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領袖的眼光



講道內容
講題: 領袖的眼光
經文: 民數記十三章1-2、17-23、27-31、十四章1-5
主講: 蔡維倫牧師
時間: 二0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要用「領袖的眼光」帶大家看民數記十三章,關於以色列人出埃及往迦南地路途中,一段關於「領袖」的重要記載。領袖是什麼?領袖是一個能夠發揮影響力,讓別人來跟從的人。領袖並非天生,要成為一個領袖,需要經過許多挑戰,從挑戰中獲得成長,進而成為領袖。今天我們要透過經文中十二個探子的角度,來看怎樣成為一個領袖,以及他們成為領袖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挑戰,對我們有甚麼樣的啟發。
二、十二個探子面對的困境和挑戰
對這十二個探子來說,他們面對許多困境跟挑戰,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西奈山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期間上帝頒佈律法,藉著摩西帶領他們成為上帝的軍隊,接著他們要進入曠野,繼續前往到那個有聽說過,但從來沒有人去過的應許之地。經文中並未記載如何選出這十二名探子,但必須是每個支派,各派一名領袖,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他們每支派中要打發一個人,都要作首領的。」(民13:1-2),摩西打發他們去窺探迦南地,說:「你們從南地上山地去,看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強是弱,是多是少, 所住之地是好是歹,所住之處是營盤是堅城。 又看那地土是肥美是瘠薄,其中有樹木沒有。你們要放開膽量,把那地的果子帶些來。」(民13:17-20),從經文中也可以看見,摩西對他們此行的任務解釋是非常清楚的。
我從神學院畢業之前,有機會與同學一同遊覽以色列聖地,我們騎著駱駝上西奈山、坐船遊加利利湖、在死海裡面游泳、觀看以色列曠野,也在耶路撒冷城裡追尋耶穌的腳蹤。當我們從約旦進入以色列時,需要經過海關檢查行李,我同學喜歡照相,行李中帶了電腦及許多外接式硬碟與相機電池,結果他被海關盤查許久,電腦、硬碟都被仔細檢查;當時這十二名探子到達迦南地的時候,可能沒有那麼戒備森嚴,但因為被賦予先鋒窺探任務,他們由南地曠野,沿著海線與山壁往北走的路途中,想必也是戰戰兢兢。他們稱迦南地為「流奶與蜜之地」(民13:27)「奶」指的是能夠發展畜牧業,「蜜」則是指結實累累的果實。或許當時這十二名探子看到迦南豐饒景色,心中不免驚奇讚嘆,看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祖先在四百年前所住過的地方,憧憬未來自己也要進到這美好之地。
如果從以色列百姓人數來看,這十二名探子可說是萬中選一的精銳部隊,但這精銳部隊在路途中總會遇到困難挑戰,總要商議窺探策略與執行方案,總要檢討摩西交代的任務執行成果,這時候到底時要聽誰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回到曠野後到底要怎麼報告探勘結果?顯然這十二名探子並沒有達成共識,就像信仰團體裡會有不同的意見,是必然,也是正常的。四十天後當他們回到曠野面對摩西與百姓時,除了讚嘆迦南美地,也展示帶回來的甜美果實:「他們到了以實各谷,從那裏砍了葡萄樹的一枝,上頭有一掛葡萄,兩個人用槓抬,又帶了些石榴和無花果來。... 我們到了你所打發我們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這就是那地的果子。(民13:23,27)」。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百姓全部聚集在一起,迫不及待要想聽探險隊報告的所見所聞,百姓聽見他們說,迦南地果然是流奶與蜜的地方,又看見碩大的葡萄與石榴、無花果等,大家眼見為憑,那真是一個好地方!哪知探子中有人接著說:「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並且我們在那裏看見了亞衲族的人(民13:28)」(註:亞衲族人意指身形高大孔武有力之人,參申9:2),雖然其中一位名叫迦勒的探子立刻插話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但其他幾位探子卻接續說出壞消息:「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民13:31)」、「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裏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們在那裏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13:32-33)」。那個時代蚱蜢是可以吃的,他們用偉人與蚱蜢來形容迦南地居民與以色列百姓,好像以色列人就要被迦南地居民吞食了一般,我們無從得知這樣的比喻是否過份誇張,但這些探子大概沒有想到領袖的影響力出乎意料的大,或是他們沒有考慮到百姓的心情,他們所報的惡信,讓百姓十分驚慌:「當下,全會眾大聲喧嚷;那夜百姓都哭號。(民14:1)」,百姓向摩西與亞倫大聲抱怨:「全會眾對他們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嗎?(民14:2-3)。』
