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是「誰」,不是「什麼」


講道內容
講題:是「誰」,不是「什麼」
經文:彌迦書6:6-8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八月二十六日

一、前言
有一次,我去嘉義拜訪一個朋友。隔天一早,因為教會有事便開車回台南去。剛睡醒就上路的關係,怕自己精神不好,便一邊開車、一邊唱歌。看著有點熟悉的交流道,不疑有他,就上交流道了。開著、開著直到遇到收費站(那時候高速公路還有收費站),才發現不對啊!我昨天從台南開上來時沒有遇到收費站的。然後,趕緊看一下路邊的路牌,看一下我開到哪邊了?喔!天啊。我往北開了,根本就開錯方向,過了十多公里才發現。我不曉得你有沒有像我一樣犯過那麼迷糊的錯?不過,我想有時候人生會不會也是這樣?我們認定某些路是對的,才會一直前進,除非有一天,直到發現不對勁才會回頭。
十二小先知的系列講道,今天我們來到彌迦書。一開始,彌迦就對上帝的百姓說:「萬民哪,你們都要聽!地和其上所有的,要留心聽!主耶和華要從他的聖殿指證你們的不是。」(2)先知跟猶大國的百姓說,你們錯了,上帝要指出你們的不是!

二、上帝指證的百姓的不是
他們做錯了甚麼?先知是在甚麼情境下,來對他們說話呢?先知彌迦是在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期間的先知。在這三個王作王年間,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攻陷,而他所在的南國猶大也受到亞述威脅日益加增。而外來的威脅並不是平白無故的,因為這是上帝對於他們的罪所行的懲罰。他們做了甚麼呢?
「禍哉,那些在床上圖謀罪孽、籌劃惡事的人!天一亮,他們因手中有能力就去行惡。」(1)「他們看上田地就佔據,貪圖房屋便奪取;他們欺壓戶主和他的家庭,霸佔人和他的產業。」(2)「雅各家的領袖,以色列家的官長啊!你們厭棄公平,在一切事上屈枉正直。」(9)領袖為賄賂行審判,祭司為酬勞施訓誨,先知為銀錢行占卜。(11)雕刻偶像和柱像,跪拜自己手所造的。(13)這群被稱為上帝百姓的人,他們的生活卻是圖謀行惡、佔據、奪取、欺壓、霸佔、屈枉、貪圖、造偶像…。主前八世紀早期,上帝的百姓曾不是這樣的,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曾在耶羅波安二世和烏西雅的統治下,享有一段和平安康的日子。然而,隨著生活的富裕,商業的發展,以色列和猶大在經濟結構上有了重大的改變,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有權勢的人開始濫用權力欺壓窮人,原本應該服事上帝的祭司,該賞善罰惡的長官,全都成了為了錢說謊、枉曲正直的人。
三、做事或獻祭不是上帝所要的
這麼嚴重的罪怎能不處理?上帝是不以有罪為無罪的神。然而,彌迦書所要告訴我們的似乎不僅如此。六章3~4節,上帝問祂的百姓說:「我的百姓啊,我向你做了甚麼呢?我在甚麼事上使你厭煩?你回答我吧!我曾將你從埃及地領出來,從為奴之家救贖你,我差遣摩西、亞倫和米利暗在你前面帶領。」回顧上帝對百姓的帶領,上帝已經為祂的百姓做了那麼多。當他們犯罪如此嚴重,上帝責罵他們的不是,那他們該如何回應呢?先知用自問自答的方式提出了可能的答案,他說:「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上帝面前跪拜,當獻上甚麼呢?難道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來朝見他嗎?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過犯獻我的長子,為自己的罪惡獻我所親生的嗎?(6:6~7)按著摩西律法規定,將上帝所賞賜的獻上,聽起來是他們應該做的。要獻上甚麼呢?獻上一歲的牛犢嗎?通常八天大的小牛就可以當作祭物了,如果獻上一歲大的牛犢,那是花費更多成本養大的,是更有價值的祭物,很不錯吧?除了牛犢,還有其他的嗎?千千的公羊。數以千頭的公羊,這是像大衛王、所羅門王這樣的君王,才有這樣的財力得以獻上如此豐盛的祭物。再來,還提到獻上萬萬的油。通常用油獻祭,一次不過約一公升即可,所以獻上萬萬的油這是有可能的嗎?然後,不僅是東西獻上多而又多,祭物也從獻東西或動物為祭物,提升到獻上人的生命。大家可能會想到創世記22章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然而,那個故事的主軸是要測試亞伯拉罕的信心,而不是真的要他獻上自己的兒子。所以上帝後來阻止了他,也提供了祭物。這種以人為祭物的事情是異教文化才有的。從未允許上帝的百姓如此行,先知也強烈地反對它。
獻一歲的牛犢、千千的公羊、萬萬的油河、親生的長子,這些祭物在數量上豐富無比、遠遠超過律法所規定的,質量上還到了捨己的地步,甚至願意犧牲屬於自己的孩子給上帝。做到這樣的地步,上帝應該會喜歡。特別這是一群被上帝責罵的人,來跟上帝說,上帝啊,我獻上超過我所能獻上的一切。是否祢可以赦免我們?聽起來很合理吧?
