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非常對話,日常恩典


講道內容
講題:非常對話,日常恩典
經文:約翰福音10:7-18
主講:張主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四月三十日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可以回到和平長老教會來分享,藉這個機會要向大家說聲謝謝,感謝在座的許多人在我媽媽生病時陪她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程,當時我還在神學院接受裝備,無法分身照顧媽媽,您們不但陪伴照顧進出醫院,更為我們的家庭奉獻,分擔了我們經濟上的負擔,我一直不知道你們是誰,可是我知道你可能在其中,我誠摯的向您們表達深深的感謝。感謝主,祂使我們聚集在這裡,因為祂,不論我們生命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知道我們並不孤單,我們知道在這裡我們有實質的盼望,我們有實質的家人。我們更知道,在我們每一位家人能力所及的範圍以外,有那位我們可以一生一世仰望的上帝。今天邀請大家一起來分享這段經文,看上帝透過這段經文要跟我們說些什麼。首先邀請大家一起來禱告:
愛我們的父神我們謝謝你,賜下你寶貴的獨生子來到這世間,成為我們寶貴的榜樣,更成為我們一生無法觸及的救贖。你顧念我們的軟弱,你看見這世界的破碎,因此你來到這世間。你與我們說話,你與我們同住,你為我們死在十架上。主啊願這份愛真實的讓我們的心可以扎根於祢,讓我們的信是有根有基,明白祢的恩典每一天常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明白這奇妙時刻祢的同在,每一日與我們在一起。願祢看顧保守我們以下時間,讓我們不論是聽的與說的,都能與祢相遇,並被祢的愛所觸及,把我們每一位交在祢的手中,我們這樣禱告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今天以「非常對話,日常恩典」這個標題來跟大家分享這段經文。這是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經文,幼時第一次聽主日學老師講述這個故事時,看著老師手上的圖片,心中浮現的畫面就跟像投影片上這幅圖一樣:耶穌坐在井邊,撒馬利亞婦人則跪坐在耶穌前面聽耶穌講道。長大識字後透過聖經文本再次接觸這段經文時,發現好像有一些事情不太一樣。如此美好的畫面,級或真實出現在他們之間的談話,也不過世那一瞬間。怎麼說呢?讓我們來細看經文。
約四,3-6指出他們對話的時間是在中午,且耶穌應該顯得疲累且風塵僕僕,真正的畫面不會給人如此柔和美好的感受。此外,在那個時代陌生的男子與女子,豈可坐得如此靠近?就算不是夫妻,至少也是朋友吧?然經文透露這女子一開始應該不太敢跟耶穌搭話,因為她是撒馬利亞人,而耶穌是猶太人、因為她是女人而耶穌是男人,她如何能夠(像圖中所畫)放膽地跪坐在耶穌面前聽他說話呢?隨著我漸漸長大明白事理,我心中這幅圖像慢慢地開始被拆解…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也是我年少時在和平教會的學習之一,我們的信仰開始被拆解,然後重建。這也是為什麼我目前在大專學生中心服事的主要方向,就是幫助學生從「聽別人的見證」到「自己見證上帝」、從「聽」主日學老師說故事、爸爸媽媽說故事,到「自己讀」聖經。
讓我們再回到經文,經文特別強調耶穌「必須」經過撒馬利亞。我們都知道耶穌本來在猶太地教導群眾,之後又回到加利利。地理位置上,從猶太到加利利最快的路徑是經過撒馬利亞的直線路徑,雖然是山丘地形,但也不致於崎嶇難行。可當時的猶太人通常都會繞行約旦河谷到達加利利,主要的原因是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長期以來處於敵對關係,且猶太人基本上看不起撒馬利亞人。撒馬利亞人是以色列南北國時代,被北國即亞述帝國留下來的那一群最邊緣最沒用的人,亞述帝國只帶走像但以理那樣年輕有為的知識份子,而這一群被留下來最弱最窮的人,為了求生存不得不與外族通婚,成了血統不純正的猶太人。撒馬利亞人的信仰也發展為以摩西五經中心,認為在基列心山上敬拜才是正確地對神敬拜(經文中的井,就在基列心山下)。這使得猶太人除了鄙視撒馬利亞人不純正的猶太血統外,更將他們視為信仰上的異端,因為猶太人堅信之後多數的經文記載,以耶路撒冷城的錫安山為聖山。血統與信仰這兩個重大因素,再加上兩族之間不時發生的戰爭攻擊事件,使得這兩個民族在禮儀上、在歷史情感上、在民族情感上難以合一,甚至無法和平共處。這樣的背景構成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場景,「有一個撒馬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她說:『請你給我水喝。』(  那時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  撒馬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沒有來往。」(約四,7-9)。 婦人聽見耶穌跟他搭話時非常驚訝,一個陌生猶太男子竟然主動向撒馬利亞婦人說話!
回到經文故事場景,正午時分在城外四下無人的井邊。多數的人應該會選擇清晨或黃昏比較不熱的時候去打水,這位撒馬利亞婦人在日正當中時前去取水,我們可以想像她遠遠的就可以看見耶穌一個人坐在井邊休息。換成是你,會不會繼續走過去?大部分的男生可能會說,就走過去啊!女生則可能會有所遲疑,為什麼?因為可能有危險啊,陌生男子、四下無人,這代表著有可能發生危險,那為什麼她還願意向前呢?一定是某個比自己可能遭遇危險還要更迫切更需要與渴望,這可能是自己對水的需求、可能是家裡有人等著要用水、可能是她必須要完成打水任務以免招致責難...,種種可能使得她寧願冒險前往打水。
讓我們先來了解經文的輪廓,再一起來想想看,經文敘事中的明示與留白。有些注重文學方法的聖經學者,認為聖經文本之所以可以承載上帝的真理,就是因為聖經中有一些空白的地方,讓我們可以把自己放進去。這當然不是說我們可以隨意解讀聖經,因為聖經中所記載的事件與內容均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我們必須先暸解聖經的背景,才能從當中正確理解我們可以詮釋的空間。
這位婦人為什麼選在中午打水?這個問題常在聖經註釋書中首先被提起,她在罕見的時間打水表示她有可能被排擠,這顯然是根據接下來經文所揭露的內容而得的推論。原來她曾有過五段失敗的婚姻,而現在的伴侶不知是誰,但可確定並不是她的丈夫。在當時的社會裡,她的情況必定是難以見容於社群而被排擠的。接著就是剛才提到的問題,為什麼她明明知道危險還要去,是什麼動力驅使她必須涉險前往?而這個時候她又是怎樣看待耶穌?我常鼓勵我的學生在讀經文的時候,把語氣讀出來,撒馬利亞婦人回答耶穌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呢?」(約四,9)會是什麼樣的語氣?婦人這時候想法是什麼?她是用什麼態度來看這件事情?
