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我們一起來思想彼得前書第一章的信息,這也是我們連續四週查考彼得前書的第一講。說起這位彼得,是那位曾三次不認主、又三次被主挽回的門徒。
如今這位彼得年老了,生命被熬煉,在這書信中筆下的話語充滿溫度、盼望與勸勉。
他不是獨自寫這封信,從第五章有提到,是西拉幫助代筆,年輕的馬可也在身旁陪伴。
這封信寫於羅馬(信中的代稱是巴比倫),背景極其艱難—聖經學者考證,在主後64年羅馬城遭大火焚毀,當時羅馬的尼祿皇帝嫁禍給基督徒,對他們開始逼迫。
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彼得知道信徒所經歷的苦難,寫下了這封信,他的勸勉不只是停留在信仰知識層面,而是深切的牧養與陪伴。他知道,苦難中的信徒需要的不只是答案,更是盼望。
讓我們想像一下,當第一批分散在小亞細亞地區的信徒收到這封信,知道這是主耶穌的門徒彼得所寫,他們會是多麼感動、多麼珍惜!他們在動盪不安的日子裡,讀到這封信,就像在風浪中聽到熟悉的聲音、看到閃爍的燈光。
這是一封勸勉信,彼得在這封信中用了28個帶有命令語氣的動詞,是老彼得給教會的愛的叮嚀。
在新約書信的作者當中,我們說到保羅是講信心—因信稱義、老約翰是講愛,而彼得則講的是「苦難與盼望」。
特別是這第一章,他讓我們看見,一個基督徒的眼光,不只是停留在眼前的困難,而是穿越時間的長河,看見「過去的恩典、現在的苦難,以及未來的榮耀」。
讓我們從這第一章當中,依序來看這三個主題,讓彼得所寫的信息,也成為我們這世代信徒的幫助。
二、三個主題—恩典、苦難、榮耀
1.恩典—來自天父的主動
彼得首先提到的是恩典—這是一切的起點。他寫說這恩典不是出於我們的努力,而是天父藉著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把我們重生了。
重生也是耶穌對尼哥底母談論的主題,重生不是靠自己的自我改善,也不是從母親肚子裡再生出來,是從天上而生,從聖靈而生,「重生」給我們一個全新的生命、一個屬天的開始。
問大家當你想到恩典的時候,你認為「恩典像什麼呢?」這禮拜中我持續在思想這問題。
大家有聽過「金繼」(Kintsugi)? 那是日本有一種特殊的修補工藝,「金繼」一詞的日文直譯是「以金子去承繼」,意指透過金漆的修補,讓破損的器物獲得重生,並承載著過去的歷史痕跡。
想像著一個摔碎的瓷碗,裂痕滿布,人們通常會丟棄它,但專門的職人手中,他們用金粉混合膠黏把裂痕補起來,結果那個碗比以前更珍貴,因為破碎之處變成了它最美的地方。
工匠的著眼點不是修理裂縫碎片,也不在隱藏缺陷,而是從不完美中創造出超越的美善來。
恩典在我們的生命中也像是這樣:上帝沒有丟棄我們,而是用祂兒子的寶血和身體的破碎,以祂自己來代替,將我們在基督裡被重新塑造,成為一個尊貴的器皿,使我們的破碎而更顯珍貴和榮耀
2.苦難—暫時的熬煉
彼得接著講到苦難,這是他寫這封信的主要背景。彼得不否認信徒會遇到困難,不論是來自社會的排擠,甚至家庭內因信仰所造成的撕裂,這在之後的內容中會進一步提到。
彼得並不否認這些苦難的真實,也不粉飾它的痛苦,但他說這些苦難就像金子經過火煉—炙熱、難熬,卻能顯出信心的真實與寶貴。
他用火煉的金子來形容我們的信心—唯有在高溫中,金子才會被提煉得更純淨。
有一個關於古代煉金的小故事是這樣說的,曾有一位師傅在火中提煉金子,他的徒弟問老師說:「老師,你怎麼知道金子煉好了沒?」師傅神祕地對他說:「當我在金子上看到我自己的倒影時,它就煉成了。」
神也是這樣對待我們,祂允許我們經歷熬煉,是為了要在我們生命中反射出祂的形象。
撒但想透過試煉和苦難引出我們最壞的一面,但神要透過苦難熬煉我們,顯出祂在我們裡面最好的工作,好能反映出祂的真實形象。
親愛的弟兄姊妹,如果你正在經歷生命的試煉,不要放棄,也不要自責。彼得提醒我們:「這是暫時的」,這些試煉雖然令人難受,但它們是暫時的,這些都只是過程,並不是結局。
但經歷苦難所帶來的信心卻比金子更寶貴,必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預備我們。
3.榮耀—未來的應許
接著,彼得引我們的眼目轉向未來。他說,我們有一個「不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的基業,是上帝已經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
各位,這不是虛幻的安慰,而是實實在在的盼望—我們將與基督一同承受榮耀。問大家你認為「這榮耀是什麼呢?」除了前面所說得到屬天的基業之外,更是靈魂的得救,以及我們終將永遠與主同在,是在末世完全顯明的救恩。
