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彼得最後的勸勉

 一、前言

親愛的兄姊平安,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來自使徒彼得在年老時寫下的一封書信,是他對分散在羅馬帝國各地、處在苦難與壓力中的基督徒所發出的勸勉與安慰。

前幾次我們有提到,彼得寫這封信的時代背景大約是主後64年,當時正是羅馬皇帝尼祿掌權的黑暗時期,當尼祿放火燒羅馬城後,誣賴是基督徒所為,被視為動亂分子,甚至成為遭受迫害的代罪羔羊。

就在這樣的處境中,彼得寫了這封信,這不是一封抽象的神學講論,而是來自一位親眼見過基督受難、自己也準備為主殉道的長者,對在逼迫中的教會所發出真誠的提醒和盼望。

如今我們來到這封信的最後段落,他在這書信的最後寫下:「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前4:7-8)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彼得要再說些什麼。

 

 

二、與台北信徒的對話:時代不同,挑戰卻同樣真實

在研讀這卷書信時,或許有些人心裡會想「我們在台北,哪有那麼嚴重的迫害?」確實,我們沒有被丟進鬥獸場,也沒有被公開羞辱。然而,我們正在面對的,是一種「隱形的壓迫」,像是--

1.忙碌的生活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讓我們的靈命慢慢枯萎。

2.來自價值觀對我們的衝突,在信仰與現實之間進退兩難。

3.來是孤單與冷漠的城市節奏,讓人們無法真實彼此相愛。

4.來自內心的試探與迷惘,被遊走吼叫的獅子在尋找破口。

5.來自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或關懷周圍他人的痛苦處境。

正因為如此,彼得的提醒,不是過去的歷史記載,而是今日的生活指南。他的字句跨越時代與語言,也要對我們的心說話。以下就從這三個面向來認識他所說的重點。

 

 

三、謹慎自守:夜班護理師在守護病房

這就如同,想像一位在醫院值夜班的護理師,她整夜不能睡、不能放鬆,在加護病房中值班,看著儀器的數據,定時巡視每一個病人的狀況,因為她知道,一時的鬆懈或疏忽可能導致傷害,這就是彼得說的「謹慎自守」—不只是道德上的警醒,更是一種全人全心的自律與專注。

「謹慎自守」這個詞,在原文希臘文中有一種「保持清醒、有節制」的意思。

回想我們在城市裡有太多誘惑和麻痺人心的聲音,讓我們不知不覺就分心,甚至是滑倒。

試問,在我們過去的生活中有多少次的「滑倒」呢?不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為自己設界線、沒有在忙碌與慾望之間設立停損點?

我們被社群媒體牽著走,被焦慮牽著跑,被眾多的訊息所洗版和淹沒,卻忘了上帝要我們先學習「安靜」。彼得要我們留意,把容易發散的心收回來,像護理師那樣謹慎自守。

 

 

四、醒禱告:與神的連線,不容中斷

彼得接著說:「要儆醒禱告」。如果說「謹慎自守」是看顧自己的內心,那麼「儆醒禱告」就是不間斷地連線於神。

在台北生活緊湊,禱告常常容易變成「打卡式」的例行公事,像是一杯便利商店的咖啡,快速、方便、隨手可得,但少了那細細品味那咖啡醇美的時光。

但彼得說要「儆醒禱告」—指的是有意識、有連結、有深度與神連線。

試問,我們是否一不留意,就常在手機螢幕前停留超過一小時,卻很難安靜五分鐘來與神對話?

大家是否有留意到上禮拜三晚上草莓月的新聞,我無意見看到這訊息,那天晚上等部門線上禱告會結束後,上去教會頂樓看看月亮,怎麼跟網路上照片月亮的顏色不一樣呢其實月亮並沒有變成粉紅色,原來這是北美原住民對六月滿月的稱呼,是我在看訊息的時候看漏了。

但我才發覺,原來自己已經好久沒有這樣「賞月」,邊賞月邊在頂樓空地中慢慢踱步,默想今天的這段經文,看著周圍的萬家燈火,那成為一段與主禱告連結的時光,也為能有這安靜時間獻上感謝。

此外,曾有聽兄姊分享過,他每天搭捷運通勤時,會有一段時間閉上眼睛默禱,把那一段車程當作與神相遇的時間。他說,當他學會這樣做,整天心情就會被調整,像是找到了心靈的安穩。

禱告是我們在浮動不安的生活中,找到穩定生命之船的錨。弟兄姊妹,在你日常生活當中,試問,何時何處才是你珍惜可以儆醒禱告,與主相遇的秘密花園呢?

