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夠收拾的恩典
經文:馬太福音第十四章13~21節
時間:二00九年三月十五日
主講:林文哲 牧師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到我們當中一起敬拜上帝,與大家一起分享信仰,以及上帝話語的甘美。這個機會是因為台南神學院的奉獻紀念主日,學校派我到和平教會,跟各位弟兄姐妹,為過去所受的關心、代禱來感謝大家,也為我們和平教會過去對台南神學院長年的禱告,以及很多方面,不管是金錢、物質或者是人才,在台南神學院跟我們一起服侍、跟我們一起學習,或是在台南地區跟我們一起侍奉上帝的這些同工,和平教會參與了台南神學院在傳教人才培養上的某一個階段,。在和平教會的宣教事工上我看到我們的宣教伙伴,有黃肇新牧師、邱啟榮老師、宋惠玲老師,歐品智、蘇國欽兩位年輕的牧者夫婦,還有一位是我在當學生時代就知道的同學張拯民牧師,也是是我們和平教會曾經在我們和平教會這邊受造就的青年。,這些培養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受到基督信仰的薰陶,日後有了這樣子的獻身,也在他們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上,忠心真的是服侍上帝,。這是和平教會在上帝的愛裡所獲得的榮寵,也是台南神學院在上帝與、教會共同培育以及服事的僕人侍奉這三個方面的之一個結合的非常好的美好見具體的事證,我們要為這些獻上感謝。也要懇求每位弟兄姐妹,繼續把這份愛與、這種關心以及、傳揚福音的這份負擔,在我們每一個人的信仰裡面、生命當中,不斷的地為神學院、為所有教會的機構、為我們每一個在福音職場上侍奉的同工禱告,也在人才、物質、金錢各方面,按照個人所得的恩賜,以及從聖靈所受的感動,繼續像過去一般的長年支持一般繼續成為我們的支柱與力量。
序言:神蹟是上帝的作為,我們不只受神蹟景象的吸引,更要從神蹟中學習經驗上帝;尋思神蹟過程中所揭露的真理教訓。
上帝愛我們,從來沒有因為外在的形勢式變化而打折扣,我們也相信這份愛和關懷,不因為景氣的熱絡或冷淡,而受到任何的減損,。雖然我們必然會面對大環境這樣的考驗和挑戰,但是在這樣的情況當中,我們更需要把這種憂心期許或懇請大家更迫切的期待,在主裡面大家一起延續這樣的愛、感染這樣子的熱,同心來克服外在的條件。,或是我們每一個在世上的處境當中,所認為可能必然的這些挑戰,在上帝裡面、在聖靈的力量當中,我們相信祂他的愛必然超過我們所能想像,他的預備必然也超過我們所預期的有限。就像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分享「足夠收拾的恩典」,這個「足夠收拾的恩典」是來自五餅二魚的神蹟,五餅二魚大家很都耳熟能詳,如果我們是從小在教會長大,主日學幾乎都會講到五餅二魚這個神蹟,也經常會用這個神蹟,來當成我們在欠缺時或需要時的一種鼓舞與、一種典範。我們的教會要建堂,除了很多的行政事務,除了很多先期規劃的這些紙上作業要費很多精神以外,後期的,或是在建堂過程當中,我們還有很多現實的需要,不管是智慧、觀念、教會發展的前瞻遠景,一個種最現實的需要就是,我們怎麼樣有足夠的資源、足夠的從讓每個人微薄的奉獻聚沙成塔,來成就這份神聖的事工。五餅二魚常常會在這樣的場合裡面,或者在這樣的情況當中,再一次的被提出來強調,再一次的從裡面帶出一種感動和行動。但如果從今天的聖經節前文和最後的過程來看,整個經文的脈絡,我們會發現到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五餅二魚的神蹟不是在耶穌既定行程中它發生的,這個神蹟彰顯的是上帝無私完全的愛。
本文:
1. 放下自我―概括承受與體恤飢渴慕義者的需要
(1)「五餅二魚」的神蹟不是某種既定情境過程中醞釀發生的結果,而是意料之外;臨時起意而行的神蹟。我們如果從十四章的第1節開始讀起,在十四章13節告訴我們:「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眾人聽見,就從各城裡步行跟隨他。」然後五餅二魚的神蹟就在那個當下發展,但是13節告訴我們,耶穌聽見一件什麼事情?十四章第1節到12節告訴我們耶穌所聽見的那件事情,就是施洗約翰因為奸人讒言被希律斬首,身首分離死於非命,「約翰的門徒來,把屍首領去埋葬了,就去告訴耶穌。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我們如果繼續再讀22節,等這個五餅二魚的神蹟都結束了,所有的人潮都散去之後,「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等他叫眾人散開。散了眾人以後,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裡。」之後又有另外一個耶穌與門徒的互動發生。五餅二魚的神蹟在發展的過程裡面,其實有這麼樣的一個來龍去脈絡,耶穌聽見一個讓他傷心透頂的消息,施洗約翰跟他有表親關係師誼,也是耶穌有啟悟的啟蒙老師一種入門導師的一個角色,所以他的死對耶穌來講所以他的死對耶穌而言,那種傷心和不捨,以及、內心裡面那種的痛苦是無法言喻的,就好像我們失去一個所景仰的人,我們失去、一個曾經帶我們走過一段心靈歷程,或是給我們一個新的人生這樣的一個導師,他離我們而去,而且是受到污衊冤屈而死不公平的待遇,很更叫人情何以堪、悽慘的身首分離的死。耶穌聽見這件事情,就獨自退到野地,他本來需要有一個空間,他本來需要從眾人當中抽身,在這樣的一種情緒和壓力當中,耶穌需要有空間讓自己調整情緒,或者讓自己把內心裡面的憂傷釋放,跟上帝禱告,所以我們看到當眾人散去以後,耶穌繼續他的行程,獨自一個人退到山上去禱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裡面;,在耶穌在這種耶穌意欲療傷止痛情緒和內心的傷害挫折的半路上當中,眾人跟著耶穌在路上,14節:「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換句話說,五餅二魚的這個神蹟發生的場景,不是在耶穌每日例行工作和既定的行程中發生的裡面,。他到處傳福音、到處走,然後聚集眾人跟他們講上帝國的信息,但是這個神蹟的發生,不是在耶穌原來既定的行程裡面中,不是在他原來的信息當中裡,而是在他自己需要有一個空間自我調整,或者他自己情緒受傷害、需要人家安慰脆弱的時候,他看到這些人出來跟隨著他的眾人而起心動念-- --,「……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不但憐憫他們,治好他們的病,還用整天的時間陪伴他們。
(2)基督對世人的愛與世人出於德行人情之愛不同之處在於,耶穌視愛世人為一種責任、一種全然的承擔,這種愛的實踐不但沒有預期對方的回報,也沒有設定自我狀況的前提耶穌不但憐憫他們,治好他們的病,還用整天的時間陪伴他們。不但憐憫他們,治好他們的病,還用整天的時間陪伴他們,所以一直到天將晚的時候,門徒告訴耶穌:「……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吃的。」我們每一個人,尤其對基督徒來講,我們都知道愛人,我們也都知道怎麼樣去幫助人,我相信我們也都願意跟隨主耶穌,像主耶穌一樣去關愛眾人、去陪伴眾人,但是這個神蹟中裡面我們看到,耶穌他帶給我們一個最重要的、也是一個人性最難以超越的一種課題困難,就是當愛人和愛自己,或者在當自己需要被安慰,卻然後又要去安慰別人,那種自我和他者之間優先次序的安排衝突時的抉擇。也就是當我們自己是在一種脆弱的狀態,依然我們要去幫助一個也是脆弱的人;當我們自己受傷害的時候情況之下,還我們要去撫慰那些受傷害的心靈,在這種當下,最大的困難就是我們如何把自己先放下,而且去面對對方,並且是一種全然的、是一種投入與的陪伴,就像耶穌,因為看見這些人,先把自己放下;因為心生憐憫看見這些人,就先陪伴他們、醫治他們,而且一整天,到天將黑的時候。
關心別人,愛別人是一種美德,道德、社會的人情義理或者教育告訴我們,同情心、愛心、關心,用情感跟意志來愛人,那已經是人性裡面最光輝,也是我們可能或者在人性當中具體實踐我們所可以努力的一個最佳的典範。耶穌告訴我們,也或是耶穌留下對給我們一個挑戰,如果愛人成為一種負擔,如果關心別人成為一種責任,如果愛人和關心別人在你跟別人當中要做優先性的選擇,你要怎麼去鋪陳?你要怎麼去選擇?這是一個非常關鍵性的抉擇,基督徒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說:「施比受更有福」,沒有錯,施比受更有福,但是這種施比受更有福之間,如果不是沒有一種出於責任,如果沒有出於、一種承擔,純粹只是情感或者意志,是不夠容易做到的。施比受更有福,這種施愛施恩和受惠的人、給予者和接受者之間當中,就好像一種互利的結構:,受惠於我們的人,他得著我們給予他的利益與幫助這些幫忙,施惠施愛給別人的人,則我們從上帝、或者我們預期備從上帝獲取更多的福份,結果就好像施者比受者更有福,有更多的祝福,這些接受我們愛的人、受惠於我們的人,不就是等於我們受恩於上帝的一個媒介和角色嗎?這種互利的結構,我們如果從信仰上面,從耶穌留下來的典範來看,就是在挑戰或告訴我們這樣這種互利的結構子的一個盲點,這樣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信息。
關心別人、愛別人,或者為愛付出行動,我們可能出於情感,我們可能出於意志,因為我們願意,我們可能出於責任,這種責任是社會角色的責任,我是一個牧師、我是一個父母,不管你是任何我是一個什麼人際關係裡面的扮演的身份,我們可能在這個身份的前提下對與我們有要對跟我這個身份有關係的人,付出相對的關愛和行動,但是耶穌告訴我們,愛別人和關心別人是一種完全負責任的承擔,而不只是為完備身份角色賦予我們的義務,這種負責任的承擔對人來講而言,最大的困難就是怎麼樣如何當下先把自己擺下,概括承受那些需要我們關心的人,在自己需要支持與安慰的時候依然先行陪伴與幫助他們。
(3)耶穌並不因情緒低潮、對人性絶望而棄絶跟隨尋求他幫助的人。耶穌將自我的情緒挫折與心靈的創傷暫時擺下,關心;而且醫治跟隨而來的人心靈和肉體病痛。
耶穌聽見施洗約翰被砍頭,何等傷心,傷心到他需要離開眾人,避靜到一個地方,在這樣的脆弱的情緒狀態中;但是眾人闖介入他的私人行程情緒裡面,他依然把自己擺在一邊,關心眾人、醫治他們、陪伴他們,直到眾人散去之後,他才繼續未完成的療傷止痛。早於五餅二魚的神蹟;五餅二魚的神蹟不是在大家吃飽以後,而是上帝已經在耶穌的身上彰顯愛的把這個神蹟告訴我們,神蹟是上帝作為的一切,從聖經的話語裡面讓我們看到,所以神蹟不只是在最後被人察覺驚嘆的效結果我們看到才叫有神蹟。,是在整個過程裡面我們看到見耶穌怎麼樣如何留下上帝作為跟與人作為的不一樣同,。神蹟也不是那種超自然的現象定律,或者是人沒有辦法去理解、去解釋、去達到的就叫作神蹟,而神蹟是在我們的生命裡面,來自信仰、來自聖經的話語裡面、來自上帝透過每一個信息向我們揭示所告訴的我們的挑戰與回應,就好像他祂把一個基因、把一個種子,植入種在我們的生命裡面,從而孕育呈現超凡脫俗的生命境界那個神蹟就是在那個時候準備要呈現,。問題在於是我們是否有沒有意識到,或是我們有沒有去經驗到,並把握這樣子的一個機會,讓神蹟所要開啟的神聖意義成為生命的永恆意識、把這樣子的一個可能,讓它成為事實。
2. 收拾碎屑,恩典周全
(1)耶穌的福音不只是心靈的力量也是供給肉體飽足的食糧,他憐恤眾人的疾病也供給生命所需食糧。
其實我們也看到耶穌跟他的這些門徒和跟隨的群眾、跟這些眾人在到野地裡相處,從日間到傍晚。,15到18節說:「天將晚的時候,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吃的。耶穌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這裡只有五個餅,兩條魚。耶穌說:拿過來給我。」各位,我們在讀這段聖經節的時候,文字這樣讀過去很快,但你注意看這段文字,我們試著想像在那種場景,這是野地,天快晚了,沒有7-11,大家也是不期而遇,五千多人聚集在那個地方,門徒提醒告訴耶穌應該讓群眾散去好準備糧食時候不早了,回家吧(孫越叔叔的話),耶穌跟門徒說:,「他們不用往村子去,你們給他們吃」,門徒說:「我們只有五個餅二條魚」,耶穌說:「拿來給我」。你看他們的對話,字越來越少,話講的越來越少,兩個人的對話當中,話越來越少意味是什麼意思?話不投機半句多。你跟朋友在哈啦的時候,我的孩子常常講電話,講到一天到晚師母要頻頻敦促他少講一點,孩子說他沒有講了,只有傳簡訊,那不是都一樣嗎?我們家就兩個孩子的電話費比我們倆還多,而且是倍數的多,因為很多朋友,朋友之間話夾子一開,就沒辦法收。話越說越少表示什麼?緊張。「這是野地,時候不早了」,門徒要眾人離開去準備吃的並沒有錯,耶穌卻要門徒給他們吃,你如果是開口講話的那個門徒,你有什麼感受?這整個神蹟裡面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個人的情緒、挫折如何被挑起以及避免和傷害,閩南語說「好心被雷擊」,「我為何那麼多事來開口,我是好意啊」,耶穌說眾人不用散去,你們給他們吃,別的共觀福音書裡面有講到五餅二魚是怎麼來的,那是另一個text(文本)的內容,我們從這整個經文對話結構中裡面會發現到,門徒說「我們只有五個餅兩條魚啊」,意思好像是說「就是這樣子了,不然你要怎麼樣」,這裡有一個張力在,耶穌也很乾脆的說:,「那就拿來給我」,是不是這樣子?在這個對話裡面我們你會發現到,耶穌與門徒逐漸升高的情緒張力隨時可能爆發對立與衝突有一個緊張性、有一個衝突性正在醞釀。門徒的顧慮沒有不對,耶穌的自信也不是沒根據,耶穌跟他的門徒面對同樣的處境,也承負共同的任務,只是角色不一樣。在天時地利都不宜的情況下;人和又出現危機。我們看到他們怎麼克服這樣的危機:聖經說:「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19節)有限的資源要滿足眾人需要的難度在於如何安撫焦慮帶來情緒浮躁和行為失控,耶穌的話語:「拿來給我」,並要求眾人眾人坐好,持餅望天祝謝,遞給門徒,再分給眾人,群眾的傾聽、配合、同工讓整個過程井然有序,進而成就此一以有限資源滿足眾多需求的神蹟。
耶穌跟他的門徒共同面對的,他們都是同坐在一條船上,只是角色不一樣而已,門徒的顧慮不是沒有錯,耶穌有他的自信也沒有錯,但是在那個當下裡面有一個衝突,天時地利都不好,天已經晚了,這裡是野地,天不時地不利,人和出現危機,這樣的情況,我們看到他們怎麼跨越這個危機。聖經告訴我們:「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19節)這是什麼?服從、配合、等候、交託,難道眾人不知道天將要晚了嗎?難道眾人不知道野地裡沒地方有東西吃嗎?天晚了,門徒肚子餓,眾人不餓嗎?耶穌不餓嗎?大家都餓,大家都知道,在這樣子的情況之下,那種迫切性,大家共同面對一個迫切的問題,但是怎麼樣去跨越過那個迫切性帶來的威脅,最怕、最大的挑戰就是每一個人把情緒,或者把那種迫切性當作合理化,叫作人之常情,五餅二魚這個神蹟,第二個神蹟就在這邊發酵。
當這種危機在醞釀時,當這種有限的資源要分配在這種困難度非常高的時候,上帝的話語、耶穌的話語說「拿來給我」,眾人坐好,望天祝福,遞給門徒,分給眾人,那種僅然井然有序,那種傾聽、配合、同工。大家都有我們不是沒有人性的軟弱點,也必然遭遇我們不是沒有外在環境的挑戰,在這種人性的軟弱和外在環境的挑戰過程裡面中,我們很難以個人的力量也非常難以去承擔克服,這時我們同工、同志、同伴,真的需要同心共苦集腋成裘、眾志成城來,去克服這些每一種人生或是現實所帶給我們的壓力和挑戰。但是我們常常會發現,在艱難困境被克服後這些事情、這些挑戰過去了之後,還有另一個更艱難的課題形成還有一個更大或更嚴重的挑戰在我們的後面,就是在處理問題的這個過程中裡面,人與人之間所發生互動形成的這些嫌隙。集腋成裘、眾志成城的果實本是佳美見證,然而這些都需要我們將自己擺上才可以成就,我們教會要建堂,我相信我們教會不至於有以下我要分享的情形,:我過去在牧會或在學校教書時,會跟同學分享到一些牧會的實務,有很多教會建堂建完了,獻堂感恩禮拜熱鬧辦過了,教會裡面開始產生問題了,牧師要離開了,信徒長執之間後面開始有一些風風雨雨、是是非非和論斷,我們真的需要從這個神蹟裡面看到,怎麼樣將自己的有限擺上,。我們無須不要擔心自己很有限,更我們不要因害怕自己的有限就駐足不前,我們把你把自己的有限有限擺上,不但是擺在上帝面前而已,也擺在你的同工之間,所謂擺在你的同工之間,就是你要知道這些人是要跟你一起同工、是要彌補你的有限,讓這種有限成為一個無限可能的力量,這需要什麼?這需要交託、信靠、接納受、與規劃、安排,這也需要有一些規劃。我們看到門徒在那個當下在,那種情緒在醞釀的當下當,耶穌說「拿來給我、拿來給我」,望天祝謝,叫眾人坐好,擘開,分給大家,他們都放下自我集結在耶穌身邊聽從他的吩咐僅僅有序敬慎從事終於成就這故事中井井有條。所以這個神蹟,在這個場景裡面又有了另一第二個神蹟,就是眾人怎麼樣在資源有限和環境迫切的情況之下,去克服肉體上面的需要、物質上面的不足,、我們剛剛講不只是情緒上面的張力,就是肉體的需要,不只是、和外來的這種挑戰,即自然環境、客觀環境、時空環境的這些挑戰,需要用他們同心協力來克服和擺上。飢餓、情緒焦慮所可能衍發的衝突與紛爭。在這個神蹟中,門徒跟耶穌師徒據理力爭、各盡其職,在情緒張力下師徒之間沒有頤指氣使的權威或者卑躬屈膝懾服,依然彼此信賴、同工與協調。
