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團契-屬天的禮物

講道內容 講題:團契-屬天的禮物 經文:使徒行傳2:42-47、約翰一書1:3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一月二十九日 引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新年快樂!今天是大年初二,過年期間是我們跟家人、朋友團聚的時光,特別透過圍爐、年夜飯、彼此拜訪、一同出遊等,我們享受與親人、朋友同在,彼此分享溫暖與快樂。 [攪亂平衡 Oops] 好美的團契生活,美得有點不真實? 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也是一群人聚集的畫面,是聖經中記載教會最起初的樣貌。故事是這樣開始的:耶穌在復活升天前曾向門徒顯現,吩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天父的應許,就是要等候聖靈的降臨。於是,門徒們和幾個婦人、包括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耶穌的兄弟都同心合意地聚集在耶路撒冷城裡。有一天,正值五旬節時,就是猶太人收割大麥時的節日,許多猶太人紛紛從各地回耶路撒冷過節。門徒們聚集在一棟房子裡,聖靈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在他們身上。他們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各國的語言,因著這奇特的現象,吸引非常多的猶太人來聚集。於是,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來,開始說明這是怎麼回事,以此見證主的名。群眾聽完使徒的教訓,覺得扎心,便問使徒說:「我們該怎樣做呢?」彼得回答:「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使你們的罪得赦免,就會領受所賜的聖靈。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給所有主-我們的上帝所召來的人。」(v.2,...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路加眼中的門徒們

講道內容 講題:路加眼中的門徒們 經文:路加福音14:25-35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一月二十二日 一、前言 對於我們活在網路科技爆炸的時代中,你有沒有感覺買東西比以前方便,卻也比以往複雜。你是一個精打細算的人嗎?現在的年輕人在買東西前,會問你有沒有做功課,就是事先上網查看;舉凡物品、餐廳、旅館、機票等等最低價格是多少。我自己這幾年的經驗,是有幾次曾自己一個人在看電視,轉到電視購物頻道,看見好會推銷的主持人們,一搭一唱地說著這產品多好,又有多優惠的價格,還多贈送哪些贈品,真的現在不買,就虧大了;當下,還真有那種感動(或說是購物的衝動),想要去撥打電話。但後來我也學會做功課,邊看電視再邊上網做點功課,原來都沒有所說的那麼優惠,不管是看飯店比價、餐廳餐卷優惠,還是中意的商品,如果錢花得比別人少,又能買到同樣的東西,感覺實在特別好。不是嗎? 二、經文前後脈絡 大家可能會想說,牧師,你今天跟我們說這些,是鼓勵大家上網做功課嗎?或改變我們購物的方法嗎?都不是。今天的經文中,可有注意到,耶穌說了相似的話,他連續說了兩個比喻,一個是蓋樓,你們當中想蓋樓房的,是不是要先坐下來精打細算一下,看有沒有足夠的費用能完成,否則蓋到一半蓋不下去,只會給人看笑話。另外一個是戰爭,如同一個國王要去打仗,要是坐下來估算自己只有一萬人,對方有兩萬人,那就該先趁著對方還遠的時候,先派人去談條件,以免打仗失敗後損失更大。耶穌所說要先作的功課,無關乎買東西,而是計算代價;什麼代價,關於當耶穌門徒的代價。牧師邀請大家,一起來思想,我們基督徒生命的真實處境,在上帝恩典和人對恩典的回應中,究竟成為一個門徒是什麼意思。 這段記載在路加福音14:25-35的經文,前面經文是耶穌講到一個大筵席的比喻,有人辦了一個大筵席,當時猶太傳統辦筵席的準備比較費時,因此通常會有兩次的邀請,第一次先去邀請列名之賓客,等到筵席快要開始前,會第二次邀請通知大家來參加。