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你還在補水池嗎?

 

一、驚奇的情境-我怎麼了?

你我曾這樣自問「我怎麼了?」怎覺得忙碌又虛空呢?

耶利米的時代,是一個屬靈荒涼的時代。南國猶大的人民,雖然還有聖殿、有獻祭、有禮儀,但早已失去與上主之間活潑的連結。他們敬拜偶像,想依靠鄰國埃及或亞述的力量,卻忘記上帝曾如何帶領他們出埃及、渡過曠野、進入應許之地。

神呼召年輕的耶利米成為先知,他起初並不願意接下這個差事,因為他知道這將帶來誤解、痛苦,甚至敵對,但他仍然忠心傳達神的話語。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是一段極具畫面感的控訴—上帝說:我的百姓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反而自己去鑿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讓我們想像一下,一個人放著一條清澈甘甜的山泉不要,卻執意去挖一個泥濘、裂開的坑,想用它來儲水。這不是愚昧嗎?上帝說:這就是祂百姓的行為。而我們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二、分析問題-面對這處境你會怎麼做?

為什麼我們寧可補池子,也不願轉身接泉水呢?讓我們問個直白的問題:我們補了多少次的池子?當我們覺得沒安全感,就拼命賺錢、買保險、買房子、投資,以為擁有的越多就越穩妥,但心裡卻仍感覺空虛。

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上受傷,就把自己關起來,花時間刷社群媒體、追劇、旅遊放空,以為能療癒自己,結果卻只是分心逃避。當我們靈裡枯乾,卻懶得禱告、不想聚會,反而想投入興趣、學習新技能,以為可以「自我提升」,卻感覺越來越疲憊。

我們每一個人,或許都曾有過類似的「破池子」:起初看起來似乎還可以,我們也很努力修補,但它就是存不住水。我們一邊累積成功、經驗、人脈,一邊卻無法止住靈裡的飢渴與不安。為什麼?因我們離棄那了真正源頭。

上帝透過耶利米指出兩個根本問題:

1.離棄活水的泉源─不再倚靠神。

2.鑿出破裂的池子─靠自己造替代品,卻根本無法滿足生命的需要。

 

請注意,這並不是兩個錯誤,而是一種「組合式的悲劇」:把真正能供應你生命泉源的主放一邊,然後用盡力氣在生命中補一些無效的東西。那麼,現代人在修補什麼樣的池子呢?

 

職場人:「工作成就=價值感」的破池子

許多職場人把工作變成自己價值最主要的標準和來源。加班、升遷、拚績效是為了證明「我不比別人差」。但當失業來臨、被取代、身體撐不住,就像破池子一樣,再怎麼努力存水,還是會流光。我們也常聽到,在職場上風光多年的主管,突然被裁員,頓時失去了方向,不只經濟困難,連「我是誰」的認知都崩塌了。他過去其實在補的是「成功等於生命意義」的破池子。

 

家庭主婦:「完美母親=好媽媽」的破池子

有的母親努力經營家庭,照顧孩子、做三餐、打掃家裡,希望成為大家口中的「模範媽媽」。但內心卻經常空虛、孤單,甚至感覺不被看見。這樣的付出是愛,沒錯;但當這一切變成想「證明自己有價值」的方式,就可能變成破池子。她愛孩子,但也不小心讓母職取代了她與上帝的關係。

 

退休人士:「過去的榮耀」或「填滿日子」的破池子

退休後突然失去了以前習慣的角色與目標,有人靠旅行、運動、追劇來填補時間;也有人活在過去的記憶裡,不斷重提「想當年…」。但這些過去、這些活動並不能提供真正的盼望與方向。其實他內心知道,那些「娛樂」是自己補的破池子,但水根本存不住。

 

學生:「成績、外貌、人氣」的破池子

對學生而言,成績好不好、穿得潮不潮、社群平台的點讚數,都像是一個個池子─努力補、努力裝水,希望自己可以「被喜歡、有人氣」,但這些都會流逝。

小結: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時刻,開始修補一個個的破池子,雖然這些池子可能短暫有效,但它們都會漏水—我們的心靈、關係、價值,依然枯乾。

 

 

 

三、神的驚喜-奇妙反轉的時刻

人驚訝的是:這段話雖然是神的控訴,卻也隱含著祂對我們的呼喚。你知道嗎?就在我們補池子補到快要崩潰的時候,神說:「孩子,停下來吧!我不是叫你拼命去修那個你永遠也修不好的東西;我是你真正的活水泉源啊!」各位,這就是我們心裡突然「哦!」的時刻,一個「被點醒」的時刻。

