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29日 星期日

拿得起放得下的信仰

經文:羅馬書七章廿一∣廿五節                          

日期:二○○一年四月廿九日

主講:董    倫    賢 牧師
                                                                                                

    今天,我要和各位分享的是在我們的一生中怎樣積極的拿得起、放得下。也是人生常面對取捨的問題。我們處在這資訊的社會,是個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的時代,很多資訊垃圾,有些資訊是假的,偽造的,不僅是媒體報導的令我們頭痛,因為我們常發現被掌握媒體的人玩弄,刻意扭曲事實。在學術界因為受到不發表就完蛋(publish or perish)的壓力,假造數據或抄襲也時有所聞。所以我們要有智慧分辨真假,去思考,去分析、判斷,並懂得取捨,才能得到有用的資訊,再藉著上帝賜的給人的創意來提出新的觀念,以便解決問題。 

    李遠哲曾經對台灣的考試方式提出批評,他說台灣的考試方式還停留在十九世紀,只知道死背書,考試的時候,再把老師所講的東西吐回去,他建議:「要面對廿一世紀的挑戰,我們要多用時間去討論,學習分析和批判等思考訓練,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前必須死背的資訊,可以丟進電腦,需要用時再把他調出來就夠了。」在資訊社會中,誰能轉化被動資訊成為有用的知識,即將擁有最大的思想力量,而成為贏家,這就是智慧。  

    聰明和智慧不同,「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例子很多,華人是很聰明的民族,但是卻沒有辦法解決華人的苦難,反而,受到自己人的壓迫和欺負。我在海峽兩岸的觀察:大陸人害大陸人,台灣人害台灣人,海峽兩邊的華人也鬥來鬥去,我們花許多時間和精力來攪內鬥或內耗。應驗耶穌所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可見智慧仍然是我們比較欠缺的,我覺得我們只有小聰明卻沒有大智慧。 

    沒有辦法解決自己人所帶來的苦難,簡單的選擇就是逃,一走了之。現在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現象,就是兩岸三地的華人處心積慮地做海陸空大逃亡。最近在台北舉行的「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有學者指出,台灣正值第三波的移民潮,大部分是中產階級對台灣政黨政治與治安問題感到不安而選擇移民,很多人移到大陸。有些華人想盡辦法跑到西方國家去定居,忘了自己是誰,稱當地人為外國人,言談之間還看不起他們。



    同樣地,我們需要智慧來幫助我們擇偶,許多人都想選擇理想的對象,但是當我們歷盡蒼桑,也見到一些所謂「郎才女貌的金童玉女」以悲劇收場,我最近讀和平三十週年紀冊,其中故許鴻源長老勸勉當時的青年人:「畢業後,找對象結婚是最要緊的。要把握機會選擇對象,理想不要太高。」這是智慧的取捨,否則就「揀啊揀,揀到一個賣龍眼的。」

    我們的一生很短暫,也很寶貴,我們像摩西的禱詞一般:「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你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我們需要「求神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怎樣取捨、怎樣的擔當就是怎樣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值得做的事,放得下沒價值的事,那是智慧。許多人曾經胸懷壯志,但是到頭來卻一事無成,除了沒擔當之外,對自己的認識不夠也是原因之一,人需要有自知之明,認識自己也是智慧。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要認識自己,最好要有一個客觀又可靠的參考座標,因為人善變,人不可靠,所以唐朝詩人白居易才有這樣的感慨:「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所以,認識獨一的真神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祂永遠不變,因為祂是智慧的源頭,認識神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祂所啟示我們的聖經能使我們因信基督耶穌而有得救的智慧。

    甚麼是因信基督耶穌而有得救的智慧?猶太人認為在我們人性的裡面(inner being)有善的衝動和惡的衝動,善的衝動是提昇我們的力量,當我們順應善的衝動時,我們就有平安和喜樂,有正義感去行公義,有測隱之心去愛人,它能帶給我們歡笑和力量。惡的衝動是使我們沉淪的力量,當我們屈服於惡的衝動時,我們便容易掉入人生的陷阱,如:錢財、情慾和名位的迷惑,我們都知道「人為財死」、「色字頭上一把刀」、「權力使人腐敗」。惡的衝動使我們充滿仇恨、嫉妒和害人的思想,它帶給我們悔恨、忿恨和傷心的眼淚,許多人無法超越這惡的衝動而被自己摧毀。

    信基督耶穌是一條認識真神的唯一道路。一般人拜神明,所拜的神明是人造的。有一個美國律師說:「神以祂的形象造人,人卻以他的形象造假神。」所以華人的神很像華人,印度人的神很像印度人。台灣人以做功德、行善和神明做利益交換,正如作家李喬說:【今天台灣人的宗教活動完全和心靈、靈魂無關;神人之間,完全是買賣關係,而且是非法買賣:賄賂!】【蓋廟花大錢來賄賂神佛,當然他們希望神佛要還以同額的報償!】【台灣人是最沒有宗教信仰的,若是有則是物質化的信仰,人可以賄賂,神佛也可以賄賂,因此,羞恥心便成了陌生的東西,而罪惡感也就無由產生了。】因此在台灣這廟宇密度最高的地方,卻是充滿罪惡的地方。

