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25日 星期日

使人和平的人有福了



使人和平的人有福了

經文:馬太福音五章九節   哥林多後書五章十一│廿一節 
日期:二○○一年 三月 廿五日
主講:董倫賢   牧師       
                                                      
前言

     在國際政治我們常很驚訝地發現那些使人和平的人,同時也是軍火販子;在社會我們也見過表面是和事佬,而且是熱心遊走失和的雙方的大忙人(busybody), 後來才發現他(她)原來是一口兩舌、挑撥離間的兩面人。這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時代,失業、失婚、失產的危機隨時在威脅台灣人,台灣面臨產業外移、嫉妒紛爭、族群不和。有時,我們也發現某些媒體作不負責任地片面報導,扭曲新聞或發表似是而非的評論,使我們已經不怎麼和睦的社會雪上加霜。的確,在我們的社會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亂,想要滿足他們幸災樂禍的心理,或趁機渾水摸魚,因此,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無私的使人和平的人。   

本文  

    一個受到罪性轄制的人往往是自私、自大、自我中心、自以為是,自我膨脹的人,自己就是人間不和的源頭,我們本身就是問題的核心,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很難成為別人的祝福,卻很容易成為別人的咒詛,如果不製造問題我們就很感謝他了,更何況要他做一個使人和平的人!  

     上帝的方法和美意是要我們面對並且解決不和的根源,也就是正視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罪的,受到罪性的轄制。當人的罪解決了,不和的原因就減少了,世上就多一點平安,同時也多了一些真誠使人和平的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主基督要我們必須去傳福音,有福音的地方就多一些平安,少一些紛爭,也多一些使人和平的人,少一些製造事端的人,那裡自然就充滿喜樂了。

     讓我們已經信福音的人先問我們自己:我們是否真的享受到福音的好處,有平安和喜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樣我們必定會很積極去傳福音。我們所傳的福音才能使人信服,才有公信力(credibility)。過去我在海外的經驗是看到有些熱心傳福音的人,他們可以是全職的或帶職的同工,可是,往往為一些小事鬧情緒傷了和氣,或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心理不平衡,產生嫉妒紛爭,甚至家庭雞犬不寧、吵吵鬧鬧。我不得不對他們產生一個問號:他們雖然熱心向人傳福音,是否他們就是最需要福音的人?和平教會今年要舉辦四到五次傳福音的聚會,讓我們先反省自己,我們是否真的明白福音是甚麼,並且享受福音,享受平安(和平)和喜樂,從而福杯滿溢地去分享福音?一間肯遵命去傳福音的教會,教會一定先蒙福,請注意聖經的警告:「沒有異象,民就放肆。」保羅也說:「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

     在南太平洋的島上流傳這樣的故事:有一個西方的無神論者到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渡假,他很驚訝地發現土人很虔誠敬拜神,於是傲慢地嘲笑他們說:「我們西方已經不流行這一套了。」一個原住民長老笑著回答說:「如果不是我信了耶穌,你老早在我的肚子裡了。」原來南太平洋的原住民有吃人的陋習。

     在馬太福音五章九節主耶穌說:「使人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 神的兒子。」稱為 神的兒子這句話是猶太人的習慣用法,用來表達他在做上帝的工作,一個使人和平的人也就是在做上帝的工作的人。耶穌基本身就是個最好的例子,祂是道成肉身的神,祂降世為人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和平,所以,祂另外一個名字就稱為和平的王子(Prince of peace)。凡是能做一個真正使人和平的人,他本身先蒙福,也是個使人蒙福的人,因為他具備上帝的性情和雅量。

     但是,要做和事老有時卻招來誤會,弄得兩邊不是人,俗話說:「勸架的常挨打。」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此外,使人和平的人必須具備純潔和正直的品格,因為這決定他(她)能否取得雙方的信任,否則難免會混水摸魚,掉入挑撥離間的陷阱。

     讓我們來看哥林後書第五章十一到廿一節保羅對我們的勉勵:

(一)『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勸人。』我們遲早都要向上帝交代,我們是否作一個無愧的基督徒?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保羅和他的同工有無虧的良心,是個在上帝、在人的面前都能交代的,是透明的人。所以説:「我們在 神面前是顯明的,盼望在你們的良心裏也是顯明的。」

 (二)接著保羅也對那些批評他為傳福音發瘋的說明理由:「如果我們真的是瘋了的話,那是為著上帝的緣故;如果我們神志清醒,那是為著你們。」『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肉體、世俗〕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肉體、世俗〕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

(三)『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以前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在基督裡成為和平的使者;以前是自我中心的,在基督裡成為時刻為別人著想的人;以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在基督裡成為看無自己的人。

(四)「一切都是出於 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我們若去執行上帝賦與我們的任務,這樣我們才能被主使用帶領人回轉,離開罪惡,接受基督的救贖,與上帝和好。這就是 神在基督裏,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

到底甚麼是和好的道理(信息)?耶穌降世為人,並且為人類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了要幫助人和神復和,有罪的人不可能和聖潔、公義的神復和,耶穌的死就是為了補償人的不公義所付出的代價,為了愛世人,能使有罪的人能和神復和,耶穌本身成了代罪羔羊。所以耶穌是使人到神那裡的唯一道路,藉著祂人才能和上帝復和。

上帝要與人復和,首先要滿足公義的要求,這和華人文化不同,為了面子我們文過飾非,主張和為貴,不敢也不願面對公義的問題,因此台灣人喜歡說:「人生馬馬虎虎就好。」「做個人人好的爛好人。」因此,表面是和解,其實是假象,是虛偽。因為沒有建立在公義的和平是不穩定的,因此,表面平靜,仍然暗潮洶湧,甚至,有冤報冤,有仇報仇,永不得安寧。

(五)「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 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 神和好。」每一個新造的人都要做一個使人和平的人,當我們接受了這和好的信息而得以跟上帝復和,上帝也將這和好的道理(信息)託付我們,要我們把這信息傳給人,成為上帝的使者。當我們願意回應神的呼召去做一個使人和平的人,我們就成為神國裡基督的大使,基督要把傳和平福音的權柄賜給我們,祂要保護我們,也必和我們同在。並且要動用神國的資源來和我們同工。因此我們理當不以福音為恥,因為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這福音的要點就是:神使那無罪的基督,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基督裏面成為 神的義。耶穌要使人和神復和,必須犧牲自己在十字架上,因為人的罪債必須還清。神稱我們這些罪人為義,我們可以不必再想盡辦法為自己辯護,自以為義。因此,信靠祂的人只不過是個蒙恩的罪人,因為他所受的恩典是白白得來的。

結論

讓我們和平教會的弟兄姐妹都能夠成為使人和平的人,才能使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讓我們省察自己:我們的家有平安嗎?我們的教會有平安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先不要把指頭指向別人,憑良心來看自己,如果上帝光照您,求主幫助您勇敢地認錯,如果沒有,求主幫助您挺身而出做一個公正的和平的使者,神要使用我們每一位都能成為使人與神和好、與人和好的人。願神賜福您成為別人的祝福,願和平教會成為一間使人和平的教會。


2001年3月24日 星期六

建造教會

建造教會

經文:列王記下廿二章1-13節                     
日期:二○○一年    三月    廿四日
                
主講:林鴻信   牧師

  我們在教會的歷史上,看到上帝的作為,因為這是上帝的教會;也看到許多人的軟弱,因為教會是人所組成。而從整個舊約來看,雖然那時還沒有教會,但以整個耶和華的百姓—以色列人所組成的國家來看,這些國家的歷史也就相當於教會的歷史。

  我們今天要從王國的歷史當中的一段學習,因為我們也會在這些以色列人的表現中,看到上帝的作為,同時也看到人的軟弱。到底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讓信仰團體經歷到上帝的力量和主權,而不讓人的軟弱遮蓋呢?

