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啟示錄系列(十五)四騎士(Four Horsemen)

講道內容 啟示錄系列(十五) 四騎士(Four Horsemen)


經文:啟示錄六章1-8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二年九月廿三日

講道影片 :

Ⅰ、引言:末世四騎士 (The Four Apocalyptic Horsemen)


啟示錄使用許多象徵性圖像,告訴世人這個世界將如何結束。若到神學院的圖書館,或在網路上查詢,便會發現,每幅圖都有許多解釋,讓人讀了頭痛不已,摸不著頭緒,到底這些圖像要傳達的是什麼? 先前已談過天上的形象與崇拜──敬拜造物主、敬拜救贖主。當中有一卷攸關人類未來命運的書卷,被七個印封起來,無人配展開,使徒約翰因此著急大哭。有長老告訴他,沒關係,被殺的羔羊配得展開,那羔羊就是耶穌。當書卷開始被羔羊打開,便出現了四位騎士。今天要一起來認識,這四位騎士各自代表的意涵。 我很喜歡這幅四騎士的畫,畫中四位騎士彷彿從中心點衝出,代表了人類末世的四個徵兆。馬有白色、紅色、黑色、和灰綠色──希臘文是χλώριο,即化學中的「氯」,經燃燒後,會產生一種偏黯淡的綠色。有人以動畫製作了今天經節的短片,我們來觀賞。 

啟示錄六章。我看見羔羊揭開七印中第一印的時候,我聽見有如雷的聲音,四活物中的一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拿著弓,並有冠冕賜給他。他便出來,勝了又要勝。當他揭開第二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二個活物說:「你來!」就另有一匹馬出來,是紅的,有權柄給了那騎馬的,可以從地上奪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殺;又有一把大刀賜給他。當他揭開第三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三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黑馬;騎在馬上的,手裏拿著天平。我聽見在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當他揭開第四印的時候,我聽見第四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或譯:死亡)、野獸。 第六章說「將有四分之一的人在浩劫中被殺」。若以現今世界總人口約六十億計算,四分之一便是十五億。意即,當這四匹馬出現時,將有十五億的人口死於這場災難中,那將是一場極大的災難。 在神學上將這些文學稱作啟示文學(apocalyptic),意即:「把本來蓋起來的東西打開」。 

啟示錄當中的記載,雖然把原本掩蓋的打開了,約翰將所見的圖像以文字記錄下來,但是後人仍要問,這些圖像代表什麼意思?例如上圖所示:一條七頭龍,每個頭上戴著帽子,旁邊一位美麗的小姐,背後彷彿有太陽。後人便需嘗試理解,圖像和當中人物,與地球的終結之間的關係,這便是啟示文學。這些象徵性圖案(symbolic image),主要就是為了告訴世人,世界將終了時會出現哪些徵兆。 但以理書七到十二章是舊約的啟示文學;而啟示錄則是新約的啟示文學。舊約裡尚有幾處的啟示文學:以賽亞書二十二到二十七章、三十三到三十五章;耶利米書三十三章;以西結書三十八到三十九章;約珥書三章;和撒迦利亞書十二到十四章。新約裡除了啟示錄,還有馬太福音二十四到二十五章;馬可福音十三章;路加福音十七章;帖撒羅尼迦前書第四章;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二章。這也是為何我有時會用但以理書、以賽亞書、和馬太福音的經文,對照啟示錄的經文,來解釋啟示文學,這就是以經解經,目的要幫助大家了解經文可能要傳達的意涵。 


Ⅱ、末世論(Eschatology) 

