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影片 :
今天要從法利賽人跟稅吏的禱告來學習:什麼是我們在上帝面前正確的禱告態度。目前社會有所謂委外「發包工程」,羅馬帝國時代則有「包稅制度」,譬如規定某城一年需繳四萬塊稅金,承包者如何收稅、實收多少是自家的事,政府不管,只要如期繳交此定額即可,這就是包稅。因此,包稅的人往往設法以超收規定的額度來賺取利潤,這樣的人極為人們所厭惡,這包稅的人就是當時的收稅人,又稱稅吏(Publican)。
Ⅰ.引言:Pharisee (BADD)
美國洛杉磯Bel Air Presbyterian Church(貝爾埃爾長老教會)的會堂與和平新堂相仿,亦屬於半圓形會堂,有個提供舞台表演的空間。教會中有一群人組成一個團體,稱為「Bel Air Drama Department」(BADD,貝爾埃爾教會戲劇部),專門把福音故事用戲劇表演的方式呈現,他們把今天的經文以現代版的方式詮釋。
片頭:That’s BADD (這是BADD)
司會:As we hold hands for the Benediction,當我們手拉手來接受祝福時,Pray for the person to the right of you,請為你右邊的人禱告,That this week they might find God’s grace.再來一週中能得到上帝的恩典。Pray for the person to the left of you,請為你左邊的人禱告,That this week they might find God’s mercy.再來一週中能得到上帝的憐憫。
女招待:Lord, I am not one of those people.主阿,我跟這傢伙不是同夥的,People that commission have to worry about people like him.他們常讓警察煩惱。Thank God, I am not like that.感謝主,我跟那傢伙不一樣。
男招待:Oh, great. Why do people like that have to bother us on our Sunday.這下可好了,為什麼像這樣的人會來騷擾我們的主日。God, thank you I am not like him.上帝,感謝你,我跟他不一樣。
男會眾:Hah, oh, a retizzle here.哈,喔,來一個混黑幫的。女會眾:Oh, no, don’t make eye contact.喔,不,不要跟他有眼光接觸。What’s he after.他來這裡要幹嘛?God, I am not like that guy.上帝,我跟這傢伙不一樣。
樂手:Oh, great.喔這下可好了,I hope he is not coming up here to talk to me.希望他不會來找我說話。Tough guy, that he’s all about.裝老大,這就是他的樣子。And God, I am not like him.上帝阿,我跟他不一樣。
黑幫老大:Dear Lord, I am a sinful man,親愛的主,我是一個罪人,Have mercy on my soul.請憐憫我的靈魂。
短劇儘管只有幾分鐘,卻比牧師講道三十分鐘,還有影響力。因為你可以體會劇中人的喜怒哀樂。請問劇中有法利賽人嗎?一個還是很多個?法利賽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其實,好人才有可能變成法利賽人,尤其是很好的人。譬如,劇中當招待的、敬拜團、樂手,這些人都是服侍者,都是相當好的人,然而,當一個騎重型機車的大哥級人物,大剌剌地走進教會時,這些人均有一個念頭:「你來幹嘛?」這些人,在那當下,就成了法利賽人。
Ⅱ.故事的文學背景(Literary Context)
文學背景(literary context)探討的是,聖經作者在編排多個耶穌故事時的用意。馬太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的編排方法各有不同,作者想要表達什麼?這就是literary context。若不加以注意的話,就不可能發現作者的巧思,以及所要傳達的意義。今日我們要研讀的本文「稅吏與法利賽人」,有一段「前文」,一段「後文」(如下圖)。聖經若不讀前後文,就容易「斷章取義」,也看不到作者特意將之擺在那裡的用意,會忽略其中的層次。今日這段故事剛好在一連串六個事件或比喻的中間,在它之前有三段,其後亦有三段:
1.痲瘋癒敬拜主感謝神
