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時候已到

講道內容  時候已到
經文:馬太福音三章1-2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講道影片 :

Ⅰ、時間、時刻與契機

經文講到說:「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1-2)這句話裡面的天國近了,意思是時間滿了。

從三個希臘字來看,第一個字是chronos,這個字的意思是時間,希臘人認為時間是可以計量的,是連續不斷的,從以前到現在、到將來,沒完沒了地一直下去,用比較可以理解的方式來比喻,就好像是我們看河水一直流,正如孔子說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間消逝就像是河水這樣不停地流、不分晝夜,這指得就是時間,也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測量它的長短,例如一分一秒等等,每個人在這世界上擁有時間的品質是一樣的,不因你是皇親貴族所擁有的時間品質比較好,而其他人就差一點。這個字是chronos。

第二個字是ora,這個字翻成中文的意思比較像是時刻、時辰,這是約翰在記載耶穌講話的時候常常用到的一個字,這個字是表示上帝特別命定的時刻,不會因著人的努力而改變,時刻是沒有辦法避免的,無法異議,只能夠去接受它,就好像是我們生命當中必須去面對的每個時刻。例如耶穌在迦南參加婚宴的時候,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對他說沒有酒了,耶穌回答說:「我的時刻還沒有到。」這裡的時刻就是這個字。另外,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時說:「父啊!時候到了。」這裡也是用這個字,這個字提醒著我們,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重要時刻。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不可避免的時刻就是考試。

第三個字是kairos,常讀聖經的人都知道這個字,這個字用來描寫時間已經成熟了,我們感受到現在正是去做某件事情的正確時刻,由於這個時間已經很充分、很成熟,神要我們必須在這個時機下做一個回應、做一個選擇,這個時刻不是我們在時鐘上可以看到的一個數字,也不是偶然出現的,是一種意義的累積,如果你沒有好好把握,就會錯過這個時間,它不會在那裡等你。所以這個字適當地翻成中文就是契機,契機是你要掌握的,你沒有掌握它就會不見。

 在台語禮拜的時候,也常會聽到:「時,已經到了,大家一起來做禮拜。」這裡的時就是kairos,他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意思,對我們每一個做禮拜的人來說,就是這個契機,請我們安靜心來與上帝相遇。我們要預備好我們自己,去經驗到上帝要我們來成就的事情。每一個來教會做禮拜的時候,都可以是一個kairos,問題是我們常常忽略了。



Ⅱ、四百年的等待

我們今天所讀的這段聖經,當先知撒迦利亞和瑪拉基宣告說:「將來上帝的時候要到,要差遣以利亞到你們當中,使你們回心轉向我,不然我來要咒詛遍地。」(瑪4:5-6)講完這句話之後的四百多年當中,上帝是安靜的,沒有先知、沒有人出來,這四百年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看見光明,以色列人很深切地期盼能夠有機會遇見上帝興起他的先知,他們渴望上帝預備的彌賽亞來拯救他們。

所以當施洗約翰在曠野裡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施洗約翰是這樣說:「kairos,(時間已經到了)」這對以色列人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已經過了四百年,上帝終於又說話了,施洗約翰的這句話,我們可能讀聖經很簡單地讀過去,可是這句話對以色列人帶來非常大的影響。聖經告訴我們說:「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大全地,並約旦合那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太3:5)這段經文說明了成千上萬的人都到約翰那邊去受洗。

事實上,如果看以色列人的歷史,施洗約翰所造成的影響是超過我們從聖經上所能想像的,他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人,去到曠野、到約旦河、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雖然施洗約翰在世上的時候,並沒有行過一件神蹟,只單講一句:「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但這樣的一句話,就造成以色列人在宗教上一個重要的復興,很多人相信這是一個特別的時刻,很多人相信上帝在這個時刻就要來更新他們,所以這是個宗教悔改的更新運動。這個事件還浩大到驚動了當時的希律王,他很害怕要是哪一天施洗約翰像是現代法輪功一樣地造反,會造成他在統治上的困難。就想要先把他抓起來,所以施洗約翰後來就被希律王下在監獄裡面,因為他很害怕這麼大的一群人都跟隨他。



III、關鍵時刻的反應

我們要來看另外一段聖經,施洗約翰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2)當耶穌開始出來傳福音的時候,耶穌也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17)施洗約翰和耶穌出來傳道的時候講的話是一樣的,這不是巧合,是要告訴我們說,因為耶穌出來傳道的時候剛好是施洗約翰被關起來的時候,當耶穌聽到施洗約翰被關在監獄裡面,他就出來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這是一個承接施洗約翰所傳講的悔改、歸向神的復興運動。從這兩個訊息裡面,指出一件事情,就是關鍵的時刻到了,上帝要求人們要回應,而回應的方式就是悔改。

悔改是指一個人心思意念的轉變,是從他的內心發出的,悔改不是說只要改變你的行為,例如好好讀書、不要一直玩電腦等等,悔改是當一個人心思真正的改變,然後這個人從他的內心裡面擁有一個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這個想法自然而然會帶來一個人行為上的改變。

那悔改是悔改什麼呢?從使徒行傳二十六章二十節我們可以知道,悔改是指悔改歸向神,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改變,可是悔改不是照我們自己的意思去改變,改變也不是照著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去改變,改變更不是因為我們聽了某一個偉人的講話,或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見領袖分享了他的看法,我們就改變了我們的想法、作法而跟他一樣。悔改永遠只有一個焦點,對我們基督徒而言,就是悔改歸向神,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

很多基督徒在讀到這段聖經的時候,會有一個想法,這裡講的悔改是指非基督徒,是指還沒有認識福音、生命中還沒有認識耶穌的人,我們是信耶穌的人,從小到現在都跟著父母到教會做禮拜,怎麼還會說我要悔改?沒有錯,那些沒有信主的,他們的確需要悔改,需要認識上帝,但是如果仔細地看這段聖經,注意看施洗約翰和耶穌講的:「你們應當悔改」,你會發現這個「你們」不是指非基督徒,不是指那個在猶太人當中不熱心、不去會堂敬拜、不認真讀律法書的人,聖經沒有這樣講,聖經講的「你們應當悔改」,是指著每一個聽見這話的人所說的,這句話指向每一位與這個訊息相遇的人。

當基督徒久了,常常會變得覺得別人很需要悔改,講話的時候會無意識的流露出一種優越感,我們是在教會裡面很久的人,不是罪人,所以不用悔改。當我們有一點點這樣想法的時候,要想起一段耶穌曾經說過的比喻: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路18:9),這段比喻是說,一個法利賽人去聖殿裡面禱告,說自己很多地方做得很好,也沒有做什麼壞事,更有照時間祈禱,並責備其他人。耶穌對這個人下了一個結論:這樣的人回去(這個回去是指稅吏在上帝面前認罪),比那個法利賽人更算為義,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18:14)

講到關於悔改,我們要有一個很深刻的認識,悔改不是別人的事情,悔改向來就是自己的事情,就像有人說教會裡最不容易悔改的第一個人是牧師,第二個是長老,再來是執事,在教會裡面愈高層、愈掌權的愈不容易悔改。因為悔改是要認錯的,為了面子,愈在高位的愈不容易悔改。聖經以弗所書五章十六節裡面說,聰明人要把握時機,因為現代的社會邪惡。這一句話不是告訴我們要做好時間管理、愛惜光陰,這句話是說,要把握時機,抓住上帝現在正在做的工,認真地來回應。

有些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的回應,第一個是每天早上起床不要一開始就抱怨又是要上班上課的一天,應該要以今天又是特別的一天之心態來面對,對一般人而言,很難去區分今天的二十四小時跟明天的二十四小時,因為其實沒什麼不一樣。上帝怕我們在一年當中每天都過的一樣,所以在創造之初,為我們設立了安息日,讓這一天跟其他六天很不一樣。這個安息日其實就是一個kairos,七天中的一天就是被分別出來,在我們連續不斷的日子當中,一個特別可以與上帝相遇的機會,當我們去敬拜上帝的時候,上帝就有可能透過這個相遇的機會,使我們能夠悔改歸向他,所以這是一個kairos,是一個契機。

在一年五十二個禮拜當中,教會也設計了一種讓人不會覺得每個禮拜都相同的制度,叫做節期,有聖誕節、復活節、聖靈降臨節,這些不同的節期,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醒我們要回應上帝,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可以跟上帝相遇的日子,可以讓我們再去思考信仰的日子,所以節期就出現了,提醒我們要再去經驗上帝,思考上帝的同在。但是如果過了無數個聖誕節之後,這些特別的感覺可能也會消失,可能也會麻痺,可能聖誕節帶給我們的回憶就是演戲、就是唱歌跳舞,我們很習慣在經驗當中麻痺,他的特殊性和神聖性很容易就消失,這是人的困難,變成我們生命當中的例行公事,沒有激起我們不一樣的感覺。

當我們愈感覺我們在教會的生活是一個例行公事時,就愈表示我們的心中失去了警醒,忘記了可以有這樣一個機會kairos去與神相遇。當我們習以為常的時候,不管是主日、節期,甚至是我們的聖餐,我們長老教會的聖餐是加爾文的臨在說,這個說法是這個餅和這個杯,如果沒有聖靈感動我們去反省、經驗到耶穌基督為我們所做的救恩,沒有讓我們看見自己的罪如何需要上帝恩典來改變,那麼我們吃這餅就是一個普通的餅,喝這個杯就是一個普通的杯,沒有聖靈的功效,和在家裡吃餅乾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如果我們在禮拜當中,讓聖靈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做工,讓聖靈提醒我們的軟弱、我們的罪,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需要我們再一次在神的面前將我們自己獻上,需要聖靈來改變我們,那麼這個餅和這個杯就成為養育我們靈命真正的食物,當我們每次吃這個餅喝這個杯的時候,就能幫助我們生命更深地與耶穌基督聯繫。

這代表每一次的聖餐都是一個kairos,可以幫助我們與神更深的連結,使我們回轉歸向神,去經驗到上帝如何幫助我們的時刻。可是我們必須承認,很多次的守聖餐,我們喝這個杯的時候,好像沒有在神面前真正地安靜下來,去思想耶穌基督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所做的事情對我們的意義。

其實每一個主日、每一個節期都是這樣,求神幫助我們,在很平凡規律的過程當中,去經驗到多一點的謙卑、多一點的敬虔、多一點的期待與神相遇,聖經告訴我們說,敬拜他的人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求神幫助我們,在每一次的敬拜當中去經驗到心靈和誠實。

之前曾經提過四十跟四十一,另外還有一個數字是四百,四百是兩約之間的間隔四百年,這四百年當中,沒有先知、沒有上帝的話語;另外還有一個四百年是以色列人在埃及停留了四百年,在這中間他們雖然向上帝祈禱,但是上帝似乎沒有聲音,有人說那個是沈默的上帝。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常常會遇見禱告時好像上帝沒有聽見,我們禱告沒有得到回應,那是我們人生覺得最痛苦的時候,我們就會說:「上帝啊!你為什麼把我丟了,你為什麼不理我,難道你忘記我了嗎?」有詩人為此寫出沙灘上的腳印,提醒我們,上帝沒有忘記我們,當我們在生命當中很黑暗的時候,我們會很渴望遇見神。

至於四十,耶穌在曠野禁食了四十天;摩西在曠野裡流亡四十年;以利亞逃避皇后耶洗別的追殺,在曠野裡面走了四十天;挪亞在方舟裡面,上帝降大雨四十天淹沒這個世界;約拿告訴尼尼微人這個城市就要毀滅了,帶著他們做四十天的禱告;耶穌復活之後,他向他們同在顯示他的復活四十天;還有以色列人曾經在曠野漂流四十年。

那四十一呢?四十一是我們從2009年七月開始就到華神來聚會,到2012年的十二月底中間總共有四十一個月,四十一個月不是一個很短的等待,我們即將要回到新堂,前兩個禮拜我們在討論何時回到新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癥結點就是要不要在十二月二十三號那天回到新堂,因為那天要舉辦教會的聖誕禮拜,關於這點大家討論出很多的難題,因為不是只有回去禮拜就好,也要考慮到教會還沒有蓋好、要避免安全上可能發生危險、要思考是不是所有器材設備和影音同工都已經預備好了、或是避免契友和新朋友的觀感不佳覺得不平安;但也有人很期待回到教會做禮拜,很久之前就希望可以聖誕節回教會做禮拜,已經從復活節延期到聖誕節,很多人在這時刻著想什麼時候回去。這是一個難題,也是一個拉扯的力量,當小會員要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要把所有事情都納入考慮,做最好的決定、最壞的打算,但小會員不是先知,沒有辦法預測要發生什麼事情。可能很多人回到新堂裡面,會覺得灰塵很多,很多未完成很不方便,可是小會員在考慮很久之後決定要回新堂。

很多人回到新堂裡面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意見,要保持和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可以想像第一次看到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大家的意見會開始出來,可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沒有辦法要求到完全的完美,也許我們可以發表很多的看法和意見,但是這些看法和意見不一定對教會是最好的,如果我們能夠除了看法和意見之外,能夠有很多的禱告,禱告上帝讓我們在這麼多不同的想法和意見當中學習接納、學習欣賞、學習合一,這會是對我們的信仰更有幫助的一件事情。

