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馬可福音第1章14-20節,第3章13-19節
時間: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主講:李晶晶 牧師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是台灣神學院的紀念主日,我們教會是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長老教會總會名下有三所神學院:台灣神學院、台南神學院和玉山神學院,是培育傳道人、以及多元福音專業侍奉同工(例如:教會音樂、社區事工、協談關顧等專業,今年我們的實習神學生怡雯,大學時就讀教會與社會學系,對於我們在規劃未來教會社區事工上,是一個很大的幫助。)的學校,這是造就上帝工人的地方。知道台灣神學院在哪裡嗎?有多少人去過?台灣神學院位於陽明山嶺頭,在經過華興中學不遠處右側,一棟有希臘風的白色建築物餐廳下坡處就是台灣神學院。
二十年前,我剛入學臺灣神學院不到兩個月時間,就被學校派出去講道見證與募款,對於不是長老教會背景、尚未修習講道學的我,除了緊張,還有滿腹疑惑為何要全校出動去募款?讀書讀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經歷過做學生的除了讀書還要為學校募款?!不知道在座的兄姐或是學生們,你們曾有如此的經驗嗎,而且這是每年神學生的例行公事?……我想是沒有的!
為什麼神學生除了受裝備造就還要幫學校募款?因為神學院非同一般教育學院隸屬教育部,而是屬於內政部管轄,所以神學院無法得到教育部任何教育經費補助,校內所有經費除了學生的學雜費收入來源,其於大部份都需要對外募款,因此,總會為每間神學院設立紀念主日(臺灣神學院紀念主日在每年的十一月第三主日),除了紀念宣教師來台宣道的奉獻委身與建校,同時讓全國長老教會藉此瞭解關心神學院,並以奉獻支持神學教育。最近這幾年,各個神學院也都在努力要爭取在教育部立案,而這過程需要更多的立案經費與軟硬體設備更新,需要我們眾教會一起關心與支持。今天我要代表我的母校台灣神學院與大家分享神學院的異象與需要。讓我們先看一段臺灣神學院學校簡介的影片。
一、 前言:馬偕與逍遙學院(Peripatetic College)
馬偕於1872年從加拿大來到台灣宣教(娶台灣婦人陳聰明),他帶領學生用徒步的方式,所到之地就是傳福音之處,並且設立教會,總共約設立六十間教會,並且帶領學生幫人露天拔牙,後來成立了馬偕醫院。因為沒有禮拜堂,所以在1872年到1882年總共十年的時間,馬偕是在大樹下或青翠的草地上教導這些學生,雖然沒有課本,但在那當中,他用上帝的話來訓練他們,鍛鍊他們拔牙、傳福音。1872年的逍遙學院,那時大概有22個學生。到1881年時,他感到需要蓋學校,馬偕回到加拿大募款見學校,在1882年在淡水建造了牛津學堂。有很多人問說,馬偕是加拿大人,為什麼會取名叫作「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這跟英國有什麼關係?原來,他去募款的地方是在加拿大牛津郡的教會,為了紀念那裡的人奉獻金錢所蓋的學校,所以稱它為「牛津學堂」,而它還有一個名稱叫作「理學堂大書院」。到1914年,學院從淡水遷移到台北雙連,並且改名作「台北神學院」,一直到1956年才搬遷到陽明山的嶺頭,改作「台灣神學院」,那時共有410位學生,從起初開始的22位學生,經過七、八十年的時間,「台灣神學院」培育很多優秀的神學生。
二、 本文:耶穌與巡迴學院(Itinerant College)
1. 來去之間:出境與入境
台灣神學院是從馬偕的「逍遙學院(Peripatetic College)」開始的,但逍遙學院(大樹下的學院)不是馬偕獨創的,頭一次這樣做的人不是馬偕,馬偕不過是跟隨耶穌的腳蹤行。今天的經文很清楚的跟我們說,耶穌來到加利利,他走遍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可1:14)不只這樣,他不是自己做,他還在海岸呼召學生跟他一起做,「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可1:16-17)總共有十二個學生跟隨他,「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4)他和他們常常在一起,教導他們。一開始,耶穌是「巡迴的學院(Itinerant College)」,是用走出來的學院。馬可福音告訴我們,耶穌來到加利利那裡,但他沒有就此停留,而是沿著海岸一直走。馬太福音跟我們講的比較清楚,「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太4:23)耶穌在那裡教導學生,不是他自己來而已,他還呼召學生一起來。
