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22日 星期日

基督徒當儆醒

經文:馬太福音廿一章卅三│四十六節                                                         
日期:二○○一年七月廿二 日                  
主講:    謝 大立傳道             
                                               
   耶穌設了一個比喻說: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一切設施完成之後,就租給園戶。到了收果子的時候,就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園戶捉住僕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主人又打發別的僕人去,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去,他們竟然也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將他殺了。這個比喻的含意實在相當清楚,是回顧從摩西到耶穌時代以色列人對上帝的態度。園戶履次迫害僕人,代表歷代先知的遭受迫害。殺滅愛子,乃指基督將如何被害。園戶的被殺及園子之轉戶,則隱示以色列人必有亡國之痛苦,這個比喻雖然是歷史的回憶,也是對未來的預言。這兇惡園戶的比喻是耶穌用來責備當時的祭司、法利賽人的比喻,但是 ,若再仔細的思想,就能體會出這個比喻對於今日的基督徒仍有實際的教導。因為今日的教會仍然像祂從前期望於葡萄園的園戶一樣。

(一)、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租給我們的

     比喻中的園戶不尊重家主的權利而企圖霸佔葡萄園,我們今日是否也會用這種態度來對待上帝呢?上帝如同這位家主,祂培養我們、引領、眷顧我們,以致於我們能有今日的學識、財富、事業、地位。其實我們都是空手到世上來,也將空手離開世界,我們有什麼不是向上帝租來的呢?健康、時間、金錢、能力、房產都是上帝租借給我們經營、使用的。我們如同這位園戶自己手中所擁有的一切是經營權、是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然而當上帝要在我們身上收取租金時要求我們向祂奉獻金錢、時間、才能時,我們會不會如同這個園戶不尊重家主的權利,而斷然拒絕呢?我們所擁有,都是上帝所租借給我們的,這是每一個人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所當有的體認。

(二)、我們所犯的錯誤,常常是明知故犯

園戶有計劃的殺了僕人、又殺了家主的兒子的行為,告訴了我們人之所以會犯罪不是出於不知道不可為,乃是明知不可為而故意的為之。我們不也是常拒絕上帝藉著祂的僕人對我們的要求、消滅上帝的聖靈對我們的感動而我行我素嗎?只要我們誠實的反省,我們的軟弱決非出自不知道,乃是出於消滅上帝差遣聖靈對我們所作的感動。事實上,我們若能堅守「行自己所知的」的真理,我們就必能做一個不陷入試探誘惑的基督徒。

(三)、上帝的忍耐與犧牲,使我們有悔改的機會

比喻中的家主接二連三的差派不少僕人前往葡萄園,他並不是在第一個僕人受侮辱時馬上施行報復,他一次又一次的給園戶有機會達成主人合理的要求。這些記錄,無非是要表示上帝的慈悲和忍耐,到今天仍然常是如此,當我們拒絕上帝藉著祂的僕人對我們的要求、消滅上帝藉著祂的聖靈對我們的感動而我行我素時,上帝從沒有即刻向我們施行報復,為的是要給我們機會來修正自己。近年來,我們國家的從政人員都在各種場合倡導心靈改革運動,這是值得教會回應的運動。但是,我們與他們截然不同的是我們不是只知道要求別人需要改革他們的心靈,而是先要致力於自己心靈的改革。總之,我們應當把握機會改革自己,來回應上帝對我們的寬容與忍耐。

(四)、上帝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不知悔改的人

      這個比喻所要表達的是上帝的確是慈愛的上帝,但是上帝也是公義的上帝。不要以為我們三番二次拒絕上帝藉著祂的僕人對我們的要求、消滅上帝藉著祂的聖靈對我們的感動,而我們竟然沒有受到任何懲戒,而就大膽的繼續不履行聖經真理的責任,要知道上帝必然有祂的管教與審判。聖經上說:「上帝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怪不得保羅會自我警惕的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免得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上帝的忍耐、慈受是寬容我們的軟弱,但決非成為我們可以繼續犯錯的保障,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一個真理。

     「基督徒當警醒!」別讓惡待上主僕人,殺害上主愛子之歷史重蹈覆轍。

        


2001年7月15日 星期日

從宣教看和平教會的異象

經文:馬太福音十六章十五∣十九節                                                                   
日期    :二○○一年七月 十五日
                                                      
主講:蔡茂堂 牧師                                                                                                                                                                          
 
我離開台灣幾十年了,回來搭計程車要到和平教會,問司機『和平教會』在那裡,你想計程車司機會怎麼回答?師範大學附近?清楚一點的會說「和平東路一段183巷7號」,那真的是和平教會嗎?我們的教會仔細從外面看不是寫和平教會,是寫和平教會【禮拜堂】,禮拜堂和教會一樣嗎?不同!禮拜堂不是教會,教會不是禮拜堂。很多人以為禮拜堂就是教會,這是我們教會觀上的一個問題。早期的宣教士到台灣,他們都寫【禮拜堂】,但是往後的人沒有注意到這點,就直接寫某某教會,所以人們就以會教會就是那棟建築物。建築物是教會聚集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的地方是「和平教會禮拜堂」,我們的教會是今天在我們當中的弟兄姊妹所組成的團體。

    「教會」的意義在聖經有三個,第一個是:ekklesia(out  calling),所以教會是被叫出來的,從罪惡中被呼召出來,上帝向罪惡中的人呼叫說:你們出來!聽到聲音,願意出來的人就組成教會。所以教會的人都承認在罪惡中,才形成教會。第二個意思是:猶太人的會堂,他們的教會是指會堂,叫做sunagoge,英文是came  together的意思,所以被神呼叫出來後,大家聚集在一起,所以教會一定有聚會。第三個是我們現在最常用的: church,它的希臘文字根是kuriakon,意思是主的家。把這三個意思加在一起,教會的意義就很清楚了,它是:在罪惡中的人聽到上帝的呼召,大家出來、聚集在一起成為  上帝的家。所以教會用的方式是家庭的方式,不是公司的方式,所以教會裡面有問題,應該用家庭的方式來處理。美國有些家庭是公司化,做任何事都要談代價才願意做,很多人以這樣的方式鼓勵孩子自立、自己賺零用錢。這有它的好處,鼓勵孩子從小努力工作,不是等著父母給錢,但它的危險性是家庭公司化了,任何事情都要先計算代價,不划算的就不做。家庭裡應該不是計較賺或賠,是要大家合作,用愛心和寬恕相待,因為這是「我」的家,不是別人的。