(2)耶穌的門徒不但臨場經驗神蹟也參與締造神蹟,除了見證「爆量」的神蹟,更享受收拾碎屑―「控量精準」額外的神蹟。最後,來到故事的最高潮。在眾人吃飽之後,耶穌告訴他們把這些碎屑都收集起來裝了,十二個籃子。這籃子不是竹簍一般大的籃子,而是十二個人份,正好為十二個門徒食用所需。。閩南語有句話說「企尾包衰」,好處往往讓前面的人撈走,後面的人只能撿殘餘的碎屑,這是這個神蹟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收拾碎屑意謂珍惜與反思有在收拾當中我們會再去回想與思考原初的情景、會再品味內心激盪的深度問題,各位如果你是那些門徒,你最知道資源是那麼有限,五千群眾不知道,再分出去再分出去,你怎麼知道這麼多人吃得夠,越後面分得食物的人,他肚子餓的時間越久,他的情緒焦慮也越深,這些門徒他們知道只有五餅二魚,不斷的再分出去,量好像越來越少怎麼辦,最後都沒了,那些碎屑十二籃,十二人份,門徒不但參與這個神蹟、經驗這個神蹟,他們自己更享受了這個神蹟最完美、最讓人稱奇與欣羨的部分,完美的結局。耶穌珍惜每一份得自上帝成就的祝福,也為那些同工的門徒留下最神奇或是神蹟最完美的部分。
在這個神蹟裡我們看到,不但是量的暴增,五餅二魚到五千人以上吃飽,也是情緒和身體的需求,撫慰、接納、支持、信任、交託,還有就是上帝的恩典夠我們用,恩典滿溢,但是我們在用的時候,不是只有那個滿溢才是恩典的、才是足以感謝讚嘆的神蹟,就是那些碎屑,我們在細數、我們在收拾,我們再好好的加以應用和深思中,你會去經驗到,他不只是夠我們用,他不只是不缺我們用,他也要我們不要浪費,或是隨意,因為這是來自於上帝的恩賜
愛不是一種委屈自己,更不是一種在人的面前把自己不滿的情緒將其抹滅掉,愛人就是一種迫切,那種迫切到你有時會幾乎處在一種好像脫韁野馬的危機當中,你知道能夠怎麼樣在適切適當的時候把它挑整過來。我看過Discovery頻道,它有一陣子在播放火車科技的研究節目,我們知道我們的高鐵差不多可以跑到300公里,世界最快的火車是法國的TGV(子彈列車),我如果沒有記錯大概可以跑到370甚至400公里,那部影片採訪該火車科技的工程師,他說現在在實驗室裡火車可以跑到700公里,已經有這樣子的動力,要達到1000公里不是問題,跟飛機的速度差不多,但是他說其實最大的挑戰不是讓它跑得更快,而是怎麼讓它停下來。以現在的科技來講,要從0加速到700或1000,不是什麼大困難,但是要從1000到0,那種科技,當然它最後還是會停下來,問題是它多久以前要停,比如說從台北開始加速到高雄,它可能要從台中就開始踩煞車,那這有什麼意思,也就是說它要怎麼在有效的商業成本經營下,以更短的距離來煞車,這樣的科技,比要讓它具動力來得更重要,制動力比趨動力更困難。閩南語有句話說「剛好就好」,目前的金融危機就是這樣子,大家都沒有剛好就好,一塊錢把它吹到十倍百倍,有一天破掉就糟了。這個神蹟告訴我們什麼?我們有情緒,那是一種熱情、那是一種激情,這種熱情和激情會帶給我們對人事物的關心和投入,但是也讓我們陷入一種人性非常大的挑戰,。我們看到第二個神蹟,門徒跟耶穌,他們怎麼共演了一個師徒之間,沒有那種權威或者卑躬屈膝,但是有那種關心和信賴,以及同工和協調。最後這個神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門徒讓眾人都吃飽了,耶穌告訴他們把這些碎屑都收集過來,十二個籃子,籃子不是像裝箱竹簍那種大籃子,而是十二個人份,十二個門徒,這些門徒他們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告訴耶穌說沒得吃了,他們是後天下之樂而樂,閩南語有句話說「站尾包衰」,後來的好處往往讓前面的人撈走,這是這個神蹟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我們常常說「主恩滿溢、主恩滿溢」,收拾碎屑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珍惜,意味著在收拾當中,你會去回想、你會去思考、你會去品味,那種深度的問題,主恩滿溢,你把它接住了,「啊!幸福快樂很滿足,哈雷利路亞感謝主」,這個都很好,但是如果只有到這邊,你如果認為就是常常要這樣,那你每一次到了需要的時候,如果沒有這種滿溢足夠到溢出來,你就會覺得好像不夠豐富,但是耶穌告訴他的門徒把碎屑收拾起來,有十二個籃子,Just make剛好精準!我們要讓他量不夠是一個挑戰,太多了又是另一個挑戰不是嗎。各位如果你家裡面有過喜宴的場合,要準備去跟餐廳訂喜宴的桌數,你怎麼去計算會來參加的人數?訂多了要多付給餐廳,沒人吃也可惜浪費,訂少了對客人很不好意思,那我們現在有一個彈性,為什麼要有彈性?因為那個精準真的很難控制不是嗎,。這個神蹟最讓我個人感到神奇的地方就在這裡。
(3)耶穌珍惜每一份得自上帝成就的祝福,也為那些同工的門徒留下最神奇或是神蹟最完美的部分。而且這些門徒,各位如果你是那些門徒,你最知道資源是那麼有限,五千群眾不知道,再分出去再分出去,你怎麼知道這麼多人吃得夠,越後面分得食物的人,他肚子餓的時間越久,他的情緒焦慮也越深,這些門徒他們知道只有五餅二魚,不斷的再分出去,量好像越來越少怎麼辦,最後都沒了,那些碎屑十二籃,十二人份,門徒不但參與這個神蹟、經驗這個神蹟,他們本身經驗了這個神蹟最完美的部分,最讓人稱奇、最讓人欣羨的部分,完美的結局。
結論:愛不是一種委屈自己,更不是一種在人的面前把掩飾自己情緒與焦慮,或是刻意按壓內心的不滿,愛人就是一種迫切,一種沒有預設自我存在狀況前提;概括承受被愛者需要的迫切趕,當投入工作的時候,這種迫切的激情可能因我們情緒轉移而產生新的危機,就是因迫切激情帶出的對話與同工關係的緊張。耶穌為愛世人而降世,為世人仰求而施捨,耶穌不但行神蹟,祂本身就是「神蹟」。透過上帝的恩典,我們其實早已領受諸多的神蹟,問題在於我們未嘗細數珍惜,或是執著於神蹟奇事,而輕忽平凡事物寓意的神蹟奧義。
這個不是在小說裡面從此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誰知道,但是寫小說的人會添上這麼一筆,。在這個神蹟裡我們看到,不但是量的暴增,五餅二魚到五千人以上吃飽,也是情緒和身體的需求,撫慰、接納、支持、信任、交託,還有就是上帝的恩典夠我們用,恩典滿溢,但是我們在用的時候,不是只有那個滿溢才是恩典的、才是足以感謝讚嘆的神蹟,就是那些碎屑,我們在細數、我們在收拾,我們再好好的加以應用和深思中,你會去經驗到,他不只是夠我們用,他不只是不缺我們用,他也要我們不要浪費,或是隨意,因為這是來自於上帝的恩賜。很多教會的機構、很多教會的成長、很多我們在教會的需求上面,常常會經歷到這樣子的經驗,我們需要再一次怎麼樣將把自己再一次的擺上,不但是擺上自己已的所有的,也要而是擺上自己不足的的沒有,當我們不是為把自己的不足擺上的時候,我們不只是等候從上帝的挹注與填滿才將這些擺上來添滿我們,而是我們也願意在自己不足的時候,接受上帝為我們的鋪陳、差遣安排、投入與服事侍奉,不管是豐富或、不管是缺乏、不管是足夠或是、不管,是收拾,在這當中上帝在上帝帶領我們的過程中,神蹟就在我們當中發生了。
耶穌為愛世人而降世,為世人仰求而施捨,耶穌不但行神蹟,祂本身就是「神蹟」。透過上帝的恩典,我們其實早已領受諸多的神蹟,問題在於我們未嘗細數珍惜,或是執著於神蹟奇事,而輕忽平凡事物寓意的神蹟奧義。
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主,讓我們再一次在你祢的面前透過話語得著力量,也讓我們再一次在你祢的面前透過話語看到我們自己、看到我們的過去、看到我們的現在,也知道我們將來要怎麼同工,跟主你祢同工、跟我們教會所有同心的弟兄姐妹同工。如此禱告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帶來好消息的婦女
帶來好消息的婦女
經文:使徒行傳12:13
時間:二00九年三月八日
主講:林輝彥 神學生
今天是三八國際婦女節,這是為了紀念1909年美國芝加哥紡織業、成衣業女工為爭取提高工資、實施八小時工時制和婦女選舉權而進行罷工,並引發世界各地婦女群起抗爭的國際性勞動婦女運動。每年均訂定婦女節主題的聯合國,今年的主題是「Women and men united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男女齊心終止對女人及女孩暴力)」。在婦女節的主日崇拜中,我們要從聖經中看一個婦女的故事。
羅大的自述
我叫做羅大,我今天來此要跟你們分享一個大有能力的禱告見證。在我還沒有講見證之前,我先自我介紹。我是早期的基督徒,我們的王是希律亞基帕,他是希律家族的第三代。他的祖父大希律王在許多年前因為要殺死嬰兒耶穌,所以下令殺死伯利恒所有的男嬰。他的父親是殺死施洗約翰和審判耶穌的希律安提帕。當希律亞基帕當王時,我們基督徒生活很艱苦,常常受到壓迫,被人迫害。在日常生活中要安全無掛慮活著,是件困難的事。我們這些忠實跟隨耶穌的信徒,必須要躲藏起來,只可以秘密聚會,因為希律王處心積慮要抓我們。
後來,他抓了約翰的哥哥-雅各,並且用刀殺了他。雅各的死亡,對在耶路撒冷的我們來說,是多麼震驚,我們感覺非常悲傷、害怕。在那個時代,有多多人因為信仰,和耶穌、雅各一樣,被人處死。希律王因為殺死雅各之後,猶太人歡喜他這樣做,就去逮捕彼得。這不是彼得第一次被捕。希律王希望能夠趕快將彼得處死,但是因為逾越節的節期已經開始,所以希律王不能在這個神聖的節期中殺人,完成他的計劃,於是將彼得關進監獄。用最高標準的安全配制:用兩條鐵鍊捆綁他的手和腳;派十六個人看守,連彼得在睡覺時,也有兩個人睡在他的兩邊。彼得是沒有辦法離開監獄的。我們害怕希律王一個接著一個地將我們逮捕,處死。我們從來不曾如此害怕過,害怕到不敢出家門。
當彼得被抓的消息傳開後,所有跟隨耶穌的,都聚集在我和馬利亞的家中。事實上,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是這個房子的擁有者。我只是一個女僕。不過耶穌曾教導我們不再有僕人、主之分,因為在上帝新的家庭中,我們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和馬利亞都稱這個家是我們的,我們分享一切東西。我們開放我們的家讓信徒們禮拜。因此,在彼得被關的這幾天,所有的兄弟姊妹都馬上跑來我們家敲門,要求我們開門讓他們進來,並要我們一起為彼得禱告。太多想法從我們的心中跑出來,有時希望上帝保護彼得;有時希望上帝給予彼得有足夠的力量忍耐牢中的痛苦;有時希望上帝能夠釋放彼得;甚至有時認為彼得逃不了,所以希望上帝讓彼得快點死去,不要活著受苦。最後,我們只希望彼得不要受太多苦。畢竟他不是第一個殉道的人。司提反被石頭打死。雅各被殺。我們當中有太多人在各地遭受迫害。這是一個可怕的時代。我們的禱告有用嗎? 上帝似乎沒有垂聽。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一點消息都沒有。但我們也不能做什麼,唯一能做的,還是禱告。我們日夜為了受難的親朋好友而哀傷,一起禱告,懇求上帝給我們力量。我們盼望這苦痛的日子快快過去,盼望主再來那美好的日子來臨。這樣的聚集,讓我們得到依靠、支持,讓我們感覺到安全,而不是孤單一個人。
我們仍然忠實在信仰上。我們當中有許多人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復活的基督,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經驗了他的傷口。所以我們知道,任何事對上帝來說都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為彼得的脫逃而祈禱,即使在我們的心中已做好最壞的打算。
我相信你們也知道這種祈禱。
當醫生說沒有希望,然而,我們仍禱告得醫治癒合。
當互相的關係瓦解時,然而,我們仍祈禱和解。
有人說,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等期限過去,轟炸又將開始。然而,我們仍為和平祈禱。
我們是基督徒,是應該祈禱的。但我們知道,當醫院的電話,或當我們打開晚報,或當我們聽到敲門,會發生什麼事情。
整個逾越節期快過完了,彼得的死期也快到了。再過一夜,明天希律王處死彼得之後,就可以再次得到猶太人的好感。他下令要加強看守。
深夜中,在我們家的禱告會仍繼續在進行。我們一起為了彼得而迫切禱告。〝扣扣扣〞,我隱約聽到了什麼聲音,就問說:「那是什麼聲音?」但是沒有其他人聽到,馬利亞對我說:「羅大,請坐下,如果妳必須講話,靜不下來,那麼就跟上帝講話吧。和我們一起為彼得禱告。」〝扣扣扣〞,這一次的聲音更大了,每個人都聽到了敲門聲。因為馬利亞在帶領禱告,所以我去應門。我離開了眾人禱告的大房間,小心也將門關上,穿過庭院到大門口。我邊走心裡邊想,這麼晚了,還會有誰要來參加聚會的呢?是馬大嗎?她常常因為要做家事而晚到。不是,馬大已經在這裡,她在馬可的旁邊。這時,我開始緊張了,會不會是希律王的軍隊已經找到這裡了呢?「扣扣扣,讓我進去。」在黑暗中,我看不清是誰。但是卻認得這個聲音。我心裡說:「感謝上帝,你憐憫我擔心的靈。告訴我,我不是在作夢。彼得,是你嗎?」
真的是彼得,那個我們一直為他迫切禱告的那個人,我無法相信彼得能夠逃出那嚴密的看守,還來不及等他回應,就急忙地跑回去傳播消息。而忘了先幫彼得開門。「他來了!他在這裡!」我一邊跑一邊說。
一個人問我說:「誰在那裡?」
我回答:「他在那裡。」
「是誰在那裡?」
我高興到忘了說名字:「我的意思是彼得在門口。」
那個人回我說:「不可能,彼得是被關在希律王的監牢中,還有鐵鍊串著旁邊兩位士兵。」
另一個人回應說:「是用兩條鐵鍊。」
我說:「真的是彼得。」
那個人又回應說:「傻姑娘,他怎麼可能在這裡呢。」
我很堅決地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彼得在這裡。」「」
他們對我說:「妳瘋了嗎?」
「我敢打賭是他的守護天使。主差遣一位天使到監牢去鼓勵彼得,在他死前安慰、保護他。現在這位天使來敲門告訴我們這個消息。」
他們激烈地討論著,但是門外的彼得一直在敲門。最後,有幾個人走到大門口,猶疑了一會兒,終於打開大門,彼得馬上走了進來。你們看,我說的沒錯吧,真的是彼得。他們很驚奇,而且想不通彼得為什麼可以逃出,但是他們不再理我,都擠到彼得那裡聽上帝如何差派天使帶他離開監獄。
聖經中類似的經驗
羅大和彼得的故事是一則精采的傑作,充滿了喜劇與懸疑效果。羅大因看到彼得而樂昏了頭,跑進去宣佈這個好消息,卻忘了請彼得進來,頗具喜劇效果。但令人緊張、擔心的是,當羅大進去通報時,在外等候的彼得,是否會被發現而再次遭到逮捕?
眾人對羅大傳報喜訊的反應,你們的腦中是不是也浮現類似的場景呢? 沒錯,讓人想起路加福音24章,就發生在彼得被抓的不久前。那天是耶穌死後的第三天,一些跟隨耶穌的婦有帶著預備好的香料要去抹耶穌身體。到了墓穴中,發現耶穌的身體不見了。墓穴中有兩個人跟她們說,耶穌已經復活了。這些婦人想起耶穌的話,就回去將這一切向使徒及其他人報告。在這兩個故事中,婦女都有重要的消息要對外宣揚,是關於上帝的大能已勝過看似不可能克服的阻礙;可是在這兩個故事中,婦女的話卻不被當作一回事。當代的猶太人相當鄙視婦女,甚至不太接受她們在庭上作證。婦女報告空墓一事,被十一使徒拒斥為「胡說八道」。羅大宣稱彼得就站在門口,先是被眾人當作心理不正常,繼而被認為是她的幻覺。在其中,婦女都沒有使人信服她們的信息的權威。在路加24裡,婦女大膽地將消息帶給位居核心的十一使徒。在使徒行傳12裡,羅大因其使女的社會地位,說話更無份量。婦女宣揚福音的努力,會因為聽眾的抗拒而遭遇橫阻,使得效果大打折扣。但在四本福音書中,卻特別記載婦女首先知道耶穌復活的人,這對福音的可靠性有影響嗎?還是上帝的作為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現代經驗或許有人會覺得說,那是古早以前的事了,現代的社會是性別平等、彼此尊重的社會,真的是這樣嗎?
「我有種不被信任的感覺。」這是一個廣告的用語,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這個廣告。
社會
以前在大學團契,有位學姊分享她們家的例子,她們家有四個孩子,前三個是女生,最後一個男生。只有大姐的名字最正常。二姐的名字是「佳韻」,因為祖母認為,要加一些運氣媽媽下一胎才能生男生。她的名字是「瑞婷」翻成台語你就知道是馬上停止的意思。最後弟弟取名為「光明」。哇!一切光明了。
在職場上,男女受到的對待也不同。在勞委會公布的「2008年女性僱用及婦女就業概況」調查中,比起2002年剛實施性別平等法時,性別平等的狀況改善很多,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生理假」、「家庭照顧假」的給予;「哺乳室」的設置。甚至有許多單位在工作分配、薪資給付、升遷等等都會有性別的考量。
在公共事務的參與上,婦女第一次有選舉權是在1893年的紐西蘭。1906年芬蘭的婦女可以有被選舉權。芬蘭也是第一個同時有女總統和女總理的國家。而號稱非常民主的美國,在2007年才有第一位女性的眾議院議長。在台灣,雖然在1998年台北市議會就有第一位女議長,但在其他地方(嘉義、基隆),也是最近這一兩年才有。什麼時候會出現第一位立法院女院長呢?
