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明天,你是否依然信我?

 壹、前言

各位關心緬甸宣教的牧長、弟兄姊妹,大家平安。自從我們全家受差派去緬甸曼德勒開拓教會以來,我有兩年的時間沒回來過台灣。坦白說,這是我人生中感覺到最具挑戰性的兩年。特別在328緬甸大地震發生時,感受更深。

第一波地震時,我跟太太就立刻逃出餐廳,稍微平靜後,我們立刻騎機車想衝回教會查看,在馬路上行駛時,突然間第二波地震來襲,在我右前方一棟四、五層高的建築物轟然倒塌在我面前,大約差三秒鐘我們就會蒙主恩召,我們來回顧一下當時的影片。

地震過後,第一天晚上我8歲的小兒子因為害怕而哭,第二天晚上換我13歲的兒子哭。他哭的原因是這兩年來因著上帝恩典建立的曼城之心教會暨教育中心,因為地震損壞,無法再回去。教會又要找新地點,這一切又要重新再來一次。上帝不是呼召我們來緬甸嗎?事情為什麼總是這樣一波三折?

無獨有偶,地震後,我們帶領教會青年去賑災,在一次偏鄉賑災中,我們面對一處倒塌的幼兒園,裡面有26位兒童+2位老師罹難。教會的青年問我,上帝為什麼讓這樣的事發生?緬甸還不夠慘?疫情、政變、內戰、水災等,天災人禍不斷,現在還有大地震,有很多緬甸朋友問我,上帝還愛緬甸嗎?

在我們的人生中,總有一些事件,讓我們經歷生離死別或苦難掙扎。在那之後,基督若問你:「明天,你是否依然信我?」可能有那麼幾秒鐘,或一陣子,我們無法立刻回答這個問題。即使我們在理智上都知道進入上帝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也都向上帝承諾過我們會恆守所信的道,但就是有一些事件, 有一個時期,讓我們陷入了迷惘之中。

 

 

貳、前情提要:神人事件

今天經文是接續在使徒行傳 14:8~18 的「神人事件」之後,經文記載有一位瘸腿的人聽保羅講道,保羅見他有信心可得痊癒,就大聲說:「你起來,兩腳站直。」那人就跳起來而且行走。這一個事件讓眾人驚訝地說:「有神藉著人形降臨在我們中間了。」就稱呼巴拿巴為宙斯,保羅為希耳米,眾人向巴拿巴、保羅獻祭,但他們二人撕裂衣服,澄清宣教的目的後,阻止眾人的獻祭。

這一個讓瘸腿能行走的「神人事件」,我個人認為是保羅與巴拿巴第一次宣教旅行中最大的考驗。上帝讓保羅與巴拿巴有行神蹟的信心與力量,以一種施恩者的強者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藉此傳講上帝的創造與恩惠,還要攔住眾人不獻祭與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過沒多久,14:19,「有些猶太人從安提阿和以哥念來,挑唆眾人,用石頭打保羅,以為他是死了就拖到城外。」

本來是一位使瘸腿能行走的施恩者保羅,變成被石頭打到半死,被拖到城外的受害者保羅。我不禁猜想,如果保羅就此躺平或蒙主恩召,不知道明天過後,眾人是否依然相信保羅所傳講的那位創造天地、滿有恩惠的上帝?

 

 

參、本文:再度踏上旅途的勇氣

保羅帶著滿身傷痕,可能衣服上還有斑斑血跡的軟弱形象,站起來再次走進城去。我不知道保羅會不會猜想,明天,眾人是否依然信我,信我所傳講的那位創造天地、滿有恩惠的上帝呢?

其實,光是保羅還活著走進城,就是一個比使瘸腿行走更大的神蹟,是上帝存留保羅的性命,讓保羅再次站立,充滿勇氣、行走在正確的方向,再度踏上宣教的旅途。是基督讓保羅在有生之年活著見證說,「現在活著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2:20)這樣的見證豈不讓人更加相信保羅所傳、所信的那位上帝呢?

