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聖經中的婦女系列(十): 井邊的撒瑪利亞婦人



聖經中的婦女系列(十):井邊的撒瑪利亞婦人

經文:約翰福音第四章1-26節,28-30節,39~42節
時間:二0一0年五月二日

一、 前言:萊恩與連加恩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在台北市我們可能很難能見到水井,但提到水井會讓我們聯想到連加恩的故事。2001年,他到西非的布吉納法索那裡服替代役,原本只是很簡單的去那裡當兵,但是他多做了一點事,就是為那裡的人鑿井。無獨有偶在2001年,也有一件很特別的事,在加拿大也成立了一個「萊恩的願井」基金會。它是1998年的一個小朋友萊恩所發起的,在他六歲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學校老師為了鼓勵學生對外國有更多的認識和奉獻,提到在非洲有很多國家沒有清潔的水可以飲用,很多孩童因為喝骯髒的水而生病死亡,不是沒有乾淨的水就是沒有水可飲用。  老師在當中也提到,如果能鑿井,他們就有地下水可以使用,可是鑿井需要很多錢,換算成加拿大的加幣只要70元就可以挖一口井。這個六歲的小孩聽進去了,他很有感動,回去就跟他的母親說,他要為非洲的孩童鑿井,因為他沒有辦法想像,在他們家裡的水龍頭一開,就有清潔的水可以使用,還有很多其他的水資源,他無法想像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個沒有潔淨水可以飲用的世界。所以他很有負擔的跟他的母親說,他的母親認為只是孩子一時的興起,並沒有拿70元給他。他母親跟他說:「如果你真的在意這件事,你可以慢慢的存錢。你如果幫忙拖地,我給你2元;你如果去雪地裡撿柴火,我給你3元;你如果擦窗戶,我給你1元。」沒想到萊恩每天下了課只要一有空就去拖地、擦窗、撿柴火,還請他哥哥幫他忙,可是他哥哥幫沒兩天就不做了,只剩下他。 

四個月之後,他把他的餅乾盒倒出來算一算剛好70元,他母親看到他是真的有心,他說:「他希望非洲的每個人都能喝到乾淨的水,70元加幣可以打造一口井。」他母親問他要捐去哪裡,之後他們找到一個國際「澆水桶(Water Can)」協會,  是專門在幫沒水可用的地方鑿井的機構,於是他就把錢帶到那裡。沒想到協會人員跟他說:「70元加幣(相當於台幣2100元)只能買一台幫浦而已,還不夠挖一口井,大概約需要2000元加幣才能夠挖一口井。」他又聽進去了,他想,沒關係,我可以繼續存錢,存到我上大學時,我就可以挖一口井了。他母親看見他這樣的認真和在意,就和鄰居開始幫他寫email寄給很多人,後來變成一個運動,有很多人願意參與在其中,包括他在學校許多班級傳遞這個願景(願井),引起非常大的迴響,甚至在加拿大的東岸有一個小朋友遠遠地寄了5角錢,跟萊恩說他也要一起來鑿井。所以他就設了一個「萊恩的願井」帳戶基金,錢也陸續的匯進來。隔年1999年,真的在烏干達的安哥拉小學旁就鑿了一口井,那是當地第一口井,當水被汲引出時,所有的孩童都拍手鼓掌。同年,萊恩去到當地看那口水井,沒想到所有的學童都排隊夾道在那裡熱烈的歡迎他,那口井旁還寫著捐助者的來源,是從一個小孩子開始的。他繼續去宣傳這件事情,但如果我們能夠將省水的費用捐出,非洲的孩童就能夠有清潔的水可以飲用了,他就把這個想法、這個異象,將這個負擔、不斷的傳遞出去。到了2007年「萊恩的願井」這本書發行時,25歲的他已經收到150萬的加幣,約台幣4500萬,幫助了非洲、亞洲、南美洲14個國家鑿了286口井,改善近50多萬人的生活。我們說「願景(願井)」,不論是連加恩還是萊恩,在台灣或加拿大,水井的故事說出當一個人有了一個願景,盼望去幫助別人,將這份愛播揚出去,就能夠讓其他人的未來有了願景和盼望,這也是上帝要我們做的事情。