1.預備迎接主再臨 關於末世論,所有基督徒一致同意以下兩點。 

 第一是「耶穌會再回來」。基督徒都相信,耶穌會兩次來到世界上。頭一次從馬利亞而生,為人類死在十架上,死後復活升天;第二次則是駕雲從天上降下。耶穌第一次來的目的是救贖人類;第二次來,要結束世界,並做出公義的審判。「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太24:30) 第二是一個基督徒該如何預備自己,好迎接主再來呢?這也是大家所關心的議題。耶穌說「他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預備好了的,同他進去坐席,門就關了。」(太25:10)沒有預備好的則被棄於門外。換句話說,若兩者都代表基督徒,那預備好的一半隨主進入永恆的快樂裡;剩餘一半雖然一生作基督徒,但因為沒有預備妥當,主再來時便喪失了跟主一同快樂的機會。所以,「預備」對基督徒而言,便格外地重要。當基督徒並不保證進天國,只有當「預備好的基督徒」,才能進天國。那麼,我們要問,什麼是「預備好」?該預備什麼? 

2.基督掌權一千年 耶穌再來時會發生什麼事?

首先,基督會掌權一千年。啟示錄寫道:「在頭一次復活有分的有福了,聖潔了!第二次的死在他們身上沒有權柄。他們必作神和基督的祭司,並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啟20:6)這俗稱「千禧年」。千禧年時世上不再有鬥爭與凶殺的情事,世界呈現一片祥和,這是全人類衷心企盼的。「公義必當他的腰帶;信實必當他脅下的帶子。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賽20:6)原本相互廝殺的動物,到那時和平共處。所以基督徒期待耶穌再來,並帶給世上和平與公義,生活不再有恐懼。

但耶穌的再臨與千禧年之間,在時間上的關係又如何?目前有三種說法。 兩千多年前,耶穌基督首次來到世上,在十架上犧牲捨己,復活後升天。基督徒相信,耶穌還會再來;而這第二次的來臨,同時也意味著世界即將結束。

若以橫向的時間軸作為歷史走向,第一派說法認為,耶穌再臨,是在千禧年之前,稱為「前千禧年」。

第二派說法則認為,耶穌會再來,但千禧年只是聖經寓意,世上不可能有千禧年;耶穌再來後,人類便進入了永恆。在此之前,地球不可能存在完全的和平,若有,也只在教會裡出現。那些真實地被耶穌的愛感動的人們,在教會群體中活出彼此相愛的樣式,就是「千禧年」。耶穌在天上,地上沒有太平盛世,稱為「無千禧年」。

最後,第三派說法是,有千禧年,但耶穌要等千禧年過後才會再臨,這是「後千禧年」派。 就教會歷史而言,初代教會相信「前千禧年」的說法;


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加爾文則相信「無千禧年」的說法;普世宣道運動之後,許多人持「後千禧年」看法。

有這些不同是因為,初代教會受羅馬帝國壓制,基督徒大遭逼迫,一直期盼基督再來,帶領四散的猶太人重歸耶路撒冷,建立國度,統治世界,進入千禧年時期,所以初代教會多持前千禧年觀點。但是,到了十四、五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教會認為耶穌第一次來時,已將猶太人、以色列國的上帝選民的身分,轉移到教會身上。故此,猶太人或以色列國已經被四散各地的教會所取代,不需要猶太人再回歸耶城、建立國家、統治世界、帶來和平公義,因此也不需要千禧年,此稱作「無千禧年」。

接著,到了十七、十八世紀時,英國一位皮鞋匠──William Carey,認為福音不應該只留在英國,於是結束了皮鞋店的生意,遠渡重洋至印度翻譯聖經,傳揚基督福音,普世宣道運動因此展開。許多國家──蘇格蘭、英格蘭、加拿大……等,紛紛開始差派宣教士出去宣道。台灣也是因為這波運動,在晚期時有宣教士來台灣建立教會。宣道運動開始的時期,正是理性主義、科學進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各種思想充滿的社會。故此,當時的教會充滿盼望,認為只要認真傳福音,並努力發展科學,總有一天世上所有問題都能解決,並且人人信主,這就是「後千禧年」。因此,教會預備好世界,耶穌再臨只要作王就好了。所以,後千禧年又稱作「樂觀主義」,即認為人有可能在地上建立天堂般的國度。這是近晚期出現的看法。

