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萬人歸向上帝


講道內容
講題:萬人歸向上帝
經文:啟示錄7:9-10
主講:陳光勝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十二月二日

此後,我觀看,看見有許多人,沒有人能計算,是從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語言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於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也歸於羔羊!」
一、前言
上個禮拜六選舉,我相信大家都參與了這一個特別的日子,許多人因為這一次增加的公投議題太多,排隊排得十分辛苦,不過這也更加地顯示出,在這自由民主的土地上,人們願意珍惜這美好的價值,而擺上代價。而這次選舉的結果與公投議題的呈現,也引起了眾人對於結果各自的解讀。其中意見的衝突,與彼此之間因為政治立場與議題分歧所造成的張力,更是嚴重了不少。
這樣的衝突不只是在台灣社會中,在教會中也無可避免。我想這次的選舉結果許多人都有各自的看法,也有人因著自己在信仰上的反省對於這次的結果十分地不甘心。我們看到這一個禮拜中各種檢討聲浪不斷,無論是對於黨派立場的責難,還是對於公投議題的分析,在教會中我們應該怎麼樣來看待這樣的張力與不同呢?或許我們可以透過今天啟示錄的經文給我們一些幫助。


二、聖經中的時代處境
1.基督徒受猶太人的排擠
啟示錄幾乎可以說是聖經中公認最難閱讀的書卷,其實跟它相似的但以理書與以西結書這一類的天啟文學都不容易閱讀。啟示錄的成書時間一般認為是在主後七、八十年甚至九十年以後,這個時候的基督徒已經慢慢獨立成為一個自主的群體。也就是說在此之前,猶太教徒與基督徒兩個群體並沒有分得那麼清楚。我們從聖經保羅傳福音的做法就可以看得出來,保羅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會先去找猶太的會堂,並與其中的經學教師做許多信仰上的討論。一開始保羅並沒有想要宣傳一個新的宗教,保羅想要做的,是希望當時的猶太人能夠認識在聖經中一再宣揚的彌賽亞就是耶穌基督。
不過當基督的福音慢慢傳開的時候,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也同時感受到了威脅的存在,並因此開始驅逐信仰基督的猶太教徒離開猶太會堂。我們可以看到在使徒行傳中,保羅就多次被猶太人聚集的群體追趕甚至驅逐。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提到他被猶太人鞭打過五次,被人用石頭打過一次,這些都是從猶太人對他的直接攻擊。啟示錄中在寫給士每拿教會或非拉鐵教會的信中也提到:有一群人說他們自稱是猶太人其實不是猶太人是騙子。我們可以看到初代教會基督徒認為自己才是真以色列人,他們才是繼承亞伯拉罕信仰的一群人。這些基督徒不把逼迫基督徒的猶太教徒當作是真以色列人,因為他們認為如果他們是真以色列人,一定會了解聖經對耶穌基督的啟示,他們不應該與上帝的教會為敵。而他們還聯合外邦人逼迫基督徒,那麼這群人根本就是騙子。
2.政治環境的逼迫
而另外一個部分的逼迫就是政治環境對基督徒的不友善。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時期,因為國勢非常興盛,他個人的為人與治國能力廣受肯定,因此有人尊他為神,並建議在羅馬神廟拜他。本來奧古斯都也只是接受人們的尊敬,後來因為尋求國人對帝國的向心力,並沒有拒絕部下為他安排當作神明敬拜的事情,後來幾位皇帝也跟著這樣子做。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真的認為自己是神的皇帝,譬如有名的尼祿皇帝,他為了重建羅馬城,放火燒了大半個城市,並將罪名推給基督徒。
也因為這種敬拜皇帝的風潮興起,許多人逼迫不敬拜皇帝的基督徒為他們討好皇帝的方法之一。而不拜羅馬的神明和皇帝的神像,會被認為對帝國不忠誠。當中猶太教的一神論,因為受到政府的承認或許受到的影響有限,但是基督徒被當作一個有別於猶太教的其他團體,這個時候這群人堅持不祭拜帝國神像,所受到的逼迫就變大了。
從古典的記錄看得出,許多當時的人們認為基督徒是一群吃人肉或亂倫者,他們認為這群人有神秘的儀式又不願意祭拜帝國的神明,這群人也不喜歡跟其他人接觸,甚至不參加地方的宗教節慶或政治社團活動。所以若當代發生甚麼天災人禍,基督徒這群對神明不敬虔者,便是禍害主因。也因此基督徒受到許多不明不白的攻擊。
3.社會團體的反對
不過,不只外在的攻擊,在聖經中最常記錄的一件事情,就是有錢人欺壓窮人的現象。事實上,猶太人中有許多與羅馬帝國交好的有錢人,他們以經濟利益為他們最重要的生活標的,他們不在乎民族的興亡,他們只在乎自己能夠有多少經濟優勢,而這些人常常也成為窮人的傷害者。基督徒本著信仰的良知,常常出面反對這些人的惡行,啟示錄中,我們便可以看到啟示錄作者對這群人的批評。也因為基督徒的這種行為,更常常觸怒了這些富人,並因此遭受更多的抵制與傷害。

