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預備自己,去回應「近需要、體驗驚奇」的呼召


講道內容
講題:真理使我們成為朋友
經文:使徒行傳7:5459-60 
      8:26-3138-40
主講:陳寬義牧師
時間:二0一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一、神學與神學裝備
上個禮拜,維倫牧師在禮拜中,特別以「在真理中彼此成為屬靈朋友」作講題,為我們教會下半年的共同目標與事工重點揭開了序幕。更為了8月教會將要舉辦的一連串聖經神學講座,維倫牧師邀請我以「平信徒的神學裝備」作主題,來準備今天的講道。我想他會找我來講這個主題,多半是因為知道我從43歲那年,在經營自己公司的職份中,被神呼召去讀神學院,直到今天來到60歲。這17年間,有超過三分之一,七年的時間,是受上帝差派,在台神信徒神學系,也就是專門作平信徒神學教育的單位作服事。或許是因為他知道,我對這個主題一直有種傻傻的熱情吧?
不過,這麼多年來對平信徒神學教育的深度投入,卻讓我深深感覺,經營我們長老教會神學院的平信徒教育。我們和其他宗派神學院,不論是浸信會、靈糧堂、華神,在平信徒教育上最大的差別,不是在師資多寡、課程安排或校舍硬體,而是於學生學習動機的差異。整體而言,我們的信徒,在接受神學裝備的那種動機和學習的熱情與渴望,實在冷淡許多。而我認為,這也是這廿年來,平信徒神學教育在長老教會中,經營上遭遇許多困難與危機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
常常在作招生宣傳的時候,會遇著這一類的回應:有人說,我每天得上班、上課、看顧老人、照料孩子,哪還有那種美國時間,去接受什麼神學裝備?神學這種專業,交給作牧師傳道的人去傷腦筋就好;至於我,禮拜時能乖乖來、散場時能低調離開,我也没有想當幹部、組長、小家長,就當個隱形平信徒就好,教會的事,能越少煩我是越好;也有人說,我從小在主日學看聖經、聽故事到現在,老實說,單單看週報上今天的題目,我就大概知道牧師今天要講什麼了。對我來說,神學教授或許都不見得比我內行,還上什麼課,受什麼裝備呢?說來說去,還不是那一套東西嗎?
到底信徒受神學裝備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位置、事工、職業需要?還是為了自己的興趣?是為了多一門學問,好趕上潮流?還是為有一天在教會裡,要和那個討厭的傢伙吵架的時候,可以找到有學問一點、犀利一點的對罵材料呢?神學到底是什麼?有意識地來持續接受神學裝備,對你我,對我們作為一個基督徒,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神學是什麼?早期的教父安瑟倫曾經這樣說明:他說很簡單,「信仰尋求理解」,就是神學!一個在信仰中的人,當他想要尋求理解自己到底在信什麼,就是神學;而這個過程,就是作神學,只不過條件是,我們得先是一個真正在信仰中的人;稍晚一點的加爾文則說:神學是一種從神來的恩典與呼召。上帝呼召人能通過更認識祂,來開啟一種「更認識自己,而後能更認識上帝」的循環,他稱這種認識循環稱為「神學」。到了廿一世紀,神學家莫特曼說得更加白話,他說,神學,是一種你我得投入其中,才能真正理解的東西。神學不是只用嘴說、或只用腦袋想就可以明白的。作神學是一種投入性的行動;只有真正投入在信仰中的人,他才能嚐到滋味,就像說牛肉麵好吃,得要吃過才知道怎麼回事。從真正嚐到滋味中得著真正的理解,進而才會產生對福傳(傳好消息)的熱情與行動;也就是神學,是一個信真/對信仰玩真的人,當他真的用他的信仰去面對他的真實生活,並與之相搏時,他的信仰反省與他的信仰告白。
簡單來說,神學,是一種呼召人,在他真的用信仰與他的現實相搏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看世界的視角,以致於能來越來越認識自己,更越來越認識上帝;因為在不斷更認識中更愛、更相信祂,於是能甘願放手,來享受與上帝同工同行的那一段天國旅程。如此看來,接受神學裝備,去更認識上帝,當然不是牧師、傳道、長執的專利,乃是上帝對每一個信徒(無論他是全職帶職),是對我們的一種呼召,一種拯救的恩典;同時也是你我作為信徒,必須回應的一種責任。接受神學裝備是你我的呼召、恩典,也是責任。