教會
大概在一、兩年前,教會界很流行一個話題:教會陰柔化。有研究報告認為在台灣和香港的教會過於陰柔化,許多活動都是靜態的,分享性的,只能吸引女性參與。應該要多一些競爭性的活動,這樣才會吸引男性進教會。這讓我想起一部電影《亞馬遜悲歌》(End of the Spear),當中在Waodani族第一位相信基督教的男性,也被同族的其他男性笑說他已經變成了女性了。這讓我去回想,聖經中基督的屬性亦包含那些被認為是女性的陰柔特質:慈愛、孕育生命、滋養等,卻鮮少呈現所謂的陽剛特質。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性別議題上啟蒙甚早,一九二六年,第12屆台灣大會通過設立女長老,同年六月,台南東門教會便設立龔瑞珠、潘蘇秀兩名為女長老。一九五○年,設立李幫助、曾秀鳳為女牧師。然而,由於種種因素,在長老教會代議制度的決策圈中,女性始終是少數。根據2002年總會研發中心所發表的【2000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勢統計】,教會的女性信徒佔53.21﹪,女性長老佔27.75﹪,現任的1229名傳道人當中,有211名是女性,佔17﹪。
雖然女性普遍參與基層服事,但進入中會、總會決策圈的比例仍是鳳毛麟角。二○○二年,第48屆總會通過「女性參與總會性決策應至少有五分之一」保障條款,然而2003年第48屆總會銓衡名單,總委會女性比例為1%,女性參與總會決策(總委會、各事工委員會、各事業及教育機構之董理事會)之比例為 13.42%,落實情形有待觀察。52屆的總會銓衡名單,總委會女性比例為10%,但還未到五分之一。 在今年,我們有很大的進步,今年七星中會和屏東中會的議長都是由女同工擔任。我們能夠期待那一天會有女總幹事和女的總會議長的出現嗎?
家庭
家庭是性別意識生成最早的地方。它會是性別刻板複製的場所?還是推動性別平等的基石?傳統的家庭角色:男人是經濟支柱,女人是家庭照顧者。這樣的性別意識和家庭價值透過家庭的教養,會世世代代傳承,更形鞏固。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的人,需要有助於性別覺醒的情境與支持系統,才能突破性別的刻板藩籬。兩性間生活的互動就屬家庭事務分工最為頻繁、密切。行政院主計處在2002年有做「社會趨勢的調查」,其中針對兩性家事分工概況的比例為:
家庭主婦的工作類似於薛西弗斯。薛西弗斯是希臘神話裡的悲劇人物,他被罰將一塊石頭推到山頂上去,但石頭快到山頂上時就又滑了下來,他每天重覆著同樣單調而辛苦的工作。當人們為薛西弗斯的辛勞、毅力與悲劇性而動容時,很少人想到,每個人家裡頭就有個「薛西弗斯」─那就是他的妻子或母親。家庭主婦每天重覆著同樣單調而辛苦的工作,早上掃的乾乾淨淨的地,擦的明亮的桌椅,第二天又髒了;昨天煮了一大鍋的飯,現在又空空如也。每一件家事就像是「薛西弗斯」的石頭,推了再推卻永遠推不完,而推的也永遠是那塊或那幾塊「石頭」。如此每天辛勞的工作,卻沒有任何升遷機會、考績加給,家庭主婦在家中永遠都覺得自己「沒有用」,於是在面臨家庭重大事項裁決時,她往往只有噤口的份。
做家務是女性與生俱來的絕對生物才能嗎?「新好男人」是以幫忙、分擔為理由來做家務嗎?
結論
人類歷史上,婦女的地位一直處在相當卑微的環境中,甚至還有很多地區的婦女社會地位之低,我們無法想像。但我們卻看到福音書告訴我們,福音就是從這些婦女傳揚開來的,是她們去告訴所有的門徒耶穌復活的消息。同樣的,在今天所看使女羅大的故事,上帝常常利用我們想像不到的人來擔任祂重要的同工。
我們要承認,婦女就是在每個社會中經常被疏忽的對象,但她們往往是最有活力、耐力和愛心的。我們就看到基督教之所以有今天,其實婦女的貢獻是無法抹滅的。例如路加福音第八章1至3節記載的,有好幾位婦女就是耶穌和他的門徒在傳福的事工上,提供了他們傳福音時所需要的財力和物品的人。在看使徒保羅在傳福音的事工中,對使徒保羅幫助最大的,就是腓立比教會。而這間教會就是從一位以販賣紫色布匹的婦女「呂底亞」開始的。使徒保羅非常感謝這間教會,如果我們看腓立比書,就會看到使徒保羅稱讚這間教會,在他最困頓的時候,只有腓立比教會支持他;而當他需要幫忙的時候,腓立比教會毫不遲疑的全力支助他。可能是因為婦女對福音事工的真實愛心,耶穌復活之後,不是給他揀選的門徒第一個看到,而是最先給支持他和門徒傳福音的婦女看。
但今天很多機構、福音事工單位、教會,對婦女所扮演的角色給疏忽了,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的地方。我們似乎老是安排婦女在教會服事的工作上做些廚房或打掃清潔的工作,而忽略了應該將她們安排在最前線的地方,使她們因為細心、愛心,使福音有更美好的果實見證出來。
約珥書2:28-29說:「以後,我要把我的靈傾注給每一個人:你們的兒女將宣告我的信息;你們的老年人作奇異的夢;你們的年輕人看見異象。那時,我甚至要把我的靈傾注給奴僕和使女。」神藉先知約珥的預言宣告「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約珥書二章28至29節意指,上帝呼召男人與女人一同領受聖靈澆灌、一起同心建立教會,成為夥伴關係的好管家共同承擔大使命。
加拉太書3:26-28說:「你們大家都藉著『信』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成為上帝的兒女。你們受洗跟基督合而為一,正像穿上基督,有他的生命。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裏,你們都成為一體了。」
當我們在領受聖餐時,我們經歷了彼此合一,成為一體。你認為耶穌最後的晚餐是跟誰一起吃的呢?願我們在實踐信仰的同時,也能堅持實踐性別平等,兩性成為夥伴的理想。
經文:使徒行傳12:13
時間:二00九年三月八日
主講:林輝彥 神學生
今天是三八國際婦女節,這是為了紀念1909年美國芝加哥紡織業、成衣業女工為爭取提高工資、實施八小時工時制和婦女選舉權而進行罷工,並引發世界各地婦女群起抗爭的國際性勞動婦女運動。每年均訂定婦女節主題的聯合國,今年的主題是「Women and men united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男女齊心終止對女人及女孩暴力)」。在婦女節的主日崇拜中,我們要從聖經中看一個婦女的故事。
羅大的自述
我叫做羅大,我今天來此要跟你們分享一個大有能力的禱告見證。在我還沒有講見證之前,我先自我介紹。我是早期的基督徒,我們的王是希律亞基帕,他是希律家族的第三代。他的祖父大希律王在許多年前因為要殺死嬰兒耶穌,所以下令殺死伯利恒所有的男嬰。他的父親是殺死施洗約翰和審判耶穌的希律安提帕。當希律亞基帕當王時,我們基督徒生活很艱苦,常常受到壓迫,被人迫害。在日常生活中要安全無掛慮活著,是件困難的事。我們這些忠實跟隨耶穌的信徒,必須要躲藏起來,只可以秘密聚會,因為希律王處心積慮要抓我們。
後來,他抓了約翰的哥哥-雅各,並且用刀殺了他。雅各的死亡,對在耶路撒冷的我們來說,是多麼震驚,我們感覺非常悲傷、害怕。在那個時代,有多多人因為信仰,和耶穌、雅各一樣,被人處死。希律王因為殺死雅各之後,猶太人歡喜他這樣做,就去逮捕彼得。這不是彼得第一次被捕。希律王希望能夠趕快將彼得處死,但是因為逾越節的節期已經開始,所以希律王不能在這個神聖的節期中殺人,完成他的計劃,於是將彼得關進監獄。用最高標準的安全配制:用兩條鐵鍊捆綁他的手和腳;派十六個人看守,連彼得在睡覺時,也有兩個人睡在他的兩邊。彼得是沒有辦法離開監獄的。我們害怕希律王一個接著一個地將我們逮捕,處死。我們從來不曾如此害怕過,害怕到不敢出家門。
當彼得被抓的消息傳開後,所有跟隨耶穌的,都聚集在我和馬利亞的家中。事實上,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是這個房子的擁有者。我只是一個女僕。不過耶穌曾教導我們不再有僕人、主之分,因為在上帝新的家庭中,我們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和馬利亞都稱這個家是我們的,我們分享一切東西。我們開放我們的家讓信徒們禮拜。因此,在彼得被關的這幾天,所有的兄弟姊妹都馬上跑來我們家敲門,要求我們開門讓他們進來,並要我們一起為彼得禱告。太多想法從我們的心中跑出來,有時希望上帝保護彼得;有時希望上帝給予彼得有足夠的力量忍耐牢中的痛苦;有時希望上帝能夠釋放彼得;甚至有時認為彼得逃不了,所以希望上帝讓彼得快點死去,不要活著受苦。最後,我們只希望彼得不要受太多苦。畢竟他不是第一個殉道的人。司提反被石頭打死。雅各被殺。我們當中有太多人在各地遭受迫害。這是一個可怕的時代。我們的禱告有用嗎? 上帝似乎沒有垂聽。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一點消息都沒有。但我們也不能做什麼,唯一能做的,還是禱告。我們日夜為了受難的親朋好友而哀傷,一起禱告,懇求上帝給我們力量。我們盼望這苦痛的日子快快過去,盼望主再來那美好的日子來臨。這樣的聚集,讓我們得到依靠、支持,讓我們感覺到安全,而不是孤單一個人。
我們仍然忠實在信仰上。我們當中有許多人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復活的基督,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經驗了他的傷口。所以我們知道,任何事對上帝來說都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為彼得的脫逃而祈禱,即使在我們的心中已做好最壞的打算。
我相信你們也知道這種祈禱。
當醫生說沒有希望,然而,我們仍禱告得醫治癒合。
當互相的關係瓦解時,然而,我們仍祈禱和解。
有人說,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等期限過去,轟炸又將開始。然而,我們仍為和平祈禱。
我們是基督徒,是應該祈禱的。但我們知道,當醫院的電話,或當我們打開晚報,或當我們聽到敲門,會發生什麼事情。
整個逾越節期快過完了,彼得的死期也快到了。再過一夜,明天希律王處死彼得之後,就可以再次得到猶太人的好感。他下令要加強看守。
深夜中,在我們家的禱告會仍繼續在進行。我們一起為了彼得而迫切禱告。〝扣扣扣〞,我隱約聽到了什麼聲音,就問說:「那是什麼聲音?」但是沒有其他人聽到,馬利亞對我說:「羅大,請坐下,如果妳必須講話,靜不下來,那麼就跟上帝講話吧。和我們一起為彼得禱告。」〝扣扣扣〞,這一次的聲音更大了,每個人都聽到了敲門聲。因為馬利亞在帶領禱告,所以我去應門。我離開了眾人禱告的大房間,小心也將門關上,穿過庭院到大門口。我邊走心裡邊想,這麼晚了,還會有誰要來參加聚會的呢?是馬大嗎?她常常因為要做家事而晚到。不是,馬大已經在這裡,她在馬可的旁邊。這時,我開始緊張了,會不會是希律王的軍隊已經找到這裡了呢?「扣扣扣,讓我進去。」在黑暗中,我看不清是誰。但是卻認得這個聲音。我心裡說:「感謝上帝,你憐憫我擔心的靈。告訴我,我不是在作夢。彼得,是你嗎?」
真的是彼得,那個我們一直為他迫切禱告的那個人,我無法相信彼得能夠逃出那嚴密的看守,還來不及等他回應,就急忙地跑回去傳播消息。而忘了先幫彼得開門。「他來了!他在這裡!」我一邊跑一邊說。
一個人問我說:「誰在那裡?」
我回答:「他在那裡。」
「是誰在那裡?」
我高興到忘了說名字:「我的意思是彼得在門口。」
那個人回我說:「不可能,彼得是被關在希律王的監牢中,還有鐵鍊串著旁邊兩位士兵。」
另一個人回應說:「是用兩條鐵鍊。」
我說:「真的是彼得。」
那個人又回應說:「傻姑娘,他怎麼可能在這裡呢。」
我很堅決地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彼得在這裡。」「」
他們對我說:「妳瘋了嗎?」
「我敢打賭是他的守護天使。主差遣一位天使到監牢去鼓勵彼得,在他死前安慰、保護他。現在這位天使來敲門告訴我們這個消息。」
他們激烈地討論著,但是門外的彼得一直在敲門。最後,有幾個人走到大門口,猶疑了一會兒,終於打開大門,彼得馬上走了進來。你們看,我說的沒錯吧,真的是彼得。他們很驚奇,而且想不通彼得為什麼可以逃出,但是他們不再理我,都擠到彼得那裡聽上帝如何差派天使帶他離開監獄。
聖經中類似的經驗
羅大和彼得的故事是一則精采的傑作,充滿了喜劇與懸疑效果。羅大因看到彼得而樂昏了頭,跑進去宣佈這個好消息,卻忘了請彼得進來,頗具喜劇效果。但令人緊張、擔心的是,當羅大進去通報時,在外等候的彼得,是否會被發現而再次遭到逮捕?
眾人對羅大傳報喜訊的反應,你們的腦中是不是也浮現類似的場景呢? 沒錯,讓人想起路加福音24章,就發生在彼得被抓的不久前。那天是耶穌死後的第三天,一些跟隨耶穌的婦有帶著預備好的香料要去抹耶穌身體。到了墓穴中,發現耶穌的身體不見了。墓穴中有兩個人跟她們說,耶穌已經復活了。這些婦人想起耶穌的話,就回去將這一切向使徒及其他人報告。在這兩個故事中,婦女都有重要的消息要對外宣揚,是關於上帝的大能已勝過看似不可能克服的阻礙;可是在這兩個故事中,婦女的話卻不被當作一回事。當代的猶太人相當鄙視婦女,甚至不太接受她們在庭上作證。婦女報告空墓一事,被十一使徒拒斥為「胡說八道」。羅大宣稱彼得就站在門口,先是被眾人當作心理不正常,繼而被認為是她的幻覺。在其中,婦女都沒有使人信服她們的信息的權威。在路加24裡,婦女大膽地將消息帶給位居核心的十一使徒。在使徒行傳12裡,羅大因其使女的社會地位,說話更無份量。婦女宣揚福音的努力,會因為聽眾的抗拒而遭遇橫阻,使得效果大打折扣。但在四本福音書中,卻特別記載婦女首先知道耶穌復活的人,這對福音的可靠性有影響嗎?還是上帝的作為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現代經驗或許有人會覺得說,那是古早以前的事了,現代的社會是性別平等、彼此尊重的社會,真的是這樣嗎?
「我有種不被信任的感覺。」這是一個廣告的用語,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這個廣告。
社會
以前在大學團契,有位學姊分享她們家的例子,她們家有四個孩子,前三個是女生,最後一個男生。只有大姐的名字最正常。二姐的名字是「佳韻」,因為祖母認為,要加一些運氣媽媽下一胎才能生男生。她的名字是「瑞婷」翻成台語你就知道是馬上停止的意思。最後弟弟取名為「光明」。哇!一切光明了。
在職場上,男女受到的對待也不同。在勞委會公布的「2008年女性僱用及婦女就業概況」調查中,比起2002年剛實施性別平等法時,性別平等的狀況改善很多,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生理假」、「家庭照顧假」的給予;「哺乳室」的設置。甚至有許多單位在工作分配、薪資給付、升遷等等都會有性別的考量。
在公共事務的參與上,婦女第一次有選舉權是在1893年的紐西蘭。1906年芬蘭的婦女可以有被選舉權。芬蘭也是第一個同時有女總統和女總理的國家。而號稱非常民主的美國,在2007年才有第一位女性的眾議院議長。在台灣,雖然在1998年台北市議會就有第一位女議長,但在其他地方(嘉義、基隆),也是最近這一兩年才有。什麼時候會出現第一位立法院女院長呢?
教會
大概在一、兩年前,教會界很流行一個話題:教會陰柔化。有研究報告認為在台灣和香港的教會過於陰柔化,許多活動都是靜態的,分享性的,只能吸引女性參與。應該要多一些競爭性的活動,這樣才會吸引男性進教會。這讓我想起一部電影《亞馬遜悲歌》(End of the Spear),當中在Waodani族第一位相信基督教的男性,也被同族的其他男性笑說他已經變成了女性了。這讓我去回想,聖經中基督的屬性亦包含那些被認為是女性的陰柔特質:慈愛、孕育生命、滋養等,卻鮮少呈現所謂的陽剛特質。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性別議題上啟蒙甚早,一九二六年,第12屆台灣大會通過設立女長老,同年六月,台南東門教會便設立龔瑞珠、潘蘇秀兩名為女長老。一九五○年,設立李幫助、曾秀鳳為女牧師。然而,由於種種因素,在長老教會代議制度的決策圈中,女性始終是少數。根據2002年總會研發中心所發表的【2000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勢統計】,教會的女性信徒佔53.21﹪,女性長老佔27.75﹪,現任的1229名傳道人當中,有211名是女性,佔17﹪。
雖然女性普遍參與基層服事,但進入中會、總會決策圈的比例仍是鳳毛麟角。二○○二年,第48屆總會通過「女性參與總會性決策應至少有五分之一」保障條款,然而2003年第48屆總會銓衡名單,總委會女性比例為1%,女性參與總會決策(總委會、各事工委員會、各事業及教育機構之董理事會)之比例為 13.42%,落實情形有待觀察。52屆的總會銓衡名單,總委會女性比例為10%,但還未到五分之一。 在今年,我們有很大的進步,今年七星中會和屏東中會的議長都是由女同工擔任。我們能夠期待那一天會有女總幹事和女的總會議長的出現嗎?
