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宣道系列(二)上帝跟隨者的故事

講道內容

宣道系列(二) 上帝跟隨者的故事
時間:二0一一年六月十二日
經文:路加福音八章1-3節 ; 使徒行傳一章1-8節  ;  使徒行傳八章1-5節
主講:李晶晶牧師

影片  : 宣道系列(二) 上帝跟隨者的故事(華)

一.前言:聖靈降臨節(Pentecost)
         今天是一年教會節期中第六個節期—「聖靈降臨節」(Pentecost)。這也是使徒行傳中所提到,聖靈降臨在使徒們身上賜與他們能力與口才,讓他們往全天下去傳講福音。讓我們來看一段關於聖靈降臨節的影片。
        這是兩千年前所發生的真實故事。彌賽亞耶穌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又為我們從墳墓裡復活後,他有四十天的時間與我們在一起。教導我們有關上帝國度的事,預備我們面對將來所要發生的事。我們親眼目睹祂升上天去。現在我們成了祂的見證人,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然而我們不是孤單的,因為祂說有一個禮物即將到來,聖靈讓天國彷彿住在我們心中,帶來智慧、能力與愛。在五旬節那天我們聚在一起的時候,突然聽到彷彿一陣大風吹過的聲音,又看見形狀像火焰的舌頭顯現,分開散落在每一個人身上,我們簡直無法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我們被聖靈充滿。上帝在預備我們,因為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他們要來聽我們講道。因為每一個人都聽見門徒用各國的方言鄉談說話,大家都覺得非常神奇。藉著聖靈的大能,我們可以用他們的母語向他們傳講耶穌基督的救恩。那天,總共有三千人悔改受洗。我們之間的任何人,這輩子都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聖靈是上帝給所有信他的人免費的禮物。你也可以經歷這一切。透過聖靈,你可以完成那些你以為自己不可能做到的奇事。在聖靈裡,我們有盼望、亮光、安慰、平安、愛與生命。親愛的朋友們,不要讓這大能的禮物在你生命中沉睡。請聽,從聖靈學習,充滿信心的向前進。神說:不是依靠勢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我靈方能成事。(撒迦利亞書4:6)
         耶穌復活升天之後,一個很重要的應許就是我們要領受聖靈。使徒們在領受了聖靈之後,他們生命有了奇妙的改變。他們說起各國的方言,讓從各地來的人都能明白。雖然所用的語言不同,但是他們同樣都在述說著上帝的大能,這就是福音的開始。因此聖靈會帶來改變,而這個改變是讓人無法想像的。就像撒迦利亞書4:6中所說:「不是依靠勢力或才能,而是倚靠聖靈的工作。」,剛剛在影片中,說到在聖靈裡我們有平安、喜樂、盼望和生命,這些都能幫助我們的生命成為見證;影片的最後也鼓勵我們,不要讓這份禮物沉睡。在使徒行傳中,耶穌應許會有聖靈降臨在我們身上;使徒行傳整部書就在記錄著這個應許的成就。在使徒行傳第四章中記載,本來是補漁的彼得,在聖靈降臨後開口講道,立即有三千人信主,這就是聖靈的大能,聖靈充滿在彼得身上,讓一個沒有才識學問、靠勞力打魚餬口的人,說出憾人心動的福音信息,這是聖靈的大能,充滿在圍觀聚眾的人群裡,讓人心被福音打動,問起對真理回應之語「我們該做什麼?」,不是一個人,而是三千人的聖靈工作。在「聖靈降臨」時教會誕生,彼得講完道後三千多人悔改、決志、受洗歸主,於是在世界中這群人展開一個新運動、新生活方式。上帝將聖靈賜給這些人,不只在使徒行傳,而是直到今日,聖靈也會降臨在我們身上,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愛和安慰、並且有神的恩典和大能。盼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生活中、在認識主的過程裡,經歷聖靈降臨在我們的生命中,因著神的大能,活出超乎我們所求所想一切的經驗和才能的生命,讓我們能傳揚上帝的話,活出合神心意的生活。
        另外,想要與大家分享關於「教會曆」,這是對基督徒生活與教會節期很重要的年曆;又稱為基督年曆。「教會曆」的產生是歷世歷代教會對於上帝的恩典、耶穌基督的救贖與聖靈工作所經歷的回應,透過不斷回顧追憶這些故事以及傳統慶典,提醒我們上帝行在人間的救贖行動、愛的召喚與繼續創造,幫助我們能與救恩歷史連結,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回顧耶穌救贖、再次省思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不斷重新建構我們所認識瞭解、經歷的信心與信仰。
        這個是教會曆,它是以耶穌基督從降臨到這世界開始,一直到升天之後賜下聖靈的應許這當中的事件作為時節劃分。我們平常在用的日曆月曆,目的是方便我們記得一些特殊的日子,好讓我們在那天紀念一些為生活帶來提醒和變化的節期。教會曆也是同樣的意思,歷代教會的基督徒用耶穌一生經歷的事件來劃分一整年,幫助他們在一年中都能思想福音與救贖的意義。
        主後325年尼西亞時代 基督教與帝國、基督教教義、崇拜儀式奠定,受到羅馬帝國的保護、康士坦丁大地訂定為國教、尼西亞大公會議中確立三一神論,在此時期,也開始發展基督徒的節期慶典,到主後第四五世紀整合各國的基督教節期行程今日我們所見的「教會曆」(又稱教會節期、基督年),主要由七個待降節、聖誕節、顯現節、大齋節、復活節、聖靈降臨節、聖靈降臨後節期。
        教會曆的一年是以聖誕節前的四週,大約11月底開始,稱為待降節期。接著是12天的聖誕節期。聖誕節期過了之後進入第三個時節,被稱為顯現節期,為期約9週,目的是記念耶穌照著舊約的應許顯現在我們當中與我們一同生活。之後就是復活節前40天的大齋節,提醒大家要為復活節預備心。大齋節過後,就是四月的復活節,紀念耶穌基督為了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從死裡復活;復活節期一共維持7週,49天過後,第50天就是聖靈降臨節;也就是耶穌復活後40天與門徒同在,隨後升天並且應許降下聖靈。而從這天之後一直到年末下一次待降節期之前的29個禮拜,都是屬於聖靈降臨節期,提醒我們有聖靈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讓我們得以倚靠聖靈活出神所喜悅的樣式。教會曆如此劃分一整年的目的,在於幫助我們回顧耶穌基督救贖的意義,從他為我們降生、出來傳道,呼召門徒,直到按著應許為我們付上代價、又從死裡復活,最後應許賜下聖靈讓我們生命改變,成為主的器皿、建立教會。每一年我們都如此回顧這個救恩,同時也幫助我們省思我們與神的關係。七週前我們剛過完復活節、復活節的前三天受難日,就是幫助我們思想神的愛、也調整我們和神的關係,再次告訴我們無論我們所經歷的是什麼,在耶穌基督裡面我們的罪都被赦免了,讓我們又能再次有一個新的開始。這樣一年周而復始的節期也是在告訴我們,神的愛與恩典是永遠長存的。這也是在幫助我們重新建構信仰與信心。
     1.應驗了耶穌的預言和應許聖靈降臨
        使徒行傳是路加所著,在第一章、寫給提阿非羅的信中說他作了前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路加福音,記錄了耶穌基督的行蹤軌跡;而到了使徒行傳,記錄的則是聖靈的軌跡。使徒行傳一開始就說,耶穌藉著聖靈揀選使徒,又應許他們要受聖靈的洗,最後應許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讓他們得到能力,傳揚福音。使徒行傳又稱為聖靈行傳,從開始的領受聖靈直到初代教會的建立,整卷書記載著都是聖靈的工作。(使徒行傳1:1-8)
     2.門徒得著能力,建立教會,擔負起向全世界宣教的使命
        到了第八章,記錄了從司提反殉道的日子開始,教會遭到逼迫,門徒們逃跑四散。雖然他們逃跑了,但是仍然在各個地方傳道。(徒8:1-5)過去當耶穌被抓的時候,門徒都逃走了,有人不認主、也有人回去過跟隨主之前的生活。但在使從行傳中,卻看到聖靈在他們生命中所作的改變,他們雖然因逼迫逃離,但是他們沒有停止傳揚福音,也因此讓福音往四處各地散播出去,同時也見證了耶穌升天時的應許,要他們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都為主作見證。聖靈親自動工,又催逼、帶領這些門徒建立教會。我們可以看到,聖靈的能力常常是與教會的建立有密切的關係。聖靈召聚教會作為見證基督的群體、聖靈差遣教會到世界作基督的見證、聖靈建立教會健康成長榮耀主耶穌。
        回顧過去兩年多我們在建堂的時期,可以看到我們教會經歷了許多恩典,這不是依靠我們之中的人才、人脈關係、奉獻多少…,而是聖靈的工作和神奇妙的大能。今天聖靈降臨節,提醒我們再次思想耶穌賜下聖靈的應許,也從使徒行傳中看見這個應許的實現與教會的建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也是同樣的事情,領受同樣的聖靈,建造教會、家庭與自己的生命。
二.上帝跟隨者的故事
        當我們翻開聖經路加福音第八章時,會發現標題是撒種的比喻,但是在這撒種比喻之前,卻有3節特別的經文,記載著耶穌到各城各鄉去。
     1.誰與耶穌同行?(路8:1-3)
        「過了不多日,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路8:1),這章以耶穌到各處傳講福音作開始,這對我們有很特殊的意義。當我們要被差派去傳福音、去宣道的時候,耶穌就是我們的榜樣。他帶著門徒到各處傳道,與他們的相處的同時,也成為模範。
     2.耶穌的典範教育
        在耶穌要被賣的那天晚上,他為門徒們洗腳;約翰福音13章14-15節「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聖靈在我們裡面提醒我們,耶穌所做的,我們都照著做。」彼得說:「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2:21),耶穌為我們留下榜樣與腳蹤,要我們照著做跟著走,還不只如此。耶穌還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約14:12),而在使徒行傳中我們就清楚看見這個應許的成就與委任的成果;耶穌一生是在加利利海岸周圍傳道,後來使徒們則是將福音傳到各處。從使徒行傳整卷來看,就是如同耶穌所說的,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大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徒8:1) 換句話說,聖靈給我們能力,好讓我們完成耶穌尚未完成的事,這是從神而來的托付與委任。
     3.十二門徒的揀選
        (路8:1、太10:1、徒1:1-8)
        「……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路8:1),在路加福音中,耶穌為了從跟隨者中挑出這12個門徒,還上山禱告了一整夜。「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6:12),這就很像是念神學院,要成為傳道人、牧師、宣教士,要做神的僕人要經過特別的挑選。挑選出來後,耶穌又給他們權柄,能趕鬼和醫病。「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污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太10:1),最後耶穌死裡復活又向他們顯現,可見耶穌與他們的關係多麼親密。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徒1:3),除此之外,耶穌還讓他們領受聖靈,得著能力、為他作見證(徒1:1-8)。
     4.抹大拉的馬利亞
        (路8:2、太28:1-10、約20:10-18)
        一般我們提到服侍上帝的人,就會想到是從神學院出來,受揀選、賜權柄,受教育、有才能有恩賜的人。但是在跟隨耶穌的人中,還有一群不是從神學院畢業初來的婦女,他們是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他身上趕出來。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8:2-3),她們不像是12門徒被耶穌指名揀選,而是自發願意跟隨耶穌,又供應耶穌與門徒在宣道路上一切所需用的。
       在這群婦人中,第一位被介紹的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抹大拉」是一個地名,在馬太福音15章39節它的另外一個名字是「馬加丹」,。它的位置是在加利利海的西岸,是一座海邊的小城,是一個不為人知所道的小城小鎮。這個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是從這樣一個小城出來的婦人,她跟隨耶穌的腳蹤。
        在福音書裡提到這位抹大拉的馬利亞,她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到耶路撒冷(太28:55),又以財物供應耶穌和門徒(路8:1-3),到了後來還親眼看到耶穌被釘十字架,以及耶穌的遺體被移送到墳墓埋葬(約20:10-18),也是第一個將耶穌復活的喜訊傳給門徒的人(太28:1-10),但路加特別提到抹大拉的馬利亞是曾被七個鬼附身,被七個鬼附身,讓耶穌為她醫治得痊癒,然後她跟隨耶穌(路8:2)。耶穌使她從鬼附得釋放,開啟了她跟隨之路。
        經文中的「七」不是指著鬼的數量,猶太人對數字的觀念,七是代表很大的力氣,這表示說她被鬼附的情形非常嚴重,受黑暗壓迫很久的時間,嚴重到在當時的醫療工作沒有辦法處理,但是就在人沒有辦法的時候,耶穌將她身上如此嚴重的疾病醫好,這是抹大拉的馬利亞所遇到的。所以抹大拉的馬利亞得到這種恩典之後,她覺得她一生的日子,能感謝耶穌的,就是供給出她一切的力氣,來幫助耶穌傳福音。不只是這樣,她跟隨耶穌出去,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作見證。她不用說什麼話,她只要站在耶穌的旁邊就是一個見證,過去她的生命是受黑暗綑綁的人,但是現在她成為了耶穌的跟隨者、是一個服事神的人;她站在人群與耶穌中間,就能向眾人說明她的生命故事:我本來是被七個鬼附身的,我今天已經得到醫治。這樣一個有嚴重創傷過去的生命,但如今不再一樣,是一個新生命。