接著,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上帝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約四,10)。試用平常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邏輯想想,婦人只是很驚訝的點出耶穌與自己原是分屬兩個不相往來的族群,不應該有互動。但耶穌接下來回答的內容,這是請求幫助的人應該有的語調內容嗎?他跟婦人要水喝,但他接下來說,如果你知道我是誰,你就會跟我要水喝。這樣的對話確實讓我們覺得疑惑,換作我是撒馬利亞婦人,我大概會覺得這個人不太正常,覺得遇到瘋子,可能警戒心又更提高了。沒想到婦人沒有因此結束對話,反而認真回應耶穌然後婦人就對耶穌說,他也還蠻認真回應耶穌,「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裏得活水呢?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兒子並牲畜也都喝這井裏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 (約四,11-12)。身為約翰福音的讀者,我們都知道這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沒錯,耶穌比雅各大。但在故事裡面,約翰用很反諷的手法告訴我們,撒馬利亞婦人本意應該是要諷刺耶穌,要他清醒一點,你以為你是誰!結果這句話卻歪打正著,耶穌確實比雅各大,只是這個時候婦人還不知道他是誰。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3-14)。如果你是這位撒馬利亞婦人,聽到這樣的回答,會做何感想?約翰福音中的耶穌真是令人難以理解,說出來的話總是留給我們很多詮釋空間。這位婦人到底是怎麼解讀耶穌這番話,她回應耶穌的那番話又是什麼意思呢?耶穌用超乎常人認知的內容來回答她的第一個疑問,她卻繼續接話,表示婦人沒有要結束這段對話的意思,那麼婦人問耶穌,難道你比我們祖宗雅各大嗎?用意是挑釁嗎?難道不怕危險嗎?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約四, 15),婦人是用什麼樣的口氣說這話呢,是懇切還是不屑?我相信後者的程度比較大。耶穌接下來的回答,直接打中婦人的痛處,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婦人說,我沒有丈夫(約四,16-17)。素昧平生的兩個人對話至此,耶穌應該要禮貌的道歉並結束對話了?讓我們想像經文的畫面,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 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約四,18),彷彿耶穌看著婦人,似是自言自語又似是對著她說出婦人的經歷與現況。婦人聽到這話立刻說「先生我看你是一位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敬拜,你們倒說應當敬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約四,19)。有些釋經學者認為婦人說這話是因為被耶穌戳到痛處而嘗試轉移話題,但我寧可相信這位婦人是認真誠懇的在跟耶穌討論。曾經有五個丈夫是什麼樣生命光景,耶穌用什麼樣的口吻來講這些話,然後接下來為什麼他稱呼耶穌為先知?當代教會所說的先知,或說當代某些教會所說先知的恩賜,是指可以看見未來的能力。但在這裡耶穌所彰顯的不是看見未來,而是了解與明白婦人過去所經歷的事,顯然婦人並沒有因為耶穌揭發她那不尋常的生命狀況就退卻或生氣。因此我能想像耶穌說話的口吻,當他說出婦人生命光景的時候,婦人感受到的是被接納與了解,也許她想著「哇!這個人早就知道我的底細了,但他還依然願意跟我說話!」擁有過五位丈夫的這位婦人,平常有什麼樣的人會跟她說話呢?這些人又是用什麼樣的口吻跟她說話呢?
耶穌隨後講了這一段經文裡面最長的一段話,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 上帝是個靈( - 或無個字),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21-24)。 耶穌肯定了救恩出來的地方,如果你是撒馬利亞婦人,你心裡的感受會是什麼?噢!又來一個大猶太主義的人,我們撒馬利亞人就是次等的。但事實上今日的我們都明白,耶穌正一步一步的告訴撒馬利亞婦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你眼前這個人是猶太人,而真正的敬拜上帝不是著眼於「在哪裡敬拜」,而是要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就可以了。對這位婦人而言,這是什麼樣的信息?我相信是一個釋放的信息,撒馬利亞人即便對自己的信仰有信心,對於與猶太人之間在宗教上的分歧點仍然感到焦慮,萬一自己敬拜的方式錯了、萬一猶太人是對的,那撒馬利亞人就會是失落的那一群人。這位婦人對於可能對於自己信仰敬拜的方式感到不確定,即便知道自己是邊緣人,她仍然渴求那一份進入天國的盼望,那一份生命可能有轉機的盼望,因此婦人很在意應敬拜的地點。當她發現耶穌非比尋常,且認定他是先知的時候,她問耶穌到底要在哪裡敬拜,對我而言,她並不是意圖轉移話題,而是她真的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希望、有沒有盼望。耶穌又說上帝是個靈,所以敬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祂,此時婦人話鋒再轉又回耶穌的身份身上,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約四,25),她說這話是在跟耶穌求證嗎?不,這不是問句,可以說幾乎是告白。 耶穌回答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約四,26),婦人得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我就是」。
經文走到第27節時,稍微岔開主題描述進城買食物門徒返回時的情景,當下門徒回來,就希奇耶穌和一個婦人說話;只是沒有人說:「你是要甚麼?」或說:「你為甚麼和她說話?」(約四,27)。門徒的反應顯示出當時猶太人認為正確且應該的態度跟舉止,是不應該與撒馬利亞人有來往,尤其是撒馬利亞女人,他們大概沒想到竟還是耶穌主動與婦人說話。撒馬利亞婦人則是沒有理會出現的門徒,留下了水罐往城裡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來看,有一個人把我所做的一切都說出來了,難道這個人就是基督嗎?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裏去(約四,28-30)。這故事最後的高潮是,我們發現這位婦人成為一個宣教士,她幾乎把全城的人都帶到耶穌面前。這又一個是令人不解的描述,如果你今天得到了一個好消息,第一個想回去跟誰說?通常答案是對自己很重要的人,父母、兄弟姊妹、男女朋友...,無論如何都不會是路人。但這個婦人卻是跑回城裡逢人就說。而且回到經文一開頭,婦人為什麼要選在中午來打水?或許就是為了閃避這些排擠她、在她身上貼標籤的人,她為什麼要跟這些苛待自己的人通報好消息?又或者如前文所述,婦人可能因其他原因必須冒險打水,但現在這個原因好像一點都不重要了,因為她發現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放下水罐,急著回去跟大家分享。
儘管我們這樣梳理過一次經文,我相信大家對於聖經文本中沒有說出來的內容仍有很多疑問在心中,這位撒馬利亞婦人連名字都沒有被記下來,正因如此我可以從她身上看到很多人。她明顯地從原本一個被標籤、被排擠的人、或是罪人,過去的聖經詮釋主要把她視為一個有罪的婦人,因為她有過五個丈夫,實在太令人訝異。接著我們慢慢從經文裡面看見她其實是是一個受害者,可能是被排擠的,或用現今的話來說,他可能是被霸凌的,當然她也許是罪有應得。但是最後我們看見她變成一位見證人,一位福音的使者。這一段與耶穌非常的對話,帶出我們看見福音的果效,他從一個邊緣人、一個無法被肯定的人,成為一個走向群眾而且帶領群眾踏上正確道路的使者。