(1)「來跟從我」出境:是一種邀請,離開本位,學習另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我們常常出國或是去機場,一定會看到「出境」、「入境」的標示。「出境」就是離開原本的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換句話講,是離開我們的土地,離開我們原本的崗位,進入另外一個地方。有「出境」就一定有「入境」,我們從這個地方「出境」,從另外一個地方「入境」。耶穌呢?他原本是住在天上,卻來到地上,來到有需要、貧窮人的生命中,「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太腓2:6-8)馬偕也是走這條路,他從加拿大很舒適的生活環境中,來到當時很貧窮的台灣,以福音來講是荒蕪之地,但他來到這裡,離開原本的家鄉,到一個不一樣的地方。耶穌呼召學生說「Come! Follow me.」,這樣的「來(Come)」,我們也可以說是一種出境,一種邀請,離開原本的地方,進入學習另外一種生活的方式。他所呼召的學生(彼得、安德烈、雅各、約翰)原本是漁夫,耶穌邀請他們,離開原本捕魚的地方,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可1:17)不再捕魚,而是進入另外一種生活的方式,成為一個得人的服侍者。
(2)「去傳道」入境:是一種恩典,進入祂路,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
有出境就有入境,耶穌呼召這些學生,他說他要跟他們在一起,「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4)所以這個入境就是指進入與上帝同在,耶穌說,他要常常與他們同在。這是一種恩典,進入一種恩典,是與上帝同行,是上帝的恩典與我們同在,是上帝的愛與他們同在,領受上帝的恩典。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差他們去傳揚,不是只有自己領受這樣的恩典,而是進入到另外一種生活方式,並且分享、傳揚。
2. 耶穌信息
(1) 來:悔改
耶穌自己所傳的福音也像是這樣,耶穌來到加利利,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4-15)他對學生說,你們出去要叫人悔改,所傳的福音是叫人悔改,「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可6:12)彼得就去傳揚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徒2:38)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悔改是一種出境,離開原本的地方,轉一個方向,邀請我們離開本來的位置,離開自我掌控尊大的樣式,進入學習另外一種生活的方式。
(2) 去:信福音
學習另外一種生活的方式是「去」,去到哪裡?去信福音。悔改是轉一個方向,轉向上帝的恩典,使徒行傳跟我們說:「……勸勉他們應當悔改歸向神,行事與悔改的心相稱。」(徒26:20)離開原本的地方往上帝的方向去,並且學習過著依靠上帝的生活。悔改不是自己的懊惱後悔而已,聖經告訴我們說:「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林後7:10)悔改不只是後悔說「我怎麼這樣」,悔改是轉一個方向,倚靠上帝,學習過著依靠上帝的生活樣式。
3. 呼召門徒
(1) 來:跟從、神同在
耶穌對學生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耶穌作一個邀請,邀請我們轉一個方向,是捨棄自己,跟隨上帝,並且與上帝一起生活,過著與上帝同在的生活。約翰福音告訴我們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約12:26)換句話講,當我們在那裡時,上帝也在那裡,當我們離開原本的地方,接受上帝的邀請,轉一個方向,願意與上帝同在。
(2) 去:裝備、受差遣