禱告是心靈的對話,是靈魂的安息,那是一種我們願意停下腳步、不滑手機、不分心,讓神對我們說話的時刻。

儆醒禱告,不是多長、多美,而是真誠地與神連結,當我們儆醒禱告,我們的心才能在混亂中保持平安與方向。

 

 

五、切實相愛:不是客套,而是有重量的愛

在一個講求效率與利害計算的城市裡,我們談論的愛往往變得輕盈、疏離和表面。甚至連我們教會裡說到的「平安」和「代禱」,或是LINE群組中親切的問候貼圖,也可能成為客套。

但彼得接著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前4:8)這是一句深具挑戰性的話。

什麼是所謂「切實」相愛呢在原文是「熱切的、持久的」,像是拉筋拉到底那樣的用力,不是表面應付的愛,而是願意承擔對方軟弱的愛。

在教會群體裡我們會遇到個性不同、背景不同的人,有時難免會有摩擦、誤解,甚至受傷。

可是彼得從主領受的,是要我們「彼此款待,不發怨言」,「按著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這樣的愛在需要在群體中操練的,就像最近這陣子常下雷陣雨,我們明知道會被淋濕,卻還是要撐傘出門,因為愛不是等待天氣好才願意出門,而是願意在風雨中為對方遮風擋雨。

各位,這種切實的相愛,不是一味的虛應或表面的溫柔,而是能承擔別人破碎、願意原諒、肯服事的愛。

例如當小組中某位成員陷入情緒低谷,不再參加聚會時,我們是選擇不聞不問,還是會主動關心?當弟兄姊妹做錯事,我們是輕易論斷並與他疏離,還是願意陪伴他悔改呢?

弟兄姊妹,真正的愛是帶著十字架重量的愛,真正的愛是願意把時間、空間、情緒打開,去陪伴跟你我一樣是不完美之人的愛。

就如主耶穌,也是在我們還當罪人的時候為我們付出愛,讓我們可以因此回到天父的懷抱中。

 

 

六、苦難與盼望同行:我們不孤單

接著,在第五章彼得再次提醒我們:「你們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魔鬼最常攻擊的方式,往往不是用恐怖的樣貌,因為那些反而會讓我們倒轉回來依靠主。

魔鬼最常攻擊的方式,是用「絕望」、「孤單」、「自責」的聲音,在我們內心控訴。特別在城市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因為失敗或壓力,就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基督徒。

想想什麼樣的基督徒,是魔鬼最常攻擊的對象﹖是的,魔鬼要攻擊領袖,所以請為教會的牧師、長老們守望代禱,但魔鬼也喜歡攻擊那些在信仰群體邊緣,甚至是落單的人,因為落單更成為容易被牠所吞吃的人,在動物頻道上的影片,常是這樣發生,不是嗎

彼得接著說「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彼前5:9)他的意思是,我們不是唯一處在掙扎中的人。

當我們學會彼此坦承軟弱、彼此代禱,就能看見上帝如何透過信仰群體中的真誠與愛,帶來醫治與更新。

各位,你的憂鬱不是只有你有,你的疑惑不是只有你問過,當你以為自己信心最弱的時候,其實你我正與萬千信徒一起走在信仰的路上。

通過最重要切實相愛的連結,我們才真正活出彼得所說的群體見證—一群即使在患難中,仍然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切實相愛的人。

 

 

七、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這不確定的年代和在這快速變遷的城市裡,上帝依然透過彼得對我們說話:

要謹慎自守:好像值夜班的護理師,留心顧守我們的心。

要儆醒禱告:看重與上帝連結,不讓靈命和上帝斷訊,找回生命該有的節奏。

要切實相愛:熱切持久地相愛,並願承擔別人破碎、願意原諒、肯服事的愛。

這樣的生命,不僅是對上帝有回應,也會讓身邊的人感受到,我們的信仰是有溫度的,是能陪伴人度過黑夜看見曙光,是可以讓人想要問起你我生命盼望的原因的。 

受到,我們的信仰是有溫度的,是能陪伴人度過黑夜看見曙光,是可以讓人想要問起你我生命盼望的原因的。

無論你今天的處境如何,我們知道這並不是孤單的戰鬥,在苦難中心存盼望,儆醒等候主的再來。

這封在快兩千年前,老彼得寫信給在苦難中的信徒的信,這封信也是為你我而寫。願我們一起在主裡站立得穩,彼此扶持,同走這條跟隨主的道路。阿們嗎?我們同心來禱告。

 

Blogger Tricks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心中盼望的緣由

 一、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主日平安!大家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是某個重要的人的生日嗎?沒錯,今天是重要的生日,值得我們慶賀,這是全體教會的生日,也是在教會曆中被稱為聖靈降臨節的日子。

今天我們也要透過恭守聖餐,來紀念並感謝上帝透過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同時,我們也將繼續查考彼得前書,是試著「浸泡」在老彼得的這封書信中,讓那引領並感動初代教會的聖靈,繼續對我們的生命發出邀請和引導。

我們當中好些參加速讀聖經的兄姊們,上禮拜三的讀經進度也正好讀到彼得前書,那一天正好是將1-5章完整讀過。這種很快將整卷書信從頭到尾讀過的方式,其優點是可以幫助我們注意到作者整體想表達的,讀的時候除了想看到金句,同時能去留意其中反覆出現的關鍵字,如果可以,還能試著體會作者表達的方式和語氣,並且最後還要問自己「透過這段經文,上帝在我最近的生活中有何引領,上帝要我怎麼回應祂?」如果我們在每天讀經中都試著這樣來進行,不僅是我們個人信仰的生命會更茁壯,對於和平教會這群體,也會更明白上帝邀我們一起前進的目標。

