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8.11.09
作者:莊信德 傳道
經文 約翰福音 11章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有一個奇怪的證道題目,叫作「揭開拉撒路的裹屍布」,這個主題其實要講一件事情,是與生命更新有關。說到生命更新,我想應該是很多基督徒心中期待的,或許我們成為基督徒就是衝著這件事情而來,因為不喜歡舊的生命,很期待有一個新的改變――生命關係的更新。
從家庭中的親密關係開始檢視
講到關係的更新,有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越親近的關係,越難更新。在我們的生活裡面談到更新,你會發現,最容易讓我們打回原型的關係是什麼關係?其實是我們很熟悉的家庭的關係。不知道我們當中有沒有年輕的一代,你可能去參加一些特別的聚會,很High,回去以後,你爸媽還是用以前的角度來看你時,可能過沒多久,這個很High的感覺就會慢慢消失了;或者是你的丈夫或妻子在教會經過一些很棒的感動,需要跟另外一半分享,發現另外一半還是垮著臉看著你,這時候再怎麼High,都講不下去了。你會發現家人的關係通常是經驗生命更新一個很大的挑戰、一個很不容易突破的事情,因為大家對我們已經有非常多傳統而習慣性的眼光。我發現家人的關係真的是這樣。每次,我太太在聽我講電話,我只要開口講兩句,她就知道是我爸爸或媽媽打來的。因為我們家講電話(我們家只有兩兄弟),在男人的氛圍裡面,我不太會講:「媽,我好想你喔!」或「爸,你最近過的好不好?」他們問的問題大概也都是:「吃飽了嗎?最近好嗎?天氣在變喔,自己要注意一點。」這大概是爸爸打來的情況,若是媽媽打來的話,比較多是她說我聽。不過我太太家就不一樣了,我太太只要一接電話,可能講了十分鐘,我還是不知道她是在跟我岳母,還是跟她妹妹講話,因為我太太家是五個女兒。五個女兒的家庭和兩個兒子的家庭,那種家庭的氣氛差很多,全家在一起時,不是像菜市場而已,那種感覺是你一言我一語的搶著說話和分享,全部打成一片。有時我會發現和家人講完電話掛了之後,我會很挫折的跟我太太說:「我其實很想跟媽媽說一些什麼之類的,可是又說不出口。」那個關係已經很習慣了,我就覺得有點挫折的問:「妳聽我剛才講話,會不會不夠禮貌,或不夠溫柔?妳幫我打給她,說我想講…」「不要,你還是自己講。」不過,我就會在這當中發現,其實親密關係,特別是家人的親密關係,是一個很不容易突破和改變的。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該怎麼從這個關係當中來做調整呢?
Giddens對相依共生的結構性分析
英國有一位很有名的社會學家叫作Anthony Giddens(紀登思),過去十年在台灣也很受到重視。這位社會學家有一次拿了一個英國政府的案子,類似我們國科會的案子去做研究,他在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對酗酒的人做研究。
在這個研究裡面,他來分析人際互動裡面,存在著一種怎麼樣互動的模式。很多人在互動時,都以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單向的。理論上,我們都覺得人與人的互動比較像朋友的互動,但是Giddens發現,其實那個互動有一種雙向的關係,不只是單向,而這種雙向的關係你再仔細檢視會發現,它呈現出一種奇特的固著關係(Fix Relationship)。這種關係不是我今天想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他,他高興用這樣的關係對待我,我們就可以這樣彼此對待,這個雙向的關係要表達的是一種受習慣影響的互相,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習慣用這種態度來看待你時,不論你怎麼改變,你在我的眼中都是原先的樣子,不論你的外在如何的改變,你還是那個形象,不是你我能夠單方面來決定說希望我在你的心目中有什麼樣的形象。事實上我們在與人互動時,會被我們過去非常強大的習慣所限定,這個非常強大的習慣談的是什麼呢?他又具體來分析酗酒者他們的經驗。
Giddens對親密關係的分析
