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活在黑暗中的靈性生活 -- 曾昭瑞

寫作於2008.09.21
作者:曾昭瑞 牧師

撒母耳記上第二十二章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在主日學中,我們常常聽見大衛的故事,多是敘述大衛如何的好,但今天我們讀的這段經文卻似乎不是如此。要了解這段聖經,我們需要回顧前面的經文,就是關於大衛與那群跟隨他的人。 

一、大衛與跟隨他的人:一群活不下去的人 

撒母耳記上第二十二章1~2節告訴我們說:「大衛就離開那裡,逃到亞杜蘭洞。他的弟兄和他父親的全家聽見了,就都下到他那裡。凡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裡苦惱的都聚集到大衛那裡;大衛就作他們的頭目,跟隨他的約有四百人」,看似因為大衛表現的好,所以很多人要跟隨他,但其實不然;我們知道那時掃羅王已在追殺大衛,而跟隨大衛的這四百人很可能是害怕被掃羅王所殺,即使他們不喜歡大衛,但也只好投靠他。  聖經形容這些人都是窘迫、欠債、心裡苦惱,而在這個過程中,聖經並沒有提及他們的屬靈光景如何,但我們也很難想像他們在逃難中如何繼續信仰生活。第二十三章9節說:「大衛知道掃羅設計謀害他,就對祭司亞比亞他說:將以弗得拿過來」,大衛知道只能常常來倚靠上帝的帶領,就請祭司將以弗得拿過來,要求問上帝。這裡沒有提到跟隨的人問大衛這麼做的理由,也沒有提及大衛告訴他們為何要求問上帝,因此我們推測,他們已曾聽大衛教導過,要向上帝禱告,在惡劣的環境下,要倚靠神。 

二、亡命在敵境:我要活下去的掙扎 

第二,我們看見大衛與這群人面臨到的掙扎。大衛為了逃避掃羅王的追殺,就逃到非利士地,投靠迦特王亞吉:「那日大衛起來,躲避掃羅,逃到迦特王亞吉那裡。亞吉的臣僕對亞吉說:這不是以色列國王大衛嗎?那裡的婦女跳舞唱和,不是指著他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嗎?大衛將這話放在心裡,甚懼怕迦特王亞吉,就在眾人面前改變了尋常的舉動,在他們手下假裝瘋癲,在城門的門扇上胡寫亂畫,使唾沫流在鬍子上。亞吉對臣僕說:你們看,這人是瘋子。  為什麼帶他到我這裡來呢?我豈缺少瘋子,你們帶這人來在我面前瘋癲嗎?這人豈可進我的家呢?」(撒上21:10-15)當時為了生存,大衛裝瘋賣傻,但這次他又跑去找亞吉王,求他保護。這個亞吉王是非利士人-猶太人的宿敵-的王,而曾經打敗他們、成為英雄的大衛,竟投靠這敵人。大衛承受這一切,為了活下來而淪落至此,但卻活著一點尊嚴也沒有,對他而言,這或許是人生中一個很悲慘的經驗。 

三、高明卻不光明的手段:結盟與欺騙

大衛不僅請求亞吉王的保護,甚且與他結盟,後來還欺騙亞吉王:「大衛和跟隨他的人上去,侵奪基述人、基色人、亞瑪力人之地。這幾族歷來住在那地,從書珥直到埃及。大衛擊殺那地的人,無論男女都沒有留下一個,又奪獲牛、羊、駱駝、驢,並衣服,回來見亞吉。亞吉說:你們今日侵奪了什麼地方呢?大衛說:侵奪了猶大的南方、耶拉篾的南方、基尼的南方。無論男女,大衛沒有留下一個帶到迦特來。他說:恐怕他們將我們的事告訴人,說大衛住在非利士地的時候常常這樣行」(撒上27:8-11),我們來看一下地圖:

大衛告訴亞吉王,說他去猶太人的南方,那是在偏東邊的位置,但大衛是去到西南方基述人、基色人、亞瑪力人之地,並為了生存而屠城,因為害怕那些人回去告訴亞吉王實情。他讓亞吉王以為招攬了一個英雄勇士,這只有好處而無壞處,卻不知從頭到尾大衛都是在欺騙他。大衛和亞吉王結盟,只是因為需要保護,並沒有想要效忠亞吉王。弟兄姊妹,我們如何來看待大衛在洗革拉的生活呢?

我們的回應

一、 道德的教會,不道德的信徒

一般人看這段聖經節時,也許可以做出三種解釋:第一種就是將這段經文道德化,第二種就是用世俗的方式來看,或者是想辦法將這段經文合理化。從道德的角度來看,有很多人譴責大衛的墮落,他既知自己是上帝的受膏者,卻去投靠以色列的敵人,根本是在違抗上帝給他的召命,在生命最困難時選擇倚靠敵人;若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大衛很聰明,知道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一方面可以免去掃羅王的追殺,一方面又得到亞吉王的信任,他的技巧手段高明,以此保護了家人,並累積了東山再起的政治資源;也有人說,大衛其實沒有違背上帝,他雖然欺騙了亞吉王,但沒有對不起以色列人,所以他是站得住腳的。那麼,連續欺騙敵人十六個月,這樣沒有道德上的爭議嗎?其實,我想我們不需將大衛絕對的道德化,不要認為他是一個完美的人。其實大衛的故事並非與我們不相干,那不是三千多年前的一個故事,也不是我們閒來無事聊聊大衛的為人,而是在這其中有一個上帝要我們學習的重要功課。

