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趁時記念造你的主

一、前言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我們在此聚集,透過主日信息一同探討傳道書,配合教會樂活讀經這兩個禮拜的進度,先前淑貞牧師已講過第一講,今天我們要透過11:612:1這段經文,繼續浸泡在傳道書的信息中,幫助我們省思自己目前生活的目標和方向,不論我們處人生的哪一個階段,這都是重要的。

 

二、傳道書的寶貴

    傳道書的作者是一位深思熟慮、探尋人生意義的智慧人,在他的人生旅程中,他嘗試過各種事物,從智慧到享樂,從財富到權力和成就。

    他的寫作方式也很特別,從一個論點到另一個論點間的關聯,有時會感覺有時他在繞圈圈,甚至前後說法不一,但作者的寫作焦點卻很清楚,他想探尋的人生意義,將這過程和領受一一寫下來。

    在整卷書中,他除了嘗試過各樣事物後,得出「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的結論,這些經歷就好像給我們標示出一個個「此路不通」的路標,提醒我們這些世俗的追求,最終無法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

    同時,我們也從書中多次讀到要珍惜當下的幸福,享受上帝所賜的日常恩典;還有當傳道者提到面對死亡時,流露出對時間逝去的無奈與感嘆。

    最後第12章結束前,他再次強調一切都是虛空,虛空的虛空,彷彿再次提醒我們,這世上所有的都是短暫而無常,在傳道者這段探尋之旅中,好像也看見自己有過類似的想法和經歷。

 

三、探尋人生意義的解答

    我想,大家會同意這個過程本身是十分有價值的,如同我們也正在繼續不停地尋找和探索人生道路。傳道者提醒我們,不要期望這個世界能給我們永恆的價值與意義,也不要指望這個世界能停止敗壞,更不要期待它能提供任何特權,讓我們免受死亡與審判的威脅。

    那麼,究竟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世界的實況呢?我邊讀的時候也邊想,傳道書最後要結束在哪裡呢?作為一整卷書,作者要怎樣做結論?到底什麼才能不虛空呢? 在作者的總結時,他提出的答案就在於「當記念造你的主」。當記念造你的主,這句話是什麼呢?這會不會太過於教條呢?

    我在準備這篇信息的時候,一直反覆默想這句話「當記念造你的主」究竟是什麼意思,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以下我把這句話分為三部分,跟大家分享。

 

四、當記念造你的主

   1.當記念主

    大家在閱讀傳道書時,雖然作者嘗試過很多條路,不知大家有沒有讀到,但他其實是放在一個框架中,就是他把人生放在「神的框架」中來看待。

    換句話說,作者他是承認有神,同時也意識到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神的旨意。在作者承認有神的框架中,那他說所謂的「記念主」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原文中這句話的時態是一個命令式的動詞,如同英文的祈使句,意思是你們應當要記念主,連結到前一章最後第9節對少年人的勸勉。

    他說你們少年人要歡喜快樂,去做你心裡想做的,去看你眼睛想看的,但要知道這一切是「上帝必要審問你」。

    記念,從前後文來看,是要記得上帝的審判,所做的一切主都知道。這樣看來,「當記念主」是被提醒神一直都在察看著我們,掌握著我們的心思和行為,用更口語化的話來說,就是「少年ㄟ,你給我注意一點,眼睛放亮一點。」

    各位,如果記念主的意思是這樣,還真的覺得很受限,很恐怖,又很不自由。

    雖然,這句話的確會給人這樣的感覺,但放在整卷傳道書的最後,這位自我揭露,告訴我們他曾經走過大半輩子,探尋生命意義的旅程的傳道者,最後總結在這一句「當記念主」,我想,那又不一樣了,因著他走過的這段經歷,會讓我們不得不認真一點看待,他所要表達的。

    什麼是紀念主? 英文的版本是翻為 Remember your Creator, Keep your Creator in mind. 進一步的引申,可以指敬畏、愛慕、不忽略、常默想思念、常回轉和尋求祂的行動。

    這讓我聯想到耶穌的門徒彼得,當耶穌在被抓到大祭司院子內接受審問時,他三次不認主。但當雞叫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主曾經跟他說過的,他記起來了,He remembered what Jesus said. 在當下,他跑出去痛哭,各位,那是一個記得的時刻,一個「記念主」的時刻。

    記念,不僅是頭腦上的知道,也反映在行為和態度上。記念主,的確不要等到像彼得的那時候才記得,不是嗎?

