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內容
講題:雲上太陽
經文:使徒行傳19:1-10、
哥林多前書4:9
主講:林鴻信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一、前言:保羅面對的挑戰
保羅是一位海外宣教師,他經歷過三次非常艱辛的旅行佈道。從使徒行傳的記載來看,他好像是一位永遠不會疲累的超人,堅定不移的強人,總是以無比的信心面對一切挑戰,始終不屈不撓地解決所有困難。但是若仔細讀過哥林多後書,這封出自海外宣教師心聲的書信,就會明白他也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多次經歷心中傷痛,經常孤單無援,承擔無人了解的寂寞。
在保羅三次旅行佈道中,第一次前往加拉太地區;第二次以哥林多為中心,亞該亞省會(希臘核心),停留一年半;第三次則以以弗所為中心,亞西亞省會(希臘殖民地),停留三年。其中亞西亞省是一片龐大的希臘殖民地,幅員遼闊,可說是佈道區域的規模一次比一次更大,今天的經文說到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來到了以弗所。
值得令人注意的是,第一次與第二次旅行佈道都有提到保羅與他的同工一起出發,第三次卻只提到他一人。「住了些日子(安提阿),又離開那裡,挨次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地方,堅固眾門徒。」(18:23)就這樣地,保羅一個人開始了第三次旅行佈道,面對極其遼闊的亞西亞,卻只有他孑然一身,心中必定非常孤單。
二、沒有觀眾的一台戲
以弗所是亞細亞的最大城市,保羅非常想要前往傳福音,曾經兩次未能如願,可以想見他心中必定特別迫切。第一次,「聖靈既然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16.6)。第二次是保羅結束第二次旅行佈道返回耶路撒冷時路過以弗所,「就辭別他們,說:上帝若許我,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裡;於是開船離了以弗所。」(18.21)結果保羅把同行的百基拉和亞居拉留下來(18:19),這對夫婦是第二次旅行佈道時保羅來到哥林多認識的(18:1),當時百基拉和亞居拉夫婦被驅離羅馬來到哥林多,保羅與他們夫婦同是製造帳棚為業,就和他們同住做工,彼此成為好同工,總共在哥林多住了一年六個月。
百基拉和亞居拉很明顯地是為了保羅的以弗所宣教作先前預備而留在以弗所,在那裡他們遇見有學問口才、最能講解聖經的亞波羅,不過他對真理的認識並不周全,只曉得約翰的洗禮,百基拉和亞居拉把上帝的道詳細講解給他,裝備亞波羅可以成為保羅得力的助手,沒有想到他的決定是離開以弗所而前往哥林多(18:24-28),以致今天的經文一開始就說:「亞波羅在哥林多的時候,保羅經過了上邊一帶地方,就來到以弗所。」(19:1)請問我們看到什麼?一位寂寞孤單的保羅。
保羅來到以弗所時,亞波羅已經離開,而且不知何故也沒有提到百基拉、亞居拉,他一人來到以弗所時心中必定有難以形容的寂寞。以一人之力,面對龐大的亞細亞宣教事工,恐怕是倍加寂寞。記得保羅曾經說過:「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今天,這台戲好像沒有觀眾,寂寞的一台戲…。寂寞,不只是孤單,還有落寞冷清的意思,當下雨天氣轉涼時,路上沒有行人,最是令人覺得寂寞。
下雨天,寂寞天,天色暗淡下來,路上行人紛紛避雨而去,街道空無一人,看戲的觀眾全都四散而去,只剩下「台腳無一聲好,台頂是攏全雨」。每次聽到這首歌總是讓我想到台灣神學院的第一任院長馬偕。
1872年,馬偕來到淡水。
1872/3/9下午三點,海龍號進入淡水港,馬偕說:「我看這個地方非常好,我知道我已經到了我將要設教的地方,這裡就是了。」
1872/4/6經過四處勘查之後,馬偕一人回到淡水,開始工作。
1872/4/10在淡水租到一間房子,原為十分骯髒的馬廄,一邊靠著山坡,另外一邊通往淡水河,每當下雨,雨水從山壁衝下來,流進屋內,流過地板,流向淡水河。雨季尤其特別可怕,馬偕日記寫著:「十二月底開始雨季,延續到一、二月。下雨季節來臨時,今天、明天、後天都是下雨、下雨、下雨;一週、兩週、三週,繼續不停。屋外是風和雨,屋內是濕氣和霉氣,往往連續好幾週都看不到太陽,整年我們都要抵抗憂鬱的心情。」
雖然寂寞,雖然孤單一人,儘管台腳無一聲好,台頂是攏全雨,馬偕卻仍堅定信心宣揚福音─「1872/6/15我的家現在變成了禮拜堂、診所及學校」,從這間寂寞的馬廄開始,一直到2018年今天的台灣神學院,上帝的帶領實在奇妙可畏,我們都需要被改變。
三、我們需要改變
我們的人生好像一台戲,有時熱鬧,有時寂寞,上帝是導演,我們常常忘記自己只不過是配合導演的角色,我們需要配合導演而改變。
1.保羅需要改變
