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聖經的婦女系列(十二):迦南婦人



聖經的婦女系列(十二):迦南婦人
經文:馬太福音第十五章21~28節
時間:二0一0年七月四日
主講:李晶晶 牧師

一、前言:小女孩大信心

有一位女宣教士,同時也是一位醫生,叫作Helen Roseveare(海倫蘿絲佛),她受差派於1953-1973二十年間到東非的薩伊共和國(即現今的剛果)宣教。她寫了一本書叫作Living Faith(活的信仰),當中記載一個見證,是一個小女孩的禱告。大約在她去剛果的第四年時,有一天晚上她在幫一位女士接生,雖然她盡了力,但很可惜最後這位女士還是過世了。嬰孩生出來是一名早產兒,早產兒需要保溫。雖然剛果位於赤道地區,氣候很炎熱,可是到了晚上溫差很大,非常寒冷。嬰孩需要保溫,但當時並無保溫器材,也沒有電,唯一僅有的是一罐熱水瓶,所以護士便趕快燒熱水,想用熱水瓶來保溫,可是當水燒開了,倒入熱水瓶,那唯一的熱水瓶卻爆裂了,原來塑膠的東西在很炎熱的地方注入熱水就容易變質損壞。   熱水瓶破掉的當晚,Helen和那名護士就用身子擋住門口的冷風,燒柴火來照顧嬰孩,但溫度不易控制。隔天中午,Helen還是跟往常一樣,與她所照顧的一群孤兒們一起禱告,在禱告時她說了這件事:「我們有一個早產的嬰孩,如果沒有保溫可能就無法活過今天,但唯一的保溫瓶也破了。」又提到這位嬰孩有一個兩歲的姊姊,因媽媽過世很傷心,很想念媽媽。講完之後大家便一起禱告,其中,有一個十歲的女孩Lucy禱告:「上帝,請你寄給我們一個熱水瓶,如果明天寄來就沒有用了,嬰兒就會死去,所以請你今天下午寄到。」接著她又說:「上帝啊,在你處理這件事的同時,可不可以也請你寄來一個洋娃娃,讓那個姊姊知道你是真的愛她。奉耶穌的名,阿們!」Helen在她的書裡寫到,如果上帝要促成這件事,除非是從她的國家(英國)寄包裹來剛果,但是她已經四年沒收到任何從家鄉寄來的東西,而且有誰會寄熱水瓶給位在赤道的熱帶國家呢?  

那天下午她繼續在護理學校教學生,忽然有人跑來說:「Helen,妳家門口停了一輛很大的車。」她就趕快跑回去,那時車子已經走了,可是在她的門口有一個很大的十公斤包裹,她全身起雞皮疙瘩,不敢把它打開,於是就把所有今天中午跟她禱告的孩子們都叫來,一起打開那個包裹。包裹打開了,針織衣服一件、兩件、三件,包紮傷口的繃帶和醫療器材,還有紫色、黃色的葡萄乾,小孩子越來越沒興趣看下去……,忽然間看到一個全新的保溫瓶,Lucy就衝過來說:「上帝如果給了我們保溫瓶,也會給我們洋娃娃!」所以她就趕快在箱子裡面翻攪,看有沒有洋娃娃,當然是有!Helen說:「從英國寄東西到剛果要足足五個月的時間」,那個包裹是她以前教主日學的班級突然受到感動寄來的,當中有人有感動放了熱水瓶,有一個小女生放了一個洋娃娃,說要給剛果的小妹妹。在Lucy禱告那一天中午的前五個月,上帝就預備了保溫瓶和洋娃娃。以賽亞書說:「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賽65:24)希伯來書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對上帝深信不已,這件事深深感動Helen。那樣的信心,是何等的大!

二、迦南婦人的故事

1. 耶穌到外邦傳道?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也記載了一名迦南婦人的故事,耶穌稱讚她:「你的信是何等的大」,為什麼耶穌如此稱讚她呢?耶穌帶著門徒,離開原本初期傳教的加利利,往北去,到了外邦,遇見了這個外邦的婦女,這個婦女來求耶穌醫治她被鬼附的女兒。耶穌不發一語,門徒請耶穌趕快把她趕走,但耶穌講了一句震懾人心的話:「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5:24)婦人不死心繼續說:「主啊,求你幫助我!」耶穌竟然又講了一句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話:「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太15:26)跟我們以往所看到的一些見證故事一樣,這個故事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她的女兒病得醫治,同時她自己被耶穌稱讚信心何等的大。這是一個很短的故事,但當中有一些特別的意涵,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