但比喻中原本答應要來的人,在主人派人第二次邀約通知時,卻臨時都說有其他事情,有的要去看新買的田、有的要去試試新買的牛,還有的說我剛娶了老婆而推辭,主人就去邀請大街小巷中,那些討飯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全都進來。當這些都來了以後,還有空位,主人就說,那就到大馬路和籬笆邊,強拉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這個大筵席的比喻,說到上帝的恩典,那些原先受邀的人推辭拒絕,恩典的門卻開得更大,給那些原先沒被邀請的,通通都能進來,大家都來赴這個救恩的大筵席,每個人都可享受到這樣極大的滿足。 接續14:25寫到「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身來對他們說」,當眾人聽了耶穌所說恩典的大筵席之後,有許多的人跟著耶穌一起走,他們感覺受到激勵,他們滿心喜悅,或許還會邊走邊點著頭、微笑著,心中回想著耶穌剛說大筵席的恩典,隊伍中或許還有人會補充,說起他曾吃過耶穌辦的大宴席,就是怎樣使五千人吃飽的神蹟,或許隊伍中另外還也有人期盼著,有了耶穌這款的神蹟奇事,就可以跟著耶穌推翻羅馬,重新恢復以色列王國的榮耀也說不定,而這些許多人,都想要跟著耶穌一起走,越來越多人來跟著耶穌。 但就在這時候,就在大家跟著走著好好的時候,耶穌轉身來對大家說,他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門徒。」我們彷彿可以看見那些,原本很高興,很期待的跟隨者,聽見耶穌轉過來所說的這段話,其中有些人是跟先生太太、還是兄弟姊妹一起來的,彼此你看我我看你,心中懷疑納悶,耶穌這個教導是什麼意思。或許當中有些父母會想到自己還在家裡的兒女,他們真的能放下兒女,才能來跟隨耶穌嗎?我們可想像那場景,突然間大家都安靜下來,老實說,那是一種不安的安靜。這時,耶穌繼續說「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做我的門徒。」這不是耶穌第一次談論起這樣的主題,但是這一次,就在這最不經意的時候,在這許多人跟隨耶穌的時刻,耶穌轉身對跟隨祂的人這樣說,或許祂是真的有感而發,耶穌定義跟隨祂的人,稱呼這些人為門徒,是要付上極大的代價。 三、怎樣才是跟隨耶穌的人 在路加福音書中的門徒,除了記載著耶穌揀選12位門徒,還有曾差遣設立的72位,兩兩一組去各鄉各城傳講福音,依靠信心服侍,甚至也能行神蹟奇事,收割福音的莊稼。聖經學者考察這四本福音書,發覺路加福音中的門徒角色,相較其他福音書中的描述,有較多的正面形象,減少其他福音書中描寫門徒的負面軟弱和失敗,為什麼?學者認為因為這些門徒,正是在路加第二部著作,使徒行傳中要建立教會的基石,所以路加使門徒的形象較正面,有興趣的可以進一步去做比較。 但請我們注意,在福音書中,耶穌稱呼跟隨祂的人唯一的角色,就是「門徒」。不是教徒,教徒是那些不甚認識信仰的人,會用這個名稱來稱呼我們。甚至也不是「基督徒」,那也是後來在使徒行傳,安提阿教會復興時,教會外的人對他們的稱呼。我們的身分,對天父來說,我們是屬「神的兒女」,而對耶穌來說,我們是祂的「門徒」,門徒--是跟隨耶穌的人的唯一身分。從這個身分,也讓我們更深的進入信仰。 四、真實信仰的內涵 信仰是什麼?信仰開始於神的主動給予,信仰是恩典,信仰是福音的好消息,信仰是救贖,只要憑信心接受就可以得到,信仰是滿足,是極大的心靈滿足,有如吃到飽的大筵席,以及在好牧人的帶領下,走到溪水邊綠草地上安歇,信仰是有如浪子回到慈愛父親的懷抱中。弟兄姊妹,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也是我們信仰中最寶貴的地方,就是上帝主動的愛,不因我們是怎樣的人,就先藉由耶穌基督來拯救,使我們生命得到極大的豐富和滿足。從路加福音第14章的大筵席,到後續第15章耶穌連續講起三個關於尋找的比喻,失錢、失羊、失去浪子的比喻,都在說起上帝那主動的尋找,要帶我們回到那個滿足之中。 但就在這一大段上帝主動施恩的經文中,耶穌同時說了這段,說起跟隨祂的人,要像蓋樓房、帶兵仗戰的國王一樣,先坐下來算算跟隨耶穌要付的代價,才不會到最後無辦法完成。跟隨耶穌到底要付上什麼代價呢?這個代價要怎麼算才準確呢?不知現代專業的精算師可否算得比較準? 