第一個故事講述十個痲瘋病人前來求耶穌醫治,他們得著醫治後,九個本地人未道謝即返家,僅有一位外國人回來向耶穌道謝,拜耶穌,歸榮耀與上帝。「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上帝,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裏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上帝嗎?」(路17:15-18)耶穌就對他說:「走吧!你的信救了你。」(路17:19)這段經文的主題是:「信」帶出來的結果,是會「感謝讚美」上帝,因此「敬拜」、「感謝」是與「得救」有關係的。
2.神國度在愛心的關係
第二個故事敘述耶穌與法利賽人談論「天國在哪裡」的議題。法利賽人問耶穌:「上帝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上帝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上帝的國就在你們心裡(心裡:或做中間)。」(路17:20-21)換句話說,不是「時間」的問題,也非「空間」的問題,而是上帝的國度存於「心裡」(或是在「中間」),所以無論何處或何人心中充滿上帝的愛,那地方就是「上帝的國」。這段經文談的是「關係」與「內心」,因此我將它詮釋為「愛心的關係是進神國的要件」。
3.寡婦鍥而不捨的懇求
第三個故事是耶穌所講一個關於寡婦禱告的比喻。有一個寡婦很可憐,被人欺負,她就去求法官保護,可是這個法官是貪官污吏,寡婦身無分文,無法送他什麼東西,她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拼命的去按鈴申告,到最後法官受不了她的打擾,只好受理案件。耶穌用這樣一個很奇怪的比喻,講述一個無依無靠的人來到法官面前,拼命地跟法官要的這種態度。「那城裏有個寡婦,常到他那裏,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冤。』他多日不准,後來心裏說:『我雖不懼怕上帝,也不尊重世人,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常來纏磨我!』」(路18:3-5)這個故事表達的是我們若像一個無依無靠的人,拼命地懇求伸冤時,終久必會得到他所希冀的。
4.兒童單純仰望的信靠
接續的故事談到兒童。有一些人帶小孩到耶穌那裏,門徒覺得小孩很吵,想要趕走他們,耶穌說不可以,因為在天國裡面的人,正如小孩一般。「有人抱著自己的嬰孩來見耶穌,要他摸他們;門徒看見就責備那些人。耶穌卻叫他們來,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路18:15-16)這些孩子一無所有,也一無所長,只能完全地依賴,耶穌說在神國裡面的就是這樣的人。你可以注意到,兒童與寡婦是相對稱的──他們都是無依無靠,只能完全地信靠,沒有什麼可以誇口炫耀的。
5.進神國須愛心的實際
接著,是一個年輕的官,既富有又有求善的心,他跑來問耶穌:「我什麼都做了,還需要做什麼,才能進上帝的國?」耶穌看見他,就喜歡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話,就甚憂愁,因為他很富足。」(路18:22-23)這裡耶穌提到的是如何進上帝的國,你要對窮人有愛心到一個程度,願意全部分給他們,這是「愛心的實際」,與前面的「愛心的關係」相呼應。
6.瞎得醫跟隨主讚美神
再來就是瞎子「巴底買」的故事,這位瞎子被耶穌醫治後,跟隨耶穌,歸榮耀與上帝。「耶穌說:『你可以看見!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見了,就跟隨耶穌,一路歸榮耀與上帝。眾人看見這事,也讚美上帝。」(路18:42:43)這裡又與痲瘋病人得醫治的故事相呼應,此處談的是「讚美與跟隨」。
因此作者在編寫上運用「對稱」的方法,這是新舊約文學中,一個很特別的寫法,若非認真研讀、比較,就不能看見其中的精妙。這裡有三層對稱關係:最內層是兒童與寡婦的「無依無靠的完全信心」,中間是愛心的「關係與實際」,最外層則是得到上帝恩典之後的「敬拜、感謝、讚美、跟隨」。這在聖經研究上,被稱為「交叉結構」(Chiasm),如同眼睛的「視交叉」一樣,左眼輸入最後會進入右腦,右眼輸入最後會進入左腦,把一個中心「包」在其中。因此,也有人稱這個為「三明治」(sandwich),最外層是「麵包」,中間是「生菜」,再來是「芥末」,最裡面那塊才是「牛肉」,也就是,中間的訊息最為重要。聖經作者用這種「交叉法」,當訊息彼此交叉匯聚在一焦點時,那焦點就是重點,因此,今天要講的故事,看起來是七個故事中的一則,但就編排的位置來看,它是焦點,像三明治中央的那塊「牛肉」。讓我們一起來思考這段法利賽稅吏故事,隱含什麼重要的信息?