  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是一位年輕的王約西亞,在我們所讀的聖經中有提到,他做王時只有八歲。其實,若不仔細查考,我們可能不知道他所面對的壓力,比表面上看到「八歲做王」還嚴重,因為在他之前,他的父親亞們王雖然只做王兩年,卻是行耶和華所看為惡的事。不只這樣,他還有一個可說是惡名昭彰的祖父瑪拿西,瑪拿西王總共做王五十五年,在舊約裡面可說是最壞的一個王,他大大的拜偶像,污穢了敬拜耶和華的聖殿,而且「流許多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從這邊直到那邊」,不只這樣,這個惡王竟然做王五十五年!你想想看,我們在世上也還活不到五十五年,而瑪拿西竟然在位五十五年,且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而他的兒子亞們也同樣行惡,總共有五十七年的敗壞。

  弟兄姊妹,我們設身處地想想看,約西亞他只不過是八歲的小孩,他要面對五十七年的敗壞,那個壓力是何等的大!也因此我們看到,他一開始當王時不能做什麼,一直到第十八年,就是我們今天所讀的聖經第三節,他已經廿六歲了,他開始想要有所作為、開始明白國家大事,他心中很著急,他開始有些力量,把猶大國恢復成上帝所喜歡的國家!

  若你是約西亞王,你會想到怎麼做?我們從聖經裡可以看到,約西亞王做的三件重要事情:第一件(三至五節),他開始下令修理聖殿,這個聖殿是敬拜耶和華上帝的地方,但是在他的祖父瑪垃基王的手下已經被污穢,甚至夾雜偶像崇拜,整個建築也已敗壞,因此約西亞王首先要恢復聖殿原有的樣子,這個恢復不只是建築物的恢復,對以色列人來講,聖殿是耶和華上帝同在的地方,修理聖殿代表尋找上帝同在的決心。

  從第八節至第十節,我們看到有第二件重要的事:在修理聖殿的過程中,祭司找到律法書,交給書記,書記就在王的面前宣讀這律法書。我們可以說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宣讀律法,因為律法就是上帝的話和旨意,這個書記在王的面前宣讀律法,是一種正式的表達尋找上帝旨意的決心,因為他們發現上帝律法之後,不是把它收起來,或是供奉在哪個地方,乃是做一個重要的動作—打開、宣讀,這是代表尋求上帝旨意的決心。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那一卷律法書很可能就是申命記,還有申命記隨後的一些歷史書,我們如果讀過申命記,應該有個很清楚的印象:申命記是摩西的回憶,摩西回想過去上帝對以色列人的帶領,同時也再次的重申耶和華上帝的命令,所以稱為「申命記」。在申命記快結束的地方,有重要的教導,他提到兩種道路、兩種結局:一種是遵守耶和華上帝的話,結局是得到祝福;另外一種是不遵守上帝的話,結局就是被咒詛。可以想像得到,這樣的宣讀,內容本身就是呼籲要遵守上帝的話來蒙祝福,警告不遵守上帝的話必受咒詛,這樣的宣讀行動讓尋求上帝的旨意更加堅定。

  第三件事情(十一節),我們看到約西亞王的反應:聽見律法書上的話,便撕裂衣服。他為什麼撕裂衣服呢?我們可以看到十三節,他要他的部下去跟老百姓說:「你們去為我、為民、為猶大眾人,以這書上的話求問耶和華;因為我們列祖沒有聽從這書上的言語,沒有遵著書上所吩咐我們的去行,耶和華就向我們大發烈怒。」換句話說,他撕裂衣服是表達悲哀、認罪、悔改,他跟他的部下交代,要去為老百姓來求問上帝,因為確確實實我們的列祖沒有遵從上帝的話,因此上帝向我們發怒,就像申命記所講的,不遵守上帝的話必蒙咒詛。這個撕裂衣服的動作,真是表達深深的悲哀,因為以色列人沒有遵守上帝的話,從他的祖父開始,到他的父親,已經足足五十七年,整個國家不走在上帝的旨意。這個撕裂衣服,又代表真誠的悔改,從這個悲哀發出,不是消極的情感表現,而是積極的尋求真正的改變,有真誠悔改的決心。

