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當紀念那日


講道內容
講題:當紀念那日
經文:申命記十六章1-3節
主講:陳光勝傳道師
時間:二0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16:1 「你要注意亞筆月,向耶和華-你的 神守逾越節,因為耶和華-你的 神在亞筆月夜間領你出埃及。16:2 你當在耶和華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從牛群羊群中,將逾越節的祭牲獻給耶和華─你的 神。16:3 你吃這祭牲,不可吃有酵的餅;七日之內要吃無酵餅,就是困苦餅─你本是急忙出了埃及地─要叫你一生一世記念你從埃及地出來的日子。    

序言  

每個週六中午都是我家庭的特別時間。第一週中午是我跟哥哥的午餐約會,第二週是妹妹,第三週是太太,第四週是全家一起。當然忙碌的教會生活,要真的能夠保持每一個週六都與家人一起用餐,說真的還真是不容易。  譬如上週六開長執同工訓練會,中午休息時間一到,我就趕緊衝到在大安森林公園玩的妹妹身旁,帶著他去買他最喜歡的食物,再一起回到教會繼續開會。為什麼我們家會訂出這樣的時間?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不把時間分別出來,我們很可能因為忙碌而忘記了特別為對方空出時間來。當然,也有可能真的因為忙碌而某一個週六沒有辦法如預期般的一起用餐。不過因為是一個約定,所以最少可以確定,若不是無法避免的緣故,我們一定會遵守的。      

感恩節

接下來的週四是西方的感恩節,這一天對台灣來說並不應該產生意義。不過或許因著宣教士的影響,與西方文化的傳入,大家也都跟著過起感恩節來了。感恩節是甚麼?他的來歷說來也很單純,因著宗教迫害的緣故,有一群人,我們通常稱他們為清教徒。他們離開自己的故鄉,搭著一艘叫做五月花號﹝Mayflower﹞的船,前往了當時還未開發的美洲大陸。這片土地對他們來說本來應該是他們的新希望,卻因為他們對這片土地的不了解導致成為他們失去盼望的另外一個地方。幸好有一個印地安人來到他們定居的地方並且向他們介紹了自己。過了幾個星期後,又帶著其他同伴前來。不久之後,清教徒們與印地安族人變得十分親近,就連和酋長也非常熟悉。清教徒和印地安人互相交換許許多多的禮物,並商妥了和平的共同居住模式。

印地安人教導清教徒如何捕魚、製造肥料、打獵和耕種適合於當地生長的農作物。1621年的秋天,清教徒享受了一場美麗充足的大豐收。為了慶祝美好的收成,清教徒邀請印地安人來參加他們的慶典,慶典中充滿了對大豐收的感謝。這一個慶典日後被視為歷史上的第一個感恩節。也因為這一天清教徒們的心中是充滿了感謝;他們感謝上帝豐富的保守與帶領,也感謝能度過嚴酷的冬季,並感謝印地安人將生存的知識傳給他們,使他們成功地獲得了大豐收。

後來,對於美國的歷史經歷過更多的戰爭與事件,他們更確認了需要感恩的價值。於西元1789年,華盛頓總統宣佈將11月26日訂為感恩節。西元1863年,林肯總統做了一個調整,他公布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的日子,並讚揚仁慈的祖先」。也因著這樣的傳統慢慢因為西方文化的普世化,而許多人都過起了感恩節,感謝甚麼不一定,不過對於基督徒來說,卻可以是一個感謝上帝一年來豐富照顧的特別的日子。

特別的時刻與節期有甚麼關係?

我剛剛提到了我的家庭時間,我也提到了感恩節的由來。特別的時刻與節期對我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呢?關於今天的經文我又想表達什麼呢?請容許我再花一點時間跟各位分享一個故事。這是一個許多人都喜歡的故事,是艾修伯里Exupéry寫的小王子。

小王子與狐狸

雖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看過這個故事,但是接下來的片段,我們還是可以很容易的就明白他所要講的東西。故事中的小王子本來在自己所住的地方,有一朵非常好的夥伴,一朵玫瑰花。在他看到地球上的玫瑰花田之前,他以為他的夥伴是全世界最美最棒且唯一的玫瑰花,他覺得自己是全宇宙最富有的人。不過當他有機會看到整片的玫瑰花園的時候,他忽然覺得傷心難過了起來。

這時候,今天我想要分享的故事重點出現了,有一隻狐狸出現了。狐狸與小王子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對話。