不是我們終於修好了人生的漏洞,而是我們終於發現,原來從頭到尾,上帝都在等我們轉身,看見祂就在那裡,帶著恩典的泉水!這也讓我們想到在新約時代,約翰福音第4章曾記載,耶穌在井邊對撒馬利亞婦人所說的那段話:「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4

這婦人可說就是一個補池子的專家—五段婚姻、無數關係的經營,卻沒有一段使她滿足。以至於當她選擇中午獨自來井邊打水,以免遇到其他的村民,卻在遇見耶穌後整個人都改變了--她丟下水罐,成為村子的福音使者,耶穌成為她活水的泉源。

 

而今天主耶穌也要在我們身邊坐下,祂不要求我們先修好池子,或是先洗乾淨你自己,祂只呼召我們:「轉身,來喝我為你所預備的水」。我們可以試想:

當職場人士放下自我證明的焦慮,開始在忙碌中有意識地倚靠神—也許是午休時的禱告,也許是上下班車程中的詩歌敬拜—他會發現:「哦,這才是真正的力量來源!」

當家庭主婦不再靠拼命計劃完美行程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是願意在主面前停留,聆聽主說的這一句:「妳已是我所愛的孩子。」她的心會驚呼:「哦,原來我早就被接納了!」

當退休人士不再補那個「我好像不像以前那樣有貢獻」的水池,而轉向問神:「主啊,我還可以祝福誰?」就會驚喜地發現,「哦,我還能成為一股活水,滋潤後輩。」

當學生不再只追分數、比排名、比IG上被關注數,而在課業壓力中選擇將焦點轉向那位創造他、愛他的主,就會驚嘆:「哦!我不是只有成績,我是有呼召的人!」

這是福音的大轉彎:我們的問題不是沒修好,而是沒轉身。只是要有這樣的體認,我們要經歷多久時間、經歷多少困難後,這時間才會來到。但是,當我們一轉身,就會發現原來恩典早就在那裡,活水一直都在!

 

 

四、釋放的好消息-是邀請更是行動

各位,這信息是邀請,更是行動,就在於我們每個人轉身的時刻!我把這稱為「活泉的行動」,讓我們看看這些活泉的行動會對我們的處境帶來怎樣的改變?

 

對於在職場奔波的你:

轉向活泉,可能意味著你每天早上提早10分鐘醒來,打開聖經,對上帝說:「主啊,我今天不是為了業績而活,我是為了祢而活。」轉向活泉,也許是中午關掉手機幾分鐘,讓心沉澱,記得:你是上帝所愛的,而非只是公司的一顆螺絲釘。

 

對於照顧家庭的你:

轉向活泉,也許是你在孩子午睡的那段時間,播一首敬拜詩歌,打開一本靈修書,對神說:「我需要祢成為我裡面的泉源,否則我會乾枯。」或者是邀請另一位母親一起禱告、讀經,不只是交流育兒經,更是彼此提醒:我們不是獨自戰鬥。

 

對於剛退休的你:

轉向活泉,或許是參加教會長者關懷課程,在當中關懷社區長輩,你會發現自己還是年輕的,你還有很多可以做的--或用你的經驗,陪伴年輕的父母或學生。你的人生還在發光,過去的經驗是為了永恆的國度。

 

對於正追尋方向的學生:

轉向活泉,可以從一個選擇開始:選擇參加團契、選擇讓上帝的話語來引導你的決定,選擇活出與人不同的價值觀。你的選擇不是投降世界的標準,而是走在活水的道路上。

各位,這些都是活泉的行動—不是大刀闊斧的宗教革命,而是每天在一點一滴中轉身、喝水、滋潤、更新、重生。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釋放。你不必再強撐自己的信仰,不必靠努力來證明自己夠資格蒙愛。你不必假裝快樂,也不必對每一個空虛感都找個東西來填補。你可以來到耶穌面前,承認你已精疲力盡,然後說:「主啊,我需要祢的活水。」當你這樣做時,活水就會開始湧流。這不是一次性的救恩,而是持續不斷的泉源,在你心中活著,供應你每一天的需要。

 

難道我就不用再努力去完成嗎?

