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當紀念那日


講道內容
講題:當紀念那日
經文:申命記十六章1-3節
主講:陳光勝傳道師
時間:二0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16:1 「你要注意亞筆月,向耶和華-你的 神守逾越節,因為耶和華-你的 神在亞筆月夜間領你出埃及。16:2 你當在耶和華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從牛群羊群中,將逾越節的祭牲獻給耶和華─你的 神。16:3 你吃這祭牲,不可吃有酵的餅;七日之內要吃無酵餅,就是困苦餅─你本是急忙出了埃及地─要叫你一生一世記念你從埃及地出來的日子。    

序言  

每個週六中午都是我家庭的特別時間。第一週中午是我跟哥哥的午餐約會,第二週是妹妹,第三週是太太,第四週是全家一起。當然忙碌的教會生活,要真的能夠保持每一個週六都與家人一起用餐,說真的還真是不容易。  譬如上週六開長執同工訓練會,中午休息時間一到,我就趕緊衝到在大安森林公園玩的妹妹身旁,帶著他去買他最喜歡的食物,再一起回到教會繼續開會。為什麼我們家會訂出這樣的時間?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不把時間分別出來,我們很可能因為忙碌而忘記了特別為對方空出時間來。當然,也有可能真的因為忙碌而某一個週六沒有辦法如預期般的一起用餐。不過因為是一個約定,所以最少可以確定,若不是無法避免的緣故,我們一定會遵守的。      

感恩節

接下來的週四是西方的感恩節,這一天對台灣來說並不應該產生意義。不過或許因著宣教士的影響,與西方文化的傳入,大家也都跟著過起感恩節來了。感恩節是甚麼?他的來歷說來也很單純,因著宗教迫害的緣故,有一群人,我們通常稱他們為清教徒。他們離開自己的故鄉,搭著一艘叫做五月花號﹝Mayflower﹞的船,前往了當時還未開發的美洲大陸。這片土地對他們來說本來應該是他們的新希望,卻因為他們對這片土地的不了解導致成為他們失去盼望的另外一個地方。幸好有一個印地安人來到他們定居的地方並且向他們介紹了自己。過了幾個星期後,又帶著其他同伴前來。不久之後,清教徒們與印地安族人變得十分親近,就連和酋長也非常熟悉。清教徒和印地安人互相交換許許多多的禮物,並商妥了和平的共同居住模式。

印地安人教導清教徒如何捕魚、製造肥料、打獵和耕種適合於當地生長的農作物。1621年的秋天,清教徒享受了一場美麗充足的大豐收。為了慶祝美好的收成,清教徒邀請印地安人來參加他們的慶典,慶典中充滿了對大豐收的感謝。這一個慶典日後被視為歷史上的第一個感恩節。也因為這一天清教徒們的心中是充滿了感謝;他們感謝上帝豐富的保守與帶領,也感謝能度過嚴酷的冬季,並感謝印地安人將生存的知識傳給他們,使他們成功地獲得了大豐收。

後來,對於美國的歷史經歷過更多的戰爭與事件,他們更確認了需要感恩的價值。於西元1789年,華盛頓總統宣佈將11月26日訂為感恩節。西元1863年,林肯總統做了一個調整,他公布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的日子,並讚揚仁慈的祖先」。也因著這樣的傳統慢慢因為西方文化的普世化,而許多人都過起了感恩節,感謝甚麼不一定,不過對於基督徒來說,卻可以是一個感謝上帝一年來豐富照顧的特別的日子。

特別的時刻與節期有甚麼關係?

我剛剛提到了我的家庭時間,我也提到了感恩節的由來。特別的時刻與節期對我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呢?關於今天的經文我又想表達什麼呢?請容許我再花一點時間跟各位分享一個故事。這是一個許多人都喜歡的故事,是艾修伯里Exupéry寫的小王子。

小王子與狐狸

雖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看過這個故事,但是接下來的片段,我們還是可以很容易的就明白他所要講的東西。故事中的小王子本來在自己所住的地方,有一朵非常好的夥伴,一朵玫瑰花。在他看到地球上的玫瑰花田之前,他以為他的夥伴是全世界最美最棒且唯一的玫瑰花,他覺得自己是全宇宙最富有的人。不過當他有機會看到整片的玫瑰花園的時候,他忽然覺得傷心難過了起來。

這時候,今天我想要分享的故事重點出現了,有一隻狐狸出現了。狐狸與小王子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對話。

「我是狐狸。」狐狸說。
「過來跟我玩,」小王子向他提議:「我如此哀傷....。」
「我不能跟你玩,」狐狸說:「我沒有被馴服。」
「啊!對不起。」小王子說:「可是『馴服』是什麼?」
「你不住在這裡,你在找什麼?」狐狸說。
「我在找人,『馴服』是什麼意思?」小王子說。
「人,他們有槍,他們打獵,這很討厭!他們也養雞,這是他們僅僅的好處,你知道雞嗎?」狐狸說。
「不,我找朋友。『馴服』是什麼意思?」小王子說。
「這是常常被忘記的事情,『馴服』就是『建立關係』....。」
「建立關係?」
「沒有錯,對我而言,你還只是個小男孩,跟成千上萬的小男孩完全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而言,我只是一隻狐狸,跟成千上萬的狐狸一樣。但是,要是你馴服了我,我們就彼此需要。對我而言,你將是世界上的唯一。對你而言,我也將是世界上唯一的....。」
「我開始懂了。有一朵花,我認為他馴服了我。」小王子說。
「這是有可能的,在地球上可以看見各種事物。」狐狸說。
「不!這不在地球上!」
「在別顆行星上?」
「是的!」
「那顆行星上有獵人嗎?」
「沒有。」
「這倒有趣,那有雞嗎?」
「沒有。」
「沒有完美無缺的事情啊!」
但是,狐狸很快重回話題,說:
「我的生活刻板。我獵捕雞,人們獵捕我。每一隻雞相似,每一個人相似。因而,我有點厭煩。但是要是你馴服了我,我的生命就出現陽光。我會認識不同於其他的一種聲音。其他的腳步聲會引我害怕而鑽入地洞,你的就像是音樂般的喚我走出洞穴。接著瞧瞧,你看見那邊的麥田嗎?我不吃麵包,麥子對我沒有用。麥田不會讓我想到什麼。這,怪哀傷的!但是!你有金色的頭髮,當你馴服了我,那就奇妙無比了。金色的麥田讓我想到你,而我會愛上麥浪的風聲。」
狐狸不說話的望著小王子,久久。
「請你............馴服我吧!」
「我很願意,可是我沒有太多的時間。我要找朋友,認識許多事物。」
「人們只認識他馴服的東西,人們沒有時間去認識東西。他們到商店購買現成的東西。但是,友誼商店並不存在,人們沒有朋友可以買。要是你想結交一位朋友,那就馴服我吧!」
「那該怎麼做呢?」小王子問。
「要非常有耐心。首先。你得離我稍微遠一點,若無其事的坐在草地上。我會偷偷瞄著你,你不說一句話。語言是誤會之源。但是,每天你可以坐靠近一點.....。」
翌日,小王子回來了。
「你最好在同一個時間回來。比如說要是你在下午四點鐘回來,三點鐘起我就開始覺得很幸福。時間越接近,我覺得越幸福。四點鐘一到,我早已心神不定,坐立難安,因為我發現了幸福的代價!但,要是你不定時的回來,我就不知道在何時做心理準備....應該向節慶一樣。
「什麼節慶呢?」小王子問。
「這也是常常被忘記的事情。這就是說某個日子不同於其他的日子,某個時段不同於其他的時段。比如說,我的獵人們有個節慶。星期四他們和村子的姑娘們跳舞,於是星期四就是奇妙無比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園。要是獵人不定時的跳舞,每個日子都一樣,那我就沒有假期可言了。」
因此,小王子馴服了狐狸。當離別的時刻近了....
「我好想哭。」狐狸悲傷的說。
「這是你的錯。我一點也不希望你悲傷,你卻要我馴服你。」小王子說。
「沒有錯。」
「但是你想哭。」
「沒有錯。」
「而你什麼也沒有得到!」
「我得到了!」狐狸說:「由於麥田的顏色。」
「回去看看那些玫瑰花,你就會了解到你的玫瑰花是世界上唯一的。你再回來跟我道別。」
小王子回去看看那些玫瑰花。
「你們一點也不像我的玫瑰花,你們什麼也不是。沒有人馴服你們,你們也沒有馴服任何人。你們就像以前我的狐狸。那時他只是一隻狐狸。跟成千上萬的狐狸一樣。但是我和他成為了朋友,現在,他是世界上唯一的。」
那些玫瑰花十分的不安。
「你們美麗,但是空虛。」
「沒有誰會願意為你們而死。沒錯,平常一位路人會認為我的玫瑰花跟你們一樣。但是,唯一的他比所有的你們都更重要,因為是他,我澆了水。因為是他,我安放在球型玻璃罩。因為是他,用屏風遮擋。因為是他,我弄死毛毛蟲。因為是他,我聽他發牢騷、吹噓,有時陪著沉默不語。因為他是我的玫瑰花。」
經文中節期的設立
故事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聽見了甚麼?今天的經文是摩西再次重述上帝設立逾越節條例的經文。逾越節是以色列人從為奴之地成為自由人的重要日子。這一天,以色列人與埃及人一同經歷了埃及人的驚恐,埃及人的悲傷,卻以色列人全身而退。對以色列人來說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歷,因為在他們經歷了大小不同的災難之後,他們清楚的看見了上帝的作為,卻也對於埃及法老王的不願改變充滿了絕望。這一天以色列人全部準備好了要離開埃及。他們所有的家當都收拾乾淨,為的是能夠迅速撤離。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以色列人或許知道上帝的作為時刻就要彰顯,卻以色列人不一定知道上帝的救恩有多麼的偉大。直到他們真實的經歷了紅海事件,他們發現他們真實的脫離了埃及人奴役的手。這個事件對以色列人來說是很特別的生命經歷,卻這樣的生命經歷如果沒有紀念下來,他們的後代就會忘記上帝在他們生命的作為。事實上以色列人並沒有真實的紀念這個日子,直到他們成立國家,直到他們的國家末落,直到他們的國家被滅亡。他們才因為另外的恩典,而設立了另外一個他們將要滅亡而得救的日子,作紀念。這個日子就是普珥節。這是一個紀念和慶祝他們流落波斯帝國的猶太人從滅種的毀滅中倖存的節日。我們知道逾越節正是上帝將人們從為奴之地救贖出來的開始,而普珥節卻是背離卻還能活命的日子。一個是恩典的帶領,一個是棄絕恩典面臨絕境,卻不被放棄的日子。
今天的經文,是摩西對著出埃及事件已經沒有甚麼印象的人所做的命令,為的不是要限制人們,乃是要人們記得上帝的恩典,並因為明白自己的一切都來自上帝的豐富而願意與人一起分享上帝的愛,也經歷上帝的豐富。更因為這一年一次的紀念,讓人們深深的與上帝連結。不過就像我剛剛分享的,因為人們輕忽上帝所設立的節期,無視與上帝建立真實的關係,最後才得落得差點滅族的下場。
生命的刻痕
衛理宗的開創者約翰衛斯理十分強調一種「重生」的生命經驗。事實上,大部分的基督徒都經歷過這個部分,每個人的強度不同,卻必然都有一個「認識上帝」的過程。我常常說,那是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出埃及事件。也就是說,如果你還沒有經歷過生命中的出埃及經驗,你可能並無法真實的感受大家在談論的上帝是一個甚麼樣的上帝。畢竟,只有真實被上帝激勵感動的人,才能夠明白那個讓自己出黑暗入光明的上帝有多麼的奇妙。不過,這裏想強調的重點,不只是經歷過上帝的豐富,乃是能真實的把這個經歷當成印記,深刻的刻劃在生命裡面。儀式性的時間,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正如小王子裡面的狐狸所說的話。當我們能在固定的時間中,一再的經歷,我們心中的熱情,會被燃起,我們會因為那個時刻的到來而越來越興奮,也因著那個時刻的到來,而期待不以。上帝設立了一個紀念的時間,為的是要人們記念在埃及作過奴僕,並因此能謹守遵行上帝的律例。今天分享的重點雖然不是上帝的律例,但是我們知道,上帝的律例所帶來的,卻是我們生命更美好的祝福。既然我們知道特別的時間帶出特別的關係,並明白這個關係所帶出的意義。那麼對於下個月我們將要慶祝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我們又怎麼來看呢?
關於聖誕這個特殊的日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幾乎全世界,在我們大部分的人所能接觸的國家中,聖誕節幾乎成了一種必要的節日。許多人狂歡慶祝,許多人在聖誕節的這一天紀念特別的日子。他們不一定明白聖誕節的意義,不過聖誕節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美好的日子。可能會有人說,耶穌明明不是在這一天出生的,我們何必慶祝這一天?事實上耶穌在哪一天出生,根本不是我們慶祝聖誕的重點,而慶祝那個為我們道成肉身,為我們的罪釘死贖罪的耶穌來到這個世界,這才是這一天存在的真實意義。常常我都在想,如果聖誕節已經成為一種意義,那麼聖誕節便是人們與上帝最直接的關係。雖然許多人沒有感覺,卻當他們期待聖誕節的到來成為一種必要的價值,接下來,怎麼讓他們認識這個屬於人們生命中的好消息,就得由我們與上帝一起同工來進行了。
福音的真義
剛剛提到好消息,甚麼是好消息呢?來教會有東西可以吃是好消息嗎?禱告可以帶來平安與財富是好消息嗎?心裏憂慮有人陪伴是好消息嗎?還是明白耶穌為我們誕生是好消息呢?什麼才是好消息?耶穌在他的時代所傳的好消息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今天我們的好消息是什麼呢?如果我們不知道好消息是什麼,我們怎麼去傳這一個好消息的信息呢?而我們又怎麼與上帝一起同工,傳揚這個好消息呢?
很多時候我常常跟人分享,「信上帝就是你生命中的好消息」這樣的說法並不精確。重點不是信上帝不重要,而是信上帝能為信的人的生命帶來什麼意義,這才是好消息。而這分成兩個部份,第一個部分是我們的生命真實的成為別人的祝福,這樣子好消息就是我可以成為你的幫助。第二個部分是信上帝,能真實的改變人們現在生命的困境。如果信上帝不能夠改變生命的困境,那麼這樣的消息一點都不好。事實上站在基督信仰的核心精神,好消息便是基督的出現,為的就是要我們與上帝重建和好的關係。卻這樣子的真理,面對這個世代我們怎麼把這個”很好的關係”真實的好消息說給人聽得明白呢?
事實上如果我們不能用我們的生命來傳揚這個好消息,無法讓人看到我們生命所見證的事實,那麼我們真的無法傳福音啊!福音的真實意義就是我們自己經歷了上帝豐富的恩典,而我們也願意我們所傳的對象他真實的經歷這樣的好處。好消息就是因為我們認識上帝與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我們的生命就因此改變了,我們就不在黑暗裡面走啦。在這人心惶惶的時代裏,因為認識上帝可以像我們一樣真實經歷從上帝而來的帶領與平安,這樣的好消息,就一定有人要聽。
建立生命真實的關係
所以,親愛的兄姊,讓我們用我們的生命開始準備來傳福音吧。在這個上帝所設立,人們不管信不信上帝都要過的聖誕節期裏,讓人們因為看見我們的好生命,就將榮耀歸給我們的上帝吧。或許有些兄姊很謙虛的覺得自己表現得還不夠好,不過別憂慮,因為只要你願意來到上帝面前,用禱告來開始守望你的福音朋友,其他的工作,不論是彰顯在你的身上,或成就任何事情,都是上帝自己的工作。我們要做的,就是自己與上帝有真實的好關係,然後為著我們的福音朋友獻上禱告,上帝的聖靈,便會藉著這美好的聖誕節期,完成他美好的工作。
聖誕佈道的安排
是的,今年的聖誕,教會有許多的活動,最近的一個是下禮拜聖樂部所舉辦的聖誕樂詠,在主日的下午三點,以美好的音樂開始迎接這美好的月份。接著12月12日晚上7點,我們有教會的慶祝晚會。裡面的內容多是教會肢體的表演,為的是要大家一起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非常期待在這個機會裡大家可以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來看自己的表演。讓平常沒有什麼理由可以邀請人們進入教會,這個時候就可以熱情的邀請他們進到教會來看各位的表演。接著12/19,聖誕佈道會,我們想與大家分享教會的好同工,群鈺姊的生命故事。而隔天12月20號主日早上10點在B2兒童主日學有兒童聖誕劇--狗狗天堂的表演。希望也能夠邀請社區有小朋友的家長們能夠帶著小朋友一起來參加,一起來看這個戲劇。願我們的福音工作從小朋友的生命就開始。同一個時段的主日,教會的聯合禮拜有每年聖樂部為上帝精心準備的清唱劇,這對於喜歡音樂的人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高水準的表演。我相信這一刻,也是我們邀請人進入主日參與禮拜最好的時刻。接下來是12月24號晚上7點聖誕夜和平夜,這一天晚上必然有許多人找教會,找有活動的場合,他們只為了要參予聖誕節期的歡喜,共同享受一種喜悅。如果我們能夠邀請這樣的朋友來到教會當中,一起來享受音樂,享受福音。我相信這是非常棒的一個機會。當然如果有我們認識的朋友,他們願意讓我們到他們的家裡去報佳音,不管是新朋友、老朋友。我們也可以藉此機會讓人們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聖誕節期的喜悅。而整個聖誕節期活動的最後以一個就是我們的跨年禱告會。雖然我們不一定,也大部份不會在這一刻邀請我們的朋友來參加。卻希望在這一刻先讓我邀請各位,我們能一起在這年終歲末的最後一天來教會,為我們的家人,為我們的國家,為這片上帝所創造美好的土地,一起獻上我們的禱告。
邀請所愛之人
如果上週有拿個人代禱單的人,你一定會發現,卡片的背面有一個一個的格子,那是為了讓你填上你想邀請的人,在不同的時段中,你可以填入不一樣的人名。接著,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我們邀請他們,我們也為他們禱告。畢竟,真實的動工是上帝聖靈的工作。我們領受,我們傳揚,願上帝自己將屬於他的人帶進教會。可能有人以為上周發的是宣傳單,那也沒關係,外面還有不同的宣傳品,有更詳細活動介紹的卡片,有分類的書籤,你有多少朋友想邀請,你就拿多少,只希望沒有一個人會在這上帝所賜美好的聖誕節期失去進入教會的機會。
結論
我一開始提到了我與家人有一個特別的約會時間,我想我的孩子,目前應該還沒真的感受到那個爸爸要努力堅持才有辦法達到承諾,不過當他們長得更大,我相信他們必能感受我對他們的愛。我也提到了關於西方的感恩節,這是對於美國文化一個很重要的日子,雖然這往往成為一個鼓勵消費的大日子,不過也因為這個日子,讓西方世界能藉由這個日子能不斷自我反省。我經由小王子的故事,更是提醒大家關係的建立與時間有關。也從經文的脈絡我們明白了上帝藉由節期與我們的生命緊密相連。或許有人會說,有好多人,我每天邀請他,就算他來教會了,也不一定會相信上帝。不過請容許我邀請大家一起努力。不是努力讓人相信上帝,相信耶穌,乃是努力的用我們的生命成為我們所愛之人與上帝的關聯。每年的聖誕節,是表彰上帝願意與人們重建關係,因為罪所帶來的破裂,耶穌已經為了我們擺上自己。就讓聖誕節成為這愛的出口,就讓這聖誕的月份成為上帝施展大能的時刻。就算一時看不到成果,卻也讓我們繼續與上帝同工,為我們所愛的人禱告,並邀請他們,與我們一起見證這日子的美好。請容許我再說一次,我們不一定今年就能讓我們的福音朋友認識上帝,但是每年我們都邀請他們來參予這美好的時節,每年每年,讓我們的福音朋友們因著這個節期與上帝建立了連結,接著就是上帝的工作,那個打開生命的機會是上帝的工作。當上帝設立節期為要人們得著真實的益處。願全地都紀念主耶穌為我們誕生的那日。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愛,要不要理由?



