萬台幣的香膏全部倒在耶穌的頭上,很浪費,是不是?門徒的反應正好反映出這個奉獻行為的特色,全然的奉獻引發旁觀者的情緒反應是浪費、很可惜。因為他們不了解,比起耶穌為我們捨棄他的生命相比,這罐香膏雖然真正貴,怎麼也比不上耶穌的生命的價值。對這個婦人來講,她已經盡伊所能,就是奉獻這罐香油。

真正的奉獻,全然的奉獻,到一個地步,就是會讓旁人覺得太可惜了、太浪費了。在我們身旁有多少這樣的例子,舉個我們都很熟悉的例子,林鴻信牧師,現任台灣神學院的院長,當年他獻身想要效法去非洲史懷哲,做醫療傳道的服事,再一次參加大學聯考,進入陽明醫學院讀第二個大學學位。讀到一半時,他發覺上帝要他放棄醫學院,全心到神學院受造就,他就決意聽上帝的話,辦理休學。那時,身邊的人的反應,就是這樣真可惜。許多人苦勸他將醫科讀完,才讀神學院,也是很好的事。甚至,當時的醫學院的院長,是一位基督徒,也覺得休學太可惜。是很可惜,但是在信仰裡面,這就是完全的奉獻。奉獻到使人覺得真可惜,不過,在上帝的眼中,這是一件美好的事。

再舉一個我們很熟悉的人,就在我們身邊的人,就是我們的蔡牧師。當年他離開台大醫院時,當年他離開台大醫院,要到恆春基督教醫院,讓多少人覺得可惜呢?留在台大醫院做醫生,有前途,可以醫治許多病人,論貢獻,也是很大,這樣是真好的事。去恆春,真可惜!但是上帝看這樣的奉獻是好事,是我們盡所能的奉獻,就像這個婦人獻上香油,是一個完全的奉獻。

第三,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行動。

在抹油故事的最後,耶穌說,「普天之下,福音無論傳到什麼地方,人人都要述說她所做的事,來紀念她。」在福音書的故事中,耶穌不曾叫我們紀念過什麼人,唯有吩咐我們應該紀念這個婦人。

耶穌另外一次吩咐我們要紀念,在設立聖餐時,耶穌說:「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兩個當紀念的吩咐,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紀念完全的奉獻。聖餐禮紀念耶穌基督完全沒保留,奉獻他的生命來救贖我們。為膏抹耶穌的婦人將最寶貴的香膏奉獻,毫無保留。為著信仰,完全的奉獻,就是值得我們紀念的行動。

在這個膏抹的故事中,這個婦人因為認識耶穌將要走上受苦的路,知耶穌要犧牲他的生命來拯救我們,所以,她藉著膏抹耶穌,表達她的認識和完全的奉獻。她的奉獻,旁邊的人不但不認同,還說批評的話。

在教會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同樣的情形?我們的服事,有時身邊的同人不能認同,有時候,批評我們最多、讓我們深受傷害的話,來自我們身邊人。讓我們覺得挫折、難過、灰心。這個女人的故事,鼓勵我們就算受到批評,我們的主知道我們的內心,知道我們為他所做的事的價值。所以,我們不免煩惱別人批評。

耶穌吩咐我們當紀念這位婦人,來肯定她的作為。同樣,我們不免介意別人的批評,只要將我們最好的完全奉獻給主,主必定會紀念我們。

最後,我用哥林多後書5:14-15做結束,「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我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