對以色列百姓而言,他們走了一條往曠野的路,忍受風吹日曬雨淋、忍受食物與水源的不便,但這一路上的疲乏,因著心中對迦南美地的盼望而變得可以忍受,但若是最終不但無法進入迦南地,還可能被巨人生吞活剝喪失性命,那這一段路程還有什麼意義?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感受當時以色列百姓感受到的無奈與悲哀,他們在埃及是奴隸身份,原本就自覺命苦,缺乏安全感又愛抱怨,這群身為領袖的探子,忽略了領袖的眼光與言語對整個團體氛圍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力,群眾因著領袖的看見,引發全體的驚慌與難過。進一步思想,這群被稱為上帝子民的以色列人,這一路上經歷了許多見證上帝帶領與保守的事蹟,而這十二名以上帝子民的身份,首先進到迦南地的探子在這四十天的旅程中,到底看見甚麼、經歷甚麼?除了外在的看見,是否也看見上帝的行動與保守?在準備這段經文的時候,我覺得領袖的挑戰真是很大!不僅在以色列那個時代,也在我們這個時代,每個時代裡面成為領袖所需面對的挑戰,一點都沒有變小。
三、在我們世代成為領袖的挑戰
最近,歐洲戰爭與經濟難民問題成為國際關注焦點,許多敘利亞難民紛紛從海路或陸路逃離戰亂家園前往歐洲大陸,面對是否接受安置潮水般湧入難民的問題,各國民眾有不同的看法,各國領袖們更是面臨禁止或開放的決策考驗。
換一個場景,領袖的挑戰也同樣出現在難民這邊,上週一則新聞報導,一台滿載難民的中型巴士,因事故無法繼續行駛,車上的難民只好帶著本就單薄的行李,就像以色列人步行前往應許之地一般,離開車道走進田園,繼續朝著應許之地,也就是願意接納他們的國家前進。我想在事故發生的當下,一行人老老少少必定是茫然失措,想必有人挺身而出成為領袖,帶領著大家繼續前行,即使他前一分鐘都沒預料到自己會成為這群人的領袖,他仍必須承接領導者的角色,繼續往前走。或許在我們當中的弟兄姊妹,也曾在不同的環境中成為一個領導者,對現今的領導者而言,古時候資訊缺乏的困難通常已經不是問題,反而是必須在短時間內過濾大量資訊並做出決策,跟十二個探子相比,現今決策團隊不一定是臨時組成,且可能各有不同的知識與專業背景,當大家一起討論決策時,到底要如何達成共識?多數決定一定是最好、最正確的決策方式嗎?
或許成為領袖對某些人來說只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總是問:「為甚麼是我?」為什麼我需要比別人多承擔、多作多想?我們不能甚麼地方都不去,什麼事情都不管,日子還是一天一天過不是嗎?路加福音十六章「不義管家」的比喻告訴我們,沒有人可以把上帝賜與自己的才幹收起來,應許之地一直在前方,我們都要一步一步向前走,因為等主人來的時候都要交帳。
四、上帝在差遣十二個探子的行動中做什麼?
當我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常會問自己:「我在這裡做甚麼」,試著釐清自身所在的處境,聖經當中同時也讓我們思考:「上帝在這裡做甚麼?」藉此領悟上帝的帶領與保守。
我從經文中有幾點領悟,第一,是上帝要摩西派探子前去窺探迦南地,這段旅程是在上帝永恆的計畫裡原本就安排好了,目的是邀請這些領袖進到上帝為以色列人準備好的迦南地,期望他們能夠用上帝的眼光去看見與理解,就像迦勒與約書亞所回報的:「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民14:8)」上帝期盼這些領袖理解,並回去告訴百姓「雖然...但是...」,雖然強高人壯,但是上帝與我們同在。
經文中記載約書亞本來的名字是何西阿(民13:16)。我看到這段記載,有上帝的心意。「何西阿」的意思是「拯救者,成為大能的勇士」,而約書亞則是「神的拯救者」。或許約書亞的父母期許兒子能成為拯救者,拯救他們脫離奴隸生活,可是在這個旅程中,何西阿成為約書亞,從「拯救者」變成「見證上帝是拯救者的人」,這其實也是對這群領袖的提醒,提醒他們不再自許為拯救者,而是要成為見證上帝是拯救者的人,上帝不是要這些領袖成為拯救者,上帝要親自成為以色列百姓的拯救者,而這些領袖則是見證的人。民數記第十四章24節:「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約書亞跟迦勒都看見了,上帝是恩典的賞賜者,要帶領那些專一跟從他的人進入應許之地。這當中關係到信心與上帝所賜的恩典,在中國的宣教師戴德生,他曾用一句話說明信心與上帝恩典的關係,他說「不信的人只能看見困難,信的人卻看見在他們和困難之間有神」,上帝在哪裡?有信心的人看見上帝在他們與困難中間,但對那些不信的人來說,他們卻只看見困難。
上帝一直都與這個迦南探險隊同在,他希望這些被上帝選出來的領袖不只看見困難,也看見他們在困難當中有上帝的保守與帶領,只是信心不足的探子們卻只看見困難。如果這些領袖有第二次機會再次探勘,他們會怎樣來報導他們的旅程,如果你也是探險隊一員,你會怎樣來報告這樣的旅程?
五、領袖們,你們看見什麼了嗎?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們看見甚麼?在你的生活裡是看見滿滿的挑戰跟困難,還是看見在你跟困難及挑戰的中間,你也看見了神?上帝在哪裡?上帝就在那我們與困難的中間,他要我們成為領袖,成為我們走進應許之地的帶領與倚靠,你要如何為你人生中的「雖然...但是...」造句?不要讓我們所預期的困難,讓我們忘記上帝的應許與大能,上帝在每一個時代呼召一群人出來,甚至是那自許要成為拯救者的何西阿,要讓他成為見證上帝是拯救者的約書亞,雖然兩者都是領袖,但在心境上已是完全不同。上帝帶領這些領袖走在屬靈的恩典道路上,去經歷信心的旅程。上帝也邀請我們戴著恩典的眼鏡,帶著記載這段恩典路程的聖經,一起來走這趟信心的道路,並帶領大家進到那應許之地。
本來在準備今天的經文時,是為了即將舉行的長執選舉,對於可能成為長執的弟兄姊妹所做的分享,但我在準備過程中也進一步領悟到,神呼召我們每一個人在自身所在的環境裡,接受成為領袖的挑戰,或許我們會推卸逃避,但在世界環境轉變的過程及前往應許之地的旅程中,在上帝的計畫裡,我們都有機會成為領袖,沒有人能夠排除在外。願上帝保守我們從自許為拯救者的何西阿,成為一位願意接受上帝邀請,見證上帝是拯救者的約書亞。就在今天,因著上帝的恩典,引領我們走向應許之地的聖經,跟上帝一起走這段信心之路,你願意嗎?