 

   2.當記念「造你」的主

    當記念「造你」的主,作者說的這位上帝是「創造你我的主」,請問,為什麼特別提到造你的主呢?

    首先,這句話提醒我們,我們的生命是來自於神,提醒我們是「被造的存在」這個事實。

    美國大復興時期的佈道家慕迪(Dwight Lyman Moody)曾說:「生命是一項託付,而不是擁有」,上帝將創造的生命賞賜給我們,這是創造者給我們的託付,而非只是擁有。

    因為「擁有」這一詞往往帶著很強的自我中心--「這是我的!」我們生命是我所擁有的! 當我們認清自己是被造者,就不會過於自大,不陷入在自我中心。

    同時,也因我們是被造的,我們有被造的目的,當紀念造你的主,提醒我們應當從造物主那裡尋求,了解我們被造的目的,才能洞察並探尋生命中的終極意義。

    最後,我們是被造的,我們與造我們的主之間是有愛的關聯,跟傳道書作者相比,我們可以從整本聖經中整全的啟示,認識到這位造物主對我們的愛,認識到祂對我們的救贖,以及祂對我們一生的呼召及使命。

    對我們來說,當記念造你的主,這個詞可能不像「在基督裡」—住在主裡面,主也住在我們裡面,或「與主連結」、「與主立約」等這些概念那麼熟悉和親密。

    當記念造你的主--要記住上帝在看,給我小心一點,記得最終有主會審判,多了一種嚴肅和警誡。

    但從另外的角度看,與其說我們被規勸,不如說是當我們記念主,常記得主在我們心中就會有一種安全感,因著有主在心中也讓我們有一種滿足感。

    各位,這是和傳道書中一再提起「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完全不同的對比,也是傳道者最後的體認,讓他最後用勸誡的命令口語說出來「少年ㄟ,你給我小心一點,當記念造你的主」。

 

   3.趁早 & 趁快

    在一些聖經譯本中,都對11章後半段標註標題是「對年輕人的忠告」,傳道者特別要對年輕人說,趁著年幼儘早記念造我們的主。

    這裡所指的不僅是要做好時間管理和要勤奮努力,如同11:6「早晨要撒種,晚上也不要歇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前者或後者,或兩者都一樣好。」也不僅是設定正確的目標,更是關於那個有神的框架,意識到有神的框架。

    年輕的日子是美好的,也真要好好珍惜把握,但假如只顧享受短暫的快樂,卻沒有留意那些有永恆價值的事物,這樣的青春最終也會是虛空的。

    傳道者說青春的活力該用來親近神,而不是成為我們遠離神的藉口。當然,我知道,在年輕時就算有聽到這樣的勸誡,少年英雄冒險的旅程,往往還是非要自己走過一遭才能甘願,如同那句「人不輕狂,枉少年」。

   少年人,請記得傳道書所講的「當記念造你的主」,這句在探尋生命意義的路途上,請記得多思考咀嚼的這段話。

    同時,傳道書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或許還有一個是作者在整本傳道書中沒有探究過,但對我們來說卻需要認真思索的問題,就是關於「有神的框架」,到底究竟有沒有神,只有一位神嗎?哪位才是真的?我把這提出來,也是鼓勵我們當中還存有這疑問的人,趁早趁快去探究這重要的問題。

    同時,在這次我再一次讀傳道書的時候,對我們當中的中年人和長輩來說,雖然我們已經不再是年輕人,讀起傳道書來反而更有味道。

    各位,不管你幾歲,今天也是我們可以把握的機會,試問,目前你生命中最年輕的一天是哪一天?不就是今天嗎? 換句話說,趁早的意思同時也是趁快。

    只要我們還活著,都還在繼續探尋生命的意義,真要趁早,趁快來記念造你我的主。

 

五、默想和行動

    最後,當我們很快地將傳道書的重點講過,牧師要我們在這禮拜天的主日中好好省察。

    首先,我們需要問自己:「我現在為著什麼而活?我究竟渴望什麼?這些能否滿足我生命中真實的需要?」

    每隔一段時間,就應重新對焦於生命中的優先順序,看看我們目前在意的是什麼,為什麼在意這些事。

    其次,在這禮拜的功課是花時間重讀傳道書,默想「當記念造你的主」,因著記念主,在上帝的恩典和幫助下,我們有些事情不會再去做了,因著記念主,我們有好些事情要開始更認真的來做。