聖經中關於教會還有其他的教導,就如今日我們要看的經節中(馬太十六:十八)說到的:「我還要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你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鎖綑綁的、在天上也要綑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從這裡我們可以學習用耶穌的觀點來看教會。首先,教會是耶穌的,耶穌說:「我要將我的教會」,教會不是牧師的、不是小會的,也不是弟兄姊妹的,教會是耶穌基督的,建造教會的是耶穌。這個磐石的解釋很多不同,天主教明顯將磐石解釋為彼得,因為耶穌對他的學生考期中考,還把他們帶到國外考,因為考題敏感,在國內考會坐政治監。耶穌問說:「人說我人子是誰?」結果答案很多種,耶穌再問:「你們說我是誰?」這句話的回答,是決定你是否為基督徒很重要的回答。彼得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說:你答對了!獎品是鑰匙一支。然後,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你這磐石上」,因此天主教認為磐石指的是彼得,彼得的意思是磐石。從聖經中,某些層面來看,不管猶太人或外邦人,的確是從彼得開始建造教會。但是耶穌的意思是這樣嗎?於是有人更仔細的去研經,發現原文的磐石是陰性的詞,彼得是陽性的詞,跟耶穌用的不同,所以改革宗的解釋是說,磐石指的是基督,什麼是教會的根基?是基督,所以我們稱為「基督教」,因為我們建立在這個信仰,相信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

教會是一個容許好、壞都在一起的地方。我們看馬太十三:廿四~卅,這是教會的現狀,麥子和稗子同時存在,我想可能有幾個原因,耶穌知道可能有人老花,會把麥子看作稗子;可能有人笨手笨腳,要摘稗子,卻踩死了許多麥子;還有一種可能是,稗子久了變成了麥子。所以教會容許好人和壞人存在,若只有好人能進教會,我想我們都無法進來,上帝的愛容許我們這些不完全的人聚集在這裡敬拜祂。上帝利用不完全的教會有祂的目的,祂要建造祂的天國。上帝作工,有問題的教會拯救了多少人。因為有許多問題,才會了解什麼叫做愛心;有問題的地方愛心才有機會彰顯。但如果教會稗子越來越多,麥子都快不見了的時候怎麼辦?啟示錄二:四說到:「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要臨到你那裏,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所以  神的愛心,也不是容許我們亂搞,有天教會完全沒有麥子,無法讓人從教會體會到  神的愛、得到感動時,上帝就會放棄教會。

    教會要如何維持?我想,教會至少要達到幾個功能:

1‧敬拜:我們來教會能一起敬拜、親近神。

2‧教導:除了牧師講道外,還有成人基督徒教育的教導,這兩者有何不同?成人基督徒教育可以量身訂做,因為每個人對真理的了解不同,需要也不同,牧師的講道不能可能滿足所有人,所以要有另外的基督徒教育的時間。講道只能牧師講,下面的人只能聽,就算你不認同也只能忍耐;但是成人基督徒教育,你可以跟老師對話,互相學習,這樣真理才會越來越明。

3‧團契:教會要有團契或小組,因為教會這麼多人,隨便問你一個人的名字,不見得你講的出來,所以彼此的關係沒有建立,就沒有聚集的意義。故要透過小組或團契,落實彼此關懷,建立關係。以上三點都具備的時候,教會還要有對外的使命。宣道:要把我們的信仰和我們的鄰舍分享,像這次的關懷研討會,我們一起討論如何傳福音。

服務: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項,社會有什麼樣的需要,我們教會願意出來服務。這也是耶穌強調的。我們看馬太廿五:卅五~四十,第四十節「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這次我回來學到一個名詞叫「街友」,就是以前的遊民,我很怕的是我們只是把名字叫的好聽一點,你有真的把他當作朋友嗎?基督不是把他當作朋友,是把他當作弟兄。這個是我們宣教的基礎,這也是我們是不是基督徒的測驗。從教會來說,如果我們還要繼續辦宣教研討會,我們一定要問上帝,你把我們安放在大安區,我們要如何運用我們的奉獻、人力、資源在作在那最微小的人身上。我們的教會若要成為一個傳福音的教會,成為神盡心的僕人,這可成為我們教會的檢驗,也成為我們自己的檢驗,每年我們的收入,多少是用在自己身上,多少是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我想這個比喻也反應我們的信仰和我們生活的深切結合。

什麼是教會?教會就是一群人在罪惡中,聽見上帝的聲音,願意離開罪惡的生活,出來聚在一起互相幫助,這群人中有好有壞,大家一起磨練盼望成為一個以上帝為主的家庭,這叫作教會。這個家庭對周圍的社會有愛心,願意幫助別人、活出基督的愛,盼望我們的教會成為這樣的教會。

                                        
   
  

主日崇拜與宣教

經文:以賽亞書六章1-13節                                                                                                                          
日期:二○○一年七月十五日
                                                                        
主講:蔡茂堂牧師                                                                                                             

我們禮拜天坐在這裡敬拜、崇拜跟宣教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要講崇拜跟宣教的關係,最近在全世界有關崇拜的研究有三個導向。在教會學理面,一百個人以下的教會叫小教會,小教會就是為了生存而增長,要養一個牧師不容易,不養牧師教會又沒有辦法好好的運作,這個是困難。一百個到一千個人的教會叫中教會,中教會活得還不錯,但是不能做太大的事,因為中教會大概是幾百個人的教會,如果是一千人以上的教會叫做大教會,大教會就可以有電視台、可以蓋學校、可以在社會上大家很知道有這麼一個教會。