III.法利賽與稅吏的禱告(The Prayers of Pharisee & Publican)
1.自信滿滿孤芳自賞
這段經文包含兩個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他的動作不多,話倒是不少,而旁邊的稅吏,動作多,話短少。他們唯一共同處,就是都沒有跟人群站在一起,前者孤芳自賞,不想與他人同流合污,所以,獨立於人群之外;後者則是怕自己玷污了他人,所以站在角落。因此,兩人都是孤孤單單地各佔一方,一個在前,一個在後,然而,他們的態度基本上是相反的。這位法利賽人很有自信,覺得上天堂非他莫屬,認為自己該做的都做了,「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路18:11ab),「自言自語」也就是「自我感覺良好」。我常常在受洗班說:「如果你覺得自己還不錯,就不要受洗」,因為倘若人自認狀況良好,何需上帝介入其生命中?耶穌專找壞人,他好像資源回收公司的董事長,專門買別人丟棄的,並加以改造。
啟示錄有一個「老底嘉教會」,正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例子,他覺得自己是富足、發財,並且「一樣都不缺」,既然什麼也不缺,就不需要向上帝禱告祈求,因為他什麼都有。我準備這篇信息時,反觀和平教會,便擔心和平是否這樣的教會?有華麗的新堂,二億六千萬均來自弟兄姊妹的奉獻,有高科技與講道結合,有陣容壯大的詩班及訓練有素的敬拜團,你看,我們多棒!上帝說:「你們缺什麼?你知道嗎?」我們要留意自己和上帝的眼光是否不同,「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3:17)你知道你不夠的在哪裡嗎?還是你只看到所擁有的部份?然後為此沾沾自喜?這些完善的硬體與優質的環境,並不是罪過,上帝賞賜給我們教會這些,我們應感謝上帝,可是難道和平教會「只有這樣」嗎?和平教會在愛心上是否不足?對宣道的關懷是否不夠?
我們成人主日學現在幾乎辦不起來,大家想學習成長的動機根本不夠。以前總說因為沒有教室,現在蓋了新的禮拜堂,不能以空間不足為理由。目前曾牧師與教育部的長老正在規劃,如何讓弟兄姊妹除了禮拜之外,還能夠一起學習成長。現在他們最大的問題,不是不知道如何開課,而是,一來找不到老師,二方面找不到學生。找不到老師,可以栽培,找不到學生,才是最大的困境。我曾問參加禱告會的人:「明年願意來教課的,請舉手。」沒有人舉手,可見缺乏師資,而願意來上課的,也是寥寥可數。這是我們教會的現況,可是你把這個當做是我們教會的問題嗎?我們的信仰需要再學習嗎?需要成長嗎?還是只維持每週打扮得體面,參加禮拜、奉獻,然後回家這種習慣嗎?你是否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平教會的不足?其實我最近感觸很多,從志偉兄身上,就讓我看到我們教會在愛心上有多麼不足,在處理一位面對困難的人的智慧上何等不成熟。你看得到我們令人欣羨的新建築與服事團隊後面,也有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一面嗎?一個教會不是只有堂皇的禮拜堂與牧師精彩的講道就足夠,還有很多是弟兄姊妹需要學習成長的,你看到那個層次嗎?若沒有,你就成了法利賽人,沒看到自己的不足與需要──即使人以外表光鮮亮麗自傲,但在上帝的眼中,卻仍是可憐的乞丐。
2.數落別人來感謝神
這位法利賽人不但自我感覺良好,更糟糕的是他還用數落別人來感謝上帝,這種感謝很可怕──感謝上帝,我比他好。這就是那法利賽人唯一的感謝:「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c-e)「我不像」這三字很可怕,因為別人或許真的很糟糕,但別人的軟弱不一定保證你是優質的,別人的壞跟你的好沒有關係──你好不好、合不合神心意是另外一件事。這位法利賽人以貶低別人來提高自身的價值「Lifting self up by tearing others down」,你給別人打分數,並不代表你比別人強壯,「豈可定我有罪,好顯自己為義嗎?」(伯40:8)這是他第二個問題。
3.超越法律沾沾自喜
他甚至自認做得比律法所規定的還多。若你不懂舊約,就不知道這種作法的可怕。他說:「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18:12)其實摩西律法規定一年禁食一次,在七月十號贖罪日(Yom Kippur)這一天要禁食,「贖罪日要刻苦己身」(利23:27)。可是這位法利賽人卻表示,一年一次哪夠,我一週禁食兩次。這可是摩西律法的一百零四倍。禁食固然好,但實在不必拿來誇口;上帝只說「五榖、新酒、和油」(申14:23),這些要十一奉獻。但這位法利賽人卻是:「如此哪夠?我家裡有的薄荷、茴香、芹菜等都獻上十分之一」。耶穌曾指出:「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23:23)這法利賽人不只獻上田裡所種的,連後花園的收穫也都獻上,強調的是一個「都」字,表示他的自負心態:「我不只做得比別人好,甚至超越摩西律法的要求,上帝,我這樣夠不夠好?」其實,這個人的確做了很多,好得沒話說,但是由於做得太好,且以此誇耀,就成為只重禮儀規章的「法利賽人」。