他發現,在酗酒者的治療過程當中,有“兩個我”的狀態,什麼叫作“兩個我”?一個我,可能是可以因著別人的互動而改變的我(alterity),另外一個我,是一個真正的我(real-self)。這個研究主要是這樣的,英國政府發現常常要花很多錢來讓這些酗酒者去戒酒(煙、毒),每次戒酒就要花公家的錢,戒了沒多久又開始喝,喝了又覺得不行,又跑去戒酒,這些人的酒是戒成功了,但是很奇怪的,回去沒多久又打回原型。所以找這些社會學家去研究,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Giddens就對這個事情作一個分析,他發現,這些酗酒者一旦到了戒酒團體,他們在一群都是酗酒的人當中,常常講很多自己喝酒的困難:「我這個禮拜又喝酒了。」大家就鼓勵你,然後痛哭一番、分享一下,之後又得到力量,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地,這個酗酒者真正理想的我被激發出來,但有趣的是,當每一個酗酒者都陸陸續續的成功,也慢慢地回返正常的生活時,咦?在原來的舊關係裡面,他的家人、他的朋友,繼續是用一個舊的眼光在看待他。當他們繼續從這個角度出發,去看這個改變的人的時候,慢慢發現這個眼光會把這個人從「真的我」又再導回「舊的我」身上,就是這個「真的我」、這個看起來已經改變的我,很可能因為這個舊的關係結構沒有改變,結果「真的我」就又慢慢地回到酗酒的身上。因為大家都用「別假裝了,不可能啦!看你戒酒能撐多久,頂多三五個月,不要這樣啦,我們再來小酌一番,不要想太多。」
學生的氛圍也有學生的誘惑,大人的世界也有大人世界的誘惑,慢慢地你會發現,你很希望改變,但團體環境仍然用舊的眼光去看待你,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固著的關係裡面、一個沒有改變的關係裡面,不論生命再怎麼改變,你會發現,很容易就打回原型,非常容易就改回原型。那要怎麼改變?除非這個原初的關係結構能夠經驗一個像是戒酒團體一樣的經驗,否則這個原初的關係結構不可能改變,除非這些人真正像是戒酒團體一樣,有一個願意揭露、溝通、彼此接納的關係,如果沒有經驗這種關係,就不可能讓一個人從真正改變、再讓他持續的活在這個改變的生命裡面。
耶穌對親密關係的新創造
我們從Giddens的觀察回到今天要思想的經文,談談拉撒路從死裡復活。在這段經文裡面,我們會看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更新。理論上,拉撒路象徵著一個最大的不可能,在整個人類世界裡面,最大的不可能應該就是死的變成活的。黑的變成白的,只要油漆漆過就可以,心臟衰竭如果來得及換一顆心臟也可以,可是只要人已經徹底的死了,死亡可以說是整個人類世界最不可能的集大成之一,就在它的身上,耶穌在這個拉撒路復活的世界裡向我們展現一件事情──作一個基督徒千萬不要隨隨便便說不可能,因為如果連死都可以活了,那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有什麼樣的關係是不可能改變的?有什麼樣夫妻之間的成見是不可能改變的?有什麼樣親子之間的張力是不可能更新的嗎?如果連拉撒路都可以從死裡復活。好,如果這個是真的,那麼到底怎麼經驗?到底怎麼經驗那個真正的更新和改變呢?
耶穌成就的更新敘事
在這段經文裡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見,這是一個經過設計的故事、經過耶穌基督精心設計的故事。因為當耶穌一知道祂的好朋友拉撒路生病了,耶穌刻意在祂仍然住的地方又多待了兩天。在耶穌待了這兩天之後,祂才出發,從祂的城市去到拉撒路那裡,還需要一段的時間。祂待了兩天,大概又走了兩天,所以當祂到達拉撒路那裡,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事實上可能不只兩天,因為拉撒路可能病了一段時間才死,不管如何,耶穌刻意拖延了一段時間。聖經告訴我們,當耶穌抵達了那個家庭的時候,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只有四個字,叫作為時已晚,已經遲了、已經不可能了。因為聖經告訴我們,那裡已經集中非常多安慰的人來參加追思禮拜,大家已經懷了一個不可能的心,與這個家庭一同哀傷了,故事從這個地方開始展開。聖經告訴我們,馬大遇到了我們的主,她向我們的主說了一段重要的話,她說:「主啊,祢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第21節)她相信主有醫治的能力,然後她又對主說:「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什麼,神也必賜給你。」(第22節)咦?這句話和前一句話是有矛盾的地方,你有沒有發現?前一句說:「主啊,祢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是帶有情緒的,後來發現這句話可能講太重了,之後又講一句長老會標準的話說:「平安,平安…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什麼,神也必賜給你。」