我們會在十二月二十三號那天回去,這不是三百六十五天當中普通的一天、不是一年五十二個禮拜中的一個普通的禮拜,也不是年復一年其中一個普通的聖誕禮拜。今年的這個聖誕禮拜有一個特別的意義,它標榜著我們一開始要建堂的時候就碰到金融海嘯,更之前也發生因為北京奧運的萬物齊漲,甚至之後的歐債危機,我們感謝神,在上帝的恩典保守之下,我們順利的度過這一切,要回新堂一起來慶祝。

回到新堂的第一個禮拜天,也標榜著在過去四十一個月當中,感謝華神提供我們這樣一個場地、感謝許許多多場地志工讓我們可以好好地做禮拜,感謝上帝有這些人讓我們這段日子可以好好做禮拜。這個禮拜也標誌著,我們在2009年第一次到華神做禮拜的時候,人數瞬間從五百多人變成三百多人,有一百多個人不能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改成下午做禮拜,他們是不得已,感謝上帝,從這一天起,讓我們可以回到新堂,終於可以讓所有的弟兄姊妹再一次一起來做禮拜,我們要歡歡喜喜地與他們再一次的敬拜。十二月二十三號那天,真的會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如果我們的心都預備好了,如果我們真的滿心期待這會是一個不一樣的聖誕節,不會是一個我們過了幾年之後很快就會忘掉的聖誕節,那麼這會不會是一個契機?會不會是一個我們悔改、我們重新委身、重新回應上帝的一個聖誕節?如果是的話,那我們應該要有所行動,耶穌說:天國近了!這是一個在新時代要來臨時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時間的分水嶺,這是一個對我們有意義的、帶有一種緊急必須做出選擇的意思,當我們面對天國近了這句話、當我們面對kairos,不是聽到了就覺得沒事了,必須做出一個存在的選擇,這個選擇對我們而言有一個存在的急迫性,在要回新堂的前夕,當我們在預備迎接救主降生的這個時刻,這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轉變的時刻、是一個回應的時刻、是一個更新的時刻。

神學家們認為,把時間chronos化為kairos契機,這樣一個事情,是我們基督徒應該有的生命態度,做一個基督徒,不是在每一天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很平凡、沒有什麼特別意義的日子當中,這樣地過了一生。我們做一個基督徒,是要在很平凡的日子當中,不斷地去尋求神,去看見神在這個時刻的作為、神在這個時刻對我們做的呼召,我們應該來回應說:主啊!我在這裡,這是一個kairos的時間,主啊!幫助我悔改歸向你。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感受,我們回新堂不過是換一個地方聚會,不過是到一個沒有人管我們聚會時間的長短或是垃圾處理方式的地方而已,如果我們沒有任何改變的話,這真的很可惜。

希望我們是再一次被上帝重新呼召,再一次地被上帝更新,相信我們的心比我們的硬體更重要,相信人心的改變比硬體設施的改變更為重要,當我們的心改變時,所帶來的功效,遠遠大於硬體設施改變所帶來的功效。求神幫助我們,去回應這個重要的契機。施洗約翰和耶穌要求的是,人們在這個重要關鍵的時刻必須悔改。我們有沒有很安靜嚴肅、認真地問自己,去檢視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什麼地方要在上帝的面前來悔改,像是跟人的關係、服事的態度、參與在禮拜當中有什麼地方是我們要悔改的,當一個kairos契機來的時候,我們歡喜迎接新堂、迎接聖誕節之外,我們的謙卑、我們的反省、我們的禱告、我們的認罪一樣是很重要的。相信一個有信仰的人,會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好好來思想,我們應該怎麼來回應上帝。

我們教會為了要回新堂,有四十天的禁食禱告,禁食是提醒我們,在很繁忙的日子當中,我們願意抽出一段時間,分別為聖,安靜下來專心地去禱告尋求神,勝過我們身體上的需要,不是因為我們禁食禱告就會比較有力量、上帝一定垂聽,聖經上沒有這樣說,禁食禱告是我們願意更專心地來親近神,所以很重要的是:不是我們跟上帝求什麼,而是我們專心地去親近神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聽見上帝要跟我們說什麼。

當我們要回歸新堂的時候,求神光照我們,不單單是場地的回歸,更是心思意念的回歸。箴言十七章第一節說:「設筵滿屋,大家相爭,不如有塊乾餅,大家相安。」(箴言17:1)有人可能就會因為被分配在新堂不一樣的位置而開始抱怨。但其實很少有教會像和平教會這樣,在新堂蓋好之前,錢的事情就已經預備好,這是上帝額外的恩典。問題是蓋禮拜堂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也不是蓋好了就沒有問題。像是教會牧師要不要去其他教會募款,那時候我們小會做了一個決定,我們的牧師要好好在自己的教會裡,牧養自己教會的人,不用去外面募款,即使金錢可能比較少,但是牧養會友還是最重要的。感謝上帝最後金額也沒有短少。教會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當我們要回到新堂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同工的意見看法有點不同、關係也有點緊張,感謝神目前為止還沒有牧師離開,雖然我們並不是最和平的教會,但是神的恩典夠我們用。要請大家來為我們教會禱告,希望我們的教會在建堂的最後期間,真的有和平,當我們在禱告的時候求神光照我們,我們自己要悔改,不是和我們意見不同的人要悔改,替別人要悔改的禱告不一定是好的,乃要學習為自己禱告,求神幫助我們,讓我們領受從神而來的光照和恩典,讓我們領受真正地轉向歸回他。

用台灣話說:「時,已經到了。」你是不是已經準備好了?要一起參與在上帝給我們的契機裡面。

禱告

親愛的主,求你幫助我們來回應你的恩典,主,當我們的新堂要完成的時候,讓我們經驗到,主,這個時刻是你呼召我們,要悔改來回轉歸向你,讓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有這樣的感動和看見,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啟示錄系列(十九)金香爐(Golden Censer)

講道內容
啟示錄系列(十九)金香爐(Golden Censer)
經文:啟示錄八章1-6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二年十二月九日

Ⅰ、引言:金香爐

根據「啟示錄」記載,第一到第六印被打開時,有聲音伴隨著出現,但第七印被打開時,卻是呈現靜悄悄、毫無聲息,彷彿什麼事情都沒發生般。「金香爐」出現時,似乎是要角、十分重要,而這又意味甚麼呢?我們來看一段有關金香爐的短片: 

「啟示錄第八章-當他揭開第七印的時候,天上寂靜約有二刻,我看見那站在上帝面前的七位天使,有七枝號賜給他們。另有一位天使來站在祭壇旁邊,拿著金香爐,有許多香賜給他。要和眾聖徒的祈禱一同獻上。  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那香的煙和眾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上帝面前,天使拿著香爐,盛滿了壇上的火,倒在地上,隨有雷轟、大聲、閃電、地震。拿著七枝號的七位天使,就預備要吹」。

在這安靜的三十分鐘,有七位天使,上帝賜給他們每位一支「號角」,接著,第八位天使出現,上帝賜給他許多「香」。這第八位天使拿著香到眾人禱告的「祭壇」,取了火,將香跟火從祭壇拿到「香壇」、把香放在火上,香壇便冒出煙   香與聖徒的禱告便一起到達上帝的面前。接著,天使把香爐裝滿了壇上的火、並倒在地上,地便大大地震動、有大聲音出現,這時,七位天使準備吹響所拿的號角。

天使把香拿到香壇,再把火倒在地上,這樣的舉動意味著著什麼?香、祭壇與香壇之間又是什麼關係?把火倒在地上,並隨之有雷轟、地震、閃電、大聲音,這一切又有何意呢?

Ⅱ、七印、七號與七碗

啟示錄裡提到了三個「七」,依序分別是:七個印、七個號、七個碗。神學家們對這七印、七號、七碗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的看法,呈現三種理論:

1.連續論

傳統上認為,「印」陸續被揭開,到揭第七印的同時,第一支號角也就被吹響;到吹第七支號的時候,第一個碗也被倒下,直倒到第七個碗。換言之,這三樣是連續發生的,這說法叫「連續論」(Progression Theory)。

2.重述論

近期的學者,認為並非連續,而是重述,這三個七之間,有點類似的關係,是越來越嚴重的樣子。就是把揭開七印所發生的事用不同的方式   七號與七碗   一再陳述,一次講的比一次嚴重,這就是所謂的「重述論」(Recapitulation Theory)。

3.望遠論

最新的理論認為,這既有連續也有重述的關係。(見上圖)就好比一個人拿著望遠鏡,看見有一人拿望遠鏡,而望遠鏡中的人也拿著望遠鏡、看到了另一人拿著望遠鏡。此意即是,七號被包含在第七印中、第七號包含了七碗之大災難,這是有時間的順序,但最後是一體的。這即為所謂的「望遠論」(Telescopy Theory)也是我比較認同的說法。

III、羔羊揭第七印之後

啟示錄第四章,說那「坐寶座」的手中拿著一卷「書卷」,書卷被七個印封著,而這七個印關係著人類的結局,使徒約翰渴望知道那是什麼?但天使卻說沒有人能夠打開那些印,約翰為此哭泣!有位長老來告訴他,不要哭,有一隻被殺的羔羊現在站立起來,將印打開,啟示錄便接著記載末日所要發生的事:

第一印被揭開時,跑出了白馬,代表著「政治」。第二印是紅馬,代表「戰爭」。第三印是黑馬,代表「飢荒」;第四印則跑出了灰馬(實際上並非灰色,而是如同死屍般的灰綠色),代表著「死亡」。開了第五印後,約翰看到一個很大的「祭壇」,壇下有許多冤枉被殺的信徒大聲禱告著,這些殉道者問道:「上帝啊!那麼久了,什麼時候要幫我們報冤呢?你在做些什麼呢?」上帝向他們說,再等等…,先給你們這件白衣服穿。到第六印開時,一切變得彷彿世界末日般:太陽變黑、月亮變得像血、星辰墜落、天翻地覆、聲音大作,在地上的人們嚇得要死,因承受不住都跑到石頭洞穴裡躲藏起來了。

1.天上寂靜約有二刻

之前所提的六印,每一印被打開時,都有聲音出現,四活物皆說:「來!」或是殉道者大聲禱告的聲音、地大震動、人們驚嚇的聲音,但第七印被揭開時,卻是一片寂靜。這般的奇怪!就好比聽交響樂,聲響逐漸堆疊時,樂器會越發地豐富、大聲,而接近尾聲時,會期待最激昂、高潮的時刻來臨,卻突然間什麼都沒有發生、安靜無比。

在前面六個印相繼揭開過程,災難是一一接踵而至。但聖經說,「羔羊揭開第七印的時候,天上寂靜約有兩刻。」(啟8:1)第七印揭開後,一切就突然安靜,這與預期相違,因依經驗應該是最大的審判就要來臨了!此時,天上卻持續、安靜了兩刻(半個鐘頭),這樣突然的靜止,變成「很大聲的安靜」。

有人對此作這般解釋:開到第六個印,所發生的事已十分淒慘,世界預期第七印會是上帝憤怒的審判而屏息以待,所以才會如此安靜。「你要在主耶和華面前靜默無聲,因為耶和華的日子快到。耶和華已經預備祭物,將召來的人分別為聖。到了我─耶和華獻祭的日子,必懲罰領袖和王子,並一切穿外邦衣服的。」(番1:7-8)不料,接著而來的三十分鐘、什麼災難都沒發生,這是一種說法。姑且不論如何解釋,這樣的寂靜是一種「震耳欲聾的安靜」(deafening silence)。「你從天上使人聽判斷。上帝起來施行審判,要救地上一切謙卑的人;那時地就懼怕而靜默。」(詩76:8)這是種可怕的安靜,安靜得令人震驚,因為跟預期會出現的大聲音、災難、審判,有著太過強烈的對比。

2.站在上帝前七位天使

揭開第七印之後有七個天使出來,就是在上帝面前的七位天使,「我看見那站在上帝面前的七位天使…」(啟8:2a)。從中文聖經瞧不出這句的特別之處,而英文聖經的「天使」前面有加「定冠詞」(the),表示這七位並非一般的天使,而是天使中的大天使,中文翻為「天使長」(archangels),在眾天使中是最靠近上帝的。這七位天使長(Seven Archangels)在猶太的經典中記載了他們各自的名字,而中文聖經則僅找到其中兩位的名字:一位拿著劍,專門與撒旦決鬥,叫「米迦勒」(Michael)。「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尚且不敢用毀謗的話罪責他,只說:『主責備你吧!』」(猶1:9)另一位是報好消息的「加百列」(Gabriel),他向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報好消息,因耶和華垂聽了這對正直、不孕夫妻的禱告。「天使回答說:『我是站在上帝面前的加百列,奉差而來對你說話,將這好信息報給你。』」(路1:19)

3.有七支號賜給他們

「有七支號角賜給這七位天使」(Seven trumpets given to them.)。這裡的「賜」(given)在原文的記載中並無「主詞」,用的是被動語態;英文並沒有交代是誰賜的(by whom)。一般認為這當中隱藏的主詞即是「上帝」,因為這個審判是上帝所要做的,神學家稱此用法為「神聖的被動語態」(Divine Passive),為上帝專用,所以這個「賜」代表「上帝作的事情」。出埃及記:「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轟、閃電,和密雲,並且角聲甚大,營中的百姓盡都發顫。」(出19:16)此處的「角聲」也代表著「上帝的臨在」。當上帝要以色列人拿下耶利哥城時,要百姓圍著城繞行,有七個祭司在最前頭,一邊行走繞城、一邊吹著號角。當時,上帝就臨在他們當中,讓耶利哥城倒塌、上帝的公義彰顯。「七個祭司拿七個羊角在耶和華的約櫃前,時常行走吹角;帶兵器的在他們前面走,後隊隨著耶和華的約櫃行。祭司一面走一面吹。」(書6:13)這是舊約一開始所提到的七個號角。