上帝要與我們同在,「……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3:14b-15)並且要裝備差遣我們,讓我們領受上帝的恩典,並且參與在上帝國的大使命中,使人可以與我們同得福音的好處,保羅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3)我們可以這樣說,基督徒的生命也是一種出境和入境,不斷在出出入入之間,我們受到上帝的邀請,離開(悔改)我們原本不好的地方,轉一個方向,跟隨上帝,領受上帝的恩典。但是不只這樣,上帝對我們還有一個更高的期待,是讓我們可以參與在拯救人生命的工程中,所以需要我們去參與,去傳福音。不只這樣,他呼召門徒,上帝也這樣每天在呼召我們的生命,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在這樣的來來去去中,從出境到入境中,不斷反覆的練習我們的信仰。
同樣的,今天是台灣神學院的紀念主日,有很多受呼召的神學生,不斷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受到邀請,轉了一個方向。有人原本做醫生,轉了個方向,做牧者;有的人說他絕對不願意做牧者,因為自己的父親是個很辛苦的牧師,但是當上帝的邀請來到時,他轉了個方向,說他願意去神學院;有的人原本是做軍官,受到邀請,轉一個方向,領受上帝的恩典到神學院。當領受這樣的恩典時,感受到上帝的愛,也願意接受這個邀請,在恩典中參與在上帝國的大使命中。
那麼我們與神學院到底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特別的紀念主日來關心和紀念呢?當看到牧者站在臺前時,我們只看見他好像入境來到我們當中,我們卻不知道,從出境到入境之間,是一個培訓的時期,那段培訓的期間,就是在神學院裡受裝備和受造就。
我們教會和台灣神學院有很深的淵源,目前在學校有五位老師都跟我們教會有很大的關係,林鴻信老師、鄧開福老師、陳美玲老師、呂又慧老師、莊信德老師。林鴻信老師從大學時期就待在和平教會,他帶領、感動很多年輕人思考宣教的事情,獻身成為傳道人,他所設立的基督精兵協會,我們的宣道部基金亦有支持該協會所做的宣道事工。鄧開福宣教師,他在早期來到台北時就待在和平教會,並且我們的宣道基金支持他的子女教育費補助。陳美玲老師是我們的長老娘,也是傳道人,更是信徒神學系的教會歷史的老師,不只這樣,她在我們教會的兒童主日學和成人主日學有很好的教導,幫助我們在上帝的話語,在上帝的教會歷史中更多的認識。呂又慧老師,過去是我們青契的輔導,現在在台神負責教會與社會研究所,培育造就許多社工侍奉者,協助教會建立社區事工。莊信德老師(傳道)在我們當中許多年的時間,帶領很多青年,他現在負責青年奮興研究。
不只神學院裡的老師跟我們有關係,目前在神學院裡也有五位學生是我們和平,有人從小在和平長大領受呼召,有的受到和平教會鼓勵、奉獻和支持在神學院受造就:有道仁、俊佑、主敏、聖玟和旻諺。他們目前都在神學院裡受裝備,預備自己將來全職侍奉,但這不是一條易路,需要更多的支持與關懷,衷心期盼我們不僅在經費上支持他們去讀神學院,也能在禱告上成為他們的鼓勵與守望。讓我們聽聽他們怎樣從出境到入境,在來去之間,上帝的愛如何摸著他們。也讓我們對他們的支持和關心更加實際。以下他們有一些話要與我們分享:(註:王道仁、李俊佑的分享請參閱本週牧函)
賴聖玟(道碩二年級):
大家好,我是聖玟,我現在就讀台灣神學院道碩二年級。為什麼我會來唸神學院呢?其實我從小在牧師的家庭裡長大,小時候最大的心願就是「我以後不要當牧師」,但很奇妙的是上帝親自帶領,雖然我曾經在教會裡受過一些傷害,透過服侍的機會,上帝讓我看見他要我做的事情。在一次的聚會中,在牧師的呼召裡提到,有許多的孩子都還沒有認識耶穌,就離開了這個世界,有些孩子則在受苦,牧師問會眾,有沒有人願意為這些孩子獻身成為傳道人,那時我心裡就有很大的感動,我看到一個畫面就是有孩子躲在角落裡哭泣,所以那時我就起身回應這個呼召。大學時來到和平教會聚會,在當中我也受到牧師和其他兄姐在信仰上更多的造就。大學畢業後,我工作了兩年,時間到了,我就來到神學院就讀。在神學院裡有很多不一樣的學習,我原本的信仰知識亦受到一些的衝擊,在這當中也讓我有機會更清楚思考未來要走的方向。今年暑假我到緬甸參與宣教實習,在那裡我看見更多不一樣的文化、族群和生活,以及他們的信仰中的需要。我還不確定將來上帝真正要我走的方向為何,但透過宣教、透過學校的學習,相信上帝會一步步的帶領我,請大家也在禱告當中繼續紀念我,為我前面的道路來禱告。祝福大家身體健康。
