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破了又怎樣?陶匠還沒放棄! —給心碎者的重塑之路

 一、前言

這段經文出自耶利米書,一位在南國猶大亡國前夕,被神呼召的先知。耶利米活在主前第七世紀,是一個充滿撕裂與混亂的時代—宗教敗壞、政治搖擺、百姓剛硬,而巴比倫帝國的威脅正像烏雲一樣壓境。

他生長於祭司家庭,受呼召成為先知,前後長達40年,最後也經歷了國家的滅亡,一起和其他百姓被迫離開家園。他不只是傳話者,更像是一位流著眼淚的見證人,替神發聲,也替百姓哭泣。

  

二、看見陶匠的工作,想起自己的破碎

今天,我們走進一個古老的畫面:這位先知被上帝帶到陶匠的家,陶匠家不是聖所,也不是王宮,而是一個充滿泥土、輪盤、陶器的成品和半成品的工作場所。耶利米站在那裡,心中會想問,上帝你要我來這裡,要我看見什麼呢﹖

他看見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畫面--器皿在陶匠手中做壞了,那不是失誤的瞬間,而是失敗的真相,就像我們生命中也曾「做壞了」。這不是單純的「人生困難」,而是一種破碎(brokenness)。

你的生命曾經過破碎嗎?曾經覺得自己「做壞了」嗎?那是一種關係崩壞、信仰冷卻、自我否定、選擇失誤等…,我們的人生在那一刻,多麼像那團失敗的泥,做壞了。上帝並不避開這樣的狀態,反而要耶利米「親眼看見」,從這事中啟示他。

各位,當我們活在習慣以「成敗論英雄」的世界裡,就像賽跑在運動場上爭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一旦比賽結束就成定局。失敗,似乎意味著結束。

但在上帝的眼中,失敗不是廢棄,而是祂工作的一部分。假如,你正處在一個看似做壞的人生階段,請停下來。不要急著否定自己,甚至放棄自己。你,仍在祂手中。

  

三、上帝不是旁觀者,是參與者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那團做壞的陶土,陶匠是怎麼處理的?我們都知道壞掉的東西就丟了,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燈泡壞了,丟掉,電鍋壞了,丟掉,電腦壞了,丟掉。

但這不是陶匠的工作方式,陶匠沒有丟掉,他重新另做別的器皿。上帝要啟示耶利米,祂的手沒有離開,而是繼續轉動、製作、塑造。

這裡所啟示的是上帝的參與性恩典(participatory grace),意思是關於上帝怎樣工作的神學觀:祂是陶匠,是與你生命互動的主。

祂不是旁觀者,祂是參與者。祂不是那位責備你跌倒的,祂是那位把你抱起來、重新塑造你未來的那一位。

在這時代,我們太容易接受「失敗就等於淘汰」的觀念,太多人會說:「你失敗過?那你大概沒有機會了。」但上帝的福音卻是說:「你破碎過?那正是我要親手重塑的材料。」這位上帝的手從未離開做壞的泥,代表祂對人持續的盼望與恩典。

所以,若你現在正處於一個灰心、破裂、人生看似「做壞了」的時刻,請聽這段信息:上帝依然還在工作,祂仍在塑造。在今天,你我可以把那「做壞掉了」的部分交給祂。

  

四、被塑造的過程是恩典,也是邀請

然而,接下來上帝的話臨到耶利米,但這語氣卻突然變得嚴肅和直接,讓我們一起來看接下來的這段經文:「以色列家啊,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陶匠弄泥嗎?…看哪,我造福與一邦,與一國;…若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我就必後悔,不造那福了。」(耶18:6-10,節錄)

上帝的話接續帶出呼籲與挑戰—重塑的恩典,原來也包含著人的回應。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神學訊息:重塑,不是自動發生的恩典,而是邀請中的恩典。

上帝確實願意像陶匠一樣重新塑造祂的百姓,但祂不會強迫地推著我們改變,祂是呼喚、等待,看我們是否願意再次回應祂的手。祂在等待著,並問我們:「你願不願意把自己交在我手裡?」

上帝說:「你們各人當回頭離開惡道…」這雖然是指責,而更加是懇切的呼喚。這是一個轉向的邀請(invitation to repentance and participation)。

因此,耶利米被吩咐:「你現在要對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說…」上帝不是單單要耶利米看到「上帝的工作」,而是要他發出「人的回應」。這段話也如同對著我們說:「你們各人當回頭離開惡道,改正你們的作為。」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願意把生命重新交給神的手嗎?請注意,即使上帝有主權重塑,但祂仍尊重人心的自由。

我們也許曾經抗拒,曾經逃跑,甚至還曾責怪上帝為什麼讓我遇到破碎。但今天上帝不是要你解釋過去,而是邀請你選擇現在:你是否願意讓上帝的手重新轉動你、塑造你?

各位,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邀請,因為被塑造也意味著被壓下、被揉碎、被重構。但這個過程的另一個名字,叫做「恩典」。

就像耶穌說的浪子比喻,當他願意回轉時,重新有了新的機會。

  

五、破碎不是終局,恩典才是結語

最後,這段經文的結尾不是悲傷的,而是福音的轉折。在耶利米的畫面中,這團陶土曾經「做壞了」,但故事沒有停在那裡。這正是福音的神學(gospel theology):我們的破碎,不是結局。

這樣的神學,是耶利米書中令人震撼也令人安慰的真理—我們的破碎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上帝重新開始的地方。當人看見一個失敗者,上帝卻看見一個等待重塑的器皿;當我們說「沒用了」,上帝卻說「我還沒放手」。

上帝說:「我豈不能照這陶匠弄你們嗎?」這句話,像是一個溫柔的反問,更像是一位父親對失望中孩子的輕聲提醒:「孩子啊,你忘了我是誰嗎?我是那位仍願意塑造你的人。」弟兄姊妹,這正是福音的核心。

問大家,我們所信的是誰?是那位曾經經歷過被捏碎、被背叛、甚至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祂自己也曾像那器皿一樣被壓碎、被遺棄、被嘲弄。

同樣的,那並不是結局,當主耶穌從墳墓中復活,祂的生命就是神「再造」的見證—因著祂的復活,一切都更新了,這是我們所信上帝的作為。

我們看到耶穌自己就是那被壓碎的器皿,但也成了重建計畫的頭塊石頭。

在彼得前書中,作者曾引述舊約以賽亞書中的話,匠人所棄的石頭,如今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那被毀的,成為新造的起點。只要我們仍願意交託在復活的主手中,那重塑的可能就永遠存在。

在今天,上帝仍然在尋找願意交出生命的那團「泥巴」:不是完美、不是堅固,而是願意。

各位,你願意交出你的生命泥巴嗎?你願意交出自己生命中的失敗,並信靠陶匠的雙手,願意相信:只要在祂手裡,破了又怎樣?

今天,請讓「恩典」作為你人生的另一個起點。你選擇放棄了嗎?破了又怎樣?陶匠還沒放棄!

 

【結語禱詞】

主啊,我們承認,我們是破過的器皿,我們也許懷疑過、逃避過,甚至抗拒過祢的塑造。

但今天,願祢的話再次觸動我們的心,使我們知道:在祢手裡,沒有絕望的生命,只有等待被塑造的未來。

主啊,我們把自己交在祢手中—這破碎的夢、這無聲的痛、這複雜的心,願祢再塑造我們,使我們成為合祢心意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