那如果你知道向神求必定賜給你,那你幹嘛埋怨祂?你不覺得這就是我們基督徒很多時候,一邊相信但心中是不相信的,一邊唱讚美但心中是愁苦的,「主,祢若早在這裡…」,又說「主,我知道祢是最棒的…」,這就是馬大心中的痛苦。第23節,耶穌怎麼說?耶穌說:「你兄弟必然復活。」耶穌給她一個很大的肯定,妳兄弟一定可以活起來。第24節,馬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咦?這個馬大平常耶穌在講道她有在聽喔,她的神學知識還蠻正確的。第25節,耶穌不以此為滿足,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希臘原文是說:我是復活,我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這句話講的是大部分的人可以接受的,「對啊,也就是最後末日的時候會復活。」但是最扯的是第26節,耶穌說了一句你我都會眼睛掉下來的話:「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請問,馬利亞死了沒?馬大死了沒?他們有沒有活著時信了耶穌?有。可是耶穌祢不是說:「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嗎?你自己說的,然後馬大也聽了,為什麼馬大還是死了?馬大沒有活兩千歲在我們當中,如果馬大可以活兩千歲,基督教應該是全世界不只是現在最大的宗教而已,它應該是全世界的人都會信耶穌,因為信耶穌可以長生不老。
一、生命更新的攔阻:
建立在經驗上的信心―─絕望!
知識性的真理沒有辦法經驗更新
馬大還是死了,拉撒路雖然等一下會復活,但是他最後還是死了,為什麼我們的主說:「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呢?我們知道這句話談的是一個非常重要、指著「什麼是永生」這個概念而談,對太多基督徒來說,什麼是永生?永生就是我死後靈魂會飄上去的地方,那個叫作永生,所以「信耶穌,得永生」等於是上天堂、等於是我死後要去的地方。我們的心裡想的和馬大很像,我們的主那天告訴馬大的,也是今天要告訴我們的,我們的主要讓我們知道,我們那個新生命的盼望,不是以後新天新地最後會給我們的那個而已,我們是今天可以經驗在地上如同在天上,我們可以經驗在這個此時此刻在此事,我們要經驗那個主要給我們有永恆生命的品質,那個生命可以有一個真正的改變,是現在就可以經驗到的。耶穌說:「你信這話嗎?」馬大說:「主啊,是的,我信祢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在這段感覺是非常標準教理問答的過程當中,你會發現,知識性的真理沒有辦法讓馬大經驗更新,我們可以說馬大知道的都和你我一樣,非常的標準、非常的正確,但是這麼多標準正確的知識,不會讓我們經驗更新的。你即便知道再多的標準答案「耶穌是主,耶穌是王,耶穌是創造天地的主」,然後呢?So what?我們還是可以繼續面對很大的困難,一樣在那裡經驗沮喪挫折和不知所措,雖然我們的心裡相信,就像這個時候的馬大,知識性的真理,沒有辦法讓她經驗真正的更新。
舊有的信仰經驗限制更新的盼望
除了這件事情之外,我們還要看見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一開始馬大向主說的話(待會我們會看見),事實上也同樣是馬利亞遇到主的第一句話,這兩姊妹心裡想的都是:「主啊,祢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事實上這兩姊妹和我們大部分的基督徒一樣,我們對我們的主有一個過去的經驗,我們有我們的過去跟我們的主建立關係的記憶,這些記憶是真的,這些記憶也是大有能力的,因為他們曾經看過耶穌基督醫治人的病,所以他們對主的印象停在祂可以讓感冒康復,長短腳的可以變成一樣長,腎臟衰竭的,或者是不小心喝了三聚氰胺奶粉的,主醫治後就好了。他們知道耶穌大概可以把20%或50%變成100%,沒問題,但是從0到100沒有看過,所以這些人當他們向主說:「主啊,祢若早在這裡…」的時候,他們還活在過去的經驗來看現在的這位主。所以我們會發現,舊有的信仰經驗,常常是我們限制主更新工作的一個攔阻,因為我們可能過去對我們的主有一些很美好的經驗,我們覺得大概就是這樣了,我們的主應該就是要做這件事情了。但是你真的知道我們的主只能做這件事情嗎?我們的主當然不只是做這件事情,那我們的主要怎麼做呢?
