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我和我的家都要事奉上主

 一、前言

今天是「棕樹主日」,耶穌基督在這日騎驢進耶路撒冷城,沿路民眾手持象徵優美、高雅與勝利的棕樹枝,準備迎接勝利者和君王的到來。這日也是受難週的開始。耶穌光榮進耶路撒冷,也逐步走向十架。

同時,今天也是教會明定的「兒青主日」,所以我們有看見少年團契的獻詩,他們為了預備這次的獻詩花了好幾個禮拜的時間認真練習,願上帝悅納他們全心全意地付出時間、用心的預備。

在兒青主日的今天,我們要來思想關於「家庭祭壇」與基督徒的關係。

 

 

二、甚麼是家庭祭壇」

()「家庭祭壇」的定義---簡單來說 「家庭祭壇」即「一家人舉行的家庭禮拜」。

記得在之前服事的教會,曾經探訪過一個很特別的家庭。這個家庭每天晚上準時十點舉行家庭禮拜,而且兩個還在就讀大學的女兒一定會在十點前趕回家裡和父母一起禮拜。

印象最深的是我問這位在「血汗公司」工作的爸爸:「如何在繁忙的工商社會中維持每日舉行家庭禮拜的習慣呢?」他回答了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我每天都求上帝保守這段家人一起舉行家庭禮拜的時間,求神讓家人能不受任何阻擾的參與在家庭禮拜中。」

各位兄姊,你有發現嗎?「看重家庭禮拜」跟「維持形式上的家庭禮拜」有多麼不同的差別。

如果只是為了維持「家庭禮拜」的形式,而不是真的看重家人如何在「家庭禮拜」中彼此分享生活中的信仰價值觀、靈命的增長經驗,我們便很容易就會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甚至還會覺得舉行「家庭禮拜」是一種「犧牲」;因為它讓我們犧牲了在閒暇時間可以擁有「更精彩的生活內容」的權利。

因此接下來,我們要來看聖經中建立家庭祭壇的人,並且學習他們的行為!

 

()建立家庭祭壇的聖經人物---以亞伯拉罕(亞伯蘭)為例

亞伯拉罕的祖先原本是住在異教文化的迦勒底吾珥,這裡可說是當時的文化、商業、政治、軍事及交通重鎮,當時他還是名為亞伯蘭。上帝在示劍摩利橡樹那裡向亞伯蘭顯現,他就在那裡築了一座壇(創126-7

於是75歲的亞伯蘭,帶著家眷─妻子撒萊、侄子羅得及所有的財物,往不知去向的目的地移動。在抵達迦南地的希伯崙之後,亞伯蘭便在幔利的橡樹紮營並為耶和華上帝築了一座壇(1318)

從這些記載,我們看到亞伯拉罕,無論遷居到甚麼地方,都以「築壇」來向上帝求告。

這樣的行為深深影響他的後代,直至以撒成年獨立之後,他也是隨著父親的腳步,每遷移到一處落腳之地便會築壇獻祭。可以確定─亞伯拉罕和以撒就是因為有著在該地生根落腳的決心,才會築壇獻祭!

我們可以說「築壇」的舉動是代表這一家人希望能在這塊地土上共同經營他們的生活,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一家人打算在這個共同生活的地方完成神對於每一個家庭成員中的計畫。

從這位聖經人物,我們學習到,無論遷居何處,均需「築壇」,求告上帝的名,也就是重視敬拜上帝的事。

建立「家庭祭壇」,讓信仰生活化,使信仰可以逐代傳承。就像亞伯拉罕;以撒一樣(創2625),雅各也是如此(創3320251)。

 

 

三、猶太人的借鏡(從一部雋永的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談起)

這張圖是描述主人翁一家在安息日家庭印象中非常深刻的一景:恪守安息日傳統的一家人。以敬拜上主啟始,末後以父親的祝福來結束整個家族的敬拜。 

 


 

()猶太人的家庭宗教教育

從西元前700多年至1948年,流亡世界各地二千餘年的猶太人,長期處於流浪散居的狀態,也曾經受了反猶主義的迫害壓制,幾百萬猶太人死於非命。

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沒有國家的保護,為什麼他們始終能保持民族的獨立性與文化延續?想來,「宗教教育」(特別是家庭宗教教育)佔了很大的功勞。

猶太人是一個看重教育的民族,在家庭中,父母更是在養育外還要負起了教導的最大責任。我們可以從聖經中看見父母親對教育的重視分成三方面:

1.指導謀生能力---猶太父母認為若沒有教孩子獨立有一技之長,無異於教他做盜賊(啃老族)

新約中我們看到的情形通常是「子承父業」,例如:保羅是織帳篷,耶穌則是木匠(183;可63)

 

2.做人道理、品德培養不可廢---給予正確的人格培養。

就像箴言226所說:「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但是管教也應該要合宜,不要過分偏激,像箴1917所提醒的:「趁還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不可執意摧毀他。 (和合2010)

「趁兒女年幼可教時,應即時管教,但不可過激,以致毀滅了他們。(現代中文譯本2019)。」

 