讓我用我在撒馬利亞婦人身上所看見的人,試著回答前面段落裡沒有被回答的問題。也許她叫阿珍,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即使處於男性主義的社會氛圍中,父親仍教導她識字讀書。阿珍長大後發現自己的能力不比男生差,甚至更好,她不明白這個世界為什麼不讓女孩子也有機會接觸知識。阿珍嘗試與人討論心中的疑惑,使得男人們感到訝異不悅,認為這不是女人該有表現。阿珍被排斥、被人說她強出頭、被人說她不應該,但阿珍沒有屈服,更決定不要當一個平凡的人。五段婚姻中的第一段可能是依循傳統由家人安排,阿珍以消極的作為使丈夫與她離婚,接著嘗試尋找自己想要的幸福,可惜接二連三的失敗了。阿珍一直以來也為撒馬利亞人的未來擔憂,在羅馬帝國強勢統治下,他們是如此的弱小,更不用說他們的鄰居猶太人,那麼的看不起他們。撒馬利亞山區不是一塊富裕的沃土,而是一個貧脊的地方。她為此感到擔心與關心,她不想與不友善的社會群體一般見識,於是決定獨來獨往,只在自己準備好的時候才想跟別人開始對話。但是這一天耶穌闖入了她的日常,使她必須在意外的狀態下開始對話。我們從她跟耶穌對話的內容發現她對信仰確實有理解,撒馬利亞人對先知的理解和猶太人不一樣,對他們而言先知只有兩位,第一位是摩西,第二位就是那位彌賽亞。當她在對話中宣認耶穌是先知的時候,下一步走向彌賽亞的時候已經愈來越近了。阿珍內心渴望這個世界是不分男女性別的標籤、是不分撒馬利亞人與猶太人的標籤,所有人都可以共享資源,比起武裝革命獨立,她更想要一步一步用教育啟蒙的方式開創一個新的未來。她從耶穌的話語裡面,明白「應當在哪裡敬拜」這些形式會過去,上帝真正在意的是一個人的心靈和誠實。她在耶穌身上看見與自己類似的夢想,他在耶穌身上看見彌賽亞的能力,他從耶穌那裡感受聖靈的感動。一直以來她所期待的,就是自己所有的族人也能跟她有同樣的看見,她跑回城鎮裡面呼喚每一位遇到的人。如果你們不願意聽我的,至少你們願意聽他的吧,來啊!我遇見了彌賽亞!來,我看見了未來!所以阿珍跑回城裡逢人就說、逢人就呼召、逢人就邀請。我看見受苦的阿珍,可能因為先天因素無法懷孕生子,在那個時代是一個不稱職的妻子,她很可能從大老婆慢慢的被人家賣為姨太太,她的行情在婚姻市場裡面真是每況愈下,她很努力卻仍無法改變,再也無法忍受而選擇逃離。她的同伴是跟他一樣在婚姻中受虐而逃離的女人阿娟,他們從婚姻制度裡面逃走了,從這個社會經濟結構面逃走了。她們為了躲避耳目選在中午來打水。而這天中午同伴生病了,阿珍必須獨自來打水,她感到害怕,只想趕快完成打水,不太想跟耶穌多說什麼。但耶穌說的話使她感到非常好奇,她也渴望一個新的世界,不受壓迫的世界、不被剝削的世界,她在耶穌的話裏聽見與了解到,心中渴求的世界是有機會實現的,但唯有所有的人一起領受這個福音,這個世界才有可能發生,因此她跑回去逢人就說。
從撒馬利亞婦人身上,我也看見一位母親阿芬,她有一個很特殊的小孩(肯納兒),大家視她為不稱職的妻子,因為她管不好的自己的孩子。第一任丈夫過世之後帶著拖油瓶的她,一段婚姻換過一段婚姻,今天小孩又不小心把她早上打的水打翻一地。現在跟她在一起的這個男人還沒有承認她為妻子,她還在試用期,她立刻拿著水瓶想要補救這一切,不想讓男人發現小孩闖禍了,她想要掌控一切,為了求自己與孩子能得到一個名份,擁有溫飽。她來到井邊冒險打水,沒想到耶穌跟她講話,耶穌告訴她一個沒有猶太與撒馬利亞人的分別的世界、一個單單注重你的心靈和誠實的世界,阿芬看見孩子未來的希望,她跑回去逢人就說,唯有大家都領受這福音,這個世界才有可能臨到。
不管阿珍、阿娟、還是阿芬,打水可能是她們每天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沒有水她們全家就活不下去,但沒想到這一天,耶穌在他每天每天一定要走的路徑旁邊等她、跟她說話,原本的相當重要的水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他得到了一個更重要的東西。邀請大家花一點時間好好思考,我們的生命中是不是有哪一些標籤,像這位撒馬利亞婦人一樣,不想要讓人知道,以至於我們無法進入人群?在我們生命中,是什麼東西如同井水一樣支撐著我們,對某些人而言是出國旅遊,才能撐著度過上班百般無奈難熬的日子;對某些人而言是未來的夢想,才能撐著在學校認真上課忍受考試的壓力;對某些人而言是仇恨;對某些人而言是井水;對你而言又是什麼呢?
是否也讓我們生命中的缺乏與渴望能夠成為我們與神相遇的契機,上帝的恩典早已賜下,因此我以日常的恩典作為今日的命題,只是我們還沒有展開這段非常的對話。如果你有這樣的經歷,感謝上帝,讓我們再一次來回憶這一段與神相遇的過程,思考我們的期望及夢想,結合上帝的期待與計畫,我們屬於哪個群體、我們帶著什麼樣的福音使命,我們要回到那裡,向大家訴說這個好消息。盼望我們每個人都如同撒馬利亞婦人一樣,被感動、被醫治,帶著新的使命,成為我們每一天生命向前的力量。
今天帶大家循著經文的脈絡思考,也正是目前總會大專青年事工所做的服事。總會大專團契是以各大專院校學生為基礎,來參加的學生不一定是基督徒,也不一定是在長老教會聚會的孩子,學生各自的背景與差異可能比教會中的團契更廣大,要成為一個團契,我們需要跨越更多的藩籬。在這個故事裡,耶穌跨越了種族、跨越了社會階級、跨越了性別、跨越了甚至是宗教的界限,呼召撒馬利亞婦人來成為神的兒女。這位撒馬利亞婦人以同樣的信心回應耶穌,跨越了性別、跨越了種族、跨越了文化、跨越了撒馬利亞人與猶太人的宗教藩籬。每一次與神相遇,其實我們都需要做這樣的事情,耶穌已經來為我們開路,在兩個禮拜前我們剛剛慶祝過(復活節),這條路已經開了,等著我們一步一步地走過去,而我們不是一個人走過去,等著我們與我們所愛、所珍視的人,與神所珍視的人一起走過去!現在世界真實的破碎,我們似乎過著每天取井水般踏實的生活,忽略了單單只有井水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生命的活水為我們帶來整個身份的翻轉。撒馬利亞婦人透過對話、透過與神相遇,由一位罪人、被看不起的人,進一步成為福音的使者、成為神榮耀的兒女。我們是不是已經準備好要與神展開這樣的對話,在我們每日取水之處、在我們試圖彌補我們生命之中的缺憾與乾渴之處、在我們真實地承認並面對我們得生命光景之處,我們與神對話,求神醫治安慰帶領我們。
我們一起來禱告。
愛我們的父神我們謝謝你,你是如此願意打破種種藩籬與我們說話,願你看顧保守我們當中每一位,沒有人失落,我們真實地成為你的兒女,幫助我們每一位無論我們認識你多久,我們時常回到你面前,回憶紀念並且感受你賜給我們生命的活水,如此的豐富、如此的踴躍、如此有能力,把我們每一位交在你的手中,帶領我們未來的道路,我們這樣感謝禱告,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歡迎光臨


講道內容
講題:歡迎光臨
經文:約翰福音10:7-18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一、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是教會舉行洗禮和聖餐的日子,教會歷史中,從很早便開始在復活節期時洗禮,甚至一年之中只在復活節期舉行洗禮,透過從耶穌受難到復活的歷程,讓相信耶穌預備要接受洗禮的基督徒們,也和主耶穌一同體會同死同埋葬,又同復活的喜悅。而今天也有一些受洗兄姊的親朋好友,一起來觀禮。牧師特別要向你們說「歡迎光臨」,同時也要用「歡迎光臨」做為今天主日講道的信息,一起來看這段聖經要對我們每一位說些什麼。
這段經文出自約翰福音書,是耶穌的一位學生所寫耶穌的生平事蹟,這段經文一開始寫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這是表示以下所講的話是重點,耶穌說我是羊的門,我是好牧人。整本約翰福音中共計載七個耶穌說「我是」,是說起祂是怎樣的一位,以及祂來世上的目的。耶穌用當時以色列地方孰悉的牧羊情境作比喻,以下我們分別透過羊的門和好牧者,來認識耶穌以及這和我們的關係。
二、我是羊的門
「羊的門」,因著當地氣候和環境,牧羊人要將羊群趕到不同地方吃草,有些地點太遠當天無法返回村落,晚上就在山野中設立簡單的羊圈,以簡單的護欄圍著,只能從一個出口進出,牧羊人晚上就睡在出口,顧守在門口的牧羊人就如同門。要不是從這裡進出的,就是小偷和強盜。在和平教會洗禮前,除了需要上學道班課程之外,還需要請他們寫下自己為什麼現在要受洗的見證,記下他們是怎樣認識耶穌,進而相信耶穌的過程。因為這是生命中重要的決定,透過寫下如何決定口裡承認、心裡相信耶穌為主和救主,來釐清自己為什麼要洗禮。換句話說,每一位都是透過耶穌進到信仰之中,耶穌就是信仰的門。
信仰的門也是一個具象的事物,幫助我們來理解信仰中一個神學主題,就是「人的自由意志和上帝的揀選」。基督信仰中,我們說上帝讓人能用自由意志決定是否相信,不是出於強迫的。但另一方面,我們又相信上帝是全能全知的,祂也早已預先揀選相信祂的人。在人的自由意志和上帝的預先揀選之間,好像是二選一的選擇題,如果是自由意志就不可能是上帝的預先揀選,如果是上帝預先的揀選就不可能有人的自由意志,好些人在這問題中會卡關過不去,因為看似超出常人的理智。
