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不要怕,只要信

 前言:教會年度目標--彼此陪伴、傳揚福音

不知道是否大家還記得今年我們的教會目標是甚麼?(答:彼此扶持、傳揚福音)。但是,你是否有這樣的想法--「怎麼辦,我不會也不知道怎麼傳福音耶」!或「我笨口拙舌哪會傳福音啊!傳福音的事就交給別人吧!」又或許,你也曾聽過有人跟你這麼說:「你信你的耶穌,我信我的佛祖,彼此尊重不是很好嗎?」

的確,我們需要彼此尊重,然而,耶穌也透過聖經清楚的告訴我們:「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2819-20a)

 

 

為什麼要傳福音?福音又是甚麼?

耶穌基督的吩咐與差遣(2818-20)

所以,你發現了嗎?人在接受基督成為救主之後,就自然而然地領受了「傳福音」的使命。那麼,或許我們又要開始傷腦筋了,甚麼是福音啊!

其實,新約聖經已經非常清楚告訴我們了!基督徒活著是帶著使命任務的。當我們接受基督作救主後,「使萬民成為耶穌的門徒」的使命便託付給我們了。

因此,我們應該去傳揚福音,因為這是主耶穌的命令。

 

耶穌基督是福音的開始(林後517-21)

好吧,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要接受基督交付的使命--傳福音。但問題又來了,我們要傳甚麼「福音」呢?

在我們剛讀的經文說:「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311),從這節經文可知─福音從基督開始,基督就是福音,他道成肉身,為人的罪死在十架上,救贖了人類。

我們可以清楚發現福音可說是與耶穌基督息息相關的,保羅因此告訴我們:「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羅1:16

進一步來發掘福音的內涵,它包含了耶穌擔負罪責:耶穌基督為擔當我們的罪,走上十字架的道路,釘死在十字架上,被埋葬在富人的墳墓,三天後復活,40天後升上高天,坐在上帝的寶座旁,為我們代求,未來祂還要再來,做王千年,引領我們進入新天新地。

 福音也是向人分享個人生命更新的得救見證。但是,我們還是得承認,有時候你向人傳福音,得到的反應可能不是很美好。我發現通常會有以下三種反應:不敢信、不願信?不想信?

 

  一、不敢信

害怕改變,例如:擔心信了耶穌之後,會失去自由,要放棄一些習慣或生活方式(例:不能祭拜祖先),害怕信了之後,要面對靈界、審判、永恆等難以掌控的領域。

 

  二、不願信

我的人生我做主,不需要受宗教干涉。(例:受到進化論、無神論哲學影響。)或是認為宗教只是軟弱之人的心靈寄託。(例:馬克--「宗教是弱者的精神鴉片」)          對聖經記載的神蹟(例如:耶穌復活)覺得難以置信,因而不願相信。

 

  三、不想信

不願面對自己的軟弱 (例:罪。我又沒殺人放火,為什麼要說:「我有罪」?)

聖經對人們的這些心態有著深入的說明:「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約翰福音3:19)你是否發現有些人其實內心知道有神,但卻害怕神揭穿自己的內心虛偽、空虛與傷口。

以下是我自己遇到的實際例子─被傳福音的朋友如是說:「老實說,我不想聽妳跟我說福音,我還真是怕上帝是真的存在的,那我就無所遁形了。」這件往事讓我聯想到舊約記載的一個故事。

 

舊約的例子(39-10)

創世記39-10,我們看見:人在犯罪後的第一反應是恐懼與逃避,不敢面對神。亞當和夏娃與創造主之間的親密連結就此斷裂。

其實,當亞當說他「赤身露體」時,不只是說他沒有穿衣服,更深的含義是--他意識到自己的羞恥與破碎,再也不能坦然面對上帝了。這是多麼令人哀傷的景況啊!

因此,我們可以說:「傳福音」就是讓我們幫助那「與上帝斷絕了親密關係的人們」重新連接他與創造主的美好連結。

前面說到:當我們成為基督徒,耶穌就把「使萬民成為他的門徒」的使命託付給我們了。確實,有時我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自然地跟人傳福音。但是,最近我越來越發現,傳福音其實並不難,因為它不是著重於神學辯論、護教學的闡述,卻是把上帝在你身上的作為與人分享!