「我是狐狸。」狐狸說。
「過來跟我玩,」小王子向他提議:「我如此哀傷....。」
「我不能跟你玩,」狐狸說:「我沒有被馴服。」
「啊!對不起。」小王子說:「可是『馴服』是什麼?」
「你不住在這裡,你在找什麼?」狐狸說。
「我在找人,『馴服』是什麼意思?」小王子說。
「人,他們有槍,他們打獵,這很討厭!他們也養雞,這是他們僅僅的好處,你知道雞嗎?」狐狸說。
「不,我找朋友。『馴服』是什麼意思?」小王子說。
「這是常常被忘記的事情,『馴服』就是『建立關係』....。」
「建立關係?」
「沒有錯,對我而言,你還只是個小男孩,跟成千上萬的小男孩完全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而言,我只是一隻狐狸,跟成千上萬的狐狸一樣。但是,要是你馴服了我,我們就彼此需要。對我而言,你將是世界上的唯一。對你而言,我也將是世界上唯一的....。」
「我開始懂了。有一朵花,我認為他馴服了我。」小王子說。
「這是有可能的,在地球上可以看見各種事物。」狐狸說。
「不!這不在地球上!」
「在別顆行星上?」
「是的!」
「那顆行星上有獵人嗎?」
「沒有。」
「這倒有趣,那有雞嗎?」
「沒有。」
「沒有完美無缺的事情啊!」
但是,狐狸很快重回話題,說:
「我的生活刻板。我獵捕雞,人們獵捕我。每一隻雞相似,每一個人相似。因而,我有點厭煩。但是要是你馴服了我,我的生命就出現陽光。我會認識不同於其他的一種聲音。其他的腳步聲會引我害怕而鑽入地洞,你的就像是音樂般的喚我走出洞穴。接著瞧瞧,你看見那邊的麥田嗎?我不吃麵包,麥子對我沒有用。麥田不會讓我想到什麼。這,怪哀傷的!但是!你有金色的頭髮,當你馴服了我,那就奇妙無比了。金色的麥田讓我想到你,而我會愛上麥浪的風聲。」
狐狸不說話的望著小王子,久久。
「請你............馴服我吧!」
「我很願意,可是我沒有太多的時間。我要找朋友,認識許多事物。」
「人們只認識他馴服的東西,人們沒有時間去認識東西。他們到商店購買現成的東西。但是,友誼商店並不存在,人們沒有朋友可以買。要是你想結交一位朋友,那就馴服我吧!」
「那該怎麼做呢?」小王子問。
「要非常有耐心。首先。你得離我稍微遠一點,若無其事的坐在草地上。我會偷偷瞄著你,你不說一句話。語言是誤會之源。但是,每天你可以坐靠近一點.....。」
翌日,小王子回來了。
「你最好在同一個時間回來。比如說要是你在下午四點鐘回來,三點鐘起我就開始覺得很幸福。時間越接近,我覺得越幸福。四點鐘一到,我早已心神不定,坐立難安,因為我發現了幸福的代價!但,要是你不定時的回來,我就不知道在何時做心理準備....應該向節慶一樣。
「什麼節慶呢?」小王子問。
「這也是常常被忘記的事情。這就是說某個日子不同於其他的日子,某個時段不同於其他的時段。比如說,我的獵人們有個節慶。星期四他們和村子的姑娘們跳舞,於是星期四就是奇妙無比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園。要是獵人不定時的跳舞,每個日子都一樣,那我就沒有假期可言了。」
因此,小王子馴服了狐狸。當離別的時刻近了....
「我好想哭。」狐狸悲傷的說。
「這是你的錯。我一點也不希望你悲傷,你卻要我馴服你。」小王子說。
「沒有錯。」
「但是你想哭。」
「沒有錯。」
「而你什麼也沒有得到!」
「我得到了!」狐狸說:「由於麥田的顏色。」
「回去看看那些玫瑰花,你就會了解到你的玫瑰花是世界上唯一的。你再回來跟我道別。」
小王子回去看看那些玫瑰花。
「你們一點也不像我的玫瑰花,你們什麼也不是。沒有人馴服你們,你們也沒有馴服任何人。你們就像以前我的狐狸。那時他只是一隻狐狸。跟成千上萬的狐狸一樣。但是我和他成為了朋友,現在,他是世界上唯一的。」
那些玫瑰花十分的不安。
「你們美麗,但是空虛。」
「沒有誰會願意為你們而死。沒錯,平常一位路人會認為我的玫瑰花跟你們一樣。但是,唯一的他比所有的你們都更重要,因為是他,我澆了水。因為是他,我安放在球型玻璃罩。因為是他,用屏風遮擋。因為是他,我弄死毛毛蟲。因為是他,我聽他發牢騷、吹噓,有時陪著沉默不語。因為他是我的玫瑰花。」
經文中節期的設立
故事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聽見了甚麼?今天的經文是摩西再次重述上帝設立逾越節條例的經文。逾越節是以色列人從為奴之地成為自由人的重要日子。這一天,以色列人與埃及人一同經歷了埃及人的驚恐,埃及人的悲傷,卻以色列人全身而退。對以色列人來說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歷,因為在他們經歷了大小不同的災難之後,他們清楚的看見了上帝的作為,卻也對於埃及法老王的不願改變充滿了絕望。這一天以色列人全部準備好了要離開埃及。他們所有的家當都收拾乾淨,為的是能夠迅速撤離。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以色列人或許知道上帝的作為時刻就要彰顯,卻以色列人不一定知道上帝的救恩有多麼的偉大。直到他們真實的經歷了紅海事件,他們發現他們真實的脫離了埃及人奴役的手。這個事件對以色列人來說是很特別的生命經歷,卻這樣的生命經歷如果沒有紀念下來,他們的後代就會忘記上帝在他們生命的作為。事實上以色列人並沒有真實的紀念這個日子,直到他們成立國家,直到他們的國家末落,直到他們的國家被滅亡。他們才因為另外的恩典,而設立了另外一個他們將要滅亡而得救的日子,作紀念。這個日子就是普珥節。這是一個紀念和慶祝他們流落波斯帝國的猶太人從滅種的毀滅中倖存的節日。我們知道逾越節正是上帝將人們從為奴之地救贖出來的開始,而普珥節卻是背離卻還能活命的日子。一個是恩典的帶領,一個是棄絕恩典面臨絕境,卻不被放棄的日子。
今天的經文,是摩西對著出埃及事件已經沒有甚麼印象的人所做的命令,為的不是要限制人們,乃是要人們記得上帝的恩典,並因為明白自己的一切都來自上帝的豐富而願意與人一起分享上帝的愛,也經歷上帝的豐富。更因為這一年一次的紀念,讓人們深深的與上帝連結。不過就像我剛剛分享的,因為人們輕忽上帝所設立的節期,無視與上帝建立真實的關係,最後才得落得差點滅族的下場。
生命的刻痕
衛理宗的開創者約翰衛斯理十分強調一種「重生」的生命經驗。事實上,大部分的基督徒都經歷過這個部分,每個人的強度不同,卻必然都有一個「認識上帝」的過程。我常常說,那是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出埃及事件。也就是說,如果你還沒有經歷過生命中的出埃及經驗,你可能並無法真實的感受大家在談論的上帝是一個甚麼樣的上帝。畢竟,只有真實被上帝激勵感動的人,才能夠明白那個讓自己出黑暗入光明的上帝有多麼的奇妙。不過,這裏想強調的重點,不只是經歷過上帝的豐富,乃是能真實的把這個經歷當成印記,深刻的刻劃在生命裡面。儀式性的時間,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正如小王子裡面的狐狸所說的話。當我們能在固定的時間中,一再的經歷,我們心中的熱情,會被燃起,我們會因為那個時刻的到來而越來越興奮,也因著那個時刻的到來,而期待不以。上帝設立了一個紀念的時間,為的是要人們記念在埃及作過奴僕,並因此能謹守遵行上帝的律例。今天分享的重點雖然不是上帝的律例,但是我們知道,上帝的律例所帶來的,卻是我們生命更美好的祝福。既然我們知道特別的時間帶出特別的關係,並明白這個關係所帶出的意義。那麼對於下個月我們將要慶祝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我們又怎麼來看呢?