        我們可以這樣說,抹大拉的馬利亞出於回應救贖恩典的感恩之心,讓她決心要跟隨主、見證主、服事主。一個跟隨耶穌腳蹤服侍的人,不一定是特別被揀選、受特殊訓練的才識者,而是一個感恩的心、一個生命見證故事。抹大拉的馬利亞,她的出現,她跟在耶穌的身邊,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我們認識神的人,也都有與人經歷的生命故事可以告訴大家,而這故事就是見證、就是宣道、就是跟隨主重要的侍奉。
        兩個禮拜前我參加一個宣教研討會的聚會,一位外國教士,也是差會的負責人。因時間緊迫,就從旅館坐計程車趕去教會。當他看到司機的後照鏡上掛了念珠、佛像、符咒等一堆民間信仰的物品,他心中即有了感動,要向司機傳福音。車到了懷恩堂門口,他向司機要了三分鐘,分享自己得救的見證及如何受呼召成為宣教士。講完他要付錢下車的時候,司機紅著眼眶對他說,自己20年前也去過教會,但是他離開了,這20年來第一次有人再度向他傳講耶穌的故事。這位宣教士即邀他一起參加當天的聚會;他說,他感覺到是上帝要他用自己的故事將這位司機帶回教會。短短的時間,一個生命的見證,不需要念神學院、或是有什麼天賦或才能,就能跟隨耶穌的腳蹤,宣講福音。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是這樣的一個生命見證。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生命故事,盼望我們在機會來到、心中有感動的時候,願意將自己的故事分享出去,成為別人信主的契機。也求主更多在我們生命中工作,讓我們有更多見證能與人分享。
     5.苦撒妻子約亞拿
        路加介紹的第二位婦人,就是希律官邸裡的管家苦撒的妻子約亞拿(路8:3),她也是跟隨耶穌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看耶穌被人釘死在十字架,甚至看到耶穌從墳墓裡復活的婦人 (路24:10)。
        聖經中對於她並沒有記載什麼特殊的事蹟,但是從她先生的身分,可以看出她在社會中是有地位的人物。她的丈夫苦撒是分封王希律的管家;而希律是當時被分封的王,管理巴力斯坦一帶的地方,能做他的管家一定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用現在的話來說,這位約亞拿應該是達官貴婦,而這樣的貴婦也願意來跟隨耶穌。那麼在耶穌傳道的生涯中,不是只有低階層的婦女而已,像是抹大拉的馬利亞,曾被鬼附而被耶穌醫治,也有官府王宮裡大官的妻子,參與在傳福音的事工中。可見,不是只有從苦難中得蒙救贖的人才跟隨主,而是只要願意跟隨主,就單單地與主同行同工。雖然我們無法從聖經中多知道她的生命故事,但是我們卻看見尊貴的她,願意放下原有舒適的生活,來跟隨耶穌的腳蹤,離開原有習慣的生活環境、去做她可能不習慣做的事,這是充滿挑戰的。但為了福音的緣故,她也是委身,成為一位幫助福音事工的人,在耶穌的後面與耶穌一同同工。
     6.一位婦女蘇撒拿(路8:3、)
        最後,路加介紹第三位婦女,就是蘇撒拿,很可惜在聖經裡,除了在此處經文外,就沒有任何的描述,沒有進一步介紹蘇撒拿用什麼背景來跟隨耶穌,或她是何身份,她不像抹大拉有很奇特的經歷、也不像約亞拿有身家背景,聖經裡都沒有介紹,除了在這裡路加提起她的名字以外,沒再提到別的事情。
        對我們是很好的提醒。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不是因為我會什麼、我擁有什麼,我才來服侍神;而是謙卑自己,願意將生命擺上讓神使用,從而看見不是我會、而時神能。在這段經文裡面,她唯一的身分就是她是耶穌的跟隨者。想想我們自己,在服侍神的時候,是不是會想要讓人看見自己的恩賜?或是我們是否因為朋友有什麼才華才想邀他來教會?在蘇撒拿的身上,這些特點都沒有,但是就因為如此平凡,我們反而更能看見聖靈在她身上的工作,就是上帝的生命在她裡面。「他們見彼得、約翰的膽量,又看出他們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就希奇,認明他們是跟過耶穌的。」(徒4:13)彼得、約翰也因為他們本來的平凡、沒有才能,以致當他們出來傳講福音時,其他人得以看出這是神的作為。跟隨神不需要略歷、頭銜,而是就我這個人,以謙卑的態度願意為神所用。好像這個蘇撒拿,她以平凡生命跟隨主,用素常生活見證主。
        分享一個見證,我們教會有兩個阿嬤,每個禮拜固定來聚會。每次我看到她們,就是覺得很感動,因為他們的生命很美。其中一位阿嬤是由孫女陪著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每個禮拜用蹣跚的腳步,推著瘦弱的身體來到教會?有時候我甚至會想,自己講話這麼快、台語又不標準,搞不好講道她也不一定全部都聽懂。可是我知道,她是一個跟隨耶穌的人、是一個愛神的人。另一位阿嬤是坐在輪椅上,由女兒女婿推進來的,看得出來身體狀況已經不太好了,但是在還能出門的時候,她就會來作禮拜。這些都是平凡的生命,但是卻讓我看見一個跟隨耶穌的人,謙卑俯伏主前,來親近主、敬拜主。
三.誰有資格服事神?
         我們常聽兄姐們說:「無啦!我無才能啦,我無資格來服事啦!」,到底誰有資格來服事神?
      1.感恩的心:以生命故事榮耀神
         (路17:11-19、林前15:9-10、提前1:12、詩50:23)
        一顆感恩的心,如同抹大拉的馬利亞,以感恩的心來跟隨主、侍奉神、見證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感恩榮耀故事。路加福音17章記載一個故事,耶穌路過一個村子,治好了10個痲瘋病人,其中只有一個外邦人回來對耶穌道謝。耶穌說: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路17:8),耶穌在說,當人們能夠以感恩之心回應所領受的恩惠救贖,就是榮耀神、見證神。詩篇50:23「 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著我的救恩。」,懷抱感恩的心說出生命的故事,就是見證,就是侍奉,就是榮耀神。
     2.樂意的靈:以跨越舒適跟隨神
        (太19:21-22、詩40:8、51:12、腓3:8)
       一顆樂意侍奉的心,如同約亞拿自願離開舒適生活來跟隨主。
        馬太福音19章,有一個少年人來問耶穌要如何得到永生,耶穌要他變賣家產分給窮人、並且要來跟隨他,這個少年人做不到,就憂愁的離開了。可見要離開舒適的環境、拋棄原有的生活是非常困難的。是需要跨越自己的習慣、框架與舒適領域,進入以神為美的挑戰中。詩人說:「我的神啊,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詩40:8) 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樂,賜我樂意的靈扶持我。」(詩51:12),求主幫助、預備我們,賜給我們一顆樂意的靈來專注於祂、甘心樂意服侍祂。保羅也說:「我將萬是看為糞土、視耶穌基督為至寶」(腓3:8)。當我們也有這樣的價值觀,我們自然願意來跟隨神、服侍神。
【宣教師見證】曹雅直(George Stott)
         1866年之前,中國溫州一個基督徒也沒有。但是,現在中國大陸的溫州被稱為是中國的耶路撒冷,是一個福音興盛的地方,總計有1100座禮拜堂、信徒總數100多萬人,所佔的人口比率高達15%。這一切都是由一位英國宣教士開始,他的名字是George Stott,中文名字是曹雅直。
         1865年他受神呼召想到中國宣教,所以他向內地會請求派遣去中國,當時的負責人戴德生以他左腳殘疾為由拒絕,並建議他留在英國侍奉也是很好的啊!幾番折騰,最後他對戴德生說:「雖然我只有一條腿,但是我沒有看到有兩條腿的人願意去,所以請差派我去吧!」,於是曹雅直開使他在中國的宣道侍奉。
        驅使曹雅直走向宣道侍奉之路,是因為在曹雅直在19歲時左腳發病,後來不斷惡化,醫生只好將它截肢。這對他的生命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是卻是在這樣的痛苦之中,他經歷了神的安慰與愛,讓他願意奉獻生命為主所用。在他生命的低谷,他遇見神,因此他以感恩的心、用生命見證主。當他看見福音的禾場的需要,聽到馬其頓的呼聲,便甘心樂意委身侍奉。溫州人看見他只有一條腿,卻願意爬山涉水來到他們這裡,覺得相當奇怪,當地人都叫他「獨腳番人」,單腿雖是缺陷,但是曹雅直的獨腳卻為中國的宣教史留下了美麗的足跡。這是一個樂意的靈,雖然身有殘疾,卻願意離開舒適的環境,跟隨神的腳蹤,傳揚福音。
     3.謙卑的意:以平凡默行順服神
        (林前1:26-29、詩134:1、徒20:19)
        一顆謙卑的心意與神同在,如同蘇撒拿一個平凡的生命出現在耶穌傳道之路。
        詩篇134記載一個耶和華的僕人,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忠心守更在耶和華的殿中。「耶和華的僕人夜間站在耶和華殿中的,你們當稱頌耶和華!」(詩134:1),無人知曉這聖殿的守夜人是誰,但從詩文中深知是一個神忠心的僕人。這就是平凡謙卑的生命、侍奉的生命,不為出名、不是要角高官,是一個平凡的侍奉生活,正如同我們的平凡生活、屬靈生活,在靈修、禱告中服侍神。保羅說:「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1:26-29),上帝神揀選這些平凡的人,讓其他人在他們的平凡中得見神的大能。
【宣教師見證】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 1840-1879)
        最後要跟大家介紹一位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 1840-1879)。他與馬偕、馬雅各等宣教士們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物,卻不像他們那麼為人所知。他們夫妻所留下的記錄也相當的少。1867年他與妻子伊萊莎‧庫克(Eliza C. Cooke, 1828-1902)受英國海外宣道會的差派來到台灣。當時他只是一個大三學生,沒有什麼特殊技能、經歷。宣道會差派他是要代替殉教的馬遜牧師,來台協助馬雅各牧師,他答應了。早期來台的宣教師都是有醫療背景的人,馬偕是博士,馬雅各是醫生,許多都是有頭銜、地位、有專業技術的人;但是這位李庥牧師什麼都沒有,只是一位傳道師。他是首位來台灣宣道的宣教師,他也是首位到台灣東部傳道的牧師。他主要的事工都是與其他醫療的宣教師作配搭;我們所熟悉的馬偕到台灣的時間比他晚些,於是當馬偕到台灣時,他向馬偕分享了許多在台灣宣教的經驗,並且鼓勵馬偕往北部開拓,因為那裡非常需要。他雖不為眾人所知,但是卻在別人的宣教工作上,成為很大的幫助。他在台灣宣教的時間只有12年,1879年因為疲勞、身體虛弱,幾次感染瘧疾後病逝。或許有人會問,這麼年青就過逝,如果他可以活得更長不是更好嗎?我曾聽過一位傳道人分享,他說「生命,不是在長短。」,他說當我們提到一個人的生平時,會寫著「西元****年出生-西元****年死亡」,連結出生與死亡中間是「-」,這條線畫得長就活得長嗎?畫得短就活得短嗎?不會,所有人的線都一樣長,可是不同在哪裡?在於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生命!李庥牧師只有39歲的生命,他有12年的時間在台灣,平凡的一生,他卻活出不一樣的生命,一個願意給神用的生命。當時他在台灣看見大部份的婦女沒有機會受教育,所以他有一個心願-興辦女學,可惜沒有完成。當他病逝後,他的太太(伊萊莎.庫克)沒有回國,寫了一封信回英國請求長老會差派她留在台灣宣教,她就是台灣第一位女宣教師,她接續李牧師的遺志,推動女宣、建設女學。但是她的身體也很不好,於1884年因病返國,當時又發生清法戰爭,女學招生因此停擺,直到三年後戰爭結束,女學重新開始招生,這就是現在長榮女中的前身。在回國養病期間,伊萊莎依然去教會服事,每個月所領到的謝禮,她都會寄回台灣,讓女學興建宿舍、校舍。這麼平凡的一對宣教士夫婦,他們謙卑、默默地在台灣服侍,讓台灣的婦女有機會受教育,這個影響一直到現在的長榮女中。在平凡的生命中,被神來使用,跟隨主的腳蹤。
四.結語:被聖靈充滿走入人群宣道的教會
        我們的教堂明年即將完工,我們教會有一個異象--成為萬民的祝福,誰有資格來服侍神,參與教會的建造呢?今天是聖靈降臨節,就如使徒行傳中所說,當聖靈降臨在我們的身上時,我們會被差派、我們的生命會改變,我們可以參與在教會的建造工作上,你願意嗎?
        當教會在建堂時,我們期待的是什麼?很多人、很多來進來聚會。是的,我們現在正在夢想,當教會蓋好了之後,很多人回來。可是在使徒行傳中,我們卻看到,當他們聚集在一起禱告的時侯,聖靈就降臨,接著發生的是人就出去宣教。盼望聖靈在我們當中作這樣的工作,當我們禱告時,求神是差派我們出去,離開我們的舒適窩、冷氣房,出去到我們的青田社區、去到好茶、達瓦蘭、瑪家…,到其他神感動我們、呼召我們去的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
        有一位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其所著〈聖徒相通〉一書中,思考教會,不是以今日所謂「教會增長」作為一間教會好壞或是是否被聖靈充滿的指標。他指出:「許多人走進教會,並不代表這是一間好教會;而是當教會怎樣走入人群,才是好與壞的指標表。因為人走入教會,可以是逃避苦難、卻不代表他願意被聖靈充滿服事上帝、領受上帝的旨意。教會走入人群,並且承擔人的痛苦,也是分擔上帝的痛苦,這個人才是成熟、被聖靈充滿的基督徒,這間教會才是一間成熟、被聖靈充滿的教會。」
        懇求神幫助我們在我們個人生命、家庭、教會、宣教禾場上,當聖靈降臨在我們生命的時候,我們得著能力,被主差遣,一起參與建造我們教會,並且我要奉耶穌基督的名祝福每位會友,求神建造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生命有見證、有故事,可以去分享的。也讓我們有願意的心,移動腳步,出去分享。不是看我們有什麼才能,而是願意被神使用,經驗神在我們的當中建造教會。
        不知道你是否自問,「我是一個跟隨主的人嗎?」「我是一個有資格服侍神的人嗎?」今天的經文中,我們看見三個婦人。抹大拉的馬利亞,是一個過去生命非常受捆綁的人,但是她經歷神。一個是社會地位非常高的,她願意離開她舒適窩來服侍神。一個是沒有什麼才能,可是她用平凡的生命來見證主。你願不願意與我們一起參與教會的建造與福音的宣教?
        在我們當中可能有第一次來的新朋友,或是你還沒有認識耶穌基督的,我想鼓勵你,在你身邊的朋友有一個生命的故事,他要告訴你。就像你所看的影片,經歷聖靈的能力,去聽那個生命的故事,並且你自己心裡有那個渴望、禱告,你也可以來經歷聖靈的能力,經歷生命被改變、被主用。


