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四十五)新約禱告(五)(NT PRAYER.5)巴底買(Bartimeus)
禱告系列(四十五)
新約禱告(五)(NT PRAYER.5) 巴底買(Bartimeus)
時間:二0一一年八月十四日
經文:馬可福音十章46-52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禱告系列(四十五):新約禱告(五) (NT Prayer.5) 巴底買( Bartimeus)
Ⅰ.引言:Blind Bartimeus
瞎子巴底買(Bartimeus)的故事被後人拍成電影,其中經典的對話如下:
瞎子:施捨我吧!施捨我吧!……咦~那裡發生了什麼事?
路人:拿撒勒人耶穌將經過這裡。
瞎子:耶穌,耶穌,大衛的子孫,請憐憫我。
耶穌:你要我為你做什麼事?
瞎子:我要能再看見。
耶穌:看見吧!你的信讓你完全復原。
瞎子:我看得見了!
此故事出自馬可福音第十章,描寫瞎子巴底買得醫治重見光明的過程。事件發生於耶利哥城,巴底買聽見耶穌來到,就大聲叫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耶穌停下來醫治了他的眼睛。舊約也有一個因著禱告,讓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真的故事。約書亞記第十章記載約書亞在基遍與亞摩利的五國聯軍打仗,眼看太陽快要下山,戰爭卻還未結束,他便對上帝禱告:「日頭啊!你停在基遍。」結果日頭停住約一日之久,使他們把敵人殲滅,得到勝利。我們可以學兩句英文:Joshua prays to stop the sun.與Bartimeus prays to stop the son. 這兩個人的禱告,一個是為了戰勝敵人,一個是為自己的眼疾。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用心的禱告,不管碰到外在或內心的困難,上帝都會垂聽、幫助我們。並且,這兩個都是神蹟奇事,太陽怎麼會停住?瞎子怎麼能看見?是因上帝聽禱告,以大能成就了人能力所不及的事。
Ⅱ.共觀福音(Synoptic Gospels)
解析故事之前,必須先解決「共觀福音」的問題。共觀福音意指馬太、馬可、路加三卷福音書,三卷的內容與所描述的事件相似度很高。根據研究,這三卷書並非互相抄襲而來,但相同之處占四分之三。因此在研究耶穌的生平上,透過研讀共觀福音可以建構出一個立體的概念。雖然三卷書大同小異,但其中相異之處特別引起學者許多的討論:
1.幾個瞎眼乞丐
關於巴底買的故事,學者討論的是:「到底有幾個瞎子?」我們知道,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看的,馬可福音是寫給羅馬人,路加福音是寫給外邦人,因讀者群不一樣,所以作者採取的重點與寫法就有相異處。面對「到底有幾個瞎子」的問題,馬太福音:「有兩個瞎子坐在路旁」(太20:30a),馬可福音:「有一個討飯的瞎子,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可10:46c)路加福音未提起名字:「有一個瞎子坐在路旁討飯。」(路18:35b)於是有人認為聖經內容互相矛盾、不足採信。可是若仔細閱讀,馬可福音、路加福音雖說「一個」,卻沒說「只有」一個。因此三卷書相輔相成:馬太強調路邊有兩個瞎子,馬可告訴我們其中有一個叫巴底買的得到醫治;路加記載了一個無名氏。但是,路加與馬可兩卷書並沒有否認馬太福音的「兩個瞎子說」。
2.出入耶利哥城
令人較困擾的問題則是得到醫治的地點:究竟是「進」耶利哥城,還是「出」耶利哥城。馬太說:「他們出耶利哥的時候,有極多的人跟隨他。」(太20:29)馬可說:「耶穌同門徒並許多人出耶利哥的時候。」(可10:46b)馬太與馬可說法一致,但路加卻說:「耶穌將近耶利哥的時候。」(路18:35a)故有人認為,耶穌醫治了四個人:出城醫了兩個,入城醫兩個。但事實上,現今考古學的挖掘發現有三個耶利哥城,這就有得推敲了。耶利哥城靠近死海,因低於海平面,所以地勢低窪,天氣酷熱。而耶路撒冷則是在山上,較為涼爽,彼此相距約17英哩,但高度落差約3600英呎,故從耶利哥到耶路撒冷需要爬山。右圖中所看到的三個黑點,就是考古學家挖到的三座耶利哥城。最北邊我標名為OT意指舊約中約書亞繞了七次最為古老的耶利哥城;中間那一座(NT)是新約希律王建別宮之處;現今開放觀光的則是東南方那座城(TD--today),三者彼此相近,差距約1英哩,而前兩座已成廢墟。一個城市的發展會因時間消逝而變化移動,在耶穌的時代,TD尚未建造,所以有人說,他們是在出舊城(OT)要進新城(NT)的路上遇到了巴底買。另外一種解釋:因為耶利哥城中住了一位稅吏──撒該。撒該想看耶穌,但人們不讓他看,他就爬到樹上。耶穌是在出耶利哥城時,看到撒該在樹上就叫他下來,說要入住他家一晚。所以,撒該跟耶穌又返回耶利哥城,第二天耶穌才出耶利哥城。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耶穌共進出耶利哥城兩次,在這時間差之中,耶穌碰到了巴底買。因此,福音書可能由於描寫的角度不同而相異:或從第一次耶穌出耶利哥城,或從耶穌第二次進城的兩個不同時刻。然而,不論從考古學的空間上來解釋,或是從撒該事件的時間差上來解釋,都可以幫我們了解為什麼三卷書會有不同的寫法。
III.巴底買的禱告(Bartimeus’ Prayer)
1.聽見拿撒勒人耶穌
巴底買看不見,可是他聽到很多人來往於他面前的腳步聲,就問發生了什麼事,於是有好心人告訴他是「拿撒勒人耶穌」路過。聖經中,把耶穌稱作拿撒勒人耶穌的不只一位。第一位是記載在馬可福音中一個被鬼附的人,他對耶穌說:「拿撒勒人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來滅我們嗎?我知道你是誰,乃是神的聖者。」(可1:24)換句話說,「鬼眼識英雄」,普通人看耶穌只是拿撒勒的耶穌,但這個鬼知道耶穌雖出生在拿撒勒,但他還另有一個身分,就是神的聖者(The holy one of God)。
2.喊叫大衛子孫耶穌
對看熱鬧的人來說,耶穌只是「拿撒勒人耶穌」,可是對巴底買而言,他卻呼叫「大衛的子孫耶穌……」(可10:47b)。這兩個名詞意義有很大的差別,因為son of David,對猶太人而言就是彌賽亞。猶太民族亡國已久,他們一直在等彌賽亞,因為上帝曾經應許他們將來會有一位大衛的子孫起來,拯救以色列人,建立獨立國家。這個瞎子雖然眼睛看不到,心裡卻知道他不只是拿撒勒人耶穌,更是大衛的子孫耶穌。聖經中另外有兩個在加利利的瞎子,也是稱呼耶穌為大衛的子孫,「耶穌從那裏往前走,有兩個瞎子跟著他,喊叫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太9:27)「眼盲心不盲」,盲眼人有時看事情比明眼人更精確。因為眼睛看不到的人,他的知覺敏銳度有時更勝於明眼人。
3.祈求耶穌給予憐憫
因為他是瞎眼討飯的,什麼也沒有,如果耶穌對他提條件,他什麼也拿不出來,他只能說:「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可10:47c)他向耶穌要的只是憐憫(mercy)。耶穌曾講一個故事,在聖殿中,有位法利賽人對上帝吹噓自己有多棒,認為上帝應該為擁有他這樣一個僕人感到欣慰;另一邊有個稅吏,「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 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這稅吏,就像瞎子知道自己的可憐,所以祈求的是憐憫。
4.被人禁音越發大聲
當巴底買這樣喊叫時,旁邊人卻禁止其發聲。下圖有三個人要瞎子安靜,而瞎子卻張嘴大叫,耶穌則轉頭尋找聲音的來源,這是很傳神的一張圖。瞎子有他的困難而向耶穌求憐憫,可是他周圍的人一心想要聽耶穌說話,卻被這位瞎子乞丐的聲音打擾,因而制止他發聲。我們可看到這些人對瞎子的困境沒有愛心,只將之視為噪音來源,是一個搗蛋的人,認為耶穌不會理睬他,沒想到耶穌居然為此停下。瞎子知道如果這次不把握機會,下次不知何時會再遇到,更何況他也沒辦法自己去找耶穌,好不容易耶穌走到他這裡來,他就要抓住這唯一的機會大叫。今天唱的詩歌提到「耶穌來了,耶穌到了,耶穌走過了。」你是否抓著耶穌來了的這個機會大叫?
「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大聲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哪,可憐我吧!』」(可10:48)第一代基督徒往往在想要親近耶穌、接受洗禮時,遭到家人的反對或禁止,因為家中歷代皆遵從民間信仰,如今改信耶穌只是給家裡找麻煩。所以當一個人想要親近耶穌時他周遭的人並不一定支持、或是接受,可能會像巴底買一樣,碰到周圍的人批判、潑冷水,甚至禁止。然而,這個瞎子卻無懼於環境帶給他的阻撓。撒該也是一樣,他想要靠近耶穌,別人卻不允許,因為他賺錢是透過多收別人稅金而來,很不受歡迎。聖經說:「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裏經過。」(路19:3-4)他想見耶穌有兩個難題:第一是人多,第二是身高的限制,但他想辦法克服,爬樹看耶穌。撒該與巴底買一樣,雖然環境有困難,但他們想辦法克服困難。凡是想要親近耶穌的人,常常需要這樣的勇氣。
5.主耶穌站住叫他來
他的叫喊停住了耶穌(stop the son)。「耶穌就站住,說:『叫過他來。』他們就叫那瞎子,對他說:『放心,起來!他叫你啦!』」(可10:49)約書亞在攻打基遍的時後,也曾向上帝禱告,使太陽停住:「當耶和華將亞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約書亞就禱告耶和華,在以色列人眼前說:『日頭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亞雅崙谷。』於是日頭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國民向敵人報仇。這事豈不是寫在雅煞珥書上嗎?日頭在天當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約有一日之久。在這日以前,這日以後,耶和華聽人的禱告,沒有像這日的,是因耶和華為以色列爭戰。」(書10:12-14)換句話說,我們的困難不論多大,只要跟上帝呼求,有時候上帝甚至會改變整個大環境來解決我們的困難。
6.丟下衣服跳近耶穌
這位瞎子有一件外套,晚上當棉被蓋,白天跪在上面乞討用,這是他唯一的家當。當耶穌停住並叫瞎子前來時,他知道有機會得到恩典與慈悲,所以就把這件阻礙他儘快到耶穌面前的衣服丟棄。「瞎子就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裡。」(可10:50)這衣服我們稱作「纏絆」,希伯來書說:「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或譯:仰望那將真道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1-2)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些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和重擔,若不脫去、放下,很難往前奔跑。
7.主問要我為你做啥
瞎子走到耶穌面前,耶穌就問他:「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可10:51a)這個問題很有趣,試想,一般人看到瞎子在討飯,無非為錢求溫飽,況且,他的眼疾並非常人所能解決,所以多數人都以施捨金錢來幫助瞎子。當這位瞎子乞丐向耶穌祈求憐憫(mercy)時,耶穌要確認這位瞎子對他的信心到什麼程度,想從他那裡得到的是什麼?是食物、金錢還是醫治?因為後者是除了上帝之外,無人能做到的。即使今日,眼科醫師也無法使全盲者重見光明。曾經有一個瘸腿的在稱為畢士大的池邊躺了很久,耶穌碰到他,也是問他說:「你要痊癒嗎?」(約5:6)你想要走路嗎?還是只想要一點錢?這兩人都選擇了惟上帝能做到的「醫治」,他們要耶穌幫忙的是最根本的問題。
其實我們人生中會碰到很多問題、困難,而生命中沒有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會衍生出這些外圍的問題、困難,但人們往往到處找人幫忙解決外圍困難,可是那底層根本的問題卻不曾觸碰。舉例而言,很多人婚姻不如意就離婚,之後又決定再找一個人結婚。在婚姻諮商中,我們常說如果在這一次的失敗當中,人沒有找到自己的問題,他的再婚可能只是另外一個失敗的開始。換句話說,我們碰到的困難,背後可能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若放任這底層問題,沒有求上帝來處理的話,往往只是徒勞,僅處理外在問題,對生命沒有幫助。譬如說,乞丐若向耶穌討錢,他拿了錢,滿足了這一頓,那麼下一餐在哪?因為腳不能行走,眼不能看見,這些就是根本的問題。瞎子與瘸腿的這兩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根本問題是什麼,所以向耶穌求救。
8.拉波尼我要能看見
因此他說:「拉波尼(就是夫子),我要能看見。」(可10:51cde)這個「看見」的問題很有意思。耶穌在聖殿中醫治一位瞎子,他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同他在那裡的法利賽人聽見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瞎了眼嗎?』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約9:39-41)這個看見與沒有看見,是一個很弔詭的事情。譬如你的鑰匙丟在桌上,出門時,到處尋找它,只因為你從來沒有把它放在那裡過,所以即使眼睛掃視過桌子,卻「看不見」鑰匙,因為你的「心裡」沒有看見、沒有相信、沒有想像鑰匙會被放在桌上,就「視而不見」。「湊巧」與「上帝的帶領」要如何分辨,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對於一個不相信的人來說,即使看見了奇蹟,還是會把它合理化,大部分的人都會將之解釋為「巧合」、或「騙術」,當心中已經有「不相信」做為前提的時候,即使神蹟行在眼前,人們依舊不信。所以耶穌在殿中跟這群「明眼人」談一個很有趣的哲學問題,他們問:「難道我們眼瞎了嗎?」耶穌說:「你們若是瞎了眼,就沒有罪,但你們說能看見,所以你們罪還在。」意思就是,因為你們心裡不相信,所以現在神蹟行在你們面前,反而讓你們將來被上帝審判,這就是seeing跟blinding,是很弔詭的議題。
