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8.05.0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三章13~14節
短片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一次的證道,我們說的是「作門徒」,我造了一個字叫Disciplee,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則是帶門徒(Discipler)。這裡有一本兒童繪本,書名是Timothy Joins Paul(提摩太加入保羅),可是在封面的設計上,將保羅畫在後方,且畫的較小,提摩太則是在前方,畫的較大。帶門徒應該像這樣,是以學生為重心,而不是帶門徒的老師。現今有一種教育理論叫Learner center teaching,就是以學習者作中心的方式,來帶領學生,這樣成功的機會較大。提摩太是Disciplee,保羅是Discipler,那麼,保羅帶提摩太作誰的門徒?作保羅的門徒?還是作耶穌的門徒?其實兩者都是,因為提摩太只能從保羅的身上去學習如何作耶穌的門徒,也就是說,我們是帶人來作主的門徒,但對方是從我們身上才知道何謂作主的門徒。當我們帶門徒時,我們是要找成熟、愛主、熟悉聖經的人,還是找有需要的人呢?
Ⅰ、引言:Édouard Manet (1832-1883)
這裡有一張名畫,叫Le déjeuner sur I'herbe,英文是The luncheon on the grass(草地上的午餐),是法國Édouard Manet(馬內)的作品,他是將現實派(Realism)畫風逐漸轉為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主要畫家。在他十六歲時,他的父親建議他去當水手,於是他在一艘從法國巴黎開往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經商的船上受訓;快要上岸時,船長發現乳酪都變了色,這樣賣不出去,就叫馬內拿起黃色的塗料,將乳酪畫得很新鮮的樣子,而這竟就是他第一次繪畫的工作內容。他很認真地畫,也真的畫得很好,但結果就是所有買乳酪並吃下的人,都中了鉛毒。馬內學畫的開始,竟是這樣一場災難。很多時候,我們在帶門徒時,可能會因為看到對方的情況而後悔選了對方,但其實,我們所有作耶穌門徒的人,一開始都是有許多地方尚待成長的,這沒有關係,只要我們好好地帶對方,他會學習、會成長成熟,將來也成為能夠帶別人的老師。
上次我們提到,耶穌呼召人作門徒,是祂出來傳道所做的第一件事情,而耶穌結束傳道要離開世界時所做的最後一件事,是差派這些作祂門徒的:「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也就是從Disciplee到Discipler。作門徒是來跟我(Come Follow Me),帶門徒是去教他(Go Teach Him),「…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這是上次我們所學的。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如何教人作主的門徒?今天的經文是「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祂那裡。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3-14),這是耶穌帶門徒的方法,可以說有三個步驟,第一是叫人來到祂那裡,第二是常和自己同在,第三則是差他們去傳道。
Ⅱ、耶穌帶領門徒三步曲
1. 呼召來他那裡
耶穌如何呼召人來到祂那裡呢?祂整夜禱告上帝,請上帝帶領祂在一群跟隨祂的人當中挑哪些人來作使徒,「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6:12-13)所以是老師挑選門徒,這和一般猶太傳統中的學生挑選拉比不同。耶穌禱告後挑選出他們,而召他們的目的為何?是為了和祂建立親密的關係,也就是「來」這個字所含的意義。
2. 常與自己同在
建立關係以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什麼?他們說:拉比,在那裡住?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祂在那裡住,這一天便與祂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約1:38-39),申正大約是下午四點。那天他們就和耶穌同住,這是一種生活中的學習,也就是入門弟子,入老師的門、學老師所有的一切。我們現今是有學校和教室,老師教導學生知識理論,在待人處事上反而就少了。我知道很多神學院為了彌補這點,於是有學生輔導小組,甚至要求老師和學生一起住在宿舍,這就是期待著神學生不應只是學講道,還有學做人,而如何學做人?就是「同在」,在一起時,若遇到挫折,看老師如何面對,同在才可以一起成長、一起學習。
3. 差遣出去傳道
