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8日 星期日

在認同中成長 -- 鄭仰恩 牧師

寫作於2006.05.28
作  者: 鄭仰恩 牧師
   經: 【加拉太書四章19節、希伯來書6章1~3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今天是總會所訂玉山神學院的紀念主日,所以我想通過一個和台灣原住民最切身的議題和大家一起來思考及反省,那就是「認同」的問題。我們都知道,長期以來台灣的原住民受到主流社會的族群歧視,被稱為「蕃仔」,甚至又分為「生蕃」(raw savages)和「熟蕃」(cooked savages),也就是指高山族和平埔族,後來又稱他們為「山地人」,通稱為「山胞」,其實每逢選舉時又再分為「平地山胞」和「山地山胞」,最後雖然在1994年正名為「原住民」,至今卻處於「社會邊緣人」的地位。台灣社會仍是將原住民大肆宣傳為野蠻、落後、貧窮、不文明,塑造了「醜陋的原住民」形象,一些年輕人因而以身為原住民族群為恥,進而逃避或以原住民身份為恥。 

在這種長期被歧視的經驗下,原住民的「族我認同」幾乎喪失貽盡,成為一個一度被認為僅存「認同之污名」的「夕陽族群」。布農族醫師兼作家田雅各在《馬難明白了》這篇小說裡描述原住民小學生馬難因為教科書裡的吳鳳故事而被同學毆打,必須藉由父母的陪伴和說明才理解自身身份認同的故事,這是族群集體認同感的扭曲和傷害。至今,四十幾萬台灣原住民中申請正名的還不到一千人,顯示社會的歧視和不尊重仍然非常嚴重!確實,名字和自我身份價值就是「認同」的問題。 

從「身份認同」的建構談起: 

不管是「身份」或是「認同」或是「身份認同」(identity),對現代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就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一個人的出身、成長經驗、教育背景、性別、族群、國家、宗教信仰,都會影響到他/她的身份認同。就這個角度來說,一個人認同(identify)什麼,他的身份(identity)就是什麼,認同是動詞,身份是名詞。所以,當一個人問自己:「我是什麼人?」的時候,就是在尋找及確立他的身份認同。嚴格來說,當一個人失落身份認同時,或是他的身分認同發生錯亂或是受到扭曲或壓制時,他的人生必然陷落在極大的危機中間。 

更重要的,身份認同並不是一種空泛的形式而已,它也不是一種自動產生的氣質或是生活態度。認真思考起來,身份認同是需要尋找、體會、反省、掙扎,甚至許多時候需要藉助棄絕或重新建立的過程來得著的。換句話說,身份認同的建構是一個動態(dynamic)的過程,在新的經驗、新的會遇中不斷地被形塑,而且一個人應該要以實質的內涵和生活方式來相對應於他/她的身份認同! 

更具體來說,身份認同的尋找和確立,往往是一個人與外在環境、或與「他者」(the other)相遇或互動時的一個結果。我在美國讀書時一位同學是加拿大人,他常常說,在還沒有跨越加拿大和美國邊界前,他根本不知道作為「加拿大人」是什麼意思,一直到離開加拿大,生活在美國社會一段時間後,他才建立自己作為「加拿大人」的身份認同。許多出國讀過書或移民或生活過的台灣人也有類似的經驗。猶太哲學家馬丁布柏(Martin Buber)在《我與你》一書裡早已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強調人作為存在主體的「我」(I)是在與他者相遇中建構的。換句話說,只有在視他者為人格者的「你」(Thou)時,「我」才相對地成為人格主體;反之,若視他者為非人格者的「它」(it)時,我本身的主體也隨之「物化」(thingification)。 

信仰與身份認同的關係:

身份認同不但是人的存在中最深沉又具有決定性的要素,它也和我們的信仰經驗息息相關。信仰也是一種身份認同!信仰的經驗就是我們和上帝相遇的經驗,這經驗也形塑我們的身份認同。例如,雅各在雅博渡口和上帝的使者摔跤(創世記32.22-32)而後確立了「以色列」(Israel)的身分認同;彼得在被耶穌詢問下告白「耶穌是基督」(馬太16.13-20)的同時也被賦予彼得(petros)就是「教會的磐石(petra)」的肯定和使命;保羅與他所迫害的耶穌(後來成為復活主基督)在大馬士革相遇而認知自己將成為「外邦人的使徒」的經驗(使徒行傳26.12-18)等都是最好的例子。

在多元宗教處境的亞洲和台灣社會裡,「基督徒」的身份認同給人很特別的經驗和感受:二十世紀初在中國知識份子中的「非基同盟」和反基督教運動,1960-70年代東南亞國家政治領袖的「恐基症」。那麼,台灣社會對基督徒的認知又是什麼?

各位兄姐,你的身份認同是什麼?台灣人?基督徒?長老教會信徒?和平人?新創造的人?你要用什麼樣的行動和生活方式來對應你的身份?做一個基督徒,我們的身份認同是什麼?我們的「新的身份認同」是否讓你更能遵行「上帝的要求」?或是依然故我,活在舊的文化、舊的生活方式、舊的價值觀、舊的處事原則當中?基督教信仰追求的是寬恕和赦免、是恩典和新生命的動力、是學習捨己、是追求真理、是實踐公義,是以基督徒的身分認同來遵行上帝的要求,以實質的內涵和新生命的款式來相對應我們的身份認同。我們如何建構這樣的基督徒生命內涵?

信仰必須不斷成長

保羅在加拉太書4.19裡告白,作為一位信仰導師,他對加拉太信徒所期待的,是經過母親般的「生產之苦」,能夠「讓基督的特性在你們的生命中成形」。這也是近年來神學教育所強調的不斷成長的「養成過程」(formation)。希伯來書6.1-3也提到,信仰教育是一個不斷成長、進步的過程,必須培養「終生學習」的紀律、習慣和生活架構。希伯來書的作者是在向一群已經有信仰根基的基督徒(用今天的術語來說,是已經完成洗禮、充分參與教會生活的基督徒,或所謂第二代、第三代的基督徒)提出呼籲,要他們離開信仰的「初學」,邁向更成熟的信仰。當然,這些初學也很重要,因為是信仰的基本道理(包括悔罪、信上帝、洗禮和各種禮儀、復活的盼望、永遠的審判等),但基督徒必須朝更成熟的境界邁進,因為生命中的挑戰和難題是複雜多變的,人生的苦難和挫折更是奧秘難解,只有長大成熟的信仰才能因應持續展現的新挑戰,並激發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因此,信仰應該是一個旅程(faith journey),是信仰不斷學習、成長、深化的過程。希伯來書的作者要這群基督徒不要做拒絕成長、自我滿足、安於現狀的基督徒,他們的信仰不應該停留在初步的階段打轉,而是勇於進步、成長,「上帝若允許,這就是我們所要做的!」

確實,如果說「教育就是改變」(education is change),那麼信仰的教育就應該是一個信仰不斷學習(learning)與深化(deepening)的過程,是一個讓基督徒「有意識地」經驗、學習、反省、體認、了解、涵化,並進而實踐信仰的過程。更確切地說,這個信仰認知過程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基督徒建立一套能幫助其認識上帝、認識自己、認識所處的世界,以及認識其在世界之角色與使命的價值系統。信仰認同是需要不斷被形塑和成長的。加上我們的生活和社會實況不斷在變動,也因此,我們的認同也必須不斷進步、成長、提昇!

在認同中成長:

台灣原住民基督徒「因為和上帝相遇而得自由」,建立了基督徒的信仰認同(請參考週報裡的牧函)。但此一信仰也需要在認同中繼續成長。「成長」意味著且蘊含著人都是通過有限、錯誤的經驗來成長,但終究必須在認同中成長!1972年興起於台灣原住民教會的靈恩運動(始於新竹尖石鄉的田埔教會),雖滿富信仰的更新與熱誠,又有宣教心志,但卻也造成教會的嚴重分裂和屬靈的驕傲,必須回到聖經和信仰傳統來深思。1980年代風起雲湧的原住民社會運動,帶來族人的自信與尊嚴,但也免不了受到權力和政治利益的誘惑,失落理想和原則,導致領導者變節的悲劇,必須回到信仰的紀律和規範來重新出發!然而,不容否認的,原住民基督徒的靈性生命深化了,宣教意識成長了(兩位平信徒長老自發性地開拓了泰北阿卡宣教就是最好的例子),生活品質和社會意識也提昇了!

反觀平地教會的生態和基督徒的特性,我們必須承認普遍存在於台灣基督徒中的自滿、怠惰的習性。觀看今日教會的生態,信徒來自社會,因此教會是社會的小縮影。長老教會的信仰傳統重視「入世見證」,進入世界為的是要去改變世界、塑造世界,但今日的教會和信仰卻往往是被社會和世界的價值觀所改造。讓我們藉統計數字看看台灣社會的價值觀:2002年台灣股市成交週轉率是多少?答案是217%。股票是台灣人的全民運動,股市的「成交週轉率」勇冠世界各國。紐約、東京股市(倫敦、香港、新加坡亦然)的週轉率從來沒有超過100%,而台灣股市的週轉率卻從來沒有低過100%,1989年甚至高達590%。另一方面,台灣人從不閱讀書籍的人有多少?2002年的統計是每百人中有68位。根據統計:台灣15歲以上的人,一個禮拜裡完全未閱讀圖書的有68%,每天都讀書的只有3%(若依地區來分,每週休閒時間從未閱讀的比率以東部的78%最高,其次為中部地區72%、南部地區72%、北部地區60%)。整體言之,閱讀人口普遍偏低。

到底「基督徒」(Christian)的身份認同為何?我們要如何持續在認同中成長,以期能「長大成人,滿有基督成長的身量(full stature of Christ)」(以弗所書4.13)呢?但願我們都能做一個: 學習像基督的人—讓「基督的特性在你們的生命中成形」的人(加拉太4.19)。