 

 

二、前情提要

在這次連續幾個禮拜查考彼得前書時,其實我們也在示範這相似的方法,從整卷來了解各段經文的用意。回顧前幾週的信息,彼得前書中不斷出現的關鍵字是「苦難」。

而使徒彼得一開始先從上帝過去的恩典,講到目前的苦難,再到未來的榮耀盼望,他邀請我們走一條不簡單,如同金子被火淬鍊,卻真實的信仰之路。

在第二講,博文牧師焦點在於「你們既然嚐過主恩的滋味,就要渴慕那純淨的靈奶。」嚐過主恩的滋味,我想到的就像在冰淇淋店試吃一口,哇,怎麼這麼好吃,接下來就是大口享用。

神的恩典也是如此,不是點到為止,不只是試吃,是要我們整個人投入、大大享用。

接著在第二章前段,彼得接著講論主耶穌是活石,我們也因著祂,被建造成為靈宮。祂不是叫我們一人單打獨鬥,而是共同被建造,一起成為神的家、神的見證。

他提醒我們是誰?我們在基督裡的新身份,老彼得說「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民,是屬神的子民。」這些都是何等尊貴的身份,同時這不只是未來的盼望,而是我們現在的身分!請注意,這是我們現在就開始的身份。

接著,有一個轉換在第二章的後半與第三章,彼得提醒收信的信徒們,雖然我們有這樣榮耀的身分,卻活在一個並不認同我們信仰的世界裡,那要怎麼辦呢?就到了我們今天第三講的內容。

 

 

三、我們是僑民—有盼望的異鄉人

在今天這段經文中,他提出一連串很實際的人際關係教導,我們要學習在地上的角色中活出信仰—順服掌權者,包括最高的君王或地方的官長,也包括僕人面對主人的順服,不管是和善的主人或是嚴厲的主人都要如此,還有妻子要順從丈夫,過敬虔和純潔生活,不要看重外在的裝飾,接著他也提到做丈夫的要體諒,愛妻子,和一起承受生命的恩典。彼得說:要以敬虔、尊重、忍耐、體諒的態度來活出基督的樣式。

彼得整卷書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用語重複出現,是關於「客旅、寄居者」,在現代台語漢字版把這翻為「僑民」,我們好像是住在異地,在別人的地盤上,不屬這裡。

聽彼得這樣說,有時還會讓人困惑,不是嗎?我們內心認知自己是尊貴、屬神的兒女,但在彼得寫信的那時代,在現實生活中卻時常感受到社會的不理解、敵意、嘲諷、逼迫,甚至是在家人當中也如此。

這讓我們感覺到一種突兀和錯亂--我們裡面是尊貴,外在卻是受苦。

記得我曾聽過有人如此說,基督徒像是天國的特務,懷有特殊的任務,卻不屬於這個世界。這就讓我想到前幾禮拜剛上映很紅的《不可能的任務7》裡面的阿湯哥,我和姪女一起去電影院看大螢幕,看著阿湯哥上天下海無所不能,他一下子開飛機,一下子搭潛水艇,又在空中驚險打鬥,最後跳傘順利完成,感覺他身上掛著免死金牌,這真是猴賽雷的特務啊。

但是,老彼得說的我們並不是特務,沒有免死金牌—我們是僑民,是在這地上活出天國樣式的人,是願意在苦難中與基督一同受苦。

但另一方面,我們身上的確掛著另一種的免死金牌,那是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當我們持守到底,存著盼望之後,將要和主一同得榮耀!

  

 

四、在苦難中活出見證

接著,彼得提出了他的勸勉,第三章13-15節,彼得寫道「你們若熱心行善,有誰會害你們呢?即使你們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只要心裏奉主基督為聖,尊他為主。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理由,要隨時準備答覆。」

當我們讀到這裡,這段勸勉中除了有好行為之外,更看到關於「被問起」這件事,我覺得這是彼得生命中的大議題,彷彿也是彼得生命故事的縮影,在他生命中有好幾個重要場景,都關係到「被問起」,像是什麼呢?

彼得曾被耶穌問:「你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彼得曾被使女問:你是跟他一夥的。彼得回答我不是,我不認識他!

復活的主曾三次問他:「你愛我嗎?」 彼得回答主,你知道我愛你!

彼得也曾在五旬節那天,被問起「你們喝醉了嗎?(不是你累了嗎?) 這時彼得把握大好機會,大膽對眾人見證耶穌,當天信主的人約有3,000人,這也是教會成立的紀念日。

各位,彼得他真知道那「被問起」的時刻,確實會來。所以他鼓勵我們,在有好行為之外,也要隨時預備那「被問起」的時刻,當那機會來的時候,要能說出「那心中盼望的緣由」。

 

 

五、我們要隨時準備,該準備什麼呢?