    塞尼加(Seneca, 4BC-AD 65)是羅馬尼羅皇帝的老師,華人稱國師,和保羅同時期,他說:「我們對必須做的事,常有無力感。」「人對自己的罪又愛又恨。」

    保羅也在羅馬書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盧山真面目:

「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做的。(參羅7:14 - 7:20)

   「我覺得有個(規)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著裏面的意思,我是喜歡 神的(規)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規)律和我心中的(規)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 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這樣看來,我以內心順服 神的律,我肉體卻順服罪的律了(羅7:21 - 7:25)」。的確人就常由不得自己。

    因此,一個渺小又有罪的人要認識神,只有一條路,就是靠著基督耶穌,這也是我們好意要介紹耶穌給您的原因,我想見過世面的人基本都會同意,人是有罪的。目前,台灣的社會新聞不是強姦、性騷擾,就是搶劫、殺人放火。最近台灣發生幾件和罪惡有關的事:

一、信用卡被人用高科技盜製,光是去年就被盜刷三十億。

二、病危老人讀補校,目的是鑽法律漏洞,死後能讓家屬領一百萬的學生保險。

還有許多人的罪是隱而未現的隱惡,一個有罪的人沒有資格和聖潔公義的神發生關係,靠補償性的善行或功德也不能滿足神對公義的要求。

    因此,保羅說:「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 神的榮耀;如今卻蒙 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 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 神的義(demonstrate his justice);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既是這樣,哪裏能誇口呢?沒有可誇的了。用何法沒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嗎?不是,乃用信主之法。羅 3:21 - 3:27」

    人善於為自己辯解,稱自己為義(Justify ourselves),神卻稱那信耶穌基督的人為義(God justify us),祂只承認耶穌為人類的罪所做的贖罪,耶穌拿得起拯救世人的責任而放下自己的生命。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條唯一的道路,我們才能和神復和,建立關係,成為祂的兒女。神祂也要把寶貴的聖靈賞賜給我們,藉著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使我們勝過惡的衝動,使我們得自由去擔當神要我們做的事。我的體會是:神要我們這一生做榮耀神的事,成為眾人的祝福。這是最有價值,也不會讓我們後悔的事。那就必須靠著神所賜聖靈的能力放得下我們惡的衝動,放得下錢財,情慾,權力的誘惑,放得下自私、自我中心、嫉妒心和怨恨心。這樣,您將是一個自在灑脫,有真平安喜樂和知足感恩的人,這就是因信耶穌而有得救的智慧。

    神只稱那信耶穌基督的人為義,耶穌為了滿足神對公義的要求,捨身在十字架上,神不馬虎,我們也不可馬馬虎虎。很可惜,華人馬馬虎虎的文化害死了華人,西方人做事較認真,馬馬虎虎在西方沒有相對應的字,聖經所啟示的神也是不馬馬虎虎的神,祂不接受賄賂,要求人悔改,為了公義甚至犧牲自己的獨生愛子。不像華人所拜的神明,似乎是隨便接受人的賄賂,縱容人的罪惡,我們對追求智慧的源頭也不可馬虎,在神的面前要承認自己是個罪人,而且願意回轉歸向神,當我們願意認真就能認識神,就能得救。

    我們要能拿得起,就是能負起自己是罪人的責任,不推諉,不找狡猾的藉口稱自己為義;放得下就是放下面子、放下身段,承認我不過是人,會犯錯,會諉過,會軟弱,會跌倒,會迷路。同時我們也要提醒自己,我們可能隨時蒙召(on call)去見神,屆時,我們如何能向神交待?

    最後以神學家尼布爾的禱告做結束:「神啊!賜我平靜,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事;賜我勇氣,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事;賜我智慧,知道這兩者的差別。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 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讓我們以謙卑的心,信靠耶穌基督來認識那位智慧的源頭,有智慧知道什麼是可改變的,什麼是不可改變的,能平靜地放下不值得的事,也有勇氣拿得起應當承擔且有價值的責任。

你看到了嗎?

經文:約翰福音五章1-9節                             

日期:二○○一年 四月廿九日

主講:曾   昭   瑞   傳道                                                                      

今天的聖經節我們看到一個故事----(時)這個故是事說耶穌在一個猶太人的節期,(地)他來到耶路撒冷,靠近羊門的那個地方,----有一個叫做畢士大的池子。這個「畢士大」原來的意思是憐憫。也就是說這個地方是不幸的人們得到上帝憐憫的地方,是一個人改變他不幸遭遇的地方。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關於畢士大池有一個傳說(事):     

就是當天使下來搖動池子的水的時候,只要第一個下去的病人就可以得著醫治。不論那個人是得了什麼病。你是瞎眼的、瘸腳的、是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的,都可以得到醫治。你覺得這個傳說真的有效嗎?有效,真的有效,如果沒有效,你不會看v.3記載有一群人(人)他們有的是瞎眼的、有的是跛腳的、有的是血氣枯的乾的許多病人在這裏等待。     

有那麼多的人,來到這個畢士大池等待上帝的憐恤。就是因為真有效,所以你看到了,有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在這裏等待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機會。很明顯的,這一群人聚集在這的目地,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得到醫治。因為在畢士大的醫治看起來像是一種恩典的醫治,所有的病人不必花錢、不分貴賤、無論你是病了多重、病了多久、無論你是得到的是什麼疑難雜症。只要第一個下去,就能得到完全的醫治。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你看到的是不是一種恩典?你看到的是不是一種完全的醫治?在畢士大池你是不是看到,上帝給人那種勝過失望、困境的盼望與力量?你是不是看到了一個憐憫的池子、一個恩典的池子、是一個醫洽的池子、一個給人盼望的池子。你看到了嗎?