三、聖經中上帝的心意
在現實環境的不友善之下,啟示錄的作者清楚指出上帝的心意,上帝不只拯救以色列各支派,上帝也呼召全地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語言來歸向祂。啟示錄的作者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氛圍下,應該最深刻地感受到異邦文化對猶太文化的衝擊,他甚至應該是最清楚感受到希臘文化對猶太文化影響的傷害。但是從上帝的啟示中,他看見上帝要全世界各地不論如何的不同,上帝都要他們一起來敬拜祂,尊重祂,讚美祂。
許多時候,我們看到這段經文都讚嘆,上帝對猶太人以外的所有人有極大的恩典。但是,當我們深刻認識當時基督徒的生命處境,我們會發現,這樣子的論點對他們來說,是極度殘忍並且難以接受的。二十年前,台灣有一個槍擊要犯受洗成為基督徒,就有人生氣地說,如果天堂裡面會有這種人,那麼我寧可不進去。雖然,當時的基督徒也有外邦人,也就是希臘人或在希臘地區做生意的其他種族的人,但是,大部分的基督徒依然是猶太人,對他們來說,自己在逼迫中能蒙恩得救已經需要極大的盼望與信心,又怎麼能理解從上帝而來的啟示?不論甚麼人,不論現在看起來多麼難以相處的人,都是將來有機會蒙恩,從世界各地來到上帝面前蒙受祝福的人。

四、今日我們時代的處境

1.不同的政治立場
我們怎麼來看今天我們的時代處境呢?我們剛剛談到了猶太人成為基督徒逼迫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中緣由在於他們對基督徒信仰認知不能認同。但是,啟示錄的作者看見從上帝來的啟示,猶太人將依照各個支派蒙上帝恩典的祝福與揀選。上帝不只揀選這一群認識基督的基督徒,上帝甚至要拯救整個以色列人回到他的面前。如果以今天的處境來看,不就像在這片土地中,不同政治立場的人,依然必蒙上帝揀選一般嗎?在台灣的這片土地上,有人認為上帝公義的彰顯,需要台灣這片土地成為獨立的國家;有人認為上帝恩典的帶領,是要中華民族的和諧統一。這是立場明確對立的兩群人,也是目前在每次選舉的時候造成最大張力的兩種主張。啟示錄的作者清楚地指出從上帝來的啟示,是要這所有的人都蒙上帝恩典的呼召,一起前來敬拜讚美上帝。想想看,今天啟示錄的這篇描述,如果改成各種不同政黨立場的人都來到上帝的殿中,一起敬拜讚美上帝,一起大喊著「願救恩歸於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也歸於羔羊。」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景啊?

