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八):見證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3.3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  使徒行傳一章8節 線上收聽  (國語)       線上收聽   (台語)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週是復活節,我們提到馬可福音有四種結尾,有長結尾、短結尾、展結尾、斷結尾,而我個人認為斷結尾可能是最接近當時情形的經文,當然在這背後還有一些研究。馬可福音若只停在第八節,今日就沒有教會,因為這個結尾是人的害怕、且不向任何人說任何話。但事實上,後來教會的確被建立與發展,那麼,究竟馬可福音第八節之後,要如何繼續增補?這是使徒行傳要告訴我們的,而整個故事的重點就是這兩個字:「見證」。我們今天的經文是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而為何我要講這個主題呢?因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發覺人們強調的不是見證、而是証明,這兩者之間有很明顯的差異,也是現代和後現代之間一個很大的不同:從1930年起,整個世界的思維已走進後現代,但我們許多人仍很難跳脫現代的迷思,那就是什麼事情都要證明;然而,當時耶穌並非對祂的門徒說「你們要證明我有復活」,而是說「你們要成為我復活的見證」,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功課。 Ⅰ、引言:耶穌的阿媽  有一位母親,她的兩個女兒去上主日學,回來後,母親就問女兒說:「妳們的主日學老師叫什麼名字?」女兒回答:「我不知道老師叫什麼名字,但我知道她一定是耶穌的阿嬤」,母親問:「為何妳認為主日學老師是耶穌的阿嬤?」「因為我看她整天不停地在講耶穌。」不曉得你是否知道這個小故事的背後要表達什麼?平常當阿嬤的,會一直向別人說著她的孫子如何如何,那麼,我們傳講耶穌是否像這樣呢?如此喜歡講說祂的故事,這就叫作見證。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的背景在第3節,我以此來讓大家了解,耶穌基督復活以後、馬可福音的斷結尾之後,故事是如何的接下去:是在使徒行傳接下去的,「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耶穌和他們聚集的時候,囑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徒1:3)所以耶穌有顯現讓門徒看見,而不是只有空墳墓做為結尾。耶穌讓他們看見許多次,長達四十天,並且耶穌知道他們那時對福音還不太清楚,就向他們講說神國的事,講完後給他們一個囑咐:等候聖靈降臨、而後就能成為祂的見證。向他們顯現是第一件事,講說神國事是第二件,第三是要他們等候聖靈降臨,第四則是要作祂的見證。這是使徒行傳第一章開頭所講的,若你詳細看路加福音的最後,也是這樣寫的,只是描述方式有些不同。 Ⅱ、復活的主作四件事 1、...

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復活系列(四):復活的意義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3.2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十六章1~8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復活節,經文是在馬可福音第十六章1到8節。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聖經學者同意一種看法,就是馬可福音應該是結束在第十六章8節。第8節的最後兩個字是什麼?是「害怕」;  害怕的前面是「…她們什麼也不告訴人」。難道耶穌的復活,是以這樣的情景做為結束嗎?這樣的結束,對今天的我們是否造成認知上的差距?我們該如何來了解?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  Ⅰ、引言:新生命的記號   復活節到了,我們就聯想到雞蛋。為何用雞蛋而不是任何其它的物件來代表復活節?原來,雞蛋可以孵出小雞,這看起來是一個盼望,因為有一個新的生命將要誕生。但如今教會有時是使用塑膠雞蛋來代替,我們今天就用塑膠雞蛋來說一個復活節的故事。 ...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大衛的信心 -- 商正宗 牧師