9.主耶穌慈愛的觸摸
馬可福音沒有提到耶穌怎麼讓瞎子看見,但是馬太福音提了兩個要素:其一為「耶穌動了慈心」,其二為「耶穌用手摸他」。「耶穌就動了慈心,把他們的眼睛一摸,他們立刻看見。」(太20:34abc)不論護士或醫生,一位要幫助別人解決身心痛苦的人,都需具備兩條件:一個是要有慈悲的心腸,看見別人痛苦,會感同身受,想要幫其解決,這叫做compassion,動了慈心;其二是touch,人與人之間的皮膚接觸。很多護士小姐(醫生跟病人接觸的不多),幫病人翻身、洗澡,跟他們有很多的接觸。研究發現,若用愛心去觸摸病人,會帶來很強的醫治效果,這就是愛的接觸。馬太福音提到耶穌動了慈心,把他眼睛一摸,他就得到醫治。觸摸瞎子還好,但觸摸痲瘋病人在當時卻是一大禁忌,因為痲瘋是一種傳染病,所以一般人不會去觸摸病患的。曾經有一個痲瘋病人,他跑來找耶穌,「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可1:41)耶穌摸他使自己反而變不潔淨,因為有被感染的可能。冒著危險去接觸大家不敢接觸的人,這種愛的觸摸是很讓人感動的。
我在恆春當醫生的時候,恆春仍有痲瘋病,極具傳染力,患者鼻子會被細菌吃掉、手腳會爛掉,一般門診病人看到這種病人都會被嚇跑,所以不能在門診時間讓痲瘋病人來看診。但他們的傷口還是需要換藥,當時有一位名為賈貝麗的挪威籍女宣教士(護士),就常常在禮拜六下午門診休診時,穿著白衣服、跪在地上,用一盆水幫病人清洗惡臭的傷口,把腐肉挖掉,上藥包紮。身為一個醫生,站在那裡看著一位外國小姐照顧我們台灣鄉下的痲瘋病人,沒有用手套,因為戴手套處理那個傷口很不方便,這讓我很感動。一般人不會想去觸碰傷口,只會想要逃離。但人與人之間的愛心,有時候可以跨越這種顧慮,耶穌就是如此這樣愛人,我們稱之為compassionate touch。
10.跟隨耶穌榮耀上帝
馬太與馬可沒有提到這位得著醫治的瞎子後來行蹤如何,但路加說:「瞎子立刻看見了,就跟隨耶穌,一路歸榮耀與神。」(路10:43)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回應。耶穌曾經邀請一位年輕人來跟隨他,可是這年輕人卻離開了,因為他的錢太多。「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可10:21-22)耶穌對這個瞎子說:「你得到醫治,回家去吧。」可是這個瞎子卻選擇跟隨耶穌;耶穌對這年輕人說:「你來跟我。」可是他卻選擇不跟隨。所以有時候上帝給我們很多恩典,這些恩典反而變成我們不能跟隨他的纏累。反觀瞎子,他孑然一身,所以了無牽掛地跟隨耶穌,因此,follow跟glorify是兩個對上帝恩典很重要的回應。
Ⅳ.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這個小故事可以讓我們學習一些屬靈功課:
1.進耶路撒冷前最後神蹟
這個瞎子得醫治是耶穌進耶路撒冷前最後一個神蹟,之後,耶穌就騎驢進城,接著就被出賣、侮辱、審判,處死刑。他在臨死之前最後幫助的是一位被人輕視的乞丐,這給我們很深的感觸。「前行後隨的人都喊著說:和散那(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是稱頌的話)!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可11:9-10)在這些稱頌讚美之後不久,耶穌就被判死刑,但上帝憐憫的心腸卻照亮了坐在黑暗中的這位瞎子。「因我們 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1:78-79)
2.只聽見沒看見的大信心
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這個信是因為他眼睛雖看不見,只因聽到人家說這是「拿撒勒人耶穌」,他就相信耶穌是大衛的子孫,這是何等寶貴;相較之下,耶穌有一個學生說:「如果我沒有摸到、沒有親眼看到,我就不相信。」他要的是證據。所以耶穌對這學生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9)這個瞎子正是沒有看見就信的。其實今天每一個要受洗的人都是屬於這一類,因耶穌不在我們這裡,耶穌是兩千多年前在巴勒斯坦的一個人,他被釘後復活升天,我們今天看不到其實體,所以只能照著巴底買的例子,覺得可以信,就相信。信心就是要超越眼見,這個瞎子給我們看見的就是這樣的信心。
3.對彌賽亞能醫治的確信
舊約很清楚地說,彌賽亞來的時候,會讓四種人得著醫治:瞎眼的、聾子、瘸腿還有啞巴,他會照顧這些身體有不足、在社會上沒有辦法生存的人。這是耶穌降世七百年前的預言,其特質不只具政治性,還包括醫療性。耶穌問瞎子:「要我為你做什麼?」瞎子說:「我要能看見。」瞎子很確定在他面前的這位就是會讓瞎子看見的彌賽亞,所以他說「我要看見」,這句話是一種宣告,表明他的信。先知預言:「那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賽35:5)彌賽亞就是要來解決這些人的困難。
4.敢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
當環境攔阻你的時候,你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才能來到耶穌面前得到幫助。「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大聲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哪,可憐我吧!』」(可10:48)類似的例子:有一位瘸腿的人,自己無法動彈,他的朋友們因為進不了耶穌所在的房屋,就把他抬到屋頂上,拆了屋頂,把他垂降到耶穌面前,耶穌看見這些人的信心,就將他醫好。「因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穌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頂,既拆通了,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來。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可2:4-5)如果你是這四位朋友,拆了別人的屋頂之後必定需要賠償,但他們為了幫助朋友接近耶穌,這些人不計代價、不畏困難,讓朋友能到耶穌面前,或許我們做不到醫治,但是拆屋頂我們做得到。所以一個人要信耶穌之前,身旁常有基督徒為其禱告,付上代價,幫助他,直到他決志信耶穌。
5.願脫去所有纏絆的決心
瞎子要把自己的衣服丟掉,才走到耶穌那裏(可1:50)。我們信耶穌之後,常因為一些顧慮而沒有辦法幫助別人,耶穌說有很多人聽了福音之後,因有思慮、錢財、宴樂,纏累著而結不出成熟的子粒:「那落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走開以後,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路8:14)
6.當機立斷抓主恩的抉擇
另一個是timing的問題。耶穌動身前往耶路撒冷,即將面臨審判,對這位瞎子來說,這是他一生唯一的機會,如果他沒有把握,他將瞎眼一生,沒有康復的機會,所以抓住機會對他而言很重要。耶穌曾說:「光在你們中間還有不多的時候,應當趁著有光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你們應當趁著有光,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約12:35-36)這次受洗的人在見證中談到,過去上帝給他們很多機會接觸基督教,可是他們沒有抓到那個機會。有時候上帝很憐憫,會給人一次、兩次、三次機會,讓人考慮要不要來親近耶穌。然而最後人總要做一個決定,要不要趁這個機會來相信,這是每一個人一生自己要做的決定。
7.我們用信心蒙主的憐憫
不是因為我們有什麼好,所以耶穌來幫助,正是因為什麼都沒有,只能用信心來抓住耶穌的憐憫。「他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著說:『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耶穌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隨耶穌。」(可10:47, 52)巴底買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相信耶穌有慈悲的心,相信耶穌有醫治他的能力,所以高聲呼喊。曾經有十個長痲瘋的,也是相信、也是大喊,得著醫治後,有九個人就回家去,但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回來跟耶穌說謝謝。耶穌很傷心,因為這個人是外國人,其餘九個本國人連句謝謝都沒說就離開了。耶穌說:「我不是醫治了十個嗎?其餘九個呢?」最後耶穌對這個外國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巴底買不只謝謝耶穌,還進一步選擇跟隨。所以肉體的眼睛看得見,固然歡天喜地,可是如果心裡也看見這個把自己醫好的,不是普通的眼科醫生,而是主耶穌,他要帶你的生命往前走,你就會願意回來跟他說聲謝謝,願意跟隨他。十個人的病都得醫治,可是不是十個都跟了耶穌,所以病好只得到一部分恩典,後面耶穌有更多的恩典要給,可惜更重要的他們就沒有拿到。
當我們來找耶穌的時候,大多是因為有困難,譬如生病、事業的困境、婚姻等外在的困難。不管是什麼困難,可能有一些根本的生命問題你沒有想到,例如人生的價值、與上帝的關係等。所以重要的是當上帝幫你解決外在問題後,你認為這個上帝是真神,就應該跟隨他、讓他帶領這一生、讓他一生做你的上帝,而不是只有靠他解決你一次的困難。有人說:「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魚竿。」如果這位醫治我的上帝成為帶領我一生的主,我想我得到的不只是一次的幫助,乃是一生的幫助。
8.蒙恩一生跟隨主榮耀神
最後就是當你願意來跟隨主,要把這些生命的經歷歸榮耀與上帝。不論基於何種理由或是上帝給你什麼機緣,使你決定要受洗,希望你能像這位瞎子所說:「我要跟隨,我要榮耀主。」用生命的改變來見證主的恩典。耶穌說:「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裏。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裏,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裏。」(約15:8-10)今天受洗的每一位,希望你不是只做「信徒」,還要來跟隨主,成為「門徒」,讓主不斷地改變你的生命,這樣你才真的得到上帝所要給你全部的禮物。
V.結論:主啊,我要能看見。
路加福音描寫巴底買說:「主啊,我要能看見!」(路18:41)他要看見什麼?他看見了基督的能力、基督的慈悲、環境的阻攔、珍貴的機會、自己的盲點、自己的纏絆、自己的不配、主恩的寶貴、門徒的跟隨,他也看見了上帝的榮耀!
禱告
主耶穌,我們在瞎子巴底買的身上學到很多寶貴的功課。或許每個人一生的旅途中,會碰到大大小小的困難或是挫折,請讓我們願意來親近你、呼求你的幫助。但是親愛的主,幫助我們不要只獲得這樣的幫助就轉身離開。請醫治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你不只是來幫助我們解決困難的救主耶穌,你是要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宰,要帶領我們一生的道路。今天有一些兄姐要受洗,我們為他們向你禱告,願他們的這個決定,不只是因為他們目前人生的困難得到你的幫助,而是他們這一生願意讓你來做他們的救主與生命的主宰,求主帶領他們,讓他們跟隨你成為門徒,並結出許多果實,歸榮耀與你。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四十四):新約禱告(四)(NT PRAYER.4)迦南婦女(Canaanite Woman)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四十四) 新約禱告(四)(NT PRAYER.4) 迦南婦女(Canaanite Woman)
時間:二0一一年八月七日
經文:馬太福音十五章21-28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今天經文要講的是一個女孩遭遇巨大困難,她的母親來到耶穌面前懇求,直到得著,但令人好奇的是父親不在身邊。我在恆春當醫生時,有天晚上從醫院回家,師母對我說:「我的三個孩子沒有爸爸」,我才突然驚醒。因為每兩天值班一次,所以孩子經常看不到爸爸,我是個缺席的父親。雖然很多作父親的都是很努力的工作、很辛苦的賺錢,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卻不在他們身邊,孩子們的印象中只有媽媽。在此沒有指責之意,只是在父親節的前一天講這篇道,是一個反省。怎樣能在孩子有困難時,爸爸會在旁邊與孩子一起面對,就像這位迦南婦女一樣,去找耶穌幫忙呢?
