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家庭與信仰

講道內容
講題:家庭與信仰
經文:以斯帖記四章12-14節
主講:何淑珍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一、引言:夫婦團契主日

弟兄姐妹,大家平安!
我們都知道,每一對男女朋友成為夫婦之前,他們必須去作一件事情──結婚。在結婚儀式的最後,牧師會宣佈,說:「某某人與某某人已經成為一對夫婦。」牧師曾聽過一則趣談,有一天,一對夫妻聊天時,先生對太太說:「上帝為什麼把女人造得這麼美麗,但是卻這麼愚蠢?」  這位太太就回答說:「我知道,因為上帝若不把女人造得這麼美麗,你根本不會娶我。若不把我造得這麼愚蠢,我才不會嫁你。」這樣看來,牧師雖不美麗,但好像也並不愚蠢。所以,牧師也希望這一輩子能夠愚蠢一次啦!

二、家庭與信仰

1.家庭

有人戲說:「可能要把這兩個人打得暈頭轉向,他們才有可能決定要結婚。」於是有人就好奇,為什麼成年人會有想要結婚的動機,這個動機是什麼?有一位德國的社會學家分析、歸納出三個動機。  第一個動機是因為經濟,第二個動機是兒女,第三個動機是感情。他又作了一些研究,他說:「上古時期,為了經濟結婚的情況多,所以經濟排第一;第二才是兒女;第三是愛情。但是到了中古時期呢!兒女變成是第一,經濟變成是第二,愛情還是第三。而在現代的社會裡面呢?愛情已經是第一,兒女是第二,經濟是第三。」確實,這位社會學者他道出了現在年輕人結婚的思維邏輯──可以不要有孩子,對方經濟狀況也不怎麼考慮,因為各自都有經濟的能力,決定一切的動機就是愛情至上。牧師最近正在輔導一位姐妹,她正是典型地因愛情至上而結婚的人。她與男方認識差不多幾個月,就決定結婚,而且是男方家人不怎麼滿意,也不同意的情況下。當時他們為了向媽媽證明他們的愛情有多偉大,男方就對女方說:「我們結婚吧!向我的媽媽證明我們的愛情是多麼偉大。」所以他們真的結婚了,但是很不幸。既然她會找我輔導,當然就是發生問題了。結婚還不到一年,他們彼此間開始有口角,甚至發生暴力,就連家長都加入暴力的行列。最後,當然是這個媳婦被趕出家門。這個婚姻才一年左右,這個姐妹哭著告訴我說:「為什麼?為什麼?一年前,跟我在一起的這個男人,現在是我的丈夫,他不是告訴我海枯石爛嗎?他不是告訴我,我們倆到我媽媽的面前證明我們愛情的偉大嗎?為什麼短短的一年,他整個人都變了?」這就是一個只考慮愛情,不關心其他事的婚姻。牧師想,這位姐妹若早知道她的婚姻會落到這樣田地,她應該不會答應吧!每一對男女朋友,在他們相愛時,一定想著、希望著,共同建造一個美滿婚姻的家庭,不是嗎?但是為什麼兩個人愛得死去活來,最後開始傷害對方,變成家庭的傷害呢?應該是幸福美滿的家,為什麼變成傷害對方的地方呢?我想當然有很多的因素。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因素;各自成長的家庭的因素;個性的因素;環境的因素,很多很多的因素,以致造成這個家庭傷害。這是一般人可以看到的家庭問題。

2.信仰

然而,今天牧師特別要跟大家一起來分享,我們除了有一般家庭問題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影響我們家庭、婚姻的因素,那是什麼?信仰。對一個基督徒而言,那個影響我們的婚姻、家庭幸不幸福重要因素,不就是我們的信仰嗎?但是信仰在你的婚姻裡面,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它是幫助你,讓你成為幸福的源頭,還是絆倒你婚姻的來源呢?若你覺得信仰對婚姻、家庭不重要,何不乾脆把它拿掉!讓信仰在我們的家庭中不存在!也許還會減少一些夫妻、孩子間的問題及衝突。但,若是重要!到底有多重要?信仰對你的婚姻、家庭而言,它的響力有多比例呢?

什麼是信仰?有人說信仰就是對某種理論,或是學說,或是主義的相信,或是對神、對物的崇信。而且把它奉為個人行為的準則和生活的指南,並根據所相信的作什麼事情,或是不作什麼事情。信仰也可以說是人對於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作出一種選擇或是持有。因此自古以來,人們追求著五花八門信仰的對象,並且透過宗教儀式把呈現人的崇敬。譬如信仰上帝,信仰宇宙,信仰神仙,信仰大自然、太陽、月亮、星星、風、河川……等等。這些都顯現自古以來,人就是會在萬物中尋找信仰的對象。並且用不同的宗教的禮儀,表示他對所信的對象的崇拜。說到這,反觀我們今天在這裡作禮拜,也是我們的一個選擇,顯現我們是一群同樣信仰的團體,我們用同一種儀式,表明我們對所選擇信仰的對象的敬拜。

剛才司會帶我們大家一起來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信仰告白裡面,正是我們信仰的內容,不是嗎?我信獨一的真神,祂是施行審判與拯救的。我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祂要再來。我信聖經,並以它所記載的作我生活的準則。我還相信,透過虔誠、仁愛,和獻身的生活來榮耀上帝。這就是我們剛才唸的信仰告白,不是嗎?我們需誠實地檢視自己,聖經真的是我們生活的準則嗎?我們的家庭生活信仰真的有關係嗎?今天牧師要用三個聖經裡面的故事與大家分享,信仰在他們的家庭中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而我們又可以在他們的故事中學習到怎麼樣的功課!

三、聖經中的家庭

1.亞當與夏娃

亞當與夏娃這個家庭可以讓我們學到怎樣的功課呢?聖經裡記載說著他們住在伊甸園裡,且上帝與他們同在,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你看亞當,沒有丈母娘的問題!而夏娃,也沒有婆媳問題啊!所以,這對夫妻應該不會有什麼家庭問題吧!但是,事實卻非如此。聖經告訴我們,當他們違背上帝的命令之後,上帝呼喚他們,亞當回答上帝說:「你給我作伴侶的那個女人,給我吃那果子,我就吃了。」我們仔細來看亞當的回答,他說什麼?他說:「我今天會吃,豈不是因為你給我的那個女人嗎?是她給我的啊!是你造她的啊!所以是你造成的啊!不是嗎?」在聖經的這句話裡面,我們看到罪進入人的世界之後,人就開始怪罪別人。亞當對上帝說:「是你!是你造的那個女人給我吃的。是你害我的,是你!」在我們的家庭,在我們的婚姻當中,是否也常出現「都是你」這句話?再看以色列的歷史,我們也會聽到「都是你」這句指控的話。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來到紅海邊,後面有埃及的追兵,以色列的百姓馬上變臉,對摩西說:「難道我們在埃及沒有做墳墓的地方嗎?為什麼把我們帶到這裡來送死呢?你把我們領出埃及,你看,你做了什麼事情,你…你…你。」這些以色列的百姓,不斷地指責、埋怨摩西說:「都是你…,都是你…。」