4.站祭壇旁賜許多香

七個天使拿到了「號角」後,第八位天使出來了,上帝賜給他的是「香」。「另有一位天使,拿著金香爐來,站在祭壇旁邊。有許多香賜給他。」(啟8:3a-d)」此處的「壇」可能是指「祭壇」,也可能是「香壇」,中文大膽地翻譯成「祭壇」,應屬正確。在此處所用的介系詞,希臘文(epi-)是「上面」(upon),說明了天使是站在壇上,而不是在壇的「旁邊」(希臘文para-),香壇沒有台子、相對是較小無處可站,祭壇則設有「階梯及平台」。之後提到的「火」,也可判斷此處所說的是祭壇,因火是常在祭壇上的,是從天上而來,不可熄滅,而香壇的火是會熄的。

天使拿著香爐與上帝所賜許多的香來到位於外院祭壇取火,再拿到內院裡的聖所,就是設著香壇的地方。燭台(金燈台)與陳設餅桌也在聖所裡,但相較遠些,而香壇最靠近至聖所。「把金壇安在會幕內的幔子前」(出40:26)香爐是人間能與施恩座最接近的物。如果香爐所代表的是禱告,我們該知道,跟上帝最接近的就是我們的禱告,而不是讀經、侍奉或作見證。

許多人會直接把這裡的「香」理解為我們的禱告、祭壇下聖徒們的禱告,其實不然,這香是上帝所賜,不是人們的禱告。啟示錄說,「他既拿了書卷,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羔羊面前,各拿著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啟5:8)二十四位長老拿著香爐,裡面放的是眾聖徒的禱告,然而,第八章所說的「香」是不同的,這香是上帝所賜,是要和我們的禱告一起獻到上帝面前的;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既然這香不是人們的禱告,那到底為何呢?應該是耶穌的禱告。「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裏復活,現今在 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8:34)上帝要耶穌的禱告和我們的禱告混合,一起送到上帝的面前。

祭壇上的火最終會用來審判,燒光一切上帝所不喜悅的。而天使從祭壇取火的目的並不是要執行審判,審判是後來七位天使吹號角時所要發生的。第八位天使所作的,目的是要改變人的心。那些在祭壇下禱告的人,此時心中還無法體會上帝的心意。上帝愛他們,也願為他們申冤、給他機會,但是,上帝也愛那接加害他們的人,耶穌的血也要救贖、赦免這些加害的人。這樣的赦免是上帝公義與恩典的交集。但這般的心意確實是人們所不易理解的,而通過這個火讓祭壇下的人有所改變,讓人們能與耶穌有一樣的禱告,才是上帝的心意。

5.獻金壇上在寶座前

一年一次的贖罪日,那天大祭司會用香爐拿著香壇上的香,走到最裡面的施恩座,把香爐放在施恩座的前面,最貼近上帝的地方。「把金壇安在會幕內的幔子前,在壇上燒了馨香料做的香,是照耶和華所吩咐他的。」(出40:26-27)耶穌為我們死的時候幔子已裂開了,耶穌回到天上後,施恩座前就不再有幔子,亦即燒在香壇上的香是可以直接到上帝面前。所以,經由耶穌為我們在祭壇上的犧牲,我們的禱告可以跟耶穌的禱告被獻在金香壇上,一起直達上帝面前。「有許多香賜給他,要和眾聖徒的祈禱一同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啟8:3de)這裡我們也可確定,眾聖徒的禱告的香與耶穌禱告的香有所分別,若是一起被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我們的禱告也就跟耶穌的禱告調和在一起。禱告是讓我們與上帝更親近,如果我們沒有培養禱告的習慣,跟上帝的距離就會比較遠。

6.香與祈禱升到上帝前

「那香的煙和眾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上帝面前。」(啟8:4)人們的禱告是跟「香」一起上去到天父的面前。這香代表的是耶穌的禱告,而我們的禱告與其混合在一起,就會到上帝面前。

「撒迦利亞按班次在 上帝面前供祭司的職分,照祭司的規矩掣籤,得進主殿燒香。燒香的時候,眾百姓在外面禱告。」(路1:8-10)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在小約翰出生那年抽中了籤,代表整個會眾進到至聖所燒香。老撒迦利亞燒香時,猶太會眾都在聖所外虔誠地祈禱,希望大祭司帶著他們的禱告到上帝面前,使他們的禱告能更蒙上帝垂聽。詩人說:「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祈求,如獻晚祭!」(詩141:2)香跟禱告混在一起就是這樣,香是香,禱告是禱告,禱告的人希望有香的伴隨,可以在上帝面前更蒙悅納。

7.盛滿壇火倒在地上

香燒了,飄出煙到達了上帝面前,天使就用壇上的火裝滿香爐,從天上倒到地上來。天使用金香爐做了兩件重要的事:第一是把我們的禱告一起與耶穌的香獻到上帝面前,第二,就是把壇上的火裝在金香爐裡,倒在地上。於是,就有地震、大聲音、閃電與雷轟,劃破了二刻的寂靜。傳統的解釋認為這是審判的一部份,雖然沒錯,但不全然是,審判真正的開始是在七位天使將號角吹響的時候。這裡是上帝要在審判之前,讓所有在祭壇下面向他禱告的基督徒學一樣功課,亦即讓信主的人的禱告被耶穌的香調和過、有所改變。

「天使拿著香爐,盛滿了壇上的火,倒在地上。」(啟8:5abc)火是從上帝那裡來的,當摩西蓋好會幕以後,以色列第一次獻祭時,上帝就從天上降下火來,將祭壇上的祭物都燒了;這火不是要燒死他們,是要燒祭物,以色列人很高興,因上帝悅納他們的祭物。「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在壇上燒盡燔祭和脂油;眾民一見,就都歡呼,俯伏在地。」(利9:24)這是「悅納的火」。但是,亞倫的兩個兒子任意妄為,隨隨便便就要獻祭,就有火下來燒死他們。這是「審判的火」。「亞倫的兒子拿答、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在耶和華面前獻上凡火,是耶和華沒有吩咐他們的,就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把他們燒滅,他們就死在耶和華面前。」(利10:1-2)

8.雷轟大聲閃電地震

這個火下來了以後,就有了雷轟、地震、閃電、大聲。「隨有雷轟、大聲、閃電、地震。」(啟8:5d)。這些究竟是不是審判呢?不一定!當以色列人到西乃山,上帝要下來與他們立約時,「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轟、閃電,和密雲,並且角聲甚大,營中的百姓盡都發顫。摩西率領百姓出營迎接 上帝,都站在山下。西奈全山冒煙,因為耶和華在火中降於山上。山的煙氣上騰,如燒窯一般,遍山大大地震動。」(出19:16-18)但並沒有要審判什麼,這只是上帝顯出他的威嚴、公義,為要與百姓立約。所以,不要以為有這些轟動的現象發生,就是災難或審判,當然,有時候是,但在此只是上帝的降臨。「當時,上帝天上的殿開了,在他殿中現出他的約櫃。隨後有閃電、聲音、雷轟、地震、大雹。」(啟11:19)約櫃代表上帝的公義,這裡同樣出現雷轟、大聲、閃電、地震。這顯示當上帝的公義彰顯(Divine Justice),就會有這些現象、產生這些變化,而上帝的公義可能是審判,也可能與審判無關。

9.七位天使預備吹號

最後,就是七位天使預備要吹號了,「然後,那七個拿著七枝號筒的天使準備要吹號。」(啟8:6)吹響這些號角是大毀滅與審判的來臨,七位天使在此代表的即是審判與毀滅。「便雅憫人哪,你們要逃出耶路撒冷,在提哥亞吹角,在伯‧哈基琳立號旗;因為有災禍與大毀滅從北方張望。」(耶6:1)那麼,吹號角前,被倒在地上的火指的到底是不是審判?在此的解釋是,並不是。審判並沒有重覆發生,吹響號角的後果才是對不信者的審判。火所要帶來的,是人們禱告心態的改變與更新。「你們要在錫安吹角,在我聖山吹出大聲。國中的居民都要發顫;因為耶和華的日子將到,已經臨近。」(珥2:1)

IV、屬靈的功課

1.從祭壇到香爐

當第五印揭開,祭壇下有多人在禱告。「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為上帝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的靈魂,大聲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於是有白衣賜給他們各人;又有話對他們說,還要安息片時。』」(啟6:9-11)他們為主犧牲,在此要上帝彰顯公義,對迫害他們的人施以審判的手。但上帝並沒有就照著殉道者的禱告來審判、毀滅,而是要他們再等等,並賜給他們白衣穿。到第七印被揭,有香加上這些禱告後,上帝才回應,火倒在地上,雷電與大震動隨即出現。與第五印時的禱告比較,不同之處在於是否有「香」,有了香,殉道者的禱告從祭壇下的禱告、變成了祭壇上的禱告。上帝賜香給天使,與人的禱告調和,人的禱告起了變化。
當我們受了大的委曲,向上帝的禱告常會祈求申冤與報應的公義,很少會考慮到,那些傷害我們的人也需要上帝的恩典;而上帝的公義超越我們,他為受害者考慮,也為加害者思慮,上帝的心意是希望多人能得救。這對被害者來說是不容易體會或認同的,所以需要壇上的火與上帝賜的香,人們才可能改變。上帝並不是不審判,但首先需要改變的,是我們這身為他兒女的。「另有一位天使,拿著金香爐來,站在祭壇旁邊。有許多香賜給他,要和眾聖徒的祈禱一同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那香的煙和眾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 上帝面前。」(啟8:3-4)

2.從申冤到赦免

人在這祭壇下禱告的目的原只有一個,就是要申冤。世上第一個申冤的禱告來自亞伯,「耶和華對該隱說:『你兄弟亞伯在哪裏?』他說:『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嗎?』耶和華說:『你做了甚麼事呢?你兄弟的血有聲音從地裏向我哀告。』」(創4:9-10),他被自己的弟兄該隱殺害,他的血從地裡向耶和華哀告。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而希伯來書第十二章說有另一位無辜、冤枉被殺的人,名為耶穌,他的血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並新約的中保耶穌,以及所灑的血;這血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來12:24)

祭壇下的禱告,透過天使帶來的香,成了香壇上的禱告,與香一同陳到上帝寶座前,這香是耶穌的禱告,是祈求赦免的禱告,幫助人們從申冤的禱告變成赦免的禱告,成為更合上帝心意的禱告。能夠從申冤到赦免,是因在我們的禱告過程中,上帝賜給我們香,這香是耶穌赦免的禱告。當兩者合在一起後,我們的禱告就慢慢地變化。

3施恩座親近上帝

聖殿的幔子後面是「至聖所」,在聖所裡,也就是幔子前,最接近至聖所的就是「香壇」,然而到了天上,這個幔子不再隔開至聖所,因為耶穌死的時候,聖殿的幔子就已裂開成兩半,「耶穌又大聲喊叫,氣就斷了。忽然,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太27:50-51)

人們得以直接到施恩寶座前求告,「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上帝面前。」(來10:19,22)從此,不必再有幔子隔著。

4.奉主名蒙垂聽

我們的禱告與耶穌馨香禱告調和在一起,化成了煙到上帝面前。「那香的煙和眾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 上帝面前。」(啟8:4)有著不凡的意義:奉主耶穌名的禱告蒙上帝垂聽。耶穌說:「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使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求甚麼,他就賜給你們。」(約15:16)而如何奉主的名禱告?即是要用主的話、行主的愛,就是主常常在我們裡面,這樣的禱告上帝會垂聽。「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約15:7)

5.上帝垂聽禱告

上帝垂聽人禱告,聲音再小,他也聽到。夏甲的兒子以實馬利在曠野疲乏、脫水、虛弱、低聲呻吟,幾乎快要死去時,聖經記載說,「上帝聽見童子的聲音; 上帝的使者從天上呼叫夏甲說:「夏甲,你為何這樣呢?不要害怕, 上帝已經聽見童子的聲音了。」(創21:17)上帝專注垂聽人們禱告到一個程度,羔羊揭開第七印時,天上寂靜二刻,連他都不說話。「羔羊揭開第七印的時候,天上寂靜約有二刻。」(啟8:1)這二刻當中,僅有的聲音是祭壇下聖徒們的禱告,並所賜的香與這些禱告一起到上帝面前,耶和華靜靜、仔細地聽,要知道我們的禱告是如何,接下來才是大聲音。

當人與人交談時,若他在意另一方說的話,便會把自己的嘴吧閉上專心來傾聽。這三十分鐘出奇的安靜時刻,稱為震耳欲聾的沉默(deafening silence),代表上帝很在意我們的禱告,特別是跟耶穌的香調和在一起的禱告,他要聽、他側耳聽。「但上帝實在聽見了;他側耳聽了我禱告的聲音。」(詩66:19)

6.上帝回應禱告

聽了這個禱告,上帝立即回應(不同於上一次要人們等待),他用香爐把火倒在地上。記得,這個回應不是要審判,是要改變人的禱告。閃電、聲音、雷轟、地震,可能是要審判,「有閃電、聲音、雷轟從寶座中發出」(啟4:5) 另一個可能,不是要審判,是上帝彰顯出他那赦免罪人的義出來。「又有閃電、聲音、雷轟、大地震,自從地上有人以來,沒有這樣大、這樣厲害的地震。那大城裂為三段,列國的城也都倒塌了; 上帝也想起巴比倫大城來,要把那盛自己烈怒的酒杯遞給他。」(啟16:18-19)