我們要先來談談以色列人的概念。以色列人相信上帝是歷史的主宰,他們也相信有時所遇到的事情不是出於我們意志能夠決定的,甚至不是我們能夠相抗衡的。我們面對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時發生許多困難和問題是我們即使想表現好也做不到的,好像沒有什麼選擇,只好向神禱告祈求,但可能發現上帝好像沒有回應,在那個時刻,我們要知道,上帝仍然是歷史的主宰,上帝仍然在掌權。弟兄姊妹,不是因為我很順利、我被上帝祝福了,所以我就相信有上帝,而是我在困難危險、不知該怎麼辦的時候,我仍然要倚靠神,相信上帝會救我們,即或不然,若上帝真的不救我們,我們也要相信上帝是上帝。當我們有這樣的概念,再來看這段經文時,我們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上帝是沈默安靜的上帝、是隱蔽的上帝、是看不見的上帝,可是在這個隱蔽看不見的上帝當中,我們相信上帝仍然掌權,我們若這樣相信,我們就能與大衛這個故事對話──這個故事就和我們生活在困難的經驗中是一樣的,能在困境中遇見上帝。大衛是不得已才做這些事情,也就是一般人在所謂不屬靈的狀況下求生存,寫這段經文的人並非是要告訴我們大衛這樣做是對的,而只是忠實的記載下來,並沒有做評論。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大衛躲掉了掃羅王的追殺,能忠於他所立下的誓言「我不殺上帝的受膏者」,也躲掉了面對與攻擊以色列人的可能性,不用為了保衛自己的生命而被迫去殺以色列人。所以這段經文的重點,不是在於大衛做了什麼事情,而是上帝如何保護了大衛。

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當我們在說我們的信仰時,有一個很重要的關注是,不在乎我們為上帝做了什麼,而是上帝為我們做了什麼。大衛和亞吉王的故事不是說我們要對腐敗的勢力和文化來妥協,相反的,上帝告訴我們說,我們要從這個世界分別出來,我們不應認同他們的錯誤,上帝的話也教導我們,要抗拒這個世界腐敗的文化,所以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當你堅持抗拒,卻到了一種境地是沒有辦法、沒有選擇、似乎走到絕境時,上帝仍然在保護你。上帝在幕後為我們工作,為我們成就我們不能成就的事情,這就是這段故事的重點。弟兄姊妹,你有沒有想過,有一些人實在是活在亞吉王的保護之下,有時生活在這樣的景況中真的很痛苦、很無奈,卻不知如何是好;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所遇見的困難,就好像是大衛一樣,可是這段經文讓我們知道,當我們完全無能為力時,上帝仍然在我們的生命裡暗中的保護我們。

二、 罪人大集合的教會

第二,我們要一起來看的是,教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教會?我們把這個場景拉到一個更寬闊的地方,就是上帝要救那些屬祂的子民,可是祂的子民卻往往是問題很多的人,我們看到那些跟隨大衛的人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人,這些人就是教會嗎?這些人就是我們今天在這裡彼此相愛的人嗎?弟兄姊妹,或許有時你來到一間教會時會發現,怎麼人們口裡講的是一套,做出來的都是另一套,讓我們失望與不滿;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8-29),當你聽到這樣的話,你或許感覺很美好,但卻發現教會裡實際上不是如此的好;或許你也讀到這節經文:「你要嚐嚐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詩34:8),你認為這裡就是你可以經歷上帝的地方,然後你決定加入教會,卻發現並非如此,竟有數不清的服侍希望你投入,不久你感到身心俱疲。大衛在亞杜蘭洞時,這些跟隨他的人是一群欠債、沮喪不滿的人;耶穌在世上時常與稅吏、妓女等人們眼中很差的人一起吃飯;保羅說的更清楚:「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裡,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如經上所記: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林前1:26-31)弟兄姊妹,這就是教會啊。不是因為我們自己做的多好,上帝才揀選了我們,乃是因為上帝的恩典,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揀選。有時在教會裡,說真的,有些人不太好相處,但上帝就讓我們這群不是義人的人組成了教會,讓我們這群罪人在這裡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從大衛、從耶穌、從保羅的時代到今天,都是如此。

三、 靈性生活與洗革拉

那我們如何看這群人在一起的狀況呢?我們要說,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有一種新的感受。當我們在教會出入越久時,也許會發現不一定我們做的好,就得到上帝的祝福。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如何面對我們的信仰呢?有時我們遇見種種的困難和挫折,不知道上帝為何要讓我們遭遇這些,但我們相信上帝仍然在掌權。弟兄姊妹,大衛這樣做真的不足取,可是這就是他的生活,是他真實的處境,也可能就是我們的生活,是我們會遇到的處境。我們祈求上帝祝福我們,卻發現我們好像一直活在絕境裡,只能掙扎的問:「上帝祢還在嗎?」當我們這樣問時,這是一個相信的掙扎,我們和大衛的確是挺像的,我們可能在困難中尋求「上帝啊,什麼時候祢要來幫助我?」洗革拉是大衛的基地,這裡就是他與士兵們的教會,那麼,難道在這個教會中,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為了符合上帝的要求,為了做出我們以為上帝認為正確的決定,而上帝做了什麼反而已經不重要,反而我們就慢慢掉入了律法、道德主義嗎?

洗格拉是聖經裡一個很重要的地方。當我們想要對我們的基督信仰認真時,我們就會被丟到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叫作教會,然後我們就會跟著一群我們也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相處。在這個團體裡,你會聽到一些人的信仰故事,許多人都說自己是那受窘的、欠債的、心裡不滿的人,他們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湊在一起似乎變得更複雜,但我們不能避開這些,我們與這群人同行,一起尋求上帝幫助我們,祈求上帝的恩慈,而有時卻看不見神有同在;有時我們也或許會以為可以靠自己的好行為即可,然後就想到底要如何才是活出一個好的信仰生活。當我們想要培養一個純潔的靈性,誠實面對自己時,我們就會認真的讀聖經、聽牧師講道,然後或許會發現,你做不到聖經裡的那些要求;而我們又知道,我們無法一個人在自己家裡就讓信仰增長起來,我們需要夥伴,所以我們需要來到教會。當一切看起來都如此混亂時,我們卻開始發現,如同大衛在洗革拉這個地方,他服侍亞吉王,帶著一群道德敗壞的人在那裡生活,在那個過程中,我們看見有一道曙光,不知從哪裡出現,照在我們這群人身上,使我們那被罪惡蒙蔽的眼睛,彷彿可以看見我們以前所看不到的,在我們軟弱的生命中,我們再一次的被上帝的話語來塑造,然後我們看見自己很敗壞軟弱的生命在上帝的聖靈中被更新改變了:以前很自私的人,不知什麼原因,漸漸變得願意犧牲,有種無法想像的勇氣,願意付出;以前做事看起來不怎麼高明的人,漸漸產生一種類似英雄的格局,活出那種純潔的生命,雖然在受苦當中,卻漸漸有那種喜樂的生命,在軟弱中能不住地禱告。弟兄姊妹,就是在這一群亂七八糟的人當中,會發現這一群人生命在改變,這就是教會。我們要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見的就是上帝的恩典,沒有了恩典就不是教會,這就是大衛在洗革拉、在亂七八糟的日子中,我們看見的他仍可以依靠神,而在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教會也仍然是這樣。請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彷彿活在洗革拉,我們必須去侍奉一個我們不太願意侍奉的亞吉王,甚至有時我們必須做一些看起來違背我們的信仰、道德、生活的事情,可是父神,祢知道大衛所遇見的困難,祢知道他所面對的問題,在他處境最危險的時候,祢仍然在掌權。父神,祢幫助我們,我們在生活中面對我們的家人、我們的上司、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朋友,有時我們好像沒有什麼可以選擇,有時我們在教會中面對這群罪人,我們不知道我們能夠做什麼,可是就在這個過程中,主,祢改變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自私、我們的軟弱、我們的敗壞、我們的罪惡被消除。求祢幫助我們,堅固我們每一個人。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