徹底分離與絕望的哀傷氛圍
當馬大聽見耶穌來,馬利亞也聽見耶穌來,馬利亞說什麼?「主啊,祢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她們講同樣的話,在同樣的經驗裡頭看主的工作,面對這些人的生命狀態,我們的主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我們的主哭了,耶穌哭了。就在「耶穌哭了」的故事來到這個地方,我不知道你怎麼看耶穌哭了,耶穌哭了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悲痛,耶穌哭了絕對不會是一場演戲裡其中的一個情節──就是耶穌哭的越真,等一下變的魔術就越厲害。耶穌的哭不是因為祂要顯出等一下變魔術的厲害,耶穌的哭是要表達出祂真的對這些人的不信、真的對這些人對於什麼是永生、什麼是你明明剛剛馬大宣告了「祢是基督」,但是他們不真的明白基督的含意。耶穌這時候告訴他們說:「好不好,你們這個時候把石頭挪開?」這些人面對主的命令,其實大家都很尷尬、錯愕和難堪,因為猶太人是非常看重潔淨與不潔淨的。如果你碰了凡是跟死屍有關的事情,你就會不潔淨七天,那麼我們的主怎麼可能會為難人家呢?我們的主竟然叫他們去公然的觸碰猶太人條文的安全地帶,「法規,不可以碰!」「去把那塊石頭挪開來。」大家告訴主說:「主,不要鬧了啊,他已經死了四天了。」你要知道他們不像我們華人,在台灣今天的高科技有冰櫃可以躺在裡面,不管你是放在家裡或殯儀館,他們在那個環境裡頭,即便抹了油、包起來,放在高溫的環境裡面四天,那種情況是可以想像的,所以沒有人願意。馬大看見大家面面相覷,知道眾人不知道該怎麼辦,臉上三條線,她馬上跟主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第39節)我們的主告訴她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第40節)很明顯的我們知道,之前馬大跟耶穌談了那麼多的話,那麼多標準的宗教知識,沒有一個知識是建立在相信的基礎之上,很多的宗教知識是作禮拜聽來的,很多宗教知識是主日學老師叫他背起來的,但是這麼多的宗教知識,不多是我真正相信的,所以主告訴她:「妳要信啊,如果妳相信,就要看見神的榮耀。」到底信什麼呢?主要她看見什麼呢?
二、生命更新的關鍵:
建立在命令上的信心―參與!
群體參與在更新中的意涵
我們接下來要看,主把這個神蹟推到一個更重要的地步,你會發現,這個理論上跟拉撒路有關的神蹟,事實上旁邊有著非常多沒有名字的人,這些沒有名字的人,卻是整個拉撒路復活神蹟裡頭、一個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些人叫作「他們」,是沒有名字的,可能不是牧師、可能不是長老、可能不是執事、可能只是比較倒楣來不及退到後面的人,比較靠近墳墓的只好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然後捏著鼻子去推石塊,「他們就把石頭挪開。」(第41節)這些倒楣的「他們」、註定要不潔淨的「他們」,耶穌又對這些倒楣的「他們」說:「解開,叫他走!」(第44節)最倒楣的靠最近,要聞的最多最臭,這些「他們」是非常倒楣的「他們」。
參與蛻變是見證更新的過程
聖經給我們看見這個神蹟是非常奇怪的神蹟,為什麼?耶穌是站在拉撒路的對面,拉撒路的旁邊有很多人,拉撒路旁邊的人還用衣服掩著鼻子,因為太臭了,想像肯定是很臭。所以想像如果你今天是在那一刻,耶穌告訴你非常榮幸作第一堂的禮拜,「來,你先推墳墓的墓門。」大家會想:「早知道我第二堂再來,第一堂真倒楣要推墓門。」這些人是心裡很焦慮的,當耶穌叫他們做這件事情時。弟兄姐妹想想看,耶穌基督復活的那一天早上,祂有沒有在那個墳墓的裡一直敲,「彼得、約翰,趕快開門,我在裡面快要悶死了!」不用啊,還記得耶穌復活那天發生什麼,那個墓門是已經開了,還是封著的?開了。當抹大拉的馬利亞、這麼多的馬利亞去見耶穌時,墓門早就開了,不然你以為那些媽媽們能把那沈重的墓門推開嗎?門口還有兵丁防守呢。聖經告訴我們,我們的主祂的復活是這樣出來的,我們的主復活後有沒有跳著出來跟兵丁說:「幫我把門打開,幫我把裹屍布解開?裡面好悶熱。」沒有啊!聖經告訴我們,當約翰彼得跑進去看的時候,耶穌的裹屍布就在裡面,耶穌是自己出來的,耶穌是自己可以離開那個裹屍布出來的,但是為什麼在拉撒路的這個神蹟裡頭,耶穌竟然這麼為難那些周圍的「他們」,到底耶穌給我們看見什麼事情呢?
