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內容
講題:被忽略的聖餐意義
經文:約翰福音6:26-35,51-53
哥林多前書11:23-25
主講:邱淑貞牧師
時間:二0一九年十月六日
一、前言
各位兄姊平安,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聖餐主日。首先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世界聖餐主日的起源。
◎普世聖餐主日的起源
1933年,美國正處經濟大蕭條的黑暗時期,歐洲大陸又籠罩在納粹與法西斯主義的陰影下,整個世界受到嚴重的威脅。有鑑於此,克爾牧師(Rev. Dr. Hugh Thomson Kerr)起而呼籲世上的基督教會,透過聖餐禮拜來記念基督的愛、救贖與恩典,同時祈求族群的合一與世界的和平。
直到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為謀求和平,免於人類互相殘殺的危機,一群美國長老教會的牧長,起而響應克爾牧師的構思,
呼籲普世的教會,能夠透過聖餐禮拜,祈求上帝的愛、憐憫與救贖,團結一致,遠離戰爭,藉以實踐耶穌設立聖餐的意義、目的和精神。自1940年10月6日由美國基督長老教會與衛理公會正式實施「世界聖餐主日」。算一算,從1940-2019年,世界聖餐主日也邁向79個年頭了。
但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人與人、族群與族群、政黨與政黨、國與國之間,依然存在著諸多的交惡與紛爭,甚至互相殘殺,不但枉費1940年從美國開始實施的「世界聖餐主日」之意義,更辜負了主耶穌設立聖餐的目的。
◎耶穌,生命的糧?
約翰福音第六章提到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了五餅二魚給五千人吃飽有餘的偉大神蹟,接下來記述眾人在尋找耶穌基督。第23至24節說有一群搭幾條船來到耶穌基督以五餅二魚行神蹟的地方,但是他們發現耶穌基督已經離開那兒,就繼續去找。然後開始了這段長篇幅「生命的糧食」之對話。
在這段對話中,耶穌基督很直截了當的指出這些人辛苦找他的原因與目的,是為了填飽肉體的需要,並不是因為看見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施行奇妙的作為(6:26 耶穌應講:「我實實在在給恁講,恁尋我,是因為有餅食到飽,m是因為看見神跡。」。
其實在這句話的背後,耶穌基督提出一個重要問題:人除飽食三餐之外,難道沒有其他重要的事嗎?因此耶穌更進一步指出自己就是使整全的生命(靈、魂、體)得到真正飽足的生命之糧。
因此初代教會每當聚會時,是以耶穌基督留下的模式在進行,他們分餅與酒時,會說耶穌基督所說的:「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你們捨的,這杯是上帝的新約,是用我為你們流出的血設立的。」(參考路加廿二:19-20)不管聖餐的儀式是什麼,基本上在表明一件事:我們是透過聖餐的餅和酒(或汁)與救主耶穌基督結合成一體,與他同釘十字架,與他同享復活的救恩。這是一種投入生命的信仰告白。
◎哥林多教會的情境
但是,在哥林多前書裡面,保羅卻是把主耶穌設立聖餐的記述放在他指責哥林多教會信徒妄用、玷辱主的聖餐的段落之後。初代教會守聖餐時是包括愛宴(agape meal)的,先舉行愛宴—即信徒們分享彼此帶來的食物,再舉行聖餐,兩者合稱為主的晚餐(the Lord’s Supper)。這種方式和希羅世界的晚宴(dinner party)很類似,導致信徒們用不正確的態度守主的晚餐,以不敬虔的心與態度剝餅、喝杯。
當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聚集守主的晚餐的時候,並不是全體信徒合一地齊聚吃喝,相反地,信徒之間是「結黨分派」的。來自不同社會階級的信徒彼此之間的分黨結派,在守主的聖餐的時候特別明顯。當時的狀況是,富有的信徒由於財富和時間上許可,可以提早來到教會,所以他們先行吃喝了他們從家裡帶來的東西;而奴隸與貧窮的人則因為受制於主人和雇主,不得不晚一點來,並且得餓著肚子回去,因為,等他們到達教會的時候食物已經剩下不多,結果「有的捱餓,有的醉飽」。很悲哀
(反省:我們教會猜想用愛餐時,是否會替尚未來享用的兄姊們著想?)