 不斷謙卑學習的人—通過信仰不斷的拆毀和建立,且「尋求了解」的人。

 不斷更新成長的人—在聖靈清新的風不斷吹拂下,心意更新變化的人。

 以信仰精神參與在台灣的歷史記憶中,對人、對土地有敏感和疼惜的人。

2006年5月21日 星期日

阿爸,父 -- 鄧開福 牧師

寫作於2006.05.21
作  者: 鄧開福 牧師
   經: 【路加福音十一章1~4節、羅馬書八章14~17節】線上收聽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很抱歉,我不會講台語,我在新加坡很久,他們講福建話,但是我講的不好,所以我不敢用台語講道,很抱歉。在我們看上帝的話語之前請先一起低頭禱告:「我們的天父上帝,我們滿心感謝你,再次給我們機會一起來聽你的話語,一起來尊敬你的名,一起來作禮拜。主啊,我們求你藉著今天在這裡的分享,重新來鼓勵我們,讓我們重新發現我們的福份,使我們能夠重新認識『你是我們的父』,我們是你的孩子,求你訓練我們,讓我們能夠出去,在社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你作美好的見證,我們這樣禱告是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Ⅰ、前言I dare to call him Father. (我敢稱他為父)─上帝成為我們的天父不是理所當然
基督徒要面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樣想上帝?我們的上帝觀是什麼?如果要想像上帝是誰,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基督徒會說:「上帝是我們的天父」,這是什麼意思?這個想法從哪裡來?這是我們今天要從上帝的話語裡一起來研究的一個問題。在神學院讀書的時候,我接觸到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它是由一位巴基斯坦的婦人所寫的,內容是關於她怎麼樣從回教徒成為一個基督徒,她描述那個過程如何悔改信上帝,離開回教成為基督徒,她的書名很有意思,就是I dare to call him Father. (我敢稱祂為父),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書名感到有點奇怪,為什麼她說「敢」?但是事實上,如果我們思考一下,就知道能夠稱上帝是我們的父,是一種特別的福份,是一種特權。 

1、傳統宗教的神觀:神明代表權勢,不是愛 

別的宗教沒有這種「稱上帝為父」的看法和觀念,如果我們看台灣民間傳統的宗教,就會發現真的是這個樣子,不管是佛家、道家、儒家,他們對神明有很多不同的觀念、不同的看法,但是卻不包括一種看法,就是「上帝是我們的父」。  對這些傳統宗教而言,神明就是展現出神聖的力量,他們代表的是能力、是權勢,而不一定是愛,人與這些神明的關係,也跟我們基督徒和上帝的關係不一樣,本質上是不相同的,一方面是懼怕的關係。  在羅馬書第八章15節也提到我們不要像奴僕懼怕,「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為什麼說是懼怕的關係?因為如果給神明獻祭,不是因為愛神明,而是怕我不做,神明會傷害我。我們都知道,在台灣如果有拜拜的日子,是在街上舉行的,常常有傳統的節期,而每年在八、九月中元節普渡的時候,街上會放很多桌子擺很多東西,我們第一次到台灣時,就問朋友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在街上獻東西,如果是客人就要請他們進來,他們惶恐的說:「這種客人我們不要留在家裡,他們要在街上吃完東西就走了最好。」所以這不是一種愛的關係,是超自然的力量,這種關係好像是一種保留,一種害怕的關係。 

2、信徒與神明的關係:懼怕,操縱 

第二個就是操縱的關係。就是去作禮拜、去拜拜,是為了得到個人的利益,在我們台灣神學院的門口有一個土地公,我的辦公室是在玻璃屋,剛好是在它的對面,所以我每天看到很多人在經過時就拜一下,為什麼?是因為愛嗎?是因為怕嗎?好像在這裡就是因為利益,就是認為我拜拜,土地公就有責任要幫助我、要祝福我。我們也知道考試的時候,台灣的廟宇都擠滿了很多的學生,學生一下子就變得非常敬虔,都去作禮拜,因為希望這樣可以操縱這些神明,來幫助我考上,我希望教會不是這樣,就是我們的學生要考試的時候才來作禮拜。基本上,這種信徒和他們神明的關係,是害怕、是懼怕或是操縱的關係,不是一種愛的關係,不是一種父親和孩子們,孩子們和父親的關係。 

Ⅱ、舊約:上帝是他百姓的父 

1、上帝為父的概念:強調他與以色列的特別關係 

我們基督徒是怎麼不一樣的?我們怎麼稱上帝是我們的父?這個想法是來自上帝的話,上帝的話是這樣子教導我們。如果我們看聖經的教導,在舊約,上帝就算是祂百姓的父親,這樣的概念在舊約很普遍,在非常多地方都有出現。但只有十四次,在舊約是直接說上帝是父,雖然只有幾次,但是都很重要,這些地方都強調一樣的真理。上帝是父,全以色列是上帝的兒子,上帝在萬民中揀選以色列,成為祂自己的兒子,跟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祂揀選亞伯拉罕,然後祝福這個家庭,讓他們慢慢成為一個民族,成為一群屬祂的子民。在西乃山,上帝在他們出埃及以後就跟他們立約,讓他們在萬民中成為祂自己的子民,是跟祂有特別親密關係的子民。所以舊約說「上帝是父」,意思就不是說祂是每一個以色列人的父,而是全以色列的父,以色列算是祂的兒子、祂的孩子。 

2、舊約先知書的記載

舊約的先知們也確定這個情形,他們確定上帝是以色列的父,但是他們也指責以色列人,責備以色列人說,他們不夠尊敬上帝,他們並不真的尊敬上帝,好像上帝是他們的父,在瑪拉基書第一章6節說:「兒子尊敬父親,僕人敬畏主人;我既為父親,尊敬我的在哪裡呢?我既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裡呢?」因為他們沒有尊敬上帝為父,所以就遇到困難,有外邦的大國一直來攻擊他們,他們受到外國的逼迫,社會的情況越來越亂,都是因為他們不夠尊敬上帝為父。他們在患難中像小孩子一般,一下子發現:「原來我們有父」。像浪子的比喻,他養豬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有一位很好的父親,「我要回到他那邊,我原來有很好的父親,我要回到他那邊。」以色列人也是這樣子,他們在困難中一下子就學習禱告,再次提醒上帝本來是他們的父,在以賽亞書他們禱告:「耶和華啊,你是我們的父,從萬古以來,你名稱為我們的救贖主。」(賽63:16)他們也說:「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賽64:8)在耶利米書我們聽上帝的回應,跟我們所期待的不一樣,上帝不是說,我已經警告你們,你們沒有聽我的話,現在你們在這個困難中,那是你們為自己所預備的困難,上帝沒有這樣回應,上帝是以慈悲回應他們。祂說:「以法蓮(就是以色列的另一個名字)不是我的愛子麼?不是可喜悅的孩子麼?我每逢責備他,仍深顧念他;所以我的心腸戀慕他;我必要憐憫他。」(耶31:20)上帝是像一個失望的父親,或是媽媽一樣,看到他孩子的情況,祂一方面生氣,因為孩子為什麼這樣子做;但是另一方面,祂的憐憫、祂的慈愛勝過祂的憤怒,仍會接納這個孩子,不管孩子做什麼,因為是孩子的父母,上帝也是這樣子對待以色列,歡迎他們回到祂的面前。

3、以色列認識上帝是慈愛憐憫的父、百姓的父、大衛王朝的父

這些禱告從舊約而來的話,給我們看見以色列已經知道,上帝是天父,他們已經有這種看法,但是這個看法在舊約還是一種表徵而已,就是表達的方法。以色列說「上帝是父」,是象徵上帝的愛、上帝的關係;以色列說「我們是上帝的兒子」,就是表達我們與上帝有特別的關係才揀選我們,沒有人能夠直接稱呼上帝是父,所以上帝是父是一種表達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稱呼上帝的方法,沒有人在舊約向上帝說:「父啊!」我們在這些禱告中只有聽過,「耶和華啊,你是我們的父。」(賽63:16)沒有人說:「父啊!」他們是不敢這麼說的。

Ⅲ、新約:耶穌

1、新的因素:稱呼阿爸父

在新約我們就完全學習另外一種新的觀念,就是耶穌自己所引介的,這個完全新的方法和上帝溝通,就是用一個字作終結―「阿爸,父。」在新約兩個地方,有這個「阿爸」的出現,在馬可福音第十四章36節,就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他說:「阿爸,父。」還有在保羅書信的兩個地方,羅馬書第八章15節,加拉太書第四章6節,我們用這個字「阿爸」。

2、阿爸這個稱呼的特點是什麼?

這個字為什麼那麼特別?這個字很特別是因為,第一世紀新約聖經的作者,他們寫聖經的時候是用希臘文,他們把耶穌的教導都翻譯成希臘文,但是「阿爸」不是希臘文,「阿爸」是亞蘭文,為什麼是亞蘭文?因為亞蘭文是第一世紀的人所用的母語,而他們的正式語言、研究語言或聖經的話還是用希伯來文,但是第一世紀的人,他們的母語是亞蘭文,耶穌自己講的話就是亞蘭文,耶穌的教導也是用亞蘭文,那是他的母語。我們可以比擬現在的台灣話,我們的正式語言是華語,但是我們溝通自己的語言是台語。還有禱告的時候就是用你心裡的語言,你不會用華語或英語,你會用台語禱告,因為那是你的母語,耶穌也一樣,他禱告的時候用亞蘭文。這個字,早期的基督徒他們不要翻譯它,想要保留它,因為它是耶穌親口講的字,耶穌開口禱告的時候,他說:「阿爸」,所以以後他們保留這個字,這個字是那麼的特別,他們不要翻譯它。因為耶穌用這個字以前,我們沒有一個例子,是猶太人用「阿爸」來稱呼上帝,耶穌是第一個敢這樣子禱告的人,為什麼我一直用「敢」?就是因為「阿爸」這個字,是來自日常的用語,是家庭的對話。「阿爸」我們翻譯「父啊」,但事實上,如果是台語要翻譯一樣的字阿爸,台語剛好跟亞蘭文一樣是阿爸、是爸爸的意思,「阿爸」不是父親,「阿爸」是爸爸,「阿爸」是一種父格,就是稱呼的方法,不是一種描述的方法「他是我的父親」,而是父格爸爸,就是跟爸爸講話的時候用的話,孩子開始講話就用「阿爸」。

3、這個稱呼為什麼以前沒有被使用?