於是第二天保羅再度踏上宣教的旅途,同巴拿巴往特庇去,對那城的人傳福音,使好些人做門徒,又回路司得、以哥念和安提阿,在各教會中選立長老,禁食禱告、堅固門徒的心,勸勉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又說:「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

弟兄姊妹,這個艱難(persecution)特別是指為了宣教、為了信仰所遭受的逼迫。根據經文,我們可以推斷,保羅是想鼓勵弟兄姊妹們說:「請聽我瀕臨死亡的見證,請看我因著福音的緣故所受的逼迫,在我身上留下的傷痕通通是我榮耀主的勳章。」這是保羅的勸勉,「因為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 3:12)

 

 

 

肆、焦點:上帝藉著「他們」所行的一切事

保羅與巴拿巴兩人回到當初差派他們出發的安提阿教會,聚集會眾就述說上帝藉著「他們」所行的一切事。這裡的「他們」除了指保羅與巴拿巴之外,他們的背後還有「他們」。就是「眾人」所託,蒙上帝之恩要辦現在所做之工。他們就是使徒行傳13:1~2的先知和教師,是一群事奉教會的人。所以保羅和巴拿巴在述職的時候,述說上帝藉著他們當然是指保羅與巴拿巴兩人,但是也不只是指他們兩人而已,就是你們、我們一起所行的一切事。因為若沒有他們眾人同心合一的差派保羅和巴拿巴他們兩人,這第一次的宣教旅行也會窒礙難行。

上帝是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之門,是從安提阿教會遵守聖靈指派的任務開始。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保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13:2)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這是上帝藉著他們這一個教會宣教群體,所行的一切事,為外邦人開了信道之門,也就是說這第一次宣教之旅是在聖靈指派之下,一個宣教的教會差派宣教士去宣教的行動。

讓未信者有一個機會相信上帝的大能與恩惠, 讓我們信徒有一個機會經歷許多艱難的操練, 同時也是一個機會眾人經歷神蹟奇事的見證。

 

 

伍、我們的禱告與信仰告白

今天我們能不能、願不願意禱告說:「上帝啊,願祢藉著我們所行的一切事,上帝祢就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之門。」這個我們(前線宣教士)的背後有你們(差派教會和專業差會)也有他們(當地人)的共同參與。叫我們或生或死總是主的人。在宣教旅程當中,叫我們經歷生離死別或苦難掙扎之後,基督若問我們:「明天,你是否依然信我?」而我們每一次、每一天都能堅定地說:「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約11:27。)

 

 

陸、應用:災民服事災民

我們全家在緬甸宣教12年,經歷疫情、政變、內戰、水災等,天災人禍不斷。即使現在還遇到大地震這樣的災害,但是上帝仍然存留我們的性命,讓我們有勇氣再次站立,並走進災區。

雖然我們也是災民,教會受到損壞,但是我們還有一個安全的家可住。我們的學生、住宿生和職員都搬來我們家一起住。我們用車庫繼續做禮拜,晚上有禱告會,以上帝的話安慰扶持大家。但也因為這一份恩典,讓我們更加感受到自己的呼召,就是為此而來,沒有錯過這個緬甸苦難的時刻,我們要召聚眾人在這裡服事最需要的緬甸人,把我們對基督的信與愛還有盼望活出來。

因此,在整個4月份,我們投入最嚴重的災區賑災,從曼德勒開始,前往震央實皆省,南下皎克西,再到德達屋。整個4月馬不停蹄、竭盡所能,除了把賑災物資送到災民手中之外,我們也為他們做安慰的禱告。

我們還接下了一間曼德勒工業區基督教育幼院的災後潑水節夏令營,他們也是受災戶,有60位幾位孩子,他們都很害怕。我們團隊特別為他們舉辦活動,營會中除了潑水、玩遊戲過新年之外,我們也在小組時間中設計了災後減壓課程,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們用說的或用畫的來重述地震當時的心情感受。因為我們的團隊也都是曼德勒人,我們也都一起經歷大地震,一起感同身受,所以我們能夠接住他們受傷害怕的心。

5月,我們則是成立了災後訪查團隊,幫助曼德勒一個受災的社區130戶,他們目前都還住在路邊的帳篷或貧民區中。我們根據訪查的分析與會議討論後,進行客製化的資源幫助。災民們紛紛表示,我們是第一個可能也是唯一一個團隊如此關心他們,不是給完東西就走,我們坐下來聽他們說話,陪他們流淚,我們是願意分擔他們的恐懼或煩憂的團隊。

我們在母親節快閃,送災民媽媽們蘋果跟花,創意與羅曼蒂克兼具。根據災民不同的需要給予相對應的幫助,是食物或飲水,是傾聽或擁抱。其中30戶還有醫療、租屋和就業等相關協助,另外特別資助84位貧困孩童就學。

