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親愛的兄姊平安,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來自使徒彼得在年老時寫下的一封書信,是他對分散在羅馬帝國各地、處在苦難與壓力中的基督徒所發出的勸勉與安慰。
前幾次我們有提到,彼得寫這封信的時代背景大約是主後64年,當時正是羅馬皇帝尼祿掌權的黑暗時期,當尼祿放火燒羅馬城後,誣賴是基督徒所為,被視為動亂分子,甚至成為遭受迫害的代罪羔羊。
就在這樣的處境中,彼得寫了這封信,這不是一封抽象的神學講論,而是來自一位親眼見過基督受難、自己也準備為主殉道的長者,對在逼迫中的教會所發出真誠的提醒和盼望。
如今我們來到這封信的最後段落,他在這書信的最後寫下:「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前4:7-8)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彼得要再說些什麼。
二、與台北信徒的對話:時代不同,挑戰卻同樣真實
在研讀這卷書信時,或許有些人心裡會想「我們在台北,哪有那麼嚴重的迫害?」確實,我們沒有被丟進鬥獸場,也沒有被公開羞辱。然而,我們正在面對的,是一種「隱形的壓迫」,像是--
1.忙碌的生活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讓我們的靈命慢慢枯萎。
2.來自價值觀對我們的衝突,在信仰與現實之間進退兩難。
3.來是孤單與冷漠的城市節奏,讓人們無法真實彼此相愛。
4.來自內心的試探與迷惘,被遊走吼叫的獅子在尋找破口。
5.來自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或關懷周圍他人的痛苦處境。
正因為如此,彼得的提醒,不是過去的歷史記載,而是今日的生活指南。他的字句跨越時代與語言,也要對我們的心說話。以下就從這三個面向來認識他所說的重點。
三、謹慎自守:夜班護理師在守護病房
這就如同,想像一位在醫院值夜班的護理師,她整夜不能睡、不能放鬆,在加護病房中值班,看著儀器的數據,定時巡視每一個病人的狀況,因為她知道,一時的鬆懈或疏忽可能導致傷害,這就是彼得說的「謹慎自守」—不只是道德上的警醒,更是一種全人全心的自律與專注。
「謹慎自守」這個詞,在原文希臘文中有一種「保持清醒、有節制」的意思。
回想我們在城市裡有太多誘惑和麻痺人心的聲音,讓我們不知不覺就分心,甚至是滑倒。
試問,在我們過去的生活中有多少次的「滑倒」呢?不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為自己設界線、沒有在忙碌與慾望之間設立停損點?
我們被社群媒體牽著走,被焦慮牽著跑,被眾多的訊息所洗版和淹沒,卻忘了上帝要我們先學習「安靜」。彼得要我們留意,把容易發散的心收回來,像護理師那樣謹慎自守。
四、儆醒禱告:與神的連線,不容中斷
彼得接著說:「要儆醒禱告」。如果說「謹慎自守」是看顧自己的內心,那麼「儆醒禱告」就是不間斷地連線於神。
在台北生活緊湊,禱告常常容易變成「打卡式」的例行公事,像是一杯便利商店的咖啡,快速、方便、隨手可得,但少了那細細品味那咖啡醇美的時光。
但彼得說要「儆醒禱告」—指的是有意識、有連結、有深度與神連線。
試問,我們是否一不留意,就常在手機螢幕前停留超過一小時,卻很難安靜五分鐘來與神對話?
大家是否有留意到上禮拜三晚上草莓月的新聞,我無意見看到這訊息,那天晚上等部門線上禱告會結束後,上去教會頂樓看看月亮,怎麼跟網路上照片月亮的顏色不一樣呢?其實月亮並沒有變成粉紅色,原來這是北美原住民對六月滿月的稱呼,是我在看訊息的時候看漏了。
但我才發覺,原來自己已經好久沒有這樣「賞月」,邊賞月邊在頂樓空地中慢慢踱步,默想今天的這段經文,看著周圍的萬家燈火,那成為一段與主禱告連結的時光,也為能有這安靜時間獻上感謝。
此外,曾有聽兄姊分享過,他每天搭捷運通勤時,會有一段時間閉上眼睛默禱,把那一段車程當作與神相遇的時間。他說,當他學會這樣做,整天心情就會被調整,像是找到了心靈的安穩。
禱告是我們在浮動不安的生活中,找到穩定生命之船的錨。弟兄姊妹,在你日常生活當中,試問,何時何處才是你珍惜可以儆醒禱告,與主相遇的秘密花園呢?