講道內容
講題:愛,要不要理由?
經文:申命記七章6-10節,九章4-6節
主講:潘叡儀傳道師
時間:二0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經告訴我」,也有另一首歌是這樣唱「耶穌愛我,我也愛你,就是這麼簡單,喔~就是這麼簡單」,這些我們琅琅上口的歌,都談到上帝的愛,只要問主日學的小朋友,他們也都知道,上帝對我們的愛不會因為我們的高矮胖瘦,以及我們的能力而改變,甚至當我們犯錯,上帝的愛依然不會離開,這麼看來,上帝對我們的愛似乎是不需要理由的?
從今天讀的經文我們看到,上帝愛以色列人,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把比以色列人還要強大的民族趕出,不論是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亞衲族人等各個強盛的民族,都被驅離迦南地,不是因為以色列人夠強大、人數夠多,那時的迦南民族工藝發達、城邑堅固、人數眾多、勢力強大,以色列人靠自己根本無法攻取他們的城。聖經也告訴我們,也不是因為以色列人的義讓他們得到迦南地。
說到「義」,我們可以在申命記的經文中,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使人被稱為有義,可能是在聽爭執兩方的論點時,能做公正的判決:「你們聽訟,無論是弟兄彼此爭訟,是與同居的外人爭訟,都要按公義判斷。」(申1:16) 或是能遵守耶和華藉著摩西所頒布的誡命:「我們若照耶和華我們神所吩咐的一切誡命,謹守遵行,這就是我們的義了。」(申6:25) 又或是善待那些向你借錢的窮人,不要讓他因為抵押物品給你,而無法過活:「日落的時候,總要把當頭還他,使他用那件衣服蓋著睡覺,他就為你祝福,這在耶和華你神面前就是你的義了。」(申24:13)  但經文告訴我們,不是因為以色列人的義使他們能夠戰勝迦南地的人,所以剛剛說的事情也不是上帝愛以色列人的必要條件。
上帝對人的愛好像真的不需要理由?!
當我們知道,擁有上帝的愛不是因為我們為人夠正直、或是百分之百遵照耶和華的誡命生活,不是因為我們按公平對待人,也不是因為我們憐憫貧窮的人,更不是因為我們的長相、能力等外在的東西勝過別人。這種不需要理由的愛,的確讓我們好放心,因為我們知道,即使我們常常達不到標準,或是永遠比不上別人,上帝還是愛我們。
然而,說了這麼多愛,上帝的愛到底是什麼?
第七章這段短短的經文出現了三次愛,我們從這三種愛的原文(希伯來文),可以看到上帝的愛有豐富的層次:第7節的愛,
(hashak)中文聖經和合本翻譯作「專愛」,有戀慕、喜悅、意願之意(desire)。這個愛在舊約聖經中,有用在男女之間的情愛,也有用在上帝對人的愛,或是人對上帝的愛,強調彼此間的關係,我喜歡英文聖經不是用love一個字表示,而是呈現出一個動作,英文聖經的翻譯是:set his affection on you(NIV),或是:set his heart on you(NRSV),是上帝主動放置他的情感、他的心在人身上,這個主動的愛呈現出關係的建立,當一個人將一個東西交給另一個人,他們之間就有了連結,而上帝交出的是他的情感、他的心,這就是愛。上帝的愛是一種連結的愛,是建立關係的愛。
第8節中的愛,  (ahabah),中文聖經和合本翻譯作「愛」,在舊約聖經中除了描述上帝對其百姓的愛,在很多時候是用來描述人與人之間的愛,這個愛充滿感情,像是大衛與約拿單的愛,或是像雅歌中描述的愛情,這個愛讓我們看到上帝對百姓的愛充滿情感!
建立關係的愛,與充滿情感的愛,對我們來說都不難想像,我們與朋友、丈夫、妻子、男女朋友、教會的弟兄姐妹,也都是在關係中展現愛,也因為愛有喜怒哀樂等情感。然而,不論我們看社會新聞或是我們身邊的環境都會發現,不斷有離婚、分手、斷絕朋友關係……等事情發生,很多的關係會因為種種因素而不再有愛,難道說,一個建立關係的愛、充滿情感的愛還不夠?
愛,要理由!
所以,愛需要一個理由,讓愛可以繼續不改變。答案,就在第三個愛!
    第七章第9節的愛  (hesed),對我們來說很難理解,因為這個愛不是用「愛」一個字就可以說明清楚,hesed常常與上帝信實的屬性連在一起,信實就是守約、忠誠、講信用,所以hesed被稱為堅定不移的愛,也就是信實的愛!這種愛有甚麼特殊之處,可以成為讓愛繼續的理由呢?
    前陣子,我到電影院看了一部票房破三億的國片--《我的少女時代》,可能在場也有些人去看了,在這部戲中,女主角是一個平凡的高中女生--林真心,林真心喜歡上全校最受歡迎的男生歐陽非凡,林真心在一次意外聽到歐陽非凡跟校花陶敏敏的秘密,接著,她在喜歡陶敏敏的流氓學生徐太宇的脅迫下,兩人組成「失戀陣線聯盟」,決定要拆散歐陽非凡跟陶敏敏,幫助彼此追到心上人。林真心跟徐太宇合作的過程,一路跌跌撞撞、笑料百出,但卻萬萬沒想到對彼此動了心,雖然兩人都知道對方的心意,但他們終究沒有在一起。直到18年後,兩人再次相遇,徐太宇做了一件讓我流下眼淚的事情,我看到電影院裡也有很多人在擦眼淚,這件讓我流淚的事就是他「實踐承諾」!徐太宇在中學時代對林真心說:「我要叫劉德華唱給妳聽!」從男女主角十幾歲到三十幾歲,劉德華一直是大明星,誰會想到有一天,徐太宇會貼近劉德華工作,並籌辦劉德華的演唱會,而真的達成他答應林真心的事。儘管時空轉換,徐太宇一直惦記著他的承諾,帶著這個承諾活著,當他實踐這個承諾時,這份愛很美!
    雖然只是一部電影,但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確實會發現「承諾」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雖然說穿了,承諾不過就是「說到做到」,但從小到大,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次對別人沒有說到做到,也不知道被人這樣對待了多少次。小至約定的時間,大至關乎人生的承諾,人常常說到做不到,也因為如此,我們更容易被「說到做到」的承諾感動。上帝守約、忠誠、講信用的愛,就是「說到做到」的愛,英文翻譯作steadfast love,描述這個愛的恆久不變、堅定不移。這就是信實的愛。
    為什麼上帝對人的愛,除了要建立關係、充滿情感,還要加上信實?當我們讀申命記9章5節,就會發現,如果上帝趕出原來迦南地的居民,是因為他們的惡,那如果以色列人有一天跟他們一樣邪惡,或是比這些民族還要邪惡,上帝的愛不就不在了嗎?所以,上帝的愛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要穩固到,當以色列百姓人數不多、不強盛、不公義、不憐憫弟兄姐妹,他的愛還是不會離開!上帝的愛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要穩固到,當上帝對以色列的情感不再是喜悅,而是失望、生氣時,他的愛仍然不會離開。這個讓上帝的愛不離開的理由,就是上帝的信實。
愛的理由,是「信實」
    上帝愛的理由,是祂承諾了列祖,祂已經承諾,已經決定要愛。他與亞伯拉罕以割禮立約,應許亞伯拉罕會成為多國之父,亞伯拉罕的子孫要如天上的繁星一樣多,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要承受迦南地為業,上帝要做為他們世世代代的上帝;上帝承諾與以撒同在,對以撒肯定與亞伯拉罕的約定;上帝承諾雅各要生養眾多,有多國的民要從他而生,成為以色列族;上帝也在西乃山上與摩西及全以色列人立約,承諾以色列要成為上帝的子民,歸他做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
   「信實的愛」,也稱作「聖約之愛」(covenant of love),是出自上帝的約而來的堅定不改變的愛,希伯來文的「約」
    (berith),是指原本沒有關係的兩方,因為約的聯繫,而有緊密的關係,「約」的重要性,在上帝禁止以色列人與迦南地民族立約可以看出,「……不可與他們立約,也不可憐恤他們」(申7:2),上帝所趕出的迦南人是為非作歹、無惡不作的民族,他們不只在道德墮落,他的文化也充斥著異教習俗:占卜、觀兆、行邪術,甚至用火焚燒自己的兒女獻給假神。所以上帝嚴厲禁止以色列人與迦南民族建立一個堅固的關係。
上帝與人立的約,與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合約、契約」(contract)不同,「合約」需要雙方面同意,互相帶有條件,例如:到補習班上課,如果你繳學費,就可以領講義上課,一方付出金錢,一方付出教學資源,兩方都同意執行內容,這是一種合約關係。而上帝與人立的約,是一種不需要另一方同意的單方面承諾,是上帝主動開始這個約的關係,人不能洽商或是改變約的內容,只能選擇悖逆或順服。當然,上帝期待人是以愛跟順服來回應約,且委身在約中。
我們的人性比較抗拒「約」,而比較容易接受雙方協商後的「合約」,我認識一些在台灣用英文會話傳福音的國外宣教士,他們告訴我,剛來台灣時,他們的英文課都是免費提供,但是免費的結果,就是班上的人數從十幾個人漸漸變成個位數,甚至變成一兩個人,有時候還沒有人來,但是當他們決定要收費後,上課人數不但穩定,報名的人也比之前多。前後的不同之處在哪?
第一種方式,與上帝立的「約」有點類似,這些宣教士決定好要提供免費英文課,來的人只要回應這個約,委身在當中,就可以學習英文,而第二種方式,比較像是「合約」,在某個程度上,雙方達成一種共識後,才執行兩方都同意的內容。
我們抗拒約的原因,可能在於我們無法接受不用付出就得到的好處。這顯現在我們抗拒「聖約之愛」,上帝的信實保證了他的愛不離開,但我們活出的樣子,卻往往難以讓上帝信實的愛進入我們的生命。我們習慣隱藏自己的過錯、包裝自己的生活,不讓人看見我們的軟弱,到後來,連自己都欺騙了自己,信仰跟生活變得分開。我們帶著生命的問題,用忙碌的生活掩飾,我們可以在學校、在工作場合、在教會,像一個基督徒--像一個我們以為配得起上帝之愛的基督徒,我們以為要夠好、夠有義、夠強、夠正直、夠體面,才配得起上帝的愛。但是在夜深人靜時,卻很難不去正視自己黑暗的一面。
聖經中提到,以色列人是硬著頸項的百姓,他們三番兩次犯錯:不信上帝、試探上帝、拜金牛犢、埋怨、違背命令、惹上帝發怒……等,上帝清楚我們的惡,正如他也知道以色列人的惡一樣,如果上帝知道我們的惡,我們對他實在沒有甚麼好隱藏的,我們真正要注目的,是他的信實。因為上帝決定要愛,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地向上帝陳明我們的惡,在他信實的愛中認罪、被赦免,得到釋放。
若我們張開手接受上帝信實的愛,這份愛也能幫助我們給予弟兄姊妹這樣的愛。然而,給予信實的愛是會痛的,因為信實的愛,不能因為對方的好壞、成敗而改變,給予愛的人不只會痛,甚至會受傷。在舊約中,我們看到耶和華上帝因為以色列百姓的悖逆而發怒,但他繼續去愛;在新約中,我們也看到耶穌基督為了耶路撒冷的景況而哭泣,但他繼續去愛。  這是一種牽動情緒、為之流淚仍要愛的愛。
我有一個經驗,讓我去思想,上帝信實的愛像是怎樣。有一次我跟朋友去西門町逛街,有一位賣口香糖的阿姨走過來輪流拉著我們的衣角,要我們買口香糖,我當下馬上拒絕,因為我不想買我不會吃的東西,也不喜歡不認識的人突然碰我,總之,我就是不想買。但是我的朋友在猶豫了幾秒後,掏出錢來買了一條口香糖,這位阿姨就開心地離開了。我問我的朋友:「你有要吃口香糖嗎?」他說:「其實我沒有吃口香糖的習慣。」我又問他:「那你喜歡他的推銷方式嗎?」他說:「不太喜歡。」我朋友的答案完全沒有買口香糖的動機,無法說服我買口香糖,但卻讓我在當天整個晚上都還在想這件事。我在想:信實的愛也很像是如此!「喜不喜歡」、「方不方便」都不是上帝愛我們時會做的考慮,都不是祂決定是否要愛的標準,反而,這是我的挑戰,也可能是我們有些人的挑戰,就是我們會認為:「我可以愛人,只要我的時間夠方便。」、「我可以愛人,只要是我喜歡的對象,用我喜歡的方式。」、「我可以愛人,只要不會痛、不會受傷、不會流淚。」
我很喜歡德蕾莎修女講愛,她說:「去愛,去給予,直到成傷。」她還說過:「你的給予必得使你有所付出,而你所給予的不只是在你的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東西,你也將給予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或是你不想失去的,你非常喜歡的東西。」這聽起來好難,怎麼可能做得到!然而,領受上帝信實的愛不但讓我們向上帝敞開自己的黑暗,也讓我們有力量給予身邊的人信實的愛。
雖然《我的少女時代》沒演到這個,但我想,接受徐太宇信實的愛的林真心,也有滿滿的愛去愛人,雖然愛人可能會受傷、會流淚,但因我們是被上帝所愛,所以可以繼續去愛人。
申命記的背景,是上帝在以色列百姓要進入迦南地之前,與新一代的以色列民更新原來在西乃山所立的約,經過四十年的曠野漂流,以色列人經歷上帝的恩典,也經歷了自己過犯、面對挫折和失敗,當新一代的人要進入迦南地,摩西帶領他們回顧上帝帶領的歷史,並要他們以愛上帝、順服上帝來回應上帝信實的愛。
申命記的人稱很有趣,有些地方用單數「你」,有些地方是用複數「你們」,當上帝說「你」,就像是在對我這個「個人」說話,當上帝說「你們」,就像是在對我們所處的「群體」說話,這個群體的每一個人都不同、有自己的獨特性,但這個單數的「你」也像是在對整個教會說話,被視為一體的教會,也就是說:上帝對我說話,對我們說話,也對我們作為一個教會說話!是個人、是群體、也是整體。
做為個人、群體、整體,我們一同領受上帝愛的約,活在約中,這個約要長存下去,也要一代一代更新,使代代都過著敬畏上帝的生活。在我們和平教會新的同工團隊組成之際,我們也被提醒要再次更新與上帝的約:謹記上帝過去在和平教會的恩典,也不忘我們曾有的過犯,但與此同時,確信上帝信實的愛不因我們個人、群體、整體的過犯離開。
以色列是列國中最小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呢?上帝揀選軟弱、卑微、愚昧、不斷犯錯的人成為教會,成為祂的子民、祂的產業,做為一個教會,不論是牧者、長老、執事、同工、所有會眾,都也因著領受上帝信實的愛,而給予彼此這樣的愛。願我們每天領受上帝信實的愛,好讓我們擁抱彼此、接納彼此,為彼此生氣、流淚,但也繼續這份愛,正如上帝為我們做的一樣。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神的子民啊,你要聽!



講道內容
講題:神的子民啊,你要聽!
經文:申命記六章1-9節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十一月八日

一、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我們本週樂活讀經到了申命記,而今天我們讀的這段經文,特別在主日學紀念主日時會講到,可說是申命記中最熟悉的一段經文。然而,對信息分享者而言,如何帶領大家從孰悉經文中,再次聽見與看見上帝對我們的心意,是一個挑戰,卻也值得這樣做。因此,今天要用稍微不同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這段經文。牧師將用兩個角度,如同攝影時不同的兩個鏡頭,來看這段經文。  

二、首先,從歷史的眼光看,如同一廣角鏡

廣角鏡的眼光,就是可以看到很廣很大的視野,有整體了解的感覺。這跟歷史感也很有關。什麼是歷史感,簡單的說就是人從歷史的角度來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和處境。

1.問大家,你們何時何地會讓人特別感受到歷史感?在哪裡會讓人有更多的歷史感?可能是一些古老有歷史的地方。就像當來到耶路撒冷的哭牆邊,對於聖經中以色列歷史、耶穌被釘十字架、聖殿被毀的預言,以及主將在來的應許等,在長的時間中想到這些。或許我們在場的弟兄姊妹,從自己的經驗裡,像爬上萬里長城、走進歐洲的古老教堂、在仰望天上星星、閱讀歷史故事,走在延平北路和迪化老街、參加昨天許永基弟兄的告別式等,把自己和過去的歷史連結在一起,歷史感特別強烈。不知大家經驗中會想到什麼?

2.本段經文中存在著很深的歷史感,經文中所在地點在約旦河以東的摩押地,即將進入迦南地之前,摩西對著新一代的以色列百姓說話,重新講述一次他從上帝所領受的十誡和其他典章律例,並帶著他們回顧過去四十年來所經歷的種種事蹟。要他們聽從遵守,而且這是上帝從很早以前,就應許給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這種將大家從現在帶回曠野四十年、再到埃及做寄居和奴隸的四百年,甚至到更早的列祖那時代,就是那份的歷史感。

3.同時,除此之外,也有聖經學者提出,認為申命記雖然是摩西最後的講論,但整卷書成為現在樣式的編輯時間要往後推,因為當中所記載關於獻祭的規定,和先前出埃及記略有不同,比較像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在聖殿敬拜的樣式。進一步提出,申命記也可能是在南北國時期再被重新彙整編寫的,認為申命記就是約西亞王時代,在重修聖殿時發現律法書。當時約西亞王因此招集所有人聽讀這申命記律法書,再次和神立約,要一心一意遵行律法,並除去其他偶像,在列王記下22:25 記載著,從過去到後來,沒有一個王像他那樣全心、全性、全力歸向耶和華。這更增加我們對這段歷史的深度感,這卷申命記,原來已在不同時代中帶來重要又深遠的影響。

4.所以,歷史感是使人從歷史中去理解自己的一種眼光。在這基礎上,談到【信仰中的歷史感】,則是一種帶著應許的感恩和盼望,看見在每一世代中,雖有苦難皆蒙恩安然渡過,同時上帝在代代中都做新事。換句話說,信仰中的歷史感,是用信心的角度,從更寬廣的視野來看所發生的事情。一方面,看見上帝在歷史上經歷一件件的事件,很多甚至是苦難和戰亂,上帝卻都保守祂的子民安然度過。同時,上帝又很奇妙的有祂特別的安排。有了這份信仰的歷史感,會讓我們面對所在生活處境的各樣挑戰和難處,也會更有信心來依靠和盼望。

5.這段經文要人聽見甚麼?在上帝所賜十誡典章律例之後,是顯明上帝的全心愛人,以及祂也要人全心來愛祂。這份貫穿在整個人類的救恩歷史,從舊約到新約,讓我們更感受到上帝對人類的愛,而這位上帝,也期待我們可以用全人全心來回應祂的愛,成為討祂喜悅的兒女。

6.當我們這樣談論信仰中的歷史感,其實也不是那樣的抽象。這陣子有剛好在找一些自己以前的照片,跟大家分享這張小時候的照片,照片中的我是國小三四年級,活動是兒童主日學的校外活動,去淡水英專(也就是淡江大學的前身),這照片是在FB上有人傳給我的,我沒有照片,卻十分有印象這次出遊,當時應該是很期待。那時候的我,是剛剛來到兒童主日學沒幾年,我們家會進到教會,是因為父親高中時信主,到生病過世前在病床上受洗,要太太(我母親)帶小孩到教會。小時候沒有很多外出旅遊,那輔導後來成為教會的長老,而我曾成為少年主日學輔導,教過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宣道年會那天禮拜六,帶著他剛滿月的小孩來給我看,為他禱告。這讓我感受到信仰中的歷史感,三四十年就這樣過去,上帝的恩典串起好些人事物。當初照片中的我,應該沒有人想過會成為牧師,或以後我和這長老的兩個家庭的下一代,下兩代又會怎樣,信仰中的歷史感,是一種帶著應許的感恩和盼望。這是我們家的故事,那你們呢? 透過歷史的眼光看見這一切,活在更深刻的歷史感之中,每一天生活就會不一樣,遇到的苦難也能放在更遠的時間中來經歷和理解。

三、從信仰群體的日常生活來看,如同一放大鏡

今天除了從信仰的歷史感來看,有如廣角鏡的眼光外,另一個相反的眼光,是像放大鏡一樣,帶我們看見在信仰團體中實際生活。

1.這段聖經在釋義時,都會提到shema示瑪這個字,
希伯來文『聽』的意思,要提醒以色列人要注意聽。後來逐漸演變為猶太人每天唸誦三段聖經經文,統稱為「Shema」(示瑪):申命記6:4-9,申命記11:13-21,民數記15:37-41。同時也有示瑪的衍生物,包括1.門柱上的經文盒、額頭上配戴經文匣等。

2.以門上的經文盒為例,是將此盒的頂端由外向內,斜斜固定在每一棟房屋(除洗手間以外)右側門口的門框上,象徵上帝與他的話進入這個家中。每一位離開或進入此門的人,都要以手觸摸經文盒,再以此手,碰觸自己的嘴唇。藉此動作,提醒自己那《示瑪》和「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的命令。我們看見這些,會覺得有意思,因為他們是這樣在實踐舊約聖經中的教導,也會讓我們受激勵。我曾參加以色列旅行時,看到這經文盒,有同行的人買回來,但我相信應該沒有人在家門口裝起來,照這來進行。這讓我們看見,本段經文的焦點,是從物品轉到群體--在信仰團體中被教導和談論的重要。重點不在那些掛在門上或額頭上的經文盒,而是在信仰團體中,形成怎樣的氛圍和習慣,讓人可以受到培育。

3.小結—由上面所談的,你是否同意,我們個人的信仰就在歷史眼光和信仰群體的日常生活之間,在這兩者交織下被建造。

四、那在我們和平教會呢? 從歷史的眼光和信仰群體落實再在日常生活裡來實踐,那個上帝的聽見,我們又觀察到什麼?意義為何?

1.新任長執團隊的就任。今天第二堂禮拜中新的長老執事要就任,從歷史的眼光看,上帝在教會中興起長老執事和牧師們同工,對個人而言,相信每一位被選上的長執,對這職分也有所期許和立志,牧師鼓勵、也提醒每一位用歷史的眼光看自己。當然在這世代交替之間,上帝透過你,也會帶來新的氛圍和新的學習,同時也更新的一代正在被培育中。當然我相信也有挑戰,但從信仰的歷史感中,會有帶著應許的感恩和盼望。

2.第二個部分看到,今年宣道年會之後,我取了一個叫「許和平」,是誰?有在我們當中吧?他是:「許和平(一個未來)」。這在週報裡會寫,他不是一個名字,年輕人用他的方式寫的。在今年的宣道年會,談到青年的主題,透過不同的講員分享。我也看見在不同團契、小組當中,有許多討論。也有些年輕人剛好在這階段的時間點,他們想了一些問卷,來表達對教會的關心和熱情,用他們的方法,自己自發地做了問卷,想問問大家你對和平教會有什麼樣的瞭解、看法、建議。他也希望透過問卷的過程裡,找到一群人願意投入在教會怎樣的服事裡。當然,這過程當中詢問了我,我也給他一些意見,剛好在宣道年會之後。所以後來,在一些年輕人的熱情、用他們的方式和想法來準備。後續就為宣道部所接納,成為發問卷的單位,不是完全的制度化,但卻看見那份愛教會的心,並要將結果整理,在今年12/5事工研討會時讓教牧團隊及長執同工們做參考。同樣看見上帝在每一個時代中做新事,在熱情、衝撞中,卻也有新的可能性,讓青年的聲音可以被聽見。

五、結論

1.神的子民啊,你要聽,要聽見什麼? 在我們的時代中,實在有太多太多的聲音和資訊,讓我們真的不知要聽什麼? 在這段經文中,透過摩西用生命的陪伴,以及上帝的大能,得到說話被認真聽的資格。耶穌也是,用他生命的陪伴,以及上帝的大能,讓他的話有被認真聽的資格,以至於在特定的時間中,許多人的耳朵被打開,被一句話、一個行動所影響甚至改變。有傳的,有聽的,才會有真正認真去行的。

2.在我準備今天經文,也思想來到和平的這段時間,我看見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歷史和個人的交叉點,也站在一個信仰的團體之中,讓我們有機會細細思量和聆聽。我要大家再一次思想,在上帝歷史計畫中,祂帶領我們來到和平教會,你可相信有祂偉大又美好的安排?而那種安排在信仰的歷史中,也將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對我們家庭而言,來和平也快滿一年,過去一年在交接傳承中,而新的一年,則是領受往前的使命,在今天下午的長執會裡,也要先和長執分享新一年的目標,並和大家中將目標具體化。我相信向前的過程,不只在長執會中,也在每天點點滴滴的應對進退中,在主日禮拜傳講的信息中,我樂意在此,和大家一起同工,因著生命陪伴生命,得到說話被認真聽的資格,並依靠上帝的大能力,將歷史中的信仰內化為信念、習慣和實踐。

3.讓我們一起實踐,讓和平教會透過樂活讀經、喜愛禱告、分享信仰、團契小組中關懷、帶領人來教會,讓這裡成為一個更自然而然地流露並分享信仰的地方。在這裡,每一個年齡層的人有適合的團體可以參與,在這裡,也是一個可以分享彼此榮耀的地方,因為那是上帝透過不配的人,成就他美好的事。不在那當中造成嫉妒、或是互相的爭競。在這裡,我期待有一天,當我們看見從和平教會成長小朋友,一步步成長的時候;當他們能夠自然而然流露出樂意跟人分享的行動時,我們真的可以說,感謝上帝,因為那個我們一起說「成為萬民的祝福」,已經透過在這裡所形塑的許許多多,一個信仰團體的氛圍,讓從這裡成長的小孩,他們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在那時,或許是一張一張以後十年、二十年的照片;當我們再次看的時候,可以滿心感謝上帝,我們一起陪伴了一代接續一代,讓「成為萬民的祝福」這和平教會的異象,在我們手中越來越具體。讓我們一起預備代代相伴、一路跟隨耶穌向前走。你願意嗎?我對主說,我願意、我們願意。
默想與行動

1.信仰中的歷史感,如何幫助你我更看清楚自己目前的角色和處境?我們又要如何回應愛上帝和愛人的應許?

2.關於信仰群體中的代代相伴,你可願有份在這重要的陪伴和傳承中?請為自己禱告並和教會的弟兄姊妹一起討論可以做些什麼。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你,因為我們從歷史的眼光當中看見,你從人的眼光,選召了我們。父神,我們思想自己所處的位置,求你常常將這份眼光,放在我們心中。父神,我們也感謝你,在和平教會這個信仰團體當中,有許多美好。或許有些我們覺得還不足、不夠的地方,但主你一樣要使用我們這樣的瓦器,卻因著是你的大愛,我們得到改變。親愛的天父,就求你帶領我們在場的每一位弟兄姊妹,常常用這樣的眼光,看見自己我們可以怎樣參與在這裡面,來回應你對我們的愛。讓我們能夠常常聽見、看見,主你在我們生命當中,那偉大又美好的計畫。甚至在一代一代裡,在我們子子孫孫當中,就因著我們有所不同。父神我們要說,主我願意,請幫我們。求你上帝的靈引領保守帶領。父神也特別為我們當中,或許有好幾位他們的生命處境,是在一個困難、挑戰當中,主也求你透過今天的信息,開啟他們的眼睛,看見主你依然還是那位在歷史時代中作主的主,你要在時代當中做新的事情。謝謝主,我們感謝你,請你繼續對我們說話,我們要聽,這是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人人都知道的事



講道內容
講題:人人都知道的事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六章19-27節
主講:鄭仰恩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十一月一日

在今天所讀的經文中,保羅在猶太分封王亞基帕(Agrippa)和總督非斯都(Festus)面前述說自己的信仰經歷以及為何擔任使徒職份的過程,也包括了他的大馬士革經驗。亞基帕王二世是殺害伯利恆嬰孩的大希律的曾孫,是處死雅各、被蟲咬死的的希律亞基帕一世(徒12)的兒子。在這場對話結束後,儘管在26.28我們讀到亞基帕如此回應保羅:「你想用幾句話就會說服我作基督徒嗎?」,意指保羅的見證可能沒有成功,但保羅的這一段敘述對我們卻相當具有啓發性。  

一、保羅這個人
在大馬士革事件之前,保羅大多使用他的希伯來名「掃羅」(Saul),「保羅」(Paul)其實是他的希臘名字(Paulus)。根據腓立比書3.5-6,他是猶太人,屬於便雅憫族(取名掃羅就不奇怪了)。但他的家庭可能是曾經流亡外地的猶太人,因為他出生在西西里亞省的大數(Tarsus)。
根據使徒行傳22.3,他可能從小就跟隨父母遷到耶路撒冷並在那裡長大,並立志成為法利賽派的拉比,研究古老的猶太經典。他自己提到,他是在猶太「希勒派」(Hillel)學者/拉比迦瑪列門下受教。

關於保羅的長相,他自己曾說「外表平凡,言語粗俗」(哥林多後書10.10),根據他的告白,他應該沒有結婚(哥林多前書9.4-5),他曾說自己的職業是「製造帳棚為業」(使徒行傳18.3)。

在大馬士革事件之前,他原本是傳統猶太教裡迫害新興基督教團體的大將,甚至認為迫害基督徒是「為上帝、為律法大發熱心」。在今天所讀經文之前,他自己這麼說:「我從前也相信應該盡力反對拿撒勒人耶穌。我在耶路撒冷就這樣做了。我從祭司長得了權柄,把許多信徒抓來坐牢;不但這樣,他們被判處死刑,我也贊成。此外,我在各會堂多次對他們用刑,強迫他們放棄信仰。我非常厭恨他們,甚至到國外的城市去迫害他們。」(徒26.9-11)
結果,接下來就發生了非常戲劇性的大馬士革事件,這可以說是保羅自己最刻骨銘心的「悔改經驗」(conversion experience)。在使徒行傳9, 22, 26這三章裡有大致相同卻又稍微不同的記載和描述。簡單來說,在和復活的主耶穌基督相遇之後,他那在宗教經驗上原本自以為是、自我中心的「自我」從趾高氣揚、洋洋得意的心態中被震盪出來。徒26.14有一段特別的記載:保羅聽見一個聲音,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迫害我?你像牛用腳踢主人的刺棒,反而傷了自己。」

在大馬士革事件中,掃羅是一個「自我」被拆毀的人。

接著,在徒26.16-18,我們讀到耶穌對保羅說:「你要見證今天所看見有關於我以及將來我要指示你的事。我要從以色列人和外邦人手中救你出來,差遣你到他們中間去。你要開啟他們的眼睛,使他們從黑暗轉向光明,從撒但權勢下歸向上帝,好使他們因信了我而蒙赦罪,並且在上帝的子民中有他們的地位。」

經過大馬士革事件,保羅是一個「自我」被重建的人!
從此,保羅成為福音的使者,更是外邦人的使徒,他也一再為自己的使徒職份辯護(加拉太1.17-2.1) 經過三次的宣教旅行,他在小亞細亞、敘利亞、希臘、羅馬等地建立教會,後來甚至可能遠至西班牙宣教(參羅馬書)。
另外,他也撰寫許多書信(今天學者通稱「保羅書信」,新約聖經中至少有十封左右是比較不具爭議性的),內容包括信仰教義、倫理教導、教會生活等,因此他可以說也建構了最初的基督教神學。
使徒行傳最後記載到保羅抵達羅馬,卻受到優厚待遇,在結尾的28.30-31如此說:「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住了兩年。凡來訪問的人,他都接待。他大膽地宣揚上帝國的信息,教導有關主耶穌基督的事,沒有受到甚麼阻礙。」。
根據優西比烏(Eusebius)的記載,保羅和彼得都於公元64年在尼祿(Nero)皇帝手下遇害,死於羅馬。

如何把握機會分享見證:

今天的經文提到保羅向當時猶太人地區兩位最高的行政首長:分封王亞基帕和駐在該撒利亞的總督非斯都,分享福音見證的過程。他在26.22所說的話是很有意思的:「直到今天,我蒙上帝幫助,能夠站在這裏,向所有高貴和低微的人作見證。」確實,保羅總是把握各種機會、面對各種不同對象,分享自己的見證。

事實上,保羅後半生所投入的信仰見證工作,可以說和他的三個身份有關。

首先,當然是他的猶太人身份,因此,我們清楚看到,在他的宣教過程裡,他的首要優先對象總是猶太人,他到每個城市,總是先到猶太會堂去分享基督教的信息。在羅馬書9-11章,他也清楚表達他對猶太人(也就是他的「骨肉之親」)的關懷和委身。

接著,保羅的第二個身份是受到希臘化教育的人,可以稱之為「希臘文化人」。剛剛提到,保羅出生於大數,是僅次於雅典的希臘化大城。換句話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保羅可能也受過希臘化的教育,精通希臘文學、哲學,特別對大數當地盛行的斯多亞派(Stoics)的思想最為熟悉。因此,一有機會,他就會將他的希臘文化素養show出來,在徒17.16-34我們讀到他對希臘哲學家的演講和試圖對話的過程。另外,腓4.11-12也展現出他的斯多亞倫理觀。

關於前兩個身份,很多學者也指出,正因為保羅精通猶太和希臘這兩種文化和思想,他成為建構基督教神學的最佳人選。

和我們今天的經文比較有關係的是保羅的第三個身份:那就是羅馬公民。在徒16.37和22.25-29這兩段經文裡提到,因其父親之故,保羅生來就有羅馬公民的身份。學者指出,很有可能保羅的父親曾經擔任過傭兵,因此獲得羅馬公民身份,但也有其他可能。這個身份或許有點敏感,因為很快地羅馬帝國就和基督教開始產生緊張甚至敵對的關係,但它卻給了保羅人生最後一個階段的見證機會。

各位弟兄姐妹,上帝給我們怎樣的身份和生活圈子呢?在家庭、在社區、在職場、在公共場所、甚至在政治舞台?或者在社會的邊緣、在弱勢團體、在被排斥的群體?在社會最需要的人當中?