但是你看到了嗎?那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他在告訴你我,這不是一個醫治的池子,這不是一個憐憫的地方,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他沒有得著醫治,為什麼?如果我們來想像一下,進到當時的情況裏面:在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們來到了畢士大池,看到了陽光正斜斜的自屋頂照進這五個廊子,一陣涼風微微吹來,許多的病人躲在陰涼的的地方休息,除了一些人的呻吟以外,看來一切是那麼的平靜,這裏就像是一個醫院的安養中心,在這裏的每一個病人,大多是靜靜的休息。但是你看到了嗎?所有的人表面上看來很安靜,好像都在休息,但是他們的眼光卻全部集中注意在一個地方,就是畢士大池,你看到了嗎?在這個看起來安靜的空氣背後,每一個人的眼神卻流露出緊張與不安。

忽然間所有的人像是受到了什麼重大剌激一樣,一種強烈信號衝激著所有人的大腦,大家都發瘋似的,拼命的往畢士大池衝。在這些人往畢士大池衝的人,你看到有人是用跑的,跳的,有人是在地上爬著,不管是跑的、跳的、爬的,他們都用盡了全身的力量,他們咬著牙根,排除各種困難、障礙,用著最快的方法在前進著,因為在每一個人的的心中只有想到一件事,「我一定要比別人先進到畢士大池」為什麼?天使來攪動池水了,誰先下去,誰就得到醫治。

但是你看到了嗎?那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他出比別人出了更多的氣力,用著全身所有的力量,流著比別人更多的汗,當別人己經跑到池子旁邊的時候,他還在原來的地方在爬,不,應該說,他只在原來的地方蠕動,因為他連爬都爬不動,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又一個人比他先跳到畢士大池裏。

當那個第一跳到池子的人站起來,我們都看到了,他大聲喊著說:「哈利路亞!感謝上帝,我的病好了!我的病好了!感謝上帝醫治我,我完全好了!」大家都看到他高興喜樂在大聲讚美稱頌上帝。但是你看到了嗎?當眾人在讚美感謝上帝的時候,那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他的眼眶紅紅的,他沒有讚美上帝,也沒有感謝神,相反地他靜靜的流著眼淚。他的心裏所想的是什麼?「上帝啊!不公平!不公平,你沒有看到嗎?為什麼那個會跑、會跳的人,他的病卻得到醫好。上帝啊!你沒有看到嗎?我己經病了三十八年了,我甚至不能跑、不能跳,我連在地上爬都爬不動,我卻不能得到你的醫治。我病得更嚴重、我更需要你的醫治啊?上帝啊!你沒有看到我的病嗎?你沒聽到的呼求嗎?上帝啊!為什麼你都是讓別人得到醫治,什麼時候輪到我第一個下到池子,什麼時候我才會經歷到你的憐憫、恩典、醫治?」

對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來講,畢士大池的醫治,不是上帝的憐憫、恩典,當別人在那裏大聲講「感謝上帝,我的病得到醫治了!」對他來講就是再一次經歷到被上帝遺忘、拋棄的感覺。上帝是不是遺忘了我,所以沒有醫治我。是不是我犯了什麼罪,所以上帝他的憐憫不能臨到我。畢士大池的醫治對他來講不是一個憐憫的池子、恩典的池子、不是醫治的池子、給人盼望的池子。對他來這一個殘忍的池子、審判的池子、是傷害的池子與絕望的池子。因為畢士大池的醫治是無完全的、是有條件的。這個醫治是獨佔的、是競爭、是只給第一位下到池子的,這是不能分享的。雖然這個第一個下到池子的人,可能是病得最輕的,最不需要被醫治的。

對這位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來講,繼續在畢士大池的等候,只是絕望的等候。但是有一天這種情況改變了,v.6講:『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你要痊癒嗎?」』

是的耶穌看到了,他看到了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耶穌也知道了他的問題,他知道他的病痛、他知道他內心的失望、挫折。他看到了他的眼淚,聽到了他的呼喊。特別是在此的「看見他」「知道他」「就問他」這三個動作,都是誰主動,是耶穌主動,還是病人主動。是耶穌主動,耶穌主動看見他的存在,耶穌主動知道他的問題,耶穌主動要解決他的問題,都是耶穌主動,這就是耶穌。從耶穌的主動,告訴我們上帝並沒有忘記他,沒有忘記這位病了三十八年的人。

耶穌問他的問題是「你要痊癒嗎?」他的回答是什麼:「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了。」他的回答好不好?不好啊!弟兄姐妹們,我們以前都有參加過考試,如果題目是「是非題」你的回答是申論,有沒有分數,沒有啊!耶穌問的是「你要痊癒嗎?」答案是「要」或「不要」但是他的回答和要不要痊癒無關。為什麼?