關於聖誕這個特殊的日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幾乎全世界,在我們大部分的人所能接觸的國家中,聖誕節幾乎成了一種必要的節日。許多人狂歡慶祝,許多人在聖誕節的這一天紀念特別的日子。他們不一定明白聖誕節的意義,不過聖誕節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美好的日子。可能會有人說,耶穌明明不是在這一天出生的,我們何必慶祝這一天?事實上耶穌在哪一天出生,根本不是我們慶祝聖誕的重點,而慶祝那個為我們道成肉身,為我們的罪釘死贖罪的耶穌來到這個世界,這才是這一天存在的真實意義。常常我都在想,如果聖誕節已經成為一種意義,那麼聖誕節便是人們與上帝最直接的關係。雖然許多人沒有感覺,卻當他們期待聖誕節的到來成為一種必要的價值,接下來,怎麼讓他們認識這個屬於人們生命中的好消息,就得由我們與上帝一起同工來進行了。
福音的真義
剛剛提到好消息,甚麼是好消息呢?來教會有東西可以吃是好消息嗎?禱告可以帶來平安與財富是好消息嗎?心裏憂慮有人陪伴是好消息嗎?還是明白耶穌為我們誕生是好消息呢?什麼才是好消息?耶穌在他的時代所傳的好消息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今天我們的好消息是什麼呢?如果我們不知道好消息是什麼,我們怎麼去傳這一個好消息的信息呢?而我們又怎麼與上帝一起同工,傳揚這個好消息呢?
很多時候我常常跟人分享,「信上帝就是你生命中的好消息」這樣的說法並不精確。重點不是信上帝不重要,而是信上帝能為信的人的生命帶來什麼意義,這才是好消息。而這分成兩個部份,第一個部分是我們的生命真實的成為別人的祝福,這樣子好消息就是我可以成為你的幫助。第二個部分是信上帝,能真實的改變人們現在生命的困境。如果信上帝不能夠改變生命的困境,那麼這樣的消息一點都不好。事實上站在基督信仰的核心精神,好消息便是基督的出現,為的就是要我們與上帝重建和好的關係。卻這樣子的真理,面對這個世代我們怎麼把這個”很好的關係”真實的好消息說給人聽得明白呢?
事實上如果我們不能用我們的生命來傳揚這個好消息,無法讓人看到我們生命所見證的事實,那麼我們真的無法傳福音啊!福音的真實意義就是我們自己經歷了上帝豐富的恩典,而我們也願意我們所傳的對象他真實的經歷這樣的好處。好消息就是因為我們認識上帝與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我們的生命就因此改變了,我們就不在黑暗裡面走啦。在這人心惶惶的時代裏,因為認識上帝可以像我們一樣真實經歷從上帝而來的帶領與平安,這樣的好消息,就一定有人要聽。
建立生命真實的關係
所以,親愛的兄姊,讓我們用我們的生命開始準備來傳福音吧。在這個上帝所設立,人們不管信不信上帝都要過的聖誕節期裏,讓人們因為看見我們的好生命,就將榮耀歸給我們的上帝吧。或許有些兄姊很謙虛的覺得自己表現得還不夠好,不過別憂慮,因為只要你願意來到上帝面前,用禱告來開始守望你的福音朋友,其他的工作,不論是彰顯在你的身上,或成就任何事情,都是上帝自己的工作。我們要做的,就是自己與上帝有真實的好關係,然後為著我們的福音朋友獻上禱告,上帝的聖靈,便會藉著這美好的聖誕節期,完成他美好的工作。
聖誕佈道的安排
是的,今年的聖誕,教會有許多的活動,最近的一個是下禮拜聖樂部所舉辦的聖誕樂詠,在主日的下午三點,以美好的音樂開始迎接這美好的月份。接著12月12日晚上7點,我們有教會的慶祝晚會。裡面的內容多是教會肢體的表演,為的是要大家一起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非常期待在這個機會裡大家可以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來看自己的表演。讓平常沒有什麼理由可以邀請人們進入教會,這個時候就可以熱情的邀請他們進到教會來看各位的表演。接著12/19,聖誕佈道會,我們想與大家分享教會的好同工,群鈺姊的生命故事。而隔天12月20號主日早上10點在B2兒童主日學有兒童聖誕劇--狗狗天堂的表演。希望也能夠邀請社區有小朋友的家長們能夠帶著小朋友一起來參加,一起來看這個戲劇。願我們的福音工作從小朋友的生命就開始。同一個時段的主日,教會的聯合禮拜有每年聖樂部為上帝精心準備的清唱劇,這對於喜歡音樂的人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高水準的表演。我相信這一刻,也是我們邀請人進入主日參與禮拜最好的時刻。接下來是12月24號晚上7點聖誕夜和平夜,這一天晚上必然有許多人找教會,找有活動的場合,他們只為了要參予聖誕節期的歡喜,共同享受一種喜悅。如果我們能夠邀請這樣的朋友來到教會當中,一起來享受音樂,享受福音。我相信這是非常棒的一個機會。當然如果有我們認識的朋友,他們願意讓我們到他們的家裡去報佳音,不管是新朋友、老朋友。我們也可以藉此機會讓人們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聖誕節期的喜悅。而整個聖誕節期活動的最後以一個就是我們的跨年禱告會。雖然我們不一定,也大部份不會在這一刻邀請我們的朋友來參加。卻希望在這一刻先讓我邀請各位,我們能一起在這年終歲末的最後一天來教會,為我們的家人,為我們的國家,為這片上帝所創造美好的土地,一起獻上我們的禱告。
邀請所愛之人
如果上週有拿個人代禱單的人,你一定會發現,卡片的背面有一個一個的格子,那是為了讓你填上你想邀請的人,在不同的時段中,你可以填入不一樣的人名。接著,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我們邀請他們,我們也為他們禱告。畢竟,真實的動工是上帝聖靈的工作。我們領受,我們傳揚,願上帝自己將屬於他的人帶進教會。可能有人以為上周發的是宣傳單,那也沒關係,外面還有不同的宣傳品,有更詳細活動介紹的卡片,有分類的書籤,你有多少朋友想邀請,你就拿多少,只希望沒有一個人會在這上帝所賜美好的聖誕節期失去進入教會的機會。
結論
我一開始提到了我與家人有一個特別的約會時間,我想我的孩子,目前應該還沒真的感受到那個爸爸要努力堅持才有辦法達到承諾,不過當他們長得更大,我相信他們必能感受我對他們的愛。我也提到了關於西方的感恩節,這是對於美國文化一個很重要的日子,雖然這往往成為一個鼓勵消費的大日子,不過也因為這個日子,讓西方世界能藉由這個日子能不斷自我反省。我經由小王子的故事,更是提醒大家關係的建立與時間有關。也從經文的脈絡我們明白了上帝藉由節期與我們的生命緊密相連。或許有人會說,有好多人,我每天邀請他,就算他來教會了,也不一定會相信上帝。不過請容許我邀請大家一起努力。不是努力讓人相信上帝,相信耶穌,乃是努力的用我們的生命成為我們所愛之人與上帝的關聯。每年的聖誕節,是表彰上帝願意與人們重建關係,因為罪所帶來的破裂,耶穌已經為了我們擺上自己。就讓聖誕節成為這愛的出口,就讓這聖誕的月份成為上帝施展大能的時刻。就算一時看不到成果,卻也讓我們繼續與上帝同工,為我們所愛的人禱告,並邀請他們,與我們一起見證這日子的美好。請容許我再說一次,我們不一定今年就能讓我們的福音朋友認識上帝,但是每年我們都邀請他們來參予這美好的時節,每年每年,讓我們的福音朋友們因著這個節期與上帝建立了連結,接著就是上帝的工作,那個打開生命的機會是上帝的工作。當上帝設立節期為要人們得著真實的益處。願全地都紀念主耶穌為我們誕生的那日。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愛,要不要理由?