家庭
家庭是性別意識生成最早的地方。它會是性別刻板複製的場所?還是推動性別平等的基石?傳統的家庭角色:男人是經濟支柱,女人是家庭照顧者。這樣的性別意識和家庭價值透過家庭的教養,會世世代代傳承,更形鞏固。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的人,需要有助於性別覺醒的情境與支持系統,才能突破性別的刻板藩籬。兩性間生活的互動就屬家庭事務分工最為頻繁、密切。行政院主計處在2002年有做「社會趨勢的調查」,其中針對兩性家事分工概況的比例為:
家庭主婦的工作類似於薛西弗斯。薛西弗斯是希臘神話裡的悲劇人物,他被罰將一塊石頭推到山頂上去,但石頭快到山頂上時就又滑了下來,他每天重覆著同樣單調而辛苦的工作。當人們為薛西弗斯的辛勞、毅力與悲劇性而動容時,很少人想到,每個人家裡頭就有個「薛西弗斯」─那就是他的妻子或母親。家庭主婦每天重覆著同樣單調而辛苦的工作,早上掃的乾乾淨淨的地,擦的明亮的桌椅,第二天又髒了;昨天煮了一大鍋的飯,現在又空空如也。每一件家事就像是「薛西弗斯」的石頭,推了再推卻永遠推不完,而推的也永遠是那塊或那幾塊「石頭」。如此每天辛勞的工作,卻沒有任何升遷機會、考績加給,家庭主婦在家中永遠都覺得自己「沒有用」,於是在面臨家庭重大事項裁決時,她往往只有噤口的份。
做家務是女性與生俱來的絕對生物才能嗎?「新好男人」是以幫忙、分擔為理由來做家務嗎?
結論
人類歷史上,婦女的地位一直處在相當卑微的環境中,甚至還有很多地區的婦女社會地位之低,我們無法想像。但我們卻看到福音書告訴我們,福音就是從這些婦女傳揚開來的,是她們去告訴所有的門徒耶穌復活的消息。同樣的,在今天所看使女羅大的故事,上帝常常利用我們想像不到的人來擔任祂重要的同工。
我們要承認,婦女就是在每個社會中經常被疏忽的對象,但她們往往是最有活力、耐力和愛心的。我們就看到基督教之所以有今天,其實婦女的貢獻是無法抹滅的。例如路加福音第八章1至3節記載的,有好幾位婦女就是耶穌和他的門徒在傳福的事工上,提供了他們傳福音時所需要的財力和物品的人。在看使徒保羅在傳福音的事工中,對使徒保羅幫助最大的,就是腓立比教會。而這間教會就是從一位以販賣紫色布匹的婦女「呂底亞」開始的。使徒保羅非常感謝這間教會,如果我們看腓立比書,就會看到使徒保羅稱讚這間教會,在他最困頓的時候,只有腓立比教會支持他;而當他需要幫忙的時候,腓立比教會毫不遲疑的全力支助他。可能是因為婦女對福音事工的真實愛心,耶穌復活之後,不是給他揀選的門徒第一個看到,而是最先給支持他和門徒傳福音的婦女看。
但今天很多機構、福音事工單位、教會,對婦女所扮演的角色給疏忽了,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的地方。我們似乎老是安排婦女在教會服事的工作上做些廚房或打掃清潔的工作,而忽略了應該將她們安排在最前線的地方,使她們因為細心、愛心,使福音有更美好的果實見證出來。
約珥書2:28-29說:「以後,我要把我的靈傾注給每一個人:你們的兒女將宣告我的信息;你們的老年人作奇異的夢;你們的年輕人看見異象。那時,我甚至要把我的靈傾注給奴僕和使女。」神藉先知約珥的預言宣告「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約珥書二章28至29節意指,上帝呼召男人與女人一同領受聖靈澆灌、一起同心建立教會,成為夥伴關係的好管家共同承擔大使命。
加拉太書3:26-28說:「你們大家都藉著『信』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成為上帝的兒女。你們受洗跟基督合而為一,正像穿上基督,有他的生命。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裏,你們都成為一體了。」
當我們在領受聖餐時,我們經歷了彼此合一,成為一體。你認為耶穌最後的晚餐是跟誰一起吃的呢?願我們在實踐信仰的同時,也能堅持實踐性別平等,兩性成為夥伴的理想。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教會系列(五):恆定Homeostasis
教會系列(五):恆定Homeostasis
經文:彌迦書第六章8節
時間:二00九年三月一日
主講:蔡茂堂牧師
短片
各位弟兄姐妹大家平安。上一次我們講到健康的教會需要有健康的領袖,這些領袖應該有形塑的能力,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第二個重要的系統,就是內分泌,內分泌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要維持身體的恆定。領袖需要有形塑(Plasticity)的能力,恆定需要有回饋(Feedback)的體系。健康的教會與恆定有什麼關係呢?
Ⅰ、引言:恆定現象(Homeostasis Phenomena)
容許我解釋一下什麼叫作恆定(Homeostasis)。Homeostasis 是一個新的學問,叫作溝通控制學(Cybernetics)。數學家發現上帝所造的宇宙中,並不需要一天到晚做調整,為什麼它們會調整得那麼好,數學家就研究人類,是否也能模仿上帝所造的奇妙宇宙,來自我調整、自我控制嗎?他們計算出來的理論,就叫作溝通控制學,是由美國的學者Norbert Wiener第一次提出來的,他認為必須要有溝通(communication)與控制(Control)這兩個變項,才能夠讓它成為一個自己調整的一個體系,他用一個房屋裡面暖氣機的簡例來讓我們了解。當外面下雪屋內越來越冷,溫度(計)下降到某一溫度時,感應器(Sensor)就把這個訊息傳送給控制器(Controller)開關,這個開關就開啟效果器(Effector)暖氣機,暖氣機就開始運作,發熱的結果讓室內的氣溫開始上升,溫度(計)也開始往上爬,這叫作負向回饋(Negative Feedback)。最重要的部分是這個負向回饋,因為本來不是溫度很低嗎,所以它啟動暖氣機,可是啟動的結果就把溫度提高,溫度提高到某一暖度時,控制器就把暖氣機關掉,使它不致於繼續加溫,這樣就不需要有人一天到晚,在那裡觀察和調控溫度。負向回饋(Negative Feedback)體系使得這個系統自己可以調整。
這樣的回饋在最簡單的生命體中就具備著,因為上帝所造的生命體必須要維持在很小範圍內的狀況才能夠存活,超過就活不了,不論是溫度或各種濃度都一樣。一個單細胞的阿米巴(Amoeba)怎麼樣維持這樣的一個生理的恆定呢?牠完全靠牠的表皮,把在外界牠所需要的食物包起來,變成一個水泡,送進牠的體內,然後再將食物消化掉;消化後所產生的廢物,必須要把它送到體外去,這樣才可以維持一個單細胞體內很簡易的恆定現象。對於我們多細胞的生物來講,就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我們的環境已經被納入體內,叫作內環境。上帝給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小小的腺體,有腦垂腺、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胰島、卵巢睪丸,雖然它們如此微小,可是對我們維持體內的恆定很重要。腦垂腺與成長有關,甲狀腺與代謝有關,副甲狀腺與鈣磷有關,腎上腺是我們面對環境壓力時調整的腺體,胰島與糖分有關,卵巢睪丸是生殖系統,這是人體內分泌的六大腺體。其實現在發現不只這些,還有很多,包括我們的胃腸肝皮膚都有內分泌,不過我們今天只提到傳統的這六大腺體,雖然它們很小,但是它們卻掌管全身維持恆定的一些重要功能。
政府也是一樣,一個政府要正常運轉,必須要有政治的恆定。現在的民主政治源起於英國,就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互相回饋,來保持政治體系的健康和生存。上帝所造的地球也是一樣,必須要有很多微調,才能夠讓地球永續經營生生不息,這些生態的恆定必須要有碳、水、氮、氧等等的回饋循環,需要有很多系統同時微調得很好,我們才可以繼續在這個地球住下去。最近人類的許多活動把這些平衡破壞掉,我們應該儘量不要去破壞地球,以免各種生物遭殃,最後連人類自己也活不下去。所以恆定是一個很重要的現象,生命需要恆定,上帝在創造生命時,就給每一個生命定下一個很狹窄的範圍,給我們一個微調的體系,來維持我們的生命。
Ⅱ、神經(Communication)與內分泌(Coordination)
比較 神經(Nervous) 內分泌(Endocrine)
我們稍微比較一下,上一次所講的神經體系跟今天講的內分泌,它們其實都是控制我們身體裡面,彼此的溝通和協調,可是它們有很大的不同。
速度 快速(50-60 m/s)緩慢(0.7 m/s 動脈)
神經傳導得很快,內分泌傳遞的很慢,神經一秒鐘傳50-60米,內分泌一秒鐘才0.7米,相差一百倍。
媒介 物理電波(Electric) 化學荷爾蒙(Chemical)
它們所用的管道也不相同,神經是靠物理的電波(Electric)來傳導,內分泌是靠化學(Chemical)的荷爾蒙來傳遞。
通路 神經軸突(Axon) 血液循環(Blood)
神經是經由類似電線般的神經軸突(Axon)來傳導,內分泌是靠化學(Chemical)的荷爾蒙來傳遞,是由分泌細胞送至血液(Blood)裡面,經由血液循環送至全身。
特殊 終末突觸(Synapse) 標靶受器(Receptor)神經系統是靠神經元的終末突觸(Synapse)來傳導訊息,一個軸突的末端有數條分枝的終末突觸,所以它是控制一群細胞一起來反應。而內分泌則是針對特定的標靶細胞來傳遞使其接收;近來有一種癌症治療法叫作標靶治療。上帝在我們的細胞內都裝設了特別的受器,有受器的才有反應,旁邊的細胞,若沒有受器就不受影響,區分的很清楚,所以內分泌的特殊性勝於神經系統。
當神經元傳導時,附近的神經元也會受到影響而改變它的結構,就是形塑性。內分泌傳遞到有受器的標靶細胞(Receptor)以後,改變之後又會慢慢恢復成原狀,所以它沒有形塑性,但是它有彈性。
效應 精確行為(Precise) 廣泛代謝(Panoptic)
神經系統最主要是對外在世界的改變做反應,要造成很精確的行為(Precise Behavior)來保護生命。內分泌系統則是要引起全身代謝的反應,來支持神經體系的精確行為所需要的資源。
期間 短期(Short) 長期(Long)
神經帶來的反應是短暫的,內分泌帶來的反應卻是長久深遠的。
回饋 反射弧(Reflex arc) 恆定環(Homeostatic loop)
它們都有回饋的系統,神經系統的回饋是靠開放的「反射弧」,比如手被蠟燭燒到,知覺神經馬上把訊息傳到脊髓,經過一個連接神經元,馬上送到運動神經叫肌肉收縮,手就趕快離開火源,避免受傷,反應的速度很快,幾分之幾秒就完成該反射動作。身體為了要達到代謝功能,全身要動員,像是肝臟要把血糖送出來,需要靠內分泌的幫忙,所分泌的激素從視丘下部,管到腦垂腺,管到甲狀腺,甲狀腺再回過頭來抑制,視丘下部和腦垂腺,避免讓它們過度的分泌,其回饋是靠密閉的「恆定環」。
目標 外環境(Exterior) 內環境(Interior)
神經系統管的是對外在環境做反應,內分泌系統是對內在環境的處理。
交界 視丘下部(Hypothalamus) 腦垂腺(Pituitary gland)
這兩個系統之間也彼此有關係,並不是各做各的,它們的關係就在我們大腦的視丘下部(下視丘),視丘下部的下方就是腦垂腺的位置,腦垂腺是我們內分泌的元帥。視丘下部的神經有兩種,第一種神經元產生的荷爾蒙,直接經由軸突送到後腦垂腺,然後讓血液帶走,後腦垂腺沒有細胞。第二種神經元所分泌的荷爾蒙則經由血管 (門靜脈) 的血液送到前腦垂腺,刺激前腦垂腺的內分泌細胞分泌新的荷爾蒙,然後再經由血液送到全身。所以上帝給我們的內分泌系統有很精細的微調功能,而且是兩套不同的方法。
Ⅲ、內分泌的特徵
1.默默的作用:暗中侍奉
內分泌有哪些特徵可以讓我們有一些屬靈的學習嗎?第一個,內分泌是在身體裡面不太看得到的,它很微小的藏在裡面,所以它是在沒有人看得到時默默地運作它的功能。教會要健康,需要有很多弟兄姐妹願意默默地侍奉,特別耶穌說的敬虔,即猶太人的三大敬虔,就是施捨、禱告和敬虔,「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6:4, 6, 18)這些敬虔強調在暗中,沒有人看到,你願意這樣做,上帝會紀念的。
2.慢慢的影響:潛移默化
內分泌的影響不像神經很快,一下就結束了,而是慢慢地影響和改變,它是生命對生命的影響,在我們的信仰裡面也需要這樣。耶穌說,天國就像麵酵在麵團裡的作用,「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太13:33)這樣的作用是看不出來的,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可是不久後就感到它的威力,我們叫作潛移默化。
3.特定的對象:門徒栽培
內分泌腺的內分泌細胞(Endocrine Cell)其分泌的激素,它不是隨便的輸送,它只有對有受器(Receptor)的標靶細胞(Target Cell)產生影響,沒有受器的細胞就不受影響,所以它的特殊性很高。耶穌基督在世上傳福音時也有特定的對象,他最後特定的對象是三個人―彼得、雅各和約翰。耶穌說,你要傳福音就不要挑對象,就像撒種的出去撒種,有落在路旁的,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有落在荊棘裡的,有落在好土裡的,這是不挑對象。可是當你要交代下一代的人要傳福音,就要挑那些肯受教的對象。耶穌從一群跟隨他的人中,挑選了七十個門徒,再從這七十個人挑選出十二使徒,最後從十二使徒挑選出三個人,這三個人的責任最重,是要把天國的使命帶到全世界的,他就好好地下功夫在他們身上影響他們,「說了這話以後約有八天,耶穌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路9:28-29)。這是一個屬靈的原則,門徒的栽培必須要挑特定的對象,傳福音不能挑對象,要分享給所有的人,但門徒不只接受福音,他還要傳揚福音,所以必須要特別挑選。
4.回饋的調整:彼此順服
挑了對象以後,內分泌有很特別的東西,視丘下部影響腦垂腺,腦垂腺影響甲狀腺,可是甲狀腺也影響腦垂腺和視丘下部,所以它們是互相影響,這就是回饋。換句話講,不是誰聽誰的,神經系統是大腦管理脊隨,脊隨管理肌肉,是單向的,而內分泌則是雙向的,是互相影響的。這是在教會裡面彼此的順服,「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弗5:21),不應該是大家都聽牧師的,長老聽牧師的、執事聽長老的,弟兄姐妹聽執事的。不是,牧師、長執有時也要聽弟兄姐妹的聲音,我覺得在教會中,有彼此順服,這回饋的調整,是很重要的。
5.分工且合作:恩賜配搭
另外,沒有一個腺體可以完全負責身體的健康,必須要每一個腺體做它的部分,因為各有各的功能,大家都不相同,必須要大家盡忠,身體才會健康。就像每一隻螞蟻搆不到對岸,可是一隻站穩,第二隻站在第一隻上面,第三隻站在第二隻上面,第四隻就可以爬過去了。六大內分泌腺也是一樣,必須要大家站好自己的崗位,然後就可以達成保護身體健康的目的,所以必須要按自己的恩賜,大家配搭來侍奉,「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
6.組織與聯繫:聯絡合式
另外必須要彼此之間有很好的協調,當外面有危險時,我們的內分泌腺有一條很明白的溝通管道,叫作「HPA Axis(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Axis)視丘下部腦垂腺腎上腺軸心」,這個從視丘下部到腦垂腺到腎上腺的傳遞過程,會讓心跳呼吸加快,促進血液循環、肝醣分解加速,並且啟動免疫細胞,來應付外面的危險;同時腎上腺所分泌的激素也會轉而影響,腦垂腺內分泌細胞以及視丘下部的神經元細胞,讓腦垂腺與視丘下部不要反應過度(負向回饋)。所以它是一個很完整的循環,保護我們的組織,彼此有很好的聯繫。兩組鐵路工人在兩端搭造鐵軌,造到最後結果左軌接到右軌,互相怪罪爭吵,雖然軌道有相接,但是不對軌,這就是組織和協調不好的結果,有好的分工卻沒有好的聯繫。「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這點很重要,一個健康的教會,不能牧師、長老、執事各講各的,弟兄姐妹又有各自的想法,大家必須要有好的溝通和聯繫,取得共識,,這樣才能同心建造教會。
Ⅳ、不變與改變的弔詭
(The Paradox of Unchanging and Changing)
1.不變的愛須表現常變
接下來要講到一個「不變與改變的弔詭」。我在準備講章時發現,有的人批判恆定,說恆定不變是不行的,不變就不會進步。後來再仔細想,生命的恆定是一直在變,為了要維持恆定,它要看環境的改變而不停的變,而且內分泌造成我們身體的恆定,正常的情況下,生命不只會活下來,還會成長,所以整個生命是會改變的,可是為了讓生命可以改變,必須要維持體內那種不變的環境。這在屬靈裡我覺得有可以學習的功課,所以容許我稍微解釋一下,不變與改變有一個弔詭性。尼希米聽到國破家亡,他就在上帝面前跪下來哭,他禱告的內容是:「耶和華―天上的神,大而可畏的神啊,你向愛你、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尼1:5)「守約施慈愛」代表一個肯定不變的愛,希伯來文叫作dsx(Checed),dsx很難用一個英文字翻譯,英文可以翻譯成Steadfast Love(信實的愛、不變的愛);可是上帝不變的愛在我們人看起來,卻必須要一直變,它才可以不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媽媽對孩子的愛是不變的,孩子每天回來看到媽媽,媽媽笑瞇瞇的把他抱起來,可是萬一孩子在學校出了紕漏,媽媽還是笑瞇瞇的,把他抱起來的話,這個媽媽就不是愛他的孩子。因為孩子已經變了,媽媽絕對不可能還是笑瞇瞇的,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論在學校做錯什麼,媽媽還是同樣的對待他,這樣的不變是最糟糕的,對孩子沒有好處。當孩子出狀況,媽媽應該是臉色大變,不會再笑瞇瞇的對待孩子,兩種不同的反應其實還是同一個媽媽,因為孩子已經改變,所以媽媽對孩子不變的愛,必須要隨著孩子的改變而改變,這叫作恆定。
你的恆定不能一層不變,必須要依著你的對象的改變而改變,才可以保持你的不變,所以我稱它為「不變與改變的弔詭」。在愛的關係裡,不能夠保持現況永遠不變,因為關係一直在成長。孩子在很小時什麼都不懂,父母要教導、約束,甚至要責備他,可是孩子到了青少年,如果父母還是繼續如此,這樣的親子關係一定會出問題,因為孩子在長大和改變,雖然父母愛孩子的愛不變,可是他對孩子的態度要一直跟著改變,才能夠繼續保持那個不變的愛。生命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就像內分泌的負向回饋(Negative Feedback)體系,父母要很仔細的傾聽孩子的心聲,才知道怎麼調整自己的態度,與孩子保持在愛的關係裡,這是生命的恆定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可見神的恩慈和嚴厲,向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向你是有恩慈的…」(羅11:12),就是上帝一直在改變,為了要讓我們體會到他不變的愛。
2.上帝的律法永恆不變
第二,耶穌在登山寶訓裡提到關於上帝的律法,「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5:18)上帝的律法是不變的,可是我們對律法的解釋,由於環境的不同必須要一直的改變,所以靈命的恆定也是一樣,律法不能一成不變,因為環境不斷在改變。