 

見證分享---我的信主見證   (林嘉慧姊妹)

我叫做林嘉慧,是長照醫療;社福空間的專業建築師+耶穌的好朋友。因為長期的工作接觸許多基督教機構與基督徒,對他們的印象極好,但並無感動更深入認識這個信仰。回想信主的經歷真的是一段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感恩的生命旅程。

我在2016年發現罹患乳癌原位一期,得知消息時雖然震驚,但仍是很冷靜的面對、尋找許多治療的資訊、認真遵醫囑,有信心自己一定會痊癒,事實也確實如此。

2021年,親愛的父親過世,三個月後發現乳癌復發。這一次給我很大的打擊,內心充滿恐懼不安,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還有未來。

當我一個人在診間最無助的時候,我心中突然產生一個念頭:有一位神,祂幫助了無數的人,應該也會幫助我吧!因此,在無數令人懼怕的檢查裡,我開始不住地向神禱告,求祂保守我的身體,求祂帶領我度過這一切。

感謝主,祂垂聽了禱告,醫生在繁瑣的檢查過後告訴我,復發的癌細胞並未擴散,我感謝主,讓我經歷這一切,卻也體會了何謂「在主裡的真平安」。

2022年,我開始要進行維持半年的化療,這段期期間我得到教會傳道人的關心,甚至在化療的前兩天,邱牧師、瑜琳長老和國玉長老到我事務所,幫助我做了決志禱告。其後也經過國玉長老兩次勸進報名受洗,但我都沒有答應。

不過,在最後一次的化療,我的身體卻是極度的病弱、心跳急促,連呼吸都艱難無比,晚上都無法躺著睡覺。加上當時得COVID19肆虐,我的生活只剩下家裡和醫院,也無法好好進食。身體的痛苦、心中的煎熬與事務所繁雜的事務,讓我覺得很絕望,覺得真的快撐不住了。

我不禁問神,是不是就要這樣結束我的生命了?我不停禱告,求問神。終於有聲音對我說:「嘉慧平安!」並給我一個數算日子的應許。

大約是六月底,國玉長老再一次問我要不要上八月的學道班,我立刻答應了,並決定八月要接受洗禮。

那時,我固定參加小組線上聚會、讀聖經,上帝的話語因此成為我的力量。每當我疲憊的時候打開聖經,詩篇461-3,「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澎湃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便不斷激勵我,讓我在經歷黑暗的時刻,成為我的力量,幫助我繼續勇敢的堅持下去。

 2022814日受洗,覺得自己很慶幸走過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時日。不料受洗隔天,我竟被診斷出心臟衰竭,功能只剩下正常數據不到一半,醫生說:急性心肌梗塞的情況非常危險,要我馬上住院治療。

那一刻我充滿疑問:「主啊!為什麼在我下定決心要跟隨你的時候,卻讓我遇到這麼大的打擊?」不過,與我發現乳癌復發時的情況不同的是─這一次,我清楚知道主就在我身邊,所以我不用害怕。

住院治療的七天中,我每天讀聖經。在我的病房後面有一句經文:「...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上帝的愛,已藉着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裏。」(53-4)神的話穩定我的心,祂讓我知道,祂的恩典夠我用,祂的力量在我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因此,我學會在軟弱中倚靠神、學會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神,我知道,這是神要建造我的過程。住院期間,我不停讀經、禱告,神也真正帶我走過人生低谷。

住院七天後我出院了,這一周我瘦了11公斤,接下來是經歷四個月的辛苦復健。因為心臟功能只剩下25%,我幾乎無法站立、走路嚴重氣喘,連條短短的馬路都過不去。復健科醫生問我:「妳期待能恢復到甚麼情況?」我說:「若能順利過馬路,可以加快速度趕搭捷運就太感謝主了。」

之後的回診,我的情況一直在進步,到今年4月,心臟機能已經恢復到64.8(與正常人無異)。這一切完全是神的保守與醫治,連醫生也非常驚訝,因為這種情形實在是太少見了,我心中清楚知道這是上帝施行的神蹟。