經過了「同在」這個過程,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要讓他離開,讓他也可以去帶別人來作主的門徒,而不是讓他一直跟在你身邊。「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太10:5-7)差這些人出去,並清楚交代他們不要去哪裡,而要去哪裡,如何做,什麼該帶、什麼不需帶,交代完後才讓他們走。讓他們走去做何事?就是隨走隨傳,開始練習(Intern實習生),一面做、一面學,而不是只一直在老師身邊。老師交託學生們,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老師要做的事情。所以「召來」建立「關係」,「同在」可以「學習」,「出去」就可以「參與」。接下來我們在這三階段中要學習耶穌基督如何帶祂的學生:
Ⅲ、邀請來建立親密關係
1. 接納與交際 (Acceptance)
耶穌基督召人來的第一件事情,是先以他們現在的狀況接納他們。我想最有名的例子應是爬在樹上的撒該-耶穌沒有先指責撒該訛詐人,而是先接納他。我想Acceptance是建立關係的第一步;同時你也要和他深交,而耶穌用的方法就是與對方一同吃喝,甚至因此被人說祂貪食好酒,「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路7:34)大家一起吃飯喝酒聊天,這是耶穌與人建立關係的第一步,就是跟他有交際(social)。保羅用的方法也是一樣,他說:「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這樣才能夠建立關係,是以認同對方來建立關係。英國有一位聖公會的主教Rev. Charles Marnham(1979年),他將耶穌的這個方法演變成一個運動,叫作Alpha course(啟發課程),這在台灣也有推行,張典齊牧師的教會就推動這個。這是在請吃飯當中往來,而且是正式的晚餐,食材不一定高貴,但用餐氣氛很好,有餐具桌巾、花飾燭台等擺設,參與的眾人也穿著正式,並且播放優雅的音樂,在用餐當中,歡迎大家問任何問題,目的是讓人認識耶穌,以這種方式邀請朋友來,在這樣的氣氛下談我們的人生經驗、帶人來認識耶穌。
2. 親密的友誼 (Intimacy)
耶穌對祂的學生說:「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15:15),這叫作無所不談,什麼話都告訴他們。保羅說:「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親熱就是指兩人之間的關係很親近,願意將內心的想法告訴對方,也就是我們說的談心。
3. 軟弱的支持 (Vulnerability)
第三步,耶穌基督不只談心,還談到祂的困難和軟弱。一般而言,老師不會在學生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點,但耶穌讓祂的學生知道「我也有我的軟弱」,所以在祂最困難之時,祂要求三個學生陪祂一起到客西馬尼園去禱告,「便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儆醒」(太26:38)。我想帶門徒的一個重點就是這個,承認自己有軟弱、承認自己需要別人的支持,這對學生是一種很大的鼓勵。保羅也是一樣,保羅說「因為我知道,這事藉著你們的祈禱和耶穌基督之靈的幫助,終必叫我得救」(腓1:19),所以保羅也不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強人的模樣,而是一樣也需要別人的支持。
4. 一起經磨煉 (Suffering)
再來,老師和學生一起經過苦難。耶穌傳道時,自身並沒有經濟的後盾支持,有時路途中在吃食上並無著落,耶穌或許還能忍耐,但學生則不一定,有一次,類似的情形發生,學生們經過麥田就將他人的麥子掐來吃,而被喜歡批評的人看見了:「你的學生怎能將別人的麥子掐來吃,今天是禮拜六安息日,是不可以做工的」,耶穌就為祂的學生講話(可3:23-28)。耶穌與其門徒一起經過種種困難:「我在磨煉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路22:28)。保羅也說:「(我)一面被毀謗,遭患難,成了戲景,叫眾人觀看;一面陪伴那些受這樣苦難的人。」(來10:33)受苦中一起同在、彼此陪伴,這也是建立關係的一個重要過程。
5. 願勸勉建立 (Accountability)
耶穌說:「…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洗腳的服侍也包含一層意思,腳是髒的,需要洗,我們是否能彼此將對方不好的地方指出來,並且幫對方清理乾淨,這叫作Accountability,是一種互相負責的態度。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11節說:「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正如你們素常所行的。」我用「彼此勸慰,互相建立」來解釋Accountability,實際舉例來說,比如我們彼此約好每天要獨自靈修,到了小組聚會時,我們就彼此問道:「上週你讀聖經讀到了什麼」,若因為忙碌而忘了讀,就會被提醒,而再次開始讀經;又或者,我們每週相見時,可以互相關心,例如「上週你與家人的關係如何」「又更進步了,感謝主」。我們每個人不論是在家中生活,或是其他任何場所範圍,都會有很多軟弱和缺點,但若我們能靠著這樣彼此的提醒、互相的代禱,就能一同更多的成長。這叫作彼此勸勉建立。