推諉責任、責怪他人好像是人的本性,當有人問:「事情怎麼會這樣呢?」一般人的回應常是找一百個理由來說:「因為……因為……因為……是這樣。」曾一位父親,在下班後要去學校接孩子。他到學校時已遲到二十分鐘。於是,一接到孩子上車後,就對兒子說:「今天運氣實在不是很好,交通很亂,很多車,而且一直遇到紅燈,天氣又不好,……。」一直說明就是因為這樣,他才遲到二十分鐘。「因為……,因為……,因為……。」此時,兒子忽然對爸爸說:「爸爸,你不是告訴我,若是做錯了什麼事情,要道歉,不要怪罪,不要埋怨都是誰。」這位父親馬上知道自己的身教不對,於是向孩子道歉,說:「其實今天是爸爸從公司出來時,沒有算好時間,所以遲到了二十分鐘,很抱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好像遇到事情時,我們都會先找一大堆理由來說:「因為……,因為……,因為……。」我們真的時常落入這個埋怨的陷阱裡。

但是回到聖經來看,其實上帝不喜歡我們埋怨。當摩西帶以色列百姓前往迦南地時,只差一步就可以進迦南了。當時他們派了十二個探子去勘查,結果只有兩個說:「沒問題,我們要有信心進去。」其他十個都說:「不行,那邊的人這麼巨大。」接著他們又開始指著摩西說:「都是你,都是你……。」甚至要拿石頭打死那兩個說可以去的探子。結果就因為他們的埋怨,導致四十年的曠野漂流。所以雅各書告訴我們:「弟兄姐妹們,不要互相埋怨,免得上帝審判你們。」

接著,我們看夏娃面對的問題又是什麼?她會吃那個果子,照聖經來看,應該說是被蛇慫恿、引誘的吧!蛇不是一直對她說:「看啊!看啊!很好吃,不錯唷!不會啦!吃了不會怎麼樣啦!看啊!你看,多美啊! 吃了不會怎麼樣。」結果她就吃了。

聖經裡有許多面對引誘的例子,最有名的就是約瑟與他主人波提乏的妻子。聖經描述說:「她天天用話勾引約瑟。」所以,這樣的引誘是天天在約瑟的面前,但是約瑟卻勝過引誘,因為上帝與約瑟同在。另一個是受引誘離棄上帝的──所羅門王。聖經記載他娶了七百個公主,還有三百嬪妃,而這些人引誘他去拜別的神。所以,一個人若是與上帝同行,即使天天用話語引誘,他仍能夠勝過。反之,如果離棄上帝,即使智慧充滿如所羅門王,也會受引誘去拜別的神。約翰壹書第三章說:「不要被人引誘,行義的人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

2.亞哈隨魯與以斯帖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波斯的皇宮裡。當時,亞哈隨魯王,召見王后瓦實提被拒絕,而廢了她,以致以斯帖有機會成為王后。不久後,王立哈曼為相,所有大臣、官員都要向哈曼跪拜,獨獨一個叫末底改的人不拜。為此,哈曼非常不高興,便向王挑撥說以色列民族不遵重王權,將成為叛亂的根源,應當將之滅絕,國家才能安定,還可奪得他們的財富。王心大悅,就將此事交由哈曼全權處理,所得的財富,還可由哈曼獨得,且立即將此事通告全國。末底改得知後,便撕裂衣服,披上麻衣,禁食哀哭。此事傳到王宮,王后以斯帖知情後,立刻派人送衣服給末底改。但末底改卻回答:「不是這樣的。」

末底改期待以斯帖去見王,為自己的民族求得一個存活的機會。然而,以斯帖告訴末底改說:「現在王宮裡不論是誰,沒有王的召見就去覲見王的,就會被處死。除非王向那人伸出金杖。而且王已經一個月沒有召見我了,我怎能去覲見呢?」末底改對以斯帖說:「你不要幻想,以為你在王宮就比其他猶太人安全,你在這個時刻不說話,猶太人自會從別處得拯救,而你和你的家族都將要滅亡。誰知,也許你被安排做王后,正是為了這個時刻。」接著以斯帖就告訴末底改:「請你召聚書珊所有的猶太人為我禁食禱告三天,我與我的宮女也要如此,接著我就去見王。雖然知道這是違法,但是我還是要去。若是一死我也情願。」接著我們都知道以斯帖的結局,當然是很圓滿,王接見了以斯帖。但是我們從以斯帖幾次與末底改的傳話中,可以看出遇到這樣事,她心裡是很害怕的。所以末底改告訴她:「這件事是有關生命,有關整個猶大族族群存亡的,不是衣服的問題。」時,以斯帖回應說:「但是,王若不見我,我不敢去啊!會被處死啊!何況王已經一個月沒有召見我。」接著,末底改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才恍然大悟,開始禁食禱告三天三夜。

我們從這個故事可以學到什麼?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極大的困難時。會很擔心、很害怕,甚至我們遇到的困難,是大於我們的能力所能解決,就像以斯帖。而她最後決定回到神的面前,她用禱告禁食等候神,神也用祂的方法來處理,親自動祂讓王睡不著,以致王想起末底改曾經救過他的命,當時並未賞賜他,所以此時他想要犒賞末底改,賜給他極大的榮華,使得整件事情大翻轉。所以,在坐的弟兄姐妹,你們若有睡不著的,神要用你。你曾想過嗎?連「睡不著」這種事,神都可以使用?神自己成就大事。因此我相信,不論我們遇到大小的事情,你若願意帶到神的面前,相信祂。你會從害怕當中得著能力,就像以斯帖禱告之後,很坦然地交託。她說:「死就死吧!」詩人曾告訴我們說:「要把你自己交託給上帝,信靠祂,祂會幫助你。」在箴言也提到說,「把你籌畫的事交託給上帝,祂必要成就。」
還有一點值得學習的,就是以斯帖將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讓神使用。末底改說:「你被安排作王后,不正是為了這個時刻。」神安排你在家庭作丈夫的角色,作妻子的角色,當你的家庭有困難時,你會選擇將困難帶到神的面前,尋求祂用祂的方法來為你解決嗎?就像以斯帖一樣。因為她的交託,以致成為她族人的祝福。神可以使你在家庭中的角色,使祝福臨到你家。