二、 本文:井邊奇遇記

今天我們所看到井邊撒馬利亞婦人的故事,我想對弟兄姊妹來說都不陌生,在過去三年蔡牧師共講了八講,但我今天仍然要跟大家分享這個井旁婦女的故事。有人說這是「井邊的奇遇記」,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它有一個很特殊奇妙的結局(Surprise Ending),不是預期的,而是就這樣發生了。今天我要倒過來,先從結局看這個故事。我想我們許多人都喜歡先看結局,我們喜歡有一個Happy Ending,喜歡一個Surprise Ending,喜歡一個讓我們心滿意足的大結局、大團圓,我們感覺那是最好的。今天我們所看的故事或許也是這樣,這個大結局是城內有很多人信了主,不只這樣,是在短短兩天之內很多人都信了主,這是一個很特別,不只是Happy Ending,而是一件很特殊的事情,是不可能中的可能,如果我們從地理和歷史來看就知道有多特殊。

在耶穌時代的巴勒斯坦,在它的左側是地中海,在它的東北方有一個加利利海,東南方有一個死海,從加利利海到死海有一條約旦河,將巴勒斯坦整個包圍起來,分成三個地區,北邊的是加利利,南邊是猶大,中間地區是撒瑪利亞。猶太人要去加利利,實際上最短的路徑是直接穿過撒瑪利亞,然而正統的猶太人他們並不是這樣走,他們會先下到耶利哥城,然後越過約旦河,往約旦河右側的約旦平原向北走,走到加利利附近,才又越過約旦河進入加利利,如此來繞過撒瑪利亞。因為在歷史上,主前721年時,當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侵略時,撒瑪利亞城也被攻佔了,很多人四散被擄去、被迫遠離家鄉,外邦人就被遷移至撒瑪利亞城,也將他們的宗教帶入,使得撒瑪利亞人和亞述人通婚,甚至在他們的信仰上就開始腐敗,所以猶太人認為他們是很不好的民族。不論是婚姻或信仰上,不承認他們是正統猶太人,排斥鄙視他們,從那時一直到現今,把他們看作是污穢的、卑賤的、不潔的、不純的,不只不跟他們往來,不屑跟他們說話,連他們所居住的地方,也寧願繞過去。在這種背景之下,你可有想過剛才故事的結局?一個撒瑪利亞人,居然接受鄙視他們的猶太人耶穌為彌賽亞、為救主,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在過去的歷史中,他們是被猶太人所輕看的,怎麼會在短短兩天內,不只接受,而且還是許多人相信,這點是很特別的。上帝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賽55:8)我要成就的事情是超過人所能想像的,不是在富豪世家,是在上帝要揀選的地方。不只這樣,上帝說:「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林前1:28)上帝使用人看為卑賤的、不可能的,這是上帝的標準,不是人的標準。

1. 故事結局:不再是妳

經文說:「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便對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約4:41-42)這些人他們在講什麼?「不再是因為妳,乃是因為基督。」就像今天詩班所獻的詩「只有基督(In Christ Alone)」。這個快樂奇妙的結局不是這群人一時的衝動,而是他們真的認識主、真的抓住了這個信仰,真的進入到信仰裡去。

(1) 因耶穌的話

不只是這樣,在那兩天之中,有三個很重要的關鍵在其中。第一點,他們說是因為耶穌的話,是因為上帝的話,所以他們相信了。羅馬書說:「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10:17)約翰福音說:「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唯有耶穌的話讓我們有了生命,讓人有了改變,讓這群撒瑪利亞人,能夠放下過去歷史的仇恨,忘記過去所受到的羞辱,單單看見到耶穌基督自己,不是看見他是猶太人,是因為上帝帶來了改變。

(2) 有耶穌同在

再來,為什麼他們聽進去上帝的話?因為耶穌和他們同在。那位婦人做了一件美事,就是去城內作見證,之後城內的人就要求耶穌住下,經文說:「那城裡有好些撒瑪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見證說:他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於是撒瑪利亞人來見耶穌,求他在他們那裡住下,他便在那裡住了兩天。」(約4:39-40)經文原來說耶穌是打算經過撒瑪利亞,結果他卻住了兩天,兩天之內很多人信了主。耶穌受難之後,耶穌有兩個門徒在以馬忤斯回家的路上,心中甚是傷心欲絕,就在路程中,耶穌來與他們同行談話。黃昏了,要吃晚飯了,他們就強留耶穌一起住下,當用餐時,耶穌擘開餅,他們的眼睛被打開,認出是耶穌,之後耶穌消失了,他們彼此對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路24:32)原來當上帝親近我們,我們有上帝同在時,上帝的話成為我們的生命,很多我們所認為不可能的事都變得可能,有很多我們視為困難的都變得不再困難。教會最近一直在講靈修生活、讀經生活,教育部一直在舉辦「樂活讀經」,無非就是希望所有的兄姐,不只是聽見證,不只是知道在我們家族中、我們的週報、我們的耕心月刊裡所留下來的見證而已,而是我們自己在上帝的話語中與上帝相遇,是在我們與上帝親近時,我們的心火熱。「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3) 婦人的見證

