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聖經中的婦女系列(九)呂底亞

 

聖經中的婦女系列(九)呂底亞
經文:使徒行傳第十六章11~15, 40節
時間:二0一0年二月七日
主講:李晶晶 牧師

影片:聖經中的婦女系列(九)呂底亞


一、前言:好茶福音隊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過去這一個禮拜,教會福音隊在好茶教會做了很美的事工。我們和好茶的服侍同工們,透過生命教育課程,帶領五十多個小朋友做一個「夢想家」,孩子們藉由親手製作紙模型,想像並期待日後他們可以重建家園。從1月30日到2月6日,教會總共動員了約五十多位同工,出隊是十多人,可是整個福音隊在我們教會卻有五十多位同工參與,有人寫教材、做道具、編劇、出隊,福音隊是整個教會的事情,我相信有許多人在禱告裡面,紀念我們這個福音隊。   

不是只有我們教會動起來而已,還有好茶教會的周牧師與服侍的同工們,大家可以看到,弟兄和睦同居何等的善、何等的美。看到孩子在敬拜上帝,介紹他們的夢想家園,期待將來重建家園時,真的是一個夢想的家園。  感謝這些同工的參與,也感謝上帝給我們這個機會,讓我們能在災區與哀傷的人同哀傷,也陪伴他們走過這段重建的路程。「領受祝福,成為祝福」,這是我們教會的異象,是我們要成為萬民的祝福,我們住在這裡有很舒服的環境,領受上帝給我們的恩典,但是上帝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愛,到有需要的地方,在那裡成為祝福。可是不是只有我們這樣,好茶教會的同工們,在他們心裡面自己也有這個期待,將來他們也要這樣派出福音隊,去幫助更需要的人。求上帝幫助我們,讓這樣的生命力在我們的教會和各個地方綻放開來。   

二、本文: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是在使徒行傳第十六章,這整章是告訴我們,在保羅第二次的旅行傳道的過程和經歷。從十六章開始我們看到上帝把保羅和他的同伴們,西拉、提摩太和路加,從亞洲帶到歐洲,並且在歐洲上帝預備了一位婦女呂底亞,這位婦女在保羅他們去的時候,在那裡接受了耶穌基督,並且開放了她的家,讓她的家成為一個宣教中心,並且從她家開始,建立了歐洲第一間教會―腓立比教會。這個教會從呂底亞的家庭開始,不僅接待了保羅,強留他們,並且在保羅他們遇到患難,被關,出獄以後,成為一個接待的地方,「二人出了監,往呂底亞家裡去;見了弟兄們,勸慰他們一番,就走了。」(徒16:40)那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家庭而已,而是成為一個宣教中心,成為一個聚會的地方,成為一個教會的雛形。

保羅從安提阿開始,去拜訪他第一次旅行傳道所建立的教會,分別去到了特庇、以哥念和路司得。在那當中,他呼召提摩太,找他一起去宣教,並且在那時,因著提摩太身份的問題,他為他行了割禮。而且他們期待能夠去到亞西亞,這是保羅的規劃想法、宣教的計畫,可是聖經告訴我們,「聖靈既然禁止他們在亞西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到特羅亞去。」(徒16:6-8)保羅想說既然聖靈禁止,他就從加拉太到弗呂家一帶,經過每西亞的邊界時,他們想去庇推尼,耶穌的靈禁止他們去,兩次的禁止,結果他們就越過了每西亞,到了特羅亞這個地方,在那裡休息,但事情就在那晚發生,「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裡的人聽。」(徒16:9-10)保羅感受到聖靈一次、兩次的禁止之後,好像上帝在這的異象裡開了另外一條道路,是要往馬其頓去,他領受了這個呼召,隨即就去了。聖經告訴我們,從特羅亞到馬其頓是一段不短的路程,保羅「於是從特羅亞開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亞波利。從那裡來到腓立比,就是馬其頓這一方的頭一個城,也是羅馬的駐防城。我們在這城裡住了幾天。」(徒16:11-12)特羅亞是一個大的商城,是往來於歐亞一個重要的大商港,要往歐洲都要從這裡搭船,經過這裡來到馬其頓(歐洲)。上帝預備了這個地方,也帶領他們從亞洲去到了歐洲,福音也因著保羅如此的順服,從亞洲傳到了歐洲,原本保羅想的都是在亞洲這裡傳福音,可是上帝想的是更廣闊,上帝把福音傳到了歐洲,帶進了歐陸。

上帝的作為超過我們所求所想,我們的福音隊原本只要四、五十個人,從原本只是要考察教會,到了有四千個教會來到這個營會裡參與。並且,我們的福音隊員中,有幾位是非基督徒,從一開始不怎麼願意參加禱告會,到投入參與,最後一天熱淚盈框,因為看見當中所醞釀的愛,看見了孩子們未來要建立美好家鄉的愛,也看見他們裡面還有很多的創傷,災後還需要被重整重建,需要上帝的恩典。聖靈的禁止,好像事情不是那麼順利時,其實有上帝很美好的旨意,聖經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賽55:8)但是當人順服時,會帶來主的預備,讓福音更廣傳。林前2:9「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當保羅如此順服去到了歐洲這個地方時,上帝的預備在那裡,上帝預備了呂底亞。當上帝給了保羅這個異象以後,上帝的聖靈在腓立比這地方做了一件特別的事情,讓這位婦女和一群婦女在河邊禱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河邊的禱告感動了上帝,改變了保羅宣教的計畫,從亞洲去到了歐洲。這是上帝的工作,當人順服時,上帝自己預備,上帝自己的工作被完成,他美好的旨意讓我們參與在其中。
呂底亞到底是誰?她是推雅推喇城人。地圖中有一個呂底亞省,有一些聖經註釋說,呂底亞這個名字有可能是她的本名,也有一說是,在腓立比那裡有一個從呂底亞省去到那裡的婦人。推雅推喇是一個重要的紡織商業重鎮,因為在呂底亞省這個地方,有很特別的水質和一些植物的根部,對於紡織用的染料有很大的幫助,染出來的布料是特別的美,尤其是染紫色的布。聖經告訴我們,呂底亞是從推雅推喇走很長的路,去到腓立比這個地方,從亞洲跨到了歐洲,也許是為了經商,或者是移民,去到了腓立比,「有一個賣紫色布疋的婦人,名叫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來敬拜神……。」(徒16:14)在我們現在看來,紫色的布很平常,可是在當時,紫色的染劑是要從一種貝類,一點一滴刮下來,再把它製成一種染劑,染在布裡,是極其的昂貴,所以她是專門在賣紫色布的。而且當時候能夠穿紫色布料的人是羅馬的貴族,是非常名貴的商品,能做這種生意表示她很有經商的頭腦,並且賺了很多的錢,她是這樣子的一個富商,去到了腓立比,可能她想的是要到那裡做生意,但上帝想的好像不太一樣。

有人說她是猶太人,也有人說她可能是信主的外邦人,何以認為?因為當她跟保羅相遇時,是在河邊禱告,「當安息日,我們(保羅)出城門,到了河邊,知道那裡有一個禱告的地方,我們就坐下對那聚會的婦女講道。有一個賣紫色布疋的婦人,名叫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來敬拜神……。」(徒16:13-14)猶太人有一個傳統,就是當他們在外邦,如果有十個猶太男人在外邦聚集,他們就可以成立一個堂會,從中選一個來管會堂,使他們可以聚會。可是如果沒有超過十個猶太男人,他們就要找一個河邊來開禱告會,所以很多猶太人去到了外邦,如果沒有看到會堂,就會到河邊看哪裡有猶太人聚集,因為那是他們的習慣。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在腓立比那個地方,沒有教會,也沒有會堂,所以保羅去到了河邊的禱告會,就看到這位婦女。你可以想像在外邦腓立比,是沒有太多的猶太人和猶太男人,但這群婦女依然在河邊聚會。因此有這樣的說法。一個婦女從亞洲去到了歐洲,可能只是要做生意,她在那裡禱告聚集,可是上帝改變人生命也從那個禱告開始。