禱告是心靈的對話,是靈魂的安息,那是一種我們願意停下腳步、不滑手機、不分心,讓神對我們說話的時刻。
儆醒禱告,不是多長、多美,而是真誠地與神連結,當我們儆醒禱告,我們的心才能在混亂中保持平安與方向。
五、切實相愛:不是客套,而是有重量的愛
在一個講求效率與利害計算的城市裡,我們談論的愛往往變得輕盈、疏離和表面。甚至連我們教會裡說到的「平安」和「代禱」,或是LINE群組中親切的問候貼圖,也可能成為客套。
但彼得接著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前4:8)這是一句深具挑戰性的話。
什麼是所謂「切實」相愛呢?在原文是「熱切的、持久的」,像是拉筋拉到底那樣的用力,不是表面應付的愛,而是願意承擔對方軟弱的愛。
在教會群體裡我們會遇到個性不同、背景不同的人,有時難免會有摩擦、誤解,甚至受傷。
可是彼得從主領受的,是要我們「彼此款待,不發怨言」,「按著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這樣的愛在需要在群體中操練的,就像最近這陣子常下雷陣雨,我們明知道會被淋濕,卻還是要撐傘出門,因為愛不是等待天氣好才願意出門,而是願意在風雨中為對方遮風擋雨。
各位,這種切實的相愛,不是一味的虛應或表面的溫柔,而是能承擔別人破碎、願意原諒、肯服事的愛。
例如當小組中某位成員陷入情緒低谷,不再參加聚會時,我們是選擇不聞不問,還是會主動關心?當弟兄姊妹做錯事,我們是輕易論斷並與他疏離,還是願意陪伴他悔改呢?
弟兄姊妹,真正的愛是帶著十字架重量的愛,真正的愛是願意把時間、空間、情緒打開,去陪伴跟你我一樣是不完美之人的愛。
就如主耶穌,也是在我們還當罪人的時候為我們付出愛,讓我們可以因此回到天父的懷抱中。
六、苦難與盼望同行:我們不孤單
接著,在第五章彼得再次提醒我們:「你們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魔鬼最常攻擊的方式,往往不是用恐怖的樣貌,因為那些反而會讓我們倒轉回來依靠主。
魔鬼最常攻擊的方式,是用「絕望」、「孤單」、「自責」的聲音,在我們內心控訴。特別在城市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因為失敗或壓力,就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基督徒。
想想什麼樣的基督徒,是魔鬼最常攻擊的對象﹖是的,魔鬼要攻擊領袖,所以請為教會的牧師、長老們守望代禱,但魔鬼也喜歡攻擊那些在信仰群體邊緣,甚至是落單的人,因為落單更成為容易被牠所吞吃的人,在動物頻道上的影片,常是這樣發生,不是嗎?
彼得接著說「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彼前5:9)他的意思是,我們不是唯一處在掙扎中的人。
當我們學會彼此坦承軟弱、彼此代禱,就能看見上帝如何透過信仰群體中的真誠與愛,帶來醫治與更新。
各位,你的憂鬱不是只有你有,你的疑惑不是只有你問過,當你以為自己信心最弱的時候,其實你我正與萬千信徒一起走在信仰的路上。
通過最重要切實相愛的連結,我們才真正活出彼得所說的群體見證—一群即使在患難中,仍然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切實相愛的人。
七、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這不確定的年代和在這快速變遷的城市裡,上帝依然透過彼得對我們說話:
要謹慎自守:好像值夜班的護理師,留心顧守我們的心。
要儆醒禱告:看重與上帝連結,不讓靈命和上帝斷訊,找回生命該有的節奏。
要切實相愛:熱切持久地相愛,並願承擔別人破碎、願意原諒、肯服事的愛。
這樣的生命,不僅是對上帝有回應,也會讓身邊的人感受到,我們的信仰是有溫度的,是能陪伴人度過黑夜看見曙光,是可以讓人想要問起你我生命盼望的原因的。
受到,我們的信仰是有溫度的,是能陪伴人度過黑夜看見曙光,是可以讓人想要問起你我生命盼望的原因的。
無論你今天的處境如何,我們知道這並不是孤單的戰鬥,在苦難中心存盼望,儆醒等候主的再來。
這封在快兩千年前,老彼得寫信給在苦難中的信徒的信,這封信也是為你我而寫。願我們一起在主裡站立得穩,彼此扶持,同走這條跟隨主的道路。阿們嗎?我們同心來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