我們怎麼預備自己分享心中的盼望?也許你會說:「牧師,我不太會說。」但是,問題卻也不全然是問題—教會有裝備、有教材、有練習,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週報刊登了好幾個禮拜的消息,裝備部將在禮拜二晚上的福傳課程,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我們要學習可以分享什麼?

1.分享見證--自己信主前後的改變,或分享在患難中經歷神的恩典。

2.介紹耶穌--如何簡單又清楚地向人介紹耶穌是誰。

3.為人禱告--如何為人祝福禱告,以及帶領人作決志信耶穌的禱告。

除了學習這些,更是要去激發並體會主耶穌那愛人的心,也去體會彼得寫這書信時,在那些他勸勉收信者看似要順服並有好行為,最終卻仍帶出福音的分享和見證,他一生也親自經歷如此恩典的大恩,成為他樂意跟隨耶穌去分享的動力。

也如今年主日講道中有幾次提到「有愛才有羊」,讓主的愛再我們當中發動。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最近這段時間,我們在和平教會也看見很多美好。

我們真感謝上帝,讓我們每主日來到教會,透過敬拜上帝、信徒相通分享主愛團契,還有上禮拜我們青壯部安排去台南靈修之旅的豐富領受,彼此相顧,在主日學、團契中的分享,參與在聖經速讀中,詩班練習、同工們忠心侍奉、部門線上互相代禱、社區長輩關懷站的信仰分享等,還有看到禮拜天中午愛餐時間,一桌一桌兄弟姊妹們的吃飯和交誼,飯後下午在教會各空間的活動和分享,好寶貴、好美,每個禮拜天都帶給我們心中極大的滿足。

 

 

六、結論:當我們從這裡走出去時

各位,我們是僑民,但我們不是孤單的。我們與主同行,也與弟兄姊妹同行。我們曾嚐過主恩的滋味,而現在,就大口享用那從天而來的恩典吧!

同時,當我們從這裡走出去時,我們也深信,我們已領受要實踐成為萬民的祝福的感動,我們已經做好的準備,要成為光、成為鹽,活出一種讓人想問你:「某某某,為什麼這麼不一樣?」的生活。 

最後,在這聖靈降臨節的日子中,願主的恩典、聖靈的能力、基督的愛,充滿我們的心,讓我們在苦難中不失望,在順服中不失志,在每一個「被問起」的時刻,成為主榮耀的見證人。阿們嗎﹖讓我們同心來禱告。

 

2025年6月7日 星期六

當嘗主恩的滋味

 一、前言:當嚐主恩的滋味—需親自付出行動來體驗

當我們有機會到大賣場購物,你會如何選擇你要買的商品呢?是選擇知名的品牌?包裝得很精美?還是成分產地標示很清楚的商品呢?一個商品賣得好不好有時不在於公司廣告宣傳的費用很高或是有名人幫忙代言,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是公司是否有在現場辦試吃的活動,讓顧客可以親自品嚐那美好的滋味,就會從口袋裡掏錢出來購買!

我們若想要嚐到上帝恩典那美好的滋味也是如此,需要我們自己來體驗!我們才能親身體驗到上帝恩典的滋味是那麼的甘甜!

  

二、本文:在患難中持守信仰

   ()初代教會信徒與台灣第一批的基督徒面臨相同信仰的困境

彼得前書是使徒彼得寫信給住在小亞細亞地區,因信仰受到逼迫的初代教會信徒的書信。對於彼得那時代的信徒而言,要相信從死裡復活的耶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當時他們面臨三項挑戰:

 1.羅馬政府的逼迫—因他們不拜羅馬的皇帝,被視為不忠誠的子民。西元64年羅馬城大火後尼祿皇帝甚至將基督徒當作代罪羔羊,加以迫害及殺害。

2.社會與家庭的壓力—初代教會的信徒因改信主耶穌基督而拒絕參與異教崇拜的儀式,被家人、朋友,甚至整個社會所排斥,在家庭中被排擠、在工作中被解雇、受猶太教徒的逼迫。

3.屬靈上的挑戰—在艱困環境中,許多信心不夠堅定的信徒甚至妥協,想要回到原本的信仰中。

160年前當基督教傳入台灣時,第一批信主的信徒他們所面對信仰的困境,與當時初代教會的信徒極為類似!台灣第一批信主的信徒,他們是從佛教、道教、民間宗教,改信基督教。

因基督教的信仰與台灣原本傳統宗教信仰有極大的差異,「改信基督教」對當時台灣第一批信主的信徒,不僅內心有非常大的壓力及掙扎,並且引起相當大家庭及社會人際關係的衝突。衝突可分為兩方面:

1.與家人的衝突:因基督徒不拿香祭拜神明及祖先,以致引起許多未信主的人誤解「信基督教、死後無人哭」。信基督教的人—不拜祖先,是不孝、背祖忘宗的人。

基督徒沒「拿香拜祖先」,等同切斷與家庭及宗族間臍帶的關係,不祭拜祖先也等於放棄、喪失祖先財產的繼承權。

2.與社會群體的衝突:原本地方傳統宗教的王爺生、媽祖生、土地公生等祭祀慶典的活動,全部的費用都是依照全村家庭人口數共同來分攤。信徒不參與廟會活動以及拒絕分攤費用,會被視為「不同國」的人,很容易遭到街坊鄰居的排斥、排擠及疏離。

第一世紀初代教會的信徒以及19世紀台灣第一批信主的信徒,雖然他們都面臨極大信仰的困境,甚至有可能會喪失寶貴的性命,但他們都堅定相信所信的,確信所走的這一條路是正確的!

