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真理使我們成為朋友


講道內容
講題:真理使我們成為朋友
經文:路加福音1:1-4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一、前言
上半年我們曾用好些主日講論關於敬拜的各個面向和意義。今天,我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以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來看今年的年度目標-「成為同來敬拜的屬靈夥伴」,其中有關「成為屬靈夥伴」的挑戰和意義。

二、從路加和他的寫作對象及
    目的開始
這段經文是路加福音的前言,述說他寫路加福音的對象和目的。初代教會開始的五、六十年之間,基督信仰在羅馬帝國各個地方被傳開,門徒四處傳講他們所相信的耶穌,從起初的口傳到文字記載,四本福音書即以文字方式記錄耶穌並分別寫給不同群體,馬可福音-頭一本福音書,和後續的馬太福音,都是寫給當時的猶太基督徒,路加福音寫作對象是給外邦人的基督徒,作者路加是新約聖經唯一的外邦人作者,其他的寫作者都是猶太人,約翰福音最晚寫成,約翰以更為神學性的表達,將耶穌在世上所言所行作系統性的呈現。四本福音書雖對耶穌的強調處各有不同,但都見證了文字傳道的重要,當然,其中有更多共通的,就是將耶穌的救恩和捨己做了詳細的記載。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作者是路加醫生,他曾跟隨保羅參與宣教旅行,路加透過仔細收集跟隨過耶穌門徒所提供的資料、並照著次序加以編輯,意思不是抄錄而已,而是有經過消化及彙整。路加寫作的目的,是希望使讀者明白「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
透過聖經文字的傳遞,讓世人對耶穌基督的認識可以經歷時間的考驗,一代傳接一代,在共同的基礎上認識上帝的啟示,同走信仰的道路。想想看,這實在很美,實在很重要。

三、在教會中的成為夥伴的
    挑戰
一群人同走信仰的道路,究竟要如何一起走,在什麼樣的因素下能促成同行,或什麼樣的理由會造成困難呢?這也是在教會中成為夥伴的挑戰,幾乎是教會一開始就要面對的,面對教導和面對差異的挑戰。耶穌曾說過很多教導,但後來教會在面對各樣的新議題,有很多是耶穌沒有直接說到的,教會如何在信仰的原則下做回應,產生許多不同的見解和詮釋。我們在保羅書信中,特別是在哥林多前後書中,記載保羅與哥林多教會之間書信的來往,在哥林多前書1:10-13保羅寫道「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因為革來氏家裡的人曾對我提起弟兄們來,說你們中間有紛爭。我的意思就是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彼得)的;我是屬基督的。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間有紛爭,各自說起自己分別屬於不同的帶領者。保羅在書信中回答他們詢問有關聖靈的恩賜、有關能不能吃廟裡祭拜過的食物等等問題,這些應該不只是單一教會發生的事。

另外,在腓立比書這本充滿喜樂的書信,最後在腓4:2-3a中卻也寫道「我勸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裡同心。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幫助這兩個女人,因為他們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保羅勸勉在腓立比教會中兩位女領袖,要從爭吵中彼此同心,保羅也要周圍的人來幫助這兩個女人和好。這些事件表達初代教會中真實的一面,教會怎樣面對紛爭的事件,雖不能說是一段暗黑歷史,但讓我們認識到,在教會中成為夥伴,的確是一種挑戰。當我們隨著年紀的增長,會發覺人在互動之中,一不小心就容易劃分界線,劃分「我們」和「他們」這種界線。真理是不變的,但在界線和偏見之中,宣稱擁有真理的團體,也往往造成對立和張力。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歷史上也發生許多為著爭論什麼是真理而造成的戰亂。不禁讓我們思想,究竟什麼樣的心態是成為同來敬拜的屬靈夥伴所需具備的?真理會使人成為朋友嗎?如果真理能使人成為朋友,那樣的基礎會是什麼?