二、從悲劇開始的福音運動:
    從司提反啟動的福音
    逆轉與擴展
我會特別選今天這段經文,因為無論對全職或帶職信徒而言,這段經文,都是一段很具有代表性的經文。使徒行傳,是眾使徒受差派,如何從離開耶路撒冷城,以行動走出去,讓福音遍傳天下的故事。而整個福音遍傳行動的最開始,就發生在今天這段經文所記載的故事之中。其中最讓人驚奇,是這個遍傳行動,竟然是從一個悲劇以後,才陸續展開的。
完整的故事,得從使徒行傳第二章的最後來開始說起。使徒行傳的作者,在第二章的結尾,很主動的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屬天國的團契生活,如果投影在地上,所能顯示出來的那種最美、最理想的畫面之以後。很有意思的,他馬上就將我們與這些門徒綁在一起,丟進一個現實世界的現實挑戰之中。
從第三章開始,我們就看見使徒們開始面對一波一波的現實挑戰。就整個大環境來說,原來外在的挑戰,並没有聖靈降臨事件而發生什麼改變:門徒們得繼續生活在各種質疑、怨恨、受人輕視、離經叛道…等等不穩定的環境當中;而在團契內部,因為人罪的本性,所帶來種種的問題,在這群稱為「被聖靈神更新」,已經與世界分別,決志要跟隨耶穌腳步的群體當中,我們發現,他們竟然和這個世界的團體,似乎也没有什麼不一樣。他們當中,有為私利說謊的,有作行事怠惰的,有內心妒恨的、有圖謀私欲的…,如果從這個團體-也就是教會建造的最起頭來看,教會這個信仰團體的問題,好像也並不比任何其他世俗團體來得少呢!
不但如此,當經文來到第六章的一開始,這個本來在第二章,曾被描繪是「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又說各人「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反正這個一開始看起來、聽起來,都活得很接近天國的信徒團體,此時已經開始有人在團體中碎碎唸、抱怨說:「這種凡物公用的分配方法,其實是不公平的啦!你們忽略了我們當中的寡婦!」這個天國團體開始分「你們的、我們的」這個時間點,卻是離第二章一開始的「聖靈降臨」、第二章結尾時呈現的「天國團體理想畫面」,其實並没有多久!而他們的內外,就都好像已經出現問題。看到這,我們不禁會開始懷疑,這群到第六章都未能走出耶路撒冷城的烏合之眾,是要怎樣回應、還能有什麼方法,可承擔得起耶穌第一章的開頭所宣告:「福音要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的預言和命令。
無論如何,我想在現實上,這些事確實帶給他們很大的困擾,以致於那些有使命感的使徒們,或者也有和我們一樣的感慨與疑問。所以,他們回應的方法也很直接、很務實。聖經說,他們決定設立七個「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委託他們來辦理喫飯的事。而他們全職使徒,則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分工合作、聖俗分流、各盡其能。這種經營策略,從現代管理方法論來看,其實也算是很合理進步的想法。在使徒們的設想中,屬靈的事,必須與屬世的事分流;也就是,屬靈的全職傳道與祈禱,和屬世的帶職管理飯食,人得分互開;事要分流。要如此作,才是能讓福音廣傳的常識和祕訣。
然而,看使徒行傳讓我們感覺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我們一邊讀,會一邊強烈的感受到這位作者,一直熱情地要介紹我們去看他故事中,一個最重要的焦點:就是要我們自己去看,去觀察上帝手中所作,那些讓人「驚奇與逆轉」的故事。通過故事,作者要帶我們自己去見證,那些會超越我們這些有限的人的「有限眼界」的事。