在這段期間,我學會了耐心等候神的時間。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神能馬上回應我們的禱告,但是神有祂的計畫和時間表。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神的時間總是最好的。祂讓我在祂的時間內經歷了醫治和更新。

正如:「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也像路加福音537-38,「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新酒會脹破皮袋,酒就漏出來,皮袋也糟蹋了。相反地,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

神一直在我們的生命中做工,祂一直在「我們」──祂所愛的器皿捏塑了祂的美好。祂的恩典不僅拯救了我這破碎的身體,也永不遺棄我們。

這一段經歷讓我體驗到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神的恩典,順利的呼吸、心跳都是神賜我們的禮物。我學會不再過度依靠自己,而是依靠祂。我學會了在苦難中尋找意義,相信神的恩典一直都在。正如利未316,「祂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

弟兄姊妹們,無論你們正在面對甚麼困難、挑戰,不要害怕,請相信神的恩典足夠你用,祂的愛永不離棄你,祂的拯救必然會臨到。

 

 

結語:今天,耶穌也對我們說:「不要怕,只要信」

馬可福音535-36記載的是會堂主管葉魯的故事。他聽說耶穌來到他住的地方,就伏在耶穌的腳前,懇求耶穌醫治他的小女兒,因為她病的快死了。

然而,回葉魯家的途中,眾人擁擠著耶穌,又有一個血漏12年的婦人得到耶穌的醫治。因此,當耶穌來到葉魯家中時,旁人跟葉魯說:「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駕老師呢?」

經文雖然沒有描述葉魯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有何反應,但從他向耶穌的求救,我們可以感受到葉魯的驚懼、恐懼。他害怕可愛的女兒快死了,他害怕失去、害怕死亡的臨到。

是的,我們不也是常被生活遇到的種種情況折磨、痛苦不已,例如:夫婦之間的溝通、對孩子的教養步調喬不攏、經濟的壓力、失去摯愛家人的失落、畢業後對於前面道路的迷惑,是繼續升學?還是快去尋找工作呢?中年轉業的困難;要找甚麼工作?退休後的生活頓失重心、而且哀傷的體認到年紀越是增加,身體就越來越老邁的無力感...

我們確實常被恐懼所控制。但是,你知道嗎?直到今天,耶穌仍對我們說:「不要怕,只要信。」

信心若能順利通過嚴峻的考驗和磨練,我們的信心就會更加堅固和真實,也更能幫助我們深刻地認識上帝,並在信仰上更加成熟。

在磨難中學習到的經驗和智慧,也會使個人更有力量去面對未來的挑戰,即使跌跌撞撞,愛我們的神仍然保守看顧我們!

信心若沒有經過苦難的磨練,便無法認知到──原來「苦難」是上帝美好的禮物啊!

呼召:你願意信靠耶穌嗎?他能拯救你、醫治你、與你同在。

禱告:主耶穌,讓我們深深記住你在升天之前給我們的大使命---使萬民做你的門徒,跟人分享你在我們身上的作為。

也為主的聖靈親自觸摸我們的心,因此我從心底深深回應:我願意相信你。求你進入我的生命,赦免我的罪,作我生命的主。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彼得最後的勸勉

 一、前言

親愛的兄姊平安,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來自使徒彼得在年老時寫下的一封書信,是他對分散在羅馬帝國各地、處在苦難與壓力中的基督徒所發出的勸勉與安慰。

前幾次我們有提到,彼得寫這封信的時代背景大約是主後64年,當時正是羅馬皇帝尼祿掌權的黑暗時期,當尼祿放火燒羅馬城後,誣賴是基督徒所為,被視為動亂分子,甚至成為遭受迫害的代罪羔羊。

就在這樣的處境中,彼得寫了這封信,這不是一封抽象的神學講論,而是來自一位親眼見過基督受難、自己也準備為主殉道的長者,對在逼迫中的教會所發出真誠的提醒和盼望。

如今我們來到這封信的最後段落,他在這書信的最後寫下:「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前4:7-8)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彼得要再說些什麼。

 

 

