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在心意更新的路上




講道內容
講題:在心意更新的路上
經文:羅馬書12:1~2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三月十三日
 前言
我們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我們的價值觀是怎麼形成的?來自我們生活的處境,就是那些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群體,從家庭、學校、到社會環境。在這些群體中,我們學習也受其所影響,然後在過程中不斷建構自己覺得有價值的、值得為之付出的,也是我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現在我想邀請兄姐一起思想兩個問題:1.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嗎?自己有價值的原因是?或者,2.我對於自己存在價值有些地方不太肯定、有所懷疑,那原因又是甚麼?
價值觀深深地影響了一個人生命的存在狀態,以及生活方式與態度。保羅就是聖經中一個很鮮明的例子。保羅曾這樣說:「我出生後第八天受割禮;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就熱心說,我是迫害教會的;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責的。」(腓3:5~6)保羅在表達甚麼?表達他原來的價值觀,統統是他所處的群體,以色列人所看為美好的。是血統正統,懂律法並且守律法,甚至他做的不僅如此,他還將當時他認為違背律法的人,就是基督徒們,想盡辦法逮捕他們。曾經,他是透過這些他所相信的、他所投身的事情,活出他的價值觀。但是,後來因為某個人,他竟然把原來這些他看作最重要的,統統變得不重要了。他說:「只是我先前以為對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的緣故而當作是有損的。不但如此,我已把萬事當作是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3:7~8a)那個使他的價值觀產生極大改變,以致於整個人生方向都改變了的對象是-「耶穌」,不僅是別人所認識的耶穌,保羅說是「我主」基督耶穌。「我的主」、我的主人,我的首要,我的價值根基,不再是血統、背景、教育程度、熱心做甚麼事,而是主耶穌基督。
這個發現對保羅來說,太重要了,也太寶貴了。以致於後來保羅的人生開始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他用剩下的生命只做一件事,就是與人分享這位他生命中的至寶-耶穌基督。他旅行各地傳講耶穌,並透過寫信傳揚耶穌,羅馬書是這些書信中的其中一封。那羅馬書的收件者-羅馬教會,當時是在甚麼樣的處境下,以致保羅要寫這封信給他們呢?
一、看起來不能撼動的帝國主義價值觀
保羅在第三次宣教旅行時,在哥林多停留期間(主後57年)寫了羅馬書。當時的羅馬是羅馬帝國的思想、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的歷史是這樣的:主前753年,原是以羅馬為中心的一個小城邦,歷經二百四十三年、七個王,然後在主前510年改行共和政體,並且開始擴張國土,逐漸的佔領了義大利的全境,再取得了西西里等三島及西班牙、北非的迦太基和其屬地後,羅馬就在地中海的西部稱雄,然後進軍東方,陸續戰勝敘利亞、馬其頓…等。自主前27 年起,奧古斯都被推舉為皇帝後,羅馬就進入了帝國時代。所以,當保羅寫信給羅馬地區的教會時,羅馬已經是一個以羅馬城為中心,稱霸地中海四周圍的強大帝國了。這個以軍事力量不斷擴充領土幅員的羅馬帝國,以皇帝統治為權力中心的羅馬帝國,會帶出甚麼樣的價值觀呢?