講道內容
講題:愛,要不要理由?
經文:申命記七章6-10節,九章4-6節
主講:潘叡儀傳道師
時間:二0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經告訴我」,也有另一首歌是這樣唱「耶穌愛我,我也愛你,就是這麼簡單,喔~就是這麼簡單」,這些我們琅琅上口的歌,都談到上帝的愛,只要問主日學的小朋友,他們也都知道,上帝對我們的愛不會因為我們的高矮胖瘦,以及我們的能力而改變,甚至當我們犯錯,上帝的愛依然不會離開,這麼看來,上帝對我們的愛似乎是不需要理由的?
從今天讀的經文我們看到,上帝愛以色列人,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把比以色列人還要強大的民族趕出,不論是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亞衲族人等各個強盛的民族,都被驅離迦南地,不是因為以色列人夠強大、人數夠多,那時的迦南民族工藝發達、城邑堅固、人數眾多、勢力強大,以色列人靠自己根本無法攻取他們的城。聖經也告訴我們,也不是因為以色列人的義讓他們得到迦南地。
說到「義」,我們可以在申命記的經文中,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使人被稱為有義,可能是在聽爭執兩方的論點時,能做公正的判決:「你們聽訟,無論是弟兄彼此爭訟,是與同居的外人爭訟,都要按公義判斷。」(申1:16) 或是能遵守耶和華藉著摩西所頒布的誡命:「我們若照耶和華我們神所吩咐的一切誡命,謹守遵行,這就是我們的義了。」(申6:25) 又或是善待那些向你借錢的窮人,不要讓他因為抵押物品給你,而無法過活:「日落的時候,總要把當頭還他,使他用那件衣服蓋著睡覺,他就為你祝福,這在耶和華你神面前就是你的義了。」(申24:13)  但經文告訴我們,不是因為以色列人的義使他們能夠戰勝迦南地的人,所以剛剛說的事情也不是上帝愛以色列人的必要條件。
上帝對人的愛好像真的不需要理由?!
當我們知道,擁有上帝的愛不是因為我們為人夠正直、或是百分之百遵照耶和華的誡命生活,不是因為我們按公平對待人,也不是因為我們憐憫貧窮的人,更不是因為我們的長相、能力等外在的東西勝過別人。這種不需要理由的愛,的確讓我們好放心,因為我們知道,即使我們常常達不到標準,或是永遠比不上別人,上帝還是愛我們。
然而,說了這麼多愛,上帝的愛到底是什麼?
第七章這段短短的經文出現了三次愛,我們從這三種愛的原文(希伯來文),可以看到上帝的愛有豐富的層次:第7節的愛,
(hashak)中文聖經和合本翻譯作「專愛」,有戀慕、喜悅、意願之意(desire)。這個愛在舊約聖經中,有用在男女之間的情愛,也有用在上帝對人的愛,或是人對上帝的愛,強調彼此間的關係,我喜歡英文聖經不是用love一個字表示,而是呈現出一個動作,英文聖經的翻譯是:set his affection on you(NIV),或是:set his heart on you(NRSV),是上帝主動放置他的情感、他的心在人身上,這個主動的愛呈現出關係的建立,當一個人將一個東西交給另一個人,他們之間就有了連結,而上帝交出的是他的情感、他的心,這就是愛。上帝的愛是一種連結的愛,是建立關係的愛。
第8節中的愛,  (ahabah),中文聖經和合本翻譯作「愛」,在舊約聖經中除了描述上帝對其百姓的愛,在很多時候是用來描述人與人之間的愛,這個愛充滿感情,像是大衛與約拿單的愛,或是像雅歌中描述的愛情,這個愛讓我們看到上帝對百姓的愛充滿情感!
建立關係的愛,與充滿情感的愛,對我們來說都不難想像,我們與朋友、丈夫、妻子、男女朋友、教會的弟兄姐妹,也都是在關係中展現愛,也因為愛有喜怒哀樂等情感。然而,不論我們看社會新聞或是我們身邊的環境都會發現,不斷有離婚、分手、斷絕朋友關係……等事情發生,很多的關係會因為種種因素而不再有愛,難道說,一個建立關係的愛、充滿情感的愛還不夠?
愛,要理由!
所以,愛需要一個理由,讓愛可以繼續不改變。答案,就在第三個愛!
    第七章第9節的愛  (hesed),對我們來說很難理解,因為這個愛不是用「愛」一個字就可以說明清楚,hesed常常與上帝信實的屬性連在一起,信實就是守約、忠誠、講信用,所以hesed被稱為堅定不移的愛,也就是信實的愛!這種愛有甚麼特殊之處,可以成為讓愛繼續的理由呢?
    前陣子,我到電影院看了一部票房破三億的國片--《我的少女時代》,可能在場也有些人去看了,在這部戲中,女主角是一個平凡的高中女生--林真心,林真心喜歡上全校最受歡迎的男生歐陽非凡,林真心在一次意外聽到歐陽非凡跟校花陶敏敏的秘密,接著,她在喜歡陶敏敏的流氓學生徐太宇的脅迫下,兩人組成「失戀陣線聯盟」,決定要拆散歐陽非凡跟陶敏敏,幫助彼此追到心上人。林真心跟徐太宇合作的過程,一路跌跌撞撞、笑料百出,但卻萬萬沒想到對彼此動了心,雖然兩人都知道對方的心意,但他們終究沒有在一起。直到18年後,兩人再次相遇,徐太宇做了一件讓我流下眼淚的事情,我看到電影院裡也有很多人在擦眼淚,這件讓我流淚的事就是他「實踐承諾」!徐太宇在中學時代對林真心說:「我要叫劉德華唱給妳聽!」從男女主角十幾歲到三十幾歲,劉德華一直是大明星,誰會想到有一天,徐太宇會貼近劉德華工作,並籌辦劉德華的演唱會,而真的達成他答應林真心的事。儘管時空轉換,徐太宇一直惦記著他的承諾,帶著這個承諾活著,當他實踐這個承諾時,這份愛很美!
    雖然只是一部電影,但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確實會發現「承諾」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雖然說穿了,承諾不過就是「說到做到」,但從小到大,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次對別人沒有說到做到,也不知道被人這樣對待了多少次。小至約定的時間,大至關乎人生的承諾,人常常說到做不到,也因為如此,我們更容易被「說到做到」的承諾感動。上帝守約、忠誠、講信用的愛,就是「說到做到」的愛,英文翻譯作steadfast love,描述這個愛的恆久不變、堅定不移。這就是信實的愛。
    為什麼上帝對人的愛,除了要建立關係、充滿情感,還要加上信實?當我們讀申命記9章5節,就會發現,如果上帝趕出原來迦南地的居民,是因為他們的惡,那如果以色列人有一天跟他們一樣邪惡,或是比這些民族還要邪惡,上帝的愛不就不在了嗎?所以,上帝的愛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要穩固到,當以色列百姓人數不多、不強盛、不公義、不憐憫弟兄姐妹,他的愛還是不會離開!上帝的愛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要穩固到,當上帝對以色列的情感不再是喜悅,而是失望、生氣時,他的愛仍然不會離開。這個讓上帝的愛不離開的理由,就是上帝的信實。
愛的理由,是「信實」
    上帝愛的理由,是祂承諾了列祖,祂已經承諾,已經決定要愛。他與亞伯拉罕以割禮立約,應許亞伯拉罕會成為多國之父,亞伯拉罕的子孫要如天上的繁星一樣多,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要承受迦南地為業,上帝要做為他們世世代代的上帝;上帝承諾與以撒同在,對以撒肯定與亞伯拉罕的約定;上帝承諾雅各要生養眾多,有多國的民要從他而生,成為以色列族;上帝也在西乃山上與摩西及全以色列人立約,承諾以色列要成為上帝的子民,歸他做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
   「信實的愛」,也稱作「聖約之愛」(covenant of love),是出自上帝的約而來的堅定不改變的愛,希伯來文的「約」
    (berith),是指原本沒有關係的兩方,因為約的聯繫,而有緊密的關係,「約」的重要性,在上帝禁止以色列人與迦南地民族立約可以看出,「……不可與他們立約,也不可憐恤他們」(申7:2),上帝所趕出的迦南人是為非作歹、無惡不作的民族,他們不只在道德墮落,他的文化也充斥著異教習俗:占卜、觀兆、行邪術,甚至用火焚燒自己的兒女獻給假神。所以上帝嚴厲禁止以色列人與迦南民族建立一個堅固的關係。
上帝與人立的約,與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合約、契約」(contract)不同,「合約」需要雙方面同意,互相帶有條件,例如:到補習班上課,如果你繳學費,就可以領講義上課,一方付出金錢,一方付出教學資源,兩方都同意執行內容,這是一種合約關係。而上帝與人立的約,是一種不需要另一方同意的單方面承諾,是上帝主動開始這個約的關係,人不能洽商或是改變約的內容,只能選擇悖逆或順服。當然,上帝期待人是以愛跟順服來回應約,且委身在約中。
我們的人性比較抗拒「約」,而比較容易接受雙方協商後的「合約」,我認識一些在台灣用英文會話傳福音的國外宣教士,他們告訴我,剛來台灣時,他們的英文課都是免費提供,但是免費的結果,就是班上的人數從十幾個人漸漸變成個位數,甚至變成一兩個人,有時候還沒有人來,但是當他們決定要收費後,上課人數不但穩定,報名的人也比之前多。前後的不同之處在哪?
第一種方式,與上帝立的「約」有點類似,這些宣教士決定好要提供免費英文課,來的人只要回應這個約,委身在當中,就可以學習英文,而第二種方式,比較像是「合約」,在某個程度上,雙方達成一種共識後,才執行兩方都同意的內容。
我們抗拒約的原因,可能在於我們無法接受不用付出就得到的好處。這顯現在我們抗拒「聖約之愛」,上帝的信實保證了他的愛不離開,但我們活出的樣子,卻往往難以讓上帝信實的愛進入我們的生命。我們習慣隱藏自己的過錯、包裝自己的生活,不讓人看見我們的軟弱,到後來,連自己都欺騙了自己,信仰跟生活變得分開。我們帶著生命的問題,用忙碌的生活掩飾,我們可以在學校、在工作場合、在教會,像一個基督徒--像一個我們以為配得起上帝之愛的基督徒,我們以為要夠好、夠有義、夠強、夠正直、夠體面,才配得起上帝的愛。但是在夜深人靜時,卻很難不去正視自己黑暗的一面。
聖經中提到,以色列人是硬著頸項的百姓,他們三番兩次犯錯:不信上帝、試探上帝、拜金牛犢、埋怨、違背命令、惹上帝發怒……等,上帝清楚我們的惡,正如他也知道以色列人的惡一樣,如果上帝知道我們的惡,我們對他實在沒有甚麼好隱藏的,我們真正要注目的,是他的信實。因為上帝決定要愛,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地向上帝陳明我們的惡,在他信實的愛中認罪、被赦免,得到釋放。
若我們張開手接受上帝信實的愛,這份愛也能幫助我們給予弟兄姊妹這樣的愛。然而,給予信實的愛是會痛的,因為信實的愛,不能因為對方的好壞、成敗而改變,給予愛的人不只會痛,甚至會受傷。在舊約中,我們看到耶和華上帝因為以色列百姓的悖逆而發怒,但他繼續去愛;在新約中,我們也看到耶穌基督為了耶路撒冷的景況而哭泣,但他繼續去愛。  這是一種牽動情緒、為之流淚仍要愛的愛。
我有一個經驗,讓我去思想,上帝信實的愛像是怎樣。有一次我跟朋友去西門町逛街,有一位賣口香糖的阿姨走過來輪流拉著我們的衣角,要我們買口香糖,我當下馬上拒絕,因為我不想買我不會吃的東西,也不喜歡不認識的人突然碰我,總之,我就是不想買。但是我的朋友在猶豫了幾秒後,掏出錢來買了一條口香糖,這位阿姨就開心地離開了。我問我的朋友:「你有要吃口香糖嗎?」他說:「其實我沒有吃口香糖的習慣。」我又問他:「那你喜歡他的推銷方式嗎?」他說:「不太喜歡。」我朋友的答案完全沒有買口香糖的動機,無法說服我買口香糖,但卻讓我在當天整個晚上都還在想這件事。我在想:信實的愛也很像是如此!「喜不喜歡」、「方不方便」都不是上帝愛我們時會做的考慮,都不是祂決定是否要愛的標準,反而,這是我的挑戰,也可能是我們有些人的挑戰,就是我們會認為:「我可以愛人,只要我的時間夠方便。」、「我可以愛人,只要是我喜歡的對象,用我喜歡的方式。」、「我可以愛人,只要不會痛、不會受傷、不會流淚。」
我很喜歡德蕾莎修女講愛,她說:「去愛,去給予,直到成傷。」她還說過:「你的給予必得使你有所付出,而你所給予的不只是在你的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東西,你也將給予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或是你不想失去的,你非常喜歡的東西。」這聽起來好難,怎麼可能做得到!然而,領受上帝信實的愛不但讓我們向上帝敞開自己的黑暗,也讓我們有力量給予身邊的人信實的愛。
雖然《我的少女時代》沒演到這個,但我想,接受徐太宇信實的愛的林真心,也有滿滿的愛去愛人,雖然愛人可能會受傷、會流淚,但因我們是被上帝所愛,所以可以繼續去愛人。
申命記的背景,是上帝在以色列百姓要進入迦南地之前,與新一代的以色列民更新原來在西乃山所立的約,經過四十年的曠野漂流,以色列人經歷上帝的恩典,也經歷了自己過犯、面對挫折和失敗,當新一代的人要進入迦南地,摩西帶領他們回顧上帝帶領的歷史,並要他們以愛上帝、順服上帝來回應上帝信實的愛。
申命記的人稱很有趣,有些地方用單數「你」,有些地方是用複數「你們」,當上帝說「你」,就像是在對我這個「個人」說話,當上帝說「你們」,就像是在對我們所處的「群體」說話,這個群體的每一個人都不同、有自己的獨特性,但這個單數的「你」也像是在對整個教會說話,被視為一體的教會,也就是說:上帝對我說話,對我們說話,也對我們作為一個教會說話!是個人、是群體、也是整體。
做為個人、群體、整體,我們一同領受上帝愛的約,活在約中,這個約要長存下去,也要一代一代更新,使代代都過著敬畏上帝的生活。在我們和平教會新的同工團隊組成之際,我們也被提醒要再次更新與上帝的約:謹記上帝過去在和平教會的恩典,也不忘我們曾有的過犯,但與此同時,確信上帝信實的愛不因我們個人、群體、整體的過犯離開。
以色列是列國中最小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呢?上帝揀選軟弱、卑微、愚昧、不斷犯錯的人成為教會,成為祂的子民、祂的產業,做為一個教會,不論是牧者、長老、執事、同工、所有會眾,都也因著領受上帝信實的愛,而給予彼此這樣的愛。願我們每天領受上帝信實的愛,好讓我們擁抱彼此、接納彼此,為彼此生氣、流淚,但也繼續這份愛,正如上帝為我們做的一樣。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神的子民啊,你要聽!