小組系列(二十三):勉勵 Encouragement -- 蔡茂堂

寫作於2008.09.14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今天要分享的課題是勉勵,什麼叫作勉勵?所有的父親在教小孩騎腳踏車時,不能一直拉住他,最終必須要放手,不然他就學不會,這就是勉勵。能夠放手,代表你對他有信心,並且即使放手,你仍一直在他身旁,必要時扶他一把,這個叫作勉勵。

Ⅰ、引言:山腰上的家 (Home on the Range)

播放一首歌給大家聽:「Home on the Range(山腰上的家)」

「Oh, give me a land where the bright diamond sand
喔 給我家鄉 那裡有潔白沙
Flow leisurely down the stream, down the stream.
悠閒地順流漂下 順流漂下
Oh, give me a home where the buffalo roam,
喔 給我個家 水牛自由倘佯
Where the deer and the antelope play,
那裡有小鹿羚羊嬉戲
Where seldom is heard a discouraging word
那裡很少聽令人洩氣話語
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Home, home on the range
山腰上的家
Where the deer and the antelope play,
那裡有小鹿羚羊嬉戲
Where seldom is heard a discouraging word
那裡很少聽令人洩氣話語
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How often at night, when the heavens are bright
無數的夜晚天空閃耀光芒
With the lights from the glittering stars,
繁星點點將黑夜照亮
Have I stood here amazed and asked as I gazed
我佇立凝視內心充滿驚奇
If their glory exceeds that of ours.
星光豈可與我家相比

Oh, give me a land where the bright diamond sand
喔 給我家鄉 那裡有潔白沙
Flow leisurely down the stream
悠閒地順流漂下
Where the graceful white swan goes gliding along
白色天鵝優美的滑游其間
Like a maid in a heavenly dream
像那夢中美麗的天仙

And I would not exchange my home on the range
我不願交換那山腰上的家
Where the deer and the antelope play,
那裡有小鹿羚羊嬉戲
Where seldom is heard a discouraging word
那裡很少聽令人洩氣話語
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我們常常說要勉勵我們的孩子,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勉勵,而是不要洩他們的氣,聖經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1)。

1970年代有一對很有名的歌手木匠兄妹(The Carpenters),哥哥Richard是1946年出生,妹妹Karen是1950年出生,妹妹從小就很會彈鋼琴,哥哥會打鼓,兩人的歌聲都很好,但這個妹妹在年輕時就因為一句話:「That’s Richard’s chubby sister(那是理查胖胖的妹妹)」,從此一生都在神經性厭食症中掙扎,不到三十三歲就過世。事實上,特別東方的父母總不管孩子做到如何,都覺得還不夠好,給予的總是洩氣而非勉勵。

Ⅱ、勉勵的意義(The meaning ofπαρακαλέω and παραμυθέομαι)(parakaleo and paramutheomai)

1. παρά(para)besides 陪在身旁

2. kαλέω(kaleo)call 高聲鼓舞

3. μυθος(muthos)say 輕聲安慰

怎麼做才是勉勵呢?今天的經文:「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這裡提到三種處於不同情況的人,我們幫助的方法也不一樣,相似的經文在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二章11節,保羅說:「你們也曉得我們怎樣勸勉你們,安慰你們,囑咐你們各人,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這兩句經文中「勸」和「勸勉」的希臘文都是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而「勉勵」和「安慰」則是另一個相同的希臘字,叫作παραμυθέομαι (paramutheomai)。παρακαλέω(parakaleo)翻譯成英文是exhort(激勵勸勉),這是當孩子開始在學習時所用的勉勵方式;但若他失敗跌倒時,你用的是παραμυθέομαι(paramutheomai),翻譯成英文是comfort(撫平安慰)。這兩個希臘字首都有一個παρά(para),意思是陪伴在他身旁(besides),就如同剛才提到的教小孩騎腳踏車,你放手卻沒有離開,這可能比之前還辛苦,陪在一旁顧著也擔心他,但你又隨時出聲鼓勵他;kαλέω(kaleo)是當對方做的好時,給予高聲鼓舞(call),但當他做的不好時,你是μυθέομαι(mutheomai),其字根μυθος(muthos)是輕輕的說(say),也就是輕聲安慰。因此,不論對方做的如何,我們都能勉勵他,或者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或者παραμυθέομαι (paramutheomai)。陪在身旁、出聲鼓勵,就是勉勵的意思。

Ⅲ、巴拿巴是勸慰子υίός παρακλησεώς(huios parakleseos)

我們以前提過巴拿巴,他的本名是約瑟,而因為他總是勉勵人,使徒就稱他作勸慰子(Barnabas),「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來就是勸慰子)」(徒4:36)。這個名詞就是勉勵者,希臘文是υίός παρακλησεώς(huios parakleseos),它的字根就是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

1. 付出代價幫助人

他如何勉勵人呢?對於一些有困難的人,他願意付代價來幫助他們,「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徒4:37),這是實質上的勉勵。

2. 冒險相信悔改者

而對於一個聲名狼藉、卻決定要改變的人,巴拿巴就接納他、鼓勵他;當所有人都不敢與這樣的人來往時,巴拿巴去幫他(掃羅)作保證;當掃羅真的悔改時,全耶路撒冷的信徒都不敢相信他,巴拿巴卻是第一個敢冒險先相信對方的人,「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色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7)。當我們的孩子開始學習時,我們要有勇氣冒險去相信他做得到,即使明知他可能會跌倒,但願意先相信他。做一個勉勵者,就是對於曾經犯錯或表現不佳的人,願意給他一個機會,巴拿巴便是這樣勉勵著掃羅,而如今我們也才會有許多保羅寫下的重要書卷。