因為他認為他的問題,是水動的時候,沒有人幫他,大家都是自私自利,大家都是顧自己,沒有一個人肯幫助他,讓他先下到水裏。他認為自己的困境是因為沒有人肯幫助,若有人肯幫助,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他的回答不是「我要痊癒」,他以為只有有人幫他第一個下到池子裏,他的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耶穌有沒有讓他第一下到池子裏,沒有。為什麼?耶穌看到了他真正的問題,他的問題不在於是不是第一個下到池子裏,而在於他三十八年的病。如果他沒有這個病,他根本不需要下到池子裏。所以耶穌沒有叫天使來攪動池水,耶穌更沒有扶他下到池子。而是對他講:「『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耶穌直接讓他能夠做這些事,而不是照他的願望來幫助他,「起來」、「拿」、「走吧」這些事都是他以前無法做到的事,但是耶穌決解他真正的問題,所以他可以自己「起來」,自己「拿」褥子,自己「走」。不需搖動池水、無需扶他下到池子。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思想幾點:

一、    地點、神蹟不能改變生命

畢士大池是醫治的地點,也是神蹟發生的地點。就好像今天的教會是改變人生命的地點,也是上帝行奇妙事的所在。但是若沒有真正與主相遇,教會無法真正改變人,神蹟也無法真正改變人。禮拜、奉獻、服事,不能使人改變,使人改變的是與主相遇。

神蹟也不能真正改變人,看到,經歷到神蹟的人不完全就是為主所改變的人,甚至行神蹟的人也不一定就是被改變的人。神蹟不能取代上帝,只有生命與主相遇的人才能真正得到改變。

二、    耶穌知道你真正的問題

許多時候我們像那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一樣,認為我們的問題是沒有人扶我,沒有辦法第一個下到池子裏去。所以我們希望耶穌扶我們第一個下到池子裏,我們希望耶穌為我們請天使搖動池子裏的水。但是耶穌知道那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需要的不是搖動池水,不是有人扶他第一個下去,而是得到完全的醫治。

同樣的許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的需要是如果再多有多一點錢就好了!如果我那得到這個職位就好哇!如果我再聰明一點、漂亮一點、壯一點、瘦一點、高一點、健康一點。今那日的電視廣告一直對咱講,如果你那有一隻大哥大、一輛車、一間房子、一顆礸石、一個好身材,你就會成功、快樂、幸福。我們以為如果這些問題決解了,我們是不是真正就不會有問題。耶穌知道我們真正的問題,我們真正的問題不單只是事業事成功、家庭幸福、學問有成、感情順利、婚姻美滿就解決了。你的真正需是得到耶穌來到你的生命,成為你生命的主,使你得真正平安。

三、    耶穌看到了你

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在長長等候的時間,可能一再的問講「上帝啊你在那裏?」「上帝啊為什麼我無法度得到醫治?」「上帝啊難道你忘記我了,難道你已經拋棄我?」「你看到了嗎?我在這裏受苦」許多時候當我們遇到困難、失敗、苦難時,我們就會問:「上帝啊!為什麼這些事臨到我?」「為什麼我無法得到你的恩典?」

但是我們發現耶穌看到了,是耶穌先看到我們,是耶穌先知道我們的需要,是耶穌先關心我們的問題。「你要痊癒嗎?」耶穌用這個問題問那位病了三十八年久的病人。當我們與主相遇的時候,耶穌也同樣也問你「你要得到改變嗎?」,親愛的弟兄姐妹,你是否願意得到改變呢?因為主耶穌他沒有忘記你,雖然經過三十八年,雖然經過許多事情,他沒有忘記你我這位需要受醫治的人。他看到你我的的現況,他知道你我內心的挫折、失敗、沮喪,耶穌知道你希望得著改變,他看到了,他真的看到你內心的需要。弟兄姐妹們,「起來」、「拿」、「走吧」。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從來沒有做過這些事,但是聖經說「那個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你看到了嗎?你也可以有這樣的改變。

今天就是這個機會,耶穌與你相遇,他看到了,他看到你的真正的問題,他要解決你真正的問題。親愛的弟兄姐妹,「你看到了嗎?」你看到了這是你的機會,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機會,就如同那位病了三十八年的人,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機會,這樣的機會「你看到了嗎?」好不好,我們一同來把握這個機會。

2001年4月22日 星期日

生命的得失

經文:馬太福音十六章21-26節                

日期:二○○一年 四月 廿二日

主講:董      倫  賢  牧 師                     

前言:

    華人一生的道路不外乎與人爭、得失心重、想穩賺、到處抓,有唯恐跟不上別人的怕輸心理,因此在我們的社會常見到「一窩蜂」、「拿香隨拜」、「輸人不輸陣」的從眾行為,因此台灣的生意常沒有三天的好光景。導致許多人的一生患得患失,對公益的事避之唯恐不及,甚至,不肯挺身而出還自鳴清高。