我認為,這個訪查計畫一方面是珍惜台灣教會兄姊愛心奉獻的表現,把資源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上;另一方面是為我們曼城之心教會拓展中長期宣教而鋪路;我們持續關心追蹤他們的動態,因為我們全家人就住在曼德勒,我們有教會/教育中心的團隊,我們還有台灣教會兄姊們的關心與代禱。

柒、結論-「明天,我依然信,我的主。」

我相信,我們所行的一切事,是上帝的呼召,藉著我們一起為緬甸人開了信道之門,是由台灣宣教的教會,差派宣教士去緬甸曼德勒開拓曼城之心教會。這兩年來,雖然歷經許多困難挑戰,但是我們也經歷了上帝的恩典夠用。我相信,我們在曼德勒開拓教會是:

讓未信者有一個機會相信上帝的大能與恩惠,讓我們信徒有一個機會經歷許多艱難的操練,同時也是一個機會眾人經歷神蹟奇事的見證。

上帝還愛緬甸嗎?我想是的,即使在我們的人生中,總有一些事件,會讓我們經歷生離死別與苦難掙扎,但在那之後,基督若問我們:「明天,你是否依然信我?」而我們每一次、每一天都能堅定地說:「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

(我們一起來看一段緬甸震災的影片,影片長 3:40)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不要怕,只要信

 前言:教會年度目標--彼此陪伴、傳揚福音

不知道是否大家還記得今年我們的教會目標是甚麼?(答:彼此扶持、傳揚福音)。但是,你是否有這樣的想法--「怎麼辦,我不會也不知道怎麼傳福音耶」!或「我笨口拙舌哪會傳福音啊!傳福音的事就交給別人吧!」又或許,你也曾聽過有人跟你這麼說:「你信你的耶穌,我信我的佛祖,彼此尊重不是很好嗎?」

的確,我們需要彼此尊重,然而,耶穌也透過聖經清楚的告訴我們:「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2819-20a)

 

 

為什麼要傳福音?福音又是甚麼?

耶穌基督的吩咐與差遣(2818-20)

所以,你發現了嗎?人在接受基督成為救主之後,就自然而然地領受了「傳福音」的使命。那麼,或許我們又要開始傷腦筋了,甚麼是福音啊!

其實,新約聖經已經非常清楚告訴我們了!基督徒活著是帶著使命任務的。當我們接受基督作救主後,「使萬民成為耶穌的門徒」的使命便託付給我們了。

因此,我們應該去傳揚福音,因為這是主耶穌的命令。

 

耶穌基督是福音的開始(林後517-21)

好吧,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要接受基督交付的使命--傳福音。但問題又來了,我們要傳甚麼「福音」呢?

在我們剛讀的經文說:「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311),從這節經文可知─福音從基督開始,基督就是福音,他道成肉身,為人的罪死在十架上,救贖了人類。

我們可以清楚發現福音可說是與耶穌基督息息相關的,保羅因此告訴我們:「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羅1:16

進一步來發掘福音的內涵,它包含了耶穌擔負罪責:耶穌基督為擔當我們的罪,走上十字架的道路,釘死在十字架上,被埋葬在富人的墳墓,三天後復活,40天後升上高天,坐在上帝的寶座旁,為我們代求,未來祂還要再來,做王千年,引領我們進入新天新地。

 福音也是向人分享個人生命更新的得救見證。但是,我們還是得承認,有時候你向人傳福音,得到的反應可能不是很美好。我發現通常會有以下三種反應:不敢信、不願信?不想信?

 

  一、不敢信

害怕改變,例如:擔心信了耶穌之後,會失去自由,要放棄一些習慣或生活方式(例:不能祭拜祖先),害怕信了之後,要面對靈界、審判、永恆等難以掌控的領域。

 

  二、不願信

我的人生我做主,不需要受宗教干涉。(例:受到進化論、無神論哲學影響。)或是認為宗教只是軟弱之人的心靈寄託。(例:馬克--「宗教是弱者的精神鴉片」)          對聖經記載的神蹟(例如:耶穌復活)覺得難以置信,因而不願相信。

 

  三、不想信

不願面對自己的軟弱 (例:罪。我又沒殺人放火,為什麼要說:「我有罪」?)