  親愛的弟兄姊妹,從這段經文之後,就是一連串的改革,這個國家開始經歷很大的改變:聖殿被恢復、律法被宣讀、人用真誠的悔改來回應上帝的話。我們也可以從這三個努力中有所學習,今天,我們的時代已不是王國的時代,我們生活在教會時代,如果用約西亞他為了復興猶大國所做的一切努力,來應用在我們今天的教會,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個,約西亞王他的修理聖殿,主要是要表達尋求上帝同在的決心,也因此要建造教會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同心追求上帝的同在。修理聖殿畢竟只是建築物,就像修理禮拜堂也不過是建築物,這些建築物是要我們能夠在它裡面追求上帝的同在。因此我們可以擴大了解,建造教會第一個動作,就是要建造我們的禮拜,要我們每一次聚集在上帝面前,對敬拜上帝是真心實意。上帝是個靈,來到祂面前敬拜祂的,要用心靈與誠實。當我們希望教會得到建造時,我們是不是先有這樣的心理預備?每一次的聚集與敬拜都是出自內心的真實,也以順從上帝旨意來敬拜祂。一個教會最大的基本動力就是主日崇拜,而此不能發揮力量時,這個教會就很難發揮其他功能,當我們思想到教會許許多多的功能,許多人很著急,我們希望看到一個傳福音的教會、關懷社會的教會,我們希望一個從事教育的教會,一個弟兄姊妹互相認識、代禱的教會,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如果我們聚集一起,一點都沒有感受到從天而來的力量,我們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傳福音的、關懷的、教育的、代禱的教會呢?建造教會第一個就是建造我們的主日禮拜。

  第二,我們也可以從約西亞王的宣讀律法,看到我們的教會也應追求上帝的旨意。這個律法擴大來看就是上帝的話,是不是讓我們的教會對上帝的話認真到底,也能夠公開表示遵守上帝話語的決心?很多人都說長老教會是一個尊重上帝話語的教會,也因此聖經經常是我們生活的重心,但是我們真的看重聖經嗎?一方面看起來好像是,另一方面又不完全是。我從小就在長老教會長大,我記得從小到大在教會得到許多本聖經,主日學全勤一本,初中少年聖經班考試又得一本,考上高中送一本,考上大學再送一本,當兵壯行禮拜也一本,訂婚送一本,結婚送一本,生小孩送一本……我相信我們當中許多人跟我有類似的經歷,但是請問,你所得的聖經放在哪裡?我們是否放在家裡櫃子中,很漂亮的展示?還是真有將它打開,宣讀它,表明追求上帝旨意的決心?很多時候我們說「尊重上帝的話」只不過表現在我們很喜歡買聖經,我們不見得有認真的去看!我發現很多基督徒的聖經都是乾淨的,卻不知道如果你的聖經愈乾淨,很可能是你的信仰愈黑,因為不懂得上帝話語的人,信仰很容易偏差,如果你希望你的信仰走在正路上,你的聖經應該是有破損的、有折頁的、有畫線的、骯髒的,因為你經常在尋找上帝的話。我們在教會中做很多思考、判斷、討論時,有人這樣想,有人那樣講,在這當中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我們有沒有願意回歸上帝的話?當我們意見不同時,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順從人情、按照習慣、規矩、傳統,但我們比較少提到「上帝的話」。我們停下來再想想看:上帝要我們做什麼?這不是更基本嗎?

  第三,我們也可從約西亞王學到一種真實、真心的悔改。弟兄姊妹,當我們想到「悔改」這個詞時,中文可能會給我們一些誤導。中文的悔改與聖經上的概念相較,有兩點不太一樣:中文的「悔改」好像是指做錯許多道德上的事情,甚至是一種明顯的犯罪行為,才有所謂的悔改,也因此當講到悔改時,許多人都不覺得這跟我有關。陳進興需要悔改,希特勒需要悔改,毛澤東需要悔改,我不需要,我沒有犯那些罪。另外,中文的悔改可能指的只是一種態度上的改變,並沒有意味著一種徹底的、從內發出的調整。但聖經中的「悔改」不只是明顯的罪或錯誤,而是在上帝面前的態度。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想到自己與上帝的關係時,我想沒有人敢說我不需要調整,我已經很完美!這個悔改是人人需要,且一輩子都需要。不只這樣,「悔改」這個字在舊約所要表達的,是類似一種「回家」的動作,轉身,整個人改變方向歸向上帝。本來走在罪惡的道路,現在轉身歸向上帝的恩典,是一個徹底的調整與改變,不只是態度或感覺。