講到這裡,也許有人心裡會問:「牧師,那我是不是就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盡責完成該做的事?難道工作、讀書、照顧家庭這些都只是補破池子嗎?」

這是一個重要的提問,聖經從來沒有要我們放棄努力。上帝造我們,賜給我們能力與責任,要我們忠心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力。保羅也說過:「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西3:23)真正的差別不在於「要不要努力」,而在於「你努力的動力與源頭是什麼」。若我們的努力是想用成績、表現、成功來證明「我有價值」,那就是在補破池子,因為這樣的努力會讓我們更累、更空虛。

但若我們的努力是因為「我已經被神所愛、被神所接納」,那麼我們的工作、讀書、服事,都是活水流出來的果子。我們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才去努力,而是因為我們在神裡面已經得滿足,才有力量去忠心、去付出。所以,信仰不是要我們逃避責任,而是把責任放在對的位置上:先讓神成為我們的泉源,依靠祂去行動。這樣,我們的努力就不會成為壓垮自己的池子,而是成為活水流出的見證。

 

 

五、轉身的回應-試問,你也在其中嗎?

回到這篇信息的開頭,我們提到:「別再補池子了,轉身就有泉源。」這不是一種宗教性的逃避或情緒性的催眠,而是一個關乎生命出路的邀請,而這位呼喚他們回轉的神,今天也向我們說話。

 

(1)從職場到家庭:每個角色的「轉身」呼召

我們當中,這些在職場上奮鬥的兄姊們,主要對你說:「來我這裡喝吧,我有活水。」

 

我們當中,那些為家庭辛勞的主婦或父親,主要對你說「來,讓你的心,先被我所澆灌的愛充滿,再流入家人心中。」

我們當中,那些退休的兄姊們,神要回應你們的心說:「你的生命從未被我忘記。我是你年輕時的泉源,也是你白髮時仍澆灌的活水。」

我們當中,正處於最渴望了解生命意義階段的同學們,主也要對你說:「來,我的話語能為你指出方向,我的愛能讓你知道,你是被揀選的。」

 

(2)以「喜樂」回應「轉身」的呼召

各位,這個「轉身」不是難堪的撤退,如同我在當兵時學到的術語,稱撤退為「轉進」,不是的,這個轉身是充滿喜樂和盼望的方向轉換。
從自我中心,轉向倚靠恩典。
從自我解決,轉向接受上帝的供應。
從隱藏破碎,轉向讓神修補與重塑。
 

最後,邀請弟兄姊妹們,讓我們一同輕聲說出這句話作為回應和宣告:「主啊,我不再補破池子,我要來到祢面前,喝祢賜下的活水。」
讓我們在每天早晨,轉向神的話語;
在人際關係裡,轉向憐憫與饒恕;
在壓力中,轉向禱告與安息;
在決定中,轉向聖靈的引導。

阿們嗎? 我們一起來禱告。

 

禱告:

主耶穌,我們來到祢面前,承認我們時常補著自己生命的破池子,以為靠自己能裝得住幸福和平安,但事實是,我們一直都乾渴。主啊,我們不想再補了,我們要轉身,轉向祢這活水的泉源,願這成為我們每天生活中的行動與禱告。因為,當我們這麼做時,我們的生命就會像一條清澈的溪流,在曠野中流出恩典的活水。求祢澆灌我們、更新我們,讓我們的生命再次湧流出屬於祢的清泉。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耶利米-列國的先知

 

一、 前言:上帝通過先知傳達上帝的心意

上帝在不同的世代,興起不同的先知,傳達上帝教導、警告、安慰以及勸勉的信息。先知可說是上帝的代言人,上帝藉著先知傳達「上帝的啟示」,目的是要上帝的百姓更加認識祂,明白「上帝的心意」以及順服「上帝的旨意」。

上帝最大的期待是—屬祂的百姓都能從犯罪的迷途中回轉歸向祂;從搖擺不定的信仰生活中專心仰賴祂;可以信心堅定地盼望應許的到來。

 

 

二、 本文:列國的先知-耶利米

先知耶利米的一生,忠心事奉上帝。他事奉上帝的時間長達47年。歷經南國最後五個國王,一直到南國猶大被擄到巴比倫,耶利米仍繼續傳講上帝的話語。

耶利米親眼看見南國猶大的滅亡、他的內心極其難過。他雖然知道猶大的結局是滅亡,但仍苦口婆心地勸誡國王、祭司以及以色列百姓要悔改、認罪、歸向上帝,上帝就會施恩、憐憫他們。