現在全世界最大的教會,一個是韓國的全福音教會,第二個大的教會在芝加哥叫柳樹溪教會,第三個是洛杉磯的馬鞍峰教會。我們從主日崇拜來看這三個教會,他們不一定都是對,但是他們一定是有抓到某些東西,所以他們教會才大得起來。現在的人要讓他們去教會不容易,不是在台灣不容易,在美國也不容易,在韓國也不是太容易。根據我的了解,他們的牧會、崇拜裡面,馬鞍峰教會走的是消費者導向的崇拜。他們開始的時候發現,在教堂的人很少、很老,來的人很少,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在外面跑來跑去,他們都去看電影、去玩。這樣怎麼辦呢?教會等到這些老的過世了以後,就要關門了。在這種情形下,牧師就去了解,你要他們來,這個崇拜本身要吸引他們,你不吸引他們他們就不會來,他們不會來你要傳福音連機會都沒有。所以他就開始去做市場調查,完全以商業模式來經營教會,了解現在人要的是什麼。人們要的是多媒體的傳導,要的是一個專業的表演,所以整個教會崇拜的設計是往那個方向。

柳樹溪教會一開始就請最好的多媒體人員成為最主要的同工,舞台設計牧師是可以從天而降的,有時還會降到地底,還有音響、燈光的效果。而且做禮拜的第一個節目是跳舞,舞蹈就把講道的主題帶出來,那樣的崇拜叫做「幕道友的崇拜」,裡面沒有讀聖經、沒有啟應文,進去的人就欣賞了兩個小時免費、專業性的表演,牧師講的道也是特別針對當代人的需要,不是對基督徒講的,這樣的結果教會成長很快。基督徒是禮拜三晚上作主日崇拜,他們的理由是:教會是為了社會存在,教會是要吸引沒有信耶穌的人進來,而這些人最有空的時間是禮拜天,這個時間不為他們只為了基督徒,教會當然無法成長。

韓國全福音教會的崇拜強調事奉,禮拜完有需要的人留下來,牧師、弟兄姊妹會為你禱告,很長的時間是大家留下來服事弟兄姊妹在生活上碰見困難的需要,當然他們還有小組的運作,是以關懷、分享做教會崇拜的重點,所以可以成長很快。馬鞍峰教會跟傳統教會很像,但他們強調十一奉獻,你要來教會歡迎你來,要加入教會,你要簽個賣身契,誓言你每個禮拜在教會要多少小時來服事,不簽就不能當教會的會友。這個教會在洛杉磯成長很快,會友出去會說:我是馬鞍峰教會的會友,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對  神是認真的,我的信仰跟我的荷包是結合的。

崇拜要有對神的回應、從神的領受、還有弟兄姊妹需要在這裡被神祝福,這跟崇拜都很有關係。我們看看今日主日崇拜的順序的話,從開始宣召一直到禱告、獻詩,可以說我們在神面前以敬拜、禱告等候  神的話;然後我們開始讀聖經、啟應、講道,這是我們從神領受神的話;奉獻、報告、祝福,這是我們要回應神的話,我們領受以後要回到社會去,所以真的崇拜應該要有這三方面。

    什麼樣的崇拜叫做成功的崇拜呢?第一個:弟兄姊妹是主動的參與,不是被動的領受。一個聚會弟兄姊妹參與的程度越高,那個崇拜就越成功。第二個:弟兄姊妹花時間來到神面前,他要體會到神跟他親近,不是來聽一場講道或獻詩,他要能感受到神向他說話。不管你用什麼方式,會眾有這樣的體驗,那是真正的崇拜。第三個:在真理上有所學習。崇拜的目的是對神增加認識,在講道方面要讓弟兄姊妹有領受。第四個:聽完以後能夠找到一條路可以走,有一個具體回應的方向。如果我們每個禮拜來都這樣,我想整個教會會被改變、被  神祝福。我們以這個角度來看以賽亞書第六章,他崇拜的背景是國家很糟糕的時候,因為國王死掉了,我們注意到第一節「烏西亞王崩的那一年」,以賽亞就到神的殿裡面說:怎麼辦?國王死了、國家亂了、國家問題一大堆。他到神的面前,看見神高高的坐在寶座上,這是一個很大的對比,地上的王碰到困難、死了、有問題了,可是天上的王坐在寶座上沒有動搖。這句話對台灣的基督徒來講是個很大的啟示,我們現在可能為了總統、國家的情形會有很多擔心,怎麼辦?台灣往前怎麼走,政治經濟環境怎麼辦?陳總統有沒有辦法帶我們脫離困境?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基督徒到 神的面前,上帝還是在祂的寶座上,祂並沒有動搖,祂繼續的來照顧我們。

  一個真正的崇拜是以頌讚開始,詩歌很重要,我們教會的聖詩已經服事我們教會好久好久了,久到一個程度,很多人認為這是永恆的,如果你去看教會歷史就知道,沒有一首聖詩是永恆的。宗教改革的時候,衛斯理發現所有需要傳福音的人禮拜天沒有辦法來教堂,他們在礦坑裡面挖礦。他就到礦坑坑口那裡等待,等到下午一部一部黑黑的車從坑裡拉上來。他的弟弟那時寫了很多聖詩,聖詩就是當時的流行歌,那些歌變成我們現在的聖詩。可是時代在往前走,有一群年輕人開始不滿唱的聖詩,他們就開始自己寫詩歌,那群人就是今天的「讚美之泉」。他們自己集合起來,跑來跟台福教會講我們願意在教會服事,可是台福教會還是太傳統,認為他們唱的歌不是教會的聖詩,這個教會怎麼可以接受。這群年輕人就自己到外面唱,他們組公司、出CD,第一張CD出來的時候賣了五萬張,到現在,幾乎全世界的華人、台灣年輕人都受到他們的影響,他們所唱的歌現在在台灣成了流行歌。常常基督教的崇拜因為上一代的享受,成為這一代的苦難,所以我們來教會禮拜是忍受禮拜而沒有享受禮拜。樂器部份也是一樣,宣教士到非洲傳福音,非洲人很容易就信主了,但有兩大困難:一個是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通常都是有兩個以上的太太。第二個是,他們到禮拜堂來時就拿他們的鼓來,那個是他們以前拿來拜他們的神用的,宣教士就說:那不行,那是廟裡面用的,拿來禮拜堂用不倫不類,所以不准他們用。於是宣教士回到歐洲募款,募了一個管風琴,花了很多錢、兩個月時間才運到非洲,非洲的氣候加上沒有空調,琴放在那裡沒人會彈,兩年就壞掉了。崇拜時,我們弟兄姊妹只要能進到  神面、  神的同在,那就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我們的孩子他們覺得聽到電子吉它他們才有進到崇拜裡面,我們就要給他這樣的機會。