在《塔木德經》記載一句話,跟這個有關係,它說:當一個孩子能夠咀嚼食物時,他學習講「阿爸」和Imma。意思是說,猶太人說孩子斷奶的時候,也是他開始講話的時候,他會先說什麼?媽媽和爸爸。我們在家裡會有一種比賽,就是夫妻兩個人都會關心,孩子是先講爸爸還是媽媽?大部分的孩子先講媽媽。它的意思就是,一個小孩子開始學講話,他會說媽媽,會說爸爸;他說Imma,他說「阿爸」,所以「阿爸」是一個小孩子講話的方法。猶太人的想法是因為「阿爸」是當時家庭的日常用語,這種字有太親密的關係,所以沒有辦法用其它字來稱呼上帝,上帝是聖潔的神,是榮耀的神,我們只是人,我們怎麼敢這樣子跟祂講話,那是不夠尊敬祂,這是他們為什麼沒有用「阿爸」的原因。

4、耶穌總是這樣稱呼上帝(只有一次例外)

但是耶穌呢?耶穌每一次禱告,他總是用「阿爸」,不是在新約每一個地方都保留原文「阿爸」,但是在新約每一次耶穌禱告,他說:「父啊,父啊。」這是表達耶穌與上帝的親密關係,耶穌說爸爸,他跟上帝講話說爸爸,因為上帝真的是他的父親,他是上帝自然的孩子,這個也表達他對上帝孩子的心,像孩子一樣站在爸爸面前,耶穌是這樣子站在天父的面前向上帝禱告。只有一次例外,有一次耶穌沒有這樣子禱告,沒有說「阿爸、父啊。」是什麼時候?在十字架上。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他禱告,禱告的內容是什麼?「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太27:46, 可15:34)他沒有說「父啊」,他說:「我的神」,為什麼?一方面是耶穌在這裡引用聖經的話,詩篇二十二篇1節:「(大衛的詩,交與伶長。調用朝鹿。)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為什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耶穌引用聖經,當然就用聖經自己的話,但是我想有更深更重要的原因,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他沒有經歷到上帝是他的父,他經歷到上帝是嚴厲的審判官;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不是以兒子的身份,而是以罪人的身份,雖然耶穌沒有犯罪,但是他帶著我們的身份,跟我們互換身份,他拿我們罪人的身份、上帝仇敵的身份在他自己身上,這樣子就受上帝的懲罰、上帝的審判,所以他在十字架上禱告,他不能說「父啊」,因為上帝是他的審判官,不是他的父,他背負著全人類的罪。

Ⅳ、主禱文

1、傳統:拉比教導他門徒的一種禱告

在路加福音第十一章,我們看耶穌的門徒,有耶穌教導他們禱告。在這裡,我們要了解第一世紀的情形,門徒來求耶穌教導他們禱告,他們說要像施洗約翰一樣,施洗約翰也教導他的門徒,這是第一世紀的習慣,每一個拉比會教導他的門徒一個特別的禱告,我們可以說是一個身份的禱告,這些門徒學生畢業以後,不管他們去哪裡,他們一開口禱告,人家會認出來說:「啊,他是某某拉比的學生。」因為他的禱告就是教他的拉比的禱告,所以每一個拉比有他自己的一個禱告,訓練他的學生這樣禱告,就知道他是哪一個拉比的學生。耶穌的門徒也說,「我們也要有這種禱告,你要教導我們一個禱告,是別人一聽我們禱告就知道我們是耶穌的門徒…」耶穌就教導他們什麼?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主禱文這個禱告。如果我們看這個禱告,就會發現它的內容,這跟第一世紀別的禱告都一樣,也有人禱告「赦免我們的罪」,也有人禱告「願你的國降臨」,然而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就是它的開始。因為主禱文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在天上的父」對吧!這種形式,路加保留最早的原來形式,就是「父啊」而已,如果我們看合和本,合和本說,最古典的抄本說:「父啊」而已。「父啊」原來是什麼?是「阿爸」。

2、耶穌的代贖:與他一同稱呼阿爸父

耶穌教導他的門徒,你們禱告的時候可以跟我一樣,你們可以稱呼上帝「阿爸,父啊!」耶穌這樣稱呼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我們這樣稱呼上帝,是奇妙的事情,因為我們是誰,是上帝的仇敵,是遠離上帝的人,但是因為耶穌為我們而來,因為耶穌為我們而死,因為耶穌跟我們互換位置、互換身份,現在我們的身份改變,我們的情況改變,我們成為上帝的兒女,這是保羅在羅馬書第八章15節告訴我們的事情,「你們所受的心(原文是靈),不是奴僕的心,又一次害怕;我們所受的心,乃是兒子的心(原文是收養成為兒女的靈),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所以耶穌給我們聖靈,是讓我們能夠承認我們在上帝面前新的身份,上帝收養我們成為祂的兒女,耶穌是上帝自然的兒子,我們是上帝所收養的,所領養的兒女。我們也可以說這樣好可惜,只是領養的兒女而已。但是我們看羅馬人在第一世紀他們的律法是怎麼說,羅馬人是非常清楚的認定:「自然的孩子,領養的孩子,在律法前面是完全一樣的地位。」所以如果一位父親去世,他的產業是分給他的孩子們,領養的和自然的完全一樣,甚至有一些羅馬皇帝有收養孩子,這個皇帝死了,新的皇帝就收養這個孩子,所以在羅馬人的看法,領養的孩子和自然的孩子沒有什麼分別,保羅講這個領養稱為上帝兒女,剛好是在羅馬書這裡,所以是假設這種背景,來說明我們跟耶穌一起成為上帝的後嗣,羅馬書是這樣告訴我們的,我們可以完完全全的分享耶穌的身份。所以耶穌說,我們跟著他,跟他一樣,就能帶著新的身份來到上帝面前,我不再是上帝的仇敵,不必懼怕上帝,更不是上帝的奴隸,乃是上帝的僕人,上帝所愛的孩子,可以帶著這個身份來到上帝的面前,敢稱呼上帝「阿爸、父啊、爸爸。」可以這樣跟上帝講,這也是奉耶穌的名禱告真正的意思。

3、奉耶穌的名

你們有沒有思考過「奉耶穌的名禱告」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每一次禱告就加上這句話,但是那是什麼意思?我還記得在語言學校學習國語的時候,我們的老師都還不是基督徒,他們要教導我們怎麼樣禱告,這不是很奇妙嗎?一個非基督徒要教導一個基督徒怎麼樣禱告,他們總是告訴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如果你不加上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這個禱告是不會成功、沒有功效的。我說:你們怎麼知道?他們回答:基督徒都是這樣子告訴我們的。在台灣真的是這個樣子,我們總是加上這句話,奇怪的是主禱文沒有這句話,但是主禱文事實上是奉耶穌的名禱告,怎麼這樣說呢?奉耶穌的名是什麼意思?是用耶穌的身份,用他的名字來到上帝的面前,不是用我自己的名字,因為耶穌的名字是上帝的兒子,奉耶穌的名禱告,是帶著耶穌的名字、耶穌的身份站在上帝的面前,這是為什麼耶穌來了的原因。他來到我們當中,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是為了給我們新的身份,不只是赦免我們的罪,耶穌給我們更多更重要的,也給我們新的身份成為上帝的兒女,跟他一樣能夠站在上帝的面前,不必怕祂,使我們能夠像孩子一樣,用倚靠我們天父上帝的方法,站在祂面前提供我們的需要。我們敢向上帝說話,好像祂真的是我們的阿爸,願意聽我們的話,幫助我們,願意回應我們的爸爸。

4、聖靈印證我們的身份

對保羅來說,真正證明我們充滿上帝的靈,不一定是有超然奇特表徵,就像是能夠講方言,能夠醫治人等等,保羅沒有用這些事情來證明我們有上帝的靈,而是我敢說「阿爸,爸爸!」我就有上帝的靈。在羅馬書第八章他說,不是我這樣子稱呼上帝,是上帝的靈在我心中喊叫「阿爸,父。」每一次,我們來到上帝面前,我們稱呼祂「父啊」,按照保羅的說法,這樣子我們就再一次確認,我們在上帝面前的新身份,我們是上帝的兒女,祂是我們的天父,聖靈幫助我們現在已經享受將來的情形,將來我們在天國跟上帝在一起,就像孩子跟爸爸在一起。像過永遠的過年,全家在一起,永遠在一起,我們的孩子繞著他。保羅說我們每一次禱告,就已經提早經驗到這個將來的福份。

Ⅴ、結論:阿爸,父

我們的結論是什麼?耶穌的信息可以用一個字來終結,就是「阿爸,父」「阿爸,父」這個字終結耶穌的教導,耶穌教導我們上帝的愛,上帝愛我們,上帝不是審判官,上帝是愛我們的神。我們常常認為上帝在天上,祂一直注視著我們,看我們的行為,是看我們什麼時候得罪祂,祂就可以懲罰我們,我們對上帝有這種看法,好像上帝很想審判我們、懲罰我們。事實上,上帝是我們的天父,祂從天上注視我們,祂所注視的、所看的,是我們的需要是什麼,祂在哪裡能夠參與、能夠幫助我們、能夠陪伴我們,幫助我們面對世界的黑暗和挑戰,上帝是我們的父,這是耶穌的心。但是「阿爸」這個字也終結耶穌所做的事情,因為耶穌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跟我們互換位置和身份,他拿我們的身份在他自己的身上,在十字架上受我們當受的懲罰,好讓我們能夠有他的身份,站在上帝的面前;因為耶穌替我們釘在十字架上,所以我們敢隨時隨地進入到上帝的面前,我們敢以孩子的身份,稱呼上帝是「阿爸、爸爸、我們的父。」耶穌接受這種熟悉稱呼上帝的方法,在我們的世界裡,他也教導門徒(包括我們)這樣子禱告,意思也是他改變我們與上帝的關係,這個他所創造的新關係,他的本質就是親切,像孩子般坦承的態度,我們現在不再是上帝的奴隸,上帝的僕人,要用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努力、我們的勞苦,救贖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使我們敢進一步向前走,從工作的關係,進入到與上帝有親子的關係,上帝不是我們天上的老闆,藉著我們好好的服事來爭取祂的愛,上帝是我們天上的父,祂原先已經愛我們,祂先愛我們,祂只要我們來到祂面前,接受祂的愛,並且回應祂的愛。在「阿爸,父」這種稱呼中,我們發現我們新的身份,我們是上帝的孩子,上帝幫我們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使我們可以自由的呼吸在上帝的面前,因為祂是愛我們的父,在這個空間裡我們也發現,在我旁邊的人變成我的弟兄姊妹,我們有一樣的天父,有共同的父,我們彼此是弟兄姊妹。是的,我敢稱祂是我的父,我的爸爸,讓我們也活出上帝兒女的樣式,活出這個新的身份,好讓世人也能夠感受到,祂與我們的同在。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我們的阿爸天父,我們感謝祢,因為在祢的愛中,祢沒有吝惜祢自己的兒子,祢所愛的主耶穌基督,祢犧牲祢的兒子,為了給我們機會,成為祢的兒女。主啊,我們感謝祢,因為祢不只赦免我們的罪,祢也給我們新的身份,我們可以以孩子的心來到祢面前,像孩子一般完全的倚靠祢的恩典、祢的愛,因為祢是我們的天父,祢關心我們、看顧我們、提供我們的需要。主啊,求祢常常提醒我們,在這個黑暗的世界不是孤兒,我們有祢作我們的天父,雖然我們要面對困難,要面對很大的挑戰,但是我們知道,我們不是孤單一個人,有祢陪伴我們,每天在我們身旁,如果我們要面對最後的挑戰、要面對死亡,我們也知道祢陪伴著我們,帶領我們到祢自己的面前,讓我們能夠永遠享受兒女的身份。主啊,求祢也訓練我們,為祢作見證,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我們是祢孩子的這種身份,讓在我們身旁的人不認識祢的人,能夠在我們身上看到我們的天父是誰,發現這種親密的關係,也是他們所需要的。主啊,我們求祢祝福我們,幫助我們,變成別人的祝福。主,藉著祢的靈帶領我們,讓我們能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祢作見證,我們這樣禱告,是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2006年5月14日 星期日