聖經告訴我們呂底亞是一個敬虔敬拜上帝的人,她不僅參加婦女禱告會,甚至就在那個禱告會中,遇見了保羅,聽保羅講道,「她聽見了,主就開導她的心,叫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徒16:14)讓她所聽到的,進入到她的生命裡,了解到底保羅在說的是什麼。而且「她和她一家既領了洗,便求我們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信主的(或作:你們若以為我是忠心事主的),請到我家裡來住。於是強留我們。」(徒16:15)可見一個人信主以後,上帝的道很重要。剛才嘉樺的見證告訴我們,她雖然接受洗禮,但是不明白,而後是在讀經中,她的生命才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渴望認識上帝。同樣的,呂底亞也是,領了洗,就求保羅不要離開,「來我們家住,繼續來我們家講道給我們聽」,緊緊的抓住,那個渴望聽道的心在她裡面,使得她們全家也因此受了洗。不僅如此,到了她們家,還強留他們。使徒行傳十六章之後說到保羅做了一件趕鬼的事,結果被抓去關,在監獄裡他和西拉就在那裡拍手敬拜讚美上帝,結果那夜監獄的門打開了,隔天他們被釋放出來,第一件事情是回到呂底亞的家,他為何立刻就去到了呂底亞的家?因為呂底亞的家是開放的,是接待宣教師、接待傳道人、接待主的僕人的。保羅去到那裡,就勸慰了那裡的弟兄,由此我們可以想像,呂底亞的家不再只是一個家而已,而是一個百姓聚會的地方,是一個渴慕上帝聚集的場所。

1. 呂底亞之於保羅宣教

再來我們要從呂底亞的生命,還有從呂底亞對於教會、對於宣教、對於她的家庭,一起來學習一些信仰的功課。一個生意人,從亞洲去到了歐洲,可能在她心裡想的只是要做生意,或是讓生活有一個好的安頓,但是就在那河邊的禱告會,改變了她的生命。呂底亞之於保羅宣教有很重要的關鍵性,第一個,她在那邊的禱告會成為歐洲第一個福音的據點。保羅去到腓立比,隔天他去到的是河邊的禱告會,福音從那裡開始。並且呂底亞成為第一個女基督徒,帶領全家洗禮,成為歐洲第一個信主的家庭。她還強留宣教師,我們可以看到她心裡的渴慕,有點強悍,好像一個女強人強勢的留住保羅他們,這是因為她愛上帝,她巴不得上帝的僕人與她們同在,可以聽到屬乎上帝的真理。並且她讓她的家庭從一個家庭教會,變成一個宣教中心。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讓我們知道宣教是在聖靈的帶領中,聖靈禁止保羅原先的計畫。我們有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上帝也是有禁止的時候,但在禁止中也會讓我們知道,上帝對我們的心意是什麼。「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裡的人聽。」(徒16:10)這是聖靈的工作,上帝禁止了,上帝開啟了,上帝不是只有在單一一個人身上做工,上帝也同時在呂底亞的生命裡做工。上帝呼召了保羅前往馬其頓,上帝也在那時感動呂底亞在禱告會裡,並且當保羅在傳講時,「她聽見了,主就開導她的心,叫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徒16:14)主開導她的心,讓她能夠聽進上帝的話語,讓話語帶入她的家庭裡,讓她們全家信主。呂底亞之於保羅的宣教很關鍵,歐洲的宣教從那裡開始,她成為第一個女基督徒,成為第一個信主的家庭,讓福音的種子從那裡擴散開來。

第二個,福音的團隊。宣教不是只有單憑一個人打拼,一個教會的建立不是只有四位牧師就可以,還需要很多的長老執事同工們。同樣在宣教的禾場上,是需要有團隊的支持者。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在歐洲第一個建立的教會,是從呂底亞家開始的腓立比教會,我們來看保羅怎麼說:「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神;每逢為你們眾人祈求的時候,常是歡歡喜喜的祈求。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1:3-5)「從頭一天」是什麼時候?河邊禱告會。從頭一天,我們相遇的時候;從頭一天,福音進來的時候,從呂底亞開始,從一個人到一個家庭,從一個家庭教會到一個腓立比教會,這是呂底亞帶來的影響。

我們看見聖靈在宣教當中,呂底亞打開她的心,領受了上帝的話語,上帝的福音工作就在整個歐洲開啟。一個婦女能夠敞開心,她就能夠成為上帝的立足,讓上帝可以從這個中心來出發,贏得失喪的靈魂。一個婦女,一個做生意的婦女,她原本只是想做生意而已,但是她的禱告上帝聽到了,生命因此被上帝擴張。我們的福音隊南下時,有很多的青年,也有媽媽們,上帝能夠使用我們每一個人,從那個單一的開始成為一群福音的團隊,並且聖靈在當中,當我們敞開心的時候,上帝就使用我們。
2. 呂底亞之於全家歸主

聖經說:「一人信主,全家得救」,這意思代表一個人信主全家人都得救?所以一家人只要有一個人來作禮拜,就完成了這個禮拜的敬拜?我想不是的。「一人信主,全家得救」,我們常說這是上帝的應許,可是這個應許背後其實是說,這也是上帝的託付和使命,如果我們是家裡面的第一個信主的人,像呂底亞一樣,上帝要給我們的託付是,讓我們的家人有機會聽到福音,「一人信主,全家得救」是應許,它更是一個呼召,那是一個上帝給我們的託付,上帝要透過我們每一個人,來帶全家人信主。呂底亞聽見了,她也打開她的心,她和她的家人就領了洗。福音的工作是聖靈的工作,我們領受了就去分享,說了之後,接下來是上帝的工作。呂底亞在河邊聽保羅講道,上帝就開啟了她的心,她就領受了。我們在禱告裡也可以這樣跟上帝求,求上帝開啟我們家人的心,讓他們可以聽進福音的道,成為家人信主的守望者,「一人信主,全家得救」是上帝給我們的託付。並且讓我們的信仰經驗也成為一個福音行動,讓我們的家人,讓我們的同事們,讓我們的左鄰右舍,在我們的信仰經驗裡,在我們生命的改變裡,在我們福音的行動當中,看見有一位上帝,知道他是一位又真又活的上帝。約書亞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侍奉耶和華。」(書24:15)我們不僅要讓全家歸主,並且要全家侍奉上帝。呂底亞是這樣,她接待保羅到她們家,不是只有她一個人,而是她們全家來接待保羅,是全家開放他們的家庭,在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這樣的開放和歡迎弟兄姊妹們來聚會。以行動來祝福家人,我們常說,改變世界就從改變我們的家庭開始,從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到我們的家,讓我們有一個期望,上帝會改變台灣,改變這個世界。
使徒行傳十六章裡,不是只有呂底亞一家人全家信主,還有禁卒一戶人家。保羅被關入監獄裡,夜裡,他和西拉舉著鐵鍊在那裡高聲唱詩、敬拜讚美,上帝為他們打開了監獄的門。這個對於看守犯人的禁卒來說,是非常恐怖的事,因為犯人逃跑了,他是要被砍頭的。所以禁卒一看到這種情形,就想要自殺,保羅跟他說不要這樣做,所以「禁卒叫人拿燈來,就跳進去,戰戰兢兢的俯伏在保羅、西拉面前;又領他們出來,說:二位先生,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徒16:29-30)保羅回答了一句很有名的話:「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你知道禁卒在問什麼嗎?他問的不是要信耶穌的事,他問的是「我要怎樣才不用被殺頭啊!」但是這個問題問的真好,這是聖靈的工作,當他問了這個問題,他得到一個很棒的祝福和賞賜,「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接下來保羅「他們就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當夜,就在那時候,禁卒把他們帶去,洗他們的傷;他和屬乎他的人立時都受了洗。」(徒16:32-33)聽了上帝的話,領受了主的道,全家就歸主,這是我們看見的。