關鍵的第三點,因為那位婦人作了見證。我們要感謝很多人願意作見證,上帝在我們生命裡的作為,有些是明白的、有些是不明白的,該如何拿捏,還不知道,但是something inside,上帝在我裡面,讓我有一些發現。那位婦人也是這樣,但是她來作見證,「那城裡有好些撒瑪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見證說:他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約4:39)希伯來書這樣說:「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或作:仰望那將真道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1-2)要能夠仰望耶穌成為我們的盼望,我們需要有人時常鼓勵,所以我們在第二堂禮拜中安排了見證時間,有很多兄姐說,當他們聽到這些見證以後,就受到激勵,知道別人有這樣的心境,我也可以像他一樣的禱告,原來別人也曾走過如此艱苦的路程,我也可以這樣來求靠上帝。我們常常因為快樂的結局而拍手叫好,但我們不要忘記,在那當中是有上帝的話語、有上帝的同在,使我們看見有那麼多的見證者來幫助我們,是真實可信的,這也是我們所看見井邊故事一個很美的結局。

2. 故事情節:撒馬利亞婦人的奇遇

結局這麼美好,那其過程呢?故事過程和結局一樣很特別,特別的地方在於從一個婦人開始,這個婦人讓這些撒瑪利亞人看見後,他們來親近上帝、來聽上帝的話,之後這些人看見是「不再是妳,乃是基督」,看見是這是真實的信仰,並讓人看見這個婦人的特別。

(1) 井邊多了一個人

經文說:「……那時約有午正。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打水。」(約4:6-7)中午來打水,在巴勒斯坦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打水是每天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是婦人來打水,而非男人。她們來打水有兩個時段,清晨或黃昏,就是沒有日頭曝曬的時間,而且都是三伍成群的來,但我們看到這位婦人卻是日正當中來打水,而且是一個人來,這不禁讓我們思想為何會如此?也許她是因為受到排斥,或許是她不想遇見人,趁中午大家都在午休時,是閃躲所有人的眼光和批評的最佳時刻,所以她挑選這個時候,多年來她已經習慣了,也不想改變。但沒有想到今天她來打水,井邊卻多了一個人,這個人我們非常清楚是耶穌。經文說:「……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約4:6)耶穌從猶大一直走到撒瑪利亞很遠的路程,他因疲乏坐在井旁休息。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中午耶穌疲乏應該和門徒一起進城去,在旅館裡頭坐著休息,怎麼會坐在古井旁呢?他自己又沒有水罐能取水,所以對耶穌來講,他不是為了坐在那裡休息,他是為了坐在那裡等,等這位有需要的婦人。以賽亞書說:「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神;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賽30:18)上帝等候要施恩給我們,是上帝的特質之一,他在那裡不是因疲乏而休息著,他在等那位婦人,他知道她有所缺欠,需要被滿足。打水對撒瑪利亞人來講,是他們每一天都要做的事,那一天,她看見井旁有一個人,出現在她日常生活中,換句話講,我們可以這樣說,跟上帝相遇,不是在特會中,不是一個禮拜來到上帝的聖殿中,而是在日常生活裡,上帝也會突然給我們有個什麼安排,或是有人跟我們作見證,有人跟我們傳福音,有人遞了一份週刊給我們,有人打電話問候我們,那是上帝自己。上帝說,我必然要等候施恩給你們,上帝不是說,我必然在聖殿裡等候施恩給你們,上帝說的是我每一天都在等候要施恩給你。信仰是我們每一天跟上帝同行,並且在當中上帝要施恩給親近他的兒女。