3. 欣賞肯定初學者

當孩子開始學習自己吃飯時,你是高興於他成功地將食物塞進嘴巴,還是你嫌他弄的滿嘴都是、到處髒兮兮?初代教會在安提阿開始成立時,可能存在許多問題,使徒們差派巴拿巴去關心,結果巴拿巴看見的不是問題,而是神的恩典,「他到了那裡,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徒11:23),巴拿巴對焦於正面的部分,並以當時他們的表現來勉勵、勸勉,這個教會後來是越來越好。對於初學者而言,其努力及些微的進步能被看見、被肯定,這能帶來很大的幫助。

4. 發掘栽陪潛能者

巴拿巴之後又到大數找掃羅。掃羅在大馬色時,人們要殺他,到了耶路撒冷、被接納了,仍然有人要殺他,所以掃羅就躲回大數,巴拿巴卻知道他的潛能,就去找他、鼓勵他,帶著他到安提阿一起服侍,「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25-26)。對於一個有潛能的人,你願意花時間在他身上,鼓勵他、給他一個機會,使他的潛能可以發展出來,這就是勉勵。

5. 接納鼓勵失敗者

對於一個剛學習騎腳踏車的人,你一放手時,他就跌的全身是傷,你是責備他的不小心,還是勉勵他下一次會做的更好?對於一個失敗的人,巴拿巴勉勵他。保羅和巴拿巴為著半路離開的馬可,兩人的看法不同,「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9),巴拿巴給予馬可一個機會,不因他的軟弱就放棄他。巴拿巴是如此會勉勵的人。

Ⅳ、誰須要鼓勵

1. 新手上路頗遲疑(Falter)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需要勉勵呢?第一,剛開始學習的人,也就是新手上路,他也許顫驚害怕、擔心自己做不好。當約書亞要從摩西手中接下重任時,想必心中很擔心,英文應該叫作Falter,這樣的人很需要我們給予勉勵。摩西就對約書亞說:「摩西召了約書亞來,在以色列眾人眼前對他說: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要和這百姓一同進入耶和華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所賜之地;你也要使他們承受那地為業」(申31:7),摩西知道如何勉勵要接重任的約書亞。

2. 困難艱鉅生恐懼(Fear)

他們派了十二個探子到迦南地窺看,其中十個探子回報的是洩氣的內容,只有兩個說勉勵的話,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困難,「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但那些和他同去的人說: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民13:30-31)當困難太大時,很多人看見困難就心生恐懼,但迦勒和約書亞能夠勉勵安撫以色列百姓。在困難之下,勉勵能帶來極大幫助。

3. 激情過後陷憂鬱(Fatigue)

以利亞與巴力的四百五十個先知較量以後,耶洗別王后派人追殺他,以利亞「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祢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19:4)。初學者在成功後,也有一個危險,我們叫作「激情過後的憂鬱」,就是在想盡辦法完成事情以後,突然洩氣地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努力。這時對方同樣需要勉勵,上帝就派天使來勉勵以利亞。

4. 一敗塗地爬不起(Fail)

最後,失敗者也需要勉勵。彼得原本誇口同主下監、受死也甘心,但後來是三次發誓不認識耶穌,事後他沮喪痛悔至極。但耶穌復活以後告訴他:「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耶穌對於一個失敗的門徒,給予很大的勉勵。

Ⅴ、結論:大衛依靠耶和華 勉勵自己

有一本小小的書叫作「Beyond Ziklag(跨越洗革拉)」,我們用這個故事來作今天證道的結尾。大衛曾在洗革拉遭遇一件極大的挫敗。他打敗非利士人以後,掃羅王因嫉妒而追殺他,大衛就帶著跟隨的六百餘人逃難,後來投靠了亞吉王,住在洗革拉;當非利士人要與掃羅王打仗時,大衛為了表示對亞吉的忠心,就帶著他的人到亞弗一同列陣,這引起非利士人的爭議,亞吉王只好叫大衛回洗革拉,然而,回去才發現,整座城竟已被亞瑪力人搶劫並放火燒掉,跟隨大衛一路逃難的六百人再也撐不住,近乎崩潰放棄,決定要拿石頭將大衛打死。一個團體出事時,眾人常將所有的責任都怪在領袖的頭上。這時,聖經記載的是一句短短的話:「大衛甚是焦急,因眾人為自己的兒女苦惱,說:要用石頭打死他。大衛卻倚靠耶和華—他的神,心裡堅固」(撒上30:6),「心裡堅固」的英文應該是「勉勵自己」:Encourage himself in the Lord(在神的裡面勉勵他自己)。他就去找祭司亞比亞他求問耶和華,得到的是正面的回答後,就帶著這六百人繼續追趕亞瑪力人,到了比梭溪(加薩走廊南邊),已是從亞弗到洗革拉、再一路下來,六百人中有兩百個跑不動了,大衛就讓這兩百人留在比梭溪,帶著四百個人繼續追,結果遇見一個落難的埃及少年人,大衛給他吃喝,並問他是哪裡人,他竟是亞瑪力人的奴隸,因病被撇棄;少年人因大衛給予的照顧,就領他們去找亞瑪力人,而亞瑪力人正慶賀著成功的擄掠,疏於備戰中,大衛就輕易地將其整個擊殺,並搶回及奪走所有財物。回到了比梭溪,大衛將報酬分與整個部隊,而不是只有前往的四百人。在這裡,我看見大衛不只會幫助、勉勵別人,也會勉勵自己。當我們軟弱害怕時,我們需要彼此勉勵,但即使人們都在責怪你時,你還是可以得到勉勵,因為我們有神,祂永遠會幫助我們,祂是願意勉勵我們的神。我們可以倚靠上帝,讓祂勉勵幫助我們。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天父,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在聖經當中告訴我們,聖靈就是一位勉勵的神。主耶穌基督,祢也常常用祢那無比的愛來勉勵我們。祢在聖經當中留下巴拿巴這個榜樣,讓我們知道,我們彼此都是在成長。我們有時對自己沒信心;有時對前面的困難感到害怕;有時我們做的很好,但隨後就整個垮下;有時我們不小心失敗了,但不論處境為何,我們仍可以互相勉勵,而就算所有的人都拋棄我們、都敵對我們,我們還是可以抬頭仰望神,因為祢是用笑臉看顧我們,祢是不斷要勉勵我們的一位神。不管我們的處境如何,求祢讓我們可以互相勉勵,也可以因祢而勉勵我們自己。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二十二):包容 Forbearance -- 蔡茂堂