【禱告】
        天父我們謝謝你,在這個聖靈降臨的日子,聖靈要充滿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裡面。主啊,我們不是都要去神學院,不是都要有才能、恩賜、地位,但是,我們要經驗你。主我們感謝你在我們生命裡奇妙的創造,我們感謝你應許賜下聖靈,使我們生命改變得著能力。主我們願意被你用,雖然有時我們不知道如何被你用,可是主求你感動我們。主求你在我們每天的讀經、禱告中對我們說話,主,我們當中有些朋友正在摸索,求神讓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體會、感受、經歷到你。並且求神感動我們每一個人願意去分享生命的故事。主,幫助我們,在教會建造的時候,我們不只是歡迎人進來,你也差遺我們出去說你生命的故事。謝謝主,願你建造我們,使我們在宣道的路上與你有份,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禱告系列(三十九):舊約禱告(十九)(OT Prayer.19)約拿(Jonah)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三十九):舊約禱告(十九)(OT Prayer.19) 約拿(Jonah)
時間:二0一一年六月五日
經文:約拿書二章1-10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影片
MP3:[][]

I. 引言
        在猶太人的習俗中,他們會在7月10日,也就是贖罪日(Yom Kippur)的下午讀約拿書,因此這卷書也可以視為鼓勵他們向神作悔改認罪的禱告。為了讓小孩子也能了解這卷書的內容,他們把約拿的故事編成一首歌,叫做“Overboard, Song of Jonah 落水,約拿之歌”。


God came to Jonah and said上帝吩咐約拿說
Take a trip to Nineveh前往尼尼微城去
And tell the people they must change their ways告訴他們要回心轉意
But Jonah couldn’t agree但是約拿並不同意
And so he left Galilee他就離開加利利
On a boat heading off to Spain搭船前往西班牙
But there’s no hiding from ONE上帝是無法逃避
Who caused an angry storm to come他就引起狂風暴雨
When Jonah came clean約拿坦白承認
The sailors threw him right into the sea水手就把他拋下大海裡 J
onah, Oh Jonah約拿 喔約拿
Can you hear the holy sound?你可聽見上帝呼喊?
Jonah, Oh Jonah約拿 喔約拿
It’s not too late to come around...若肯回頭仍不太晚
So Jonah’s floating away約拿就隨波逐流
When he’s suddenly saved他突然被救起
Swallowed up by a big old fish被一條大魚吞進去
He makes the belly his home他就住在魚肚裡
Three nights he spends there alone三天三夜他獨居
 He repents He cries out He prays他悔改 他呼求 他禱告
When Jonah’s anger was no more當約拿已不再生氣
The fish spit him out onto the shore大魚將他吐到岸上去
Without looking back Jonah took up the task義無反顧約拿奉行他使命
Headed off for Nineveh昂首前往尼尼微 Jonah, Oh Jonah約拿 喔約拿
Can you hear the holy sound?你可聽見上帝呼喊?
Jonah, Oh Jonah約拿 喔約拿
 It’s not too late to come around...若肯回頭仍不太晚
 Jonah shared God’s message約拿傳講神信息
People fell down on their knees百姓聽見都屈膝
They would fast They would plead他們禁食 他們祈求
They would come to believe that God was full of mercy 他們誠心相信上帝是充滿慈悲
And here’s the message we’re sent我們受託的信息
It’s more than how we repent我們不只要悔改
We can change We can grow要改變 要成長
We can be more than we know能成為超乎想像
This day we take to atone今天我們蒙贖罪
Is not about us alone不僅為我們自己
For we all are in this together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
Jonah, Oh Jonah約拿 喔約拿
Can you hear the holy sound?你可聽見上帝呼喊?
Jonah, Oh Jonah約拿 喔約拿
 It’s not too late to come around...若肯回頭仍不太晚影片最後一幕寫著:
“may you be sealed in the book of life.”