    台灣人一出生就抓這抓那,幼兒就被父母擠進惡性升學的系統,爭取進入名校,希望將來能找到好的工作和理想的對象,能多賺一點錢,買車,並且車子越買越大,購屋,而房子的坪數也越來越大,等到孩子搬出去,進入空巢期,年邁體衰,沒有力氣整理大房子,開始換房子,房子越換越小,後來住進養老院,以後被人抬進醫院,最後埋在三尺六尺的地方。有些人死前還要買風水好的地方,我認識一位老姐妹去選墓地,她要求靠近湖邊而且要選高而能看得遠的墓地,那個賣墓地的提醒她,那時妳在下面,屆時你看不見view,我們也常像她這樣盲目。

門徒對耶穌的誤解:

    雖然彼得在馬太福音十六章十六節曾吐露耶穌的身份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但是他仍然對基督有錯誤的看法。因為彼得知道舊約的先知雖然常遭遇苦難而殉道,但是,殉道不是他們的目標。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認為彌賽亞是政治上的,是大有能力和榮耀的得勝者,是被膏的君王,故無法接受彌賽亞要被害的預言。彌賽亞是希伯來文,希臘文翻譯成基督,他們認為耶穌要成為猶太人的民族救星,將羅馬政權趕出巴勒斯坦,使猶太人得自由。

    可是,耶穌一生的目標是去面對死亡。耶穌在世時一再提到祂要離開世界(參馬太九:十五 新郎要離開他們;十:三八要背十字架;十二:四十人子要三日三夜在地裡; 參約翰二:十九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三:十四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耶穌在十六章不再以符號或隱喻,首先公開地和祂的門徒討論祂的死。

    生命之道:是失而復得;是死而後生;是救自己生命,必喪掉生命;是為主捨己的,必得著生命。

耶穌在世的道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他們是當時社會有權有勢的人。被羞辱、被陷害、被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判死刑,釘死在十字架上。釘十字架的酷刑在羅馬帝國只用於社會較低的階級和奴隸身上。耶穌一生的使命就是為世人的罪而殉道。祂是為義、為愛而受苦、被殺,第三日復活。

彼得體貼人的意思,不體貼神的意思:

    彼得護主心切,觸犯猶太人絕不在公開場合批評他們的老師的傳統。

為什麼耶穌說彼得對祂是絆腳石?並責備彼得是撒旦?因為彼得的希臘文是石頭的意思,在十六章十八節耶穌把彼得這石頭稱為是盤石,教會建立在彼得信耶穌是基督這信仰的盤石上。可是,彼得因為出於好意而對耶穌說一句試探的話:「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他希望耶穌走較容易的路:不必經過十字架的國度(the kingdom without cross)。結果盤石一下子變成絆腳石。

   如果我們願意跟從主,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每位基督徒都應該是活石(living stones)(參彼前二:四│八),可惜,有些人信主多年卻沒有長進,對活潑的信仰胡裡胡塗,什麼事都只做一個看熱鬧的旁觀者,不知不覺活石生苔了,變成活化石,很可惜!有些人替上帝幫倒忙,信仰打折扣,生活失去見證,只信天國不悔改,所傳的福音也打折扣,傳不須悔改的福音,勾引人入教,變成絆腳石。請問您是那一種石頭?

    我們也常面對神意和人意的困擾。到底什麼是體貼人的意思?彼得的意思是希望耶穌上耶路撒冷當王,而不是被害,使他們能沾光,分享一點榮耀。

我們來跟隨耶穌,是否有類似的想法,只要能得神的祝福,不願付代價?只要天國,不要背十字架?

    什麼是體貼神的意思(have in mind the things of God)?

我們可從每日的靈修生活,藉著禱告、讀經、默想以及聽道來明白神的意思,並樂意順服來遵行神的旨意,這樣就能幫助我們知道神的旨意。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人生有許多事是值得享受的事,更重要的是追求認識神,不是只有賺錢而已。不少人為了錢損人害己,失去親人、朋友和健康。我們可到山上聽泉水和鳥叫;看櫻花和杜鵑花;好好愛你的家人:妻子、丈夫、兒女、父母;花時間培養友誼、愛情或兄弟姐妹之情誼,這都是有益處的事。海外很多有錢人把孩子送去讀書,他們在台灣拼命賺錢,給孩子大把的鈔票或金卡,反而害了孩子。我在雪梨有一次到一間豪宅,主人是台灣移民過去的原住民,他的CD從天花板排下來,有幾千張,配上高級的音響,他看來才四十不到,可是我認識他時已經是癌症末期了。

做基督徒要先計算代價:這也是主給祂門徒的智慧來應付人生的挑戰。

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一)、 捨己:真心尊主為大,對己說不,看無自己。學習禱告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在意得神的喜悅勝於得人的喜悅。

(二)、背起他的十字架:要為主甘願犧牲,否則以後要背更大的架子,這不是十字架,是累贅,不背也不行,如:若不願在情慾上背十字架,以後反而要承擔私生子那更重的擔子。

(三)、跟從主:學習有憐憫人的心、牧者的心腸、以行動來表達信仰。

    這段經文「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也是悖論:為主憑信心失去一切,反而得到一切。因為神顧念真心愛祂的人,請莫忘主的話說:「你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我們常為救自己的面子、金錢、升遷而失去面子、金錢、升遷。

