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詩篇五一篇10-17節 馬太福音五章3-12節
主講:鄭仰恩 牧師
今早我想用一個與我們神學教育有關,也與每個基督徒信仰生活有關的問題,來與大家分享。這問題也相當能反應,在現今思潮中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什麼是「靈性」?或者什麼叫做「屬靈」?
現在我們在許多的書店或唱片行,都可以看到許多有關心靈的書或音樂,我們也看到許多民間團體、宗教團體常在辦所謂「心靈講座」,好像在這非常物質化的時代,人人都感受到靈性的需要。但是當我們講到「靈性」時,卻好像對它沒有一個清楚的了解,教會裡頭也是如此。這十五年來,一方面也受到靈恩運動的影響,靈恩派的基督徒帶給我們一種印象,似乎必須要有特別的經驗或恩賜的人才叫做「屬靈」,變成只有部分特別的基督徒才稱做屬靈。在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傳統的教會,特別是傳統福音派的教會,漸漸有一種傾向,會將屬靈的事情看成人內心的經驗,那只是「個人」的事情而已,屬靈似乎與我們外在生活、社會生活沒有關係。真的是這樣嗎?
當我們在神學教育中培育神學生時,也喚起他們重新來思考:靈性與生活的關係。說到靈性,我就想到剛剛我們所讀的,耶穌所講的登山寶訓,這可說是基督教信仰裡很重要的精華。在這經文裡的第一句 ,第三節耶穌就說出一句很值得我們思考的話:「虛心(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有福氣」是登山寶訓基本的文學形式,每一句都用「有福了」來做開始,表面上看來,這和我們台灣的價值觀很接近,我們也喜歡說「有福氣」,在我們得到好東西、生活得到豐盛經驗、物質上有所收穫時。但是「有福氣」在聖經裡是不是這樣的意思?這句話簡單說就是上帝所特別疼愛,上帝的恩典要特別臨到他身上。有福的人是指,因上帝的愛而享受到喜樂與豐盛。耶穌說「心靈貧窮的人有福氣」!和合本聖經翻為「虛心」,白話字聖經翻為「心靈貧窮」比較貼切,貧窮和福氣乍看之下好像有矛盾,在我們的理解裡,福氣是飽足、是豐富,怎麼說貧窮的人有福氣?但是當貧窮與心靈結合來說,特別是指「靈性」的意義。聖經學者對「心靈貧窮」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但得到同一個結論,很肯定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軟弱和有限,知道需要依靠上帝而活,知道自己的心靈是欠缺的、破碎的、貧窮的。一個心靈貧窮的人,就是指一個知道要活在上帝恩典中的人。所以我們的現代中文譯本將這樣的意思翻譯出來:「承認自己靈性貧乏的人多麼有福啊!」
我想「屬靈」的意義,最要緊的精神也在這兒。一個屬靈的人,不是比別人行,也不是比別人多一些經歷或恩賜,屬靈就是指知道自己需要活在上帝恩典中的人,一個知道自己靈性欠缺、心靈貧窮的人。若我們再回到一開始所讀的詩篇五十一篇,我們能更深體會到這個精神。這詩篇的作者,在教會傳統上認為是大衛王,大衛在說起他心靈的需求時,他祈求上帝改造他的心靈,賜給他一顆清潔的心、重新有正直的靈,他說起:「你本不喜愛祭物……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憂傷」這個字在希伯來文中,與剛剛讀馬太福音的「貧窮」是同樣的意思,指知道自己破碎、欠缺、貧窮的心靈狀態。
「屬靈」就是知道人要活在上帝的面前。從這角度再重新審視耶穌所說的登山寶訓,其實有一很深的屬靈生活意義,我們能從耶穌所說的提出幾點,來想一個屬靈的人他的生活態度應該如何。在這裡將我的領受來與大家分享:一個屬靈的人會怎樣表現在他的生活中?