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你,在不同的時代呼召人成為領袖。主,那是一個要承擔責任的事,或許不是出於自願、或許被推派、或許是環境使然,但是主,我們在這裡,我們願意在困難跟我們的中間看見上帝,求主你讓我們走上這一條信心仰望的道路,也保守帶領讓我們能夠成為一個承擔責任見證上帝恩典的人,並成為祝福別人的人。父神求你保守特別是在我們當中或許有些現在生命中經歷極大的苦楚,主你與他同在,也讓他在困難當中看見上帝同在,謝謝主,求你讓今天信息成為我們的幫助,這是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爬上有機會的樹


講道內容
講題:爬上有機會的樹
經文:路加福音第十九章1-9節
主講:馬約翰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九月十三日

一、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
兄姐平安!很開心和大家一起聚會,上次是為牧師就任禮拜而來,欣見教會有新牧師一同侍奉。我一九九六年來台時,曾在附近學習漢語,因此也參加過和平教會的禮拜,那時教堂還是過去的日式建築。
一起禱告:聖靈求你降臨,開我們的耳、心,你的話語塑造我們,成為新造的人。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我偶爾會乘坐台北市的計程車,每次搭車時,習慣看司機的名字。有些名字很有意思,比如:來旺、來福、美麗。我問司機,你的名字是父母對你的期望嗎?很多都說:應該是吧!我又問,那你擁有父母的盼望了嗎?很多又會說:不知道。很久以前,有一對以色列夫婦,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撒該」,意思是「單純、純潔」。或許撒該的父母希望,兒子長大後成為一個單純的人,知道上帝對他的應許。
二、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
不過,長大後的撒該並不單純、純潔;他成為一名稅吏,而且是稅吏長。當時的猶太人認為,稅吏長是有罪的人。著名的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日據時期,日本佔領台灣,台灣人無法決定自己的未來,台灣的天然資源被日本大肆搜刮。片中一名賽德克青年長大後,成為日本警察,引發族人很大的不滿。撒該在當時的處境也是如此,他是猶太人,卻為佔領者的羅馬政府做事。撒該越有錢、鄰人就越貧窮。為了獲得更多錢,撒該甚至會安排羅馬兵丁,進入同胞家中強取豪奪。撒該不單純、不誠實,稅收的三分之二上繳羅馬政府,三分之一留下中飽私囊。撒該人生的目標,是成為有錢人,他也真的擁有許多錢。但撒該也很貧窮,他沒有朋友、心靈匱乏,渴慕生命的意義。
身為牧師,我有許多寶貴的機會,去醫院探訪即將離世之人。病榻前,從未有人對我說,可惜我的錢不夠;可惜我上班時間不夠。常聽到的反而是:「牧師,可惜我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不夠;可惜我和上帝的關係不夠親密。」這個撒該並沒有等到快離世前,才來可惜這些。當他聽到有位名叫耶穌的老師,會來到他所居住的城鎮時,撒該想要見他。聖經沒有說明,撒該是如何知道有關耶穌的消息,但撒該去路邊等待耶穌。
三、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
新約的原文是希臘文,說,他很矮,所以看不到。這裡的「他」,原文並沒有說清楚,指的是撒該?或是耶穌?一般人認為,這裡指的是撒該,人們不喜歡一個很矮的耶穌。總之,大家站在路的兩旁,沒人願意讓一個位置,給看不見的撒該。但這無法阻止撒該要看耶穌,因為他渴慕生命的意義、渴慕活水。
四、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裡經過。
所以,當撒該看到路旁有樹,他就爬上去。人長大後,不會常爬樹,因為那不是種體面的行為,政府官員就更不會去爬樹了;但撒該選擇爬了上去,他不在乎人的看法,因為他真心渴慕看見耶穌。他爬上機會之樹,期待接受恩典,等待經驗恩典。
五、耶穌到了那裡,擡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
突然,耶穌來了。眾人頭一次親眼見證,上帝的愛道成肉身,撒該的心臟應該跳得飛快。耶穌來到樹下,他竟不看前面,只看著上面,叫喚:「撒該、撒該,快下來,今日我要去你家。」
六、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
撒該會不會想,耶穌是如何知道我的名字的?若耶穌知道我的名字,他應該也知道我的背景,知道我如何欺騙眾人。為什麼耶穌還要來我家?
若你今晚要接待耶穌來家中晚餐,你會如何預備?一週前就開始打掃整頓,用最好的餐具,請耶穌吃飯?或者用一般的餐具,因為不要耶穌認為,你喜愛物質享受?你會預備什麼食物給耶穌吃?
七、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
路旁眾人開始竊竊私語,包括長老、領袖們。耶穌為什麼要去一個罪人的家中,難道他不知道,這人是犯罪嗎?為什麼不來我家,我是如此地虔誠!
撒該雖是稅吏長、有錢有勢,但他也需要順服基督,下來接受恩典。爬過樹就知道,上樹容易、下樹難。耶穌在下面,兩旁還有議論紛紛的猶太眾人,撒該的壓力應該很大。
八、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