講道內容
講題:神的子民啊,你要聽!
經文:申命記六章1-9節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十一月八日

一、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我們本週樂活讀經到了申命記,而今天我們讀的這段經文,特別在主日學紀念主日時會講到,可說是申命記中最熟悉的一段經文。然而,對信息分享者而言,如何帶領大家從孰悉經文中,再次聽見與看見上帝對我們的心意,是一個挑戰,卻也值得這樣做。因此,今天要用稍微不同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這段經文。牧師將用兩個角度,如同攝影時不同的兩個鏡頭,來看這段經文。  

二、首先,從歷史的眼光看,如同一廣角鏡

廣角鏡的眼光,就是可以看到很廣很大的視野,有整體了解的感覺。這跟歷史感也很有關。什麼是歷史感,簡單的說就是人從歷史的角度來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和處境。

1.問大家,你們何時何地會讓人特別感受到歷史感?在哪裡會讓人有更多的歷史感?可能是一些古老有歷史的地方。就像當來到耶路撒冷的哭牆邊,對於聖經中以色列歷史、耶穌被釘十字架、聖殿被毀的預言,以及主將在來的應許等,在長的時間中想到這些。或許我們在場的弟兄姊妹,從自己的經驗裡,像爬上萬里長城、走進歐洲的古老教堂、在仰望天上星星、閱讀歷史故事,走在延平北路和迪化老街、參加昨天許永基弟兄的告別式等,把自己和過去的歷史連結在一起,歷史感特別強烈。不知大家經驗中會想到什麼?