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認為你的力量很小,不像以斯帖是一個王后。聖經不也告訴我們一個小小的孩子戰勝了大大的巨人的故事,這個人是誰,就是大衛王。當撒母耳膏大衛時,聖經說:「上主的靈從那天起,就與他同在。」上主的靈與他同在,所以大衛可以迎戰歌利亞這個巨人,只用一個小小的石頭,就擊敗他。大衛對歌利亞說:「我打你,是奉上主萬軍統帥之名。」再一次,聖經告訴我們,即使見極大的困難,我們仍可以靠萬軍之耶和華的名來得勝。詩人說:「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是,我們卻是靠我們的上主,我們的上帝。」
在婚姻關係,家庭關係中,沒有信仰的人,他們可能信靠自己的權力、金錢、名聲、知識。但對基督徒而言,遇到困難時,最大的倚靠就是主上帝。不要忘記,我們的神是連你睡不著,都可以用來成就祂的大事。

3.約瑟與馬利亞

最後,我們要從約瑟與馬利亞的家庭來學習。當耶穌出來傳道後,拿撒勒有人說:「這個人不是木匠的孩子嗎?他的媽媽不是馬利亞嗎?雅各、約瑟、西門、猶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嗎?」可見,耶穌在拿撒勒被人厭棄。根據馬太福音、馬可福音的記載,我們知道約瑟與馬利亞除了耶穌這個孩子之外,還有四個弟弟。但在這個家庭裡面,也有不認同他所作的事情的人。所以,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出來傳道、醫治病人,揀選了十二個使徒之後,「耶穌回到家,一大群人又聚集過來,家裡的人就出來要阻止他。」約翰福音記載耶穌給五千人吃飽,又在水面上行走。但是在第七章說:「連他的兄弟也還沒有信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在他的家庭裡,並不是完全得到支持跟相信。你想,你所做的事連你的家人不相信,有什麼比這更令人難過?別人不相信就算了,連自己的家人也不支持,不相信。耶穌的孤單可想而知。

再說,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耶穌傳道三年多之後,這個母親面對一個更大的打擊,就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聖經說:「他的母親馬利亞及一些婦女在現場。」這個場景你可以想像嗎?你的孩子被掛在十字架上,受苦、死亡,白髮人送黑髮人,有人說這是人間最大的痛。馬利亞──耶穌的母親,她在現場。十字架下面,各各他的現場,一顆破碎的心在那裡,馬利亞遭受喪子之痛。在我們的弟兄姐妹當中,也有人遭受這樣的痛,心破碎之痛。每當面對這樣的家庭,牧師真的是無言以對。當他們問牧師說:「為什麼?為什麼是我家呢?」牧師真的沒有答案。但是牧師相信,這時候,信仰就是我們最大的依靠跟安慰,不是嗎?

我們都相信我們所敬拜的對象,我們的上帝,我們的主耶穌,我們的保惠師。祂愛我們,他是我們的避難所。因此,面對這樣的家庭,牧師雖然沒有答案。但是,牧師要問其他的人,我們可以為這個家庭做什麼?在聖經裡面,我們看到那個心破碎的母親,被一個耶穌所衷愛的門徒,接到他自己的家裡住。接,接待,接待一個破碎的心,我想,這正是我們的信仰所教導.我們所當行的事,不是嗎?主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最重要的命令,就是彼此相愛,去愛,去接待那最微小的一個。主耶穌曾說:「我鄭重的告訴你們,凡接待我所差來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差我來的那一位。」牧師在教會裡面,看到許許多多見證。弟兄姐妹,你的家曾經接待過最微小的肢體嗎?

四、結論

今年牧師很高興,就是我們夫婦團契在上個月,開始認養那些從外地來到台北就學的學青,希望成為這些學青的祝福。在二十年前,牧師在台北工作,當時也住和平的宿舍,受過當時許許多多和平的家庭的照顧、接待。所以我想,若我們能夠從自己的家庭做起,接待那個最微小的,有一天我們將可以看到,和平教會成為萬民的祝福。

今天是牧師在和平主日講道最後一次,因此我也要透過夫婦團契的主日信息,與大家來共勉,也藉著這個機會謝謝大家,這些年來對牧師的疼愛、支持,願神祝福大家。

禱告

主耶穌我們再一次來到你的面前,因著你的愛,你讓我們學習我們怎麼樣開放我們自己。你在聖經中留下許許多多的家庭,讓我們知道,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怎麼樣倚靠你,並用禱告經歷主你自己的大能,讓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有學習的榜樣。願主你自己,時常在我們當中,讓我們的家庭、夫婦能夠成為流通你祝福的管道。讓和平教會有一天真的能夠成為萬民的祝福。謝謝您孩子們感恩禱告,奉靠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你的信,救了你!

講道內容
講題:你的信救了你
經文:路加福音十七章11-19節
主講:陳光勝傳道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一月廿三日

一同低頭禱告
親愛的阿爸天父,我們知道話是從你而出,願你保守所說的、聽的都真實認識你的話,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關於「感恩」,讓我想起一件事情,我想訓練我的孩子飯前禱告,這是一個很難訓練的習慣。基本上,在學校裡飯前大家都不禱告,要讓孩子養成飯前禱告的習慣,並不容易。小時候,我偶爾會忘記禱告,當被提醒的時會緊張的補禱告,這些困擾,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好像是不存在的。事實上,現在教會的孩子,很少會為了吃飯有沒有禱告而在意。  這十幾年來,我在教會服事青少年,發現了一個特殊的現象,教會的孩子習慣大人們禱告完後,一起說「阿們」。甚至有教會的社青,謝飯禱告是唱謝飯歌。我發現,信仰中有許多動作對孩子來說已經成為儀式,有人要求的時候就做,沒人注意的情況之下,沒有做也沒關係。基本上,飯還是要吃,日子還是要過。

一、經文中的世界告訴我們甚麼?

上述這段話,與今天要分享的經文有什麼關係?經文表示,耶穌進到一個村子,有十個痳瘋病人來見耶穌,這十個人當中有一人是猶太人看不起的撒馬利亞人。嚴格來說,以血統而論,撒馬利亞人有北國以色列人留下來的血統,但因為歷史的歧別,在撒馬利亞區域的人們並非保有純種的猶太血統,因此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之間有緊張的張力。  如果,只是單純的外族人,不管是信仰、文化都有極大的歧異,但對猶太人而言,那就是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在撒馬利亞人中有一部分的人,是以五經做為他們正典的著作,但對猶太人來說,他們看起來相信的是同一位上帝,卻對上帝的理解是十分的不同。

由歷史的記錄中,主後30至50年間,造成歧異的宗教沙漠世界死了不少人。從這些就可以知道,這十個人因為一起被人們遺棄了,反而成為一個群落,一起行動,彼此成為取暖的團體,也一起尋找出路。接著,聖經的描述,耶穌並沒有以特殊的動作來做醫治,耶穌要這些人憑著信心接受祭司的檢查。這些人在過程中經歷什麼?沒有辦法清楚、簡單地描述,不過可以確定的,他們還沒有到達祭司面前,他們的身體就已經潔淨了。

從經文的描述看見,九個猶太人都忘記回去跟耶穌表達感謝,卻有一位非純種猶太人卻回到耶穌面前,甚至耶穌已經明確的表示他是一個外族人。這個人不但回到耶穌面前,歸榮耀給上帝,並俯伏在耶穌的腳前感謝他。最後回到耶穌面前的這個人,沒有辦法瞭解他是不是再一次被這九個猶太人遺棄,但這九個猶太人沒有回到耶穌的面前是很明顯的事實。
我在做青少年工作的時候,注意到一個現象,當信仰的真理以各種方式碰觸那些從來都不認識上帝的孩子時,他們對上帝的話是十分渴求的,他們對於能夠來到教會的團契是十分珍惜的。但是,在教會長大的孩子,卻常常沒有感覺地讀著聖經、參加教會的各種活動。當經文提到,那撒馬利亞人大聲感謝上帝的時候,我突然有一個很深的感觸,我們這群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孩子們,是否正像那群蒙受上帝恩典卻毫無感覺的人一般?