那日撒該家中情形如何,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撒該並沒有時間事先預備。耶穌似乎也不在乎,只想和真正的撒該相處。耶穌進入撒該家中,看見欺騙眾人的撒該;撒該也看見真正的自己,看見自己的罪,如何欺騙、傷害他人。但他是在耶穌的恩典中看見自己的本相,恩典中耶穌願意愛撒該,相信撒該能成為好門徒,回歸單純,所以撒該悔改了。「悔改」意思是:離開舊的生活方式,完全回頭,開始新的生活方式。撒該告訴耶穌說,我要把一半財產,分給窮人。這真是悔改,我們有多少人,包括我自己,願意把一半的財產分給窮人?撒該還說,若我欺騙了誰,我要以十倍償還。恩典和耶穌的愛在其中,撒該頭一次活出自己的名字,頭一次「單純、純潔」。若那日撒該的父母仍健在,他們會看見,兒子頭一次真正活出自己名字的真意。
九、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我的漢名是馬約翰,這不是父母給我的名字,是我剛來台灣時,總會幫我取的。因為之前有位同姓的宣教士來台,漢名姓馬,所以就幫我取姓「馬」。我的英文名是John約翰,合起來就是「馬約翰」。我沒有選擇自己的英文名,很可惜也沒有選擇自己的漢名。在神學院曾教過一位名叫「新造」的學生,我很喜歡這個名字。其實,我們都是新造的人,都叫新造。撒該爬上機會之樹,願意改變;聖靈改變他,成為新造的人。我們信耶穌,也成為新造的人。
某次與友人在外進餐,鄰桌一位陌生的女士,帶著十六、七歲的兒子過來,問我為什麼來台灣?我常接到這類問題,我視之為傳福音的好機會。我說,因為上帝帶領我來。我告訴她,我是牧師,在全台灣四處服事。她似乎覺得我很辛苦,我告訴她其實我不辛苦,我看的是機會與恩典。這位母親聽完,與我分享,原來她有兩位孩子,長女十年前罹患癌症,她每次看見女兒,都倍感艱辛。但今天從我的分享中,聽到「機會」與「恩典」兩詞,她覺得今晚回家,可以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女兒的病情。機會的樹站在你我面前,我們都會有機會,爬上機會之樹,遇見耶穌,接受他的恩典,成為新造的人。
「家庭」是我們生活中,第一個有機會爬上樹的地方。我們常把家人視為理所當然,在家中比在外面缺乏耐心,其實家庭是分享恩典的好地方。祖父母是晚輩的信仰榜樣,父母是兒女認識信仰的寶貴來源,青年有機會和父母分享成長。在此鼓勵大家,吃飯關手機。我發現,現在許多家庭關係,因手機而產生了距離。手機不是不好,但許多人專注於手機的社交、娛樂網站,嚴重忽略身旁的人,包括父母、兒女,但家庭是活出信仰很重要的場所。
第二是學校或職場,這是我們度過一日最多時間的地方,也是爬機會之樹的好地方。平信徒其實比傳道人有更多機會,和非基督徒交流;你的同事、同學,可以從你身上,看見基督的喜樂、平安和愛。上班、上課前,等候電腦開機時,禱告求上帝好好使用你,成為恩典的管道,用這段時間來榮耀上帝。某次,我需要用網路,和美國五間教會連線,分享我在台的侍奉。即將開始前,台神突然停電,無法使用網路,我趕緊開車下山,找到一間速食店,一問之下也沒有網路!正在一籌莫展時,店內一名工讀生主動提供手機網路借使我用,我才得以順利上網,和美國的教會聯繫。這不是她的工作,但她利用上班的時間,祝福了我。我們在學校或職場,有很多機會能祝福他人,爬上機會之樹。
第三個地方是教會。我們每週和其他人一起聚會,是非常美的機會,爬上機會之樹。我們可以為教會、長執、兄姊們禱告,多鼓勵、少批評或抱怨。教會有什麼需要,你若有恩賜、有時間,就可以幫忙。曾在別的教會遇過一位姊妹,對教會有諸多抱怨,每次看見她,我就想躲起來。我為她禱告,因為常抱怨的人,相信自己也沒有喜樂、平安。後來,一位成熟的姊妹去關心、陪伴她,這位愛抱怨的姊妹,竟真的被成熟的姊妹影響,不再抱怨、變得正面。
最後是社會。我認為,台灣社會正陷在一種恐懼中,變得不在乎外面的世界;同時,青年人薪資不高,生活困難。某次搭乘火車,途中偶遇一位衣著光鮮亮麗的三十五歲男子,我們攀談起來。原來,他從事證券交易,薪資不錯,但父親投資失利,需要他援助生活;自己也有妻小要養,他覺得壓力很大,快喘不過氣來。我問他如何面對壓力?他從西裝口袋中掏出香菸,說,我抽菸,過去還會喝酒。他也知道,這不是很好的方法,但他不知道還能如何。我告訴他,如果菸、酒都無法幫助你時,可以藉由禱告,求耶穌幫助。我再和他分享耶穌的愛。然後,這個三十五歲的台灣男子,告訴我說,他非常尊敬馬偕博士,因為馬偕愛台灣。我覺得這是很大的提醒,一百五十多年前的馬偕博士,仍能影響眼前這位二十一世紀的非基督徒台灣男子。我們在社會上,有很多機會影響他人,讓人看見基督的愛。
爬上機會的樹,在家中、校園、職場、教會和社會中。我二零零九年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離開台灣回美國。在美國,我常想起台灣的朋友,也想念台灣的水果,很多是美國買不到的,好比秋天的柿子。每年此刻,我都羨慕你們在台灣吃柿子。後來有一次,我去一位台裔長老家中作客,吃飯時餐桌上出現又紅、又大、又甜的台灣柿子。我問長老,怎麼會有柿子?他說,家中後院有一棵柿子樹,樹上結的。怎麼會有柿子樹?他說,是朋友送的,朋友也送了一棵給另一位朋友。這位長老悉心照顧他的柿子樹,常常澆水施肥,等柿子快熟了,就趕緊摘下,拿進廚房放好,所以附近的松鼠,都沒吃過柿子樹所結的果子,天天從樹下跑過,卻不知道柿子有多好吃,也從沒爬過他的柿子樹。但另一棵樹的主人沒有這樣,他任由又大又紅的香甜柿子掉落滿地,松鼠一吃,發現非常地好吃。我不知道松鼠是如何彼此聯絡的,但很快地,附近的松鼠就都知道了,也開始來爬長老後院的柿子樹了。城市裡種植了許多樹木,希望這些樹,成為我們的提醒,每次看見,就想起撒該爬上、爬下機會之樹的故事。一起禱告。」