I.引言:Kyrie(Mr. Mister)
首先介紹一個搖滾樂團: MR. MISTER。主唱兼貝斯手的Richard Page與keyboard手的好友Steve George,他們從高中時代就很喜歡搖滾樂。在1982年春,他們與吉他手Steve Farris、鼓手Pat Mastelotto一同組成了搖滾樂團MR. MISTER。在剛出道的幾年,一直無法打響名號,直到1986年他們唱了一首宗教歌曲,連續兩週上了Billboard銷售排行榜第一名。這首歌叫做Kyrie,是希臘文的「主啊」,也是這位迦南婦女的禱告,我們一起來聽這首歌。
Kyrie Eleison, kyrie Eleison, kyrie主啊,施憐憫。主啊,施憐憫。主啊
The wind blows hard against this mountain side, across the sea into my soul強風吹襲山麓、越過汪洋直進我靈魂深處
It reaches into where I cannot hide, setting my feet upon the road它直入我心、我無處可藏,催促我足踏上路途
My heart is old, it holds my memories, my body burns a gemlike flame我心已老,只載滿回憶;我身燃燒,化作寶石般的火焰
Somewhere between the soul and soft machine, is where I find myself again在靈魂與身體的交界,是重新尋回自我之處
Kyrie Eleison, down the road that I must travel主啊、施憐憫,此旅途我必須涉足
Kyrie Eleison, through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主啊、施憐憫,穿越深夜的黑幕
Kyrie Eleison, where I'm going will you follow主啊、施憐憫,是否跟隨我前行之處
Kyrie Eleison, on a highway in the light主啊、施憐憫,走上光明的大路
When I was young I thought of growing old, of what my life would mean to me年輕時,我想過當年華老去時、生命究竟有何意義
Would I have followed down my chosen road, or only wished what I could be我是堅持了已選擇的道路,亦或只是懷抱各種空想
Kyrie Eleison, down the road that I must travel主啊、施憐憫,此旅途我必須涉足
Kyrie Eleison, through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主啊、施憐憫,穿越深夜的黑幕
Kyrie Eleison, where I'm going will you follow主啊、施憐憫,是否跟隨我前行之處
Kyrie Eleison, on a highway in the light主啊、施憐憫,走上光明的大路
II.故事的歷史背景(Historical Context)
Kyrie Eleison,就是今天經文中這位母親對耶穌禱告時一直重複的字。背景是在施洗約翰因為指責希律王迎娶兄弟的太太而被砍頭之後,這讓耶穌察覺了潛在危機,因為耶穌也同樣指責宗教領袖或是高位者的不是。於是耶穌決定先離開本地往迦南去,因此就遇到了這位外族婦女。
聖經中提過的希律王共有三位,分別是爸爸、哥哥與弟弟。首先是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 (73BC-4BC),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精明的統治者,巴勒斯坦區域大半歸他所管,他也做了不少建設。但他可能有妄想症,非常害怕別人會來搶他的位子,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殺了好幾個。這位希律就是屠殺嬰孩的那一位,「希律見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發怒,差人將伯利恆城裏並四境所有的男孩,照著他向博士仔細查問的時候,凡兩歲以裏的,都殺盡了。」(太2:16)
屠嬰事件後不久,大希律王就死了。他所統治的區域被切割成三塊,由他的三個兒子繼承管理。大兒子希律亞基老Herod Archelaus (23BC-18AD) ,是個比大希律王更殘暴的統治者,管轄撒瑪利亞、猶大、以東。本來約瑟帶著馬利亞和耶穌逃到埃及是為了躲開大希律王的殺嬰令,在聽說大希律王死後準備回鄉時,卻聽到繼位的希律亞基老比大希律王更壞,索性全家搬到加利利去。這也就是耶穌被稱為拿撒勒人的原因。「只因聽見亞基老接著他父親希律作了猶太王,就怕往那裡去,又在夢中被主指示,便往加利利境內去了。」(太2:22)
加利利的統治者是大希律王的二兒子,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 (20BC-39AD) ,管轄加利利和比利亞。他就是砍施洗約翰頭的那位希律,「希律聽見卻說:『是我所斬的約翰,他復活了。』」(可6:16)
大希律王的三兒子腓力Philip (4BC-34AD),統治北邊的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聖經只在路加福音中提到。「凱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本丟彼拉多作猶太巡撫,希律作加利利分封的王,他兄弟腓力作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地方分封的王。」(路3:1) 當時凱撒提庇留作羅馬皇帝,希律亞基老因為引發民怨而被凱撒廢位,派了一個羅馬人本丟彼拉多來作猶大巡撫。(這個彼拉多就是釘耶穌十字架的那一位)這節經文就提到這位腓力管轄的兩塊地。
耶穌因為聽到施洗約翰被希律安提帕斬首,就往特拉可尼去躲避可能的危險;但是在那裡又發生了一些事情,最後只好離開以色列境內往外邦去。這位迦南婦女就是耶穌在經過腓尼基時遇到的。
1.希律殺死施洗約翰
「於是打發人去,在監裏斬了約翰,把頭放在盤子裏,拿來給了女子;女子拿去給她母親。約翰的門徒來,把屍首領去埋葬了,就去告訴耶穌。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裏獨自退到野地裏去。眾人聽見,就從各城裏步行跟隨他。」(太14:10-13)這時耶穌離開希律安提帕的管區到腓力的領地去。
2.五餅二魚餵飽五千
耶穌在家鄉拿撒勒不受歡迎,就搬到了加利利海北邊的迦百農;在那裡傳道,卻因為來聽道和求醫病的人太多,連休息的地方都沒有,耶穌便帶著門途坐船往東,到同位於加利利海北岸的伯賽大。雖然距離不遠,但已經脫離希律安提帕的管區,也算解除了人身安全的隱憂。但這些追隨耶穌的猶太人仍不放棄,他們沿著海邊一直跟著耶穌來到伯賽大;因為時候不早了,附近也沒有能讓他們吃飯的地方,耶穌就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太14:20-21) 這些民眾因為耶穌行了神蹟,就想要逼他作猶太人的王,但這並非耶穌的使命,於是他又坐船回到加利利海西北邊的革尼撒勒。過程中間還發生耶穌在海上行走,彼得也想走看看,結果信心不夠落水的事件。
3.推羅西頓迦南婦女
於是耶穌又回到希律安提帕的管區,沒多久,就有法利賽人來找他麻煩,說他的學生吃飯前沒洗手。因此耶穌決定要走遠一點,離開以色列國境,往西北邊進入腓尼基,到了地中海東岸的推羅。在此遇到那位婦女,「耶穌離開那裏,退到泰爾、西頓的境內去。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太15:21-22) 耶穌在這裡藉機教導門徒信心的功課─堅持。
4.七餅與魚餵飽四千
之後耶穌帶著門徒往北到西頓,又走了一大段路,到了加利利海東南邊低加波利境內。雖然路途遙遠,仍有許多民眾跟隨著他。耶穌又行了神蹟,用七個餅和幾條魚餵飽四千人。「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裝滿了七個筐子。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共有四千。」(太15:37-38) 因為這時並不在以色列境內,所以很合理的肯定這群民眾多半是外邦人,也顯示出耶穌不是只愛猶太人而已,上帝的恩典是普世的。
5.到該撒利亞腓立比
耶穌離開低加波利,坐船往位在加利利海西岸的馬加丹,又碰上法利賽人來找碴。不過這次他們不是來吵架,而是想要耶穌行個神蹟給他們看,藉機找把柄。耶穌回答說:「只有約拿的神蹟可以給你們看」,暗示自己將要死並且三天後復活。之後再次渡海到伯賽大,接著又往北走到該撒利亞-腓立比。耶穌知道他的時間到了,他要把他的使命對學生講得更清楚,「耶穌到了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就問門徒說:『人說我,人子是誰?』 (太16:13) 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裏的一位。』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兒子。』」之後耶穌才對門徒明說自己將要上耶路撒冷受苦、受凌辱、被殺,並且復活,他雖是彌賽亞,但卻是要為人類犧牲的。說完後就從這個地方一路走回耶路撒冷、被釘十字架、三天後復活。
III.迦南婦女的禱告 (Canaanite Woman’s Prayer)
1.喊叫主啊可憐我
「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這位外邦的婦人用「大衛的子孫」(Son of David)來稱呼耶穌,表示她知道耶穌就是彌賽亞。這句「主啊,可憐我!」就是開頭介紹的那首歌Kyrie Elieson。
2.主耶穌一言不答
「耶穌卻一言不答。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但耶穌卻選擇不理會這婦人的呼喊,繼續往前走,這婦人肯定在後面繼續跟隨、繼續喊叫。
3.門徒求主打發她
喊到門徒受不了,覺得真是個麻煩啊!就向耶穌反應,請他做點什麼好讓她離開。
4.奉差救以色列羊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這句回答是對著門徒說的,使命沒有包含外邦人。但耶穌的這句話讓這迦南婦女找到機會。
5.拜他主啊幫助我
「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這婦人很可能是追上來擋在耶穌一行人前面,才能向他跪拜,接著又說:「主啊!幫助我!」Kyrie, Boesei。Boesei的意思就是幫助我。
6.不好兒女餅給狗
耶穌總算與這位婦人有了正面的互動,但他的回答有點過份,「他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拒絕就算了,幹嘛要罵人是狗呢?是種族歧視嗎?很多人想替耶穌抹白,但實在不必要,因為這句話完全反映當時猶太人與外邦人的關系,神的子民視外邦人如狗是很普遍的事情。耶穌也許想藉著這話讓婦人知難而退,或是惱羞成怒的離開,但反而因此給了她機會。希臘文中有兩個字都是指狗,一種是家裡養的寵物小狗puppy(希臘文是kuna,rion)、另一種是路上的野狗cur(希臘文是ku,wn)。這裡耶穌用的是小狗這個字,因此婦人感到還有希望。
7.主啊不錯給碎渣
婦人自知身份不如 神揀選的子民,但既然是家裡的小狗,總有機會享受主人家中一點剩餘的恩惠,因此她就這麼回答耶穌。「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耶穌三次拒絕她,但她不放棄,因為知道耶穌是有能力的,一定要得到耶穌的憐憫。
8.信心大給你成全
「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妳所要的,給妳成全了吧。』從那時候,她女兒就好了。」耶穌最後對這婦人的回答,就像我若對你們說:「你們禱告要像慈濟那些佛教徒打坐念經」一樣令人震撼。因為這婦女是外邦人,是猶太人不看在眼裡的,耶穌卻明白的稱讚她的信心。這在門徒的眼裡肯定是非常震撼的一件事。加上前面耶穌表現出的拒絕,都是給門徒的一種教導,因為這些門徒肯定沒辦法像這婦人一樣不屈不撓。這故事的結局讓我們知道耶穌不是不給她恩典,而是顯出她的信心,是門徒所沒有的,她知道耶穌有能力,因此只要能讓耶穌點頭,就一定會得到她所求的。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父母為子女代求
這個故事是一個媽媽為了受苦女兒的祈求。引申出來就是父母為子女代求。「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太15:22) 舊約中有個爸爸也為他兒子禱告,「瑪挪亞說:願你的話應驗!我們當怎樣待這孩子,他後來當怎樣呢?」(士13:12) 這個孩子就是參孫,在他母親懷孕時, 神的使者便對她說這孩子有特別的使命,要拯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之手;這是參孫的父親在孩子出世前為孩子做的禱告。不知道在座各位父母是孩子出生前就開始為小孩禱告,還是小孩慢慢長大開始出問題才為他禱告。也許過程中我們覺得可以透過管教和教導來指正他們,但是隨著他們漸漸長大,不能打、不能罵,甚至多說兩句就不回家,這時要如何幫助他們?我們總還是可以為他們禱告。我三個小孩都在美國,住在不同的州,各有自己的生活和需要面對的困難,身為父親的我真的沒辦法再為他們多做什麼,只能與太太三餐為他們禱告。
有時候好像我們禱告了很久,上帝都沒有回應,就像耶穌對這位迦南婦人一開始保持的沉默一般,也看不到什麼改變或轉機。在這種時候,希望這位迦南婦人能做為我們的鼓勵。無論狀況多麼困難,環境多麼惡劣,或是上帝一直保持沉默,只要我和孩子都還有呼吸,我仍然要為他們禱告。求 神幫助我們從這位迦南婦人身上學到這個「絕不放棄」的精神,無論問題多大、孩子多壞、或是已經禱告了多久都看不到效果,我們絕對不放棄。就像這位迦南婦女一樣,一直禱告祈求,直到耶穌對她說:妳的信心是大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就是Let Go and Let God。孩子長大了,父母最終都是要學會放手,但是身為基督徒還多一項,就是放手之後讓 神帶領。Let God就是為他禱告,祈禱他能被上帝帶領,走在正確的路上。
2.情詞迫切的直求
這個婦人一直跟隨著耶穌一行人情詞迫切地苦苦哀求,甚至門徒都開始嫌她煩。「耶穌卻一言不答。」(太15:23) 有兩個瞎眼的人也是這樣,一直喊叫求耶穌憐憫他們,大家想阻止他們,他們卻叫得更大聲。「眾人責備他們,不許他們作聲;他們卻越發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太20:31)當我們禱告的時候,周圍的環境或者人們,對我們禱告的反應未必是正面的。可能一些非信徒的朋友們看到我們禱告好像無效,就會勸說:唉呀!反正禱告也沒什麼用,不如快去找醫生、專家吧。但是這位迦南婦女並不理會周圍人的反對,還是堅持到底。英文有句話 Not take no for an answer ,就是不把「不」當作答案,非要達到目的不可。
3.使命之外的恩典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太15:24) 耶穌說自己的使命只是在以色列民族,但是婦人求的是耶穌使命之外的恩典。她要的只是從桌邊掉落的餅乾屑,這對她來說就足夠了。她相信耶穌有明確的使命必須達成,但她也相信 神有豐富的恩典,只要其中的一丁點對她也就足夠了
另一個故事,有一個管會堂的人的獨生女快要死了,他來求耶穌救他女兒。在路上耶穌被一個患血漏的女人摸了一下,能力就流出去而讓她得了醫治。耶穌把這女人找了出來,向她道平安。「耶穌對她說:女兒,妳的信救了妳;平平安安地去吧!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裏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不要勞動夫子。」(路8:48-49)耶穌本來是要去醫治這個管會堂人的女兒,患血漏的女人原本不在他的計畫中,但耶穌還是讓她得了醫治。而這一耽誤使管會堂的女兒死了,耶穌最後還是去使這女兒死裡復活。對於患血漏的女人,這就是使命之外的恩典,Grace beyond mission。我們禱告也是一樣,雖然 神有他的使命和旨意,我們可能沒有在其中,但在使命之外, 神仍有足夠的恩典是可以讓我們祈求的。
4.承認不配的謙卑
「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太15:27) 這位婦人很謙卑,清楚自己的地位,也表明自己所要的只是一點點剩餘的部份就好。在浪子回頭的故事最後,「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 知道「我所求的並不是我應得、或是配得的,而是 神的憐憫。」其實這就是上帝最喜歡我們有的態度。
有些人是這樣子禱告的: 神啊,我都有固定聚會、每次都有奉獻,還參與服事,你好歹聽我一次禱告吧?這是在跟 神邀功討賞,上帝不會喜歡這種態度。我們應該說,我們再怎麼做、再怎麼好,都還是不配,只能求上帝的慈悲與憐憫。
5.不屈不撓的堅持
「耶穌說:婦人,妳的信心是大的!照妳所要的,給妳成全了吧。」(太15:28) 最後因為婦人的堅持,耶穌照著她所求的成全了。耶穌也講過一個比喻,說某甲因為半夜朋友來家裡卻沒東西招待,便到朋友某乙的家裡拜託他幫忙。「那人在裏面回答說: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路11:7-8) 這個某乙的回答,恰巧和耶穌對迦南婦人的回應很像。一開始不回應,要他不要吵;接著說自己的使命是以色列人,外邦人沒門;最後說餅是給孩子吃的沒有狗的份,自家孩子吃飽、睡覺比較重要。但是因為某甲一直吵鬧哀求,最後這個某乙受不了還是起來給他食物把他打發走。
耶穌透過這樣的教導是希望我們學習,禱告不要輕言放棄。他不是故意不給我們,而是要我們學習對 神的信心和這種堅持的態度。
V.結論
迦百農百夫長與推羅迦南婦女(太8:5-13; 太15:21-28)
緊抓神的雅各與堅持跟的路得(創32:26-29; 得1:8-17)
被耶穌基督讚美過有信心的兩個榜樣都不是猶太人,一個是羅馬人迦百農的百夫長,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八章;另一個就是這位迦南婦女。只有這兩個人被耶穌當面稱讚說:你的信心是大的。我在想有時候,會不會這些拜偶像、傳統信仰的人們,他們比我們這些基督徒敬拜上帝的更虔誠?耶穌透過這兩個外邦人,來教導門徒信心的功課。