  再來以賽亞就在那裡開始禱告,以賽亞在神的面前發現自己的不夠,一個真正好的崇拜會看到自己的不夠,以賽亞的禱告是一個認罪的禱告,他在 神的面前認罪。為什麼基督徒常成為別人信耶穌最大的攔阻?是因為他們生活不聖潔,而他們並不知道。可是一個真正的崇拜會跟你挑戰。以賽亞在這裡面對聖潔的  神光照他,他發現他不夠,於是認罪悔改,我們每一次來崇拜不是只有認罪而已,我們再一次領受神赦罪的恩典。接下來他就聽到  神的話,  神的話是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每一次的崇拜應該帶有一個宣道的呼召,再來的一個禮拜當中,你有沒有機會把你今天領受的恩典分享給你周圍還沒有被上帝的愛摸到的人,你的鄰居、你的朋友。如果有,相信教會成長很快。基督徒做光做鹽做酵,這是我們禮拜完從  神領受回去的。

最後,這幾節聖經節很重要,宣教的工作是很困難的。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才會繼續做下去。挪亞傳道五百年,一個悔改信主的人也沒有,僅僅全家八口得救,他知道有困難,但仍對 神忠誠、過聖潔的生活,做一個見證人。如果我們的主日崇拜是這樣的崇拜,相信對我們的家庭、社區會帶來影響。

2001年7月14日 星期六

愛你的鄰舍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9-37節
                                                                                                                                日期:二○○一年七月十四日
                                                                               
主講:蔡   茂   堂   牧師
                                                                      
    用問題來回答問題是耶穌最擅長的方法,律法師問耶穌的動機本來就有問題了,他不是要請教而是要考試,他要試探耶穌,因為在當時有很多人喜歡聽耶穌講道,這個律法師要考驗耶穌,結果反被耶穌考驗,耶穌問他,律法寫什麼?律法師很快就回答出來。耶穌說:你說的對!你去照這樣行。因為他馬上回答出來,眾人就知道他是故意這樣問的不是要請教耶穌,為了顯明他有理由問這個問題,所以他就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聖經有答案嗎?有!但耶穌並沒有再以聖經回答他。看利未記十九章十六、十七、十八節,從十八節來看鄰舍指的是本國的子民,這是舊約的了解,但是繼續看到卅四節,應該還要包括外人住在你們國中和你同居的。

其實舊約已經考慮到不同種族、文化、宗教的人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鄰居,在台北令我們最快聯想到的就是外勞。和平教會是否在問:「誰是我的鄰舍?」時會把這些外勞考慮進去呢?律法師刻意將世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的鄰舍,一種不是我的鄰舍。但是耶穌強調的是:只要他在艱難中、有需要,他就是你的鄰舍。所有的人都是鄰舍,如同中國人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現在的媒體已經將世界縮小成為地球村了,所以全世界的人都是村民,也都是鄰舍。用這個角度來看,這對我們是很大挑戰,台灣在世界的經濟水準算滿富裕的,雖然現在經濟不景氣,上帝仍期待我們成為好鄰舍。

    耶穌對律法師的回答,他沒有給標準答案,耶穌反問他,他和律法師用許多的對話來找出答案,這是後現代教育很受歡迎的方式叫Dialogical  Query。這次我回來發現教會也常用這樣的方式,目的是為了找出最好的答案,而不是誰有答案,每個人都站探索的態度,有問題互相請教,若我們能以這樣的態度探索答案,相信我們就能找出一個較靠近真理的答案。

第二,耶穌的回答不是告訴他命題性的真理。大部分在現在科學時代較強調「定義」,在基督教來說是把真理講清楚,何謂三一律、罪、愛,用許多話把這些事解釋清楚就是命題性的真理。到了後現代人們不強調定義,比較喜歡體驗性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耶穌的作法,耶穌是相當後現代的。第三堂禮拜中的見證,有人覺得很好,因為見證也是在講故事,我在講見證就是講我的故事、我的經歷,透過我的解釋。見證,是跟你講我的故事、我遇到的事情和我對事情的解釋,這兩種都不是真理。「我遇到的」是我的感覺,而感覺可能會有偏差,「我對自己經歷的解釋」也很主觀,但這卻是後現代在傳福音時較有效的方法。後現代的認為聽別人的經驗較真實,不是講一大堆理論而沒有經驗。耶穌對律法師講故事,講完後再問他誰是被打得半死的人的鄰舍呢?律法師當然知道答案是那個幫助他的人,耶穌沒有說:你答對了,而是告訴他:你照這樣去做。耶穌一再告訴他要去做,不是說你觀念正確你就得救,而是你觀念正確到一個地步後把它行出來你才會得救。

第三,從理論性的觀念到生活性的應用,基督徒若每個禮拜來教會聚會,回去卻無事可做,我想對我們來說不是祝福而是詛咒。因為你聽越多,將來審判時責任越大。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鄰舍』的觀點來省思,從這個故事來說有三種鄰舍,

