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生命中的幽谷

 前言

「山谷」的構成──兩山之間低窪且狹窄的地方。通常它的地勢比兩側的山脊低,中間常有溪流或河川流經。 

 

聖經中的「山谷」

聖經常會用「山谷」一詞,來形容生命中各種艱苦的時刻。例如:

約書亞記724-26,那時攻打艾城失敗,查明原因是因為亞干貪愛城中好物。亞干被懲戒後,該地稱為「亞割谷意即「災禍」。

詩篇846篇的「哭泣的谷」(或譯「乾旱谷」),我們可以想像:當人辛苦攀越高山又飢渴交迫的下到山谷,本想能找到水源解渴並臨水而居的牲畜好來果腹,卻發現該地水泉全無,難怪要因此悲泣不已了。

  

從約瑟的經驗看生命中的幽谷

約瑟的生命經驗中,我們發現他的一生經歷了很多的「幽谷」:

一、被出賣的幽谷來自親人的背叛(37)

兄弟是至親,兄友弟恭是家庭的基本價值。台灣有句俗語說: 「打虎、捉賊,親兄弟」,意思是說「在打老虎和捉盜賊這樣危險萬分的情況下,只有親兄弟才會真心和你同心協力的面對危難」。

但是約瑟卻在17歲的稚齡,被哥哥們賣給米甸的奴販。當時他從父親接下了探望關心哥哥們的任務,不料迎接他的竟是背叛、出賣,以及骨肉分離。

我們可以想像那一刻,當約瑟喊著:「哥哥們,救我!」卻沒有一個兄長回頭的情景,那是一種最深的傷痛——被親人背叛。

  

二、被誣陷的幽谷無辜落罪(39)

約瑟被帶到埃及的時候,只是個17歲的少年。在埃及,他被賣給一個名叫波提乏的人(他是法老的侍衛長)。約瑟機靈盡責又忠心的勉力為他的主人波提乏工作。因此,約瑟長大一點的時候,波提乏派他做管家。

長大後的約瑟生的十分英俊健美,女主人見獵心喜,想盡辦法引誘他,而約瑟堅決拒絕。由愛生恨的女主人因而誣告約瑟非禮,約瑟再次落入生夢的第二個幽谷--淪為監獄的囚犯,而這個監獄正是關押王的囚犯的監獄(3920)

當一個人被陷害、遭到誣陷時,很容易焦慮,沒有安全感,甚至能會懷疑、埋怨上帝。但是約瑟卻不因為逆境而失去信心,因為上主跟約瑟同在,賜福給他;因此監獄長很喜歡他,派他管理其餘的囚犯,負責處理監獄裏的事務。

 約瑟負責辦理的事,監獄長都不必操心;正因為上主跟約瑟同在,他經管的一切都很順利。(參創 39:21-23)

 

三、被遺忘的幽谷看似無望的漫長等待(40-41)

約瑟因著波提乏之妻的誣告,而淪為監獄的囚犯。但因著上帝與他同在,因此約瑟在監獄長面前蒙恩,在監獄裡被託付成為一個管理者。要知道被下監的司酒長和膳食長是因為得罪他們的主人法老(創40:1-4),約瑟卻是因為誣陷而被不公義地監禁在獄中。

雖然如此,約瑟仍持守信心和堅忍,準確地解讀司酒長與膳食長的夢:預告司酒長將復職,膳食長則會被處死(創40:5-19)。

司酒長脫險後竟遺忘了約瑟整整兩年的時間(創40:23),這個「忘記」是把約瑟這個人忘得一乾二淨,完全不把人放在心上。約瑟為司酒長解夢,酒政卻忘了他整整兩年,約瑟體會到人生中那看似無望、孤單、漫長時光的被遺忘之幽谷。

 

四、被辜負的幽谷兄長們一直不信約瑟是真心赦免他們(50)

約瑟早已經因為信靠上帝而赦免那些兄長(454-5),可是兄長們在父親過世後竟然再次求約瑟赦免。對於兄長們的舉動,約瑟哭了,因為他發現「兄長們一直沒有相信約瑟是真心赦免他們」。

約瑟對兄長們的「以信報怨」是建立在對上帝的敬畏,而兄長們對約瑟提出擔憂的言語,其實是質疑約瑟對上帝的信仰,也同時是表達對約瑟的不信任。

難怪,約瑟聽見兄長的請求後流下淚來,因為,那代表兄長們又一次地出賣約瑟――上一次是因為嫉妒而將約瑟的身體賣給外人作奴隸,這一次,則是因為不信任手足關係而在親情上出賣約瑟。

在幽谷中的人啊!