愛的系列(三):母親的愛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5.1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路加福音二章34~35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路加二章35節提到:「你的心也要被刺透」,這是我今天所要講的,當馬利亞把耶穌帶到聖殿的時候,要西面(Simeon)給耶穌祝福,西面對馬利亞講了一些話,如果你是作為一個媽媽,聽到你的孩子將來會這樣那樣的話,你大概會有一點擔心,最後的結論是說:「你的心也要被刀刺透」,這是我們今天紀念母親節要一起來思想的,母親的愛會讓母親的心被刀刺透。有一個雕塑,是一位媽媽用她的愛把孩子抱起來,華語叫作母親的愛,台語叫作老母的疼,在台語裡的「疼」,比愛的意思更多,比英文的Love也更多,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台語文字美的地方,這個「疼」有兩個意思,除了媽媽是用愛把孩子圍繞起來以外,為了保護這個孩子,媽媽會掉眼淚,所以這個「疼」這個「愛」,英文要用兩個字才能夠完全的表達,一個叫作「痛」(pain),另一個叫作「愛」(love),我們所謂的「心疼」,台語叫作「疼」,有這兩個意思。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因為愛帶來的痛,母親因為愛孩子,一生隨著孩子的成長有很多的痛在她們的心裡面。在週報的牧函裡有一篇短文,是從網路摘錄下來的,是關於一個小孩子不曉得他的媽媽為什麼那麼愛哭,所以他到處問:「為什麼媽媽你要哭?」其實這是一個過程,有興趣的人可以回去慢慢看牧函,它是在描述那個「疼」,會讓媽媽掉眼淚。 

Ⅰ、引言:Mary did you know? 

有一首歌叫作Mary did you know?當天使跟馬利亞說:「你要懷孕生一個孩子。」這是很特別的,然而馬利亞真的了解這個特別有多特別嗎?真的了解她這一生要為她的孩子掉多少眼淚嗎?這首歌是一位名叫Mark Lowry填詞,他是為一間教會寫的詞,後來變成很有名的流行歌,由Buddy Greene譜曲,然後把它演唱出來的是Kenny Roger's和Wynonna Judd這兩位主唱,我們可以一起來聽聽這首歌: 



Mary did you know that your baby boy will one day walk on water? 
Mary 妳豈知道妳的寶貝小孩以後會行走在水面上 ?

Mary did you know that your baby boy will save our sons and daughters? 
Mary 妳豈知道妳的寶貝小孩以後會拯救我們的子子孫孫 ?

Did you know that your baby boy has come to make you new? 
妳豈知道妳的寶貝小孩來是要更新妳的生命 ?

This Child that you delivered will soon deliver you!
這個你所生的小孩很快就會使妳重生 !

Mary did you know that your baby boy will give sight to a blind man? 
Mary 妳豈知道妳的寶貝小孩以後會使瞎眼的得以看見 ? 

Mary did you know that your baby boy will calm a storm with His hand?
Mary 妳豈知道妳的寶貝小孩以後會用祂的雙手使暴風雨停息 ? 


Did you know, that your baby boy has walked where angels trod?
妳豈知道妳的寶貝小孩會走過眾天使經過的道路?

And when you kiss your little baby you've kissed the face of God.
當妳親吻妳小嬰孩的臉時,妳是親吻神的臉龐

Oh, Mary did you know? Mary did you know?
Oh , Mary 妳知道嗎 ?  Mary 妳知道嗎 ?

The blind will see The deaf will hear The dead will live again 
瞎眼看見,聾耳聽見,死人復活 !

The lame will leap The dumb will speak The Praises of The Lamb
瘸腿跳躍,啞巴說話 讚美上帝羔羊

Mary, did you know that your baby boy is Lord of all creation?  
Mary 妳豈知道妳的寶貝小孩是創造萬有的主 ?

Mary did you know that your baby boy will one day rule the nations?
Mary 妳豈知道妳的寶貝小孩有一天會統治萬邦 ?

Did you know that your baby boy is heaven's perfect Lamb?
妳豈知道妳的寶貝小孩是上天完美的羔羊 ?

This sleeping Child you're holding is the Great I Am.
這在妳懷抱中熟睡的小孩是至高至大的神

Ⅱ、馬利亞

1、聖母馬利亞:無罪升天

馬利亞這個人在我們教會裡面,本身也是一個爭議的人物,在天主教把她的地位提的很高,幾乎高到要超過凡人,在天主教的信仰裡面,認為馬利亞出生就沒有罪,馬利亞一生都是童貞女,而聖經提到耶穌有弟弟,他們則說那是他的堂弟,不是耶穌的弟弟。而馬利亞最後死的時候,是像以利亞一樣被神接升天,所以他們把她封為皇后天后,因為她和耶穌的關係很特別,所以你要禱告請她幫忙效果會好一點,這是天主教把馬利亞捧得很高,叫她作聖母馬利亞,主要聖經的根據是在路加福音第一章28節:「天使進去,對他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你同在了!」他們所說的大恩是指什麼?天主教把這個大恩詮釋為以上所說的這些(還有很多其他的),所以她不是普通的人,當然她不是神,但她也不是普通的人,而是聖母馬利亞。

2、信徒馬利亞:禱告敬拜

當宗教改革的時候,改革宗認為馬利亞應該不是這樣,所以就逆向的認為,她跟我們是一樣的,她並沒有那麼偉大,聖經的根據是在使徒行傳第一章14節:「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所以馬利亞是在耶穌跟隨的人當中,其中的一個而已,她跟大家一起禱告,她也跟大家一起敬拜,一起領受聖靈降臨,因此她沒有什麼特別,她只是信徒中的一個,改革宗想把馬利亞的地位拉低一點,不要像天主教一樣把她捧得太高,所以她只是信徒裡的一個。

3、模範馬利亞:尊主為大

我覺得馬利亞應該是在聖母與信徒之間,跟我們不完全一樣,她受的苦比我們還多,她的表現有很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今天是母親節,我們希望從馬利亞這一生陪著耶穌所經歷的,來學一學怎麼作母親?我認為馬利亞應該不只是信徒,因為她一生是尊主為大,「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路1:46)順服主的帶領,無論要付多少代價,她都願意順服,所以我把她稱作模範馬利亞。她不是聖母,也不是信徒而已,她差不多在中間,是有很多我們可以學習的。

Ⅲ、耶穌的母親

1、尊主為大的胎教

馬利亞一生在耶穌的身上,她受了哪些苦?她表現出什麼讓我們可以學習的功課?所有畫天使向馬利亞宣告她要懷孕的圖畫,馬利亞都被畫得很漂亮很端莊,好像衣服穿戴整齊等候人家打電話來登門拜訪,其中只有找到兩張,是好像還在床上睡覺亂亂的,剛起床還沒有梳理好,天使就闖進來,沒有事先打電話,也沒有按門鈴,一臉顯出很害怕「你要做什麼?」的表情,我覺得這幅畫比較真實的表達出來。你想一想,一個剛剛訂婚,還沒有結婚的女孩子,突然有一人跑來跟她說:「你會懷孕」,你會怎麼反應?應該是很害怕對不對?她還跟天使辯論說:「我還沒結婚啊,不可能這樣子。」天使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或作:所要生的,必稱為聖,稱為神的兒子)。」馬利亞之後就回應說:「我心尊主為大…」(路1:46)對小孩子來講,一個媽媽如果在還沒懷孕的時候,就有這樣虔誠的信仰,相信對嬰兒來說是很好的,當一位媽媽懷孕的時候,如果她跟神的關係是和馬利亞一樣,「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是以這樣的心來懷孕的話,嬰兒可以領受到很好的胎教。

2、未婚懷孕的痛苦

尊主為大其實必須付上代價。我一直想找一張馬利亞懷孕的圖像,卻找不到,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木頭雕刻的像,這是唯一能夠找到的一張,大部分的圖畫所呈現的馬利亞是已經生產完了,或是還沒出嫁,都是很漂亮瘦瘦的,沒有那種很難看,肚子挺著大大的,這幅雕刻並不是很難看,不過至少她肚子是挺出來一點點。你想一想,馬利亞知道她懷孕了,可是和她訂婚的老公還不知道,她要背負多少重擔?她怎麼跟約瑟講?跟約瑟講說「聖靈讓我懷孕」,約瑟會相信嗎?如果你是一個已經訂婚的男孩子,然後你的未婚妻突然跑來跟你說:「聖靈昨天跟我說我懷孕了,所以我懷孕了。」你會說:「感謝主,我們這個家庭是蒙恩的」還是你會說:「你說什麼?!」所以約瑟其實也很苦,他也是心裡想說該怎麼辦?所以我想馬利亞在懷耶穌的時候是蠻辛苦的,約瑟也很辛苦,馬利亞是未婚懷孕。當我們想到母親的時候,我们是否想到我們當中有一些媽媽是未婚懷孕,她受了哪些的苦?你是要指責她?還是要幫助她?就我所知,在這方面天主教好像比新教好很多,他們在很多地方都會設立未婚媽媽之家,因為這樣的女孩子有時候會想自殺,有時候會覺得活不下去,不曉得懷孕了該怎麼辦,有些人會墮胎;如果她不想墮胎,她又是未婚,那就需要有人幫助她。馬利亞接受了聖靈給她的恩典,但同時也面臨了這樣的一個大難題:「他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的羞辱他,想要暗暗的把他休了。」(太1:19)還好約瑟正想要暗暗的休她,不想公開的讓她難堪的時候,天使來跟約瑟說:不要怕,這真的是聖靈的工作,你可以把她娶過來。所以這件事情才有繼續的可能,不然的話,故事到此就停住了,這就是未婚媽媽的痛苦。