第四節,耶穌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學者對「哀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在說一種自我反省的態度,為自己的罪惡而哀傷。但如今有較多學者,將其放在舊約猶太人的信仰團體經驗來說,強調指對別人所面對的苦難來哀傷,一個屬靈的人若能為他人所面對的苦難來哀傷,與第七節「憐恤人的人」有相同的精神。哀慟代表對別人的苦難產生敏感的心靈,一百年前有一位英國傳教師來到台灣,他寫了很多書來反應漢人的宗教心理,在書中他以批判的角度說道:台灣的漢人是很無情的民族。他對家庭內所發生的事或許有感情,但對家庭外的人就很無情。特別反應在人受苦難時,無法用敏感的心來體會人的苦楚。一百年後的今日,不知道我們的台灣,有沒有因為基督教信仰而有所改變?在台灣,因為我們對環境的不愛惜,這幾年天災人禍交織並至,我們看到那麼多人受苦難,我們的心態是如何的呢?有沒有一顆敏感的心來體會苦難、為人哀傷?
我最近讀到一位很有名的生態作家梭羅所寫的第一本書,是在他廿二歲時,與他哥哥雇一艘小船,到波斯頓的一條河去,在那裡露營旅行,後來他將旅行日記出版成書。我讀這本書時,有很深的感觸,他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描寫今天有什麼魚在這條河裡出現,某一日他划船經過一個大灣,聽說這兒曾有許多鱒魚,現在卻發現魚減少了,他在那寫了一段很長的反省,原來州政府在上游建一個新水壩,將河水阻擋成為一個湖,使這些魚無法回到上游出生地產卵,很有意思的是,他寫到這兒轉用魚的角度來說:「魚啊魚啊,我的心和你一樣疼痛;魚啊,你有什麼武器可以對抗水壩?上帝賜你回溯的本能,卻沒有給你任何武器,只有全身的魚鱗。這些鱗片能幫助你回到出生的地方嗎?」一個廿二歲的年輕人,我們看到他體會到—魚與他命運的結連。這種對人、對生物的生命一種敏感、憂傷的態度,是屬靈的人所應具備的態度。
第五節,耶穌說:「溫柔的人有福了!」白話字聖經翻成「謙和的人有福氣」,溫柔與謙和在許多人的理解裡,是一種生命態度或性情,我們要避免粗魯或兇惡的態度,學習溫柔、謙卑、不驕傲。但如今許多聖經學者,因為面對目前的經濟狀況,提出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教訓:「謙和」所指的是人的一種經濟哲學,是不為自己的利益強求的人。接著看「他們必承受地土」,耶穌在這裡說:要承受上帝的地土,也就是上帝的應允者,必須是不為自己利益強求的人。這樣的人,是在經濟處境中能去分享,能體會到人的利益與團體利益要互相協調。這三十年來台灣社會因為經濟發展,帶來我們飽食、滿足的物質生活,然而這幾年因為經濟不景氣,大家開始煩惱經濟問題,從政府到民間都出現「拼經濟」這樣的口號。然而卻很少人去思考,追求利益與社會發展,對我們的信仰有什麼關係?最近我讀到一位法國來台的天主教神父在報紙上發表的文章,他提到對台灣經濟危機的看法。他發現這半年多來經濟危機後,在台北坐公車時,司機的態度好很多;去百貨公司購物時,服務人員的態度也變好了。這些事喚起他另一種思考,是不是在我們被逼著放慢腳步時,反而讓我們重新思想,能否在危機中做不同的選擇,參與在社會中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他舉一個例子鼓勵年輕人:現今社會有許多年輕人在電腦方面工作,大家都想接大方案以成就很大的成就感,但因為這陣子的不景氣,造成我們的計畫受阻礙,這時怎麼辦?或許這是個好時機,讓你靜下心來思考,有哪些地方是你的專業可發揮的?若你有一兩年的時間空檔,或許發展不了大工程,但有很多委任的事情可以做,例如到台灣原住民社區或偏遠鄉下,為他們的公共圖書館、國民中小學或公家機構,設計一套適合的電腦環境,讓他們在資訊時代也可受到幫助,當你一兩年後再回首,就會發現你並不因此失落人生的價值,反而因此找到人生更大的意義。他的文章很有意思,提醒我們認真思考,做一個謙卑溫柔的人,是在任何經濟處境中,不只強求自己的利益,而更能追求信仰屬靈的意義。