    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讓我們把握每一天的機會,趁早趁快記念造我們的主,只有在有神的框架內,我們的人生才會找到真正的意義。

    讓我們每天敬畏、認識、信靠這位造我們的主,我們的生命將會充滿意義和豐盛。願神祝福聽他話語又去遵行的人,我們同心來禱告。

Blogger Tricks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在大自然中經歷神

 一、前言

1.從讚美詩篇中學習讚美的眼光

最近這個月教會樂活讀經在讀詩篇,透過詩篇的作者帶領我們來親近上帝。詩篇所呈現的,往往是透過具象的事物,幫助我們表達內心對上帝的情感,屬於信仰中較感性的部分,也是我們所需要的。

在今天,我們要透過詩篇104篇,這首讚美上帝是創造主的詩篇,來學習如何在大自然中經歷神。詩人從一開始破題就寫道「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耶和華─我的神啊,你為至大!你以尊榮威嚴為衣服。」

2.要問大家,你有在大自然中經歷神的經驗嗎?

曾跟別人分享過你在大自然中經歷神的體會嗎讓我們在今天透過這首詩篇,跟詩人一起來學習讚美創造主。

 

二、進入經文

當我們進入詩篇104篇,發現這首詩共有36節,在禮拜中一般讀經也不會讀這麼長,但詩人寫成這樣的長度和內容是有其目的。在這篇不算短的詩篇中,有聖經學者指出,詩人是運用創世紀第1章的架構和字彙,寫成這首歌頌創造主的詩篇。有興趣的兄姊,回去可以將這詩篇和創世記第1章互相對照,在此用摘要的方式作一整理。

2節「披上亮光」:對應創世記第一天的創造,展示上帝的光明和榮耀。

2-3節「分開穹蒼在水之間」:對應第二天的創造,顯示上帝的秩序和安排。

5-9節「分開地面和水的疆界」:對應第三天的創造,展示上帝的智慧和權能。

14節「你為了牲畜使青草滋生」:進一步強調上帝的供應和慈愛,給動物也給我們人類。

19節「月亮和太陽」:對應第四天的創造,顯示上帝掌管時間和季節的變化。

25節「海裡有無數的活物」:對應第五天的創造,展示上帝的豐富和多樣性。

30節「你的靈」:對應第六天的創造,顯示上帝賜予生命的能力。

詩人在當中特別描寫少壯獅子出來覓食(20-21),和海中的海怪力威亞探(26-29)悠游其中,讓我們看到連這兩個陸上和海中的霸主,都是上帝在供給和看顧,也訂准它們的生命年歲。

透過這樣的架構,我們更多理解詩人要表達的,他觀看大自然的各個面向,欣賞上帝的創造,讚嘆上帝創造的奇妙和看顧。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也呼應這樣的看見,他寫下這段:

「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然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了解看見,叫人無可推諉。(和合本2010)

「對創世以來,上帝永遠的大能力及神聖,雖然肉眼看𣍐著,毋拘通過受造的物會當清楚看見,所以𪜶𣍐當推責任。」(現代台語漢字版2021)

不知大家是否也透過詩人的眼光有這樣的體會呢﹖透過大自然去感受到上帝創造的奇妙,竟而心中產生敬畏之心。

三、什麼時候可以有這樣的
 
眼光來體認上帝是創造主

1.分享這次旅行中的體會

也跟大家分享我最近一次的體會,上禮拜參加中會牧家旅遊,我和博文牧師夫婦以及其他牧長家庭前往北越下龍灣,那裡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透過事先做了些功課,知道那裏的自然景觀,是經過2000萬年才被塑造出來的。詩篇的作者是透過文字描寫,我則是透過拍照的影像補充,來跟大家作些分享。

(1)海上的島嶼

峰林塔岩是下龍灣大部分地區存在的類型,是石灰岩景觀發展的最極端形式,稱為喀斯特地形,在全世界僅次於中國陽朔,然而下龍灣因被海水入侵,使下龍灣與眾不同,被稱為海上的桂林。我們在那裏兩天一夜,住在船上也僅參觀了其中一小部分。