結論:

    當我們準備放下身段、放棄權利或犧牲自己(看無自己),就沒有失落感,也就不會患得患失,當你願意捨去,你就得到。我在澳洲認識一個老紅軍,在國共內戰時,南征北討,甚至打到朝鮮半島,他說:「在槍林彈雨中,怕死的反而容易死,不怕死的卻活下來。」中、港、台的華人為了逃避莫名的苦難,跑去美加和紐澳,亞洲華人的災難還未發生,他們卻先死在異邦,我出來服事的第一年就埋了幾個大陸出來三十幾歲的年輕人,真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主耶穌也說:「施比受更為有福。」聖法蘭西斯[使我做你和平之子]的禱辭有一段:「在赦免時我們便蒙赦免,在捨去時我們便有所得,迎接死亡時我們便進入永生。」可以做這悖論的註腳,卻是可以憑信心經歷的。的確,有些人在真心赦免人之後,病蒙神醫治。請問您信主多年了還患得患失嗎?讓我們一起學習信靠神的話,實踐神的旨意,就不再患得患失了。









2001年4月15日 星期日

祂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

經文:馬太福音廿八章1-11節 林前十五章1-6節                           

日期:二○○一年四月十五日

主講:董   倫  賢    牧師

                                                                                   

  我們所信所傳的耶穌,是已經復活的基督,不是今天許多台灣人爭相擁戴的大師或上師。祂是以色列北部加利利地區一個小鄉村的木匠,聖經對祂的素描是:祂無佳形美榮,祂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祂不喧嚷,不揚聲,但是,祂不灰心,也不喪膽地傳揚天國的福音。祂雖然在台灣人中間不出名,但是祂影響整個世界,改變世界的歷史,提昇人類的文明,扭轉許多人命運,祂昨天、今天、直到永遠將繼續成為千萬人的祝福,因為祂是又真又活的主。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已經死了,今天的佛教徒拜佛牙,台灣幾年前某些高官還去恭迎佛牙,可惜,他們沒有讀歷史,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唐朝皇帝迎佛牙,已經被詩人韓愈斥為迷信。沒想到今天的台灣人還在「拿香隨拜」。道教徒拜媽祖、呂洞賓、關公,台灣的妓女拜豬八戒,他們拜這些神明都是已經死去的歷史人物或虛構的小說人物。   

唯獨耶穌的墓是一座空的墳墓,因為他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耶穌基督不是教主,基督教信仰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拜的是道成肉身,而且死而復活的真神,其他宗教拜死人為神明;我們拜的是永活的神為救主,他們拜死人為教主,正如俗話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教主不能救自己,因為他們只是人,不是神。     

復活的事實對許多人都覺得難以置信,因為我們只能從人的角度和經驗來看人是不可能復活的,但是我們不是神,所以對道成肉身的神耶穌,我們不可武斷地說神不可能復活。我的邏輯是:如果耶穌沒有復活,祂就不是神。拜一個沒有復活的耶穌,和拜一個宗教大師沒有什麼兩樣,這樣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我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耶穌復活的見證有以下四大點:

(一)、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的見證:

是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他不在這裏,照他所說的,已經復活了。你們來看安放主的地方。快去告訴他的門徒,說他從死裡復活了,你們要在加利利見他。」是誰先發現耶穌已經復活了?在福音書的記載是姐妹們: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及撒羅米。耶穌的門徒跑到那裡去了?是否男性膽小,躲起來,也未必。男性在社會局勢緊急的時候處靜境都是最危險的,這在二次大戰、國共內戰及二二八事件時,男性首先遭殃,女性一般被人認為威脅不大,因此在動盪不安的時候,她們反能做救護的工作。

(二)、使徒的見證;

祂的復活改變祂的門徒,從膽小變成勇敢,彼得從沒有學問的小老百姓,變成能對幾千人做見證的佈道家,他們大多數為見證復活的主而殉道。保羅做見證說:「弟兄們,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告訴你們知道;這福音你們領受了,又靠著站立得住。」十六世紀時代的馬丁路德為了見證福音,也是靠著那復活的主,拒絕撤回他對教會改革的主張,在皇帝的面前勇敢地說出:『這是我的立場!』保羅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保羅為了見證復活的主,受盡逼迫和苦難,他的見證是可信賴的。

(三)、初代教會的見證:

初期教會許多基督徒因著信仰並傳揚這位復活的基督受逼迫,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為主殉道。其中一個理由是被控告為無神論,因為他們不拜偶像,只拜看不見卻與信徒同在的神。當羅馬政府對教會大加逼迫:拆毀教堂,焚燒聖經,沒收財產,解散教會,直到康士坦丁大帝歸信,才正式頒布米蘭詔書,准許基督徒的信仰自由。

(四)、歷代教會信徒的見證:

二千年的教會歷史見證基督的復活,教會在世界各地、在萬族萬民中被建立,被神保守,因為復活的主應許和悔改信靠祂的人同在。在二十世紀仍然有許多為主殉道的人,在宣教工場還有許多無名英雄,他(她)們憑著信心學習異族的語言和文化,離鄉背井去宣教,依靠復活的主堅持到底。例如:馬禮遜從英國到中國,七年才帶領一個人信主,但是,他不灰心,努力翻譯中文聖經;馬偕從加拿大來台,不到三十年建立六十間教會,他的繼任者吳威廉宣教士不僅承先啟後,也前仆後繼,他在台三十一年使馬偕所建立的教會能延續下去。他們兩位都死在台灣,葬在台灣。