7.壇火倒在地上

那麼,「壇火」倒在地上到底是什麼意思?那火究竟是要產生什麼樣的作用?耶穌說過:「我來要把火丟在地上,倘若已經著起來,不也是我所願意的嗎?」(路12:49)施洗約翰說耶穌是帶著兩把火來:「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太3:11-12)這句話提到兩把火,一是「聖靈的火」,另為「不滅的火」,兩者不同時發生;前者是「煉淨的火」,希望在審判之前,把上帝的兒女先燒淨;後者是「審判的火」,是要毀滅,要在末後將不潔淨的都燒滅盡淨了。

香壇上的火,是第一把火,上帝要用這火讓所有為他犧牲的人學習:他的義不是我們想像的義,他是所有人的上帝;他要人們體會:伸手害信徒的人也是上帝所愛,耶和華有能力讓壞人轉向好人的公義。上帝的公義是如此,但要人如此禱告卻是困難的,人們常想要上帝「趕快施行公義」,因此,人需要上帝賜下耶穌禱告的香來混合、調整,一段時間後,人才會改變。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跟上帝禱告說,若是可以,不要上十字架。但主迫切禱告三次後,他說:「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要照你的意思。」耶穌尋求上帝的心意。所以,禱告的目的並不是要改變上帝,而是改變我們自己,上帝耐心等待我們。希望有了耶穌的禱告與我們的禱告調和一起,我們的禱告慢慢的會越來越香,大有改變。

V、結論:基督馨香之氣 變成主的形狀

耶穌教導學生的禱告這樣講:「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9-13)所以,一個真正懂得禱告的人是不會為自己的義、而是為公義,不會照自己的意念禱告、而是照上帝的意念,因為知道他的旨意一定比人的完整、美好。當然,人會向上帝祈求公平,但懂得禱告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有最好的公平,他會不斷地讓耶穌的香來改變自己的禱告,而人心的本身也得著改變。我們本身被改變了,這是那個火倒在地上的意思,是要讓我們被改變,而不是被消滅。

啟示錄的最後一句禱告「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Maranatha! Lord,come!」(啟22:20)整本聖經以這句禱告作結束,不是按人的意思,而是禱告上帝,照他的意思來行。

最後介紹兩位神學家對禱告的詮釋。丹麥神學家齊克果(Soren Kiekegaard, 1813-1855)如是說:The function of prayers is not to influence God, but rather to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 one who prays. 意思是,禱告的功能並非要改變或影響上帝,而是要改變禱告者本質。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神學家,英國都柏林的大主教Richard C. Trench(1807-1886)說得更好:Prayer is not getting man’s will done in heaven, but getting God’s will done on earth. It is not overcoming God’s reluctance, but laying hold of God’s willingness. 禱告不是要成就人的意志,而是要上帝的意志來到地上執行;不要硬拗上帝的手去做我們所想的事,而是當我們發現上帝心意時,抓住他的意思,求他的旨意成全。因為上帝的旨意一定比我們的更美善。禱告中,我們可以陳述我们的祈求或心願,上帝會聽,可是如果我們願意把我們禱告跟耶穌的禱告,跟那個香混在一起,我們的禱告會變香。所以有人越禱告、越禱告,他越來就有耶穌的樣子,基督的馨香之氣就在他的身上被聞到了。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的禱告跟上帝所賜的香「耶穌的禱告」調和在一起,要上帝從他的壇上把那個火倒在我們的心裡,我們那個只顧自己、只要公義的禱告,才會慢慢被上帝改變。到那個時候,上帝就會審判這個世界。審判之前,他要先改變我們,讓我們越來越有耶穌的香氣,讓我們越來越有耶穌的樣子。我覺得這段聖經最寶貴的信息是,上帝喜悅我們越來越像耶穌,散發出馨香的氣息,使人能看到他的榮耀。這需要時間與過程。審判之前,他要先改變我們。

禱告

感謝主,打開第七印的時候,是沒有聲音的,因為你要垂聽我們的禱告、幫助我們改變自己的禱告;要把耶穌像香一樣的禱告與我們的禱告調和,使我們的禱告越發有耶穌的馨香之氣;要讓我們的生活、生命越來越有基督的樣式。主,幫助我們,讓我們在禱告的生活當中更加與你親近,禱告越來越貼近你的心意。我們這樣祈求,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期待、希望


講道內容  期待、希望
經文:以賽亞書二章1-5節、馬太福音廿四章36-44節
主講:何淑珍牧師
時間: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日

 講道影片 :

引言

今天剛好是待降節的第一個主日,會點第一根蠟燭,代表期待與希望;第二個禮拜點第二根,代表準備與信心;第三個禮拜點第三根,代表宣布與喜樂;第四禮拜點第四根,則是代表啟示與上帝的愛。中間的白蠟燭是到了聖誕夜當晚才點,因為白色代表上帝的光,代表主耶穌的到來。我們用這四根蠟燭,來等待主耶穌降臨,等待我們的希望。

年紀稍長的人,大多都有等待小孩子出生的經驗。大部分的人在知道懷孕後,不是呆坐在原地等待孩子出生,而是會為即將誕生的生命預備一些東西,像是在還不知道性別的時候,會準備一些比較中性的衣服,準備奶瓶、尿布等。今年上帝非常恩待我們教會,有十幾位新誕生的小生命。十二月二十五號就有五個小朋友要嬰兒洗。

家中即將有孩子誕生時,都需要做預備。那主耶穌降生時,我們要做什麼樣的預備?


一、基督第一次降臨

主耶穌在降生之前,在舊約中有很多預言。


l、舊約中有關彌賽亞的預言

(1)、彌賽亞的根源

「…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彌5:2)此外,還有一個很厲害的先知叫以賽亞。以賽亞書中多處預言耶穌的事情,從出生方式、出生地點、死亡方式、死亡地點和死而復活,裡面都有提到。

(2)、彌賽亞的記號

「…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以賽亞書7:14)這是耶穌降生的七百年前,以賽亞所預言的事。但由於預言與事實非常吻合,讓很多人懷疑以賽亞書其實是耶穌降臨之後才寫的,所以以賽亞書的內容變成宗教界與科學界之間,一項非常具有爭議的議題。我們當然相信以賽亞書是上帝默示以賽亞所寫的,但這對非基督徒者而言,難以相信。

我自己在讀以賽亞書時,感到非常顫心,因為書中把耶穌基督的誕生寫得非常仔細,也難怪別人會懷疑。上帝讓這個紛爭持續了一千多年,終於在 1947 年於死海附近的昆蘭 (Qumran) 發現了古卷。

古卷出土時不是那麼整齊,而是憑靠考古學家花費五、六十年的時間來拼湊,才變成圖片上這種模樣。在那裡總共出土了許多古卷;這些古卷都是舊約的書信。在座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上網搜尋「死海古卷」,會有更多這方面的消息。

這些古卷是這兩位貝都因人發現的,他們是牧羊人。有天他們的羊走失了,找 著找著,找到沙漠中一個山洞裡的洞穴。想說羊隻會不會掉到洞裡,於是就用石頭測試深度。如果是普通的洞,石頭著地時會發出撞擊土壤的聲音,結果他們往下一丟,卻是發出撞擊瓦片的聲音。於是又拿另一塊大石往下丟,結果聽到瓦片碎掉的聲音。他們一開始以為是發現什麼財寶,就回村莊找其他牧羊人來幫忙,用繩子垂降下去把東西拿上來。拿上來以後,大失所望,都是剛才我們所看到的古卷。但這些古卷都是兩千年前所寫的,他們看不懂這些文字,所以有一天他們就把這些古卷拿到天主教的神父那邊,想把它們送給神父。這神父也看不懂,就把這些古卷當柴燒。

有天有個古董商路過,就問神父在燒什麼,神父就拿古卷給他看。雖然古董商也看不太懂,不過他認為這些東西「可能」有點價值。所以古董商就和神父要了這些古卷,把它們都帶到羅馬給大主教看。大主教看到這些古卷,驚為天人,因為這些古卷是舊約聖經的以賽亞書。雖然還不知真假,但從那時便開始挖掘與研究,才發現那裡其他的洞穴中,也有許多古卷。到現在為止,已經拼湊出大約八百卷舊約聖經。感謝的是,以賽亞書是當中最完整的。所以我們可以確信,在彌賽亞誕生的七百年前,上帝已經預言要差遣愛子拯救世人、要生在馬槽、名叫以馬內利。

七百年前,上帝說的話都應驗了,那各位相不相信他要再來?


2、新約中有關彌賽亞預言的應驗

我們接下來看新約。

(1)、道成肉身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約1:1-2)這和剛才以賽亞書提到的不謀而合,一樣提到這位上帝是在太初時就存在了。另外在後面也提到「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所以我們知道上帝是從頭就有的。

(2)、童女懷孕生子

「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太1:22-23)所以我們很肯定地知道,上帝透過七百年前的先知,讓我們所期待的彌賽亞真的來臨,而且照他所預言的來臨。

關於預言與應驗,我只講到這個部分,因為主耶穌誕生了,也為我們完成事工並升天了,然後他告訴我們說他要再來。那在他再來以前,我們可以做什麼?就像之前提到的,在孩子出生前,需不需要做些準備?還是要等他再來在說?

有個故事是說,有三個見習的小魔鬼,撒旦派他們到人類那裡,欺騙他們,讓他們歸於撒旦。這三個見習的小魔鬼要出發前,接受撒旦的召見。撒旦問第一個小魔鬼有什麼計畫。第一個小魔鬼說:「我做了很多計畫,不過最重要的就是我會想盡辦法說服地上的人不相信天國。」撒旦聽了覺得很好,就問下一個小魔鬼一樣的問題。第二個小魔鬼說:「我也有些計畫,不過最重要的是我會想盡辦法說服人類,讓他們相信末日之時沒有地獄,可以為所欲為。」撒旦聽了,覺得很好,一個說沒有天堂,一個說沒有地獄,就問最後一個小魔鬼。第三個小魔鬼說:「我的計畫很簡單,就是告訴他們還有很多很多的時間,不用去想審判的事,不用去想生命還有多長。」

 我們常常會忘記聖經告訴我們說要警醒自己,常常覺得時間很多,便浪費時間。


二、基督第二次再臨


1、我需要做些什麼預備?

(1)、警醒禱告、耐心等候

「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太25:13)我們來看一個例子。這是十個童女的比喻。這十個童女正等待新郎迎接,其中五個有準備油燈,五個沒有。新郎到來後,就讓有帶著油燈的五位童女進入房間參加婚宴。另外五個沒準備的,買了油回來,想進入房間,結果新郎說他不認識她們,便把門關起來了。主耶穌告訴我們要警醒,要預備好。馬太福音接下來講到大家都很熟悉的五千、兩千、一千兩的故事,這個故事也在告訴我們要當個忠心、警醒的僕人。主耶穌連續講了兩個故事,都在講警醒。這兩個比喻講完後,就提到萬民萬族的審判,也就是耶穌來了,要分綿羊與山羊。

主耶穌第一次來,是帶著恩典而來,你要帶著這恩典好好的做,不然的話,他就不認識你了。「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遵守,並要悔改。若不警醒,我必臨到你那裏,如同賊一樣。我幾時臨到,你也決不能知道。」(啟3:3)

(2)、過聖潔的生活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羅8:3-4)有人認為,保羅書信中最偉大的一章是羅馬書第八章,因為當中把我們的教義講得非常清楚:

1.「不被定罪」(1-4節)

2.「聖潔的教義」(3-4節)

3.「成聖」(12-13節)

4.「聖靈幫助我們禱告」(26-27節)

5.「明白上帝的旨意」(27節)

6.「稱義與得榮耀」

7.「奇妙的中保」

8.「不能與基督的愛隔絕」

9.「得勝有餘」

10.「神在耶穌基督裡的愛」


我只舉出其中十條,其實裡面還有很多。裡面告訴我們說,我們要過聖潔的生活。這要用一個犯姦淫婦人的故事(約8:1-8)跟大家分享。這其實是文士與法利賽人精心設計,要陷害耶穌的戲碼。他們把這位婦人抓來,看耶穌要怎麼處置。若是照律法來講,抓姦的證人可以拿石頭丟婦人,但在丟之前必須確定自己沒有犯罪,才能拿石頭丟她。但在故事中,圍觀的人沒有拿石頭丟她,反而全部跑光了,因為那些人心裡知道自己有罪,不敢確定自己沒罪。「耶穌就直起腰來,對她說:『婦人,那些人在哪裏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0-11)這就是保羅要告訴我們的,我們得到上帝的恩典,接受了主耶穌的恩典,之後我們稱義了,但還沒停止。耶穌告訴婦人說「不要再犯罪」,也就是說,主耶穌讓我們稱義之後,要我們過潔淨的生活,不要再犯罪,絕對不是稱義就結束了。台語有一首詩歌,歌詞如下:

你豈有就近主使祂洗清氣

豈有專心靠就主得著稱義

你豈有日日行與救主相通

新子婿若落來你衫豈有白

染著罪過衣裳當攏總脫離

靈魂污穢有寶泉可洗清氣


稱義之後,必須專心依靠、日日與主同行、讓聖靈來引導,過聖潔的生活。「神召我們,本不是要我們沾染污穢,乃是要我們成為聖潔。」(帖前4:7)上帝透過耶穌基督來拯救我們,不是要我們繼續過犯罪的生活,不是因為不定罪,就隨便過生活,而是「不可以再犯罪」。


(3)、行在光明中

「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裏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弗5:8-10)其中強調「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弗5:9)


(4)、虔誠生活、培養品德

接下來是要過虔誠的生活,培養品德。「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地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彼後1:3-8)

因為主耶穌是我們的根,所以我們要結果子,就不能離開樹根。如果離開樹根,不用說結果子,整棵樹必定枯萎。「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人若不常在我裏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裏燒了。你們若常在我裏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裏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約15:5-8)


2、我需要有些什麼行動?