二、誰是真正認識上帝的人

你知道你呼吸的空氣嗎?你多久沒有注意到你必須呼吸才能活著?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我們卻常常沒有意識,我們對孩子的關愛,幾乎讓我們的孩子忘記上帝的恩典。

耶穌說:「再也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給上帝了嗎?」好扎心的一句話,我們以為那是耶穌對猶太人說的,他不也是對著我們說的?看著這段經文,不禁深深感受到自己在上帝面前的不足,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懂得感謝上帝的人呢?這段經文這麼強烈地提醒我們,教會中的孩子總是很容易失去對上帝恩典的感恩。耶穌對著撒馬利亞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你的信救了你了」,耶穌在說什麼?這不是「感恩」的主題嗎?怎麼耶穌談起了「相信」這個主題呢?是說其他九個人沒有回來,就是不相信耶穌了嗎?好像不是,因為他們都去給祭司檢查過身體了,那麼這些人沒有回來應該是跟不知道感恩有關吧?耶穌卻說「你的信救了你了。」到底耶穌在說什麼?

三、真實的信帶出正確的態度

重新再看這段經文,耶穌對著九個猶太人和一個撒馬利亞人所組成的團體,下達同一個命令,這些人看起來都得到潔淨了,接著一個撒馬利亞人回來感謝耶穌,九個猶太人明顯缺席了,耶穌要這撒馬利亞人可以回家,並且耶穌表達因為這個人的信心得到拯救。請注意,耶穌這個時候還沒有死、還沒有釘十字架,還沒有「耶穌寶血洗淨我們的罪」這樣的概念,耶穌卻對一個撒馬利亞人說「你得救了,因著你的信心。」這九節經文,不論怎麼看,都很難理解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耶穌會提到「拯救」,或許這個時候,試著讓我們從前後段經文的脈絡來尋找線索。

突然發現,原來感恩不是信仰的核心精神,感恩不是耶穌想要表達的主題,感恩不是一個議題。路加福音的作者,在這裡想要表達的什麼才是真正的信。路加福音第17章,耶穌正好面對完門徒,門徒希望耶穌能夠加添他們信心,耶穌給他們的教導,並沒有要加給他們什麼,耶穌告訴他們信心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耶穌表達,因著信心工作完成了,都是必然的,並且我們只是接受任務的工作者,我們受命於我們的上帝,並且在上帝帶領之下,完成工作只是必然的。「使徒對主說:『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主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裡,他也必聽從你們。你們誰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裡回來,就對他說:你快來坐下吃飯呢?豈不對他說:你給我預備晚飯,束上帶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嗎?僕人照所吩咐的去做,主人還謝謝他嗎?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路17:5-10)。

有一個比喻,有一個老師叫他的學生去打掃教室,學生發現他需要抹布、掃把、垃圾袋,他很自然地跑去跟老師說:「老師,我需要抹布、掃把、垃圾袋。」接著老師就把抹布、掃把、垃圾袋拿給學生,讓學生完成所有的打掃工作。請問我們會認為學生對老師很有信心嗎?當然不是,因為這是老師要學生去做的,所以學生完成老師所吩咐的事情,並在過程中表達自己的不足,這不需要對老師是否回應他的需求需要信心,而是需要真實的認識這個老師,清楚明白的知道發號司令的是誰。是的,發號司令的是誰,這是生命當中一個很大的議題,當我們以為自己生命的主宰是自己,那麼我們當然很害怕,我們想要控制的上帝,不願意聽我們的要求。不過,如果帶領我們往前走的是上帝自己,那麼我們只要行出他對我們的帶領,根本不用擔心上帝不願意回應我們的需求。

四、上帝對上帝國的期待

經文後面那一段經文,「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他又對門徒說:『日子將到,你們巴不得看見人子的一個日子,卻不得看見。』」(路17:20-22)這裡的主題明顯地在談上帝國,就上帝國的部份,耶穌明白的表示,那不是一個虛幻的地方,耶穌說那個地方就在你們心裡。可能有人會問,在心裡還不夠虛幻嗎?當然不。想想看,如果我們在體育場禮拜、在山上禮拜、在某某廣場禮拜,請問我們在的地方是什麼地方?這地方就是敬拜上帝的地方,就是教會。這樣耶穌的問答虛幻嗎?當然不會。耶穌說,上帝國就在這裡。我們再進一步查考路加福音的原文會發現,路加福音裡面耶穌說,上帝國就在你們中間。不要問,上帝國在哪裡,因為上帝國就在你們中間。許多人非常期盼天上的上帝國,怎麼上帝跑到我們中間了?對於每天面對生活喘不過氣的人來說,上帝國怎麼可以在我們中間?過去常常聽到有人說,這個世道太亂了,真希望上帝趕快來,上帝國不可以在我們中間,不然我們會失去盼望。如是你真的是這樣想,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我們都會念甚至都會背主禱文,還記得「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很容易期盼那個屬天的國度,而忘記了地上的上帝國。我要特別澄清,我沒有說對天國的盼望是錯的,因為耶穌自己在約翰福音第14章第2節明白的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所以,對於天國的盼望,絕對沒有問題。問題是我們對上帝國的臨在,若失去了盼望,那就真的很可惜。耶穌在門徒要求加添信心的時候,說:「信心就是照著主人的要求去做事情。」在法利賽人問上帝國幾時來到的時候,回答:「上帝國就在我們中間。」

耶穌對一個長大痲瘋,並經歷耶穌醫治的撒馬利亞人說:「你的信救了你」,這是什麼意思?面對信心的議題,我們看見耶穌要人們知道,上帝國裡面到底是那些人?上帝國裡面到底是由那群人所組織的?這樣,我們會不會清楚的發現,原來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對這撒馬利亞人而言,是對上帝本質真實的認識給予一個極大回應。重新詮釋耶穌的話,耶穌說:「雖然猶太人看你為外族人,但是因為你對上帝真實的認知,現在你就在上帝國中,同享上帝的恩典。」同享上帝國的恩典是猶太人一輩子心中所要追尋的目標。路加福音第14章15節記載一段話,同席的有一個人聽見耶穌所說的話,就對耶穌說:「在上帝國裡面吃飯的人,有福了。」上帝國的臨在,不只是對天國的盼望,對我們來說,更是真切的生命經歷。只是可能有人會疑惑,因為許多人並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感受到上帝國,許多人的生命依然痛苦,要不對永生的的盼望、天國的期待,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要怎麼走下去。還是,耶穌講的是一個理想的國度?