耶利米在未出母胎就已經被上帝分別為聖,受上帝差派作列國的先知。上帝呼召耶利米不只是向猶大傳講盼望的信息,同時也對週邊的列國宣告審判的信息。因為耶和華是全地的主宰,祂是列國的上帝,是萬國萬民的上帝。 

 

()耶利米先知時代的背景與列國政局

南國猶大位於歐洲、亞洲、非洲三大洲、交通要道的巴勒斯坦地區。

在耶利米擔任先知的時代,南國的猶大非常的衰弱、沒有能力抵抗外來勢力的攻擊,當受到亞述、埃及、巴比倫等國的威脅與侵略時,南國猶大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這時列國的先知—耶利米堅定地宣告上帝審判與安慰的信息:無論列國如何變換,上帝不只是以色列的上帝,上帝是掌管歷史與列國的上帝。

耶利米書第4651章是上帝對南國猶大四周圍的列國發出審判的信息。上帝通過耶利米書25:11宣告「這些國家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之後巴比倫也將受到審判。

上帝也通過耶利米書46:27-28鼓勵安慰猶大的百姓說:「我的僕人雅各啊,不要懼怕...我與你同在,因我要從遠方拯救你。」猶大百姓終必得到上主的眷顧,這是審判中的盼望,苦難中的應許。

因上主是慈愛的上帝,祂雖然用嚴厲的方法罰祂的子民,但祂沒有放棄他們。上主要「從遠方拯救你」那些被擄的人回到故鄉重建家園。

雖然他們仍需為所犯的罪受到懲罰,但上主不會將他們都滅絕,他們的餘民必得存活。七十年過後,被擄的人要歸回,那時他們要回到耶路撒冷城敬拜上帝。

因上帝的憐憫、上帝要使用未認識上帝的君王波斯國王-古列,讓所有被擄的猶太人回到家鄉重建聖殿,重建家園,實踐耶利米先知的預言。

 

()聖經中的波斯是上帝手中執行救贖的工具

當時波斯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更曾消滅了三個古老的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

波斯帝國在聖經中被描繪為上帝用來成就祂旨意的國家,雖然波斯帝國是由不認識以色列上帝的人所統治,但卻是執行上帝旨意的國家。

一個敬拜偶像的君王怎能成為耶和華上帝的器皿呢?一個異教的帝國怎能成為聖約子民的守護者呢?因我們所相信的這一位上帝是不受疆界、信仰或血統限制的上帝。

 

 

      

三、 思考:上帝掌管全世界

()上帝使用未信者完成祂救贖的計劃

我們回顧南國猶大被巴比倫滅亡、那時的情景—所羅門聖殿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鐵蹄下、化為灰燼。以色列的百姓被鐵鍊綁住,抓到外邦,這段歷史被稱為巴比倫之囚。

不僅僅是猶太民族的災難,更是他們屬靈生命的低谷。他們失去了聖殿,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國家,覺得上帝離開他們、上帝不再與他們同在。

然而,正當以色列百姓認為一切都變成絕望的時候,上帝的手卻在幕後悄悄地開始另一場更大的安排。

先知耶利米曾在耶路撒冷淪陷前預言:「這地必荒涼七十年」。這七十年並不是被遺忘的七十年,而是等待救贖的七十年。就在被擄之地的東方,一個新興的帝國開始崛起。波斯,一個在當時尚不為世人重視的國家,竟然成為上帝手中執行救贖的工具。

早在先知耶利米預言耶路撒冷要荒廢七十年以前,上帝通過以賽亞先知預言,祂要波斯國王-古列所做的事。在以賽亞的時代,別說波斯,巴比倫都還只是一個小小的部落,那時北國以色列剛被亞述所滅,南國猶大岌岌可危,誰曉得古列是什麼人呢?可是上帝早就認識古列,並指派他任務。

上帝在古列 (居魯士大帝)誕生150多年前,以賽亞書44:28就提到了他的名字,「論居魯士(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他要成就我所喜悅的,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令立穩聖殿的根基。』」上帝稱古列為自己的牧人,將要完成上帝的旨意。

耶和華上帝在以賽亞書45:1更宣告:「耶和華對所膏的居魯士如此說,他的右手我曾攙扶,使列國降服在他面前。」這裡使用「所膏的」是與膏立以色列的祭司、先知和君王的希伯來用詞是相同的,意思是:古列是上帝分別出來、賦予能力而且是上帝所要重用的人,但這一次的膏立,不是膏立大衛的子孫,而是膏立波斯帝國的古列王。