上帝要嗎?聽聽先知怎麼說這些獻祭的,他說:「難道…來朝見他,上帝豈喜悅…,我豈可…」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難道上帝不是要這樣的東西嗎?把一切罪惡都避免了,所以祂接納我們?或說把一切美好都獻上,還做的更多,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都在所不惜,這樣不是很忠心嗎?
這裡面哪裡有問題?以前剛開始在鄉村教會服事時,大概一兩年後,我發現自己有一個狀況。那狀況是發生在禮拜當中,就像現在我正在講道的時候。那個我服事的教會,聚會的人數是2030人不等。從講台看下去,一眼就可以看出誰有來、誰沒來?我發現當當天禮拜人數超過30人時,我講道會特別有勁。可是,若是講道前,人數只接近20人,我會心裡很沮喪,講道時也少了元氣。我在意禮拜人數,或說追求人數的增加不是很好的事嗎?可是,當我把會友人數的增加,當作我服事最重要的目標時,當一個兄姊那天沒有來聚會,我問的不是他怎麼了?他還好嗎?我心裡想的是:我都已經探訪他過了,他竟然還不來。另外,像是陪伴多年的青年,最後因為一些緣故還是沒有留下來,曾一度讓我挫折到不行。而鄉村沒有工作機會,人口一直外移,人只會愈來愈少,增長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樣的實況讓我開始質疑教會存在的意義是甚麼?
我在靈修作家盧雲的書《向下的移動》這本書中,看到了問題出在哪裡。盧雲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人人都被一種想要往上爬的趨勢所影響。我們的整個生活方式都在架構一個往上爬的階梯,一個通往成功的階梯。除此之外,我們生命的喜樂也仰賴這樣往上爬的過程中所得到的獎賞。我們一再被教育勝利是唯一努力的目標,而且愈有影響力愈好。就連愛,也變成一種需要去贏取的東西。而如果沒有得到世人所謂的成功,像是有好的學歷、經歷、財力、婚姻,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努力不夠。「我們太懶、太沒有紀律、太不良善,我們就是個笨蛋。隨著這樣的信念漫布整個社會,有愈來愈多的人活在痛苦之中。這個痛苦不只是來自於破碎的家庭或是中年的失業,更是來自於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罪咎與羞愧。」「一個人或團體的真正問題,不在於他們對成長與發展的渴望,而在於是否已經把『向上移動』當成自己的宗教。這種宗教讓我們相信,成功就代表上帝站在我們這一邊,而失敗必定和我們所犯的罪有關。我們以為所謂的成長,代表的是更健康、更強壯、更聰明、更成熟,以及更有生產力。」這樣的結果,讓我們開始逃避那些貧窮的、軟弱的、跟不上的。
四、是「誰」、不是「甚麼」
如果不只是不做壞事,或是做更多好事本身都不是上帝要的,那上帝要甚麼?「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8)
上帝要甚麼?上帝甚麼「東西」都不要!答案很清楚,上帝要的是「我」!上帝要的,不是東西,是我們。上帝向其子民所要求的是回應上帝的作為的某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樣式。上帝的確對他的百姓有所要求。然而,還是要問:是上帝主動召聚他的百姓,還是人先有好的行為才得以被上帝接納?總是上帝先的,不是嗎?這是上帝的邀請。是上帝拯救百姓出埃及,帶領他們從曠野進入應許之地,並且讓他們成為他的百姓。上帝呼召、上帝先愛,並且主動給予應許。而不是他們先達到了甚麼好行為(道德上的、敬虔上的、知識上的)。是這樣,他們才成為上帝的百姓。然後因為清楚明白自己是個罪人、不配的人,卻被公義的上帝赦免接納,於是去行公義。
行公義「公義」是人們要做的事情。不只是希望或者抱怨,而是行動。這是一個動態的要求,在先知書,行公義就是為所有的人,特別是幫助窮人和困苦的人,為弱者建立得享平等之結構而努力。對待人像是個人一般。正如耶穌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7:12)所以一個明白自己是屬神的人,就會愈來愈不能忍受弱者的權益受損,無法讓自己無視於欺壓與剝削。