五、上帝國今日是否臨在

耶穌是在描述一個理想的國度嗎?這個國度根本不存在嗎?我常常跟年輕人分享,考國文、考英文、考聯考要讀書,但面對愛情的議題卻不願學習,面對引導我們一生的道路,上帝的話沒有時間去理解。這樣,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無情的考驗,想要通過考試,會不會想的太過單純了。以為不用準備,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建立上帝國;以為只要心中有上帝,上帝對我們的帶領就會透過神奇的神祕經驗臨到我們;以為我們偶爾聽聽講道就能明白上帝的話,卻沒有足夠的時間,認識上帝,認識掌有生命主權的主人,上帝。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認識上帝、認識上帝的話,因為生命的準則都在聖經裡。雖然生活忙碌,但是可以讓我們真實地安身立命的東西,就在聖經,上帝的話裡面。耶穌對撒馬利亞人說:「你的信救了你」,當我們真實的認識上帝,真實的活在上帝的話裡面,在上帝的帶領裡,很容易從錯誤的事件中走出來,踏上一條別人看起來奇怪卻從容不迫的道路。

馬可福音第4章第20 節:「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雅各書第1章第22 節,:「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這裡都告訴我們,聽見了、看見了,就要行出來,因為只有我們所行的才是真的明白。撒馬利亞人聽見耶穌的話而去受檢查,因為明白耶穌所傳的,正是至高上帝的福音,並將榮耀歸給上帝,真實地蒙到救恩,當知道、明白就去行的必然能得以見到上帝國。

六、信仰的國度不只是個人,乃是建立在一個生命的群體

我們知道福音的好處,也參與上帝國的建立,但是我們的子女呢?那些從小出生就認識上帝的猶太人,九個人沒有一個回到耶穌面前把榮耀歸給上帝,耶穌所傳揚的上帝,是不是讓我們的子女錯解了所應該認識的耶穌?或許常常讓子女以為,耶穌只是那個沒有飯給我們飯吃、生病得到醫治、找不到停車位給停車位的上帝,我沒有說我們做這樣的禱告跟祈求是錯的,只是我們是不是不小心讓我們的子女以為,我們的上帝只有這點能耐?我們是不是無法讓我們的子女明白,耶穌是那個創造天地的上帝,耶穌是帶來上帝真理的人子,耶穌是我們唯一可以透過他才得以認識上帝的路。若沒有真實的認識上帝,沒有真實的建立孩子與上帝的關係,怎麼會以為孩子長大就會自然的認識上帝,並且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他?既然,連誰是我們生命的主都不知道,怎麼可能還會知道什麼是信心,什麼是上帝國呢?既然,什麼都不知道,怎麼可能還會歸榮耀給上帝。

可能有人不認同,因為教會有主日學、少契、少年主日學、青年團契,這些教會的團體,不就是為了讓我們孩子更認識上帝嗎?難不成這些團體,都無法發揮有效的功能?當然不是,因為這些團體只是建立上帝信仰的一個平台,讓孩子知道這位上帝、明白這位上帝,並體驗這位上帝。但是我們的孩子想要真實的認識上帝,除了我們自己必須先經歷過恩典,接著就是帶領我們的孩子來經歷這個恩典,讓孩子透過我們來認識上帝。這是最直接也是最真實的,畢竟我們看天父的形象,許多人脫離不了對父親、對母親的理解,我們看上帝到底是創造天地的那位,還是一位法力無窮的神明,也直接影響我們的子女對上帝的認識,認識上帝恩典的臨在。

許多不認識上帝,或是對上帝不理解的人,都有機會認識上帝,那是上帝的恩典,不過從小在教會長大,以為認識上帝卻沒有真正認識上帝的孩子,我們不在乎嗎?九個猶太人到底為了什麼原因沒有回到耶穌的面前,我們不在擔心嗎?有時候我在教會非常的忙碌,有時間跟別人說話,但是沒有時間陪孩子玩。我發現我真的要用生命去帶我的孩子,是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如果我沒有時間讓我的孩子,看見那帶領我生命的上帝,那麼對他們來說,上帝就永遠是看不見的上帝,他們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吃飯要禱告,為什麼遭遇害怕的時候上帝會保護他們,因為上帝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不是一個真實的臨在。我們不只把孩子交給教會的團契來塑造他們的信仰,我們也應該在上帝面前立志,讓我們的孩子從我們的身上看見上帝的榮光。

認識上帝,就會歸榮耀給上帝,因為看見上帝的作為,知道創造天地的上帝明明白白的介入我們的生命,很難不感嘆讚美他的。耶穌對一個撒馬利亞人說:「你的信救了你」,耶穌一來肯定那些不認識上帝的人,有機會因為一個生命的契機而認識上帝,耶穌也同時挑戰許多本來應該認識上帝,卻沒有真實認識上帝的人。感謝上帝今天讓我們一同蒙恩在這裡敬拜他,也祈求我們的子女都能透過我們認識上帝。每次看到兄姊們帶著子女施行嬰兒洗的時候,傳道人會對所有的弟兄姊妹呼籲,我們要用上帝的真理來持守孩子的一生,所有的會友也同聲說阿們,那一刻我非常的感動,因為我們一起承諾要讓孩子透過我們的生命來認識上帝,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孩子見證上帝的出口。

耶穌是道路、真理與生命,我們是讓孩子踏上這條路的關鍵人,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願我們不是自己得救,也讓我們的孩子擁有真實的信仰,並一同得救。

禱告

親愛的阿爸天父,你知道我們的軟弱,我們需要單單仰望你、依靠你,讓我們有力量真實的認識你,讓我們的子女真實的與你會遇,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恩典的葡萄園

講道內容
講題:恩典的葡萄園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章1-16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前言、這樣誰能夠得救呢?
先來禱告。親愛的父上帝,為著能再次在你殿裡敬拜感謝你。求聖靈同在,保守領受話語,也幫助透過今日經文,再次思想如何在恩典中。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今日所讀的經文,開頭寫道「因為」。這有重要意義,說,耶穌講這比喻,目的要解釋之前發生的事,就是有位富有少年官來見耶穌,請教耶穌關於永生。耶穌要他變賣全部家產,將金錢分給窮人,並且親身跟隨耶穌。少年官聽了,就憂愁地離去。彼得問,那這樣誰能得救呢?(太19:25)耶穌告訴彼得,來跟從我的,今世要得百倍、來世得永生。最後做結論時,耶穌說,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接著,就說了經文裡的比喻。
這是個簡單的比喻,沒有引用舊約經文,也沒有引發神蹟奇事。故事中找不到任何惡人、也沒有敵對反方,唯有一群抱怨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工人。耶穌開宗明義地說,這是個天國的比喻,所以讀經的人很容易理解,主人指上帝、葡萄園指上帝國、工人就是被呼召的人。