所以很有趣,從第六章開始,上帝就使用這七個本來被要求,要專注在喫飯管理之事的門徒中,一位名叫司提反的人。聖經記載,上帝使用了他充滿信心的傳講;使用了他充滿異象的禱告;使用了他勇敢堅定要走耶穌道路的那種決志;我們發現,上帝使用了這位帶職的司提反,他的「傳道、禱告與決志」,打開了福音要走出耶路撒冷城,更要直到地極的第一步。
聖經是這樣見證的:因為司提反的傳道和受害,「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有趣的是-因為受害,所以分散,然而就是這種分散,福音就此逆轉現實的限制,開始向猶太,向撒馬利亞四散,擴展出去。

三、被呼召去見證聖靈帶來
    令人驚奇的改變
這種擴展方式,實在是讓我們這些在觀看的人,感覺到意外又驚奇。聖經說,因為司提反的死,在耶路撒冷開始有大逼迫、有人已經被捕入獄。此時耶路撒冷城內的現實是:驚惶、緊張、不安定、没指望。然而聖經說,所以這些門徒就「從耶路撒冷分散」。然後,聖經的下一句,就出現了使徒行傳極重要的一組關鍵字,那就是,即使現實如此,「那些分散的人,卻往各處去傳道」。
今天的主角腓力,剛好就是司提反受害之後,分散出去眾門徒中,曾受託要專心預備飯食,就是那個七人小組中的另外一個。他逃離的方向,就是撒馬利亞。而這個逃離的結果,算起來也可說是既諷刺又有趣的另一種逆轉。
按照第八章的記載,有一個人叫西門,他是在撒馬利亞行邪術的大師,他厲害到讓全城的百姓都因他的特異功能而「驚奇」,就蜂擁來跟隨他。然而這個seafood西門,卻因為腓力所傳的基督,以及他所行,醫病趕鬼的神蹟記號,聖經說,西門就「驚奇」;反倒跟著百姓,來接受腓力的洗禮。而最有趣的是,不只如此,通過這個在撒馬利亞所發生的大改變,傳到了耶路撒冷,讓一直留守在那裡的使徒,不得不著推派代表,就是彼得和約翰,來到之前他們曾受命二兩個二兩個人出去傳道,受到拒絕可以跺去腳底塵土,就是那不聽又背逆,應該可以直接放棄的撒馬利亞。如今再一次,他們的原來的成見被逆轉,他們被呼召去為已被他們棄絕,聖靈卻不曾棄絕的撒馬利亞,去為他們按手祝福。就這樣,彼得和約翰受呼召,離開了耶路撒冷,去到撒馬利亞,為聖靈自己在撒馬利亞的工作,去親自作見證。
故事走到這裡,我們可清楚地看見,在使徒行傳的描繪中,聖靈才是主角!在這個故事裡,是聖靈按著耶穌最後的命令,去催逼人,讓人從習慣、有把握、相對舒適的地方走出去,去到那些讓人驚奇,超過人想像的見證現場。在那裡,讓只想停留、怯於行動的人,有機會再一次回頭,再一次面對自己,面對那同時最需要受聖靈改變的自己。然後在見證上帝超越的大能當中,親自經歷自己的轉變。而這種轉變,才是福音能從耶路撒冷傳到地極的秘密。全然相信,委身投入的過程中,得以更加認識上帝,來開啟更認識自己的對話與行動的神學循環,正是使徒行傳中,福音得以廣傳的祕密。
上個月初,因為課程需要,得去到中南部的一間教會宣傳請安。我就利用機會,第二次順路去探訪附近在十個前去就任的傳道。他是我在新北市某教會服事時,鼓勵出來讀神學院的青年。來神學院前,他已經是很有社會歷練的人,身上也有許多不同的專業證照,就是一個很有各種恩賜能力,熱心會作事,但常常讓人感覺不止臭屁的青年。受神學裝備前,他是所謂「神學無用論」的熱心支持者。他曾說,因為要改革教會,去讀神學院,實在是為了「盡諸般的義」。這樣的人,神學裝備會改變他嗎?從結果來看,我倒認為神學裝備,正是為了他的改變而預備。
道碩三年裝備來到要畢業之前,我特別找他講話。面對必須抽籤受派,面對没有把握的未來,他仍很倔強對我說:「放心啦!我手上有這麼多證照,要經營一間小小的教會,絕對不是什麼大問題!」我看他這麼有自信,就靜靜的聽,也靜靜為他禱告。報到之後的第四個月,剛好遇著學校得南下募款,就第一次順路去探訪他。到他駐在教會的時候,是早上1100,禮拜剛結束,整個教會空空盪盪,看不到一個人。不但没有主日學,也没有會前會後的活動。遇到他們的長老對我說,我們的會友太少,薪水也不夠多請同工,所以傳道只要專心禮拜講道,維持現狀就好,不用作太多。我看這個學生坐在那裡,空有各種本事,卻完全用不上手,現實是,没錢没人,没自信也没盼望。要離開前,我邀他一起為教會、為他的會友、為他和他的師母、他的孩子禱告。禱告結束,他說,我們已經拼了四個月,現在我甘願放手,看上帝要怎樣使用我們,要帶我們走向何處去?