但從開始要走進耶穌這信仰之門的時候,是透過認識耶穌和上帝的愛,從聖經中認識上帝在歷史中的啟,在教會生活中體會彼此的關懷和經歷神的見證,讓每一位決定要接受耶穌的人,是出於他自己的自由意志來做決定,只要口裡承認耶穌,心裡相信耶穌,就能藉由耶穌走進這信仰之門。但走進去之後才發現信仰之門的另外一側,寫的是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的揀選,能夠信主都是上帝的安排和引領。面對信仰的選擇題,當我們從一個主觀經歷的過程來看,這兩者並不互相排斥,而是從不同角度和時間序來理解。信主的當下是我們自由意志的決定,但事後才越來越感受到,原來連我們的自由意志都需要在上帝的揀選和恩典保守中。而這信仰的門,是主耶穌,耶穌說:「我來了,是要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得生命是拯救,是讓耶穌成為我們的「救主」,但耶穌和我們的關係,不僅是要當我們患難中的拯救者;祂來了,更是要我們能得到豐盛的生命,這時這位耶穌也要成為我們的「主」,讓耶穌掌管帶領我們的生命方向。牧師要對今天受洗、新加入的弟兄姊妹說,進到耶穌的門之後,要和我們和平教會的兄姊們,一起透過連結於神,領受祝福,與連結於人,成為祝福,讓我們這信仰的環境中繼續成長。
三、我是好牧人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提到自己的第二個身分,是好牧人。每次受洗學道班中最常被問起的問題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有何不同?」如果有人問你,你會怎麼回答?其實,問有什麼不同的同時,也要說明什麼是相同的。我們都是相信耶穌基督、都有同一本聖經。在教會歷史中,耶穌的門徒去傳福音,建立教會,一開始就是同個教會體系。期間經過一千年,分為東正教(原本在土耳其,後來朝俄羅斯和希臘發展),和天主教(當時的西羅馬帝國範圍)。天主教再過五百年,由馬丁路德、加爾文等開始宗教改革,就是現在所稱的基督教。而宗教改革的精神,是回到聖經,回到因信稱義(不是靠行為或善行),萬民皆祭司(每個人都可以來到上帝面前,因此教堂中沒有告解室),強調讀聖經。在教堂內的布置,天主教有圖像、聖徒和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形象,而宗教改革後的基督教,則沒有這麼多形象的出現。另外,神職人員的稱呼也不同,基督教稱為牧師,天主教則是神父和修女。牧師可以結婚,因為聖經中並沒有規定神職人員都要守獨身,耶穌的門徒彼得有岳母,表示他也曾結婚。而基督教逐漸有女性的牧師,但天主教到目前還沒有女神父,只有修女。牧師(Paster)的「牧」,是牧人的人,和神父(father、Priest)相比,更有將牧師角色表達出來,牧師,就是像牧羊人一樣照顧會友。而耶穌說好牧人和雇工的不同,好牧人願意為羊犧牲生命,面對來攻擊羊的野獸、或小偷和強盜,牧羊人願意付出代價。路加福音書中記載耶穌說過的100隻羊,走失1隻的比喻,耶穌將放下99隻已經在羊圈中的羊,去找那1隻迷失的羊,讓我們看見好牧人的模樣,這也成為許多藝術家繪畫的主題,就是這個好牧者的耶穌形象,吸引歷代的信徒,因為耶穌祂說到也做到了。
四、約翰.哈伯(John Harper)的故事
牧師準備信息時,看見一個名叫約翰・哈波牧師的事蹟。他是誰?一個英國人,有一次和他的女兒搭船前往美國,夜晚聽見巨大的碰撞聲,出來一看,竟是船擦撞到一座大冰山,大家猜猜看那艘船的名字是什麼?英文字T開頭的,沒錯,就是鐵達尼號,那艘當時號稱最大最豪華的客輪,在1912年4月10日自英國出海,經法國前往美國,在4月14日晚上11:40撞上冰山,約翰・哈波牧師將他六歲的女兒娜娜送到救生艇請人照顧,然後他自己在船上引導人「婦女、小孩和還沒得救的人先上救生艇」,之後船開始有爆炸聲,許多人跳下冰冷黑暗的海水中,約翰・哈波牧師也跳下,當晚約有1500人在冰冷的水中,在低溫到快要讓人昏迷的海水中,根據沈船後的生還者追述,牧師在黑暗冰冷的海水中,努力的游到許多人的身邊,要人禱告相信主耶穌。他來到一位年輕人在碎木板上,問那年輕人說「你得救了嗎?」那年輕人說還沒,牧師努力要向他傳福音,但那年輕人很震驚並且拒絕了。那時這位牧師脫下自己的救身衣,給他並說「你比我還需要這」,就游到其他人那裏。幾分鐘之後,他又游回到那年輕人身邊,並帶領他接受耶穌為救主。那天晚上,有1528位在水中,最後只有6位獲救,包括那位在碎木頭上的年輕人。    四年後,這些當年的生還者聚集,這位年輕人淚流滿面地站起來,說起牧師怎樣在那情況中帶領他信主,最後牧師因為太虛弱而沉入水中,他最後的一句話是「當信主耶穌基督的名,就必得救。」原來好牧者和雇工是如此的不同。
眾人孰悉的鐵達尼號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愛情故事、還有沉入海中的寶石,但這一位愛人靈魂的牧者,願意犧牲生命救人靈魂,甚至不惜自己生命,卻是真真實實愛的故事,彰顯了耶穌的愛。即使好萊塢不會讓大家記得這個人,但我相信,上帝的僕人做了他所該做的,上帝都知道,上帝都紀念。約翰・哈波牧師捨棄他的生命,好讓其他人可以被拯救。主耶穌說「沒有人奪去我的生命,是我自己捨的。」耶穌甘願捨棄生命,為了我們,因著順服上帝的命令,成就這樣愛的犧牲。也因主耶穌的復活,證明他所說的都是真實,讓我們有那永生的盼望在基督耶穌裡面。
五、結論和回應
親愛的弟兄姊妹,牧師將今天信息的題目取為「歡迎光臨」,因為耶穌說祂是羊的門,祂是好牧人,這都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透過祂,跟隨祂回到上帝面前。雖然「歡迎光臨」是髮廊、在火鍋店、燒烤店、服飾店等商業場所中常聽到的,所要表達的是歡迎客人,讓客人受到注意,同時也提醒員工注意到客人上門了。不知大家在商店中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如何?有時會感覺嚇一跳,或者因為時常聽見而逐漸習慣。但牧師要請大家記得,當下次你再聽到歡迎光臨時,請記得今天我們在教會中聽到的「歡迎光臨」,在這裡是代表耶穌祂要成為我們的好牧者,我們可以跟隨祂,祂也是信仰的門,讓我們可以透過祂得到生命,並得到更豐盛的生命,不僅自己得到祝福,也會讓周圍的朋友和家人得到。
想想我們的一生,有些時候也好像當時很多人期待登上鐵達尼號一樣,想要登上目前最頂峰、最時尚、最尊貴的旅程,甚者想要在那最高級的頭等艙中品味人生。鐵達尼號的遊客們登船的時候,不知有沒有那樣一字排開的歡迎光臨,或許對許多努力打拼的人來說,我這一生如此拼命,為的就是得到這樣尊榮的報償,這本就是我努力所該得的,這是我努力打拼的目標。
但就像當年登上鐵達尼號首航上種種的人,登上當時最大的船,並不確保旅程就是美好平順。同樣的,我們一生在努力的許多目標,不管是哪一所大學科系、哪一份職業、哪一張證照,哪一個職稱,或嫁到一個好丈夫,娶到一位好老婆等。那些看為寶貴的目標,的確是重要卻都不是永久的。直至今日,我們依然記得約翰・哈波牧師,因爲他真知道生命的真實意義和永恆價值。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的信息也是為了我們每一位,因為我們信仰並非遠離世界,我們仍像在一艘船上向前旅行,但我們可以有所選擇,選擇更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耶穌要我們領受恩典,也邀請我們和他一起同工,雖然我們實在無法保證,能像約翰・哈波那樣,面臨如此危急之中做出這樣的決定。但上帝的確也將一些人安放在我們周圍,就在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和他們見面、傳LINE傳FB,一同聚餐,一同旅行,和他們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心情。但我們可曾認真想過,耶穌說祂還要將另外在圈外的羊領回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我們應當把握現在的機會,每一位都是和主耶穌同工的小牧者,從主耶穌那裏承接這樣的角色,與人分享見證,為人禱告,和神同工,和神親近。
待會請大家特別看著來到台前的弟兄姊妹和他們的親友,他們不能只靠教牧團隊來照顧,大家也一起照顧這些新來的羊,使他們在此成長,直到有一天他們也能在教會中照顧別人。我們是羊、我們是小牧者,我們是否把握生命中每一次的機會,和主同工?你可願意以此,來回應上帝給予你的滿滿恩典呢?