聖經對人們的這些心態有著深入的說明:「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約翰福音3:19)你是否發現有些人其實內心知道有神,但卻害怕神揭穿自己的內心虛偽、空虛與傷口。

以下是我自己遇到的實際例子─被傳福音的朋友如是說:「老實說,我不想聽妳跟我說福音,我還真是怕上帝是真的存在的,那我就無所遁形了。」這件往事讓我聯想到舊約記載的一個故事。

 

舊約的例子(39-10)

創世記39-10,我們看見:人在犯罪後的第一反應是恐懼與逃避,不敢面對神。亞當和夏娃與創造主之間的親密連結就此斷裂。

其實,當亞當說他「赤身露體」時,不只是說他沒有穿衣服,更深的含義是--他意識到自己的羞恥與破碎,再也不能坦然面對上帝了。這是多麼令人哀傷的景況啊!

因此,我們可以說:「傳福音」就是讓我們幫助那「與上帝斷絕了親密關係的人們」重新連接他與創造主的美好連結。

前面說到:當我們成為基督徒,耶穌就把「使萬民成為他的門徒」的使命託付給我們了。確實,有時我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自然地跟人傳福音。但是,最近我越來越發現,傳福音其實並不難,因為它不是著重於神學辯論、護教學的闡述,卻是把上帝在你身上的作為與人分享!

 

見證分享---我的信主見證   (林嘉慧姊妹)

我叫做林嘉慧,是長照醫療;社福空間的專業建築師+耶穌的好朋友。因為長期的工作接觸許多基督教機構與基督徒,對他們的印象極好,但並無感動更深入認識這個信仰。回想信主的經歷真的是一段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感恩的生命旅程。

我在2016年發現罹患乳癌原位一期,得知消息時雖然震驚,但仍是很冷靜的面對、尋找許多治療的資訊、認真遵醫囑,有信心自己一定會痊癒,事實也確實如此。

2021年,親愛的父親過世,三個月後發現乳癌復發。這一次給我很大的打擊,內心充滿恐懼不安,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還有未來。

當我一個人在診間最無助的時候,我心中突然產生一個念頭:有一位神,祂幫助了無數的人,應該也會幫助我吧!因此,在無數令人懼怕的檢查裡,我開始不住地向神禱告,求祂保守我的身體,求祂帶領我度過這一切。

感謝主,祂垂聽了禱告,醫生在繁瑣的檢查過後告訴我,復發的癌細胞並未擴散,我感謝主,讓我經歷這一切,卻也體會了何謂「在主裡的真平安」。

2022年,我開始要進行維持半年的化療,這段期期間我得到教會傳道人的關心,甚至在化療的前兩天,邱牧師、瑜琳長老和國玉長老到我事務所,幫助我做了決志禱告。其後也經過國玉長老兩次勸進報名受洗,但我都沒有答應。

不過,在最後一次的化療,我的身體卻是極度的病弱、心跳急促,連呼吸都艱難無比,晚上都無法躺著睡覺。加上當時得COVID19肆虐,我的生活只剩下家裡和醫院,也無法好好進食。身體的痛苦、心中的煎熬與事務所繁雜的事務,讓我覺得很絕望,覺得真的快撐不住了。

我不禁問神,是不是就要這樣結束我的生命了?我不停禱告,求問神。終於有聲音對我說:「嘉慧平安!」並給我一個數算日子的應許。

大約是六月底,國玉長老再一次問我要不要上八月的學道班,我立刻答應了,並決定八月要接受洗禮。

那時,我固定參加小組線上聚會、讀聖經,上帝的話語因此成為我的力量。每當我疲憊的時候打開聖經,詩篇461-3,「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澎湃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便不斷激勵我,讓我在經歷黑暗的時刻,成為我的力量,幫助我繼續勇敢的堅持下去。

 2022814日受洗,覺得自己很慶幸走過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時日。不料受洗隔天,我竟被診斷出心臟衰竭,功能只剩下正常數據不到一半,醫生說:急性心肌梗塞的情況非常危險,要我馬上住院治療。

那一刻我充滿疑問:「主啊!為什麼在我下定決心要跟隨你的時候,卻讓我遇到這麼大的打擊?」不過,與我發現乳癌復發時的情況不同的是─這一次,我清楚知道主就在我身邊,所以我不用害怕。