2.不同的信仰反省
事實上,不只是政治立場的不同,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更多的是信仰反省的不同,這樣的人們還能夠在同一個群體中一起敬拜讚美上帝嗎?以最近社會極度衝突的公投案來說,有人認為同志婚姻權是一個重大的議題,有人認為傳統婚姻價值是一個極度需要保護的立場。這樣的兩群人激起了台灣社會激烈的對話,甚至選舉中各樣的耳語謾罵。彼此指責對方虛偽與說謊,甚至「沒有愛心」、「壓迫者」、「沒有信仰」等等的話語都說出口了。這些人有機會一起來到上帝的殿中一起敬拜讚美上帝,一起大喊著「願救恩歸於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也歸於羔羊。」嗎?
3.不同的性格與價值觀
更不用說,教會裡面我們總能看見許多性格不同,或是價值觀迥異的情況。譬如說,常常看到有些人對於處理事務比較明確,他們或許會覺得,教會處理事情太花時間沒有效率;而有一些人處理事情比較溫柔,總是體貼人們的感受;又總覺得教會是不是太過事工導向,整天都在開會解決問題,卻沒有花時間在陪伴人的生命上面。曾經聽說,有教會為了建堂,牆壁要選擇甚麼樣的建材,就分裂成了兩個教會。但是從啟示錄的觀點看來,這許多不同的人,卻能一起來到上帝的殿中一起敬拜讚美上帝,一起大喊著「願救恩歸於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也歸於羔羊。」

五、聖經中的對話學
這是不可能的幻想,還是其實在聖經中,早有一些提醒,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呢?
1.以斯拉與尼西米
我們翻開尼西米記,這一處記載著「13:1~3當日,人念摩西的律法書給百姓聽,遇見書上寫著說,亞捫人和摩押人永不可入 神的會;因為他們沒有拿食物和水來迎接以色列人,且雇了巴蘭咒詛他們,但我們的 神使那咒詛變為祝福。以色列民聽見這律法,就與一切閒雜人絕交。」接著後面的經文,更清楚描述出尼西米對於與外邦通婚的深惡痛絕:「13:25~27我就斥責他們,咒詛他們,打了他們幾個人,拔下他們的頭髮,叫他們指著 神起誓,必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外邦人的兒子,也不為自己和兒子娶他們的女兒。我又說:『以色列王所羅門不是在這樣的事上犯罪嗎?在多國中並沒有一王像他,且蒙他 神所愛, 神立他作以色列全國的王;然而連他也被外邦女子引誘犯罪。如此,我豈聽你們行這大惡,娶外邦女子干犯我們的 神呢?』」
我們翻回以斯拉記可以知道,他們不只是禁絕與外邦人交往,以斯拉記10:3「現在當與我們的 神立約,休這一切的妻,離絕她們所生的,照著我主和那因 神命令戰兢之人所議定的,按律法而行。」也就是說,凡是外邦的妻子與其妻所生下的子女,都要被趕逐離開以色列群體。從今天的眼光看來,這絕對是一個非常不人道的做法,但是對於當時的以斯拉與尼西米來說,這卻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
2.路得記的提醒
不過外邦人就真的那麼可惡嗎?聖經中另一處的記載,有一個人名字叫路得,她是一個摩押女子。路得記的內容就不多說了,但是這個摩押女子,一個聖經上記載著永不可入上帝的會的外邦人,她的結局是什麼呢?她與波阿斯生了兒子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而這個耶西就是著名大衛王的爸爸,也就是說,路得成了大衛的曾祖母。大衛是猶太人引以為傲的民族救星,是整個以色列歷史中的模範國王,若從以斯拉、尼西米的概念來說,大衛根本不能存在於這個世界。是的,許多學者認為路得記的存在,正是與以斯拉尼西米當時種族潔淨政策做一個對話。聖經中完整地保留了這一段歷史,除了路得溫柔婉約的身影,更令人深思的是,上帝也接納摩押人進入祂的救贖計畫之中。
3.耶穌與撒馬利亞婦人
我們從聖經中看見兩種孑然不同的立場有了對話,我們知道,原來我們認識的上帝都太有限了,我們只能在不斷的對話中,看見彼此看見,並補足自己沒看見的部分。關於對話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做了一個很完美的示範。在一個猶太人跟撒馬利亞關係極度緊張衝突的時期,耶穌與一個撒瑪利亞婦人開始了下面的對話--耶穌對他說:「請你給我水喝」,撒瑪利亞婦人回答他:「你是一個猶太人,怎麼跟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接著我們看到他們精彩的對話,其中撒瑪利亞婦人問耶穌:「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清楚明白地指出婦人在這件事情上面的迷思,指出正確的敬拜態度不是在敬拜的地點,而是要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耶穌在整個對話的過程中,從邀請建立關係,接著是聆聽,並分享信仰的理解。或許我們不能像耶穌一般清楚地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但是我們最少可以學習耶穌,先進入彼此的世界,並願意聆聽。