最後顯示的這張照片,和今天的主題有關,那是一頭曾經山洞中走丟六年的羊,很特別的是這頭羊沒有餓死,後來還被牧羊人找回來。請大家仔細看這張照片,這曾經是我們,離開好牧者的模樣,六年的毛,已成為身上20公斤重的重擔,但當我們再次回到好牧人身旁,我們將可以把身上的重擔都卸下來,可以大大的鬆一口氣,就算再來的日子,還是會有困難,還是會有難過的事,還是會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事情要擔心,但我們只要在主耶穌身旁,會發現原來依靠祂是如此的美好。主耶穌說,我是羊的門,我是好牧者。
歡迎光臨,是個親切的招呼。而今天我們主耶穌正對我們每一位說,歡迎光臨,歡迎回到屬靈的家,這將是我們一生中最渴望聽見的慈聲召喚,當有一天,我們也將在天上眾天使聖徒的列隊歡迎中,再次聽見那溫柔的聲音「歡迎光臨」,那一天,我們將與主耶穌一起,永遠與主同在,這會是我們最終極的盼望和喜樂。為了那天的到來我們有極大的盼望,我們更願意靠主恩典,天天持守這份信仰,甚至忍受一些痛苦和犧牲,活出榮耀益人的生命。願神賜福聽祂話語,又去遵行的人。阿們!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這是啥款的疼?→!


講道內容
講題:這是啥款的疼?→!
經文:約翰福音 20:19-31
主講:楊博文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四月十六日

哈利路亞!主已經復活!主耶穌基督已經從死復活是我們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價值!保羅藉由哥林多前書告訴我們「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
「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林前15:17)」
一、前言:全本聖經的中心思想
每一本書、每一幅畫、每一部電影、每一首歌,都有作者、畫家、導演、作曲者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他們都非常期待可以通過書本、電影、圖畫、歌曲讓我們每一位在欣賞作品的人,可以深刻瞭解他們所要告訴我們該作品的故事和主題。
目前我們的聖經新舊約總共有66卷,是40多位生活在不同世代的作者,他們都在同一位聖靈的啟示、感動之下、經過1600多年才完成的!我們在場有許多的信仰長輩、手中所拿的聖經陪伴他們走過人生許多歡喜、快樂、憂傷、痛苦的日子;我們在場也有剛剛才加入教會開始要認真研讀聖經、渴慕真理的新朋友!若是有機會讓我們一起分享,整本聖經中,你看到什麼?整本聖經中心的主題是什麼?你會如何回答呢?不論舊約或是新約,都如此清楚又明確告訴我們:整本聖經都是指向這個中心的主題,也就是-疼愛我們的天父上帝差派祂獨生的愛子-主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並救贖我們脫離罪惡的綑綁,讓每一位相信祂、祂所疼愛的兒女,可以恢復與上帝之間的親密關係;而我們在世上的日子可以享受平安、喜樂、有盼望的生命!也讓我們可以清楚確信將來有一天,我們將要去的地方,神所應允之地!
若是我們有機會研讀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福音書的時候,四本福音書的作者都是用許多的章節,非常詳細記載有關主耶穌祂在傳道三年之中、最後一個禮拜的記事!馬太28章中有8章(接近30%)、馬可16章中有3章(接近20%)、路加24章中有3章(接近13%)、約翰21章中有9章(超過40%),都是在記載主耶穌最後的這一禮拜所發生的事和主耶穌祂最後要交代我們的話。主耶穌祂在世上傳道有三年,3年乘以一年365天一共是1095天,最後這個一禮拜、就是7天,若是每天都很平均在記錄,7/1095 也不到1%;所以可以讓我們看到四福音的作者,他們都非常重視最後這一個禮,也就是這7天之中曾發生的每一件事!
期待我們可以通過他們所做的努力,讓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整本聖經的中心思想--上帝祂是那麼的疼愛我們每一位相信祂的兒女,因此差派祂獨生的愛子、道成肉體、成為人的模樣,實際經歷我們的軟弱和不足,以祂自己為例,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學習祂的樣式--如何時時與天父上帝保持有良好結連的關係,如同【葡萄樹和葡萄枝的關係(約翰福音十五0108)】、如何通過聖靈的幫助,盡我們自己的本分、大有能力不怕艱難、如同保羅一樣努力傳揚上帝國的福音!
二、本文-聖經記載許多復活的故事-以多馬的故事為例
新約聖經中記載許多主耶穌復活之後,顯現給眾人看的記事。這些記事都是要讓我們確信主耶穌就是基督,主耶穌就是上帝之子,信祂的名就可以得著永遠的生命!牧師今天要用耶穌十二個門徒其中之一的學生「多馬」為例,讓我們可以看到當多馬他再一次與復活的主耶穌基督相遇之後,他的生命是如何的轉變!約翰福音有三處的經文特別提到有關「多馬」的記事。其他福音書都只是提到「多馬」的名字而已。「多馬」Thomas原本是亞蘭文,他的意思是「雙胞胎」,又稱低土馬「Didumos」是希臘文。
1.第一處的經文是記載在(約十一11~16):當拉撒路生病瀕臨死亡之時,耶穌要到伯大尼去看他,多馬對其他的門徒說:「我們也去與他同死罷!」牧師相信「耶穌讓拉撒路從死復活的事件」(約十一41~45)讓多馬以及與祂同行的學生,認識到以及看到主耶穌有超越死亡的大能力,這件事一定讓多馬印象非常深刻。
2. 第二處的經文是記載在(約十四1~6):主耶穌在最後晚餐的時候,主說︰「我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那時多馬問耶穌說︰「主阿!我們不知道祢往那裏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耶穌因為多馬的提題就宣告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主耶穌祂為多馬也為我們每一個相信祂的人,指出一條永生的道路,指出一條與上帝「復合」的道路。  
3.第三處經文的記載、就是我們今天所讀的聖經節(約廿19~31)
當主耶穌復活夜晚顯現給學生看的時候,當時多馬並沒有在現場。多馬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內,多馬也和他們再一起。耶穌來,站在他們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也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 多馬說:「我的主!我的 神!」多馬再一次與復活主耶穌基督相遇真實的經歷,讓多馬謙卑跪下承認主耶穌是他生命的主,多馬願意再一次交出他生命的主權,讓主耶穌基督來引導及和帶領!
各位弟兄姊妹!多馬他是如何從懷疑到確信;多馬他是如何從「無關緊要」到「寧願為主犧牲性命」!我們應當誠實地問自己﹕「未曾與復活主耶穌相遇的多馬」不是我們今日許多基督徒生命的實況嗎?復活的主祂是多麼地期待要再一次與我們相遇,來改變我們「不冷不熱基督徒的生命」;復活的主祂是多麼的渴望要與我們面對面,讓我們願意降伏在祂的面前,對主說:「我的主啊!我的上帝啊!」
三、思考:通過我們今天所看的聖經節牧師要與我們一同來思考:
(一)這是什麼樣的愛?→!讓我們基督徒的生命,可以從習慣、懷疑到驚訝的信仰!