請記得保羅的見證:「直到今天,我蒙上帝幫助,能夠站在這裏,向所有高貴和低微的人作見證。」。

二、人人都知道的事

在今天所讀保羅的見證中,最精彩但往往被忽略的一段話就是徒26.26:「我所說的話是真實無偽的。王也知道這些事,所以我對王大膽直言;相信每一件事王都注意到了,因為這些事是人人都知道的。」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在當時的社會處境中,基督教的傳播是一個「公共事件」(public event)。當保羅被當時加利利的「傀儡王」亞基帕審問時,保羅激烈地為自己申辯,以致於非斯都大人認為他發瘋了,他提出辯解:「這些事是人人都知道的(不是在背地裡作的)」,意思是說,你知道我們這個信仰,並不是發生在一個隱私的場所(“this was not done in a corner”,見NRSV)。確實,信仰不是發生在一個隱私的角落,基督教之所以會為人所知,是因為它發生在公共的領域。基督教的這個「公共」特質是了解教會的起源和發展的關鍵。

其實,自從保羅在大馬士革歸信耶穌以後,他就不斷地受到猶太人的逼迫,想要殺害他。自從第一次傳道旅行開始,他們在安提阿受到「當地有地位的人士以及外邦上流社會歸信上帝的婦女」的迫害(徒13.50-52),同樣的事發生在以哥念,然後在路司得等地(徒14),在腓立比,被控告「擾亂我們的城,提倡違法的規矩」(徒16.20-21),到了帖撒羅尼迦,他們被猶太人帶到地方官面前,並稱呼他們是「這班擾亂天下的人!」(徒17.6),後來經過雅典,一路經過以弗所、馬其頓、希臘,最後到耶路撒冷。其實,連在耶路撒冷,在正式的審判中,保羅仍然被控告為:「這個人是危險份子,在全世界猶太人當中製造亂事,又是拿撒勒教派的一個頭目,連聖殿也要褻瀆。」(徒24.5-6)

這樣看來,一路上,在東地中海世界裡,保羅不斷地在「攪動世界」,造成猶太人、羅馬帝國領導者的困擾,他是一個「麻煩製造者」(trouble-maker)。他如何攪動呢?其實很簡單,就是不斷地宣講上帝的話,不斷地見證基督已經復活的信息,他也一再表達,為了這個使命,他已經預備心,願意付出性命(在以弗所的臨別贈言中(20.17-25. esp. 23-24),他提到在各城市裡,聖靈都指示他,有監獄和災難等著他,但他不以性命為念。)

台灣的宣教故事裡也有許多相類似的故事,讓我們舉一個最初的例子:在杜嘉德的陪同下,馬雅各醫生(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於1864年10月前來打狗訪問,再於次年5月29日登陸打狗,連同漳州傳道陳子路、醫療助手(配藥生)黃嘉智、僕人吳文水等一行五人,得英海關吏馬威廉(William Maxwell)好意,在當時的台灣府城(台南)大西門外看西街租其屋,前半為佈道所,後半為醫館和藥局,6月16日開始傳道並施醫,該日為台灣宣教紀念日。馬雅各的醫療傳道非常有效,頭十日中就有每日50多名病患的記錄,也有高長(1837-1912)成為宣教第一粒果實。同年7月9日(禮拜日)全城人心動搖,欲往看西街拆厝,暴民包圍投石,在道台親臨處下,馬雅各於12日撤退到旗後(洋商會聚處,有英國領事館)。在旗後(文獻中往往通稱「打狗」 – Takao)開始醫療傳道,1866年6月建立台灣頭一間長老教會禮拜堂,掛牌「耶穌聖教」,聚會人數在50人左右。

不過,現今許多神學家提醒我們,基督教在當代所面臨最大的危機就是它的隱私化(privatization of Christianity),基督教變成私下才能說的事情,我們無法在公共領域表達基督教的信仰。然而,兩千年來,基督教從來不是一個隱私的信仰,它一直在公共領域中發揮功能。


二次大戰時,參與對抗納粹政權的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就是公共神學的一個典範。他在被處死前幾個月,從獄中寫信給他的好友貝特祺(Eberhard Bethge),信中回想自己十三年前在美國讀書、教學時,碰到一個法國神父,在一次分享中,兩人討論未來的人生要做什麼。這個法國神父對他說,他希望成為一個聖徒。潘霍華說,他印象深刻,但並不同意,然而他尊重這位神父的選擇。而他呢?他要做什麼?他的回答非常簡單:「我希望能學習擁有信仰」(I should like to learn to have faith)。當時,他無法體認這兩者之間的巨大差別,也還以為可以藉著過神聖的生活來擁有信仰。十三年後,身處獄中,他才更深地體認到:「只有徹徹底底的生活在這個世界裡,才可以擁有信仰。」於是,他選擇面對那個時代,投入在那個時代的風暴中。

由此觀之,生活在現今公民社會裡的基督徒,我們該如何發揮信仰見證呢?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就在於「公共領域」。基督教應該在公共領域中發揮功能,如果信仰只是一種隱私,是個人內心世界的事情,是屬於自己的,甚至是教會圍牆裡面的,那麼,這個信仰就不是一個公共的信仰,不是一個public faith,這個信仰就與公民社會無關,教會和基督徒就無法投入其中。

其實,今天的經文也在提醒我們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基督教的本質是什麼?有趣的是,翻開許多基督教概論或是基督教史的書,許多作者指出:基督教是一個「將世界大翻轉的宗教」(a religion that turns the world upside down)!但願上帝幫助我們,在我們的時代,讓基督信仰成為「人人都知道的事」!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新興中教會


講道內容
講題:新興中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章36-47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I.引言:新興教會與新興中教會 (Emergent vs. Emerging Church)
兄弟姐妹,大家平安。非常高興回來與大家一起敬拜上帝。這次宣教年會的主題,是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的潮流裡用生命影響生命,而我負責向大家介紹最近在世界教會之中,有一個運動,叫新興中的教會。
在一個霧氣迷漫的湖面上,一開始看不到什麼東西。但是當霧漸漸散去時,在湖面上的教會便漸漸顯現。這是一種霧裡浮現的景象。而Emerging 這個字,就是指它沉在某個東西裡面,或是在一個東西裡面,但是現在它漸漸顯現、浮出的意思。只是,單純從水裡浮出來,應該不會對水造成影響。可是我們現在所說的Emerging,卻是會對本來的架構產生破壞。接下來,我們來看帝王斑蝶如何破繭而出的影片,或許能表達出Emerging的意思。
影片中的蝴蝶,本來隱身在花生米大小的繭中,當它覺得呆在那裡面不行,生命無法與外面互動時,它需要突破這個原本包住它的東西。原本它的生命是捲曲起來,突破後開始展開它的觸鬚、翅膀、腳,並且振翅,一直振翅,直到飛走,一個新的生命於焉產生。這個就是The Emerging Monarch Butterfly。而新興中教會,正是一個教會需要改變、需要轉化的一個故事,是因為一些年輕人及傳道,察覺現在是後現代的時代,宗教也進入新紀元的宗教,而教會還停在原本的樣子,這樣將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甚至消失,因此他們非常努力想改變、突破。破繭而出,需要將繭破壞。所以,在現代教會界裡,新興中教會受到很大的批評,到目前為止接受他們的人沒有很多,通常是年輕人接受程度較高。
首先需要先說明Emerging 及Emergent,雖然它們指的都一樣,但卻不完全相同。Emerging Church我把它翻譯成新興中教會,而Emergent Church則翻譯為新興教會。Emergent的意思是指一個新興、新的開始。Emerging Church目前在全世界有五個潮流,而Emergent是其中的一個。Emergent Church,是從美國開始,而Emerging是從紐西蘭開始的。他們不是完全一樣,不過都是面對教會需要改變,只是哪裡需要改變,卻不盡相同。
新興中教會的代表人物是Mark Pierson(1929年生),他是紐西蘭浸信會牧師,因為見到教會主日年輕人越來越少。他研究後發現年輕人來聚會得不著任何東西,聚會內容無法吸引他們,所以就選擇離開教會,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當基督徒。1989年倡議教會的聚會需要更新、改變。後來就發展成為新興中教會(Emerging Church)運動,從紐西蘭開始擴展到英國、美國及全世界。
在2003年有美國三位領袖開始Emergent Villiage後來也被稱為Emergent Church,有一些人提議是否要有信仰告白、教條,以便讓別人知道我們是怎樣的教會,我們相信什麼。因此,召聚大家開會,開始寫他們的介紹。這樣進行了五年,他們警覺到早期的教會,就是這樣而有總會、教皇、組織,結果變成一個繭把自己綁住了,而今我們又開始作同樣的事情,這不就是我們一直覺得需要打破的嗎?於是,他們解散組織,僅留下一個部落格,讓任何對現在教會問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在這個平台,發表意見。當然這也造成部落格裡各種主張都有,非常紛亂。但他們認為,這就是新興中教會的一個特色。新興教會Emergent Church其中一位代表人物Brian McLaren(1956年生),也在美國建立一個教會Cedar Ridge Community Church,他的神學在目前所有新興中教會裡是最前衛的,所以受到的批評也最大,有人甚至說他是魔鬼。
II.現代教會的問題 (The Issues of Modern Church)
為什麼這些年輕人想要改變教會?到底是什麼樣的問題不解決,教會就會消失?以下我整理出來至少五個問題。
1.聖經是絕對真理 
第一個問題是現代教會認為聖經是絕對的真理。這一點不對嗎?上帝的話不是真理嗎?不是絕對的嗎?耶穌基督的禱告不是說:「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約17:17)可是,上帝的話需要經過牧師傳講,會友才會明白!這樣,牧師說的就是上帝的話嗎?保羅對提摩太說:「你當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這裡說的按著正義分解真理的道與上帝的話,是不是一樣?提摩太所說的就是絕對的真理,還是提摩太所說的只是他對絕對的真理的個人了解?這兩者是不同的。然而,在現代教會裡認為牧師講的道就是真理。所以現代教會非常重視,探究原本聖經原作者的唯一原意義是什麼?因為那就是真理,是聖經真正的意思,而這種的研究聖經稱之為釋義(Exegesis)。例如:創世記如果是摩西寫的,我們需要看摩西的意思是什麼?應該這個意思就是聖經的意思,也是上帝要讓我們知道的、絕對的,惟一的。這個是現代的觀點。現代科學的時代也是如此,世界的現象只有一個是對的,就是科學。
2.信耶穌得到永生
再者,什麼是福音?就是信耶穌得永生,「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6)這個有問題嗎?問題在於什麼是永生?是死後上天堂享受永遠福樂嗎?信耶穌,是與生前沒關係,是與死後不下地獄有關係?這是耶穌說這話本來的意思嗎?
耶穌基督將死之前,有二個與他同釘十字架的犯人,一個嘲笑耶穌,一個說,你怎麼可以這樣,並轉頭向耶穌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23:42-43)這個是永生嗎?若是,那麼這個犯人是賺最多的人,因為他一相信,就死了,立即進入天堂。因為信耶穌,如果是死後進天堂,最好的就是將死的前一秒鐘信耶穌。不然太早點相信,要聚會,又要奉獻,還要注意引誘,不可以犯罪……,哇啊!作基督徒真是歹命。所以,最好死前一點也不知道基督教,照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快死的那一秒才信耶穌,這樣生前已經盡情享受,又因信耶穌死後得著永生。我稱這為自私的投機客。所以,我們傳的是死後上天堂的福音嗎?
3.信耶穌是神兒子
第三是,信耶穌是什麼意思?要如何信?是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救主,這樣嗎?「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20:31)從這段經文可知,信有兩個要點,一是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一是相信耶穌是基督。「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16:16、23)所以,彼得兩點都信了。不過耶穌接著又說:「你知道基督是什麼意思嗎?要被人吐口水,會被人打,會失去生命」時,彼得說:「千萬不可。」所以,他有信嗎?他有信基督嗎?還是,他只是信關於基督的一句話而已?若只相信對有關耶穌描述的認同(Ascent to Descriptive Proposition About Jesus),就是相信耶穌是上帝,相信耶穌替我死,相信耶穌……,相信這些關於耶穌的話,但是耶穌這個人與你卻一點關係也沒有。這就是信的問題。
4.肉體敗壞靈得救
第四是敬虔的問題。現代教會敬虔派教導,不只是信,還要過敬虔的生活,要操練敬虔、要靈修、親近主、背聖經。這個不好嗎?聖經不是說:「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前4:8)但是這就將身體跟靈命作出區分,顯示靈命比身體重要。為了對抗世俗主義輕視靈命的態度,教會變成過度強調靈命忽略身體,這是現代教會另外一個問題。他們藉著耶穌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而過分強調靈性的部分,忽略身體的部分。所以對於有關實質上,我們身體,我們人在世界上所面對的問題就比較忽略,因為就認為傳福音救靈魂比較重要,這種觀念在教會中,就漸漸產生出來。
5.天地終被火焚燒 
第五,是關於我們所處的這一個天地的問題。「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彼後3:10),聖經說,將來這個物質的世界會被火燒,我們在地上只是客旅,只是寄居的,我們的家鄉是在天上。「……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來11:13,16)所以,這世界、這地球,只是暫時居住的地方,不是永恆的家鄉,因為永恆的家鄉在天上。而且,上帝將來會用火來燒這世界。這種叫作客旅心態不想永續經營,所以,就產生搶救靈魂忽略社會文明的很多問題,這也是一個現代教會的問題。
III.新興中教會努力 (The Effort of Emerging Church) 
面對這些問題,新興中教會的這些年輕的牧師跟弟兄姐妹,努力地面對及提出改變。
1.模糊不清且有限
首先,現代教會提出聖經是絕對的真理,這點大家都認同,只是我們現在問題是用銅鏡看聖經,所以一個絕對真理,也會被我們看得歪歪的,是吧!「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林前13:12)去博物館看過用銅作的鏡子,就知道怎麼照,怎麼歪,沒有辦法清楚照出一個真正的臉,是模糊不清的,所以保羅說:「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聖經是絕對真理,但是與人的模糊與有限加起來,就不是那麼絕對了。沒有人可以把聖經看透、看清楚,保羅甚至說:「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甚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2)所以,從前主張「釋義」(Exegesis),要找出原本聖經原作者原來惟一的意義,現在他們轉而強調,這本聖經對今天的我有什麼意義?除了知道原作者的意義之外,聖經對我,一個在台灣基督徒來講,有什麼意義?就即是「詮釋」(Hermeneutics)的問題。所以聖經研究從釋義轉變為詮釋。詮釋強調當前處境下讀者所領受的意義,因為這對讀者才有意義。並非否認,或是不重視原作者的意義,而是進一步確認,對讀者當下的處境,聖經這段是什麼意思?所以不是把聖經絕對化。
2.生發仁愛的信心
第二,信耶穌得永生,我稱之為加法心理學,或是加法神學。亦即,信耶穌後,除了擁有本來的,還多了永生。可是,保羅說:「信,必須要信到產生愛心,這個信才有用。」在基督受割禮不受割禮無功效,這些禮儀沒有用,有用的是生發仁愛的信心。「原來在基督耶穌裏,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6)也就是,信心必須產生出愛心,才是真的信心,不是口裡說我信就好。產生愛心,就會關心周圍的人。因此,一個真正相信耶穌的人,是會願意注意周圍需要的人。我很喜歡撒該的故事,「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路19:8-9)撒該那天晚上接待耶穌到他家裡,我相信他是真的相信耶穌。因為,當他表示願意把財產的一半分給耶利哥城的窮人時。對於這個愛心的表現,耶穌不是說:「撒該,你很有愛心,所以你得救。」而是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耶穌從撒該愛心的行為,指出他心中真實的信心,且是能夠生發仁愛的信心。
所以,在新興中教會,他們認為一個人是否相信上帝?要看是否關懷周圍的弱勢族群?是否有愛心的表現。他們的焦點從將來是否得永生,轉到現今是否有愛心。從主張死後上天堂享受永遠福樂;轉為強調生前願意愛弱勢分享上主恩典。角色上,從一個自私的投機客,變成一個慷慨的愛鄰舍。
3.更新變化作活祭
第三,現代教會教導相信耶穌,就是信耶穌是神的兒子。新興中教會認為,不單如此。應該是相信「耶穌這個人」,而不是只有「關於耶穌是……」的這句話。這兩者是不同的。真的相信,就像那隻蝴蝶一樣,生命因著耶穌的愛整個改變,也就是生命更新變化成為活祭。「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2)這是信的一個基本表現。雅各書也提到,魔鬼也信,卻是戰驚。「你信上帝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雅2:19-20)所以,我們的信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現出來的,那才是真的信。所以教導從對有關耶穌描述的認同,轉成對耶穌本人命令的順服。不是同意(Ascent),而是態度(Attitude),是對耶穌這個人的態度,決定你是不是真的信耶穌。
4.與受造一同嘆息
第四,關於重視靈性忽略身體的這個問題,耶穌說:「你要愛神,不能只有用你的靈命去愛神,你必須要全人、全心的去愛神。」所以是「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可12:30)心是感情,性是意志,意是理性,力是行為。「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16:9)所以,新興中教會的弟兄姐妹認為真的相信上帝、愛上帝,他的表現是全人的,不會只是強調靈命,只關心人的某一部分,而忽略生活處境的現況。所以,不應該過度強調靈命忽略身體,因為,上帝賞賜的是身心靈全人的祝福。
5.天地一切都更新
第五,關於天地被火焚燒的問題。燒,是指燒光,還是燒淨?這是一個詮釋的問題!本以為燒是指燒光、燒完。但新興中教會主張,不是燒完,而是像金子,把它放到火裡面,燒掉髒的東西,留下純金。」所以,這個「燒」是煉淨,而不是燒毀。這個詮釋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如此說來,這個上帝創造的天地宇宙,不是會「過去」,而是會被「更新」。在啟示錄中也這樣描寫,「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啟21:1、5)我們若看彼得後書三章,會覺得世界末了就是全部被毀滅。但是看到啟示錄廿一章卻有不同景象。新興中教會認同世界末了時,天地被火焚燒,但他們主張是「燒淨」,而不是「燒毀」。所以過去是搶救靈魂忽略社會文明,現在則是見證福音,同時還要關心正義公平。「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創1:28)要好好地當管家,過去想當客旅,不想永續經營,現在要作忠心的管家,要照顧生態家園。這是我們的家,不是旅館,我們要好好地經營它。這個在神學上,我覺得是有很大的不同。
IV.使徒新興中教會 (The Apostolic Emerging Church) 
回到聖經,我們來看使徒新興中教會。我認為重點不在於神學的爭辯,而在於是否讓人真的因為聽到耶穌基督的福音,然後產生悔改,悔改以後真的在生活上表現出跟以前不同。
1.高舉釘十架耶穌為基督與主
新興中教會的開始,是把耶穌基督對我們的關係表達清楚。「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地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2:36)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是,耶穌不是槍斃或打針而死的,他是被釘在木頭上,之後從地上把他抬起來,讓他不在地,也不在天,而是立在這之間死去。耶穌曾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12:32)在此有三個舉起,第一個舉起,是羅馬兵把耶穌舉起來,使他死在十字架上,因為他是死刑犯。第二個舉起,是他死掉之後,上帝從墳墓裡面再把他舉起來,就是上帝高舉他,變成是基督是主。「上帝且用右手將他高舉,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徒5:31)那個主就是君王,那基督就是救主,然後把悔改赦罪的恩賞給我們。第三個高舉,是保羅把耶穌基督高舉的時候,福音就被傳開了。「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加6:14)所以,耶穌釘在十字架上被舉起,我認為有三重意義,第一個是羅馬高舉十字架罪犯耶穌,第二個是天父高舉復活主君王上主,第三個是保羅高舉十架主救主基督。被高舉的耶穌有三個身分,一個是罪犯耶穌,一個是君王上主,一個是救主基督。
2.悔改受洗罪得赦並領受聖靈
在教會,我們同樣必須將這三重意義都高舉,第一個是深知耶穌為我們的罪,被當作罪犯釘在十字架上;第二是已死的耶穌復活,被上帝高舉,將來要作君王;第三個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否接受耶穌是基督,是生命的救主?接受這三重意義的人,就會表現出悔改、受洗、得赦,還領受聖靈。「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這裡提到相信耶穌基督的一個過程,而最重要的是領受聖靈,也就是我們被上帝改變,結出聖靈的果子。「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23)所以完整的救恩應該包括這四個方面,第一個是認罪悔改前非,第二個是願意受洗皈依基督,第三個是蒙赦罪因信稱義,第四個是領受聖靈成聖果子。這四個都有的,才叫信。
3.應許呼召代代普世脫離彎曲
而且,上帝的心意不只救一個人,而是要救很多人。第一是由我們到我們的後代,第二是由我們到我們的鄰舍,這兩個方向上帝都要我們參與。我們如何將這個信仰傳給下一代?我們如何把這個信仰傳給我們的同事、同學?「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上帝揀選我們,並且應許我們,可以把這樣的信仰傳給下一代,不管是身體的後代,還是靈性的後代。第二個,應該不只是在台灣,而是更大、更大,一直到全世界。最後,我們會因為信耶穌,而願意過跟現在不一樣的生活,也就是在上帝的面前過一個正直的生活,而脫離這個彎曲的世代。「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上帝所召來的。彼得……勸勉他們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徒2:39-40)這個是上帝的應許。所以,救恩的根基,是上帝的應許;救恩的起動,是上帝的呼召;救恩的延續,是代代相傳;救恩的擴展,是直到地極。所有的教會,如果清楚知道我們的根基在哪裡。是上帝神感動一個人,我們才有機會把福音傳給他,而且這個救恩不應該只留在我們身上,應該是往下一代傳,而且往外面來擴展,最後的目標是能夠脫離黑暗彎曲的世代,不被這個世代拖著跑。
4.遵守使徒教訓交接擘餅祈禱 (徒2:42; 猶1:20)
當人聽到福音,被上帝感動,決志了以後,他就會進入教會生活。因此,使徒新興中教會非常注重教會生活。遵守使徒教訓、交接擘餅祈禱,「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這表示他們有些儀式性的生活。「親愛的 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裏禱告。」(猶1:20)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在聖靈裡禱告,教導上帝的道,彼此有親密的關係,會擘餅、會守聖餐來紀念主,每天有靈修禱告,這是一個新興中教會會作的事。
5.殿裡讚美家中用飯照顧欠缺 (徒2:45-46; 雅1:27)
此外,他們有兩大活動,一個是大團體的,在聖殿裡面敬拜讚美,一個是小團體的,在家裡面大家吃飯聊天,這兩個都很重要。「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徒2:45-46)教會不應該只是禮拜天聚會的地方。所以,我們教會一直在推動小組,希望藉由小組,把使徒教會那種在家中歡喜用飯的那個處境活出來。更特別的是,他們看到有人需要時,他們願意付代價,甚至把房地產賣掉,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這對教會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他們非常注重幫助孤兒寡婦,「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在殿裡,敬拜讚美;在家中,歡喜交陪;在生活,幫助欠缺。這三個是一個教會應該有的表現。
6.神蹟奇事懼怕喜愛得救日增 (徒2:43, 47; 申10:12)
最後,是對神蹟的態度。在當時,使徒教會裡有很多神蹟、奇事,外面百姓的反應是,對教會又怕又愛,這是一個相當緊張的關係,「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3、47)眾民懼怕,但眾民又喜愛,這是我們對神應該有的兩個態度。超然的奇事,我們碰到了會懼怕敬畏,可是醫病的神蹟,我們看到了會歡喜敬愛。上帝也是這樣告訴我們,以色列啊,耶和華向你要的是什麼?要敬畏他,跟著說要愛他。「以色列啊,現在耶和華-你上帝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上帝,遵行他的道,愛他,盡心盡性事奉他。」(申10:12)與上帝之間,保持一個健康、緊張關係的教會,就不會任意妄為。
V.結論:悔改信主 活出基督 (徒20:21; 林後2:14)
所以,新興中的教會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對自己,願意悔改信主。這不是指還未信主的悔改,而是指信主了之後,還常常需要悔改,不斷自我反省。並且,對於自己還未完全照神的心意行事,願意不斷接受改變。「又對猶太人和希臘人證明當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穌基督。」(徒20:21)所以,新興中的教會,是一個不斷地自我反省的教會,願意不斷地效法基督,來往前走的教會,學習基督的榜樣,反省自己的表現,這個就是新興中的教會。「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2:21)
禱告
感謝主,你在使徒行傳為我們留下教會剛開始時候的樣子,給了我們一些屬靈的功課,教會走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面臨後現代的浪潮,面臨新紀元的運動,教會何去何從?主啊!幫助我們從使徒的教會,再一次反省我們自己的教會,讓我們知道我們在哪裡出了問題?我們在哪裡已經卡住了,不能往前走了。我們仰望主的恩典,幫助和平教會能夠明白上帝的心意。在這個時代,在和平教會,讓我們願意再一次悔改,再一次到主的面前來,再一次得到主的更新跟恩典,我們同心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受苦與榮耀