我在思想自己跟隨耶穌付上什麼代價不是那麼容易回答,但我從教會歷史上看見一些的例子,是那些為著跟隨主耶穌的門徒要付上的真實代價。耶穌那時代有些公開承認跟隨祂的人,將受到其他猶太人的迫害,會將他趕出從小熟悉的會堂,甚至父母親也不敢承認和他的關係,那是跟隨耶穌付上的真實代價。還有在初代教會希臘羅馬文化中,那些外邦基督徒為要跟隨耶穌,被迫離開原本的公會和職業團體,因為他們不再參與在異教的崇拜和吃喝中,那是跟隨耶穌付上的真實代價。還有台灣早期鄉村的信徒,在全庄每戶都要交香油錢給王爺廟作醮的時,信耶穌的家庭,會被切斷在那樣的社群關係中,還要忍受全村村民的閒言閒語。還是我前一陣子聽到,一位長老父親是全村第一個信主的人,當年他婚禮在教會舉行,結果全家族沒有一個人去參加,只有看到阿姐偷偷在教堂門口探頭看,還不能進去。或是在我們當中第一代信主的人,當剛剛信主洗禮後,在過年、清明掃墓時,因著信耶穌造成的張力,都是跟隨耶穌,成為門徒而付上的真實代價。弟兄姊妹們,那你呢?曾因為跟隨耶穌,而付上什麼真實的代價? 五、成為門徒 這些都是跟隨耶穌門徒,真實的生命處境。信仰有兩方面,一方面我們滿足於神主動的恩典中,但信仰的另一方面,人對神恩典的回應,要成為跟隨耶穌的人,是需要付上代價的,這是耶穌在這裡所說的,祂啟動了我們內在的不滿足,這種不滿足跟其他的不滿足不同,不是不滿足於薪水、生活條件、或是工作升遷機會等。這種的不滿足可以稱為「神聖的不滿足」,當我們的心被攪動,因著神主動恩典和福音,我們的心產生一種神聖的不滿足,不滿足於只當個教徒,不滿足於只跟耶穌有這樣表面的關係,不滿足於那外表的宗教生活,就是合於當別人看我們,認為一切都很好,該參加的都參加,該獻的都獻了的宗教敬虔,在這有一種危機,就是以為可以和上帝有關係,卻不需要在現實中為這關係冒險,好像自己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再改變」了,因著這樣,也不再需要有任何「新的行動」。 但耶穌所講,跟隨祂的真實門徒卻不是這樣。門徒,是有著一種神聖的不滿足,渴望能再做些什麼,好回應神的恩典。這款門徒,深知自己內在沒有外在那麼好,不論別人看得清楚或不清楚。他知道當聽見耶穌說,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我時,就是代表的是把過去的老我背在身上,朝著要釘死的路上走去,而且這個背十字是現在進行式,就是天天要做的功課,從來沒有能間斷。作門徒,是知道在每一天我所面對的人事物當中,時常都在挑戰著,那跟隨主的優先順序。在每一次的選擇中,有時做對了,有時卻做了不好的決定,但在這歷程中更深知,需要更依靠主恩典。 對耶穌提出來和祂相比,這些我們生命中所看重的關係--父母、兒女、夫妻、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生命來說,祂並非要我們不去愛這些重要的人;不是的,因為他們也是主所賜下的。但重要的是去檢視,我們是否因著這些,有時將這些成為藉口、成為阻擋,甚至逐漸失落那種願意更愛神、跟隨耶穌的熱情,最終只讓自己為一個別人眼中的「教徒」,甚至自己也漸漸甘願接受,自己也看自己是一個「教徒」。各位弟兄姊妹,你我曾否陷落在這樣的困境中?耶穌知道,祂知道我們的軟弱,特別是當一大群人一起跟著祂走的時候,在群眾中往往會讓人迷失。如果耶穌今天在我們當中,祂也在我們聚集擁護祂的時候,當祂轉過身來看著我們,是否祂也要對你我說同樣的話「你可願意成為我的『門徒』,真實的跟隨我?」放下一切來跟隨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或許這樣的話同樣讓我們驚訝,讓我們不安,但這樣的話也要讓我們在安靜中仔細思想。也別忘耶穌曾說過恩典和提醒的話,記載在路加福音9:23-25耶穌說: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若賺得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麼益處呢?」 換句話說,一個門徒的生命,就在神主動賜下恩典的滿足,和我們用神聖的不滿足回應,這兩者之間將讓我們與神的關係更加深化。平時我們說到門徒訓練,雖然最先想到的,是用一套的教材或課程,帶領人受到裝備,教會也真需要建立這樣的裝備系統。但門徒卻不僅僅用是一兩套的教材或課程就可以培養的。更根本的,是要讓我們內心神聖的不滿足繼續被發動,繼續有火熱的心去回應神的恩典,願意走在一條未知的路上,順從並願意付上跟隨的代價。 主耶穌說出了作門徒的真相,原來追隨主是要計算代價,而那代價就是全然的擺上自己!照著上帝賜給我們的才幹發揮作門徒的果效,在世上作鹽作光。十四世紀修士多馬士(Thomas...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禮拜與靈命塑造