(2) 你在意的是什麼

耶穌對這位婦人說:「……請你給我水喝。(那時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約4:7)這表示現場沒有其他的人,耶穌是跟婦人討水喝。我們可以想像,耶穌注視著她,我想猶太人沒有人會這樣看著撒瑪利亞人,這位撒瑪利亞婦人也沒有被人家這樣尊重的看過。耶穌對她說:「請你給我水喝。」我想上帝也是這樣子看我們,不管我們現在處境為何、身份為何。撒瑪利亞的婦人對耶穌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4:9)這位婦人所想到的,是我的身份不配,我的身份怎麼可以跟猶太人交談呢,換句話講,那位婦人在當時所在意的不是看見有一個人汗流浹背,從猶太一直走到撒瑪利亞,口渴的坐在那裡要討水喝,婦人自己是因為要用水而出來打水,但是她是看她的過往、看她的歷史、看她的身份、看她的不配,她沒有辦法看見旁邊的需要。親愛的兄姐,你在意的是什麼?這位婦人其實講出了一個真理,說出了耶穌所在意的,耶穌所在意的是超越她是撒瑪利亞人,耶穌所在意的是超越這婦人是卑微、是社會的邊緣人,耶穌在意的不是這些,耶穌在意的是超越種族的歷史背景、超越了文化,而且耶穌也不在意猶太男人不能在大馬路上跟撒瑪利亞婦人講話,因為婦女在那個時代是被看為卑微、低下、不配的。但是耶穌跨越了人間一切的界線,在這裡我們看見上帝所在意的,不是我們的身份、不是我們的背景、不是我們的種族、不是我們的文化、不是我們的政治觀,他讓我們看見的是,在他裡面,我們人是可以超越這些界線的限制,因為耶穌來是為了要我們和好,「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弗 2:16)保羅說:「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 6:15)親愛的兄姐,我們有些人認識上帝有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對於與人相處,有時我們還有一些欠缺,有時我們還有一些在意,阻擋我們與人和好的關係,阻擋我們對人的看法,讓我們沒辦法看見人的需要,反倒看見人的缺點,人的惡意和不完全。但是上帝說,他來是要幫助我們,可以跨過、超越那些不同文化、種族,甚至是性別的隔閡,「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不看過往的包袱,而是看見新的生命。上帝要幫助我們能夠在信仰裡重新建造我們與上帝、與人的關係,或許上帝也會幫助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是否就像這位撒瑪利亞婦人一樣,在別人的需要上還有一些不配、阻礙或偏見,想說我們有所分別,是否還要這樣下去,求上帝幫助我們。

(3) 奇怪的個別對話

另外我們看見這位婦人,她在井旁和耶穌有一段很奇怪的對話。當婦人說:「你怎麼跟我討水喝?」耶穌的回答是:「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約4:10)本來是一個討水喝的人,還沒有討到水,反而變成一個供應水的人。不只這樣,耶穌還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3-14)婦人說:「你又沒有打水的器具,你難道比我們的祖先雅各還偉大?」耶穌沒有回答她的問題,耶穌的回答是:「你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有永生」,好像上文不對下文,沒有針對問題在回答,這是一連串奇怪的對話。但有趣的是,當這位婦人聽了耶穌的話之後,她跟耶穌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約4:15)耶穌跟她討水喝時,她沒有給耶穌水喝,但是當耶穌說我可以給你水喝時,她跟耶穌說「請你給我水喝」,打水的變成求水的。她並沒有搞清楚耶穌有什麼樣的水,但是我們發現她已經開始改變了,她不再想著自己的不配,不再想著自己怎麼可以從猶太人那裡拿水喝的認知,就像有時候起初來教會的人會問一些奇怪的問題,但是這些都不要緊,就在對話中,人的生命會漸漸改變。

然後耶穌不是就這樣給了婦人生命的水喝,耶穌的話鋒一轉,「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裡來。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約4:16-19)你有沒有看見這位婦人又再進一步的改變?本來她視猶太人為不相往來的陌生人,現在她稱耶穌是先生、是先知,她對上帝的認識是逐漸在改變、逐漸在改變。親愛的兄姐,我們在教會已經許久,盼望上帝幫助我們能夠對於初信者,對第一次來教會的人,對聖經有許多疑問的人,求上帝幫助我們有像耶穌這般的能力,能夠與他們對話。撒瑪利亞婦人也是這樣,慢慢地、漸漸地,即便所問的問題很奇怪,然而在逐漸的對話中,人會改變。她開始在想,眼前的這位先知是否是她盼望已久的彌賽亞,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約4:25)從陌生人、到先生、到先知、到彌賽亞,這是很大的轉變。如果我們還記得,在蔡牧師的講道中曾說,這是一段個人談道很好的對話方式,慢慢地引領對方,可以讓慕道友可以從陌生到認識耶穌基督。以賽亞書說:「素來沒有訪問我的,現在求問我;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稱為我名下的,我對他們說:我在這裡!我在這裡!」(賽65:1)這是上帝的心意,他沒有催促急躁,而是慢慢地等待著,上帝對我們每個人也是這樣,好讓我們慢慢在讀經和禱告中,與上帝產生對話。
 
