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洗禮、聖餐和見證

 一、前言

弟兄姊妹平安,上禮拜天是復活節,我們在這裡一起參與復活節感恩禮拜,在禮拜中一起聆聽清唱劇,相信有許多的感動和領受。

然而,復活節真的不是只在復活節當天才慶祝,對基督徒來說,我們實在需要被提醒,天天活在復活的盼望中,請跟你旁邊的朋友說「哈利路亞!耶穌已復活!」

今天,我們要舉行復活節的洗禮並一起恭守聖餐,因為這都是從耶穌傳下來的,我們把這兩件事稱為聖禮。

在今天的講道,將以洗禮與聖餐作為主題,邀請大家更深地來認識這兩個聖禮的意義,同時也讓我們透過見證,幫助我們在屬靈群體中被培育和成長。

二、聖禮是什麼﹖

聖禮是一種儀式,是上帝恩典與臨在的記號,透過具體看得見的餅和杯,還有水,去體會那「看不見」或者說「不再看見」的。

在約翰福音中,作者說耶穌是「道成肉身」,透過耶穌在世上的言行和神蹟,讓我們能認識看不見的上帝。

耶穌復活升天後,雖然門徒們不再能看見耶穌,但透過耶穌留下的洗禮、聖餐,就如耶穌所說的,你們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成為教會中流傳下來的儀式。

在舉行洗禮和聖餐中,讓我們把禮拜的焦點集中在上帝藉由耶穌為我們所作的一切,透過這些我們摸得到的物品,讓我們去體會蘊含在這些物品背後的屬靈實體意義。

洗禮當中的水,象徵來潔淨我們生命中的罪惡,也代表領受看不見的聖靈。

聖餐中的餅和杯—象徵基督的身體和寶血,象徵耶穌為我們打破身體、為我們流出寶血,同時在領受聖餐中也存著盼望,等候當主耶穌再來時,祂應許我們要參加天上筵席的盼望和喜樂。

雖然每個人洗禮只有一次,但透過參與觀看別人的洗禮,也提醒著我們,記得自己也是經過洗禮更新過的人。

同時,我們當中有些人還未接受成人洗或小兒洗禮後的堅信禮,雖然暫時無法一同領聖餐,但也可以在聖餐傳遞餅和杯的時候安靜禱告,相信上帝也會引領你們。

 

 

三、關於見證和認識神

每次在這舉行洗禮和聖餐的禮拜中,牧師也會簡短地介紹這些和平教會的新家人給大家認識。

其實在預備洗禮上學道班,第一次上課的時候,牧師請每一位參加者介紹自己,說起自己在怎樣的因緣際會下來到和平教會,為什麼是現在決定要受洗,以及對參與在和平教會中有怎樣的期許。

換句話說,這是讓將要受洗者作生命的回顧,記得自己曾經經歷過上帝的作為,以及還有哪些人曾經陪伴、鼓勵他們一步步認識這份信仰。

對基督徒來說,這份信仰來自啟示,我們所相信的上帝是「啟示」的上帝,透過聖經來告訴人類祂是誰。

同時,聖經中啟示的上帝,不僅是關於神的觀念,而是一連串經歷神的事件。我們說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這是抽象的概念,哲學上的談論方式,屬於希臘式的表達,在聖經中上帝介紹自己並不是這樣,祂說祂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這是希伯來式的表達,透過上帝與人之間發生的總總事情,來認識這位上帝是怎樣的一位。

在聖經66卷中,很多屬於敘事的文體,記載許多人物如何和上帝會遇,從舊約一開始的亞當、夏娃、挪亞、以諾、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約書亞、12位士師、路得,再到撒母耳、掃羅王、大衛王、所羅門王,南北兩國中的好王和壞王,大小先知等、以及國家亡國後的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等。

到新約中的馬利亞和約瑟、施洗約翰、耶穌和12位門徒,再到保羅、巴拿巴、提摩太、提多等的宣教師,這些是關於教會誕生及發展的故事。

或許有人心裡會納悶,牧師你怎麼一下子說了那麼多的聖經人物,這些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這些聖經中的人物雖不完美,面對不同的生命處境和議題,卻都在上帝救恩歷史中,都屬於救恩計畫中的一部分,而這樣的救恩計畫的核心就是耶穌基督。