那我們自己在預備之後,也要有行動。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例子,當你知道小孩子要出生時,會去買很多的用品,而不會坐在那裡空想。在耶穌再來之前,我們除了預備之外,還要有行動。


(1)、要我們行善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2:8-10)


(2)、看見需要者

接著,我們要用耶穌的例子來學習。耶穌開始傳道時,「...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5-36)耶穌做了兩件事:

1. 傳天國的福音

2. 憐憫世間的需要

傳天國的福音就是要人信主,要人悔改,就是關心人的靈魂。這就是在告訴我們說,我們有沒有在關心周遭所認識的人呢?這裡有一首天韻的詩歌,歌名是〈人飢渴〉:

人飢餓,不是因為沒有餅

人乾渴,不是因為沒有水

因為不聽不聽不聽神的話;

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

耶穌說:「我是生命的水,到我這裡來的永遠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有些人可能家財萬貫,開著名車,吃著山珍海味,家中有好多僕人,但心中很空虛。因為他們心裡沒有上帝,他們在屬靈裡面,是空的。所以他們飢餓,不是因為沒有餅乾,而是因為他們的心。如果我們看到了,就要告訴他們有一位上帝,他就是糧食,他就是水。

這位是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飾演中年莫那魯道的林慶台牧師。上週的公報中,我看到他寫了一個見證。他爸爸在他五歲的時候過世,他們家有四個小孩子,全部都由他媽媽獨力撫養,非常辛苦。所以他從 1950 年左右開始,就受到家扶基金會的援助。基金會為他找到了一個加拿大的認養人,這位認養人就寄錢來台供林慶台讀書,過節時寄禮物來鼓勵他,在他沮喪到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時,寄信來鼓勵他,使他能夠活下來。所以他最後選擇當個傳道人。因為他深深體會到,他從小就是靠別人的幫助,才能開創他現在的人生。現在身為牧師的他,也願意這樣幫助人。

我們周遭還有很多弱勢的人,我們有沒有看到呢?是像之前提到的第三個小魔鬼一樣,覺得還有很多時間,還是你看到了,就像林牧師一樣幫助別人?聖經裡有提到:「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箴11:24)給的越多,上帝賜給我們的就越多,因為上帝的愛源源不絕,而且是會滿出來的。


(3)、作「光」的見證人

「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約8:12a)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成為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

這張圖是英國的路燈,如果耶穌是世上的光,我們是他的學生或門徒,他的光應該在我們裡面。你的所作所為是光嗎?你走過的路,有沒有留光,還是黑暗?我們也應該要像耶穌一樣發光,讓人不跌倒、不迷路。


(4)、迫切傳福音

最後,我們要迫切傳福音,因為我們不知道主耶穌什麼時候要來。「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保羅希望加拉太人信主的迫切,就像婦人生產一樣。我們教會之後回到新堂,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福音朋友,我們愛他們的心,有沒有像保羅一樣迫切,像要生小孩一樣?如果你覺得時間還很多,都是牧師長老的工作,那你就遇到剛才那個小魔鬼了。「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3:28)


結論

主說:「我必快來…」(啟3:11)

兩千年前他第一次來時,在座各位應該都沒有參與到,但他告訴我們他要再來。不要忘記,他再來時,是要審判,所以你我,以及世上的任何人,都會在現場,沒有人能錯過。相信耶穌這話是真的,就像以賽亞書準確預言七百年後的事一樣。「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帖前5:23)如果我們在耶穌來臨時,做了耶穌要我們做的事情,會非常放心,就像孩子出生時,尿布奶粉都準備好了一樣。耶穌什麼時候來,都不必擔心。希望我們的心,都可以做這樣的預備。


禱告

我們一起來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我們再次來到你面前,感謝你,因為你第一次來,帶給我們福音、拯救與數不盡的恩典,讓我們能稱義,能在光明中跟著你走。求你繼續保守我們,讓我們有警醒的心,在你第二次來的時候,能以平安的心等待你降臨。主呀,感謝你,你讓我們看見還有許許多多的事可以做,讓飢餓的人有餅吃、口渴的人有水喝、受寒的人有衣服穿、出外的人有地方住,求你讓我們能把這樣的平安,帶給周遭的人,讓我們成為無可指責的僕人,讓每位弟兄姊妹仰望在主的手中,讓恩典隨著我們一生一世,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大衛的遺言


講道內容  大衛的遺言

經文:列王紀上二章1-12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二年十一月廿五日

講道影片 :


Ⅰ、遵守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的

大衛找來他的兒子跟他說:我現在要走世人必走的路。(列上2:2)不知道大家聽到這句話會有什麼感覺?其實很多人不願意承認有一天一定要走這條路,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會去想什麼時候輪到自己走這條路。而大衛知道他有一個界線,於是他留下遺命,大衛的遺命很簡單來說分成兩個部分,他吩咐所羅門一個是:遵守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的,這些包括律例、誡命、典章、法度,這樣上帝就會祝福你讓你一切亨通。(列上2:2-4)當大衛跟他的兒子交代這些事情的時候,每一個人看到都會覺得很好很棒,因為如果是我們有子孫的話,在臨死前可能也會跟子孫說不能離開這個信仰,一定要倚靠上帝。


Ⅱ、死前的恩怨情仇


1、善待巴西萊

除了不能離開信仰以外,大衛還交代一些生前的恩怨情仇,他跟所羅門說:「你要善待基列人巴西萊的眾子。」(列上2:7)他會這樣說是因為,大衛在躲避所羅門的哥哥押沙龍反叛的時候,巴西萊曾經去迎接他。巴西萊是一個八十幾歲的老人,在很久以前要活到八十幾歲是一個很不容易的事情。

巴西萊活到八十歲,且非常的富有,大衛流亡的時候,他非常的慷慨提供大衛生活所需的物品。當大衛回到耶路撒冷重新掌王權的時候,巴西萊跟他道別,大衛說:「你跟我回到王宮去享受榮華富貴。」巴西萊跟大衛說:「不用,我年紀這麼大了,那些榮華富貴的享受對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你不如讓我死在我自己的家中,讓我葬在我父母的墳墓當中,這樣對我而言才是最好的。」大衛就答應他。後來巴西萊又說:「如果你真的要恩待我,你就讓我的兒子金罕去跟你同住。」大衛就同意了。

我們看見大衛在他臨死之前,特別跟他的兒子所羅門交代說:「你要好好的善待他的兒子,常常跟他一起吃飯。」這樣的遺言我們大家看了會蠻認同的,因為大衛在死之前還有表現出他善良的一面。


2、不容約押安然下陰間(5-6)

如果大衛的遺言就到上面結束,我們會覺得這個人不錯,死之前表現出很善良的部分,可是聖經不是只有講這樣,聖經告訴我們大衛要殺人了。我覺得很奇怪,因為大衛是個王,在古代君王的權力很大,好像那句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活,臣不得不活。」以大衛那個時代,要殺一個人是很容易的,為什麼他之前不殺,臨死之前還要帶幾個人一起走?

我們要來看大衛想要殺的人是誰。大衛想要殺的人一個是約押,一個是示每。約押比較容易了解,可是也有很多人誤會。很多人覺得大衛要殺約押之前有講:「你知道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向我所行的,就是殺了以色列的兩個元帥。」(列下2:5)因為約押殺了以色列的兩個元帥,在太平之時流這兩個人的血,所以不容他白髮安然下到陰間。這就是讓他不得好死的原因,大衛傳達了一種很強烈的恨意,不容他白髮下到陰間。最後所羅門在殺約押的時候,還補上一句話,「因為他殺兩個人是又義又好的人」,強化了約押是壞人的印象,所以一定要殺約押。

但我們來看這兩個人,一個是押尼珥,押尼珥原本是掃羅的元帥,也是他貼身的侍衛長。有一次掃羅帶了三千人,去追大衛,結果到了半夜的時候,那三千個人都睡著了。大衛從山上下來,到他們的營中,趁著他們通通在睡覺的時候,拿了掃羅的水瓶和槍,再回到山上去大喊:「押尼珥阿!你不是個勇士嗎?以色列有誰能夠比你呢?半夜有人要進來害王你的主,你為何沒有保護你的主呢?你這樣是不好的,都是該死的,因為你們沒有好好保護你們的主,就是那耶和華的受膏者。」(撒上26:15)這是大衛罵押尼珥的話。押尼珥不是一個非常認真負責的人。當初巨人歌利亞出來挑戰罵陣,問以色列人有誰敢出來跟他作戰的時候,沒有人敢出來,那時候押尼珥就是元帥,他面對那樣的挑戰不敢回應,最後是大衛跳出來。當掃羅戰死之後,押尼珥在掃羅的家裡大有權勢,他就跟掃羅的嬪妃同寢,被伊施波設發現,他說:「你為什麼與我父親的嬪妃同寢呢?」結果押尼珥對於這樣的疑問感到憤怒,他說:「我豈是猶大的狗頭呢?我恩待你父親掃羅的家和他的弟兄、朋友,不將你交在大衛手裡,你今日竟為這婦人責備我嗎?」(撒下3:7-8)他就發誓說,他要叛國,他要投降,將他交給大衛,如果沒有這樣做,願耶和華重重的責罰他。如果我們客觀的對押尼珥的評價就是他是一個淫賊、欺君犯上。從他公然對他的主人伊施波設嗆聲,就可以知道他真是個不忠不義的傢伙。

至於亞瑪撒,他是大衛的親戚,當押沙龍叛變的時候,他選擇投靠押沙龍,背叛大衛,而成了押沙龍的元帥。然後他帶著全國的軍隊,和少數跟隨大衛一起逃亡的軍隊作戰。亞瑪撒指揮的軍隊顯然多於約押所指揮的軍隊,不幸的是,雖然他指揮的軍隊比較多,還是被約押打的潰不成軍。聖經說,在以法蓮的樹林裡面,死於樹林的比死於刀兵的還要多。奇怪的是,叛亂平定之後,打敗叛軍的約押沒有得到任何獎賞,反而被大衛摘掉元帥的職位,大衛跟叛軍的元帥亞瑪撒說:「你不是我的骨肉嗎?我若不立你替約押作元帥,願上帝重重地降罰與我!」(撒下19:13)大衛這個人事命令是非常奇怪的,不處罰被打敗了的叛軍,還把平定叛軍的首領革職,立叛軍作軍隊的首領成為我軍的元帥,這是很奇怪的人事安排。而亞瑪撒這個敗將之軍,領受到大衛的第一個命令是大衛叫他三天之內要把以色列人聚集起來,要去平定另示巴的叛亂。結果他沒有那個才能和威望,三天之內無法聚集以色列人而延誤了軍機,迫不得已,大衛只好起用約押的弟弟,(不是約押,因為大衛很討厭約押。)所以他就去起用了約押的弟弟亞比篩,來追趕叛軍。

從這方面來看,押尼珥跟亞瑪撒哪裡是所羅門口中又義又好的人,他們都做過叛徒,都是不忠不義之人。這種人比起約押曾經為大衛立下過的汗馬功勞,還是大衛元帥,第一個攻入耶路撒冷的人,幫他打敗亞捫人的反叛、幫他把亞捫人的皇冠帶在大衛頭上的人,一生跟大衛出生入死,這樣一個人為什麼大衛在死之前還想要殺他?還想要拿這兩個不忠不義的人拿來當理由,說為了要幫他們報仇?大衛其實不是想要幫這兩個人報仇,大衛真正想要殺約押的原因是因為:約押屢次抗命,而且殺了押沙龍。

大衛說不能殺押尼珥,約押把他殺掉;大衛說不能殺亞瑪撒,他把亞瑪撒殺掉。約押為什麼要殺他們?因為大衛都想立這兩個人當元帥,約押是一個非常現實主義的人,他認為這兩個人會威脅到他在大衛眼前的地位,所以就把這兩個人殺掉。約押這個人基本上是對大衛忠心耿耿,但他對權力非常在意,會威脅到他地位的人,他必然除之而後快。但,這兩個人的死,不會是大衛要為他們報仇的主要原因,大衛真的想要的報仇是因為押沙龍。押沙龍是大衛的兒子,他作亂、反叛,但大衛說:「你們要為我的緣故寬待那少年人押沙龍。」(撒下18:5)可是約押對押沙龍這一個反叛的人,沒有任何的憐憫,非要置他於死地,所以約押違抗大衛的命令,當他在以法蓮的森林裡面,看見押沙龍的頭髮纏在樹林上,沒有任何的反抗能力之時,就拿起槍刺穿了他。大衛聽到押沙龍的死訊的時候,聖經上說:「王就心裡傷慟,上城門樓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阿!我兒,我兒壓沙龍阿!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阿,我兒!我兒!」(撒下18:33)這是我們在聖經上看到,大衛最哀傷最難過的一個畫面,在這個事件沒多久之後,大衛就下令,拔掉約押的元帥之職,改立亞瑪撒為新的元帥。所以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大衛是以約押殺了兩個以色列元帥為理由做幌子,其實是要來報約押殺押沙龍之仇。