一、主人的人力派遣
工人們清早到達當時的人力市場,主人則在那裡和工人們約定,一天的工錢是一錢銀子。接著聖經描述,從上午九點、十二點,到下午三點、甚至傍晚五點,主人每每出去,看見還有人在人力市場閒站,便一次又一次地聘請人,進入葡萄園工作。若仔細閱讀會發現,經文並沒有記載,葡萄園很缺人,也沒提到主人聘請工人的條件,需要怎樣的專長、技能、特質或品格。工人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希望能找到工作,透過一天的勞力,來養家活口。
主人很特別,雖然葡萄園收成時,很需要大量工人;但很少有人會像他,在下午三、五點時,在市場看到有人就聘僱,因為一天就快結束,工人不能完成許多工作。主人不斷聘請工人,或許不是因為葡萄園缺工;而是看見有人閒站,起了憐憫之心,希望幫助他們。

二、主人的薪資給付
一天工作結束後,主人開始發放工錢,後來的先給、直到先來的為止。(太20:8)先來的人看見,後來的人居然拿到一錢銀子,他們很期待,自己做了一整天,一定會得到更多。(太20:10)但可惜是,輪到他們時,竟然也只得到一錢銀子。(太20:10)這太不公平了,他們整日勞苦受熱,居然只和後來的人領一樣工資。(太20:11-12)照理論功行賞,付出多少、就應得到多少。早來的工人們,想必覺得很是不公。

三、出於恩典的決定
人的天性要求公平正義;但上帝的天理,是他的主權、恩典。作了一整天工的人發出不滿、抱怨後,主人出來回答了。他說,「朋友,我沒有虧待你們啊!我們不是說好,一天的工錢是一錢銀子嗎?你不是得到所約定的工資嗎?我給後來的人,和你一樣多的工錢,這是我願意的,和你做多久有什麼關係?我的東西、不能隨我的意志,自由使用嗎?難道我做好人,你就眼紅了嗎?」(太20:13-15)主人的論點很簡單,起初的約定沒有被打破,只是自己慷慨,願意給其他工人超過所當得的恩典,其他人不該心生不滿。
換個角度思考,最早開始工作的人,起初內心一定充滿歡喜感謝,因為當時工作沒有保障,能夠被雇用就是種恩典:哇!真幸運,一大早就找到工作了,可以確定今天的收入。原本感謝的心,會轉為抱怨,是因為有了比較。當主人恩待那晚來的工人,比較就帶來不公平的感受。人往往喜歡比較,學歷、外表、經濟、等,無所不比;比較產生競爭、競爭帶來埋怨,使人失去了原本的喜樂感恩。當在意別人獲得更多時,就失去了感恩之心。人類常因競爭、比較而進步;但當過度在意比較,為別人擁有的感到不公時,很容易便失去了感恩的心。求上帝幫助已進到葡萄園的我們,看見其實自己已在恩典裡,進而學習感恩。
若要明白這段經文裡,耶穌的比喻,需專注兩節經文:一節是19:30,另一節在耶穌講完比喻後,這兩句話意思其實一樣,說:「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太19:30)、「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太20:16)兩句相同的話中間,夾帶的就是耶穌的比喻。耶穌要提醒彼得和門徒們,他們將來會得到賞賜;但不應以利益交換的態度來侍奉。注意比喻中,主人和清早來的工人,約定好一天的工資;卻沒有和後來的人談工錢,只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太20:4)。
生活回想
這比喻不應被解釋作:人不需認真勤勞,晚年再跟隨基督即可,因為無論如何,都能進天國。耶穌說比喻,通常強調某項重點,而非通用的原則。這個比喻是要教導跟隨耶穌的人,當人願意領悟、悔改,人人都有機會進入上帝國,因為上帝恩典豐富。故事開頭討論跟隨基督的賞賜,或許彼得心中有所期待:「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甚麼呢?」(太19:27),能獲得比富有少年官和眾人,得多的祝福,因為他從起初就跟隨了耶穌,並且放棄一切。耶穌因此特別為門徒講這比喻。
一、上帝的主權
上帝賞賜,不是根據工作時間長短;也不強調某些工作特質。經文沒有記載,工人恩賜大小、是否忠心誠實可靠。「忠心」並非這段經文的重點,而是主人說的:「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太20:14-15)主人說,這是我願意的。上帝有主權,只要他願意,就能給人恩典。出於主權的,就沒有所謂公平與否的問題。比喻中,上帝與第一批工人約定了工錢,和其他人則說,當給的必給。在上帝的國度裡,他用自己的方式,將恩典賞賜給人,不一定根據功勞、或特別貢獻,甚至不是出於特質。
二、不公平的眼紅
上帝照著心意,決定恩典如何給予。但人軟弱,很難跳脫對價關係,往往以才能、功勞、成就、等,評量應得的代價。因此常聽人說,服事、奉獻、乃至傳福音越多,祝福就越大,而且是地上的物質祝福。但這比喻清楚地指出,上帝要恩待誰就恩待誰,憐憫誰就憐憫誰。若將恩典祝福,回溯為根據對上帝國的貢獻,顯然地這是錯誤的推論。我自創名詞:「恩功比」,意即將恩典除以貢獻,英文是G/C(Grace/Contribution)值。我發現,G/C值越高的人,往往是那貢獻小的人,真是誇張!我不是說,這就是福音,得到的恩典與貢獻成反比;而是,恩典與功勞,沒有對價關係。信主越久,越容易說服自己,恩典和酬勞有關,服事多,得到的恩典才會多。福音、恩典從不看貢獻,也不以對價關係交換。服事多寡,是個人和上帝的關係。上帝的恩典,和這些沒有對價關係,這是耶穌的比喻中,人可以學習的功課。
因為沒有對價關係,所以恩典會引起不滿、眼紅。人往往覺得,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做的比別人更多,為什麼只得到一點點,真是不公平!親愛的兄姐,我們需要自我提醒,其實自己是個已經得到恩典的人,是出於上帝的恩典,才能進入葡萄園裡。
三、為恩典而喜樂
如果工人專注在,主人給了什麼,而不在主人給了別人什麼,那麼每個工人應該都是喜樂的。對於領到一錢銀子的工人,他一大早就來,是恩典的一日,因為確定可以賺到錢,維持家庭的經濟需要。是當這些工人,和他人比較時,才產生了不公平的想法,認為別人做的少、領的卻一樣,失去了喜樂的心。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信主越久,信仰越發成熟,就該更深刻地體會上帝心意,學習愛上帝。而一位愛上帝的人,會為別人白白領受了恩典,而讚美上帝。這是種態度,信仰越成熟,就該越發帶著這種讚美、感謝的心,面對上帝和人。如果信仰專注在自我的滿足,比較就隨之而來,開始質疑上帝是否公平。
提醒兄姊,今日經文要幫助我們,將眼光放在更深愛主愛人,而非單單專注自我。更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自己已經是恩典的領受者,不該抱怨。恩典裡一切都是領受的,「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若人能看見上帝的心意,看見他人雖做得少,卻與自己同樣,領受了上帝恩典,且為此讚美上帝,這人就能跳脫耶穌比喻的結語:「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太20:16)如果心裡總是抱怨別人得到更多,很可能就成為那在前的,淪落到後面。
和平教會是個得到許多上帝恩典的教會,會友資質優秀,禮拜堂硬體設施先進完善。如果兄姐們因此期待,有更好的事工、同工、長老、執事、和牧者,會以標準評估人的價值。提醒兄姐,領受了眾多恩典,要更清楚明白,是恩典讓教會成長,兄姐們能同在此,敬拜上帝。禮拜堂、同工群、牧者、等,都是恩典,一起同來服事。當我們一起敬拜上帝時,要看見上帝給的恩典,而非對別人「是否有資格」的要求。
本次是牧師最後一次以本堂牧師身份講道,我常自省,是否忠於上帝話語、傳達福音真理。感謝上帝的恩典,使用不配的人,來服事他所愛的教會。也感謝多年來,有機會與教會兄姐們一同服事、敬拜、學習。謝謝大家接納我的不完全,和達不到標準。如果有人說,這人憑什麼來這裡牧會;我認為,我們要學習葡萄園主人,找工人進葡萄園時,不看特質、技能,而是出於恩典。謝謝大家的關心、照顧,我也在禱告中紀念和平教會,因為上帝賜福教會、也保守教會常在恩典中。我們也學習成為更有恩典、願意給人祝福的教會,一起禱告。
禱告
親愛的主,在你面前感謝你,因你是恩典的主,也是賜人各樣祝福的主。主的恩典白白地臨到人們,不根據才能、貢獻,乃根據主的主權,我們為此獻上感恩。求主祝福教會,和每位兄姊,學習恩典的功課;也幫助教會,繼續往前奔跑。幫助兄姐們記得,自己就是恩典裡的人。謝謝主耶穌,求你聽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生命之主才是審判者