2.本段經文中存在著很深的歷史感,經文中所在地點在約旦河以東的摩押地,即將進入迦南地之前,摩西對著新一代的以色列百姓說話,重新講述一次他從上帝所領受的十誡和其他典章律例,並帶著他們回顧過去四十年來所經歷的種種事蹟。要他們聽從遵守,而且這是上帝從很早以前,就應許給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這種將大家從現在帶回曠野四十年、再到埃及做寄居和奴隸的四百年,甚至到更早的列祖那時代,就是那份的歷史感。

3.同時,除此之外,也有聖經學者提出,認為申命記雖然是摩西最後的講論,但整卷書成為現在樣式的編輯時間要往後推,因為當中所記載關於獻祭的規定,和先前出埃及記略有不同,比較像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在聖殿敬拜的樣式。進一步提出,申命記也可能是在南北國時期再被重新彙整編寫的,認為申命記就是約西亞王時代,在重修聖殿時發現律法書。當時約西亞王因此招集所有人聽讀這申命記律法書,再次和神立約,要一心一意遵行律法,並除去其他偶像,在列王記下22:25 記載著,從過去到後來,沒有一個王像他那樣全心、全性、全力歸向耶和華。這更增加我們對這段歷史的深度感,這卷申命記,原來已在不同時代中帶來重要又深遠的影響。

4.所以,歷史感是使人從歷史中去理解自己的一種眼光。在這基礎上,談到【信仰中的歷史感】,則是一種帶著應許的感恩和盼望,看見在每一世代中,雖有苦難皆蒙恩安然渡過,同時上帝在代代中都做新事。換句話說,信仰中的歷史感,是用信心的角度,從更寬廣的視野來看所發生的事情。一方面,看見上帝在歷史上經歷一件件的事件,很多甚至是苦難和戰亂,上帝卻都保守祂的子民安然度過。同時,上帝又很奇妙的有祂特別的安排。有了這份信仰的歷史感,會讓我們面對所在生活處境的各樣挑戰和難處,也會更有信心來依靠和盼望。

5.這段經文要人聽見甚麼?在上帝所賜十誡典章律例之後,是顯明上帝的全心愛人,以及祂也要人全心來愛祂。這份貫穿在整個人類的救恩歷史,從舊約到新約,讓我們更感受到上帝對人類的愛,而這位上帝,也期待我們可以用全人全心來回應祂的愛,成為討祂喜悅的兒女。

6.當我們這樣談論信仰中的歷史感,其實也不是那樣的抽象。這陣子有剛好在找一些自己以前的照片,跟大家分享這張小時候的照片,照片中的我是國小三四年級,活動是兒童主日學的校外活動,去淡水英專(也就是淡江大學的前身),這照片是在FB上有人傳給我的,我沒有照片,卻十分有印象這次出遊,當時應該是很期待。那時候的我,是剛剛來到兒童主日學沒幾年,我們家會進到教會,是因為父親高中時信主,到生病過世前在病床上受洗,要太太(我母親)帶小孩到教會。小時候沒有很多外出旅遊,那輔導後來成為教會的長老,而我曾成為少年主日學輔導,教過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宣道年會那天禮拜六,帶著他剛滿月的小孩來給我看,為他禱告。這讓我感受到信仰中的歷史感,三四十年就這樣過去,上帝的恩典串起好些人事物。當初照片中的我,應該沒有人想過會成為牧師,或以後我和這長老的兩個家庭的下一代,下兩代又會怎樣,信仰中的歷史感,是一種帶著應許的感恩和盼望。這是我們家的故事,那你們呢? 透過歷史的眼光看見這一切,活在更深刻的歷史感之中,每一天生活就會不一樣,遇到的苦難也能放在更遠的時間中來經歷和理解。

三、從信仰群體的日常生活來看,如同一放大鏡

今天除了從信仰的歷史感來看,有如廣角鏡的眼光外,另一個相反的眼光,是像放大鏡一樣,帶我們看見在信仰團體中實際生活。

1.這段聖經在釋義時,都會提到shema示瑪這個字,
希伯來文『聽』的意思,要提醒以色列人要注意聽。後來逐漸演變為猶太人每天唸誦三段聖經經文,統稱為「Shema」(示瑪):申命記6:4-9,申命記11:13-21,民數記15:37-41。同時也有示瑪的衍生物,包括1.門柱上的經文盒、額頭上配戴經文匣等。

2.以門上的經文盒為例,是將此盒的頂端由外向內,斜斜固定在每一棟房屋(除洗手間以外)右側門口的門框上,象徵上帝與他的話進入這個家中。每一位離開或進入此門的人,都要以手觸摸經文盒,再以此手,碰觸自己的嘴唇。藉此動作,提醒自己那《示瑪》和「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的命令。我們看見這些,會覺得有意思,因為他們是這樣在實踐舊約聖經中的教導,也會讓我們受激勵。我曾參加以色列旅行時,看到這經文盒,有同行的人買回來,但我相信應該沒有人在家門口裝起來,照這來進行。這讓我們看見,本段經文的焦點,是從物品轉到群體--在信仰團體中被教導和談論的重要。重點不在那些掛在門上或額頭上的經文盒,而是在信仰團體中,形成怎樣的氛圍和習慣,讓人可以受到培育。

3.小結—由上面所談的,你是否同意,我們個人的信仰就在歷史眼光和信仰群體的日常生活之間,在這兩者交織下被建造。

四、那在我們和平教會呢? 從歷史的眼光和信仰群體落實再在日常生活裡來實踐,那個上帝的聽見,我們又觀察到什麼?意義為何?

1.新任長執團隊的就任。今天第二堂禮拜中新的長老執事要就任,從歷史的眼光看,上帝在教會中興起長老執事和牧師們同工,對個人而言,相信每一位被選上的長執,對這職分也有所期許和立志,牧師鼓勵、也提醒每一位用歷史的眼光看自己。當然在這世代交替之間,上帝透過你,也會帶來新的氛圍和新的學習,同時也更新的一代正在被培育中。當然我相信也有挑戰,但從信仰的歷史感中,會有帶著應許的感恩和盼望。

2.第二個部分看到,今年宣道年會之後,我取了一個叫「許和平」,是誰?有在我們當中吧?他是:「許和平(一個未來)」。這在週報裡會寫,他不是一個名字,年輕人用他的方式寫的。在今年的宣道年會,談到青年的主題,透過不同的講員分享。我也看見在不同團契、小組當中,有許多討論。也有些年輕人剛好在這階段的時間點,他們想了一些問卷,來表達對教會的關心和熱情,用他們的方法,自己自發地做了問卷,想問問大家你對和平教會有什麼樣的瞭解、看法、建議。他也希望透過問卷的過程裡,找到一群人願意投入在教會怎樣的服事裡。當然,這過程當中詢問了我,我也給他一些意見,剛好在宣道年會之後。所以後來,在一些年輕人的熱情、用他們的方式和想法來準備。後續就為宣道部所接納,成為發問卷的單位,不是完全的制度化,但卻看見那份愛教會的心,並要將結果整理,在今年12/5事工研討會時讓教牧團隊及長執同工們做參考。同樣看見上帝在每一個時代中做新事,在熱情、衝撞中,卻也有新的可能性,讓青年的聲音可以被聽見。

五、結論

1.神的子民啊,你要聽,要聽見什麼? 在我們的時代中,實在有太多太多的聲音和資訊,讓我們真的不知要聽什麼? 在這段經文中,透過摩西用生命的陪伴,以及上帝的大能,得到說話被認真聽的資格。耶穌也是,用他生命的陪伴,以及上帝的大能,讓他的話有被認真聽的資格,以至於在特定的時間中,許多人的耳朵被打開,被一句話、一個行動所影響甚至改變。有傳的,有聽的,才會有真正認真去行的。

2.在我準備今天經文,也思想來到和平的這段時間,我看見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歷史和個人的交叉點,也站在一個信仰的團體之中,讓我們有機會細細思量和聆聽。我要大家再一次思想,在上帝歷史計畫中,祂帶領我們來到和平教會,你可相信有祂偉大又美好的安排?而那種安排在信仰的歷史中,也將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對我們家庭而言,來和平也快滿一年,過去一年在交接傳承中,而新的一年,則是領受往前的使命,在今天下午的長執會裡,也要先和長執分享新一年的目標,並和大家中將目標具體化。我相信向前的過程,不只在長執會中,也在每天點點滴滴的應對進退中,在主日禮拜傳講的信息中,我樂意在此,和大家一起同工,因著生命陪伴生命,得到說話被認真聽的資格,並依靠上帝的大能力,將歷史中的信仰內化為信念、習慣和實踐。