禱告
謝謝主耶穌,離開天堂、進入世界,讓人見證上帝的愛。謝謝主耶穌,願意與撒該同席,也願意與我們同席。求你藉由聖靈,賜我們你的眼光,幫助我們爬上機會之樹,在你的恩典中繼續成長,奉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點名時刻


講道內容
講題:點名時刻
經文:民數記第一章1-19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九月六日

一、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暑假結束,又到了九月開學季,學生們總會在新學期開始立下學習目標與願望。教會中,成人主日學也即將開始新學期,牧師鼓勵大家也可以像學生一樣,在學期初立定新的目標,透過主日學課程一起學習成長,讓我們能夠好好珍惜把握上帝交在我們手中的時間。今天牧師將跟大家分享民數記第一章經文,透過聖經對我們的生命說話。
二、從七個角度看民數記
出埃及記第十九章記載,以色列人行到西奈山時,摩西領受上帝所賜的誡命,並頒佈律法,之後的章節有很大篇幅乃至於接續的利未記,都是講述律法內容,而民數記則是與出埃及記做連結,記載以色列人從西奈山經過曠野,直到進入迦南地的旅程,可說是出埃及記的下卷。
(一)描繪摩西的角色
第一章一開始說:「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第二年二月初一日,耶和華在西奈的曠野、會幕中曉諭摩西。」(民1:1)摩西的角色是一個領導者,他帶領許多的百姓出埃及前進迦南地,他們在西奈山大約停留一年多,期間上帝在曠野、會幕中曉諭摩西超過一百五十次以上,上帝透過摩西對百姓說話,上帝跟摩西之間親密的關係,使他清楚明白上帝的指示,這是成為一個屬靈領袖最重要裝備。我在準備講章時,看到筆記本裡隨手抄下的一段話:「生活中的大小事,最難的不是一一去面對,而是一一交託在上主的手裡」。或許對摩西而言,身為一個屬靈領袖有好多事情要一一去面對,可是更重要的是,一一交託在上主手裡。何謂交託?交託是信心的表現,但並不是把事情仰望給神,然後兩手一攤,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信心的表現是與上帝有親密的關係,聆聽上帝的旨意,憑著信心做出行動,也就是去面對,然後將結果仰望在上帝面前。基督徒的生命不也是這樣一個信心的行動與交託嗎?摩西的身份與他聆聽上帝話語的態度,是提醒我們成為一個屬靈領導者應有的態度。
「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他就怎樣在西奈的曠野數點他們」(民1:19),摩西與上帝同工,上帝說甚麼,摩西就照著做。在創世記中,上帝的話語大有能力,上帝說什麼事情就這樣成了,而在民數記中上帝要形塑這屬他的百姓,祂透過祂的話語、透過摩西一起來成就。上帝邀請我們成為一個屬靈領導者,與上帝同工成就祂的計畫,這是何等的美好。經文記載摩西組織百姓,並親自為他們預備族長:「每支派中必有一人作本支派的族長,幫助你們」(民1:4),在此我看見摩西樂於分享領導權利,他知道單靠一己之力無法成事,他也知道上帝知道他的需要,且已主動為他來預備幫助。我們的上帝是主動領導的上帝,祂會在屬靈的道路上面能一步一步的引導幫助我們。
(二)數點百姓-目的和作法
這段經文的另一個重點是數點百姓。「你要按以色列全會眾的家室、宗族、人名的數目計算所有的男丁。凡以色列中,從二十歲以外,能出去打仗的,你和亞倫要照他們的軍隊數點。」(民1:2-3)我們可以想像以色列百姓聚集在會幕旁邊,依照摩西的指示移動排列。經文接續講述前面提到的族長,又記載許多數字,有學者統計經文上提到的人數,12支派的男丁約有60萬左右,再加上老弱婦孺則總共約有200萬人,按照宗族歸納連結成為12支派。由此我們可以省思教會中的我們與這群以色列百姓有甚麼不同?首先,教會是開放的群體,不斷有新成員加入,而以色列百姓當中則沒有外來人口,大家都是有血緣關係的宗族,這提醒了我們在教會當中要學習看見新朋友的需要,協助他融入群體,找到自己可以的歸屬團體。其次,換個角度來看,在以色列人當中沒有一個人是孤孤單單的,每個人都可以在找到屬於他的群體。在教會當中也是這樣,不應該有人是落單的。我們曾經講過利未記中,關於亞瑪力人在曠野當中攻擊以色列人的故事,他們專門攻擊隊伍最後落單的人,求上帝保守在我們教會當中沒有那孤單軟弱的人,大家都能參與在群體中,找到自己所屬的團體,也許是團契、也許是小組、也許是主日學,大家一起在群體中成長。教會設有BB關懷系統,教會關懷同工可以透過這個系統,即時發現並關心需要幫助與關懷的人,牧師覺得這個方法好似「數點百姓」般,建立起教會互相關懷主動關心的系統,請大家來禮拜時別忘了BB一下。
(三)族長人名-興起一群領袖,我們認識幾個?
經文列出12支派族長的名字,12支派是以雅各的兒子命名,但利未人卻沒有按支派數在其中(民1:27),因為利未人要專職服侍上帝,所以獨立出來,另外將約瑟兩個兒子瑪拿西跟便雅憫分為兩個支派。
請大家看看這些新族長的名字,在這段經文之前,我們一個都不認識,但我仍要說:「感謝神!」雖然我們不認識他們,可是上帝認識他們;雖然我們不認識他們,可是當時代的百姓大家都認識他們,因為是他們所推選出來的。我說「感謝神」,因為聖經的作者不厭其詳的寫下一個一個名字,代表著在那個時代每個成為族長的真實的人,代表著被上帝所紀念的每一個人。我們在教會當中也有許多長老、執事、事工組長、主日學教師等,或許不像司會站在台上被大家看到與認識,但上帝都知道,就如同經文中的族長名字被紀念一般,上帝也紀念每一個參與在服侍當中的人。
(四)在曠野-出埃及後的續集,從11天到將近40年的日子,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其實從曠野到迦南地之間的路程並不長,「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摩西就照耶和華的吩咐從巴蘭的曠野打發他們去……。過了四十天,他們窺探那地才回來」(民13:1-3,25),可見實際上的路程以當時步行或騎程駱駝的方式,應該十幾天就可以到達,但以色列人卻走了四十年,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五)怨言書
以色列人行到曠野,開始產生許多的抱怨,埋怨摩西、埋怨上帝。民數記從十一章開始,好像是一本抱怨書,百姓有抱怨不完的事。「眾百姓發怨言,他們的惡語達到耶和華的耳中。」(民11:1)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11:4-6)於是上帝賜下鵪鶉為食物,「有風從耶和華那裏颳起,把鵪鶉由海面颳來,飛散在營邊和營的四圍。」(民11:31)之後米利暗跟亞倫因嫉妒而挑戰摩西的權威,「摩西娶了古實女子為妻。米利暗和亞倫因他所娶的古實女子就毀謗他,說: 『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嗎?』」(民12:1-2)而上帝為摩西主持公道,米利暗因此得了痲瘋,「耶和華就向他們二人發怒而去。……米利暗長了大痲瘋,有雪那樣白。」(民12:9-10)兩人也因此受到上帝的提醒。
前去窺探迦南地的十二名探子回來後,除了約書亞跟迦勒兩人持正面意見以外,其餘十人都認為迦南地雖是流奶與蜜之地,但居民身量高大,城牆也堅固寬大,對以色列人來說像是蚱蜢對巨人般的沒有勝算,「我們到了你所打發我們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裏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13:27-33)百姓因此喧嚷、哭號,甚至想回埃及,「當下,全會眾大聲喧嚷;那夜百姓都哭號。……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嗎?……我們不如立一個首領回埃及去吧!」(民14:1-4)