Ⅳ、常同在一起成長學習
1. 教導不強灌 (Accommodation)
再來,「同在」是為了可以成長學習。教導學生,不能用填鴨式、強灌的方法,而是要看學生能領受多少。耶穌要離開學生時,對學生說:「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約16:12),我們說的因材施教,就是按照學生當下可以了解的程度來對他說。保羅也說:「我是用奶餵你們,沒有用飯餵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林前3:2)我們應根據門徒的現況來慢慢地教導。這是第一個方法。
2. 鼓勵作判斷 (Discernment)
第二,耶穌鼓勵祂的學生對祂所講過的話加以分辨。耶穌說:「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約7:17)保羅甚至鼓勵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人學習庇哩亞教會的人,「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17:11),鼓勵學生做獨立的判斷,教他如何去思想,甚至判定老師所教的內容。這點非常重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或是我們帶門徒時,我們應該要能容許這樣的挑戰與對話。我在網路上設了一個「鬥嘴鼓」團契,用意就是如此。我將這個判定的練習稱作「庇哩亞的精神」,這是庇哩亞教會比帖撒羅尼迦有智慧的地方。
3. 榜樣作模範 (Demonstration)
用話語來教導,也要用手腳(行為)做給他看。耶穌教導學生要彼此洗腳時,是自己先幫學生洗腳,作榜樣給他們看:「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做」(約13:15)。保羅也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所以不是效法我自身肉體的部份,而是我效法基督而活出來的生命。
4. 完全的仰望 (Dependence)
最難學習的是,耶穌基督派門徒出去時,「對他們說:行路的時候,不要帶柺杖和口袋,不要帶食物和銀子,也不要帶兩件褂子」(路9:3),這個景況等於是無依無靠,是將最基本的預備都捨去。現在的學者對此點的解讀,認為是耶穌要學生練習信靠,如果我相信是上帝派我去的,我就不需要擔心掛慮,因為我若有困難,上帝都會解決。你如此相信著嗎?你相信的是派你去的上帝,還是你自己擁有的東西?耶穌是這樣派祂七十個學生倆倆出去的,讓他們學習何謂信靠。保羅也是這樣,「自己心裡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林後1:9)。「信靠上帝」這四個字用說的很容易,但在生活上要這樣做到是很難的。我們需要不斷的操練與學習這點。
5. 孤單的勇敢 (Bravery)
最後,我們要曉得,走這條路時,常常是孤單的。耶穌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7:13-14),走這條路是需要有勇氣才走得下去的。保羅也是一樣,「我初次申訴,沒有人前來幫助,竟都離棄我;但願這罪不歸與他們」(提後4:16),這種孤單下的勇氣是必須的,否則門徒無法走下去。
Ⅴ、差遣去傳道交託參與
1. 遵行神命令 (Submission)
最後一步就是差他們出去,交託他們來參與。耶穌基督遵行神的意思,就行經過撒馬利亞,即使那是猶太人不踏入的地方,這如同耶穌對祂學生所說的:「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約4:34);祂到了撒馬利亞,就將福音傳給那位打水的婦人,而那位婦人隨後就將福音傳給全城的人。同樣的,有一個人叫作亞拿尼亞,當掃羅(保羅)從馬上掉下、眼睛盲了以後,上帝對亞拿尼亞說:「你去找他,為他按手禱告,讓他的眼睛能看見」,亞拿尼亞說:「這人到處苦害求告祢名的人啊」,上帝說:「你只管去,因為他是我要用的僕人」「亞拿尼亞就去了,進入那家,把手按在掃羅身上,說:兄弟掃羅,在你來的路上向你顯現的主,就是耶穌,打發我來,叫你能看見,又被聖靈充滿」(徒9:17),這是在冒險,亞拿尼亞遵行神的命令而去了,結果保羅真成為神重要的僕人,在福音傳到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帶門徒時,需願意冒險,順服神的帶領,我將這稱作「亞拿尼亞原則」,就是神要你去的時候你就肯去。
2. 薪火的傳承 (Succession)
我們帶人時,要注意到「傳承」這一點。耶穌帶門徒的目的,是有一天能差他們出去再帶別人,「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保羅帶提摩太也說,「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2:2)。福音要能一代代傳下去,我將它稱為「提摩太原則」。
3. 失敗的容忍 (Forbearance)