寫作於2008.09.07
主講:蔡茂堂 牧師

 經文:歌羅西書3:12-13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週我們提到彼此(Oneanothering)的第一個課題──「接納」,接納是當人與人之間若互相傷害時,我們選擇原諒,而後再將對方抱起,恢復原先的關係。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當關係出現裂痕時,是因為包容,才讓對方能較容易地看見自己不對而道歉,並且,今天我試著要將包容、饒恕、接納連結在一起。

Ⅰ、引言:艾比克泰杜斯名言(Epictetus, 55-135CE)“Bear and Forbear”

介紹一位哲學家Epictetus(艾比克泰杜),他的出身是個跛腳的奴隸,但他不灰心喪志,努力地讀書,後來成為一位很有名的斯多亞派(Stoic)哲學家,他精通兩國語言(希臘文及拉丁文),將亞里士多德的想法發揚光大,並影響到奧古斯汀,而他的哲學歸納起來主要只有一句話,希臘語是Anechou kai Apechou,拉丁語是Sustine et Abstine,英文則是Bear and Forbear,翻譯成中文就是忍受與包容;他所指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觀,他認為我們在這世上所遭遇的事情有兩類,一是外在環境所發生的事,我們無法控制,就用忍受接納來處理,另一種是外面加諸給我們的傷害,我們內在所產生的反應則是我們可以處理的,我們或可以選擇報復,但這只是讓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糟,我們也可以選擇包容,是指願意將裡面的反應做妥善的處理,這是對自我掌控的一個學習。今天我想分享的就是這個包容Forbear,處理的是我們內心的負面感受。

今天的經文:「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3:12:13),包容是在饒恕的前面,而上週我們提到接納是在饒恕的後面,因此順序就是包容、饒恕、接納:包容造成一個可能被饒恕的機會,饒恕以後再營造一個接納的後續。我們之所以有能力學習這個功課,是因為經文中我標粗體字的部分:第一,因為神揀選了我們,讓我們與別人能有所分別,「聖潔」就是分別為聖;並且神讓我們先接受了耶穌基督包容、饒恕、接納的愛,我們經歷如此後,就能開始學習用耶穌這樣的愛來愛周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如何去做?經文提到「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這可以被分成兩部分,一是內在的心態,一是外在的行為,Epictetus說的就是處理內在的部分,因為內在態度會影響外在的行為,若內心是憐憫(Mercy),外在表現出來的就是恩慈(Kindness),以弗所書說:「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4:32);若內在是謙虛(Humility),外在的表現就會是溫柔(Meekness),「我保羅,就是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如今親自藉著基督的溫柔、和平勸你們」(林後10:1);若內在是忍耐(Patience),外在所表現的就是包容(Forbearance)和饒恕(Forgiveness),「…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羅3:25)。

Ⅱ、包容的意義(The meaning of αjνεςχομαι)(anechomai)

我曾在「愛的系列」中講過「凡事包容」,那時我用希臘文去看,今天讓我們用希伯來文來了解,因為在希伯來文中,單獨一個字常有多種含意。「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西3:13),包容的希伯來文就是άνεξομαι(anechomai),它含有哪些意義呢?

1. רמם(damam)閉口不言 Keep silent

第一個叫作 רמם(damam),就是將嘴巴閉上,這個字是出現在以西結書:「只可歎息,不可出聲…」(結24:17),保持安靜,這是包容的第一個意思。

2. חרל(chadal)住手不做 Stop doing

第二個叫作 חרל(chadal),就是將手收起,這個字是出現在耶利米書,巴比倫統治以色列,立一個省長基大利,他被以實瑪利所殺,卻有一群人尚未知情而進來要見省長,八十個人被殺到只剩十個,「他們中間有十個人對以實瑪利說:不要殺我們,因為我們有許多大麥、小麥、油、蜜藏在田間。於是他住了手,沒有將他們殺在弟兄中間」(耶41:8),這個住手不做就是包容的另一個意思。

3. חשך(chasak)攔阻傷害 Refrain, Spare

第三個叫作 חשך(chasak),是攔阻不使其受傷害,出現在箴言:「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將被殺,你須攔阻」(箴24:11),意指保護他而不讓他受到傷害,這是包容的第三個意思。

4. משך(mashak)展延期限 Postpone, Defer

第四個叫作 משך(mashak),就是讓對方可以延後再還的意思,給對方多一些時間來處理,這個字是出現在尼希米記:「但祢多年寬容他們,又用祢的靈藉眾先知勸戒他們,他們仍不聽從,所以祢將他們交在列國之民的手中」(尼9:30),這個寬容的動作,是在時間上給予對方包容,不咄咄逼人,而將要求暫時延後。

5. כול(kuwl)包納吞忍(彼後3:9)Contain, Endure

最後一個叫作כול (kuwl),就是包住、忍住的意思,同樣出現在耶利米書:「我(耶利米)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祂的名講論,我便心裡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這個含忍就是包容的意思。

以上這五個意思都是對自我的控制,就是當受到傷害而想出口、動手、攻擊、或對方的償還已到期、或自己隱忍不住時,就將這些情緒都先包起來、先等待,給對方一些時空來好好處理彼此之間的傷害,這就是包容的意思。「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祂的義,使人知道祂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3:25-26),包容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方法,上帝的忍耐和包容就是為了救贖,而營造一個能將已破裂的關係來挽回的可能性。彼得後書第三章9節說:「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耶穌第二次再臨並不是因為祂忘記或者拖延,而是因為祂包容、不希望任何一人沈淪被審判,祂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悔改、都能夠得救。所以包容的意思就是暫時緩住,給對方一個機會和空間來處理彼此之間的不愉快。因此,我的了解是,包容營造了悔改的契機,之後才有接納而能恢復關係。

Ⅲ、上帝的包容(The Forbearance of God)