講道內容 講題:禮拜與靈命塑造 經文:約翰福音4:23-24, 腓立比書2:9-11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一月十五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大家有沒有發現,進入2017年教會有一些的變化,首先是我們手邊的週報,在第一頁做了些調整,左上角和平教會的LOGO加上70,因為今年進入設教70週年的日子,第一頁還有哪裡不同?有人有發現我們教會的異象「成為萬民的祝福」暫時沒有放在原本的位置。改放上今年的年度目標「感謝主恩七十冬,注神整隊主同工」,一方面回顧並感謝上帝過去的帶領,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每一位和平人,都安靜注神在神面前,同心整隊預備好能和主一起同工。因此除了七十週年的活動之外,今年沒有特別增加新的活動,讓各部門有停下來檢討調整的時間,也讓會友們有機會親近神,預備整備往前走。 或許有些在第一頁看見「成為萬民的祝福」的兄姊會不習慣,這異象不是不見了,而是從一月到三月間,為配合第一季的講道系列,在第二頁講道大綱上方,當教牧團隊在討論如何將異象往下落實,分為前後兩個面向,分別是先「連結於神,領受祝福」,再來是「連結於人,成為祝福」,其下各有三項要達成的具體作法。在今年一到三月底,將由教牧團隊依序講述,配合七十週年的慶祝,讓大家更對焦於此。 在連結於神,領受祝福,作為我們要實踐教會異象的起點,在第一週由光勝傳道來開講,從領受上帝的話語,看重上帝的話語為寶貴。第二週由叡儀傳道接續,講到關於靜默(恬靜)的力量,每天有一段安靜的時間親近神,也介紹樂活讀經資料,鼓勵我們在新的一年,跟著教會的進度讀經。而今天,我們要接續講到連結於神的另一個重要項目,就是穩定禮拜。在進入主題之前,邀請我們大家,再次安靜心,同心來禱告。 二、為什麼我們需要穩定禮拜? 牧師問大家,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基督徒需要穩定的禮拜?是上帝的命令,守安息日?七天中有一天不工作,分別出來親近神(今天不特別談安息日和主日的問題)。還有呢?或許有人說,這是從小的習慣,沒來做禮拜的禮拜天早上,心虛虛的,不知上帝會不會不高興(換句話說,是因為擔心害怕被懲罰,只好來教會報到,打個卡,至少比較心安),還有其他想法嗎?還是來這裡可以見到許多朋友,享受見面分享的喜悅,這些也真的不錯,在二樓交誼廳、一樓泡茶、B1愛餐的時候,實在十分美好。相對現在大家坐在禮拜堂中一個半小時時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坐在這裡,靜靜坐著,不像等下的交誼那麼有趣。 三、從初代教會的開始來認識禮拜(敬拜) 禮拜(敬拜),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核心,上帝選召我們每一個人,最想要我們做的事,就是「敬拜」祂。而且,初代教會的開始,不是從開會討論事工,而是聚集在一起敬拜來開始。我們來看兩段記載在使徒行傳的經文: 使徒行傳1:12-14 12...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靜默的力量

講道內容 講題:靜默的力量 經文:詩篇62:5-8 主講:潘叡儀傳道師 時間:二0一七年一月八日 一、引言 弟兄姐妹平安,不知道你今天從早上起床到現在,有沒有一段自己安靜的時間?我們現在也來閉上眼睛回想一下:在這一整個禮拜當中,你有多少自己安靜的時間? 剛剛這段經文讓大家安靜回想的時間不知道會不會讓你感到不安?我們所處的環境,每個時刻都誘惑我們要急速衝向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不同的方向,這樣的拉扯正撕裂著我們的生命,然而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以致於當我們處在「沒有事情做」的狀態時,會感到不安。