猶太人相信有一本生命書(book of life)記錄著每個人一年中所有的行為,並且會在7月10日這天結算。這天結束的時候,上帝會在這本書上簽名,而所記載的內容從此定讞,最後在審判時作為依據。因此這天便作為贖罪日,只要在這天結束以前向上帝求赦免,他過去的罪就不會被封存入生命書中。這也是鼓勵人們在還有機會的時候向上帝認罪。


II. 先知約拿 (Prophet Jonah)      

 這故事中最特別的是那隻將約拿吞進腹中的大魚,這條魚讓許多聖經學者們認為約拿根本不存在,因為不可能有這種魚能讓人在肚子裡面存活三天。但是如果你相信馬利亞能從聖靈受孕、耶穌能夠從死裡復活,那麼要有這樣一條魚,對上帝而言應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因此不必為了證明約拿的存在,而去將故事中所有的部分都找到合理的解釋。

1.耶羅波安二世北國的先知         約拿的事蹟不只記在約拿書中,在列王記下中也有記錄。所羅門王年老的時候因為不聽從上帝的話,以色列國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耶羅波安二世是北國的國王,大約是在西元前793-753年間,約拿就是這個時代的人。在耶羅波安二世的統治下以色列國興盛起來,「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鹽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所說的。」(王下14:25)哈馬口和亞拉巴海分別是以色列北邊與南邊的邊界,耶羅波安收復了過去在所羅門時代的國界。再由約拿書一章1節:「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從這兩節經文就可以確定約拿是歷史中的人物,因預言應驗,所以他是很被尊重的北國先知。

         在當時代,除了約拿(758BC)以外,另外還有兩位先知,分別是阿摩司(750BC)和何西阿(760-721BC),他們就是以色列亡國之前最後的三位先知。約拿除了在以色列(北國)說預言以外,也到亞述、尼尼微去警告當地的人們要悔改。阿摩司是猶大(南國)的牧羊人,但是上帝要他到北國去警告以色列人。何西阿的際遇就比較慘,在他做先知的時候,上帝要他用生活來傳達上帝的旨意,讓他娶了一個名叫歌篾的妓女做妻子,無論何西阿對她多好,她仍然本性難改,藉此預表耶和華對以色列民族的心意、以及以色列人對上帝的悖逆。「撒瑪利亞必擔當自己的罪,因為悖逆他的 神。他必倒在刀下。」(何13:16)何西阿40年之久苦勸百姓要悔改,最後還是親眼看著北國以色列被亞述亡國。

 2.先知阿摩司預言北國被攻         「耶和華萬軍之 神說:以色列家啊!我必興起一國攻擊你們;他們必欺壓你們,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的河。」(摩6:14)阿摩司的預言約在西元前750年,後來果真在西元前721年時,以色列亡國。「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的河」就是先前約拿預言以色列國將會收復的國土,但因百姓的悖逆又要再次被敵人奪去。

3.先知拿鴻預言尼尼微滅亡         亞述帝國的尼尼微城百姓,在聽見約拿的警告之後都悔改,但是悔改時間不長,後來他們又恢復原樣。大約在西元前615年,也就是約拿時代的100年後,上帝又派了另一位先知拿鴻前去警告他們,「耶和華如此說:尼尼微雖然勢力充足,人數繁多,也被剪除,歸於無有。」(鴻1:12)而這次他們沒有悔改。在西元前612年,亞述帝國被巴比倫滅國。

4.主耶穌相信是位歷史人物         耶穌與法利賽人辯論的時候,他們要求耶穌顯神蹟給他們看。「耶穌回答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當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太12:39-41)約拿在魚肚的三天預表著耶穌要被埋在墳墓裡三天,尼尼微城的人聽見那個叛逆先知約拿所說的就悔改了,但順服神心意而來的耶穌在這裡警告你們,你們卻都不聽。因此審判的時候,聽警告的尼尼微人會定這個悖逆世代之人的罪。

 III. 約拿的禱告 (Prayer of Jonah)

         約拿的禱告很短,只有九句,但是每一句都是引用詩篇中的字句,可見雖然他不聽上帝的話、對人也沒有什麼愛心,可是他聖經是唸得很熟的。

1.躲船艙不敢禱告

        上帝要他離開家鄉迦特希弗,前往東北方底格里斯河的尼尼微城去。結果他沒有聽話,反而往南走到約帕的海港,買了船票搭船往西南方的他施,也就是現在的西班牙。約拿上了船,海上大風大浪,所有人都哭天喊地、什麼神都拿出來拜的時候,他自己卻躲到船艙去睡覺,因為他知道這風浪是因他而起,不會因為他的祈禱而平靜。「水手便懼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們將船上的貨物拋在海中,為要使船輕些。約拿已下到底艙,躺臥沉睡。船主到他那裡對他說:你這沉睡的人哪!為何這樣呢?起來!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顧念我們,使我們不至滅亡。」(拿1:5-6)約拿開始是不禱告的,因為他知道:「我若心裡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66:18)「 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 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賽59:2)

        當大家一起禱告求拜,風浪還是沒有停止的樣子,他們就認為是船上有人惹到神明了才會如此,於是船上的人都抽籤,結果抽中了約拿。船上的人問約拿怎麼會這樣?約拿也老實回答說是因為違背上帝的旨意,現在只能把他丟進海裡才能止住風浪。船員們本來也不願意害他,但是風浪一直增強、船上的貨物也都丟完了,只好真的把約拿給丟下海去。奇妙的是,當他們這麼做之後,風浪立即就平靜了下來。「他對他們說:你們將我抬起來,拋在海中,海就平靜了;我知道你們遭這大風是因我的緣故。」(拿1:12)

2.沉海底拼命呼求

         約拿在船上不禱告,被丟下海就禱告了。我們是不是也會這樣,平常過得很好,覺得無所謂,真正大難臨頭的時候就變得很虔誠。「我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你就應允我;從陰間的深處呼求,你就俯聽我的聲音。」(拿2:2)「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向我的 神呼求。他從殿中聽了我的聲音;我在他面前的呼求入了他的耳中。」(詩18:6)約拿的第一個禱告,就像彼得,他一看到風浪猛烈,心裡害怕,開始往下沉時,就喊叫:「主啊,救我!」(太14:30)在中文是四個字,但在英文才兩個字“Lord, save!”神不會在乎我們的措詞是否華麗,當我們遇到困難時發自內心的向他呼求,他都會聽見。於是上帝派了這條大魚將約拿吞進肚裡。

3.在魚腹向神感恩

        「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拿1:17)這條魚吞了約拿,不是對他的懲罰,而是上帝的拯救。在魚肚子中三天三夜,發現自己沒死,約拿就做了一個禱告。這個禱告有次序、有內容,措詞也很講究,內容是從經文中引用的。「約拿在魚腹中禱告耶和華他的 神。」(拿2:1)是一個感謝上帝應允、垂聽了的禱告。「我要稱謝你,因為你已經應允我,又成了我的拯救!」(詩118:21)「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這是我的 神,我要讚美他,是我父親的 神,我要尊崇他。」(出15:2)

4.悖逆神受神懲治

        接著他承認今天的遭遇都是自己惹來的。「你將我投下深淵,就是海的深處;大水環繞我,你的波浪洪濤都漫過我身。」(拿2:3)其實將約拿投入海中的是水手,可是約拿知道這都是 神的作為,所以他這樣說,與詩篇類似,「你把我放在極深的坑裡,在黑暗地方,在深處。你的忿怒重壓我身;你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詩88:6-7)上帝的懲罰其實不是在報復,而是要人們回心轉意向他禱告,「耶和華啊,他們在急難中尋求你;你的懲罰臨到他們身上,他們就傾心吐膽禱告你。」(賽26:16)

5.被驅逐仍然仰望

        他雖然被上帝驅趕,可是仍然對上帝懷有盼望。「我說:我從你眼前雖被驅逐,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拿2:4)他知道無論自己犯下多嚴重的錯,只要肯認錯,上帝還是懷有慈悲。他也知道尼尼微城的人只要悔改,上帝就不會毀滅他們;但是亞述是他們的敵國,約拿不希望自己的敵人得到拯救,所以他不想去傳講上帝的警告。「至於我,我曾急促地說:我從你眼前被隔絕。然而,我呼求你的時候,你仍聽我懇求的聲音。」(詩31:22)大衛王在犯錯以後也這麼說:「不要丟棄我,使我離開你的面;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樂,賜我樂意的靈扶持我。」(詩51:11-12)約拿對信仰的盼望讓他開口禱告。

6.排山倒海的壓力

        接著約拿述說自己走投無路的景況,他所犯的錯使他必須承擔那無法承擔的壓力。「諸水環繞我,幾乎淹沒我;深淵圍住我;海草纏繞我的頭。」(拿2:5)這是他引用的詩篇:「神啊,求你救我!因為眾水要淹沒我。我陷在深淤泥中,沒有立腳之地;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過我身。」(詩69:1-2)保羅在服事中也感到同樣的壓力,「弟兄們,我們希望你們知道,我們從前在亞細亞省所遭遇的患難。那壓在我們身上的擔子是多麼大,多麼沉重,連生存的希望都沒有了。」(林後1:8)

7.絕望時蒙神拯救

           「我下到山根,地的門將我永遠關住。耶和華─我的神啊,你卻將我的性命從坑中救出來。」(拿2:6)這句說的是約拿沉到海底,絕望的時候,神聽了他的禱告。「耶和華啊,你曾把我的靈魂從陰間救上來,使我存活,不至於下坑。」(詩30:3)在約伯記中也有這樣的描述,「神救贖我的靈魂免入深坑;我的生命也必見光。神兩次、三次向人行這一切的事,為要從深坑救回人的靈魂,使他被光照耀,與活人一樣。」(伯33:28-30)

8.發昏時想念上帝

        約拿在昏過去前想起 神的話,「我心在我裡面發昏的時候,我就想念耶和華。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的面前。」(拿2:7)詩人說:「困苦人發昏的時候,在耶和華面前吐露苦情的禱告:耶和華啊,求你聽我的禱告,容我的呼求達到你面前!」(詩102:1)浪子的故事裡面,浪子快要餓死的時候,才想到可以回家去。「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路15:17)所以人都要被逼到絕境之後才會醒悟過來、想起自己真正的救贖之處。

9.信奉虛無離棄神

        他知道 神對犯錯的人仍然是滿有恩典的,因此他在此評論這些離棄上帝而去祭拜假神的人,是太過愚昧了,「那信奉虛無之神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拿2:8)「我恨惡那信奉虛無之 神的人;我卻倚靠耶和華。」(詩31:6)「他們將 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羅1:25)

10.還願感謝神救恩

        最後一點要記得,當人向 神求救, 神也賜下恩典之後,要懂得感謝。很多人都會在危急的時候這樣說,如果 神讓他度過這次危機,他將來一定會奉獻、或是唸神學院來報答;但是往往危機解除之後,他們就忘了先前許下的諾言,或是覺得代價太高想要反悔。約拿沒有如此,他在禱告的最後,確實表達自己的感謝:「但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與你。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救恩出於耶和華。」(拿2:9)「我要以感謝為祭獻給你,又要求告耶和華的名。我要在他眾民面前,在耶和華殿的院內,在耶路撒冷當中,向耶和華還我的願。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詩116:17-18)許願又還願的故事還有一個,就是撒母耳的母親。她因為生不出孩子被欺負,就向上帝許願並得了一個兒子。兒子斷奶後,她就回到聖殿還願。「婦人說:主啊,我敢在你面前起誓,從前在你這裡站著祈求耶和華的那婦人,就是我。我祈求為要得這孩子;耶和華已將我所求的賜給我了。所以,我將這孩子歸與耶和華,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於是在那裡敬拜耶和華。」(撒上1:26-28)她向 神許的願望與諾言沒有任何反悔。

IV. 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約拿的故事有一些功課可以學習。他在尼尼微城說完 神的警告之後,就跑到城外的山上,要看上帝有沒有毀滅這個城。結果上帝因為城中的人都悔改,就沒有降下天災,讓約拿覺得非常丟臉。他在山上的時候,上帝在他旁邊安排一棵蓖麻樹幫他遮陽,讓約拿很開心。到了晚上,上帝又讓一隻蟲子去咬這顆樹,讓它葉子都掉光了。隔天早上約拿起來,沒有樹葉幫他遮陽,被曬得頭昏腦脹,約拿就非常不高興。上帝藉著約拿因為這棵樹而生氣的事情教訓他,說這棵樹不是約拿栽種的,他還這麼在乎;為何他就不能理解上帝對城中無數生靈的慈愛呢?約拿的故事就到此為止,聖經沒有再記錄約拿是否有向上帝道歉或是承認愛心不夠。浪子回頭的故事也很像這樣,小兒子回家之後父親很開心的迎接他,卻讓大兒子覺得不公平;故事也在父親向大兒子解釋下結束,並沒有交代後來大兒子有沒有覺得釋懷。