可是,當教會採取不信基督復活的神學時,教會就淪為民間宗教信仰的形式,或只談一套倫理哲學,甚至宣佈上帝死了。教會不傳福音,也沒有福音可傳,教會便開始老化、空洞化、教會關門,受到這些神學影響的西方教會,他們的教堂變賣成為舞廳或餐廳或成為回教清真寺及佛堂。一旦教會悔改,回到使徒時代的信仰,則信充滿活力,肢體生活有愛心,熱心廣傳福音,經歷豐盛的生命。請問我們和平教會雖然每主日唸使徒信經,我們真的相信主已經復活了,活在您心中?活在家中?活在教會中?

結論

你所種的,若不死,就不能生。俗話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我們若信基督已經復活,要先將自己的舊人,就是肉體或罪性 (sinful nature)與基督同釘在十字架上,才能滅絕邪情私慾,得到真自由,不再作情慾的奴隸,而做上帝義的奴僕。我們的肉體或罪性就如:自私、自我中心、喜歡鬧個人的情緒、喜歡指指點點當公婆,不屑動手服事人,不肯跟人合作,不肯饒恕人等等。

基督死而復活帶來世界的改變,我們藉著洗禮和主同死,神也要藉著父基督改變我們的一生。要經歷復活的主,支取復活的大能,首先要和主一同走十字架的道路,十字架的道路是孤單的道路,是吃力不討好、自討苦吃的道路,十字架的道路會受到誤會、被看輕、被羞辱、被毀謗。走十字架的道路則樂意服事人,準備弄髒自己的手(make your hands dirty)。

十字架的道路要犧牲,有犧牲才能經歷復活的大能。

l                   肯犧牲放縱情慾的生活的人,才會悔改,歸向神,領受基督復活的生命。奧古斯丁活在放縱情慾的生活時,他對神的禱告辭是:「主啊!幫助我過貞節的生活,但是,不是現在。」這仍然是現代人的寫照。

l                   肯犧牲自己權利的人,他就不會患得患失,他能放手成全別人,而不是撒手(歸天)才被迫放手,他能為而不爭;肯犧牲自己權利的人能放人走;能不受負面情緒的捆綁而得到真正的自由,聖靈要充滿他,他反而海闊天空,到處是與復活的主從零開始一起同工的機會。在教會歷史神所重用的領袖,都不是自己爭取去做領袖的,都是被神逼出來的,即所謂的不得以的領袖(Reluctant Leader)。

l                   肯犧牲自己的面子和地位的人,才會放下身段來服事人,不會以具有大能力的福音為恥,見證基督的復活。他必能經歷復活的大能,他必然會驚奇,神居然樂意與一個平凡人同工。正如保羅在林前一:廿七「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

願神賜福給和平教會更多願意走十字架道路來跟隨主的人。

最後以主耶穌基督的話做結束: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 十二:廿四-十二:廿六」讓我們一起背十字架來服事主。







2001年4月8日 星期日

真實的敬拜

經文:約翰福音四章9-24節                                    

日期:二○○一年 四月 八日

主講:周   楷  傑    傳道

                             

    人類除了比其他受造物有較高的智慧之外,還有一個獨特性是會「敬拜」。從人類的歷史來看,雖然有種族或文化上的差異,但都有各自在信仰上敬拜的對象和敬拜的方式。基督徒敬拜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在敬拜中表達對上帝的愛和委身,並以此來領受上帝的恩典和回應祂的呼召。基督徒敬拜的對象是上帝,不是人或其他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受造物。

    雖然基督徒敬拜的是同一位上帝,但不同的教派或教會敬拜上帝的方式都不太一樣,並且都寧願相信他們所使用的敬拜方式是最合乎聖經的教導的方式。在大專學生的團契裡,因為教會的背景不同,敬拜的方式也常是學生們討論的焦點:敬拜是應該安靜或是活發?應該在什麼地方、需要安排什麼樣的程序、使用什麼語言?而敬拜的前、中、後的一些現象也常成為討論的話題,例如:遲到早退、在敬拜中一些不適當的舉動(聊天、接手機、睡覺、抱胸、翹腿‥…),以及一些不正確的服事和奉獻的心態‥…。如果我們留心觀察,敬拜之後大家談論的話題也常圍繞在「今天的講道生不生動」、「詩班唱得好不好」、「某某人今天穿得如何如何」、「聚會後要去那裡玩」‥…。