(2)鐘乳石洞(驚訝洞)

60萬年的時間來形成,是下龍灣最大的鐘乳石洞,為什麼稱為驚訝洞,是因為在裡面走的時候,常常驚訝連連的「哇!」。

(3)滿月和日出

晚上睡在船上那天,正好是中秋節,吃晚飯前在船艙房間的陽台看見月亮,趕快跟博文牧師的兒子沐恩一起去拍,可惜一直有雲層擋住,沒有看到整顆中秋節的滿月,但在月光、鄰近的遊艇,遠方的海上峰林,度過一個在國外的中秋夜晚。

因為沒有拍到滿月,就設定鬧鐘一早起來看出日,早上5:15起來,看見窗外天空已經從黑轉為橘藍色,趕快在陽台上架起腳架,這時看見天空的顏色逐漸轉變,雲彩也映照著日出前的光輝,在鄰近遊艇的燈光還亮著,日出前拍下這照片。接著日出在雲彩中,趁著前方運貨的小漁船經過拍下。

2.只能在旅行中嗎?還是只要停下來就能欣賞?

看著這些照片,我在想難道只能在旅遊行程中才能欣賞大自然的美,進而讚嘆上帝的創造嗎那些要搭飛機、搭船、搭車,甚至是爬山好幾個小時,才能見到的壯闊景觀。前往旅遊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預備,把我們的心預備好,才會更珍惜這些經歷。

但我想大家也同意,欣賞大自然中的美,不僅是在遠方,也在你我的周圍,只要我們願意,重要的是要停下來,我們才有機會欣賞到。

回來後整理這些在欣賞日出大約三、四十分鐘內所拍的照片,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每個地方,每天都有日出,每場日出都像是一場盛大的光影演出,只等我們去欣賞。心中生出一種感謝和敬畏的心,讚美上帝把日出創造的這麼美。

在大自然中經歷神,也是回應上帝創造時設立安息日的用意,第七天當上帝完成所有的工作,停下來欣賞所創造的一切,一切都甚好。我們需要這樣的生命時刻,特別是當大家都越來越忙碌,活在越來越被手機和訊息掩蓋的世界中,需要停下來欣賞和體會創造主的奇妙。

最後再分享這兩張旅人蕉,在大安森林公園中拍的,每次去公園內走路運動時,都喜歡走到中央草地的那一區,往上仰看,聽聽風吹過時枝葉的聲音,好像在欣賞一群巨大的藝術品。

3. 除了在個人、家庭、職場、教會經歷神之外,絕不能少掉這部分。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這系列經歷神的主日信息中,讓我們從個人、家庭、職場、教會,去體會和經歷神的同在,而最後這一講,也讓我們保持對上帝創造的大自然敏銳和感恩之心,結合詩篇中的文句,當我們在凝視星空中感受一種平靜和敬畏,想起詩篇191節:「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

當我們在山上俯瞰山谷,被壯麗景色所震撼,想起詩篇10424節:「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

又當在海邊聽海浪拍打聲音,看著廣闊無邊的海平面,想起詩篇1045節:「你將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動搖。」感受上帝的穩固和信實,並能從身邊的一草一木中,體會上帝創造之美。

 

四、最後兩項補充

1.關於33-34節:讚美和默想

「我要一生向耶和華唱詩;我還活的時候,要向我神歌頌。願他喜歡我的詩歌,因為我的喜樂從他而來。」(現代中文譯本2019

「我欲一世人對上主吟詩;我猶活的時欲對我的上帝唱歌謳咾。願伊歡喜接納我的默想。我欲因為上主歡喜快樂。」(現代台語漢字版2021)

不同聖經版本中的翻譯–詩歌(作品) 或默想,作者要表達的,是透過觀賞體會,整理成為詩的呈現,他希望這樣的【再創造】能蒙主悅納。

各位,這其實也是所謂的「大自然靈修」,透過觀察、默想和再創造,一方面經歷神,一方面這歷程也成為創作。

我們所領受的,透過紀錄和與人分享,更能加深我們對這些體會的印象,不僅造就自己也能幫助別人。

在現代除了文字還包括影像。你我來試著整理對大自然中的經歷,並且試試看,在這禮拜找適當的機會跟人分享吧,更能體會其中的喜樂。

2.關於第35節:罪人和惡人

詩人在詩句的最後提到「願罪人從地上消滅,願惡人歸於無有。」似乎是在讚美創造主的同時,也隱約意識到面對人類的罪惡。我剛開始讀到時感覺有點唐突,但如果詩人是在創世記的背景下創作,就比較能理解。