3.律法的詮釋隨時改變
耶穌又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他犯姦淫了。」(太5:27-28)耶穌對不可姦淫的詮釋改變了,在舊約的解釋是,你只要不跟人家上床就不算犯姦淫,耶穌卻說,只要心裡面亂想,就犯了姦淫,這是耶穌對古代十誡不可姦淫的詮釋,這個詮釋是新的詮釋。
Ⅴ、屬靈生命的恆定(The Spiritual Homeostasis)
我們活在不斷改變的人際關係社會裡,我們對上帝話語的解釋,必須要不斷的更新詮釋。我舉個例子,在今天的經文中,我把它稱作「屬靈生命的恆定(The Spiritual Homeostasis)」,彌迦在當時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很多人很喜歡引用這段經文,這句話很簡單,它講了四個要點「行公義、好憐憫、謙卑心、神同行」,當我們解釋這是什麼意思時,這就是詮釋了。詮釋會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基本上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公義、憐憫、謙卑、與神同行,而應用在今天的世界中,什麼樣才是公義、憐憫、謙卑、與神同行。
1.公義:分配、程序、報復、恢復
公義至少有四種詮釋,第一種詮釋就是「分配性公義(Distributive)」,所指的是世界經濟要有公平的分享(Economic Fare Sharing)。目前不景氣的影響,有一些弟兄姐妹沒有工作,我們有經濟能力的人,應該出一點錢讓沒有的也可以活下去,其實你可以說是愛,也可以說是公義,上帝要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得下去,所以經濟需要有一點分配。我們沒有用共產主義那種強制的方式,我們用自動的方法,你有感動、你有愛心、你覺得自己足夠願意拿出來,可是基本上那是一種重新分配。政府發消費券時,我們請大家可以把消費券拿來奉獻,你可以不消費,你還夠用。消費券目的也是要來重新來分配,讓社會經濟的關係不會落差太大,不至於有人挨餓,有人口飽撐,用什麼機制來做這種平衡,這是一種公義的問題,這叫作「分配性公義」。
那麼是誰決定有的要用什麼方法幫助沒有的,讓經濟的分享不會落差太大?誰決定的問題就涉及第二種「程序性的公義(Procedural)」。目前世界最大的困難,就是最有錢的國家開會,決定錢要怎麼處理,窮人的聲音他們都聽不見,窮人只有眼睛乾巴巴的在那邊等待,或是在外面示威,大多是沒有聲音的一群。目前所有的爭議都是這樣,誰的聲音最大誰就被選上,沒有聲音的就沒被選上,有錢的不去聽貧窮人的想法,這是程序性公義的問題。在上有權者,需要聽老百姓的聲音,這就是負向回饋,不是只有單向的,需要兩方面的互動。程序性公義最重要就是要參與,所有人都可以參與(Political Fare Participation),這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精神,這是一種公義,決定怎麼分配不是老闆怎麼講就算,是大家一起討論。
萬一有人不守規矩造成別人的傷害,有誰可以處理?那就是司法的公義,這叫作「報復性公義(Retributive)」。造成別人的傷害,就需要接受某種程度的傷害來讓它公平。一般來講,大部分人的公義所講的是這樣的公義,這是很可惜的,他對公義的詮釋就忽略了前面兩種,也不了解會出現報復性的問題,可能是窮困到不得已才去偷搶,結果就被判刑。如果你把分配性和程序性的公義處理好,犯罪的行為就會減少。最近教會遭小偷跟社會不穩定有關係,所以這些公義彼此之間是有關連的,不要以為它是分開的關係,其實是連成一體的。報復性的公義最主要要求的是,主審者必須要客觀公正,沒有偏頗(Judicial Fare Treatment),所有人在天平的一端都是相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我們要追求的是,同樣的案件,應該同樣的處理才對。
最後一個,就是恢復性公義,要針對問題做根本的處理,那是更困難的,你怎麼用愛來挽回,讓他的生命被改變,把一個不義的人改變成義的,這樣問題才能根本的解決,監獄就不會關滿了人,不曉得怎麼辦,這是基督教最強調的「復和性的公義、恢復性的公義(Restorative)、醫治性的公義(Healing Fare Reconciliation)」。公義的詮釋如果是這樣,我們不得不承認說:「主啊,不只是台灣不公義,連我自己都不公義。」你這四種公義,都注意到了嗎?聖經說,「世人啊,你要行公義」,如果你的詮釋加上這些,你不得不對自己的公義性,做更深的反思。這是目前倫理學提到的公義有這四種,可是早期不會提那麼多,大部分是講報復性公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上帝既然讓每一個人出生,他的資源就是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活下去,是我們的分配出了問題,今天才會產生貧富不均的情況,以前甚少談到分配性、程序性、恢復性公義。
2.憐憫:同理、幫助、加能、釋放
再來是好憐憫,這是慈悲的問題。第一個,你要憐憫一個人,就是當他受傷、在苦難裡,你能體會同理(Empathy)他的痛苦;第二個,你要能夠伸手幫助他,不要讓他跌倒;第三個,想辦法不要讓他一直靠你支撐,讓他自己可以加能(Enabling)站起來;第四個,不要讓他一天到晚需要你,到有一天他根本不需要你幫忙時,他就可以釋放(Releasing)、自主了。所以真的慈悲應該四點都做到。遺憾的是,有些人同情對方,也幫助對方,可是卻忽略如何使對方,不再需要幫助:給他魚不教他釣魚;有的人教他釣魚,但是沒有教到有一天對方不需要你教,他自己會打獵或做別的東西,到有一天他不需要依賴你,這叫作為善不足。父母應該是這樣的一個角色,教導子女要如何如何,到有一天你不需要再教孩子,他自己可以做決定,這才是真的對孩子有慈悲的父母。如果到了八十幾歲,還要叮嚀你的孩子,禁止這禁止那,那你還在加能的階段,根本沒有釋放他,這個慈悲不夠慈悲,第四階段沒有做到。
3.謙卑:信靠、順服、悔改、認同
如果你又公義又慈悲的話,你覺得自己很不錯,那就要小心,你已經驕傲了,人有時候還是會犯錯的,人需要謙卑。第一個謙卑是信靠(Trusting),就是你承認自己不是什麼都行,你需要依靠上帝,你對上帝敢相信,這是一個謙卑的表示;第二個謙卑是順服(Obeying),做錯時,願意認錯,承擔後果;再來是要真心到上帝面前認錯悔改(Repenting);最後一個是認同,為了愛的緣故,不是只有在上帝的面前願意認錯,還在人面前願意去救那些比較低微的人,認同(Identifying)他們,把上帝的愛分享出去,我覺得這是謙卑的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像耶穌沒有用上帝的樣子到世上來,他成為我們的樣子,英文叫作Incarnation(道成肉身),跟我們在一起,才可以讓我們的生命從頭改變,這是認同的重要。
4.同行:同在、溝通、效法、同工
最後是與上帝同行。這讓我想到以前講過的勞倫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 1605-1691),他不是在靈修時才與上帝同行,他在廚房煮飯時也跟上帝同行,就是無時無刻有如上帝就在他身旁,這樣的過生活,他強調要:「Practicing the Presence of God(操練與神同在)」,若能操練與神同在,你的生命必定有很大的不同,至少不敢胡搞亂搞。上帝就在你身邊,不管在什麼處境,上帝不是只有禮拜天才在教會裡面。你有沒有發覺你在禮拜堂作禮拜的這一小時,你的穿著態度特別的敬虔嗎?在家裡面的其他時間就有一點隨便嗎?對人講話口氣也不對嗎?那就是你沒有操練勞倫斯弟兄所講的。我們必須要把禮拜天的敬虔帶到週間去,隨時與上帝同行。與上帝同行另外一個就是跟上帝很親近(Intimacy),這點我想女兒和媽媽最曉得,我們叫作喋喋不休、話講不完,什麼都可以講,那種很親暱的關係就是同行的關係。很多時候結婚是扼殺這點最厲害的,還沒有結婚以前男生的話講不完,結婚以後男生就變成又聾又啞,變成只有同住同居的關係而已。再來,不是只有一直覺得他同在,或是跟他很親密的溝通,還願意效法(Imitation)他的榜樣,這點很重要,你要同行,方向要一致,否則不能同行,所以耶穌往東你就往東,耶穌往西你就往西,耶穌走快一點你就走快一點,耶穌走慢點你就走慢點,不然怎麼能夠同行呢?夫妻出去散步也是一樣,不僅方向要一樣,步調也要一樣。最後你才可以跟上帝同工(Coworker),你常常覺得上帝跟你同在,跟他有親密的溝通,也跟他的方向速度都一致時,你才可以跟他一起工作,參與在上帝的國度裡。這是我對屬靈生命恆定的詮釋,彌迦書只有說「行公義、好憐憫、謙卑心、神同行」,你也可以作自己的詮釋?因為你的處境跟我不相同,你的家庭狀況也不一樣,我們每個人每天不斷要做的就是不斷的改變、更新,我們才能夠活在上帝要我們屬靈生命健康的恆定狀態。
Ⅵ、結論:動態平衡的靈性恆定中長大成熟
如果大家都願意這樣做的話,我們的教會就是一個健康的教會,「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 13)「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4:13)我把上述這些進展的現象稱作「Growing into Maturation In the Dynamic Balancing of Spiritual Homeostasis(動態平衡的靈性恆定中長大成熟)」,這就是這整篇講道的總結。生命有一個定律,上帝用內分泌腺保持我們的生命維持在一個很狹窄的範圍裡,屬靈的生命也是一樣,上帝啟示的很清楚,你要在神面前存活,就要遵守這些誡命,可是誡命怎麼持守,就須要去詮釋,必須不斷的改變,因為你生活的環境是不斷的在改變,必須要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的屬靈恆定,我們才會長大、才會成熟。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主,在我們的身體當中放一些小巧不起眼的腺體,可是對於我們的健康卻非常的重要,因為它有很奧秘、你所設在裡面的溝通控制學(Cybernetics)的回饋體系。主啊,把這樣的體系放在我們當中,讓教會彼此之間,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願意聆聽對方的看法,大家能夠有很好的協調,也知道怎麼樣在愛裡不斷的揣摩改變,好保持那個不變的愛。在我們對上帝話語的了解裡,我們有我們的堅持,可是對話語的詮釋,我們卻應保持著彈性,可以傾聽不同的聲音,大家不斷的調整,我們的教會才能夠健康、才可以成長,求主把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經文:彌迦書第六章8節
時間:二00九年三月一日
主講:蔡茂堂牧師
短片
各位弟兄姐妹大家平安。上一次我們講到健康的教會需要有健康的領袖,這些領袖應該有形塑的能力,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第二個重要的系統,就是內分泌,內分泌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要維持身體的恆定。領袖需要有形塑(Plasticity)的能力,恆定需要有回饋(Feedback)的體系。健康的教會與恆定有什麼關係呢?
Ⅰ、引言:恆定現象(Homeostasis Phenomena)
容許我解釋一下什麼叫作恆定(Homeostasis)。Homeostasis 是一個新的學問,叫作溝通控制學(Cybernetics)。數學家發現上帝所造的宇宙中,並不需要一天到晚做調整,為什麼它們會調整得那麼好,數學家就研究人類,是否也能模仿上帝所造的奇妙宇宙,來自我調整、自我控制嗎?他們計算出來的理論,就叫作溝通控制學,是由美國的學者Norbert Wiener第一次提出來的,他認為必須要有溝通(communication)與控制(Control)這兩個變項,才能夠讓它成為一個自己調整的一個體系,他用一個房屋裡面暖氣機的簡例來讓我們了解。當外面下雪屋內越來越冷,溫度(計)下降到某一溫度時,感應器(Sensor)就把這個訊息傳送給控制器(Controller)開關,這個開關就開啟效果器(Effector)暖氣機,暖氣機就開始運作,發熱的結果讓室內的氣溫開始上升,溫度(計)也開始往上爬,這叫作負向回饋(Negative Feedback)。最重要的部分是這個負向回饋,因為本來不是溫度很低嗎,所以它啟動暖氣機,可是啟動的結果就把溫度提高,溫度提高到某一暖度時,控制器就把暖氣機關掉,使它不致於繼續加溫,這樣就不需要有人一天到晚,在那裡觀察和調控溫度。負向回饋(Negative Feedback)體系使得這個系統自己可以調整。
這樣的回饋在最簡單的生命體中就具備著,因為上帝所造的生命體必須要維持在很小範圍內的狀況才能夠存活,超過就活不了,不論是溫度或各種濃度都一樣。一個單細胞的阿米巴(Amoeba)怎麼樣維持這樣的一個生理的恆定呢?牠完全靠牠的表皮,把在外界牠所需要的食物包起來,變成一個水泡,送進牠的體內,然後再將食物消化掉;消化後所產生的廢物,必須要把它送到體外去,這樣才可以維持一個單細胞體內很簡易的恆定現象。對於我們多細胞的生物來講,就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我們的環境已經被納入體內,叫作內環境。上帝給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小小的腺體,有腦垂腺、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胰島、卵巢睪丸,雖然它們如此微小,可是對我們維持體內的恆定很重要。腦垂腺與成長有關,甲狀腺與代謝有關,副甲狀腺與鈣磷有關,腎上腺是我們面對環境壓力時調整的腺體,胰島與糖分有關,卵巢睪丸是生殖系統,這是人體內分泌的六大腺體。其實現在發現不只這些,還有很多,包括我們的胃腸肝皮膚都有內分泌,不過我們今天只提到傳統的這六大腺體,雖然它們很小,但是它們卻掌管全身維持恆定的一些重要功能。
政府也是一樣,一個政府要正常運轉,必須要有政治的恆定。現在的民主政治源起於英國,就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互相回饋,來保持政治體系的健康和生存。上帝所造的地球也是一樣,必須要有很多微調,才能夠讓地球永續經營生生不息,這些生態的恆定必須要有碳、水、氮、氧等等的回饋循環,需要有很多系統同時微調得很好,我們才可以繼續在這個地球住下去。最近人類的許多活動把這些平衡破壞掉,我們應該儘量不要去破壞地球,以免各種生物遭殃,最後連人類自己也活不下去。所以恆定是一個很重要的現象,生命需要恆定,上帝在創造生命時,就給每一個生命定下一個很狹窄的範圍,給我們一個微調的體系,來維持我們的生命。
Ⅱ、神經(Communication)與內分泌(Coordination)
比較 神經(Nervous) 內分泌(Endocrine)
我們稍微比較一下,上一次所講的神經體系跟今天講的內分泌,它們其實都是控制我們身體裡面,彼此的溝通和協調,可是它們有很大的不同。
速度 快速(50-60 m/s)緩慢(0.7 m/s 動脈)
神經傳導得很快,內分泌傳遞的很慢,神經一秒鐘傳50-60米,內分泌一秒鐘才0.7米,相差一百倍。
媒介 物理電波(Electric) 化學荷爾蒙(Chemical)
它們所用的管道也不相同,神經是靠物理的電波(Electric)來傳導,內分泌是靠化學(Chemical)的荷爾蒙來傳遞。
通路 神經軸突(Axon) 血液循環(Blood)
神經是經由類似電線般的神經軸突(Axon)來傳導,內分泌是靠化學(Chemical)的荷爾蒙來傳遞,是由分泌細胞送至血液(Blood)裡面,經由血液循環送至全身。
特殊 終末突觸(Synapse) 標靶受器(Receptor)神經系統是靠神經元的終末突觸(Synapse)來傳導訊息,一個軸突的末端有數條分枝的終末突觸,所以它是控制一群細胞一起來反應。而內分泌則是針對特定的標靶細胞來傳遞使其接收;近來有一種癌症治療法叫作標靶治療。上帝在我們的細胞內都裝設了特別的受器,有受器的才有反應,旁邊的細胞,若沒有受器就不受影響,區分的很清楚,所以內分泌的特殊性勝於神經系統。
當神經元傳導時,附近的神經元也會受到影響而改變它的結構,就是形塑性。內分泌傳遞到有受器的標靶細胞(Receptor)以後,改變之後又會慢慢恢復成原狀,所以它沒有形塑性,但是它有彈性。
效應 精確行為(Precise) 廣泛代謝(Panoptic)
神經系統最主要是對外在世界的改變做反應,要造成很精確的行為(Precise Behavior)來保護生命。內分泌系統則是要引起全身代謝的反應,來支持神經體系的精確行為所需要的資源。
期間 短期(Short) 長期(Long)
神經帶來的反應是短暫的,內分泌帶來的反應卻是長久深遠的。
回饋 反射弧(Reflex arc) 恆定環(Homeostatic loop)
它們都有回饋的系統,神經系統的回饋是靠開放的「反射弧」,比如手被蠟燭燒到,知覺神經馬上把訊息傳到脊髓,經過一個連接神經元,馬上送到運動神經叫肌肉收縮,手就趕快離開火源,避免受傷,反應的速度很快,幾分之幾秒就完成該反射動作。身體為了要達到代謝功能,全身要動員,像是肝臟要把血糖送出來,需要靠內分泌的幫忙,所分泌的激素從視丘下部,管到腦垂腺,管到甲狀腺,甲狀腺再回過頭來抑制,視丘下部和腦垂腺,避免讓它們過度的分泌,其回饋是靠密閉的「恆定環」。
目標 外環境(Exterior) 內環境(Interior)
神經系統管的是對外在環境做反應,內分泌系統是對內在環境的處理。
交界 視丘下部(Hypothalamus) 腦垂腺(Pituitary gland)
這兩個系統之間也彼此有關係,並不是各做各的,它們的關係就在我們大腦的視丘下部(下視丘),視丘下部的下方就是腦垂腺的位置,腦垂腺是我們內分泌的元帥。視丘下部的神經有兩種,第一種神經元產生的荷爾蒙,直接經由軸突送到後腦垂腺,然後讓血液帶走,後腦垂腺沒有細胞。第二種神經元所分泌的荷爾蒙則經由血管 (門靜脈) 的血液送到前腦垂腺,刺激前腦垂腺的內分泌細胞分泌新的荷爾蒙,然後再經由血液送到全身。所以上帝給我們的內分泌系統有很精細的微調功能,而且是兩套不同的方法。
Ⅲ、內分泌的特徵
1.默默的作用:暗中侍奉
內分泌有哪些特徵可以讓我們有一些屬靈的學習嗎?第一個,內分泌是在身體裡面不太看得到的,它很微小的藏在裡面,所以它是在沒有人看得到時默默地運作它的功能。教會要健康,需要有很多弟兄姐妹願意默默地侍奉,特別耶穌說的敬虔,即猶太人的三大敬虔,就是施捨、禱告和敬虔,「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6:4, 6, 18)這些敬虔強調在暗中,沒有人看到,你願意這樣做,上帝會紀念的。
2.慢慢的影響:潛移默化
內分泌的影響不像神經很快,一下就結束了,而是慢慢地影響和改變,它是生命對生命的影響,在我們的信仰裡面也需要這樣。耶穌說,天國就像麵酵在麵團裡的作用,「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太13:33)這樣的作用是看不出來的,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可是不久後就感到它的威力,我們叫作潛移默化。
3.特定的對象:門徒栽培