    事實上,不論是信主多年的基督徒,或是剛接觸基督教信仰的慕道友,若要成為一個被上帝所接納的「敬拜者」,就需要在敬拜的課題上有更深的認識。  

今天我們所讀的聖經:約翰福音四章十九│廿四節,是主耶穌和一位在井邊打水的婦人對話當中的一段,在這段對話中討論到關於敬拜上帝的事情。聖經記載這個婦人是撒瑪利亞人,而當時的撒瑪利亞人和猶太人在血統上雖然有淵源,但長久以來卻是互相對立的,而這樣的對立關係是因為血統上的鄙視和宗教上的分裂。這種因為分裂而互相對立的情勢,不是只會發生在宗教或教派之間,小至家族、個人,大至國家、政黨,在人類的社會中分裂和對立的情況也時常在發生。有時後因分裂所導致的對立或競爭會因為時間或共同利益而和解,但是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不一樣,他們的宗教情結勝過一切外在因素,並且分別在耶路撒冷和基利心山設立聖殿,各自拜各自的,老死不相往來,成為以「聖殿」為中心的敬拜。  

    在約翰福音四章十九│廿節中,撒瑪利亞的婦人向耶穌提出一個問題:「敬拜上帝的地方應當在那?」四章廿一│廿四節是耶穌的回答。在第廿三節中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若是照原文直譯可譯為「在聖靈裡」和「在真理中」敬拜上帝。「在真理中」可以理解為「在上帝的話語中」。

    我們將耶穌這段話的重點加以整理,可以歸納為:因為上帝是靈,所以(一)、敬拜上帝的地方不應被限制。(二)、敬拜上帝是因著「認識」上帝和祂的救恩。(三)、敬拜上帝的人必須在聖靈和上帝的話語中敬拜祂。

    從聖經的教導中,我們沒有看到所謂的「敬拜上帝的正確方式」,只有適當或合宜的方式,這些方式包括禱告(認罪、祈求、感恩、代禱),宣讀上帝的話、讚美、聆聽、奉獻、見証等等。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帶給我們一些重要的信息,教導我們學習成為一個合神心意的敬拜者。

(一)、敬拜的中心和對象是上帝。

    上帝是靈,是超越時空、不受場所限制的,所以只要是信靠上帝的人,不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敬拜祂。我們除了在教會中敬拜上帝,家庭、野外的大自然或其他可以讓基督徒聚集的地方,都可以成為敬拜上帝的地方,對於行動不方便或臥病在床的人,都可以找一個適當的地方敬拜上帝,即使在基督徒受到迫害的國家(如中國大陸),仍然可以找到一個隱密的地方來敬拜,因為敬拜的中心和對象是上帝。敬拜的中心和對象不是聖殿、不是十字架、不是牧師、聖歌隊或敬拜讚美團,不是任何一個受造物。那麼可能有人會問:「那為什麼我們禮拜天要來教會敬拜上帝?」來到教會參加主日崇拜原本是為慶祝和記念主耶穌的復活(七日的頭一日),是充滿喜樂和頌讚的敬拜,同時也是一群明白自己是有罪的人的聚會,在聚會中藉著禱告認罪悔改、祈求主的赦免和保守。另一方面,基督徒一同聚集在教會中敬拜上帝,有見証、教導、分享、代禱和彼此服事的功能。

(二)、真實的敬拜是建立在愛和知識上。

    阿摩司五章廿一│廿四節提到上帝所不喜悅的敬拜。在敬拜中的服事或奉獻,是對於上帝的愛的回應。敬拜上帝不是因為無知和恐懼,不是情感的宣洩或寄託,更不是一種和上帝的買賣或交易,而是因著感受到上帝的愛和恩典,是為了聆聽上帝的信息。我們相信聖靈藉著在敬拜中的詩歌、讀經、講道來啟示我們,來教導我們明白上帝的公義和真理,並且賞賜給我們夠用的能力來遵行。基督徒敬拜上帝是因為認識上帝和祂的愛。詩篇五一篇一│十七節中也讓我們明白上帝所要的不是物質的祭物,而是人心靈的悔改。

(三)、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

    主耶穌說:「那真正敬拜上帝的人,必須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在路加福音十八章九│十四節中耶穌曾作一個比喻來比較兩種不同的敬拜態度。我們看到劉德華、張惠妹一些明星的演唱會或精彩的音樂會、戲劇表演,還沒開始進場就大排長龍,可見這些精彩節目在參加的人心中的份量。我們來到教會是要敬拜上帝,那麼上帝在我們心中的份量是如何呢?今天我們看到教會在敬拜中的一些現象,有的特別在意服裝打扮、有的特別強調語言,有的追求最棒、最High的敬拜方式(管風琴、樂團和樂器‥…)。沒有錯,我們要常思考如何以適當的方式來敬拜上帝,但不能因為這些方式有改變就不能敬拜上帝、因為不習慣別人的敬拜方式就彼此批評。主耶穌要我們明白:不論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語言、在什麼地方敬拜上帝,都必須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

【結論】

    親愛的弟兄姐妹,一個真實敬拜上帝的人,他的敬拜生活是全時間的,不是只有禮拜天來教會才披上敬拜者的外衣,更不是自以為義。我們敬拜上帝是因著對於上帝的認識和祂的愛,並且在每一次的聚會中,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雖然在生活中有許多的試探和誘惑,就像海浪一樣,不斷地衝擊著我們的心靈和信仰,我們的心靈有時也會遇到大地震而陷入傷痛和無助之中,但詩篇卅四篇十八節告訴我們:「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願我們在真實的敬拜中與主相遇,因著聖靈的同在得享真實的平安與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