3、社會環境的冷漠

好了,現在到了預產期,很不幸的,政府剛好要辦理身份證,就像我們現在這樣,要親自去照相,不能夠託別人辦理,要自己辦理,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那麼遠,他們可能因為懷孕比較慢還是怎麼樣,當時也沒有辦法去預約訂房,所以到了伯利恆,「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路2:7)對不起客店沒有地方,請問是真的沒有地方嗎?還是佔到地方的人不讓,這樣的一個還沒有結婚就懷孕的女孩子,她的未婚夫好不容易接受了她,到了她要生產的時候,她遭遇的是一個冷酷的社會,不會因為她這樣子就可憐她,或是說大家擠一擠,給她一個地方,沒有,沒有人願意幫忙她,所以看起來這是一個很冷酷的社會,當然那時候也沒有全民健保,連一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台灣目前有全民健保,所以基本上要生產的媽媽,不會有太大的困難,但是如果說有特殊的環境或狀況下的媽媽,比如說先生拋棄她跑掉了,這樣的生產還是類似馬利亞,就需要有人願意幫她,她才可能順利的作媽媽,所以馬利亞不只懷孕的時候有很大的壓力,她連生產的時候都面臨很特別的困難。

4、幼年的宗教教育

馬利亞把耶穌生出來之後,她就很規矩的按照猶太人當時的宗教信仰來做,八天行割禮,四十天行潔淨之禮,他把孩子帶到到聖殿,「滿了八天,就給孩子行割禮,與他起名叫耶穌;這就是沒有成胎以前,天使所起的名。按摩西律法滿了潔淨的日子,他們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要把他獻與主。」(路2:21~22)所以在這裡我們看得出來,馬利亞對小耶穌的宗教教育很在意,不知道各位弟兄姊妹中作媽媽的,我們對孩子的宗教教育放多少心力?特別對於小小孩,作一個母親,作一個好媽媽,在孩子屬靈生命的成長上面,我們願意投資多少?我們願意放多少在這裡面?馬利亞是放很多,他們家很窮,她沒有辦法獻大的,但至少獻小的,他們只獻兩隻斑鳩,做了該做的,所以耶穌在很小的時候,就從媽媽的身上看到一個敬虔的猶太人,照規矩做。我們教會主日學的幼幼班、幼稚班,也需要老師,也需要家長陪伴他們一起成長,今年暑假教會有三個福音隊,福音隊是希望可以對小孩子們靈命的成長,有所幫助,我們願意參與嗎?還是我們寧可只作禮拜,聚餐完就回家,如果你參與了兒童主日學的服事,可能會造成你參加主日崇拜.的不便,你願意付出嗎?馬利亞讓我们看到的是她對年幼耶穌的宗教教育的用心。

5、子女前景的牽掛

當馬利亞獻耶穌的時候,西面卻講了一句讓她很擔心的話,所以她為這孩子前面道路開始掛心了,我想馬利亞開始擔心了,西面給他們祝福,然後就開始講說:「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叫許多人心裡的意念顯露出來;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路2:34)所以很明白的,馬利亞所愛的這個孩子,將來會變成爭議人物。我不知道如果你作為一個媽媽,小孩子很小時候,有時候你會不會想說:「我這個小孩將來會怎麼樣?他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會帶給我什麼樣的困難?」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焦慮?作媽媽的焦慮,多麼希望我的孩子就是這樣一生都平平安安的,可是是那樣嗎?剛才那首歌的作者寫到:「馬利亞,你知道嗎?」西面講的話裡面包含多少東西?耶穌這一生經歷的是什麼?我想我們所有作父母的,多多少少都為我們的子女的前景,會有一些掛慮,你要怎麼處理這樣的掛慮呢?

6、保護子女的逃難

我找到一張東方的約瑟的圖片,前天在神學院上課時,有牧師來教我們基督教藝術,他說我們台灣或中國有關基督教的藝術實在是太少,少的可憐,怎麼找都是找到眼睛藍藍 /深邃,鼻子尖尖的,連耶穌都是Anglo-Saxon(央格魯撒克遜)的樣子,沒有辦法畫成我們東方的樣子,這張圖片是以我們東方的面孔畫的一張圖。後來他們逃難(約瑟打著燈籠),因為耶穌一生出來就有人要殺他,這個小孩好可憐,希律王探聽,知道是已經出生快兩歲的嬰孩,所以就把兩歲以下在伯利恆的嬰孩全部殺了,還好約瑟聽到消息,就趕快連夜帶著這個剛出生的嬰孩(被媽媽抱著)逃到埃及去避難,「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太2:14)這一點台灣人是很會的,不會輸給馬利亞,就我的瞭解,大部分的台灣人,願意辛辛苦苦的移民到外國,都是為了孩子,很少是為了自己,移民的第一代很慘,付上很大的代價,就是為了孩子,特別是1995年閏八月那一陣子,很多人不顧一切移民國外,其實就是怕孩子會遭難,對不對?這也是母親的愛,我們住在台灣,我們的鄰居一天到晚威脅,作父母的,難到不會擔心孩子遇到什麼嗎?這是我們的處境,也是當時馬利亞的處境,她的孩子遭遇到危險,她就想辦法保護孩子的安全。

7、子女生長的環境

要殺孩子的希律王死了之後,約瑟、馬利亞想把孩子帶回來,還沒到達以色列地,就聽到消息說,接續希律王的亞基老好像也不太好,「只因聽見亞基老接著他父親希律作了猶太王,就怕往那裡去,又在夢中被主指示,便往加利利境內去了。」(太2:22)想一想還是不太敢回伯利恆去,乾脆就回老家拿撒勒去,搬到一個所謂安全的地方。每一位父母其實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長的環境至少是安全的,我們每一位父母在這方面應該也會這樣做,我也不必再特別的提及。但是我們要幫孩子找到所謂好的環境,應該包括物理環境(衛生環境)及人文環境。我一直在鼓勵我們的弟兄姊妹,要在教會中參加小組,或是成立小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為你的孩子,找到一個或是形成一個很好的人文環境,因為一個人的健康不是只有環境很清潔,沒有蚊子沒有蒼蠅就叫作健康,他還必須要跟同儕,跟同年齡的人有很好的朋友的關係,他才能夠正常的發展,這也包括在好的、安全的生長環境裡面,我們作父母的,怎麼幫你的子女或是孫女來經營這樣的一個環境,這也是對孩子的愛。因為他們知道亞基老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他們就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就是幫孩子尋找或經營一個好的環境。

8、身心平衡的發展

聖經上說:耶穌在馬利亞和約瑟的教導養育下,「耶穌的智慧和身量(或作:年紀),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2:52)這是一個很好的,母親對孩子的愛的一個表達方式。我想最近台灣這方面已經改善很多了,以前在我們小的時候,就是讀書讀書讀書,其他什麼都不重要,現在發現這樣不行了,以前的口號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為什麼叫作口號?就是掛在嘴巴上而已,沒有真正的用心去培養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我想這點是要告訴我們,一位好的母親,或是一位好的父親,會注意到孩子不只是智力的發展,還有他的人際關係、他的宗教信仰、他的身體等等,都需要健全的發展。

9、青春子女的獨立

馬利亞愛耶穌,耶穌慢慢的長大,長大到十二歲,就要上聖殿Bar mitzvah(猶太教的成年禮),因為要行成年禮,約瑟和馬利亞就帶耶穌上去,上去以後呢,想不到耶穌竟然沒跟著父母回家,讓父母非常擔心。孩子不和父母回家,這大概是Teenager(青少年)的特點。我常常跟作父母的說,你不要認為帶孩子很麻煩,到了有一天你想帶他,他也不讓你帶了,你要他一起去哪裡,他是不會跟你去的。耶穌已經長大到這個時期,他沒有跟父母走,不只沒有跟父母走,台灣話說:硬嘴硬舌。媽媽跟他講話,他還會頂嘴,馬利亞跟耶穌說:「你怎麼這樣?」,耶穌回答說:「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或作: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路2:49)聽起來好像很哲學對不對?你知道嗎?我們的小孩子長到一個階段,也開始會像耶穌這樣,會講一些讓父母覺得很奇怪的話,好像很有學問,可是又看起來年紀小小的。這時期的耶穌正代表著年輕人要離開爸爸媽媽,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過程。我想所有當父母的,特別是當母親的,在孩子經歷這段過程時,你怎麼跟孩子一起成長,是一個要學習的功課,很多母親沒有辦法,特別是台灣的母親沒有辦法接受兒女這樣子,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就要用特別叛逆的言行,才能成功的脫離父母的陰影,沒有辦法比較順利的來經過這個時期。

10、求子女的幫助

後來耶穌越長越大,馬利亞比較老了,當馬利亞發現她遇到問題,她有需要,不知道該怎麼辦,她就去請耶穌幫忙。當孩子大到一個程度,你會不會開始要求孩子來幫助你做家事?來幫助你處理你有困難的地方?這是父母對孩子愛的一個表現,而不是因為愛孩子,就什麼都幫他做,什麼都不要他做,而是開始會要求。他們去參加一個婚宴,人家的酒喝完了,馬利亞就跑去跟耶穌說:你來幫忙「…他們沒有酒了。」(約2:3)我自己也在學這個功課,以前小孩子小,家裡面的事情都是我來決定,慢慢的,我們就把一些事交給孩子,讓孩子決定,讓孩子去想辦法,這是讓孩子成長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父母愛孩子的話,有時候要讓孩子來幫助你。