上週日被介紹看了一部電影---「比海還深」。片名取自鄧麗君發表的日語單曲《別離的預感》中的歌詞,是日本名導是枝裕和在2017年的作品。

「我的人生,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呢?」是劇中主人公內心的獨白。劇中的主人翁叫良多,十五年前曾得過文學獎後,就再無作品,成為「前」小說家。如今於徵信社作偵探打工,以求溫飽,卻總自欺欺人說是為了尋找創作靈感。

良多與逝去的父親關係不好,小時候期許自己不要成為像爸爸一樣的大人,長大後卻反被姊姊質問:「你這樣和老爸有什麼不同?」雖然良多反駁兩者的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不但與其亡父皆染上嗜賭的惡習,而且也成為自己兒子不想成為的模樣。

回到今天的聖經,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從雅各帶領整個家族,從迦南到埃及居住這十七年來,儘管約瑟保護家人們、供應他們、使其豐衣足食,但他的哥哥們心裡並沒有因此真正的安息下來。

或許,從約瑟的哥哥們從賣掉約瑟到此刻,這三十幾年來他們都活在恐懼中,他們因犯罪而沒有平安、得不著安息。他們也沒有因為到了埃及,接受約瑟的恩待而釋懷、擁有心靈的自由,這也是約瑟兄長們生命中的幽谷啊!

  

生命被磨造,成為上帝救恩的管道

約瑟對兄長說的一句話,讓我們看到約瑟走過大半人生後,似乎終於明解上帝的意思。他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上帝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使許多百姓得以存活,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記50:19-20)。約瑟非常清楚一件事──自己不過是上帝手中的器皿。因為,如果不是出於上帝的憐憫,他不可能憑藉一己之能晉升到埃及宰相的地位。

「上帝的旨意原是好的」,這正是約瑟生命親歷的見證。約瑟比他哥哥們走過更多艱辛的生命歷程,他被「被嫉妒」、「被出賣」、「被奴役」、「被誣陷」、「被關監」、「被遺忘」...。這些遭遇原來都是上帝美好的旨意,是為了模造他成就上帝的旨意和救恩,這真不是一般人可以看見的,但約瑟回過頭來思想的時候,卻看見這一切的背後都是上帝的美意。

  

比海還深的愛

良多沒有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對自己不免抱持著無奈與怨憤,但仍有人對他不離不棄,那就是他的家人。雖然良多的母親曾說過,自己活到一大把歲數,知道一般人不會活出「比海還深」的情感,但其實她對自己的兒子的憐愛早已是一份深不見底的「愛」。

劇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老母親為了兒子「意外」打破的門窗,小心翼翼的用吸塵器把破碎的玻璃清除乾淨。這不禁令人深思――「意外」會造成某方面的破碎,然而重要的是必須要有人用溫柔去修補這個破碎。

想一想人生中的意外吧:它可能是:失去工作、身體檢查出異常、交通事故,也可能是不經意的一句話。

意外造成的破碎卻有可能是:經濟上的破碎、健康的破碎、家人關係的破碎;甚至是和上帝關係的破碎。

這些破碎需要得到修補:或許是彼此的扶持、或許是一句誠心的道歉、更或許是聖靈溫柔的安慰。而且修補後的關係往往比之前更牢固了。

上帝不也希望我們能看見祂的心意、明白祂救恩的迫切性嗎?為此,耶穌甚至道成肉身給我們榜樣,祂也曾被嫉妒、被出賣、被奴役鞭打、被誣陷、被釘死十字架、被許多人遺忘,但為了完成上帝的救贖計畫,祂自己甘心成了救恩的羔羊。

上帝的愛,不受時間限制,祂過去愛我們,現在愛我們,將來仍然愛我們。祂的愛不是虎頭蛇尾的愛,也不是一種中途間斷的愛,而是一種愛到底的愛,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愛。