波斯王古列在上帝的旨意中成為「受膏者」背後蘊藏著上帝的主權,上帝他有能力使用任何人,即使是那些不在他盟約中的人,來成就他的計劃。

他可以使用一個異教的國王,一個不敬畏他的統治者,成就自己對百姓的應許。以賽亞先知預言150年後,在主前639年,一場不流血的軍事行動中,波斯王古列征服了巴比倫,成為當時世界的霸主。

在當時世界的舞臺上,波斯是強盛的帝國,以色列只是要從廢墟中慢慢爬起來的民族。

以斯拉記第一章,詳細記載歷史性的時刻,「波斯王居魯士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的口所說的話,就激發波斯王居魯士的心,使他下詔書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居魯士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上帝已將地上萬國賜給我,又委派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居魯士王也把耶和華殿的器皿拿出來,這些器皿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掠取,放在自己神明廟中的。」猶太人可以歸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不是靠自己軍事的力量,而是在整個民族最絕望的時刻,看見上帝親自為他們開路。

上帝的大手一揮,如同詩篇126:1-2所形容當耶和華使錫安被擄的人歸回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那時,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那時,列國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

頒佈重建耶和華聖殿法令的不是先知,不是祭司,而是一位波斯的君王。當七十年日子滿了,上帝呼召一個不認識上帝的人,來恢復祂聖城的名。

聖殿重建的經費不是用大衛子孫的金子,而是波斯帝國的銀子,聖殿的重建是上帝透過波斯這個與上帝盟約無關的外邦國家、成為上帝拯救選民的工具。祂用外邦的國王來實現祂的計劃。那位曾經藉波斯之手成就聖殿復興的上帝,今天仍坐在寶座上為王!

 

()上帝的心裡有藍圖-日期滿了-上帝就要實踐祂的計劃

上帝在歷史中預備最佳時機,當日期滿了祂的旨意,計劃就必成就: 

1.  上帝預備初代教會宣教的契機

當初代教會福音開始要廣傳時,上帝早先就在當時羅馬帝國的境內預備兩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讓保羅與基督耶穌的門徒能迅速將福音傳遍小亞細亞與歐洲。這兩個關鍵因素是:

當時羅馬帝國境內道路的建設是四通八達,可說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成為福音快速擴張的平台。

當時羅馬帝國境內共通語言是希臘語,共同使用的文字是希臘文,傳揚福音不管是用說的、用文字,都沒有障礙。上帝為福音的傳揚早就鋪好平坦的大道。

 

2.  上帝預備宗教改革時宣教的契機—

宗教改革階段,印刷術及聖經的翻譯對福音的推廣有深遠影響。十五世紀古騰堡印刷術的發明,使聖經與宗教改革文獻可以很快傳播出去。

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將聖經翻譯成德文,使平信徒能自己讀聖經、明白上帝的話語,不再依賴神父的詮釋。讓福音迅速傳播到歐洲各地。聖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後,基督教真理跨越地域與文化,被廣泛接受,成為福音推廣的重要里程碑。

 

 

四、 結論:在亂世中應堅信上帝仍在掌權

從聖經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上帝不只使用信徒完成祂的旨意,也使用未信者成就祂的計劃如古列王、尼布甲尼撒、甚至波斯宮中的以斯帖,都是歷史舞台上被上帝使用的關鍵人物。

 

耶利米書提供我們極具盼望的答案:在列國權力更迭的背後,是那位掌管歷史的上帝。在世界局勢劇烈動盪中不變的真理:那就是「上帝仍然掌權」,祂是列國的主,是歷史的主,也是我們生命的主。

面對當前國際局勢複雜多變。俄烏戰爭尚未止息、中東衝突屢屢升溫、美中關係緊張、台海情勢牽動全球目光。

台灣位於地緣政治的交界點,面對強權壓力、經濟與外交的困境,社會充滿許多的焦慮(避難包的預備)我們當從歷史中學習信心的眼光,在世界動盪中學習信靠上帝的功課!世界動盪中學習信靠上帝的功課!

上帝不是歷史的旁觀者,而是主動掌權的創造主。無論我們眼前看見的是軍演、衝突、對立或焦慮,「耶和華仍舊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詩篇29:10)就像耶利米在國破家亡之際,仍堅信上帝掌權。以上帝眼光觀看列國的局勢;在不確定中信靠那位主宰歷史的上主。

上帝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上帝也是掌管世界的上帝,我們應當在歷史洪流中看見上帝的手一直仍在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