第一種鄰舍是傷他搶他的人;
第二種是祭司和利未人,他們雖然沒有搶他傷害他,但是他們也沒有幫助他;
第三種是外邦人,這個人反倒幫了他。

這個故事對律法師而言是很反諷的,耶穌竟用雜種的撒瑪利亞人當模範!當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時,那個教訓是「愛鄰舍」,因此只要誰是我的鄰舍我就要去愛他。耶穌在最後也不是問誰是撒瑪利亞人的鄰舍,耶穌是問:誰是那個被打得半死的人的鄰舍。所以反過來說,鄰舍不是你愛的,而是愛你的,耶穌在這裡有很多要調整律法師觀念的地方,猶太人的種族優越,在故事中耶穌將猶太人講為被打被搶的,而撒瑪利亞人他們看不起的卻成為有愛心的。第二,鄰舍是要被我幫助的嗎?有時候我們也需要鄰舍的幫助。這個故事的開頭和結尾,鄰舍是互相的,幫助我們的我們很容易把他當成鄰舍,而我們常去幫助的我們不一定會把他當成鄰舍,有時只是可憐他。這三,鄰舍在今日我們居住的都市裡都有,住在同一社區裡,可能有人要搶你、騙你,也有那種你被搶他連門都不敢開的鄰舍,但也有一些人不怕死的,看到你有困難就衝出來的,那就是所謂的「好鄰舍」。在準備這篇講稿時,我看到一位牧師寫一篇跟這個有關的文章,他用洛杉磯幾年前有個暴動,暴動理由是一位黑人被四位白人警察毆打,過程被人拍攝下來,最後被告,法院卻判白人無罪,黑人很生氣,有位白人司機很倒楣,不知道洛杉磯有暴動的情形,經過時被黑人拖下來打,卻沒有警察出面,因為全城都在暴動。有趣的是,天空中有個記者坐在直升機上一直拍攝,直到白人一動也不動,記者還是一直拍而且馬上撥放到電視台,所以很多人看到這個白人被打,最後是誰去救他呢?一位年輕黑人在家看到電視,覺得那位白人怎麼都沒有人去救他,就從他家跑到現場去救了那位白人,醫生說再晚一分鐘那個人就死了。牧師說這就是現代版的路加十章,他解釋說祭司是那時代的社會領袖,他在教導人什麼對、什麼不對,就是所謂「文化的守衛者」,而現代的社會,牧師已經失去了功能,因為基督徒變成少數,牧師說的話社會不聽,取代牧師的是媒體,媒體記者影響社會大眾對事情的看法,就如那位記者坐在直升機上、高高在上,沒有危險,但是他看到那人很可憐、快死了,他也沒有做任何的事情。第二是利未人,利未人在耶穌的時代有個公會,是由利未人和祭司組成的宗教法庭,耶穌就是被這個法庭定罪的。所以利未人就是在維持當時的社會公義,而警察是現在維持社會公義的人,照正常的社會來說,就是社會領導者、執政系統就是要保護社會的弱勢團體,但實際上往往是沒有,真正有事情發生時,這兩個人都會顧自己;有人在研究,所有的社會包括美國,社會會設計很多結構為了服務人民、保護弱者,但是到最後第一目標是要保存自己的系統,所以真正遇到問題時,警察本來要維持治安的,他會縮回來。而黑人就是那個好鄰舍,那個黑人冒著危險,因為暴動尚未結束,而耶穌講的好撒瑪利亞人也是如此,冒著可能會被搶奪的危險,之後,還造成他的不便、還要花錢。

昨天我們談到都市教會的宣教、要做社區的好鄰居要考慮到三件事情,第一,可能會有一些人來找教會的麻煩,如果你很開放你要冒著那危險;可能我們會考慮我們的孩子在那裡安全嗎?街友、雜七雜八的人會進來,你要開放嗎?可能教會設備會被破壞,要花錢,會有許多不方便,如果這些挑戰我們,我們要問我們自己,我們願意做好鄰舍嗎?還是顧自己就好,顧好了我們再出去傳福音?所以我們要來思考,我們教會在這片都市叢林要來宣教,耶穌講這個故事對我們是很大的挑戰,你願意當好鄰舍嗎?

這些宗教領袖有幾個問題,第一,他知道的和他行的落差太大,所以耶穌一直告訴他要去行;第二是誡命優序的混淆,這是我在猜,因為祭司和利未人不能沾到屍體,如果沾到屍體就要有一段時間不能上班,因為會被汙染,律法上也有這樣的規定,問題是:若碰到他會汙染但是不救他那個人可能會死哪一項比較重要?第三是自我保衛的作祟,這是我認為很大的問題。因為我們的世界是罪惡的世界,有許多的危險,所以第一個本能就是要保護自己、保護子女、保護教會,不容別人來破壞,這沒有錯,不過這和我們要當好鄰舍有矛盾的關係,你要當好鄰舍要冒險,但是如果你不會保護自己,你可能會受到許多不必要的傷害,這是不簡單的答案。所以我們要禱告  神,求神幫助我們,因為我們軟弱,我們很容易就陷入自我防衛的想法。

    耶穌的教導,讓我們學習的第一:鄰舍是無界限,第二:鄰舍是動詞不是名詞,要把他「當作」鄰舍,所以鄰舍是動詞,強調的是,你不要問他是不是你的鄰舍,而是你要去當他的鄰舍。第三:鄰舍是我們的需要,我們需要鄰舍的幫助。我讀到有一篇文章,是關於幫助難民的,有些受到政治迫害來到美國的難民,因為他們的文化不同,所以如果有一天我們教會要行這樣的事工時,我們有許多要學習的。第一,你要對上帝有一個開放的態度,要問上帝是否要我們把外國人的需要當作教會的服事對象,我們是否願意將這樣的事情放入禱告中,讓  神來說:是!我要你開始去作。第二,願意當個學習者,因為跟我們不同文化的人,我們一定要先去了解,了解他們的想法、價值觀。第三,注意聽他們的故事,我想這些人從不同的地方冒著危險來到這裡,一定有他艱難的故事,你要願意聽他的故事,這樣才能了解他現在的需要,你要幫忙時要先問,不要先給他東西,有些人有困難不喜歡別人幫忙,所以你問他是對他基本的尊重,幫忙不能勉強。有時會有誤會,雖然你是好意但文化不同可能造成誤解,所以要有耐心突破誤解,然後找出你和他都能享受的活動,你才能當他的朋友。之後,適當的機會再跟他談耶穌的福音,所以之前要有許多的準備,後面才能跟他分享。我們要與主有深厚的關係,從耶穌基督得到能力,我們才有資格當好鄰舍。

