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何德何能

講道內容 講題:何德何能 經文:士師記6:11-18、24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一、前言 七十週年慶祝活動告一段落,在上禮拜天長執會中,也辦理執事推薦候選名單,接著這段時間,在主日信息中將說到侍奉的態度和預備,不僅是為了長執選舉同工,也是為了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今天我們讀的經文,是舊約中記載士師基甸的生命故事,牧師將今天的題目訂為「何德何能」,因為這是關於自我形象,關於上帝的呼召和應許,是對你對我的話語,讓我們一起來用心來聆聽。 二、士師基甸的背景介紹 基甸所在的年代,以色列人已進入迦南地,是與當地的民族在爭戰的時期。當時,以色列人還沒有設立王,這一段大約四百年的時間中,以色列不同的部族受到附近迦南人、米甸人的攻擊,當他們悔改求告上帝的時候,耶和華上帝就差遣士師,如同民族英雄一樣,成為他們的拯救者,一次次循環,在整卷士師記中共有十二位士師,七次的循環。從讀舊約歷史中,你可曾發現,其實外面的光景和內在的情形互相關聯,很多事情雖是外在的困難,但其實也反映或顯露出我們內在的狀況,只是我們常常不自覺,當我們努力向外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其實往往更重要的是向內看裡面的問題。在士師記中,上帝在以色列人尋求、拯救和背叛的循環中,為了讓他們再次回到原點,上帝有時也要讓我們面對一些難處,讓我們有機會回到原點,往內看。在那時刻,我們就要思想,上帝是否正有什麼話對我說,是不是要我回應,那一直被我們暫時放下的內在狀況呢?今天,牧師要用三個用語作為講道的標題。 三、何德何能—基甸的驚慌 我們可以來想像那樣的情景,這個基甸,在第六章一開始出場,作者交代當時米甸人、亞瑪力人起來攻擊以色列人七年之久,他們的敵人像蝗蟲那麼多,使以色列人要住在山洞裡,所種植的五穀,也沒能等到收成就被破壞。在第11節說起這個基甸,在榨酒池中打麥子,這個描寫很有趣,但再多想一下就會覺得很奇怪,打麥子應該在寬闊通風的地方,為什麼要躲在榨酒池中來打麥子呢?那是因為害怕米甸人,這個人是基甸,我們可以說他是一位謹慎的人,但也是在當時外在環境危急下不得不的作法,他是一個活在驚惶中的人。 就在那時候,當他在榨酒池中煙霧迷漫時,有耶和華的使者向他顯現,基甸第一個反應是懷疑,在半信半疑之間。第13節基甸說「主啊,請容許我說,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怎麼會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告訴我們,…他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耶和華卻丟棄了我們…」大家對這段他所講的話,有沒有聽出他對耶和華上帝深深的失望,基甸感覺上帝已經離棄他與他的同胞,那種遭受遺棄的經驗,的確會深深影響一個人,所以基甸如果說我「何德何能」是能理解。 1.驚弓之鳥—外在環境、童年的害怕經驗 有一句成語在描寫人的驚慌,叫做「驚弓之鳥」,你可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人會想起小時候和父母親外出時走丟的經驗,那可能是在車站、市場或是在戰爭空襲警報時,那種找不到親人的驚慌,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害怕的經驗。此外,還有些害怕的來源,來自有親人去世或離婚等原因,對年紀輕輕的小孩來說,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甚至會直接想,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緣故,導致親人離開。有些研究指出,當這些受到驚嚇的小孩,除了會「愛哭,拉青屎(台語)」以外,有的小孩的學習會退步,退化到會睡覺尿床、怕暗、沒有安全感等,這些都反映他們心內的驚惶。或許在場的兄姊中有些人也有這樣的經驗,那是多久之前發生的事?那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之前的驚慌經驗,可是印象卻是長長久久的,甚至那場景和感覺都還記得清清楚楚,以至於當遇見類似的情境時,更會觸動我們內在的驚慌。 2、歹竹出好筍?--無力感和自卑的自我形象 基甸除了面對外在米甸人攻擊的驚惶以外,還有另外的原因讓他驚慌,就是他感覺自己沒有能力去完成耶和華上帝的託付,因為他在家族中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是什麼,在經文中第15節,基甸說「主啊,請容許我說,我怎能拯救以色列呢?看哪,我這一支在瑪拿西支派中是最貧寒的,我在我父家又是最微小的。」大家對於基甸所講的這第二段話,有沒有聽出他對自己的出身,對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深深的失望,直接影響他自我的形象。 各位兄弟姐妹,你怎樣看待自己的出身,有的人常常說起自己光榮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但是對某些人來說,就希望將過去的家庭背景快快帶過。如果我們繼續看後面對基甸的描寫,耶和華上帝要呼召他,的確也是因為他有很強健的身體,但是基甸似乎一點都沒有看見,他看見的自己,只是一個在家族中最貧寒的,在他老父的家中,最微小的一個。我在讀這段經文的時,就會讓我想起一些國中生的樣貌,有些國中生因為在學校成績和表現沒有受到肯定,就在學校外面抽菸,一群人出去玩,或用一些怪異的行為來表現自己,不想要回去家裡,可能在家裡父母會將他們跟其他兄弟姊妹做比較,說「你看,同樣是我生的,你為什麼就不能像你的大哥和姐姐,不用我來操心,用功讀書,我三天兩天就接到學校說要記你過的通知,你是在做什麼啊!」 當一些教會進入學校去做「得勝者」課程,面對這樣的國中生,透過這種生命教育課程,來聽見他們的心聲,很多國中生會在課程中繳交的作業簿寫說,他們也不喜歡自己是這樣,但是他們沒有受到肯定,他們對老師、父母的眼中所看到的自我形象,是破裂的,是失敗的,起初是不喜歡從別人眼光中看到的自己,到後來也逐漸習慣用這樣的眼光來看輕自己,甚至放棄自己。同時,也因為不想這樣,就乾脆去外面找另外的成就感。幸好,這些教會投入在「得勝者」的課程,讓許多國中生得到幫助,讓他們成為生命中的得勝者,靠著這些關懷能有新的眼光,幫助他們再一次看到自己的價值,有許多生命也因此有改變的機會。 四、上帝主動的動工 面對這個正受到驚嚇又受到原本自我形象差所傷害的基甸,耶和華上帝要他工修復他。我們來看上帝怎樣來進行,在這段經文中有幾個重要的話,請注意,這不僅是對基甸所講的,也是對我們說的。 1.稱呼他來看見「你是大能的勇士」 在第12節,耶和華的使者,一開始就稱呼基甸說什麼?他稱呼基甸是「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上帝使他有一個新的眼光看他自己,而聖經上記著,上帝注視看他。問大家,我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導致人懷疑上帝的力量?是看見外在現實的艱難,以致懷疑上帝是否真的關心我們,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內心罪惡的阻隔,讓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軟弱,看不見上帝的能力在我們身上的彰顯。然而在上帝的眼裡卻不是這樣,對我們不是這樣,對基甸也不是。基甸將是一位大能的勇士,是一個新的身分。原來,上帝是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基甸,當時基甸尚未看見上帝眼中的自己。雖然基甸一開始的回應是不相信,但是這樣被上帝正面稱呼的經驗,的確慢慢讓基甸改變他自己的自我形象。 如果,等下牧師在門口,稱呼你做大能的勇士時,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或許你會不習慣,會感覺很奇怪,我那裡是大能的勇士啊!...