  我想起過去在德國讀書的經驗,那時有機會在假日開車到附近國家去休閒觀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奧地利的名城維也納。我開車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常常為了趕路,顧不得先看地圖,常常是先開再說,或是邊開邊看地圖,這樣在一般地方大致行得通,若是方向稍微偏了,就邊走邊調整,走來走去總是會到目的地。但是在維也納這個規則行不通,因為維也納是個古城,道路很多並沒有受到現代化的修改,不是一個棋盤式的城市,道路帶有彎度,因此東西南北不好辨別,有時兩條路近到幾乎看得見另一條,但中間不一定相通,我有好幾次,開車一直走一直走,已經離目的很近,都可以看到了,但就是一直走不到。當遇到這種情況,你們知道該怎麼辦嗎?我必須退出去!只有一種可能—必須轉頭,車子要回到原先走錯路的那一點,所開過的每一公尺都必須回去,因為我若不回到那個出發點,我就找不到正確的道路。

  親愛的弟兄姊妹,悔改也是這樣,我們不要以為悔改只是一種心態的調整,只是一種感覺,上帝的要求比這個還多,是一種完全的、徹底的、方向上的全然改變。也因此當約西亞王撕裂衣服時,那悔改的決心是很徹底的,他將那華美的王袍像粗布一樣撕裂,就是要表達這種真誠、徹底的悔改。也因此在約西亞王這三個重新建造的動作之後,整個國家開始有很大的轉變。在整個列王記下,我們一般稱這段歷史為「約西亞王中興」,很可惜的是,後來約西亞王為了抵抗入侵的埃及而戰死身亡,他死去時僅僅三十九歲。他的改革整體看來好像並沒有很成功,因為在他之後四個王做王的歷史都沒有很長,這四個王都是行耶和華所看為惡的事,廿三年之後,整個猶大國就被巴比倫毀滅了,也因此很多學者在研究以色列人的歷史,開始懷疑約西亞的改革算是成功嗎?整體來看,好像只是迴光返照。但是如果我們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他之前祖父、父親總共有五十七年行耶和華看為惡的事,在他之後有四位國王總共廿三年,也一樣行耶和華看為惡的事,他夾在總共八十年的行惡當中,轉個角度來看,他至少抵擋了這八十年在耶和華上帝面前行惡的後果,成了猶大國歷史中最後一位尊行耶和華上帝旨意的好王。他雖然沒有能力挽救這個國家,但也可以說他改變前五十七年的罪惡,也向後維持了廿三年,以這個意義來講,我相信他的改革是為上帝所接受。在列王記下廿三章廿五節,可以看到聖經對他的評價:「在約西亞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可以說是空前絕後。而聖經給他如此高的評價。

  求主幫助我們,在教會當中,也興起像約西亞一樣的弟兄姊妹!

2001年3月18日 星期日

末世已到?怎麼辦?

末世已到?怎麼辦?

經文:馬可福音十三章1-13 節,28-37節                                                 
日期:二○○一年三月十八日                                                                   
主講:李秀玉牧師
                                                               
     當學生和耶穌來到聖殿,見到了聖殿的宏偉,在那兒驕傲、張狂時,耶穌便教訓學生,世上一切很美、很宏偉的東西都會過去。當然從現在的人來看,這樣的事情確實是在羅馬帝國入侵時發生了。接下來耶穌也知道門徒們會在繼續追問下去,於是上了橄欖山後便面對聖殿而坐,而門徒也真的暗暗地問起耶穌這些事何時會發生,發生前會有怎樣的預兆。  

    接下來,馬可福音中記載著這些徵兆: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地震、飢荒:基督徒受迫害;福音傳給萬民;父親把孩子送至死地;兒女要害死父母;假基督、假先知要起來迷惑選民;日頭要變黑,月亮不放光,眾星也要從天上墬落,天勢都要震動。我們要一起來看,這些事情是否已經發生;若是聖經也一樣對現代的人說話,那這些事在哪些地方顯現呢?     