那是創世記第三章始祖犯罪的記載,詩人似乎另外預留了一個頭。從神學的角度,那是從「創造主」到「救贖主」這兩個重要神學主題間的連結。

我們從大自然中經歷神,這被稱為「一般啟示」。另一種啟示稱為「特殊啟示」,就是上帝透過聖經中記載,面對人的罪惡,從舊約到新約,救贖主展開拯救計畫,這在神學上被稱為特殊啟示。

我們在大自然一般啟示之下,需在再加上認識特殊啟示,就是上帝在歷史中,透過聖經記載耶穌的救贖,我們才能對上帝有更清楚的認識,詩人在此稍微點到,我們以後另外來談這重要的主題。

五、結論

綜合今天我們透過詩篇104篇,展示了上帝的創造之美、供應之豐富和智慧之深奧,並帶領我們以讚美和感恩來回應,邀請我們加入讚美的行列。

最後第36節「我的心啊,你要讚美上主,哈利路亞」,再次回到和第一節相呼應,如同一個讚美的循環,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展開。 

親愛的弟兄姊妹,也讓我們加入在對創造主的讚美的隊伍中,在大自然中經歷神,阿們嗎﹖讓我們齊聲說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同心來禱告。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基督身子的肢體

 前言

這幾個禮拜主日信息,教牧團隊從家庭中經歷神,到職場經歷神,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從教會中經歷神。

許多人會來到教會,常常都是生命中發生了一些自己很難面對的事情,透過肢體的連結,有機會接觸教會,也因著教會中兄姊的扶持,經歷了一段美好的時光。所以當我們問,是否在家庭中經歷神,在職場中經歷神,許多人可能都要想一想,還不一定確認是否在平常的生活中經歷神,不過在教會中經歷神,這應該是教會兄姊最平常的經驗。

畢竟如果沒能在教會中經歷神,那就不會來了,畢竟家得回,工作得做,只有教會,是一個我們知道應該一定得去,卻在各種工作、活動,或是精神實在不濟的時候,許多人選擇可以暫時放掉的地方。

從小教會就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在教會有人陪我說話,跟我玩,有問題也有哥哥姊姊的建議與協助,在服事中還能學習做事情的方法,在我沒錢吃飯的時候,還有許多兄姊給我便當,甚至帶我去吃飯。

教會對我而言,就像第二個家,平常生活再忙再累,只要回到教會,就會有一種平靜安穩的感覺。

我除了在金門當兵的兩年,因為當時假期管制的緣故,完全無法到教會,可以說從小到大,幾乎不曾缺席。國三的時候,老師要大家周日去學校自習,我也是跟老師協調先去教會才會去學校。老闆要我周日去南部出差,我也是先去教會,禮拜結束後再出發。

剛退伍沒有參加任何團契小組的時候,我最少都一定要做禮拜。後來參加詩班、團契,甚至兒主、少契輔導的服事,對我來說,就像是在家裡與家人分工合作般的自然。

雖然在教會依然會受傷,不過教會的確是讓自己覺得最靠近上帝的地方。這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思想,教會為什麼能成為我們安歇之處,經歷上帝的地方。

 

經文中的困境

 

今天的經文提到的哥林多教會不是指單一聚集的教會,乃是指在哥林多地區的許多家庭聚會團體。而哥林多地區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城市。此城位居海路和陸路交通要道,為附近商品的轉運中心,雖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但是因為被羅馬帝國給毀了,所以反倒成為了一個移入大量退役軍人、各地人民的新興城市。

此城的主流文化是羅馬文化,有別於周圍其他城市,對各種思潮都能開放包容,然而希臘時期多神的文化仍有影響。

事實上移民來此的人,多是看見其商業價值,與快速致富的機會,因此社會風氣也相當的競爭。其中有許多人都是來這個地方搏一個翻轉生命的機會,因此在此地可以看到許多不同於其他城市的面貌,其中許多人因為在知識、商貿有很好的成就,也是一個人人好發議論,看似彼此尊重,卻頗有張力的環境。