四、真理使我們成為朋友
在此,要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就叫做「真理使我們成為朋友」。,由古倫神父和辛克牧師共同寫作。他們兩人是誰?古倫神父,他是德國聖本篤修道院的經濟管理人,管理修道院所屬20多間公司和300位員工,德國當代著名靈修導師,多次來台灣帶領研習和特別的聚會。我在網路上查閱,目前他至少有29本書翻為中文。辛克牧師,他是德國神學博士,德國最受歡迎、著作最多的新教神學家,德國60-80年代和平及生態運動發言人,少數兼具靈修神祕主義和社會參與的神學家,出版200多本書,總銷售量1700萬冊,德國莫特曼神學家將其列為德國當代影響力最深的十大神學家之一。2009年這兩位同在德國當代的教會領袖和作家,一起寫作這本書「真理使我們成為朋友」,不禁讓天主教和新教的讀者們,好奇他們會一起寫出怎樣的一本書。他們透過一篇篇討論天主教和新教重要主題,開啟彼此分別代表的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對話,並尋求基督徒們共同對世界行動的可能。

這本書從三份愛的宣言開始,古倫神父寫說—我愛我的天主教會—豐富的靈修傳統,能在聖禮禮儀和教會節期中深受感動,愛大公教會的寬容和延續,雖然有時會因其權力結構和僵化而苦惱,但這由人組成的團體,缺點也是教會本質的一部分,但我們因教會是基督耶穌以祂的靈所充滿的地方而心存感恩。接著辛克牧師寫說—我愛我的新教教會—他成為新教的牧師超過60年,就像一個人愛他小時候住過的房子,愛他的國家、愛他的故鄉,愛它簡樸的樣貌、它的開放、自由,以及它尋求符合我們這時代的準確真理,愛它是上帝國降臨的信心記號,也是上帝活潑的靈的記號。然後,第三份愛的宣言是--我們愛使我們連結的一切,但也愛那使我們不同的許多因素。如果沒有看見有許多元素將我們彼此連結在一起,比分開我們的元素還多,如果我們總是只看到其他教會中,我們認為是錯誤的地方,那麼我們就是傻子。

從這裡開始,他們探究並尋求對話的基礎。古倫神父很坦白地承認,儘管我愛其他教派的弟兄姊妹,但心裡還是存著偏見,難免有主觀的偏見。然而基督徒之間要開啟彼此對話的基礎,是在於我們經驗到自己是一個聆聽者的團體,我們從別人的話裡總是會聽到基督的話,從對方要說的事,從對方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對話的意義並非只是「告知」對方我們的想法或自己所堅持的事,而是我們可以彼此轉變並願意讓自己被對方改變。他說,當我們打開自己,好讓我們也能為那連結我們的更偉大事物被打開。辛克牧師接著寫道--當我們跟另一個基督徒說話時,都應該假設,基督或者上帝,臨在對方身上。這表示每一次對話,一個人走進了一個聖所,這個聖所也就是另一個人,而基督的聖所就在這個人身上,聖所在他的出身、他的故事、他的經驗之中。這關係到的並非神學辯論,而是在於對話的靈修深度。在於尋求真理的對話奧祕。

接著探討在信仰對話中重要的議題,也是迷思,就是「究竟誰擁有真理呢?」當耶穌說「我是真理」時,意思是真理是上帝本身,由我代表。但我們都不是耶穌,究竟人是怎樣來接觸到真理?一開始可能透過某種經驗—讀經、聽到某人說的一句話、感受上帝對他說話、用感官或超自然的方式去經歷等。但他所掌握到的,不是真理,而是經歷到真理的記憶。真理不是他所擁有的財產,他只是看見並保有自己所看見的,他保存的是對真理的經驗。這個經驗要透過詮釋、透過理解、透過整理,才能繼續傳揚出去。然而在這樣的詮釋中,多會染上個人身後種種文化傳統的色彩。詮釋也會在歷史中有所發展、改變和調整。但這些是透過經驗去探究真理的途徑。這當中也提到,對話的原則是什麼—
1.對話中最重要的是互相了解,嘗試去理解另一個人透過他的話語要表達的事,探詢隱藏在他語言背後的經驗。
2.對話,同時也像是一種奧秘,向我們顯示又同時隱藏起來。當彼此的「視域融合」
(Horizontverschmelzung)時,會發生新的理解。我有一定的視界,我透過這視域觀看世界,而別的參與者有他的視域。我們不討論那一種視域才對,對話的重點在於使視域融合,當透過對話讓各種視域彼此融合,那東西的本身便突顯出來。奧古斯丁說「唯獨上帝是真理,我們一向只能逐漸接近上帝的真理。」這也是我們探究真理時必須具備的謙卑態度。