被服事是新生命的過程
你會發現耶穌叫拉撒路出來,是一個在這個神蹟裡面非常非常重要的命令,耶穌讓一個人生命的更新,永遠都是跟一群人有關係的。很多時候基督徒總以為我們在背哥林多後書第五章17節:「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是一個個體性的宣告,我來到上帝面前,我個人作一個私禱,然後我要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容易嗎?很難啊,因為你很可能正在做這個禱告時,「媽,我明天要繳什麼錢。」你禱告到一半很煩,就出去幫孩子,你會發現個人的改變和更新太難了,他跟一個結構或團體非常的有關係。在這個神蹟裡頭我們發現,我們的主可以讓拉撒路就這樣從裡面大步的走出來,讓那些布都掉下來,但是我們的主不這樣做,我們的主要周圍的人參與在拉撒路生命的改變。我們現在要把更尷尬的事情移到男主角拉撒路身上。弟兄姐妹,拉撒路出來,他可以選誰站在我旁邊嗎?沒得選對吧,當他出來時就是那些比較倒楣的、腳跑得比較慢的,來不及跑掉的人就只好站在他的旁邊,因為剛好是他們推開墓門,一臉驚愕的看見拉撒路。如果拉撒路可以選,他可能會選擇「我要找我的姊姊馬大、馬利亞,我要找我比較熟悉的朋友幫我解開裹屍布…」不然很尷尬。我們的姊妹們每一天要出門,特別是年輕姊妹如果看見臉上長痘痘,要拼命的把它擠掉,用很厚的粉底蓋掉,或是戴一頂帽子遮著,不要讓人家看到,總之你會不想讓人家看到,若等一下被人看到,別人會用怎樣奇怪的眼睛看你。拉撒路恐怕也是這樣,當耶穌叫拉撒路出來時,聖經告訴我們他還是一個死人,但是當拉撒路出來時,他是沒得選的,他必須要經歷一個被服事的經驗。我要再強調;他要被服事、他要被服事。
耶穌讓我們在服事前學習被服事
我要說今天很多的基督徒在教會生活裡面,我們都很習慣服侍人,但我們不多習慣被服侍,不多自在被服侍,而這個被服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沒有被服侍,你只想服侍人,你就會發現,我們常常越服侍會越糟糕,讓別人嫌到不行,因為我們只想做我們想做的。怎麼說?在耶穌基督最後和門徒道別之前,耶穌做了個非常特別的事,耶穌跪下來為祂的門徒洗腳。在神學院,每一次到受難週的時候,我們的靈性小組(學院的神學生每個禮拜都有靈性小組)都會安排一個活動,就是我們要彼此洗腳。每一年我們在進行這個活動,每一年都進行差不多的故事,怎麼說?一開始洗腳的時候,大家都很尷尬,因為有弟兄、有姊妹,然後大家就很不自在的把腳伸出去被別人摸,我們前一個禮拜會先預告,所以大家都會先把腳洗的香香的,免得臭臭的來不好意思。男生再怎麼髒也要換一雙新的襪子來,當你的腳伸出去時,坐在那邊,就很尷尬,然後大家一邊洗一邊笑,因為有些人很怕癢,一亂動水就會灑出來,洗的人就發現他一直笑,就只好洗快一點。可是呢,隨著第一個被洗了,他開始要洗第二個的時候,你會發現最戲劇性的改變就會是第一個轉第二個,因為第一個被洗的人,當他知道自己剛剛被洗哪裡怪怪、哪裡不自在,當他洗第二個人時,第二個人的尷尬和不自在就沒有第一個那麼明顯。隨著小組的進行,我們發現洗腳的時間越拖越長,因為越洗越花功夫,在腳指縫中搓洗,或是用布仔細抹洗,越弄越乾淨,洗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因為每一個人都把剛剛服事我的經驗再加進來,然後我再有我的想法,然後我的再加他的,我的再加他們的,就越洗越長,可是氣氛就會越來越安靜、越來越安靜、越來越安靜。這是每一年我們觀察的神學生,我們一起參與、我們一起做、我們一起在那個當中分享時,大家開始談,一開始的時候都覺得很不自在,因為被人家洗腳很不好意思,可是當同學越來越安靜時,大家就開始想,那一天門徒被耶穌洗腳時,他們的心恐怕也是覺得很不堪,「不好意思、不配,我怎麼會被洗?」你知道彼得先跟主怎麼說:「主啊,千萬不可以洗我的腳。」主跟彼得說:「如果你不讓我洗你的腳,你跟我就沒有分。」我們要看見主怎麼提醒我們嗎?今天我們很多時候真的不習慣被服事,我們寧可在那邊幫忙弄飯弄菜收拾,因為教會常常呼籲我們,我們缺乏服事的人,所以我們拼命覺得說:「我們需要好好地服侍。」這是對的,沒有錯,可是同時我們也需要學習被服侍,因為被服侍這件事情會影響我們,到底我們在服侍時,我們能不能摸著弟兄姐妹的需要。
為何老基督徒都很「撐」?