內分泌腺的內分泌細胞(Endocrine Cell)其分泌的激素,它不是隨便的輸送,它只有對有受器(Receptor)的標靶細胞(Target Cell)產生影響,沒有受器的細胞就不受影響,所以它的特殊性很高。耶穌基督在世上傳福音時也有特定的對象,他最後特定的對象是三個人―彼得、雅各和約翰。耶穌說,你要傳福音就不要挑對象,就像撒種的出去撒種,有落在路旁的,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有落在荊棘裡的,有落在好土裡的,這是不挑對象。可是當你要交代下一代的人要傳福音,就要挑那些肯受教的對象。耶穌從一群跟隨他的人中,挑選了七十個門徒,再從這七十個人挑選出十二使徒,最後從十二使徒挑選出三個人,這三個人的責任最重,是要把天國的使命帶到全世界的,他就好好地下功夫在他們身上影響他們,「說了這話以後約有八天,耶穌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路9:28-29)。這是一個屬靈的原則,門徒的栽培必須要挑特定的對象,傳福音不能挑對象,要分享給所有的人,但門徒不只接受福音,他還要傳揚福音,所以必須要特別挑選。
4.回饋的調整:彼此順服
挑了對象以後,內分泌有很特別的東西,視丘下部影響腦垂腺,腦垂腺影響甲狀腺,可是甲狀腺也影響腦垂腺和視丘下部,所以它們是互相影響,這就是回饋。換句話講,不是誰聽誰的,神經系統是大腦管理脊隨,脊隨管理肌肉,是單向的,而內分泌則是雙向的,是互相影響的。這是在教會裡面彼此的順服,「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弗5:21),不應該是大家都聽牧師的,長老聽牧師的、執事聽長老的,弟兄姐妹聽執事的。不是,牧師、長執有時也要聽弟兄姐妹的聲音,我覺得在教會中,有彼此順服,這回饋的調整,是很重要的。
5.分工且合作:恩賜配搭
另外,沒有一個腺體可以完全負責身體的健康,必須要每一個腺體做它的部分,因為各有各的功能,大家都不相同,必須要大家盡忠,身體才會健康。就像每一隻螞蟻搆不到對岸,可是一隻站穩,第二隻站在第一隻上面,第三隻站在第二隻上面,第四隻就可以爬過去了。六大內分泌腺也是一樣,必須要大家站好自己的崗位,然後就可以達成保護身體健康的目的,所以必須要按自己的恩賜,大家配搭來侍奉,「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
6.組織與聯繫:聯絡合式
另外必須要彼此之間有很好的協調,當外面有危險時,我們的內分泌腺有一條很明白的溝通管道,叫作「HPA Axis(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Axis)視丘下部腦垂腺腎上腺軸心」,這個從視丘下部到腦垂腺到腎上腺的傳遞過程,會讓心跳呼吸加快,促進血液循環、肝醣分解加速,並且啟動免疫細胞,來應付外面的危險;同時腎上腺所分泌的激素也會轉而影響,腦垂腺內分泌細胞以及視丘下部的神經元細胞,讓腦垂腺與視丘下部不要反應過度(負向回饋)。所以它是一個很完整的循環,保護我們的組織,彼此有很好的聯繫。兩組鐵路工人在兩端搭造鐵軌,造到最後結果左軌接到右軌,互相怪罪爭吵,雖然軌道有相接,但是不對軌,這就是組織和協調不好的結果,有好的分工卻沒有好的聯繫。「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這點很重要,一個健康的教會,不能牧師、長老、執事各講各的,弟兄姐妹又有各自的想法,大家必須要有好的溝通和聯繫,取得共識,,這樣才能同心建造教會。
Ⅳ、不變與改變的弔詭
(The Paradox of Unchanging and Changing)
1.不變的愛須表現常變
接下來要講到一個「不變與改變的弔詭」。我在準備講章時發現,有的人批判恆定,說恆定不變是不行的,不變就不會進步。後來再仔細想,生命的恆定是一直在變,為了要維持恆定,它要看環境的改變而不停的變,而且內分泌造成我們身體的恆定,正常的情況下,生命不只會活下來,還會成長,所以整個生命是會改變的,可是為了讓生命可以改變,必須要維持體內那種不變的環境。這在屬靈裡我覺得有可以學習的功課,所以容許我稍微解釋一下,不變與改變有一個弔詭性。尼希米聽到國破家亡,他就在上帝面前跪下來哭,他禱告的內容是:「耶和華―天上的神,大而可畏的神啊,你向愛你、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尼1:5)「守約施慈愛」代表一個肯定不變的愛,希伯來文叫作dsx(Checed),dsx很難用一個英文字翻譯,英文可以翻譯成Steadfast Love(信實的愛、不變的愛);可是上帝不變的愛在我們人看起來,卻必須要一直變,它才可以不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媽媽對孩子的愛是不變的,孩子每天回來看到媽媽,媽媽笑瞇瞇的把他抱起來,可是萬一孩子在學校出了紕漏,媽媽還是笑瞇瞇的,把他抱起來的話,這個媽媽就不是愛他的孩子。因為孩子已經變了,媽媽絕對不可能還是笑瞇瞇的,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論在學校做錯什麼,媽媽還是同樣的對待他,這樣的不變是最糟糕的,對孩子沒有好處。當孩子出狀況,媽媽應該是臉色大變,不會再笑瞇瞇的對待孩子,兩種不同的反應其實還是同一個媽媽,因為孩子已經改變,所以媽媽對孩子不變的愛,必須要隨著孩子的改變而改變,這叫作恆定。
你的恆定不能一層不變,必須要依著你的對象的改變而改變,才可以保持你的不變,所以我稱它為「不變與改變的弔詭」。在愛的關係裡,不能夠保持現況永遠不變,因為關係一直在成長。孩子在很小時什麼都不懂,父母要教導、約束,甚至要責備他,可是孩子到了青少年,如果父母還是繼續如此,這樣的親子關係一定會出問題,因為孩子在長大和改變,雖然父母愛孩子的愛不變,可是他對孩子的態度要一直跟著改變,才能夠繼續保持那個不變的愛。生命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就像內分泌的負向回饋(Negative Feedback)體系,父母要很仔細的傾聽孩子的心聲,才知道怎麼調整自己的態度,與孩子保持在愛的關係裡,這是生命的恆定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可見神的恩慈和嚴厲,向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向你是有恩慈的…」(羅11:12),就是上帝一直在改變,為了要讓我們體會到他不變的愛。
2.上帝的律法永恆不變
第二,耶穌在登山寶訓裡提到關於上帝的律法,「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5:18)上帝的律法是不變的,可是我們對律法的解釋,由於環境的不同必須要一直的改變,所以靈命的恆定也是一樣,律法不能一成不變,因為環境不斷在改變。
3.律法的詮釋隨時改變
耶穌又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他犯姦淫了。」(太5:27-28)耶穌對不可姦淫的詮釋改變了,在舊約的解釋是,你只要不跟人家上床就不算犯姦淫,耶穌卻說,只要心裡面亂想,就犯了姦淫,這是耶穌對古代十誡不可姦淫的詮釋,這個詮釋是新的詮釋。
Ⅴ、屬靈生命的恆定(The Spiritual Homeostasis)
我們活在不斷改變的人際關係社會裡,我們對上帝話語的解釋,必須要不斷的更新詮釋。我舉個例子,在今天的經文中,我把它稱作「屬靈生命的恆定(The Spiritual Homeostasis)」,彌迦在當時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很多人很喜歡引用這段經文,這句話很簡單,它講了四個要點「行公義、好憐憫、謙卑心、神同行」,當我們解釋這是什麼意思時,這就是詮釋了。詮釋會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基本上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公義、憐憫、謙卑、與神同行,而應用在今天的世界中,什麼樣才是公義、憐憫、謙卑、與神同行。
1.公義:分配、程序、報復、恢復
公義至少有四種詮釋,第一種詮釋就是「分配性公義(Distributive)」,所指的是世界經濟要有公平的分享(Economic Fare Sharing)。目前不景氣的影響,有一些弟兄姐妹沒有工作,我們有經濟能力的人,應該出一點錢讓沒有的也可以活下去,其實你可以說是愛,也可以說是公義,上帝要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得下去,所以經濟需要有一點分配。我們沒有用共產主義那種強制的方式,我們用自動的方法,你有感動、你有愛心、你覺得自己足夠願意拿出來,可是基本上那是一種重新分配。政府發消費券時,我們請大家可以把消費券拿來奉獻,你可以不消費,你還夠用。消費券目的也是要來重新來分配,讓社會經濟的關係不會落差太大,不至於有人挨餓,有人口飽撐,用什麼機制來做這種平衡,這是一種公義的問題,這叫作「分配性公義」。
那麼是誰決定有的要用什麼方法幫助沒有的,讓經濟的分享不會落差太大?誰決定的問題就涉及第二種「程序性的公義(Procedural)」。目前世界最大的困難,就是最有錢的國家開會,決定錢要怎麼處理,窮人的聲音他們都聽不見,窮人只有眼睛乾巴巴的在那邊等待,或是在外面示威,大多是沒有聲音的一群。目前所有的爭議都是這樣,誰的聲音最大誰就被選上,沒有聲音的就沒被選上,有錢的不去聽貧窮人的想法,這是程序性公義的問題。在上有權者,需要聽老百姓的聲音,這就是負向回饋,不是只有單向的,需要兩方面的互動。程序性公義最重要就是要參與,所有人都可以參與(Political Fare Participation),這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精神,這是一種公義,決定怎麼分配不是老闆怎麼講就算,是大家一起討論。
萬一有人不守規矩造成別人的傷害,有誰可以處理?那就是司法的公義,這叫作「報復性公義(Retributive)」。造成別人的傷害,就需要接受某種程度的傷害來讓它公平。一般來講,大部分人的公義所講的是這樣的公義,這是很可惜的,他對公義的詮釋就忽略了前面兩種,也不了解會出現報復性的問題,可能是窮困到不得已才去偷搶,結果就被判刑。如果你把分配性和程序性的公義處理好,犯罪的行為就會減少。最近教會遭小偷跟社會不穩定有關係,所以這些公義彼此之間是有關連的,不要以為它是分開的關係,其實是連成一體的。報復性的公義最主要要求的是,主審者必須要客觀公正,沒有偏頗(Judicial Fare Treatment),所有人在天平的一端都是相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我們要追求的是,同樣的案件,應該同樣的處理才對。
最後一個,就是恢復性公義,要針對問題做根本的處理,那是更困難的,你怎麼用愛來挽回,讓他的生命被改變,把一個不義的人改變成義的,這樣問題才能根本的解決,監獄就不會關滿了人,不曉得怎麼辦,這是基督教最強調的「復和性的公義、恢復性的公義(Restorative)、醫治性的公義(Healing Fare Reconciliation)」。公義的詮釋如果是這樣,我們不得不承認說:「主啊,不只是台灣不公義,連我自己都不公義。」你這四種公義,都注意到了嗎?聖經說,「世人啊,你要行公義」,如果你的詮釋加上這些,你不得不對自己的公義性,做更深的反思。這是目前倫理學提到的公義有這四種,可是早期不會提那麼多,大部分是講報復性公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上帝既然讓每一個人出生,他的資源就是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活下去,是我們的分配出了問題,今天才會產生貧富不均的情況,以前甚少談到分配性、程序性、恢復性公義。
2.憐憫:同理、幫助、加能、釋放
再來是好憐憫,這是慈悲的問題。第一個,你要憐憫一個人,就是當他受傷、在苦難裡,你能體會同理(Empathy)他的痛苦;第二個,你要能夠伸手幫助他,不要讓他跌倒;第三個,想辦法不要讓他一直靠你支撐,讓他自己可以加能(Enabling)站起來;第四個,不要讓他一天到晚需要你,到有一天他根本不需要你幫忙時,他就可以釋放(Releasing)、自主了。所以真的慈悲應該四點都做到。遺憾的是,有些人同情對方,也幫助對方,可是卻忽略如何使對方,不再需要幫助:給他魚不教他釣魚;有的人教他釣魚,但是沒有教到有一天對方不需要你教,他自己會打獵或做別的東西,到有一天他不需要依賴你,這叫作為善不足。父母應該是這樣的一個角色,教導子女要如何如何,到有一天你不需要再教孩子,他自己可以做決定,這才是真的對孩子有慈悲的父母。如果到了八十幾歲,還要叮嚀你的孩子,禁止這禁止那,那你還在加能的階段,根本沒有釋放他,這個慈悲不夠慈悲,第四階段沒有做到。
3.謙卑:信靠、順服、悔改、認同
如果你又公義又慈悲的話,你覺得自己很不錯,那就要小心,你已經驕傲了,人有時候還是會犯錯的,人需要謙卑。第一個謙卑是信靠(Trusting),就是你承認自己不是什麼都行,你需要依靠上帝,你對上帝敢相信,這是一個謙卑的表示;第二個謙卑是順服(Obeying),做錯時,願意認錯,承擔後果;再來是要真心到上帝面前認錯悔改(Repenting);最後一個是認同,為了愛的緣故,不是只有在上帝的面前願意認錯,還在人面前願意去救那些比較低微的人,認同(Identifying)他們,把上帝的愛分享出去,我覺得這是謙卑的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像耶穌沒有用上帝的樣子到世上來,他成為我們的樣子,英文叫作Incarnation(道成肉身),跟我們在一起,才可以讓我們的生命從頭改變,這是認同的重要。
4.同行:同在、溝通、效法、同工
最後是與上帝同行。這讓我想到以前講過的勞倫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 1605-1691),他不是在靈修時才與上帝同行,他在廚房煮飯時也跟上帝同行,就是無時無刻有如上帝就在他身旁,這樣的過生活,他強調要:「Practicing the Presence of God(操練與神同在)」,若能操練與神同在,你的生命必定有很大的不同,至少不敢胡搞亂搞。上帝就在你身邊,不管在什麼處境,上帝不是只有禮拜天才在教會裡面。你有沒有發覺你在禮拜堂作禮拜的這一小時,你的穿著態度特別的敬虔嗎?在家裡面的其他時間就有一點隨便嗎?對人講話口氣也不對嗎?那就是你沒有操練勞倫斯弟兄所講的。我們必須要把禮拜天的敬虔帶到週間去,隨時與上帝同行。與上帝同行另外一個就是跟上帝很親近(Intimacy),這點我想女兒和媽媽最曉得,我們叫作喋喋不休、話講不完,什麼都可以講,那種很親暱的關係就是同行的關係。很多時候結婚是扼殺這點最厲害的,還沒有結婚以前男生的話講不完,結婚以後男生就變成又聾又啞,變成只有同住同居的關係而已。再來,不是只有一直覺得他同在,或是跟他很親密的溝通,還願意效法(Imitation)他的榜樣,這點很重要,你要同行,方向要一致,否則不能同行,所以耶穌往東你就往東,耶穌往西你就往西,耶穌走快一點你就走快一點,耶穌走慢點你就走慢點,不然怎麼能夠同行呢?夫妻出去散步也是一樣,不僅方向要一樣,步調也要一樣。最後你才可以跟上帝同工(Coworker),你常常覺得上帝跟你同在,跟他有親密的溝通,也跟他的方向速度都一致時,你才可以跟他一起工作,參與在上帝的國度裡。這是我對屬靈生命恆定的詮釋,彌迦書只有說「行公義、好憐憫、謙卑心、神同行」,你也可以作自己的詮釋?因為你的處境跟我不相同,你的家庭狀況也不一樣,我們每個人每天不斷要做的就是不斷的改變、更新,我們才能夠活在上帝要我們屬靈生命健康的恆定狀態。
Ⅵ、結論:動態平衡的靈性恆定中長大成熟
如果大家都願意這樣做的話,我們的教會就是一個健康的教會,「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 13)「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4:13)我把上述這些進展的現象稱作「Growing into Maturation In the Dynamic Balancing of Spiritual Homeostasis(動態平衡的靈性恆定中長大成熟)」,這就是這整篇講道的總結。生命有一個定律,上帝用內分泌腺保持我們的生命維持在一個很狹窄的範圍裡,屬靈的生命也是一樣,上帝啟示的很清楚,你要在神面前存活,就要遵守這些誡命,可是誡命怎麼持守,就須要去詮釋,必須不斷的改變,因為你生活的環境是不斷的在改變,必須要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的屬靈恆定,我們才會長大、才會成熟。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主,在我們的身體當中放一些小巧不起眼的腺體,可是對於我們的健康卻非常的重要,因為它有很奧秘、你所設在裡面的溝通控制學(Cybernetics)的回饋體系。主啊,把這樣的體系放在我們當中,讓教會彼此之間,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願意聆聽對方的看法,大家能夠有很好的協調,也知道怎麼樣在愛裡不斷的揣摩改變,好保持那個不變的愛。在我們對上帝話語的了解裡,我們有我們的堅持,可是對話語的詮釋,我們卻應保持著彈性,可以傾聽不同的聲音,大家不斷的調整,我們的教會才能夠健康、才可以成長,求主把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教會系列(四):領袖 Leader
教會系列(四):領袖 Leader
經文:路加福音第四章1-13節
時間:二00九年二月二十二日主講:蔡茂堂 牧師
短片 教會系列(四)-領袖(Leader) (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上個禮拜我們提到,人的器官中最重要的就是腦部,心臟、肺部若有問題都還有救,腦死就沒辦法了。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希望有健康的教會,腦部很重要,而腦所代表的就是教會屬靈的領導者。今天我們要從聖經來看,什麼是健康的領袖。
Ⅰ、引言:大腦的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
Discovery頻道曾有以下的一則醫學報導:Judie Miller目前是個正常快樂的九歲女孩,你絕對想像不出她所曾經接受過的重大手術。三歲以前Juide的生活完全正常,三歲生日過後的第六週,一連串的癲癇控制了她的大腦,她幾乎完全無法使用左手,左腳僅勉強可以行動,多樣性癲癇頻繁地發作,正常生活變得遙不可及,醫藥毫無幫助,癲癇日漸惡化,她的父母急切地找尋兒童神經科醫師。
醫學發現癲癇全部來自右大腦半球,沒有別的病症會產生這種情況,Rasmussen症候群是大腦的退化症,Judie的右大腦病灶所發出的腦電波引發癲癇不斷發作,她對左半身完全失去控制,只剩下一種治療方法,一個極端大膽的手術―腦半球摘除術,由小兒神經外科醫師Ben Carson主持手術。
大腦具有奇妙的能力,摘除一半後仍可以正常生活,人腦分成兩個半球,各有四大葉,負責思想、動作、知覺等高級功能,右腦控制左半身、左腦控制右半身,Judie的右大腦幾乎完全被摘除,該空間將由腦脊髓液填充,手術必須很精確,避免傷及控制生命功能區域(如心跳與呼吸)。手術完全成功,Judie術後的MRI(核磁共振)影像,右半腦完全被摘除,正常的左腦依舊完美,右腦空間被腦液取代。剩下半個大腦的Judie怎能有正常的功能呢?