大衛要殺約押的理由可以有很多,除此之外,約押曾經支持過亞拿尼亞做王,但亞拿尼亞最後沒有做成國王,而是所羅門坐上國王。為了所羅門的王位可以坐得穩固,大衛也有可能因此下令殺約押,因為約押軍權在握。大衛有可能是覺得殺約押之後,可以使得國家的政權轉移比較平順。所以大衛要殺約押這個人我們很容易可以理解。


3、要讓示每白頭見殺,流血下到陰間

但是大衛要殺示每就很奇怪了。大衛跟所羅門說:「現在你不要以示每為無罪,你要使他白頭見殺,流血下到陰間。」(王上2:9)同樣我們在這裡面也可以看出大衛傳達很強烈的恨意。殺示每是一件很難解釋的事情,因為示每曾經得罪過大衛,大衛在流亡的時候,示每跑去咒罵大衛,大衛旁邊的亞比篩聽見就很生氣,想要殺他,大衛就說:「由他咒罵吧!因為這是耶和華吩咐他的。或者耶和華見我遭難,為我今日被這人咒罵,就施恩與我。」(撒下16:11-12)當我第一次讀聖經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看見示每沒有被殺,覺得很感動,大衛好謙卑,知道要反省,透過自己的受苦,或者上帝會憐憫他,覺得大衛還不錯。第二次當大衛重新得勢的時候,他要回到耶路撒冷,示每知道麻煩大了,因為以前曾經罵過大衛,曾經咒罵他、拿石頭丟他,現在大衛重新掌權了,會不會回去當國王之後,就報這個「老鼠怨」,所以他就趕快跑去找大衛道歉。亞比篩看到他,就想要跑過去殺他,大衛這時候就說:「今日在以色列中豈可治死人呢?我豈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嗎?」於是王對示每說:「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我一定不殺你,這是大衛跟示每起誓。(撒下19:22-23)

大衛兩次開恩不殺示每,那為什麼他在臨死又決定要殺示每呢?大衛這個決定讓大家都很不解,中間也沒有再發生其他的事情了。有人這樣認為,因為示每是一個便雅憫人,是掃羅族基拉的兒子。(撒下16:5)他跟掃羅很親,他很支持掃羅,不太喜歡大衛。另外他跟大衛道歉的時候,他帶著一千個便雅憫人,可見得這個人的勢力很龐大,如果有一天他想要起來反叛,他有可能會危及所羅門的統治。又有人說,大衛只是暫時的赦免示每的死刑,並沒有真正的不殺他,大衛只是說今天豈可殺人。今天不可殺人,那明天呢?後天呢,就可以殺人了。大衛只是暫時不殺他而已,後來還是要殺。第三種是比較靈恩的解釋,示每給大衛的咒詛是非常嚴重的咒詛,這種咒詛很難解除,只有一種方式,就是把咒詛別人的人給殺了,這個咒詛才可以解除。所以,大衛為了避免這個咒詛繼續持續,只好把示每殺了。

這些解釋都建築在一個基礎上面:大衛是好人。好人不會亂殺人,因為他是個好人,要殺示每一定有理由,所以讀聖經的人,一定要幫他找一個合理的理由,解釋大衛為什麼會殺人,而且這個理由是要看起來很神聖的,看起來是不奸詐的。但是如果我們公正地,從大衛的遺言來看的話,大衛其實懷恨在心,當天被示每咒罵的時候,他其實很生氣,可是因為他是一個落難的君王,他要保持他的風度,刻意的保持他的謙卑,顯現很寬宏大量的不跟他追究,不跟他計較,就好像有人讓我們生氣,我們也會試著表現的很有風度,表示原諒對方不跟他計較,可是內心終究是記恨的。大衛到臨終的時候,仍然沒有忘記示每用狠毒的言語對他帶來的羞辱,所以大衛對所羅門說:「他用狠毒的言語咒罵我。現在你不要以他為無罪,你是聰明人,必知道怎樣待他,使他白頭見殺,流血下到陰間。」(列下2:8-9)大衛在茲念茲的是「他用狠毒的言語咒罵我」,而不是其他的理由。經過了這麼多年,大衛仍然記在心上,所以大衛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原諒示每。


III、大衛的死

第三,我要講的是有關於大衛的死。大衛讓我們覺得很意外的一件事情,就是關於他的死亡。聖經對於大衛的死亡記載的很少,只有一句話:「大衛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列上2:10)我覺得大衛蠻可憐的,他一生豐功偉業,建立一個國家,留下許多的詩篇創作,影響後世後代的人那麼的深遠,可是在聖經當中,卻沒有任何地方顯示出一點點的線索說大衛死了之後有人為他哀悼、哀慟、追思,或有人為他做詩歌、表達哀傷紀念他。掃羅王死的時候,有大衛為他做哀歌,大衛說:「英雄為何死亡,弓箭為何被折斷。」大衛很難過,很深刻的表達對掃羅王橫死的狀況,他在那裡為他哀傷。可是,當大衛死的時候,好像沒有一個人紀念他,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聖經中,關於雅各、約瑟、摩西死了,都有很長的一段哀傷期,但是大衛沒有。

很可能,大衛老的時候,他的兒子、太太忙著爭權奪利,他們在計較大衛死了誰可以接續他的王位。當大衛真的死了之後,聖經告訴我們,所羅門第一件做的事情是先把他哥哥亞多尼雅殺了,大衛並沒有指示要殺了亞多尼雅,但是所羅門就找了一個理由把亞多尼雅殺了,後來把約押也殺了。但是悼念大衛的事情,彷彿就在宮廷的政治鬥爭當中被人忽略掉了。


生活回應


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中文有句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但是大衛要死之前,他的話語卻顯得非常的陰險、殘酷。我們沒有一個人會喜歡這樣的結局,總是期待一個更好的結局,因為我們從小在主日學的教育當中,很習慣把聖經人物美化,喜歡把大衛當成很好、合神心意的人,很難接受大衛做這樣的事情,竟然在死之前還一定要殺一個之前饒恕過的人。很多人無法接受聖經很棒的人物出現一些負面的事情,如果有負面的事情,很多人會試著幫他們解釋,比如說解釋可能是示每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但是我們不能把聖經人物當成偶像劇裡面的男女主角一樣都是好人,心裡面沒有一點點壞,事實上聖經不是童話故事,也不是偶像劇,聖經是一本記載關於人性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人生沒有人是完全的善良,也沒有人是完全沒有缺點,甚至真實的人生中也沒有人是完全的惡。每一個人多少都有一些好一些不好,只是或多或少而已,我們只要認真的讀聖經,就會在聖經看到有很多聖經偉人不光彩的一面,就如同在生活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光彩和黑暗的一面。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完美、不光彩和黑暗的一面。大衛是人,我們也是人,聖經讓大衛成為一面鏡子,讓我們在讀大衛的故書的時候,可以看見他的軟弱、缺點,同樣看見我們身上的軟弱、缺點,因為大衛跟我們是同樣性情的人。所以大衛是不完美的,我們不用特別幫他解釋,這是這段聖經的釋義。如果我們接受大衛是「跟我們一樣性情的人」,我們接受,他是人,他與我們一樣性情,他就會和我們有一樣的軟弱。像他這樣的一個人可以成為合神心意的人,我們呢?只要我們願意謙卑依靠,尋求上帝的旨意,我們也可以是一個合神心意的人。


二,我們要學習尊重死亡

大衛說:「我現在要走世人必走的路。」(列上2:2)我們要學習尊重死亡,不管是自己的死亡,還是別人的死亡,每一個人都會死。只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活的夠久,活的夠精彩夠豐富,我們就會像大衛這樣死去。詩人說: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漸漸的衰殘。年老、死亡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很花時間的等待,年老的死亡是花好幾年,慢慢的老去,從走不太動,再來背漸漸的駝了,到站不起來,躺在床上,是很緩慢的一個過程。漸漸的,成為其他人的負擔,一開始家人可能會期待這個人能夠恢復,慢慢的開始接受這個事實:我們的親人、我們所愛的人不會再好起來了。當生命走到這個時刻的時候,我覺得我們作基督徒的,要有一個很深刻的認識和體驗,我們重視每一個人生命的尊嚴,我們希望每一個人能夠很有尊嚴的活到最後一刻。但是,很不幸的,別人不一定會這樣對你,這就是大衛讓我們看到的,當你照顧別人到最後一刻的時候,你沒有辦法保證你的子女、你的孫子,可以照顧你到人生的最後一刻。

大衛為掃羅的死亡在哀傷,但很不幸的,大衛的子女並沒有為大衛的死亡感到哀傷;大衛很有人性的去紀念掃羅的死亡,可是卻沒有人很有人性的去紀念大衛的死亡。對很多人而言,能夠安詳有尊嚴的走完人生,並且在死後的時候有人為他難過,掉一滴眼淚,這件事情是很安慰的。如果你死了,告別式沒人參加,沒有人想到你、紀念你,會讓人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很可怕的是,大衛並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王,對以色列的歷史有深遠的影響,他創建一個國家,可是他身後事竟然是如此的平淡。可能你對你的生命當中有一個很大的目標,想要做得很好,想要成就一番豐功偉業,可是有一天結局可能跟大衛一樣,不是這些事情不好,是聖經似乎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在描述著大衛,重點是,死亡和死亡後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活著的時候可以控制這個、控制那個,但是,死了什麼都不能夠控制,這就是人的生命。

還有一件事情很重要,我們不只是看這個世界我們擁有怎麼樣的美好,我們要常常問自己,生命能不能夠幫助我們擁有耶穌般生命的生活,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有沒有辦法帶給我們擁有耶穌的生命,如果沒有辦法,那不管現在的生命多美好都是沒有意義的。當我們在思考大衛死後沒有人來紀念的時候,也可以去思考在我們華人文化裡面,基督教在傳播時曾經遇到一個很大的阻力,很多人覺得基督教好像不太重視慎終追遠。因為在慎終方面,華人認為死者為大,生者對死者要哭、要跪、要拜、要燒香,但是基督教好像不太重視這個。很多人擔心死後沒有人為他哀傷流眼淚,因為基督教不跪不拜。至於追遠方面,基督教也很特別,基本上是五個禮拜完成:一個家庭禮拜、一個入殮禮拜、一個告別禮拜、火化禮拜,還有一個安葬禮拜。最多一週年的時候有一個追思禮拜,之後就沒了,比起一般信仰的初一、十五都要拜拜,基督教給人家的感覺好像是對祖先不夕重視。所以很多人覺得信基督教的人,他們不太常想到祖先。

的確在教會裡面,透過儀式來表達我們對於親人的追思,真的比其他宗教來的少。儀式,有撫慰、安靜人心的作用,儀式也有連結個人與群體還有整個信仰的功能,甚至儀式被視為身體力行、實踐信仰的一種方法。很多時候基督教不是不重視對親人的追思,而是我們沒有一個適當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親人的追思。可能在自己的家庭裡面,有唱聖詩、有家庭禮拜,可是如果不是自己家人,外面的人很少可以透過儀式來參與。這是一個我們教會需要去面對、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我們教會在今年對這個問題有很深刻的討論,明年也將要舉辦一個「尊神敬祖的研習會」,討論華人孝道文化與祭祖難題之突破,時間是明年一月十二號下午兩點到五點,邀請平鎮崇真堂溫永生牧師主講,一直以來他很認真的在推動尊神敬祖的儀式。歡迎大家一起來聽聽看,不一定要認同、不一定要贊成,但是可以一起來聽聽看,一起來思考,身為一個基督徒,我們應該如何透過一些方法表達對親人的追思,甚至是一種公開的儀式,只是這個儀式要符合我們的信仰、要符合我們的教義,不會引起別人誤會,這是一個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的議題。

最後我們要來思考如何顯出我們的界限。聖經上說:「大衛在世的時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就睡了(或作:大衛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歸到他祖宗那裡。」(徒13:36)這段聖經有一個很特別的描述,使徒行傳形容大衛遵行神的旨意,大衛不是一個完全人,他並沒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可是聖經對他的評價是遵行了神的旨意。不曉得你們對自己生命的期待是什麼,聖經沒有要求我們要百分之百的是一個完全人,可是我們有沒有辦法成為一個遵行神的旨意的人呢?另外一個翻譯可能比較不容易明白,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你覺得你的生命是一個服事的人生嗎?還是你的生命是一個被服事的人生?如果你的生命是一個被服事的人生,那有兩種可能,一個是你還沒有長大,像是家中年紀還很小的兒女,一個生命還沒有長大成熟的人是需要別人來服事的。第二個,如果你一生都是別人在服事你的話,那實在很好命,好命到什麼都不用做,可是那不是基督徒的生命,因為耶穌就是取了奴僕的樣式來到我們當中。如果你是一生都被人服事的人,我只能夠說你很好命,但是你沒有耶穌的樣式。聖經用這樣的評語評價大衛,是按神的旨意服事了那一世的人,我們可以對自己的生命有期許,即使沒有辦法服事一世代的人,可是我們可以服事一些人,我們身旁的家人,我們教會的弟兄姐妹,到我們的社區鄰舍,這是我們可以做的到的。不管是在這個教會還是其他教會,我們都可以成為一個服事別人的人。