此時保羅的處境好像「台腳無一聲好,台頂是攏全雨」,在那裡完全不像在哥林多的時候,有同工百基拉、亞居拉在身邊,不只這樣,連百基拉、亞居拉所栽培訓練大有學問口才的亞波羅也離開了,只剩下保羅一人,就在這個時刻,他遇見了幾個門徒時,當時他心裡必定感到一些安慰,不過馬上就發現所遇到的只是不成熟的信徒,因他們信的時候並未領受聖靈,僅僅知道約翰的洗禮。請大家想想看,保羅看見的究竟是什麼人?原來是「新手」,是「菜鳥仔」,在神學院稱為「新生」。
每一年到了六月,神學院都會送走一批老練成熟的神學生,他們即將受派前往教會服事,校園裡頓時空蕩蕩的,那也是一種寂寞的感覺。直到八月,校園裡才又有一些人進來,一開始往往驚覺於校園裡為何出現了許多陌生人,別人就會提醒我說那是「新生」,「喔!是嗎?」那些新生往往看起來一點也不像神學生,更不像傳道人,這些人真得可以受教嗎?心中不禁自問,想到這裡真會手腳發軟,他們還要經過一年、兩年、三年的教育,才會漸漸地開始有成熟的樣子出現。這也是保羅當時所面對的處境,那些信徒不但沒有聽過聖靈,甚至不知道耶穌基督的洗禮。那種心情就好像家裡的嬰孩才剛剛長大到稍稍可以自己行動,才要喘一口氣,另一個嬰孩又來報到,令人覺得手腳發軟,心裡明白家中又開始好幾年半夜有嬰孩大哭不停,又開始充滿尿片味、奶酸味等…。
然而,保羅需要改變,面對孤單寂寞,面對新手菜鳥,仍然靠信心走下去。
2.門徒需要改變
那些門徒也需要改變,他們比較熟悉的是施洗約翰,僅僅受過約翰的洗禮,悔改的洗禮。保羅靠著信心鼓起勇氣對他們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提醒他們約翰告訴百姓的是,「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保羅帶領他們奉主耶穌的名受洗,當按手在他們頭上時,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說方言,又說預言,一共約有十二個人。非常令人驚訝地,僅僅遇到受過約翰的洗的門徒經歷了奇妙的改變,他們成為了十二位領受聖靈的門徒,這使我們聯想到使徒行傳第一章與第二章的十二使徒,這是再一次的五旬節聖靈降臨,是以弗所的五旬節聖靈降臨,這對於寂寞孤單的保羅必定是極大的鼓舞。
3.我們都需要改變
我們都需要改變。那些僅僅知道施洗約翰的門徒應當明白,眾先知和律法,說預言到約翰為止(太11:13),他們必須改變而相信那隨後而來的耶穌基督。悔改認罪不夠,還要領受新生命;靠自己的力量遵守律法不夠,還要倚靠上帝力量接受福音。這樣的改變是否容易呢?不,一點也不容易,那是極其困難的,是痛徹心肺的體驗。
被上帝改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於習慣重複一些傳統的人,上帝可能要求創新的改變;對於安於表面形式的人,上帝可能要求生命內涵的更新;對於熟悉理性思維的人,上帝可能要求在情感上的親身體驗;對於感性經歷豐富的人,上帝可能要求動動大腦多學習;對於習於沈浸主觀世界的人,上帝可能要求要有客觀的驗證;對於經常持守客觀規律的人,上帝可能要求主觀投入的冒險;對於神學擺向過度自由的人,上帝可能要求從人的精神轉向上帝的靈;對於神學過度靈恩傾向的人,上帝可能要求走出狹隘的個人體驗而轉向寬闊的真理;對於保守取向的人,上帝可能要求從教條規矩轉向開闊包容;至於高舉體制的人,上帝可能要求從法規條文轉向活潑自由。
四、結論:上帝是導演
當我們繼續觀看這齣上帝導演的戲,十二位約翰的門徒竟然被改變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上帝將施行奇妙作為,保羅並不孤單,另一次五旬節聖靈降臨,另一組十二使徒,另一場向亞細亞傳福音的宣教行動即將大大地展開。「保羅進會堂,放膽講道,一連三個月,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兩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亞細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聽見主的道。」(19:8-10)
原來,這齣上帝導演戲並非「看戲的人攏無」,而是「天使與人都在看」。雖然有時「台腳無一聲好」,不過「天頂是大叫好」;儘管有時「台頂是攏全雨」,結局卻是「台頂在演好戲」。後來,以弗所教會成為保羅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一間教會,他總共停留在以弗所三年(徒20.31),保羅書信中屬靈道理最深奧的是以弗所書,保羅書信中最後寫的提摩太書信則是寫給在以弗所教會牧會的提摩太,甚至新約最後一卷啟示錄的開頭,代表眾教會的七間教會全都在亞西亞,而其中第一間就是以弗所教會,這一切都是那寂寞孤單的一日從以弗所開始的。
1872年馬偕的一台戲從淡水開始,請問,2018年我們的一台戲在哪裡呢?我們都需要改變,都需要藉由悔改而重新出發,願聖靈幫助我們,在感謝中來改變,在改變中來感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