這就是大腦奇妙的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手術後大腦立刻重塑自己,產生新的腦細胞連結,來取代被破壞的部分。十天後Judie已經可以走路出院,大腦的重塑性與恢復力使她的左腿可以移動,Judie仍必須多做伸展動作,克服左身輕微的癱瘓,但她很高興不再為癲癇所苦,可以正常的成長發育。這位女孩是人類大腦具有神奇恢復能力的最好證明。人腦非常奇妙,它讓每個人有獨特性,很極端的個案中,有時必須做這種破壞性的手術來達到建設性的結果。
以上我們看得出來,大腦的確有辦法重新生出來、再改變它自己。這則報導讓我有很深的感觸,教會的牧師、長老、執事,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在教會已經待很久、已經飽讀詩書了,健康的大腦,會不斷地改變自己,無法改變的反而不健康。
Ⅱ、大腦的功能
1. 雙向溝通(Two Way Communication)
大腦有很多功能,主要分成兩個區域:運動區(Motor)和知覺區(Perception)。知覺區包括觸覺、嗅覺、聽覺、味覺和視覺,往外的卻只有運動區一處,可見由外面進來的,比從裡面出去的還重要;往外代表我們的意見傳遞,向內意味著要有五個管道來聽別人的意見,所以教會的牧師長執不要只想對會友傳講而已,也要傾聽會友的心聲,這樣的教會才是健康的。耶穌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10:14)所以教會牧者長執和會友之間,要有很好的雙向溝通,這個教會才會健康。
2. 容許自主(Allow Autonomy)
教會不是只靠著大腦掌控一切,它還有很重要的自律神經,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由大腦控制,而是靠著自律神經自己控制-容許自主。約書亞是很好的領導者,當他將以色列百姓帶進迦南地,把各支派的佔領地都安排好後,跟他們說:「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在這裡約書亞讓他所帶領的人,有自主權做決定,教會也是一樣,牧師講什麼教會就照做,那個教會不算健康,因為會友已經失去自己決定的能力,可是我們的神經系統不是這樣,絕大部分是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3. 團隊領導(Team Leading)
當我們看大腦的內部,會發現不是一個教皇在那裡發號司令,而是幾萬個不同的角色,大家連在一起,一起來帶領和做決定,是一個團隊領導。教會也是一樣,不能主任牧師怎麼說就怎麼決定,應該是牧師、長執和會員大家一起來決定,我喜歡長老教會的一個原因是,牧師不是絕對的掌理者。有些教會的牧師有絕對的權力,長老只能支持牧師的決定,這樣不對,應該由牧師、長執及大家一起想辦法看要怎麼做,就像今天我們要開和會來決定一些事情,教會是團隊的領導。安提阿教會剛開始時,並不是巴拿巴一個人說了就算,他們一開始就是團隊領導的教會,「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徒13:1)
4. 整全功能(Wholistic Function)
正常的教會不能只有某一方面很強,例如講道很好、傳福音很熱心等等,而是各方面的恩賜都需要。左大腦邏輯很強,右大腦很有創意,兩邊不同。如果所有的事情都照規矩來,創意的部分就會被埋沒;相反的,每件事情都用創意來處理,就可能會失去規矩。除了邏輯和創意,大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邊緣系統,負責管理我們的情緒。教會要健康,弟兄姊妹的情緒要理性和感性同時發展,而不是偏向某一方面。一般來說,男性偏重邏輯,女性偏重創意,所以弟兄和姊妹一起同工,教會才不會偏左或偏右。關懷事工很重要,但教會也必須有很多系統來發揮整全的功能,這樣才是真正的健康。羅馬書說:「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講道),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羅12:6-8)上帝給我們很多恩賜,是要讓我們發揮整全的功能,有人能講道,有人能教主日學等等,用上帝所給我們的恩賜互相配合,才是一個健康的教會。
5. 學習轉化(Learning Transformation)
我們的大腦並不是生出來就是一個樣子,有需要的時候,它還會再生、學習轉化,持續有可塑性Plasticity,而不是僵化定型。羅12:2「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一個健康的腦,在必要時、受傷時,它知道如何恢復並改變自己。
Ⅲ、屬靈領袖的特徵
1. 雙重蒙恩:赦罪恩典 服侍恩賜
屬靈領袖有一些特質,就像彼得一樣,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經赦免他的罪,又在提比哩亞海邊託付他使命。所有教會的領導者,都應該從上帝領受兩個恩典,第一個是得赦免的恩惠,第二個是有服侍的恩賜,我稱它作「雙重蒙恩(saved to serve)」。得救就要有恩典,而且我們得救,不是等著上天堂享福,是要去侍奉,侍奉就需要恩賜。「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弗1:7)這是恩典。只有恩典不夠,我們還要接受上帝給的恩賜才可以侍奉,「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弗4:7)所以在教會要做領導者,我們需要罪得赦免、需要有恩賜,才有辦法來服侍。
2. 雙重身份:尊貴神僕 謙卑人僕
我們服侍兩個主人,不是上帝和瑪門,而是上帝和眾人,服侍上帝是很尊貴的,服侍人則必須是很謙卑的,這是一個矛盾的雙重身份,是很Honor(榮耀)卻又很Humble(謙卑)的角色。保羅和同工在腓立比佈道時,有一個女人跟在他們後頭大聲喊著:「這些人是至高神的僕人,對你們傳說救人的道……」(徒16:17),尊稱保羅等人是在服侍至高的上帝。但是耶穌說:「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可10:44)作眾人的僕人態度要很謙卑,讓人輕看也沒關係,因為我是在服侍永生的上帝。
3. 雙重行動:壇前敬虔 營內憐憫
要如何一面服侍上帝、一面服侍眾人呢?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沙漠中他們有會幕,後來發生一件事情(可拉等人叛變),引起百姓抱怨,結果上帝讓百姓遇到瘟疫的災禍,摩西跟亞倫說:「拿你的香爐,把壇上的火盛在其中,又加上香,快快帶到會眾那裡,為他們贖罪;因為有忿怒從耶和華那裡出來,瘟疫已經發作了。」(民16:46)這裡我們看到教會的領導者,一定要做的兩個動作,一是要跑到壇前,在主的面前領受恩典,領受恩典之後,他還要跑到弟兄姐妹中間,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服侍上帝和服侍弟兄姐妹的雙重行動中,亞倫必須要跑到壇前敬虔(Pietistic)代禱、敬拜上帝,但是他不能一直站在會幕裡,否則會變成只強調要親近主的敬虔派,亞倫還要跑出會幕外,到弟兄姐妹中間幫忙(Humanistic人道主義),因為那裡有瘟疫、困難和問題。有的教會很會幫大家解決問題,卻忽略到上帝面前禱告,這不健康;也有教會有很好的祈禱會和靈修,但是弟兄姐妹遇到困難時找不到人幫忙。一個好的領導者會有雙重的行動,一方面到上帝面前敬拜祈禱,與上帝有很好的關係,另一方面肯運用他所領受的,幫弟兄姐妹解決問題,所以具有敬虔和憐憫的特質,才是一個好的屬靈領導者。
4. 雙重教導:言語規勸 行為榜樣
領導者要藉著教導來服侍弟兄姐妹,教導要言語(Talking)和行為(Walking)雙管齊下,也就是用言語來規勸,用行為作榜樣。弟兄姐妹中有錯時,要用口勸誡,同時自己也要用行動傳達好的模範,「光說不練」的教導沒有果效。保羅跟腓立比教會說:「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4:9)所以教導者必須有兩個動作,我們的言行舉止要能夠成為弟兄姐妹的模範,同時也要懂得勸誡眾人,這樣才是有果效的服侍。
5. 雙重付出:擁有資源 自己生命
要怎麼服侍?要願意付出代價。第一,願意為所帶領的人犧牲你的資源(Possession),你要犧牲時間、金錢才有辦法服侍人,並且也要願意為別人(Person)付出自己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比較困難,付出金錢比較容易,金錢是身外之物,還可以再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就是意味著捨去。父母養育子女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只金錢,還有時間和生命無條件的付出,這是好的領導者所要具備的特徵。耶穌基督願意將他的資源給我們,「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8:9)保羅對帖撒羅尼迦的教會說:「我們既是這樣愛你們,不但願意將神的福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你們,因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帖前2:8)所以一個好的領導者是願意把自己放下,而不只是把金錢放下的人。
Ⅳ、屬靈領袖的試探(Henri Nouwen)
接下來介紹一位對我影響很深的神父,他有很多著作,在香港被翻譯成中文出版。盧雲(Henri Nouwen, 1932-1996),他是大學教授,在哈佛、耶魯、諾特丹等名校授課近二十年,在他人生最後的十年(1986-1996),他感覺自己教這些高素質的學子已經夠了,想去服侍最微小的孩子,所以他離開美國,去到法國的方舟團契(L’arche community),再到加拿大方舟團契的黎明之家(L’arche community of Daybreak)-專門照顧心理殘障者的機構,他照顧其中一個名叫Adam的孩子,過去的教學經驗在那裡毫無用武之地,因為他們都聽不懂,那個孩子只聽得懂一句話,就是「你愛我嗎?」他人生的最後十年,照顧、陪伴著這個孩子。照顧Adam三年後,他把在那裡的感受寫成一本書,書名是《奉耶穌之名:基督教領袖之省思》In the Name of Jesus: Reflections on Christian Leadership: Crossroad, N.Y. 1992,由十字路公司出版的一本小書,他思考,若要服侍人,該怎麼做一個屬靈的領袖,以及領袖所要面對的問題。他引用馬太福音4:1-11耶穌所遇到的三個試探,談到屬靈的領袖會遇到的三個試探,然後他引用耶穌基督復活後,勉勵彼得的對話,來說明如何面對這些試探(約21:15-23)。我在閱讀時發現,馬太和路加福音所記載的順序不太相同,詳細比較後,我覺得路加福音比較適合,所以今天我要引用經文的不是他書中所寫的馬太福音,而是用路加福音4:1-13來跟大家分享。
1. 依靠才幹(Productivity):信靠上帝(Trust God)
路加福音說:「……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那些日子沒有吃什麼;日子滿了,他就餓了。魔鬼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路4:1-3)魔鬼要耶穌倚靠他的才能,解決肚子餓的問題。你有才幹就儘管展現出來,教會有問題,有辦法處理問題的人就可以作長執,這點雖然沒什麼錯,但是耶穌認為,這樣就是靠自己的才幹在服侍,萬一你沒有辦法服侍時就慘了,耶穌說不應該是如此,不是不要解決問題,而是不要倚靠自己的才幹,要倚靠上帝。「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4:4)強調一個好的屬靈領袖,不能倚靠自己的恩賜,而是要倚靠全能的上帝。
2. 追求名利(Prosperity):侍奉上帝(Serve God)
魔鬼的第二個試探是對耶穌說,你若好好的服侍我,「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4:6-7)這樣的服侍只為了追求名利、榮華和權柄,亨通神學的問題就在於此,服侍的目的若只追求這些,信仰就會出問題。耶穌說,服侍的目的不應該是追求個人的名利,而是要追求能真實的服侍主,「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4:8)所以侍奉上帝是屬靈服侍真正的目標。
3. 譁眾取寵(Popularity):順服上帝(Obey God)
最後「魔鬼又領他到耶路撒冷去,叫他站在殿頂(頂:原文是翅)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裡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保護你。」(4:9-10)這就是要譁眾取寵,如果今天我跑到101大樓上,不帶降落傘就跳下來,結果人完好無缺,明天教會絕對會爆滿,什麼醫病趕鬼都不用做,只要往下一跳,保證引起轟動,那就是逼上帝為你做事情,這樣比較好傳福音嗎?耶穌說不是,是要按照上帝的吩咐來做,所以耶穌不是到聖殿的頂端,跳下來沒發生什麼事,而是要被人釘在十字架上,才能夠完成救贖的恩典。只要上帝的意思不是這樣,耶穌就不這樣做。雖然看起來迎合人的方法比較快速、便宜、簡單,大家都會跟著走,但耶穌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4:12),要順服主,這是耶穌基督面對第三個試探的回答。
Ⅴ、屬靈領袖的栽培
耶穌死而復活後,他知道彼得就要做十二使徒及初代教會的領袖,他也知道彼得會遇到這三個試探,所以耶穌和彼得有一段個人對話,為要栽培和堅固彼得。「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太16:17稱約拿)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21:15-19)
1. 溫柔詢問:你愛我嗎(From Result to Relate)
耶穌問彼得的第一句話是:「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些」就是指彼得的才幹,他很會捕魚,他會捕魚,代表他可以解決大家肚子餓的問題,耶穌說不是依靠自己的才幹,而是你有信靠上帝,與祂有到達愛的關係嗎?不是看你有什麼Result(成果),是看你有什麼Relate(關係),關係比成果重要。耶穌輕輕地問彼得,彼得很痛苦,因為他三次不承認主,所以他三次跟耶穌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5:14)。
2. 信任交託:餵養我羊(From Gain to Give)
耶穌接著說:「你若愛我,你的服侍就是去餵養我的羊群。」所以服侍上帝就是服侍人,耶穌給彼得的託付,表示對曾經失敗的彼得的信任,把最重要整個教會的餵養工作交給彼得。魔鬼說,你若服侍就能賺大錢,耶穌說,你若服侍就是去餵養羊群,所以不是Gain(得到),而是Give(付出),這才是服侍。「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5:2-3)
3. 提醒勉勵:順服帶領(From Lead to Led)
最後耶穌說:「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我以前沒有想過這句話的屬靈意義,但是我很欽佩盧雲,他說這是對付第三個譁眾取寵的試探,就是當領袖的能力顯出來時,大家都跟著他走,所以他是帶著別人走的,不是讓人帶著走的,然而耶穌說,一個真正成熟的領袖,是願意讓別人帶著走,不是只想帶領人,是從Willful(自主)到Willing(順服),領袖強調自主,但更樂意順服,是用樂意順服上帝,來勝過譁眾取寵的試探。「故此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雅4:7)上帝若要你上十字架,你就上十字架。能不用自己的方法,卻順服上帝的帶領,這是非常特別的改變。本來認為自己是教會的領袖,應該帶領教會,耶穌說不是,你要先順服上帝,然後你才能夠好好地帶領教會,不然你會把教會帶壞,這是對彼得的提醒和勉勵。
Ⅵ、結論:
信靠中產生愛慕 愛慕中願意侍奉 侍奉中學習順服
信靠上帝產生對上帝的愛慕,愛慕中我們願意來侍奉,在侍奉中我們學習順服,若是這樣,我們就會產生「屬靈領袖的轉化形塑(The Transformational Plasticity of Spiritual Leadership)」,形塑就是前面我所講的大腦有辦法做改變。你如果想要出來侍奉,不只你能夠讓教會改變,你自己也會跟著改變。盼望我們的教會是這樣,牧師、長老、執事、小組長、團契會長都是這樣,我們一面侍奉,一面越發愛主,一面越發愛弟兄姐妹,一面我們的生命因著侍奉而有所改變,當我們越來越懂得順服,願意聽弟兄姐妹的心聲,就越能成為健康的屬靈領袖。
在家庭或教會中都一樣,領導者會有三個危險,第一個危險,依靠自己的才幹而驕傲,慢慢地失去對上帝的依靠,失去對上帝的信靠與愛主的關係後,你的服侍變成你的驕傲,建立起你自己的王國。第二個危險,服侍時,你是以服侍主為目標?還是你在服侍中的附加利益,是為了得到掌聲或成為你謀利的手段?你的動機已經被污染了,你不是為了讓弟兄姐妹更好來服侍的。第三個危險,在侍奉中,我們不知不覺就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幹,希望大家都跟著你走,之後你就忽略上帝的聲音。當大家都跟隨你,教會人數增加這樣就是成功嗎?不一定。上帝可能要你走的是十字架的道路,可能是大家都離開你,對上帝完全的順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功課。我相信我們中間有人將來是屬靈的領袖,不是只有牧師、長執而已,你若是信主很久,你會有機會帶領人信主,那就是作一個屬靈的領袖。所以我們要願意信靠主,樂於愛慕主,樂意侍奉主,甘願順服主!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上帝我們感謝你,因為你賜給我們大腦,並使大腦具有奇妙的重塑能力,大腦的功用,猶如我們生命中的領袖。主啊,把這種學習改變的恩典賞賜給我們教會,不論是牧師、長老、執事、小組長,或是每位弟兄姐妹,讓我們有機會服侍時,不依靠自己的才幹,不用服侍來圖謀自己的利益,也不堅持自己的意志,讓我們能夠學習如何信靠主、如何來愛慕主、如何來侍奉主、如何來順服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經文:路加福音第四章1-13節
時間:二00九年二月二十二日主講:蔡茂堂 牧師
短片 教會系列(四)-領袖(Leader) (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上個禮拜我們提到,人的器官中最重要的就是腦部,心臟、肺部若有問題都還有救,腦死就沒辦法了。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希望有健康的教會,腦部很重要,而腦所代表的就是教會屬靈的領導者。今天我們要從聖經來看,什麼是健康的領袖。
Ⅰ、引言:大腦的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
Discovery頻道曾有以下的一則醫學報導:Judie Miller目前是個正常快樂的九歲女孩,你絕對想像不出她所曾經接受過的重大手術。三歲以前Juide的生活完全正常,三歲生日過後的第六週,一連串的癲癇控制了她的大腦,她幾乎完全無法使用左手,左腳僅勉強可以行動,多樣性癲癇頻繁地發作,正常生活變得遙不可及,醫藥毫無幫助,癲癇日漸惡化,她的父母急切地找尋兒童神經科醫師。
醫學發現癲癇全部來自右大腦半球,沒有別的病症會產生這種情況,Rasmussen症候群是大腦的退化症,Judie的右大腦病灶所發出的腦電波引發癲癇不斷發作,她對左半身完全失去控制,只剩下一種治療方法,一個極端大膽的手術―腦半球摘除術,由小兒神經外科醫師Ben Carson主持手術。
大腦具有奇妙的能力,摘除一半後仍可以正常生活,人腦分成兩個半球,各有四大葉,負責思想、動作、知覺等高級功能,右腦控制左半身、左腦控制右半身,Judie的右大腦幾乎完全被摘除,該空間將由腦脊髓液填充,手術必須很精確,避免傷及控制生命功能區域(如心跳與呼吸)。手術完全成功,Judie術後的MRI(核磁共振)影像,右半腦完全被摘除,正常的左腦依舊完美,右腦空間被腦液取代。剩下半個大腦的Judie怎能有正常的功能呢?