這樣的社會風氣,進入到教會,帶來的影響就變得更複雜了。保羅在書信一開始就馬上提到:「你們中間有紛爭」。「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林前1:12)很明顯的可以看見一個現象,那就是在哥林多地區的氛圍之下,人們不甘於屈於別人的認知底下,姑且不論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如何,最少在教會中,誰對真理的掌握度越高,就有越大的說話權。

想想看有人說「我記得保羅是這樣教導的」,然後另一群人說「亞波羅老師難道會比保羅差?我記得亞波羅老師就不是這樣講的」,然後又一群人說「等一下,在耶路撒冷主持大局的彼得可不是這樣講的喔,搞不好你們都錯了。」然後又一群人說「我們回到原點吧,耶穌的意思,根本不是這樣」聽起來,把最高等級的耶穌搬出來了。

不過被高舉的真的是耶穌嗎?還是只是高舉耶穌,卻要別人聽話的人呢?也因為人人彼此不服氣,彼此控訴,甚至鬧到民間審判台前的現象層出不窮。保羅還特別提醒「 你們彼此告狀,這已經是你們的大錯了。」(林前6:7)

而因為神廟林立,透過特殊的宗教儀式帶來的淫亂氛圍,加上自由開放的風氣,更帶來教會內,有人身陷淫亂的試探,而不以為意。保羅驚訝的表示「有人竟然將自己的繼母收為妻妾,這甚至已經超出當時的社會文化能接受的範圍。」保羅更進一步的提醒教會內的兄姊「要免淫亂的事,男子當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當各有自己的丈夫。」(7:2)還強調「妻子沒有權柄主張自己的身子,乃在丈夫;丈夫也沒有權柄主張自己的身子,乃在妻子。」(7:4)可以想見,對於受到當代文化影響的哥林多地區的教會,要面對社會價值的影響有多大。

其中教會兄姊可能為了生意或是和睦的緣故,參與異邦宗教的禮儀,在愛餐的時候酒醉混亂,把聖靈的恩賜,當成是自己得救的記號,而互相比較。

 

生活實況中的困境

 

聖經中的世界看起來離我們並不遠。台灣也像哥林多教會一樣,是一個世界經貿、科技、文化匯集的地方。這裡有很高的技術,帶來極大的就業市場。也有世界各地而來的文化與美食,當然文化衝擊中,世界的價值觀也挑戰著教會的每一個人。

打開電視我們會發現,許多時事評論員,不論他本來的專業是甚麼,對於本來不熟悉的領域,也總能說上幾句話。而不同立場的人,也總能頭頭是道的說出一篇文章來,讓看的、聽的人,不容易分辨其中幾分虛、幾分實。

尤其社群軟體的興起,每個人更可以在自己的公開版面上說上幾句話。彼此認同的,增加彼此的連結,而不認同的,則斷開社群的聯繫,讓自己更加相信,這個世界的聲音,大部分都是自己理解認同的那一部分。

當然也有一種例外,就是當自己意識到自己是少數,覺得普羅大眾都被欺騙了,依然還是相信自己所堅持的,分辨所聽見、所看見的,變得更加困難而藉由權威樹立自己認同的現象,更甚於初代基督徒所面對的困境。

而開放多元對話的世界觀,一來帶來各種束縛的解放,不過也挑戰著許多過去大多數人認同的價值觀。

聖經中尚且對於許多根本性的原則,有看似保守的立場。不過進入這個號稱充滿包容與對話的世界,有時候我們甚至無法確認,甚麼是不可破壞的原則,又甚麼是可以透過對話而彼此瞭解的現象。

許多時候面對世代差異,許多人總是以一句「時代不同了」來輕描淡寫的提過,不過許多被打破的界線,到底是基督信仰對世俗化的妥協,還是真的因著上帝的愛而看見更寬廣的可能性?

而其中最大的挑戰,更是當祈求祝福成為信仰的核心價值,這個時候人們相信的,只是力量最大的神明,不論那是誰,誰有力量,誰能賜福避禍,大家就願意跟著信。

 

經文中的盼望

 

保羅深知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也清楚的在他的書信中指出問題的緣由。不過更重要的是今天的經文,保羅藉由一個十分生動的例子,將人們從「自己的利益、聲量、權利與幸福」轉換到我們既然成為基督的肢體,我們是因著基督的愛連結的信仰群體,我們可以怎麼用新的眼光來面對這一切的困境呢?