1. 亞當:審判後延緩執刑
在聖經中,我們或許會看見一些包容是我們不理解的。第一個包容發生在亞當的身上,上帝跟亞當說:「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7)當他聽了夏娃的話而吃了那顆禁果以後,上帝卻沒有馬上執行他的死刑,上帝展延時間,讓他有機會悔改、來恢復這個關係,上帝說:「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3:19)。

2. 該隱:執刑時給予保護

亞當的兒子也是如此,該隱殺了弟弟亞伯,上帝給他的審判是漂流,「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創4:12),該隱說:「凡遇見我的必殺我」,上帝說:「凡殺該隱的,必遭報七倍。耶和華就給該隱立一個記號,免得人遇見他就殺他」(創4:15),上帝保護一個做錯事情的人,讓他不會馬上被殺,這看似怪異,上帝沒有欠該隱什麼,他做錯事情就受到處罰,這是上帝的公義,但祂也給該隱包容,讓該隱還有機會悔改。

3. 雅各:摔跤中轉化品格

雅各做錯事,欺騙父親和哥哥,上帝沒有馬上處罰他,而容許他逃難,讓他體驗被騙的痛苦,回鄉時,又畏懼哥哥會否報仇,這時上帝派一位天使來和雅各摔跤,「…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創32:24),摔到最後,讓雅各知道依靠自己是無用的,上帝才跟他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創32: 28)。上帝要改變一個人,祂寬容、延緩處罰,慢慢地磨雅各,為的是要成就一個神的王子、一個燦爛的個性,上帝和雅各耗了很久的時間,這是包容。上帝為了改變他,從他靠自己的雙手抓自己要的東西,到後來完全依靠上帝,神用頗長的時間來經營這個可能性。

4. 大衛:指責賜悔改機會

大衛王仗著自己的權位,為了要強奪別人的妻子,就用計殺了那位丈夫,上帝卻沒有馬上給予懲罰,而後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見大衛似乎仍未認為自己錯了,最後上帝就派先知拿單去對他說,「你就是那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膏你作以色列的王,救你脫離掃羅的手。我將你主人的家業賜給你,將你主人的妻交在你懷裡,又將以色列和猶大家賜給你;你若還以為不足,我早就加倍地賜給你。你為什麼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行他眼中看為惡的事呢?你借亞捫人的刀殺害赫人烏利亞,又娶了他的妻為妻,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撒下12:7-10),結果大衛悔改,上帝就包容大衛,神的目的是希望大衛有機會可以認錯悔改,這是上帝對大衛王的包容。從大衛做錯事情開始,上帝都悶不吭聲,就是希望大衛有機會自己認錯,可是大衛沒有,到最後上帝還是不死心,就派先知拿單去,而這次拿單一說完,大衛終於知道自己有錯,「大衛對拿單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拿單說: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撒下12:13),大衛這才得到赦免。所以從大衛犯錯的那時,直到大衛認錯的時候,這段時間是上帝給大衛一個知錯認錯的機會,而大衛王也因此留下了一篇很寶貴的詩篇(五十一篇),是他在了解到上帝的包容後,從心裡的認錯而寫下的禱告,也就成為後來許多人在認錯時的幫助。

Ⅳ、彼此的包容(Mutual Forbearance)

1. 耶穌的教導

保羅說我們要彼此包容,並且用上帝對我們的包容來彼此包容,我們應如何做?耶穌基督對這個包容有講過一段話:「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太18:15-17),當有人得罪你,先不要馬上處理,而是要找一個機會,在沒有第三人在場時,向對方說他所做的傷害了你,這是包容,不讓其曝光,讓對方有台階下,但我想這是最難的,我們常想造成輿論壓力來讓對方可以認錯,但耶穌說不要這樣的咄咄逼人,要考慮給對方一個機會,私下去說,讓對方可以選擇向你道歉,這樣事情就結束了;但對方也可以選擇不認錯,耶穌說,這時也不要馬上張揚,再給對方一個機會,你可以去找一個大家都尊敬的人,一起來溝通看看,再不行,就對教會說,還是不行,那就原諒他、看他像外邦人一樣。後來彼得問耶穌說,這樣饒恕要幾次呢?在饒恕之前,這個過程是一個很辛苦的包容,慢慢地經營那個可能性,這是耶穌的建議。

2. 保羅的勸告

保羅關在牢裡寫信時說道:「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2-3),包容的結果會帶來和平、合一。昨晚的洗禮班,我對上課的同學說,弟兄姊妹在教會裡彼此得罪傷害是免不了的,耶穌是找一些罪人來成立教會,我們承認我們不完美,我們願意接受耶穌的恩典,但我們不是受洗後就變成不會得罪別人的基督徒,那麼,若關係出現裂痕時該怎麼處理?就是包容,用包容的方法來處理自己內心負面的反應,讓對方可以有一個機會對你道歉,你就原諒他,在問題處理好之後,就是接納,而恢復原先的關係。所以從得罪、包容、饒恕、接納,經歷這樣的過程,你會成長,對方也會成長。
包容,就是浪子的父親在孩子做錯事時,聖經所說的,他每天早上都會踮著腳尖,站在那裡舉目望向遠方,看著、等待著孩子回來,這種期待孩子回來的開放態度,就是包容。這位父親先經營一個環境,讓這做錯事的孩子有勇氣認錯,父親保留也創造這悔改的契機。浪子回來後就跪下來認錯,父親放棄了報復的權利,原諒他,且馬上將整身髒兮兮的孩子抱起,這就是接納,是重建親暱的關係。在這些過程之後,這個孩子就開始改變,將髒破的舊衣脫下,換上乾淨的衣服,他的生命有了一個新的開始,這個生命被轉化了。