這個百夫長自知不配見耶穌的面,於是拜託猶太長老幫忙向耶穌傳話!。接著又說,不敢勞駕耶穌到他家去,只要耶穌說一句話,他的僕人就立刻會好。在迦南婦人的故事中,面對耶穌靜默不語(silence),婦人忍耐等候 神的時間。耶穌對她說她不在使命之內,是被排不計(shut out),她堅心仰望 神的憐憫。最後耶穌故意講了諷刺的話(sarcasm),她仍然謙卑領受 神的恩典。耶穌用各種方法表示拒絕,但她總是不放棄,因為她堅定知道耶穌有能力做到,只要能得到耶穌的慈悲就可以。
舊約中還有兩個很相似的人物,一個是緊抓不放的雅各(創32:24-29),一個是趕也趕不走、堅持跟隨的摩押女子路得(得1:8-17)。雅各緊抓著 神的使者要他祝福自己,使者先將他大腿扭傷,他不受挫;從夜裡跟他摔角直到黎明,天色發亮,他仍不認輸,最後 神的使者答應將他的名字更換成以色列,他還是不服,一定非要使者給他祝福不可。
路得婚後,先生、大伯與公公都死了,婆家就剩三個寡婦。路得的婆婆跟兩位媳婦說,希望她們蒙 神的恩典趁年輕趕快找對象再嫁,自己要一個人返鄉。路得說婆婆一個人回鄉太辛苦。婆婆又說,依照本族習俗,一定要婆婆再生兒子,媳婦才能嫁給他,可是婆婆已經老了,不可能再生;路得的嫂嫂聽了婆婆的話就走了,但是路得還是不肯走。婆婆第三次勸說,希望路得和嫂嫂一樣離開,不要被老人家拖累。路得回答,不管是生是死,反正我就是跟定婆婆妳了。路得跟這位迦南婦女認定主一樣,即使三次被婆婆勸離(願神恩待、我已老邁、隨嫂歸拜),她還是緊抓著不放。
透過這樣的教導,耶穌希望我們學習對 神的信心及對信仰堅持的態度。當我們人生遇到逆境,自己也禱告了許久,似乎上帝沉默,一直沒有回應,我們是否可以禱告:「主啊!我不求什麼,只求你憐憫,我要你的慈悲。」
禱告
「親愛的主,不管我們人生處在什麼樣的景況,讓我們持守對你堅定的信心,知道你是施恩的主,願意來到你面前求你憐憫!禱告感謝,奉靠我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聖經中的「團契」
講道內容
聖經中的「團契」
時間:二0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
經文:使徒行傳二章42節 ; 利未記七章11-14節
主講:何淑珍牧師
講道影片 :
Ⅰ.「κοινωνία」-聖經新舊版本詞譯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團契」,不是傳統中的名詞:青少契、松年團契、夫婦團契等等。聖經原文為「κοινωνία」,但翻閱和合本,你一定看不到「團契」二字,因為這二字是在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當中才開始使用。以下為兩版本在翻譯上的差異例子:
1.使徒行傳二章42節
使徒行傳在和合本中,將「κοινωνία」翻成交接,「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則為「他們專心像使徒們領教,參加團契生活,分享愛筵,一起禱告」(徒2:42)。為什麼在和合本中的「κοινωνία」不使用團契二字?為什麼要翻譯成交接?事實上,和合本是在1919年翻譯完成,當時,團契二字並不存在,直到1930年才開始流行使用這名詞,所以當初和合本在翻譯「κοινωνία」時是很不容易,因為沒有適當的詞彙可以使用,有時候翻譯成交接,有時候翻譯成分享,直到1997年才在現中修訂版將「κοινωνία」翻譯成團契。
2.腓立比書二章1節
和合本在腓立比書當中,將「κοινωνία」翻成交通,「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腓2:1);而在現中修訂版則將之翻為「…你們和聖靈有沒有團契」(腓2:1)。
3.哥林多前書一章9節
在哥林多前書第一章,和合本將「κοινωνία」翻成得分,「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林前1:9),意即「分享」;在現中修訂版則翻為「使你們跟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有了團契」(林前1:9)。
4.哥林多後書十三章13節
在哥林多後書中,和合本說:「眾聖徒都問你們安」(林後13:13),在現中修訂版則使用團契一詞:「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上帝的慈愛、聖靈的團契,與你們每一位同在」(林後13:13)。
5.腓利門書一章6節
腓利門書中,由於和合本找不到合適用詞,所以如此翻譯:「願你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人知道你們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做的」(門1:6);到了現中修訂版則為:「我求上帝使我們能夠藉著在同一信仰裡的團契,更深刻地體會到與基督連結而有的一切好處」(門1:6)。
6.約翰壹書一章3節
約翰壹書將「κοινωνία」翻成相交,乃彼此交往之意:「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1:3);在現中修訂版:「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也傳給你們,好使你們能夠跟我們共享團契;這團契就是我們跟天父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約壹1:3)。
7.約翰壹書一章6-7節
最後,在約翰壹書中和合本翻成相交:「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裏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 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1:6-7);現中修訂版則是:「那麼,如果我們說我們跟他有團契,卻仍然生活在黑暗中,我們就是撒謊,行為不合真理。但是,如果我們生活在光明中,正如上帝在光明中,我們就彼此有團契,而他的兒子耶穌的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1:6-7)。
Ⅱ、團契的意思
希臘文「κοινωνία」vs.英文「fellowship」
「κοινωνία」在英文中稱之為「fellowship」,意思就是相交、相互交往、分享、建立關係、相通、交通。
「κοινωνία」有兩個主要意思:
1.上帝與人之間有親密關係
第一,上帝要與人有親密的關係。我將用利未記中的「平安祭」來解釋。利未記主要在談獻祭,五祭七節,雖然看似枯燥無味,背後其實是在描繪人與上帝的關係,從中可以看到以色列人如何向上帝表達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帝說:「我要做你們的上帝,你們要做我的子民;我要做你們的父,你們要做我的兒女」,像這種親密的關係,以色列人用祭和節慶,來與上帝互動,也就是在獻祭的時候,最能表達他們與上帝的親密關係。平安祭最特別的地方在於,獻祭的時候除了牲畜與無酵的餅之外(我們都知道以色列人獻祭只用無酵餅),還要獻上一些有酵的餅,從那當中各取一份特別的禮物獻給上帝,「以下是有關向上主獻平安祭的條例。若有人為感謝上主獻平安祭,除了祭牲外,還要獻上無酵的餅:細麵粉調和著橄欖油做的厚餅、抹橄欖油的薄餅,以及細麵粉調和著橄欖油的餅。除了這些以外,他還要獻上一些有酵的餅。他要從這些餅當中各拿一份作特別的禮物獻給上主。這禮物要給那把平安祭的血灑在祭壇邊的祭司」(利7:11-14,現中修)。在平安祭中要加上有酵的餅?因為平安祭(peace offering),NIV將之翻譯為「fellowship offering」(團契祭),是一個紀念人與上帝的關係的祭,上帝喜歡與人有互動、交誼;平安祭的特別在於:「酵」在以色列人來看代表不潔、虛假、罪,所以他們獻祭的時候都用無酵餅,他們不能帶著不聖潔的祭物到聖潔的上帝面前,但平安祭居然讓人可以帶著有酵的、虛假的、罪的祭到上帝面前,這是上帝給人很特別的恩典,讓我們可以帶著我們的不好來到上帝的面前。此外,祭肉有分成三個部分,最好的脂油獻給上帝,腿與胸的肉獻給祭司,但無論誰都可以吃平安祭。我們知道,每年大祭典的時候,大祭司若不潔,在進入至聖所獻祭後,會被擊打,無人能夠進入幕中救他,只能用繩子將他拉出來,所以上帝的聖潔,並非我們這不潔之人可以隨便與之碰面的。因此獻莿的規定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祭肉,但唯獨平安祭是所有人都可以吃的。所以我們在這邊看到上帝的心意,祂要我們與祂分享,和祂有團契的分享,跟祂有相交,有親密的關係。
2.基督徒之間有親密關係
「κοινωνία」第二個意思是,基督徒之間要有親密的關係。在使徒行傳第二章36-42節中,描述彼得與門徒於五旬節當天聚集的時候,聖靈充滿他們,彼得講道,當時他下了一個結論:「所以,以色列全體同胞啊,你們要確實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2:36,現中修),之後就有三千人信主,「許多人領受了他的信息,並接受洗禮;那一天信徒約增加了三千人」(徒2:41),並且其後「他們專心向使徒們領教,參加團契生活,分享愛筵,一起禱告」(徒2:42)。這描繪了基督徒與基督徒之間的親密關係,也就是希臘文「κοινωνία」的意思。也就是說,「κοινωνία」是個動詞,不是名詞,是交陪、相互交通、分享,互相要有發生親密關係的,不論你對上帝或對人,都要在生活上有實際的落實行動,要建立基督徒之間彼此親密的關係。
III.「團契」中的上帝
上帝也在我們的團契當中:
1.「團契」在五祭中
我要用聖經中的五祭來看。我們知道利未記專講「祭」,更重要的是,舊約以「祭」來說明以色列人與上帝的親密關係:譬如「燔祭」,他們燃燒整個祭物,代表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獻給上帝;「素祭」代表感謝,獻上自己的財物,因為除了生命之外,人所有的就是其財物,人的財物要獻給上帝;「平安祭」代表上帝與人共享,表示上帝、人與鄰舍之間的親密關係;「贖罪祭」與「贖愆祭」則是處理罪的問題,所以當祭司吃這些祭物後,若平安無事,就表示上帝接受人的悔改,當上帝接納人的悔改,人就可以獻上「平安祭」,可以與上帝有一個「團契的關係」。
2.「團契」在聖靈中
在聖經中,保羅曾經問過:「究竟你們在基督裏的生命有沒有使你們堅強起來?他的愛有沒有鼓勵了你們?你們和聖靈有沒有團契?你們彼此間有沒有親愛同情的心?」(腓2:1,現中修)所以保羅在這邊問他們與聖靈有沒有「團契」?若身為一位基督徒,與聖靈有團契,就會有「共同的目標,同樣的愛心,相同的情感,和一致的想法」,並且「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貪圖虛名,要彼此謙讓…,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2-5,現中修),這是保羅告訴腓立比教會,你們若是在「κοινωνία」當中,在聖靈當中,你會具備這些美德。
3.「團契」在基督裡
保羅又在哥林多前書提到,基督徒若有團契生活,與上帝有相交的時候,會「…在基督裏樣樣富足,具備充分的知識和口才。有關基督的見證已經堅立在你們當中,以致你們在等待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沒有缺少任何一樣恩賜。主必定始終幫助你們,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日子無可指責。上帝是信實的;他呼召你們,使你們跟他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有了團契」(林前1:5-9,現中修),上帝呼召我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與耶穌基督有「κοινωνία」(團契)的生活。
4.「團契」在生命裡
接著,基督徒與基督徒有團契生活,是因為永恆的生命在基督裡,是因為我們有了永恆的生命,也就是約翰於約翰壹書所說:「我們寫這封信向你們陳述那從起初就存在的生命之道。這生命之道,我們聽見了,親眼看見了;是的,我們已經看見,而且親手摸過。這生命出現的時候,我們見到了;因此,我們向你們見證,並傳揚那原來與天父同在、而且已經向我們顯現了的永恆生命。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也傳給你們,好使你們能跟我們共享團契;這團契就是我們跟天父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約壹1:1-3,現中修)所以約翰是跟耶穌有交集的,他聽過、看過、摸過耶穌,跟耶穌生活過,所以他告訴我們,他可以見證上帝這位永恆的生命要跟我們有共享的團契。因此,保羅或是約翰都告訴我們,我們要跟我們的耶穌基督、我們的聖靈,在生命中共享共有。今天若我們與這樣永恆的生命團契,約翰告訴我們說,我們要行在光明中。
5.「團契」在光明中
因為上帝是光,我們若與聖靈、與耶穌基督團契,我們理應行在光明中,「現在我們要把從上帝的兒子所聽到的信息傳給你們:上帝是光,他完全沒有黑暗。那麼,如果我們說我們跟他有團契,卻仍然生活在黑暗中,我們就是撒謊,行為不合真理。但是,如果我們生活在光明中,正如上帝在光明中,我們就彼此有團契,而他的兒子耶穌的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1:5-7,現中修)人若與上帝團契,卻沒有行在光明中,那麼,人是在說謊。因此,基督徒若自稱為基督徒,其行為卻是在黑暗中,約翰說,那便是謊言一個,因為你若是與上帝、與聖靈有團契的生活,你必定行在光明中,因為在上帝之中沒有黑暗。所以約翰說,因為上帝是光,所以我們要跟祂在祂的光中一起團契,一起有「κοινωνία」的相交。
Ⅳ.基督徒在團契的新生活
我要用幾段聖經節來分享,在我們跟基督、跟聖靈團契之後,我們的生命會如何活出新的「團契」,注意,這裡所講的團契非名詞的團契。
1.分享中彼此付出
第一,我們要彼此分享、付出。哥林多後書:「他也要使你們富足,隨時有慷慨施捨的能力,使許多人因為從我們手上接受你們的禮物而感謝上帝。」(林後9:11,現中修)透過分享、付出,會有更多人因而認識並感謝上帝。所以,透過我們跟燉象、我們跟耶穌基督、我們跟聖靈的生活,來實踐「團契(κοινωνία)」,我們要去做、要去分享。
2.爭吵中彼此忍耐
第二,「主的僕人不可爭吵;他應該和氣待人,殷勤善導,處處忍耐」(提後2:24,現中修)。爭吵中,只要一方先不講話,怒火就會被平息一半。我的父親脾氣不好又固執,我的母親清楚明瞭這點,所以只要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她就會選擇安靜,因此孩子們在家中,很少聽見父母親吵架,或是兄弟姊妹吵架,因為母親給我們下了一道命令,就是爭吵的時候,先冷靜下來,選擇安靜。所以,人與人相處,很奇妙地,安靜、忍耐能緩和很多的爭吵。
3.重擔中彼此擔當
第三,重擔中彼此擔當,「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加6:2,現中修)。有一首歌說「分擔的重擔格外的輕,分享的快樂加倍的多」,我若背著一百公斤的重擔,若有其餘九位弟兄姊妹,一人分擔十公斤,則我就只要背十公斤,同理可證,你背了多少重擔,我們團契起來,把它分擔掉,你就會覺得你的重擔是輕省的。
4.需要中彼此幫補
第四,在需要中彼此幫補,「要讓貧窮的弟兄分享你所有的;要接待異鄉人」(羅12:13,現中修)。最近教會有一個非常貼切的例子,我們的志偉兄,他在週四早上蒙主恩召,他是個異鄉人,十幾歲時從香港到台灣,年輕時是個非常浪蕩的孩子,被母親帶來台灣之後,母親獨自回香港,他則一人留在台灣,像是被遺棄一樣,他的一生,你在今天蔡牧師寫的牧函中會看到,他要受洗的時候,寫了一篇很感人的見證,當我們教會在台大舉辦愛心晚會的時候,他在那裡接受我們弟兄姊妹的關心,他開始到教會來,直到他無法到來。儘管他一生放浪,做過很多錯事,但最後還是選擇相信上帝,回到教會。他不僅是位異鄉人,也是低收入戶,窮到除了政府給他的錢以外,他是沒有任何的收入。儘管他貧窮潦倒,我們的弟兄姊妹仍然不辭勞苦地、持續地關心他,直到他臨終。所以我們看到教會的團契「κοινωνία」,並不是在講哪個「團契(名詞)」,像志偉本身也沒有參加任何團契或小組,但是我們弟兄姊妹將他看成自己人,把他當成弟兄姊妹來關心,這便實踐了「κοινωνία」的精神。有一次我跟師母偕同長老們去關心他,有一位弟兄讓我很感動,志偉的房間不過三張椅子合起來那麼大而已,一張床佔了絕大多數的空間,他有病在身無法下床,所以他的食物就放在床邊的椅子上,地上皆是垃圾,那位弟兄就去找了一個抹布,提水,跪下替他擦地板,整理房間,這就是耶穌在聖經裡告訴我們「κοινωνία」的團契生活,他把他看做「我的弟兄」、「我的家人」來幫助。
5.軟弱中彼此扶持
再來是在軟弱中彼此扶持。每個人都曾經軟弱、失志,但是聖經告訴我們:「弟兄姊妹們,我們勸你們,…鼓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耐心待每一個人」(帖前5:14,現中修),意即,人人都有軟弱的時候,而我們要給他時間,讓他成長,讓他恢復。在軟弱中彼此扶持時,我們就能活出聖經中所講的團契生活。
6.控告中彼此和解
第六,聖經說:「假如有人要控告你,把你拉上法庭,你該趁著還沒有到法庭之前跟他和解。」(太5:25,現中修)我想這是上帝的旨意,主耶穌作為榜樣地先來跟我們和解,先為了我們的罪來跟上帝和解,也因此,我們也要如此行,跟弟兄姊妹和解。
7.患難中彼此安慰
第七,患難中要彼此安慰。我們教會的蘆葦小組,因彼此有著類似的苦難,所以彼此珍惜、彼此關心、彼此扶持。患難中會讓我們產生彼此之間的團契生活:「在我們的各種患難中,他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夠用他所賜給我們的安慰去安慰遭遇各種患難的人。正像我們跟基督同受許多苦難,我們也藉著基督得到許多安慰。如果我們遭遇苦難,那是為要使你們得到安慰,得到拯救;如果我們得了安慰,你們也同樣得到安慰,並且得到力量來忍受我們所遭受的苦難。我們對你們的信心從不動搖;我們知道,你們分擔了我們的苦難,也要分享我們所得到的安慰。」(林後1:4-7,現中修)
8.灰心中彼此鼓勵
灰心當中我們可以彼此鼓勵,「…那位鼓勵灰心喪志的人的上帝藉著提多來鼓勵我們」(林後7:6,現中修),保羅有一個提多,在他灰心喪志時來鼓勵他,你有一個提多可以來鼓勵你嗎?人生當中,在你的「κοινωνία」當中,有沒有一個提多可以鼓勵安慰你?換個角度講,我們是否也能成為提多,去鼓勵其他人?