這次再去探訪他,是禮拜六。原本那個空無一人的庭院,竟然充滿在打球在聊天的青年。傳道夫婦兩人在已經整理好的辦公室(本來已經被鄰居檢舉是廢墟),忙著在作社區活動的傳單,以及整理一堆一堆的報名表。一邊幫他折傳單,一邊聽他分享,他說已經有600人報名社區委託他們辦理的兒童營活動,也因此得到許多他想不到的義工的大力協助。這個十個月前,仍很臭屁的孩子向我見證說:「牧師,如今我明白這一切都是上帝親手所作工」,「原來之前所讀的那些信仰前輩的見證都是真的,原來當我甘願放手讓上帝使用的時候,我才有機會能親眼看見祂手所作,那些超乎我想像的工!」弟兄姐妹,神學,真的是得投入自己去經歷的信仰反省與告白,不是嗎?

四、起來,出發,進入經驗
    的曠野
這段聖經故事還没結束,裡面還有彩蛋。其實照理來講,在撒馬利亞經過這麼大的成功,如果腓力可以留在撒馬利亞繼續他的事工,按照他當時的聲勢及受歡迎的程度,再加上没有在耶路撒冷那些猶太宗教領袖的干擾,我想,教會的建立,整個教勢的發展,一定可以開始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相對安全的地帶。然而,讀使徒行傳的我們早已經知道,上帝的計劃和工作,常常不是在我們這些有限的人的有限計算當中。
因為再一次,如同上帝使用司提反,將他逆轉成為禱告傳道的人,以致於福音能跨越界線,進入新的境界;聖經說,上帝的使者就來,吩咐腓力,叫他「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不但如此,聖經更特別強調 「那路是曠野」(若是照新版的和合本以及原文的意思來看,這裡曠野的意思是已經荒廢的路,也就是已經没有人在走的路)。從都市受差派,去走一條大家都知道已經荒廢的路,到底為的什麼呢?荒蕪的曠野,難道會比在撒馬利亞城內,努力讓更多人來教會、來受洗增長人數更有利嗎?在曠野會遇到什麼?那我腓力呢?我現在的生活、成就、人生、肯定,得要遇到什麼變化?我的下一步會往哪裡去?還有,為什麼要一定要是曠野?為什麼一定要是我呢?我的人生難道没有別的選擇嗎?我想,聽見聲音、受呼召得去曠野的腓力,或許心裡也曾按呢OS吧?
幾個月前,我的母會中有一位94歲的安義阿嬤過世。記得每一次,在教會與她擦身而過,她美麗的笑容,溫婉的眼神,禮貌親切又有氣質的問安,在教會中,我總是把她當成「幸福年長信徒」的一個「夢幻典範」。我常常說,我老的時候,如果能像她一樣,不知有多好。因為在其他教會有服事的關係,我没有辦法準時回去參加她的告別式。回到家裡,看見我的師母拿著一份禮拜程序單,邊看邊在那裡擦眼淚。我問她是什事讓她傷心?她說,不是傷心、是感動。就拿這個程序單給我看。很意外地發現,這份追思禮拜的「程序、詩歌、主理、司琴、插花」,特別是故人略歷,竟然是安義阿嬤親自用她娟秀的字,一筆一筆所寫下來。
1924年出生在高雄阿蓮中路村鄉下的安義阿嬤,因為父母的信仰,受洗成為基督徒。22歲,和萬丹的李崑模結婚,四個月以後,丈夫就因為228事件被槍決,留下一個還在肚子裡的遺腹女。在那個年代,作寡婦的日子,已經是極其艱困,更何況是228的受難家屬;為了不忍小弟的遺族受苦,她先生的四哥昆芳,就在七年後,迎娶她,也同時收留她的孩子,作為他自己的小孩。然而幸福的日子没過幾年,不久,昆芳也因病來過世。一個女人,在短短的時間裡,得著承受二次撕裂心腸的哀傷;她一個人帶著三個幼兒,走過60年守寡,60年的孤單,60年不知未來會怎樣的曠野。我邊看邊在想,作為一個基督徒,也就是立志要跟隨耶穌走人生路的人,在她人生的最後,她是會怎樣看待她一段在曠野受苦楚的日子呢?上帝是在和她開玩笑嗎?

五、結論:預備自己,準備去回應那「貼近需要,經歷驚奇的被呼召之旅」
先回到今天的經文。本來停留在撒馬利亞的腓力受呼召以後,他沒多問什麼,馬上起來,向南方的曠野走去。趕到那裡,在那已經荒廢的曠野,看見上帝只為他準備了一台車,還有一個看來奇怪的人在等著他,這是什麼狀況!?
聖經特別說,在曠野中這個怪咖,不但是外邦人,而且是一個被猶太人視為不完全,不適合進入聖殿的太監。從都市中心到曠野荒蕪的路邊,從人們排隊來受洗的自我肯定,到只剩一個在路邊車內,不知在那裡大聲唸什麼的太監。老實說,這個預兆,其實看起來不是太好呢!難道上帝是在開他的玩笑嗎?