    民族主義的興起,讓世界出現了真正的「民要攻打民」,從歐洲的北愛爾蘭和英國的戰爭,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戰爭,南斯拉夫對波西尼亞的戰爭,土耳其、伊拉克和庫德族的戰爭,印尼欺壓華僑,非洲亦有種族衝突。這幾年來,也如同骨牌效應一般,大地震接連不斷。不只在非洲和伊索匹亞的飢荒,就目前的污染而言,都有可能是造成飢荒的原因。我們也常常看到,為了遺產,兄弟相爭;為了保險金,不惜害死自己的父母。

    基督徒受到迫害已經發生了,而且會更加嚴重。假基督、假先知的出現,甚至要迷惑選民,這也會在這個人人都很容易相信許多事的時代中,成為可能。太陽要變黑、月亮不再發光,這也會在越來越進步的科技武器戰爭中發生。眾星要隕落,也不斷地再發生。

這些兆頭,一再地應驗著耶穌的預言,正如同廿九節所說的:「這樣,你們幾時看見這些事成就,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然而在卅三節又說:「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就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我們要切忌這句話,這正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正常的生活,沒有感受到什麼事情要發生。然而也正因為這句話,若有人說「那時候將要世界末日」,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些都是假的。

當我們知道人子近了,接下來我們要怎麼辦呢?第五節告訴我們「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將來有好些人冒我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十九、廿三、卅三、卅五、卅七節也說到「你們要謹慎、警醒」。

這「警醒、謹慎」是要注意哪些事?要避免被迷惑,首先要清楚上帝的話語,當有人說「這是上帝的道」時,我們要能判斷這是否符合聖經的教導。另外在卅四節所說,我們從基督那裡領受了 神所賜的權柄,我們就要謹慎使用祂所賜予我們的權柄。這權柄就是:若有兩三人同心合意禱告,他們釋放誰,祂也要釋放誰;他們捆綁誰,祂也要捆綁誰。這樣的權柄是非常大的,只是我們有許多人尚還不知道,因此我們要好好地使用這樣的權柄。

2001年3月11日 星期日

你們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

你們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

經文:哥林多前書十一章23-34節                                                           
日期:二○○一年三月十一日
                                                              
主講:連嫣嫣牧師
                                                                   
           為什麼一個基督徒要恭敬遵守主的聖餐呢?

    主耶穌在世上所設立的有兩樣,第一項就是洗禮。主耶穌在開始傳道之前,他首先受到施洗約翰的洗禮,所以他成為一個模範,囑咐學生要到四處作見證,並且為相信的人施洗。
第二項,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聖餐。主耶穌在世上最後一次和學生守逾越節的晚餐時,囑咐學生要如此行,為的是要紀念祂。從那時候開始,初代教會就設立這種傳統的方式,經他們的愛宴和主的晚餐相連結。當時候教會所採取的方式,就是先有愛宴,在愛宴結束後,大家一同恭敬遵守主的聖餐。

在剛才我們所讀的這段經節中,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要用怎樣恭敬的態度來守聖餐、紀念主耶穌基督?這樣的教訓,同時也讓我們再一次思考,主的聖餐真正的意義。

第一:當我們在守聖餐的時候,我們應當紀念。聖餐是根據歷史的事實而來;主耶穌被賣的那夜,正是逾越節的前一夜,猶太人的規矩是要守逾越節的晚餐,而通常在晚餐時家長要負責向家裡的小孩說明逾越節的由來:上帝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所行的神蹟,將他們從埃及那樣的痛苦中拯救出來。所以初代信徒照這樣的習慣,每個主日都守聖餐。一方面他們回想上帝對於他們先民的拯救,另一方面他們要向前看,看到主耶穌從死裡復活,上帝的拯救已經不再限制於猶太人而已,上帝是要進行全人類的拯救。