呂底亞和禁卒全家歸主有哪些異同之處?同樣是全家信主,一個是富商,一個是專門看守人犯的禁卒,上帝都要得著。一個是婦女,在當時猶太社會是地位不高的,一個是男人,不管是男或女,是社會高階或低階,上帝要得著他自己的百姓。呂底亞有開放的心,上帝教導她留心聽保羅的講道,使她領受了洗禮。那禁卒呢?他的心是向福音開放的嗎?其實他是恐懼戰兢,他看到監獄的門自己打開,囚犯都要逃跑了,他嚇壞了,可見他是處在懼怕的心裡,有了聖靈的工作,上帝的工作帶動了他問出奇妙的問題:「如何得救?」原本問的是如何免於被殺頭,可是他得到的是一個成為有永生盼望的應許,聽到保羅的講道,禁卒和他全家都歸主。不同的性別,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方式,每一個人的蒙恩得救都在不同的情況下。親愛的弟兄姊妹,如果在我們當中,你的家人還沒有信主的,請一點都不要灰心,上帝會讓我們在不同的景況裡,透過我們,讓我們可以經歷到全家歸主,你會發現到,每一個人在跟上帝會面,也許經歷的過程是非常的不一樣,但不可改變的是,要有見證人,你就是你們家中的見證人,你就是你職場上的見證人,你就是你社區中的見證人,並且透過你,聖靈要工作在其中,讓你有機會分享上帝的話語。



當我在準備講道時,想到禮拜六是除夕,很多兄姐都要返鄉,當中有很多第一代的基督徒,可能是在去年接觸信仰,現在要回到家中,會有很多的挑戰。在過年時,我們都會打電話拜年,這會不會是一個福音的機會呢?在你拜年時有沒有一個可能,比如說:「我受洗了」、「耶穌愛你」、「去年上帝在我家中行了奇妙的大能」、「我想跟你分享一個好消息」、「上帝在我身上做了什麼事」、「上帝在我們教會興起了什麼樣的事」,或許你可以分享福音隊,上帝在其中做了什麼奇妙的事情,在我們的建堂中預備了豐盛的恩典,上帝說「一人信主,全家得救」,那是一個應許,更是一個呼召,讓你有機會去分享,在你要發的紅包裡,有沒有可能多放入一個東西?像是經文卡。讓聖靈自己工作,讓他們打開紅包時,看到的不只是錢,而是有上帝的話,讓聖靈開導他們的心,跟呂底亞一樣,也會開導他們開紅包的心,當心打開了,上帝的話語進去了,生命就要被主得著。盼望我們在農曆新年時,不只有團圓歡樂,更有聖靈的工作在我們的生命裡面。

3. 呂底亞之於教會建造

呂底亞的家,成為歐洲第一間教會―腓立比教會,保羅非常喜歡這個教會,他在腓立比書說:「我所親愛、所想念的弟兄們,你們就是我的喜樂,我的冠冕……。」(腓4:1)可見腓立比教會帶給保羅多大的安慰,是從呂底亞一個人,到一個家,到一個教會。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在歐洲傳道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是保羅宣教時支持的一個教會,腓4:15「腓立比人哪,你們也知道我初傳福音離了馬其頓的時候,論到授受的事,除了你們以外,並沒有別的教會供給我。」保羅知道自己是不收奉獻的,可是他只接受腓立比教會給他的奉獻,並且他也沒有收到其他教會來的奉獻,「就是我在帖撒羅尼迦,你們也一次兩次的打發人供給我的需用。」(腓4:16)腓立比教會不僅供應他的需要,而且差遣人加入保羅宣教的團隊裡,和保羅一起去宣教,是從腓立比教會開始。但更重要的是,一個教會的建立是從禱告開始,呂底亞是從河邊和一群婦女禱告開始,那個婦女禱告的力量把保羅帶來了,從亞洲帶到歐洲,如果她們沒有在那裡禱告,也不會被保羅遇上,可是她們就是在那裡禱告,上帝就是這樣預備她們。

教會要建堂,不僅在經費上有需要,更需要的是禱告,需要很多弟兄姊妹為著建堂來禱告,教會需要有更多的弟兄姊妹在這裡被關顧,一個教會的建造是要從禱告開始。婦女的禱告是上帝很常使用的,我們會發現很多「婦女會」在各地非常的興旺,很多婦女就在那當中禱告。在我們教會的婦女團契,其實有一件很美好的事工,她們常常去探望生病的人,在當中傾聽病人的心聲,為他們禱告。我常常遇到婦女團契的媽媽們,她們就給你擁抱,並且說「我都在為你禱告」,教會的建造是從禱告開始。同時,教會的建造需要有上帝的話,呂底亞建造教會,是她聽見了道,上帝開導她聽保羅所講的話、所傳的真理,聖靈啟示了真理的教導,教會的根基是在上帝的話語裡面。最後教會的建造跟接待、關心有很大的重要性,呂底亞是一個熱情好客的人,她將保羅強留,求保羅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信主的(或作:你們若以為我是忠心事主的),請到我家裡來住。於是強留我們。」教會也需要熱情和好客,教會的大門需要為所有的人敞開,歡迎所有有需要的人進來,羅12:13「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彼前4:9-10「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在教會裡我們要打開雙手,我們要像呂底亞一樣的熱情和好客。教會的建造需要禱告,需要有真理的根基,更需要有弟兄姊妹的熱情好客,接納人進來。

三、結語:領受祝福、成為祝福

最後我要用一位婦女的故事作為結語。她是現代的呂底亞,在歐洲呂底亞是第一個女基督徒,在台灣北部,她是第一位女信徒,她的名字叫作陳塔嫂,是馬偕博士來北台灣所結第一個婦女的果子,人們叫她阿嫂阿媽,她的本名叫朱定,五股(坑)人。1872年,馬偕在淡水教會開始佈道傳講福音,帶領人信主,成立聚會。我找到的資料中,並沒有說到這位阿嫂阿媽是怎麼知道福音的,她從五股坑坐船過海到淡水慕道,她自己每個禮拜聽道,聽到後來,她不是自己一個人去聽,她還帶村民婦女去聽。馬偕在他所寫的「台灣傳道記(From Far Formosa)」這本書裡說:「1872年的某一天,我在淡水的家裡談道時,來了一位五股坑的窮寡婦(指陳塔嫂),禮拜後她走到前面說,她經歷許多苦難,神佛不能給她安慰,聽了今日道理後,覺得所講的上帝會給她平安。下一主日,這位寡婦帶幾位婦人同來,她的同伴一禮拜一禮拜地增加,最後竟滿乘一小船而來。」(1895, P.148-152)最後這個阿嫂阿媽跟馬偕說:「船坐不下了,請你從淡水來到五股好不好?」她就邀請馬偕去到了五股,去探訪這些慕道的村民,馬偕就跟他的學生搭船去到了五股,結果一下船,不只看到阿嫂阿媽,整個村裡的居民和村長都來了!馬偕抵達的時候,帶了很多的紅紙條,上面寫著十誡,交給村長陳炮,這個村長一聲令下,就把所有的十誡貼滿了五股的街道。福音就從阿嫂阿媽自己去慕道,到她帶領一群人去慕道,到她邀請馬偕去佈道,福音就從淡水去到了五股,不僅她一個人,她還帶了村長,村長就把他們家前面的一塊地捐出來,讓馬偕可以在那裡聚會,最後建立了教會,就是現在的五股長老教會。在1873年,這是北部第一間自建的禮拜堂,北部第一間馬偕建立的教堂是淡水教會,是宣教師所蓋的教堂,而五股長老教會是村長陳炮捐地,大家奉獻所蓋起來的,是我們台灣人自己蓋的第一座禮拜堂。第一任傳道是嚴清華,他是馬偕的學生,阿嫂阿媽就成為他很得力的左右手,很像呂底亞之於保羅一樣,成為一個很大的幫助者。