如果我們沒有被服事的經驗,你會發現,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撐」在那裡,很多的老基督徒都很「撐」,就是「平安!平安!平安!」「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上禮拜去某一個地方服事,服事完之後跟一些教會的同工一起用餐,在用餐的分享過程當中,我的感受特別的深刻。我在這兩個小時用餐的時刻,我聽這些同工們在分享大家的生活,大概的分享都是,我兒子、你女兒、他兒子、他女兒生命當中遇到一些事情,他們分享的是成就、豐功偉業等很特別的事。可是很明顯的,我在這些人的分享裡面知道她有三個孩子,可是她為什麼永遠只講那個比較OK的孩子,另外一個孩子的故事不會被講,另外還有一個是,他們自己的感受也不多被提。很多父母親都是以孩子為榮,他的生命只有談孩子,除了孩子不知道要談什麼,我也觀察到在這些談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親養育孩子的生命過程也很容易就不見了。發現當教會的長輩們聚集在一起聊的時候,對我個人來說,我不多經驗聽到這些長輩分享「上帝怎麼樣在我孩子的生命改變過程中,祂做了一些什麼樣的事,上帝又怎樣讓我經驗一些不如意的事」。因為所有的分享都集中在那個結果的美好,很少人會在公共的當中(其實那個公共都是老朋友了,都認識三、四十年了),你不會在那個場合裡聽見一些還在過程中不美好的事,你都會聽見那個美好的結果。我們真的看見,在我們的信仰團體裡面,我們不太有機會、有勇氣像拉撒路一樣,就是一尊的在那裡,把自己臭臭的樣子給大家來服侍,因為我很擔心這個臭臭的樣子一旦打開來之後,整個臉爛成那樣怎麼能看;我們很擔心,我若整個人站在那裡,那些人會捏著鼻子逃跑,那不是很尷尬嗎?我們很擔心我的生命能夠這樣講嗎?不能這樣講,就繼續的來這裡參與非常熱鬧的宗教活動囉,我們都不要講、不要碰。細胞小組在推動的和我們過去傳統的關係,有一個非常大的關鍵,除了在形式上的差異之外,我們會期望弟兄姐妹,在這麼很深刻生命會域(相會的場域)的關係裡面,經驗到拉撒路的故事,什麼時候我們有膽量、有勇氣像是拉撒路一樣不再矜持。拉撒路如果繼續在那裡頭衿持說:「不要啦,耶穌你進來啦!我不要出去啦,很丟臉,不好意思啊!」那這個神蹟就沒有繼續了,我們的主命令:「拉撒路出來!拉撒路出來!」你會發現這是一個被打開的關係。
揭開被遮蔽的親密關係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篇信息,是帶著台灣神學院的需要來到你們當中,而且是我在這幾年在台灣神學院的生活,從當學生到開始服侍同學的過程裡面,我也很深刻的感受到這件事情。很多時候同學來問老師說:「老師啊,你有什麼禱告事項?」老師所分享的禱告事項都是很標準的答案:「請為我的教學禱告…」都是很正經的。可是同學之間的禱告事項很多都是高低起伏的、赤露敞開的,但是不全然是,有一些可以。但是在這些服侍的經驗裡面我發現,許多神學院的老師在跟同學的互動中大概都是這個樣子,大家不多有經驗生命被醫治、被接納、被包容,每一個人都撐在那邊,都想要把那最好的那一面展現出來。我會很期待在我們的禱告當中,可以為著這個神學院來守望禱告,我們弟兄姐妹和牧者之間的關係,可以是有很多生命的改變,就是可以更敞開的彼此分享:我們有自己的生命議程,甚至是團體氛圍。但是我們的主,命令我們扭轉這個群體的氛圍,從被動到主動、從消即到積極、從旁觀到參與、從封閉到敞開。