講道內容
講題:受苦與榮耀
經文:彼得前書五章1-11節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十月十八日

一、前言
兄姐平安!上次牧師講道時,勉勵會友回家後,要和家人說三句感謝的話;在此,期許大家除了禮拜中領受了上帝的話語,更盼望大家能努力,化為實際的行動,讓每次禮拜所領受的,成為生命的幫助。  今日要分享彼得前書的經文,談論關於受苦和榮耀的課題,今天禮拜後也要舉行臨時和會,選舉長執。這段經文說到關於做長老的教導;其實不僅僅是對現任或即將繼任的長老們來分享勉勵,也想對每位接受耶穌呼召、成為信徒的人,一同來領受神的話語。在「如何成為長老」的職份中,體會榮耀和受苦。

彼得是誰?他是耶穌的門徒,身為跟隨耶穌的人,也是使徒。但當他寫信給教會長老時,他稱自己是長老,是為基督受苦、作見證的人,以後也要同享榮耀,因此勸你們當中和我同做長老的。(彼前5:1)這時的彼得已年紀老邁,他回顧一切,要勸勉其他長老,好像一位長輩,語重心長地和後輩談心中的深層想法。

二、從彼得生命歷程中,經歷耶穌的受苦與榮耀

彼得說,他是為了基督受苦的人。他被耶穌看重,成為最大的弟子,耶穌給他取名「磯法」,意思是大的磐石。一開始,他急躁不定,說話有時好似能體會耶穌心意,有時又太快、愛表現。當耶穌預言自己的死時,彼得馬上回應,就是要一起受監、同死,也甘心樂意;但才沒過多久,彼得竟然在雞叫前,三次不認耶穌。路加福音記載,彼得說這話時,雞叫了,耶穌轉臉看他,彼得想起耶穌說的話,出去外面放聲大哭。耶穌被釘十架時,彼得也不在一旁。所以當彼得說,他是耶穌受苦的見證人;他藉由自己的軟弱,體會耶穌被拋棄、背叛的痛苦。約翰福音二十一章裡,彼得帶其他門徒重操舊業,主耶穌去加利利海邊找他們,三次問彼得「你愛我比這多嗎」,彼得回覆主,祢知道我愛祢,但我愛得不夠。耶穌接著三次交託他,牧養主的羊。回顧彼得的生命,從一個信心滿滿、跟隨耶穌的人,到三次背叛主,又因為主的三次問話,再次被挽回。他再也無法驕傲;不過,他從軟弱中,轉而成為勇敢的見證者。

彼得不只是耶穌苦難的見證者;他也見證了基督可期的榮耀。跟隨耶穌時,他見識過耶穌如何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他曾在海邊,看見耶穌如何平靜風雨。又有一次,在海上踏出信心的腳步,體會耶穌讓他行走海面上。他也曾在山上經歷耶穌變貌,看見上帝的榮耀。最後,他親眼看著耶穌升到天上。後來,他又在五旬節中,看見聖靈如何感動多人,他勇敢說出上帝在耶穌身上的作為,以致許多人信主。彼得實在是個經歷基督榮耀的人。相信在彼得後來的生命中,有許多人去找他,求他講述所認識的基督。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耶穌的榮耀和受苦,在當時羅馬社會中,也被許多人重視。閱讀彼得前書或許會獲得一種印象,就是基督徒在當時的羅馬社會中,面對著類似的苦難。彼得說,他們是非主流,是一群少數的人,天涯海角、四散寄居。教會對「榮耀和受苦」的看法也和主流社會很不同,彼此存在著張力。

三、當時羅馬社會中,認識受苦與榮耀的一般概念

希臘羅馬時代,「榮耀」是戰勝他人,能為成功者,讓眾人見識你的厲害,進而彷彿如君王般地被迎接入城。這是當時人們很看重的,要努力爭取,榮耀國家、家族和個人。受苦,則是為得到榮耀,所付出的代價。受苦的另一方面,是不讓自己成為羞恥,所以要逃避羞愧、付上許多代價,來爭取榮耀。

電影「神鬼戰士」講述羅馬時代的奴隸,在競技場裡互相殘殺,以獲得最終皇帝所頒的冠冕,他們視之為榮耀。這給了我很大的想像,奴隸無法改變現實,但他們卻視相互殘殺為榮耀。基督徒的榮耀與受苦不同,最終決定的不是國王、掌權者,乃是上帝。因此,教會這信仰團體承受了很大的迫害,在競技場中有人被釘十架、有人被火燒、也有些人被獅子猛獸咬死。他們見證信仰,以致於受苦、受死,在天上有永遠榮耀的盼望。對那個時代的羅馬人而言,這實在無法理解,竟有人看榮耀,不是君王的榮耀;願意受苦、甚至死,都不以為恥。在那裡,社會榮耀竟讓這些人超越了。這些初代教會的殉道者所看見、領受的榮耀,讓原本羅馬社會看作寶貴的榮耀,頓時失去光彩。

四、從受苦與榮耀的角度,看彼得勉勵長老的職份

彼得在受苦中,必定也知道「榮耀」的真意,與外在社會有不同看法。對於受苦中的教會長老,他勸勉說,你們要照顧上帝的羊。這些羊,不是長老的羊、不是教會的羊,而是上帝的羊。新約聖經記錄,耶穌說他是好牧者,因為他認識他的羊,他的羊也聽他的,他不是受雇的工人。教會長老聽起來比較像是雇工,羊不是他的;但彼得說,這些受雇的人,經歷了主人的恩典,受主人的託付,照顧羊群,如同他一樣。彼得臨死前,陳述了三個具體建議,邀請教會長老們繼續完成上帝託付的任務,「看顧上帝的羊群」。

1.不出於勉強,乃出於甘心

第一個建議關乎心態。彼得說,不是出於勉強,而是甘心樂意。彼得經歷過軟弱時,被耶穌一步步地挽回,現在他也要眾人甘心樂意,為要報答上帝的恩典。

2.不因貪財,乃出於樂意

第二個建議關乎動機,就是不為貪戀錢財、乃是甘心樂意,付出不求回報。

3.不轄制而是作羊群的榜樣

第三個建議是作法,不是要管轄人,而是作榜樣。作長老不是為了擁有權力、轄制他人,將自己達不到的標準,放在他人面前,像個法利賽人地檢驗他人。作長老是在上帝面前,實踐上帝的教導,讓兄姊們也願意如此行。主耶穌就是最好的榜樣,他透過自己的言行,讓人看見一個人如何順服上帝。彼得勉勵長老們,也要活出這樣的樣式,這其中會有上帝的應許,關係到受苦與榮耀。彼得說,或許有時會需要為這些責任受苦,但這種受苦不是因為自己的軟弱,卻是為了基督的緣故,因此有永遠的榮耀在天上。

4.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

經文也提到「謙卑」,謙卑不只對長老們,也是教導基督徒,夫妻、君民、主僕、長幼之間,彼此的關係。原文是,要穿起謙卑的外衣,「穿起」的原文字根,意思是好像主耶穌,在腰間圍一塊布,在被賣前的逾越節筵席中,為門徒們洗腳,代表僕人般的侍奉。彼得說,你們要穿著謙卑的衣服。

「穿」的字根還有另一層意思,表示質地細緻潔白的長褂。當彼得說這句話時,人好似見到兩幅圖畫,一幅是謙卑地服事基督、同伴,有僕人的身份;另一幅是潔淨的白袍,在上帝國裡有滿滿的榮耀。所以彼得繼續說,謙卑的人等時候一到,自然會被高昇;年長的和年幼的人,要彼此謙卑服事,一代接續一代。

彼得用一生,謙卑地見證信仰。牧師回想自己人生過程,也曾在教會見證許多長老,願意用生命來陪伴年少的人,成為好的模範,相顯愛教會、愛基督的心。也看過一些長輩,在會友需要時,默默付出一切,卻不欲人知。這些,都成為我人命中很寶貴的經歷。

五、結論:一則徵人啟示

最後用一則徵人啟示做結束。教會需要長老,我寫了一個徵人啟示。這是份超過兩千年的古老職份,工作內容是輔佐牧師進行聖禮典、洗禮、司會,出席小會、長執會,和教牧團隊同工,帶領部門推動事工,和關懷會友。工作地點主要會在和平教會裡,最好自備交通工具。上班時間是每週日全天、週四晚上祈禱會、和其他需要出席的活動,並且全年待命。薪資呢,這是份自願職,沒有給薪,尚且鼓勵十一奉獻。各種專長都接受,一定有需要人做事的崗位,不過需有穩定讀經、祈禱的習慣。個人特質是自發性地關懷人,並且甘心樂意。成為會友的模範,謙卑彼此順服,樂意在團隊中工作。最後,要有家人的支持,並且曾擔任過兩屆執事。

如果真的上人力網站登錄這則徵人啟示,不知會有人應徵嗎?然而,我卻在教會裡,真實看見許多兄姐,如此地參與在服事中。人生短暫,一眨眼即過;承接牧養上帝羊群的呼召,用另一個角度來看,甚至是否有長老的位份,都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職份、是你是否願意領受主的交託。或許有時要面對一些痛苦,但有永遠的榮耀在天上,將來見主面時,祂會對我們說,盡忠的奴僕,你來,你來。這是彼得的邀請,因為是他,我們能更有信心。
彼得不是從起初就預備好,要來服事主,但主對他有信心,讓他在過程中成長。藉由彼得的故事,我們也能有信心,相信上帝對自己的信心。或許我們自覺不足,但相信在耶穌裡,上帝會幫助我們成長、承接職份、為基督來受苦,最後也同享榮耀。上帝不只託付長老們,照顧羊群;其實給每位基督徒同樣的託付,服事我們的家人、同事、孩子、主日學學生、或是新朋友。等下禮拜結束後要舉行和會,選出教會的長老、執事們,請為他們禱告,求主幫助他們,能倚靠基督恩典,跟隨基督的腳蹤來行。

最後,一起藉由經文,領受上帝給我們的應許:「那賜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裏召你們,得享祂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前5:10)願在上帝交託的使命中,我們再次體會苦難和榮耀的意義。同心禱告。

禱告

親愛的主,感謝祢一代一代中,呼召人跟隨祢,成為牧養、看守祢羊群的人。今日特別為我們自己禱告,求主幫助,用祢的話語開我們的心、開我們的眼光,使我們願意承接使命。親愛主,我們看自己不足,但求祢讓我們對祢更有信心。親愛的主,也特別為待會兒的和會,即將選舉長老、執事一事來禱告,求祢親自與他們同在,也與會友們同在,讓我們都在祢信心的感動中,一同來選舉。主啊,讓我們都成為回應使命的生命,求祢就讓我們看見祢的榮耀。
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專心跟從耶和華


講道內容
講題:專心跟從耶和華
經文:民數記三十二章1-15節
主講:楊博文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十月十一日

一、前言-基督徒要讀經禱告
(一) 如何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
當我還在台北大專服事的時候,時常有許多的大專學生他們曾經問我這個問題:「博文哥!我要如何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許多年輕的生命正在開始思索他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真是大哉問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是否也是我們曾經思索過的議題呢?「如何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答案! 在我們過去不同信仰的生命經歷中、上帝總用祂獨特不同的方式對我們開口說話,讓我們明白祂的心意、引導、帶領我們每個人不同人生的道路!當我們要明白上帝的旨意有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我們目前與上帝的關係是如何?都會影響當上帝開口對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分辨這是聲音是來自上帝的提醒,而不是來自我們個人的想法或魔鬼、撒旦的聲音!而我們平時是否有――通過勤讀聖經明白祂的心意?我們平時是否有――時時禱告與愛我們的上主保持親密的關係?都會影響到當上帝通過任何的方式要開口對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是否能明白上帝的旨意;且當我們要做任何決定的時候、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是否有越來越平安的感覺!都有非常大的關係!牧師再次鼓勵大家,在平時繁忙的工作之中每天留一段安靜的精心時刻,通過讀經、禱告,與愛我們的上主建立親密的關係!
二、本文
(一) 整本民數記讓我們學習到的功課。
我們樂活讀經的進度再一個禮拜,我們就要將整本36章的民數記整個讀完,我們花了差不多一個半月的時間、一天一章的進度我們都沉浸在民數記的世界裏!牧師來到咱和平教會已經滿2個月,這2個月以來我的心深深受到許多弟兄姊妹的激勵,因為我們和平教會是喜歡讀上帝話語的教會!就我曾參與和觀察、有許多的團契和小組通過LINE的群組、通過email通過網路、通過團契小組查經的時間,我們都非常認真隨著教會樂活讀經的進度在讀民數記!牧師相信上帝要通過我們是那麼地認真讀上帝的話語,要大大來祝福我們和平教會!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會不會覺得民數記不太好讀有讀沒有懂?也很枯燥乏味!不是人名、族名、條例、律例、所談及的獻祭規定又離我們非常的遙遠,有許多的章節,我們是不是曾經讀到要打瞌睡?不是數人頭、就是他們在曠野之中一直在那裏打轉,他們走了許多冤枉的路程!當上帝引導他們前行的火柱、雲柱開始動的時候,一整群200萬人的以色百姓才能拔營、快步走!當火柱、雲柱停止的時,他們就只能搭營、休息!期間上帝也通過摩西頒佈多多的獻祭、潔淨等等的條例!
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當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上帝為什麼沒馬上就引導、帶領這群以色列百姓進入,祂所應許流奶與蜜的迦南地呢?而是留他們在曠野四十年?」整卷的民數記都是在記載這群上帝的選民―以色列百姓他們在曠野流浪四十年,許多大大小小的記事!上帝要我們通過研讀這本聖經之中的負面教材――民數記,上帝要我們學習什麼樣的功課呢?都是值得我們認真來學習與思考的課題!
整卷的民數記牧師歸納成三個部分與大家一同來學習:
1. 計算數目
民數記為什麼叫做民數記,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民數記頭、尾都有記錄兩次人口的普查。第一次人口的普查是記載在民數記第一章:在以色列百姓他們要離開西乃山之前做第一次的點名!
第二次人口的普查記載在民數記第廿六章:是當他們在曠野流浪四十年之後,走到要進入迦南地的入口附近,就是在約但河東岸的摩押平原,他們做了第二次的點名!。
這兩次人口的普查都是為了軍事上的目的,也就是為了方便他們可以徵兵,所以只計算20歲以上適合作戰的男丁。兩次普查的結果,男丁的人數都是在六十萬左右,如果再把婦女和20歲以下的孩子算進去,總人數大約是兩百多萬人。第一章人口普查的結果是603,550人,這是離開西乃山時候的人數,在書的結尾又做了一次普查,結果有601,730人,男丁卻少了1,820人,這兩次人口普查的中間,相隔了40年之久的時間!
民數記最主要是在講――計算數目。以色列人在作戰之前都會先數人頭!和敵軍交戰之前,會先計算自己有多少可以作戰的戰士!每個抓魚的漁夫都會計算每天他所抓到魚的數目,牧羊人也都會計算他所牧養的羊群,到底有多少隻!;漁夫和牧羊人計算數目是很正常的事。當五旬節那天,使徒們也是在數人頭,總共有3000人受洗;我們教會的BB關懷系統也是在計算我們和平教會每週來教會參加禮拜的人數有多少?作為我們教會關懷的參考!而我們每個人也應當要數算我們的人生;我們更要數算上帝在我們身上,曾經成就了多少的神蹟及奇事;且當我們要做某件事的決定之前,我們更要事前衡量,我們到底有多少的實力!我們所擔的擔會不會過重?耶穌也曾說:上戰場打仗前必須先坐下來算算看,算算自己手下的兵,有沒有多過敵軍!所以計算數目並沒有什麼不對,除非我們的動機是出於驕傲,當時大衛王他就犯了這樣的錯誤,大衛王是在打勝仗以後他才來清點人數,大衛的動機是出於驕傲,是為了榮耀自己的名,誇耀自己擁有多少人,誇耀自己有多麼的偉大!這是錯誤的計算數目!
計算數目的工作很重要;計算數目的時機也很重要;計算數目的目的更是重要;端看我們是為何在計算數目!
2. 兩次數點人數的差異
當時以色列百姓還在埃及為奴的時候,雖然是奴隸的身分、但是經過四百年的時間,上帝仍大大賜福給他們,因此他們生養眾多,從70個人的家族變成了兩百萬人的大民族,連不認識約瑟的法老王都開始害怕,他們人數增加的數度非常的快!當以色列百姓在曠野不再是奴隸,已經是得到自由的人,經過了四十年,四十年是在埃及做奴隸400年的十分之一!當他們在作第二次人口的普查,全民族的人數都還是跟當初出埃及的人數是一樣多―兩百萬人,男丁的人數40年後還減少了1,800人!經過40年人數沒有增加,40年後的人數還是跟40年前一樣多,可見上帝並沒有賜福給他們,因為上帝賜福的地方,就會生養眾多,上帝賜福人數就會增加!所以我們從民數記的記載中,我們看不見上帝賜福給在曠野中漂流那個時代的以色列百姓!
上帝花了將近四十年的時間,一步、一步、慢慢教導、帶領這一群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代,來認識這位曾經和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約的上帝!上帝更在物質生活條件極差的曠野之中,操練這群不太認識上帝、亞伯拉罕的子孫、教導他們、陪伴他們、如何才能成為上帝的子民?引導他們、如何才能和上帝祂再次建立親密的的關係!
3. 空轉的歲月
當我們在讀民數記的時候,可以看到以色列百姓們在曠野漂流40年!是在曠野漂流40年、不是在曠野只停留一兩天或一兩個星期!一整群兩百萬的人包括許多的婦女、孩童以及他們從埃及地帶出來的牲畜以及家當,整整一代的人,一輩子都只能呆在曠野之中,那裡也去不了,突顯出民數記、這卷書的悲劇所在!
他們從西乃山徒步走到加低斯、巴尼亞只花了11天的時間,而加低斯、巴尼亞是應許之地迦南的入口,再不到兩星期,他們就有機會可以走進迦南地、他們就可以吃奶與蜜,他們就可以不用吃嗎哪,不用受苦!結果他們不是花了14天走到,而是花了13,780天,才走到應許之地。最後他們轉離了加低斯,花了將近40年的歲月、才得以進入迦南地!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這段路特別難走嗎?不是!那是因為上帝沒走!上帝一次只走一小段路,然後在每個地方都待了很久,因為上帝沒走,雲柱沒走,所以他們也不敢走!是上帝把他們的行程耽擱了40年;上帝也將耽擱的理由清清楚楚告訴他們:「我要讓你們放慢腳步,直到每個男人都死亡.只留下兩個人,就是約書亞和迦勒!」
這種日子真的很難熬,整整一代的人,終其一生、無所事事,一輩子在曠野裡面,那裡也去不了,他們的人生就這麼浪費了!這是非常嚴厲的刑罰,生活沒有目的、每天渾渾噩噩過日子!什麼也不用做,每天只要吃、喝、拉、撒、睡,生活沒有目標,這種毫無盼望的日子、這種空轉的歲月,就是上帝給他們最大的懲罰!他們只能一輩子都在曠野裡面兜圈子,那裡也去不了!這樣的情況很糟糕,什麼也不是,不前不後,不上不下,雖然他們已經出了奴役的埃及地、但還沒到達應許的地迦南!已經出來、卻還進不去,這是最痛苦的;還沒有得到上帝賜福,所以也無法享受蒙福之樂。
這群曾親眼看見過、埃及地十大災難的以色列百姓;這群曾經經歷上帝大能聖手離開埃及地的以色列百姓;這群他們的腳曾經踏過紅海乾地的以色列百姓,因為聽到探子的回報:「應許之地的百姓身高體壯、所住的城牆高大、他們不可能佔領該地」的訊息!讓他們的內心極度的恐慌!因此他們用了許許多多的理由、埋怨上帝為何要帶領他們到那麼乾燥的曠野地來等死!因為他們沒有專心跟從耶和華上帝、因為他們沒有聽上帝的話、因為他們對上帝的信心不足、所以上帝讓他們終其一生困在曠野,在那裡痛苦地死去,渾渾噩噩,一事無成,這是最大的悲劇。整本民數記實在是有許多、值得我們今日基督徒、好好認真研讀及學習的功課!
(二) 經文故事-摩西對迦得子孫和流便子孫的勸告
我們今天所看的經文、【民數記32章1-15節】就是在記載著這一群、新一代的以色列百姓、在曠野漂流將近四十年之後、他們再次走回到迦南地的入口、就是接近約旦河旁摩押平原的記事!新一代的以色列百姓、正一步一步往上帝所應許、要賞賜給他們的迦南地前進中!
從經文中我們可以得知,流便以及迦得支派因為他們所牧養的羊群很多,當他們走到雅謝地和基列地的時候、看到眼前這麼一大片的土地非常適合畜牧,且附近的雨水又豐富。所以他們只期待能定居在約旦河的東邊,不想再與大家一起渡過約旦河,進入上主所應許的迦南地!他們會做如此的決定,相信他們應當有充足的理由!
各位弟兄姊妹!如果你是當時以色列百姓的領導人―摩西,你會如何來回應這兩支派領袖的請求呢?你會不會覺得很「無奈」!這群以色列百姓怎麼對上帝那麼沒有信心?四十年艱辛的路途都已經走過了、只差那麼幾步路他們就可以走進迦南地!但是、流便以及迦得支派的領袖們、他們只看得到眼前個人的利益,而捨棄上帝美好的應許!他們只顧到自己支派看得見的好處、而忘了一起走過四十年曠野艱辛路其他支派的弟兄們!他們這樣的決定與想法,如同40年前、當年以色列百姓、第一次抵達迦南地的門口、加低斯之時,那十個至迦南地窺探的探子回報一樣!因他們的眼光、只定睛於眼前所看得到的來做判斷,他們對上帝沒有信心沒有專心跟從耶和華的引導與帶領!他們的內心充滿著不安與驚惶的心,所以他們要摩西另立一個領袖帶他們回埃及去!但這樣的決定卻對整體以色列百姓的信心,有非常不好的影響!而這兩支派的領袖們他們只滿足於眼前的好處,而被環境以及私心所蒙蔽,忽略、忘記上帝那更美好的應許,正如同上一代的以色列百姓一樣,以眼見為憑,他們的信心是建立在五官所感受得到的為憑據!對上帝要帶領它們進入迦南地應許的實現,實在是不敢期待與想像!
所以摩西特別提醒他們這些、新一代的以色列百姓、不可再犯了跟他們上一代祖先所犯的錯誤一樣,因為沒有專心跟從耶和華上帝,只看到眼前的小確幸、而忘了上帝那美好的應許!將導致色列人再次灰心喪膽,軍心渙散、繼續在曠野中漂流,過不了河,進不了應許之地而全部的以色列人將有可能再次全部都死在曠野之中!因此摩西大大地嚴厲的責備他們說:「難道你們的弟兄去打仗,你們竟坐在這裏嗎?你們為何使以色列人灰心喪膽、不過去進入耶和華所賜給他們的那地呢?」(民數記 32:6-7)如同他們上一代的祖先所犯的錯一樣!
如同林前10:11-12所記載「這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都是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為警戒我們這生在諸世代終局的人。所以自以為站得穩的,要謹慎,免得跌倒。」
各位弟兄姊妹!通過今天我們所看的經文、上帝要讓我們學習到什麼樣的功課呢?當我們在研讀聖經的時候,我們看到一些重複的字句,就是值得我們用心來思考的地方!我們今天所看的經文民數記第32章第11-12節之中、就有兩處重複的字句,將上帝要通過此段的經文,要我們學習的功課告訴我們:『凡從埃及上來二十歲以外的人斷不得看見我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之地,因為他們沒有專心跟從我。12 惟有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可以看見,因為他們專心跟從我。』就是這五個字:「專心跟從我」!迦勒及約書亞得以進入上帝所應許的迦南地其關鍵因素就是:「因為迦勒及約書亞專心跟從我!」
迦勒及約書亞在民數記14章,是摩西所派出十二位探子其中的兩位;他們兩個人與其他的探子一樣,一同去迦南地窺探四十天;十二位探子他們的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一樣身量高大的亞衲族人!十二位探子他們所爬過的都是一樣的堅固城牆,但卻因著他們兩個人專心跟從耶和華上帝對一路帶領他們出埃及地的上帝有極大的信心!讓他們兩人用上帝的眼光,來看他們所看到艱困的環境,明顯有不一樣的看見!因此他們兩人跟其他十個探子有不一樣的結論報告!「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十四7~9)。
在第一代曾經經過紅海經歷的以色列百姓之中,只有約書亞與迦勒兩人,因為專心跟隨耶和華,得以進入迦南地,專心跟隨―心無旁鶩、定睛在帶領他們的耶和華上帝!專心跟隨―不為周圍艱困的環境所打倒!專心跟隨―排除眾議、相信上主不變的應許!
三、結論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應當緊緊跟隨耶和華的腳步、專心跟從耶和華!如同迦勒及約書亞一樣!特別是在我們每個人不同生命的處境之中,有許多的事情仍舊是在發展的過程之中,我們更要學習「專心跟從耶和華」此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縱使我們的眼睛仍然無法看到上主、在我們生命動工的證據;縱使我們的手仍然無法觸摸到、愛我們的上主緊握著我們的雙手;縱使我們的耳朵、仍然無法聽到祂那呼喚的聲音!但是,愛我們的上主仍然一步一步、慢慢在引導帶領我們前面的道路!特別是我們生命中重大的議題、特別是我們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愛我們的上主、祂更是謹慎小心帶領我們走,一次只帶我們走一小步,因為祂怕我們走偏路;因為祂怕我們裹足不前;因為祂怕我們跟不上祂的腳步!我們唯有耐心等候、緊緊跟隨、專心跟從耶和華上帝的引導與帶領!雖然危機與挑戰處處都在、緊緊跟隨祂的腳步、了解耶和華的旨意與心意!這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四、禱告
慈悲愛我們的天父上帝:我們的信心是如此的軟弱,雖然祢不變的應許通過聖經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但是我們總期待能眼見為憑、實際聽到才算數,手摸得到我們才確信!主啊!懇求祢加添我們對你的信心,因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讓我們因著對你不變的應許充滿著信心,而能在世上享受祢所賞賜那平安、喜樂、有盼望的人生。
我們這樣祈求跟禱告,都是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求 阿門。


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火蛇與銅蛇


講道內容
講題: 火蛇與銅蛇
經文: 民數記二十一:4-9節
主講: 蔡維倫牧師
時間: 二0一五年十月四日

一、前言
弟兄姊妹平安!每個主日當大家準備來到上帝面前時,是不是都有一種期待與渴望?期盼來到教會信仰團體當中與大家一起學習親近神,也一起學習彼此相愛。例如聖餐儀式,也是一個記號,代表我們同享天國宴席的喜樂。今天的經文是關於蛇與記號的記載,我們要從經文中來瞭解成為一個上帝的子民應有的特質。

由於創世紀中,關於夏娃受蛇引誘的記載,使我們對蛇產生不好的聯想及偏見,對許多人來說,蛇總是給人不喜歡、不舒服的感覺。  當我在淡水教會服侍時,曾在教會旁邊的巷子裡,踩到一條乍看以為是水管的蛇,等我回神過來,只見到蛇尾巴一溜煙消失在草叢裡,從此之後只要經過那條巷子,踏出的步伐總是不自覺變得謹慎。不妨想像一下今天經文中的畫面,或許像災難片一樣,成群的火蛇突然營區四處流竄,帳棚內驚呼與哀叫聲此起彼落,群眾驚慌奔逃,一片混亂。若是我們身歷其境,我想受到的驚懼是很劇烈的。

二、災難來臨的原因

事出必有因,會發生災難,是因為抱怨。以色列人抱怨不斷,抱怨路難行、食難嚥。或許我們會問,以色列百姓扶老攜幼、跋山涉水走了那麼長的路,花了那麼久的時間,三十幾年來都吃同樣的食物,總是會感到疲累與煩躁,難道不能抱怨嗎?難道不能稱嗎哪為淡薄的食物嗎?