教會蓋好過了三年之後,阿嫂阿媽就在62歲時洗禮(1876.9.17),這表示她在慕道時已經快60歲了!上帝不僅使用年輕人,也使用老年人,上帝使用男人,上帝也使用女人。不是只有她洗禮,連村長也洗禮了,而且村長做了第一任的長老,在教會裡服侍。這個阿嫂阿媽不僅帶著村民,讓福音從淡水去到了五股,她也愛她家裡的人,用愛心來帶領她的家人歸主。她帶的第一個家人是她的媳婦,她的名字叫作張聰明(張蔥),是一個童養媳,在她小時候,被養母虐待,常常苦毒咒罵她,所以她的日子過的非常辛苦,而阿嫂阿媽看見小小的阿蔥,就常常把她帶過來,安慰她、鼓勵她,聽阿蔥的苦水。在阿蔥16歲時,她所要嫁的人死了,但是阿嫂阿媽聽了福音,也把媳婦帶去聽馬偕講道,後來就嫁給了馬偕,她就是馬偕的太太張聰明女士,她不僅成為馬偕得力的助手,她也領受真道,領受洗禮,跟馬偕一起侍奉,並且在馬偕的牛津學堂裡,成為唯一的女老師、台灣本地的女宣教師,跟馬偕一起宣教。

上帝使用我們的生命,也使用呂底亞的生命。在歐洲的宣教上,上帝使用呂底亞,使她們全家歸主,上帝使用了呂底亞的生命建造了腓立比教會。上一次何牧師跟我們講到「最小要變最大」,「神的國,我們可用什麼比較呢?可用什麼比喻表明呢?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裡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他的蔭下。」(可4:30-32)呂底亞是一粒種子,她被上帝使用,從禱告開始,開拓了歐陸的宣教,全家歸主,並且建立了腓立比教會。陳塔嫂,成為馬偕宣教一個很大的助手,福音從淡水去到了五股,帶了村民歸主,也讓她的媳婦受洗,加入了馬偕博士宣教的行列,成為馬偕博士一個很好的助手,也帶領了家人信主,建造了五股坑教會。


求上帝幫助我們,讓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像呂底亞一般,在宣教的侍奉上,在家庭福音的見證上,更在教會的建造上,求主使用我們,願我們可以成為這一粒小種子。求上帝幫助我們想一想,在宣教上要如何使用我們,我們可以怎麼參與。在你的家庭裡呢?如果你已經是很多代的基督徒,剛才有見證的嘉樺五代,國光執事三代,你願意影響你的同事、鄰舍嗎?誰是你要帶領的?或者今天你是從別的教會來的,在你自己的教會裡,上帝要如何的使用我們呢?我們領受了上帝的祝福,事實上,上帝是呼召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天父,我們謝謝你,你在我們的生命裡,用你的聖靈來引導我們,我們更是允許你使用聖靈來禁止我們,讓我們可以做成上帝你的旨意。主,幫助我們,給我們福音的機會,讓我們成為一人信主、全家得救的祝福,讓我們有份參與在你的宣教事工上,也讓我們有機會在教會的侍奉和禱告中,一起來建造主你自己的家。主,使用我們。主,在這個農曆新年,特別我們是家中初熟的果子,或是基督徒的,主,我奉主的名來祝福弟兄姊妹們,當他們回到家鄉家裡時,主,你給他們福音的機會和信心,給他們智慧的話語,好叫他們在可以的時間裡,在可以的機會裡,可以彈唱出一首詩歌,可以說出上帝的祝福,可以分享一個小見證,可以在紅包袋裡放入一點點上帝的話。主,願你的聖靈自己來動工,求你差派你的使者,在我們的家鄉裡一同來做工,好叫我們過年自己經歷你的恩典。我們謝謝你,孩子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最小變最大

最小變最大
經文:馬可福音第四章30~32節
時間:二0一0年一月三十一日
主講:何淑珍 牧師

 影片:耶穌的比喻 -- 最小變最大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在台南安平有數棟被榕樹的氣根爬滿的樹屋,它是1865年天津條約時,英國人來台灣在那所設立的德記洋行,差不多有三四百坪以上,距今2010年相隔一百多年,整座房子都被榕樹的氣根包圍了,甚至連牆壁都難以看見。榕樹的種子雖然很小,但是在一百多年後它的爆發力卻能夠將那些房子全部包裹,所以我們不要因為種子小小的而看不上眼。

今天的經文是:「神的國,我們可用什麼比較呢?可用什麼比喻表明呢?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裡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

一、最小變最大

1. 芥菜種是最小的種子
2. 芥菜種子變大樹

我們知道西瓜的種子很小,不好拿在手上,但是芥菜種子更小,小到像沙粒,魚飼料都比它還大,可見芥菜種子是多麼的小。猶太人用俗語在比喻很小的東西時,就是用芥菜種,例如要形容「黑」的程度,我們會說像黑人一般的黑,形容「白」的程度,我們會說像雪一樣的白,同理,猶太人在描述「小」時,會說像芥菜種那樣小,這樣你就知道它有多小了。在他們的環境裡面,芥菜種子並不是很稀奇的東西,是很平凡的而不受注意的。芥菜種子雖然不受注意,但是它卻能夠成為大樹。聖經告訴我們芥菜種怎樣長成大樹,種子灑下去後,它會長起來,會長起來就表示有生命在裡面,長大到一個程度是能夠讓飛鳥來居住的。

二、成長醞釀期

1. 芥菜種埋在土壤裡
2. 生命成長的奧秘:從看不見到可看見

在自然界,我們把種子埋在土裡,種子與土壤連結以後,土地自然具有培養種子的能力,種子從土壤裡吸取養分,自然就開始發芽、成長、結實。但這當中我們要留意一個很關鍵的部分,就是它要跟自然界有一個配合得很好的條件,就是時間,不論是從種子到發芽,或從發芽到結實,都需要時間,而這段時間就需要我們用信心來等待。一顆雞蛋要多久才能夠孵出來?二十一天。我們能不能為了讓那顆蛋早點孵化出來就抓二十一隻雞在一天孵化完成?就算抓四十二隻雞也沒辦法在半天孵化出小雞來!因為一顆蛋孵化的時間就是需要二十一天,這就是自然律,在看不見時就需要耐心等待其長大。就像我們在教育孩子,也是耐心地等待他長大,我們希望孩子今天比昨天好,希望明天又比今天好,時間和自然要有一個絕對的配合,不然你就沒有辦法看到你的孩子長大,這段期間就需要信心來等候他的成長。

三、像芥菜種子的信心

1. 耶穌的比喻
2. 耶穌醫治被鬼附的孩子

主耶穌曾經說了一個比喻信心的故事,說有一個人帶著他的孩子來找耶穌,跪在耶穌的面前,說:「主啊,憐憫我的兒子。他害癲癇的病很苦,屢次跌在火裡,屢次跌在水裡。我帶他到你門徒那裡,他們卻不能醫治他。」(太17:14-16)學生沒有辦法趕鬼,就把他帶到主耶穌面前,耶穌對學生說,你們這些小信的人啊,「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太17:20)耶穌在這裡用芥菜種作比喻,是因為猶太人很清楚芥菜種很小。同樣這個故事的比喻在馬可福音也有記載。馬可福音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孩子的父親跟主耶穌有一段對話,那位父親說:「你若能做什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可9:22)「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有古卷:立時流淚的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9:23-24)後面這句經文大家都蠻熟悉的,當中「我信」的意思是:求主照著我的本像來幫助我,我還懷疑,我的信心還不夠,但我願意相信,求主幫助。