3.讓我們一起實踐,讓和平教會透過樂活讀經、喜愛禱告、分享信仰、團契小組中關懷、帶領人來教會,讓這裡成為一個更自然而然地流露並分享信仰的地方。在這裡,每一個年齡層的人有適合的團體可以參與,在這裡,也是一個可以分享彼此榮耀的地方,因為那是上帝透過不配的人,成就他美好的事。不在那當中造成嫉妒、或是互相的爭競。在這裡,我期待有一天,當我們看見從和平教會成長小朋友,一步步成長的時候;當他們能夠自然而然流露出樂意跟人分享的行動時,我們真的可以說,感謝上帝,因為那個我們一起說「成為萬民的祝福」,已經透過在這裡所形塑的許許多多,一個信仰團體的氛圍,讓從這裡成長的小孩,他們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在那時,或許是一張一張以後十年、二十年的照片;當我們再次看的時候,可以滿心感謝上帝,我們一起陪伴了一代接續一代,讓「成為萬民的祝福」這和平教會的異象,在我們手中越來越具體。讓我們一起預備代代相伴、一路跟隨耶穌向前走。你願意嗎?我對主說,我願意、我們願意。
默想與行動

1.信仰中的歷史感,如何幫助你我更看清楚自己目前的角色和處境?我們又要如何回應愛上帝和愛人的應許?

2.關於信仰群體中的代代相伴,你可願有份在這重要的陪伴和傳承中?請為自己禱告並和教會的弟兄姊妹一起討論可以做些什麼。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你,因為我們從歷史的眼光當中看見,你從人的眼光,選召了我們。父神,我們思想自己所處的位置,求你常常將這份眼光,放在我們心中。父神,我們也感謝你,在和平教會這個信仰團體當中,有許多美好。或許有些我們覺得還不足、不夠的地方,但主你一樣要使用我們這樣的瓦器,卻因著是你的大愛,我們得到改變。親愛的天父,就求你帶領我們在場的每一位弟兄姊妹,常常用這樣的眼光,看見自己我們可以怎樣參與在這裡面,來回應你對我們的愛。讓我們能夠常常聽見、看見,主你在我們生命當中,那偉大又美好的計畫。甚至在一代一代裡,在我們子子孫孫當中,就因著我們有所不同。父神我們要說,主我願意,請幫我們。求你上帝的靈引領保守帶領。父神也特別為我們當中,或許有好幾位他們的生命處境,是在一個困難、挑戰當中,主也求你透過今天的信息,開啟他們的眼睛,看見主你依然還是那位在歷史時代中作主的主,你要在時代當中做新的事情。謝謝主,我們感謝你,請你繼續對我們說話,我們要聽,這是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人人都知道的事



講道內容
講題:人人都知道的事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六章19-27節
主講:鄭仰恩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十一月一日

在今天所讀的經文中,保羅在猶太分封王亞基帕(Agrippa)和總督非斯都(Festus)面前述說自己的信仰經歷以及為何擔任使徒職份的過程,也包括了他的大馬士革經驗。亞基帕王二世是殺害伯利恆嬰孩的大希律的曾孫,是處死雅各、被蟲咬死的的希律亞基帕一世(徒12)的兒子。在這場對話結束後,儘管在26.28我們讀到亞基帕如此回應保羅:「你想用幾句話就會說服我作基督徒嗎?」,意指保羅的見證可能沒有成功,但保羅的這一段敘述對我們卻相當具有啓發性。  

一、保羅這個人
在大馬士革事件之前,保羅大多使用他的希伯來名「掃羅」(Saul),「保羅」(Paul)其實是他的希臘名字(Paulus)。根據腓立比書3.5-6,他是猶太人,屬於便雅憫族(取名掃羅就不奇怪了)。但他的家庭可能是曾經流亡外地的猶太人,因為他出生在西西里亞省的大數(Tarsus)。
根據使徒行傳22.3,他可能從小就跟隨父母遷到耶路撒冷並在那裡長大,並立志成為法利賽派的拉比,研究古老的猶太經典。他自己提到,他是在猶太「希勒派」(Hillel)學者/拉比迦瑪列門下受教。

關於保羅的長相,他自己曾說「外表平凡,言語粗俗」(哥林多後書10.10),根據他的告白,他應該沒有結婚(哥林多前書9.4-5),他曾說自己的職業是「製造帳棚為業」(使徒行傳18.3)。

在大馬士革事件之前,他原本是傳統猶太教裡迫害新興基督教團體的大將,甚至認為迫害基督徒是「為上帝、為律法大發熱心」。在今天所讀經文之前,他自己這麼說:「我從前也相信應該盡力反對拿撒勒人耶穌。我在耶路撒冷就這樣做了。我從祭司長得了權柄,把許多信徒抓來坐牢;不但這樣,他們被判處死刑,我也贊成。此外,我在各會堂多次對他們用刑,強迫他們放棄信仰。我非常厭恨他們,甚至到國外的城市去迫害他們。」(徒26.9-11)
結果,接下來就發生了非常戲劇性的大馬士革事件,這可以說是保羅自己最刻骨銘心的「悔改經驗」(conversion experience)。在使徒行傳9, 22, 26這三章裡有大致相同卻又稍微不同的記載和描述。簡單來說,在和復活的主耶穌基督相遇之後,他那在宗教經驗上原本自以為是、自我中心的「自我」從趾高氣揚、洋洋得意的心態中被震盪出來。徒26.14有一段特別的記載:保羅聽見一個聲音,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迫害我?你像牛用腳踢主人的刺棒,反而傷了自己。」

在大馬士革事件中,掃羅是一個「自我」被拆毀的人。

接著,在徒26.16-18,我們讀到耶穌對保羅說:「你要見證今天所看見有關於我以及將來我要指示你的事。我要從以色列人和外邦人手中救你出來,差遣你到他們中間去。你要開啟他們的眼睛,使他們從黑暗轉向光明,從撒但權勢下歸向上帝,好使他們因信了我而蒙赦罪,並且在上帝的子民中有他們的地位。」

經過大馬士革事件,保羅是一個「自我」被重建的人!
從此,保羅成為福音的使者,更是外邦人的使徒,他也一再為自己的使徒職份辯護(加拉太1.17-2.1) 經過三次的宣教旅行,他在小亞細亞、敘利亞、希臘、羅馬等地建立教會,後來甚至可能遠至西班牙宣教(參羅馬書)。
另外,他也撰寫許多書信(今天學者通稱「保羅書信」,新約聖經中至少有十封左右是比較不具爭議性的),內容包括信仰教義、倫理教導、教會生活等,因此他可以說也建構了最初的基督教神學。
使徒行傳最後記載到保羅抵達羅馬,卻受到優厚待遇,在結尾的28.30-31如此說:「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住了兩年。凡來訪問的人,他都接待。他大膽地宣揚上帝國的信息,教導有關主耶穌基督的事,沒有受到甚麼阻礙。」。
根據優西比烏(Eusebius)的記載,保羅和彼得都於公元64年在尼祿(Nero)皇帝手下遇害,死於羅馬。

如何把握機會分享見證:

今天的經文提到保羅向當時猶太人地區兩位最高的行政首長:分封王亞基帕和駐在該撒利亞的總督非斯都,分享福音見證的過程。他在26.22所說的話是很有意思的:「直到今天,我蒙上帝幫助,能夠站在這裏,向所有高貴和低微的人作見證。」確實,保羅總是把握各種機會、面對各種不同對象,分享自己的見證。

