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與我同行的是...?

 前言  

對於苦難,常人的反應多是負面的。中文裡「苦難」一詞,可字面解釋為「困境與災難」。在佛教將之分成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不斷與討厭、憎恨的人或事物相遇,產生嗔怒、煎熬的痛苦)、五陰盛苦(色、受、想、行、識五種身心聚合)過分執著。所以佛教強調唯有「放下進入空的境界,才能從苦來自我解脫」。

基督教的觀點則是是完全不同的想法---「人成為『絕對真理的器皿』,映射出上帝的形象。所以人從遭遇的苦難,可看見其神秘不可解的奧秘」。這奧妙即---上帝主動受苦,安靜地參與在受苦者之中。

有首詩歌:「你孤單嗎?」很能傳達出這句話的涵義。

 

一首詩歌 「你孤單嗎」?

作詞:佚名 

作詞:Philip Paul Bliss

「你孤單嗎,真孤單嗎?

耶穌比你更孤單,

祂曾孤單在城裡面,

曾孤單在加略山,

祂曾降生成為人子,

受盡凌辱和厭棄,

未見一人與祂同情,

試想祂心何淒慘。」

這首歌以溫暖的文字詢問聽眾是否感到孤單、困倦、貧窮或擔憂。

這些感受與耶穌為救贖世人所經歷的相同或更深的苦難相對照,例如:主受凌辱、孤單在加略山、客西馬尼園的禱告、貧困的生活、背負十字架和戴荊棘冠冕...。字字句句彰顯出聖子上帝主動為世人受苦的實相。

這是一種角力,通過「耶穌的受難」和「為愛受死」而獲得這個意義:「即使在黑暗、悲傷、痛苦和不幸中,受苦者也能遇見那位以極致的恩典慈愛來為人受過、慘死的聖子上帝」。

 

革尼撒勒湖上的角力─

  「整夜勞力無所得」 v.s  「但依從你的話吧!」

「革尼撒勒湖」是希臘人對加利利海的稱呼,v1:「眾人擁擠祂」。「眾人」的希臘文(Ochlos)是指人山人海。正因為人太多,所以耶穌借用西門的一隻船, 稍微離岸,然後從船上教導眾人。

耶穌講完道後、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彼得的看見---我是個罪人!」

  從稱呼耶穌為「先生」到「主啊」(彼得在此事件中的心態分析)

  先生---

在這階段時,其實彼得只是勉強順服,這是一種專業驕傲與謙卑順服之間得的掙扎。他其實覺得一夜徒勞後,白天再下網是「不合理的」。

我們先來思考,經文中彼得為何強調捕魚要在晚上進行?此處的下網,其希臘文是diktua,指的是夜間下網。有可能因為有些魚有趨光性,在夜間會因燈光或光線而聚集在水面或淺水區,或是在夜晚不用躲避白天的天敵,而浮出水面活動。

以彼得專業漁夫的知識,他知道白天在水深之處捕魚幾乎不可能成功。但因為耶穌的吩咐,他說:「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但是,這是一種「帶著懷疑、勉強的順服」。

 

  主啊---

當彼得聽從耶穌指示到水深之處撒網後,捕到滿網子的魚,甚至船要沉下去,彼得不由得驚訝到下跪。他瞬間明白,耶穌不是普通的老師,而是帶著聖潔與權柄的主。這讓他感受到「神的同在與聖潔」,因而產生敬畏之心。

他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 5:8)。彼得不是因為「捕到超多的魚而歡呼」,卻是「因見識到耶穌神蹟的偉大與聖潔,而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與罪污、不配,所以他說:『主啊,我是一名罪人,我不配…』」。當我們體會到上帝無窮無盡的愛和上帝的臨在之中,我們才能真正認清自己是誰。

 

 

耶穌的鼓勵與應許

  不要怕

當我們看到自己的軟弱時,必然會有許多懼怕。但是耶穌說:「不要怕」,因為耶穌的同在不是定罪,而是呼召。在這句話中,耶穌宣布了赦免並施落恩典給彼得。並應許他,從今以後,他要得人如魚了。

 

  得人如魚

彼得聽了耶穌的話,船行到水深處下網,便和他的同伴捕到很多魚。但故事並未停在這裡,因為耶穌給彼得和他的同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一個更大的應許:「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得人如魚」這句話需要特別說明。「得人」的意義進一步來說是「幫助人得到救恩和生命」。

今天是世界聖餐主日,我們將要一起守聖餐。在聖餐中,紀念耶穌的贖罪犧牲、更新我們的生命。就像彼得因為耶穌與他在船中同行,生命得以翻轉。我們也要在聖餐中提醒自己,我們要和教會的弟兄姊妹前來領受耶穌基督。都從耶穌那裡獲得同等的愛。

同時,也在彼得經驗中,我們可以看見人們在教會服事中的縮影:例如:充滿挫折(要放棄嗎?)但是當放下自己的驕傲與主同行後,生命得翻轉。因此也以敬畏來回應呼召並跟隨耶穌。這不是一條易路,但是保羅用他的生命實證提醒我們無論在何處境,都要靠主喜樂(44)

 

 

結語:誰和你同行?

邀請大家再次靜下心回想自己的生活、遭遇,還是覺得孤單,沒了解自己的人與自己同行嗎?

上周一和青年們去爬了位於內湖的「西面山」,它又被暱稱為「網美山」。我本來以為「網美山」嘛,爬起來一定是輕鬆小case一樁。卻不知道原來網美可不是穿的美美的在鏡頭前擺姿勢就好,她們可是也要有實力才能美美的在山頭拍照的。

一階一階爬上去之後,原本信心滿滿的自己開始氣喘吁吁了。到了「清代打石場」遺跡之後繼續爬,越是覺得可怕(是因為需要運用雙手雙腳攀爬吧?)好想轉頭下山啊!但在此刻,同行夥伴的表現卻是讓自己感動不己。

同伴們不僅手把手教我如何利用繩索攀岩,更在下山時步步跟隨。那時覺得自己腿腳發軟好像就要失腳滾下山了,但同伴們不時的指點下腳處在哪裡,又不斷告訴我「不要怕,一步一步踏穩,就像是下樓梯一樣」。啊!怎能不感動呢?其實多人樂意與我們同行的,我們的神豈不是更樂意與我們同行呢?

或許你要說:「上帝並沒有與我同行,祂沒有垂聽我的禱告。上帝同行的話,我不會如此痛苦,祂撇棄我了吧?」弟兄姊妹,我不會否認這種的沉重的心情與體認,但想和您分享Mary Stevenson的生命體驗,邀請您靜下心慢慢思想,將會發現詩作的情境不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嘛!

 

詩作:

Footprints in the Sand     

作者:Mary Stevenson

我夢見自己

與主一同走在沙灘上,

人生的每一段路程,

都映出兩行腳印:

一行屬於我,

一行屬於主。

但當我回首, 

發現最艱難的時候,

只有一行腳印。

我便問主:

「主啊,

為何在我最需要祢時,

祢卻離我而去?」

主回答:

「孩子,那些時候,

不是我離開你,

而是我抱著你走過。」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