四、向神求信心

1. 門徒求信心

耶穌用芥菜種來比喻信心的例子,還有一處記載在路加福音,是門徒向耶穌求加添他們的信心,主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裡,它也必聽從你們。」(路17:6)我想我們也可以這樣跟上帝求,求主耶穌給我們信心,主耶穌會照我們的本像來幫助我們。就像一個小孩跟他父親去逛書店,小孩想要買一本書,父親就問他有多少錢,小孩從口袋裡拿出五十元,但這本書要一百五十元,父親就拿了一百元給他的孩子,買下這本書,這就是按我們的本像,就是你所不足的,我們的主耶穌會給你補到足夠。那位患癲癇孩子的父親說,我的信心不足求主幫助,後來他的孩子就得著醫治了,因為主耶穌把那位父親信心不足的地方補全了。所以當我們缺少信心或沒有信心時,我們可以像那位父親一樣,向我們的上帝求,他會幫我們補到足,你可以老實地告訴我們的上帝、我們的主耶穌,你的信心就是那樣子,你現在的光景就是這樣子,求上帝補足你的不夠。

2. 德雷莎修女的信心

今年有一件事情讓我非常驚訝。去年六月我在和平就任時,有一位朋友送我「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這本書,他對我說:「你的偶像德蕾莎修女也有二十年的黑暗期」,我說哪有可能,我們知道德蕾莎是一位可以被稱為聖人的屬靈人,她心裡怎麼會有什麼黑暗?她怎麼會跟上帝有什麼不和好的時候?我半信半疑,於是就趕快看他所送給我的那本書。真的,在書裡面就寫到,德蕾莎修女在她的日記裡記錄了她與上帝分離的痛苦,她形容那種心裡面的黑暗,她形容感受不到上帝,上帝不接納她,上帝不在了,但是她又無法去解釋為什麼她的心是這樣子,「……我從1949、1950年,感覺到這可怕的失落感……一種無法形容的黑暗、孤獨中……對天主不間斷的切望……帶給我心深處一種痛苦。我切望又切望天主……可是我總覺得……祂不接受我……祂不在。我無法解釋這種折磨與痛苦。」

之後我就去查資料。德蕾莎在1927年就抵達印度,在1947年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她在成立修女會之前也曾經歷一些波折,成立修女會後竟然在1949年開始進入黑暗期,這讓我非常地震撼,因為她已經開始做她夢寐以求的事工,到了1953年她還在日記裡寫著說:「我的靈魂仍然在深深地黑暗中孤寂著」,但她又說:「我並非抱怨,就讓他(上帝)把我怎麼樣就怎麼樣。」到了1958年,也就是她成立修女會十年了,這個黑暗期還沒有過去,這十年中已經有一些媒體對她所做的事情開始給她肯定和報導了,比如有人說她是棄嬰的母親,垂死病人的同伴,窮人的幫助者…等等,她已經被表揚、被注目了,但是做了十年她的心還在黑暗中。甚至她告解時說「我再也受不了了」。但是她接著又說:「對不起,你想對我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這句話讓我很感動,這是什麼樣的信心?甚至到1975年,這個協會已經分佈十五個國家,八十五個分會,成員接近一千人,但是在那時,她還是說自己在黑暗裡,所以將近有二十年的時間她是在黑暗期裡。但她沒有因為所遇到的黑暗而離開上帝。
我們的生命曾經有過黑暗期嗎?剛才惠霙姐妹見證她曾經有過,牧師也曾經有過。在十九歲高中畢業那一年,我的母親被上帝接走了,對我來講非常不能接受這樣的上帝,雖然我是第三代基督徒,從小跟著父母到教會參加聚會,但這件事情讓我無法接受,所以我選擇離開教會。但是,當我看到德蕾莎她那麼痛苦,卻堅持緊緊地跟隨上帝,不管什麼黑暗和痛苦都沒有辦法使他們分離。我想我們的人生一定或多或少都曾經如此痛苦過,沒有一個人在受洗完之後說,我從此就過著平平安安的生活,沒有一對夫妻敢說,他們在結婚後從此就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每一個人都會遇到我們內心的黑暗期,不管是環境上、工作上、學業上,在我們面對這些黑暗時,你選擇什麼?當年的我選擇逃避和離開,不願意面對,但是當我看到被大家稱為聖人的德蕾莎,她也曾經有過那麼長的一段黑暗,這讓我非常的震撼,而她的選擇是堅持緊緊地跟隨上帝。我想在,我們的人生中,當我們向上帝說我受不了時,我們是不是也能夠講出「你想把我怎麼樣就怎麼樣」那句話?

在我的母會,有一位跟我很要好的同齡同伴,她當時在高雄結婚非常風光,嫁給一個台大醫生,自己是師大畢業,在台北金華女中教書,是相當令人欣羨的一對青年佳偶,但是結婚後生的第二個孩子卻是自閉兒,這個自閉兒沒有辦法跟人家溝通,也沒有辦法請人帶,還得忍受他人異樣的眼光,她甚至辭去金華女中的教職,為了專心照顧這個孩子。這個孩子現在二十歲,170多公分高,身材很好,但還是沒有辦法溝通。兩個禮拜前我遇見她,看到她的手上貼了一些OK貼布,我問她是不是遇到先生家暴,她說當然不是,先生對她很好,而是她的孩子,因為當她猜錯孩子的意思時,孩子生氣,只能本能地用抓來表達,抓她的頭髮、抓她的手臂。甚至有一次在計程車裡,溝通不了時,他甚至去抓司機的頭,被司機趕下車。弟兄姊妹,如果那是你呢?她的祖父是牧師,她先生的祖父也是牧師,兩邊的家族都是牧師的後代,但是當她在苦楚中,她有時會打電話給我,說:「我真的受夠了!二十年了,你的上帝在哪裡?」她不是說「我的上帝在哪裡」,她的上帝不見了!那個黑暗她已經忍受了二十年,但是又必須再忍受下去,所以她說「你的上帝到底在哪裡?我受夠了!」我用德蕾莎的例子來安慰她。那樣的信心不容易,但是德蕾莎修女真的讓我很震撼,我選擇逃避的那位上帝,德蕾莎卻是緊緊地跟隨。所以願我們遇到人生的黑暗時,我們也能夠學像德蕾莎說:「我受夠了,但是,對不起,你要我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五、結論: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重大事件的開端。

最後我要講一個故事作為結束,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每到傍晚時去吃自助餐,每次去都跟老闆說「我要一碗白飯」,還問老闆可不可以淋一點肉湯給他攪飯,老闆答應他,他就攪著肉湯吃白飯,吃完後他又跟老闆說「我要包一碗白飯回家」,老闆依他的意思,每天這樣預備。有一天,老闆的妻子很好奇地問老闆說:「你平常在裝便當時,菜不都是放在上面嗎?但我看你包那小男生的飯時,為什麼都把菜藏在下面?」老闆對他的妻子說「因為我怕他不好意思」,所以男孩每天提著看起來是裝著白飯的便當回去。就這樣過了很多年,自助餐老闆也忘了這件事情。到了2008年金融風暴時,他的自助餐店經營不下去了,當他要貼出結束營業的佈告時,有一位中年人來找他,跟他說:「老闆,你願不願意到我們公司幫我們員工預備午餐?」你想這個老闆願不願意?他當然欣然接受。所以隔天這個老闆就去那間公司,他才發現,前一天跟他講話的那位中年人,其實就是那間公司的老闆。這位公司的老闆請他坐下來,講了一個故事給他聽,說:「三十年前,有一個小男孩每天都到你的自助餐店買白飯、攪肉湯,然後又買一碗白飯回家,你還怕他不好意思,將菜藏在裡面。」這樣的舉動和信念影響了這位小男孩,在處事上,他知道要幫助別人時,不要讓人家不好意思,要給人家留情面,暗中默默地給對方幫助,而不是用強勢地給對方,要讓對方拿得很坦然。當年那個小男孩就是這家公司的老闆。