(4) 問題揭曉與接納

當婦人提到彌賽亞時,耶穌的回答是:「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這句話在原文的意思是「我就是」。這點很特別,耶穌從未這樣明白的對猶太人如此回答,但他卻對這個社會的邊緣人這樣說:「我就是。」這給她的內心帶來很大的盼望,帶出更大的轉變是婦人的內在問題浮現。在這當中好像跳過了什麼,耶穌要婦人把她的先生找來時,她說她沒有丈夫,耶穌接納了她的說法。並且婦人也不想繼續與耶穌談論她個人隱私的問題,而是將話題閃避到宗教敬拜方面。我們有時候也是這樣,不想去面對,閃避問題不願談論,耶穌也沒有窮追猛打要她承認,而是順著她的話題來回應她,這種不窮追猛打、沒有辯論,完全的接納,使得這個婦人有了極大的轉變,那個改變來自於耶穌的接納。

(5) 婦人的積極回應

經文說:「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裡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約4:28)我們可以想見,她把原先不願談的問題自己卻向眾人談及,她說到耶穌接納了她的不完全,她向眾人作見證,雖然不很肯定耶穌是否就是彌賽亞,但她請城內的眾人自己來看,她已經在當中被改變了。她從一個閃避者變成見證者,在她裡面出現了一股愛的動力,讓她有這樣的勇氣,丟下水罐。水罐本來是她用來打水的器具,但她顧不得原先的事,不論是水罐或悄悄地選在中午打水,現在她拋下水罐,敞著臉大步的跑回去,你有沒有發現這當中的轉變呢?和平常都一樣,因著與耶穌相遇,一切都改變了。上帝沒有和她爭辯,而是接納她沒有丈夫的話。她所在意的不在水罐,或許水罐裡半滴水都沒有,但是我們可以看見這位婦人的內心裡卻滿了生命的活水,成為一股動力,可以讓她跑回城內。她所帶出的影響是「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裡去。……那城裡有好些撒瑪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見證說:他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約4:30, 39)城內的人因為她的改變而受到吸引。在這一連串奇怪的對話談道中,這位婦人改變了,是那份愛改變了她,是在逐漸的對話中改變了。我也鼓勵在我們當中的慕道友,不要不好意思問問題,什麼樣的疑問上帝都接納,在不斷的發問中,我們的心會被上帝所改變。上帝要親近我們,當你問問題,他就與你親近,答案他會在讀經或聚會禮拜中回答你,你會發現你的生命漸漸地不再一樣,和這位撒瑪利亞婦人一樣。並且她所帶出的影響使得那裡的人將耶穌留下來住兩天,「於是撒瑪利亞人來見耶穌,求他在他們那裡住下,他便在那裡住了兩天。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約4:40-41)

(6) 宣道多了一個人

另外我要講到,當婦人正午時來打水,井旁多了一個人,沒想到她跑回城內後,耶穌多了一位宣道者。在耶穌來到敘加這裡,是和門徒一起,會讓撒瑪利亞城內的人對耶穌有興趣而信主的人不是門徒(門徒是去買食物),而是這個婦人,是這個社會邊緣人與耶穌相遇後,她就成為耶穌的門徒。我覺得這是一個雙贏,她在正午、在日常生活中與耶穌相遇,耶穌在這個婦人的生命中,並且耶穌贏得了這位婦人在他的宣道隊伍中。當人親近耶穌時,生命被改變,身份也跟著不再一樣,她成為耶穌的門徒。