Ⅴ、結論:主站在門外叩門 快開門與主坐席

啟示錄有一句經文:「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3:20),祂在等,即使祂其實能夠開啟任何一間房門,但祂忍耐等候,這是包容,祂不馬上處理你的錯誤,祂等你打開門請耶穌進來,然後祂才因著你的願意,來改變你的生命。所以「站在門外叩門」,在我認為是神的包容,是展延時間,讓你可以決定邀主進來。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上帝,我們感謝祢,祢是一位包容的上帝,從亞當開始,祢讓我們看見祢對罪惡是公義的審判,但祢對這些犯罪的罪人,祢為了要挽回、為了要救贖,祢真的是一忍再忍,一直在等我們開門,等我們能夠回頭,就像浪子的父親一樣,祢給我們這樣的機會,可是我們也看見,不是每一個人都抓著這樣的機會來悔改,有一些人就讓這個機會過去了。我們看見大衛王,他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他抓住那個機會向祢悔改,祢就饒恕他。主耶穌,祢到今天還是一樣在等著我們,祢用包容的心等著我們悔改,而且祢也勸我們,當我們在與弟兄姊妹相互來往時,若有得罪的事情發生,讓我們也學會這樣一個包容的態度,讓我們不是理直氣壯,讓我們理直卻柔和,我們等待、營造一個氣氛,好讓對方比較容易來處理這樣的傷害,好讓我們有機會來學習能互相道歉、互相原諒、再互相接納、互相擁抱,好讓我們能在傷害當中,再度回到一個和平、合一的關係。求主幫助我們,更加學會彼此包容。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 蔡茂堂

2008.08.31
主講:蔡茂堂 牧師

 經文:羅馬書15:7

短片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次我們提到彼此(Oneanothering),而這其中有許多課題,第一個就是彼此「接納」。表現接納的最好例子,我想是耶穌講述的浪子回頭的故事,浪子因知錯、認錯而回到家中,他期待的是被饒恕,希望父親能不因他的錯誤而讓他受苦,所以他求的是赦免,但沒有想到,當他回到家時,父親不只赦免他,還一把將他抱進懷中,這個擁抱就是接納。接納比饒恕更進一步,是又一層的恩典。

Ⅰ、引言:甘地的故事(Mahatma Gandhi,1869-1948)

在印度,曾有一位到當地傳福音的美國牧師瓊斯E. Stanley Jones(1884-1973),他看見當時甘地常常引用登山寶訓來教導印度人,他感到好奇而上前詢問:「甘地先生,你如此崇敬基督,為何你不受洗成為基督徒?」甘地回答:「Oh, I don’t reject your Christ. I love your Christ. It’s just so many of you Christians are so unlike your Christ.(我並不拒絕基督,我熱愛你的基督,奈何太多基督徒活的太不像基督。)」因為甘地曾在英國修讀法律並取得律師執照,隨後在英國統治的殖民地南非謀求工作,那時許多人向他介紹基督,他也覺得很好,而想做基督徒,就在一個主日鼓起勇氣去禮拜堂,在門口正要進去,卻有個白人長老站在那對他說:「喂,黑炭,你今天要做什麼?」他說:「我來作禮拜」,長老說:「這裡沒有黑炭坐的位置,你最好自己離開,否則我的助手會把你丟到街上去」,就這麼一句話,讓甘地想著,若基督徒是這樣,他決定不當基督徒。一個教會卻有種族的優越,無法接納不同膚色的人。

Ⅱ、接納的意義(The meaning of προσλαμβάνω)(proslambano)

到底什麼是接納?今天的經文:「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保羅既然說了這句話,就代表我們彼此並不接納,或者,我們彼此接納的程度不像基督接納我們一般。這個接納和佛教闡述的接納不太一樣,佛教的接納概念是人們應該坦然接納所遭遇的現況,這樣心裡就會平靜,基督教講的接納則非對處境的接納,而是對人的接納。接納在聖經的希臘文是προσλαμβάνω(proslambano),λαμβάνω(lambano)是接受,προσ(pros)是進來,就像浪子的父親將孩子抱起、接受進來的意思,英文則在不同版本用了不同的字,我想這個字在希臘文可能有很多種含意,所以只用一個英文字並無法完全表達它。

1. Acceptance(NIV)接納:尊重 Respect
2. Receive(NKJ)接受:歸屬 Belong
3. Welcome(NRS)接待:親切 Cordiality

προσλαμβάνω(proslambano)在NIV(新國際版聖經)翻譯成Acceptance,NKJ(新欽定本)翻譯成Receive,NRS(新修訂標準版)翻譯成Welcome,不同版本試著用不同的英文來表達同一個希臘字,同樣的,我們將這三個英文字試著用中文來翻譯,可看出它們的差異:Acceptance是接納,Receive是接受,Welcome是接待。接納應是一種尊重(Respect),「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羅14:1),對於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時,應互相給予尊重;Receive是一種歸屬(Belong),「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他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林前12:15),彼此是有歸屬、有關係的;Welcome是有客人來時,我們歡迎他,代表我們與他是一個親切(Cordiality)的關係,希伯來書說:「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13:2),讓對方在這裡有賓至如歸的感受。我想尊重、歸屬、親切這三項合在一起,大概就是這希臘文字所要表達的含意吧。

Ⅲ、教會的不接納(Church Non-acceptance)

1. 歧視異己(Discrimination):對方去人化(Dehumanization)

為何保羅勸我們要彼此接納?教會裡有不接納的表現嗎?首先,對於與自己不同的就不接納,這稱作歧視(Discrimination),就是欺壓與自己不同的,而後就能將其排除。加拉太書第三章28節說:在基督裡「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種族、社會階層、性別,都不應有劃分排斥,但這三種劃分卻一直是教會的問題,反倒是社會常比教會早先採取接納的態度,例如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中,南方篤信基督的保守福音派浸信會(我們稱南方為Bible belt聖經地帶)認為黑人是被咒詛的、是奴隸,他們所根據的經文是創世紀第九章25節,挪亞醉酒後所發的一個咒詛:「迦南當受咒詛,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當整個美國的大環境都認為應該釋放黑人時,卻只剩南方的教會在反對;「…自主的、為奴的…」,社會階層高的瞧不起階層低的,在雅各書說:「你們就重看那穿華美衣服的人,說:請坐在這好位上;又對那窮人說:你站在那裡,或坐在我腳凳下邊」(雅2:3),許多人說基督教是中產階級俱樂部,別的不提,單就禮拜天我們所穿的服裝,就可以令許多無法穿漂亮衣服的人自慚形穢;「…或男或女…」,許多教會仍無法接受女性成為牧者傳道,還有些教會根本不許女性講道或主領,所根據的是提摩太前書第二章12節:「我不許女人講道…」。盼望在我們教會裡,互相之間的接納程度,不會因為膚色、種族、社會階層、貧富和性別不同,就產生不一樣的待遇。這是接納的第一個意義,而教會在這方面還不完全成熟。