有一位牧師說,那是個人的方式,但教會可以做什麼事情來當好鄰舍呢?他說現在教會要在都市裡當好鄰舍,可以做幾樣事情,第一就是教會可以開始和社區建立好的關係,讓社區看到教會樂意服務社區的需要,第二,尋找大安區除了教會外的其他團體,包括佛教團體,這些團體有心要幫社區做事情的,我們用什麼方法和他們一起配搭。不要只限基督徒和基督徒,別的團體就排斥,這當中要有很大的觀念突破,要想想如何跟別人合作。再來,對受幫助的人而言,要如何使他們有一天不再受幫助,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最後,當他們來問我們信仰時,我們能否用尊重的態度來跟他們分享福音。當基督徒困難的是,沒有人來問,為什麼沒有人問你,因為你活得沒問題,我們的教會在這,我們是否活到讓人對我們充滿疑問,為什麼這個人這麼有愛心?做得到平常人做不到的?讓別人來問。到時你心裡要做好準備,你不必整本聖經背得很清楚,至少你對信仰要很清楚,知道為什麼要信耶穌。最後,存溫柔敬虔的心,很溫柔敬虔的回答他。耶穌最後對律法師說:你去照這樣去行,盼望我們也能這樣去行。

兒童事工與宣教

經文:馬太福音十九章十三∣十五節                                                                                                                       
日期:二○○一年七月十四日
                                                                       
主講    :蔡茂堂牧師
                                                                            


           今天聖經節裡提到,有人帶著小孩來到耶穌的面前。父母親最多只能做到這裡,不是讓他成為一個基督徒,而是把他帶到耶穌的面前,之後我們無法做什麼。我的第二個孩子現在還不是基督徒,他告訴我沒有上帝,我相信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或許包括我自己、教會周圍的人,有很多人成為我孩子信上帝的阻礙。我也曾有那種經歷,因為我在教會跌倒。有人帶孩子來親近耶穌,然而門徒卻阻擋他們。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子女,我們一直迫切替他們禱告,求他們成為基督徒,然而我們卻沒有發覺,我們就是阻擋他們親近耶穌的人。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父母扮演的角色是一個矛盾的角色,為什麼?因為我們所說的和我們生活所做的有差別。子女的眼睛是明亮的,他們會看。我們的題目是:「兒童事工與宣教」,事實上,兒童事工在家庭,不是在教會。孩子再乖,若每週逼他們來主日學,一個禮拜兩個小時,絕對沒有效果。尚未入學的小孩,可塑性最強的時候是三至五歲,那時候兒童事工的重擔是在父母親身上。我們的兒童主日學要做好,是要父母親在家跟兒童主日學有一個很好的配搭之下,兒童主日學才能產生很大的效果。有人想要帶孩子來親近耶穌,但是有人阻擋了,耶穌說讓孩子來親近我。耶穌說「讓」孩子來親近我,不是押他、逼他、不是拿繩子綁住他,或用糖果收買他。「讓」是一種等候與邀請,孩子必須自己有動機,那是最困難的。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可以分為三個觀念的改變。以前人對孩子還不了解的時候,把孩子看作小大人,但是真正的去了解時,會發覺孩子不是小大人,孩子和大人很不一樣。到中古世紀時,發覺有些孩子真的很難教,那時候他們對待孩子大部份使用的是嚴格,認為孩子不嚴格管教就不會聽話,將孩子視為小魔鬼。這個看法到文藝復興時開始改變,盧梭所著的一本書【愛彌兒】對整個兒童教育、教育心理學和教會撰寫的兒童主日學教材,有極大的影響。他的說法跟中古世紀的想法剛好相反,兒童是純真、無罪的、像一張白紙,所以孩子若出了問題都是社會的問題、父母的問題。他提的教育有三個特色,
(第一):從經驗中學習。他說教育是孩子從  神給他的眼睛、鼻子和他的手,從那裡學習來的。
(第二):學習不是填鴨、不是把東西硬塞,是讓他自己發現。老師不是提供答案的而是提供問題。耶穌教導學生時常常用這個方法,就是發問教學,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啟發式教學法。
(第三):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要發揮他的潛能,讓孩子的潛能自然而然出來,你主要提供的是一個空間,這是杜威的說法。若從聖經來看,他們三種看法可能都有一點點是對的。杜威是從創造來看兒童,上帝起初的創造一切都很美好,這是杜威的說法。但是對中古世紀而言卻不是如此,創世紀第三章之後記到夫妻兩人違背神、互相推卸責任,被神處罰,這是第二種從墮落看兒童,所以要約束他的敗壞。但是我們若從整本聖經來看,我們還要包括一個就是救贖。教育兒童很不容易,一方面他們天真無邪,一方面他們具有犯罪的傾向,但是一樣有耶穌基督為他們死,所以他們有一個可能性,救恩可以勝過罪所帶來的。他們雖在恩典中,但是他們仍然有問題,仍須要學習的。

我們要如何教導孩子,除了杜威之外,還有一個叫皮亞傑的學者,他是從他孩子出生一直做觀察記錄,三個孩子都如此。他研究兒童智慧的發展,發現兒童與成人的思考不同,兒童的思考從具體到抽象,這樣奠定了人成長過程的發展。