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點亮他們的啟明星

講道內容 講題:點亮他們的啟明星 經文:馬太福音2:1-12 主講:董俊蘭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一、請安 蔡牧師、周牧師、各位同工、及各位弟兄姐妹大家平安!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我有機會代表玉山神學院第一次來到素負盛名的和平教會。玉山神學院是專門為原住民所設立的神學院,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所屬三所神學院當中,玉山神學院可說是一根小拇指,因為玉山神學院的主要支持者為原住民教會,原住民的教會通常在經濟上尚無法自給自足,遑論負擔神學院的需求。所以玉山神學院所能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在此要拜託各位弟兄姐妹一起來關心這一所為原住民設立的神學院。 今天我們讀了一段聖誕節的經文,弟兄姊妹大概會覺得很奇怪,復活節不是才剛剛過去嗎,距離聖誕節還有半年呢,怎麼就迫不及待要讀聖誕節的經文?話雖如此,但今天經文中所說的...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上好的福分

講道內容 講題:上好的福分 經文:路加福音10:38~42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五月十四日 今天是母親節,首先向在場的母親以及所有在家庭中承擔母職的人,像是父親、阿公、阿嬤或是其他的長輩,跟您們說一聲母親節快樂!謝謝您們在家庭中為了照顧養育下一代所付出的一切,謝謝您們! 也因為今天是母親節,我選了一段兩位女性與耶穌之間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學習。這段記載著馬大、馬利亞兩姊妹與耶穌的故事,非常生活化,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共鳴。但故事內容,也包含著聽起來不甚理解的情節。 一、...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歷史‧立約‧信實主