之後又發生可拉黨叛變事件,利未人支派的領袖帶領二百五十個首領攻擊摩西跟亞倫的權威,「利未的曾孫、哥轄的孫子、以斯哈的兒子可拉,和呂便子孫中以利押的兒子大坍、亞比蘭,與比勒的兒子安, 並以色列會中的二百五十個首領,就是有名望選入會中的人,在摩西面前一同起來,聚集攻擊摩西、亞倫,說:『你們擅自專權!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耶和華也在他們中間,你們為甚麼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事件的結果是而上帝讓地裂開,吞沒可拉黨人。但百姓卻不知反省,反而批評摩西與亞倫,於是上帝又降下瘟疫懲罰,直到亞倫照摩西所說,拿著香爐繞行會眾為百姓贖罪,整個瘟疫才解除。(民16:1-50)。
隨後,百姓又抱怨沒水喝,摩西擊打磐石出水,卻因此受到上帝的責難,因為上帝曉諭摩西吩咐磐石出水,摩西卻因百姓爭鬧而擊打磐石兩次,「耶和華曉諭摩西說:『...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發出水來...。』摩西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就有許多水流出來,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民20:1-11) 「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民20:12)或許我們不能理解,摩西終其一生盡心服侍上帝,就只為了這個錯,受到上帝責罰,無法進入迦南地,這使我們警惕,一個屬靈的領導者聆聽上帝的話語難免有失落的時候,應當要更加警戒,彼此提醒,不要因自己一時的怒氣與疏忽,失去那原本可以享有的福份。
其後百姓又因路難行而發怨言,上帝派火蛇來傷他們,曉諭摩西掛起銅蛇,百姓只要憑著信心仰望銅蛇,就可以得到醫治。(民21:4-9)最後,百姓甚至與摩押女子行起淫亂,又獻祭給巴力,上帝藉由瘟疫來責打他們。(民25:1-18)透過民數記,我們看到一群被上帝稱為祂的子民百姓的人,在曠野行走的四十年當中發生的事及發出的怨言,回想我們自己過去的生命歷程,十年、二十年光陰似箭,這當中我們所經歷的人、事、物,這段路上我們是跟以色列人一樣,寫了一本關於自己與上帝、與人之間的怨言書?或是我們所寫下的是一本關於信心等候的書,是一本記載信心交託,等候上帝一步一步引導的讚美感謝書?從民數記當中,我們看見一個天路客走進應許之地的道路,也想起我們自己在過往的年歲當中寫了甚麼樣的書,展望未來,又可以如何來完成這一部書。
(六)盼望-藉由巴蘭的祝福,傳達上帝的心意
當然民數記中也有盼望,而且是用很特別的方式呈現,由一個原本奉召咒詛以色列人的先知來祝福。當以色列百姓快要進到迦南地時,摩押王巴勒因懼怕而找了先知巴蘭來咒詛以色列人,然而上帝的靈感動巴蘭,每當巴蘭築壇獻祭後開口所說的,都是祝福以色列百姓的話與,接連四次咒詛變祝福(民22:1-24:25)。由此我們也看到在民數記當中,除了摩西以外,上帝還透過先知巴蘭傳達祂的話語,這也提醒了我們,上帝有時候也會透過一些還不是基督徒的親人朋友對我們說出祝福的話,對我們的信仰做出提醒,我們是不是也能夠留心聽,在我們生命遭遇的大小事情中,上帝透過我們所沒有想到的人對我們說話,鼓勵幫助了我們的信仰。這幾天牧師聽到一個見證,有一位弟兄的家人尚未信主,也反對他到教會來,但某個禮拜天,母親看見他在家中,竟開口問他:「你今天不是應該去教會嗎?」於是他突然發現母親原本反對態度已經慢慢有些改變,已經不反對他去教會了!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讓我們展開眼光,看見上帝隨時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即使仍有感到困難或為難的事,但我們依然走在上帝的應許中。
(七)傳承
最後,牧師從民數記中看到傳承。隨著民數記記載的過程,先是米利暗過世,「正月間,以色列全會眾到了尋的曠野,就住在加低斯。米利暗死在那裏,就葬在那裏。」(民20:1)不久亞倫也過世,「摩西就照耶和華所吩咐的行。三人當會眾的眼前上了何珥山。……亞倫就死在山頂那裏。」(民20:27-28)就連摩西也只能在亞巴琳山觀看迦南美地。「耶和華對摩西說:『你上這亞巴琳山,觀看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地。 看了以後,你也必歸到你列祖(原文是本民)那裏,像你哥哥亞倫一樣。』」(民27:12-13)套一句現在的流行語,「A咖的時代已經過去嗎?」如果我們再仔細看,民數記當中的傳承,不只是這幾位領袖,也包括各支派族長,甚至是第一章第1節,第一次數點百姓時,那些二十歲以上的人也都在四十年曠野道路中凋零逝去。民數記所要表達的是世代交替接續的過程中,傳承比我們想的還要快、還要急,二十六章記載第二次數點百姓時,摩西交棒給約書亞,各支派族也都有不同族長的名字被記錄下來,每一個都是新的,二十歲以上百姓數點結果,不多不少一樣是六十多萬人,但每一位都是新的。
民數記也讓我想到,世代傳承真是信仰團體的一個重要任務,我們從商正宗牧師、蔡茂堂牧師、乃至於今日,教會面對了土地取得問題,接著又面對建堂事宜,也再次面對尋找新教牧團隊程序。每一世代都有需要面對的問題與挑戰,世代更迭,傳承不斷。邀請每一代將自己置身在新一代的情境中,一起面對生命和信仰的挑戰。
三、結論
下個月教會即將舉行長執選舉,我特別將今天的講題命名為「點名時刻」,在此提出兩個問題與大家一同思考與自省。
第一個問題:「我在哪裡?」身為和平人,請大家認真思想自己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我們是否期盼屬於這裡面的某一個小團體,也許是團契、是小組、或是主日學,透過團體內的關懷和學習來成長?就好像數點百姓時,每一個人都有歸屬的支派與群體,每一群體連結於上帝,又彼此互相連結,好像大樹一樣,耶穌基督的身體是樹頭,每一個群體是枝葉,枝葉連結於樹幹,又互相連結生長茂密。
第二個問題:「主阿,您叫(呼召)我嗎?」教會即將舉行長執選舉,你是否樂意有份在教會聖工的推展和配搭?請為自己也為教會禱告,一起尋求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美好心意。感謝上帝為我們設立這樣的方式,讓信徒一起在聖靈的感動中透過選舉的方式,選出適當的人成為教會的領袖,跟牧師一起同工一起配搭,在一代接續一代當中,我們這樣來行。我也想到撒母耳及以賽亞。以賽亞一看見異象就明白,並回應上帝的呼召,而小撒母耳則需要祭司以利的教導與提醒是上帝在呼喚他。我們應在這段期間預備心,尋求上帝的旨意,如果上帝呼召我們,我們是否願意順服?聖經中也不是人人都順服上帝的呼召,逃避呼召而被大於吞下肚的約拿就是個例子。可是在上帝的計畫當中,或許那也是一條學習之路,請我們在這段時間為著自己禱告與教會禱告,相信教會在上帝的帶領當中一步接續一步,一代傳承一代。
最後牧師用以弗所書三章20節的經文來與大家共勉。「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中的大能,充充足足地成就這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這是一個點名的時刻,我在哪裡?上帝您叫我嗎?願我們一起來回應上帝:「主阿,我們在這裡,在和平教會,我們要成為一個屬神的大軍為你來爭戰。」
禱告
親愛天父我們謝謝你,因為你的保守引導,讓我們透過民數記也來省思自己目前的身份,求主帶領我們和平教會到你面前,我們不但擁有家一樣的溫暖,更在這裡經過組織、經過陪伴、經過教導,成為屬神大能的軍隊。主阿,幫助我們看見在世代傳承的過程中,你早已在我們前面為我們預備,你呼召我們勇敢的來回應。求主保守帶領我們,也特別與我們當中正面臨人生困難與挑戰的弟兄姊妹同在,也幫助我們在面對呼召的過程中,或許自己能力不足,但能憑信心仰望交託,一一面對,一一交託。主我們仰望你,求你帶領,這是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生命的轉換