目前三種學派都有人相信,而我認同的是初代教會所接受的「前千禧年」。以後我會以「前千禧年」的論點來談大災難和基督徒被提的相關問題。

3.大災難以及被提 耶穌說,世界結束時會有一場大災難。

「因為那時必有大災難,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太24:21)保羅也說,「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前4:17)想像一下,如經文所描述,到時候世界可能會發生許多車禍。例如:某位好基督徒是駕駛員,駕車途中被提,沒有駕駛員的車子就會亂跑,產生意外;飛機的機師被提,飛機便會墜毀……,諸如此類。所以,很多人突然被提,會引起世界大混亂。但基督徒是災後被提?災前被提?抑或災中被提?有三種不同說法。

根據但以理書,大災難歷時七年,景況悽慘。這七年又分成前半段三年半與後半段三年半。「災後被提」論認為,七年大災難結束後,基督徒被提到半空中,迎接基督的再臨,然後與基督一同回到地上享受千禧年。「災前被提」論認為,基督在大災難前便會再來,將基督徒提上天,在災難期間,基督徒是在天上飄著,災難結束後,再回到地上。這種說法基督再臨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降至半空中,將基督徒提上天,等七年大災難過後;第二階段降在地上,建立千禧年國度。但是,另外有些神學家仔細研究後認為,並非七年都是大災難,前三年半景況尚好,後三年半才比較悽慘。因此,前三年半還是需要有基督徒在世上傳福音,否則,這時期的未信者,就沒有機會聽到福音。所以,等到災難最悽慘的時候,基督徒再被提升天即可。這種說法是「災中被提」,可算是更細節地討論「災前被提」。 就教會歷史而言,初代教會相信「災後被提」。而「災前被提」是時代主義的信念。

十八、九世紀的兄弟會,在讀經時發現,歷史可以用一種方法來解釋:亞當的時候是「無辜的時代」,摩西律法時期是「律法的時代」,再來是「先知的時代」、「教會的時代」、「千禧年」、「大災難」,最後「新天新地」,如此將人類的歷史劃分成七大時代,這即稱為時代主義。此學派後來也發表聖經註釋,如著名的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Seminary,影響許多人,許多神學家也紛紛以「災前被提」為基礎,創作通俗小說,如車子行駛途中駕駛消失,…之類,非常暢銷。因為許多基督徒都希望自己不會碰到災難,所以樂意相信災前被提;而許多非基督徒則趕快受洗,惟恐自己沒有在災前被提。 最後,「災中被提」是芝加哥近郊一所神學院──惠頓學院提出。是針對「災前被提」作了更細微的修改,提出基督徒被提的時間不在災難以前,而在災難過程中。 這三種說法,我個人相信的仍是初代教會的「災後被提」論。

截至目前為止,這三種說法都有其弱點,因為聖經中相關經文十分有限,若要根據有限的經文,產生某種理論,是比較危險的作法,所以沒有一種說法一定對,大家可以各自斟酌。只是,我個人的末世論是「前千禧年」,被提的時間點是「災後被提」。因此,之後也會從這個角度解釋啟示錄。

III、四騎士(Four Horsemen)