二、與台北信徒的對話:時代不同,挑戰卻同樣真實

在研讀這卷書信時,或許有些人心裡會想「我們在台北,哪有那麼嚴重的迫害?」確實,我們沒有被丟進鬥獸場,也沒有被公開羞辱。然而,我們正在面對的,是一種「隱形的壓迫」,像是--

1.忙碌的生活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讓我們的靈命慢慢枯萎。

2.來自價值觀對我們的衝突,在信仰與現實之間進退兩難。

3.來是孤單與冷漠的城市節奏,讓人們無法真實彼此相愛。

4.來自內心的試探與迷惘,被遊走吼叫的獅子在尋找破口。

5.來自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或關懷周圍他人的痛苦處境。

正因為如此,彼得的提醒,不是過去的歷史記載,而是今日的生活指南。他的字句跨越時代與語言,也要對我們的心說話。以下就從這三個面向來認識他所說的重點。

 

 

三、謹慎自守:夜班護理師在守護病房

這就如同,想像一位在醫院值夜班的護理師,她整夜不能睡、不能放鬆,在加護病房中值班,看著儀器的數據,定時巡視每一個病人的狀況,因為她知道,一時的鬆懈或疏忽可能導致傷害,這就是彼得說的「謹慎自守」—不只是道德上的警醒,更是一種全人全心的自律與專注。

「謹慎自守」這個詞,在原文希臘文中有一種「保持清醒、有節制」的意思。

回想我們在城市裡有太多誘惑和麻痺人心的聲音,讓我們不知不覺就分心,甚至是滑倒。

試問,在我們過去的生活中有多少次的「滑倒」呢?不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為自己設界線、沒有在忙碌與慾望之間設立停損點?

我們被社群媒體牽著走,被焦慮牽著跑,被眾多的訊息所洗版和淹沒,卻忘了上帝要我們先學習「安靜」。彼得要我們留意,把容易發散的心收回來,像護理師那樣謹慎自守。

 

 

四、醒禱告:與神的連線,不容中斷

彼得接著說:「要儆醒禱告」。如果說「謹慎自守」是看顧自己的內心,那麼「儆醒禱告」就是不間斷地連線於神。

在台北生活緊湊,禱告常常容易變成「打卡式」的例行公事,像是一杯便利商店的咖啡,快速、方便、隨手可得,但少了那細細品味那咖啡醇美的時光。

但彼得說要「儆醒禱告」—指的是有意識、有連結、有深度與神連線。

試問,我們是否一不留意,就常在手機螢幕前停留超過一小時,卻很難安靜五分鐘來與神對話?

大家是否有留意到上禮拜三晚上草莓月的新聞,我無意見看到這訊息,那天晚上等部門線上禱告會結束後,上去教會頂樓看看月亮,怎麼跟網路上照片月亮的顏色不一樣呢其實月亮並沒有變成粉紅色,原來這是北美原住民對六月滿月的稱呼,是我在看訊息的時候看漏了。

但我才發覺,原來自己已經好久沒有這樣「賞月」,邊賞月邊在頂樓空地中慢慢踱步,默想今天的這段經文,看著周圍的萬家燈火,那成為一段與主禱告連結的時光,也為能有這安靜時間獻上感謝。

此外,曾有聽兄姊分享過,他每天搭捷運通勤時,會有一段時間閉上眼睛默禱,把那一段車程當作與神相遇的時間。他說,當他學會這樣做,整天心情就會被調整,像是找到了心靈的安穩。

禱告是我們在浮動不安的生活中,找到穩定生命之船的錨。弟兄姊妹,在你日常生活當中,試問,何時何處才是你珍惜可以儆醒禱告,與主相遇的秘密花園呢?