我們從上帝的角度來看,上帝在作甚麼?上帝照著跟以色列祖先的約定,帶領百姓離開埃及,使他們不再是奴隸的身份,不再過著被奴役、沒有盼望的生活。上帝一路上帶領保守他們,以雲柱與火柱引路,也供給水與食物,盼望他們成為屬神的子民,在旅程中成為一個敬拜、跟隨上帝的人,帶著盼望走向應許之地。

此時以色列人已經走了三十八年,米利暗,亞倫也都過世了,隨著老一輩凋零,新的一代也逐漸成長,他們滿懷希望要進到迦南美地去。災難發生之前,他們剛打了一場勝仗,打敗迦南人(民21:1-3),理應士氣大振,但卻隨即因為路程中的困難而抱怨,連帶將嗎哪也抱怨一番,群體中的抱怨像瘟疫一樣迅速傳遞與擴散,怨聲載道。其實以色列百姓從原本對上帝心存感謝,卻因為遭遇一點困難就大聲抱怨的情況,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上帝深切期盼這一群被興起的新世代,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對信仰的堅持與仰望,可以比他們的父母那一代有更多的堅持與信心。試問:這些以色列百姓是不是走在上帝應許的道路上?是的。這些以色列百姓是不是知道他們是上帝的選民?知道。既然知道自己是誰,又知道自己的道路與方向,那麼在面對挑戰與困難時,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堅持跟倚靠?

從這段經文來反思自己,我們知道自己是屬上帝的百姓,我們知道自己走在上帝帶領通往應許之地的道路上,但我們似乎也常常忘了感謝,就好像生活中那個做甚麼事都心不甘、情不願的弟弟,或是把妻子對家庭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的丈夫,或是愛計較、愛嘀咕的哥哥,就好像耶穌所說浪子的比喻(路15:11-32),那位身在恩典中、卻看不見寶貴恩典的長子,只會計較父親偏愛弟弟。或許在信仰團體中,看見別人所擁有的,或是指責別人的缺失總是比較容易,卻忘了反省自己所受的祝福與所犯的過錯。

三、上帝的恩典預備

感謝上帝,在祂的恩典帶領中,當百姓陷落在苦難裡,他們求告上帝的赦免,上帝的恩典就臨到。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製造一條火蛇,掛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民21:8),經文說被咬的人只要「望」,也就是「仰望」銅蛇,就可得救。仰望也就是往上看,當人體驗無法靠自己戰勝現實環境中的困難與挑戰時,便會往上看,上帝藉由往上看這個動作來提醒百姓要仰望上帝,百姓遭遇火蛇攻擊的時候,四處驚逃,左看右看尋找逃生之路,但就是沒有想到要往上看,可以祈求來得到上帝的幫助。

聖經中其他記載,也有提到「往上看」這個動作,如「舉目望天」的司提反,「眾人聽見這話就極其惱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齒。但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定睛望天,看見神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神的右邊(徒七:54-55)」,這段經文還有一個特別之處,聖經大多說到耶穌是「坐」在上帝的右邊,只有此處說耶穌「站」在上帝的右邊,好像耶穌要與司提反一起經歷所有的事情。司提反往上看見神的,成為他心裡極大力量與安慰,甚至願意為真理殉道。
路加福音則記載一位不敢舉目望天的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 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路18:11-13)」。耶穌說,法利賽人與稅吏之間,上帝悅納稅吏的禱告,「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18:14)」。往上看不是外在的姿勢,而是內心真正的仰望,期盼看見上帝的恩典,並且讓上帝看見我們的心;仰望是知道自己是需要被上帝醫治的人,來到上帝面前,讓上帝看見我們真實內心的情況;仰望是對上帝說,主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因為我不能,因為我缺乏,當我們內心這樣向神祈求的時候,就是仰望。「求你使我清晨得聽你慈愛之言,因我倚靠你;求你使我知道當行的路,因我的心仰望你。(詩143:8)」,上帝期許我們像那個稅吏一樣,從內心真正的來仰望他。

在新約時代,耶穌曾經引用摩西舉蛇這件事來預表自己。耶穌在跟尼哥底母談道理的時候說「 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4-17)」。被舉起的銅蛇,預表新約裡被掛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那是一個記號,代表著當我們仰望耶穌,便會從祂得到力量,當我們來到耶穌面前傾心祈求,上帝必將垂聽醫治。

四、結論-你可願活出上帝子民的人生?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可願活出上帝子民那樣的生命,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往哪裡去。知道自己是屬神的子民,知道我們是走在上帝所應許的道路裡。在此提出兩個重點與大家一起學習:第一,我們要記得常常往上看,仰望上帝恩典,不用等到最後,不需要等到走投無路的時候才往上看,上帝希望我們不只在困境中依靠祂,盼望我們在日常時候也要常常與祂親近、與主同行。第二,我們要讓抱怨的言語越來越少,當我們減少抱怨的言語,便會發現原來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充滿了無數的恩典。

五、默想與行動

邀請大家一起來學習幾個功課與行動:第一,在本週當中我們一起來學習仰望,如同病患來到最大的醫生耶穌面前,把自己渴望得醫治的真實需要,帶到上帝面前尋求身心的醫治。第二,是實際的行動,請丈夫與子女,向妻子或母親說三句稱讚和感謝的話,以代替抱怨和沈默。藉由這樣的行動,去體驗我們是不是因為習慣,而將生活當中的愛跟恩典視為理所當然,透過這樣的行動,來思想我們跟上帝的關係,是不是也因為抱怨與沈默,讓我們看不見上帝在我們當中所賜下的恩典,也請在場的姊妹們對家人和上帝說出感謝的話。第三,觀察並省思你生命中有甚麼記號,就像那掛著的銅蛇或是十字架上的耶穌,有甚麼生命中的記號,可以提醒自己看見信仰中的生命恩典。

若是你生命中還沒有什麼記號可以用來提醒自己仰望上帝,或許可以試著找找看。牧師想到的例子是:B&B及M&M。M&M就像英文的抱怨「murmur」,B&B則是Blessing & Be Blessed,我們要從M&M變成B&B,讓自己成為祝福的人,也經歷被祝福。

願神保守,讓我們在這一週當中,學習實行從今天所領受的教導,學習仰望、學習講三句感恩的話、學習在你的生命當中找到恩典的記號,提醒我們往前走,期盼下週我們可以一起分享上帝那美好的見證,我們一起同心禱告。


禱告
親愛的天父上帝,在這信仰團體當中,因著你的恩典,你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我們是蒙上帝所揀選的兒女,你讓我們知道我們往那裡去,我們正走在一條要進到你應許之路的道路裡。主,或許在這當中,我們會抱怨,或許這當中,我們不知向上來仰望,但求主保守引導,因為在這團體當中我們互相激勵,求主今天就透過這話語提醒,讓我們重新看見,祢樂意我們用恩典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切,並來仰望祢。求主透過聖餐禮拜這樣的記號來餵養我們的靈命,特別是我們當中可能有身心靈遇到挑戰困難的弟兄姊妹,求祢特別賜下祢的恩典與他同在,這是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爸爸,我信甚麼?


講道內容
講題:爸爸,我信甚麼?
經文:約書亞記四章19-24
主講:陳光勝傳道師
時間:二0一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一、前言
今天是中秋節,常常這一天跟過年一樣,是家族裡大家齊聚一起的時刻。雖然大家都搞不太懂,為什麼中秋節就一定要烤肉。不過如果說過年,大家圍在一起談的是過去一年的的喜怒哀樂,與對未來一年的展望。那麼中秋節,我想在大家一起烤肉或是聚集在一起吃飯的時候,讓大家來談談家族的信仰歷史,我想這是一個不錯的話題呢。  不知道你是否被人問過”你為什麼要信上帝”這樣的問題,特別是被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我們的孩子不會因為我們信上帝就跟著信上帝,但是當我們所信的上帝在我們身上的作為,讓我們的孩子真實地看見,並經歷過,那麼這樣的信仰,的確有可能繼續傳承下去。是的,當我們的孩子有一天問我們”阿爸或是阿母,我們在信甚麼?”的時候,你會怎麼回答他呢?。

歷史是甚麼?

我很喜歡寫故事,也很喜歡講故事,有一次有個青年跟我說,傳道,你講道的風格就是你每次講道一開始都會講個故事,這句話讓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他真的有很認真在聽講道,憂的是其實不同的經文,還是需要不同的表達方式的。不過,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對信仰的傳承,還是想先用一個故事,來讓大家瞭解一下,甚麼是歷史。這個故事,是我去年九月份的牧函。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人們稱它忘憂谷。谷中的人們彼此扶持,互相幫忙。有人種稻,有人畜牧,偶爾還能吃到樹林裡特殊的野味。這裡的人,大家彼此認識,長扶少,青敬老,大家每天的日子總是無憂無慮的在進行著。不過忘憂谷也不是沒有煩惱的地方,其中最令大家害怕的是"人口過多"的問題。

忘憂谷為什麼會人口過多?因為住在這裡的人相信,世界就只有它們所居住的地方那麼大。谷中的長老常常說著古代先人的祖訓「世界之外沒有平安」。他們深信,在他們所居住的地方之外,只有一片虛黑和駭人的惡魔。事實上那個山邊黑漆漆的山洞,正是地方長老嚴禁人們靠近的地方。長老們堅持遵守先祖的遺訓,誰靠近山洞就必須治死他。只有如此,黑暗的勢力才不會蔓延開來,忘憂谷的人們才有長久的平安與幸福。

有一個小女孩,我們稱他叫小英好了,小英好奇的問著爸爸,為什麼大家不可以去山探險。爸爸很認真的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訴小英。不過這些古人的遺訓,並無法讓小英理解爸爸的話。小英的爸爸是一個文史家,他認真的研究了忘憂谷不論口述或是有限的圖文記載。但是對於那個神祕的山洞,爸爸依然無法理解。是的!世界的邊緣為什麼是黑暗的勢力?而靠近山洞的人,不論是有無進過山洞,只要被長老們發現,仁慈的長老就會變了人似的發怒,並且迅速處決那個人。曾經在一個古書的片段中記載,有人不但進入了山洞,而且活著走了回來,當時那個人宣稱洞外是另一個美麗的世界。不過並沒有人相信他,很快的,這個人被逮捕,並迅速的處決了。古書是在一個被燒盡的古厝地板底下發現的。不過縱使大家聽說了這樣的事蹟,人們依然覺得,那是一則古人的幻想,神奇故事罷了。

小英的爸爸有一天很認真的告訴小英「小英乖,爸爸要去一個很遠的地方,或許爸爸有一天會回來,但是記住,不管發生甚麼事情,都不要害怕,因為真理使人自由。」接著過了一段時間,聽說爸爸真的回來了,不過小英並沒有看過回家的爸爸,只聽說,他爸爸告訴大家,山洞的那邊真的有很美麗的世界。不過爸爸不見了,他並沒有回家。

長大的小英,為了知道爸爸到底在哪裡,她研究了爸爸所有的資料,她發現爸爸去了山洞,她甚至明白了一個可怕的事實,爸爸死了。是的,那個可怕的山洞害死了他的爸爸。不過,這一切卻觸動了小英生命中的那個渴望"山洞的那一邊到底是甚麼?"

當小英越發研究關於山洞的一切,長老們就越加擔憂。害怕小英犯了不可挽回的錯誤,一條寶貴的性命就這樣的消失。畢竟這些長老也是看著小英長大,對小英十分的疼惜。不過小英不斷認真的研究這山洞的一切資料,也越來越確定,那是一條自己必然要走的路。終於有一天,小英與村里的人,經過了一番對抗,小英進入了山洞,前往未知的另一個地方。而當願意跟隨小英的大家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印入眼簾的是開闊的天空,美麗的大草原。

洞口的石壁上留著故人的字跡,有先祖的,有前人的,有小英爸爸的。他們都在述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原來,曾經這個世界的確有過動亂,而躲進山洞的一群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嚴格限制他們進出這個山洞。只是那個動亂已經過了幾百年了,我們當然無法確定,世界是否已然和平,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除了忘憂谷的人們,沒有人知道這個忘憂谷。

故事講到這裡。其實這個故事想講的事情很多,但是今天就讓我們藉由這個故事對”歷史”這兩個字有更多的認識吧。一個錯誤的歷史概念,會讓一群人終生都陷在錯誤的循環裡面,而正確的傳述歷史,卻能幫助後來的人們,更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並學習用更正確的方式去面對生命的困境。

約書亞所立的見證

今天的經文,我們看見了約書亞他所建立的見證。如果我們往前面看第八節我們可以發現約書亞要人們從水裡拿出12顆石頭。而這12顆石頭就是今天我們的經文所看見的,約書亞要人們立在吉甲,要給後代子孫可以看見的石頭。我們知道這樣石頭的存在,對後代子孫而言,實在是令人很難理解的現象。卻也因為如此,族裡的耆老可以趁這個時候解釋,讓歷代子孫可以真實的見證那個曾經開洪海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上帝。而接續著開約旦河的事件,更讓後代子孫看見,上帝不只是與摩西同在,而是時時的與他們同在。事實上約書亞很清楚的表明只有把歷史中上帝的作為清楚的告訴後代子孫,後代子孫才能夠真正的認識上帝。否則他們並不知道上帝過去怎麼樣帶領他們,就更不會清楚明白未來他們應該往哪裡去。

我們的昨天影響著我們的明天

其實,我們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不都正影響著我們今天的處境嗎?甚至不只是我們自己的過去,而是我們整個群體的過去,也正影響著我們今日的處境。有一個例子這麼說,一個媽媽煎魚的時候,都習慣把魚的頭尾去掉下去煎,當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的時候,他也表達不知道,只知道從小,自己母親就是這樣煎魚的。後來打電話再去問自己的母親,才知道,過去是因為鍋子小,所以才會把魚切成三段來處理。許多一代傳一代的東西,如果無法知道這些事情的歷史脈絡,我們很容易遵循錯的過程,卻看不見事情的全貌。事實上,我們還有可能以為,自己正遵行著正確的教導,而不知道,有些事情,並非我們以為的正確。真理值得我們堅持,卻許多一代傳一代的法則與規範,他不是真理,卻更深的影響著我們,我們卻不知道。

我們的生活與生命,與過去的人所建立的觀念是息息相關的

前一陣子有一個新聞十分的重要,不過過不了多久,就被悠遊卡上面該用甚麼圖片的新聞蓋掉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總統李登輝表達,在台灣沒有抗日事實的這一個新聞。今天,我當然不是要發表我的看法。不過我們可以從這個事件上,看見台灣有最少有幾大群的人存在。一群人是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一群人是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一群人是認為自己是台灣人。最後還有一群人,認為自己是美國人。

認為自己是日本人的這群人,有許多人都是我們的長輩,在日本治理台灣的時期出生,這群人,對於自己出生在日本管理的處境十分熟悉,也十分嚮往。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則大部分是這五六十年,接受國民教育教導的這群人,當然也有父母親是從大陸過來的。他們對於大中國的懷念與景仰,使得他們深深的以自己是龍的傳人為榮。而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這群人,對於台灣的歷史有較全面的理解,也看見,過去這片土地一直有許多的人從不同的地方前來這裡。重點不是自己過去的血統,乃是今天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最後認為自己是美國人的,原因我不算真的很清楚,不過這當中,許多人真的擁有美國的國籍,所以他們也真的算是美國人。一樣生活在這裡,只因為不同的歷史觀點,就對自己身分有極大不同的詮釋,如果我們以為,歷史是過去人的事情,那麼我們真的就錯了。

認識聖經中的歷史有甚麼用?

既然我們知道,歷史對自己今日的處境有那麼大的影響,甚至能夠決定自己的未來。而我們成為一個基督徒,又怎麼能夠對聖經中所描述的歷史視而不見呢?事實上整本聖經就是對上帝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為做一個非常整全的描述。我們可以從聖經當中上帝創造天地開始,看見上帝對他所造的人的心意。我們可以看見聖經中對上帝的描述,上帝的喜怒哀樂,與上帝整全的作為。如果我們沒有從歷史中看見上帝對我們的帶領,我們就會以為在每一個過程中上帝對人們不同的指導會成為我們今日生命當中的絕對標準。這樣的絕對標準讓我們陷入了律法主義卻無法看見上帝真實的心意。明白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看見上帝在歷史中對不同時期的人有不同的帶領,我們可以更真實地知道,今日的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回應今日的世界。

新約時代還需要舊約嗎?

有人會說認識上帝的帶領,不就是把耶穌的話弄懂嗎?而耶穌的許多教導不都是清楚的寫在新約嗎?所以聖經的重點應該是新約吧?耶穌不是在新約裡面已經頒布了新的律法了嗎?是否我們只要花力氣在認識新約裡面耶穌的教導那麼就夠了呢?如果各位讀聖經的時候,對當中的背景有更清楚的認識,你就會發現新約裡面主要的發言者們幾乎都是有猶太背景的人。譬如耶穌就是一個猶太人,而猶太人,他們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歷史,因為文化的要求,都有很深刻的認識。如果大家有印象當司提反被人們用石頭砸死的時候,他大聲疾呼的,正是重述著埃及的歷史事件。出埃及的歷史事件在整本聖經當中不斷的被不同的人提出來。不論是詩人,先知或是君王。我們可以看見,這些相信上帝的人都一定清楚明白認識這些事情。畢竟我們很清楚的看見了這樣一個事件,是上帝最初介入人類世界許多偉大的作為之一。而猶太人對這樣的作為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便是要自己一代又一代的子孫,把生命真實的連結於上帝。所以當司提反這樣子來告誡所有猶太人的時候,我們深信所有猶太人都知道司提反在說什麼。只是因為他們對耶穌的不認同,所以他們覺得自己是在為上帝實行公義。親愛的兄姊,當我們知道新約正是出於有舊約背景的猶太人所說的話所傳的道。我們就更該知道在舊約聖經的歷史脈絡中上帝是怎麼樣的帶領以色列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舊約,我們無法明白新約。而新約的存在絕對不是為了把舊約廢除,乃是站在上帝整全的作為中,在耶穌的時代,成全上帝的心意。保羅很清楚的表達舊約時代就像是我們還在孩童時期,需要管教需要限制,卻在新約時代,因為耶穌的犧牲,讓我們對上帝有真實的認識,我們就能夠跳脫原有的限制而有真實的自由。那樣的自由不是讓我們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那樣的自由是讓我們能夠真實地活在上帝的真理裡面得到真實的祝福。

請容我再強調一次,聖經中舊約以色列歷史,讓我們看見了上帝起初創造天地的心意,也讓我們看見了上帝對他所愛的人的帶領。而這當中我們看見了當上帝發現他所愛的人因為無知所造成的荒唐無道,上帝的心是如此的傷心,卻又如此的想挽回這些人與他的關係。上帝付出了許多的努力,甚至最後賜下他的獨生愛子為這群人受死。上帝的作為並未因此停止,接著上帝讓耶穌的門徒開始四處傳揚上帝國的福音,讓全地都因此與上帝重新建立新關係。歷史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心意,也讓我們看見今日自己所站的位置,與該扮演的腳色。

教會的計畫

正因為如此,我深信,只有當我們對上帝從過去到現在的作為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才能更真實的認識上帝。最近我在教會的主日學正式進行一個這樣的計畫。計畫讓我們的孩子能在主日學課程中,對聖經的故事有清楚的認識,對聖經中以色列歷史的陳述能夠有清楚的掌握。這當中讓孩子每兩年就把上帝的作為從起初創造天地一直到門徒受命傳福音聽完一輪。而這樣的教授理論,讓孩子能在還小的時候對聖經的畫面有很清楚的認識,而大一點的時候,可以不需要翻閱聖經,便能把聖經的故事朗朗上口。在高年級的時候,甚至可以思想聖經中每一個故事所傳達的訊息。當我們的孩子,若真能在主日學教育中,對聖經有深刻的認識,我們的孩子就不會不知道自己在信甚麼。而這個計畫不止如此。接下來,教會少年主日學的課程,便是讓孩子認識2000年的基督教歷史。而整個課程最後要結束之前,會從福音如何來到台灣,甚至我們和平教會的歷史,一直到最後,我們引導孩子撰寫自己生命的信仰故事。若我們的孩子能夠在這整個過程中,看見上帝創造天地的心意,進而認識今日上帝創造他有什麼樣的意義,我們就更能夠讓我們的孩子面對未來有新的看法,並對自己的人生有真實的看見。

當然在這個計劃進行的過程中,需要在座的每一個兄姐的幫忙。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兄姊,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接受這完整的教導,甚至願意投入當中,不論是幼主、兒主或是少年的教育事工(幼子、兒童、少年)。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從小就建立完整的信仰概念。這樣對歷史的理解,有可能幫助他們對自己在信甚麼有更多的看見。那麼未來,這些孩子長大進入青年,便有能力藉由對歷史中上帝的帶領來認識今日世界中,自己該用甚麼樣的態度來面對自己與面對未來。另外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兄姊,願意對上帝歷史中的作為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成人主日學才有足夠的動力,開設更多的課程,也讓大家更能因為對上帝在這當中的作為,被深深的震撼與感動,而對自己的生命有更開闊的眼界。事實上教會的樂活讀經,讓我們可以四年讀完一遍聖經,也幫助我們一步一步認識這個信仰的整全面貌。如此我們的信仰不再是名言佳句,道德重整。我們的信仰將會是上帝真實的帶領與生命的更新。

建立自己的歷史本文

剛剛我提到,少年主日學的課程,最後的一部份,便是引導孩子們自己寫自己的信仰故事。在這裡,我也想邀請各位,來寫自己的信仰故事。當我們經歷上帝創造天地的手真實的接觸我們的生命,我們所擁有的感動與震撼,若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那真的很可惜。我們許多人都喜歡看故事,但是我們常常看的是充滿人的創意與想像的故事。若有一天,我們可以著手進行把教會每一個人的生命故事做成一本書,把教會建立的過程甚至做成漫畫,讓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子孫看見上帝的創意與恩典。讓這一磚一瓦所充滿上帝恩典的痕跡讓我們後代的子孫都能看見。使得他們不再只是進入一個建築物,看見一群號稱基督徒的人聚集在一起。而是真實的明白,我們是因為恩典相聚,也因為恩典能成為別人的祝福。則我們每個人生命所傳揚的消息,才真的是福音。是讓眾人藉由耶穌透過我們的生命看見上帝的好消息。

從創造走向嶄新的未來

有神學家說,上帝的創造還在進行中,並且上帝今日要我們參予他的創造。當創造故事不再只是故事,我們知道亞伯拉罕蒙召不再只是以色列人始祖的故事;出埃及事件不再只是上帝對以色列的救贖;四十年的曠野之行,士師時代的無知,列王時期的驕傲專權,離棄上帝所造成的滅亡,上帝呼喚的救贖,受處罰後的重建,耶穌的犧牲,使徒對福音的傳揚,那真的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那真的是我們的信仰旅程。不只是以色列群體在經歷,我們每個人也都得經歷。許多時候我會問年輕人,你的出埃及事件是甚麼?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若沒有受到埃及之地的奴役,使得自己痛苦不堪,我們無法體會福音的好處,而出埃及,正是我們生命出黑暗進光明的光榮時刻,卻對於信仰,這只是一切的開始。

真實看見自己為何要信,自己的明天又該往哪裡去

不論我們自己,或是我們的子女們,當我們看見了我們信仰的歷程,我們看見了自己為何而信,我們才能知道我們怎麼繼續信下去。而也只有真實的將自己的生命,自己家族的生命,自己群體的生命,完全連結於上帝過去的作為,並看見今日上帝的帶領,才有可能面對未來充滿希望與盼望。事實上,沒有未來的信仰,我們不需要,而對未來真實的盼望,本來就得建立在過去我們的生命經歷當中。甚麼經驗都沒有,我們很難相信,卻這樣的生命經驗,不該只是單單看我們個人,也需要看見歷史中上帝完整的帶領,我們才能知道,對於未來,我們應該盼望甚麼。

最後我還想說,當我們經歷了,紀錄了,學習了,接下來就是傳給我們的子女認識與明白。事實上這樣的過程,也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因為這些紀錄,看見自己的過去,思想著自己的未來。而今天若我們沒有自己陳述自己的歷史,明天就會由別人來陳述我們的歷史給我們的孩子聽。想想看,許多時候我們發現我們的孩子為什麼無法理解我們所經歷的美好,這當中很重要的因素,正是因為我們的孩子認識的是這個世界告訴他們的世界,而這些聲音,並不認識上帝。

二、結論

亞伯拉罕從來就沒有看見自己的子女像天上的星星,海邊的沙那麼多的時刻,甚至在他年邁的時候,他還沒有子嗣。卻上帝的帶領,讓他看見真實的盼望。上帝是萬物的主,不是萬物的控制者,乃是造物者。他的創造,是要祂的創造參予祂的創造,不斷經歷祂動態的美好。換句話說,就是上帝創造我們,要我們參予他對這個世界美好心意的創造。過去的信仰前輩是這樣經歷,相信今日的我們也要經驗相同的美好。而明日,我們的孩子將繼續活在這樣的美好當中。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告訴他們,孩子我在信甚麼!