同時,這個救恩歷史從舊約的以色列到新約的耶穌,再到教會的誕生和發展,也可以一路延續到來台灣的宣教師故事--馬雅各、馬偕、蘭醫師父子等,再到我們和平教會,到你我的生命經歷。

原來,你我的生命故事,甚至你我後代的生命故事,都繼續被包含在這個上帝的救恩歷史、救恩計畫當中,正呼應使徒信經中那句「聖徒相通」。

但是,這並不是自然而然的發生,需要經過一個過程,有時也需要培育一種領悟和看見的眼光。

 

四、說兩個故事

1.成為Kiowa族人

我想起從前讀過一本屬靈書籍,作者寫到他曾聽過一位研究文學的美國教授的分享,這位教授來自奧克拉荷馬州,他說當他還是青少年時,有一天清晨父親叫醒他,帶他到一位婦女家中,跟他說你在這裡我下午再來接你。

在那一整天當中,這位婦女跟他說起他們的部落,他們屬於基奧瓦Kiowa族的種種故事--說起黃石河是他們的發源地,說起和其他印第安族打戰的事蹟,說起他們祖先是如何面對冬天平原上的暴風雪,如何獵捕野牛、騎馬的英勇事蹟。

還有,說起當白人來到,他們族人受到的屈辱、被迫遷移,面對貧窮和飢餓,如同被監禁的住在居留地等等。直到當天傍晚父親來接他時,那位教授回憶說「當我離開那屋子的時候,我已經是一個基奧瓦族人。」在聽到這些故事之前,他只是名義上一位基奧瓦族人,但聽過他族人祖先們的故事,他真的體認到他自己是誰。

 

2.參加同學的告別式

另外一件,是我在上禮拜五中午,去二殯參加了我台神同班同學的告別式,他上個月身體感到不舒服,突然因心因性休克送醫急救,隔天宣告急救無效而過世,享年71歲。

雖然我參加告別式的機會比大家多,但這應該說是我第一次在瞻仰遺容時看見同學躺在裡面。

19年前神學院畢業的同班同學們,有遠從台東、高雄、嘉義上來的,來了超過一半,大約十多位同學。

大家說用這方式開同學會,真的很傷心,也很傷。結束後邀大家回到教會附近找個地方用餐聚聚。

分享著畢業後在各地牧會的情況,談起牧會中的喜悅和挑戰,也有人說,同學相見好像回到在學校讀書時,可以像那時候那樣自在說話,有人拿出一份當年同學名單,也把沒有來的同學們一起看過,彼此交換同學們知道的近況。

我突然在那場景中,想起我們曾在神學院畢業典禮前的禮拜中,曾經在畢業前一起焦慮、一起牽著手圍成一圈的同心代禱,然後抽籤受派到不同教會牧會,也深深有一種感受,不管在偏鄉或都市,在牧會或教書或在機構,一轉眼也快過20年了,我們也參與在寫著上帝救恩歷史中的一頁,即使我們散在不同的地方,我們仍是一個群體,一個互相支持的信仰群體,而這個群體也需要花時間陪伴和維護。

 

五、結論

各位弟兄姊妹,人一生有眾多的角色和身份,好些角色會轉變,職稱頭銜也不是永久的,但在上帝救恩計畫中,特別是透過這個信仰群體—教會,讓我們再次思想,從永恆的角度來思想,關於「我是誰,我們是誰,我們要往哪裡去?」

這樣的大哉問--我們是蒙恩的罪人,在我們被呼召之處,走向上帝為我們所安排要去的地方。

在這旅程中我們不孤單,因為透過教會這群體,我們互相陪伴,這群體透過主耶穌所設立的洗禮和聖餐,紀念主為我們所擺上的一切,並分享彼此生命中經歷神的見證,讓我們更知道我們是誰,讓我們走得更踏實,因我們是與復活的主耶穌同行。 

等下我們也要歡迎這些新加入和平這大家庭的兄姊們的生命見證,還有這次也來了好多的親友團。

也願這樣的群體,因著彼此的顧念和關懷,也成為吸引別人,願意進來多了解的群體。懇求上帝引領我們和平教會,這個屬靈的大家庭,用愛和真理、用上帝所賜給我們的各樣恩賜,成為活出榮耀神、對人有益處的群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