接著,他們共同回顧過去一百多年來關於教會間對話的歷史。新教教會在二次大戰期間,從1941年開始倡議籌組「普世教會協會」,1948年成立。希望教會在面對世界社會的變革,關注人權、種族主義等,同時將教會屬靈的使命,以具體的方式落實在這些議題當中。接著,1962年天主教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開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天主教會隨後也參與在這合一運動的對話中。然而,到20世紀末,這股有關普世教會合一的談論逐漸冷卻,其原因很多,但有幾個重要事件,包括1980年德國新教退出原本新教和天主教擬合出一本共同版本的聖經。2001年天主教排除雙方一同舉行聖餐的可能等事件,於是退回到各自忙著強調自己的特質,而非強調合一的方向。這些事件的背後,更大的外在世界環境也有所變化,全球金融危機中,人轉向希望在一個安全有限的框架中受保護,因此強化了承認尊重界線,劃定界線的思想模式。同時,近年來各種宗教信仰再次成為各種戰爭、恐怖行動和暴行的原因。因此,恐懼使人走向極端保守,使人封閉。造成普遍不利於談論合一的氛圍。

書中後續的部分,這兩位在德國天主教和新教中的屬靈長者,針對洗禮、聖餐、聖職等議題,由對話的方式呈現目前為止已經達成的事、仍造成分裂的因素,以及評估那些尚未解決的議題。因著這樣文字話的討論,讓德國教會內增加對話,對於耶穌基督的身體—教會,我們還是一起同行的屬靈夥伴,即使我們還有些不同的,但我們更多有共同的因素,並讓我們可以發揮教會的影響力,用屬靈的影響力來一起行動。全書最後也從基督信仰的團體,進一步說基督信仰群體,當如何一起面對世界其他宗教信仰間的對話認識,也提出一些觀察和建議原則,受限於時間,我們今天沒有要提到那麼遠。有興趣的兄姊,歡迎去找這本書來閱讀。

五、結論和應用—成為同來
    敬拜的屬靈夥伴
回到今天的主題,總結我們在談論什麼?真理如何使我們成為朋友?其實是關乎談論「教會是什麼」的神學主題--教會如何見證、分享真理,並在何種基礎下,面對宣稱同樣見證、分享真理,卻和我們詮釋和理解不全然一樣的人或群體。教會今年的年度目標「成為同來敬拜的屬靈夥伴」,牧師這次帶大家走一條較不一樣的路,將這樣的主題放在比較寬廣的角度下,我們被提醒自己都有限制,對真理的視域有限制,唯有在聆聽和對話中,相信上帝也正透過對方的經驗和詮釋,在理解所相信的真理。

「成為同來敬拜的屬靈夥伴」,能放在普世教會合一的層次,能放在台灣教會間彼此的合作對話層次,最終也將降落,被放在我們和平教會生活中的具體層面。我們在和平教會大家庭中,大家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信主歷程、不同的專業和興趣、不同的性別和年紀,在今天寬廣層面中所討論的內容和原則,同樣適用在這和平教會的信仰群體中。當我們面對同樣追尋真理的同行者,在彼此聆聽中,在彼此的相同和相異之間,是否也尋求上帝透過對方對我們說些什麼?這樣的歷程不盡然是神學上的辨明,更像是學習互相地聆聽,學習成為一個教會。我們終將明白,成為同來敬拜的屬靈夥伴,是一條有挑戰,要學習跨越界線和彼此聆聽,卻也是一條上帝所預備的恩典旅程。

最後,牧師要引述一段奧古斯丁在他的自傳「懺悔錄」中寫下一段話,他在書中談到關於友誼的主題,可以引申作為關於教會的多元性和統一性的詮釋,他是這樣寫的:
友誼是一起說話和歡笑,互相幫忙,一起閱讀美好的書籍,彼此玩笑,彼此體貼。偶而也會互相爭吵,卻不會生出仇恨,就如同人們願意如此對待自己一樣,而偶然的意見分歧,反能給和諧添上一些韻味。我們個個是老師,也個個是學生,有人缺席,便一心掛念著,歡迎他的回來。各式各樣的愛與互愛的記號,出自眾人的心,流露於千萬種親厚摯熱的情款,這一切正燃起共同的精神,於是從眾多成為一體。

他所描述的是一群謙卑的真理追求者,是一群在信仰道路上,彼此分享故事,陪伴同行。我在想,連奧古斯丁這麼聰明傑出的人,都那麼深切期待著屬靈的友誼,從他所寫的描述,讓我們也看見屬靈夥伴的重要和美好,也正是耶穌設立教會成為祂在世上的代言人、見證人的目的。在上帝恩典的引領中,我們和平教會要繼續朝向這樣的方向來走,成為一起同來敬拜的屬靈夥伴,成為從眾多成為一體的教會,再一次邀請大家,為自己禱告,勇敢跨出去,求上帝親自預備。我們一起來禱告。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