現在的兒童有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我們在發展兒童事工時要注意、考慮的。第一個是David  Elkind提出的加速兒(Hurried Child);第二位是Ted  Peters提出的設計兒(Designed  Child);第三位是Doris  Lessing,他發現現在的小孩問題在暴力籠罩之下,所謂的暴力兒(Violence  Child );第四位是Gray Sandefur提出的鑰匙兒(Latchkey  Child)。Hurried  Child的說法是,現在的父母在[輸人不輸陣]的觀念下,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較早懂事、比別人強,那種壓力造成孩子變成沒有童年的孩子。我的第二個孩子讀電腦,我介紹他到一家公司上班,問他做得如何?他說還好,有一個十五歲的女孩與他一同工作,只是這個女孩已經在哈佛大學唸碩士。可能在她的學術或IQ上她比別人多許多,但是一個人的學習不僅於此,人要成為一個人,還有許多事是要從孩童時的遊玩或錯誤當中慢慢學習,她沒有機會和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常常和青少年產生許多問題,因為他整個人格有缺限。還有一個無法避免的因素就是電腦。美國正在爭辯兒童使用電腦是否該有父母的電子鑰匙,以免看到網路上的色情、暴力等等不堪的東西。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讓你們了解媒體的影響,電腦裡面的東西二十四小時都在那,所以要求神給我們智慧,知道如何處理這樣的事情。此外,電視廣告很多,幼兒看廣告和大人不同,幼兒不會分辨什麼是廣告,廣告的目的是促銷、激起觀看者的消費態度,這樣下去結果造成孩子很小的時候養成消費主義的心態。

再來是(Designed  Child),這是將來可能產生的問題,這是因為基因工程造成的結果。醫學界很早就知道這一點,但是以前沒有辦法,不知道如何去動DNA,但現在已經有辦法了,人類科技已經進步到可以將卵裡面的DNA拿出來改造,基因治療已開始做了,為了醫病,但是人類不甘願只是治療疾病,人類自私的心理認為,如果孩子IQ200入大學的機會一定會比IQ150的還好,慢慢的大家也知道IQ的基因在哪,如何把他調整從IQ150到200。身高、肌肉、鼻子…等等,把孩子調整成最好的條件就是(Designed  Child)。孩子變成了商品,孩子變成依照我們的喜好設計,還有一個問題是:誰有資格改變他的孩子?有錢人! (Designed  Child)將來衍生的問題讓人更難以預料。

暴力兒主要是在說我們活在這個社會是個暴力社會,包括家庭。台灣也開始注意到兒童被打最多是在家裡,不管是暴力或是性侵害,他受到的創傷或人格扭曲,需要很大的醫治,不然他們無法過正常的生活。另外一種是孩子們到外面面臨的街道暴力,活在暴力威脅的恐懼中。根據調查美國帶槍去上學的中學生很多,因為他們怕別人殺他。我們活在暴力下,我們要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學習做和平之子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四種鑰匙兒,因為家庭變化、單親家庭多,單親家庭的父親、母親去上班沒有人在家,所以他們在下課後和父母下班前的這段空檔,就自己一個人帶著鑰匙待在家裡,這在美國是違法的,父母要坐牢。

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所面臨的環境,面對的危機時,我們要思考我們身為父母的或者我們的教會要做什麼來回應這樣的需要。
(一)我們要了解兒童發展的階段來幫助他們成長;
(二)我們要如何在父母的生活中讓孩子喜歡來親近耶穌基督,接受耶穌的恩典;
(三)我們要注意到我們的孩子活在時代中,活在台灣社會的兒童面臨什麼危機?

兒童主日學有很多可以改善的,教會要有人寫兒童主日學的軟體,要有人看到這樣的需要,付出下班後的時間為孩子們設計跟信仰有關的game,不是抱怨孩子們喜歡玩game都不來教會。我看過一個報導,他們的教會是設計一個很大的主題,他們的兒童主日學教室是整個會堂,所以他們有整層樓,他們整年教一樣東西,例如:「會幕」。這個主題很大,所以再將它分成四個小主題,不同年齡的孩子都一同參與。他們把整年要教導孩子的主題討論好後,整個教會都參與、分工清楚,讓孩子每週來都有需達成的目標,因為孩子參與其中,所以有很大的期待。另外一種是演戲,所有的教材都改編成劇本,孩子們來參與演出,可能三個月一次,牧師不講道、孩子們負責演出,演出後孩子跟父母可以討論這齣劇裡有什麼屬靈的功課。

馬太福音十一章二十五節說到:「...因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所以當我們考慮兒童教育或兒童事工時,「我們是老師、兒童是學生」這句話應該反過來,因為天父向嬰兒顯現,我們應向他們學習。所以兒童事功,可能有些部份上帝要我們從子女身上學習祂要我們學習的功課,我們若有這種開放的態度,相信我們的兒童事工會做得更好。

2001年7月1日 星期日

為我骨肉之親

經文:以斯帖記四章7-17節 羅馬書九章1-3節                                   

日期:二○○一年 七月 一日

主講:董   倫  賢    牧師

                                                      

    前言

台灣在過去的一年政治動盪,颱風地震,產業外移,失業劇增,股票下跌而只有失意、憂鬱自殺的人上漲,帶來許多家庭悲劇,上星期三就有兩個大學生自殺,一個讀東海,一個讀輔大,巧合的是他們都學哲學,哲學沒有替喜歡思考的人找到出路,反而鑽進牛角尖走不出來,以自殺了結。同樣是讀哲學,我卻認識一個喜樂的年輕哲學人,他在高中獻身,為讀神學而先讀哲學,現在是我們維省聖經學院中文部的神學老師。

    關心台灣命運的人已經開始提出辦法,前總統李登輝為了解決當前台灣的困境,因此退而不休另組政團;施明德出面組織【山盟】;而辜寬敏、林義雄則出面組【北社】,他們都希望能藉政治途徑來救台灣。台灣是民主國家,基督徒理當盡公民責任,在自己認同的政黨裡推動政治理念,並成為各黨派的光和鹽。

    可是,許多人卻認為立法院和媒體是當今台灣的亂源,政治沒有辦法解決台灣所有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台灣雖然已經脫離白色恐怖的陰影,卻沒有解決台灣人的苦難。聖經一再指出人受墮落人性的壓制,因為人受自私、腐敗、嫉妒、不信任人、不能饒恕人、死要面子和貪心等的捆綁,台灣的苦難是自己人害自己人的結果,正如主所說的:【你們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

    請注意我們的主剛出來傳道時,祂在拿撒勒的宣告,對今天的台灣仍然很實際,他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十八-十九】我們的教會有責任繼續承擔主所託付我們的大使命,並傳承早期來台宣教師的福音使命。