耶穌對拉撒路與群體的命令
我也期待神學院裡面我們所經驗的,就像剛剛我們在談Giddens的比喻一樣,就是我們不要只是停留在一個宗教的經驗裡頭,我們牧師、長執、神學院師生或眾弟兄姐妹都一起來到“參與更新的團體”(右邊)裡面,共同經驗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工作。我們期望在神學院裡面,能夠讓更多的神學院師生,共同經驗到真實生命會域,只有真實的傳道人從神學院產生,才能夠帶來更多真實教會的牧養。我同時也期望,一個很真實的牧者去到教會裡面。如果教會的弟兄姐妹還是用舊的結構去看一個已經改變的牧者,那個牧者沒多久又會打回原型,所以信仰團體很重要,我們這個信仰團體必須要先經驗到上帝在我們當中所做的工作,是我自己經驗到,當我把自己的不完全分享出來時,我相信弟兄姐妹會他們會願意用神的愛接納我們。當你開始揭開在弟兄姐妹那個看起來是不如意的事情時,你知道這一打開就要看見神蹟了。如果我們紛紛逃跑,如果我們繼續躲在自己那個發臭的墳墓裡面,沒有神蹟會發生,墳墓外面的人繼續哀哭,墳墓裡面的人繼續覺得說:「主,我好希望得到更新,祢已經站在門口了,為什麼我的生命還不能得到更新?」我們還是可以繼續每個禮拜在這裡,繼續躲在自己的世界裡面,繼續觀看每一次很多人的見證、很多人的改變,可是好像都不會臨到我;或者我們偶而經驗到,但一下就又打回原型。我們需要一個團體,我們需要共同的經驗。
揭開拉撒路的裹屍布
當耶穌講完後對眾人大聲的說:「拉撒路出來!」聖經告訴我們,「那死人就出來。」不是拉撒路出來,是死人出來,那個還沒有經驗眾人幫他把裹屍布解開的拉撒路,在這裡聖經的描述,約翰是用死人來描述他,只有當他經驗了眾人「解開,讓他走!」他的生命才開始經驗一個更新的生命,什麼時候我們要經驗耶穌基督的生命,什麼時候就是我們願意這個生命向著眾人也敞開,不僅是向著我們的主敞開。
求上帝讓我們經驗拉撒路的群體恩典
我們希望上帝在教會中興起很多這樣的細胞小組,我們也渴望上帝在台灣神學院裡,也興起這樣的一個信仰團體,很希望我們在禱告當中,也在奉獻裡面紀念台灣神學院。真的很希望台灣神學院從院長開始,到所有神學院的老師,到神學生,都可以常常經驗一起流淚、禱告、分享、同心同行的經驗,好讓這些生命改變的故事,成為眾教會的祝福。邀請大家一起來做一個禱告。
「親愛的主,當我們向祢禱告懇求生命被改變、懇求我們能夠有勇氣站出來,在眾人的面前被揭開裹屍布的同時,我們求祢也同樣把這種渴望放在每一個弟兄姐妹的心裡,好讓我們不是用一個看熱鬧的態度和眼光、八卦的心態,來看待我的弟兄和我的姊妹,給我們成熟的生命深度,好讓我們願意接納,好讓我們願意與這個不完全的、看起來發臭的生命,一起經驗祢更新的工作。阿爸,求祢讓我們教會眾弟兄姐妹經驗這樣的祝福,也讓我們的教會能夠成為祝福別人的導管,我們真懇求祢,讓我們的生命成為祝福別人的生命,藉我賜恩福。謝謝主,這是我們同心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