講道內容
講題:生命的轉換
經文:哥林多後書五章16-19節
主講:商正宗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八月三十日

一、序:保羅生命的轉換

人生難免存在著許多心靈上的矛盾,許多想做的好事沒去力行、明知不可為的壞事卻去做;例如:嫉妒、說謊、虛榮...等,明知不應該,卻無法克制自己。於是,宗教試圖針對人性的矛盾特質,尋求解決之道。佛教說,這是因為人心不明,造成人生四苦—生、老、病、死;要解決,就要「修心」,修「八正道」,即八種正確的言行、思維,如此生活才會正確,消弭矛盾。修心是自我更新,以自己的力量,試圖改變困難。儒教的教條也相仿,就是「正心」,禮運大同篇談論天下太平、治國齊家,首要前提就是正心。

這些雖然很好,但就如同告訴一位重症之人,該做什麼對病情才好,病人已無法單靠自己,而是需要醫療的協助,才能徹底治療;同樣的,生活中的困難矛盾,無法靠自己改變,因為最根本的源頭,就是基督所說的「罪」。「罪」是一切矛盾的根源,使人與上帝的關係破裂,偏離了上帝要給人的生活。沒有解決,就無法改變。保羅在羅馬書7:14-25說,在我裡面有兩個律,一個是好的、一個是壞的。我想做好事,律卻叫我做壞事。我所願意行的善不能行,我所厭惡的反而去行。所以他在這裡說「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會滅亡的身體?感謝上帝,靠著耶穌基督,就能脫離。(羅7:14-25)這是保羅的體驗,生命若沒有根本的轉換,外在生活是無法發生變化的。英文中「生活」和「生命」是同一個字,後者指的是內心的生命,從生命中活出的,就叫生活方式life-style。所以,生命有問題,就無法活出好生活,這是保羅的體驗。保羅進一步勸誡我們,靠著基督,人可以脫離困難、痛苦、矛盾,「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希臘原文中,「在基督裡」有三種譯法,一是「進到基督裡」,二是「連於基督」,三是「有基督的生命」。保羅說,要脫離生命之苦,唯有在基督裡、得到基督的生命、連於基督,人才能成為新造之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

二、本論

1.舊的生命、新的生命

敗壞生命要轉換,關鍵是「認罪」,先處理「罪」的問題。以西結書第十一章和三十六章說,上帝藉著以西結先知,告訴以色列百姓,我要賜給你們一個新的心靈,因為以色列百姓雖是上帝的兒女,但生活中屢屢朝拜偶像、離開上帝、違背誡命,招致上帝的責罰。但上帝仍舊愛他們的靈魂,告訴他們,我要給你們新的心,不是石頭般的硬心,而是肉心,能感受到上帝的愛與恩典。基督的生命,使人的罪得赦免;聖經說,在基督裡,我們有永遠的生命,不是修改的,而是新造的、完全的新生命。

有對父子談論關於罪,父親給孩子一塊光滑漂亮的板子,要孩子在接下來的一個月當中,每做錯一件事,就在上面釘一個釘子。每做對一件事,再拔掉一根釘子。孩子照做了,一個月後,板子上雖然沒有釘子,但滿是坑洞釘痕,不再是起初那平滑美麗、毫無瑕疵的板子。人的罪也是如此,宗教的做功德或許可以拔掉釘子,但罪的痕跡還在,無法使板子回復原有的平滑美麗。況且,按上帝的旨意行善,本是理所當然,是盡本分。生命也是如此,所以保羅說,在基督裡有了基督的生命,上帝透過基督十架的救贖,給人一個全然美麗的新板子,是新造的,不是修改的。歌羅西書也說,人在愛子裡蒙救贖、罪得赦免,成為新造的人。

一位敬愛的長老告訴我,他如何信主。他說,年輕時經商成功,但有錢後花天酒地,半夜三經才醉醺醺地回家,回家後就責罵家人。太太受不了,揚言要離婚。他酒醒後很懊悔,但已無力自拔。某日,一位基督徒友人邀請他參加教會聚會,那天剛巧是佈道會,他聽完講員的講道,覺得很受感動,流淚悔改認罪。聖靈的幫助下,他罪得赦免,在基督裡領受了新生命。當晚回家,歡歡喜喜地報告太太,太太起先不信,但從旁觀察他三個月後,見他每日結束工作就返家和家人吃飯;禮拜天帶孩子上教會做禮拜,生活變得很正常。太太很驚奇,某次便跟在他身後,來到教會,聽見講道,覺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十架的真理真正改變了她的丈夫。後來,他們一家信主,他也被選為長老,浪子成為上帝所重用的僕人。聖經說,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羅馬書第六章說,我們已經死了的人,就脫離了罪,(羅6:7)得到自由,並且有新的生活,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