這個故事也同時記載在馬可福音第七章24-30節。經文告訴我們:「耶穌離開那裡(革尼撒勒),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太15:21)耶穌在革尼撒勒傳福音,醫治了許多病人,同時有法利賽人跑來挑戰耶穌:「你的門徒吃飯不洗手」,引起一個很大的衝突,法利賽人便排斥並拒絕耶穌。也許耶穌因為這個緣故或是他想休息,於是就帶著門徒往北,抵達泰爾(即推羅)和西頓。這兩個地方如果我們仔細看地圖就會發現,深灰色的區域是屬於猶大加利利的地區,淺灰色則是外邦的地區,是不屬於以色列人生活的地方。這有什麼稀奇呢?這很稀奇。因為這是耶穌第一次去到外邦之地,而且開始一個新的行程和事工。但是很奇怪,如果你翻開聖經在第十章,耶穌差派十二個門徒去傳道時,他很清楚地告訴這十二個門徒,他們要宣教的範圍在哪裡,「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0:5-6)耶穌很清楚說,不要去外邦,也不是要去撒馬利亞,可是這次是耶穌自己帶著門徒去,難道耶穌說話反反覆覆嗎?我想不是這樣。

馬太福音第十二章用以賽亞先知的話說明這件事,「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裡所喜悅的,我要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太12:18, 21)換句話說,早在舊約先知時,便很清楚應許福音是要傳到外邦的。如果我們再對照來看使徒行傳,當耶穌升天時,把一個大的使命交給門徒,「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所以很清楚地福音要傳到外邦。但在這裡我們也發現,原來它是有時間性和階段性的,是要從中心點猶大的加利利,慢慢地往外擴散出去。就像是我們教會,先是開拓教會,接著是牧養教會,之後我們就開始做社區的事工,慢慢地再到偏遠地方傳福音,再接下來我們可能會做海外的宣教。在耶穌宣教的早期階段,福音不是給外邦人,但為什麼這麼快,耶穌就帶著門徒去到了外邦呢?有可能是法利賽人的拒絕。但是非常有意思,耶穌在法利賽人的當中,其實行了非常多的神蹟,但是法利賽人一點都不領情,並且拒絕。

2. 迦南婦人求耶穌?

有趣的是,耶穌才剛踏進外邦之地,一個可能都還沒有信主的外邦婦女見到耶穌,便把握住那個機會,因此她領受了一個格外的恩典。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否對我們有一些提醒?當福音在我們裡面,當我們信主良久,我們是不是有把握住?這當中有一些上帝的提醒,我們可以想想:外邦婦人來求耶穌?其實這點很特別,馬太福音說:「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太15:22)迦南人與猶太人是世仇,在以色列百姓進入迦南地時,他們要趕出迦南人,有一些迦南人留下來,猶太人就把他們當成奴隸來對待,所以長久以來,猶太人與迦南人是世仇。不僅如此,猶太人還有一種民族優越感,自稱是上帝的選民,所以視所有的外邦人為次等公民,所以迦南人和猶太人是勢不兩立的。

但是馬可福音讓我們看到另外一種視野,說:「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他的女兒。」(可7:26)當代的聖經學家說,希臘人在當時是屬於比較高階層的,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並且經濟環境也比較好。而且據說可能這個婦女是住在推羅或西頓,那裡是商業重鎮,所以她的經濟條件也很好,她是屬於上流社會的人。很有意思,從族群來看,她是一個被貶視的;但在社會階層來看,她又是一個高於耶穌的,所謂上流社會的人,不過是次等公民,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當中的複雜性。如果我們說她是上流社會的人,那耶穌呢?耶穌出生在拿撒勒,當時的加利利省是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是一個貧富懸殊差異很大的地區,換句話說,耶穌是一個鄉下人,為什麼這個上流社會的婦人,會跟一個鄉下人求助呢?一個被貶抑的人、有世仇的人,怎麼會向一個猶太人求助呢?或許我們可以說,因為她裡面有一個更大的需求,就是她的女兒染重病,這個需求使她跨越了種族的歧視,超越階層的差異,使她不看那些,而是看見那個渴慕的需要,而且看見耶穌可能是她唯一的幫助者與拯救者。

3. 兩個對比與偏見?