1.以強大的軍力/經濟為傲:這個靠軍事力量征服他者、擴張領土的帝國,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傲,也以擁有更多經濟資源為自身價值之所在。2.追求個人的優越與成就:靠武力征服來獲取強大繁榮的價值建立模式,也影響到社會層面,就是人們致力於追求個人的優越與成就。3.以贊助人/被贊助人的關係定義人的尊卑:進一步來說,於是整個社會建立在擁有權力的贊助人(像是皇帝)、與沒有權力的被贊助人的關係之中。不傑出的、沒有取得權力地位的,完全要仰賴這些擁有大權者的恩惠來生活。換句話說,權力完全不對等的贊助人與被贊助人的尊卑關係,透過帝國主義的刻意催化,深深地烙印在羅馬帝國的百姓心中。
在這種帝國主義價值觀所強勢主導的社會中,對教會有甚麼影響呢?主後49年,在羅馬的猶太人與猶太基督徒曾因為信仰的緣故發生衝突,為了平息騷動,革老丟皇帝下令將猶太人逐出羅馬。但五年後,換尼祿做皇帝時,撤消了這個命令,猶太人又回到羅馬。於是,在猶太基督徒離開羅馬的期間,本來以猶太人為主體的教會變成了以外邦人為大宗的教會。由於這樣的背景,當保羅寫信給羅馬的眾教會時,當時教會有一個困境,就是不同背景的基督徒,有著相處上的困難。他們之所以相處困難,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價值觀。價值觀不同,不僅是因為背景不同,還加上帝國主義對於這些不同的解讀,讓這共同的團契生活變得更困難。怎麼說?因著帝國主義推崇個人的優越與成就,那猶太基督徒以自己的希伯來人血統,以及嚴守摩西律法的行為為傲,以此自覺比外邦基督徒來的優越就不難想像了。猶太基督徒看自己比較優秀,無法與外邦基督徒共處。那外邦基督徒呢?他們也有他們的困難。按著「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經濟為傲」及「以贊助人/被贊助人的關係定尊卑」的價值觀,他們會怎麼看待剛從外地遷居回來的猶太基督徒呢?拜託,誰比較有價值?當然是看誰比較有實力啊?當時羅馬教會的狀態是外邦基督徒佔多數,換句話說,羅馬教會是靠外邦基督徒撐起來的,他們是人數多的一方、聲音大的一方,這樣,誰比較有價值很明顯了吧?!如此一來,在兩方都看自己比較優越,並以此定義自己價值,看輕對方的情形下,教會怎麼可能和平共處?這是保羅寫信給羅馬教會時,他們的狀態,一種在帝國主義價值觀壟罩下,對自己的價值、對弟兄姊妹生命的價值,都處在一種迷網的狀態。
二、總有些看起來牢不可破的價值觀在生活中
時空轉變,在今日的世界、今日的台灣,我們又生活在甚麼樣的價值觀裡呢?多元,是我們這個世代的特色。所以不可能有單一的答案來說我們不同的價值觀。但是,我們倒是可以用消極的角度,來發現環繞著自己的價值觀在哪裡,就是看我們最討厭甚麼?看不慣甚麼?
前一陣子剛過農曆年,過年期間,網路上轉貼著一個趣味的統計,這統計是:「過年最怕被問到的十個問題」。結果統計出來前十名包括:「1.甚麼時候要結婚啊?2.有沒有男朋友/女朋友啊?3.薪水多少啊?4.年終獎金發多少?5.研究所/國考考得怎麼樣?6.何時要買房子?7.甚麼時候生小孩啊?8.在做甚麼工作?9.小朋友在學校考第幾名啊?10.不記得我是誰了嗎?」觀察這些人們最不喜歡的問題,除了涉及隱私外,背後透露出甚麼樣的價值觀呢?收入、婚姻狀態、成就(家庭、學校、社會的成就都包含其中)是社會看待一個人價值的評量標準。
收入、婚姻狀態、成就、知識多少、被愛與否、教養如何、外表儀容…等等,是不是或多或少正影響我們看待自己,與看待別人的價值呢?可是讓我們感到迷惘的是,這些明明是正在影響我們的價值觀,是社會所崇尚的價值,卻又同時是我們許多人最不希望被問到的問題,或是以此被評比的話呀?!
三、上帝改造人,更新人的心思意念
羅馬教會被帝國主義的價值觀環繞著,受其影響而迷網著;今日教會,在我們的處境中,我們也被不同的社會價值所圍繞,有時也充滿著不喜歡但又能如何的無力感。那從保羅所寫的羅馬書,見證著對他來說,一生最重要的主耶穌基督又如何改變他的價值觀,並且這價值觀是否可以成為第一世紀的基督徒,和今日基督徒的幫助呢?