2.空虛的生命、豐盛的生命

基督應許,生命的轉換,是空虛的生命,成為豐富的生命。空虛的生命,就是生活沒有目標、價值、意義,自我中心。耶穌說,人若信基督,上帝給的,是基督的生命。歌羅西書2:10說,你們在主耶穌基督裡,就得了豐盛,基督的愛、正直、公義、恩典、喜樂,充滿在人裡面,讓人生活改變,充滿意義與價值。

一位在教會熱心參與聚會及事奉的女長老告訴我,她在中國大陸時,先生為官,生活富裕,有錢有勢。但他們膝下虛空,她覺得生活缺乏意義。為了排遣,她去打麻將,結果上癮,日夜不停,冷落家庭,身體也出了問題。醫生警告她,再這樣下去,性命堪慮。後來,一位姊妹帶她去教會,在教會中她聽見福音,決定悔改信主,人生開始改變。她開放自己的家,講故事給兒童聽、讓成人來作家庭禮拜。她說:「以前雖有錢、有地位,但人生空虛;現在感覺生活充實,雖然沒有生育,但是上帝給我許多孩子,兒童見到我叫奶奶,成人喚我媽媽,我有上帝給我這麼多孩子。不但如此,我還能幫助許多人。」她極富愛心,對事奉熱心,後來成為教會的長老。年老臥病在床時,我前往探望,她說,雖然無法前往教會,但在病床上,仍舊事奉主。我問如何事奉?她說,她日日為教會禱告,用禱告事奉上帝。因為禱告,生命依舊豐盛。加拉太書2:20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加2:20)。上帝給人的新生命,是豐富的,能為上帝的國度、教會、家庭、工作、親人、社會,為許多人工作,關心奉獻愛心,從而感受到存活的價值。以賽亞55:13:「長荊棘的地方將有松柏;長蒺藜的地方將有番石榴」(賽55:13),荊棘、蒺藜是無用的野草,松柏、番石榴是有價值的果子,意思是原本無用的,沒有什麼價值的,得著基督的生命後,成為有價值的。上帝在基督裡,給人新創造的生命。

3.憂患的生命、喜樂的生命

最後,基督的生命,能讓憂患變為喜樂。耶利米書31:13:「那時,處女必歡樂跳舞;年少的、年老的,也必一同歡樂;因為我要使他們的悲哀變為歡喜,並要安慰他們,使他們的愁煩轉為快樂。」(耶31:13)保羅藉著腓立比書第四章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4:4)這封信是保羅在監獄裡所寫的,那是個常人無法擁有喜樂的環境。但因為有基督的生命,保羅靠主仍有喜樂。

金錢、名譽、學問、地位,無法給人長久的喜樂。聖經說,所羅門王在世時,是世上最成功、最有權勢的人。但所羅門王卻寫傳道書說,那是虛空的虛空,如同浮雲,捕風捉影。真正的喜樂,是心靈的滿足,外在環境會改變,但靠主基督,無論環境如何,基督的喜樂都能充滿心中。羅馬書5:3-5:「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羅馬書5:3-5)患難中忍耐喜樂是什麼意思?就是患難成為忍耐、老練、和盼望,新生活不至於羞愧,因為美好的人生,是上帝所祝福的。哥林多後書1:4-6:「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 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林後1:4,6)基督給我們喜樂的生命,叫我們能在患難中,得著上帝的安慰,再成為他人的安慰。心理學研究發現,心中有痛苦與憂愁的人,若能去幫助並安慰其他人,自己也會獲得心靈上的滿足與安慰。喜樂能讓人忍耐一切苦楚,讓生命豐盛。

教會聖詩第589首:親愛的主,牽我手Precious Lord, Get My Han的作者,寫歌時正經歷他人生最悲傷的低潮。他是個有音樂天份的人,在教會裡殷勤以音樂來事奉。一天,正服事時,突然收到噩耗,妻子因難產而過世了,嬰孩也沒能存活。一日之內,走了兩位至親,他深受打擊,痛苦、悲傷。他禱告上帝,為什麼我辛苦服事祢,卻遭遇如此患難?他日日以流洗面,不斷地禱告。某日禱告時,忽然想起,保羅為了身上的刺,三次禱告主,上帝並沒有拿掉,只是讓保羅知道,恩典夠用。保羅從此看見,刺不是痛苦,而是上帝的恩典,讓他不驕傲,能夠倚靠上帝服事、傳道,做上帝的僕人。作者彷彿聽到上帝說,有我的恩典就夠用。他走到鋼琴旁,坐下來開始彈,就彈出這首親愛的主,牽我手。他說,親愛的主,祢牽我手,讓我行過人生的痛苦、死亡的陰影,走過崎嶇難行的路程,祢帶領我,讓我跟著祢,走在平安中,直到回天家。他一面彈琴,一面流眼淚,但這次流下的,是感恩的眼淚。他說,上帝啊,祢讓我勝過痛苦,願我所做的這首詩歌,能夠被祢使用。後來,上帝真的使用這首詩歌,安慰了許許多多痛苦中的人,這首詩歌也被收錄在許多國家的聖詩本裡。耶穌使痛苦成為喜樂,祂安慰了許多人,生命變得有意義。基督也是如此,為了人類,犧牲自己。祂曾禱告求上帝挪走苦難,但祂又說,不是照我的意思,乃是照上帝的意思。當祂順服,上帝就使十字架,成就人類的得救恩典。

三、結論:詩篇23篇

上帝樂意改變人的生命,並使人的憂患,轉為喜樂,去幫助他人。詩篇23篇

是我喜愛的詩篇,篇中談到生命的轉化;並說到,有基督作牧者,人就不缺乏,有豐盛的生命。心靈上或生活上,上帝都看顧,因為牧者帶領人,躺臥在青草地上,安歇在水邊。他使人靈魂甦醒,引導人走義路,與你我同在,他的杖、杆都安慰人。在敵人前面,他為人擺設宴席;人生中也許會遭遇不公的批判或冤枉,但他說,上帝會給人心靈的平靜,就好像在敵人面前擺設宴席,讓人享受上帝給的豐盛恩典。上帝用油膏人的頭,設立人作祂的兒女、僕人,我們能一生一世在上帝家中,與上帝同在,得著基督的生命,享受這永遠的福份。(詩23:1-6)

禱告

但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天父上帝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我們同在。從今直到永永遠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