4.遠遠站立垂頭望地
再來看看稅吏,這位稅吏自認沒有什麼好誇口的,也不敢說什麼,只能頭低低、站遠遠的。「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路18:13ab)跟以斯拉的禱告一樣:「我的上帝阿,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神仰面;因為我們的罪孽滅頂,我們的罪惡滔天。」(拉9:6)他知道自己滿身是罪,所以「不敢」,沒有說話,僅有卑微的姿勢。
5.捶胸頓足哀聲嘆息
接著,稅吏「只搥著胸……」(路18:13c),捶打胸膛是很痛苦時的表現。聖經說:「宮女搥胸,哀鳴如鴿」(鴻2:7),這是哀傷的表現。所以這位稅吏到了聖殿,遠遠地低著頭站著,知道自己做了很多壞事,覺得沒有資格站在上帝面前,因為痛苦而捶打自己。
6.求神開恩憐憫罪人
最後他只有一句禱告:「上帝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de)因為他沒有別的話好說。大衛王說:「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惡。」(詩32:5)他向上帝陳明自己的罪,求上帝開恩。
Ⅳ.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從這段稅吏與法利賽人禱告的故事,我們可以學到:
1.不要自以為義藐視別人
第一,我們要學習,不要自以為義藐視別人。「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路18:9)耶穌說這比喻的目的不是針對法利賽人,法利賽人只是他比喻中的例子,他的對象是「仗著自己是好,而藐視別人」的人。試想,耶穌講這個故事的當下,誰是聽眾?當然有法利賽人,也有耶穌的學生。故事中的法利賽人說:「我不像……」,此時耶穌的學生心裡面會不會想:「感謝主,我沒有跟法利賽人一樣。」當人想著:「還好我不像法利賽人一樣」的時候,這人就成了法利賽人。耶穌舉這個例子,讓讀者、聽眾越發無法忍受法利賽人的自傲、而開始評斷比較時,當下那人不知不覺就變成另一個法利賽人,心裡所想的也都是「我不像……」,這叫做「法利賽陷阱」(Pharisaic Trap)。要小心這個陷阱,在看別人不是的同時,自己不要也變成那樣的人。
2.讚美感謝認罪代求祈求
每一個要受洗的人,我都教他們禱告。把手舉起來,五根手指代表五個內容:讚美、感謝、認罪、代求、祈求。讚美、感謝是「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進入他的院。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詩100:4);認罪、代求是「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5:16);最後是替自己的祈求,「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腓4:6)如果用這個為標準,這位法利賽人幾乎沒有禱告,只是在自言自語罷了。他所說的那麼多內容當中,只有兩個字是感謝,說是感謝還有些牽強,因為其後是接二連三的貶低他人。「……『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18:11-12)
3.禱告只有自己自言自語
這樣的人,禱告時只想到自己,沒有想到上帝,也沒有想到別人,所以聖經說他是「自言自語」。自言自語在希臘文中叫做「pro,s e`Autou/ 」「pro,s」翻譯成英文有with、by、to三個字,「e`Autou/」就是himself,也就是「他跟自己禱告(pray with himself)」、「他自己一個人禱告(pray by himself)」、「他對自己禱告(pray to himself)」,所以中文翻譯成「自言自語」是相當傳神的。
很多人禱告是唸給自己聽,這不是禱告。禱告應該是跟上帝說話,至少禱告中應提及上帝,而不是講給自己高興,自娛自欺。法利賽人短短的禱告詞當中,一共出現五個「我」,中文因文法關係,刪減掉一個,但希臘文與英文中皆有五個,可見這位法利賽人心中只有「我」。反觀耶穌,他教我們如何禱告的?耶穌的教導中,一個「我」都沒有,整個主禱文當中,都是「我們」。「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譯:脫離惡者)。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太6:9-13)把別人放在禱告裡面,不是只有我而已,而是我們;也不是只有別人,還有「你」──上帝。