1.白馬:手拿弓頭戴冠勝了又勝

羔羊揭開第一印時,四活物中的第一隻,就是頭像獅子那隻,大聲說道「你來!」便有騎著白馬的騎士出現。他手拿著弓、頭戴冠冕。並且,所到之處戰無不勝,並且勝了又勝。「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拿著弓,並有冠冕賜給他。他便出來,勝了又要勝。」(啟6:2)這位白馬騎士,手拿弓,卻沒有箭,代表著向人示威;卻無法殺人。他騎白馬,頭上戴著王冠,所到之處皆贏得勝利;這代表他得勝不是靠殺人,而是靠展示實力與和平。四匹馬中,這匹最像耶穌,因為耶穌再臨時候也是騎白馬,所以有人說他是耶穌。但是耶穌說,這是冒牌貨「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太24:5)表面看來,他騎白馬,戴冠冕,並且為地上帶來和平;如經上記載,耶穌第二次來時會為世界帶來和平,所以很多人會以為這就是耶穌。他不用暴力,如何贏得政治上的權力?就是協商討論、簽訂合約、……諸如此類政治方法,來得到全世界聽命於他。但以理書說「一七之內,他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與供獻止息。」(但9:27)一七就是七年大災難期間,他與許多人簽訂盟約,解決了世界的問題;但一七之半,即三年半後,便露出恐怖的真面目,開始干涉宗教信仰,暴力也出現。這是第一匹白馬所代表的涵意。

2.紅馬:揮大刀奪太平彼此廝殺

羔羊揭開第二印時,第二隻活物,就是像牛的那隻,大聲叫說:「你來!」紅馬便應聲而出。紅馬代表流血、戰爭,與使用和平手段的白馬恰恰相反;他揮舞大刀,奪去白馬呈現的太平,人與人之間開始相互廝殺。「就另有一匹馬出來,是紅的,有權柄給了那騎馬的,可以從地上奪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殺;又有一把大刀賜給他。」(啟6:4)中文聖經翻譯為「大刀」,英文聖經則翻成劍(sword)。查考希臘原文的單字應譯作「刀(knife)」,即砍殺的大刀。大刀是暴力的工具,一刀砍下,流出紅血,太平便被破壞了。所以,當白馬的和平手段起不了作用時,殘酷的戰爭就爆發,耶穌說「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太24:6-7)而且戰爭是在平安中發生,「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帖前5:3)人們措手不及。這樣,第一匹馬的時代結束,進入第二匹馬的時代。

3.黑馬:拿天平配食物油酒不蹋

羔羊揭開第三印時,像人臉的第三隻活物大聲說:「你來!」一位騎士騎著黑馬出現。白馬騎士拿弓、紅馬騎士拿大刀,黑馬騎士卻拿著天平。「見有一匹黑馬;騎在馬上的,手裡拿著天平。我聽見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小麥,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與酒不可糟蹋。』」(啟6:5-6)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黑馬騎士拿著天平,要來分配食物。那時很多人吃不飽,可是酒和油卻不糟蹋。 約翰寫作的年代,當時一天最低工資是一錢銀子。一錢銀子剛好足夠購買一升小麥——約是一人一天所需的食量。亦即,作一天工,便有錢買足夠一人吃飽的小麥。但家中有長輩、幼兒要供養的話呢?就不夠錢買糧食。第二句話接著說,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大麥是便宜但品質較為粗糙的食物,通常是動物的糧食,價格是小麥的三分之一。但是,如果一升小麥不能滿足全家的需要,就需改買三升大麥。如此,一人的最低工資便能扶養家中三人免於飢餓。也就是食物變得珍貴稀少,人為了生存,只好降低飲食品質。近來台灣好像也有類似現象:一些台、清大畢業生,在台灣的所得似乎只夠買一升麥子;在澳洲,卻可以買三升麥子,於是紛紛前往澳洲,這便有點像經文所記載的。甚至可能因為糧食不足,即便有錢也需要接受配給。例如:日據時代,日本與美國陷入戰爭,台灣社會上有錢買不到米,大家需要排隊拿糧票,然後按家中人口數目,領取秤過的配給額度。所以黑馬騎士手中的天平,有糧食配給的意思。因為食物珍貴,一般人無力消費;即便有錢,也仍須接受配給。 但是,為何說油與酒不可糟蹋?這是指,到時候一般人缺乏足夠生存的糧食──麥子不夠吃,但有錢人卻仍富裕地享受油、酒這些奢侈(luxury)品,也就是社會不公義的現象。台灣目前正面臨類似困境,貧富落差很大,一般大學畢業生起薪大約三萬元,有錢人卻有三十億的資產,落差實在驚人。這好像經文所描述的,有錢人很有錢,而大部分人卻連基本糧食都缺乏。因此,在戰爭後,接著發生饑荒,又出現經濟不公義的情形。耶穌說「多處必有飢荒。」(太24:7c)黑是指皮膚餓到發黑,如經上說「現在他們的面貌比煤炭更黑,以致在街上無人認識;他們的皮膚貼緊骨頭枯乾如同槁木。餓死的不如被刀殺的。因為這是缺了田間的土產,就身體衰弱,漸漸消滅。」(哀4:8-9)被刀殺還算死得痛快,大刀一砍,啊!一切便結束了。戰爭中倖存的,糧食不足,鎮日唉哼:「餓啊!餓啊!」然後慢慢衰弱死去,這種死法其實十分悽慘,所以說餓死的不如被刀殺死。

