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張圖表,是這幾年以來自殺死亡率的統計表。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見,從94、95年自殺死亡率達到最高峰之後,政府機關積極對自殺防治的各個層面做出努力,很快的各年齡層自殺率有效的降低。事實上,自殺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現象與議題,常常有人會以經濟、社會政策壓力來討論這個主題,不過務實的在媒體自律與社會福利、醫療的調整所帶來的重大成果,很明顯的可以表現在圖表當中。
但是當再仔細地研究各年齡層的狀況,我們會發現,年齡介於15~24歲的青少年,雖然於96年開始稍稍的下降一些些,卻在105年開始,像踩不住煞車失控的車輛一般,幾年下來自殺死亡率一路往上。相對於其他年齡層自殺率的下降,青少年族群自殺率為什麼會越來越高?明明這十幾二十年來,大家一直談著要降低孩子的壓力,希望孩子能在自由、沒壓力、自我探索的環境下健康的成長,但是不可逃避的現實是,青少年的自殺率,節節升高。從另一張圖表來看,我們發現,國高中生的自殺率甚至高於大專生的自殺率,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無法理解,明明孩子們的生活,甚至可能比以前我們小時候還富裕的時候,為什麼他們會那麼地想不開?當我們在問今天的孩子出了甚麼問題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回頭來看看,教會在這個重大議題中,可以扮演甚麼腳色。
雖然我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但是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一起來想想,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怎麼來面對這個情境。
經文故事
使徒行傳中有一個年輕人,我相信大家應該對他都印象深刻。使徒行傳12章25節說:「巴拿巴和掃羅辦完了他們供給的事,就從耶路撒冷回來,帶著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是的,就是這段經文中的馬可。我如果說「約翰」大家可能搞不清楚是誰,但是說「馬可」大家很快就知道,就是那個在福音旅程中,中途逃跑的傢伙。簡單的分享一下,「約翰」是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最常見的名字,「馬可」是希臘文─是當時羅馬地區最常見的名字。這是同一個人,不同語言的兩個名字,就像是保羅是希臘名,而他的另一個名字是希伯來文的「掃羅」,使徒行傳中記載初期保羅在猶太團體中的行動時,用「掃羅」這個名字,之後記錄他在外邦地區工作時,則使用了「保羅」這個名字。
使徒行傳13章13節說:「保羅和他的同人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約翰就離開他們,回耶路撒冷去。」從十二章馬可的跟隨,他們從安提阿受派,經過了西流基、撒拉米、帕弗到了別加,看起來整個福音事工正要開始起步,馬可卻退卻了。聖經中,沒有任何關於這次馬可離開原因的描述,學者有各種的猜測,有人認為是馬可想家了,也有人認為是他覺得太辛苦,或是生病而無法繼續旅程。當然也有人認為是馬可看不慣本來應該居於領導地位的巴拿巴,竟然光彩被保羅搶走,甚至有可能是保羅的神學,馬可無法接受。總之,不論是哪種原因,出發前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出發後在如同作戰的宣教行動中撤退,這實在造成整個團隊極大的困擾。
在使徒行傳15章37~39節提到,「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也就因為馬可在第一次旅程的中途離開,使得好不容易決定開始第二趟旅程的保羅和巴拿巴產生了極大的衝突。是甚麼樣的衝突,讓一起出生入死的同工能夠分道揚鑣?我們看到聖經依然沒有更多的描述,不過當初差點為了福音事工被打死的兩個宣教夥伴,這個時候,卻因為馬可而分裂,我們可以看見那個衝突必然是十分大的。感謝主,上帝重用他的僕人,讓這樣的分裂,並未造成福音傳揚的破口。
許多學者都認為,保羅在宣教的旅程中,因為各樣的磨難,從為公義真理宣揚的義憤,慢慢的生發出對人軟弱的憐憫,所以當保羅在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時候,談到了自己宣教旅程所經歷的磨難,他特別提到,有一根刺,是他極不願意承受,但是上帝卻容許留在他身上的。保羅說「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一個本來無法接受傳福音逃兵的保羅,竟然成為願意承認自己的軟弱,並以此為宣揚基督可誇口的保羅。那就像是一個甚麼都第一名的高材生,從無法接受犯錯,到意識到人的軟弱,並以承認自己的有限,來宣揚基督的人一般。那是極度困難,卻也帶來信仰真實的力量。我們知道,後來,馬可成為保羅很重要的同工,甚至保羅在書信中清楚地對提摩太指名,要把馬可帶到他服事的地方,一起傳道,「獨有路加在我這裡。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4:11)
關於犯錯
事實上,許多人都十分害怕犯錯,父母也很討厭孩子們犯錯。我們很常看到一個場景,就是有問題發生的時候,大家最常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不是我做的」、「這不是我的問題」。看樣子,大家對於錯誤發生在自己身上,都有很大的恐懼感。而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焦慮於孩子的學習成就,總是希望孩子每一科考試都能有很好的表現。縱使孩子學校名次已經很不錯了,許多父母還是期待孩子能再進步個一兩名,好像孩子只要不斷的加強,不論是鼓勵或是指責,總能越來越好,甚至十項全能。