事實上,保羅後半生所投入的信仰見證工作,可以說和他的三個身份有關。

首先,當然是他的猶太人身份,因此,我們清楚看到,在他的宣教過程裡,他的首要優先對象總是猶太人,他到每個城市,總是先到猶太會堂去分享基督教的信息。在羅馬書9-11章,他也清楚表達他對猶太人(也就是他的「骨肉之親」)的關懷和委身。

接著,保羅的第二個身份是受到希臘化教育的人,可以稱之為「希臘文化人」。剛剛提到,保羅出生於大數,是僅次於雅典的希臘化大城。換句話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保羅可能也受過希臘化的教育,精通希臘文學、哲學,特別對大數當地盛行的斯多亞派(Stoics)的思想最為熟悉。因此,一有機會,他就會將他的希臘文化素養show出來,在徒17.16-34我們讀到他對希臘哲學家的演講和試圖對話的過程。另外,腓4.11-12也展現出他的斯多亞倫理觀。

關於前兩個身份,很多學者也指出,正因為保羅精通猶太和希臘這兩種文化和思想,他成為建構基督教神學的最佳人選。

和我們今天的經文比較有關係的是保羅的第三個身份:那就是羅馬公民。在徒16.37和22.25-29這兩段經文裡提到,因其父親之故,保羅生來就有羅馬公民的身份。學者指出,很有可能保羅的父親曾經擔任過傭兵,因此獲得羅馬公民身份,但也有其他可能。這個身份或許有點敏感,因為很快地羅馬帝國就和基督教開始產生緊張甚至敵對的關係,但它卻給了保羅人生最後一個階段的見證機會。

各位弟兄姐妹,上帝給我們怎樣的身份和生活圈子呢?在家庭、在社區、在職場、在公共場所、甚至在政治舞台?或者在社會的邊緣、在弱勢團體、在被排斥的群體?在社會最需要的人當中?

請記得保羅的見證:「直到今天,我蒙上帝幫助,能夠站在這裏,向所有高貴和低微的人作見證。」。

二、人人都知道的事

在今天所讀保羅的見證中,最精彩但往往被忽略的一段話就是徒26.26:「我所說的話是真實無偽的。王也知道這些事,所以我對王大膽直言;相信每一件事王都注意到了,因為這些事是人人都知道的。」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在當時的社會處境中,基督教的傳播是一個「公共事件」(public event)。當保羅被當時加利利的「傀儡王」亞基帕審問時,保羅激烈地為自己申辯,以致於非斯都大人認為他發瘋了,他提出辯解:「這些事是人人都知道的(不是在背地裡作的)」,意思是說,你知道我們這個信仰,並不是發生在一個隱私的場所(“this was not done in a corner”,見NRSV)。確實,信仰不是發生在一個隱私的角落,基督教之所以會為人所知,是因為它發生在公共的領域。基督教的這個「公共」特質是了解教會的起源和發展的關鍵。

其實,自從保羅在大馬士革歸信耶穌以後,他就不斷地受到猶太人的逼迫,想要殺害他。自從第一次傳道旅行開始,他們在安提阿受到「當地有地位的人士以及外邦上流社會歸信上帝的婦女」的迫害(徒13.50-52),同樣的事發生在以哥念,然後在路司得等地(徒14),在腓立比,被控告「擾亂我們的城,提倡違法的規矩」(徒16.20-21),到了帖撒羅尼迦,他們被猶太人帶到地方官面前,並稱呼他們是「這班擾亂天下的人!」(徒17.6),後來經過雅典,一路經過以弗所、馬其頓、希臘,最後到耶路撒冷。其實,連在耶路撒冷,在正式的審判中,保羅仍然被控告為:「這個人是危險份子,在全世界猶太人當中製造亂事,又是拿撒勒教派的一個頭目,連聖殿也要褻瀆。」(徒24.5-6)

這樣看來,一路上,在東地中海世界裡,保羅不斷地在「攪動世界」,造成猶太人、羅馬帝國領導者的困擾,他是一個「麻煩製造者」(trouble-maker)。他如何攪動呢?其實很簡單,就是不斷地宣講上帝的話,不斷地見證基督已經復活的信息,他也一再表達,為了這個使命,他已經預備心,願意付出性命(在以弗所的臨別贈言中(20.17-25. esp. 23-24),他提到在各城市裡,聖靈都指示他,有監獄和災難等著他,但他不以性命為念。)

台灣的宣教故事裡也有許多相類似的故事,讓我們舉一個最初的例子:在杜嘉德的陪同下,馬雅各醫生(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於1864年10月前來打狗訪問,再於次年5月29日登陸打狗,連同漳州傳道陳子路、醫療助手(配藥生)黃嘉智、僕人吳文水等一行五人,得英海關吏馬威廉(William Maxwell)好意,在當時的台灣府城(台南)大西門外看西街租其屋,前半為佈道所,後半為醫館和藥局,6月16日開始傳道並施醫,該日為台灣宣教紀念日。馬雅各的醫療傳道非常有效,頭十日中就有每日50多名病患的記錄,也有高長(1837-1912)成為宣教第一粒果實。同年7月9日(禮拜日)全城人心動搖,欲往看西街拆厝,暴民包圍投石,在道台親臨處下,馬雅各於12日撤退到旗後(洋商會聚處,有英國領事館)。在旗後(文獻中往往通稱「打狗」 – Takao)開始醫療傳道,1866年6月建立台灣頭一間長老教會禮拜堂,掛牌「耶穌聖教」,聚會人數在50人左右。

不過,現今許多神學家提醒我們,基督教在當代所面臨最大的危機就是它的隱私化(privatization of Christianity),基督教變成私下才能說的事情,我們無法在公共領域表達基督教的信仰。然而,兩千年來,基督教從來不是一個隱私的信仰,它一直在公共領域中發揮功能。


二次大戰時,參與對抗納粹政權的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就是公共神學的一個典範。他在被處死前幾個月,從獄中寫信給他的好友貝特祺(Eberhard Bethge),信中回想自己十三年前在美國讀書、教學時,碰到一個法國神父,在一次分享中,兩人討論未來的人生要做什麼。這個法國神父對他說,他希望成為一個聖徒。潘霍華說,他印象深刻,但並不同意,然而他尊重這位神父的選擇。而他呢?他要做什麼?他的回答非常簡單:「我希望能學習擁有信仰」(I should like to learn to have faith)。當時,他無法體認這兩者之間的巨大差別,也還以為可以藉著過神聖的生活來擁有信仰。十三年後,身處獄中,他才更深地體認到:「只有徹徹底底的生活在這個世界裡,才可以擁有信仰。」於是,他選擇面對那個時代,投入在那個時代的風暴中。

由此觀之,生活在現今公民社會裡的基督徒,我們該如何發揮信仰見證呢?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就在於「公共領域」。基督教應該在公共領域中發揮功能,如果信仰只是一種隱私,是個人內心世界的事情,是屬於自己的,甚至是教會圍牆裡面的,那麼,這個信仰就不是一個公共的信仰,不是一個public faith,這個信仰就與公民社會無關,教會和基督徒就無法投入其中。

其實,今天的經文也在提醒我們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基督教的本質是什麼?有趣的是,翻開許多基督教概論或是基督教史的書,許多作者指出:基督教是一個「將世界大翻轉的宗教」(a religion that turns the world upside down)!但願上帝幫助我們,在我們的時代,讓基督信仰成為「人人都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