當今生的勞苦結束,當信心化為眼見,我們要看見那榮耀,分享那榮耀。
他同時提醒我們,別忘記我們在地上是寄居的客旅,但我們的身份早已在基督裡確定。
就像一位即將移民的弟兄拿到新國籍的護照,他還沒出發,但已經擁有新的國籍。他說:「雖然我人還在這裡,但我知道,未來的身份已經確定了。」
我們的未來不是空想,而是神已經為我們預備的榮耀,我們將要與主一同承受那永恆的榮耀,這是信仰的盼望之所在。
三、活出重生的生命—聖潔與相愛
接著,彼得不只讓我們仰望未來的榮耀,他也提醒我們現在的責任—既然我們是重生的人,就當活出和這身分相稱的生活。
聖潔的生活是什麼?彼得說:「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1:17)上帝有恩典,卻也有審判。有位屬靈長輩說過:「什麼是敬虔?就是當人跟你接觸時,會感覺到神。」不是你一直說「哈利路亞」、「主耶穌愛你」,而是你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讓人感覺這個人身上有神的光,有主的樣式。
這正是彼得要我們活出的樣式—即便我們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者,也不隨波逐流,而是堅持過一個屬神的生命。
同時,這樣的敬虔,會生出一種具體的行動—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敬神而愛人。
這世界講的是效率與成就,但信仰團體講的是關係與彼此接納,我們的愛,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主內平安」,而是真誠地關心、陪伴、扶持。
四、結語:讓活潑的盼望,走進生活每一天
彼得讓我們從回顧「過去領受的恩典」、面對「現在的短暫苦難」、到仰望「將來永恆的榮耀」。在這三者之間,我們不只是等待末世的救恩,更是活在當下,活出與一開始領受恩典重生相襯,讓活潑的盼望,走進生活的每一天。
這禮拜當我在思想關於「恩典像什麼?」時,在一天早上想到,突然出現關於「火鍋和咖哩」的想法--人生就像一鍋火鍋,我們會在鍋裡下不同的料,但同時很重要的是湯頭,湯頭會讓一整鍋的味道不同。
試問,你人生的湯頭是什麼? 是苦毒、是抱怨、還是感恩或是讚美呢? 而同時,我想到基督徒的人生,除了像是一鍋火鍋之外,更像是一鍋咖哩。
恩典就像咖哩,成為我們生命的味道,緊緊的包裹住我們生命中的每個料,恩典的味道就是我們生命的味道,包括我們所遭遇的苦難也,也被恩典的味道所包裹住。
弟兄姊妹,或許你會說:「我現在並沒有經歷什麼大苦難。」如果是這樣,感謝主!但我們每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情境,其實都需要這樣的眼光。
即使你今天沒有經歷極大的苦難,也不要以為這段經文與你無關。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信仰的張力之中—如何在世界的價值觀中堅持聖潔?如何在家庭與職場中,實踐彼此相愛?這些挑戰,每一天都在考驗我們。
在同時,我們教會群體中,有人正面對疾病,有人做人生的重大抉擇,有人掙扎於家庭、經濟或孩子的教養。在這一切裡,彼得鼓勵我們:不要只看眼前,要看見那活潑的盼望。
願這段經文,像是一封從信仰前輩寄來溫暖來信的深切勸勉,成為你我的鼓勵與力量,讓彼得前書陪伴一個月,繼續浸泡在恩典、苦難、榮耀、敬虔愛人這些關鍵字之中。
最後,讓我們以這首詩歌《神未曾應許》的歌詞,來成為今天信息的回應。
這是由19世紀美國基督徒詩人安妮所寫的,他一生中經歷許多的苦難,但卻寫出如此交託的詩作,我們一起來看:
1.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人生的路途花香常漫;
神未曾應許:常晴無雨,常樂無痛苦,常安無虞。
2.神未曾應許:我們不遇苦難和試探、懊惱、憂慮;
神未曾應許:我們不負許多的重擔、許多事務。
3.神未曾應許:前途盡是平坦的大路,任意驅馳;
沒有深水拒,汪洋一片,沒有大山阻,高薄雲天。
【副歌】
神卻曾應許:生活有力,行路有光亮,作工得息,
試煉得恩勗,危難有賴,無限的體諒,不死的愛。
【默想與行動】
1.對你來說,生命中所經歷上帝的恩典像什麼呢﹖
2.現在你正經歷怎樣的苦難﹖將苦難放在恩典和榮耀中來看,如何幫助你來面對這暫時的苦難呢﹖
願我們存著活潑的盼望來過每一天,不被現況限制,不被困境打敗,而是憑著信心、靠著恩典,等候那將要顯現的榮耀。阿們嗎? 我們同心來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