有句俗諺很有趣,它說:「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不知道為什麼認為生病一定要跟吃扯上關係,但是人是十分有限的,這卻是事實。許多時候,我們總希望自己全知全能,在生活或是職場中,不容許自己犯錯,要求自己日日進步,明天的我要比今天的我還要更好。我們因為期待自己越來越好,就越來越不能接受自己犯錯。而當生活面對極大的挑戰,甚至曝露自己限制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十分沮喪,甚至大發雷霆。犯錯,真的有這麼嚴重嗎?承認自己是有限的,並願意與人建立起互助關係,對許多人來說,根本是很難想像的事情。東方人在課堂上,常常十分安靜,許多人指出,因為東方人害怕犯錯,怕問錯問題,怕讓別人發現自己的無知。而無法面對自己的限制與錯誤,往往讓自己陷於有問題,無可解的處境中。保羅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這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知道自己的有限,才更明白依靠基督大能的重要。
現象的觀察
前面談到青少年自殺率的上升的問題,有人提出幾個觀察,我們也來想想,我們周遭的孩子,是否面臨如此的處境。
失去群體認同
這個世代每個孩子都很特別,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喜好與自己的氣質。不過對於群體渴求的人性,也讓孩子學會在大環境中,試著調整自己來適應環境,只因為希望能找到自己可以融入的群體。不過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從小家裡孩子不多的處境下,要學會在群體中妥協,甚至明白自己的優勢,尋找自己的定位,真的很不簡單。當我們聽到「宅男」、「魚干女」這樣的詞,我想許多長輩不一定了解這是甚麼意思,但是這卻是這幾年非常明顯的社會現象。意思是不論男生女生,整天待在房間,你不知道他們在做甚麼,但是他們除了吃飯上廁所,幾乎一整天,一整個禮拜,甚至整個假期,整個寒暑假,都可以不出門。他們失去了對群體的連結與認同,或者他們可能在電腦的虛擬世界中與人有連結,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他依然是一個人。
失去自信
而另一個現象,是青少年們,普遍有個狀況,就是對於自己很沒有自信。當你問孩子們,你們覺得自己最擅長的是甚麼?最常聽到的答案是「不知道」。當我們試著邀請他們去做一件,過去未曾接觸過的事情,他們很容易抗拒,甚至拒絕。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可能做不好,而做不好,很丟臉,甚至多做多錯,不做不錯。這個時候,只要有一個願意表現,願意展現自己的孩子,就很容易獨占鰲頭,吸引大家的目光。
失去夢想
事實上,更明顯的狀況,是我們會覺得,這群孩子,是不是沒有所謂的「夢想」?當這個世界不斷地在放送著,這個時代的孩子,不吃不穿,工作賺錢二三十年,也賺不到一間房子的時候,我們的孩子,是不是還沒進入世界,就已經放棄追求自己人生的各種可能性了?我曾經分享,我有機會去金華國中,與一群國中生一起討論關於自己的人生規劃。許多孩子直接回答:「就是盡力讀書,考上甚麼就讀甚麼,沒有甚麼好想的。」聽到這樣的回答,不知道兄姊們是怎麼想的呢?這個世界一邊鼓吹「什麼職業都有其尊嚴與價值」,但是我們也看見,我們的孩子已經進入了「唯有讀書高」的情境中。除此之外,人生就在大環境的篩選機制下運作,甚麼夢想,甚麼人生的喜好,都不重要。只有讀書、考試,進入篩選系統,被分門別類地放在不同的社會架構下,然後完成工作,接著就是等著被淘汰與死亡。
害怕犯錯
接著,又回到了前面我們所談的,他們非常容易害怕犯錯。每一個錯誤,都好像天崩地裂般的可怕。所以要不是直接否認自己的錯誤,就是在面對錯誤的時候,表現得十分的沮喪,完全無法接受的面貌。我常常跟剛出社會的青年人分享,剛出社會不要怕犯錯,前兩年,把能犯的錯誤都犯了一遍,這個時候是大家最能接受你犯錯的時期,不要怕犯錯,盡量去嘗試在工作中的各種可能,讓自己未來有更多實務經驗的能力面對各種挑戰。不過真的願意這樣做的孩子,畢竟總是少數。
缺乏陪伴
而困在這些處境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能夠有人陪他走這一段路,讓他在這混亂的生命處境中,不至於慌亂失措,失去方向。我不知道馬可在知道巴拿巴與保羅因為他所帶來的爭吵,心情如何?但是我深信,這段時間巴拿巴的陪伴,翻轉了馬可的生命,也讓馬可成為福音傳揚事工重要的一份子。有人認為馬可福音就是馬可記錄彼得的口述所留下來的。生命經歷苦痛,經歷因為情緒不穩定所帶來的各樣衝突。孩子身邊少了可以信任的支持者,那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許多時候,青少年期的孩子,真的不容易陪伴,但是這個世界過度忙碌的生活型態,更是剝奪了這些孩子在人生的困惑中,能夠陪伴他們的人。
解決問題,無法讓生命成長
而我們太習慣解決問題了,所以當我們回頭來看這些孩子生命中的困境,總想著要怎麼解決他們的問題,然後期待沒有問題的他們,不再影響我們人生的下一步。不過,如果我們真的替孩子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的手必然縮短,肌肉必然萎縮,處理事情的能力變差,承擔責任的力量變小。許多時候,我們是把孩子生命中的問題,當成一個「問題」來解決,還是把這些問題,看成是孩子生命中學習成長的養分,他們得靠著自己去面對,藉由過程長出自己的能力呢?