9.生活中彼此見證
第九,在生活中要彼此見證,「既然我們有這麼多見證人,像雲彩一樣圍繞著我們,就應該排除一切的障礙和跟我們糾纏不休的罪,堅忍地奔跑我們前面的路程。」(希12:1,現中修)我在前兩三週到高雄參加一個告別式,為了一位我相當敬重的長老。在儀式中,我坐在二樓,環顧四周,看見約有十位與我差不多同期的牧師,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牧師參加這場告別式呢?為什麼這麼多人來見證懷念這位弟兄呢?因為他是一位非常關愛人的一個長老。我認識他的時候,我還是個神學生,我去到他的教會時,他愛我的程度,不亞於他對他的牧師。通常我們對待神學生的態度,敬重程度並不如我們對待牧師,但是這位長老,他愛這些神學生的程度,猶如他的名言:「你們都是上帝的僕人。你們都是牧師蛋,如果好好照顧、愛你們,將來你們就會成為一位好牧師。」所以他對於大家使喚來去的神學生,都非常地照顧。難怪那天會出現那麼多他以前所照顧的「牧師蛋」。這位長老讓我們看到他的見證、他的生活態度,試想,他對於神學生都如此照顧,更遑論對他的牧師以及弟兄姊妹。他不是很有錢的人,他只是一位公務人員而已,他卻能夠愛弟兄姊妹,愛他所謂的「牧師蛋」,所以從這邊可以看到,一個人去見證這種「κοινωνία(團契)」的內涵,並不是因為有錢、有能,才有辦法見證上帝這種「κοινωνία」的內涵。
10.BB團契彼此相交
最後就是我們的BB系統,這也是團契κοινωνία,關懷部希望我們這樣的一個動作(刷卡報到),能夠讓每一個弟兄姊妹都能夠得到關心,不被遺忘,因為只要你有報到,關懷部就可以知道你的出缺席狀況(當然這當中可能有很多會漏掉的,這就是我們會再努力的)。我們教會現在努力建立的這套系統,就是希望能夠達到彼此相愛的目的,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教會沒有忘記,教會記得你,如同約翰福音記載:「耶穌說: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約13:34-35,現中修),這是主耶穌給我們的命令。
V、結論
凡是與上帝有親密關係的人,就是在「κοινωνία」中;凡是基督徒之間有親密關係的人,就是在「κοινωνία」當中。所以「κοινωνία(團契)」,是上帝的命令,而非一項選擇。什麼是選擇?社團就是一種選擇,你可以決定是否參加,你是自由的,當你到一個社團時,你也有自由去選擇朋友,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主耶穌基督來跟我們團契,上帝用五個祭來跟人有團契生活,我們當然也應如此,在新約,我們跟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跟我們的聖靈一樣,要有「κοινωνία」的團契生活,這是命令,並非自由選擇,只要人自稱是基督徒,卻不行在光明中,不選擇過這樣的生活,那麼你只是在說謊。馬丁路德對於親密關係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親密關係就好像五榖碾碎,你已經融在其中,沒有你自己了,已經被粉碎了」,團契關係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在一個團契裡面時,當你自稱是基督徒,卻不願意粉碎,不願意在其中,約翰說,你在說謊,因為這是命令,這樣的生活不是選擇。我們很感謝,上帝雖然如此命令我們,但也知道人會軟弱,祂知道我們有做不到的時候,所以,今天的第二個結論,要用成人團契所唱的詩歌中的經節來作結,上帝說,渴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會給他永恆的活水,「上主說:聽啊,我的僕人以色列;聽啊,我的選民,雅各的子孫。我是創造你的上主,從你出生,我就幫助你。不要怕,你是我的僕人;你是我所鍾愛的選民。我要降甘霖給乾渴的土地,要使沙漠湧流清泉。我要賜力量給你的兒女,要賜福給你的子孫。」(賽44:1-3,現中修)所以,當我們實在無法與人團契時,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會賜我們力量,賜我們永恆的活水,我們不用害怕做不到,「我的子民哪,不要驚慌害怕!我不是早已把古今的事都預言了嗎?你們就是我的證人」(賽44:8,現中修),上帝要讓那口渴的來到祂面前,賜與他們永恆的活水,喝了之後不再口渴,讓人得到這清泉後,可以有源源不絕的力量去關心人,建立與上帝親密的關係,活出「團契κοινωνία」的生命。
禱告
主,我們來到祢面前感謝祢,因為有祢成為我們至好的朋友,帶領我們走過軟弱驚惶時,有祢與我們同在;主,我們感謝,因為有祢走在前面,只要我們跟隨祢的腳步,我們就能勇敢跟隨祢而行。主祢帶領我們,保守我們,成為我們最好的朋友,祢要幫助我們在祢所命令的「團契」當中,來分享、關懷,活出這樣的生命。主,我們感謝祢賜給我們這樣的恩典,儘管我們有時是不潔的,祢仍接納我們,感謝祢如此大的恩典,我們獻上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聖經中的「團契」
時間:二0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
經文:使徒行傳二章42節 ; 利未記七章11-14節
主講:何淑珍牧師
講道影片 :
Ⅰ.「κοινωνία」-聖經新舊版本詞譯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團契」,不是傳統中的名詞:青少契、松年團契、夫婦團契等等。聖經原文為「κοινωνία」,但翻閱和合本,你一定看不到「團契」二字,因為這二字是在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當中才開始使用。以下為兩版本在翻譯上的差異例子:
1.使徒行傳二章42節
使徒行傳在和合本中,將「κοινωνία」翻成交接,「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則為「他們專心像使徒們領教,參加團契生活,分享愛筵,一起禱告」(徒2:42)。為什麼在和合本中的「κοινωνία」不使用團契二字?為什麼要翻譯成交接?事實上,和合本是在1919年翻譯完成,當時,團契二字並不存在,直到1930年才開始流行使用這名詞,所以當初和合本在翻譯「κοινωνία」時是很不容易,因為沒有適當的詞彙可以使用,有時候翻譯成交接,有時候翻譯成分享,直到1997年才在現中修訂版將「κοινωνία」翻譯成團契。
2.腓立比書二章1節
和合本在腓立比書當中,將「κοινωνία」翻成交通,「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腓2:1);而在現中修訂版則將之翻為「…你們和聖靈有沒有團契」(腓2:1)。
3.哥林多前書一章9節
在哥林多前書第一章,和合本將「κοινωνία」翻成得分,「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林前1:9),意即「分享」;在現中修訂版則翻為「使你們跟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有了團契」(林前1:9)。
4.哥林多後書十三章13節
在哥林多後書中,和合本說:「眾聖徒都問你們安」(林後13:13),在現中修訂版則使用團契一詞:「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上帝的慈愛、聖靈的團契,與你們每一位同在」(林後13:13)。
5.腓利門書一章6節
腓利門書中,由於和合本找不到合適用詞,所以如此翻譯:「願你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人知道你們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做的」(門1:6);到了現中修訂版則為:「我求上帝使我們能夠藉著在同一信仰裡的團契,更深刻地體會到與基督連結而有的一切好處」(門1:6)。
6.約翰壹書一章3節
約翰壹書將「κοινωνία」翻成相交,乃彼此交往之意:「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1:3);在現中修訂版:「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也傳給你們,好使你們能夠跟我們共享團契;這團契就是我們跟天父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約壹1:3)。
7.約翰壹書一章6-7節
最後,在約翰壹書中和合本翻成相交:「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裏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 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1:6-7);現中修訂版則是:「那麼,如果我們說我們跟他有團契,卻仍然生活在黑暗中,我們就是撒謊,行為不合真理。但是,如果我們生活在光明中,正如上帝在光明中,我們就彼此有團契,而他的兒子耶穌的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1:6-7)。
Ⅱ、團契的意思
希臘文「κοινωνία」vs.英文「fellowship」
「κοινωνία」在英文中稱之為「fellowship」,意思就是相交、相互交往、分享、建立關係、相通、交通。
「κοινωνία」有兩個主要意思:
1.上帝與人之間有親密關係
第一,上帝要與人有親密的關係。我將用利未記中的「平安祭」來解釋。利未記主要在談獻祭,五祭七節,雖然看似枯燥無味,背後其實是在描繪人與上帝的關係,從中可以看到以色列人如何向上帝表達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帝說:「我要做你們的上帝,你們要做我的子民;我要做你們的父,你們要做我的兒女」,像這種親密的關係,以色列人用祭和節慶,來與上帝互動,也就是在獻祭的時候,最能表達他們與上帝的親密關係。平安祭最特別的地方在於,獻祭的時候除了牲畜與無酵的餅之外(我們都知道以色列人獻祭只用無酵餅),還要獻上一些有酵的餅,從那當中各取一份特別的禮物獻給上帝,「以下是有關向上主獻平安祭的條例。若有人為感謝上主獻平安祭,除了祭牲外,還要獻上無酵的餅:細麵粉調和著橄欖油做的厚餅、抹橄欖油的薄餅,以及細麵粉調和著橄欖油的餅。除了這些以外,他還要獻上一些有酵的餅。他要從這些餅當中各拿一份作特別的禮物獻給上主。這禮物要給那把平安祭的血灑在祭壇邊的祭司」(利7:11-14,現中修)。在平安祭中要加上有酵的餅?因為平安祭(peace offering),NIV將之翻譯為「fellowship offering」(團契祭),是一個紀念人與上帝的關係的祭,上帝喜歡與人有互動、交誼;平安祭的特別在於:「酵」在以色列人來看代表不潔、虛假、罪,所以他們獻祭的時候都用無酵餅,他們不能帶著不聖潔的祭物到聖潔的上帝面前,但平安祭居然讓人可以帶著有酵的、虛假的、罪的祭到上帝面前,這是上帝給人很特別的恩典,讓我們可以帶著我們的不好來到上帝的面前。此外,祭肉有分成三個部分,最好的脂油獻給上帝,腿與胸的肉獻給祭司,但無論誰都可以吃平安祭。我們知道,每年大祭典的時候,大祭司若不潔,在進入至聖所獻祭後,會被擊打,無人能夠進入幕中救他,只能用繩子將他拉出來,所以上帝的聖潔,並非我們這不潔之人可以隨便與之碰面的。因此獻莿的規定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祭肉,但唯獨平安祭是所有人都可以吃的。所以我們在這邊看到上帝的心意,祂要我們與祂分享,和祂有團契的分享,跟祂有相交,有親密的關係。
2.基督徒之間有親密關係
「κοινωνία」第二個意思是,基督徒之間要有親密的關係。在使徒行傳第二章36-42節中,描述彼得與門徒於五旬節當天聚集的時候,聖靈充滿他們,彼得講道,當時他下了一個結論:「所以,以色列全體同胞啊,你們要確實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2:36,現中修),之後就有三千人信主,「許多人領受了他的信息,並接受洗禮;那一天信徒約增加了三千人」(徒2:41),並且其後「他們專心向使徒們領教,參加團契生活,分享愛筵,一起禱告」(徒2:42)。這描繪了基督徒與基督徒之間的親密關係,也就是希臘文「κοινωνία」的意思。也就是說,「κοινωνία」是個動詞,不是名詞,是交陪、相互交通、分享,互相要有發生親密關係的,不論你對上帝或對人,都要在生活上有實際的落實行動,要建立基督徒之間彼此親密的關係。
III.「團契」中的上帝
上帝也在我們的團契當中:
1.「團契」在五祭中
我要用聖經中的五祭來看。我們知道利未記專講「祭」,更重要的是,舊約以「祭」來說明以色列人與上帝的親密關係:譬如「燔祭」,他們燃燒整個祭物,代表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獻給上帝;「素祭」代表感謝,獻上自己的財物,因為除了生命之外,人所有的就是其財物,人的財物要獻給上帝;「平安祭」代表上帝與人共享,表示上帝、人與鄰舍之間的親密關係;「贖罪祭」與「贖愆祭」則是處理罪的問題,所以當祭司吃這些祭物後,若平安無事,就表示上帝接受人的悔改,當上帝接納人的悔改,人就可以獻上「平安祭」,可以與上帝有一個「團契的關係」。
2.「團契」在聖靈中
在聖經中,保羅曾經問過:「究竟你們在基督裏的生命有沒有使你們堅強起來?他的愛有沒有鼓勵了你們?你們和聖靈有沒有團契?你們彼此間有沒有親愛同情的心?」(腓2:1,現中修)所以保羅在這邊問他們與聖靈有沒有「團契」?若身為一位基督徒,與聖靈有團契,就會有「共同的目標,同樣的愛心,相同的情感,和一致的想法」,並且「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貪圖虛名,要彼此謙讓…,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2-5,現中修),這是保羅告訴腓立比教會,你們若是在「κοινωνία」當中,在聖靈當中,你會具備這些美德。
3.「團契」在基督裡
保羅又在哥林多前書提到,基督徒若有團契生活,與上帝有相交的時候,會「…在基督裏樣樣富足,具備充分的知識和口才。有關基督的見證已經堅立在你們當中,以致你們在等待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沒有缺少任何一樣恩賜。主必定始終幫助你們,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日子無可指責。上帝是信實的;他呼召你們,使你們跟他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有了團契」(林前1:5-9,現中修),上帝呼召我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與耶穌基督有「κοινωνία」(團契)的生活。