4.灰馬:名叫死隨陰府瘟疫野獸

白馬用政治勢力、談判簽約,帶來表面和平,但維持不久;接著戰爭爆發,帶來饑荒,跟在饑荒之後出現的就是瘟疫。每次大災難發生後,沒有辦法妥善處理屍體,就會引發瘟疫、傳染病流行,造成更多人死亡。第四匹出來的馬,中文譯作灰色的;原文是χλώριο,是Chlorine氯的希臘文,意指略帶灰色的淡綠色。這種顏色是人死後幾天,皮膚會呈現的顏色,因此代表著死亡。「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啟6:8)有十五億人,即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將死於戰爭、饑荒、瘟疫、還有動物的災害。許多人認為,這裡的野獸指的是老鼠rodent,如傳播中世紀黑死病的媒介便是老鼠。全世界都有老鼠,四處傳播疾病。當戰爭與饑荒帶來大量死亡,嚴重影響世界衛生時,鼠類也四竄地傳播細菌與疾病,帶來另一波死亡。以西結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將這四樣大災─就是刀劍、饑荒、惡獸、瘟疫降在耶路撒冷,將人與牲畜從其中剪除,豈不更重嗎?』」(結14:21)「又要使饑荒和惡獸到你那裡,叫你喪子,瘟疫和流血的事也必盛行在你那裡;我也要使刀劍臨到你。這是我耶和華說的。」(結5:17)這是耶和華審判世人時所用的四個方式。因此,末世四騎士代表的是,世界先以妥協、訂約,這種表面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直到無能為力時,世界便開始陷入暴力,導致民生糧食不足,經濟不公平,接著死亡、瘟疫、和野獸等一一出現。這是四騎士代表的末世。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羔羊揭印活物下令騎士

首先,這裡提到的陰間、死亡、刀劍、戰爭、瘟疫,都不是上帝的僕人,而是人類的敵人,但卻是在羔羊揭印、活物下令之後才出現。這是顯示四騎士的行動是在上帝的掌權之下。 有七隻眼睛、七隻角的羔羊揭開第一印時,第一隻活物叫道,「你來」。(啟6:1)引言的動畫短片裡,英文配音說,「來,看Come and see!」為什麼中文沒有翻成「你來看」?到底哪一個才是對的?我查考了原文聖經,發現原文沒有「看see」,只有「來come」。可能是因為約翰接著說,「我就看」,因此英文聖經譯者才會以為應譯作「來,看」。我認為中文聖經的翻譯較正確──當活物說「來」,約翰說「我就看」,接著白馬出現。那句「你來」,是叫馬出來,而非叫約翰過來。我認為應如此解釋:羔羊把印打開,寶座旁邊的四活物說:「你來」,騎馬的騎士才出來,審判開始。因此,四騎士是受羔羊與活物的掌控。騎士與馬雖帶給人類災難,但他們卻是在羔羊依序揭開四印,四活物說「你來!」後,才依序現身。由此可知,四騎士雖然是人類的敵人,但他們仍受制於上帝的主權。在舊約中約伯經歷許多苦難,但這一切苦難都是耶和華上帝允許,撒但才可以去做:「耶和華對撒但說:『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只是不可伸手加害於他。』於是撒但從耶和華面前退去。」(伯1:12)今天所談的大災難,不知道何時發生,即便發生,我們仍可確信,世界仍在上帝的掌控之下。無論是個人、台灣、或世界,上帝都沒有失去祂的主權,他主宰這一切。