舊約中上帝對我們有愛的應許(如詩23),新約中上帝的獨生子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犧牲,並在死而復活中兌現了。

  

結語:不要讓世界上的事情或結果,決定上帝多麼愛你

即使上帝不答應禱告,也是為了愛我們,因為萬事互相效力。如果你現在正走在幽谷裡,請不要害怕。幽谷不是墳墓,而是通往榮耀的隧道,上帝沒有離開你,祂正牽著你的手。

詩人與我們分享他生命的看見與領會――「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上主)與我同在。」(詩篇23:4

約瑟從生命幽谷走向宮裡,不是靠人的幫助,而是靠上帝的同在。同樣,上帝也能把你我的幽谷變成見證的舞台。 

約瑟從生命幽谷走向宮裡,不是靠人的幫助,而是靠上帝的同在。同樣,上帝也能把你我的幽谷變成見證的舞台。

 

Blogger Tricks

2025年11月1日 星期六

從曠野到高峰—預備自己成為神所用的人

 一、前言:曠野,是預備之地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要一起思想耶穌在世時一段關鍵的經歷—祂被聖靈引導進入曠野,受魔鬼試探,然後開始祂的事奉。

曠野,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那裡沒有食物、沒有水、沒有掌聲、也沒有人群。但正是在那個看似「什麼都沒有」的地方,耶穌真實地面對了祂的人性,也面對了祂要走的使命之路。

換句話說,曠野是靈魂被煉淨的地方,是一切事奉開始前的「預備之地」。若沒有曠野的試煉,就不會有事奉的剛強。

耶穌在服事之前,先被帶到曠野;同樣的,我們這些跟隨祂的門徒,在天路歷程中,也要學會在曠野中被主塑造。

今天禮拜結束後,我們要召開臨時會員和會選舉新一任的長老和執事,這不僅是制度性的安排,更是屬靈更新的時刻。

願我們都帶著謙卑與省察的心,思想我們是否預備好自己,成為神所用的人?願今天的信息,成為我們一起從曠野邁向高峰的路標。

 

 

二、在曠野中的三個試探:從個人、社會到屬靈的挑戰

馬太和路加兩卷福音書,都有這段耶穌受試探的詳細記載,從路加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受試探的三個層面:首先,是個人的;其次,是社會的;最後,是屬靈的,這三重試探其實正反映出人類整體的掙扎。

耶穌不僅是上帝的兒子,也是代表眾人的「新亞當」,祂為我們受試探、得勝,並忠實地走在這一條上帝的道路上,以下就讓我們逐一來看。

 

(一)第一個試探:在個人層面—食物與需要

魔鬼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吩咐將這塊石頭變成食物。」    這是最基本、最直接的試探:滿足肉體的需要。

魔鬼的暗示是「人不過是動物,最重要的是生理的飽足。如果你真是神的兒子,就應該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要。」但耶穌卻回答:「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祂說人不只是動物,不能只活在滿足身體的層次上。

耶穌在曠野中,代表上帝理想中的人發出回答—祂拒絕了撒但對人性的羞辱,只想滿足動物性的需求。

從亞當在伊甸園中因「吃」而失敗,到耶穌在曠野中因「不吃」而得勝,祂向我們顯明,生命真正的飽足,不在於食物,而在於順服神的話。

對今日的我們來說,這也是面對現實試探的提醒:我們常在工作、家庭中的掙扎,我們常要滿足眼前各種的需要。但耶穌提醒我們,若沒有上帝的話語,即使物質充足,靈裡仍是飢餓。

主耶穌後來也曾說過這樣的應許「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讓我們依靠上帝的恩典和應許,順服在上帝的話語之中。

 

(二)第二個試探:在社會層面—權力與榮耀

接著,魔鬼帶耶穌上了高山,指給祂看天下的萬國與榮華,說:「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只要你向我下拜。」這指的是社會性的試探—權勢、地位與榮耀的誘惑。魔鬼說得巧妙:「你只要拜我」就好,卻刻意不提「事奉」。

