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阿波羅11號太空船上的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踏上月球,同時留下一句名言: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這是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在人類歷史上,就是有人願意、勇敢踏出前所未有的一步,才帶來人類新的發現和進步。威爾遜總統所說:「我們因夢想而偉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夢想家。」
本文
一、出埃及的一小步
出埃及是以色列歷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在這偉大的釋放行動中,一方面讓我們看見上帝是反奴隸、反壓制、反迫害,並且使人得釋放、得自由的上帝;另一方面又讓我們看見以色列民因此而確認自己選民的身份,並形成強固的民族認同。但偉大的事件,經常會遭遇極大的挑戰。
才離開埃及不久,來到埃及紅海邊,嚴酷的考驗就臨到:前有阻擋前路的紅海,後有埃及精銳的追兵,真正「上天不得,下地無路」。
在這危急關頭,以色列民的恐懼不難理解,但人民竟然說:「讓我們在埃及作奴隸好了。作奴隸總比死在曠野強!」其實在埃及做奴隸是生不如死,但恐懼使人甘心做奴才;但我們也看見摩西堅強的信心,他向以色列民說:「不要怕!要站穩。今天你們要看見上主怎樣救你們!你們再也不會看見這些埃及人了。上主要為你們作戰;你們只要鎮定。」(出14:13~14)
更重要的是上帝對摩西說的話:「你為什麼向我哀求呢?你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就是了。」
這段記載,讓我們看見,在巨大危險中的轉機就是:放下自己,傾聽上帝的話,照上帝的話,勇敢往前走。
他們在上帝和摩西帶領下,一起踏出一小步;但這一小步卻成為整個民族脫離壓迫、奴隸,走向進入迦南,及建國的一大步。
若沒有這一步,猶太人仍然是埃及的奴隸,也可能在長久的壓迫下逐漸衰微,最後消失在歷史中,沒有人再記得這民族的存在。
這一小步是一個轉錑點,脫離綑綁,可以自由的在曠野敬拜上帝,卻是以色列建國的一大步。這也成為千古典範,不但是以色列於1948年的復國;近代拉美的釋放神學、非洲和美國的黑人神學、韓國的民眾神學、台灣的鄉土神學、出頭天神學都從出埃及事件得到啟示。
在此,我們就看出「出埃及」在各民族、各世代的影響力。出埃及的一個關鍵思想:上帝是主動釋放人,使人得自由的上帝。
二. 安提阿教會的一小步
1900多年前,一群因逼迫分散的基督徒開始向外邦人傳福音,在羅馬帝國的第四大城市-安提阿建立了安提阿教會。
這教會繼耶路撒冷教會之後,成為新的宣教中心。他們留下佳美腳蹤,讓我們學習:
1.首先向外邦人傳福音
「但是,另有一些塞浦路斯和古利奈的信徒到了安提阿;他們也向希臘人傳講有關主耶穌的福音。」(徒11:20)他們超越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隔閡;打破傳統、地域、歷史、文化、種族、價值觀等,敞開心、開口來傳福音。
結果是「主的能力跟他們同在;有許許多多的人信了,歸向主。」(徒11:21)猶太信徒向外邦人傳講福音,乃教會宣教史上的一大突破。
這些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勇士,他們是教會歷史上的無名先鋒。他們服事主,不為自己留名,只求完成主的旨意;但這些無名英雄必在主的生命冊上留名。
他/她們在聖靈引導下向外邦人踏出宣教的「一小步」,卻成為安提阿教會的「一大步」。
一個融合了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教會於焉形成,也成為向列國宣教的福音基地。
2.超越種族、階級、教育的團隊服事
從徒13:1記載:「在安提阿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西面(別號「黑漢」),古利奈人路求,跟希律王一起長大的馬念,還有掃羅。」
的同工名單中,我們看見一個奇妙的組合,就是他們的背景差異非常的大。
不論是種族(猶太人、黑人、外邦人)、社會階級(馬念-貴族、西緬-平民)、教育程度(掃羅-神學家、敬虔信徒)都有很大的差異性,卻在聖靈引導下合作無間。
超越的力量從何而來?就是順服聖靈的感動和引導,並接受福音的權威。這福音的核心就是:上帝藉著耶穌的死和復活所顯明的救恩。
先知是被上帝揀選,有屬靈恩賜的傳道者,或屬某地方教會,或作巡迴的事工。先知恩賜的目的,是要「造就 、安慰、勸勉」教會(林前十四3)。
教師是受裝備能教導信徒的屬靈導師,專屬一間教會。他們恩賜不同,卻能合一,關鍵是因為他們深知恩賜的來源是出於聖靈。
Karl Barth說:「教會告白自己的人性,才能告白基督是教會的頭。」我們願意告白自己的罪性和有限,才能彼此支持,互相幫補,讓基督居首位。恩賜有別,卻無分高下、尊卑,合一的服事。
4.順服聖靈,向前宣教
安提阿教會不斷成長,他們可能正在計劃建立更強更大的家庭教會,正需要更多人才的投入。
但聖靈感動他們,要差派保羅、巴拿巴向外邦人宣教。當時,他們可能很掙扎,但最後他們順服聖靈的引導,安提阿教會的一小步,卻成為教會歷史上的一大步-初代教會原先只是猶太教的一支,但因外邦宣教的成功,卻立下成為普世信仰的關鍵基礎。
假如安提阿教會存有一念私心,堅持本身的發展比外邦宣教重要,整個教會史又要重寫。
但感謝主,當時教會的領袖只有一個意念,就是順服聖靈的引導,願意放下「教會本位」的私心,「給出」最傑出的人才。結果是:一念之間,影響整個教會歷史。
因此,今天您在這裡所作的一項正確的決定,也可能影響全教會未來數十年的發展。
三、高牧師的一小步,玉神一大步
1946年 一位客家牧師溫榮春牧師受加拿大孫雅各牧師囑託開設「台灣聖書學校」。借用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農業講習所上課。
1949年 搬至下美崙,校名改稱為「台灣聖經學園」。
1957年 遷移至台東關山鎮山地診療所,校名改為「玉山聖經書院」。
高俊明牧師1957年接第三任院長。他剛接任時,因為原住民教會紛紛設立,董事會有意關閉神學院;而將資源集中在新教會的拓展。
但高牧師是一個對原住民神學教育有遠大夢想的牧者,雖然只剩下他和另一位老師,仍然得到部分董事的同意而堅持下去。
經過他的奔走努力,說明計畫和異象,或得總會及普世教會的關懷,加上台灣全體教會的奉獻,購買張七郎後代位於花蓮鄉鯉魚潭畔的土地。
1959年3月27日受難節清晨對玉山神學院是關鍵性的一步,全校師生搬到鯉魚潭畔的校址。
之後,老師學生,上午上課4小時、下午工作3小時,讀神學,搬石頭,建校園。直到現在,您若到玉山神學院,都還可以清楚看到前輩們所砌的,堅固又美麗的石牆。
玉山神學院不但肩負著培育教會傳道人與教會、社會服務人才的雙重使命,也扮演著維繫原住民社會、文化的重要角色。培育本宗百分之九十的原住民教會的牧者。
高俊明牧師擔任玉山神學院院長十三年。立下神學教育的基礎,特別是不怕風雨、不怕苦的精神。直到今天,玉山神學院仍保持每學期的「事奉週」,老師和學生一起砍草、種樹,整理校園的傳統。
結論
這就是高俊明牧師的夢,他用信心、雙手,與老師、學生一起做的夢。這夢延續至今,還要代代相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