2.兩位白馬騎士間的異同

第二要解釋兩位白馬騎士的異同之處。第六章描述一位騎士騎著白馬,手裡拿弓,頭戴冠冕,勝而又勝。乍看之下他很像基督,但耶穌說,這是假基督。第十九章描述「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稱為誠信真實……他頭上戴著許多冠冕……在天上的眾軍騎著白馬,跟隨他。有利劍從他口中出來,可以擊殺列國。」(啟19:11-15)兩相對照,雖然兩者都騎著白馬,但十九章描述,真基督後面跟著一群騎白馬的天軍,第六章的白馬騎士卻是孤獨行,後面跟著一匹帶來戰爭的紅馬。 再者,他們都戴著冠冕,但仔細看,會發現有所不同。之前曾說過希臘文的「冠冕」有兩個不同的詞,一個是皇冠(diadema),一個是桂冠(stephanos)。桂冠(stephanos)最初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參賽者,在贏得比賽時所戴的冠冕,代表得勝者。國王戴的冠冕才是皇冠(diadema),象徵統治與權力。中文都譯作冠冕,卻有不同的意義。耶穌戴著冠冕,所用的詞便是皇冠diadema。而第六章描述騎士戴的冠冕,則是使用桂冠stephanos一詞,表示是得勝的冠冕,並非統治的冠冕。耶穌戴著不僅一頂的皇冠,他戴許多頂,象徵萬王之王的身分,所用的詞便是皇冠diadema。啟示錄第六章描述騎士戴的冠冕時,使用桂冠stephanos一詞,意指得勝的冠冕,不是統治的冠冕。這是第二點差異,末世時,耶穌戴著許多頂皇冠,白馬騎士只戴著一頂桂冠。

第三點,啟示錄記載耶穌從嘴裡吐出劍來,表示他擁有武器。但白馬騎士卻只拿著一把弓,沒有箭可做殺戮的武器。因此第三項差異是,兩者的武器不一樣。 以上是真假基督的差異。所以,我們需謹慎,雖然乍看之下兩者都騎白馬、戴冠冕,若再仔細觀察,便會發現當中的差異。若能仔細千禧年、基督再臨之間的關係分辨,便不會輕易受騙上當。

3.撒迦利亞與啟示錄的馬

啟示錄裡記載了四匹不同顏色的馬,撒迦利亞書也曾兩次提及不同顏色的馬。撒迦利亞書一共談到八個有關末世的異象,其中第一章中的第一個異象,及第六章中的第八個異象,。都提到四匹馬,且有四種顏色。於是有人以為,約翰所紀錄的馬,和撒迦利亞所記錄的一樣,但其實並不完全一樣。 約翰見到四匹馬,由白馬領軍,其次跟著紅馬,接下來是黑馬,最後是灰綠色的馬。(啟6:2,4,6,8)撒迦利亞記著「見一人騎著紅馬,站在窪地番石榴樹中間。在他身後又有紅馬、黃馬,和白馬。」(亞1:8)所以是由紅馬帶頭,後面跟隨紅、黃、白色的馬,不只四匹,正確數量不詳。所以,兩者的馬匹數量不一樣,帶頭馬匹的顏色也不一樣。再者,撒迦利亞書第六章記載「第一輛車套著紅馬,第二輛車套著黑馬。第三輛車套著白馬,第四輛車套著有斑點的壯馬。」(亞6:2-3)所提到的馬,拉著馬車;顏色與約翰所提的相似,但次序不同,先是拉第一輛車的紅馬,接著拉第二輛車的黑馬,白馬拉第三輛,最後有斑點的馬拉第四輛車。有人認為,斑點馬與灰色馬是同樣的意思,這尚待考究原文。但這裡提到馬車,啟示錄裡卻只有騎士,所以還是不完全一樣。對照兩處經文的差異。可見得