4.道德優越欠缺謙卑慈悲
法利賽人不是壞人,其實是很守規矩的好人,唯缺兩點:其一,他不將自己的好,歸榮耀給上帝,不知這是上帝的恩典,卻將之視為自己的成就;其二,因為他很優秀,所以對別人的不足與軟弱,一點慈悲也沒有,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怎麼幫助別人;禱告中,只是拿別人來襯托自己的偉大。所以他在上帝面前,缺少謙卑;他在別人身旁,缺少慈悲。
不要把法利賽人當成壞人,他是修養很好的人,守道德敬禮儀,他的話都是真的,可是他的態度有問題。保羅說:「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一個人長大,人格可以健全,道德修養可以很好,是因為:第一,他出生身家背景不錯,第二,他受的教育不錯,第三,他的朋友皆為好人,他有很多好的環境,所以才有今天的他。沒有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是十全十美的,當你了解其實上帝已經給你很多恩典,是別人從小可能沒有的,你就不會沾沾自喜,反而會謙卑地滿心感謝上帝的恩典,因為有一些好的環境,所以才有今天的你──沒有一個人的想法與自我概念是自己獨立發展而來,全仰賴上帝所賜的恩典,若人明白箇中道理,便不會驕傲。保羅說,這些都是你領受而來的,為什麼要誇口呢?別人沒有像你這麼好,可能因為他們沒有這些恩典,他們有一些挫折,有一些困難,你對那些人應該是心懷慈悲,試著拉其一把,而非只是拿他來比較,以顯出自己的好,這樣做沒有什麼好處。
法利賽人就是在賜恩典的上帝面前欠缺謙卑。面對別人的過犯,應該試著將他們挽回,「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當他的禱告中沒有這些,他又要怎麼去幫助那勒索、不義、姦淫的人?他可說是「目中無人,心中無神」,只有「我」,所以他的問題不在於人格操守有問題,而在於他缺少謙卑與慈悲。
5.不可用禱告對別人控告
人應特別小心,若你用禱告罵人,你就跟撒但一樣,因為撒但在聖經中的定義,就是在上帝面前控告人的。「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牠被摔在地上,牠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我聽見在天上有大聲音說:『我上帝的救恩、能力、國度,並他基督的權柄,現在都來到了!因為那在我們上帝面前晝夜控告我們弟兄的,已經被摔下去了。』」(啟12:9-10)撒但的名字就是「Accuser Satan」(控告者撒但),所以千萬不要以禱告罵人。可是很多人想要罵人不敢罵,只敢透過禱告數落人,這要小心,因為你每次在禱告中罵人,就成為控告者,每罵一次,就再一次變成撒但。我們切忌利用禱告來數落別人。
6.避重就輕作選擇性自誇
基督徒應當不問自己週日在教會表現如何,但應自問平日週間如何做人。一個禮拜一次坐在教堂中乖乖聽道,這並不困難,但上帝會問:「你週一到週六的生活呢?」若只看週日表現,就是「避重就輕」。法利賽人就有這個問題,所以耶穌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23:23)上帝要看的是公義、憐憫、信實,是平時的為人,而非僅週日的禮拜表現。人常常會「柿子挑軟的吃」,誇自己的長處與貢獻。注意看:薄荷、茴香和芹菜,都是瘦瘦細細,拿來“爆香”之用而已,誇這些就叫做選擇性自誇(selective boasting)。
7.無意中陷入成法利賽人
最後,當你在指責別人時,別忘了同時有三個指頭是指著自己的。人往往不知不覺的就成了法利賽人──控告控告者(Accusing the Accuser),「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太7:2)上帝造我們的手指頭,剛好是這樣一比三,一指指別人,三指指自己。這次準備講道,最讓我感觸良多的是,當你說:「還好,我不像法利賽人」時,「我不像」這三字,就頓時使你成了法利賽人。所以耶穌很高明,只用一則短故事就將人的弱點顯露出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點點法利賽人在裡面。聖經記載有一個犯淫亂的女人被眾人抓到耶穌面前,眾人問耶穌這女人該不該用石頭打死,耶穌不講話。他們逼他回答,耶穌最後說:「好吧,你們自認沒有罪的,就先丟石頭。」後來他們一個一個離開了。當上帝把我們的眼光轉到自己身上時,我們就有機會反省自己,法利賽人最大的困難就是只看別人,不看自己,所以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是一個我們需要學習的重要功課。