最後,大衛就睡了。死亡是人的限制,是人的界限,我們沒有辦法越過這個範圍,我們是活在這個限制底下,這樣我們就是一個真正的人。大衛是一個偉大的君王,偉大的君王有一個困難,就是會想要永遠活下去。古代的秦始皇或是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們都在追求長生不老,甚至煉丹求藥。人有了權力之後,就想要永遠活著,追求長生不老,好永遠掌權。但是大衛讓我們看見,他並沒有追求長生不老,相反的他知道他自己必定會死亡。身為人類,我們要有一個很深刻的體驗,就是有一天我們都會死,死亡為我們設下一個極限,死亡並不是結束我們的人性,而是證明我們真正是一個人。

人類最早面對的一個誘惑是,人想要變得跟上帝一樣,蛇跟夏娃說想要變得跟上帝一樣,就要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實。但是上帝說,如果你們要變得跟我一樣,就必定死。所以,死保護了我們,它讓我們真真實實的成為一個人,也證明了我們的人性。當我們妄想要變得跟上帝一樣的時候,就是否定我們自己的人性,否定我們自己是有限的,希望自己沒有死亡。如果真的沒有死亡,我們當中可能會有很多人以為自己是上帝。死亡提醒我們,我們人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有限,他讓我們看清楚我們自己的界限在哪裡。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活的更好,不是要叫死亡消失,而是要正視我們的界限。我們當中有很多人經歷過考試,都會有距離考試倒數幾天的經驗,你知道那裡有個界限,如果你對界限完全沒有概念的話,你可能不太在乎這個考試,當你對這個界限感覺越清楚越明白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你越應該重視什麼。如果死亡是我們對生命的一個界限,那會提醒我們現在有沒有好好的活著,我現在活在這裡我應當要做什麼。死亡是促成我們這一生活的有意義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如果沒有死,我什麼時候想要做都可以。

有一本書叫做「人生下半場」,如果生命沒有所謂的上下半場,如果可以無窮的延續,那我現在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就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就是因為我們的生命有一天會結束,所以我們就知道我們要很堅定的活在禱告之中,因為有太多事情做不完了,只好禱告求神幫助我們。因為生命有終點,所以我們被提醒,要更謙卑的倚靠神;因為生命有終點,所以知道我們跨越不過這一關,知道需要上帝幫助我們,死亡證明了我們的人性,求上帝教導我們這樣的功課。

在大衛的一生這三十幾講當中,不是要告訴我們標準是什麼,或者是模範是什麼,或者人一生就該像是大衛這樣活,其實聖經並沒有這樣告訴我們。聖經告訴我們的是,如果我們更深刻的去認識大衛,就會越發現大衛跟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都是不完美,有自己的軟弱,有自己的缺點。但是大衛是一個很認真追求也認識上帝的人,他很深刻的倚靠神的幫助去生活,從大衛的身上我們可以深刻的去體驗,這樣一個不完全、有缺點、有很多的軟弱的人,可以倚靠神來得勝,可以倚靠神成為一個合神心意的人。那麼我們雖然有自己的軟弱、有自己的缺點、有自己的不完美,我們也可以倚靠神過一個得勝的生活;也可以一樣起來追求認識上帝,更深的經歷神在我們生命當中所要做的工。

求神幫助我們認真的去思考,什麼是上帝在我們生命當中的旨意,大衛所面對的選擇不是一連串的對和錯,大衛所面對的選擇常常是一連串的壓擠、扭曲、重擔,他過著一個重擔非常大的生活,被掃羅王追殺,逼不得以去投靠仇人,被他的子女追殺,大衛的一生非常的辛苦,不是只是單純做好或不好的選擇。我們今天活在這個世界裡面,也常常被擠壓、扭曲,就像大衛一樣,我們沒有辦法每一次的選擇都是完美無缺,沒有辦法每一次都做出一個最正確最好的選擇,可是我們要像是大衛一樣,當我們軟弱了、失敗了、犯錯了,不要忘記要回到神的恩典裡面,不要忘記我們是一個有限的人,需要悔改,需要倚靠神,願神的話語幫助我們,讓我們可以活出一個真實的生命。


禱告:

主,我們求祢幫助我們,在大衛的身上看見自己的限制、看見自己的軟弱、看見我們自己的不足。主,我們看見大衛有他黑暗、不光彩的一面,我們的生命也有,但是他可以成為一個合神心意的人。主阿!求祢幫助我們每位弟兄姊妹,讓我們這一生也向祢禱告說:主阿!求祢幫助我成為一個合神心意的人。我們這樣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這一條路

講道內容    這一條路
經文:馬太福音十章17-22節
主講:李晶晶牧師
時間:二0一二年十一月十八日

講道影片 :

一、前言:MV「COMIDO School 恩典之路」

MV:「十五年來,在神的恩手引領中,COMIDO恩慈兒童學校成為肯亞首都貧民社區的典範與祝福。對當地人來說,這裡是個充滿希望與祝福的地方。自2007年起,謝禮興團長五度帶領醫療福音隊到肯亞,舉辦義診和福音活動;他們看見了貧民區裡的需要,2009年開始拍攝製作桌曆,每年以義賣桌曆來支持高中生學費;也主動為學校的改建熱心募款。

2011年,肯亞「恩慈兒童學校」舉行第一期改建工程落成典禮,新建了教室 圖書舘、廁所和圍牆。2012年,教職員辦公室和停工近七年的兩層危樓教室,終於修建完成;學校也開始供應乾淨的水源。目前兩期改建工程已經完成,但未來的路還很長。後續工程還有禮堂以及操場等需要整修,而電腦教室的電腦社備、高中生的學費和學童的營養餐費需要仍大。貧民區的人們連三餐溫飽都缺乏,更別提孩子們有機會接受教育。

您的愛心支持,可以幫助這些弱勢孩童,擁有一個安心升學的環境和實現夢想的機會。」

今天教會在一樓大廳「義賣肯亞桌曆」來支持與關心肯亞COMIDO School 的學生繼續升學讀高中和大學,期盼這樣的支持與正向循環,讓孩子們受教育將來可以回到家鄉來服務,可以漸漸地改變貧民區的生活。一本只要100元,今年特別製作了三種不同款式的桌曆和掛曆,一套三本300元,那可能是我們一餐的費用,卻是貧民區孩子們的希望,邀請您一起參與和支持!

透過桌曆在一年之中被提醒或想起時,可以為他們禱告,透過送桌曆給親友,可以傳遞這個恩典的故事和見證,也多一個禱告的力量和關心!

二、少年官的故事

今天我們所看的這個故事,在聖經裡有三處記載著:馬太福音19:16-22、馬可福音10:18-23、路加福音18:18-23,今天司會所讀的是馬可福音所記載的。說到有一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跑來跪在耶穌面前,問他一個問題。「問耶穌問題」這在耶穌時代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很多人都來問耶穌問題。其實,就在這個人來問耶穌問題前,有法利賽人也跑來問耶穌問題,馬可福音第十章一開始說:「耶穌從那裡起身,來到猶太的境界並約旦河外。眾人又聚集到他那裡,他又照常教訓他們。有法利賽人來問他說:『人休妻可以不可以?』意思要試探他。」(可10:1-2),不同的是,法利賽人的態度是要「試探耶穌」,而這個人卻是真心誠意想要「問問題」、想要「知道答案」的!

1.個人:一件難得的事

(1)這一個少年官:

首先我們看到17節說在:這一天,耶穌和他的門徒要出發去傳道的路上,突然有一個人跑過來,跪在耶穌的面前。

《馬太福音》記載他是一位少年人(太19:20,22),對猶太人來說24-40歲都是所謂少年人的範圍;而《路加福音》則記載他是一位作官的(路18:18)意思是這是一個「猶太人的領袖」。於是我們知道他是一個少年的官,是一個有地位的人,如果再往下看22節「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就知道他還是個有錢人,如此說來,這個跑來跪在耶穌面前的人,並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一個有錢、社會地位高,又權柄很大的少年官,這樣的人有甚麼不能解決的問題呢?但他卻跑來跪在耶穌的面前,可見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是一件難得的事,這一個年輕人他認為耶穌可以幫助他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他自己無法解決的,就是永生的問題。他說:「良善的夫子(good teacher),我當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eternal life)?」

(2)對耶穌的稱呼

這個少年官對耶穌的稱呼是「良善的老師」,這可看到他對耶穌基督的尊敬。耶穌和他的門徒正朝向耶路撒冷的旅途中前進,但他的名聲早已經遠播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甚至遠至外邦人地區的泰爾與西頓附近之城鎮(參可3:7—8)。而這點也是為甚麼在耶路撒冷那些宗教領袖們很在意之因,他們實在無法容忍一個出身木匠家庭,且是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小鎮拿撒勒人,會出甚麼傑出的人物(約1:46a)。

因此,這個在猶太人社會有名望的領袖,在眾目睽睽之下主動地跪在耶穌基督面前,就是表明他已經顧不了所謂「面子」問題,遠比面子更重要的問題,就是關於「生命的意義」。想必他被心中鬱卒的生命問題困擾甚久,才會在耶穌行路經過時,迫不及待跑來跪在耶穌面前求問,希望能透過耶穌的解惑而使自己生命獲得釋放。

2.有一個問題:信仰的問題

這個少年官的心中的問題:「我該做甚麼才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承接永活的路)呢?」,這是一個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是一個信仰的問題。人什麼時候會問關於生命意義與信仰的問題?當人面對死亡時、面對自己無能為力時。

接下來耶穌基督就回問他幾個問題,他很清楚地表示:他雖然有錢、有社會地位,年紀又輕還大有可為,這些都是每個時代的人窮盡一生力量所在追尋的,他都有了,並且從小就遵誡命,他對耶穌說:「夫子,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可10:20)。卻還認為不夠,也沒有真正填補他生命的空虛。因為這些都與「永恆的生命」沒有關連,現在他所迫切需要的是「永恆的生命」。他想知道「還要做什麼?」才能得到永生!

3.還缺少一件:自身的問題

我想耶穌看到這個少年官有許多可取與可愛之處,經文說:「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可10:21a),耶穌看見他努力認真生活與工作、他謙卑求教,他也遵守規則誡命,他渴慕永生。但耶穌同時也看到他身上的問題,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可10:21b)

在這裡非常重要的,就是耶穌告訴這個人,說他「還缺少一件」。耶穌說的是「一件」,不是兩件,不是三件,或四件五件…,都沒有,耶穌只要求「一件」就好。而這「一件」正是牽絆這個人得著永生(永恆生命)最大的阻礙,也是這「一件」,使這位少年官一直感受到生命缺乏的原因。耶穌告訴他:「去(go)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you will have);你還要來跟從我(then come, follow me)。」(可10:21b)要他將所有的產業都賣掉捐給窮人,這樣,就會有財寶積存在天上,然後來跟隨他。

其實,耶穌這樣說,已經說出了這個少年官的問題,他雖然從小到如今都遵守了摩西法律誡命,卻仍無法獲得生命的滿足與意義,就是被財富和社會地位所牽絆。但我們仔細想想,在這個世界上誰不要這兩種東西?

魔鬼也曾以此試探耶穌,路加福音4:6-7「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魔鬼用世上的財富和權柄作為條件,要耶穌向它下拜,但耶穌回答魔鬼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路4:8),耶穌抵擋了魔鬼的試探。但這個年輕、有錢又有地位的官可不是這樣,他聽了耶穌的回答與建議後,「臉色變了,垂頭喪氣地走了,因為他很富有」。從這裡可以看到這個人失望透頂了,他原本跑來是抱著極大的期望,希望從耶穌基督的話中獲得他所想要的答案。

我們常常也有這樣的問題,自己已經先有了某部分的答案,然後去詢問別人的意見,請人指點迷津,但事實上並不是真要聽對方的建議,而是要聽聽看別人所說的,是否就是我們所想的、所要的。

這個少年官既然相信耶穌是那位能提供「正確」答案的人;而主耶穌也的確給了他一個「正確」的答案。既然找對人問,也得到對的答案,可是,他了耶穌的話,頭更大、氣色更不佳,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10:22),因為他很困難去遵照主耶穌的話去做;所以,他帶著「憂憂愁愁」的心情走了,但是他要走去那裡呢?他要到哪裡找到答案呢?離了耶穌能做什麼?人生有一個可惜,就是與真理擦身而過!