今天的經文中,保羅提出「身體不是只有一個部位,我們都是基督的肢體,我們因著上帝創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角色、功能與價值」。事實上手、眼、耳、鼻,這每一個部位都十分重要,卻也無法彼此取代,雖說各有功能,卻也都無法離開身體單獨運作,甚至各有限制。

而保羅不只是強調這些對人而言重要的肢體,他還強調「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說,以人而言,身上沒有多餘的部位,在基督的肢體中,縱使軟弱,也不該被棄絕。

這對於哥林多地區來說,是一個完全顛覆的概念,因為哥林多地區,人們談的是價值、力量與獲利。而保羅卻反過來談,肢體的連結與互助,甚至強調「沒有肢體可以被捨棄」。

保羅強調「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我們以個人來說,很容易理解這個概念,相信生病過的人就知道,就算一個小拇指撞到東西,全身也會因為疼痛而受不了。

保羅用人的身體來比喻整個信仰群體,這將人從個人的利益,透過轉換,成就了群體的利益。

這個時候我們回頭來看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如果眾人都連結於元首基督,這個時候沒有人會需要爭奪「話語權」,因為上帝的心意,是眾人都得到扶持與照顧,其中沒有誰比誰大,或是誰比誰更接近上帝心意的問題。

畢竟,如果真的有自覺自己是基督的肢體,必然不會認為,誰需要聽自己的,或者自己需要依靠其他的神明。而面對肢體之間的關係,也不會陷入淫亂不忠的情境。更不會只顧自己的溫飽,而視兄姊為競爭的對象。

沒錯,保羅的這段比喻,帶出一個與世界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我們不是求自己的好,我們是在基督裡同為肢體的祈求我們眾人在基督裡的好。

 

實況生命中的祝福

 

        團契/小組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不是我自己,而是我們,在教會中,我們會在小組或團契中,看見這樣連結的美好。或是三、四個人一起喝茶、分享、查經、禱告,或是一起唱詩、服事、探訪與關心軟弱的肢體。當我們能連結於教會中的團契或小組,我們就不會在生命的難關中卡住,沒有人知道身陷孤單無援的處境。

 

   禱告網絡

而教會中不論是禱告網絡或是周四晚上、周五早上的禱告會,甚至是各部門小組的線上RPG禱告,都能持續讓教會關注在世界、台灣、教會與兄姊的需要中。

我們知道禱告的力量是大的,不過我們需要更多兄姊願意加入一起成為禱告的勇士。或是兩三個兄姐組成一個RPG禱告網絡,或是願意周四晚上七點半同步在線上參加教會的禱告會。總之,讓我們禱告起來,透過禱告經歷上帝動工的大能。

 

   教會資源

而我們知道,教會有宣道基金、愛心基金和各種連結肢體需要的基金與協助運作的小組。不論委身福音傳揚的傳道人,或是教會肢體因為總總原因,一時之間生活陷入困境,教會都能成為其強力的後盾,使其不至於失去依靠與盼望。

事實上青壯部門注意到主日下午兒童照護的需求,讓兄姊能專心參加小組與團契,這都是教會可以使用的資源。

 

   集眾人之力的智慧

而教會各領域專業的兄姊,更像是保羅所說的肢體一般,在我們任一肢體需要中總是常常發揮出上帝而來恩典的光輝。在教會中經歷上帝,那是真實的,也是眾人的擺上才得以發生的。

 

結語

 

        在教會中經歷上帝,那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我們不只是彼此相愛,而是因為知道我們有同一個元首基督,我們因著上帝的救恩,耶穌的救贖,成為家人。

我們願意在這個家裡,提供軟弱者的需要,並彼此服事,我們不會特別高舉誰的名,因為我們共有一位師父就是主耶穌。

保羅說:「主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12:9~10)

這個世界追求極致、完美、力量與財富,而我們知道,在主裏我們追求的是上帝的主權在此完全彰顯。我們成為基督身子的肢體,我們成為上帝的同工,我們都不一樣,但是縱使我們是那最軟弱不堪的一位,我們在基督的肢體中,也不會被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