雖然多馬他曾親眼看到,主耶穌讓拉撒路從死復活這麼大的神蹟;多馬之前他也曾親耳聽到主耶穌清楚宣告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的真理!當主耶穌復活那晚,多馬聽到其他的學生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之時,牧師相信多馬他的內心如同茶壺內即將要煮沸的水一樣,一直翻騰不已;過去三年曾與主耶穌一同經歷過許多的事;過去三年主耶穌祂曾說過許多的話一直在他的內心浮現出來!如同電影畫面一樣、一幕一幕從他的眼前閃過!短短這幾天所發生的事是如此的多、是那麼的快、令人難以置信;多馬他目前仍然沒有辦法消化、思考以及反省!此時多馬他的內心一定相當的爭扎!
約翰福音書的作者期待可以通過多馬信仰爭扎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我們每一個人實在是沒有什麼好自誇的,我們大家都是與多馬一樣,在我們過去信仰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曾因為懷疑而對上帝沒信心;我們也曾因為沒有看到上帝在我們身上動工的證據、因而失去對上帝的信心;我們也曾因為我們只願意相信我們自己所認定的證據,所以我們一直都感受不到上帝的存在!可以這麼說﹕「我們在多馬的身上,看到過去的我、看到現在的我!」「多馬」他就像一面鏡、「多馬」他就像我們雙胞胎的兄弟姊妹一樣,將我們內心的懷疑、毫無隱瞞地展現出來,讓我們願意非常真實地面對我們內心的實況。
雖然多馬他在歷史之中時常被稱作是「多疑的多馬」(Doubting Thomas);他是一個對上帝沒有信心的人;他是一個「眼見為憑」的人;他是一個負面的教材;但是我們可以從約翰福音書作者所描述多馬他曾經說的話、多馬他的動作之中看到。多馬他實在是一個真認真追求信仰的人!多馬他並不滿足只是聽到別人對他所說的話他就相信!
多馬他是期待可以親眼看見、親手摸到,實際經歷到和復活的主真實的相遇;約翰福音書的作者邀請我們大家再一次、一同參與在多馬的故事之中,通過復活的主耶穌基督體貼多馬的軟弱和不足,主動再一次來到多馬和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將祂為我們世人的罪,那被釘雙手與被刺的肋旁,這個「愛的記號」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並且主耶穌用他那溫柔的聲音對我們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
各位兄姊!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有我們個人與主真實相遇的經歷,不是只有聽到別人對我們說的話,我們就簡單相信;這樣的相信是不比「我們與主真實相遇」的深刻!如同撒在石頭地的種子一樣,沒有確實的相信,當遇到患難或逼迫之時,我們很快就容易退縮了!我們不能「人云亦云,誠實面對我們內心的懷疑是比不完全的相信,更貼近真理、更靠近上帝。」當我們的信仰是從「?(疑問號)」變成「!(驚嘆號)」之時;當我們對耶穌基督的愛,是從「懷疑不相信」變成「驚訝確信」之時,這份真寶貴基督教的信仰,就要產生極大改變我們生命的力量!
四、結論﹕
只有實際曾經驗過愛的人,他才能向別人說什麼是愛?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將他所曾經驗到的愛、實踐在身旁的親人、朋友和鄰居的身上!牧師相信你今天會坐在此並不是偶然;除了我們個人有一顆熱切、渴慕追求信仰的心以外;牧師相信在你過去生命的經歷中、你確定曾通過我們教會許多弟兄姊妹彼此之間的關懷和愛,讓你願意將禮拜天分別為聖,來到禮拜堂敬拜上帝!
我們每一位基督徒都需要親自、自己願意在上帝和眾人的面前告白自己的信仰,主耶穌基督才可能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主,我們才會願意交出我們生命的主權,降伏在上帝的面前讓聖靈來引導、帶領我們的一生!
各位弟兄姊妹!你是否曾深刻經驗過上帝對你的愛呢?若是有機會讓你用三分鐘的時間,和別人分享「你曾經驗過上帝的愛?」你會如何來回答呢?牧師相信我們每一個人的答案都很不一樣!但是,這些不同的經驗分享都是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非常真實信仰的體驗、非常深刻信仰的反省,上帝都看這些為寶貝!我們要不斷地尋找上帝祂在我們身上動工的證據,我們也要不斷地經歷上帝祂在我們身上奇妙的作為!我們屬靈的生命才會不斷在成長!若是有一天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之中,若是遇到人生的困境,無論是任何無法掌控的大風大浪,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會有一份真切的確信,因為疼愛我們的天父上帝祂是超越我們目前所遇到的困境;因為疼愛我們的天父上帝祂要親自陪伴在我們的身旁和我們在一起,因為祂是以馬內利的上帝!
如同台灣早年的移民,當空的帆船、要從福建走過黑水溝(就是台灣海峽)之時、就會用許多的唐山石成為「壓船石」,壓在船的底層,避免帆船會搖晃;等待帆船安全來到台灣的時候,才將「壓船石」卸下,再載茶葉、米、糖...等回到中國。目前在台北「林安泰古厝」外埕所舖的唐山石,就是當時中國帆船來台灣,放在船底的「壓船石」。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的一生都需要有「主耶穌基督」成為我們人生中的「壓船石」,幫助我們有足夠的信心,來渡過我們人生中有可能會遇到的大風大浪!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上主的義僕


講道內容
講題:上主的義僕
經文:以賽亞書53:1~12
主講:陳光勝傳道師
時間:二0一七年四月九日
前言
從這個禮拜開始,我們將進入受難週。耶穌的受難與復活對我們而言帶來許多美好的應許。但是在耶穌復活後這快兩千年的世代中,我們卻依然看到這個世界充滿著無奈、暴力與傷害。許多人看著這些照片(禿鷹,越南女孩,311,921,isis),也確實做了很好的回應。但是正如最近大家關注的消息,敘利亞的化學攻擊事件,依然讓我們心中充滿沉重。甚麼時候這個世界才能真實的脫離這樣的處境,聖經中描述的「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甚麼時候才能來臨?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思考關於耶穌的受難對我們的意義吧。
普代村的防災工程
(參考資料《在海嘯中拯救普代村的防災工程》,作者:磯田道史(慶應義塾大學史學博士)
http://sobooks.tw/tensai-kara-yomi-naosu-nihonshi-2/ )
相信大家都記得日本311大地震所帶來的大海嘯,當時引發福島核安問題,造成一個非常大的危機。到現在大家還是常常談論著日本食物的安全問題。不過當時最吸引我注意的一條新聞,卻是日本岩手縣普代村因為老村長的堅持,而保護了整個村免受海嘯的危害。
不過當時關於這個村長的介紹真的很少,只知道整個工程在海嘯之前的二十幾年前就完工,村長看起來是很有遠見的人。只是當時心裡想,這麼大的工程,又沒有急迫性又要花大錢,真的能夠那麼順利嗎?最近有機會又查了一下相關的資料,終於得到比較豐富的內容,發現這個村長,不只是有遠見,也實在十分用心。
原來這個村長,從小就聽家中長輩提起更早之前大海嘯所造成的災害,當時有302人喪生。而他自己也在1933年經歷了一場海嘯,當時也造成了137人死亡。所以當他當上村長時,便一心決議「絕對要保護村民」,又加上「村民中也有人提議建造防波堤」,於是他決定要建造能夠保護村落免受海嘯侵害的防波堤。
