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在上帝凡事都能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1.26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路加福音十九章1~10節】 對上帝心存盼望的人永不絕望   面對罪惡的攻勢我們常常產生無力感,無論這個罪惡是出現在別人或自己的身上。我們討厭、逃避甚至採取行動主動打擊那些無理取鬧的人,他們可以是同事、家人,甚至最親近的人-- 自己。或許,我們曾經努力過要接納、改變那些我們所不喜歡的人,但灰心、失望常將我們帶入冷漠、拒絕的境界。   一 、人見人厭惡稅吏的身份:  相信大家對撒該的故事都很熟,他很有錢、他很矮、他很吝嗇、他抽稅金且會壓榨人。請問若是你,會喜歡與撒該做朋友嗎?我想一定不會的。在第七節我們看見大家並不喜歡撒該,若喜歡他,人們會主動幫助他向前,但如今,平時恨他的人逮到千載難逢的機會整撒該了。很多人會趁此良機用肘撞他一下、踢他一腳,或推他一把。  ...

出自內心的感恩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1.26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詩篇五十篇7~14節】、【歌羅西書三章16~17節】 感恩對猶太人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功課,不但在許多詩歌中充滿了對上帝的感恩,他們在不同的事上還要獻上不同的感謝祭物。在今天的經文中,上帝明明的告誡以色列人,衪並不需要人們供奉任何的牛羊等祭物,上帝要他們以感恩為祭獻給衪。我們或許會疑惑難道上帝需要人的感恩?上帝是不需要人們對他的感恩,上帝不會因此而更偉大、榮耀,其實衪的要求是為了人們而不是為了衪自己。有人寫道:「不是生活的環境與條件在決定我們生命的品質,乃是我們如何回應在決定。如果生命要活的富盛又活潑,感恩節是充滿如此盼望的節期。」 ...

2000年11月19日 星期日

靈命營養學 -- 吳仲徹 牧師

寫作於2000.11.19 作  者: 吳仲徹 牧師  經文:【 腓立比書四章1~8節】、【 詩篇十九篇7~14節】 現代人非常注意「吃」什麼,因為怕胖、怕病、怕營養不均衡而生病。換言之,很注重從口而入的東西,但很少去注意從眼、耳進入的東西,這叫In-puts。它們也在塑造我們生命我們一定要注意每天的攝取是什麼。摩西和耶穌曾說過:「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8:3);「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 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  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4:3-4)。看看現代大眾傳播媒體發達,甚至不出門而可知天下事,也可以辦事,但卻無奇不有、亂七八糟、三教九流,遺害子孫的消息、垃圾廣告、資訊等應有盡有,也因為如此,邪惡的言語、腐化虛偽的思想都會搶先利用,連好的-TV都有人想溜進去得些現實、政治、金錢的利益,真是無孔不入。而這些東西都會影響我們的內在生活品質的形成也影響生命所依存的社會----生命的共同體。  ...

2000年11月12日 星期日

生命的根基 -- 陳景松 牧師

寫作於2000.11.12 作  者: 陳景松 牧師  經文:【 傳道書三章1~13節】、【 路加福音六章46~49節】 【前言】“Life”是什麼?中文怎麼翻譯呢?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人文背景,也都有其長處和限制。以中文為例:生命,生活,人生等這三個在英文中都以“Life”來表達的字,卻分為三種,而且可以給人有不同的了解和感受。生命一詞比較傾向於有形具體的生理的人。生活則傾向是指每一天日常會需要或出現的事情。人生則傾向是形而上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或哲學。中文分開來看這三件事,有其個別的深度和意義。但是,也可能使人只想到其中的一個領域而忽略了人的完整豐富內涵。英文以一個“Life”來表達,雖然見不到個別的強調或是深度,但是卻在另一方面將人的整合及所有的內涵都包括在一起了。 ...

2000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培靈會 -- 董倫賢 牧師

寫作於2000.11.10 作  者: 董倫賢 牧師 在我們信仰的過程,學習服事神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神,當我們更加認識神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成熟、更加的老練,而且讓我們服事的對象也以因此得到幫助。當我們願意用一顆謙卑的心來實踐神所教導我們的旨意,願意照神的旨意來行,也就是把上帝當成一回事。  有時我們信了主,上帝已經把天國賜給我們,天國就在我們旁邊,但是很多人還沒進入國境,當我們把神的旨意當作一回事時,神就在我們當中,我們就能進入天國。如果大家有機會看我最近寫的代禱信,就會看到神在這九年裡真的神奇妙的帶領我們,帶領我們到很多地方接觸許多的弟兄姐妹,他們都願意無條件的與我們同工,因為他們也是願意遵循神的旨意。在教會裡面要學習服事神,我們要得神與人的同工,我們也是要無條件遵循神的旨意,於是神就會感動人來與我們同工,我在這裡藉著這兩段經節,一起來思考來調整我們自己服事神的態度與原則是否正確,在我們的信仰裡面一定要有行動,如果只有信心而沒有行動,那信仰本身是一種空話,信仰本身要有委身,要挺身而出,如果教會人多口雜,有許多閒話,使許多人裹足不前,這樣無法讓人經歷神。人生一下就過去,如果在我們還活著、頭腦還很清楚,若不好好藉著信仰好好經歷神、服事人,我想那是件很可惜的事,當我們用行動來實踐信仰,將我們的一生委身給神,如果我們這不會很長的一聲卻很空洞,會活的很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