第六節,轉向「義」的概念:「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我們知道,「義」在聖經中有時指人和人間的關係,也有時指人和上帝的關係;人和上帝之間主要是在說「稱義」,人和人之間是在說「公義」。在這兒主要指的是人和上帝的關係,就是認識上帝的旨意並實行。所以現代中文譯本將其翻譯為:「渴望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多麼有福啊!」在第六節提醒我們要欽慕實行上帝的旨意,到第十、十一節時,更強調為了上帝的義,甚至要面對別人的排斥、看輕、壓迫,仍然歡喜快樂,如此一來就是有福的人。渴慕義,甚至為義受苦,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過去我們很少想到這和屬靈間有關係,但當我們從第三節一路讀下來,耶穌說真正屬靈的人是實行上帝旨意的人,這和靈性有很大的關連,因為靈性談到我們如何將信仰落實在上帝旨意裡。我個人非常欽佩的一位信仰前輩,是前長老教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今年有一本訪問他的傳記《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出版,記敘著他的心路歷程,書中提到他如何將靈性與義結合,我們知道高牧師是個注重靈性生活的人,也每天讀經禱告,有著屬靈的紀律,但是當他看見台灣社會從七○年代起,因為社會的不公義、不民主,致使人心靈空虛、貧窮,他投入社會關懷,特別透過對長老教會的領導,關心台灣前途、國家認同等議題,他深深知道這是上帝要他去行的路,如此行是實行上帝的旨意。雖然也同時被人誤解、排擠,感到很孤單無力,然而他深深體會到屬靈的意涵和他所做的是結連在一起的。特別因美麗島事件入獄四年三個月廿一天,他深深體會到靈性幫助他思考「為義受逼迫」的意涵。如今我們進入民主政治時代,仍須注意上帝的義,為了這義,甚至在與世界潮流有不同看法,受誤解、排擠時,仍然要堅持下去。
第八節:「清心的人有福了!」這是聖經裡常常出現的傳統,是說心靈清潔、純潔的人,這個傳統在詩篇裡也常常出現:手潔心清。什麼叫做清心?我們的心靈、靈性如何追求清潔、純潔?過去學者多說清心指不被其他雜念影響。但另外一種有趣的解釋,純潔的心是指專一的態度與心智,丹麥的哲學家徐克果特別對這段經文有很深的體會,他感受到純潔的心靈就是能專一去執守、實行上帝的旨意。一位日本朋友送我一本書,叫做《一路到白頭》,是一對日本基督徒夫婦的見證,書中提到這對夫婦在北海道蓋一間中途之家,裡面有八間房子,每間房子裡請一對受過社工訓練的基督徒夫婦作家長,然後到全國各地的監獄裡,與政府訂契約,接待剛出獄的犯罪青少年到那裡住。我們知道現今有許多年輕人因為誘惑而犯罪,出獄後卻不被社會接納,又繼續犯罪,走向罪的不歸路。根據日本過去的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再度犯罪。但這對夫婦在四十年間,透過這個中途之家,幫助了成千的青少年,讓他們在那裡重新認知社會,也學習謀生的技能,經過這個模式,使他們能重新做人,過有意義的生活。記者去問這對夫婦,是何動機讓他們這麼做?他們說起四十幾年前,他們受到一位美國宣教士的栽培接受信仰,在宣教士要回去前,這對去送行的夫婦問他,能否送他們一句話,成為人生和信仰上的幫助。這位宣教士告訴他們,他對聖經中「清心的人」有很深的體會,清心的人就是專心做一件事的人,他送他們的話用很簡單的英文表達說:this one thing I do,這位日本夫婦就將其譯成「一路到白頭」,即使到白頭都要堅持去做,這句話至今仍刻在中途之家外的一顆石頭上,成為中途之家的精神指標。專一的心是一種屬靈的生活態度。
各位弟兄姊妹,登山寶訓是一段很豐富的經文,無論我們從何種角度去理解,都能體會信仰的教訓。但是站在屬靈、靈性的角度來思考,我覺得別具意義。真正的屬靈是知道自己貧窮、破碎、欠缺,歡喜活在上帝恩典中的,這樣的人會學習對別人的苦難敏感,會學習不只追求自己利益,能學習做個飢渴慕義的人、實行上帝的旨意,更能用專一的心行在信仰之路上。在我在台灣神學院的服事中,也常用此態度來栽培神學生,幫助他們在預備未來成為教會的領導者時,不是只有神學知識而已,也在靈性上得到塑造,能夠學習活在上帝恩典中,靠主剛強,使自己本身成為教會和社會中的祝福。請大家為主所設立的這間神學院代禱、奉獻、關心,也渴望有更多優秀的人投入神學教育的行列。
2001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