4.「團契」在生命裡
接著,基督徒與基督徒有團契生活,是因為永恆的生命在基督裡,是因為我們有了永恆的生命,也就是約翰於約翰壹書所說:「我們寫這封信向你們陳述那從起初就存在的生命之道。這生命之道,我們聽見了,親眼看見了;是的,我們已經看見,而且親手摸過。這生命出現的時候,我們見到了;因此,我們向你們見證,並傳揚那原來與天父同在、而且已經向我們顯現了的永恆生命。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也傳給你們,好使你們能跟我們共享團契;這團契就是我們跟天父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約壹1:1-3,現中修)所以約翰是跟耶穌有交集的,他聽過、看過、摸過耶穌,跟耶穌生活過,所以他告訴我們,他可以見證上帝這位永恆的生命要跟我們有共享的團契。因此,保羅或是約翰都告訴我們,我們要跟我們的耶穌基督、我們的聖靈,在生命中共享共有。今天若我們與這樣永恆的生命團契,約翰告訴我們說,我們要行在光明中。
5.「團契」在光明中
因為上帝是光,我們若與聖靈、與耶穌基督團契,我們理應行在光明中,「現在我們要把從上帝的兒子所聽到的信息傳給你們:上帝是光,他完全沒有黑暗。那麼,如果我們說我們跟他有團契,卻仍然生活在黑暗中,我們就是撒謊,行為不合真理。但是,如果我們生活在光明中,正如上帝在光明中,我們就彼此有團契,而他的兒子耶穌的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1:5-7,現中修)人若與上帝團契,卻沒有行在光明中,那麼,人是在說謊。因此,基督徒若自稱為基督徒,其行為卻是在黑暗中,約翰說,那便是謊言一個,因為你若是與上帝、與聖靈有團契的生活,你必定行在光明中,因為在上帝之中沒有黑暗。所以約翰說,因為上帝是光,所以我們要跟祂在祂的光中一起團契,一起有「κοινωνία」的相交。
Ⅳ.基督徒在團契的新生活
我要用幾段聖經節來分享,在我們跟基督、跟聖靈團契之後,我們的生命會如何活出新的「團契」,注意,這裡所講的團契非名詞的團契。
1.分享中彼此付出
第一,我們要彼此分享、付出。哥林多後書:「他也要使你們富足,隨時有慷慨施捨的能力,使許多人因為從我們手上接受你們的禮物而感謝上帝。」(林後9:11,現中修)透過分享、付出,會有更多人因而認識並感謝上帝。所以,透過我們跟燉象、我們跟耶穌基督、我們跟聖靈的生活,來實踐「團契(κοινωνία)」,我們要去做、要去分享。
2.爭吵中彼此忍耐
第二,「主的僕人不可爭吵;他應該和氣待人,殷勤善導,處處忍耐」(提後2:24,現中修)。爭吵中,只要一方先不講話,怒火就會被平息一半。我的父親脾氣不好又固執,我的母親清楚明瞭這點,所以只要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她就會選擇安靜,因此孩子們在家中,很少聽見父母親吵架,或是兄弟姊妹吵架,因為母親給我們下了一道命令,就是爭吵的時候,先冷靜下來,選擇安靜。所以,人與人相處,很奇妙地,安靜、忍耐能緩和很多的爭吵。
3.重擔中彼此擔當
第三,重擔中彼此擔當,「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加6:2,現中修)。有一首歌說「分擔的重擔格外的輕,分享的快樂加倍的多」,我若背著一百公斤的重擔,若有其餘九位弟兄姊妹,一人分擔十公斤,則我就只要背十公斤,同理可證,你背了多少重擔,我們團契起來,把它分擔掉,你就會覺得你的重擔是輕省的。
4.需要中彼此幫補
第四,在需要中彼此幫補,「要讓貧窮的弟兄分享你所有的;要接待異鄉人」(羅12:13,現中修)。最近教會有一個非常貼切的例子,我們的志偉兄,他在週四早上蒙主恩召,他是個異鄉人,十幾歲時從香港到台灣,年輕時是個非常浪蕩的孩子,被母親帶來台灣之後,母親獨自回香港,他則一人留在台灣,像是被遺棄一樣,他的一生,你在今天蔡牧師寫的牧函中會看到,他要受洗的時候,寫了一篇很感人的見證,當我們教會在台大舉辦愛心晚會的時候,他在那裡接受我們弟兄姊妹的關心,他開始到教會來,直到他無法到來。儘管他一生放浪,做過很多錯事,但最後還是選擇相信上帝,回到教會。他不僅是位異鄉人,也是低收入戶,窮到除了政府給他的錢以外,他是沒有任何的收入。儘管他貧窮潦倒,我們的弟兄姊妹仍然不辭勞苦地、持續地關心他,直到他臨終。所以我們看到教會的團契「κοινωνία」,並不是在講哪個「團契(名詞)」,像志偉本身也沒有參加任何團契或小組,但是我們弟兄姊妹將他看成自己人,把他當成弟兄姊妹來關心,這便實踐了「κοινωνία」的精神。有一次我跟師母偕同長老們去關心他,有一位弟兄讓我很感動,志偉的房間不過三張椅子合起來那麼大而已,一張床佔了絕大多數的空間,他有病在身無法下床,所以他的食物就放在床邊的椅子上,地上皆是垃圾,那位弟兄就去找了一個抹布,提水,跪下替他擦地板,整理房間,這就是耶穌在聖經裡告訴我們「κοινωνία」的團契生活,他把他看做「我的弟兄」、「我的家人」來幫助。
5.軟弱中彼此扶持
再來是在軟弱中彼此扶持。每個人都曾經軟弱、失志,但是聖經告訴我們:「弟兄姊妹們,我們勸你們,…鼓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耐心待每一個人」(帖前5:14,現中修),意即,人人都有軟弱的時候,而我們要給他時間,讓他成長,讓他恢復。在軟弱中彼此扶持時,我們就能活出聖經中所講的團契生活。
6.控告中彼此和解
第六,聖經說:「假如有人要控告你,把你拉上法庭,你該趁著還沒有到法庭之前跟他和解。」(太5:25,現中修)我想這是上帝的旨意,主耶穌作為榜樣地先來跟我們和解,先為了我們的罪來跟上帝和解,也因此,我們也要如此行,跟弟兄姊妹和解。
7.患難中彼此安慰
第七,患難中要彼此安慰。我們教會的蘆葦小組,因彼此有著類似的苦難,所以彼此珍惜、彼此關心、彼此扶持。患難中會讓我們產生彼此之間的團契生活:「在我們的各種患難中,他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夠用他所賜給我們的安慰去安慰遭遇各種患難的人。正像我們跟基督同受許多苦難,我們也藉著基督得到許多安慰。如果我們遭遇苦難,那是為要使你們得到安慰,得到拯救;如果我們得了安慰,你們也同樣得到安慰,並且得到力量來忍受我們所遭受的苦難。我們對你們的信心從不動搖;我們知道,你們分擔了我們的苦難,也要分享我們所得到的安慰。」(林後1:4-7,現中修)
8.灰心中彼此鼓勵
灰心當中我們可以彼此鼓勵,「…那位鼓勵灰心喪志的人的上帝藉著提多來鼓勵我們」(林後7:6,現中修),保羅有一個提多,在他灰心喪志時來鼓勵他,你有一個提多可以來鼓勵你嗎?人生當中,在你的「κοινωνία」當中,有沒有一個提多可以鼓勵安慰你?換個角度講,我們是否也能成為提多,去鼓勵其他人?
9.生活中彼此見證
第九,在生活中要彼此見證,「既然我們有這麼多見證人,像雲彩一樣圍繞著我們,就應該排除一切的障礙和跟我們糾纏不休的罪,堅忍地奔跑我們前面的路程。」(希12:1,現中修)我在前兩三週到高雄參加一個告別式,為了一位我相當敬重的長老。在儀式中,我坐在二樓,環顧四周,看見約有十位與我差不多同期的牧師,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牧師參加這場告別式呢?為什麼這麼多人來見證懷念這位弟兄呢?因為他是一位非常關愛人的一個長老。我認識他的時候,我還是個神學生,我去到他的教會時,他愛我的程度,不亞於他對他的牧師。通常我們對待神學生的態度,敬重程度並不如我們對待牧師,但是這位長老,他愛這些神學生的程度,猶如他的名言:「你們都是上帝的僕人。你們都是牧師蛋,如果好好照顧、愛你們,將來你們就會成為一位好牧師。」所以他對於大家使喚來去的神學生,都非常地照顧。難怪那天會出現那麼多他以前所照顧的「牧師蛋」。這位長老讓我們看到他的見證、他的生活態度,試想,他對於神學生都如此照顧,更遑論對他的牧師以及弟兄姊妹。他不是很有錢的人,他只是一位公務人員而已,他卻能夠愛弟兄姊妹,愛他所謂的「牧師蛋」,所以從這邊可以看到,一個人去見證這種「κοινωνία(團契)」的內涵,並不是因為有錢、有能,才有辦法見證上帝這種「κοινωνία」的內涵。
10.BB團契彼此相交
最後就是我們的BB系統,這也是團契κοινωνία,關懷部希望我們這樣的一個動作(刷卡報到),能夠讓每一個弟兄姊妹都能夠得到關心,不被遺忘,因為只要你有報到,關懷部就可以知道你的出缺席狀況(當然這當中可能有很多會漏掉的,這就是我們會再努力的)。我們教會現在努力建立的這套系統,就是希望能夠達到彼此相愛的目的,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教會沒有忘記,教會記得你,如同約翰福音記載:「耶穌說: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約13:34-35,現中修),這是主耶穌給我們的命令。
V、結論
凡是與上帝有親密關係的人,就是在「κοινωνία」中;凡是基督徒之間有親密關係的人,就是在「κοινωνία」當中。所以「κοινωνία(團契)」,是上帝的命令,而非一項選擇。什麼是選擇?社團就是一種選擇,你可以決定是否參加,你是自由的,當你到一個社團時,你也有自由去選擇朋友,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主耶穌基督來跟我們團契,上帝用五個祭來跟人有團契生活,我們當然也應如此,在新約,我們跟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跟我們的聖靈一樣,要有「κοινωνία」的團契生活,這是命令,並非自由選擇,只要人自稱是基督徒,卻不行在光明中,不選擇過這樣的生活,那麼你只是在說謊。馬丁路德對於親密關係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親密關係就好像五榖碾碎,你已經融在其中,沒有你自己了,已經被粉碎了」,團契關係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在一個團契裡面時,當你自稱是基督徒,卻不願意粉碎,不願意在其中,約翰說,你在說謊,因為這是命令,這樣的生活不是選擇。我們很感謝,上帝雖然如此命令我們,但也知道人會軟弱,祂知道我們有做不到的時候,所以,今天的第二個結論,要用成人團契所唱的詩歌中的經節來作結,上帝說,渴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會給他永恆的活水,「上主說:聽啊,我的僕人以色列;聽啊,我的選民,雅各的子孫。我是創造你的上主,從你出生,我就幫助你。不要怕,你是我的僕人;你是我所鍾愛的選民。我要降甘霖給乾渴的土地,要使沙漠湧流清泉。我要賜力量給你的兒女,要賜福給你的子孫。」(賽44:1-3,現中修)所以,當我們實在無法與人團契時,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會賜我們力量,賜我們永恆的活水,我們不用害怕做不到,「我的子民哪,不要驚慌害怕!我不是早已把古今的事都預言了嗎?你們就是我的證人」(賽44:8,現中修),上帝要讓那口渴的來到祂面前,賜與他們永恆的活水,喝了之後不再口渴,讓人得到這清泉後,可以有源源不絕的力量去關心人,建立與上帝親密的關係,活出「團契κοινωνία」的生命。
禱告
主,我們來到祢面前感謝祢,因為有祢成為我們至好的朋友,帶領我們走過軟弱驚惶時,有祢與我們同在;主,我們感謝,因為有祢走在前面,只要我們跟隨祢的腳步,我們就能勇敢跟隨祢而行。主祢帶領我們,保守我們,成為我們最好的朋友,祢要幫助我們在祢所命令的「團契」當中,來分享、關懷,活出這樣的生命。主,我們感謝祢賜給我們這樣的恩典,儘管我們有時是不潔的,祢仍接納我們,感謝祢如此大的恩典,我們獻上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禱告系列(四十三):新約禱告(三)(NT PRAYER.3)彼得(Peter)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四十三) 新約禱告(三)(NT PRAYER.3) 彼得(Peter)
時間: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經文:馬太福音十四章22-33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Ⅰ.引言:Lord Save Me(Acappella)
今天要講的禱告,是整本聖經最短的,僅有三個字:「主救我」,背後是彼得一個很特殊的經驗。
首先介紹一個人聲合唱團Acappella,是1982年,由Keith Lancaster所組成的人聲福音合唱團,他們在2006年的專輯中,就有一首歌叫「Lord Save Me」(主救我),歌詞如下:
The wind was a howling and the waves were high
狂風正在呼嘯浪濤漫天高
The Man was a walking on the water
有個人正走在水面上
But something was
但有東西
Holding me back, holding me back
攔我前行攔我前行
Something was holding me back, holding me back
有東西攔我前行攔阻我
In the midst of darkness we could barely see
漆黑幽暗我們幾乎看不見
A paralysing fear was falling over me it was
一種令我麻痺的恐懼正籠罩著我
Holding me back, holding me back
攔我前行攔我前行
Something was holding me back, holding me back
有東西攔我前行攔阻我
He said come out to Me(step out in faith)
他說出來就我(信心踏出)
Step out in faith and see
信心踏出來看
(You know He said)Come out to me
(你知他說)出來就我
(Step out in faith)step out in faith and see
(信心踏出)信心踏出來看
As the Lord draw closer I released my fear
當主走近時,我的恐懼解除
I knew that close to Him
我知道靠近他
Was safer than I was right here, nothing’s
比我目前所在安全,無物
Holding me back, holding me back