第二:當守聖餐時,我們應當要紀念聖餐是一項上帝給人類的禮物。當耶穌最後的晚餐上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這聚會耶穌表明了他是逾越節的羔羊。上帝已經將他成為代替人類贖罪的羔羊。人類因著耶穌的捨命,從死裡復活,我們才能得到新的生命。當我們記祂之時,不只是紀念他的復活,更是要紀念祂道成肉身,為賞賜人類祂的愛與赦免。

第三:我們當紀念、歡喜,因為聖餐是一個新契約的開始。對以色列的歷史而言,可以說是一個立約的歷史,立約的創始者就是上帝。上帝將以色列人視為祂的選民,祂的選民視他們的上帝為上帝,這樣互相立約的關係。過去以色列人認為,只有他們有資格在這樣契約的關係之中,但是當主耶穌最後的晚餐時,他舉杯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這是要表明和每一位守聖餐者建立新的契約關係。所以保羅在此說,我們要透過主耶穌基督,才能和上帝建立關係。原本我們與上帝無係的,我們的犯罪,與  神的聖潔、無瑕疵,我們沒有福份可以到  神的面前。然而  神卻藉由耶穌基督為了人的死與復活,設立了新的契約關係。所以,當耶穌說:這個杯是新的約,已經宣佈了好消息,一個新的契約的開始。所以當我們守聖餐時,是一同高興、紀念這樣一個新的契約開始。

第四:我們要紀念主所囑咐的話:祂要再來。主耶穌對祂的學生說:「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等到  神國來到。」主所傳揚的福音就是:祂要再來。這是給當時但基督徒很大的盼望。主耶穌基督透過聖餐這樣的儀式,建立、堅固他學生的信仰的方式。透過可以看得到的聖餐、聽得到的聲音,讓遵守的人因為聖靈的同在,無論怎樣的人,在主裡成為一體。
第五:在聖餐中,我們當自我反省。廿八節中說,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在此保羅要提醒,恭守聖餐的人,要時常在負面前自省。人的軟弱常常只見別人的不是。聖餐中,保羅特別提醒,要自己省察,反省自己的罪。

第六:聖餐象徵著教會的合一。雖然我們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但是在聖餐裡,我們透過  神在我們身上,通過聖靈的幫助,讓我們能夠體驗到耶穌基督祂真實的與我們同在。教會中,凡是信的、領受洗禮的人,都可以起同心同坐主的桌,相互學習彼此相愛、謙遜,相互扶持、關心。

當我們守聖餐時,我們都在告白我們是一個罪人,因著上帝的恩典,藉由耶穌基督的寶血,讓我們可以成為一個蒙恩的、得到救贖的人。所以當我們守聖餐時,怎樣的杯與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在  神的面前,有一個反悔的心、一個受教的心、願意受改變的心。因為這個新約是主耶穌為我們所設立的,在他面前沒有種族、語言、階級、國籍的分別,在祂面前我們合而為一,一同體會主耶穌基督真實的同在。

最後,聖餐是要獻上我們對上帝的感恩。聖餐在英語中稱為「聖潔的團契」,所以用此表明主耶穌基督救贖的功勞。也因為主耶穌願意犧牲,我們才能有這樣的福份一同享用聖餐,所以我們應當要感恩。也因此每當要守聖餐之前,牧師都會帶領大家做一個感恩的禱告;聖餐結束後,我們也都會獻上我們的感恩。

願上帝的恩典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讓我們願意在守聖餐的時候,不斷地自我反省。我們也紀念上帝,為了我們的罪,賞賜最好的禮物—耶穌基督。透過聖靈的同在,我們也能夠時時刻刻體驗主耶穌基督的真實。透過聖餐,我們體驗到,在主裡弟兄姊妹的合一。也別忘了,在聖餐時獻上我們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