保羅的勉勵
今天的經文:「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保羅為什麼說得出這樣的話?因為他是信仰的偉人?他能吃人所不能吃的苦,是嗎?我們快速的來看保羅生命中的處境,當保羅在路司得只因為拒絕承認自己是天神,與巴拿巴一起被人們所攻擊。當保羅在馬其頓,因為趕出一個使女身上的汙鬼,斷了人發財的道路,被抓去關起來,這個時候在他旁邊的是西拉。更不用提到,保羅多次在書信中,因為同工的扶持,因為兄姊的鼓勵與陪伴所帶來的安慰。保羅清楚的明白,在信仰群體中,體現的上帝國,是基督的榮耀,也是他能得以剛強的源頭。
讓生命在翻滾中認識自己,並面對自己
孩子生命中必然會遇到許多挫折,這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是這個過程也會讓孩子更認識自己,更明白自己的限制,甚至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夥伴,讓自己不至於陷入一個不知為何而活的生命狀態。這個過程,無法被取代,需要每個人自己走過一遭。反而是許多時候,當我們想要幫忙,倒是讓他們失去了自己歷練的機會。
各團契肢體輔導、老師的缺乏(面對下一代成長少了陪伴的負擔)
那麼我們能做甚麼?我們不能幫孩子們做決定,經歷痛苦,那麼我們能做甚麼?我們能花時間陪伴他們,或者持續不間斷的為他們禱告。如果可以,我們甚至可以鼓勵自己的孩子,孫子,盡量撥出時間參加團契,主日學,讓他們的生命,因為教會兄姊的陪伴,可以走得更穩健。
事實上,兒童主日學的幼幼班、幼主、兒主有一群老師,少年團契、青年團契有一群輔導,少年主日學有一群老師,他們每個主日,都在地下室的不同空間,陪伴著我們的兒童青少年長大,他們付出大量的心力與時間,正在陪伴著我們的下一代。不過我們真的明白,這些同工正在做的,是多麼不容易的工作啊?
接著,我們還能做什麼?如果真的沒有辦法參與這當中兒童青少年的陪伴,那麼我們至少能為孩子們禱告,也為這些同工們禱告。如果因為聖靈的工作,讓我們更願意認識這些同工,甚至在各方面成為這些同工的幫助,那就更是上帝國今日在此地實現最好的樣貌了。去年,我發出了老師、輔導徵招的邀請,遇到了疫情,使得兄姊的回應並不熱絡。今年感謝主,賜下平安,請容許我再一次邀請大家一起來關心,投入我們的兒童青少年工作。我從高中時期便投入兒童主日學,從助教,老師,開始學習獨當一面,也在這個過程,經歷了輔導的陪伴與生命的建造。如果我們和平教會,大家願意成為彼此的祝福,是不是有可能為著同工提名代禱,瞭解同工的需要,甚至投入事工的參與成為陪伴者,是我們可以做的回應?今年的福音隊,從和會報告以來,陸續願意參與的人,其實並不多,更不用說服務隊的隊輔,完全沒有任何增加。主日學老師,團契輔導的需求,長期需要人力,卻總是很難招募長期投入委身的同工,這真的需要兄姊的關心與持續的代禱。
結語
今天是我們規劃的兒青主日,特別透過禮拜,讓我們的兒童青少年有機會一起來學習服事,也讓弟兄姊妹一起來關心,這群我們十分呵護在意的孩子們。
當這個世界認為青少年自殺率升高,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當這個世界的青少年因為失去生活的重心,因為沒有典範可以跟隨,因為孤單,因為許多原因而輕易的失喪生命,願我們弟兄姊妹成為教會兒童青少年的保護網,主內彼此扶持的肢體。不論是代禱、陪伴、指導,或是生命的分享。只願我們在愛的圓圈中,我們的孩子不再害怕看見自己的限制,不再害怕面對犯錯的自己。而是在基督的恩典中,經歷「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的美好祝福。
願我們當中,不是聽了一場講道,而是像耶穌常常說的那句:「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的去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