堅持信仰、代代相傳、廣傳福音,我們才有如此的福份今日在此領受上帝豐盛的大恩典!是什麼樣的動力深藏在他們內心的深處,一直在激勵、攪動、催促、他們要堅持走下去呢?

 

  ()彼前2:1-5—彼得勸勉初代教會信徒—當嚐主恩滋味,追求屬靈持續的成長

使徒彼得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深知初代教會的信徒他們所面臨各樣的壓力及挑戰。當初彼得在加利利湖畔初次與耶穌相遇、開始跟隨耶穌。跟從耶穌三年期間親眼看到耶穌醫治岳母熱病的神蹟;也曾在登山變貌時看見耶穌的榮美;彼得在凱撒利亞腓立比承認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彼得更曾信誓旦旦地說:「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22:33

當耶穌被捕時,拿刀砍大祭司僕人耳朵的也是彼得;但在大祭司院子裡,面對使女的質問,彼得卻三次不認主。

當雞叫的那一刻「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路22:61-62);雖然彼得表現得很軟弱,但耶穌並沒有放棄他。

當主耶穌復活後在加利利的海邊,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每次都回答:「主啊,你知道,我愛你!」彼得三次不認耶穌,耶穌用三次的答問,挽回並堅固他的信心,讓彼得能重新站起來。彼得深刻經歷到耶穌對他的饒恕與接納。

耶穌對彼得不離不棄的愛,讓彼得的內心逐漸被耶穌的愛所修復。這股愛的力量,讓彼得重新得力,後來為福音的緣故遭到各樣的逼迫時,彼得仍不輕言放棄。勇敢傳揚大好福音消息。彼得嚐到主恩的滋味是那麼的美好!

年老的彼得以自己生命的經歷、以過來人身份寫彼得前後書。派西拉帶去安慰、鼓勵、勉勵初代教會的信徒。

鼓勵他們,當他們深刻經驗上帝的恩典是豐豐富富澆灌在他們身上,當他們曾嚐過主恩的滋味是那麼的美好,就當努力追求屬靈生命的成長,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假善、嫉妒和一切謗的話,如同剛生下來的嬰兒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如鹿切慕溪水般,熱切持續在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達到全備的救恩,才能在試煉的日子裡,站立得穩,信心得著堅固,持守信仰,以行動見證基督,活出與眾不同的生命。

  

  ()詩篇34:8—大衛曾嚐過主恩的滋味,邀請我們當嚐主恩滋味

詩篇34篇,當時大衛為逃避掃羅逃到非利士人境內時,大衛被發現—他就是當年戰勝非利士大巨人歌利亞的勇士。非利士人想要殺他,大衛只好裝瘋最後才得以逃脫。大衛寫下詩篇34篇獻上對上帝感恩的禱告。大衛雖面臨生命危急的處境,通過向上帝懇切祈求、上帝保守看顧他,讓大衛嚐到主恩的滋味是那麼的美好。大衛在經文中提到:

V4 在危難中大衛尋求耶和華→上帝讓大衛經歷到,禱告蒙應允和脫離一切恐懼的喜悅。

V5 在困苦時大衛呼求耶和華→上帝讓大衛經歷到,上帝垂聽他的禱告,救他脫離患難。

V7在困境中大衛求告耶和華→上帝讓大衛經歷到,上帝派使者在困境四周圍保護搭救他。

大衛在艱難生命的處境中,仍堅定信靠上帝、仰望上帝、等候上帝,上帝讓他經歷到「尋求耶和華的,甚麼好處都不缺」的喜悅。

因此大衛在詩篇34:8向我們提出懇切的邀請:「你們要嚐嚐主恩的滋味,便知道是美善;投靠的人有福了!」「主恩的滋味」是需要我們親自嚐嚐的,只有我們自己去經歷、去領會、去遵行,我們才能嘗到「主恩的滋味」是那麼的美好。只有當我們親身經歷到上帝的看顧及保守,深刻體驗主恩的甘甜,才能用我們自己生命的經歷去吸引別人,也願意嘗試來嚐嚐主恩滋味的美好。

 上帝的道不但要聽、要想,更要去嚐。只有當上帝的愛、同在觸動我們的心,進到我們心靈的深處,我們才能真實感受到上帝的恩典是如此的甘甜。

 

  ()許多信仰前輩,他們都曾嚐過主恩的滋味是那麼的美好,而活出不一樣的生命!