那些肉湯,微不足道,白飯下藏著一點菜,微不足道,但是卻會帶來很大的改變。前面我們提到的樹屋不也是如此嗎?一粒小小的榕樹種子,經過了一兩百年,它所爆發出來的力量,是能夠把整座房子裹住,這也就是主耶穌告訴我們的,不要看芥菜種很渺小,它爆發出來的力量會很大。反觀我們,不要以為教會服侍的事情很小,還用不著我,另一種心態是,我很渺小,可能沒有辦法為教會做什麼,不要小看你渺小的力量。像沙粒般的芥菜種子,它竟然能夠成為大樹,讓許多的飛鳥享受棲息在其上。耶穌告訴我們,不要小看我們的信心,他更告訴我們,你信雖不足,但他能補足,就像買書的小孩一樣,不夠一百元,父親就給他一百元,你的信心不足,但耶穌會將它補足。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謝謝你,你的恩典真的是夠我們用,求你幫助我們不看自己的卑微渺小,你還是願意如此的愛我們、幫助我們、教導我們。求你幫助我們在今天的經文中,從你的話語裡學習信心的功課,懇求你聽我們每個人心裡面的聲音,或許是有聲無聲對你的吶喊,也補足我們每個人不夠的信心,讓我們去完成你要交給我們的每一件事情。懇求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重建系列(十九):領袖Leadership

重建系列(十九):領袖Leadership
經文:尼希米記第一章2~4節、第十三章31節
時間:二0一0年一月二十四日
主講:蔡茂堂 牧師

 影片:重建系列 (十九):領袖 (Leadership)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我們今天要從整本尼希米記來看「如何當一個好領袖」。

Ⅰ、引言:杜魯門論領袖(Harry S. Truman)

領導者(Leader)和領導力(Leadership)是經常被討論的議題,特別是企業界、政治界都在探討「如何當一個好領袖」。美國第三十三任總統杜魯門(Harry S. Turman),他原是副總統,因為羅斯福總統過世(1945年4月12日)才接任美國總統,所以他是在沒有預備的情況下當上領袖的。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杜魯門下令以原子彈轟炸日本(1945年8月6日),這個決定至今仍有爭議。1950年6月國民黨與共產黨即將發生大戰,杜魯門決定派遣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隔開二岸,直到今日。韓戰期間,他又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把主戰的麥克阿瑟將軍調離戰場(1951年4月11日),韓國「38度線」的問題至今無解。

杜魯門做了很多困難的決定,歷史上的評價見仁見智,但深感領袖難為的他,說了一句別具深意的話:「一個偉大的領袖必須能夠讓別人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而且還會喜歡去做。」(A great leader is a man who has the ability to make other people to do what they don’t want to do and like it.)「讓別人去做」與「讓別人喜歡去做」,哪一樣比較困難呢?

當你握有權力,你可以讓別人不得不做,可是要讓人由「不想做」轉變成「喜歡做」,那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如果我們由這個角度來看尼希米,他是一個成功的領袖嗎?當我在準備「重建系列」的講道時,多數的書都讚許尼希米是位好領袖,直到最近,我讀到一位猶太拉比所寫的書,他比較了以斯拉和尼希米,認為尼希米其實是比較強勢的領導者,有其弱點,以斯拉才是能夠改變人心的領導者,就領導力而言,以斯拉勝過尼希米。尼希米有許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他也有一些缺點是我們可以引為借鏡的。

「那時,有我一個弟兄哈拿尼,同著幾個人從猶大來。我問他們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尼1:2-4)

尼希米是如何成為領袖的呢?耶路撒冷的殘破其實跟他沒有關係,尼希米已經移民,而且有不錯的工作──當王的酒政,生活無虞。但當他聽見故鄉的困境,心中產生了負擔,他哭泣、禁食、禱告,領袖就是這樣產生的,對於那些遭難的人,會有負擔和愛心。尼希米為什麼要蓋城牆?因為耶路撒冷是猶太人敬拜上帝的地方,蓋城牆只是一個過程,最終目的是為了讓猶太人可以在那裡不受干擾地敬拜上帝,所以當城牆完工時,尼希米帶領百姓奉獻和敬拜。尼希米記最後也以禱告作為結束:「我又派百姓按定期獻柴和初熟的土產。我的神啊,求你記念我,施恩與我。」(尼13:31)

Ⅱ、領袖的人格(Personality of the Leader)

1.關愛弱勢Compassion

尼希米非常關愛弱勢,當他聽到故鄉有困難,馬上表現出他的愛心,並且從關愛看見願景(from compassion to vision)。蓋城牆的過程中,經濟不景氣、鬧飢荒,有錢人居然趁機放高利貸,窮人繳不出利息,只好抵押房地產,最後甚至連子女也不得不去當奴隸,「百姓和他們的妻大大呼號,埋怨他們的弟兄猶大人。」(尼5:1-6)「我聽見」這句話很重要,尼希米聽得見百姓抱怨的聲音,他是一個屬下願意向他訴苦的領導者,當他聽到百姓的難處是自己同胞所造成的,便發怒──從親近到認同(from accessibility to identification)。

好的領袖應該與他所帶領的人有好的關係,這樣才聽得到對方所遭遇的難處與抱怨。就這點而言,我並不是很成功,因為教會裡有不少人遇到困難時,不敢告訴我,因為「蔡牧師很忙,要準備講道,不好意思打攪他」。好領袖雖然忙,但一定能撥出時間,「只要你有需要,我一定有時間」(I am busy, but I have time.)。身為領袖,能讓所帶領的人知道「有需要時儘管找我」,那你就是一個可親近的、可聽抱怨的、可聽困難的領袖,我多麼希望在你們的心目中,「蔡牧師」是這樣的人,我不應該忙到弟兄姊妹發生重大困難時,還不敢讓我知道。

尼希米不只聽到百姓的訴苦,他還認同他們的痛苦,積極想辦法幫他們解決問題,甚至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做了很大的犧牲──沒有拿薪水,他說「自從我奉派作猶大地的省長,就是從亞達薛西王二十年直到三十二年,共十二年之久,我與我弟兄都沒有吃省長的俸祿。」(尼5:14)不只這樣,他還顯出他的慷慨(from relief to generosity),自掏腰包請那些沒飯吃的人吃飯,「除了從四圍外邦中來的猶大人以外,有猶大平民和官長一百五十人在我席上吃飯。每日預備一隻公牛,六隻肥羊,又預備些飛禽;每十日一次,多預備各樣的酒。雖然如此,我並不要省長的俸祿,因為百姓服役甚重。」(尼5:17-18)一個好的領袖看見別人有需要時,他的手是放得開,可以幫助別人的。

2.熟慮慎思Contemplation

尼希米不只有愛心,他還很理性,聽到故鄉的慘狀不是只忙著哭泣,還仔細思索該怎麼做,他是一個熟慮慎思的人。當國王詢問他為何心情不好時,他說是因為故鄉遭難。「王問我說:你要求什麼?我對王說:僕人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喜歡,求王差遣我往猶大,到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王問我說:你去要多少日子?幾時回來?我就定了日期。於是王喜歡差遣我去。我又對王說:王若喜歡,求王賜我詔書,通知大河西的省長准我經過,直到猶大;又賜詔書,通知管理王園林的亞薩,使他給我木料,作屬殿營樓之門的橫梁和城牆,與我自己房屋使用的。」(尼2:4-8)

國王問他二個問題:第一,你要求什麼(what)?尼希米已有腹案,回答「要回去重建」,不僅如此,他還說明了地點(where),要到祖墳的城裡去。其次,國王問他什麼時候去(when)?去多久?他馬上把計畫好的時程表向國王報告。甚至連國王沒有問到的,他也一併提出來,告訴國王說他將如何做(how),包括回鄉重建所需要的材料、通行證等等。所以一個好的領袖遇到困難時,不會陷入情緒反應裡,當機會來臨,他已經計畫好、可以付諸行動了。

回到耶路撒冷前,尼希米只是「聽說」故鄉的景況,當他抵達、休息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去實地勘查,看看城被破壞的程度、重建所需要的材料及人工。為了避免敵人的騷擾和不必要的麻煩,尼希米選在半夜進行,「我夜間起來,有幾個人也一同起來;但神使我心裡要為耶路撒冷做什麼事,我並沒有告訴人。除了我騎的牲口以外,也沒有別的牲口在我那裡。……察看耶路撒冷的城牆,見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於是夜間沿溪而上,察看城牆,又轉身進入谷門,就回來了。」(尼2:12-15)全盤了解並且規劃好之後,尼希米才出來公開談話,他是一個非常仔細的人(investigate details)。

