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內容
講題:何德何能
經文:士師記6:11-18、24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一、前言
七十週年慶祝活動告一段落,在上禮拜天長執會中,也辦理執事推薦候選名單,接著這段時間,在主日信息中將說到侍奉的態度和預備,不僅是為了長執選舉同工,也是為了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今天我們讀的經文,是舊約中記載士師基甸的生命故事,牧師將今天的題目訂為「何德何能」,因為這是關於自我形象,關於上帝的呼召和應許,是對你對我的話語,讓我們一起來用心來聆聽。
二、士師基甸的背景介紹
基甸所在的年代,以色列人已進入迦南地,是與當地的民族在爭戰的時期。當時,以色列人還沒有設立王,這一段大約四百年的時間中,以色列不同的部族受到附近迦南人、米甸人的攻擊,當他們悔改求告上帝的時候,耶和華上帝就差遣士師,如同民族英雄一樣,成為他們的拯救者,一次次循環,在整卷士師記中共有十二位士師,七次的循環。從讀舊約歷史中,你可曾發現,其實外面的光景和內在的情形互相關聯,很多事情雖是外在的困難,但其實也反映或顯露出我們內在的狀況,只是我們常常不自覺,當我們努力向外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其實往往更重要的是向內看裡面的問題。在士師記中,上帝在以色列人尋求、拯救和背叛的循環中,為了讓他們再次回到原點,上帝有時也要讓我們面對一些難處,讓我們有機會回到原點,往內看。在那時刻,我們就要思想,上帝是否正有什麼話對我說,是不是要我回應,那一直被我們暫時放下的內在狀況呢?今天,牧師要用三個用語作為講道的標題。
三、何德何能—基甸的驚慌
我們可以來想像那樣的情景,這個基甸,在第六章一開始出場,作者交代當時米甸人、亞瑪力人起來攻擊以色列人七年之久,他們的敵人像蝗蟲那麼多,使以色列人要住在山洞裡,所種植的五穀,也沒能等到收成就被破壞。在第11節說起這個基甸,在榨酒池中打麥子,這個描寫很有趣,但再多想一下就會覺得很奇怪,打麥子應該在寬闊通風的地方,為什麼要躲在榨酒池中來打麥子呢?那是因為害怕米甸人,這個人是基甸,我們可以說他是一位謹慎的人,但也是在當時外在環境危急下不得不的作法,他是一個活在驚惶中的人。
就在那時候,當他在榨酒池中煙霧迷漫時,有耶和華的使者向他顯現,基甸第一個反應是懷疑,在半信半疑之間。第13節基甸說「主啊,請容許我說,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怎麼會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告訴我們,…他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耶和華卻丟棄了我們…」大家對這段他所講的話,有沒有聽出他對耶和華上帝深深的失望,基甸感覺上帝已經離棄他與他的同胞,那種遭受遺棄的經驗,的確會深深影響一個人,所以基甸如果說我「何德何能」是能理解。
1.驚弓之鳥—外在環境、童年的害怕經驗
有一句成語在描寫人的驚慌,叫做「驚弓之鳥」,你可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人會想起小時候和父母親外出時走丟的經驗,那可能是在車站、市場或是在戰爭空襲警報時,那種找不到親人的驚慌,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害怕的經驗。此外,還有些害怕的來源,來自有親人去世或離婚等原因,對年紀輕輕的小孩來說,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甚至會直接想,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緣故,導致親人離開。有些研究指出,當這些受到驚嚇的小孩,除了會「愛哭,拉青屎(台語)」以外,有的小孩的學習會退步,退化到會睡覺尿床、怕暗、沒有安全感等,這些都反映他們心內的驚惶。或許在場的兄姊中有些人也有這樣的經驗,那是多久之前發生的事?那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之前的驚慌經驗,可是印象卻是長長久久的,甚至那場景和感覺都還記得清清楚楚,以至於當遇見類似的情境時,更會觸動我們內在的驚慌。
2、歹竹出好筍?--無力感和自卑的自我形象
基甸除了面對外在米甸人攻擊的驚惶以外,還有另外的原因讓他驚慌,就是他感覺自己沒有能力去完成耶和華上帝的託付,因為他在家族中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是什麼,在經文中第15節,基甸說「主啊,請容許我說,我怎能拯救以色列呢?看哪,我這一支在瑪拿西支派中是最貧寒的,我在我父家又是最微小的。」大家對於基甸所講的這第二段話,有沒有聽出他對自己的出身,對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深深的失望,直接影響他自我的形象。
各位兄弟姐妹,你怎樣看待自己的出身,有的人常常說起自己光榮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但是對某些人來說,就希望將過去的家庭背景快快帶過。如果我們繼續看後面對基甸的描寫,耶和華上帝要呼召他,的確也是因為他有很強健的身體,但是基甸似乎一點都沒有看見,他看見的自己,只是一個在家族中最貧寒的,在他老父的家中,最微小的一個。我在讀這段經文的時,就會讓我想起一些國中生的樣貌,有些國中生因為在學校成績和表現沒有受到肯定,就在學校外面抽菸,一群人出去玩,或用一些怪異的行為來表現自己,不想要回去家裡,可能在家裡父母會將他們跟其他兄弟姊妹做比較,說「你看,同樣是我生的,你為什麼就不能像你的大哥和姐姐,不用我來操心,用功讀書,我三天兩天就接到學校說要記你過的通知,你是在做什麼啊!」
當一些教會進入學校去做「得勝者」課程,面對這樣的國中生,透過這種生命教育課程,來聽見他們的心聲,很多國中生會在課程中繳交的作業簿寫說,他們也不喜歡自己是這樣,但是他們沒有受到肯定,他們對老師、父母的眼中所看到的自我形象,是破裂的,是失敗的,起初是不喜歡從別人眼光中看到的自己,到後來也逐漸習慣用這樣的眼光來看輕自己,甚至放棄自己。同時,也因為不想這樣,就乾脆去外面找另外的成就感。幸好,這些教會投入在「得勝者」的課程,讓許多國中生得到幫助,讓他們成為生命中的得勝者,靠著這些關懷能有新的眼光,幫助他們再一次看到自己的價值,有許多生命也因此有改變的機會。
四、上帝主動的動工
面對這個正受到驚嚇又受到原本自我形象差所傷害的基甸,耶和華上帝要他工修復他。我們來看上帝怎樣來進行,在這段經文中有幾個重要的話,請注意,這不僅是對基甸所講的,也是對我們說的。
1.稱呼他來看見「你是大能的勇士」
在第12節,耶和華的使者,一開始就稱呼基甸說什麼?他稱呼基甸是「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上帝使他有一個新的眼光看他自己,而聖經上記著,上帝注視看他。問大家,我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導致人懷疑上帝的力量?是看見外在現實的艱難,以致懷疑上帝是否真的關心我們,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內心罪惡的阻隔,讓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軟弱,看不見上帝的能力在我們身上的彰顯。然而在上帝的眼裡卻不是這樣,對我們不是這樣,對基甸也不是。基甸將是一位大能的勇士,是一個新的身分。原來,上帝是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基甸,當時基甸尚未看見上帝眼中的自己。雖然基甸一開始的回應是不相信,但是這樣被上帝正面稱呼的經驗,的確慢慢讓基甸改變他自己的自我形象。
如果,等下牧師在門口,稱呼你做大能的勇士時,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或許你會不習慣,會感覺很奇怪,我那裡是大能的勇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