2. 壓制異議(Domination):自我偶像化(Self-idolatry)

再來是對於意見不同的,會壓制異議(Domination),這是將自我偶像化,將自己對聖經的解釋絕對化的結果。保羅說過這麼一句話:「…你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也不要禁止說方言」(林前14:39),可見當時在哥林多教會禁止人們說方言,而這就代表教會存在一股勢力,對於別人在聖經的一些了解和解釋有所不同時,不接受不一樣的想法。這是對異議的一個箝制,也是一種不接納。

3. 譴責誤失(Damnation):
損人以抬己(Self-adulation)

第三,當發現有人做錯事時,就窮追猛打地指責對方,好顯得自己清高,就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前面提到的浪子,父親並未將他踢開,與其劃清,而我們是否卻有時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是另一種不接納。

Ⅳ、基督的接納 (The Acceptance of Christ)

1. 饒恕加上接納 (Forgiving followed by Receiving)

保羅說「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基督怎樣接納我們呢?浪子回家時期待的是父親的饒恕,「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他沒有期待會被接納為兒子,只期待在家裡能當個工人就很好了,但父親的第一句話是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路15:22),這些動作就是將他當作兒子,而擁抱就是接納。這就是基督的接納,祂不僅饒恕,並且擁抱接納我們。請大家想一下,我們是否常只願意饒恕,卻不願意接納?接納比饒恕更難,是願意與傷害你的恢復其關係,是饒恕以後加上的恩典,可說是恩上加恩。饒恕是放棄報復的權利,接納是恢復親暱的關係,我個人認為,耶穌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上帝不只願意饒恕我們,祂還願意接納我們,接納是比饒恕更進一步的恩典。

2. 接納先於改變 (Acceptance before Transformation)

接下來是撒該的真實故事,這也是一個接納的故事,讓我們看見接納能帶來一個生命的改變。我們或許常以為是等對方先改變再將其接納,但耶穌的做法不同,是先接納,並在接納的關係裡,讓對方有一個空間來成長與改變,耶穌先對爬在樹上的撒該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路19:5),祂先接納撒該作祂的朋友,經過一個晚上後,第二天撒該主動對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19:8),這是撒該在根本上的改變。這個順序是饒恕、接納、改變,對於一個做錯事的人,不是對他窮追猛打,而是先饒恕他,再來接納他,讓他在安全溫暖的關係當中,開始從心裡想要改變,這是一連串的過程。有的人或許會擔心,認為對方既然做錯事了,還饒恕他又接納他,他不就得意忘形且繼續做錯事,應該是以公義的懲罰來使他知錯悔改才對,但其實饒恕不是不處理,更不是放任,耶穌是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才來處理撒該的問題:接納是建立關係,而關係才帶來改變。

3. 不定罪不包庇 (No condemn, No condone)

最後我們講一個姦淫被抓到的女人,她被人們抓到耶穌的面前,但耶穌讓我們看見對於錯的行為和做錯事的人,祂可以同時分開處理。英文有一句話說:「No condemn, No condone」,有的人擔心若不定罪對方就是包庇他,但這是將罪人和罪惡放在一起處理,也就是以為接受(Accept)等於贊同(Approve)。耶穌面對這個女人時,祂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不定你罪」是對這個人先給予接納,「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是表示耶穌卻不接納罪,所以耶穌將罪惡和罪人分開處理。不定罪是保護罪人,不包庇是挑戰罪惡。接納的目的是要對方改變,不是要對方保留原狀。饒恕和接納所強調的目的,是在這樣的關係下希望對方能改變,之後的部分就是要處理罪惡的問題,而不是利用處罰他、排斥他,來讓他改變。對於一個做錯事的人的接納,不等於對他所做的事情給予贊同,但如何去處理這樣一個微妙的關係,卻是我們一起要學習的。這個女人將要被一群人用石頭打死,她連改變的機會都沒有,所以耶穌做的第一個動作是先接納她、保護她,讓她活命,接下來就是要她有機會能改善,對她說不要再做這樣的事情了。接納罪人並非包庇罪惡,讓我們來學習如何在時間、在關係上拿捏的好,接納做錯事的人,最後再期待他改變。

Ⅴ、結論:以信心來接納主 神接納作祂兒女

上帝對我們就是如此,祂讓耶穌上十字架,先為我們的罪死了,若我們願意到祂面前來接受耶穌基督時,上帝不只會饒恕我們,還將我們稱作祂的子女,上帝的恩典比饒恕還要多,祂再加上了接納,「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祂豐富的恩典」(弗1:7),祂給我們的第一個恩典是赦免,而恩典不只這樣,當我們用信心來接受這個恩典時,上帝甚至進一步的賜我們權柄作神的兒女,「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1:12),這是接納。這週五、週六,我們教會開洗禮班,而很多人雖然想作基督徒,卻因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想等自己改好、夠資格後再來受洗,以為這樣上帝才會接受、赦免,但這其實是不了解上帝的恩典,上帝是先赦免、先接納,之後我們的生命才改變。所以赦罪是第一個恩典,接納是第二個恩典,神不只要給我們赦罪的恩典,祂還要接納我們作祂的兒女。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上帝創造我們每一個人都獨特不同,我們的膚色、我們的身高、我們的很多特徵是不一樣的,可是有時我們會以為自己所擁有的是比別人高一等,以致於我們產生很多的歧視。主,幫助我們在對待不同的人們時,不論在言談、態度之間,沒有有形無形的種族歧視。主,有時對於經濟能力比較弱勢的,我們不只沒有愛他們,還有形無形的讓他們覺得受歧視。在教會當中,特別對於女性傳道人的接納,我們其實還有空間可以成長。保羅對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說『你們要彼此接納』,其實更重要的是,當有人犯錯時,我們有時卻扮演法利賽人的角色,態度是撇清、是譴責,可是主祢讓我們看見,其實要讓一個人悔改,不是用這種方法,而是像浪子回頭的父親一樣,先赦免他,再擁抱他、接納他,最後再期待他的改變。主,幫助我們,在彼此的關係上,不要因為意見不同或是神給我們的特點不同,又或是有做錯事,我們就互相排斥、互相歧視、或是互相譴責。幫助我們學習這樣的功課,在饒恕之後會接納,在接納之後會期待大家一起來成長和改變。我們這樣向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