然而聖靈卻在此時對腓力說,「你去!去靠近那車」,要進前去,去看、去聽、去服事那人的需要!就這樣,這位本來受委託管理喫食,一直在團體中以敬虔來預備自己的腓力,就要因為親自參與在教會歷史上第一次,第一個向外邦人宣教的行動中,親自體會,上帝要讓福音,從耶路撒冷直傳到地極的那種熱情與意志。
而這段在無人曠野的對話,對我們基督有多重要呢?許多神學家都同意,這段腓力受呼召在往迦撒的曠野,與這位外邦官員的「曠野對話、見證和洗禮」,不但成為第十章開始,彼得在約帕受異象之後,跟著帶領外邦人,就是義大利官員哥尼流領受聖靈神蹟事件的預告;更因著彼得這個出人意外行動,提供了保羅對外邦宣教的正當性,正式拉開基督要讓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地極的第一幕;即使是對非洲的宣教,也同樣是從這段曠野的對話與洗禮來開始。甚至可以說,我們今天會坐在和平教會的禮拜堂裡,也都和腓力這個在「荒蕪曠野」的服事有關係。
然而對腓力自己來說,他預備自己,順服呼召,起來,走向曠野去體貼需要的路,對腓力來說,也正是他之後精彩豐富人生的開始。這個呼召,這趟順服的行動,不只成為上帝藉以祝福許多人的旅途,也同時成為他在親自與上帝同工相遇的過程中,再次受塑造、受改變,來得著再更新的路。這段在曠野服事的路,對腓力來說,是一段在見證中,因為體驗驚奇來讚美、感恩,來精彩豐富的人生旅途。聖經說,這位帶職服事的腓力,他最後身影,出現佇亞鎖都。他成為一位四處作見證,也就是成為一個專心從事「見證、禱告、傳福音」的人,直到該撒利亞。敬虔預備、順服行動,去體貼需要的服事人生,將是一段讓我們在驚奇、讚美、感恩中來精采豐富的人生。
還記得咱剛才所提起,那位一生好像走佇曠野的安義阿嬤嗎?超過一甲子,60六十幾年,她在太平境,在萬丹,在濟南教會,也是帶職的她,用她的信仰,她溫暖的笑容,她對孩子們的疼惜與照顧,成為包括我在內,許許多多人的見證與祝福。在她自己親手所寫,最後的故人略歷中,她一次又一次寫下「感謝,再感謝,上帝愛的恩典和扶持」的字句。她向她的兒孫、她的朋友、晚輩見證說,上帝在她困乏無力之時,在她走過荒蕪曠野的日子、在她孤單無依的黑夜中,用聖經,聖詩的話安慰她、改變她、相時也塑造她。這位60年守寡的婦人,她最後遺言,是祈禱她的子孫,要勤守主日,堅定站立在耶穌堅固的石磐上,她說:至於「我和我的家,我們必要服事耶和華」。
    在略歷的最後,她是按呢說的…她用七次,就是完全數字的哈利路亞,作為她受呼召成為眾人祝福人生,最後的信仰告白,真美,是不是?這是她的神學,她的福傳與她的見證。
  各位親愛的弟兄姐妹,等一下我們從禮拜堂離開出去,我們要用什麼樣心情、什麼樣態度來面對每一天新的挑戰,面向每一個沒有把握的未來,或者有時有可能是孤單意外曠野的信仰旅途呢?一位神學院的老師曾在他的講道中,問所有預備自已要走出去服事的帶職、全職神學人說:「如果這麼美又精彩的信仰路途,你不想去嚐看看,會怎麼樣?」大家覺得會怎麼樣?有趣的是,他說:「不會怎樣,會了去!」;我也要回應說:這麼精彩,去體貼需要,來見證上帝的大能,能有機會與祂同工同行天路的天國旅途,每一個裝備自己、勇敢順服、盡力回應的人,不但不會了去,又必要在其中親身體驗、親自見證,上帝要讓我們驚奇、敬畏、讚美的大作為。
我們一起來禱告
    天父上帝,願阮離世的時,能和安義阿嬤一樣,用哈利路亞作我們人生最後的告白。願我們離開的時,能安然告白,感謝主讓我們經歷這一切,感謝主,讓我們所走這的人生,有驚奇、有敬畏、有讚美、有精彩豐富,有確實的盼望
    願一切榮光歸佇三位一體,父子聖神上帝。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祈禱奉救贖咱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