11、尊重子女的界限

但是耶穌的回答也是不怎麼樣,耶穌回答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約2:4)他也沒有說要做或是不做,只是說「我的時間還沒有到」,有時父母要孩子去丟垃圾,孩子沒有答應,可是卻跟你說我的時間還沒有到,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我叫你去就去!」「人家的電動遊戲還沒有玩結束啦!電視節目還沒有看完啦!(我的時間還沒有到)」你會等他嗎?還是你會拿出你的權威說:「叫你去就去(不然後面處罰就來了)。」很奇怪,馬利亞在這裡居然沒有跟耶穌發脾氣,「我是你媽媽,我叫你做就去做!」沒有。記得我上一次講過界限的問題,小孩子要變大人的時候,他要慢慢有他自己的界限,你要學習怎麼樣尊重你的孩子嗎?你要他做事情,可以讓他決定怎麼做?讓他決定什麼時間做嗎?馬利亞在這裡是真的尊重耶穌,耶穌說:「母親(原文作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到。」(約2:4)馬利亞沒有跟耶穌再多說什麼,馬利亞反而跟旁邊的人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5節)結果等了一下,耶穌真的就開始做事情。這是母親在孩子大到跟自己有不一樣看法的時候,作母親的要學習怎麼來跟這個孩子互動。

12、接納子女的獻身

後來耶穌就越來越不像話了,不回家吃飯,可能也不睡覺,因為他到外面去傳道,越傳越多人愛聽,所以有一天馬利亞覺得這樣不行了,帶著他的弟弟就要去把他拉回來,然後人家就跟耶穌說:「你母親和你弟兄站在外邊,要見你。」(路8:20)結果耶穌講一句話:「聽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親,我的弟兄了。」哇!這一句話很傷心啊,如果你是媽媽,你聽了會不會很傷心?你的孩子居然把上帝的關係,跟你的血緣關係倒過來,居然上帝的話比較重要。記得耶穌講過一句話嗎?「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每一個人在信仰的旅程上,多多少少會經歷類似的經驗,這個時候,如果你的孩子,他在信仰上認真到好像有一點要把家裡的責任擺下來,要專心去做上帝國的事情的時候,你作母親的會怎麼回應?你會鼓勵他接納他,還是你會說:「你還小」。我最常聽見的是說:「你好好禱告清楚,這件事情不能隨便。」你的孩子跟你說:「媽媽,我有感動要去讀神學院,我大學畢業以後,不走那一行,我要當傳道人。」你會回答:「感謝主,神在我們家呼召了你」,還是你不好跟他說不可以,就跟孩子說:「不要衝動,好好的禱告。」基本上我們常是擔心子女獻身會受苦。我們沒有辦法接受耶穌這樣子的來回答他母親,聖經後面並沒有記載馬利亞的反對,看來是耶穌怎麼樣,馬利亞就接受。

13、支持子女走到底

後來耶穌越傳道,跟隨他的人越多,敵人豎立也就越多,西面講的話不幸都應驗了,所以耶穌每到一個地方,就造成分裂,反對他的人,後來就想盡辦法讓他成為政治犯,把他判死刑。如果你是馬利亞,你是媽媽,從他出生的時候,到聖殿獻上的時候,就聽到這些預言,然後就一步一步的看見那些預言真的是實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你會有什麼回應?可是馬利亞是少數幾個一直跟耶穌,一直支持耶穌到十字架腳下的一個,少數中的一個,「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約19:25)媽媽愛她的孩子,支持她的孩子,支持到底,馬利亞不一定完全懂,可是她覺得這是我的孩子,既然神特別要用他,不管怎樣,我就是支持他,而且支持到底,這樣的愛真的是很深的愛。

14、接受子女的照顧

最後很特別的,耶穌在十字架上快要斷氣以前,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跟馬利亞和約翰說:「母親(原文作婦人),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約翰)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裡去了。」(路1:26~27)然後約翰就把馬利亞接到家裡去,視她為母親來服侍她,這是馬利亞和耶穌最後一次的互動,馬利亞成為接受者,在這以前,馬利亞都是付出、付出、付出,支持她的孩子,到最後這一刻,是耶穌快死的時候。他為馬利亞安排約翰來照顧她,馬利亞坦然接受耶穌給她安排的照顧。我自己準備到這裡覺得有一點為難,因為我覺得我們的上一代會期待我們這一代要照顧他,但是我們這一代好像都覺得,當我們老的時候,我們對下一代是沒有期待的,我們總認為應該自己想辦法,我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想法?在準備講道的時候,準備到這裡,我問自己:你願意嗎?你跟孩子的關係,可以變成這樣互動的關係嗎?父母照顧子女,也接受子女的照顧,可以進到這樣的一個和諧的關係。

Ⅳ、結論:將子女稱聖歸主

馬利亞之所以這樣子做,因為在路加福音第二章23節有一句話說:「(正如主的律法上所記:凡頭生的男子必稱聖歸主。)」稱聖歸主,我喜歡這四個字,這是從聖經括弧出來的,就是把每一個孩子獻到主的面前。容許我再解釋一下,獻到主的面前,不是當牧師,是希望這個孩子的生命,一生是在神的祝福和帶領下面,不管他要做什麼,我們做父母的,就是盡所能的教導他,給他好的環境,幫助他成長,在靈性上各方面給他幫助,他也有成長的痛苦,他也有他掙扎的時候,我們就陪著他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經過,就像馬利亞這樣子,這樣我覺得就是「稱聖歸主」。當然神會從當中呼召一些人作全時間的傳道人,可能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神也呼召一些人作帶職的傳道人,他在社會上做得很好,帶領很多人信主,我覺得我們兩者都需要。馬利亞留下一個很寶貴的榜樣,我們希望在母親節懷念媽媽的愛,也知道這個愛有代價,是很痛很疼的愛,但是你知道要怎麼去愛孩子嗎?我們從聖經看到馬利亞在耶穌的成長過程中,給耶穌的愛是這樣子的愛,但願我們能夠懷念媽媽的愛,我們當中作父母的,也學習馬利亞這樣的愛來愛我們的孩子。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不了解,如果我們是馬利亞,當我們聽到西面這樣講的時候,是不是我們的心也被刺透,我們對於孩子的將來,一生會遭遇什麼樣的事情,我們真的是不知道,我們作父母,有作父母的掛心擔心,今天你把馬利亞怎麼樣愛耶穌擺在聖經裡面,在我們慶祝母親節的同時,但願我們當中作父母的,能學習怎麼樣陪著我們的孩子,按著他們的成長,按著他們的需要來愛他們,特別是怎麼樣把他們帶到神的面前,讓神自己來帶領,讓神自己來祝福,求上帝把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2006年5月7日 星期日

愛的系列(二):愛是合一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5.0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約翰福音十七章20~26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很高興我們可以再一次思考愛的系列,我們來複習一下,上一次我講到愛有幾種?我是用情來表示,我們有幾種情?四種。哪四種?親情、友情、愛情和恩情。當然有四個希臘字 (Storge親情、Philia友情、Eros愛情、Agape恩情),就是人活在世上,不只需要一種愛,而是需要有四種愛,父母親的愛、朋友的愛、夫妻的愛、愛人的愛。Agape恩情就是對一個跟我們沒有關係卻有需要的人,我們願意伸出援手的愛,我們需要這麼多種的愛才可以活的很好。今天我們要講第二個部分,到底愛是什麼?  

Ⅰ、引言:主禱文 

今天我要講的是合一的觀念,愛是合一。我們所讀的聖經是耶穌的一個很長的禱告。當我們一提到主禱文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當我們說大家一起來唸主禱文的時候,你會開始唸什麼?「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想到的是主耶穌基督有一次在山上禱告,禱告完後,他的學生就跑來跟他說:「老師,人家施洗約翰都教他的學生們禱告,你不要自己禱告嘛,請你教我們怎麼樣禱告。」所以主耶穌基督就跟他們說:「好的,你們仔細聽好,我要教你們禱告。」 

Our Father which art in heaven, Hallowed be thy name.
Thy kingdom come. Thy will be done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And forgive us our debts, as we forgive our debtors.
And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but deliver us from evil.
For Thine is theKingdom, and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For ever. Amen.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這個就是主禱文嗎?這首歌我很喜歡,常常在結婚典禮的時候,新郎和新娘點同心燭禱告的時候,都會請一位弟兄或姊妹來唱這首詩歌,其實演唱這首很好聽的詩歌的歌手,是和貓王同時代的一位美國很有名的鄉村歌手,他叫作Jim Reeves(1923-1964)。但是當神學家仔細研究後發現,這並不是主耶穌的禱告,這是主耶穌教導學生們的禱告,所以有人說,應該叫作「門徒禱文」或是「主教門徒的禱文」,因為是學生要求耶穌教導他們禱告,耶穌教他們的禱文。那究竟聖經裡面有 主的禱告嗎?有的。聖經記載 主的禱告,除了耶穌在十字架上有幾句很短的禱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可15:34)「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路23:46)「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除了這幾句短短的禱告之外,另有一處記載了主很長的一段禱告,很可惜的在共觀福音中,馬太馬可路加都沒有記載,只有在約翰福音把它完整的記載下來,我們真要感謝約翰,記下了 主的這個禱告。

這個禱告文就是在最後晚餐時 主的禱告。你去看所有畫家所畫的最後的晚餐,都沒有畫出主在禱告的景象,大部份是畫出分餅分杯吃聖餐,只有一位畫家,把它畫了下來,我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張圖,畫中他們正在禱告,所有人的頭都低低的,主耶穌也在禱告,這位畫家的特徵是他臉上的鬍鬚,他名叫作達利 (Salvador Dali 1904~1989),是超現實主義的畫家。他以加利利海為背景,漁船在海上,耶穌好像半透明的,耶穌不止坐在桌前,也以巨大的像出現的在天上,雙手張開,桌上有杯有餅,擘開,一起禱告著。就在主耶穌為他們設立最後晚餐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很長的禱告,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是就是這個禱告的最後一段,這段可以說是真正的主禱文,到底這個主禱文是什麼呢?就是今天司會幫我們讀的這段經文:「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父啊,我在那裡,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裡,叫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因為創立世界以前,你已經愛我了。公義的父啊,世人未曾認識你,我卻認識你;這些人也知道你差了我來。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使你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裡面,我也在他們裡面。」這是約翰福音第十七章20~26節,我們今天要詳細來分析,這段經文所講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剛才我们讀的時候,我發現出現最多次的字就是「合而為一」,出現幾次?四次。學生上課有一個原則,當老師好像記憶不好,一句話講了好幾遍,你就知道這不是老師記憶不好,而是提示重點。老師好像一而再再而三,一再地反覆,一樣的話講了那麼多遍,那就是重點,在主的禱告中什麼是重點呢?這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什麼叫作合而為一呢?就是合一。合一到底是什麼呢?這個「一」到底是什麼呢?在基督教會的歷史裡面,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看來可歸納為三種一:

Ⅱ、三種一

1、天主教會的統一(Uniformity):壓制異己(Maximal Control)

第一種一是天主教所講的一,這個一,我把它叫作統一(Uniformity)。就是有一個最高的權力,來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其他的人就聽話,這個也是一,就是大家嘴巴都閉起來,只有一個人講話,只有一種聲音。有些人的家裡也是這樣的一,孩子不能講話,太太也不能講話,只有老公能講話,這個也是一,全家只有一個聲音,這是天主教式的一,我把它稱作統一。這種統一所付上的代價,就是要行使高壓,因為下面小小的聲音都會冒出來,冒出來就要打壓他或是罵他,或是用口罩把他罩起來,或是用膠帶把他黏起來,要想辦法讓他不講話,不管用經濟、用暴力用什麼都好,這樣就一了,這樣家裡就很平安,這一種,就是天主教式的一。當然沒有很成功啦,所以馬丁路德、加爾文他們就起來改教。

2、 普世教協的聯一(Union):尋求同意(Minimal concord)

改教之後,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教派,變成不一了。有路得會、信義會、長老會等等一大堆,於是就有人問:「到底我要信基督教是要信那個?你們那麼多教派。」大家開始覺得這樣也不行啊,只由教皇決定,我們不高興,但很多個沒有人管也不行,因此大家開始一起商量,「我們可不可能在一起?」這大概是從二次大戰的時候開始做的努力,有一點成果,就是今日的普世教協。我們長老會也參與其中,它是世界性的組織。普世教協的一,我把它稱作“聯一”。大家想辦法,像聯合國一樣聯在一起,聯合國是很難辦事的,像非洲達弗地區 (Darfur)的災難,還有伊朗要開發核子武器,大家開會開了許久,還是達不到一,因為你有你的意見,我有我的意見。而教派各有各的意見,儘量把它降到最低,降到大家都能夠接受的部份,我們就只講那些,其他各自的就不講,這樣的一,我們叫作Minimal Concord(尋求同意),就像我們在數學中找最大公因數,所能找到的是最少的,只有這樣不然沒辦法,因為有的說要浸禮,有的說要點水禮,有的說這,有的說那,那些都不談,我們只談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你知道到今天為止,最基本的聖餐都還合不起來。台灣神學院跟輔大神學院他們交流了快三十年,天主教的輔大神學院還沒有辦法接受讓長老會的神學院與他們一起守聖餐,就是對聖餐的看法還是一不起來,你了解那個困難嗎?因為大家對聖經的解釋都不同,那怎麼一呢?這是普世教協的困難,他們有一些不錯的成績,大家可以合在一起,可是他們只能尋求大家最少看法的同意,聯一是有這樣的困難。

3、 耶穌基督的合一(Unity):態度關係(Mutual Concern)

耶穌講的一是這樣嗎?耶穌講的一,我覺得不是Uniformity,不是Union,而是Unity,耶穌講的不是看法相同,他講的是態度的問題,彼此的態度,彼此的關係要一樣,這個就是合一。所以合一是關係的問題,不是觀念的問題,這個很重要。我們今天要把這個講清楚,到底是怎麼樣的態度,怎麼樣的關係,才是合一的關係?

Ⅲ、宇宙大戰:哈米吉多頓大戰

我們要知道耶穌基督在最後晚餐,作這個禱告的時候,他的內心是進入最大的掙扎,因為神讓他降生到世上,就是要走上十字架,那是很大的痛苦,但卻是勝過魔鬼必要走的路,他也知道他的學生要出賣他,所以他的內心實在是很難過,在那裡,他作了這樣的一個禱告,這個禱告完了以後,他就被出賣,就被釘上十字架,後來第三天復活,我把它稱作宇宙大戰,比世界大戰還要大,就是上帝和撒旦之間,為了爭取人的靈魂,在那裡鬥法。當耶穌基督被釘到十字架上死的時候,罪的權勢已經被打破了,這個我們叫作D¬-day,D¬-day我們叫作決戰日,什麼叫作決戰日呢?就是說,當聯軍決定要登陸諾曼地的那一天,已經知道德國要輸了,雖然戰爭還在進行,那是個決定勝負的一戰,諾曼地一旦被登陸,德國就知道完了,可是德國還沒有投降,一直到希特勒自殺,他們投降了,整個戰爭才算結束。我想當美軍衝到伊拉克裡面,然後把哈珊抓起來,布希宣告說:「戰爭已經結束了」,可是我們知道那只是D¬-day,還不是V¬-day,其實到現在還不曉得怎麼辦。所以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去世的時候,撒旦已經輸了,因為耶穌的寶血已經流了,贖罪祭也已經完成了,那是決戰日,這個叫作仗著十架誇勝(西2:15)。可是呢,一直要到耶穌第二次再來的時候,撒旦才能夠完全的被打敗,那個是最後的一天,我們叫作哈米吉多頓(那三個鬼魔便叫眾王聚集在一處,希伯來話叫作哈米吉多頓。(啟16:16)」。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有些書有些電影就是講這個。哈米吉多頓的大戰,那是最後一次的大戰,那叫作V¬-day,是真正戰勝的一天,但問題在這裡,在D¬-day和V¬-day之間,戰況是最糟糕的時候,不是最好的時候,因為知道要輸的人,還不願意認輸的時候,他就會用全力來跟你拼,知道自己快要輸了,一直到真的被打垮了為止,好像受傷的蛇就更兇,任何東西牠知道牠已經受傷以後,牠就更兇狠。今天我們每一個人,就是活在D¬-day和V¬-day當中,這個時期叫作教會時期。耶穌基督十字架犧牲的功效,怎麼樣能夠拯救全世界的人?那就需要目標、戰術和戰略。

1、 目標Objective:世人知道相信神差主來

我們講剛才這段經文是一個戰爭的禱告,為什麼呢?因為祂清楚的指出戰爭的目標、戰略及戰術,我們慢慢的來看,到底這裡面是講什麼?第一個,整段裡面講到的目標很清楚,這個戰爭的目標,就是要全世界的人有機會來接受、相信神差遣耶穌來要救他們,這個講了兩遍,經文說:「…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21節)這裡講到了一遍,還有「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23節)。我們要想一想,今天我們成為基督徒,神的目標在哪裡?是要讓我們信耶穌上天堂,那是最終的目標嗎?應該不是。為什麼不是你知道嗎?如果說我們信耶穌就上天堂,教會應該除了有聖餐桌,有洗禮盆以外,應該還有一個東西,叫作斷頭台,就擺在洗禮盆的旁邊,你要受洗呢,你先把頭放在斷頭台,然後就洗禮,一洗禮完,就「咻」,把你的頭砍下來,為什麼?這樣你就不會犯罪,你就上天堂,受完洗馬上上天堂,就沒有機會再犯罪,因為有的人受完洗又離開神的,如果說受了洗,信了耶穌就是為了要上天堂的話,這樣比較保險啦,要不然受了洗以後很麻煩,還要請牧師,還要餵養,還有的人會賴皮,「說我不拜你,不想要當基督徒了…」,很囉唆,最好是這樣,如果是受了洗就得救,那就「咻」的一下給他成全了。那我們就要想一想,我已經信耶穌受洗了,為什麼不這樣,我活著的目的是什麼?我現在受完洗了,目的在那裡?耶穌最高的目的就是要為這十一個門徒禱告,當時那要賣他的門徒已經跑掉了,不只要為這十一個門徒,祂並且禱告說:「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20節)這就包括我們每一個人,「…使他們都合而為一。」(20節)「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21節)叫他們合一,叫世人可以知道,所以我們每一個受過洗的基督徒都要知道,你活在世上的目的不是要上天堂,而是要把神救贖我們的福音讓別人有機會知道,這是最高的目的,上帝不只要救你,祂還要救很多人,你家裡面的人、你的同事、你的朋友,如果這個真的是福音、是恩典的話,怎麼可以只有你得救,怎麼那麼自私呢?你有沒有考慮到別人呢?但問題是我怎麼讓他們得救?我又沒有讀神學院,口才又不好,人家一問起來就結結巴巴,問的問題都答不出來,其實耶穌是有戰略的,怎麼可以讓世界的人都知道,不只知道還會相信,「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20節)。你講了人家就知道,可是知道是知道,人家不信,要從知道到相信,怎麼樣讓人家聽了以後會相信接受呢?這是一個戰略的問題。

2、戰略Strategy:信徒完完全全合而為一

主將戰略表達的很清楚,就是用合一來讓人家相信,這裡不是寫得很清楚嗎?聖經說:「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23節)使他們合一,叫世人可以信;我們合一,世人就會信;我們合一,世人就會知道,而且這個合一,這段聖經共講了三遍,這個三遍有一點慢慢加強的意味,「使他們都合而為一。」(21節)第二次,「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22節)這裡就把合一的程度講出來,第三次更強烈,「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23節)這樣的話,世人不只知道,也可以相信。