V.結論:
「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
1.自知不配、憂傷痛悔、仰望慈悲
從稅吏身上,我們學習三樣功課:他遠立望地、搥胸嘆氣、求神憐恤,這是他的三個動作。遠立望地,代表自己的不配,如同浪子回頭後對父親所說的話:「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搥胸嘆氣代表自己憂傷痛悔。大衛王做錯事,被拿單指責時,他在上帝面前說:「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上帝阿,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求神憐恤,這是仰望上帝的慈悲(mercy)。
舊約在描述會幕的時候,提到「mercy」。當初上帝要摩西在至聖所當中約櫃的上面,用金子打造兩個天使(基路伯),在這兩個基路伯中間的那個地方叫做「慈悲座」(mercy seat),聖經叫做「施恩寶座」。這裡,是上帝彰顯慈悲的地方。當稅吏在禱告呼求上帝的憐憫時,他心中的圖像是約櫃上面天使中間的那個慈悲座。上帝什麼時候顯出慈悲?一年一次,七月十號,大祭司殺了公牛,拿血到至聖所中,把血彈在慈悲座上面的時候。只有在這個時候,上帝說:「我可以饒恕以色列人的罪。」當你了解這個背景後就會明白,稅吏在跟上帝要的慈悲,不是一個輕易拿到的恩典。因為約櫃下方就是律法,律法代表「做錯事情就要付出代價」,是所謂的「公道」。因此,人憑什麼在犯了錯後,到上帝面前要求不被處罰,要求慈悲?所以約櫃上有一個蓋子把律法蓋住,蓋子的上面,就是羔羊的血,其實是耶穌的血,必須要灑在上面,才可以讓上帝看在耶穌已經付出犧牲的代價上,上帝才說:「好,我可以赦免你。」所以慈悲是有代價的。因此在上帝面前要慈悲的時候,是不能免除提到「血的代價」。上帝的慈悲得來不易,因為律法是公義的,需要犧牲的寶血將之蓋住才可以得到。
聖經說:「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5-16)所以施恩座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付了代價,我們才能求慈悲。這位稅吏到上帝的面前,知道除了藉由羔羊的寶血外,別無他法。法利賽人則是覺得自己還不錯,沒有想到自己也需要羔羊寶血來遮蓋。所以我每次都對要受洗的人說:「若你覺得自己還不錯,就不要受洗。」每一個要受洗的人,必須承認自己得罪上帝也無能自救,除了耶穌的慈悲外,別無他法來到上帝的面前。
2.求主幫助、求主醫治、求主饒恕
接下來要總結連續三週信息中,三個人跟上帝要慈悲的故事,他們所要的盡皆不同:第一個是迦南婦女,她跟耶穌要慈悲,為要得著幫助,求耶穌醫治女兒。「那婦人來拜他,說:主阿,幫助我。」(太15:25)第二個是瞎子巴底買,他跟耶穌要慈悲,為要得著醫治。「耶穌說:要我為你做什麼?瞎子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可10:51)第三個是稅吏,他向上帝要慈悲,為要得著饒恕。「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一個是要主幫助,一個是要主醫治,一個是要主饒恕。如果主幫助你,你的困難便得以解決;如果主醫治你,你便得著健康;如果主饒恕你,你便得著與上帝的復合與平安。然而第三個最為重要,因為困難的解決是短暫的,日後還是會有其他困難;健康的好處雖然可以一直跟著人,但人一死,健康便與人無關,其好處僅止於今生;只有上帝的饒恕,是可以帶到永生。因此,求主饒恕最為重要,其他兩者可說是附加的好處。很多人到上帝面前,為的是得幫助與醫治,但別忘記,上帝要給我們的禮物,其實比這個還多,上帝要給我們「慈悲」,因為這可以改變我們一生與上帝、與周遭人的關係,你拿到這個,就是拿到最好的禮物。
禱告
主耶穌你講這麼一個短短的故事,提醒我們若不小心,就會沾沾自喜,以為我們不像法利賽人那樣驕傲,我們也不像稅吏那樣的糟糕,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成為法利賽人。主阿,求你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清楚,我們在你的面前,還有哪一些不夠的,我們在你面前,是不是謙卑不夠?是不是對人的慈悲不夠?求上帝你幫助我們,開恩憐憫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