3.宗教教育---藉著每日的祈禱和看重節日,使兒女認識上帝。

猶太人將之視為比前兩點還重要的神聖使命。傳統猶太家庭是以猶太經典為孩子的啟蒙教材,啟蒙教育更是由母親開始。孩子五歲就開始以申命記作為學習律法的基礎課程,也學習摩西五經、歷史書和先知書,目的是確保每個猶太人都能閱讀和理解律法,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上帝的律令,成為一生的幫助。

 

()宗教教育不能只靠教會主日學

 來看一份來自2022年的台灣教會教勢的資料:聚會總人數為445,727人,其中青少年(包括國中、高中及大學生)有53,574人,兒童有54,293人,兩者人數相當。

然而,進一步探究會發現小學有六個年級,而國、高中及大學共有十個年級,但兩者人數竟然相當,這顯示出青少年族群的流失極為嚴重。

反思目前教會兒童及青少年的牧養現況,儘管主日學老師和青少年輔導投入了大量精力,但面對現今網路文化及多元的價值觀,僅靠每週約兩至三小時的聚會來提升青少年的靈性成長是有其限制的。

另一方面,隨著教會組織發展越來越成熟,許多父母將教養孩子的責任交給教會,自己卻疏於承擔。在缺乏家庭牧養的情況下,不僅難以實現信仰生活的具體化,也削弱了家庭對信仰傳承的影響力。因此,建立「家庭祭壇」是一件非常重要也必須要重視的事。

 

()對於父母而言,建立家庭祭壇就是「讓耶穌幫你帶小孩」

從市面上汗牛充棟的親子教養書,我們便知道在這個家庭功能外移給保母、托嬰、安親班、補習班…...的時代,許多父母對於養兒育女其實有著許多焦慮。

想一下,把孩子生下來除了達到基因血統的延續之外,還有甚麼重要意義呢?

請來看一段經文:「等到時候成熟,上帝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之下,為要把律法之下的人贖出來,使我們獲得兒子的名分。因為你們是兒子,上帝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我們。可見,你不再是奴隸,而是兒子了,既然是兒子,就靠着上帝也成為後嗣了。」(44-7)

我們要從「與三一真神同工的馬利亞」之角度來思想這段經文。

在路加福音書中,稱馬利亞為「是女子中最蒙福的」(142),但這位「最蒙福的女子」其實在教養、陪伴孩子的經歷中卻是多受苦難。

最先因為聖靈感孕,她承受「未婚懷孕」之罵名,險險被善良的未婚夫約瑟暗暗解除婚約。

再來是她臨產時卻找不到合宜的地方,只得暫借旅店旁的牲畜圈舍產子,孩子包白布置於馬槽內。

孩子稍長後又得逃命至埃及,因為希律王意欲殺害治下所有兩歲以下的男嬰,因為其中一位對他坐穩王位有礙。

好不容易孩子平安長到12歲,這位青少年耶穌似乎讓馬利亞充滿不解,就像現代的父母,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那般,顯得不知所措與充滿困惑。

待孩子成年了,這位母親面對的是孩子終年不在身邊,連話都鮮少說上幾句。最讓人不忍心的是她要直視那辛苦懷胎10月生下的孩子,受盡輕視、嘲弄、虐打,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但是,馬利亞的生養耶穌基督,卻是三一真神的拯救計畫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環。

各位父母親、阿公、阿嬤們,您們想過嗎?您們對孩子的教養看顧,帶領他們在充滿基督信仰的家庭氣氛中日漸成長,不也是參與在三一真神的拯救計畫、與上帝同工嗎?

不過,因為社會型態的改變,許多兄姊未必踏入婚姻中建立家庭,或是因為配偶的信仰與自己不一樣,所以「建立家庭祭壇」這回事似乎與自己毫無關係。所以,今天這一講是否與單身的兄姊或信仰不同的夫婦無關呢?

我要跟大家說的是─家庭祭壇一定要先從個人開始,從個人天天為家人禱告後,再經由夫妻天天一起交通禱告,以致達成全家一起有家庭祭壇的目標。因此,祭壇得先從自己築起。

還記得雅各在伯特利夢見天梯,醒來後在醒來之處興建祭壇的事蹟嗎?當時的他因為搶了兄長以掃的長子名分,怕以掃氣極而殺了他,因而出逃投奔舅舅拉班。

當時的他也還是個年輕單身漢(羅漢腳)而已呢!所以建築「家庭祭壇」是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重視的事。

 

結語

在家中傳承基督信仰,使下一代在年少時期就能仰望上帝─在困難中信靠祂;不忘記祂的作為,更是心存感恩,遵上帝心意而行。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您也願意在您的家庭中建立起「家庭祭壇」嗎?

藉著「家庭禮拜」回應神的呼召,用神的話語儲備信仰的力量來面對世界種種的挑戰,禮拜時間或許不用太長,內容可以包含唱詩、讀經、分享家庭成員的生活體驗和代禱事項…,甚至還可以和家人一起設計活潑又有創意的家庭禮拜呢。

親愛的兄姐,心動了嗎?期待您心動之餘能進一步身體力行,和您的家人一起興建家庭祭壇!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