重建過程中,當他聽到百姓受到高利貸的壓榨時,雖然很不高興,但他沒有馬上發作,「我聽見他們呼號說這些話,便甚發怒。我心裡籌劃,就斥責貴冑和官長。」(尼5:6-7)「我心裡籌劃」這五個字很有意思,屬下有過失必須處理,但要記得,處理時帶著怒氣,不見得能真正解決問題。尼希米雖然生氣,但他還是先思索「該怎麼處理」,而不是發一頓脾氣就好,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尼希米讓自己冷靜三思才作回應(calm before jump)。

3.良心無虧Clear Conscience

好的領袖除了要有愛心、頭腦、理性,還要有清潔的良心。當尼希米要求有錢人降低利息時,他首先表明自己是零利率借貸給別人,「我和我的弟兄與僕人也將銀錢糧食借給百姓;我們大家都當免去利息。」(尼5:10)尼希米嚴以律己,讓那些有錢人找不到藉口來拒絕。和各位分享一個小故事,台灣衛生署的生殖政策變了好幾回,我們的年代家庭計劃的口號是「兩個恰恰好」,後來甚至改為「一個不嫌少」。當我在恆春當醫生時,有一次,一位孕婦來做第二胎產檢,我問她:「將要有第二個小孩了,你們是否有意願結紮?」她反問我家中有幾個孩子時,我啞口無言,因我們家有三個小孩。當你所說的和所做的與你對別人的要求有出入時,別人就有理由來反駁你。當尼希米要求別人之前,他先以身做則,反求諸己、問心無愧(clean self examination)。

領袖在財務上也要存無虧的良心,政府官員會面臨許多貪污的誘惑,尼希米擔任省長期間,並沒有趁機炒地皮謀利,這也是他倍受敬重的原因之一,他說:「我恆心修造城牆,並沒有置買田地;我的僕人也都聚集在那裡做工。」(尼5:16)尼希米不但沒有貪汙,甚至連薪水都奉獻出來,不假公濟私、不利己營私(no profiteer or jobbery)。當敵人控告污衊他時,他心裡很坦蕩,「外邦人中有風聲,……你和猶大人謀反,修造城牆,你要作他們的王;……我就差遣人去見他,說:你所說的這事,一概沒有,是你心裡捏造的。」(尼5:6, 8)他良心無虧,所以無論別人如何造謠抹黑(facing discredit rumor),他都能站立得穩,同時也才有資格要求別人。

4.勇敢面對Courage

當尼希米面臨參巴拉、多比雅、基善等人的挑釁時,他勇敢面對。亞捫人多比雅說:「他們所修造的石牆,就是狐狸上去也必跐倒。」(尼4:3)冷嘲熱諷(contempt)地希望尼希米打退堂鼓,但他不為所動,於是這些人進而暗中設計(conspiracy),想謀殺尼希米,「我們的敵人且說:趁他們不知不見,我們進入他們中間,殺他們,使工作止住。」(尼4:11)尼希米得知他們的陰謀之後,他勇敢的面對,馬上把部隊一分為二,一半拿刀槍、一半拿鏟鍬,工程還是繼續進行。

敵人軟硬兼施都無法阻止尼希米團隊的重建工程,於是改由內部破壞他們。在教會裡,要打擊牧師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長執,外在的攻擊可以靠主團結勝過,一旦內部出了問題,牧師就很難承受。這幾個敵人深諳此道,買通尼希米團隊裡的一個先知示瑪雅,想把尼希米騙進聖所,但尼希米「看明神沒有差遣他,是他自己說這話攻擊我,是多比雅和參巴拉賄買了他。賄買他的緣故,是要叫我懼怕,依從他犯罪,他們好傳揚惡言毀謗我。」(尼6:10, 12-13)尼希米知道自己不是祭司,不能進聖所,他看出示瑪雅已經被敵人收買。尼希米不怕嘲諷,勇敢敵擋暗中的攻擊,不被身邊的人欺哄而失腳,他知道如何解決問題。

Ⅲ、領袖的表現(Performance of the Leader)

1.專注優序Concentration

國王准他假,賞賜他通行證及建材,尼希米卻說:「因我神施恩的手幫助我。」(尼2:8)他知道這一切都是上帝透過國王賞賜給他的。當敵人設局邀他吃飯,還威脅要向國王誣告他要造反,尼希米知道那不是赴宴的好時機,他回答說:「我現在辦理大工,不能下去。焉能停工下去見你們呢?」(尼6:3)尼希米知道首要之務就是完成上帝所交代的工作,他心無旁騖。當城牆完工,他知道應該歸榮耀給上帝,而不是自己,所以他們舉行慶典,稱頌讚美感謝上帝,「那日,眾人獻大祭而歡樂;因為神使他們大大歡樂,連婦女帶孩童也都歡樂,甚至耶路撒冷中的歡聲聽到遠處。……有歌唱的伶長,並有讚美稱謝神的詩歌。」(尼6:43, 46)身為領袖,尼希米做事的優先順序很清楚,他知道手上的工作是來自上帝的感動,是上帝交託給他的使命,能夠順利完成是上帝的恩典。

2.靈巧創意Creativity

尼希米很靈巧,能隨機應變,一聽到有人要謀殺他們,馬上啟動維安機制,將部隊重組(reorganization),「從那日起,我的僕人一半作工,一半拿槍、拿盾牌、拿弓、穿鎧甲,官長都站在猶大眾人的後邊。」(尼4:16)此外,城牆分佈區域太廣,恐怕兵力分散、寡不敵眾,於是尼希米建立了「警報系統」,以喇叭來互傳警訊(communication),「這工程浩大,我們在城牆上相離甚遠;你們聽見角聲在哪裡,就聚集到我們那裡去。我們的神必為我們爭戰。」(尼4:19-20)當城牆蓋好卻沒人住時,尼希米鼓勵領袖先住進去,然後讓百姓抽籤,他用各種方法讓人移居城內(immigration),「百姓的首領住在耶路撒冷。其餘的百姓掣籤,每十人中使一人來住在聖城耶路撒冷,那九人住在別的城邑。凡甘心樂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為他們祝福。」(尼11:1-2)尼希米靠著上帝所賜的聰明才智來處理他所面對的問題。

3.團隊合作Cooperation

尼希米是一個重視「團隊合作」的人,善於和別人分享他所領受的異象。「我對他們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吧!於是他們奮勇作這善工。」(尼2:17-18)從「我對他們說」到「他們就說」是很不容易的,尼希米與百姓成了擁有相同使命和異象的團隊。

我剛從美國回台牧會時,就聽到小會「重建禮拜堂」的想法,另一方面我也察覺到部分會友的擔心,當時固定聚會的人數大約三百,其中包括尚無經濟能力的學生(約100人)、已退休的年長會友(約100人),假設需要兩億才能蓋起新禮拜堂,那麼每一家要奉獻多少?小會及牧師可以決定馬上重建,但會友也可以因為難以承受重擔而離開,所以我認為那不是最好的時機,我建議先禱告、等候上帝的帶領。兩年之後,會友中開始有人在談重建禮拜堂的事,於是我告訴小會:「時機已經成熟了」,聚會的人數已經接近五百,主堂早以容納不下,綜合各種情勢的改變,弟兄姊妹開始覺得禮拜堂需要重建,這成了牧師、小會與會友共同的異象,雖有艱難,但大家同心建造,一定會成功。