在耶穌和這個婦人的當中,事實上有兩個很明顯的對比和顯著的偏見在裡面,也就是性別和族群。耶穌是男性,婦人是女性。在耶穌那個時代,不管是猶太人或希臘人,對女性都是貶低歧視的,是附屬、不被在意的。從族群上來看,耶穌是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而這個婦人是迦南人,是二等的公民,這是猶太人的看法。我們對別人有偏見,可是別人也對我們有偏見。那希臘婦人怎麼看耶穌呢?由社會階層來看,她的階層是高的,如果我們說耶穌是鄉下人,那她比他的社會階層高,所以這兩個人之間的互動是非常複雜交錯的。像這樣的複雜互動事實上也存在於我們的社會當中,而且在歷代的經驗、人與人之間與在族群當中,我們也看到這種複雜性。那我們在這樣複雜的偏見和衝突的裡,該如何看待福音?我們從三個對話中來看耶穌跟迦南婦人如何互動。

三、迦南婦人與耶穌的對話

1. 婦人的呼求vs.耶穌的沉默

首先是婦人來到耶穌的面前,求告耶穌:「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太15:22)這個婦人是有備而來的,她清楚知道耶穌是誰,是大衛的子孫。大衛的子孫通常是指彌賽亞,換句話說,這個婦人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並且她成為她女兒的代禱者,來到耶穌面前為她代求。耶穌面對這樣的一個婦女,他的回應是什麼?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卻一言不答。」耶穌為什麼沈默?上個禮拜蔡牧師說,沈默的背後具有很多不同的目的性。的確,或許耶穌沒有立即回應是因為他想要考驗這個婦人的信心,「你真的需要我醫治嗎?你的信心真的是如此嗎?」也或許他想觀察門徒有什麼反應,門徒的反應就是求耶穌趕快打發此婦人離開,這個打發有可能是求耶穌趕快醫治她女兒吧,但並非出於憐憫或愛的心。我們清楚地看到,這當中有不同的反應,在耶穌沈默的時候,門徒是這種行為。可是當門徒求耶穌把這個婦人打發走的時候,耶穌的反應是什麼呢?

2. 婦人的堅持vs.耶穌的聲明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5:24)換句話說,福音好像是給自己人,是給猶太人,傳道的優先順序還沒有輪到外邦人。這樣的話聽在婦人耳中,如果是你作何感想?當我們聽到這種刺耳的話,可能轉身就離開了,甚至我們會抱怨,你為什麼拒絕我?為什麼不聽我的禱告?可是這個婦人沒有這樣做,她沒有讓這些負面的話左右她的情緒,影響她的決心和她的目的。婦人繼續跪下來拜耶穌,「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太15:25)她沒有轉身離開,那是一個謙卑尋求主幫助的反應,沒有什麼可以攔阻她,反倒是主的救恩要臨到她女兒的那個動力在她裡面,使她不放棄地跟隨主、求告主。「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太15:23)這句經文我們若從台語和英語版本來看就會發現很特別,台語聖經是說:「ka她趕走,她隨佇咱後面,直直teh喊。」門徒對耶穌說,這個女人並沒有離開,還跟在我們後面一直喊叫。英文聖經則說:「Send her away, for she keeps crying out after us.」(NIV)她沒有停止地一直吶喊,「主啊,幫助我,救救我女兒、救救我女兒。」叫到連門徒都覺得煩,她沒有放棄求告。在我們的禱告裡,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會放棄我們的禱告,甚至說:「算了,不要有所想,就不會有所失望。」那個婦人沒有這樣做,她持續不停地禱告,她繼續地呼喊。而耶穌如何回應她呢?

3. 婦人的智慧vs.耶穌的回應

也許我們認為,耶穌應該覺得對婦人這樣做就夠了,但並非如此,耶穌反而丟了一個更大的炸彈,耶穌回答她:「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太15:26)「你說我是狗嗎?」這是什麼樣的話?「兒女」指的是猶太人,「餅」是指上帝的恩典,那「狗」呢?猶太人稱呼敵人是狗,認為敵人是墮落的象徵,也因著這樣的稱呼,他們也把外邦人稱呼是狗,因為他們鄙視外邦人,覺得他們是世仇、是次等公民,所以稱他們是狗。這句話好像說:「不好把上帝給猶太人的恩典給外邦人」,這樣的話是相當拒絕和負面的話,所以傳統的聖經學家便開始替耶穌平反。有一種說法是激將法,說耶穌不是歧視或對外邦人有偏見,而是用激將法來測試這個婦人的信心。另外一派的說法是,耶穌在用一句猶太的諺語,來提醒婦人她目前的處境,耶穌在這裡所用的「狗」字,希臘文是kynaria,並不是用猶太人鄙視的字眼,耶穌用的「狗」字,是指家裡的寵物,台語叫作狗仔,英文是puppy,所以這一派的人說耶穌沒有歧視,耶穌是用了一個比較緩和的字眼,事實上是要提醒她的處遇。馬可福音說:「耶穌對她說:讓兒女們先吃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可7:27)有次序地來,先給兒女吃飽,接下來就換妳了,是告訴她再等一下。另外一派則說,不,這就是耶穌自然的偏見,耶穌也是猶太人,猶太人就是有民族的優越感。偏見就是我們在習慣以後,自然流露在我們的生命裡。所以這一派的學者認為,這是出於耶穌猶太人的人性,所發出的自然性偏見。