攔我前行攔我前行
Nothing will be holding me back, holding me
無物可以攔我前行攔阻我
I stepped in the water with my eyes on Him
我踏速水中雙目注視著他
But I focused on the waves
但我又注視波浪
And the raging wind it started
以及狂風它開始
Holding me back, holding me back
攔我前行攔我前行
All of it was holding me back, holding me
它們都會攔我前行攔我前行
He said come out to Me(step out in faith)
他說出來就我(信心踏出)
Step out in faith and see(I said He said)
信心踏出來看(我說他說)
Come out to me(step out in faith)
出來就我(信心踏出)
Step out in faith and see
信心踏出來看
Lord save Me(please won’t You save me Lord)*2
主救我(求主來拯救我)*2
Life’s not easy as the challenges come
人生不易挑戰會來臨
But I am still determined
但是我已經決定
Not to be undone nothing’s
絕不被打斷,無物
Holding me back, holding me back
攔我前行攔我前行
I pray that nothing’s holding me back, holding me
我祈求無物攔我前行攔阻我
I’ll go when He summons, I will live by faith
他招乎我前行,我靠信而活
Keep my eyes upon Him
我雙目注視他
As I’m running this race nothing
我跑人生旅程,無物
Holding me back, holding me back
攔我前行攔我前行
Nothing will be holding me back, holding me
無物可以攔我前行攔阻我
Jesus says “Come out to Me”
(when He calls you)
耶穌說出來就我(當他叫你)
Step out in faith and see(step out in faith)
信心踏出來看(信心踏出)
Come on out to Me(listen to the Lord)
出來就近我(聽主聲音)
Step out in faith and see
(step out onto the water)
信心踏出來看(踏出來到水面上)
Come out to Me(I know we’ve got to follow Him)
出來就我(我知我們要跟隨他)
Come out to Me(I know we’ve got to follow Him)
出來就我(我知我們要跟隨他)
Step out in faith and see
(fix Your eyes on Jesus)
信心踏出來看(雙目注視耶穌)
Come on out to Me(listen to the Lord)
出來就近我(聽主聲音)
Step out in faith and see(and I’m praying)
信心踏出來看(我在祈求)
Lord save Me(please won’t You save me, Lord)
主救我(求主來拯救我)
Lord save Me(we’re lost without you Lord)
主救我(沒你我們迷失)
Lord save Me(please won’t You save me Lord)
主救我(求主來拯救我)
Lord save Me(please won’t You save me Lord)
主救我(求主來拯救我)
Lord save Me(please won’t You save me Lord)
主救我(求主來拯救我)
Lord save Me(listen to the Lord)
主救我(聆聽主聲音)
Lord save Me(fix Your eyes on Jesus)
主救我(雙目注視耶穌)
Lord save Me(save me, save me Lord)
主救我(救我主救我)
這首詩歌的重點就是這三個字:「主救我!」所以禱告其實也是可以很簡單的,三個字就可以是一個禱告。
Ⅱ.彼得的信心之旅(Peter’s Faith Journey)
在這個過程當中,彼得的信心好像坐雲霄飛車一樣,他經歷了許多特殊的經驗:
1.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
在他們出海之前,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太14:19-21)所以耶穌的學生親眼看到,主耶穌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解決人沒有辦法處理的問題。在聖經中另外一次耶穌用七個餅和幾條魚餵飽四千人,「拿著這七個餅和幾條魚,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裝滿了七個筐子。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共有四千。」(太15:36-38)耶穌讓他的學生知道,主是有能力的。
2.聽主吩咐卻遭遇風浪
接著,耶穌吩咐學生說:「你們把船開到對岸去,我要去禱告,稍後會合。」於是他們就聽主的話,結果沒想到,卻遇到風浪,「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等他叫眾人散開。散了眾人以後,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裏。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太14:22-24)另有一次,主耶穌基督跟他們上船,結果同樣地碰到風浪。「耶穌上了船,門徒跟著他。海裏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太8:23-24)這個經驗告訴我們,聽主的話,不代表一帆風順,有時候人會誤以為聽主的話就不會碰到困難,在遇到困難時就會質疑,聽了主的話,怎麼還會碰到這種事情?甚至,與主同行,與主上同一條船,卻依舊碰上風浪。所以這讓我們知道,信仰,不是代表一帆風順,不會遭遇困難;聽主的話,與主同行,還是會碰到困難。
3.耶穌行海面門徒驚慌
門徒們禍不單行,除了風浪,在半夜三點的時候,有個不明物從海面遠方飄向他們,嚇壞了門徒。「夜裏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裏去。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太14:25-26)有一次彼得見證耶穌基督讓他打魚豐收,他便害怕,因為在他面前的不是一個普通的人,除此之外,與彼得同行的人也很害怕,耶穌對他們說:「不要害怕。」「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路5:8-10)
4.彼得求主得以行海面
於是,彼得接著做了一個特別的實驗,他要下海。他問:「耶穌,是你嗎?」,耶穌在遠方說:「是我,你們不要怕。」然而,當時沒有手電筒,無法確認說話的就是耶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驗證是不是耶穌?彼得就做實驗,說:「如果是你,讓我下海,可以走過去到你那邊。」,耶穌回答:「來吧!」彼得就離船。可見,彼得很大膽,他給自己一個信心的考驗,求主讓他行海面。「彼得說:『如果是你,請教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裏去。」(太14:28-29)耶穌說,你的信心如果夠的話,不僅可以走海面,甚至可以移山。「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你們若對這座山說:『起來,投到海裏去!』只要心裏不疑惑,確信所說的一定實現,這事就會為你們實現。」(可11:23)
5.因害怕風浪而往下沉
彼得挑戰自己的信心,我們不知道他在海面上走了多久,但當他突然發現海浪那麼大,竟忘掉耶穌就在前方,在此同時,他開始下沉,「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太14:30)因此,他實驗失敗,因為他的注意力被風浪吸引住,忘記使他得以走在海面上的是前方的耶穌,即使他已經在海面上走了一段時間,然而一旦他的焦點錯誤,就沉下入海。同樣的害怕也發生在另一次航行上,耶穌與門徒在船上,碰到巨大風浪,門徒們喪失信心,害怕地呼求。「海裏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門徒來叫醒了他,說:『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太8:24-25)
6.呼喊主名就立刻得救
就在千鈞一髮之時,彼得呼救:「主阿,救我!」(中文多一個字,就是「阿」,將其移去,就剩「主救我」三字)於是,耶穌就伸手救他,「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太14:30-31)類似的景況,有一次他們坐船碰上風浪,門徒呼救,然後主就起來,讓風與海平靜,「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膽怯呢?』於是起來,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地平靜了。」(太8:26)
III.彼得的禱告
彼得的禱告可以一分為二,第一個禱告有三個句子,第二個禱告只有三個字:第一個禱告是「主,如果是你,請讓我走海面到你那邊去」,而主回答「來」,第二個禱告是「主救我」,主沒回話,直接把他拉起來,拉起來之後才跟他說「你為什麼懷疑?」:
1.主啊!如果是你
首先,第一個句子有個重點,就是「如果」,英文是if,if表明了一種懷疑的態度:「是你嗎?」「如果」就是不確定,遇到不確定時該怎麼辦?想辦法驗證確認是上策。彼得對出聲的對象持有疑問,他說:「主,如果是你」(太14:28),彼得提出他的問題,並且願意做實驗,企圖證明,前方這白影,就是耶穌。耶穌另外一個學生,也有相同的經歷──多馬。當耶穌復活向門徒顯現時,多馬剛好不在,他沒有親眼看到,所以當人告訴他:「耶穌復活了。」他說:「我不信,因為我沒有親眼看到」,並且僅是看到還不夠,他還要摸,他要看耶穌之前被刺的洞還在不在。「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裏,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原文是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 神!』」(約20:25-28)耶穌容許我們,把心中的懷疑提出並實驗,如果耶穌是真的,他怎麼會怕你實驗?彼得說:「如果是你讓我走海面」,耶穌說:「好,你實驗,沒有關係」。所以耶穌容許我們把心中的疑問帶到他面前試驗、檢測。多馬說:「我沒有親眼看見,親手摸到,我不信。」耶穌說:「你過來,用你的手,自己來摸。」所以耶穌容許我們的懷疑。因此,我認為,信心與懷疑是可以並存的,其存在於兩極端之間:一端是你早已全部知道,所以你也不必相信,也不會懷疑,你瞭若指掌一切;另外一端是你完全不知道,也無從相信,而在這兩種情況中間的就是,你知道一部分,但並不全盤皆知,這個時候,你就是處於一面相信,一面懷疑的情境中。門徒在海上,他們看到遠方白影,聽到耶穌的聲音,他們知道一部分,可是他們沒有手電筒可以確定是耶穌,他們處在一部分知道,有一部分不知道的狀況,心裡對那未知存有疑問,這個疑問,耶穌是許可的。不管是對彼得或多馬,耶穌說,容許他們疑問,並讓他們嘗試,將真相證明出來,這代表人的懷疑與信心可以並存,理性與驗證,在我們的信仰當中是可以被接受的。
2.請叫我走水面
彼得如何驗證?他大可選擇輕鬆簡單的方法,譬如,「耶穌,如果是你,馬上過來」,或是「讓風浪馬上平靜」,或是「讓船馬上到你那邊去」,為什麼他要說「讓我下船,走到你那邊去」?彼得把自己放在冒險當中,因為再怎麼說,留在船上總比行在風浪中安全,並且船上不是只有彼得,十二個門徒都在上面,大家都看到同樣的情景,聽到同樣的聲音說「是我」,試想,當彼得說:「如果你是主,讓我走海面」,其他十一個人會不會覺得奇怪或是阻止他?是彼得的信心,讓他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冒險來證明他的信心,這很不容易。他說:「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太14:28),他把自己放到信心的試驗當中,不是把別人,是把自己,「讓我」自己來走,用自己的生命與信心來證明。
舊約時代,耶和華帶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走過了四十年的沙漠,摩西過世,第二代的領袖約書亞起來,在他對自己的信心以及以色列人對他的信心尚未建立的時候,耶和華跟約書亞說:「我要建立你在百姓當中的領導地位,你告訴祭司,明天約旦河的水滿岸的時候,把約櫃檯著,腳踏入約旦河中,並跟百姓說,只要你們的腳踩到約旦河中,水就停了,前面的水就流不下來,後面的水就流走,你們就像上次走紅海一樣,走乾地過去。」,如果你是當時的祭司,聽了約書亞的吩咐,你有勇氣踩第一步嗎?如果耶和華說,你腳一踩入水就停了,可是水還在,你要不要踩第一腳?那一腳也是彼得下海的那一腳。危險都還存在──水還在,當時祭司踩下去,水就分開了,所以他們的信心勝過考驗,「等到抬普天下主耶和華約櫃的祭司把腳站在約旦河水裏,約旦河的水,就是從上往下流的水,必然斷絕,立起成壘。」(書3:13)百姓們就眼看到,在祭司信心的腳踩下去之後,上帝就顯出他的神蹟。所以,「請你叫我走水面」,這是在信心有問題的時候,願意把自己生命放在考驗中,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來實驗,看這個是真的還是假的,因此,信心跟冒險是有關係的。並且你需要相信耶穌是「能」且「肯」,是一言九鼎,這樣一位信實的上帝。若你真的相信他,你就「敢」踏出冒險。一般來說,我們是不喜歡冒險的,寧可選擇安全,然而,在安全之中,你的信心就無法實驗,無法確信我們的上帝是能夠超越這一切困難的。
3.走到你那裡去