禱告

願上帝的保守,主耶穌的恩典與聖靈的感動與我們眾人相及同在,從現在直到永遠。阿們。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領袖的眼光



講道內容
講題: 領袖的眼光
經文: 民數記十三章1-2、17-23、27-31、十四章1-5
主講: 蔡維倫牧師
時間: 二0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要用「領袖的眼光」帶大家看民數記十三章,關於以色列人出埃及往迦南地路途中,一段關於「領袖」的重要記載。領袖是什麼?領袖是一個能夠發揮影響力,讓別人來跟從的人。領袖並非天生,要成為一個領袖,需要經過許多挑戰,從挑戰中獲得成長,進而成為領袖。今天我們要透過經文中十二個探子的角度,來看怎樣成為一個領袖,以及他們成為領袖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挑戰,對我們有甚麼樣的啟發。
二、十二個探子面對的困境和挑戰
對這十二個探子來說,他們面對許多困境跟挑戰,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西奈山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期間上帝頒佈律法,藉著摩西帶領他們成為上帝的軍隊,接著他們要進入曠野,繼續前往到那個有聽說過,但從來沒有人去過的應許之地。經文中並未記載如何選出這十二名探子,但必須是每個支派,各派一名領袖,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他們每支派中要打發一個人,都要作首領的。」(民13:1-2),摩西打發他們去窺探迦南地,說:「你們從南地上山地去,看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強是弱,是多是少, 所住之地是好是歹,所住之處是營盤是堅城。 又看那地土是肥美是瘠薄,其中有樹木沒有。你們要放開膽量,把那地的果子帶些來。」(民13:17-20),從經文中也可以看見,摩西對他們此行的任務解釋是非常清楚的。
我從神學院畢業之前,有機會與同學一同遊覽以色列聖地,我們騎著駱駝上西奈山、坐船遊加利利湖、在死海裡面游泳、觀看以色列曠野,也在耶路撒冷城裡追尋耶穌的腳蹤。當我們從約旦進入以色列時,需要經過海關檢查行李,我同學喜歡照相,行李中帶了電腦及許多外接式硬碟與相機電池,結果他被海關盤查許久,電腦、硬碟都被仔細檢查;當時這十二名探子到達迦南地的時候,可能沒有那麼戒備森嚴,但因為被賦予先鋒窺探任務,他們由南地曠野,沿著海線與山壁往北走的路途中,想必也是戰戰兢兢。他們稱迦南地為「流奶與蜜之地」(民13:27)「奶」指的是能夠發展畜牧業,「蜜」則是指結實累累的果實。或許當時這十二名探子看到迦南豐饒景色,心中不免驚奇讚嘆,看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祖先在四百年前所住過的地方,憧憬未來自己也要進到這美好之地。
如果從以色列百姓人數來看,這十二名探子可說是萬中選一的精銳部隊,但這精銳部隊在路途中總會遇到困難挑戰,總要商議窺探策略與執行方案,總要檢討摩西交代的任務執行成果,這時候到底時要聽誰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回到曠野後到底要怎麼報告探勘結果?顯然這十二名探子並沒有達成共識,就像信仰團體裡會有不同的意見,是必然,也是正常的。四十天後當他們回到曠野面對摩西與百姓時,除了讚嘆迦南美地,也展示帶回來的甜美果實:「他們到了以實各谷,從那裏砍了葡萄樹的一枝,上頭有一掛葡萄,兩個人用槓抬,又帶了些石榴和無花果來。... 我們到了你所打發我們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這就是那地的果子。(民13:23,27)」。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百姓全部聚集在一起,迫不及待要想聽探險隊報告的所見所聞,百姓聽見他們說,迦南地果然是流奶與蜜的地方,又看見碩大的葡萄與石榴、無花果等,大家眼見為憑,那真是一個好地方!哪知探子中有人接著說:「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並且我們在那裏看見了亞衲族的人(民13:28)」(註:亞衲族人意指身形高大孔武有力之人,參申9:2),雖然其中一位名叫迦勒的探子立刻插話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但其他幾位探子卻接續說出壞消息:「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民13:31)」、「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裏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們在那裏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13:32-33)」。那個時代蚱蜢是可以吃的,他們用偉人與蚱蜢來形容迦南地居民與以色列百姓,好像以色列人就要被迦南地居民吞食了一般,我們無從得知這樣的比喻是否過份誇張,但這些探子大概沒有想到領袖的影響力出乎意料的大,或是他們沒有考慮到百姓的心情,他們所報的惡信,讓百姓十分驚慌:「當下,全會眾大聲喧嚷;那夜百姓都哭號。(民14:1)」,百姓向摩西與亞倫大聲抱怨:「全會眾對他們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嗎?(民14:2-3)。』
對以色列百姓而言,他們走了一條往曠野的路,忍受風吹日曬雨淋、忍受食物與水源的不便,但這一路上的疲乏,因著心中對迦南美地的盼望而變得可以忍受,但若是最終不但無法進入迦南地,還可能被巨人生吞活剝喪失性命,那這一段路程還有什麼意義?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感受當時以色列百姓感受到的無奈與悲哀,他們在埃及是奴隸身份,原本就自覺命苦,缺乏安全感又愛抱怨,這群身為領袖的探子,忽略了領袖的眼光與言語對整個團體氛圍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力,群眾因著領袖的看見,引發全體的驚慌與難過。進一步思想,這群被稱為上帝子民的以色列人,這一路上經歷了許多見證上帝帶領與保守的事蹟,而這十二名以上帝子民的身份,首先進到迦南地的探子在這四十天的旅程中,到底看見甚麼、經歷甚麼?除了外在的看見,是否也看見上帝的行動與保守?在準備這段經文的時候,我覺得領袖的挑戰真是很大!不僅在以色列那個時代,也在我們這個時代,每個時代裡面成為領袖所需面對的挑戰,一點都沒有變小。
三、在我們世代成為領袖的挑戰
最近,歐洲戰爭與經濟難民問題成為國際關注焦點,許多敘利亞難民紛紛從海路或陸路逃離戰亂家園前往歐洲大陸,面對是否接受安置潮水般湧入難民的問題,各國民眾有不同的看法,各國領袖們更是面臨禁止或開放的決策考驗。
換一個場景,領袖的挑戰也同樣出現在難民這邊,上週一則新聞報導,一台滿載難民的中型巴士,因事故無法繼續行駛,車上的難民只好帶著本就單薄的行李,就像以色列人步行前往應許之地一般,離開車道走進田園,繼續朝著應許之地,也就是願意接納他們的國家前進。我想在事故發生的當下,一行人老老少少必定是茫然失措,想必有人挺身而出成為領袖,帶領著大家繼續前行,即使他前一分鐘都沒預料到自己會成為這群人的領袖,他仍必須承接領導者的角色,繼續往前走。或許在我們當中的弟兄姊妹,也曾在不同的環境中成為一個領導者,對現今的領導者而言,古時候資訊缺乏的困難通常已經不是問題,反而是必須在短時間內過濾大量資訊並做出決策,跟十二個探子相比,現今決策團隊不一定是臨時組成,且可能各有不同的知識與專業背景,當大家一起討論決策時,到底要如何達成共識?多數決定一定是最好、最正確的決策方式嗎?
或許成為領袖對某些人來說只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總是問:「為甚麼是我?」為什麼我需要比別人多承擔、多作多想?我們不能甚麼地方都不去,什麼事情都不管,日子還是一天一天過不是嗎?路加福音十六章「不義管家」的比喻告訴我們,沒有人可以把上帝賜與自己的才幹收起來,應許之地一直在前方,我們都要一步一步向前走,因為等主人來的時候都要交帳。
四、上帝在差遣十二個探子的行動中做什麼?
當我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常會問自己:「我在這裡做甚麼」,試著釐清自身所在的處境,聖經當中同時也讓我們思考:「上帝在這裡做甚麼?」藉此領悟上帝的帶領與保守。
我從經文中有幾點領悟,第一,是上帝要摩西派探子前去窺探迦南地,這段旅程是在上帝永恆的計畫裡原本就安排好了,目的是邀請這些領袖進到上帝為以色列人準備好的迦南地,期望他們能夠用上帝的眼光去看見與理解,就像迦勒與約書亞所回報的:「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民14:8)」上帝期盼這些領袖理解,並回去告訴百姓「雖然...但是...」,雖然強高人壯,但是上帝與我們同在。
經文中記載約書亞本來的名字是何西阿(民13:16)。我看到這段記載,有上帝的心意。「何西阿」的意思是「拯救者,成為大能的勇士」,而約書亞則是「神的拯救者」。或許約書亞的父母期許兒子能成為拯救者,拯救他們脫離奴隸生活,可是在這個旅程中,何西阿成為約書亞,從「拯救者」變成「見證上帝是拯救者的人」,這其實也是對這群領袖的提醒,提醒他們不再自許為拯救者,而是要成為見證上帝是拯救者的人,上帝不是要這些領袖成為拯救者,上帝要親自成為以色列百姓的拯救者,而這些領袖則是見證的人。民數記第十四章24節:「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約書亞跟迦勒都看見了,上帝是恩典的賞賜者,要帶領那些專一跟從他的人進入應許之地。這當中關係到信心與上帝所賜的恩典,在中國的宣教師戴德生,他曾用一句話說明信心與上帝恩典的關係,他說「不信的人只能看見困難,信的人卻看見在他們和困難之間有神」,上帝在哪裡?有信心的人看見上帝在他們與困難中間,但對那些不信的人來說,他們卻只看見困難。
上帝一直都與這個迦南探險隊同在,他希望這些被上帝選出來的領袖不只看見困難,也看見他們在困難當中有上帝的保守與帶領,只是信心不足的探子們卻只看見困難。如果這些領袖有第二次機會再次探勘,他們會怎樣來報導他們的旅程,如果你也是探險隊一員,你會怎樣來報告這樣的旅程?
五、領袖們,你們看見什麼了嗎?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們看見甚麼?在你的生活裡是看見滿滿的挑戰跟困難,還是看見在你跟困難及挑戰的中間,你也看見了神?上帝在哪裡?上帝就在那我們與困難的中間,他要我們成為領袖,成為我們走進應許之地的帶領與倚靠,你要如何為你人生中的「雖然...但是...」造句?不要讓我們所預期的困難,讓我們忘記上帝的應許與大能,上帝在每一個時代呼召一群人出來,甚至是那自許要成為拯救者的何西阿,要讓他成為見證上帝是拯救者的約書亞,雖然兩者都是領袖,但在心境上已是完全不同。上帝帶領這些領袖走在屬靈的恩典道路上,去經歷信心的旅程。上帝也邀請我們戴著恩典的眼鏡,帶著記載這段恩典路程的聖經,一起來走這趟信心的道路,並帶領大家進到那應許之地。
本來在準備今天的經文時,是為了即將舉行的長執選舉,對於可能成為長執的弟兄姊妹所做的分享,但我在準備過程中也進一步領悟到,神呼召我們每一個人在自身所在的環境裡,接受成為領袖的挑戰,或許我們會推卸逃避,但在世界環境轉變的過程及前往應許之地的旅程中,在上帝的計畫裡,我們都有機會成為領袖,沒有人能夠排除在外。願上帝保守我們從自許為拯救者的何西阿,成為一位願意接受上帝邀請,見證上帝是拯救者的約書亞。就在今天,因著上帝的恩典,引領我們走向應許之地的聖經,跟上帝一起走這段信心之路,你願意嗎?

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你,在不同的時代呼召人成為領袖。主,那是一個要承擔責任的事,或許不是出於自願、或許被推派、或許是環境使然,但是主,我們在這裡,我們願意在困難跟我們的中間看見上帝,求主你讓我們走上這一條信心仰望的道路,也保守帶領讓我們能夠成為一個承擔責任見證上帝恩典的人,並成為祝福別人的人。父神求你保守特別是在我們當中或許有些現在生命中經歷極大的苦楚,主你與他同在,也讓他在困難當中看見上帝同在,謝謝主,求你讓今天信息成為我們的幫助,這是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爬上有機會的樹


講道內容
講題:爬上有機會的樹
經文:路加福音第十九章1-9節
主講:馬約翰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九月十三日

一、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
兄姐平安!很開心和大家一起聚會,上次是為牧師就任禮拜而來,欣見教會有新牧師一同侍奉。我一九九六年來台時,曾在附近學習漢語,因此也參加過和平教會的禮拜,那時教堂還是過去的日式建築。
一起禱告:聖靈求你降臨,開我們的耳、心,你的話語塑造我們,成為新造的人。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我偶爾會乘坐台北市的計程車,每次搭車時,習慣看司機的名字。有些名字很有意思,比如:來旺、來福、美麗。我問司機,你的名字是父母對你的期望嗎?很多都說:應該是吧!我又問,那你擁有父母的盼望了嗎?很多又會說:不知道。很久以前,有一對以色列夫婦,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撒該」,意思是「單純、純潔」。或許撒該的父母希望,兒子長大後成為一個單純的人,知道上帝對他的應許。
二、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
不過,長大後的撒該並不單純、純潔;他成為一名稅吏,而且是稅吏長。當時的猶太人認為,稅吏長是有罪的人。著名的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日據時期,日本佔領台灣,台灣人無法決定自己的未來,台灣的天然資源被日本大肆搜刮。片中一名賽德克青年長大後,成為日本警察,引發族人很大的不滿。撒該在當時的處境也是如此,他是猶太人,卻為佔領者的羅馬政府做事。撒該越有錢、鄰人就越貧窮。為了獲得更多錢,撒該甚至會安排羅馬兵丁,進入同胞家中強取豪奪。撒該不單純、不誠實,稅收的三分之二上繳羅馬政府,三分之一留下中飽私囊。撒該人生的目標,是成為有錢人,他也真的擁有許多錢。但撒該也很貧窮,他沒有朋友、心靈匱乏,渴慕生命的意義。
身為牧師,我有許多寶貴的機會,去醫院探訪即將離世之人。病榻前,從未有人對我說,可惜我的錢不夠;可惜我上班時間不夠。常聽到的反而是:「牧師,可惜我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不夠;可惜我和上帝的關係不夠親密。」這個撒該並沒有等到快離世前,才來可惜這些。當他聽到有位名叫耶穌的老師,會來到他所居住的城鎮時,撒該想要見他。聖經沒有說明,撒該是如何知道有關耶穌的消息,但撒該去路邊等待耶穌。
三、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
新約的原文是希臘文,說,他很矮,所以看不到。這裡的「他」,原文並沒有說清楚,指的是撒該?或是耶穌?一般人認為,這裡指的是撒該,人們不喜歡一個很矮的耶穌。總之,大家站在路的兩旁,沒人願意讓一個位置,給看不見的撒該。但這無法阻止撒該要看耶穌,因為他渴慕生命的意義、渴慕活水。
四、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裡經過。
所以,當撒該看到路旁有樹,他就爬上去。人長大後,不會常爬樹,因為那不是種體面的行為,政府官員就更不會去爬樹了;但撒該選擇爬了上去,他不在乎人的看法,因為他真心渴慕看見耶穌。他爬上機會之樹,期待接受恩典,等待經驗恩典。
五、耶穌到了那裡,擡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
突然,耶穌來了。眾人頭一次親眼見證,上帝的愛道成肉身,撒該的心臟應該跳得飛快。耶穌來到樹下,他竟不看前面,只看著上面,叫喚:「撒該、撒該,快下來,今日我要去你家。」
六、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
撒該會不會想,耶穌是如何知道我的名字的?若耶穌知道我的名字,他應該也知道我的背景,知道我如何欺騙眾人。為什麼耶穌還要來我家?
若你今晚要接待耶穌來家中晚餐,你會如何預備?一週前就開始打掃整頓,用最好的餐具,請耶穌吃飯?或者用一般的餐具,因為不要耶穌認為,你喜愛物質享受?你會預備什麼食物給耶穌吃?
七、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
路旁眾人開始竊竊私語,包括長老、領袖們。耶穌為什麼要去一個罪人的家中,難道他不知道,這人是犯罪嗎?為什麼不來我家,我是如此地虔誠!
撒該雖是稅吏長、有錢有勢,但他也需要順服基督,下來接受恩典。爬過樹就知道,上樹容易、下樹難。耶穌在下面,兩旁還有議論紛紛的猶太眾人,撒該的壓力應該很大。
八、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
那日撒該家中情形如何,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撒該並沒有時間事先預備。耶穌似乎也不在乎,只想和真正的撒該相處。耶穌進入撒該家中,看見欺騙眾人的撒該;撒該也看見真正的自己,看見自己的罪,如何欺騙、傷害他人。但他是在耶穌的恩典中看見自己的本相,恩典中耶穌願意愛撒該,相信撒該能成為好門徒,回歸單純,所以撒該悔改了。「悔改」意思是:離開舊的生活方式,完全回頭,開始新的生活方式。撒該告訴耶穌說,我要把一半財產,分給窮人。這真是悔改,我們有多少人,包括我自己,願意把一半的財產分給窮人?撒該還說,若我欺騙了誰,我要以十倍償還。恩典和耶穌的愛在其中,撒該頭一次活出自己的名字,頭一次「單純、純潔」。若那日撒該的父母仍健在,他們會看見,兒子頭一次真正活出自己名字的真意。
九、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我的漢名是馬約翰,這不是父母給我的名字,是我剛來台灣時,總會幫我取的。因為之前有位同姓的宣教士來台,漢名姓馬,所以就幫我取姓「馬」。我的英文名是John約翰,合起來就是「馬約翰」。我沒有選擇自己的英文名,很可惜也沒有選擇自己的漢名。在神學院曾教過一位名叫「新造」的學生,我很喜歡這個名字。其實,我們都是新造的人,都叫新造。撒該爬上機會之樹,願意改變;聖靈改變他,成為新造的人。我們信耶穌,也成為新造的人。
某次與友人在外進餐,鄰桌一位陌生的女士,帶著十六、七歲的兒子過來,問我為什麼來台灣?我常接到這類問題,我視之為傳福音的好機會。我說,因為上帝帶領我來。我告訴她,我是牧師,在全台灣四處服事。她似乎覺得我很辛苦,我告訴她其實我不辛苦,我看的是機會與恩典。這位母親聽完,與我分享,原來她有兩位孩子,長女十年前罹患癌症,她每次看見女兒,都倍感艱辛。但今天從我的分享中,聽到「機會」與「恩典」兩詞,她覺得今晚回家,可以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女兒的病情。機會的樹站在你我面前,我們都會有機會,爬上機會之樹,遇見耶穌,接受他的恩典,成為新造的人。
「家庭」是我們生活中,第一個有機會爬上樹的地方。我們常把家人視為理所當然,在家中比在外面缺乏耐心,其實家庭是分享恩典的好地方。祖父母是晚輩的信仰榜樣,父母是兒女認識信仰的寶貴來源,青年有機會和父母分享成長。在此鼓勵大家,吃飯關手機。我發現,現在許多家庭關係,因手機而產生了距離。手機不是不好,但許多人專注於手機的社交、娛樂網站,嚴重忽略身旁的人,包括父母、兒女,但家庭是活出信仰很重要的場所。
第二是學校或職場,這是我們度過一日最多時間的地方,也是爬機會之樹的好地方。平信徒其實比傳道人有更多機會,和非基督徒交流;你的同事、同學,可以從你身上,看見基督的喜樂、平安和愛。上班、上課前,等候電腦開機時,禱告求上帝好好使用你,成為恩典的管道,用這段時間來榮耀上帝。某次,我需要用網路,和美國五間教會連線,分享我在台的侍奉。即將開始前,台神突然停電,無法使用網路,我趕緊開車下山,找到一間速食店,一問之下也沒有網路!正在一籌莫展時,店內一名工讀生主動提供手機網路借使我用,我才得以順利上網,和美國的教會聯繫。這不是她的工作,但她利用上班的時間,祝福了我。我們在學校或職場,有很多機會能祝福他人,爬上機會之樹。
第三個地方是教會。我們每週和其他人一起聚會,是非常美的機會,爬上機會之樹。我們可以為教會、長執、兄姊們禱告,多鼓勵、少批評或抱怨。教會有什麼需要,你若有恩賜、有時間,就可以幫忙。曾在別的教會遇過一位姊妹,對教會有諸多抱怨,每次看見她,我就想躲起來。我為她禱告,因為常抱怨的人,相信自己也沒有喜樂、平安。後來,一位成熟的姊妹去關心、陪伴她,這位愛抱怨的姊妹,竟真的被成熟的姊妹影響,不再抱怨、變得正面。
最後是社會。我認為,台灣社會正陷在一種恐懼中,變得不在乎外面的世界;同時,青年人薪資不高,生活困難。某次搭乘火車,途中偶遇一位衣著光鮮亮麗的三十五歲男子,我們攀談起來。原來,他從事證券交易,薪資不錯,但父親投資失利,需要他援助生活;自己也有妻小要養,他覺得壓力很大,快喘不過氣來。我問他如何面對壓力?他從西裝口袋中掏出香菸,說,我抽菸,過去還會喝酒。他也知道,這不是很好的方法,但他不知道還能如何。我告訴他,如果菸、酒都無法幫助你時,可以藉由禱告,求耶穌幫助。我再和他分享耶穌的愛。然後,這個三十五歲的台灣男子,告訴我說,他非常尊敬馬偕博士,因為馬偕愛台灣。我覺得這是很大的提醒,一百五十多年前的馬偕博士,仍能影響眼前這位二十一世紀的非基督徒台灣男子。我們在社會上,有很多機會影響他人,讓人看見基督的愛。
爬上機會的樹,在家中、校園、職場、教會和社會中。我二零零九年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離開台灣回美國。在美國,我常想起台灣的朋友,也想念台灣的水果,很多是美國買不到的,好比秋天的柿子。每年此刻,我都羨慕你們在台灣吃柿子。後來有一次,我去一位台裔長老家中作客,吃飯時餐桌上出現又紅、又大、又甜的台灣柿子。我問長老,怎麼會有柿子?他說,家中後院有一棵柿子樹,樹上結的。怎麼會有柿子樹?他說,是朋友送的,朋友也送了一棵給另一位朋友。這位長老悉心照顧他的柿子樹,常常澆水施肥,等柿子快熟了,就趕緊摘下,拿進廚房放好,所以附近的松鼠,都沒吃過柿子樹所結的果子,天天從樹下跑過,卻不知道柿子有多好吃,也從沒爬過他的柿子樹。但另一棵樹的主人沒有這樣,他任由又大又紅的香甜柿子掉落滿地,松鼠一吃,發現非常地好吃。我不知道松鼠是如何彼此聯絡的,但很快地,附近的松鼠就都知道了,也開始來爬長老後院的柿子樹了。城市裡種植了許多樹木,希望這些樹,成為我們的提醒,每次看見,就想起撒該爬上、爬下機會之樹的故事。一起禱告。」

禱告
謝謝主耶穌,離開天堂、進入世界,讓人見證上帝的愛。謝謝主耶穌,願意與撒該同席,也願意與我們同席。求你藉由聖靈,賜我們你的眼光,幫助我們爬上機會之樹,在你的恩典中繼續成長,奉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點名時刻


講道內容
講題:點名時刻
經文:民數記第一章1-19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九月六日