1.上帝的愛普及全人類

        因此整個故事的重點就是上帝的慈悲。上帝不只有獨愛以色列人,跟以色列敵對的尼尼微城百姓,上帝也一樣想要拯救他們。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說,上帝並不只是愛基督徒,上帝也愛所有不是基督徒的人,我們要讓他們有機會知道上帝的愛,並且歸向上帝。「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4:11)這是約拿書最後一句。「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

2.上帝僕人知行不一致

        身為上帝的僕人,也會有知行不一的時候。在船上抽籤抽到約拿的時候,他的自我介紹是這麼說的:「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神。」(拿1:9)但是當神要他去尼尼微的時候,「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拿1:3)可見他知道要敬畏耶和華,但是他的行為卻是違背上帝旨意,知行不合一。在五千兩銀子的比喻中,那個收了一千兩銀子的僕人知道主人給他錢是要他拿去賺更多錢,卻因為害怕而將錢埋在土裡。「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太25:26-29)所以這個僕人知道主人的心意,卻沒有照做;就像約拿知道上帝要他往東北去,他卻往西南方逃跑。

3.悖逆上帝而傷害無辜

        一個人犯錯的時候,周圍的人也會一起承擔後果。無論是在家庭、在教會,在任何地方,一個人做錯事情都會影響到周圍的人。約拿的故事中,他悖逆上帝,卻是全船的人跟他一起遭受風浪襲擊,這是連累他人。「他們就大大懼怕,對他說:你做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已經知道他躲避耶和華,因為他告訴了他們。」(拿1:10)舊約中也有一個遭受連累的故事,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城時, 神要他們將一切都燒毀,卻有一個人名叫亞干,偷藏了一件衣服和一些財寶。 神就對以色列人發怒,讓他們在攻打艾城的時候被打敗。「約書亞說:你為甚麼連累我們呢?今日耶和華必叫你受連累。」(書7:25)我們所做決定的後果不會只由自己承擔,特別是周圍愛我們的人也會受到牽連。

4.上帝願給第二次機會

        上帝知道約拿犯錯,他也懲罰,但是上帝希望約拿悔改,因此賜給他第二次機會。「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拿3:1-2)上帝對我們也是如此,第一次叛逆不順從,上帝會給教訓,若回頭了,上帝就會給第二次機會。新約故事中保羅因為馬可過去犯錯,不想給他第二次機會,但是巴拿巴比較有愛心,就還是與他同行。「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保羅則選擇了西拉,也出發了,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典中」(徒15:37-40)上帝充滿慈愛,總是會給人第二次機會。

5.真心悔改蒙上帝饒恕

        尼尼微城的悔改是真誠而徹底的,不僅是人,「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 神。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拿3:8-10)我們若真心悔改,上帝也會原諒我們。「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徒2:38)

6.我們要慈悲如同天父

        約拿的故事中啟示,我們做錯事,上帝仍然會給我們第二次機會。但是我們也要能夠給別人第二次機會,要能原諒別人。不只尼尼微城的人需要悔改,約拿也要改變他的心,能夠包容別人,上帝最後給約拿一個開放性的結尾。「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4:10-11)不知道約拿後來是怎麼回應神的,希望他能夠就此悔悟他過去是多麼缺乏愛心。耶穌說的故事中,那個欠債被赦免的人因為不放過另外欠他一筆小錢的人,他原先被寬容的債務又恢復了。「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太18:32-33)

V. 結論:慈悲如同天父

       耶穌在登山寶訓最後說的是這句話:「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8)要人像上帝一樣完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路加福音的記載,用的字是慈悲。「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6:36)對他人慈悲,就是讓對方有改善的機會,就能比過去更加完全。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也會得到上帝的原諒,我們也就會更完全,所以慈悲和完全兩者是有關聯的,Forgiving Mercy is Perfecting and Perfected。但願我們能學到這個功課,在人和人之間難免有受傷、衝突,讓我們記得約拿的故事,學習能夠有多一點點的慈悲。

禱告
        主耶穌,雖然約拿的故事在聖經中佔的篇幅很短,但是我們看見你的僕人如何悖逆 你、受你處罰,當他悔改以後你仍 顯出慈悲、原諒他,之後你又給他第二次的機會。可是約拿對尼尼微城的人卻沒有這樣的慈悲心。主阿,幫助我們不只是在生活中學習慈悲、獲得從你而來的赦免,讓我們也願意在生活中相互的原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成功國王;失敗父親

講道內容

成功國王;失敗父親
時間: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經文:撒母耳記下十三章37-39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影片

Ⅰ.引言
        不少人認為大衛是以色列王當中最偉大的君王,聖經也稱他為合神心意的人,所以在這樣的認識之下,人們傾向將大衛與正面印象連結,因此,也可能產生這樣的假設:「大衛應該是位好父親」。但若詳讀聖經,就不得不承認:「大衛真的不算是一個好爸爸」,他在處理與子女的關係上,犯下很多的錯誤,甚至是不應該犯的錯誤,而使得這個家族,不斷地經歷關係上的破裂,進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殘。