本文

    以斯帖記是記載猶太人的節日普珥節的起源,普珥是當時波斯帝國用來掣籤的籤,預謀屠殺猶太人的哈曼很迷信,想要靠掣籤選個吉日來發動屠殺,沒想到選出的動手的日子必須再等十一個月。雖然以斯帖記沒有提及神,但是神很顯然在整個過程中工作,這位公義和慈愛的神仍然在人的國中掌權,眷顧祂的百姓,垂聽祂僕人的禱告,祂雖然隱藏在一切事件之中,卻是又真又活的神。

哈曼害人反被自己所害,神藉著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的忠心和勇氣,拯救猶太人免於滅種。猶太人的仇敵本來訂於猶太曆的十二月十三日除滅猶太人,可是惡人挖的坑,自己反而掉進去,神反而讓猶太人在這「吉日」除滅他們的仇敵,消除滅種的禍根。因此,猶太人就以猶太曆的亞達月(十二月即相對西曆的二、三月間)的十三日先禁食,十四、十五日兩日穿新衣擺筵席慶祝普珥節,以紀念民族的拯救。

以斯帖是末底改的堂妹,也是個孤兒,都是被擄流亡海外的猶太人(Jewish Diaspora)。神卻高昇她使她成為波斯亞哈隨魯王的王后,她冒著生命的危險,藉著自己特殊的身份,加上過人的智慧扭轉局勢,拯救她的同胞。哈曼被處死後,末底改反而取代哈曼成為宰相,並推翻哈曼的陰謀,對猶太人來說是歡喜快樂並得榮耀的日子。

(一)蒙恩者對同胞的得救心急如焚:

   保羅雖然蒙召做外邦人的使徒,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同胞,猶太人自我陶醉在固有的文化和傳統裡,棄絕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保羅本身是猶太人,他在羅馬書第九章很真誠地說出他對同胞的感受和焦急:【我在基督裏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裏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

保羅是一個常被聖靈感動的人,他是個性情中人,他為他的骨肉之親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我們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保羅對他本族的人的愛有多深,保羅雖然是外邦人的使徒,他並沒有忘記猶太人,每到一個地方必先到猶太人的會堂分享救恩,他也在猶大發生饑荒時,發動外邦人的教會關心耶路撒冷教會的需要。

    末底改和保羅都是這樣具有愛鄰舍,愛同胞的心腸。末底改知道他的同胞猶太人將因哈曼的計謀而滅種,他沒有自己先溜走,以斯帖記載【末底改知道所做的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斯 四:一】他心焦如焚,急忙把這個兇訊告訴當王后的以斯帖,以斯帖也深受他的掛心感動。

(二)焉知您蒙福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嘛?

可是以斯帖若要救自己的同胞,必須冒著被王治死的危險,她在猶豫不決的時候,末底改託人回覆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裏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著現今的機會嗎?」今天有許多人蒙神的賜福,能讀大學,能有一份好工作,有地位、有財富,聖靈是否今天對您說話,正如末底改對以斯帖說話一樣:【焉知你得了這個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宗教改革運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信徒皆祭司:神呼召祂的子民在不同的崗位事奉神。】我們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盡忠,服務眾人,使人得福,就能榮耀上帝。我們若能不以福音為恥,表明基督徒的身份,雖然這也許會使我們的工作造成不便和困擾,但是,我們這樣是為了要向同事、同學、同胞做見證,上帝的恩典一定夠您用的。故李國鼎弟兄當經濟部長時,在他的部裡就設有查經班,神也賜福他的工作,成為許多台灣人的祝福。的確,神為愛祂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未曾想到的。

     我們也要注意末底改對以斯帖的提醒:【你莫想在王宮裏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神是公平的,祂給每一個人同樣的機會來服事祂,可是,許多人為自己找藉口:錢還賺夠,貸款還沒還清,孩子還沒上大學,孫子的前途也要關心,不知不覺『廉波頗老矣。』如果又患了重病就沒機會了。你不肯承擔這使人蒙福的機會,神只得另外找人,難怪耶穌會說;【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三)王后以斯帖的決心:『我若死,就死吧!』

王后以斯帖願意為她的骨肉之親冒生命的危險,一個皇后能說出這樣的豪語:『我若死,就死吧!』神的恩典夠用,她沒有死於非命,如果她怕死,她的同胞也許就被屠殺了。其實信心就是因信靠神而做出冒險,勇敢地做信心的跳躍,不要怕!神會接住我們。亞伯拉罕獻以撒是另一個例子,當以撒在生死關頭,神卻替他預備一隻公羊,因此說耶和華以勒就是耶和華必預備,除非走上信心的道路,否則很難體會這位耶和華以勒的神,祂的確是又真又活的神,神要看我們是否真的有信心,祂要看我們是不是玩真的。

神愛世人,差遣耶穌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祂為了死而生。保羅是跟隨耶穌腳蹤的人,他說:【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他甚至願意為了骨肉之親被神咒詛也願意,咒詛在希臘原文是anathema,是被神毀滅的意思。他追隨基督的結果是佳果豐盈的人生,印證了主的應許:【「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可一:十七】

結論

    我們和平教會的弟兄姐妹不是不知道向骨肉之親傳福音的重要,我們的問題是我們的行動力不夠,我們的順服不夠,我們走不出去,我們很難打開我們的家,我們很難向親友開口分享信仰,我們很難運用想像力和創意來關心鄰居屬靈的需要,也許有人心裡在嘀咕:【今天最好不要講這種煩人的信息。】求主先改變我們自己,賜我們有能力為祂而活!

這個月我們有機會邀請親友來聽福音,七月廿九日是第二次福音主日;七月十三│十五日有長執會主辦的宣教研討會,主題是【都市宣教策略】,這是全教會的活動,請全體弟兄姊妹預備心全程參加。神看重教會同心合意的團隊事奉,我們的神在暗中察看,祂必報答真心愛祂的人。戴紹曾牧師曾說過一句名言:【如果你關心神所關心的,神也必關心你所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