寫作於2008.03.16 作  者: 商正宗 牧師 經文     撒母耳記上十七章1~11節 、14~51節 線上收聽  (國語)     線上收聽 (台語) Ⅰ、引言:一個指環    有一個丈夫到東南亞去考察,想到不久後是他太太的生日,所以他就在金飾店買了一只戒指,造型很漂亮,回家便送給太太當作生日禮物,他太太很高興,時常戴在手上。  有一天這位太太到一家金飾店去買金飾,就把先生送給她的指環給老闆看,老闆是內行人,拿來看一看、稱一稱便說:「太太啊,這不是真金,這是鍍金的!」這個太太說:「怎麼可能呢?我先生花了這麼多錢,怎麼會呢,我不相信!」 ...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七):福音朋友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3.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  路加福音七章34節 線上收聽   (國語)       線上收聽   (台語)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一次我們提到神的朋友,在聖經記載中只有兩人被稱為此―摩西和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為何是神的朋友?因為他信靠上帝。摩西為何是上帝的朋友?因為他跟神很親近,他在營外有一個會幕,常去那裡親近神。今天我們要提到的是另一種朋友,叫作福音朋友(Gospel Friend)。 Ⅰ、引言:酒店牧師顏金龍 先介紹一位奇特的牧師,是「神愛教會」的牧師。這間教會位於台北的六條通―林森北路和中山北路之間,那裡是有名的綠燈戶、酒家區。這位牧師每天上酒家,甚至有記者因此去採訪他。他是顏金龍牧師,是泰雅族(Atayal)的原住民,小的時候很討厭去教會,但後來神感動他去日本讀神學院,並在神學院認識了他的太太丸山陽子,夫妻倆畢業後就回到台灣。顏牧師夫婦看見有許多原住民的女孩在酒家賺取家中所需的金錢,他們的反應並非責罵這些女孩,而是因著愛,在一間又一間的酒家中去接觸她們。剛開始時,他也很害怕,說不定會被店家打出來,但是當女孩們聽到一個原住民的牧師用他們的母語來為她們禱告時,孩子們都很受感動,當中慢慢有人就希望牧師可以在她們上班前陪她們禱告、查經,也有人就開始決定要離開該場所,而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Ⅱ、約翰與耶穌的對比  1、...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想起…就有…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8.03.02 作  者: 李晶晶 牧師 經文   耶利米哀歌三章18~26節 線上收聽  (國語)        線上收聽  (台語) 一、引言: 1.有一首台灣人的哀歌:「想欲補無半項……是永遠無希望」 這有一首台灣民謠「補破網」(詞/李臨秋、曲/王雲峰)歌詞寫道: (1)見著網目眶紅,破甲這大孔。想欲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為著前途針活縫,尋傢俬補破網。 (2)手拿網頭就重,悽慘阮一人。意中人走叨藏,那無來鬥幫忙。枯不利終罔珍動,舉鋼針接西東。天河用線做橋板,全精神補破網。 (3)魚入網好年冬,歌詩滿漁港。阻風雨駛孤帆,阮勞力無了工。雨過天晴魚滿港,最快樂咱雙人。今日團圓心花春,從今免補破網。 台灣民間的歌謠,有很多在描述百姓生活的寫照,唱出老百姓的心聲,每一首歌謠的出現,也有它的時代背景,具有時代象徵意義。「補破網」這一首歌,有人認為就是強烈表達出它的時代背景和象徵意義的一首歌。這首歌發表於一九四八年,戰後的年代,也是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的隔年,台灣經過大戰後到處斷垣殘壁,接著二二八事件帶來整個社會動盪不安,種種情況如同一張破碎的網,正待重新補綴,人人希望有一張新的網,期待社會重整復建,因此「漁網」的台語就成為一個象徵「希望」(台語)。或許作詞李臨秋先生起初寫歌時的動機並不一定是這樣,但因與當時的時局不謀而合的情愫,因此被認為是反映時代的作品,代表當時民眾內心渴望能重新建立家園和新秩序的心聲。也成為當時無法說出苦難悲情的台灣人抒發情緒的歌曲「想欲補無半項…是永遠無希望」,(因著有影射與象徵意涵,在1977年之前,它一直被有關單位列為禁唱歌曲。) 事隔六十年的今日,每年二二八紀念日,很多人仍會吟唱這首歌謠來紀念當時台灣人民所經歷的一切事件與苦情,每逢唱到第三段歌詞講「魚入網好年冬,歌詩滿漁港;雨過天晴魚滿港,最快樂咱雙人;今日團圓心花春,從今免補破網。」就再次看到那起初的「希望」之光。 以色列人也有反映時代與訴情的歌謠,今天我們所讀的耶利米哀歌就是一本唱出以色列人亡國遭難的「輓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