Ⅱ.父子恩仇錄
        大衛曾經犯下一項眾所皆知的大罪,就是他與烏利亞的妻子發生不正當的關係,這個不正常的關係,讓他付上一項很大的代價。先知拿單對他說:「『…你既藐視我,娶了赫人烏利亞的妻為妻,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耶和華如此說:『我必從你家中興起禍患攻擊你;我必在你眼前把你的妃嬪賜給別人,他在日光之下就與她們同寢。你在暗中行這事,我卻要在以色列眾人面前,日光之下,報應你。』」(撒下12:9-12)這是耶和華藉拿單對大衛所做的一個宣告,這個宣告牽連地非常廣。雖然我們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屬靈原則來了解此宣告,就是上帝已經如此說了,大衛必然會遇到這些事情,因此,他若遇到這些事情,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上帝已經說明了,但這樣的看法就將人本身的角色和責任給推卸掩蓋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衛之所以會經歷這麼多的不幸,他的個性,做人處世的態度,處理事情的方法,是否都妥當?他有沒有責任?如果說因為上帝都預定好了,而認定大衛沒有責任,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每次在讀聖經的時候,常常認為這是上帝預定好的,與我無關(那就有人會問,那上帝到底預定了誰?),如果上帝都預定好了,那為什麼我還要負責任?事實上,這是上帝的宣告沒錯,但當我們留意大衛本身的態度、個性,和他在整件事情上所採取的方法,我們就會發現,大衛不是沒有責任。如果我們將大衛看做是有責任的,我們才能避免將聖經對真理的教導看成硬梆梆的宗教教條,而是我們真實地可以在其中反省,可以在其中學到功課。
1.背景-拿單的宣佈
        我們來看大衛的成功,一個最好的解釋是大衛之所以這麼有成就,很可能只是因為上帝選了他,但是當大衛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行他眼中看為惡的事時,這件事情卻是上帝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上帝將他額外的恩典拿走。大衛雖然沒有因為犯下大罪而被處以死刑,但是他必須承受犯罪之後所需承擔的代價。先知拿單所說的話,是一種很可怕的預言,這個預言逐一地應驗。第一個應驗是大衛與拔示巴所生的小孩生了重病而死,「耶和華擊打烏利亞妻給大衛所生的孩子,使他得重病」(撒下12:15),第二個是他的女兒被同父異母的哥哥給強暴,「但暗嫩不肯聽她的話,因比她力大,就玷辱她,與她同寢」(撒下13:14),再來就是暗嫩被押沙龍給設計殺死,「押沙龍吩咐僕人說:『你們注意,看暗嫩飲酒暢快的時候,我對你們說殺暗嫩,你們便殺他,不要懼怕』」(撒下13:28),這些都在上帝所宣告的內容中,但是我們要問的是,大衛、押沙龍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2.國王的兒子-押沙龍
        對押沙龍而言,大衛是一個非常不公平的父親,他在處理子女之間的問題時,表現地非常失敗。大衛知道誰強暴了她瑪,甚至聖經告訴我們,大衛為此大大地生氣,「大衛王聽見這事,就甚發怒」(撒下13:21),但是他卻什麼動作都沒有做。這是一種隱忍、一種對錯誤放任不處理的態度,如同華人「息事寧人」、「醜事不外傳」的文化,這樣的態度,為這個家族帶來更大的災難:押沙龍心裡的苦毒,隨著父親的放任不處理而更加惡化,因而一步步走向反派角色。
        聖經形容押沙龍是一個聰明、俊美,深有領袖魅力的人,「以色列全地之中,無人像押沙龍那樣俊美,得人的稱讚,從腳底到頭頂毫無瑕疵。他的頭髮甚重,每到年底剪髮一次;所剪下來的,按王的平稱一稱,重二百舍客勒。押沙龍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名叫她瑪,是個容貌俊美的女子」(撒下14:25-27),而且非常照顧他的妹妹,他以妹妹的名字來為女兒命名。他很聰明、俊美,且有領袖魅力,做事計畫週詳,從他計畫要殺暗嫩以及如何反叛大衛這些事上,就可以看出他的計畫周詳、城府很深,並且能夠等候適當的時機才出手。雖然押沙龍痛恨暗嫩,卻耐心等待兩年,仔細地策畫一切,直等到時機成熟,他才將暗嫩給殺了。
        當押沙龍殺死暗嫩之後,大衛聽到暗嫩死了,他第一個反應是放聲大哭,非常地傷心,而且持續一段時間,聖經告訴我們說,「大衛天天為他兒子悲哀」,「話才說完,王的眾子都到了,放聲大哭。王和臣僕也都哭得甚慟。押沙龍逃到基述王亞米忽的兒子達買那裏去了。大衛天天為他兒子悲哀」(撒下13:36-37)。大衛不是第一次失去兒子,這是他的第二次,第一次是他跟拔示巴生的兒子死掉,那個孩子還沒死的時候,大衛很認真地哭,希望上帝能看在他可憐的份上,保留小孩的命,結果小孩死後,大衛即停止哭泣。可是這一回不一樣,對於暗嫩的死亡,大衛天天哀哭,很明顯地這樣的傷心不同於第一次失去兒子的那種傷心。
        台語有句話說;「死父死母,心頭酸;死兒死女,斷心腸」,形容失去自己的孩子是種巨大的傷痛。因為我們做父母的人,總對子女有一些希望、期盼與夢想。所以孩子的死亡,意味著父母所有的期待、夢想與希望,不管好的壞的,通通幻滅,與孩子的共同回憶,變為無盡的想念,這樣的死亡對父母而言,是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打擊。更悲慘的是,大衛失去孩子的原因竟是「骨肉相殘」,於是,大衛不但失去了死去的暗嫩,也失去了活著的押沙龍。
        聖經告訴我們,當押沙龍殺了哥哥之後,他就逃跑了,「押沙龍逃到基述王亞米忽的兒子達買那裏去了」(撒下13:37),基述王達買是他的外祖父,他在那裡住了三年,「押沙龍逃到基述,在那裏住了三年」(撒下13:38)。同時聖經告訴我們說:「暗嫩死了以後,大衛得了安慰,心裏切切想念押沙龍」(撒下13:39),這是一個弔詭的情境:大衛想念那個殺了他孩子的孩子。這代表,不管這個孩子做錯了什麼事,他終究是大衛的孩子。然而,儘管大衛很想念押沙龍,但押沙龍卻是位殺人的兇手,大衛能夠赦免他嗎?大衛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他迴避了這個問題。
 3.兒子的父親-大衛
        此時,聖經描述了一則精心設計的故事。大衛的外甥,也就是大衛的元帥--約押,他知道大衛的心中想念著押沙龍,於是就請一個提哥亞的婦人來與大衛進行了一段對話。婦人告訴大衛她有兩個兒子,有一天他們吵架,一個被殺,一個成了殺人兇手。其他的人憤怒地捉住殺人的兇手,要殺他報仇,這個婦人難過地跟大衛說,她已經失去了一個兒子,現在又即將失去那位殺了人的兒子。這個故事很巧妙地對應了大衛的經歷,於是,大衛就心裡動了慈心,說:「我起誓,任何人都不能殺你的小孩」,他赦免了那位殺人兇手。接著婦人便很有技巧地問:「為什麼你可以赦免我的兒子,卻不赦免你自己的兒子,讓他回來呢?」「婦人說:『王為何也起意要害 神的民呢?王不使那逃亡的人回來,王的這話就是自證己錯了!我們都是必死的,如同水潑在地上,不能收回。 神並不奪取人的性命,乃設法使逃亡的人不致成為趕出、回不來的…』」(撒下14:13-14),同樣的律法,對犯同樣過錯的人應有同樣的對待--如果別人的孩子殺死了人,你可以赦免他,卻不赦免犯了同樣錯誤的親生兒子,那這就是你的錯,於是,大衛被說服,同意讓押沙龍回來。
        經過了三年的流亡,押沙龍獲准回來,然而,大衛卻拒絕見他的面,他說:「使他回自己家裡去,不要見我的面」(撒下14:24),這是大衛的矛盾,他聽了婦人的那番話,想到自己的確思念孩子,既然赦免了別人的小孩,那也就該赦免自己的小孩,儘管如此想,他的內心卻還是選擇不原諒押沙龍--大衛選擇了關係隔離。兩年過去,押沙龍見不到大衛,那種等待被父親接納的態度由期望、失望、轉為憤怒。以色列國不大,大衛王國的面積其實跟台灣差不多大,而耶路撒冷在當時,只是個幾萬人口的小城市,在那麼小的城市內要特意地不見到某個人是不容易的,大衛要特意精心安排才能避免見到面。大衛的態度讓押沙龍知道,父親躲著他,拒絕他,不想再見到他。這一點讓押沙龍感到非常的憤怒。所以他設法託人去找約押安排,因為是約押想辦法讓他回來的,結果這一次約押也故意避不見面,押沙龍為了達到目的,而採取激烈的手段,故意放火燒了約押的田地,迫使約押出面。在律法的規定裡面,如果你放火燒人家的田,你就要出面賠償三倍。因此,約押就很生氣地派人去找押沙龍,問他為何放火燒田?他對約押說:「我為何從基述回來呢?不如仍在那裡。現在要許我見王的面,我若有罪,任憑王殺我就是了」(撒下14:32),這句話充滿了憤怒-「你為什麼讓我回來?我回來又見不到父親,你為什麼要讓我回來?如果我有什麼罪的話,就叫父親殺我!」在此,押沙龍的態度是錯誤的,因為他不認為殺兄有錯,但是他已經豁出去,定意要見父親的面,即使被殺也無所謂,由此可見,他的個性偏激,於是大衛迫於無奈,最後還是見了押沙龍。在這過程當中,儘管押沙龍有錯,他仍然渴望被父親接納,這種渴望被接納、認同的感覺,長期地被大衛拒絕,造成了押沙龍內心極度的憤怒,促使他發動政變,反叛他的父親,追殺大衛,不幸的是,最後仍政變失敗,被約押殺死。當約押殺了押沙龍之後,大衛是什麼反應?大衛曾親口下令說「不准殺押沙龍」,但約押不管三七二十一,還是將押沙龍給殺死了,當大衛聽到押沙龍被殺死,他大聲呼喊:「我的兒子呀!」並且拒絕進食,約押便跳出來對大衛說:「你以為我們這些人是為什麼跟隨你?今日他們把反賊殺死,你卻為反賊哭成這樣,那將來誰要為你打仗?」聖經真實地描寫人物,約押似乎很殘忍,殺了押沙龍還不讓大衛哭,但其實大衛在此之前,早就已經失去了押沙龍。
III.生活應用
1.罪滋養罪-帶來關係破裂
        關於這段聖經,我們要說的是什麼?就是「罪滋養罪」,罪滋養罪就會帶來關係的破裂。我要在此強調,押沙龍的死亡、失敗,是由於自己的罪,自己的野心和自己的選擇,他不能將自己的責任推給別人,說:「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暗嫩、因為大衛的錯,是他們害我的」。押沙龍的死亡很明顯地,是因為自己的罪。
        但是在這悲劇當中,大衛就沒有責任嗎?就可以將所有的錯誤都推給拿單的預言嗎?事實上,大衛與押沙龍的故事充滿了矛盾、壓抑與父子之間不適當的情感處理,這些造成了最後的悲劇。聖經告訴我們:「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意即:不要將怒氣放在心裡面。
        表面上看來大衛雖然准許押沙龍回來,不再追究押沙龍所犯下的過錯,但是他的內心卻沒有真正赦免他,他讓押沙龍回到自己的城,讓他有一個安身之處,但是大衛卻冷漠刻意地避開他。表面上來看,事情好像過去了,大衛不再生氣了。但是,事實上,大衛心中的苦毒沒有消失,他深深地記得,押沙龍殺死了自己的一個兒子。大衛只能維持表面的和諧,但是要真情的擁抱則不可能,即便他們是骨肉至親。對於大衛的冷淡,押沙龍當然感覺得到,他覺得被父親無情地拒絕。因此,大衛的不原諒與內心的苦毒,讓他與押沙龍的關係無法重新建立,父子之情蕩然無存。
        她瑪被暗嫩強暴是不對的,大衛選擇不處置暗嫩是不對的,生氣的押沙龍殺了暗嫩是不對的,大衛生氣不肯接納押沙龍是不對的。這些過錯一件接著一件彼此關連,最後導致押沙龍發動政變,失敗死亡。這些大衛的家務事,表面上和我們沒有直接關係,卻真切地告訴我們一件可怕的事實:罪滋養罪,正如人類的歷史,一個過錯,引起一個過錯,罪與罪之間,過犯與過犯之間是相互連鎖反應。當他人傷害了我們,使我們感到憤怒、哀慟、不滿,我們本能地反擊,想辦法也使他人受傷,令其痛苦、難過。這種模式問交往中的男女最清楚,若對方讓自己生氣,就故意不理他,激他,我們常常是這樣的,讓彼此陷入相互報復中,造成更多的彼此傷害與關係的破裂。這種彼此間的傷害,小到人與人,團體內的彼此不合,大到國與國,回教徒與基督教徒的戰爭、甚至恐怖攻擊,這就是罪,罪的苦果,造就了世間的苦難,而我們深陷其中。
 2.罪的苦果-鑄造世界苦難
 很多人在看聖經的時候,都會認為大衛與拔示巴的通姦是他一生所犯許多大錯中最嚴重、最不可原諒的錯誤,但事實上,我認為大衛一生中犯下最嚴重的過錯,是「不肯原諒自己的兒子」,而他也為此付上最多的代價。細數大衛的過犯,他曾經說謊欺騙挪伯的祭司亞希米勒說自己是國王派來要食物的,所以祭司就將祭祀用的餅給了大衛,這個錯誤害亞希米勒八十幾個祭司被殺死,那是他在山窮水盡的狀況下所想出的辦法,並非存心害死祭司;他為了苟延殘喘活下去,也曾經變節投靠非利士人的王亞吉,並且依靠高明的騙術游走於非利士人與猶大支派之間,這也是發生在他山窮水盡之時;大衛與拔示巴的通姦是一時的激情,害死烏利亞是遮掩罪行,狗急跳牆的自然反應。這些事都不是經過長久的計畫,而是在一時之間,情急之下或為情勢所逼而造成的過錯,這些事,上帝後來都赦免了他。但是只有一件事情不一樣,就是大衛拒絕押沙龍這件事,這是一件處心積慮長久的計畫,並非一時的生氣,而是長期的決心,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三年加上兩年,共五年的時間,大衛下了非常堅定的決心去拒絕他的孩子,他記恨了五年。如果你是押沙龍,你會有什麼樣的心情?你會開心嗎?你會覺得這個爸爸愛你嗎?我想,你不會。我們可以想像,因為這樣的不原諒,長期冷漠、不理不睬,對押沙龍的內心造成多麼深遠的影響。大衛選擇不肯原諒押沙龍,他未將自己從上帝那裡得來的豐盛慈愛與自己的兒子分享。久而久之,長期的拒絕使得愛人的心漸漸硬化了。在這當中大衛失去了人性,因為他失去了愛自己兒子的能力,他冷漠對待自己所該愛的人,這是大衛一生最大的罪。
        聖經中,耶穌曾經說了一個比喻:有一個人,他欠了國王很多的錢,國王叫他還錢,他說還不出來,但將來一定還,於是國王就發了憐憫的心,放他出去。他出去之後,在路上遇到熟人,這人欠他一點錢,但卻因為還不出來而被他抓起來關到監獄中,國王聽到了,就很生氣:「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憫你的同伴,像我憐憫你嗎?』」(太18:32-33)同樣的道理,大衛犯了那麼多的錯,上帝都赦免了他,當他的孩子犯了錯,他卻選擇不原諒。雖然這個時候大衛仍然是以色列人的王,他每天起來仍然禱告,去到約櫃前敬拜上帝,但是大衛的心其實已經與上帝相隔離了,因為他讓自己持續地活在怨恨、苦毒、不肯原諒的愁苦當中。試想,一個不能愛自己兒子的人,怎麼能來敬拜愛我們的上帝呢?一個在自己苦毒的罪惡中的人,他怎能擁有敬拜上帝的樣式?耶穌要我們敬拜上帝前,需先同我們的弟兄和好,這樣獻祭才會蒙悅納,如果大衛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接納、原諒,他如何能用心靈與誠實來敬拜上帝呢?他能赦免那婦人的小孩,卻無法原諒自己的小孩,這樣不是很矛盾嗎?
        押沙龍是人,在長期的被忽略下他深深地被大衛傷害,漸漸地從絕望中產生恨意。他本來希望得到父親的接納,但是後來他放棄了與父親恢復關係,甚至進一步地計畫以惡報惡:如果父親是那麼地恨我,不重視我的存在,那我也如此行,除掉他吧!於是他處心積慮地設法報仇,經過了四年的計畫,押沙龍暗中地收買人心,反對大衛,當他知道民心是歸向自己的時候,他發動政變,自稱為王,佔領了耶路撒冷與王宮,並且派人去追殺他父親。
        從大衛的故事中,告訴我們:苦難是其來有自的。當我們認識苦難,我們就會發現,生命中所遭遇的苦難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突發的事件;苦難是人在罪惡與恩典交織中,一個複雜而又難以學習面對的功課。將苦難判定為那人的處罰與報應,這很簡單。但,苦難不是命運的安排,也不是一種死板的道德罰,或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很多人的罪影響了我們,我們的罪影響了別人,我們糾纏在一個罪惡的世界裡,他人與自己的罪,引發我們的苦難與犯罪,我們犯罪又引發了別人的犯罪,因而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苦難的世界裡。
3.愛的接納-苦果轉為甘甜
        我們要學習愛的接納,讓苦果轉為甘甜。聖經告訴我們,雖然押沙龍死於政變,但是事實上,在押沙龍被殺之前,大衛早就已經失去了這個兒子。雖然大衛很愛這個孩子,但是大衛似乎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子女的愛。你是否想過這其中的原因?聖經沒有給我們答案,但我的推論是:大衛有一個很不好的童年經驗,小時候,他是被父親冷落的小孩,當撒母耳來到伯利恆舉行祭典時,撒母耳指名耶西要帶著他們家的小孩一起來參加這個祭典,但是耶西將家中七個孩子叫過來一起參加祭典,獨獨漏掉這個在照顧羊群的小孩,當七個兒子在撒母耳面前被確認不是上帝所揀選的那位,撒母耳問耶西是否還有別的兒子,耶西這才說,還有一個小的,因此,大衛是不起眼的,是被忽視的。以這角度來說,大衛從小被父親忽視,認為是不重要的,這對他也是一種傷害。或許大衛沒有從他父親的身上學到怎樣做一個好爸爸,所以他面對自己所愛的孩子時,也不懂得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作父親的人常常有一個困難,就是如何去接納那個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兒女。為人父親總懷抱著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態度,他雖然深愛自己的孩子,有時卻因為孩子們沒有辦法達到自己的目標、理想,或是孩子們做錯了什麼事,父親便決定用生氣、冷漠、隔離、咒罵的方法,來表達他的愛、在乎,想要藉此改變孩子,但這個方式往往帶來更大的傷害。大衛的故事告訴我們,他就是用這種方式,與兒子互動,這使他成為一個非常失敗的父親。
        我們要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教養影響著孩子。我們的家庭影響我們的童年,我們的童年深深影響現在的我們。我是結婚很多年才生小孩的人,當時很多人問我,你怎麼不趕快生小孩,事實上我面對一個擔心:如何做一個好的爸爸?我的父親是一個表現不及格的父親,在我童年成長的過程中,我面對許多家庭帶來的傷害,甚至曾經在上數學課時,想像台上的老師是自己的父親。我成長的過程當中,沒有楷模讓我建立角色認同,並學習如何當個男人,因此在婚姻中,我就有一個壓力:我會不會變得和我父親一樣,不是一個好爸爸?這當中包含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儘管我知道,也相信耶穌改變了我的生命,醫治了我童年的許多傷害,但是,當我真的準備要當爸爸的時候,這仍是一個壓力,仍是一個我要去面對的問題,我知道上帝的恩典能幫助我面對自己的過去,但即使我們信了耶穌,不代表我們生命中所有的問題在信耶穌的當下,立即全部獲得解決;我們相信,信了耶穌生命會改變,傷害會被醫治,儘管這些都發生了,但並非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信耶穌能夠幫助你面對生命中很多的困難,解決生命中很多的難題,但這不是一夕之間就全部完成,你仍需要每天領受上帝的恩典與話語,讓上帝在你的生命當中,不斷地形塑你,來幫助你,來改變你,所以我們說成聖是一個過程,是基督徒在一生當中,必須不斷去追求、經歷並領受上帝的恩典才能夠達成的。我們要怎樣經歷到上帝的幫助呢?我自己在這過程當中,是直到參加一個訓練宣教師的營會,我的害怕才找到出口。一般人的痛苦指數若到達兩百就會崩潰,而宣教師要常常承受兩百以上的壓力--跨文化的適應,隻身在外,面對反對,與看不見的工作成果,所以宣教師常常需要有超人的性格,要面對相當大的壓力與挑戰。帶領者在營會裡帶了一首歌,歌詞是:上帝愛我,即使我做錯了,上帝對我的愛沒有少一丁點;如果我做的很好,上帝對我的愛不會多一點點,上帝就是用一個不變的愛來愛我。當我們學這首歌學得非常開心的時候,帶領者問我們:「你們相不相信這首歌?」我從小在教會裡長大,這些話都聽很多遍了,我當然相信上帝愛我,他卻說:「不,你們不相信,你們只是嘴巴上說說而已!實際上,你們根本不相信這件事情,你們相信的是,如果你做錯了,上帝會少愛一點,做對了,上帝會多愛一點。」為什麼?因為你的父母就是這樣對待你,所以很自然地,我們就認為愛就是這樣,然而,上帝並非如此,那是人的愛,人的愛是有條件的愛,是有限制的愛,當在發怒當中我們會記恨而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上帝不是,上帝用那無條件的愛來愛你,上帝用不改變的愛來愛你,只有上帝做得到,我們人做不到,即使是對我們的小孩,我們都做不到。他說:「除非你真的知道,上帝用無條件的愛來愛你,你也願意在上帝面前承認你就是那軟弱不堪的人,不配被愛的人,但上帝仍然愛你,如此,當你成為宣教師時,你才能夠忍受那個挫折、壓力、失敗與孤單,不然你很容易崩潰。」我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的價值,不在於你表現的多好,不在於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在於那位說你有價值的上帝,當祂說你是有價值的時候,你的價值就被確認了,因為上帝是最後一切評斷的標準,不論別人如何評斷你,都不重要,因為他們不是最後評斷你的人,而是上帝。我很感謝上帝讓我去參加那個營會,在那營會之後,我比較有信心和勇氣娶妻生子。
Ⅳ.結論
        除非我們很真實地去接納上帝眼中的我們:「我們在上帝的眼中是不完全的,是敗壞的,是一個罪人,可是上帝就是用祂那無條件的愛來愛我們」,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因著領受上帝的恩典,去愛那些在我們身旁的人,包括子女、父母、親朋好友,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將最內心的傷害,轉成甘甜的祝福。求上帝幫助我們,不在罪中彼此傷害,乃是有更多的包容、恩典與憐憫來分享給人,這是我們從大衛身上所學到的功課,一個值得警惕的功課。