以利亞的經歷:以利亞在迦密山大戰400個巴力先知後,心靈極度疲憊時,亞哈王的太太-耶洗別威脅要取他的生命,以利亞逃到曠野時,上帝差派烏鴉供應他食物,使他重新得力(王上17)。

保羅的悔改與順服:保羅原本是自傲的法利賽人,曾大力逼迫基督徒,但主用特別的方式改變他, 後來保羅為了福音的緣故,就是被打、被關也是甘心樂意。保羅說:「我為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

安得烈、約翰和腓力與耶穌相遇後,立刻把彼得及拿但業找來一起跟隨耶穌成為耶穌的門徒!

撒瑪利亞婦人與耶穌在雅各井邊對話後水罐子也不要了,立刻往城裡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撒瑪利亞婦人因深刻經歷主的恩典,生命得到翻轉。

許多來台宣教師因深刻經歷上帝豐盛恩典,嚐過主恩滋味的美好,因此願意為台灣奉獻他們的一生。

許多台灣初代基督徒因嚐過主恩滋味的美好,在職場上—活出分別為聖的生命;在社會中—持守信仰,成為光和鹽,在家庭中—以身作則,起造家庭祭壇。

各位弟兄姊妹,你是否願意接受大衛向我們提出:「你們要嚐嚐主恩的滋味,便知道是美善!」這項懇切的邀請呢?給自己一個機會,讓疼愛我們的天父上帝在你身上有一個施恩的機會及空間! 

 

三、思考:

  ()今日的基督徒如何在日常生活之中嚐到主恩的滋味?

彼得前書2:3以及詩篇34:8這兩段經文提醒我們—當我們深刻經歷上帝的恩典,嚐過主恩的滋味,就會被上帝的愛所激勵,甘心樂意、堅定不移地跟隨耶穌基督的腳步來前行!

「嚐嚐」不僅是認知上的理解,而是要我們親身經歷上帝的恩典。大衛邀請我們不只是用聽的來理解上帝的恩典,而是要親自進入與上帝親密的關係中。

如同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嚐過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是不能替代的,信仰也是一樣。信仰更是無法遺傳,每個人都必須親自領受,上帝的恩典才能持續不斷進到我們的生命中。

特別我們是生活在充滿焦慮、不安的世界中,人生處處有危機,邀請耶穌進入我們的生命中,讓我們能在缺乏中得滿足、患難中得平安、疾病中得醫治。讓主耶穌成為我們生命的救主是我們人生最大的福份。

今日的基督徒如何在日常生活之中嚐到主恩的滋味?

1.在禱告和親近上帝中,經歷上帝的安慰與帶領。—禱告是我們親近上帝、經歷上帝恩典最直接的方式。當我們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將自己的憂慮交托給上帝,就會漸漸發現自己的心不再被焦慮所捆綁,反而能用感恩的心來面對挑戰。通過禱告,嚐到主恩的滋味是那麼的美好!

2.在人際關係中,透過愛和饒恕體會上帝的恩典。—一個內心曾受傷的人,通過教會弟兄姊妹的愛與接納,感受到主恩滋味是那麼美好。一個曾因受人傷害而難以釋懷的人,當開始學習耶穌的教導—選擇饒恕別人時,內心反而得到釋放。寬恕帶來的自由,讓他深刻經歷到上帝恩典的滋味是那麼美好!透過別人對我們的愛或者我們對他人的付出,真實感受到主恩的滋味。

3.在奉獻和服事中,經歷上帝的供應與滿足。—許多基督徒在參與短宣、探訪、服事中深刻體會到「施比受更為有福」聖經的教導。深深體會到—通過他所做的服事,成為上帝的愛流通最好的管道。

4.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感受到上帝的安慰和盼望。—一位信徒經歷至親的離世,內心痛苦難以承受。但在上帝的話語中找到盼望,在弟兄姊妹的陪伴中經歷愛,在禱告中感受到上帝的同在,讓他深深體會到主恩的滋味並非只是順境中的喜樂,也是在苦難中的安慰與盼望。

5.在傳福音和見證中,更深體會到上帝的大能。—帶領家人信主的喜樂、幫助迷失的人找到耶穌,當基督徒勇敢分享信仰,向他人見證上帝的恩典時自己也更深地經歷主恩的滋味。   

 

四、結論:真實感受到主恩的滋味

在我們過去的年歲中,我們都曾嚐到主恩典的滋味是那麼的美好!當我們回想我們過去生命的經歷,那一句聖經節曾打動你內心,讓你淚流滿面?那一首歌曾觸動你心弦,讓你回想起上帝對你不離不棄的愛?

契友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安慰的舉動、一張小卡片、一通關懷的電話,讓你感到很窩心,只要你曾經嚐過—主恩典的滋味,你就會記憶深刻,你就會想再次品嚐,你也會邀請你的親朋好友一起來品嚐上帝恩典甘甜的滋味!

 許多慕道友他們願意走進教會,常常是因為看到基督徒的行為和愛心,彰顯了基督的愛。被基督徒內心所散發出的平安喜樂所感染,被基督徒謙卑服侍人,在患難中不畏懼的精神所感動。

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所散發出基督馨香之氣,是讓慕道友願意來到教會,想要嚐到主恩的滋味是有多美好的最主要關鍵的因素。願上帝幫助我們都可以成為嚐到主恩美好滋味的基督徒!