門徒也會失敗,我前面所提到的馬內,他第一次做畫,是因工作,被要求將乳酪漆上顏色,卻引起人們食物中毒的慘痛經驗,但他會在失敗中學習,他也繼續成長;耶穌的門徒也曾經這樣軟弱,在耶穌最困難之時,他們都跑光了,彼得甚且當眾發誓不認祂,但耶穌說,「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你只要回頭,將來你可以用失敗的經驗來幫助其他的人。我們帶門徒,對其失敗要能有這樣的容忍,這是很重要的。保羅與巴拿巴在這點就不同,「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8-39),後來巴拿巴就帶著這個半途離開、看起來不成器的馬可,而最後他所帶的馬可寫下了馬可福音。巴拿巴是這樣帶領著這個失敗的人,給予他第二次的機會,我稱之為「巴拿巴原則」。
4. 自我的退隱 (Renunciation)
施洗約翰為耶穌施洗,但當耶穌開始傳道以後,人們轉而跟隨耶穌去了,施洗約翰說:「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有人認為那句話的對象既然是指耶穌,當然祂要興旺,我必衰微,但我今天要說的是另外一個角度,我的學生也要興旺,不一定是耶穌;我們帶門徒時,是否有這樣的心態,有這種心胸來祝福他們,讓他們往前去。巴拿巴的精神就是這樣,從以下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士求保羅是個通達人,他請了巴拿巴和掃羅來,要聽神的道。…保羅和他的同人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徒13:7, 13),若仔細看第7節和13節,前面是寫「巴拿巴和掃羅」,因為巴拿巴是帶領的人,到了帕弗以後卻變成「保羅和他的同人」,巴拿巴連名字都沒有了,這是一個大轉折,從這之後,保羅變成領袖,但我們沒有看見巴拿巴有所不平。「他必興旺,我必衰微」,這是很偉大的精神,若能這樣來帶門徒,我們所帶的人會越來越好,這是「施洗約翰的原則」,他是這樣對待主耶穌。
5. 交託給聖靈 (Reliance)
我們要記得,帶門徒時,不是只有我們在帶,最主要是聖靈親自帶領他們。耶穌曾對學生說,祂不擔心他們忘記祂所教導的,因為在必要的時候,「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祂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14:26)。使徒約翰也說:「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要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裡面。」(約壹2:27)所以聖靈和我們一起在帶領著門徒,我們要知道我們可以放心,這點我稱作「使徒約翰的原則」。
Ⅵ、結論:你帶門徒的動機為何?
最後我要問大家,我們為何要帶門徒?第一種動機:如果這是有利可圖的,我就去做。大家現在找工作是不是也用這個原則?我不是說不能求更多的薪水,但薪水是你唯一的、最高的考量嗎?「他們因有貪心,要用捏造的言語在你們身上取利。」(彼後2:3)帶門徒時,我們考慮的是將來教會成長會有多大、奉獻有多少嗎?這樣的動機是圖私利貪心(Profit-making)。第二種動機是為了「權」,如同在驢子的前面吊著胡蘿蔔,後面拿著棍子,驢子不管是為了要吃胡蘿蔔或是因為怕挨棍子,都會乖乖地走,而這騎在上面的人就是轄制他(Domineering),彼得說,不要這樣,「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5:3)。再來有些人並非因為貪錢或貪權,而是面子掛不住,輸人甭輸陣(Competition),為了「名」,這也是一種動機,「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腓1:15)。再來一種比前三種好些,他是「不做不行,免得上帝責備」,他知道在神面前有責任,這叫作盡責的態度(Duty-filing),保羅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我若甘心作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9:16-17),甘心也好,不甘心也好,反正做就是了。最後一種是最棒的動機,就是因為基督的愛感動我(Love-driving)去愛上帝愛人,而這成為我們帶門徒的動機,「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林後5:14)若有一天你要帶門徒,你的動機是什麼?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祢要離開世界的時候,差遣祢的門徒說『你們要到普天下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今天祢一樣繼續向我們發出這樣一個挑戰,我們知道這是一件不容易學習的功課,求祢幫助我們向祢學習如何作門徒,也向祢學習如何帶門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