住院治療的七天中,我每天讀聖經。在我的病房後面有一句經文:「...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上帝的愛,已藉着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裏。」(53-4)神的話穩定我的心,祂讓我知道,祂的恩典夠我用,祂的力量在我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因此,我學會在軟弱中倚靠神、學會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神,我知道,這是神要建造我的過程。住院期間,我不停讀經、禱告,神也真正帶我走過人生低谷。

住院七天後我出院了,這一周我瘦了11公斤,接下來是經歷四個月的辛苦復健。因為心臟功能只剩下25%,我幾乎無法站立、走路嚴重氣喘,連條短短的馬路都過不去。復健科醫生問我:「妳期待能恢復到甚麼情況?」我說:「若能順利過馬路,可以加快速度趕搭捷運就太感謝主了。」

之後的回診,我的情況一直在進步,到今年4月,心臟機能已經恢復到64.8(與正常人無異)。這一切完全是神的保守與醫治,連醫生也非常驚訝,因為這種情形實在是太少見了,我心中清楚知道這是上帝施行的神蹟。

在這段期間,我學會了耐心等候神的時間。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神能馬上回應我們的禱告,但是神有祂的計畫和時間表。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神的時間總是最好的。祂讓我在祂的時間內經歷了醫治和更新。

正如:「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也像路加福音537-38,「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新酒會脹破皮袋,酒就漏出來,皮袋也糟蹋了。相反地,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

神一直在我們的生命中做工,祂一直在「我們」──祂所愛的器皿捏塑了祂的美好。祂的恩典不僅拯救了我這破碎的身體,也永不遺棄我們。

這一段經歷讓我體驗到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神的恩典,順利的呼吸、心跳都是神賜我們的禮物。我學會不再過度依靠自己,而是依靠祂。我學會了在苦難中尋找意義,相信神的恩典一直都在。正如利未316,「祂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

弟兄姊妹們,無論你們正在面對甚麼困難、挑戰,不要害怕,請相信神的恩典足夠你用,祂的愛永不離棄你,祂的拯救必然會臨到。

 

 

結語:今天,耶穌也對我們說:「不要怕,只要信」

馬可福音535-36記載的是會堂主管葉魯的故事。他聽說耶穌來到他住的地方,就伏在耶穌的腳前,懇求耶穌醫治他的小女兒,因為她病的快死了。

然而,回葉魯家的途中,眾人擁擠著耶穌,又有一個血漏12年的婦人得到耶穌的醫治。因此,當耶穌來到葉魯家中時,旁人跟葉魯說:「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駕老師呢?」

經文雖然沒有描述葉魯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有何反應,但從他向耶穌的求救,我們可以感受到葉魯的驚懼、恐懼。他害怕可愛的女兒快死了,他害怕失去、害怕死亡的臨到。

是的,我們不也是常被生活遇到的種種情況折磨、痛苦不已,例如:夫婦之間的溝通、對孩子的教養步調喬不攏、經濟的壓力、失去摯愛家人的失落、畢業後對於前面道路的迷惑,是繼續升學?還是快去尋找工作呢?中年轉業的困難;要找甚麼工作?退休後的生活頓失重心、而且哀傷的體認到年紀越是增加,身體就越來越老邁的無力感...

我們確實常被恐懼所控制。但是,你知道嗎?直到今天,耶穌仍對我們說:「不要怕,只要信。」

信心若能順利通過嚴峻的考驗和磨練,我們的信心就會更加堅固和真實,也更能幫助我們深刻地認識上帝,並在信仰上更加成熟。

在磨難中學習到的經驗和智慧,也會使個人更有力量去面對未來的挑戰,即使跌跌撞撞,愛我們的神仍然保守看顧我們!

信心若沒有經過苦難的磨練,便無法認知到──原來「苦難」是上帝美好的禮物啊!

呼召:你願意信靠耶穌嗎?他能拯救你、醫治你、與你同在。

禱告:主耶穌,讓我們深深記住你在升天之前給我們的大使命---使萬民做你的門徒,跟人分享你在我們身上的作為。

也為主的聖靈親自觸摸我們的心,因此我從心底深深回應:我願意相信你。求你進入我的生命,赦免我的罪,作我生命的主。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彼得最後的勸勉

 一、前言

親愛的兄姊平安,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來自使徒彼得在年老時寫下的一封書信,是他對分散在羅馬帝國各地、處在苦難與壓力中的基督徒所發出的勸勉與安慰。