六、合一是彼此對話的過程
合一是彼此對話的過程,而不必然是大家對事情有相同的看法。合一也不是隱藏自己的感覺,想要迎合大家而失去了自己的立場。歷史中有許多事件,我們都是到了後來才能夠說出一套邏輯,一個想法。當我們許多不同的人要一起回應上帝,我們所要面對的合一,應該是一個不斷對話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不同的理解或聲音,我們強烈地期待自己的想法能被別人認同,我們甚至完全無法容納別人跟我們有不一樣的想法。不論是夫妻之間、朋友之間、團體之間、政治或是民族之間,有太多的紛亂與紛爭,不在於誰對或誰錯,乃在於彼此之間無法聽見或看見彼此所陳述內容的價值。畢竟,對話的重點不是我期望你理解我,而是我願意開始理解你。如果我們期待更多人認識這個上帝,如果我們期待更多人經歷這個美好,那麼我們必然要學習在不同中聽見彼此,並開始對話。

七、萬人歸向上帝的上帝國
這個世界充滿著各種不同的人,有人喜歡藝術的美好;有人喜歡理論所堆砌的世界;有人看大自然需要保護;有人看人類發展需要前進;有人慢慢地過生活;有人急促到一天二十四小時也不夠用;有人說話大聲;有人說話小聲;有人凡事講求效率;有人慢工出細活;有人喜歡黑;有人喜歡白。啟示錄說從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語言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於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也歸於羔羊!」除非我們認為這裡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支派,每一個民族,每一種語言,甚至每一種個性或價值觀的人,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教會,然後自己來敬拜上帝,否則,這裡對於上帝國的描述,就不會分出彼此,乃是我們雖然不同,但是我們敬拜讚美同一位上帝。耶穌所描述的上帝國景象--路加福音4:18「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乃是適用於所有人,不只在於啟示錄中,盼望得到救贖的基督徒,也在於排擠基督徒的猶太人,羅馬政府,或是欺壓貧窮人的富人和今日的我們所有人。

八、結語
我很喜歡雅各書中這一段話:4:12「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做的,是更多地認識上帝的話,更多地與不同的人分享我們對上帝的理解,不斷地彼此代禱,同心讚美,並尋求上帝而來的對話,而不是彼此定罪。是的,有許多觀點,的確因為不同,造成了或多或少不同的痛苦與傷害,但是,就如以斯拉尼西米時代一般,我們本來就在有限的時空下,做出有限的選擇。我們願意順著聖靈的帶領,一步一步走向上帝的美好,只是現在離那完全的時刻還沒有到。不過,我們可以準備好自己成為一個讓萬人歸向上帝的教會,是一個我們雖然不同,但是我們願意一起敬拜讚美同一個上帝的教會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