禱告是心靈的對話,是靈魂的安息,那是一種我們願意停下腳步、不滑手機、不分心,讓神對我們說話的時刻。

儆醒禱告,不是多長、多美,而是真誠地與神連結,當我們儆醒禱告,我們的心才能在混亂中保持平安與方向。

 

 

五、切實相愛:不是客套,而是有重量的愛

在一個講求效率與利害計算的城市裡,我們談論的愛往往變得輕盈、疏離和表面。甚至連我們教會裡說到的「平安」和「代禱」,或是LINE群組中親切的問候貼圖,也可能成為客套。

但彼得接著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前4:8)這是一句深具挑戰性的話。

什麼是所謂「切實」相愛呢在原文是「熱切的、持久的」,像是拉筋拉到底那樣的用力,不是表面應付的愛,而是願意承擔對方軟弱的愛。

在教會群體裡我們會遇到個性不同、背景不同的人,有時難免會有摩擦、誤解,甚至受傷。

可是彼得從主領受的,是要我們「彼此款待,不發怨言」,「按著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這樣的愛在需要在群體中操練的,就像最近這陣子常下雷陣雨,我們明知道會被淋濕,卻還是要撐傘出門,因為愛不是等待天氣好才願意出門,而是願意在風雨中為對方遮風擋雨。

各位,這種切實的相愛,不是一味的虛應或表面的溫柔,而是能承擔別人破碎、願意原諒、肯服事的愛。

例如當小組中某位成員陷入情緒低谷,不再參加聚會時,我們是選擇不聞不問,還是會主動關心?當弟兄姊妹做錯事,我們是輕易論斷並與他疏離,還是願意陪伴他悔改呢?

弟兄姊妹,真正的愛是帶著十字架重量的愛,真正的愛是願意把時間、空間、情緒打開,去陪伴跟你我一樣是不完美之人的愛。

就如主耶穌,也是在我們還當罪人的時候為我們付出愛,讓我們可以因此回到天父的懷抱中。

 

 

六、苦難與盼望同行:我們不孤單

接著,在第五章彼得再次提醒我們:「你們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魔鬼最常攻擊的方式,往往不是用恐怖的樣貌,因為那些反而會讓我們倒轉回來依靠主。

魔鬼最常攻擊的方式,是用「絕望」、「孤單」、「自責」的聲音,在我們內心控訴。特別在城市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因為失敗或壓力,就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基督徒。

想想什麼樣的基督徒,是魔鬼最常攻擊的對象﹖是的,魔鬼要攻擊領袖,所以請為教會的牧師、長老們守望代禱,但魔鬼也喜歡攻擊那些在信仰群體邊緣,甚至是落單的人,因為落單更成為容易被牠所吞吃的人,在動物頻道上的影片,常是這樣發生,不是嗎

彼得接著說「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彼前5:9)他的意思是,我們不是唯一處在掙扎中的人。

當我們學會彼此坦承軟弱、彼此代禱,就能看見上帝如何透過信仰群體中的真誠與愛,帶來醫治與更新。

各位,你的憂鬱不是只有你有,你的疑惑不是只有你問過,當你以為自己信心最弱的時候,其實你我正與萬千信徒一起走在信仰的路上。

通過最重要切實相愛的連結,我們才真正活出彼得所說的群體見證—一群即使在患難中,仍然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切實相愛的人。

 

 

七、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這不確定的年代和在這快速變遷的城市裡,上帝依然透過彼得對我們說話:

要謹慎自守:好像值夜班的護理師,留心顧守我們的心。

要儆醒禱告:看重與上帝連結,不讓靈命和上帝斷訊,找回生命該有的節奏。

要切實相愛:熱切持久地相愛,並願承擔別人破碎、願意原諒、肯服事的愛。

這樣的生命,不僅是對上帝有回應,也會讓身邊的人感受到,我們的信仰是有溫度的,是能陪伴人度過黑夜看見曙光,是可以讓人想要問起你我生命盼望的原因的。 

受到,我們的信仰是有溫度的,是能陪伴人度過黑夜看見曙光,是可以讓人想要問起你我生命盼望的原因的。

無論你今天的處境如何,我們知道這並不是孤單的戰鬥,在苦難中心存盼望,儆醒等候主的再來。

這封在快兩千年前,老彼得寫信給在苦難中的信徒的信,這封信也是為你我而寫。願我們一起在主裡站立得穩,彼此扶持,同走這條跟隨主的道路。阿們嗎?我們同心來禱告。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心中盼望的緣由

 一、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主日平安!大家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是某個重要的人的生日嗎?沒錯,今天是重要的生日,值得我們慶賀,這是全體教會的生日,也是在教會曆中被稱為聖靈降臨節的日子。