3. 故事開始:必須

(1) 必須經過撒馬利亞

那故事是如何開始的呢?故事的開始是從一個「必須」而來的,「必須」在希臘文是dei,第4節耶穌說他「必須」要經過撒瑪利亞。前面我們講過,耶穌其實並沒有「必須要」,對猶太人來說是「必須不要」,但是耶穌說他必須要經過撒瑪利亞,不是地理上的必須要,是在愛的關係上的必須要,像婦人一樣。所以耶穌說他必須經過撒瑪利亞,那份愛的關係是他要打破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七百年來的隔閡,他必須要去是因為愛的緣故。親愛的兄姐,再過一個禮拜就是母親節了,在母親節,我們會送媽媽花朵,或是請媽媽吃飯,有人會準備卡片,這些都不是必須,不是說節日就一定必須,而是因為愛。愛媽媽,想要跟她說聲感謝,所以我們就會刻意去做,這個必須是因為愛的緣故,如果是為了過節期,我們就可能會覺得麻煩,想說怎麼有那麼多節期,又是母親節、又是父親節,還有教師節。慶祝這個節期是為著愛的緣故,視為一個表達愛與感謝的機會。盼望在下個禮拜的母親節,因為這份愛,讓我們的「必須」是樂意的、是充滿著期待、迫不及待的,像耶穌一樣的心態和眼光,為要建立一個新的關係。因為愛,耶穌跨越歷史七百多年來的文化隔閡;因為愛,他要超越走一條不同的道路。約但河平原很好走,但是從猶太要走到撒瑪利亞,是山路、是崎嶇難行的路途,七百年來猶太人走的都是約但河平原,因為和撒瑪利亞人不相往來,但耶穌所示範的是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2) 必須停留敘加井邊

並且他必須要停留在敘加井旁,「於是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在那裡有雅各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他沒有必要停留和坐在那裡,日正當中,他可以經過就好,然而他卻為著那位婦人的需要而停留在井旁,所以對耶穌來講,那個「必須」是從「經過」一直到「停留」在該地。連加恩,兩年短短的服役期,他可以經過就好,不需要用垃圾換衣服,不需要去鑿井。萊恩,老師講過就講過,他不需要把那件事情放在心上,那麼在意,但是那份愛產生一個「必須」在他裡面,成為他一生想做的事情。耶穌不是只有經過,上帝也不是只要經過我們的生命,他是要停留在我們的生命裡面,那個停留就帶來了改變。不只是經過的跨越,上帝做的是,為著需要而停留。

(3) 必須如此行的耶穌

對耶穌來講,耶穌也有一個必須在我們的生命中,他必須上十字架,「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弗2:16)耶穌還說:「就是基督必須受害,並且因從死裡復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傳給百姓和外邦人。」(徒26:23)耶穌說他必須要死,讓我們領受上帝的愛,並且將這份愛傳出去。

三、 結語:不再是我(Pay it forward)

十年前有一部電影叫作「Pay it forward(讓愛傳出去)」,片中一位社會科學的老師跟小學生說,如果這個社會讓你感到很失望,想一個可行的辦法來改變這個世界,那是一年份的家庭作業。有一個小學生Trevor聽進去了,他想到一個點子,而且真的去做,起先他是去幫助一位流浪漢。片中Trevor說出了他的方法:「這是我,這是另外三個人,而我要去幫助這三個人,必須是一些重大的事情,是一些他們自己無法獨力完成的事情,所以我要替他們完成。然後他們再去幫助另外三個人,這樣就能夠幫助九個人了,然後這每一個人再去幫助另外三個人,這樣改變就能很快的傳開了。」他的同學覺得他太理想化了,你覺得呢?



對電影中的小朋友Trevor來講,他說他幫助三個人,再透過這三個人傳出去,耶穌也是這樣跟我們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4)活水不是要藏在裡面,而是要湧出來,並且傳給所有的人。耶穌說:「就是基督必須受害,並且因從死裡復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傳給百姓和外邦人。」(徒26:23)社會的邊緣人撒瑪利亞婦人,從她一個人到一座城,短短兩天很多人就打破了文化歷史的隔閡,接受了耶穌基督是救世主。對我們而言,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否有三個人是我們可以向他們傳講耶穌愛你的?是否有三個人是我們可以邀請他們來到耶穌的面前?是否有三個人是我們可以關心的對象?是否有三件事是我們可以嘗試去做的?「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5:14a)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主,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生命是Happy ending,但我們需要你的同在、需要你話語的幫助、我們需要與你親近、我們需要彼此鼓勵、我們需要與人分享從你所領受的。求你幫助我們遇見你,在遇見的過程中,好像撒瑪利亞的婦人一樣,能夠突破我們的限制。也幫助我們在遇見其他的人時,讓我們可以像你一樣的有耐心去接納和包容,也讓我們在你的裡面可以被你包容。主,謝謝你為我們上十字架,從死裡復活,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救贖主依然活著,使我們有盼望。讓我們能在意你所在意的。也願上帝你將需要的人放在我們心裡,好讓我們可以Pay it forward,讓你的愛可以傳出去,將那種必須的愛的動力放在我們裡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