這三處馬匹在末世的時候,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我們不要因為它們有些類似,便等而化之。 經文 啟6:1-8 亞1:8-17 亞6:1-8 數量 四匹馬 數匹馬 四輛車 顏色 白、紅、黑、灰 紅、紅、黃、白 紅、黑、白、斑 任務 殺害人類 巡視回報 出發巡視

V、結論:災難的起頭 末期還沒到

論到末世,耶穌並沒有使用馬匹的寓言,他直接表示,末後會有許多人冒他的名自稱基督,即白馬所預表,不久就有戰爭的消息,即紅馬所預表。民打民、國打國。接著有饑荒,即黑馬所預表。耶穌最後用地震來代表死亡,可能每次地震發生後便有許多死亡。耶穌說,這都是災難的起頭,然而末期還沒有到。「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憂,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的起頭。」(太24:5-8)換句話說,今天談的四騎士只是災難的起頭而已,末期還沒到。

普遍基督徒都認同,基督會再來,而基督徒要做妥善的預備。然而如何預備?怎樣才是預備好了?我們無法預知基督再臨的時刻,但預備好自己迎接主再臨,是基督徒的責任。預備迎接主再臨有兩種解釋。第一種預備,是想辦法打聽基督何時再臨,然後算好時間,在之前剛好預備好,這樣是損失最少,因為若早早預備好,就要白白苦等基督的再臨;但是萬一還沒預備好,耶穌就來了,損失更大,因為這下基督徒不就白當了嗎?我稱這種為「投機式的預備」。好像股票投資,大家都希望剛好在谷底大量買進;剛好在高峰趕快拋售,如此便穩賺不賠。我不欣賞這種投機型的預備。 談第二種預備前,需先清楚基督兩次來世上的目的是什麼?第一次是為人類的罪,在十架上犧牲受死;第二次是審判所有罪人,要解決罪的問題。耶穌兩次來,主要是不希望有人在他第一次來的時候沒有得到恩典,在他第二次來臨時面對審判,這是耶穌最不樂見的。故此,所謂預備好,不是猜測耶穌再來的時刻,而是從現在直到耶穌再來,盡力使更多人有機會接受基督,免於將來的審判。這就是最好的「預備好」,耶穌什麼時候再來都沒有關係。然而我們可以自問,是否有預備好,把耶穌的愛帶給周圍的人?剛才牧師鼓勵大家關心宣道侍奉,宣道即將耶穌的愛帶給人們,無論對方的國家、籍貫、身分、關係。基督徒有責任讓周圍的人,感受到耶穌具有吸引力的愛;是否接受則由對方自行決定。我們是否預備好,讓周圍的人,至少因著我們,而有機會考慮在耶穌再來前就接受基督的愛呢?我們低頭禱告。

禱告

主我們感謝你,在兩千多年前,你為我們第一次到世上來。你把饒恕的愛、赦免的愛,給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也相信,以後有一天,你會第二次來到世上,會把世上所有的罪惡跟不公義,作最後的處理。你的心意是,不希望有任何一個人,沒有機會接受到這樣的恩典。主啊,我們當中,已經在你的國度裡面,享受到恩典的;幫助我們,在你第二次來之前,可以預備好自己來迎接主。讓我們關心的是,我們有沒有在你再來以前,把耶穌的愛分享給周圍的人?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