他在日本與岩手縣政府間來回奔走,甚至去東京拜託當地選出的政治家鈴木善幸向建設省陳情。他獨自一人「前往海嘯研究所,觀看各種實驗進行,學到許多知識」。終於得到縣政府撥款、得以開工的村長,親自前往岩手縣的土木工程部,在那裡,他遇見了一位非常熱心的工程師,村長與那人全心投入防波堤的設計。他們想出來的方案和大多數防波堤不同,是運用海嘯的力量去阻止海嘯,並且選擇最有效果的地點來建造。身為自治體的首長,村長直接與海嘯及土木的研究機構接洽,帶著渾身的衝勁,和建築師一起思考對策。相較於許多的政治家習慣「把公共事業交給別人」,可說是不同的典範。
另外,當村落人口增加時,有些人把民宅蓋到防波堤外面去了,不過他沒有叫他們「生死自行負責」,而是去思考新的海嘯對策,計畫建設水門。他唯一不肯妥協的,是水門與防波堤的高度。當周遭的人埋怨「為什麼要蓋的這麼巨大」時,他依舊堅持高度要達到十五・五公尺。這個村長想著在1933年大海嘯時,他所親眼看見的地獄。「父親、母親呼喊著。到處都是求救的呼聲,令人心中無比哀痛。」「密集社區地帶的家宅全數塌毀、一棟不留。在山腰的墓園一帶,有很多屍體堆積在那兒(中略)。就連挖掘累積的泥沙,也一直挖出死者,看到這樣的慘況,真的令人無語。」(《與貧乏交戰的四十年》)
他心想「絕不能再發生第二次、第三次」(摘自 2013 年建造的紀念碑碑文),即使會導致一等田地毀壞,即使在徵收土地時遭遇阻撓,他唯一不肯妥協的就是水門與防波堤的高度。
有一段關於他的紀錄這樣寫「關於設計書的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難以預料海嘯的強度,所以要讓海嘯沿著防波堤外側走。基於這個方針,我們計畫要打造能夠保護河川護岸(河堤)內側的普代街區用防波堤,至於外側則不允許建造民宅。」
這位村長的水門與太田名部防波堤巧妙的利用自然地形,在山谷的狹縫處建造水門和防波堤,不允許在外側建造民宅。因為利用了自然地形,水門與防波堤的長度很短。他的普代水門長度二百零五公尺,太田名部防波堤長度一百五十五公尺,正因為長度很短,所以能蓋的更高。十五・五公尺堪稱是東北地方最高的堤防,也是勝過海嘯的原因。
他知道海嘯的威力很大,硬是在海濱正面擋住海嘯並非良策。普代水門的建設地點是在距離海岸三百公尺的內陸,計畫讓海嘯登陸,削弱勢力之後再阻擋。太田名部防波堤也是,正面的漁港堤防和消波塊等「前鋒」設施只是先把海嘯削弱,然後用很高的防波堤當後衛阻擋,讓海嘯的力量轉向隔壁的山谷散發。
即使如此,他仍舊考慮到海嘯越過水門的可能性。有一段紀錄這樣寫著,那些沒見過海嘯的年輕人們「屢次要求砍伐水門內側的防潮林並拓展建地,但我始終不答應」。因此水門內側還是留下了防潮林地,即使二十公尺高的海嘯跨越水門,也依舊能保護民家不受災害。
這位村長的十五・五公尺高防波堤工程雖然令人讚嘆,但是真正戰勝海嘯的原因是仰賴自然地形、不做無謂的防潮工程。在面對海嘯的力量時,要保有謙遜與自覺,說服村民「很抱歉,這裡不能居住,這裡不能使用」。
由這些紀錄我們可以看見,這位普代村的村長知道自己所堅持的是甚麼,也願意去實踐。不過他所要面對當時人們的質疑,或者挑戰,那可能才是最不容易的部分,畢竟他在1967完成的防波堤就用了5837萬日幣,1984完成普代水門也使用了35億6千萬日幣。這些附上的代價,要在2011年才能看到效用。或者在他1997年過世時,不能認同他各項堅持的聲音還未曾停歇呢。
經文中的困境
先知在經文中所發出的聲音也是如此,「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
許多人在看以賽亞書53章的時候,直接聯想的就是整篇內容直指耶穌基督,不過這樣的理解並不完全正確。因為以賽亞是主前八世紀的人物,如果他所說的內容,過了幾百年都沒有任何的應證或實踐,那麼他所說的話,怎麼會有人相信,甚至流傳呢?事實上,就以現在的猶太人經典而言,他們不承認耶穌作為彌賽亞的身分,又怎麼來理解這段經文呢?所以這段經文他必定有兩重的意義,一個是指著為上帝擺上自己的先知說的,一個當然就是指著我們救主耶穌說的。
而我們若從這是對著擺上自己的先知所做的陳述來理解這段經文,我們會發現,他正清楚的表明了,這個受苦僕人的現狀。這個受苦的僕人,並非特別突出,有甚麼令人羨慕的身家背景或是英俊挺拔令人羨慕的外表。這個受苦的僕人,為了傳揚真理,受了許多的誤會與阻礙,甚至受到逼迫,使人以為他的痛苦真是自作自受。不過實際上他正是因為將自己擺上,令人因為他所帶來信息而得到益處。經文寫著「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明白的指出,人們常常因為自己的限制,以為自己看的才是真理,自己做的才有益處,卻不知道,若沒有將眼光轉向上帝,我們會因為個人的怨懟,喜好與私人情感,而無法正視傳揚上帝話語的人所帶來的信息。甚至,當人們看著這些蒙上帝呼召的僕人所面對的困境,還會覺得他是自找的,不值得同情。
我們對於經文中,他被欺壓不開口,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甚至因此被剪除生命。我們都深深感受與耶穌的處境相同。不過若大家還記得耶穌說過的一則比喻故事,就可以理解,事實上,許多為上帝擺上自己生命的先知,處境是相同的。
耶穌曾經說過(馬太福音21:33~39)「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裡面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收果子的時候近了,就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園戶拿住僕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主人又打發別的僕人去,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佔他的產業!』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有沒有發現,耶穌正如葡萄園主的兒子,如此被殺了,但是眾先知則如先前來的僕人一般,受到苦待。
我們看這個故事,常常想著自己絕對不會像這些園戶一樣。不過許多時候,當上帝將豐富的資產給我們,帶領我們領受許多美好祝福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認為這是自己的努力與能力所獲得,對於從上帝而來的勸戒與提醒,無法做出正確的回應。事實上在以賽亞的時代,以賽亞是一個王公貴族,他所處的時代也是一個國泰民安的時期。以賽亞出來明白的指出,綜觀歷史中每一個為上帝出來宣揚真理的人,他們的下場如何?以此提醒眾人,不要陷入同樣的錯誤當中。以賽亞明白的指出「誰想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
今日世界的困境
我相信許多為上帝盡心擺上自己的同工聽了這段經文,一定也有相同感受的。面對自己的工作,成為一個基督徒,甚至用心扮演好自己工作上的角色,有時候會被其他同事看成不聰明的人。有兄姊在教會服事,在自己清楚的呼召處用心竭力,可能聽到的批判卻是「愛現自以為是」(愛展假𠢕)或者是「冥頑不知變通」(甕籠àng-láng)。或者有兄姊盡心陪伴福音朋友,有時候三更半夜還要接電話充當心理醫生。但是長期以來,覺得自己好像只是被利用,這些福音朋友除了需要別人的陪伴,使用教會資源,根本沒有想認識上帝的動力。
一群願意回應上帝,讓自己的生命成為別人祝福的兄姊,當他們在自己回應呼召的事情付上越多力氣的時候,他們就越容易沮喪,甚至放棄。因為當他們看見好像只有自己在努力,自己在用心,自己在付出的時候,他們甚至會懷疑,是不是自己錯了。
我記得以前在教會擔任少年團契的輔導,每年進入少契的孩子都正經歷青春期的變動不安,不說靈性上面的追求,在教會裡面,大聲喧嘩,行動隨興,就常常引起許多長輩的不悅。好不容易陪著一群孩子度過三年的國中生涯,甚至慢慢地進入青年時期的穩定,這群比較成熟的孩子便進入青契。接著又是一群年輕的孩子進入少契。當時最不想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們少契的孩子,怎麼都講不聽。你這個輔導也要好好的勸勸他們啊。」好像少年團契永遠是一群相同的孩子,而且數年不變的不知長進。那時的沮喪,現在還是記憶猶新。