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活潑的盼望

 一、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我們一起來思想彼得前書第一章的信息,這也是我們連續四週查考彼得前書的第一講。說起這位彼得,是那位曾三次不認主、又三次被主挽回的門徒。

如今這位彼得年老了,生命被熬煉,在這書信中筆下的話語充滿溫度、盼望與勸勉。

他不是獨自寫這封信,從第五章有提到,是西拉幫助代筆,年輕的馬可也在身旁陪伴。

這封信寫於羅馬(信中的代稱是巴比倫),背景極其艱難—聖經學者考證,在主後64年羅馬城遭大火焚毀,當時羅馬的尼祿皇帝嫁禍給基督徒,對他們開始逼迫。

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彼得知道信徒所經歷的苦難,寫下了這封信,他的勸勉不只是停留在信仰知識層面,而是深切的牧養與陪伴。他知道,苦難中的信徒需要的不只是答案,更是盼望。

讓我們想像一下,當第一批分散在小亞細亞地區的信徒收到這封信,知道這是主耶穌的門徒彼得所寫,他們會是多麼感動、多麼珍惜!他們在動盪不安的日子裡,讀到這封信,就像在風浪中聽到熟悉的聲音、看到閃爍的燈光。

這是一封勸勉信,彼得在這封信中用了28個帶有命令語氣的動詞,是老彼得給教會的愛的叮嚀。

在新約書信的作者當中,我們說到保羅是講信心—因信稱義、老約翰是講愛,而彼得則講的是「苦難與盼望」。

特別是這第一章,他讓我們看見,一個基督徒的眼光,不只是停留在眼前的困難,而是穿越時間的長河,看見「過去的恩典、現在的苦難,以及未來的榮耀」。

讓我們從這第一章當中,依序來看這三個主題,讓彼得所寫的信息,也成為我們這世代信徒的幫助。


二、三個主題—恩典、苦難、榮耀

  1.恩典—來自天父的主動

彼得首先提到的是恩典—這是一切的起點。他寫說這恩典不是出於我們的努力,而是天父藉著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把我們重生了。

重生也是耶穌對尼哥底母談論的主題,重生不是靠自己的自我改善,也不是從母親肚子裡再生出來,是從天上而生,從聖靈而生,「重生」給我們一個全新的生命、一個屬天的開始。

問大家當你想到恩典的時候,你認為「恩典像什麼呢?」這禮拜中我持續在思想這問題。

大家有聽過「金繼」(Kintsugi? 那是日本有一種特殊的修補工藝,「金繼」一詞的日文直譯是「以金子去承繼」,意指透過金漆的修補,讓破損的器物獲得重生,並承載著過去的歷史痕跡。

想像著一個摔碎的瓷碗,裂痕滿布,人們通常會丟棄它,但專門的職人手中,他們用金粉混合膠黏把裂痕補起來,結果那個碗比以前更珍貴,因為破碎之處變成了它最美的地方。

工匠的著眼點不是修理裂縫碎片,也不在隱藏缺陷,而是從不完美中創造出超越的美善來。

恩典在我們的生命中也像是這樣:上帝沒有丟棄我們,而是用祂兒子的寶血和身體的破碎,以祂自己來代替,將我們在基督裡被重新塑造,成為一個尊貴的器皿,使我們的破碎而更顯珍貴和榮耀

 

  2.苦難—暫時的熬煉

彼得接著講到苦難,這是他寫這封信的主要背景。彼得不否認信徒會遇到困難,不論是來自社會的排擠,甚至家庭內因信仰所造成的撕裂,這在之後的內容中會進一步提到。

彼得並不否認這些苦難的真實,也不粉飾它的痛苦,但他說這些苦難就像金子經過火煉—炙熱、難熬,卻能顯出信心的真實與寶貴。

他用火煉的金子來形容我們的信心—唯有在高溫中,金子才會被提煉得更純淨。

有一個關於古代煉金的小故事是這樣說的,曾有一位師傅在火中提煉金子,他的徒弟問老師說:「老師,你怎麼知道金子煉好了沒?」師傅神祕地對他說:「當我在金子上看到我自己的倒影時,它就煉成了。」

神也是這樣對待我們,祂允許我們經歷熬煉,是為了要在我們生命中反射出祂的形象。

撒但想透過試煉和苦難引出我們最壞的一面,但神要透過苦難熬煉我們,顯出祂在我們裡面最好的工作,好能反映出祂的真實形象。

親愛的弟兄姊妹,如果你正在經歷生命的試煉,不要放棄,也不要自責。彼得提醒我們:「這是暫時的」,這些試煉雖然令人難受,但它們是暫時的,這些都只是過程,並不是結局。

但經歷苦難所帶來的信心卻比金子更寶貴,必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預備我們。

 

  3.榮耀—未來的應許

接著,彼得引我們的眼目轉向未來。他說,我們有一個「不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的基業,是上帝已經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