今天我們也要透過恭守聖餐,來紀念並感謝上帝透過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同時,我們也將繼續查考彼得前書,是試著「浸泡」在老彼得的這封書信中,讓那引領並感動初代教會的聖靈,繼續對我們的生命發出邀請和引導。

我們當中好些參加速讀聖經的兄姊們,上禮拜三的讀經進度也正好讀到彼得前書,那一天正好是將1-5章完整讀過。這種很快將整卷書信從頭到尾讀過的方式,其優點是可以幫助我們注意到作者整體想表達的,讀的時候除了想看到金句,同時能去留意其中反覆出現的關鍵字,如果可以,還能試著體會作者表達的方式和語氣,並且最後還要問自己「透過這段經文,上帝在我最近的生活中有何引領,上帝要我怎麼回應祂?」如果我們在每天讀經中都試著這樣來進行,不僅是我們個人信仰的生命會更茁壯,對於和平教會這群體,也會更明白上帝邀我們一起前進的目標。

 

 

二、前情提要

在這次連續幾個禮拜查考彼得前書時,其實我們也在示範這相似的方法,從整卷來了解各段經文的用意。回顧前幾週的信息,彼得前書中不斷出現的關鍵字是「苦難」。

而使徒彼得一開始先從上帝過去的恩典,講到目前的苦難,再到未來的榮耀盼望,他邀請我們走一條不簡單,如同金子被火淬鍊,卻真實的信仰之路。

在第二講,博文牧師焦點在於「你們既然嚐過主恩的滋味,就要渴慕那純淨的靈奶。」嚐過主恩的滋味,我想到的就像在冰淇淋店試吃一口,哇,怎麼這麼好吃,接下來就是大口享用。

神的恩典也是如此,不是點到為止,不只是試吃,是要我們整個人投入、大大享用。

接著在第二章前段,彼得接著講論主耶穌是活石,我們也因著祂,被建造成為靈宮。祂不是叫我們一人單打獨鬥,而是共同被建造,一起成為神的家、神的見證。

他提醒我們是誰?我們在基督裡的新身份,老彼得說「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民,是屬神的子民。」這些都是何等尊貴的身份,同時這不只是未來的盼望,而是我們現在的身分!請注意,這是我們現在就開始的身份。

接著,有一個轉換在第二章的後半與第三章,彼得提醒收信的信徒們,雖然我們有這樣榮耀的身分,卻活在一個並不認同我們信仰的世界裡,那要怎麼辦呢?就到了我們今天第三講的內容。

 

 

三、我們是僑民—有盼望的異鄉人

在今天這段經文中,他提出一連串很實際的人際關係教導,我們要學習在地上的角色中活出信仰—順服掌權者,包括最高的君王或地方的官長,也包括僕人面對主人的順服,不管是和善的主人或是嚴厲的主人都要如此,還有妻子要順從丈夫,過敬虔和純潔生活,不要看重外在的裝飾,接著他也提到做丈夫的要體諒,愛妻子,和一起承受生命的恩典。彼得說:要以敬虔、尊重、忍耐、體諒的態度來活出基督的樣式。

彼得整卷書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用語重複出現,是關於「客旅、寄居者」,在現代台語漢字版把這翻為「僑民」,我們好像是住在異地,在別人的地盤上,不屬這裡。

聽彼得這樣說,有時還會讓人困惑,不是嗎?我們內心認知自己是尊貴、屬神的兒女,但在彼得寫信的那時代,在現實生活中卻時常感受到社會的不理解、敵意、嘲諷、逼迫,甚至是在家人當中也如此。

這讓我們感覺到一種突兀和錯亂--我們裡面是尊貴,外在卻是受苦。

記得我曾聽過有人如此說,基督徒像是天國的特務,懷有特殊的任務,卻不屬於這個世界。這就讓我想到前幾禮拜剛上映很紅的《不可能的任務7》裡面的阿湯哥,我和姪女一起去電影院看大螢幕,看著阿湯哥上天下海無所不能,他一下子開飛機,一下子搭潛水艇,又在空中驚險打鬥,最後跳傘順利完成,感覺他身上掛著免死金牌,這真是猴賽雷的特務啊。

但是,老彼得說的我們並不是特務,沒有免死金牌—我們是僑民,是在這地上活出天國樣式的人,是願意在苦難中與基督一同受苦。

但另一方面,我們身上的確掛著另一種的免死金牌,那是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當我們持守到底,存著盼望之後,將要和主一同得榮耀!