一、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暑假結束,又到了九月開學季,學生們總會在新學期開始立下學習目標與願望。教會中,成人主日學也即將開始新學期,牧師鼓勵大家也可以像學生一樣,在學期初立定新的目標,透過主日學課程一起學習成長,讓我們能夠好好珍惜把握上帝交在我們手中的時間。今天牧師將跟大家分享民數記第一章經文,透過聖經對我們的生命說話。
二、從七個角度看民數記
出埃及記第十九章記載,以色列人行到西奈山時,摩西領受上帝所賜的誡命,並頒佈律法,之後的章節有很大篇幅乃至於接續的利未記,都是講述律法內容,而民數記則是與出埃及記做連結,記載以色列人從西奈山經過曠野,直到進入迦南地的旅程,可說是出埃及記的下卷。
(一)描繪摩西的角色
第一章一開始說:「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第二年二月初一日,耶和華在西奈的曠野、會幕中曉諭摩西。」(民1:1)摩西的角色是一個領導者,他帶領許多的百姓出埃及前進迦南地,他們在西奈山大約停留一年多,期間上帝在曠野、會幕中曉諭摩西超過一百五十次以上,上帝透過摩西對百姓說話,上帝跟摩西之間親密的關係,使他清楚明白上帝的指示,這是成為一個屬靈領袖最重要裝備。我在準備講章時,看到筆記本裡隨手抄下的一段話:「生活中的大小事,最難的不是一一去面對,而是一一交託在上主的手裡」。或許對摩西而言,身為一個屬靈領袖有好多事情要一一去面對,可是更重要的是,一一交託在上主手裡。何謂交託?交託是信心的表現,但並不是把事情仰望給神,然後兩手一攤,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信心的表現是與上帝有親密的關係,聆聽上帝的旨意,憑著信心做出行動,也就是去面對,然後將結果仰望在上帝面前。基督徒的生命不也是這樣一個信心的行動與交託嗎?摩西的身份與他聆聽上帝話語的態度,是提醒我們成為一個屬靈領導者應有的態度。
「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他就怎樣在西奈的曠野數點他們」(民1:19),摩西與上帝同工,上帝說甚麼,摩西就照著做。在創世記中,上帝的話語大有能力,上帝說什麼事情就這樣成了,而在民數記中上帝要形塑這屬他的百姓,祂透過祂的話語、透過摩西一起來成就。上帝邀請我們成為一個屬靈領導者,與上帝同工成就祂的計畫,這是何等的美好。經文記載摩西組織百姓,並親自為他們預備族長:「每支派中必有一人作本支派的族長,幫助你們」(民1:4),在此我看見摩西樂於分享領導權利,他知道單靠一己之力無法成事,他也知道上帝知道他的需要,且已主動為他來預備幫助。我們的上帝是主動領導的上帝,祂會在屬靈的道路上面能一步一步的引導幫助我們。
(二)數點百姓-目的和作法
這段經文的另一個重點是數點百姓。「你要按以色列全會眾的家室、宗族、人名的數目計算所有的男丁。凡以色列中,從二十歲以外,能出去打仗的,你和亞倫要照他們的軍隊數點。」(民1:2-3)我們可以想像以色列百姓聚集在會幕旁邊,依照摩西的指示移動排列。經文接續講述前面提到的族長,又記載許多數字,有學者統計經文上提到的人數,12支派的男丁約有60萬左右,再加上老弱婦孺則總共約有200萬人,按照宗族歸納連結成為12支派。由此我們可以省思教會中的我們與這群以色列百姓有甚麼不同?首先,教會是開放的群體,不斷有新成員加入,而以色列百姓當中則沒有外來人口,大家都是有血緣關係的宗族,這提醒了我們在教會當中要學習看見新朋友的需要,協助他融入群體,找到自己可以的歸屬團體。其次,換個角度來看,在以色列人當中沒有一個人是孤孤單單的,每個人都可以在找到屬於他的群體。在教會當中也是這樣,不應該有人是落單的。我們曾經講過利未記中,關於亞瑪力人在曠野當中攻擊以色列人的故事,他們專門攻擊隊伍最後落單的人,求上帝保守在我們教會當中沒有那孤單軟弱的人,大家都能參與在群體中,找到自己所屬的團體,也許是團契、也許是小組、也許是主日學,大家一起在群體中成長。教會設有BB關懷系統,教會關懷同工可以透過這個系統,即時發現並關心需要幫助與關懷的人,牧師覺得這個方法好似「數點百姓」般,建立起教會互相關懷主動關心的系統,請大家來禮拜時別忘了BB一下。
(三)族長人名-興起一群領袖,我們認識幾個?
經文列出12支派族長的名字,12支派是以雅各的兒子命名,但利未人卻沒有按支派數在其中(民1:27),因為利未人要專職服侍上帝,所以獨立出來,另外將約瑟兩個兒子瑪拿西跟便雅憫分為兩個支派。
請大家看看這些新族長的名字,在這段經文之前,我們一個都不認識,但我仍要說:「感謝神!」雖然我們不認識他們,可是上帝認識他們;雖然我們不認識他們,可是當時代的百姓大家都認識他們,因為是他們所推選出來的。我說「感謝神」,因為聖經的作者不厭其詳的寫下一個一個名字,代表著在那個時代每個成為族長的真實的人,代表著被上帝所紀念的每一個人。我們在教會當中也有許多長老、執事、事工組長、主日學教師等,或許不像司會站在台上被大家看到與認識,但上帝都知道,就如同經文中的族長名字被紀念一般,上帝也紀念每一個參與在服侍當中的人。
(四)在曠野-出埃及後的續集,從11天到將近40年的日子,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其實從曠野到迦南地之間的路程並不長,「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摩西就照耶和華的吩咐從巴蘭的曠野打發他們去……。過了四十天,他們窺探那地才回來」(民13:1-3,25),可見實際上的路程以當時步行或騎程駱駝的方式,應該十幾天就可以到達,但以色列人卻走了四十年,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五)怨言書
以色列人行到曠野,開始產生許多的抱怨,埋怨摩西、埋怨上帝。民數記從十一章開始,好像是一本抱怨書,百姓有抱怨不完的事。「眾百姓發怨言,他們的惡語達到耶和華的耳中。」(民11:1)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11:4-6)於是上帝賜下鵪鶉為食物,「有風從耶和華那裏颳起,把鵪鶉由海面颳來,飛散在營邊和營的四圍。」(民11:31)之後米利暗跟亞倫因嫉妒而挑戰摩西的權威,「摩西娶了古實女子為妻。米利暗和亞倫因他所娶的古實女子就毀謗他,說: 『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嗎?』」(民12:1-2)而上帝為摩西主持公道,米利暗因此得了痲瘋,「耶和華就向他們二人發怒而去。……米利暗長了大痲瘋,有雪那樣白。」(民12:9-10)兩人也因此受到上帝的提醒。
前去窺探迦南地的十二名探子回來後,除了約書亞跟迦勒兩人持正面意見以外,其餘十人都認為迦南地雖是流奶與蜜之地,但居民身量高大,城牆也堅固寬大,對以色列人來說像是蚱蜢對巨人般的沒有勝算,「我們到了你所打發我們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裏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13:27-33)百姓因此喧嚷、哭號,甚至想回埃及,「當下,全會眾大聲喧嚷;那夜百姓都哭號。……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嗎?……我們不如立一個首領回埃及去吧!」(民14:1-4)
之後又發生可拉黨叛變事件,利未人支派的領袖帶領二百五十個首領攻擊摩西跟亞倫的權威,「利未的曾孫、哥轄的孫子、以斯哈的兒子可拉,和呂便子孫中以利押的兒子大坍、亞比蘭,與比勒的兒子安, 並以色列會中的二百五十個首領,就是有名望選入會中的人,在摩西面前一同起來,聚集攻擊摩西、亞倫,說:『你們擅自專權!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耶和華也在他們中間,你們為甚麼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事件的結果是而上帝讓地裂開,吞沒可拉黨人。但百姓卻不知反省,反而批評摩西與亞倫,於是上帝又降下瘟疫懲罰,直到亞倫照摩西所說,拿著香爐繞行會眾為百姓贖罪,整個瘟疫才解除。(民16:1-50)。
隨後,百姓又抱怨沒水喝,摩西擊打磐石出水,卻因此受到上帝的責難,因為上帝曉諭摩西吩咐磐石出水,摩西卻因百姓爭鬧而擊打磐石兩次,「耶和華曉諭摩西說:『...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發出水來...。』摩西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就有許多水流出來,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民20:1-11) 「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民20:12)或許我們不能理解,摩西終其一生盡心服侍上帝,就只為了這個錯,受到上帝責罰,無法進入迦南地,這使我們警惕,一個屬靈的領導者聆聽上帝的話語難免有失落的時候,應當要更加警戒,彼此提醒,不要因自己一時的怒氣與疏忽,失去那原本可以享有的福份。
其後百姓又因路難行而發怨言,上帝派火蛇來傷他們,曉諭摩西掛起銅蛇,百姓只要憑著信心仰望銅蛇,就可以得到醫治。(民21:4-9)最後,百姓甚至與摩押女子行起淫亂,又獻祭給巴力,上帝藉由瘟疫來責打他們。(民25:1-18)透過民數記,我們看到一群被上帝稱為祂的子民百姓的人,在曠野行走的四十年當中發生的事及發出的怨言,回想我們自己過去的生命歷程,十年、二十年光陰似箭,這當中我們所經歷的人、事、物,這段路上我們是跟以色列人一樣,寫了一本關於自己與上帝、與人之間的怨言書?或是我們所寫下的是一本關於信心等候的書,是一本記載信心交託,等候上帝一步一步引導的讚美感謝書?從民數記當中,我們看見一個天路客走進應許之地的道路,也想起我們自己在過往的年歲當中寫了甚麼樣的書,展望未來,又可以如何來完成這一部書。
(六)盼望-藉由巴蘭的祝福,傳達上帝的心意
當然民數記中也有盼望,而且是用很特別的方式呈現,由一個原本奉召咒詛以色列人的先知來祝福。當以色列百姓快要進到迦南地時,摩押王巴勒因懼怕而找了先知巴蘭來咒詛以色列人,然而上帝的靈感動巴蘭,每當巴蘭築壇獻祭後開口所說的,都是祝福以色列百姓的話與,接連四次咒詛變祝福(民22:1-24:25)。由此我們也看到在民數記當中,除了摩西以外,上帝還透過先知巴蘭傳達祂的話語,這也提醒了我們,上帝有時候也會透過一些還不是基督徒的親人朋友對我們說出祝福的話,對我們的信仰做出提醒,我們是不是也能夠留心聽,在我們生命遭遇的大小事情中,上帝透過我們所沒有想到的人對我們說話,鼓勵幫助了我們的信仰。這幾天牧師聽到一個見證,有一位弟兄的家人尚未信主,也反對他到教會來,但某個禮拜天,母親看見他在家中,竟開口問他:「你今天不是應該去教會嗎?」於是他突然發現母親原本反對態度已經慢慢有些改變,已經不反對他去教會了!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讓我們展開眼光,看見上帝隨時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即使仍有感到困難或為難的事,但我們依然走在上帝的應許中。
(七)傳承
最後,牧師從民數記中看到傳承。隨著民數記記載的過程,先是米利暗過世,「正月間,以色列全會眾到了尋的曠野,就住在加低斯。米利暗死在那裏,就葬在那裏。」(民20:1)不久亞倫也過世,「摩西就照耶和華所吩咐的行。三人當會眾的眼前上了何珥山。……亞倫就死在山頂那裏。」(民20:27-28)就連摩西也只能在亞巴琳山觀看迦南美地。「耶和華對摩西說:『你上這亞巴琳山,觀看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地。 看了以後,你也必歸到你列祖(原文是本民)那裏,像你哥哥亞倫一樣。』」(民27:12-13)套一句現在的流行語,「A咖的時代已經過去嗎?」如果我們再仔細看,民數記當中的傳承,不只是這幾位領袖,也包括各支派族長,甚至是第一章第1節,第一次數點百姓時,那些二十歲以上的人也都在四十年曠野道路中凋零逝去。民數記所要表達的是世代交替接續的過程中,傳承比我們想的還要快、還要急,二十六章記載第二次數點百姓時,摩西交棒給約書亞,各支派族也都有不同族長的名字被記錄下來,每一個都是新的,二十歲以上百姓數點結果,不多不少一樣是六十多萬人,但每一位都是新的。
民數記也讓我想到,世代傳承真是信仰團體的一個重要任務,我們從商正宗牧師、蔡茂堂牧師、乃至於今日,教會面對了土地取得問題,接著又面對建堂事宜,也再次面對尋找新教牧團隊程序。每一世代都有需要面對的問題與挑戰,世代更迭,傳承不斷。邀請每一代將自己置身在新一代的情境中,一起面對生命和信仰的挑戰。
三、結論
下個月教會即將舉行長執選舉,我特別將今天的講題命名為「點名時刻」,在此提出兩個問題與大家一同思考與自省。
第一個問題:「我在哪裡?」身為和平人,請大家認真思想自己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我們是否期盼屬於這裡面的某一個小團體,也許是團契、是小組、或是主日學,透過團體內的關懷和學習來成長?就好像數點百姓時,每一個人都有歸屬的支派與群體,每一群體連結於上帝,又彼此互相連結,好像大樹一樣,耶穌基督的身體是樹頭,每一個群體是枝葉,枝葉連結於樹幹,又互相連結生長茂密。
第二個問題:「主阿,您叫(呼召)我嗎?」教會即將舉行長執選舉,你是否樂意有份在教會聖工的推展和配搭?請為自己也為教會禱告,一起尋求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美好心意。感謝上帝為我們設立這樣的方式,讓信徒一起在聖靈的感動中透過選舉的方式,選出適當的人成為教會的領袖,跟牧師一起同工一起配搭,在一代接續一代當中,我們這樣來行。我也想到撒母耳及以賽亞。以賽亞一看見異象就明白,並回應上帝的呼召,而小撒母耳則需要祭司以利的教導與提醒是上帝在呼喚他。我們應在這段期間預備心,尋求上帝的旨意,如果上帝呼召我們,我們是否願意順服?聖經中也不是人人都順服上帝的呼召,逃避呼召而被大於吞下肚的約拿就是個例子。可是在上帝的計畫當中,或許那也是一條學習之路,請我們在這段時間為著自己禱告與教會禱告,相信教會在上帝的帶領當中一步接續一步,一代傳承一代。
最後牧師用以弗所書三章20節的經文來與大家共勉。「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中的大能,充充足足地成就這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這是一個點名的時刻,我在哪裡?上帝您叫我嗎?願我們一起來回應上帝:「主阿,我們在這裡,在和平教會,我們要成為一個屬神的大軍為你來爭戰。」
禱告
親愛天父我們謝謝你,因為你的保守引導,讓我們透過民數記也來省思自己目前的身份,求主帶領我們和平教會到你面前,我們不但擁有家一樣的溫暖,更在這裡經過組織、經過陪伴、經過教導,成為屬神大能的軍隊。主阿,幫助我們看見在世代傳承的過程中,你早已在我們前面為我們預備,你呼召我們勇敢的來回應。求主保守帶領我們,也特別與我們當中正面臨人生困難與挑戰的弟兄姊妹同在,也幫助我們在面對呼召的過程中,或許自己能力不足,但能憑信心仰望交託,一一面對,一一交託。主我們仰望你,求你帶領,這是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生命的轉換


講道內容
講題:生命的轉換
經文:哥林多後書五章16-19節
主講:商正宗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八月三十日

一、序:保羅生命的轉換

人生難免存在著許多心靈上的矛盾,許多想做的好事沒去力行、明知不可為的壞事卻去做;例如:嫉妒、說謊、虛榮...等,明知不應該,卻無法克制自己。於是,宗教試圖針對人性的矛盾特質,尋求解決之道。佛教說,這是因為人心不明,造成人生四苦—生、老、病、死;要解決,就要「修心」,修「八正道」,即八種正確的言行、思維,如此生活才會正確,消弭矛盾。修心是自我更新,以自己的力量,試圖改變困難。儒教的教條也相仿,就是「正心」,禮運大同篇談論天下太平、治國齊家,首要前提就是正心。

這些雖然很好,但就如同告訴一位重症之人,該做什麼對病情才好,病人已無法單靠自己,而是需要醫療的協助,才能徹底治療;同樣的,生活中的困難矛盾,無法靠自己改變,因為最根本的源頭,就是基督所說的「罪」。「罪」是一切矛盾的根源,使人與上帝的關係破裂,偏離了上帝要給人的生活。沒有解決,就無法改變。保羅在羅馬書7:14-25說,在我裡面有兩個律,一個是好的、一個是壞的。我想做好事,律卻叫我做壞事。我所願意行的善不能行,我所厭惡的反而去行。所以他在這裡說「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會滅亡的身體?感謝上帝,靠著耶穌基督,就能脫離。(羅7:14-25)這是保羅的體驗,生命若沒有根本的轉換,外在生活是無法發生變化的。英文中「生活」和「生命」是同一個字,後者指的是內心的生命,從生命中活出的,就叫生活方式life-style。所以,生命有問題,就無法活出好生活,這是保羅的體驗。保羅進一步勸誡我們,靠著基督,人可以脫離困難、痛苦、矛盾,「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希臘原文中,「在基督裡」有三種譯法,一是「進到基督裡」,二是「連於基督」,三是「有基督的生命」。保羅說,要脫離生命之苦,唯有在基督裡、得到基督的生命、連於基督,人才能成為新造之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

二、本論

1.舊的生命、新的生命

敗壞生命要轉換,關鍵是「認罪」,先處理「罪」的問題。以西結書第十一章和三十六章說,上帝藉著以西結先知,告訴以色列百姓,我要賜給你們一個新的心靈,因為以色列百姓雖是上帝的兒女,但生活中屢屢朝拜偶像、離開上帝、違背誡命,招致上帝的責罰。但上帝仍舊愛他們的靈魂,告訴他們,我要給你們新的心,不是石頭般的硬心,而是肉心,能感受到上帝的愛與恩典。基督的生命,使人的罪得赦免;聖經說,在基督裡,我們有永遠的生命,不是修改的,而是新造的、完全的新生命。

有對父子談論關於罪,父親給孩子一塊光滑漂亮的板子,要孩子在接下來的一個月當中,每做錯一件事,就在上面釘一個釘子。每做對一件事,再拔掉一根釘子。孩子照做了,一個月後,板子上雖然沒有釘子,但滿是坑洞釘痕,不再是起初那平滑美麗、毫無瑕疵的板子。人的罪也是如此,宗教的做功德或許可以拔掉釘子,但罪的痕跡還在,無法使板子回復原有的平滑美麗。況且,按上帝的旨意行善,本是理所當然,是盡本分。生命也是如此,所以保羅說,在基督裡有了基督的生命,上帝透過基督十架的救贖,給人一個全然美麗的新板子,是新造的,不是修改的。歌羅西書也說,人在愛子裡蒙救贖、罪得赦免,成為新造的人。

一位敬愛的長老告訴我,他如何信主。他說,年輕時經商成功,但有錢後花天酒地,半夜三經才醉醺醺地回家,回家後就責罵家人。太太受不了,揚言要離婚。他酒醒後很懊悔,但已無力自拔。某日,一位基督徒友人邀請他參加教會聚會,那天剛巧是佈道會,他聽完講員的講道,覺得很受感動,流淚悔改認罪。聖靈的幫助下,他罪得赦免,在基督裡領受了新生命。當晚回家,歡歡喜喜地報告太太,太太起先不信,但從旁觀察他三個月後,見他每日結束工作就返家和家人吃飯;禮拜天帶孩子上教會做禮拜,生活變得很正常。太太很驚奇,某次便跟在他身後,來到教會,聽見講道,覺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十架的真理真正改變了她的丈夫。後來,他們一家信主,他也被選為長老,浪子成為上帝所重用的僕人。聖經說,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羅馬書第六章說,我們已經死了的人,就脫離了罪,(羅6:7)得到自由,並且有新的生活,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

2.空虛的生命、豐盛的生命

基督應許,生命的轉換,是空虛的生命,成為豐富的生命。空虛的生命,就是生活沒有目標、價值、意義,自我中心。耶穌說,人若信基督,上帝給的,是基督的生命。歌羅西書2:10說,你們在主耶穌基督裡,就得了豐盛,基督的愛、正直、公義、恩典、喜樂,充滿在人裡面,讓人生活改變,充滿意義與價值。

一位在教會熱心參與聚會及事奉的女長老告訴我,她在中國大陸時,先生為官,生活富裕,有錢有勢。但他們膝下虛空,她覺得生活缺乏意義。為了排遣,她去打麻將,結果上癮,日夜不停,冷落家庭,身體也出了問題。醫生警告她,再這樣下去,性命堪慮。後來,一位姊妹帶她去教會,在教會中她聽見福音,決定悔改信主,人生開始改變。她開放自己的家,講故事給兒童聽、讓成人來作家庭禮拜。她說:「以前雖有錢、有地位,但人生空虛;現在感覺生活充實,雖然沒有生育,但是上帝給我許多孩子,兒童見到我叫奶奶,成人喚我媽媽,我有上帝給我這麼多孩子。不但如此,我還能幫助許多人。」她極富愛心,對事奉熱心,後來成為教會的長老。年老臥病在床時,我前往探望,她說,雖然無法前往教會,但在病床上,仍舊事奉主。我問如何事奉?她說,她日日為教會禱告,用禱告事奉上帝。因為禱告,生命依舊豐盛。加拉太書2:20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加2:20)。上帝給人的新生命,是豐富的,能為上帝的國度、教會、家庭、工作、親人、社會,為許多人工作,關心奉獻愛心,從而感受到存活的價值。以賽亞55:13:「長荊棘的地方將有松柏;長蒺藜的地方將有番石榴」(賽55:13),荊棘、蒺藜是無用的野草,松柏、番石榴是有價值的果子,意思是原本無用的,沒有什麼價值的,得著基督的生命後,成為有價值的。上帝在基督裡,給人新創造的生命。

3.憂患的生命、喜樂的生命

最後,基督的生命,能讓憂患變為喜樂。耶利米書31:13:「那時,處女必歡樂跳舞;年少的、年老的,也必一同歡樂;因為我要使他們的悲哀變為歡喜,並要安慰他們,使他們的愁煩轉為快樂。」(耶31:13)保羅藉著腓立比書第四章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4:4)這封信是保羅在監獄裡所寫的,那是個常人無法擁有喜樂的環境。但因為有基督的生命,保羅靠主仍有喜樂。

金錢、名譽、學問、地位,無法給人長久的喜樂。聖經說,所羅門王在世時,是世上最成功、最有權勢的人。但所羅門王卻寫傳道書說,那是虛空的虛空,如同浮雲,捕風捉影。真正的喜樂,是心靈的滿足,外在環境會改變,但靠主基督,無論環境如何,基督的喜樂都能充滿心中。羅馬書5:3-5:「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羅馬書5:3-5)患難中忍耐喜樂是什麼意思?就是患難成為忍耐、老練、和盼望,新生活不至於羞愧,因為美好的人生,是上帝所祝福的。哥林多後書1:4-6:「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 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林後1:4,6)基督給我們喜樂的生命,叫我們能在患難中,得著上帝的安慰,再成為他人的安慰。心理學研究發現,心中有痛苦與憂愁的人,若能去幫助並安慰其他人,自己也會獲得心靈上的滿足與安慰。喜樂能讓人忍耐一切苦楚,讓生命豐盛。

教會聖詩第589首:親愛的主,牽我手Precious Lord, Get My Han的作者,寫歌時正經歷他人生最悲傷的低潮。他是個有音樂天份的人,在教會裡殷勤以音樂來事奉。一天,正服事時,突然收到噩耗,妻子因難產而過世了,嬰孩也沒能存活。一日之內,走了兩位至親,他深受打擊,痛苦、悲傷。他禱告上帝,為什麼我辛苦服事祢,卻遭遇如此患難?他日日以流洗面,不斷地禱告。某日禱告時,忽然想起,保羅為了身上的刺,三次禱告主,上帝並沒有拿掉,只是讓保羅知道,恩典夠用。保羅從此看見,刺不是痛苦,而是上帝的恩典,讓他不驕傲,能夠倚靠上帝服事、傳道,做上帝的僕人。作者彷彿聽到上帝說,有我的恩典就夠用。他走到鋼琴旁,坐下來開始彈,就彈出這首親愛的主,牽我手。他說,親愛的主,祢牽我手,讓我行過人生的痛苦、死亡的陰影,走過崎嶇難行的路程,祢帶領我,讓我跟著祢,走在平安中,直到回天家。他一面彈琴,一面流眼淚,但這次流下的,是感恩的眼淚。他說,上帝啊,祢讓我勝過痛苦,願我所做的這首詩歌,能夠被祢使用。後來,上帝真的使用這首詩歌,安慰了許許多多痛苦中的人,這首詩歌也被收錄在許多國家的聖詩本裡。耶穌使痛苦成為喜樂,祂安慰了許多人,生命變得有意義。基督也是如此,為了人類,犧牲自己。祂曾禱告求上帝挪走苦難,但祂又說,不是照我的意思,乃是照上帝的意思。當祂順服,上帝就使十字架,成就人類的得救恩典。

三、結論:詩篇23篇

上帝樂意改變人的生命,並使人的憂患,轉為喜樂,去幫助他人。詩篇23篇

是我喜愛的詩篇,篇中談到生命的轉化;並說到,有基督作牧者,人就不缺乏,有豐盛的生命。心靈上或生活上,上帝都看顧,因為牧者帶領人,躺臥在青草地上,安歇在水邊。他使人靈魂甦醒,引導人走義路,與你我同在,他的杖、杆都安慰人。在敵人前面,他為人擺設宴席;人生中也許會遭遇不公的批判或冤枉,但他說,上帝會給人心靈的平靜,就好像在敵人面前擺設宴席,讓人享受上帝給的豐盛恩典。上帝用油膏人的頭,設立人作祂的兒女、僕人,我們能一生一世在上帝家中,與上帝同在,得著基督的生命,享受這永遠的福份。(詩23:1-6)

禱告

但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天父上帝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我們同在。從今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我沒有罪