禱告
        主,我們求祢幫助我們,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都是罪人,我們都是不完全的人,但是祢卻用那無條件的愛完全地接納我們,不是因為我們比別人好,比別人順服,比別人有信心,乃是祢是一個愛的上帝,祢接納我們,所以我們在這裡要感謝主祢愛的恩典。主,我求祢幫助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讓我們經歷到這樣的愛,讓我們的生命不是活在有條件的愛裡面,而是活在上帝祢豐豐富富的愛裡面,好叫我們學會,如何去愛那不完全的人,愛那得罪我們,有過犯的人,讓我們每次讀聖經讀到「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的時候,我們就能很深刻地體會到,祢就是用這無條件的愛來愛我們,所以我們才能真實地學到如何去愛別人。謝謝主,祢讓我們有這樣的經歷,祢讓我們從大衛的身上看到我們自己的軟弱,求祢來改變我們。這樣感謝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所信的是什麼?!

講道內容
所信的是什麼
時間: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經文:彼得前書一章21節
主講:謝怡雯神學生

影片   所信的是什麼(華)

Ⅰ.引言:
彼得前書是為了迫害而散的信徒所寫

        彼得前書是彼得在殉道以前所寫的一本書。我們都知道在第一世紀初代教會剛剛建立的時候,當時的尼祿皇帝(如右圖)迫害基督徒,(他就是電影「暴君焚城錄」中的暴君),當時有許多基督徒逃亡,相繼被抓,被殺害,彼得前書就是在這個情境下所寫的。寫書的時候,彼得已經被身陷羅馬囹圄,他知道這個迫害不會只發生在羅馬,因此就寫信給亞細亞附近地區的人,為要堅固這些四散的基督徒,這也是我們今日一起探討到底是什麼樣的內容,可以堅固這在患難中的兄姐。

Ⅱ.知其所信--生命困境的堅持
        上個月北京的地下教會-「守望教會」,他們買了一處新的會堂,準備用來聚會,有鑑於以往常常聚會就被趕,於是他們向政府提出准許證的申請,希望政府能夠尊重他們的生活權利,然而,政府拒絕發出准許證。教會就在4月4日開會報告,決定4月10日起,他們要到戶外聚會,並且當天教會準備了一張說明文,裡面羅列了12個問答,說明為什麼教會要出去外面敬拜的理由,以及可能遇到的突發狀況之解決辦法,譬如:戶外敬拜的時候,主理沒有辦法出現帶領聚會時該怎麼辦?解決的方法是,準備一份四月份的禮拜程序以及代禱事項。從那天牧師報告完後,教會的牧師、傳道,即被政府公安監視,讓他們沒有辦法出門,有些甚至軟禁了十多天,而禮拜天聚會當天,也有一百多人被捕,他們被抓到警察局,有的被打,有的被迫禁食多天,還被要求簽一份保證書,不少人因為基督徒的身分而租不到房子,或是被屋主要求搬家,我們很難想像或體會這樣子的處境。讓我們設身處地推想一下,在守望教會牧師報告完後,會眾的決定可能很不一樣:可能有些人很勇敢,決定下週要到戶外參加禮拜,置生死於度外;可能有些人覺得很害怕,決定在家禁食禱告;可能有些人覺得自己對基督教信仰認識不深,決定暫時放棄這個信仰;也可能有人心裡相信,但不敢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相信今天大家來做禮拜的時候,沒有這樣的思考與決定,因為我們的環境完全不一樣。
1.彼得稱呼那位他所信的是公義的父
        彼得前書就是在類似這樣的情境下寫出來,使徒彼得在這樣的困境中,要跟主內弟兄姊妹分享信仰,他說:「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1:17),可以想像,在很艱困被逼迫的時候,信徒們往往不知道或是不能做些什麼,只能向上帝禱告。於是,彼得要提醒這群信徒們:「你們禱告的對象是誰?」「你們怎樣跟這位聽人禱告的上帝講話?」「你怎麼稱呼他的名?」彼得稱這位聽人禱告的上帝是「父」,他是一位公義的審判者,他是不偏待人的,他是用同一個標準,不看人的外貌,是按著個人的行為,公平裁決的主,他有一天會施行審判。這個形象對當初受壓迫的弟兄姊妹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他們就是被不公平的對待;彼得繼續這樣說,如果你真的相信,你就要在上帝面前有一顆敬畏的心,來度過你們這段在世寄居的日子,「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1:17)。
2.彼得說我們是寄居在世間的
        彼得用「在世寄居」來表明,我們的家並不在地上。不知道你是否有寄居在別人家裡面的經驗,我記得我的小妹曾因為家庭的因素,被送往我奶奶家住了一段時間。又如同來台灣工作的外籍幫傭、勞工,他們來台灣工作賺錢,但有一天他們還會回到他們的家裡。這種寄居的時間是很短暫的,所以彼得對著這群人說:「親愛的弟兄姐妹呀,我們這些信基督教的,是在世寄居的人;不要忘了我們的生命很短暫;如今我們是在百般的試煉中憂愁,是要叫我們的信心能經得起考驗,所以我們當存敬畏的心來生活,因為真正能夠認識上帝的人,就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有限跟軟弱,我們便能用真實的心,在上帝的面前祈求夠用的恩典」。