講道內容 講題:歷史‧立約‧信實主 經文:創世記六:17-20,             以弗所書五:22-33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五月七日 一、前言 今天是我們慶祝七十週年慶典活動中最後的一項,等下有機會將要回顧這系列的活動,當初籌備小組在討論,要用什麼方式做為慶祝七十週年活動的結束,幾經討論後,最後安排以誓約聖餐禮拜作為我們一起回應上帝的表達。為此在今天講道信息中,我們將以這兩段新舊約的經文,讓我們更深入有關於「約」的意義。 1.約是什麼? 在國語辭典上關於約一詞的解釋,相關的包括有: 約束—束縛、限制 約會—邀請 合約、條約、約定—協議、預先說定共同遵守之事 換言之,約定中至少包括兩方,透過預先說定的,協議要遵守的內容,稱為約。在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中,有買賣契約、租貸契約、婚約,到國與國的條約等各樣的約。約可以說是界定一種關係,照著約定來進行,除了是約定,也是一種約束,一種邀請。 2.為什麼「約」這概念在聖經中這麼重要?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約這個概念,在聖經中這麼重要?或許你會說,約有這麼重要嗎?不然為什麼我們有時也將聖經內容包括舊約和新約,都是圍繞著約這個重要的名詞。有位舊約聖經學者曾說,如果要總結整個舊約聖經的中心主題共有兩個,就是「創造和救贖」,或者說是「創造和立約」。其中都有創造,但另一個是救贖,學者認為救贖可以用「立約」來代替,為什麼呢?他要說的是,上帝對人類的救贖,是關係到上帝和人的立約。如果上帝沒有和人立約,就沒有對人類的救贖。那上帝為什麼要和人立約呢?在上帝創造人和萬物之後,為什麼需要立約。另一位聖經學者Walton說,立約的目的乃是上帝啟示祂自己,希望人可以認識祂。上帝透過立約,啟示祂自己是愛、是顧念人的、是信實的、是全能掌權的、是無所不在的,透過立約,在創造之外,並帶來對人類的救贖,使人來認識祂。 二、舊約中有關「約」的記載—歷史・立約・信實主 大家猜,舊約中最早提到約這個字的地方在一卷書?在創世記,在創世記的哪裡?在上帝向挪亞啟示的時候。創世記6:18「我要和你立約」,在那全人類敗壞的時候,上帝透過和挪亞立約,要他建造方舟,帶領家人和動物一對對進入方舟,而上帝則應許要照約定保全他們的性命。上帝展開拯救的計畫是透過約,而在創世記9:8-17,再次將這個約的內容說明,作者刻意表達一個重要信息,回到創世記第一章,上帝要恢復祂對人類原本的祝福,而在這樣的約中,不是僅拯救人類,還包含所有受造物的世界。 在這挪亞之約後,舊約中還有亞伯拉罕之約(創12:1-3,創13:14-17,創15:1-19,創17:1-21,創22:16-18)、摩西之約(出19:4-7)、大衛之約(撒下7)等,一個約接續前約並加以擴展,每一個約都是上帝啟示、顯明祂自己,願意人可以認識祂。有時,當我們安靜下來思想上帝的救贖,很難想像上帝怎願為了人類,與人立約,並照著約定來遵行、恩待和上帝立約的對象。在罪惡擴散的群體中,上帝透過立約,對人類困境所作救贖性的回應,上帝透過立約,藉由一群人的被揀選,使萬族萬民同得享這福氣,在一個等候審判的世界歷史中,上帝透過立約,讓人領受救恩的禮物,上帝承諾要以永遠的愛愛我們,在舊約的歷史中,上帝透過立約,讓人看見並經歷這位信實的主。 對我們和平教會來說,也是延續這樣約的傳承中,我們從和平教會的歷史,當初設立和平教會的開始、在舊堂的新建、在歷任牧師的忠心服侍、在教會土地的取得、新堂的建造中,更重要的是許多人在這裡認識神,信仰被建造,都讓我們眾信徒經歷上帝真是一位豐富又信實的主,我們也需要這樣有機會提出來並傳講,讓後代也能認識這位在歷史裡守約的信實主,就在我們的教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