講道內容
講題:生命之主才是審判者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24-30節
馬太福音十三章36-43節
主講:盧俊義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十一月九日
 

如果有人問,耶穌傳福音的中心思想是什麼,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回答,就是:「傳上帝國的福音」、「天國的福音」。

「天國」是馬太福音所用的語言,馬可、路加、約翰福音,則是用「上帝國」。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看的,因為猶太人不敢稱上帝的名,所以用「天」來表示上帝。四本福音書共收集了20個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共記載13個天國的比喻,而第13章就記載7個天國的比喻;第8個天國的比喻,記載在馬太福音第18章,是關於「赦免」,  比彼問耶穌要赦免幾次;第9個天國的比喻,記載於馬太福音第20章,談到葡萄園的主人到外頭找人來工作;第10個天國的比喻,記載於馬太福音第22章,是國王為他的孩子舉辦婚姻的宴席,天國像喜宴,但有人拒絕參加;馬太福音第25章記載3個天國的比喻,第11個比喻是有十個少女,分成二組,一組是有智慧的,另一組是愚笨的;第12個比喻是有三個僕人,分成二組,一組是忠心的,另一組是懶惰的;第13個比喻記載於第36-43節,在審判的時候,把人分成二組,一組屬於綿羊,另一組屬於山羊。

馬太福音第13章第1-8節,第一個比喻,講撒種,撒種在四個不同的地方:第一,是撒在路旁,撒下去馬下就被鳥吃掉了;第二,是撒在土淺石頭地上的,落根落不深,太陽一曬就枯乾了;第三,是撒在荊棘裡的,因為被擠壓,所以無法成長;  第四,是撒在好的土地,可以成果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的。這是耶穌講的第一個比喻。

馬太福音第13章第24-30節,第二個比喻,有人撒好種子,有人三更半夜撒稗子。耶穌講這個比喻時提到,天國好比有人把好的種子撒在田裡。天國、上帝國,就是以上帝做中心;我的生命以上帝做中心,就是活在天國裡;家庭以上帝為中心,就是活在天國裡;教會以上帝為中心,就是活在天國裡。天堂與天國是不同意義的,天堂是沒有痛苦,沒有哀傷的極美境界;天國,是上帝成為我生命的主,我活在世界上,上帝與我同在,我以上帝做為生命的依靠,這是天國的意義。天國是上帝的財產、產業,在上帝的國度裡,所撒下去的種子一定是最好的。農夫撒種子都要經過篩選,因為有好的種子才有好的果子。

耶穌比喻的特色,是以猶太人每日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人事物做為例子,像是有人去撒種,將最好的種子撒在田裡;耶穌比喻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審判」,要把好的、壞的分開。
馬太福音第13章第25節,大家在睡覺的時候,仇敵來人把稗子撒在麥子裡就走了。在猶太人的觀念中,晚上是生命最脆弱的時段,因為晚上是撒旦、魔鬼出來猖獗的時間,所以,猶太人認為晚上不可以開庭,因為晚上開庭審問,被審問的人所講的都不算數。猶太人從聖經延伸而出的法律書「米示拿」(Mishinah)清楚的規定,法庭在晚上審問,都是魔鬼所說的話,因為晚上,魔鬼會侵入到人的生命裡,誘惑人的心離開上帝。

猶太人認為,因為晚上是生命最脆弱的時段,魔鬼在這個時候出來,因此,在晚上睡覺前,他們會為孩子禱告:「上帝,我把我們的孩子放在你手中,懇求你保守看顧到天亮。」因為父母親晚上也要睡覺,無法保護孩子,所以就禱告祈求上帝,求上帝保護它們的孩子。

晚上的時候生命最脆弱,所以有人利用晚上的時間,偷偷出來撒種。夜間偷偷撒種的人是「敵人」,聖經中的「敵人」就是魔鬼誘惑的力量,敵人要是切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就是破壞最好的種子在田園裡成長。稗子看起來跟麥子非常相似,麥子跟稗子剛成長時是分辨不出來的。敵人將稗子撒在麥子中,稗子跟麥子一起成長,稗子本身有毒不能吃,如果不小心吃到稗子是會中毒的。這比喻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撒在麥子當中的稗子,看起來幾乎一樣,但當它結穗的時候,稗子結出來的顏色比較深、比較黑,跟麥子不同,所以,要到結穗的時候才能分辨出來。