三、耶穌的回應

我們再來看看耶穌給這位少年官的回應。當少年官提出了困擾他心中的問題:「我該做甚麼才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呢?」(可10:17)時,

耶穌並沒有馬上回答他的問題,卻反問他說:「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一個是良善的。」(可10:18)。

1.耶穌關於良善的回答

主耶穌之所以這樣反問他,是為了啟發、幫助他「認識神」,要認識「耶穌是神」。就是對於主耶穌身為上帝的兒子,人類救主的身份和使命有正確的認識。只有這樣的認識才能使他從主裡面找到永生之道。因為這個少年官對於主耶穌還沒有真正的認識,他僅僅把主耶穌看成是一位「良善的夫子」(好的先生),這是不夠的,不是說耶穌不良善,而是只把耶穌當作一個好老師,向祂學習怎樣作人作事,是不夠的。如果想要做好人好事,然後來得到上帝的拯救,那是錯誤的,因為沒有人作得到。

主耶穌不僅是一個良善的人,也是上帝,被稱為上帝的獨生子;他不僅是夫子(老師),而也是救主;他『道成肉身』降生為人,不僅是作為真理的教師,教導人行善,警戒人作惡,並指明永生的道路,而且也是作為我們的救主,親自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命贖罪,為要用自己的寶血和聖靈的大能將我們從罪惡裡救出來,使我們能有屬靈的能力,能夠不斷地面對軟弱與罪、能行善與成聖,能行走進入永生的天路。

因此,主耶穌反問他說:『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如果你僅僅看我是一個好人,一個良善的夫子而稱我是『良善』的,是不夠的,而是要認識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人類的救主,我們的盼望源頭,因為『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一個是良善的。』

主耶穌這樣的問話,也是為了幫助少年官「認識人」,認識自己本性的敗壞、軟弱和有罪。因為這個少年官,也是一個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自以為從小教養品格比別人好,甚至以為靠自己行些甚麼善事,將來就可得永生。

其實在上帝眼中看來,「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3:23,10)。因此,人人都必須信靠主耶穌的救恩,徹底認罪悔改,才能承受永生。同樣對這個少年官的的要求也是一樣,根本不是像他所求問的那樣『該作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的問題,而是必須信而悔改,求得主寶血的洗淨和聖靈的重生的問題。只有這樣的認識才能使他從主裡面找到永生之道。

2.耶穌關於得永生的回答

那個少年官聽到耶穌回答他的問題說:「你還欠一件,就是要撇棄一切來跟隨我。」他就憂憂愁愁的走了。

少年官渴慕得到永生,虛心地向主耶穌請教。沒料到天國的入場費,竟是要「去變賣你所有的」,代價之高,令他咋舌,臉面即時變色;深知自己付不起,只好憂憂愁愁的走了。令人不禁惋惜。

但,只是因為他有錢財,就難以進入神的國嗎?門徒看著聽著,希奇得很:這樣,誰能得救呢?

耶穌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27節)這少年官若真認識神、敬畏神,他若能信,就能聽明白關於永生真正的答案;他「還缺少一件」,不是「變賣所有」,而是「信心」。

人不會因為沒有變賣家財分給窮人,而被拒於救恩之外。主耶穌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接著說:「倚靠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可見使有錢財的人難以得到永生的,並不是他那份雄厚身家,而是他那顆「倚靠錢財」的心。

細心思想主耶穌對年輕的財主所說的話就可以知道,主對他的要求,其實是個賜福,就是「必有財寶在天上」的應許。那就是說,如果他願意放棄,不再「倚靠錢財」,轉而信靠跟從主,那麼,他將得到的,是天上永遠不朽壞的財寶。主沒有明說天上的財寶是甚麼,是考驗人:「你信得過我嗎?」信得過祂,就跟從祂吧。面對諸多產業與主耶穌之間,這少年官還是難捨所愛的錢財,放棄跟從主。

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的觀點,他說一個人生命中最終極的關懷是甚麼,那個終極關懷的對象就是他的上帝。當一個人把上帝看成是他生命中最大的關懷,那麼,這個人才是真正在敬拜上帝。用保羅‧田立克所說的這個觀念來看這個有錢有地位的少年官反應出來之情形,就可以清楚看到他是把財富看成他生命中最大的關懷,所以,當耶穌基督要他改變對財富的看法時,等於是在改變他生命的終極對象。換句話說,財富等於是他的神一樣。這樣,他就不是真正地在敬拜上帝,而是在應付罷了。

耶穌講了那些話以後,就對他提出一些衡量生活的標準。我們知道十誡是刻在兩塊石板上的,第一塊石板有四誡,第二塊有六誡。我們主在這裏提出的標準和第一塊石板無關,而是第二塊石板上的六條誡命。祂用簡潔的方式提到了這六條誡命,次序和十誡不同,不過內容並無差別。「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當孝敬父母。」這樣祂總括了後面的六誡。當時耶穌給這個人衡量他生活的標準,是屬於人際的關係,就是關於一個人和他人相處的原則。

你要得救,你需要撇棄一切來跟隨祂。倒也不是說字面上的撇棄了金錢,或者什麼。重點在我們要把耶穌當做唯一信靠、唯一跟隨的對象,祂是完全的、豐富的,這樣才能夠得救。你只是讓祂醫好你的病,讓祂給你吃飽,覺得祂很希奇,那是不夠的。

路10:25-28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路10:25-28)

加拉太書2:16「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

我們要先知道兩件事情,第一什麼是「上帝的責任」、第二什麼是「人的責任」。有些事情,只有上帝能做、人不能做;有些事情,上帝不能做,只有人才能做。

在得救、生命改變、對付罪的問題上,這只有上帝能做得到,人是沒有辦法,只有上帝讓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上,人只能夠悔改、接受光照、選擇棄絕。祂有權柄、祂有責任、祂必須去做這件事情,但是我們人本身毫無除罪的能力。

但什麼是人要做的事,就是接受耶穌基督,要呼求上帝讓祂兒子的靈進入我們裏面,好叫我們能夠呼叫阿爸天父(加4:6)。聖靈來進入我們生命中,使我們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聖靈來,讓我們得著恩賜跟能力,可以負起各樣角色的責任;保羅說要明白上帝的旨意,必須把自己奉獻給祂:「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2)

若我們堅持自己,不肯把自己的主權奉獻給上帝,那麼即使上帝跟我們講了很多話,對我們來說也像是鴨子聽雷,聽不懂。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上帝不跟我們講話,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裏面已經做了決定,當人已經定意按著自己的喜好而行,就聽不到上帝的聲音。

四、屬靈的功課

1.我當做什麼:認識人與認識神

這一年輕又富有的少年官來找耶穌,出於真誠的心和認真的態度,來問耶穌有關永恆生命的問題:「我當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這是否也是我們曾想過的問題呢?「我這一生當做什麼事才是有意義?才是有永恆的價值?才會與永生有關係、有連結?」

謙卑尋求,認識自己、認識神

這位少年官突然衝出來,跪在耶穌的面前說:「良善的夫子,我當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v.17b),這個弔詭與耶穌會遇的開場,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要相信上帝,是從認識自己開始的。

長老宗創辦人加爾文強調「認識」,他認為單憑感受的信仰是不太正確的,因為人無法每時每刻均感受到自己是在神的手中,如果靠意志生活在神的旨意中,則容易變成法利賽人,故此,加爾文認為只有經過徹底的認識才有可能。人應如何才能認識神呢?加爾文指出「認識神與認識自己是互相關連的」。

加爾文指出「只有先認識自己,我們才能真正認識神;只有先認識神,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自己( Without knowledge of self there is no knowledge of God; Without knowledge of God, there is no knowledge of self )」。其重要的關鍵是在於人有神的形像,人如果不認識自已,真不可能對神有準確的認識。一個真正認識神的人就是認識了人的「原版」--就是神(人只是影印版而已),與此同時,當我們看見原版時,我們才能看清楚影印版的缺乏。

加爾文的比諭:「一個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不認識光明,若是看到昏暗的東西就以為是光明了,一旦置身午間,才清楚地看見四周一切的景觀,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注視太陽時,在眩目耀眼的體驗中,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能看清楚這一切都是來自太陽的光線。」

當人看到人的美好時,可能會開始認識神,因為當深入認識人的美好時,就是看見神的形像了,也因此開始認識神。認識人的貧乏亦開啟我們對神的認識,在深入看見人的極限時,就更顯出神無限的豐富。

2.缺少的一件:放下與跟隨

「缺少的一件」,是誰需要變賣一切所有的來跟從主耶穌?對於這個經文的解釋,我們現待人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種:是神職人員、第二種:所有的信徒、第三種:只是要信徒盡可能去做,不一定指的是真的變賣、第四種:「變賣所有一切」是指要將生命列為首位的除去、第五種:這是神國來臨之後才需要做的事。

第一、三、五種的解釋是世俗化的,把基督的信仰當成是「宗教」,所以認為這段經文是給神職人員的,只有神職人員才需要變賣所有的一切去跟從神,其他的人就不需要。或是「盡量就好」、「那是將來的事」。

第二種是指「所有的信徒」,這是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仍充滿信心的人。第四種是一種提醒:我們生命的主權在哪裡?

或許我們都對少年官沒能通過考驗感到惋惜,他無法放下以致於放棄跟隨主耶穌。但我們可能也會發現在教會中這其實是普遍的現象。

有人用球賽比喻基督徒,一種是當觀眾的信徒,一種是當球員的門徒。信徒和門徒所知道信仰的知識可能差不多,但最大的差異是能不能或願不願意去「行出來」。信徒憑信心得到醫治,而門徒卻是要撇下一切來跟隨。信徒的心態是為了滿足自己,而門徒的跟隨卻是要付出代價。門徒的本質是願意讓主調整他們的問題,讓主改變他們自己的想法,願意順服主的旨意去行。親愛的同學,耶穌對少年官有更深的期許,從做一個好的信徒,到願意放下一切跟隨耶穌。他對我們的期待也是一樣。信徒渴望福音,盼望得到幫助,當然也期待生活在恩典之中。然而,若我們的信仰不願意付上代價,那麼我們永遠只是信徒,��是門徒。

立志要成為耶穌門徒的我們,不能只是懂得很多神學理論,能背誦很多聖經金句,會說很多聖經典故,這些一般基督徒也能做到。真正的跟隨耶穌,必須將知識內化為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信仰。也可以說,回應福音的行動就是去走耶穌所走的路,從信仰來說,是一種「委身」,因為知道自己的使命而不怕艱難,不計回報,去完成上帝的心意和託付。有一個人叫做連加恩,在服兵役的時候,他原本可以當個輕鬆的醫官,他卻申請去非洲布吉那法索服替代役,他照顧當地的居民,改善他們的用水與醫療,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的回憶錄中有一句話這麼說:「身為好命的人,要比別人多做一點,這樣,好命才有意思。」我將他改成:「身為一個基督的門徒,要比別人多做一點,這樣,做門徒才有意思。」

神學家魯益師(C. S. Lewis)曾言:「當你注視天,同時也得著地;當你定睛在地,你將失去天,同時失去地。」藉此反思當代神學教育並提醒教會事奉者之服事方向:我們定睛注目重視的是什麼?得著及失去的是什麼?

3.少年官v.s獻身者v.s跟隨者

2011年Kyle Idleman牧師所著“Not a Fan: Becoming a Completely Committed Follower of Jesus”這本書的主旨「耶穌不需要粉絲,需要的是門徒,是完全的跟隨者。」

跟隨者必須「真正認識耶穌」。基督徒到神的面前,不能只求耶穌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而必須真正認識神的良善、仁慈。耶穌來到世間,最重要的目的是解決了「罪」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真正認識,神是唯一良善的,而我們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唯有耶穌可以赦免我們的罪。所以,到耶穌面前必須真正認識耶穌的良善,並且確實認罪悔改。

上帝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將自己身心一切所有完全獻上。(羅12:1)。只是上帝對各人所要求的獻身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人,上帝要他直接獻身于傳道工作,(太4:18-22),有的人則要他在一般信徒的崗位上獻身為主作見證。(路8:37-39)。同樣,在人的財物奉獻上也相似。有的人,上帝要他立即變賣所有的去救濟窮人,或捐獻聖工,有的人,上帝則要求他作一個『忠心的管家』,遵照上帝的指引,『接時分糧』給有需要的人。

主耶穌向這少年官他提出這個要求,還包含著更深遠的美意和更偉大的呼召。主不僅是要他變賣所有的去救濟窮人,而且還要他來跟從主。

主在此實際上是呼召他加入使徒的行列,獻身于傳道救靈的大工。正如主當日怎樣呼召彼得、安德列、雅各、約翰和稅吏馬太撇下一切跟從主,現在也照樣呼召這個少年人撇下一切跟從主。

上帝也同樣呼召著我們!

五、結語:

我不知道這一個少年官離開後,後來有沒有再回去找耶穌、跟隨耶穌,但是,在神學院裡,我們可以看見有更多的「少年官」回來了,有的放下高薪、好名聲職業、18%終身奉或是父母的期待、長官的勸說,他們走上獻身之路,爬上陽明山嶺頭預備自己成為上帝的跟隨者、侍奉者。

1.一起關心神學教育

2.台灣神學院紀念主日MV「培養神學生讓他們成為好的傳道人」

每年11月第3主日是總會所訂關心「台灣神學院的奉獻主日」,因著上帝豐盛恩典,經由總會及所屬各地方教會的奉獻關懷與支持,使神學院得以推動各項教育事工,在師資、學生、行政、財務等方面均得助益。

位處陽明山嶺頭的台灣神學院,期待:一、藉著教室與圖書館提供接受呼召的神學生做神學思想與教育訓練;二、透過靈性操練和教會實習形塑牧者生命涵養。上帝的話語和神學知識是傳道人的專業訓練,期盼經過裝備與演練,促進每位傳教者不同的學習經驗,呈獻給教會多面向、不同恩賜的服事人才。

宣教師孫理蓮女士昔日所言:「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把我們貢獻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盼望因著眾弟兄姊妹的支持,讓神學教育者積極為上帝國圖謀大事,讓受呼召的神學生能真誠回應耶穌基督的大使命;一同投入傳福音直到地極的行列,獻身於生命的終極關懷,即回應耶穌基督打發工人去收莊稼的邀請;跟隨主,成為得人漁夫。

今年台灣神學院奉獻主日的期待:「培育神學生成為優秀的傳道者」,我一起來看他們所製作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