◎聖餐就是「記念」
根據保羅以及路加福音的記載,耶穌在設立聖餐時,除了說:「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你們犧牲的…這杯是上帝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之外,也吩咐他的門徒們說:「你們應該這樣做,來記念我」。
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而舉行主的晚餐?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複述主耶穌設立聖餐時所說的話;就是要他們知道:記念主耶穌是他們聚集在一起守主的晚餐的原因,這個原因使得他們的同桌共食與其他的社交宴席具有不同的意義。以下我們將從三個角度來思考:
三、聖餐的意義
1.猶太人和希伯來聖經對「記念」的了解
對以色列人而言,「記念」不只是一種抽象的「回憶」而已。它有一種能夠直接影響一個人意志的力量,能使人因而投入、採取某種與之相對應的行動。換句話說,「記念」擁有影響一個人的意志和行動的力量,因此,「記念」與「行動」是不能夠截然二分的。「記念」的結果是積極地委身於某個人或某個行動。
在希伯來聖經當中,「記念」是與儀禮--犧牲、獻祭、節期,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對以色列人而言,這些儀禮是為了「記念」上主的作為。
2.逾越節情境的紀念
由於最後晚餐時濃厚的逾越節氣氛,所以逾越節的意義與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主的晚餐意義。
逾越節是為了記念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拯救,使他們從在埃及的受奴役狀態之下得到解放。逾越節晚餐的食物都與「記念」有關,是作為提醒他們的悲慘、受奴役、被拯救解放的埃及經驗。例如:苦菜是為了提醒他們記得當時的苦況、無酵餅是要他們不忘當時所受的奴役、而逾越節的羔羊是要他們記得上帝拯救的行動與恩典。這些食物幫助他們回溯受奴役與被壓迫的時光,也讓過去的事件對猶太人而言,再一次成為事實。
耶穌基督設立聖餐的時候,他不只是以記念過去的態度守逾越節,而是更進一步地賦予逾越節新的意義、並使它的意義更加豐富。耶穌對於餅與杯所作的行動與所說的話語,使逾越節的舊傳統有了新的意義。耶穌以他自己為逾越節的餅與杯。「身體」與「血」代表的不只是肉身的身體,也是意指一個人的人格與自我,是用來指一個人完全的自我。
這種說法不只是暗示著耶穌就是逾越節的犧牲,他的鮮血流出,他的身體被放置在祭壇上;在剝餅與分杯的時候,耶穌也與領受的人分享他自己的自我,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團契,是一種請他們來參與、分享他如何活與如何死的邀請。
3.以模仿為紀念
保羅常常提到「你們要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帖前一6)。希羅世界的教育方法是以「模仿」為基礎,學生們必須模仿他們的老師,以求習得學問或技巧。保羅深受這種教育哲學的影響,也常常以他自己為信徒的模範,要求信徒必須要模仿他。至於他自己,則是以基督為模仿對象。耶穌說,「你們應該這樣做,來記念我」的命令,也可以說是吩咐基督徒要「效法基督」。
在守聖餐時,信徒們被要求要效法耶穌。但是,這不只是在儀禮上的重複而已,也是促請信徒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模仿耶穌的內在態度,而他的內在態度正是他受難的原因。這需要信徒們在生活中去實踐的效法耶穌,因為聖餐不只是回憶過去事件的儀禮,更是在儀禮上模仿基督,指向儀禮所象徵的行動之實現。
所以,當耶穌吩咐他的門徒要如此行來記念他的時候,他的目的之一乃是要使這個儀式成為對他的積極記念,亦即耶穌的跟隨者必須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模仿他。
四、聖餐與世界事件的密切關聯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知道基督徒團體在守主的晚餐時,是宣告記念耶穌的死以及其意義,目的就是要使耶穌的拯救行動,和以耶穌的拯救行動所帶來的合一,也在信徒們所生存的世界中實現。
弟兄姊妹們,我們不能否認在這個世代當中,不公義並不是一個遙遠的事實或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我們都能夠鮮明地體認、經驗到社會、政治上的不公義現象:數以百萬計的人生活在非人的狀態之下、戰爭與饑荒橫行、第三世界與已開發國家及各個社會當中日漸擴大的貧富差距、台灣的主權問題和國際組織的參與、台灣弱勢族群的困境…。教會宣稱,她是個追求公義的組織,而且呼籲信徒關心那些教會以外、他們也稱之為兄弟姐妹的人們所面對問題與需要。
聖餐的禮典型塑了個別基督徒與基督徒團體的道德特質,而守聖餐的意義與影響信徒生活的實質問題之間有著確實而緊密的關聯。其實,從早期教會開始,完整的聖餐典禮就包括餅、酒與奉獻。奉獻的目的是要濟助貧窮匱乏者—孤兒、寡婦、貧病的人、出外人,它被視為是慈善與服事的行動,是實踐聖餐意涵的行動。
例如:在今天的週報裡面另外夾著一個寫著「聖餐奉獻」的奉獻袋。在我印象中,「聖餐奉獻」通常是要交給中會,讓中會作為事工的經費。教會使用聖餐奉獻的這種方式也指出,教會確實是把該部會的事工與聖餐的意義作了某種聯結,並且以此鼓勵信徒藉著舉行聖餐來參與爭取公義的行動。
我認為這樣的行動是在對教會的信徒說明:這也促使信徒清楚認知:我們是耶穌基督的肢體,因此,你們要彼此關顧。去記念在現實的生活當中遭受到經濟、社會、政治等不同型式的壓迫的人。
五、結論
我們今天在守聖餐,就是要一再重複敘述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意義,以及他從死裡復活所帶來的生命得救的恩典。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述說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也一直不停地提起他復活的大事,就是要讓我們緊緊地記住:因為有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才有我們今天的基督教信仰,也才會有我們今天的基督教會。
每次守聖餐,守聖餐的意義與影響信徒生活的實質問題之間有著確實而緊密的關聯。因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藉著聖餐與奉獻鼓勵信徒把信仰與行公義的行動聯結在一起。這樣的實踐方式是在對教會的信徒說明,我們是耶穌基督的肢體,因此,我們要彼此關顧。這也促使我們去記念在現實的生活當中遭受到經濟、社會、政治等不同型式的壓迫的人,並且要更進一步地效法耶穌基督,繼續他的事工,為這個世界帶來愛與公義。
聖餐就是上帝拯救的恩典。也因為這樣,一定要珍惜參加聖餐的機會,並且要用感恩的心來領受。同時也激勵我們以行動進一步地效法耶穌基督,繼續他的事工,為這個世界帶來愛與公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