保羅為了將來要去西班牙宣教的目的寫信給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們,希望尚未有機會到訪的羅馬教會,能了解他傳福音的迫切,認同並支持他。保羅細說他傳揚耶穌的動機,就是「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羅1:16~17)這福音的大能,特別是在當時壟罩在帝國主義價值觀的世界裡,保羅說一點都沒有減少,反倒更是顯出其可貴與偉大。
在羅馬書1到11章,保羅已經說明了在認識主耶穌之前,舊的價值觀是甚麼:是想靠行為稱義,想靠守律法來稱義。講白一點,是想靠好行為來顯明自己是好的,是有價值的。但是,保羅用了不小的篇幅在說,人做不到啊。當我們很真實地去面對人的本相,我們看到的是人的無能為力。然後,保羅說了新的價值觀是甚麼,這個價值觀怎麼來的?是在人的無能為力中,被罪所綑綁時,上帝憐憫我們,讓耶穌為了救世人,道成肉身來到世界上,承擔了罪的代價-死亡,並且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因此,凡相信他的人,在這位信實的神的憐憫中,得著了赦免,不義的成為義的,並得著復活的生命。換句話說,一個人不再是靠他的好行為來定義為有價值,因著相信耶穌基督,一個人的價值重新被恢復了,他被主看為好,只因為上帝的憐憫,如此而已。這是何等的大能,福音的大能!但是,基督徒仍有真實的考驗,因為生活在一個迥然不同價值觀的世界裡,所以會一直被世界的價值觀牽動著。於是,保羅這樣勉勵羅馬的弟兄姊妹們:「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
1.獻上活祭:因著耶穌基督已為世人獻上永遠的贖罪祭,所以不需要再獻贖罪祭。所以保羅在這裡所說的祭是感恩祭,對於上帝的憐憫,通過耶穌基督所給予人的拯救獻上感恩的祭。這祭不是殺死的牲畜,而是每個被主所拯救的人。這祭是活祭,因為人因信得生了,是脫離那舊的價值觀、是人無論怎麼努力,都做不完全、也做不到的罪的模式,並且在耶穌基督裡,一同在新生命裡重生了。因此,保羅說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這裡所強調的是一顆願意的心,一個願意不斷從世界轉向上帝的心。
2.不要被世界同化:當人在神面前,將有限的自己擺上,這表示人們承認自己所生活的世界還不是上帝國,因為這裡面充滿了舊的價值觀,像是:心高氣傲、排擠不同、強的看輕弱的、看不見人的苦難、以牙還牙…。保羅說,所以,就算在羅馬的兄姐已經認識主耶穌是基督了,頭腦已經了解他們不再活在這些以人的外表、成就、經濟、恩賜…,來看待一個人的價值了,但是,這不被世界同化的過程,這從頭腦到內心的變化過程,是需要長時間的歷程的。
3.要讓上帝改造,心意更新而變化:這歷程是讓上帝改造他們,更新他們的心思意念,然後不是要他們離開世界,離群索居;而是在世界中,將被上帝改變價值觀的生命,一點一滴地帶進世界中,來實現上帝的旨意。就是上帝看為良善、完全、蒙祂悅納的旨意。甚麼是上帝看為良善、完全、喜悅的旨意呢?那是:看待自己:有信心卻不過頭(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的信心來衡量,看得合乎中道。v.3)。看別人:差異變成一個肢體不同功能的美好(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有一樣的用處。v.4);看弱者,變成親愛的對象(要俯就卑微的人v.16);看生命的喜悲,變成共度的時刻(要與喜樂的人同樂;要與哀哭的人同哭。v.15);連看待仇敵,都變成可挽回的對象(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v.20)…。於是,帝國主義價值觀,不再主導羅馬教會兄姐的價值觀,使他們困在無法彼此共處的困境中。而是因著把自己獻上,能經驗被上帝改造,心意的更新,具體地在看待自己和對待他人上面,產生了美好的變化。(羅12:3~21)
四、今天,讓上帝繼續改造我們,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
這樣的生命更新變化,不僅是第一世紀的使徒保羅以及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所領受的恩典,也是今日的教會繼續在見證的恩典。當我們看見天主教會的領導者(教宗)接近那些在世人眼中無地位和價值的人,就是貧窮的、受壓迫的、處於不利地位的人,並為他們仗義直言時,我們看見教會仍有人走在這個被上帝更新、不被世界同化的道路上。
當我們看見牧者同工願意不分性別輩分,欣賞彼此的差異、並在軟弱時彼此扶持,我們感謝上帝繼續在我們當中行更新變化的工作。當我們看見弟兄姊妹,在每天的生活中,不以收入、婚姻狀態、成就、知識多少、被愛與否、教養如何、外表儀容來定義自己的價值,而從耶穌的眼光開始更多接納自己、與別人和好時,我們看見上帝國開始在這世界實現。
結論
這樣將自己獻上,看見上帝對人的改變所帶出來對教會、對世界的祝福,是何等激勵人心的。是保羅所說的:上帝所喜悅的,也是上帝最喜悅我們獻上的敬拜。
最後我有個邀請,在我們的一生中,持續不斷回應保羅的勸勉,就是:把困住我們的價值觀帶到上帝面前,就是那些與上帝看我們不一致的價值觀,連同這個受困的生命一同擺在上帝前面(獻上活祭),讓上帝改造我們,打開我們的眼睛、耳朵,聽見從祂而來的話語,來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我們祈求,因著上帝的憐憫、因著福音的大能,上帝可以透過我們這一個又一個持續被祂更新的生命,在我們的教會中,我們所處的世界中,帶出更多上帝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旨意。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