尼希米不只是召聚人來工作,還做了適度的安排,分配每個人的重建範圍,「那時,大祭司以利亞實和他的弟兄眾祭司起來建立羊門,分別為聖,安立門扇,又築城牆到哈米亞樓,直到哈楠業樓,分別為聖。其次是耶利哥人建造。其次是音利的兒子撒刻建造。……其次是銀匠瑪基雅修造到尼提寧和商人的房屋,對著哈米弗甲門,直到城的角樓。銀匠與商人在城的角樓和羊門中間修造。」(尼3:1-2, 31-32)城牆的每個區域都有人負責,這叫作組織分工(organization)。城牆蓋好以後,要開始進行軟體的建設,這時尼希米邀請以斯拉來與他一起完成屬靈復興的事工,他承認自己的有限,不懂的地方就請別人幫忙,「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水門前的寬闊處,請文士以斯拉將耶和華藉摩西傳給以色列人的律法書帶來。……他們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省長尼希米和作祭司的文士以斯拉,並教訓百姓的利未人,對眾民說……」(尼8:1, 8-9)尼希米尊重專業(profession),並且接受他們的協助。

4.挑戰除錯Confrontation

尼希米更是一個勇於挑戰惡勢力的人,當他發現有人放高利貸時,他的策略是「開一個民調大會」訴諸公評,結果那群有錢人不得不屈服於群眾壓力知難而退,尼希米用政治的方式(political power)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心裡籌劃,就斥責貴冑和官長說:你們各人向弟兄取利!於是我招聚大會攻擊他們。……眾人說:我們必歸還,不再向他們索要,必照你的話行。我就召了祭司來,叫眾人起誓,必照著所應許的而行。」(尼5:7, 12)當敵人試圖欺哄他時,他能夠明辨真偽(discernment),「我看明神沒有差遣他,是他自己說這話攻擊我,是多比雅和參巴拉賄買了他。賄買他的緣故,是要叫我懼怕,依從他犯罪,他們好傳揚惡言毀謗我。」(尼6:12-13)有人作惡時,他當眾斥責(denouncement),「我就斥責官長說:為何離棄神的殿呢?……我就斥責猶大的貴冑說:你們怎麼行這惡事犯了安息日呢?……我就斥責他們,咒詛他們,打了他們幾個人,拔下他們的頭髮,叫他們指著神起誓,必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外邦人的兒子,也不為自己和兒子娶他們的女兒。」(尼13:11, 17, 25)有時領袖會猶豫「該不該把這些『家醜』攤在大家面前?」但是尼希米處理得恰到好處,值得我們學習。

Ⅳ、領袖的缺陷(Pitfall of the Leader)

1.批判蔑視Contempt

尼希米的頭上彷彿有個光環,因為上帝賜給他很多優點,他很賣命、很慷慨,也很有愛心,他也覺得自己是不可多得的領袖,以致產生了「光環的迷思」。當他論起別任省長時,他說:「在我以前的省長加重百姓的擔子,每日索要糧食和酒,並銀子四十舍客勒,就是他們的僕人也轄制百姓;但我因敬畏神不這樣行。」(尼5:15)其實歷任省長中也有不錯的,所羅巴伯就是其中一位。為了突顯自己的慷慨和愛民,尼希米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以利亞也曾經如此,他以為只有自己沒向偶像低頭,但上帝說:「你眼睛擦一擦,我還為自己留下七千人,你怎麼說只有你呢?」在教會中,我們千萬不可有這種「只有我最行」的心態,那是對別人的一種蔑視與批判(contempt)。

2.誇大自負 Conceit

一旦開始蔑視批判別人,就會變得誇大自負(conceit)。尼希米很重視禱告,但他最常講的是「我的神啊,請你紀念我。」「我的神啊,求你記念我為這百姓所行的一切事,施恩與我。……我又派百姓按定期獻柴和初熟的土產。我的神啊,求你記念我,施恩與我。」(尼5:19, 13:31)他的禱告中,完全沒有提到別人的功勞。跟上帝禱告、求恩典沒有錯,他辛苦投入付出也是事實,但城牆不是單靠尼希米一個人就可以蓋好的。根據猶太拉比的研究,以斯拉與尼希米不同的地方在於──當以斯拉上台時,他挑選了十二個祭司與他一起,並且詳細記載他們的姓名,這些都是以斯拉所栽培出來的人。尼希米自己很賣命、很認真地做,但整卷尼希米記,看不到有他栽培人的記錄。

3.高壓攻擊Combativeness

尼希米看到不義之事而發怒時,他會用高壓的方式來糾正別人,不僅斥責,有一次居然還拔別人的頭髮。「我就斥責他們,咒詛他們,打了他們幾個人,拔下他們的頭髮,叫他們指著神起誓,必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外邦人的兒子,也不為自己和兒子娶他們的女兒。」(尼13:25)當以斯拉聽到百姓與異族通婚,導致信仰混亂時,他甚麼話都不說,跑到聖殿前邊哭邊拔自己的頭髮,,「以斯拉禱告,認罪,哭泣,俯伏在神殿前的時候,有以色列中的男女孩童聚集到以斯拉那裡,成了大會,眾民無不痛哭。」(拉10:1)後來當中有人說:「我們這樣哭泣也不是辦法,我們願意悔改。」於是以斯拉照著他們所提的建議來處理,使祭司長、利未人和以色列百姓起誓遵行上帝的命令。尼希米與以斯拉,處理問題的方式,截然不同。以斯拉等到大家都知錯,讓眾人自己提出改過的方案;尼希米腦筋動得快,馬上計畫好,並採取行動。尼希米用的是由上而下的高壓(top down),以斯拉用的是由下而上的自發(bottom up),前者較容易引起反彈。

4.分崩離析Collapse

最後,我們知道尼希米其實不算成功,他離開耶路撒冷後,十二年的努力全部垮掉,從大祭司開始,一個個分崩離析,以前他要求大家作禮拜、婚姻要聖潔、要好好地照顧聖殿,眾人都發誓簽名願意遵守,可是他一回波斯,全部走樣,令人遺憾。「先是蒙派管理我們神殿中庫房的祭司以利亞實與多比雅結親,便為他預備一間大屋子,……那時我不在耶路撒冷;因為巴比倫王亞達薛西三十二年,我回到王那裡。」(尼13:4-6)「那時我不在耶路撒冷」這句話好像是說「因為我不在那邊才會那樣」。換句話說,尼希米並沒有做到「讓百姓從心裡喜歡去做」,所以無法持續。有人說,一個牧師是否成功,不是看他牧會時的人數,而是看他離開之後教會的人數,意思是弟兄姊妹被建立起來了,知道「這是我的教會,我要在這邊敬拜上帝、在這邊侍奉,不是只因為有蔡牧師講道。」牧師離開,教會馬上垮掉,那就是尼希米的問題,他沒有讓弟兄姊妹從心裡面改變、喜歡遵行上帝的旨意,所以他一離開百姓的信仰就偏離了。

Ⅴ、結論:僕人領袖

耶穌基督被釘十架前,他的學生跟尼希米一樣有自我膨脹的問題,他們都很認真、很賣命,但是他們也爭論著誰為大。甚至有兩個學生的母親來找耶穌關說,其他人聽到了就惱怒。耶穌說,我還沒有上十字架你們就開始吵架,這樣不好吧,耶穌聚集他們,替他們洗腳,教導他們說,外邦人作領袖的可以吆喝別人做事,但在我們當中不要這樣,你們應該謙卑下來,幫別人洗腳。耶穌用洗腳來教導他們,怎樣做一個好的領袖。我們應該打破光環的迷思,學習僕人的服侍,做一個僕人領袖(Servant Leader)。「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主,讓我們從尼希米身上,學習如何做一個領導者,不論是在家庭、職場或社區中。主耶穌,我們看到尼希米實在是有愛心、有計劃、有勇氣,知道怎麼樣來組織,怎麼樣來面對危險。可是我們也看見他的軟弱。主,幫助我們能夠從尼希米身上學習到他的優點,也謝謝你藉著尼希米的缺點來提醒我們,當我們從你領受許多的恩典時要小心,我們可能也會犯了和尼希米同樣的錯誤,會覺得自己是不可少的(indispensable),可能也會用你所給我們的恩賜來強壓別人。主啊,幫助我們學習主耶穌基督的榜樣,做一個謙卑的僕人,來影響別人,帶領別人。我們向你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