講道內容
講題: 我沒有罪
經文: 詩篇32篇
主講: 陳光勝傳道師
時間: 二0一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一、前言(曬傷事件)
上週一,好不容易有個時間,帶著小朋友去宜蘭童玩節玩水。那是整個小朋友的暑假裡面,我跟孩子互動時間最長的一天。那天天氣很好,園區裡面,玩水的地方充滿著開心的人,衣服換完,大家就開開心心的下水了。不過我們到園區的時候,沒有帶防曬乳液一類的東西,小朋友急著要下水玩,只好先跟一起過去的家庭借,然後彩鳳去買防曬的東西,我陪孩子們先去玩水。玩了一陣子,彩鳳回來了,基本上,我並沒有把防曬當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一下水,也忘了要回來補一下全身做個防護。這個忘了或說沒有很在乎,接下來所造成的後果,實在是慘痛的令我以後再也不會輕忽太陽的威力。
當天玩水完,我的全身就發紅的很嚴重。回家的時候,做了一點基本的處理,想著,紅腫應該會慢慢的消去,可能接下來就是脫皮與局部的疼痛,或許忍耐一下就過了。到了周三,同工禱告會的時候,身體的狀況並沒有改善太多。同工們都為我禱告,第二天,週四也都給我了許多協助。不過恐怖的事情接著發生了,我的肩膀越發疼痛,甚至起了大水泡,上了網路查查資料,覺得事情嚴重了,周五早上趕快去馬偕看皮膚科,打了針,擦了藥,又吃了藥,狀況才慢慢穩定下來。
無知,讓我在接下來的金華服務隊的營會中,吃足了苦頭。尤其是肩膀上的皮膚,營會活動的汗水,因為衣服的不斷摩擦,使得前幾個晚上都因為疼痛睡得不是很好。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詩篇,跟我的無知有甚麼關係嗎?或許讓我們先一起來欣賞這篇詩篇之後,我們再來談談吧。
經文分析
今天這篇詩篇,他的結構是十分美麗的。我上一次分享的時候就提到,詩篇是詩人美麗的心情作品,硬要去分析解釋,很容易破壞詩的美感,但是詩篇裡面詩人真實的生命體驗,我們也不能因為不願意去思考而無法得到這美妙的信息,所以接下來,我們也來試著把這首詩篇做一點分析。這篇的一到七節,是詩人的自我反省與體悟。接著8~11節,順著脈絡來對眾人做教導。而1~7節。我們可以看到,詩人以一個最深的體悟來做形式上的外框,裡面包含著自己最深的反省。
我們先來看,第一段落,詩人明白甚麼?詩人一開始便清楚的說出罪被遮蓋,被原諒是有福的。甚至,因為心裡誠實,上帝不看為有罪的人,這人是有福的。接著跳過三節,第六節是這個體悟的另一個重點。也就是人能趁著還可以求告上帝的時候祈求,並因此避免災難。配合第七節的頌讚。我們可以合成一整個小結論。”一個因為心中誠實,並願意追求上帝帶領的人,得以不被上帝看為有罪的人,這樣的人可以蒙上帝的保護,並得以脫離苦難,這人是有福的。”有沒有注意到這段結論有幾個重點呢?誠實、追求、不被看為有罪、蒙保護、脫離苦難。這五點,不知道我們看見了嗎?
那麼甚麼是誠實沒有詭詐?在聖經中,沒有詭詐有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不使用詐術欺騙人,一個部分是為人正直,真實的面對自己,直腸子的人。約翰福音1:47這麼紀載,耶穌看見拿但業來,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這兩種人,我想都是詩人覺得蒙恩的人。不欺騙人,不壓榨人,這個我們都很容易理解,就是不要害人嘛。不過為人正直,真實面對自己,這個部分,我們可能就不一定了解。
例子
讓我來分享兩件事情吧。幾年前的sars,我相信大家一定都還印象深刻。因為那是個大家非常恐慌的集體記憶,和平醫院被封院,新聞媒體一直重複撥放著疫情的控制情況。大家都非常害怕,一個不小心,自己染上了這個病,下一步不知道會如何是好。不過如果你有機會在這個時期去菜市場買菜,你大概會看見菜市場呈現的,卻是另一種特別的氣氛。有聽過吃木瓜防sars嗎?還是吃檸檬防sars呢?是的,這個時候的菜市場,出現了許多防sars的名藥。基本上,我還不談特殊偏方,就是單純的蔬菜水果,只因為標榜可以防sars,在當時的買氣還真的不差。
又另一個例子,兩千年的時候,大家流傳著千憘年危機,大家都緊張著面對千憘蟲的危機。簡單的說,那是指電腦處理時間的問題,再簡單一點講,就是那是電腦的問題。但是因為當時許多東西都跟電腦有關,所以新聞媒體大肆的報導,也造成了許多人內心的恐慌。其中最大的恐慌就是千憘蟲是甚麼,到底要怎麼防治。這個時候許多的老人都有機會接觸一種業務員,他們號稱他們賣一種殺蟲劑,只要噴一噴,千憘蟲就死掉了。說到這裡我想大家便能明白,電腦的問題用殺蟲劑應該是沒有用的。不過人們常常容易陷入一種,因為無知所造成的恐慌。
這兩個例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聽到這些消息,而自認為自己懂很多的人,最容易受騙。反而一開始承認無知,並願意認真去了解事情的原委,或許還不會陷於盲目當中。所以人若承認無知。是否能幫助我們追求真理呢?我想那是一定的。聖經這裡的心裡沒有詭詐,除了不成為欺騙人,欺詐的人之外,真實的面對自己的無知,承認自己的有限,那也是個很重要的功課。
接著繼續我們剛剛的結論,我們看到了願意追求上帝帶領的人。這一部分,在座的各位兄姊,一定都是這群人。不過讓我們再稍微深入的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會發現,我們真的是這樣子的嗎?幾年前遇到一個學生要考聯考,我邀請他一起禱告。他說,”為什麼要禱告?禱告就可以幫助我考得更好嗎?那如果每個人都禱告,是不是上帝會不知道要幫誰呢?考試這種東西,就是要認真讀書。”當然,為這個孩子祝福禱告,是沒問題的,但是他說的話,不正表明了我們許多時候面對生命的態度嗎?是不是常常,我們面對人生的困境,非到萬不得以的時候,我們才會呼求主的幫助。否則,我們不管是學習,工作,婚姻,家庭,甚至娛樂,我們真的認真思考過,在這件事情上,上帝的心意是甚麼嗎?願意追求上帝,難道只是,人的盡頭才能看見上帝?我相信不是的。願意追求,是一個認真學習的態度,是一個願意看見,上帝希望我們怎麼生活,怎麼選擇,怎麼面對人生的一個態度。這個不是等我們的生命出問題的時候才來努力的,也不可能只是聽一聽周日的講道,就足夠的。我們學習甚麼東西,都講方法,都看系統。可是關於基督信仰的工作觀、家庭觀、金錢觀、愛情觀、處事態度。我們如果沒有一個追求的過程,學習的時間,我們又怎麼說自己是願意追求上帝的帶領呢?
而在我們真誠的面對自己的無知,並認真追求上帝帶領的同時。我們忽然可以很清楚的看見,活在上帝法則的人,是蒙上帝的保護,不看為有罪的人。也因此能脫離生命的難處。畢竟,許多生命的難處,真的是因為我們的無知所造成的。
詩人這麼精準的把上帝的祝福帶出來,卻也很明確的在3~5節表達自己的現狀。詩人說,當我不承認自己的狀態,我只能不斷的在痛苦中,而且這樣的痛苦,幾乎讓自己就像被夏天曬乾的魚乾、菜補、芒果乾,把自己的生命,完全的壓搾乾。只有當我自己向上帝表明自己的現狀,求上帝帶領我,我才能從上帝的恩典中,得蒙離開那樣生命的缺乏。進入那真實的祝福。
美麗的詩篇,把詩人對自己的告白,放在對上帝真實信靠的包圍中。看得見,那是詩人心中最深的害怕,卻也是詩人對上帝保守最大的信靠。我們再來看看那美麗的詩句”當趁你可尋找的時候禱告你;大水泛溢的時候,必不能到他那裡。”詩人明確的表達,當我們來到上帝面前坦承我們的現狀,我們必能看見,大水犯溢的時候,也不會傷害我們。
接著第二個段落。是詩人對自我的反省後,對眾人的提醒。詩人表示,他要告訴聽的人,並用心專注地告訴聽的人。願這些聽到詩人勸戒的人,不要成為無知的騾馬,需要用一定的強制規範來面對。詩人很明確的告訴眾人,不願意來到上帝面前的,必遭受許多的苦楚,唯有真實依靠上帝的人,必真實的經歷保護與歡喜。是的,這裡我們很快地也掌握了兩個部分,一個是詩人的提醒,是認真執著的。一個部分是詩人的提醒,願意聽的人,可以得到祝福,否則,為了不讓其受到傷害,只能辛苦的如騾馬被嚼環轡頭勒住來成為保護。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是惡人,就會遭受自己的惡行,如果不是惡人,那怎麼需要受到嚼環轡頭的限制呢?我想,這真的是很有趣的畫面。不過事實也常常是如此。常常我們的心志知道要把一切主權交託給上帝。但是,總是很容易在現實生活中,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陷入罪的挾制。這個時候,有時候自願受限制,卻也能幫助自己不落入險境當中。很辛苦,卻能帶出平安。
這篇詩篇,非常優美的,他表現出了詩人面對拯救的喜樂,卻也看見自己面對罪的困難。這篇詩也非常警醒人,他表達了不在上帝裡面的人的下場,卻也提醒了,願意的人,還得行當行的路,否則便要受到辛苦的限制。
甚麼是罪(不完全,需要他人)
我們一起看完這篇詩篇,會發現,如果詩人所提到的重點都要一一細談,一堂禮拜的時間,應該是不夠用的。不過有一個主題,倒是十分的鮮明。那就是認罪與知罪。甚麼是罪?我們都知道原文中罪的定義是射箭時射不中紅心,意思就是人的行為偏離了神所定的終極目標。奧古斯丁在描述這個現象,用了一個更簡單的方式來詮釋,他說,所謂的惡就是善的虧損。用更簡單的方式來理解,我們知道,那就像是,玻璃破了,我們知道玻璃壞了。杯子破了洞,我們知道杯子壞了。好好的狀態,破壞了,就是惡,也就是罪。回到人的身上,當上帝所創造的美好,在一個人生命當中出了虧損,那就是罪。造成生命的虧損,有可能的原因很多,不論性格上的、情緒上的、能力上的、道德上的等等,剛剛提的這些本來就是我們的限制,他不是罪的主體。但是當我們在自己的不足中,失去了與上帝的連結,那麼那就是我們罪。讓我再換一個說法來解釋,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在上帝的創造,都有不同的價值與意義。我們的能力不同,性格不同,限制不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沒有一個人是甚麼都會,完美無缺的。不過當我們連結於元首基督,他的帶領,會讓我們各盡其職的完成上帝完全的作為。卻當我們不願意面對這個現實,只以為單單靠著自己,那麼我們在上帝創造中的美好會被我們自己破壞。畢竟我們都不是無限與全能的,既然在被造中,我們的有限是既定的,認識上帝對自己創造的心意,並全心回應祂的帶領,才是我們出黑暗進光明的唯一可能。
不認罪會怎麼樣(繼續無知,無能下去)
卻人們最大的問題,便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有限。可不是嗎?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在一個福音佈道會的場合,當同工與一個人談到罪的問題,那個人就大聲的回應著,我當然沒有罪,如果有,叫警察來抓我啊。這個人不願意面對我們談的罪,是一種關係的斷裂,卻把罪的主題放在了犯錯上面。是的,我們沒有那麼容易犯錯。最少,我們犯的錯,沒有那麼容易被別人看出來。不過當我們沒能正視自己與上帝關係的斷裂,使得我們的有限變成了我們的限制,那麼我們將會面對如詩人所說的狀態”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是的!我們無法面對自己的有限,並與上帝建立合一的關係,我們會陷入乾枯的情境。我們說”我沒有罪”。卻不知道,在我們無法真實的帶著自身的有限來到上帝面前,我們便是陷在罪中。
不認罪的態度
閃躲
而不認罪的人,常常有一個現況就是閃躲討論罪的主題。可能是聚會中,可能是一般的分享代禱。是不是我們常常有感恩不完的內容,卻無法面對自己的軟弱。是不是許多代禱事項中,我們可以看見身體需要的,情感受傷的代禱,卻沒有生命處境的。很開心在教會親子的群組中,看見有姊妹分享與上帝的親密時間。卻也表達自己在信仰的心路歷程,那是非常真實的。不過,大部分的時間哩,我們很難這樣做,我們很難與別人分享,我們現在信仰正在經歷空窗期,我們可能有點懷疑上帝是不是不理我們了;我們很難與人分享,我們面臨生活與信仰好像連結不起來的現況。有人甚至從來不去面對自己的軟弱欠缺與不足。
拒絕正視問題
事實上有些人甚至從來不在乎這樣的問題,生活過得下去就可以了,有需要想甚麼軟弱與欠缺嗎?很多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工作上,情感上,家庭的壓力,這些東西已經夠忙了,還想甚麼軟弱,還想甚麼跟上帝的關係。許多時候,每個禮拜能夠來到教會做禮拜,這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怎麼還需要思考甚麼,跟上帝的關係呢?讓生活成為生活,讓信仰只是信仰,不是容易很多嗎?
用不同的能力來彌補問題
或者,有人認為,我真的沒有問題啊。或許我家裡的確有經濟上的壓力,不過孩子都很聽話。或許我家裡的親子關係的確有一些些的緊張,不過,那並不是甚麼嚴重的問題。或許我與人的互動並不是很好,不過我的專業能力夠強,我賺得錢也很夠用。總之,不要看我有的問題,而要知道,我其實過得沒有不好。
然而真實的生命處境中,你是充滿喜樂的在過你的生活,還是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呢?請注意,我不是說,我們都有問題,我是說,如果你的心中並沒有真實的喜樂,那麼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了呢?
用愛彼此接納,卻不是幫別人解決問題
可能有兄姊會說,我在上帝面前承認就好了,為什麼我要在別人面前剖析自己?經文不是也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我只要向上帝承認不就夠了嗎?是的,的確有人會擔心,教會的團契,小組,在分享自己生命處境時,並沒有那麼的安全。的確,向耶和華承認過犯,重點是向上帝承認,而不是向別人自我剖析。如果我前面的描述,有讓你覺得不舒服,請容我再多解釋一點。我想表達的是許多時候,我們並不願意面對自己生命的問題,或我們與上帝關係的疏離。重點不是一定要跟別人分享,重點是我們有沒有花時間與力氣去面對他。
認罪的意義(開放自己的生命,讓他者介入成為幫助)
認罪,是真實的願意開始看見自己生命中的問題。認罪,是真實的檢視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認罪,是開放自己,讓上帝能夠介入成為你的幫助。重點,不是承認軟弱與不足,畢竟,人身體肉做的,會生病,會死亡,本來就不是全知全能的。重點是,真實的看見,自己與上帝現在的關係,並且真實的願意讓上帝介入你的生命。而認罪,只是承認自己無知的開始。當知道自己對上帝的瞭解充滿了無知,對真理的追求,才會在我們的心中發動力量。
真實的活出生命的現況,並隨時依靠上主的力量
詩篇的詩人,很真實的生命體驗,化成詩句,正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聽見去做,就得到祝福。不然雖然你願意跟隨,卻因為無法真實的認罪,只能與螺馬一樣需要受到限制,才能得到祝福。我們是不是有注意到一個問題,有人當基督徒很辛苦,覺得限制很多,有人當基督徒,很喜樂,因為深深知道跟隨主的重點。有人問,基督徒可以做這個,或做那個嗎?那真的很辛苦。卻真實跟隨上帝的人,只求真實的與上帝建立真實的連結與關係。當我們與上帝連結,我們不再陷入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的困擾裡面。因為我們認識上帝,知道他的心意,我們明白自己的軟弱與不足,我們將自己完全交託在上帝的手裡。我們盼望上帝真實的引導與祝福。我們清楚自己的無知,並願意把生命建立在上帝真實的帶領中。
成為他者的祝福,不是幫他人認罪,乃是在祝福中,邀請他人一起蒙福
分享到這裡,我們得一起思考最後一個問題了。是的,人們很容易以為自己沒有罪,因為人們常常不願意真實面對自己,尤其是某某弟兄,某某姊妹。真的,如果他願意的話,他的生命就不會是今日的景況了。咦?我們要面對的最後一個問題是甚麼?是的,就是我們很容易幫別人認罪,這才是我們今天分享最後我想與大家分享的部分。詩人在整篇詩篇中,最大的部分,是對認罪的讚嘆,與自己不認罪處境的自我反省。詩人對於眾人的勸勉,卻是放在”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勸戒你”。也就是當詩人自己認真面對自己問題的時候,他用最大的心意,與他想分享的對象提出邀請與建議。不是指控,指責。而是用完全的心意,傳達這美好的信息。
二、結論
當人認為”我沒有罪”。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不願意承認自己與上帝關係的不完全。那麼無知就會陷入無知的結果,就像是我對太陽會造成皮膚的傷害沒有清楚的認知,使得自己受到極大的傷害。而當我們不斷的來到上帝面前檢視自己的生命狀況,不斷地面對,不斷的交託。我們就能得到真實生命的好處。那種依靠耶和華歡喜快樂與歡呼不已的生命。親愛的兄姊,請讓我再一次邀請您,如果你的生命處境正在”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時。極願意你,來到上帝面前,好好的重新面對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也或許你願意找個你生命中,你能信任的人,不管是配偶、團契、小組的夥伴或教會的牧師、傳道,一起來到上帝面前面對那樣的枯乾。相信,當你看見自己與上帝的新關係,你的生命必會經歷那完全的喜樂。

禱告
願上帝的保守,主耶穌的恩典與聖靈的感動與我們眾人相及同在,從現在直到永遠。阿們!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聽,耶和華的聲音


講道內容
講題:聽,耶和華的聲音
經文:詩篇29篇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八月十六日

一、前言

1.對基督徒而言,如何聽見上帝的聲音?怎麼辨明上帝的聲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卻又不容易對基督信徒而言,如何聆聽、並分辨上帝的聲音,進而知道他要帶領的路,是個十分重要、卻很不容易的課題。每當尋找方向,或做重大決定時,我們都會思考上帝的心意。但基督信仰不像其他宗教,可以透過媒介、儀式等等管道,來求得上帝的心意。牧師曾分享過「如何聽見上帝的聲音」,有時它像是心中的一股意念;有時是藉著讀經、請教屬靈長輩、和屬靈同伴彼此代禱等等一連串動作後,聽見上帝的聲音。有時也會發生,我們做好決定,正要邁出步伐,走上帝的道路時,卻倍感艱難猶豫。無論哪種情況,上帝都非常看重我們將萬事擺在祂的面前、尋求祂的心意。所以,基督信仰中,如何聽見上帝的聲音是件很重要,卻也很難的操練。

2.本詩篇屬於讚美上帝的詩篇,詩人七次提到耶和華的聲音

今日分享詩篇第二十九篇,詩人七次提起,或在這、或在那,聽見上帝的聲音。詩人以他的角度,尋求「聽見上帝的聲音」;牧師要用本段經文和大家共同思考,何謂「聽見上帝的聲音」和如何走在上帝的路上,也特以此和受洗或轉籍的兄姐們互勉,共同走這條路。

二、分段

• 1-2節  前言 詩人要天上使者們聚集,要把上帝的榮耀歸給祂
本篇共分三段落,第一段是前言,在1-2節。詩人說:「上帝的眾子啊」,他指的是天上的天使們,要注意聽、敬拜上帝,將榮耀能力歸給上帝、歸給上帝,要用聖潔的裝飾來敬拜。在此,為什麼要連續說兩次,難道天上的天使們,沒有預備好要敬拜上帝?當然不是。重覆兩次是要強調其重要性,詩人以此提醒讀者,上帝是滿有能力、滿有榮耀,人到祂面前,需要預備好自己,因為在天上也是如此。

• 3-9 節解釋為什麼要讚美敬拜這位神
神的聲音如打雷,在眾水之上。
神的聲音如打雷,在陸地之中。
神的聲音如打雷,在森林之內。
第3-9節論述,為何要敬拜讚美上帝。詩人寫道,上帝的聲音好比打在眾水之上的雷聲,偉大而有力。上帝的聲音在以色列的曠野裡,將高聳的松柏樹劈開,地都震動。上帝的聲音也在深山林中,在人未見之處,讓母鹿因為驚慌而早產、讓樹葉因此震落凋謝。

•詩人在暴風大雨中讚嘆上帝的能力,為什麼這對我們來說卻陌生?我們需要用多一點的心力,來了解他在這首詩中所要表達的。

對現代信徒而言,詩人所描繪的畫面並不陌生。我們經歷颱風、下雨,和建築物傾斜倒塌。但現代基督徒的著眼點,似乎迥異於詩人。我們看見的是苦難、災害;詩人看見的卻是大自然的力量,心存敬畏。所以,詩人的體會,對於當代的基督徒究竟有什麼幫助?
上帝在自然中的創造,細膩、精緻而美好,越研究自然科學會越發現,上帝的創造實在奧妙。但是,當我們面對大自然時,是否會因此而只欣賞上帝美好的創造,卻忽略了自然中的破壞力量,其實也展現出上帝的力量?有聖經學者認為,本篇可說是詩篇中「最有力量的讚美詩」,因為詩人看見並讚美上帝所展現的強大力量。他以不同角度分享,面對自然時感受到上帝的力量和聲音。他說,要讚美上帝、在他殿中讚美,在他殿中的,都要來讚美。詩人和我們彼此相隔兩、三千年的時空;他看見自然現象時,體會到上帝在大自然中,顯明祂的權能榮耀。詩人深知,這一切都是出自於他所信的上帝,而不是巴力或偶像。他說,這位上帝是我們所信的上帝,在大自然中祂顯明自己,因此,要敬拜上帝。

• 10-11節 最後單純的一個畫面,上帝在洪水上坐著為王,帶來力量和平安。

經文說洪水氾濫中上帝設立寶座。在大水中詩人體驗到,上帝不僅只是大衛放羊時所聽見的聲音。詩人進一步思考,創造天地時的風雨,豈不比這更大?挪亞方舟時天降的大水,難道不更大?而上帝在哪?上帝在風雨中,在大水之上設立寶座。詩人聽見上帝的聲音,他體會到人無法掌握大自然,但上帝的能力在其中,使人心生敬畏。並且上帝不只身在其中,更在其之上。大水氾濫時,詩人體會到一份平靜,上帝在其上,作王掌權。從創世起初、挪亞時代、大衛時期、直到現在,詩人說,上帝在洪水氾濫時作王,從古至今,直到永遠。
這些詩人的描述,對現代的我們能否體會?當詩人談論上帝的聲音時,似乎並不像我們,那麼在意如何在眼下所面對的抉擇上,是否能即刻聽見上帝的聲音。相較之下,詩人更在意風浪中見識到的上帝的力量。詩人知道,敬拜的對象是誰,祂的律例、法則和職份為何;然後詩人才著眼於自身的光景。詩人讓我們看見,當人尋求上帝的聲音時,首先要注意祂的屬性,看見祂的力量,這是詩人給人的啟示。第11節他說,「耶和華必賜力量給他的百姓;耶和華必賜平安的福給他的百姓。」(詩篇29:11)基督徒若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是上帝的百姓,那麼就該知道、相信在大自然、或生活中,我們可以體會上帝的聲音;並且,因為知道祂是誰,祂的能力和平安必在人的裡面而無庸置疑。詩人以這樣的方式,幫助我們尋找、傾聽上帝的聲音,認識上帝是怎樣一位上帝。

三、本篇和洗禮的連結

1.新約中有兩次記載聽見上帝的聲音,就在耶穌受洗後(太3:17)和登山變貌時「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太17:5)
詩人在這篇經文中,談論上帝的聲音;新約記載,耶穌受洗時,上帝的聲音也出現過。當耶穌受洗後,從水裡起來時,上帝的聲音對眾人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7)。另外一次記載,是耶穌在山頂上,變換形貌,也有聲音從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太17:5)人想聽見上帝的聲音,四處尋找;但上帝已告訴人說,你們要聽耶穌。透過耶穌說的話,上帝對人說話,透過耶穌,人可以認識上帝,藉此聽見上帝的聲音。

2.新約中也提到天上使者要為他高興快樂,因著罪人悔改後「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神的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路15:10)
詩人說,天上使者要歡喜慶祝,耶穌也曾說過一個比喻,當走失的羊被找回時,牧人是何等地歡喜快樂。耶穌說,「一個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路15:10),天上的使者為了上帝的榮耀、能力而快樂,今天有兄姊們受洗,回到上帝面前,天上的歡喜快樂更大。
3.洗禮中也需要透過水,象徵上帝之愛的媒介,並表達經歷上帝的清洗、同在和保守詩人也談到「水」,洗禮中的水不是大水,而是上帝平靜的水。上帝讓水成為一個愛的記號,表達上帝的洗淨、同在和保守。

四、透過這段經文默想信徒的靈性生活,跟今天洗禮的兄姐以及大家互相勉勵,讓我們越來越聽出上帝的聲音,活出上帝要我們活出的新生命

大水之中,詩人聽見上帝的聲音;現今生活中,透過讀經、彼此分享代禱,我們也聽見上帝的聲音。和兄姐互勉,無論在受洗前後,都要留心聽見上帝的聲音,活出上帝要基督徒活的新生命。

大約一百五十多年前,一位牧師寫下一段默想文。文中寫道,當詩人說,上帝的聲音能震碎黎巴嫩的香柏樹時,求上帝震碎我們剛硬的心,震碎我們心中頑固的罪性。當詩人說,上帝的聲音能震動黑門山,山好似小牛犢跳動時,求上帝也弭平那阻礙我們親近上帝的高山。讓那錯誤的理念、心中的偶像、或信仰的阻礙,因為上帝聲音的力量而改變。當詩人說,上帝的聲音能使火焰分岔,求上帝讓人心中的自私、驕傲、黑暗分開。當詩人說,上帝的聲音使深山的母鹿驚慌早產,求上帝使人心中對耶穌的渴慕快快生出。至於那些不好的渴慕,能因為上帝臨到的敬畏、驚慌,胎死腹中,永不結出惡果來。當詩人說,上帝的聲音讓樹葉飄落,也懇求上帝,讓我們在祂面前,不隱藏自己,不將自己隱藏在一般的宗教行為裡,隱藏在目前的生活型態中,隱藏在看似好的行為裡。讓我們用真實不隱瞞的自己,領受上帝聲音的引導,一步步走向祂,單單親近祂。

願上帝幫助我們,一起走這條聆聽上帝聲音的道路。透過詩篇和一百五十年前的默想、以及現代人的見證,讓我們的靈命越來越清楚,知道所信的是一位怎樣的上帝,並活出祂要我們活的新生命。

禱告
親愛的主,感謝祢,我們渴慕一生中,走在祢你所帶領的道路上。我們也渴慕更認識祢,雖然生命中有大風大雨,但主我們深知,祢你在其上設立寶座。從起初、到現在、到永遠,祢是我們的主,祢也在耶穌基督的救贖中,救贖了我們。每次領受聖餐、看見洗禮時,我們心中歡喜。求主幫助我們,在今天的禮拜中,對我們的心說話,除去我們心中的黑暗,讓我們的心能夠聽見、不再隱藏,來到祢面前,一生跟隨祢。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