III.順服所信--生命次序的重整
1.生命有限,你的選擇是什麼?身分為何?
        我記得在青少年團契的時候,曾經有一位輔導在聚會中問我們一個問題:「當你的生命只剩三個月時,你想要做什麼?想過什麼生活?想買什麼?」,他請我們列出十個想要做的事,接著要求我們從這十個當中,先去掉五個,再去掉兩個,最後只能剩下一個。這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是你,你會先刪掉什麼?留下什麼?
       在都市生活的我們,最大的特色就是「忙碌」,什麼時候我們能有一段時間,停下來想想到底自己在做什麼?有一句話我覺得描寫生活得很貼切:「活著時像不會死,死時像沒活過」,我們是否已變成這樣?我想這是我們時常省思並提醒自己。
2.我們都是被恩典救贖的罪人
        彼得在這樣特殊的時候,他只想要強調一件事,就是我們這些被上帝揀選的人,要知道我們的身分,我們從前是罪人,常常照自己的意念與意思,來工作行事,但是當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有限的時候,當我們知道主耶穌基督已經贖回了我們的時候,我們就要棄絕以前的事,因為耶穌已經為我們流出寶血,使我們能夠悔改,轉向他,成為一個新的人,進入一個新的生活,新的階段:「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為,不是憑著能壞的金銀等物,乃是憑著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1:18-19)。因著這樣的身分轉變,有一天,當有人來問我們說:「你所信的是什麼?」的時候,你會怎麼回答?也許我們所回答的,將會危及我們的生命,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所相信的是什麼,就會決定我們的行為與作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信主的生命故事,也許你是第一代基督徒,也許你已經是好幾代的基督徒,不管我們是第幾代,一旦我們決定要信主,藉由受洗,我們就有了一個新的身分-基督徒。我們都將因著主耶穌已經為我們受死,而生命開始不一樣。就像換了一間公司工作,換了一個老闆,整個環境就會都不一樣。因著耶穌為我們所做的,我們的主人就換了,我們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也不再被別的主所管,而是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主。我們不再追求以前舊有的價值,因為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主是耶穌基督,他為我們受死在十字架上,並且給了我們新的生命。所以彼得提醒我們再次思考,自己的身分是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的角色-各行各業、各種職位,或為父母,或為兒女,這些都是我們的身分,而這些身分也伴隨著相對的工作、服事、課業、責任要完成。但是在這個充滿試煉又有限的生命裡,我們有一個永遠都不變的身分,就是我們已經被贖回,因著基督的寶血潔淨,脫離了以前所做虛妄的一切,成為領受主恩典滿滿的人。
        復活節剛過一個月,你相信耶穌基督已經為你我受死了嗎?並且他已經復活,完成了救贖全人類的計畫。彼得提醒我們已經信主的人,不要忘記,你所相信的這位耶穌基督是誰。當我們面對生死的時候,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所追求的東西,都變得不再重要。對我們來說,那要看重的最終價值與意義是什麼?

Ⅳ.傳揚所信--救贖之道的福音
1.彼得傳講基督
        第20節,彼得繼續告訴我們:「基督在創世以前是預先被上帝知道的,卻在這末世才為你們顯現。」(彼前1:20),這是告訴我們,我們所相信的這位,他不僅是在兩千年前降世為人,與門徒一起生活,他還是首先的,亦是末後的;他不僅是生在馬槽,在世上行神蹟奇事的;與大家分享上帝國信息的那位,他更是在創世以前就存在,一直到現在,都在我們當中,向我們顯現,同我們禮拜。
        彼得在五旬節有一次講道時分享:「以色列人哪,請聽我的話:神藉著拿撒勒人耶穌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蹟,將他證明出來,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他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復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使2:22-24),原來上帝早在創世以前,就決定要透過基督來完成救贖的計畫,上帝的旨意與奧祕,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這計畫也不會因為歷史的長短而改變,耶穌就好像在等一個最好的時機,來到世上向我們顯現,而且要完成這個道成肉身的計畫,這是耶穌第一次來的時候。「…卻在這末世才為你們顯現。」(彼前1:20),末世指的是,自耶穌第一次來,至耶穌再來這期間,所以現今這段時間,亦屬末世(如右上圖)。經文告訴我們,基督在宇宙創造以前,就已經被上帝定意,他的受苦與犧牲是早就已經決定的,而且他雖然經歷這些痛苦,但是最後,他會勝過死亡,而且他現在已經復活,得著榮耀。彼得想要向我們分享,有一位上帝,他是這樣地愛我們,他從創世以前就愛我們,藉由耶穌基督來到世上,道成肉身,來顯明他的愛,並且勝過死亡,完成救贖。我們藉由耶穌基督,得著新的生命;因著耶穌基督,我們得以成為上帝的兒女;透過耶穌基督所做的,我們有信心站在上帝的面前,我們的盼望與信心都在於他,我們願意信靠他,跟隨他,效法他,成為他的門徒。
        但是這個新的身分,不能僅靠口頭宣告,更要成為我們新的生活標準,為要討上帝的喜悅;這份信,使我們有力量過敬虔、勇敢、有盼望的生活;我們能夠這樣,是因為我們從心裡面認識了上帝,也感謝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他的愛給我們動力,使我們向前,他的愛,也給我們信心能夠仰望他,我們知道今天因為耶穌所做的,我們已經不一樣了。
2.基督是值得我們信賴的那一位,且在我們當中。
        我們不要忘了耶穌已經在我們中間,向我們顯現,「基督在創世以前是預先被上帝知道的,卻在這末世才為你們顯現。」(彼前1:20)像兩千年前,來到門徒的中間,跟他們生活一樣,今天他同樣在我們當中,伴我們一起禮拜,一起工作,一起去服事;他在我們的家庭裡面,在我們的職場上,陪我們一起成長,一起學習。

V.實踐所信--信徒在世的生活
1.因著主,我們信,使生命有盼望(v21-22)
        有一位宣教師帶著製造肥皂的商人到他的宣教禾場巡視,在這一段路上,這位肥皂製造商充滿了各樣的疑惑與問題,他在路上不斷地問宣教師:「教會有什麼好?講道有用嗎?聖經有什麼好?人活在世上,都是麻煩,有人偷竊,有人互相殘殺,有人彼此仇恨,教會到現在設立兩千多年了,講道讀聖經也這麼久了,卻沒有使一切更美好,人還是一樣,他們還是在爭奪,偷竊,殺害,仇恨。」,宣教師都默默地在旁邊聆聽,一句話都沒有說,繼續走,過了一陣子,當他們路過了一個地方,有很多的小朋友在泥沼中玩耍,這位宣教師就跟肥皂製造商說:「你說肥皂可以使人乾淨,我不相信。你看看這些小朋友,他們多髒呀,肥皂有什麼好?肥皂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可是即使世界上到處都有肥皂,這些小朋友卻還是被泥漿給弄髒呀!」,這位肥皂製造商就說:「宣教師呀,除非人把肥皂拿來使用,否則他發揮不了功用!」,宣教師就說「完全正確,肥皂本身沒有辦法使人乾淨,除非人拿來使用。這個道理與耶穌的道理是相同的,耶穌的道理沒有辦法改變人,除非人們把他們的道理實行出來,」。只有當我們接受耶穌基督為我們的救主,我們的生命才有盼望。
2.彼此切實相愛成為我們基督徒的記號
        彼得前書一章22節說:「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裏彼此切實相愛。」(彼前1:22),這裡的「愛」,是命令語氣,表示從內心到外在是一致的,是真誠沒有虛假的;這種彼此相愛的方式,原文還有用一個形容詞,就是「在感情上熱切、殷勤、熱誠的」。就像肌肉需要具有耐力與伸展力,這個「愛」字在此,也是表示具有堅忍的特質,面對一切的困難堅持不放棄。這樣的愛不容易,需要具有韌性,不被惡劣的環境所動搖,但上帝鼓勵我們要行出這樣的「愛」,因為他也是這樣實踐他的愛。這樣彼此相愛的記號,正是我們蒙重生的記號。

VI.結論:
所信為何--主活潑常存的道
        當知道我們所信為何,且學習認識上帝;我們就能認識自己,且明白自己的限制。開始存敬畏的心,依靠上帝過聖潔的生活,愛弟兄沒有虛假,彼此切實相愛。因為上帝的話和真理是大有能力的,定能幫助我們成為新造的人。每一天與主親近,我們生命的源頭-上帝的話,會不斷地轉變我們,我們的生命就會被更新,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上帝的話是不會朽壞的,上帝的話是生命的種子,這不像現在基因改造的種子-被去掉核,而是有生命力的種子。基因改造的種子,種子生長完之後,會結果子,但是那個果子沒有辦法產生第二代的生命。因此,農夫就必須不斷跟商人買種子。但是,我們所信的卻與基因種子不同。如彼得所說,我們相信的種子就是上帝的話,是生命的種子,這個種子不像這世間的物質,有一天都會毀壞,消失殆盡。這個種子是那永遠長存,出自上帝,活潑的道,「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著神活潑長存的道。」(彼前1:23),這道會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在我們的家庭裡面,每一天來幫助我們成長,幫助我們活出顯出基督的樣式。
        親愛的弟兄姊妹,上帝活潑常存的道,有沒有成為我們生命的源頭?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每一天所思所想,是不是依靠這個真理來度過?也許我們現在的生活太舒適了,享受太多的資源,沒有辦法理解彼得所要跟我們分享的那種景況,畢竟這是一封寄給當時受迫害逃亡信徒們的信。然而,我認為它今天仍然對我們說話,叫我們知道,我們需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不管我們遇到什麼樣的景況,是逼迫、是困難、是極重的擔子、是逃避、還是我們願意勇敢面對,我們的主都知道,求主幫助我們,能夠在他的面前,知道我們現在生命的階段以及生命的景況。我們需要更認識自己,也需要更認識上帝,我們知道我們的信心與盼望都在於他,盼望我們每一位上帝所深愛的兒女,都能夠緊緊抓住這份信仰,使我們有力量,來面對我們的人際關係、家庭、事業以及共同的教會。我們需要彼此的提醒跟扶持,繼續向前,來完成上帝托付在我們身上的異象或是工作,也許有困難、有挑戰。但是因為我們所信的,我們就能夠堅持到底,因為將來有一天我們會站在那位按公義審判的上帝面前。

禱告:
        主啊,我們的信不足,求主你來增添,幫助我們。親愛的天父上帝,我們獻上感恩,謝謝你藉著忠心的使徒彼得來跟我們分享,讓我們能更認識你,與建立新的關係。主,謝謝你讓我們知道,從創世以前就愛我們,而且你定意要救贖我們,使我們能夠坦然無懼地在主你的面前。主啊!我們為在世界各地,以及北京的守望教會禱告,他們因著持守對你的信,而受到逼迫。求主你堅固他們的信,使他們的心裡有力量。主啊,我們也將自己再次交托在你手中,你知道我們每個人信仰的狀態,求你堅固我們。主,你也知道我們生命的階段,求主你來向我們說話,使我們在你裡面,能夠重新滿有信心與盼望。主,我們也求你成為我們的幫助,讓我們能夠真正地去愛我們周遭的人,謝謝你聽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