好憐憫「憐憫」一詞的意義非常豐富。包含愛、忠誠與信實的意涵。特別用在描述「關係」,無論是在婚姻關係裏、或是友誼,或是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當它用在人際關係時,它的意思是具強烈忠誠的愛,如夫妻之間的愛(2:19),或是兩個朋友之間的愛(撒上20:14)。當它使用在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時,意思也是忠誠的愛。若要維持信實的關係(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神),單靠責任或是害怕懲罰都是不足夠的。以色列人需要去愛上帝,意思就是忠實於與他立約的上帝,就像上帝愛以色列一樣。
謙卑與神同行「謙卑」這個字是審慎、小心的意思。「行走」是用來描述一個人生命的整體方向(4:2,4:5,6:16)。所以謙卑與上帝同行的意思,就是謹慎地將上帝放在第一位,按上帝的旨意來活。因此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上帝同行這三個行動是關於一個人全部的生活,以及他活出來的價值觀。是人與人、人與上帝和好的關係。這才是上帝真正在意的,是上帝要人回應的,而不是用任何所做的好事,或不做的壞事來換取、得到這份關係。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跟上帝的關係是對的(謙卑與上帝同行),那這個人不需要擔心要做甚麼才能討上帝的喜悅,或能否得到赦罪的恩典。如果一個人跟上帝的關係是不對的,那任何禮儀上的虔誠,獻祭,憐憫的行為,或是任何神學上的堅持,都是沒有意義的。
就像今天詩班獻詩的歌詞所寫的:「我拿什麼來獻給親愛的救主做永遠禮物?我拿什麼來報答疼我的救主,能使祂歡喜?喔,主耶穌,我要盡一生服事祢,日日隨祢來行,見證祢極大恩惠。主啊,我感謝祢,我感謝祢的愛疼!祢願意揀選我,祢揀選我做祢的工!我要聽祢的聲,隨祢來行,為祢來活!我深知我是祢所疼的人。祢的愛感動我!祢的愛充滿我!喔,主,我永遠屬於祢。我永遠屬於祢。」而我們也才發現「我們蒙召並不是在擁有權力者的中間說話,而是在人們感受到痛苦的地方說話;不是在一切都可掌控的地方說話,而是在人們害怕、感到不安的地方說話;不是在人們對自己很有把握、非常有自信的地方說話,而是在他們勇於懷疑、敢問問題的地方說話;簡單來說,我們不是要在人們仍就活在不實虛幻、以為自己永垂不朽的想像中說話,而是要在他們已經準備好,面對自身破碎、平凡、脆弱的人性中說話。身為基督的跟隨者,那赤裸裸的、無助、軟弱的世界,才是我們該去的地方,在那裡方能觸碰到所有人類同胞的痛苦、憤怒,把上帝的愛和力量帶到他們中間,讓聖靈親自加添能力。」《向下的移動》
五、結論
先知問:「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上帝面前跪拜,當獻上甚麼呢?」(6:6~7)先知答:「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8)上帝要的不是這些表面的做了甚麼、不做甚麼,而是我們因為明白上帝有多愛我們,我們用我們的一生回應祂。忠實地愛神、愛人,好好對待人。而「是誰,不是甚麼」這件事也提醒我們,不是先問我們是誰?而是先問我們所信的上帝是誰?
「彌迦」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誰像耶和華」?而這也正是彌迦書的結語:「有哪一個神明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他產業中餘民的罪過?他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他必轉回憐憫我們,把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你必將他們一切的罪投於深海。你必按古時向我們列祖起誓的話,以信實待雅各,向亞伯拉罕施慈愛。」(18~20)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