或許你剛剛在回想這個禮拜的安靜時刻時,想到的是在每天上下班通勤的捷運中、或是一個人在浴室洗澡的時候,也或許是當你排在一個冗長的隊伍中等待被叫號的時刻,也或許你一點安靜的時刻也沒有,因為在所謂的空白時間裡,都還有智慧型手機占據你的心靈。 我剛信主的時候,有位長輩問我:「你開始有靈修生活了嗎?」「靈修」這個詞對一個初信者來說真的有些神秘難懂,但或許對於信主多年的人來說,也不確定應該用甚麼標準來衡量自己有沒有過靈修生活。 到底什麼是「靈修」?其他宗教也有靈修的概念,意思是指人類與超越者、神聖者互動,在基督信仰中,特別是指個人或群體與上帝建立關係,並活出與上帝建立關係的生活。有一個含括三位一體上帝的解釋—「身為耶穌基督的弟兄姐妹和父神的兒女在聖靈裡的生命」。 更白話一點來說,就是透過讀經、禱告,向上帝說話、也安靜在上帝面前領受上帝話語,因著與上帝真實的互動,生命被更新變化。然而在這個高速運轉的世代,讀經、禱告很可能都是迅速交差了事,「安靜在上帝面前」很真實地挑戰著當代的基督徒! 二、聖經釋義 今天讀的詩篇62篇5-8節,首先就說到「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大衛在寫這首詩時可能正遭遇兒子押沙龍的叛變,面對外在混亂的處境,大衛沒有隨著環境擺盪,而是將憂慮、傷痛、困難放在上帝面前,安息在上帝裡面,這是大衛信靠上帝的表現。「默默無聲」或是「安息」、「靜止」表達出對上帝主權的尊敬,大衛伏在上帝主權之下,他確信,唯獨把盼望放在上帝裡面,才能面對誘惑與攻擊。 大衛的靜默來自於對上帝的認識,這首詩提到上帝是主(v12),是我的磐石(v2、6、7)、我的拯救(v1、2、6、7)、我的高臺(v2、6)、我的避難所(v7、8)。「我的」顯示一種個人性、可以被經驗的親密關係,大衛經驗到的上帝是恆久可靠的!上帝好像堅硬的巨石一樣,在祂裡面就是在一個不會動搖的安全所在。縱然,大衛面對的處境是「大家攻擊一人,把他毀壞,如同毀壞歪斜的牆、將倒的壁」(v3),曾經相挺的人,也「從他的尊位上把他推下」(v4),大衛依然能說「我必不動搖」(v2、6),他明白世上的錢財與人都無法信靠,他的內心唯獨與上帝連結,所以大衛能在驚濤駭浪中有平靜穩妥的心。 大衛進一步說「我的拯救,我的榮耀,都在乎神」(v7),「榮耀」這個詞有份量、重量的意思,對猶太人來說,榮耀不只代表個人的聲望、名譽,也代表了社會地位。曾經坐在高位上,如今卻面臨困境的大衛,真實經歷到權勢、財物、或是誇讚人的話語都不是真正的榮耀,榮耀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可以提供,榮耀唯獨來自於上帝自己!在上帝裡面才可以找到真正的榮耀—真正的安全感! 靜默不是代表對上帝無話可說,相反的,大衛不但自己向上帝傾心吐意,他也鼓勵人向上帝訴說,並在其中安心且忍耐地等候上帝回應。大衛先呼籲自己的心靈靜默,才轉而呼籲眾人,因為他要經歷到上帝是他的避難所,他才能對人說:「你們眾民當時時倚靠他,在他面前傾心吐意。神是我們的避難所。」(v8)眾民指的不是別人,指的正是以色列民,也就是認識上帝、敬拜上帝的百姓。他要百姓不論快樂或憂傷,都不要被使人分心的事物影響,要時常到上帝面前,把心中所有一切、毫不隱藏地告訴上帝,與上帝真實地相交。大衛的呼籲不但是對他的百姓、甚至對後來被擄到異鄉的以色列民,及至現在所有敬拜上帝的人都能適用。 在日光之下,沒有一件事物可以恆久信賴,不論是地位卑賤或是尊貴的人都無法倚靠,所有的人加在一起,都不如一口氣、一丁點重量也沒有(v9),就算押沙龍奪去大衛的王國,得到財富、權力與名望,在上帝面前仍是虛空、毫無意義(v10)!既然我們無法倚靠能力有限、慈愛有限、會改變的人,我們又怎麼能夠不到上帝面前呢? 大衛不只對上帝說話,他也聽到上帝說話了:「神說了一次、兩次,我都聽見,就是能力都屬乎神。」(v11)慈愛也是屬乎神(v12),神有能力施恩,因祂的慈愛,祂也願意施恩。人的思想靜止下來,上帝的思想才能進入,儘管外在波動,但內在安靜平穩的靈可以使人看清楚一切,可以從上帝的眼光看事情。靜默,讓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作工;靜默,是信心的操練,是把對上帝的認識—不論是高臺、拯救、磐石、或避難所—實際在生活中活出來。 三、神學闡釋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