這就是大腦奇妙的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手術後大腦立刻重塑自己,產生新的腦細胞連結,來取代被破壞的部分。十天後Judie已經可以走路出院,大腦的重塑性與恢復力使她的左腿可以移動,Judie仍必須多做伸展動作,克服左身輕微的癱瘓,但她很高興不再為癲癇所苦,可以正常的成長發育。這位女孩是人類大腦具有神奇恢復能力的最好證明。人腦非常奇妙,它讓每個人有獨特性,很極端的個案中,有時必須做這種破壞性的手術來達到建設性的結果。
以上我們看得出來,大腦的確有辦法重新生出來、再改變它自己。這則報導讓我有很深的感觸,教會的牧師、長老、執事,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在教會已經待很久、已經飽讀詩書了,健康的大腦,會不斷地改變自己,無法改變的反而不健康。
Ⅱ、大腦的功能
1. 雙向溝通(Two Way Communication)
大腦有很多功能,主要分成兩個區域:運動區(Motor)和知覺區(Perception)。知覺區包括觸覺、嗅覺、聽覺、味覺和視覺,往外的卻只有運動區一處,可見由外面進來的,比從裡面出去的還重要;往外代表我們的意見傳遞,向內意味著要有五個管道來聽別人的意見,所以教會的牧師長執不要只想對會友傳講而已,也要傾聽會友的心聲,這樣的教會才是健康的。耶穌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10:14)所以教會牧者長執和會友之間,要有很好的雙向溝通,這個教會才會健康。
2. 容許自主(Allow Autonomy)
教會不是只靠著大腦掌控一切,它還有很重要的自律神經,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由大腦控制,而是靠著自律神經自己控制-容許自主。約書亞是很好的領導者,當他將以色列百姓帶進迦南地,把各支派的佔領地都安排好後,跟他們說:「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在這裡約書亞讓他所帶領的人,有自主權做決定,教會也是一樣,牧師講什麼教會就照做,那個教會不算健康,因為會友已經失去自己決定的能力,可是我們的神經系統不是這樣,絕大部分是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3. 團隊領導(Team Leading)
當我們看大腦的內部,會發現不是一個教皇在那裡發號司令,而是幾萬個不同的角色,大家連在一起,一起來帶領和做決定,是一個團隊領導。教會也是一樣,不能主任牧師怎麼說就怎麼決定,應該是牧師、長執和會員大家一起來決定,我喜歡長老教會的一個原因是,牧師不是絕對的掌理者。有些教會的牧師有絕對的權力,長老只能支持牧師的決定,這樣不對,應該由牧師、長執及大家一起想辦法看要怎麼做,就像今天我們要開和會來決定一些事情,教會是團隊的領導。安提阿教會剛開始時,並不是巴拿巴一個人說了就算,他們一開始就是團隊領導的教會,「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徒13:1)
4. 整全功能(Wholistic Function)
正常的教會不能只有某一方面很強,例如講道很好、傳福音很熱心等等,而是各方面的恩賜都需要。左大腦邏輯很強,右大腦很有創意,兩邊不同。如果所有的事情都照規矩來,創意的部分就會被埋沒;相反的,每件事情都用創意來處理,就可能會失去規矩。除了邏輯和創意,大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邊緣系統,負責管理我們的情緒。教會要健康,弟兄姊妹的情緒要理性和感性同時發展,而不是偏向某一方面。一般來說,男性偏重邏輯,女性偏重創意,所以弟兄和姊妹一起同工,教會才不會偏左或偏右。關懷事工很重要,但教會也必須有很多系統來發揮整全的功能,這樣才是真正的健康。羅馬書說:「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講道),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羅12:6-8)上帝給我們很多恩賜,是要讓我們發揮整全的功能,有人能講道,有人能教主日學等等,用上帝所給我們的恩賜互相配合,才是一個健康的教會。
5. 學習轉化(Learning Transformation)
我們的大腦並不是生出來就是一個樣子,有需要的時候,它還會再生、學習轉化,持續有可塑性Plasticity,而不是僵化定型。羅12:2「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一個健康的腦,在必要時、受傷時,它知道如何恢復並改變自己。
Ⅲ、屬靈領袖的特徵
1. 雙重蒙恩:赦罪恩典 服侍恩賜
屬靈領袖有一些特質,就像彼得一樣,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經赦免他的罪,又在提比哩亞海邊託付他使命。所有教會的領導者,都應該從上帝領受兩個恩典,第一個是得赦免的恩惠,第二個是有服侍的恩賜,我稱它作「雙重蒙恩(saved to serve)」。得救就要有恩典,而且我們得救,不是等著上天堂享福,是要去侍奉,侍奉就需要恩賜。「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弗1:7)這是恩典。只有恩典不夠,我們還要接受上帝給的恩賜才可以侍奉,「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弗4:7)所以在教會要做領導者,我們需要罪得赦免、需要有恩賜,才有辦法來服侍。
2. 雙重身份:尊貴神僕 謙卑人僕
我們服侍兩個主人,不是上帝和瑪門,而是上帝和眾人,服侍上帝是很尊貴的,服侍人則必須是很謙卑的,這是一個矛盾的雙重身份,是很Honor(榮耀)卻又很Humble(謙卑)的角色。保羅和同工在腓立比佈道時,有一個女人跟在他們後頭大聲喊著:「這些人是至高神的僕人,對你們傳說救人的道……」(徒16:17),尊稱保羅等人是在服侍至高的上帝。但是耶穌說:「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可10:44)作眾人的僕人態度要很謙卑,讓人輕看也沒關係,因為我是在服侍永生的上帝。
3. 雙重行動:壇前敬虔 營內憐憫
要如何一面服侍上帝、一面服侍眾人呢?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沙漠中他們有會幕,後來發生一件事情(可拉等人叛變),引起百姓抱怨,結果上帝讓百姓遇到瘟疫的災禍,摩西跟亞倫說:「拿你的香爐,把壇上的火盛在其中,又加上香,快快帶到會眾那裡,為他們贖罪;因為有忿怒從耶和華那裡出來,瘟疫已經發作了。」(民16:46)這裡我們看到教會的領導者,一定要做的兩個動作,一是要跑到壇前,在主的面前領受恩典,領受恩典之後,他還要跑到弟兄姐妹中間,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服侍上帝和服侍弟兄姐妹的雙重行動中,亞倫必須要跑到壇前敬虔(Pietistic)代禱、敬拜上帝,但是他不能一直站在會幕裡,否則會變成只強調要親近主的敬虔派,亞倫還要跑出會幕外,到弟兄姐妹中間幫忙(Humanistic人道主義),因為那裡有瘟疫、困難和問題。有的教會很會幫大家解決問題,卻忽略到上帝面前禱告,這不健康;也有教會有很好的祈禱會和靈修,但是弟兄姐妹遇到困難時找不到人幫忙。一個好的領導者會有雙重的行動,一方面到上帝面前敬拜祈禱,與上帝有很好的關係,另一方面肯運用他所領受的,幫弟兄姐妹解決問題,所以具有敬虔和憐憫的特質,才是一個好的屬靈領導者。
4. 雙重教導:言語規勸 行為榜樣
領導者要藉著教導來服侍弟兄姐妹,教導要言語(Talking)和行為(Walking)雙管齊下,也就是用言語來規勸,用行為作榜樣。弟兄姐妹中有錯時,要用口勸誡,同時自己也要用行動傳達好的模範,「光說不練」的教導沒有果效。保羅跟腓立比教會說:「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4:9)所以教導者必須有兩個動作,我們的言行舉止要能夠成為弟兄姐妹的模範,同時也要懂得勸誡眾人,這樣才是有果效的服侍。
5. 雙重付出:擁有資源 自己生命
要怎麼服侍?要願意付出代價。第一,願意為所帶領的人犧牲你的資源(Possession),你要犧牲時間、金錢才有辦法服侍人,並且也要願意為別人(Person)付出自己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比較困難,付出金錢比較容易,金錢是身外之物,還可以再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就是意味著捨去。父母養育子女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只金錢,還有時間和生命無條件的付出,這是好的領導者所要具備的特徵。耶穌基督願意將他的資源給我們,「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8:9)保羅對帖撒羅尼迦的教會說:「我們既是這樣愛你們,不但願意將神的福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你們,因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帖前2:8)所以一個好的領導者是願意把自己放下,而不只是把金錢放下的人。
Ⅳ、屬靈領袖的試探(Henri Nouwen)
接下來介紹一位對我影響很深的神父,他有很多著作,在香港被翻譯成中文出版。盧雲(Henri Nouwen, 1932-1996),他是大學教授,在哈佛、耶魯、諾特丹等名校授課近二十年,在他人生最後的十年(1986-1996),他感覺自己教這些高素質的學子已經夠了,想去服侍最微小的孩子,所以他離開美國,去到法國的方舟團契(L’arche community),再到加拿大方舟團契的黎明之家(L’arche community of Daybreak)-專門照顧心理殘障者的機構,他照顧其中一個名叫Adam的孩子,過去的教學經驗在那裡毫無用武之地,因為他們都聽不懂,那個孩子只聽得懂一句話,就是「你愛我嗎?」他人生的最後十年,照顧、陪伴著這個孩子。照顧Adam三年後,他把在那裡的感受寫成一本書,書名是《奉耶穌之名:基督教領袖之省思》In the Name of Jesus: Reflections on Christian Leadership: Crossroad, N.Y. 1992,由十字路公司出版的一本小書,他思考,若要服侍人,該怎麼做一個屬靈的領袖,以及領袖所要面對的問題。他引用馬太福音4:1-11耶穌所遇到的三個試探,談到屬靈的領袖會遇到的三個試探,然後他引用耶穌基督復活後,勉勵彼得的對話,來說明如何面對這些試探(約21:15-23)。我在閱讀時發現,馬太和路加福音所記載的順序不太相同,詳細比較後,我覺得路加福音比較適合,所以今天我要引用經文的不是他書中所寫的馬太福音,而是用路加福音4:1-13來跟大家分享。
1. 依靠才幹(Productivity):信靠上帝(Trust God)
路加福音說:「……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那些日子沒有吃什麼;日子滿了,他就餓了。魔鬼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路4:1-3)魔鬼要耶穌倚靠他的才能,解決肚子餓的問題。你有才幹就儘管展現出來,教會有問題,有辦法處理問題的人就可以作長執,這點雖然沒什麼錯,但是耶穌認為,這樣就是靠自己的才幹在服侍,萬一你沒有辦法服侍時就慘了,耶穌說不應該是如此,不是不要解決問題,而是不要倚靠自己的才幹,要倚靠上帝。「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4:4)強調一個好的屬靈領袖,不能倚靠自己的恩賜,而是要倚靠全能的上帝。
2. 追求名利(Prosperity):侍奉上帝(Serve God)
魔鬼的第二個試探是對耶穌說,你若好好的服侍我,「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4:6-7)這樣的服侍只為了追求名利、榮華和權柄,亨通神學的問題就在於此,服侍的目的若只追求這些,信仰就會出問題。耶穌說,服侍的目的不應該是追求個人的名利,而是要追求能真實的服侍主,「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4:8)所以侍奉上帝是屬靈服侍真正的目標。
3. 譁眾取寵(Popularity):順服上帝(Obey God)
最後「魔鬼又領他到耶路撒冷去,叫他站在殿頂(頂:原文是翅)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裡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保護你。」(4:9-10)這就是要譁眾取寵,如果今天我跑到101大樓上,不帶降落傘就跳下來,結果人完好無缺,明天教會絕對會爆滿,什麼醫病趕鬼都不用做,只要往下一跳,保證引起轟動,那就是逼上帝為你做事情,這樣比較好傳福音嗎?耶穌說不是,是要按照上帝的吩咐來做,所以耶穌不是到聖殿的頂端,跳下來沒發生什麼事,而是要被人釘在十字架上,才能夠完成救贖的恩典。只要上帝的意思不是這樣,耶穌就不這樣做。雖然看起來迎合人的方法比較快速、便宜、簡單,大家都會跟著走,但耶穌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4:12),要順服主,這是耶穌基督面對第三個試探的回答。
Ⅴ、屬靈領袖的栽培
耶穌死而復活後,他知道彼得就要做十二使徒及初代教會的領袖,他也知道彼得會遇到這三個試探,所以耶穌和彼得有一段個人對話,為要栽培和堅固彼得。「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太16:17稱約拿)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21:15-19)
1. 溫柔詢問:你愛我嗎(From Result to Relate)
耶穌問彼得的第一句話是:「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些」就是指彼得的才幹,他很會捕魚,他會捕魚,代表他可以解決大家肚子餓的問題,耶穌說不是依靠自己的才幹,而是你有信靠上帝,與祂有到達愛的關係嗎?不是看你有什麼Result(成果),是看你有什麼Relate(關係),關係比成果重要。耶穌輕輕地問彼得,彼得很痛苦,因為他三次不承認主,所以他三次跟耶穌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5:14)。
2. 信任交託:餵養我羊(From Gain to Give)
耶穌接著說:「你若愛我,你的服侍就是去餵養我的羊群。」所以服侍上帝就是服侍人,耶穌給彼得的託付,表示對曾經失敗的彼得的信任,把最重要整個教會的餵養工作交給彼得。魔鬼說,你若服侍就能賺大錢,耶穌說,你若服侍就是去餵養羊群,所以不是Gain(得到),而是Give(付出),這才是服侍。「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5:2-3)
3. 提醒勉勵:順服帶領(From Lead to Led)
最後耶穌說:「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我以前沒有想過這句話的屬靈意義,但是我很欽佩盧雲,他說這是對付第三個譁眾取寵的試探,就是當領袖的能力顯出來時,大家都跟著他走,所以他是帶著別人走的,不是讓人帶著走的,然而耶穌說,一個真正成熟的領袖,是願意讓別人帶著走,不是只想帶領人,是從Willful(自主)到Willing(順服),領袖強調自主,但更樂意順服,是用樂意順服上帝,來勝過譁眾取寵的試探。「故此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雅4:7)上帝若要你上十字架,你就上十字架。能不用自己的方法,卻順服上帝的帶領,這是非常特別的改變。本來認為自己是教會的領袖,應該帶領教會,耶穌說不是,你要先順服上帝,然後你才能夠好好地帶領教會,不然你會把教會帶壞,這是對彼得的提醒和勉勵。
Ⅵ、結論:
信靠中產生愛慕 愛慕中願意侍奉 侍奉中學習順服
信靠上帝產生對上帝的愛慕,愛慕中我們願意來侍奉,在侍奉中我們學習順服,若是這樣,我們就會產生「屬靈領袖的轉化形塑(The Transformational Plasticity of Spiritual Leadership)」,形塑就是前面我所講的大腦有辦法做改變。你如果想要出來侍奉,不只你能夠讓教會改變,你自己也會跟著改變。盼望我們的教會是這樣,牧師、長老、執事、小組長、團契會長都是這樣,我們一面侍奉,一面越發愛主,一面越發愛弟兄姐妹,一面我們的生命因著侍奉而有所改變,當我們越來越懂得順服,願意聽弟兄姐妹的心聲,就越能成為健康的屬靈領袖。
在家庭或教會中都一樣,領導者會有三個危險,第一個危險,依靠自己的才幹而驕傲,慢慢地失去對上帝的依靠,失去對上帝的信靠與愛主的關係後,你的服侍變成你的驕傲,建立起你自己的王國。第二個危險,服侍時,你是以服侍主為目標?還是你在服侍中的附加利益,是為了得到掌聲或成為你謀利的手段?你的動機已經被污染了,你不是為了讓弟兄姐妹更好來服侍的。第三個危險,在侍奉中,我們不知不覺就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幹,希望大家都跟著你走,之後你就忽略上帝的聲音。當大家都跟隨你,教會人數增加這樣就是成功嗎?不一定。上帝可能要你走的是十字架的道路,可能是大家都離開你,對上帝完全的順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功課。我相信我們中間有人將來是屬靈的領袖,不是只有牧師、長執而已,你若是信主很久,你會有機會帶領人信主,那就是作一個屬靈的領袖。所以我們要願意信靠主,樂於愛慕主,樂意侍奉主,甘願順服主!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上帝我們感謝你,因為你賜給我們大腦,並使大腦具有奇妙的重塑能力,大腦的功用,猶如我們生命中的領袖。主啊,把這種學習改變的恩典賞賜給我們教會,不論是牧師、長老、執事、小組長,或是每位弟兄姐妹,讓我們有機會服侍時,不依靠自己的才幹,不用服侍來圖謀自己的利益,也不堅持自己的意志,讓我們能夠學習如何信靠主、如何來愛慕主、如何來侍奉主、如何來順服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