  

 

四、在苦難中活出見證

接著,彼得提出了他的勸勉,第三章13-15節,彼得寫道「你們若熱心行善,有誰會害你們呢?即使你們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只要心裏奉主基督為聖,尊他為主。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理由,要隨時準備答覆。」

當我們讀到這裡,這段勸勉中除了有好行為之外,更看到關於「被問起」這件事,我覺得這是彼得生命中的大議題,彷彿也是彼得生命故事的縮影,在他生命中有好幾個重要場景,都關係到「被問起」,像是什麼呢?

彼得曾被耶穌問:「你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彼得曾被使女問:你是跟他一夥的。彼得回答我不是,我不認識他!

復活的主曾三次問他:「你愛我嗎?」 彼得回答主,你知道我愛你!

彼得也曾在五旬節那天,被問起「你們喝醉了嗎?(不是你累了嗎?) 這時彼得把握大好機會,大膽對眾人見證耶穌,當天信主的人約有3,000人,這也是教會成立的紀念日。

各位,彼得他真知道那「被問起」的時刻,確實會來。所以他鼓勵我們,在有好行為之外,也要隨時預備那「被問起」的時刻,當那機會來的時候,要能說出「那心中盼望的緣由」。

 

 

五、我們要隨時準備,該準備什麼呢?

我們怎麼預備自己分享心中的盼望?也許你會說:「牧師,我不太會說。」但是,問題卻也不全然是問題—教會有裝備、有教材、有練習,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週報刊登了好幾個禮拜的消息,裝備部將在禮拜二晚上的福傳課程,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我們要學習可以分享什麼?

1.分享見證--自己信主前後的改變,或分享在患難中經歷神的恩典。

2.介紹耶穌--如何簡單又清楚地向人介紹耶穌是誰。

3.為人禱告--如何為人祝福禱告,以及帶領人作決志信耶穌的禱告。

除了學習這些,更是要去激發並體會主耶穌那愛人的心,也去體會彼得寫這書信時,在那些他勸勉收信者看似要順服並有好行為,最終卻仍帶出福音的分享和見證,他一生也親自經歷如此恩典的大恩,成為他樂意跟隨耶穌去分享的動力。

也如今年主日講道中有幾次提到「有愛才有羊」,讓主的愛再我們當中發動。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最近這段時間,我們在和平教會也看見很多美好。

我們真感謝上帝,讓我們每主日來到教會,透過敬拜上帝、信徒相通分享主愛團契,還有上禮拜我們青壯部安排去台南靈修之旅的豐富領受,彼此相顧,在主日學、團契中的分享,參與在聖經速讀中,詩班練習、同工們忠心侍奉、部門線上互相代禱、社區長輩關懷站的信仰分享等,還有看到禮拜天中午愛餐時間,一桌一桌兄弟姊妹們的吃飯和交誼,飯後下午在教會各空間的活動和分享,好寶貴、好美,每個禮拜天都帶給我們心中極大的滿足。

 

 

六、結論:當我們從這裡走出去時

各位,我們是僑民,但我們不是孤單的。我們與主同行,也與弟兄姊妹同行。我們曾嚐過主恩的滋味,而現在,就大口享用那從天而來的恩典吧!

同時,當我們從這裡走出去時,我們也深信,我們已領受要實踐成為萬民的祝福的感動,我們已經做好的準備,要成為光、成為鹽,活出一種讓人想問你:「某某某,為什麼這麼不一樣?」的生活。 

最後,在這聖靈降臨節的日子中,願主的恩典、聖靈的能力、基督的愛,充滿我們的心,讓我們在苦難中不失望,在順服中不失志,在每一個「被問起」的時刻,成為主榮耀的見證人。阿們嗎﹖讓我們同心來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