姑且不論是激將法、猶太諺語或自然的偏見,我們發現,這個婦女不為這些所動,她沒有改變她的心志,繼續地求告耶穌,她充滿母愛溫和地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太15:27)你有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回答?在我們的印象中,如果有人對我們說出非常負面或拒絕的話,恐怕我們不是離開現場,就是用更激烈的話回應。可是這個婦人沒有這樣,她沒有讓環境或話語影響她原本在心裡對女兒的愛,原本要來求告耶穌得醫治的動力在她裡面。一個有智慧的回答,她謙卑地接納了耶穌的話,「是,不錯,我就是狗。但是,就算是狗也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她勇敢提問:「我知道我可能是次等的,我沒有辦法像猶太人得到最大的恩典,不過次等的恩典可以給我,即便是一點點恩典也好。」因著她有這樣的智慧,並且提出挑戰,我們發現耶穌給她的回答不一樣了,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太15:28)有沒有發現,這個婦人智慧的回覆,翻轉了整個情勢。起先耶穌說:「不好、不要拿兒女的餅給狗吃」,可是最後耶穌說:「你的信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不是一點點、不是碎渣兒,不是次等的,而是最大的恩典。那時她的女兒就得醫治了。有時一句話,一個不同的生命信念,整個情勢就不一樣,整個內在的深度就不同。

四、迦南婦人的信心啟示

1. 母愛生發的信心

我們可以在這當中學習一些功課。這個婦人的信心很特別,是一個從母愛裡生發出來的信心,這個信心是她甘願作狗也要為她的女兒代求。我想很多父母親們都是這樣,為兒為女甘心樂意,想盡一切辦法就是要給兒女最好的。這樣的愛使她突破了那樣的偏見,不在意族群性別的偏見,不在意社會階層的差異,使她勇敢地求告耶穌。希伯來書說:「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一個母愛所生發出來的信心,使她能夠得著耶穌極大的讚美。事實上我覺得現在作父母其實很不容易,因為孩子長大了,教育水平高了,有能力了,意見多了,就不再聽從父母的話,甚至不尊敬父母親,也在兩代親子間產生很大的隔閡和衝突,但在這裡我們看到,唯有愛,在基督教信仰裡才能夠改變那個問題和關係。我們不再像傳統用權威的、用金錢、用地位要來讓人、讓孩子尊敬我們,而是在愛的關係裡,人的關係被恢復,親子的關係被改變。以弗所書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弗6:1)是在主裡面,那個關係被改變,在愛裡,生命重新被調整。

另外,在這個母親的愛裡,我們看到上帝的形象,上帝對我們的愛。這個母親為了愛她的女兒,甘願被稱為狗都沒有關係,我們的上帝也是如此恩待我們,「難道婦人能忘記她哺育的小兒,不憐愛她親生的孩子嗎?即使有婦人忘記親兒,我也不會忘記你。」(賽49:15)我們的上帝像母親一樣,撫養我們、保抱我們、恩待我們、不忘記我們。這個母親為女兒的代求也讓我們看到,我們的上帝也是一個為我們代求的上帝。羅馬書說:「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8:34-35, 39)基督像這個母親,為了我們的益處、為了我們的軟弱,為我們禱告,而且是不停歇地禱告。在這個婦人身上我們看到上帝的母愛在我們裡面,不住地為我們代求。求上帝幫助我們一起來學習,用愛和祈禱來幫助和面對問題,解決兩代溝通的問題或是親子間的問題,也求上帝幫助我們了解,我們所領受的是極大的愛與恩典,並且有上帝不住地為我們代求。