彼得離船踏水的目的,不是要跑回岸上,而是「我要走到你那裡去」,所以說,雖然在風暴當中,船看起來是很安全,可是彼得知道,跟耶穌在一起,比在船上安全,船有可能翻船,可是只要跟耶穌在一起,就得到最佳的保障,因此,他下海的目的,是要「走到你那裡去。」(太14:28)耶穌要求我們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太11:28-29)所以當我們的信心碰到考驗,願意冒險的時候,目的是要「跟主親近」,方法有二:「參加主的服侍,分擔他的服侍」與「學習主的樣式」,所以信心是跟親近有關係的。簡而言之,我們在彼得禱告的三句話當中了解:第一,信心是可能帶著懷疑的;第二,要驗證信心,可能需要冒險;第三,信心是為了讓我們跟主的關係越來越親近。在親近的過程當中,我們會對主有所學習,我們也會進到主耶穌的服侍當中。
4.聽主命令下海
彼得話說完,耶穌就說:「你來吧!」這時候,彼得的信心受到了考驗,彼得真敢行動嗎──我可以心裡相信,口裡承認,可是我的腳踩不踩的下去?你的信心有沒有帶來行為?如果行為看不出來,你的信心還是信心嗎?「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裏去」(太14:29)雅各書說:「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嗎?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雅2:21-22)亞伯拉罕把唯一的孩子獻給上帝的時候,就在他要揮刀的一瞬間,耶和華明白他是真的相信上帝,因為耶和華答應給他後代,可是這是唯一的兒子,如果他殺了,他就沒有後代,所以當他把刀子拿起來,就代表不管這次他的孩子是死是活,上帝要給他後代的應許是真的,所以,雅各說亞伯拉罕是因為「行為」而顯出信心。換句話說,真正的信心會帶來看得到的行為,這個行為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對上帝的信靠,另一方面是對上帝的順服。從彼得的禱告當中,我們看到:信心是有懷疑的,信心是需要冒險的,信心是為了與主親近,並且真正的信心須有看得見的行為。
5.呼喊主啊救我
可是信心也是會有失敗的時候,剛開始彼得表現得很好,可是當他的焦點從耶穌轉到風浪上的時候,他的信心就垮了。耶穌說:「你為什麼小信?你為什麼懷疑我呢?」明顯地,他的信心被懷疑勝過了。所以,他大聲地呼喊:「主阿,救我。」「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太14:30)彼得在信心失敗時,仍沒忘記禱告,這時候的禱告很簡短,我們越平安順利,禱告就越長,事態越緊張,禱告就越短,可是上帝都一樣垂聽,上帝不在乎我們的禱告講得多漂亮,只要心裡相信上帝,即使簡短他也在乎。聖經中,有兩個人在聖殿禱告,其中一位禱告很長,因為他很有把握自己會上天堂,另一位因為知道自己滿身是罪,沒什麼好推托的,所以他跟上帝只有兩個字說:「神,憐憫我。」(God, mercy me)「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 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彼得所碰到的是外在的危機,這個稅吏碰到的是個人內在的危機。若一個人知道自己的內心墮落的程度,他在上帝的面前,也不會有太漂亮的禱告詞,只能說「主阿,憐憫我」,因為沒有什麼話好講,其道德早已崩盤,整個人是失敗的,所以需要「主,你救我」。因此,信心不管在遭遇外在或是內在危機時,是一個讓我們能夠抓著主渡過危機的機會。
Ⅳ.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從這個短短的禱告當中,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屬靈的功課:
1.人的努力與神的恩典
第一個我們要了解的是,這船上的人們,他們聽從耶穌的話,很努力地在風浪中搖船,搖到接近湖心,耶穌到那邊去幫他們解決問題。這個部分在馬太福音沒有講,但在約翰福音有提到:「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路,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近了船,他們就害怕。耶穌對他們說:『是我,不要怕!』門徒就喜歡接他上船,船立時到了他們所要去的地方。」(約6:19-21)人必須要努力的搖船,而耶穌則幫忙人解決其能力做不到的問題。因此,人的努力與上帝的恩典是並存的。有時候,我們會以為已經相信上帝了,所以碰到困難不需要親身克服,只要禱告即可,上帝負全責做事。然而,在這邊我們看到不是這樣,門徒要搖櫓,他們要做的部分,上帝不會代打,或是答應你的禱告,可是你做不到的部分,上帝說,那部分「我來做,你不要擔心。」記得耶穌的第一個神蹟嗎?右圖可以看到有兩個人很努力的工作,他們抬水,要把六個大石缸裝滿,故事的背景是耶穌與母親參加一場婚宴,主人錯估酒量,客人一下就把酒喝光,這是一個難堪的場面──宴席還未結束,酒就沒有了。馬利亞跑去跟耶穌說這樣的狀況,並且跟僕人說:「他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於是僕人就等候耶穌的吩咐,時間一到,耶穌吩咐他們把六口石缸裝滿水。以往這是客人還沒有來以前要做的事情,因為那些石缸是用來洗腳的,現在客人已經來了,且宴席已進行一半了,為何要打水呢?但僕人什麼也沒問,因為馬利亞要他們聽從耶穌的吩咐,於是這些人就努力地打水,將石缸裝滿,在他們辛苦地工作後,耶穌就行神蹟把水變成酒,因為這是僕人做不到的事情。事成後,耶穌也只是吩咐他們把酒運給負責管宴席的人,讓他嚐嚐看味道。「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做甚麼。』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裏,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約2:5-8)結果負責人一嚐就嚇壞了,因為一般來說,好酒是在一開始拿出來宴客的,怎麼現在卻被放到最後。你且注意,耶穌做人們做不到的部分──把水變成酒,然而打水和送酒,卻是僕人做的。換句話說,我們要記得,所有的禱告,都要包括我們的努力在裡面,基督徒千萬不要用禱告來偷懶,碰到困難,把所有工作都交給上帝,沒有這樣的事,你做得到的事你做,你做不到的,就交託上帝,他會完成。所以門徒需搖櫓,上帝成全他們所做不到的部分。英文說,「Do our best, God will take care of the rest.」如果不do our best,上帝就take care的話,那只是鼓勵我們偷懶,不做應作之事,上帝要我們與其同工,你做你的部分,上帝做他的部分。
2.相信而離船下海冒險
第二點是相信而冒險,這是祁克果所說「leap of faith」(信心的跳躍)。彼得把自己擺到實驗當中,他相信耶穌的話,離開船,下海冒險。「船」代表我們在風浪中一個可以抓住的環境,英文叫做「comfort zone」(舒適圈)。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的處境當中,都有一個自己覺得比較有把握的區塊,覺得熟悉,覺得可以掌控,這就是我們的舒適圈,可是信心有時必須要離開舒適圈,才得以被考驗。耶穌對彼得說:「你離開船,來。」你願意嗎?「冒險」,就是離開你的comfort zone。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太14:29)。耶穌曾講了一個故事,有一位老闆要出去旅行,他就把僕人找來,一個給他五千,一個給他兩千,一個給他一千,跟他們說:「我不在的時候,你們去做生意」。但「做生意」這三字並不表示一定賺錢,不像上班領薪水一樣,做生意就像冒險一樣,有可能會血本無歸。信心是需要冒險的,其中一位僕人就不喜歡冒險,他怕做生意失敗,無法向主人交代,所以就挖了一個洞,把一千元包好埋在其中。主人回來時,他就高興地把錢挖出來,說:「我害怕,就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裏。」(太25:25)「完璧歸趙」地把一千元還給主人,但主人卻不高興:「當初把錢交給你,不是要你埋起來,而是要你做生意,如今你為何這樣做?」這故事告訴我們,信心,是上帝給我們的託付,是需要冒險的。請問,如果那位拿五千的,出去做生意,結果失敗,主人回來,僕人對他說:「我曾盡量做,小心做,但現在只剩下三千。」你想,主人會責備他,還是會諒解?主人也是生意人,他知道,認真做,盡量做是必經的過程,並且賺與賠都在預料之內,也就是,膽大心細的冒險,成敗都在預料內。因此,其餘兩位僕人被稱讚,不是因為他們賺錢,而是願意帶著上帝給他的,完成冒險。所以我覺得冒險是必要的,非關成敗。如果你對一件事情瞭若指掌,你就沒有信的需要,也沒有信的可能,就是因為你僅知道一部分,而有一部分你無法掌握,所以你才能有「信」,信本身就是冒險。你願意相信,願意冒險嗎?
3.見風浪害怕而往下沉
再者就是「焦點」的問題。有的牧師會說:「碰到風浪,眼睛就閉起來,只看耶穌,不看風浪,這樣就不會沉下去。」然而,我覺得,我們有兩個眼睛,一個看風浪,一個看耶穌,這是我的想法──不要做鴕鳥,完全不看環境的情況,而是,不要看了環境,就忘了看耶穌,被環境嚇壞。所以問題是你的焦點「focus」在哪裡?彼得是「見風浪」就「忘記耶穌站在那」,所以他「害怕」,因為他「只有」看到風浪,因此而下沉(太14:30)。我們只要「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2),風浪是不會贏過我們的,「fix your eyes on Jesus, not on circumstances」,不是不看環境,而是不要「只」看環境,不要讓環境把你嚇壞了,你只要定睛在耶穌身上,你便可以大膽地看環境,而不感害怕。
4.小信疑惑還蒙主拯救
最後,彼得得救不是因為他信心堅定,其實他這次實驗是失敗的,可是他還得救,他得救是因為耶穌的恩典。耶穌先救他,然後才問他為什麼懷疑,所以他信心的實驗並沒有成功,可是耶穌是「趕緊伸手」拉住他,問他:「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呢?」(太14:31)聖經中,有一個父親帶著一個生病的孩子,去見耶穌為要得著醫治,但耶穌外出不在,門徒學不專精,無力救治,這對父子便在那待了三天。耶穌回來看見,問他發生什麼事情,父親轉向耶穌求助,卻一面懷疑耶穌的能力。耶穌聽了之後,反問:「你能不能信我?」表明「你能信,我就能醫」,這位父親誠實地對耶穌說:「我是信,但我也是不信」,因為他既然把孩子帶到耶穌面前,就代表他相信耶穌,但因著門徒的無能為力,所以他由信轉為不信,所以他自認自己的信有問題。因此,就一併把自己信心的問題與孩子的病全部帶到耶穌面前,「孩子的父親歷時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9:24)最後,耶穌答應他,醫好了孩子。換句話說,耶穌把孩子醫好的時候,這位父親還是半信半疑;彼得被拉起來的時候,彼得還是小信疑惑。因此,我們要記得,我們得救不是因為我們信心足夠,而是因著上帝的恩典;或說,雖然我們信心不足,上帝還是施恩,英文說:「In spite of little faith, saved through grace」,我們是因為上帝的恩典得救,不是因為我的信心一百分,所以我得救。信心是一個慢慢成長的過程。
V.結論:主救我
這個禱告雖簡單卻很重要,我們可以將「主救我」謹記在心.。儘管聖經沒有記載,但我相信彼得不只一次有這樣的禱告。這個禱告因為很短,所以後面可以加很多詞,我們在各種處境,都可以這樣禱告,這次彼得是因為沈入海裡,所以說主救我,或許他在其他景況裡,也多次這樣禱告。
有一次耶穌對門徒就說:「我是彌賽亞,但是我要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彼得說:「萬萬使不得,你被釘十字架,那我呢?」耶穌斥責:「你講什麼?退到後面去!」因為彼得願意接受耶穌是彌賽亞,卻無法接受耶穌要受苦。我們是否也是這樣?我們願意信耶穌,可是如果信耶穌後面包括要受苦,我們是否亦會躊躇?耶穌說人要跟我,就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所以當彼得面臨要付代價的時候,他可能會跟主說:「主阿,救我,讓我不要一心只要好處,而逃避苦難。」
耶穌曾經帶彼得到山上去,向他顯明他的榮耀,結果彼得在那邊好高興,因為耶穌的榮耀都彰顯出來,他希望就此停格,這就好像我們教會辦了一場很棒的靈修會,大家就要求牧師不要回去,永遠留在會中──我們希望屬靈的高峰就此停在那邊,因而忘記了別人還有需要,我們不能一直沉浸於那個很棒的處境裡。所以耶穌拒絕留下,仍舊下山,因此,當彼得沈溺於高峰時,可能他會對主禱告說:「主救我,不要讓我這麼自私,沈溺於高峰,只顧自己,讓我願意聽你的話離開這樣的處境,去解決別人的困難。」
在最後的晚餐時,耶穌對學生說:「你們之中將有一人賣我,並且當我落難時,你們每一個人都會跑掉。」彼得卻拍胸脯保證不會跑掉,結果耶穌小聲地跟他說:「別這樣子,你自己也知道,話別講這麼滿。」這時候,彼得應該跟上帝說:「主救我,讓我不要驕傲誇口。」
耶穌吃過晚飯,就帶他們到客西馬尼園,三位門徒陪他一起去禱告,結果三人都睡著,耶穌說你們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心裡願意,肉體軟弱。這時候彼得醒過來,他應該要跟耶穌禱告說:「主救我,因為我肉體軟弱。」
當士兵抓住耶穌時,彼得出身漁夫,所以身懷匕首,二話不說就把對方的耳朵砍下來,耶穌說:「如果上帝要我為全世界犧牲,你這樣做,救得了我嗎?如果上帝要救我,也不需要透過你這把刀呀!我的國度不是靠暴力的。」所以彼得在當下,應該跟上帝禱告:「主救我,讓我不要依靠自己的血氣與暴力。」
彼得偷偷地跟到法院去,結果被別人認出是耶穌的門徒,耶穌曾經對他說:「雞叫以前,你會三次不認我。」結果他真的三次發誓不認識耶穌,雞叫後,彼得想起耶穌的話,跑到外面痛哭,在那,他會跟主說:「主救我,我真的是貪生怕死之徒。」
彼得最後被釘十字架時,彼得對他們說:「我主被釘十字架,我沒有資格跟他一樣,所以若要釘我十字架,就把我倒過來釘。」最後他是被倒釘十字架,我相信他要接受這個死刑以前,會跟主說:「主救我,脫離死亡與痛苦。」
我要說的是,「主救我」是很簡單的一個禱告,表示不論身處外在或內在危機,我們都可以向主說:「主救我」。
禱告
謝謝耶穌在聖經中留下彼得這一個小小的故事,讓我們看見禱告不一定要有美麗的詞藻,我們只要向你虔誠地喊出內心迫切的需要,主你就會聽,就算我們的信心軟弱不足,你還是會施恩典,主阿幫助我們,讓我們在信心有懷疑時,能勇敢地做實驗,來證明我們的主是又真又活的,讓我們願意離開安樂窩,透過冒險來經驗上帝的實際,讓我們能夠經過我們人生的經歷,跟主越來越親近,讓我們的信心在實際生活中能夠表現出來,讓我們碰到危機的時候,能夠大膽的說:主救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