耶穌看穿了牠的詭計,因為敬拜誰,就必定要事奉誰。於是祂回答:「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祂要說的是「你要我敬拜你,為何不提敬拜的結果?若我拜你,就必須事奉你。」這提醒我們:敬拜與事奉是密不可分。

若我們心中拜的是權勢、金錢或名聲,最終我們也會事奉這些,成為這些東西的奴僕。

我們在社會、職場、甚至教會裡,常會出現這樣類似的誘惑:「走捷徑一點就好了」、「為了結果可以妥協一些吧!」。

但主說,只有上帝值得我們敬拜,祂也是唯一值得我們事奉的主。主耶穌提醒我們,要認清楚我們最終要敬拜、事奉的對象是誰。我們若單單敬拜上帝,也會從上帝那裡得到屬天的榮耀。

 

(三)第三個試探:在屬靈層面—宗教的虛榮

最後,魔鬼把耶穌帶到聖殿頂上,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就跳下去吧!」這是什麼呢? 魔鬼提出一個建議,牠要耶穌「你行個神蹟好讓眾人看見上帝的榮耀吧!」這試探看似屬靈,但耶穌知道,那是要祂去「表演」信仰。這實際上卻是一個屬靈驕傲的陷阱。

我在準備這講章時,讀到一位牧者如此寫著「很多人願意放棄世俗的榮華,卻難放下宗教的虛榮。」在信仰群體中,期待被看見、被稱讚、被認為『屬靈』,也可能成為一種誘惑。

耶穌拒絕了這樣的表演性的信仰,祂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真正的屬靈不是炫耀上帝的能力,而是信靠上帝的心。耶穌知道真正的高峰,不在聖殿的頂端,而在十字架的降卑和順服。

 

 

三、從曠野到高峰:被聖靈充滿的人生

路加說:「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就暫時離開耶穌。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4:13-14)這段在曠野的經歷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大家可曾想過,為何福音書中會留下關於這段事蹟的記載呢?這段經文極可能是耶穌曾親口向門徒述說,否則門徒們不會知道。

從祂的分享中,我們看見祂內心的掙扎與爭戰。祂在試探中奮鬥得勝,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安慰,如希伯來書作者所寫「因為祂凡事受過試探,卻沒有犯罪;祂知道我們的軟弱,也知道怎樣幫助我們得勝。」耶穌從曠野出來,不是更虛弱,而是更剛強。祂被聖靈充滿,預備好進入上帝的使命。

弟兄姊妹,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屬靈的曠野—有時是孤單的服侍、有時是心靈的掙扎、有時是信仰的考驗、有時是來自別人的批評攻擊,或是身心的疲憊和軟弱。

但上帝用曠野來預備我們,為要使我們學會依靠祂,不依靠自己。始祖亞當在樂園裡失敗了,耶穌在曠野裡得勝。

祂為我們開了一條新的路—那就是在試探中仍持守信心,在挑戰中忠實地倚靠上帝。

 

 

四、應用與勉勵:為長執選舉與教會未來禱告

今天,讓我們為教會新一屆的長老、執事選舉禱告。這不只是民主程序,而是透過群體領受屬靈的呼召。

求主興起敬畏祂的人,讓我們和平教會在未來四年中能繼續走在主的旨意中。

也請今天新當選的同工們,在明年11日正式就任前的這段時間,有如預備進入屬靈的「曠野期」安靜下來,尋求主的心意,讓自己被神重新塑造。因為教會的服侍,不是誰更有能力,而是誰更願意順服。

我們一起順服神,一同察驗上帝的心意。上帝要使用的,不一定是最能幹的人,而是願意被祂煉淨的人。因為只有被上帝煉淨的人,才能被上帝大大地使用。

 

五、結語:從曠野到高峰

弟兄姊妹,高峰在哪裡?不是名聲的巔峰,也不是權力的頂點,而是順服的高峰、十字架的高峰。

耶穌從曠野走出,帶著聖靈的能力,走上十字架的道路。祂教導我們知道:每一個曠野的經歷,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加成為合神所用的器皿。

願我們和平教會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能在曠野中學會聆聽、學會依靠,透過恩典,在高峰上榮耀主的名。

讓我們一起禱告,求主預備我們,從曠野走向高峰—成為祂所喜悅、所使用的子民。阿們嗎?我們一起來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