2. 謙卑堅毅的信心

第二,這個婦女的信心很特別,在十分艱鉅困難的景況中,她持續的信心生發出來。她面對耶穌的不回答與沈默,她面對門徒的鄙視與打發她走,她面對耶穌說的那些話,聽起來好像是負面的、是拒絕的、是歧視的,她都不在意。在她裡面有一個堅決的意念,所生發出信心,讓她不改變她原本的決心,她不住地跟隨主、求告主,「主啊,幫助我。主啊,是的,就算我是狗,我也可以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就算是次等的恩典也沒關係。」那份堅毅的信心在她裡面。在路加福音十五章有三個比喻,一個是失羊的比喻,一個是浪子的比喻,還有一個是失錢的比喻,這個失錢的比喻講的也是一個婦人,「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的找,直到找著嗎?」「直到找到」,這個婦人那種直到找到,永不放棄的心態,就像這名迦南的婦女一樣,為了她女兒的緣故、為了愛的緣故,她堅毅不絕,持續地在那裡禱告祈求。求上帝幫助我們,即使在艱難的困境中,讓我們堅忍不懈地仰望上帝、求告上帝,不要輕易地放棄,繼續地禱告,直到我們看見上帝的回應,像失錢的婦人一樣,點著燈打掃,仔細地找,持續地禱告,不要放棄。

3. 屬靈見解的信心

最後的這個信心是最特別的。這個婦女的信心是她有一個不一樣的見解,有一個屬靈的眼光、一個屬靈的耳朵在聽話與回應。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如果我們處在那個當下,其實很難說出那麼溫柔的話,那麼充滿母愛的話,可能氣都氣壞了,但是這個婦人沒有。在她的裡面所生發的是不一樣的見解,她說:「就算是狗,我也要拿到那個恩典。」她的信心是超越人性的偏見,「你看我是狗也好,你看我是次等公民也好,你看我是女性也好,都沒有關係,我就是要那個恩典。」那個信心使我們看到婦人見證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恩典是超越人類的偏見,在人的偏見裡,外邦人是不配得的、是次等的,但是在耶穌基督裡、上帝的恩典裡,是超越一切偏見的。求上帝幫助我們學習,當我們在意疼惜我們自己的兒女時,求上帝給我們一個不同的眼界,用一個沒有偏見的眼光來看福音。在台灣社會裡,或許我們有很多的偏見,種族隔閡是很清楚的,外省人、本籍人、客家人、原住民;國民黨、民進黨,不同的黨派之中,存在許多的偏見。當我們要跟別人傳福音、跟家人傳福音、跟親友傳福音,或是跟其他人傳福音時,我們也帶有一種偏見,「這個人是不可能的,那個人是不配得的。」可是上帝的恩典超越人類的偏見,福音是要給萬國萬族、萬邦萬民的。

五、結語:突破偏見的恩典

當我們看耶穌對婦人的回答:「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時,你覺得你是誰呢?是門徒或外邦人?我們從什麼角度看這句話,是比別人更高一等嗎?恐怕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是門徒,我們是得著恩典的人。可是親愛的弟兄姊妹,保羅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邦人,是稱為沒受割禮的;這名原是那些憑人手在肉身上稱為受割禮之人所起的。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弗2:11-13)換句話說,我們都是狗,我們也是外邦人,我們都是蒙受恩典的,在那個碎渣兒的恩典中,我們開始領受那更大的恩典。上帝的恩典便是要挪去我們的偏見。希望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們教會裡,穿脫鞋的、帶著臭氣的,叼根煙的、不同膚色的,拿著托缽的、穿著馬來服的,甚至拿著靜思語的,都能夠坐在我們當中,都能夠被我們所歡迎。上帝的恩典是一個突破偏見的恩典,我們都是以外邦人的方式進入,像狗吃主人碎渣兒,我們是領受那小小的恩典到那極大的恩典的。求上帝幫助我們,在這個有偏見的社會中,讓我們活出沒有偏見恩典的信仰見證。或許我們覺得我們配得坐在這個地方,但是對上帝來說,所有的人都是上帝要打開大門,歡迎他們進到裡面來的對象。但是需要在上帝的恩典中去跨越、去超越那偏見。這個禮拜我們有橋頭福音隊,要到一個鄉下地方。福音不是只有在大都會裡,福音是要傳到偏遠的地方,福音不是只有來到和平教會充滿許多的台大師大教授醫生的地方,福音要去到那許多默默無名,不被重視的地方。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主,是的,就算是狗,也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渣兒。主,是的,我們也要再一次領受和重新思想我們是誰,我們也不過是從上帝你那裡領受碎渣兒恩典的。求上帝幫助我們,當我們活在這個有偏見的環境之時,能除去我們的偏見,也使我們可以見證,活出沒有偏見的上帝恩典,接納所有人進到上帝你的恩典裡。也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能用像母愛那樣的信心,持續在禱告裡,跟隨追求你,讓我們能用愛心與我們的長輩晚輩相處。也讓我們有一個恩典,是勇敢與人分享、見證上帝你的愛是一個沒有偏見的恩典,跨越人所有的阻礙。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