3、戰術Tactics:神愛住在信徒裡面的榮耀

合一怎麼做?怎麼樣才能夠合一?到底合一是統一、還是聯一、還是什麼,耶穌也很清楚的指出合一的戰術,聖經上說,神的愛住在信徒的裡面,會產生榮耀,這個榮耀就是合一,這個榮耀就會吸引眾人羨慕來信祂,你相信嗎?聖經這樣說:「叫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24節)為什麼是榮耀呢?因為神愛耶穌,帶來愛的榮耀、被愛的榮耀。我們當中有沒有弟兄姊妹,當你在戀愛的時候,有沒有看自己越看越漂亮?有沒有這種情形?在熱戀中的人,即使不化妝也很美,這個叫作被愛的榮耀,你有那樣的體會嗎?你覺得你被愛的時候,每天都笑嘻嘻的心情很好,那是被愛的榮耀,耶穌基督在創世以前神已經先愛祂了,所以祂的學生一看到祂的生命,就羨慕跟著祂,主耶穌也希望祂的學生有這樣的榮耀,不只是看到,也能夠體會到,所以聖經說:「我要在他們裡面…」(23節),愛要在他們裡面,中文翻成在「他們」裡面,不是在「他」裡面,在他裡面就是指在心裡。如果在我們裡面,那就有一個意思,就是在我們中間,了解這個意思嗎?介系詞有一個within,一個叫作among。我覺得在我們裡面的,人家看不到,在我們中間的,人家看的到,你同意嗎?如果說這家人的爸爸媽媽孩子都很相愛,他們心裡面都有愛,可是你看他們每天吵來吵去,你怎麼會認為他們是相愛呢?若是你看到爸爸媽媽手拉著手,照顧小朋友,愛在他們當中表現出來,人家就會羨慕,我常常講,人家為什麼要來信基督教?為什麼要來教會?別的不講,只要你受洗以後,你们夫妻更恩愛,這一點人家就羨慕了,你相信嗎?別的不講,只有這一點,我信了耶穌以後,夫妻彼此更恩愛,全家大小更相愛,人家就會很羨慕的說:「如果信耶穌會這樣,那我也要。」這就是愛的榮耀,這就是合一。可能家中爸爸有他的想法,媽媽有她的想法,小孩有他的喜歡,這些都沒有關係,也許只能像普世教協講的聯一,但最重要的是彼此的愛,這個愛造成榮耀,愛帶來希望,也吸引人家來跟隨你們所走的這條路,就是讓神來愛,所以聖經說:「公義的父啊,世人未曾認識你,我卻認識你」(25節)耶穌認識神的愛,「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使你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裡面,我也在他們裡面。」(26節)神的名就是愛,我已經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到一個程度,這個愛就到他們裡面,那是愛的落實,不只是在頭腦裡面知道,而是繼續的讓他們體驗,體驗到一個程度,他們也真的這樣愛出來的時候,聖經說,這樣世人就知道,世人就相信,這是基督教最重要以及所要傳達的,這也是上帝要戰勝魔鬼最重要的戰術,戰略和目標。

Ⅳ、合一的愛

1、 彼此交往Mutual Contact

那什麼叫作「合一的愛?」合一的愛表現在生活上,怎麼樣能夠看出來呢?第一,兩個人要一起聽一台隨身聽,還要聊聊天,就是要彼此交往。我順便講幾句話,今天很高興我們的家庭小組,第一次在崇拜中獻詩,而且連小朋友都來了,真的是不簡單,真的很高興,因為他們有小組生活,他們除了在自己家裡彼此相愛,也找了幾個家庭大家彼此相愛,而且願意到教會來事奉,我很高興,希望這樣的關係,讓你們更知道什麼叫作上帝是愛。神的愛落實在你們的婚姻、家庭中,其實這是信仰最主要的目的,要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偶爾要在一起聊天,在一起逛百貨公司,在一起吃飯,你知道這個意思嗎?台語叫作「搏感情」。如果彼此都不見面、都不講話,那是愛不起來的,起碼要接觸嘛,起碼小組要在一起嘛,對不對,在一起不一定要查經,不一定要那麼嚴肅,或是「開講」聊天,或是一起去玩都可以,就是要有接觸,聖經也這樣講:「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要親才能夠熱嘛,還有我們把福音傳給你們,目的是要你們彼此相交Fellowship,小組的目的就是Fellowship,「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1:3)我們的會友太多了,所以要組成小組,在當中大家很親,這是第一點。所以你問,我們教會有沒有合一?那就要看,我們每個人有沒有跟幾個家庭,(不必要跟每一個啦,那樣太累了,至少幾個家庭。)有這樣彼此交往的關係。

2、 互相照顧Mutual Concern

既然在一起,就會有人遇到困難(好比遇到寒冬),困難來的時候,最弱小的就要被保護在最裡面(三隻猴子抱住最小的一隻),這就是愛,這叫作合一,就是要互相照顧,特別是照顧最弱小的,最有困難的。一間教會有沒有彼此相愛,就看那些遭遇困難的人,有沒有人主動去關心,你怎麼知道他發生困難呢?平常就需要彼此有電話聯絡,前面那個接觸如果沒有,你家裡突然發生事情,誰知道?沒有人知道。大家彼此聯絡,發生困難都不理會,這就有點過份了,大家都是好朋友,她先生已經車禍腳斷了,你應該會想趕快去問對方說:「孩子需不需要我幫你接送」,或是「晚上你就不要煮飯,我就煮一點給你們大家吃…」,這個是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彼此幫助,有困難的時候願意幫助對方,所以有灰心的軟弱的,大家能夠互相的幫助,這種互相照顧,是第二種愛的表現。

3、互相需要mutual contribution

從猴子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功課,寒冬沒有下雪的時候,牠們常常會做一個動作,就是你幫我抓身上的跳蚤,我幫你抓身上的跳蚤,有隻猴子表現最佳,因為牠既幫別人抓,也讓別人幫牠抓,你知道我想表達的嗎?因為牠承認自己背部抓不到,也需要別人的幫忙。當然人類發明了一種「不求人」的抓背工具,但是若是要抓跳蚤,那個工具也沒有辦法派上用場,還是要有人幫你抓背部的跳蚤。神把我們造的大家都有軟弱,有很多人願意去愛別人,但是就不願意被愛,「我不需要你,我自己很好。」你有這種獨行俠的勇氣,但是否也願意承認自己有需要呢?所以愛的第三個表現就是承認自己有需要。我幫助你,但我有困難時,我也願意接受你的幫助,這是愛人的表現,這樣的話大家就平衡了。如果愛的關係永遠一個幫助另外一個,另外一個就是可憐蟲,我們說:「給人的手長,拿人的手短。」所以在愛人裡面,我們願意給,也願意拿,這個很重要,叫作互相,互相的需要,所以不能夠說我不需要你,你不需要我,「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林前12:21)這是驕傲,這個不會合一,這是階梯式的關係,不是合一。要彼此幫助,幫助人也接受幫助,才叫作彼此,「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

4、彼此尊重Mutual Courtesy

萬一彼此有不一樣的時候怎麼處理?有需要的時候互相幫忙,有意見不一樣,看法不一樣,對聖經的解釋不一樣時,那就要學日本人了,不一樣的時候就各退一步海闊天空,他們如果要鞠躬,不互相退一步的話,就會互相撞頭,那就糟了,彼此退一點嘛,就叫作尊重,尊重是給對方時間和空間,聖經說:「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其實這個推應該改成退,就是我退一點,就是我讓你,這個代表什麼?代表空間。給對方一點空間,還有雅歌寫得很好說:「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不要叫醒…情願:或譯不要激動愛情,等他自發)。」(歌2:7)不要吵,等他自己情願。你們有沒有夫妻晚上睡覺的時候,老公半夜醒來,然後就吵老婆不讓她睡覺的情形,這個就是沒有愛,你可以在旁邊一直禱告禱告,等她自己醒來,這個才是愛,不然的話叫作婚姻強暴,等就是給對方時間。.彼此尊重有二個要素,一個是讓,讓是給對方空間,另一個是等,等是給對方時間,這是保護對方的完整性,承認對方有主權。今天週報的牧函裡有一篇文章,是心理學家的研究,很多人常用扭曲的愛來欺負別人,合一如果沒有考慮到界限 (Boundary),是很糟糕的事情。所以這點是我要強調的,彼此尊重,就是要尊重彼此的界限,你不能說:現在我們已經結婚了,我要怎麼樣你就得聽我的才是愛。不對,不是這個意思,要有尊重,要有等的時間,有讓的空間,這才是愛。「你們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原文是知識)和妻子同住;因他比你軟弱,(比你軟弱:原文作是軟弱的器皿)與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他。這樣,便叫你們的禱告沒有阻礙。」(彼前3:7)。

5、主裡合一Unity in Christ

這樣的愛有時候很困難,所以我們需要讓神的愛,藉著聖靈來到我們當中,我們才做的到,當我們與 主連在一起時,我們大家就連在一起了,這個叫作「在主裡的合一」,如此才有可能合一。「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約15:7)這個就是與主合一,遵守主道的就是在主的裡面。所以這裡面有兩個秘訣我們可以學習,你要家人更恩愛嗎?很簡單,把聖經背起來,不必整本背,一天背一句,這樣就可以了,我不是鼓勵大家每天讀幾節聖經嗎?每個禮拜我們的週報和網站上都有,你每天讀一點,然後就背一句你喜歡的,不喜歡的不管它,你試試看,如果每一天有困難,每個禮拜背一句也好,因為這個大有幫助。你背了以後,遇到情況的時候,那些話會跳出來,只有背沒有用,還要下決心「我要照這樣去做」,如果你記住神的話,也照樣去實行,你會發現主的愛住在你們裡面,神的愛也就住在你們中間,然後顯出那種合一的榮耀,就是愛的榮耀。「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約15:7)「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你不信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作他自己的事。」(10節)

Ⅴ、結論:彼此相愛如主愛咱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2)耶穌基督曾經留下很好的榜樣,他在最後晚餐以前,接受抹大拉馬利亞幫他洗腳,他接受一個犯罪的女人(我們說是妓女)幫他洗腳,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人家遐想,或是批判的一種做法,可是他這樣做,等於是讓這個女人的地位被抬高,耶穌接受她的洗腳,耶穌接受她的幫忙。然後反過來,耶穌的學生在那裡爭論誰為大的時候,耶穌自己把衣服脫下來,幫他的學生洗腳。有一個雕像表現得很好,耶穌身上只穿著一點點,這是當時奴才幫主人洗腳的樣子。耶穌以奴僕的樣式幫他的學生洗腳。所以洗腳的本身,是愛的充分表現,願意謙卑下來,願意服事,如果腳的髒代表錯誤,那樣的洗腳就更難了,面對對方的錯誤,怎麼樣用很溫柔的方法,把那個不對改過來,那是一個很大的學習。我們需要學 主的愛來彼此洗腳。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謝謝你,祢不只教我們禱告,祢也替我們禱告,祢反覆的說:讓神的愛帶來的榮耀,能夠在我們的當中,好讓我們活出一個合一的生命。我們多麼渴望這樣的愛,不只在我們的嘴巴,在我們的頭腦,並且是行在我們的教會,也行在每個人的家裡,當我們到禮拜堂作禮拜的時候,大家客客氣氣的,這樣是不夠的,讓我們有家庭小組的關係,讓我們夫婦的生活,讓我們跟孩子跟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真的活出愛的榮耀,相信我們如果這樣做,真的是不只榮耀祢的名,而且還會吸引更多的人,渴望來進入神的愛,求主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