而教會中許多的事工也是如此,行政類的教會庶務管理,愛餐的服事。每週進行,卻每週都有新工作。新朋友關懷與招待工作,日復一日,甚至第一堂八點以前就要來準備。聖樂的服事,宣道的事工,社區活動的付出。每一個環節都很辛苦,卻當中的滋味與困難,不在其中的人很難了解。不過聽見「有人說XXX」卻是共同的記憶。好像甚麼都不做,可以平平安安的,願意站出來的人,卻總要能接受許多的建議與指教。當然不是說給建議的兄姊所給的建議不好,但是這些願意站出來的同工,需要的可能是更多的同理與同工。這個時候我想聽到「我可以一起幫忙嗎?」比「如果你們可以再親切一點,如果妳們能怎麼樣怎麼樣」可能感覺會更好呢。
經文中的應許
事實上,經文中先知以賽亞並不是完全沒有盼望的。他提到這些擺上自己的人,正如贖罪祭被擺上一樣,讓整個世代能代代延續下去。而上帝也喜悅這些人用心的擺上。先知說「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這是極大的祝福。因為我們可以看見,當這些願意擺上自己的先知帶出了時代的好消息。甚至真實的回應上帝的期待,而願意擺上自己帶祝福到群體當中。上帝不會輕看他們所擺上的。
兄姊如果往以賽亞書的54章55章繼續看下去,會發現,以賽亞不只是帶來當下的盼望,也就是說,以賽亞不只是說,這些為上帝擺上的僕人所做的,只有當下的祝福。54章提到上帝必親自成就一切,而55章更表明,上帝極大的意念是萬人都歸向他。也就是說,這些為上帝受苦的人,當下看似苦楚,但是在上帝整全的計畫中,這些擺上不會是白費沒有意義的。
我想,再多的例子,不如主耶穌的擺上那麼的具體。主耶穌在自己的時代,雖然盡心用力的傳揚天國的好消息,但是縱使整天跟隨他的門徒,在耶穌被抓之前,還是沒能真實的明白耶穌福音的真義。直到耶穌受難,復活,這時門徒才真實明白,上帝國是超出他們本來以為的樣子。而後來接續這樣精神的門徒們,也因為盡心擺上自己,當耶路撒冷基督徒受到大逼迫,門徒四散逃逸的時候,福音卻因此大大的傳開了。
對今日世界的鼓勵
兄姊們,今日我們是否在回應上帝的路上感到挫折呢?別害怕,因為做計劃的是上帝,執行者也是祂。我們蒙受呼召在自己的有限上面所擺上的,也只是上帝整全計畫的一部分。雖然這樣的擺上,我們不只是付上金錢與時間的代價,有的時候還會遭受不明白的挑戰。但是當我們知道,掌權者是上帝,我們將會明白,看似退讓受苦的過程,其實正是上帝透過我們將祝福帶給眾人的過程。有些事情可能需要經歷的不是幾個月就能看到成效,有些事情,或許上帝將極大的眼光放在兄姊的身上,必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看到果效。但是就如那普代村的村長,當他盡心竭力的擺上了,就算他自己看不見那成果,但是村民的命卻也因此保住了。
讓自己的眼光連結於永恆上帝的計畫,我們就不會卡在,怎麼「現在」都看不到成果。我們也不會因為別人的不認同而灰心喪志。
保羅的故事
最近樂活讀經在讀使徒行傳,裡面一則保羅的故事是這樣子的。
保羅前往義大利27:1~8
非斯都既然定規了,叫我們坐船往意大利去,便將保羅和別的囚犯交給御營裡的一個百夫長,名叫猶流。有一隻亞大米田的船,要沿著亞細亞一帶地方的海邊走,我們就上了那船開行;有馬其頓的帖撒羅尼迦人亞里達古和我們同去。第二天,到了西頓;猶流寬待保羅,准他往朋友那裡去,受他們的照應。從那裡又開船,因為風不順,就貼著塞浦路斯背風岸行去。過了基利家、旁非利亞前面的海,就到了呂家的每拉。在那裡,百夫長遇見一隻亞歷山大的船,要往意大利去,便叫我們上了那船。一連多日,船行得慢,僅僅來到革尼土的對面。因為被風攔阻,就貼著克里特背風岸,從撒摩尼對面行過。我們沿岸行走,僅僅來到一個地方,名叫佳澳;離那裡不遠,有拉西亞城。
保羅勸戒勿強行出海27:9~20
走的日子多了,已經過了禁食的節期,行船又危險,保羅就勸眾人說:「眾位,我看這次行船,不但貨物和船要受傷損,大遭破壞,連我們的性命也難保。」 但百夫長信從掌船的和船主,不信從保羅所說的。且因在這海口過冬不便,船上的人就多半說,不如開船離開這地方,或者能到菲尼基過冬。菲尼基是克里特的一個海口,一面朝東北,一面朝東南。這時,微微起了南風,他們以為得意,就起了錨,貼近克里特行去。不多幾時,狂風從島上撲下來;那風名叫「友拉革羅」。船被風抓住,敵不住風,我們就任風颳去。貼著一個小島的背風岸奔行,那島名叫高大,在那裡僅僅收住了小船。既然把小船拉上來,就用纜索捆綁船底,又恐怕在賽耳底沙灘上擱了淺,就落下篷來,任船飄去。我們被風浪逼得甚急,第二天眾人就把貨物拋在海裡。到第三天,他們又親手把船上的器具拋棄了。太陽和星辰多日不顯露,又有狂風大浪催逼,我們得救的指望就都絕了。
保羅安慰眾人27:21~37
眾人多日沒有吃甚麼,保羅就出來站在他們中間,說:「眾位,你們本該聽我的話,不離開克里特,免得遭這樣的傷損破壞。現在我還勸你們放心,你們的性命一個也不失喪,惟獨失喪這船。因我所屬所事奉的神,他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邊,說:『保羅,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凱撒面前,並且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所以眾位可以放心,我信神他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只是我們必要撞在一個島上。」到了第十四天夜間,船在亞得里亞海飄來飄去。約到半夜,水手以為漸近旱地,就探深淺,探得有十二丈;稍往前行,又探深淺,探得有九丈。恐怕撞在石頭上,就從船尾拋下四個錨,盼望天亮。水手想要逃出船去,把小船放在海裡,假作要從船頭拋錨的樣子。保羅對百夫長和兵丁說:「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你們必不能得救。」於是兵丁砍斷小船的繩子,由它飄去。天漸亮的時候,保羅勸眾人都吃飯,說:「你們懸望忍餓不吃甚麼,已經十四天了。所以我勸你們吃飯,這是關乎你們救命的事;因為你們各人連一根頭髮也不至於損壞。」保羅說了這話,就拿著餅,在眾人面前祝謝了神,擘開吃。於是他們都放下心,也就吃了。我們在船上的共有二百七十六個人。
眾人上岸27:38~44
他們吃飽了,就把船上的麥子拋在海裡,為要叫船輕一點。「到了天亮,他們不認識那地方,但見一個海灣,有岸可登,就商議能把船攏進去不能。於是砍斷纜索,棄錨在海裡;同時也鬆開舵繩,拉起頭篷,順著風向岸行去。但遇著兩水夾流的地方,就把船擱了淺;船頭膠住不動,船尾被浪的猛力衝壞。兵丁的意思要把囚犯殺了,恐怕有洑水脫逃的。但百夫長要救保羅,不准他們任意而行,就吩咐會洑水的,跳下水去先上岸;其餘的人可以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東西上岸。這樣,眾人都得了救,上了岸。
保羅從一開始的不被信任,到最後帶來平安給大家。甚至保羅這一趟的行程,正是把福音帶進羅馬,我們可以看見。正因為保羅把自己當成贖罪祭獻上。許多人就因此得救了。
結論
耶穌的受苦,不只是因為人的逼迫,更是因為道成了肉身,從必然的限制帶來的結果。事實上,人們常常會因為自己的限制,也限制了別人。腓力比書這樣說「2:6~8 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各位弟兄姊妹,當我們願意為上帝擺上自己,不論是為了服事主,還是傳揚祂恩典的福音,都要知道,耶穌所附上的代價不比我們少。既然我們的生命狀況不會比耶穌更好,那麼經歷這些挫折苦痛,深深感覺辛苦,並不希奇。只是我們依然有盼望,因為凡為主擺上的,主必不輕看。在這進入受難周的周日,願意兄姊都親自得著上帝最深的安慰。最後以詩篇119:67~77來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