張主憫(神碩一年級):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是主憫,我已經離開和平很久了,從大學時期、畢業到出社會工作,直到我進入台神,很感謝在那段時間大家對我的照顧。會讀神學院是與我在和平的服侍,以及在和平所遇到的人有關。到這裡之後,我知道上帝的呼召真的在此,我學習許多有關信仰方面的事情,還有對本土文化和本土的母語的認識,在這裡我受到很大的改變,也感受到許多弟兄姊妹的幫助,還有很多好的老師。到我道碩畢業時,仍覺得學習得不夠,所以才決定再繼續讀神碩(Th.M)。將來我想要朝神學教育方面來做努力,我所指的神學教育不是指在神學院而已,還包含在教會,這和我在和平教會所受到的主日學到成人主日學的教育有關,對我的信仰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也願意繼續在這裡努力,盼望將來可以貢獻給和平教會,感謝大家支持。特別是在我母親生病期間,得到很多教會兄姐的支持,還有很多兄姐是我母親當時的好友,但在當時我卻沒能親自向各位一一道謝,也透過這個機會,謝謝你們。
李旻諺(道碩一年級):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是旻諺。記得在今年七月份第一週第二堂禮拜中我作見證,向大家分享我是如何受到上帝的呼召,要結束外面的工作來讀神學院的故事。來到這裡學習已經三個月了,在這裡我學習到聖經的真理,基督教會歷史、神學和學習希臘文、白話字,其中我也有作禮拜,訓練講道,晚上有很多的專題、講座和禱告會,可以說受到很好的造就。感謝上帝的恩典,和牧師及眾兄姐的代禱,我在神學院過得很充實。老師說,我們讀神學是學習如何認識上帝、認識人,也重新認識自己,我盼望在這裡,能夠培養服侍,甚至是服侍的心志,來讓上帝使用。各位親愛的兄姐,不論我們是不是有感動要投入全時間的侍奉,即便我們在家中、職場、教會,都要有很多很好的服侍,你和我都同樣是參與在上帝國的建造裡。在這條服侍的道路中,接受裝備的期間,我看見上帝大大地光照祝福我和我的家,我也邀請大家一起來關心神學教育,更用心體會到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的旨意和心意,盼望大家繼續為著神學院和神學教育禱告。願上帝賜福大家。
三、 結語:我們與臺灣神學院(Taiwan Theological Seminary)
我們都期待在教會中有好的牧者,但我們可曾想過,我們要選好的牧者,只看到他入境之後來到我們中間是好的,卻不曾想到,從他出境到入境被上帝呼召說「Come! Follow me.」到「Go」的這過程中,是需要我們的參與。我們期待有一個好的牧者,在他們的生命過程中,不會像變魔術一般,突然間就會成為一位好的牧者。在生命Come和Go,出境和入境之間,是生命養成的一個過程。不只是我們本身,對於被呼召的人也是如此。在每一天,每一個時刻,上帝都向我們說「Come」,我們悔改、轉向,跟隨上帝的腳步,同樣這些被呼召的神學生,也是如此。他們「去」神學院受裝備,那我們呢?我們能做什麼?我們可以參與在宣道的事工上,在教會裡為他們禱告、為他們奉獻。
剛才的這五位神學生,再過短短地兩三年,就要到教會禾場成為傳道人,有的人看起來很年輕,有的人或許有很豐富的經驗,但對他們來講都是第一次。送人出去很簡單,期待好的牧者也很容易,但在那個過程,我們需要在禱告中紀念他們。同樣的,別人也對我們基督徒的生命有所期待,但我們知道在那個過程中,需要上帝的憐憫。今天詩班為我們獻唱的那首詩歌「失去的信心」,的確在過程中,信心會失落,在挑戰當中,會有很多的猶豫,我們需要上帝的恩典和幫助。
在改革宗的信仰裡面,上帝並非要每個人都去讀神學院,而是不論我們在哪裡,在什麼位置上,都要學習如何去聆聽上帝的呼召。「來」跟從,是一種邀請和練習轉向,離開我們原本的思考來看世界,離開習慣自我掌控的方式,「去」進入上帝主權的恩典中,參與上帝愛人的大使命裡,看見自己和別人都得到上帝豐盛的生命境界。在「領受恩典」與「受邀請」之間,在參與教會微小的服侍或參與宣教也好,不知道我們的選擇是什麼?對於神學教育,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在培育牧者的過程中,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參與的?好使你我都能夠說,上帝工人的培育期間,我也有份於其中。我們一起同心禱告。
「親愛的主,請幫助我們,讓我們能夠跟隨你的腳步,接受你的邀請,轉我們的方向,走向主你所要我們走的路,領受你的恩典,也參與上帝你拯救人的工程,願主你顧守道仁、俊佑、主敏、聖玟和旻諺,讓他們在這條不簡單的路途中,能夠說這是一條恩典之路,成為上帝你的僕人。禱告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