各位,這不是虛幻的安慰,而是實實在在的盼望—我們將與基督一同承受榮耀。問大家你認為「這榮耀是什麼呢?」除了前面所說得到屬天的基業之外,更是靈魂的得救,以及我們終將永遠與主同在,是在末世完全顯明的救恩。

當今生的勞苦結束,當信心化為眼見,我們要看見那榮耀,分享那榮耀。

他同時提醒我們,別忘記我們在地上是寄居的客旅,但我們的身份早已在基督裡確定。

就像一位即將移民的弟兄拿到新國籍的護照,他還沒出發,但已經擁有新的國籍。他說:「雖然我人還在這裡,但我知道,未來的身份已經確定了。」

我們的未來不是空想,而是神已經為我們預備的榮耀,我們將要與主一同承受那永恆的榮耀,這是信仰的盼望之所在。

 

 

三、活出重生的生命—聖潔與相愛

接著,彼得不只讓我們仰望未來的榮耀,他也提醒我們現在的責任—既然我們是重生的人,就當活出和這身分相稱的生活。

聖潔的生活是什麼?彼得說:「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1:17)上帝有恩典,卻也有審判。有位屬靈長輩說過:「什麼是敬虔?就是當人跟你接觸時,會感覺到神。」不是你一直說「哈利路亞」、「主耶穌愛你」,而是你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讓人感覺這個人身上有神的光,有主的樣式。

這正是彼得要我們活出的樣式—即便我們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者,也不隨波逐流,而是堅持過一個屬神的生命。

同時,這樣的敬虔,會生出一種具體的行動—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敬神而愛人。

這世界講的是效率與成就,但信仰團體講的是關係與彼此接納,我們的愛,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主內平安」,而是真誠地關心、陪伴、扶持。

 

 

四、結語:讓活潑的盼望,走進生活每一天

彼得讓我們從回顧「過去領受的恩典」、面對「現在的短暫苦難」、到仰望「將來永恆的榮耀」。在這三者之間,我們不只是等待末世的救恩,更是活在當下,活出與一開始領受恩典重生相襯,讓活潑的盼望,走進生活的每一天。

這禮拜當我在思想關於「恩典像什麼?」時,在一天早上想到,突然出現關於「火鍋和咖哩」的想法--人生就像一鍋火鍋,我們會在鍋裡下不同的料,但同時很重要的是湯頭,湯頭會讓一整鍋的味道不同。

試問,你人生的湯頭是什麼? 是苦毒、是抱怨、還是感恩或是讚美呢? 而同時,我想到基督徒的人生,除了像是一鍋火鍋之外,更像是一鍋咖哩。

恩典就像咖哩,成為我們生命的味道,緊緊的包裹住我們生命中的每個料,恩典的味道就是我們生命的味道,包括我們所遭遇的苦難也,也被恩典的味道所包裹住。

弟兄姊妹,或許你會說:「我現在並沒有經歷什麼大苦難。」如果是這樣,感謝主!但我們每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情境,其實都需要這樣的眼光。

即使你今天沒有經歷極大的苦難,也不要以為這段經文與你無關。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信仰的張力之中—如何在世界的價值觀中堅持聖潔?如何在家庭與職場中,實踐彼此相愛?這些挑戰,每一天都在考驗我們。

在同時,我們教會群體中,有人正面對疾病,有人做人生的重大抉擇,有人掙扎於家庭、經濟或孩子的教養。在這一切裡,彼得鼓勵我們:不要只看眼前,要看見那活潑的盼望。

願這段經文,像是一封從信仰前輩寄來溫暖來信的深切勸勉,成為你我的鼓勵與力量,讓彼得前書陪伴一個月,繼續浸泡在恩典、苦難、榮耀、敬虔愛人這些關鍵字之中。

最後,讓我們以這首詩歌《神未曾應許》的歌詞,來成為今天信息的回應。

這是由19世紀美國基督徒詩人安妮所寫的,他一生中經歷許多的苦難,但卻寫出如此交託的詩作,我們一起來看:

 1.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人生的路途花香常漫;

  神未曾應許:常晴無雨,常樂無痛苦,常安無虞。

2.神未曾應許:我們不遇苦難和試探、懊惱、憂慮;

  神未曾應許:我們不負許多的重擔、許多事務。

3.神未曾應許:前途盡是平坦的大路,任意驅馳;

  沒有深水拒,汪洋一片,沒有大山阻,高薄雲天。

【副歌】

神卻曾應許:生活有力,行路有光亮,作工得息,

試煉得恩勗,危難有賴,無限的體諒,不死的愛。

 

【默想與行動】

1.對你來說,生命中所經歷上帝的恩典像什麼呢﹖

2.現在你正經歷怎樣的苦難﹖將苦難放在恩典和榮耀中來看,如何幫助你來面對這暫時的苦難呢﹖

願我們存著活潑的盼望來過每一天,不被現況限制,不被困境打敗,而是憑著信心、靠著恩典,等候那將要顯現的榮耀。阿們嗎? 我們同心來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