前幾次我們有提到,彼得寫這封信的時代背景大約是主後64年,當時正是羅馬皇帝尼祿掌權的黑暗時期,當尼祿放火燒羅馬城後,誣賴是基督徒所為,被視為動亂分子,甚至成為遭受迫害的代罪羔羊。

就在這樣的處境中,彼得寫了這封信,這不是一封抽象的神學講論,而是來自一位親眼見過基督受難、自己也準備為主殉道的長者,對在逼迫中的教會所發出真誠的提醒和盼望。

如今我們來到這封信的最後段落,他在這書信的最後寫下:「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前4:7-8)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彼得要再說些什麼。

 

 

二、與台北信徒的對話:時代不同,挑戰卻同樣真實

在研讀這卷書信時,或許有些人心裡會想「我們在台北,哪有那麼嚴重的迫害?」確實,我們沒有被丟進鬥獸場,也沒有被公開羞辱。然而,我們正在面對的,是一種「隱形的壓迫」,像是--

1.忙碌的生活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讓我們的靈命慢慢枯萎。

2.來自價值觀對我們的衝突,在信仰與現實之間進退兩難。

3.來是孤單與冷漠的城市節奏,讓人們無法真實彼此相愛。

4.來自內心的試探與迷惘,被遊走吼叫的獅子在尋找破口。

5.來自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或關懷周圍他人的痛苦處境。

正因為如此,彼得的提醒,不是過去的歷史記載,而是今日的生活指南。他的字句跨越時代與語言,也要對我們的心說話。以下就從這三個面向來認識他所說的重點。

 

 

三、謹慎自守:夜班護理師在守護病房

這就如同,想像一位在醫院值夜班的護理師,她整夜不能睡、不能放鬆,在加護病房中值班,看著儀器的數據,定時巡視每一個病人的狀況,因為她知道,一時的鬆懈或疏忽可能導致傷害,這就是彼得說的「謹慎自守」—不只是道德上的警醒,更是一種全人全心的自律與專注。

「謹慎自守」這個詞,在原文希臘文中有一種「保持清醒、有節制」的意思。

回想我們在城市裡有太多誘惑和麻痺人心的聲音,讓我們不知不覺就分心,甚至是滑倒。

試問,在我們過去的生活中有多少次的「滑倒」呢?不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為自己設界線、沒有在忙碌與慾望之間設立停損點?

我們被社群媒體牽著走,被焦慮牽著跑,被眾多的訊息所洗版和淹沒,卻忘了上帝要我們先學習「安靜」。彼得要我們留意,把容易發散的心收回來,像護理師那樣謹慎自守。

 

 

四、醒禱告:與神的連線,不容中斷

彼得接著說:「要儆醒禱告」。如果說「謹慎自守」是看顧自己的內心,那麼「儆醒禱告」就是不間斷地連線於神。

在台北生活緊湊,禱告常常容易變成「打卡式」的例行公事,像是一杯便利商店的咖啡,快速、方便、隨手可得,但少了那細細品味那咖啡醇美的時光。

但彼得說要「儆醒禱告」—指的是有意識、有連結、有深度與神連線。

試問,我們是否一不留意,就常在手機螢幕前停留超過一小時,卻很難安靜五分鐘來與神對話?

大家是否有留意到上禮拜三晚上草莓月的新聞,我無意見看到這訊息,那天晚上等部門線上禱告會結束後,上去教會頂樓看看月亮,怎麼跟網路上照片月亮的顏色不一樣呢其實月亮並沒有變成粉紅色,原來這是北美原住民對六月滿月的稱呼,是我在看訊息的時候看漏了。

但我才發覺,原來自己已經好久沒有這樣「賞月」,邊賞月邊在頂樓空地中慢慢踱步,默想今天的這段經文,看著周圍的萬家燈火,那成為一段與主禱告連結的時光,也為能有這安靜時間獻上感謝。

此外,曾有聽兄姊分享過,他每天搭捷運通勤時,會有一段時間閉上眼睛默禱,把那一段車程當作與神相遇的時間。他說,當他學會這樣做,整天心情就會被調整,像是找到了心靈的安穩。

禱告是我們在浮動不安的生活中,找到穩定生命之船的錨。弟兄姊妹,在你日常生活當中,試問,何時何處才是你珍惜可以儆醒禱告,與主相遇的秘密花園呢?