馬太福音第13章第26-30節,麥子長大的時候,稗子也成長起來,田園的僕人跟主人說,要把稗子拔掉,因為僕人是跟主人撒種,僕人覺得他撒下去的種子是最好的,為什麼會長出稗子?為什麼會長出亂七八糟的東西?僕人想拔除稗子,主人有意見,僕人問主人,是誰做了這件事?主人回答說:「這是仇敵所做的。」僕人再問:「那我要去把它拔掉?」主人回答:「不必,等它結穗。因為麥子與稗子的根已經盤纏在一起了,如果現在拔除稗子,麥子的根也會受到動搖。讓麥子跟稗子一起成長,當收割的時候,再來分類。」主人很冷靜,他願意等一段時間看它們成長的結果,等收割的時候再把稗子分別出來,打成捆,放火燒掉;麥子則要收在倉庫裡。

耶穌講完這個比喻,門徒聽不懂,請耶穌說明這個比喻是什麼意思?其實耶穌的門徒聽得懂,為什麼會有人聽不懂來問耶穌呢?馬太福音第13章第36-43節,耶穌進一步解釋這個比喻的意思,因為福音傳到外邦的時候,有些外邦地區,沒有這樣的經驗,跟巴勒斯坦的情形、經驗不一樣,聽起來無法理解。比如說,把巴勒斯坦的田地拿到台灣來,比喻就完全聽不懂。台灣的農夫,看到田裡有雜草就會拔掉,絕不會等到結穗收割才處理,因為稻子跟稗子很容易分辨,但是稻子跟麥子就不容易分辨。因為背景不同,耶穌的比喻傳到外邦,就很難被瞭解,所以才有人請耶穌說明。

常常有信徒問牧師,聖經怎麼寫這種問題?聖經中有很多東西,在現今是看不懂的,例如:摩西的法律規定,如果你的兄弟死了,可是太太還沒有生孩子,做兄弟的要把太太娶過來,只為了跟她生孩子好繼承產業,你覺得這個法律好不好?伊斯蘭教的可蘭經,以摩西的法律進一步規定,既使你兄弟去世的時候有生下孩子,孩子還沒有長大,做兄弟的有義務、責任,把你的兄弟的妻子、孩子都娶過來,這樣就符合聖經中摩西的教導,照顧孤兒與寡婦;在伊斯蘭教的國家,這是很普遍且行得通的。

我遇到一個姊妹,在東京大學讀書,畢業後結婚嫁到埃及,她先生在埃及開羅大學教書,結婚5年生了3個孩子,第6年時先生去世,她不是孩子的監護人,因為伊斯蘭教教徒,她先生的哥哥才是孩子的監護人。先生的哥哥也就是大伯,是孩子的監護人,大伯都是下班以後來看孩子,跟孩子嬉戲遊玩到很晚才回家。大伯照顧孩子一段時間以後,就跟她說:「過一個禮拜來娶你,你不能拒絕,這是埃及的法律。」但就在大伯要來娶親的前一天,大伯也過世了。等喪事辦完以後,她趕快跑去跟婆婆說,從結婚到現在,已經7年都沒有回台灣,能不能允許我把孩子帶到台灣,跟我的父母見面?婆婆答應她,並到海關簽名同意讓她把孩子帶出去,但她回到台灣後就不敢再回去了。這樣的法律在台灣是行不通的,因為在台灣這樣的行為是重婚罪,但這又跟每個國家的文化有關係。

福音廣傳到外邦,文化落差聽不懂,聽不懂就要進一步解釋,所以馬太福音第13章第36-43節,是當時教會解釋這段比喻的意義。可是有一些聖經學者,他們認為只要是福音,應該都是一樣,都是出自耶穌。我個人認為馬太福音第13章第36-43節,是後來早期教會重新解釋的,是為了要讓更多的人瞭解這段經文的意義而寫下來的。

馬太福音第13章第37節,耶穌說:那撒好種的是人子(馬13:37),人子就是代表上帝的兒子,人子也代表耶穌基督,這是引用但以理書第7章第13節這段經文的背景,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但7:13)。人子是從上帝來的救贖者,這塊田地就是世界,所以,耶穌把最好的福音,帶到這個世界,福音就是最好的種子,而稗子就是邪惡者。聖經中提到「邪惡」一詞,它的意思就是代表離開上帝的力量,是引誘人離開上帝的力量。列王記的作者在評鑑一個帝王是好、是壞,就是以「這個王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這句話來形容,意思是這個王離棄了上帝,以「邪惡」的字眼來表示。

馬太福音第13章第38節,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馬13:38),稗子是屬於邪惡者的人,魔鬼和邪惡者可以劃上等號,魔鬼就是一股力量,會拖人離開上帝的教導,這就是邪惡的力量。而收割的是天使,天使會把稗子與麥子區隔出來。
我們每一個人出生時會帶來二個東西,一是天使,天使在我們的身上;二是生命冊,生命冊不是我們自己寫的,是天使寫的,天使記錄人的心思意念。人是帶著上帝的形象來的。有愛心的地方,會看到天使;沒有愛心的地方,會看到魔鬼、邪惡者。

希伯來書記載,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赤膊裸體向上帝交戰,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希4:13) 。啟示錄第20章,每一個死的人都要從地獄爬出來,把生命冊打開,上帝依生命冊進行審判。天使就是收割者,把生命冊帶到上帝那裡,讓上帝做審判,收割就是審判,審判就會分別好的、壞的,把壞的打捆,丟在火爐裡。「火爐」表示地獄的火,是審判懲罰。把好的收割起來,用「義人」表示好的,就是跟上帝關係很好,創世記第15章記載,亞伯來罕相信上帝,上帝看亞伯來罕為義人,這表示亞伯來罕跟上帝的關係很好。馬太福音第13章第43節,義人在天父的國度裡,像太陽發光。「光」表示生命,有生命的活力,有生命的力量。

真正的審判者不是我們,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瞭解別人的心思意念,只有上帝才會知道。每一個人本來應該都有上帝的形象,但是有的人被誘惑離棄了上帝。審判的時候,只有上帝知道是誰離棄上帝、是誰遵守上帝的道。

教會就好像一塊田地,教會裡各式各樣的人都有;聖經中記載,聖殿中有二個人在祈禱,一是法利賽人,一是稅吏,猶太人中的三種罪人:一是稅吏,二是妓女,三是小偷。耶穌是妓女的好朋友,妓女用最貴的香油抹耶穌的腳。我們不要做審判者,要做光照耀著,我們要迎接這些人來教會,因為我們也是罪人,真正的審判者是上帝。各位兄弟姐妹,社會中有很多被遺棄的對象,我們應該邀請他們來教會,一起享受上帝拯救恩典的愛,使我們的生命有平安喜樂,願上帝賜福我們。

一同來禱告:

我們的上帝,謝謝你,你讓我們有這樣的機會一起分享聖經的話語,願你的話語成為我們生命的力量,感謝你的恩典,奉主耶穌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