禱告是心靈的對話,是靈魂的安息,那是一種我們願意停下腳步、不滑手機、不分心,讓神對我們說話的時刻。

儆醒禱告,不是多長、多美,而是真誠地與神連結,當我們儆醒禱告,我們的心才能在混亂中保持平安與方向。

 

 

五、切實相愛:不是客套,而是有重量的愛

在一個講求效率與利害計算的城市裡,我們談論的愛往往變得輕盈、疏離和表面。甚至連我們教會裡說到的「平安」和「代禱」,或是LINE群組中親切的問候貼圖,也可能成為客套。

但彼得接著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前4:8)這是一句深具挑戰性的話。

什麼是所謂「切實」相愛呢在原文是「熱切的、持久的」,像是拉筋拉到底那樣的用力,不是表面應付的愛,而是願意承擔對方軟弱的愛。

在教會群體裡我們會遇到個性不同、背景不同的人,有時難免會有摩擦、誤解,甚至受傷。

可是彼得從主領受的,是要我們「彼此款待,不發怨言」,「按著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這樣的愛在需要在群體中操練的,就像最近這陣子常下雷陣雨,我們明知道會被淋濕,卻還是要撐傘出門,因為愛不是等待天氣好才願意出門,而是願意在風雨中為對方遮風擋雨。

各位,這種切實的相愛,不是一味的虛應或表面的溫柔,而是能承擔別人破碎、願意原諒、肯服事的愛。

例如當小組中某位成員陷入情緒低谷,不再參加聚會時,我們是選擇不聞不問,還是會主動關心?當弟兄姊妹做錯事,我們是輕易論斷並與他疏離,還是願意陪伴他悔改呢?

弟兄姊妹,真正的愛是帶著十字架重量的愛,真正的愛是願意把時間、空間、情緒打開,去陪伴跟你我一樣是不完美之人的愛。

就如主耶穌,也是在我們還當罪人的時候為我們付出愛,讓我們可以因此回到天父的懷抱中。

 

 

六、苦難與盼望同行:我們不孤單

接著,在第五章彼得再次提醒我們:「你們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魔鬼最常攻擊的方式,往往不是用恐怖的樣貌,因為那些反而會讓我們倒轉回來依靠主。

魔鬼最常攻擊的方式,是用「絕望」、「孤單」、「自責」的聲音,在我們內心控訴。特別在城市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因為失敗或壓力,就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基督徒。

想想什麼樣的基督徒,是魔鬼最常攻擊的對象﹖是的,魔鬼要攻擊領袖,所以請為教會的牧師、長老們守望代禱,但魔鬼也喜歡攻擊那些在信仰群體邊緣,甚至是落單的人,因為落單更成為容易被牠所吞吃的人,在動物頻道上的影片,常是這樣發生,不是嗎

彼得接著說「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彼前5:9)他的意思是,我們不是唯一處在掙扎中的人。

當我們學會彼此坦承軟弱、彼此代禱,就能看見上帝如何透過信仰群體中的真誠與愛,帶來醫治與更新。

各位,你的憂鬱不是只有你有,你的疑惑不是只有你問過,當你以為自己信心最弱的時候,其實你我正與萬千信徒一起走在信仰的路上。

通過最重要切實相愛的連結,我們才真正活出彼得所說的群體見證—一群即使在患難中,仍然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切實相愛的人。

 

 

七、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這不確定的年代和在這快速變遷的城市裡,上帝依然透過彼得對我們說話:

要謹慎自守:好像值夜班的護理師,留心顧守我們的心。

要儆醒禱告:看重與上帝連結,不讓靈命和上帝斷訊,找回生命該有的節奏。

要切實相愛:熱切持久地相愛,並願承擔別人破碎、願意原諒、肯服事的愛。

這樣的生命,不僅是對上帝有回應,也會讓身邊的人感受到,我們的信仰是有溫度的,是能陪伴人度過黑夜看見曙光,是可以讓人想要問起你我生命盼望的原因的。 

受到,我們的信仰是有溫度的,是能陪伴人度過黑夜看見曙光,是可以讓人想要問起你我生命盼望的原因的。

無論你今天的處境如何,我們知道這並不是孤單的戰鬥,在苦難中心存盼望,儆醒等候主的再來。

這封在快兩千年前,老彼得寫信給在苦難中的信徒的信,這封信也是為你我而寫。願我們一起在主裡站立得穩,彼此扶持,同走這條跟隨主的道路。阿們嗎?我們同心來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