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8.04.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馬太福音五章41節
短片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上週證道的主題是如何愛仇敵:當仇敵欺壓你時,你如何表現對他的愛?耶穌基督說,不要以眼還眼,原本我們將其解讀為不抵抗、任人宰割,但或許不是不該反應,而是不要用對方的惡來對付他。今天我們要從上週第三個方法「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再進一步地來學習。
Ⅰ、引言:海倫凱勒與安妮蘇利文 (Helen Keller and Anne Sullivan)
有個女孩叫作海倫凱勒(Helen Keller),她的老師是安妮蘇利文(Anne Sullivan),海倫凱勒在一歲時就因生病而失去視力、聽覺,同時也無法再講話,成長過程中也因個性轉變,使人很難照顧她,後來她的父母就找到蘇利文老師專一的來教導她;海倫完全不和人溝通,但蘇利文老師想盡辦法教導她,等到她大學畢業成為一位很有名的文學家時,英國女王在倫敦頒獎給她,並請問她說:「妳能告訴我們,在妳這麼多重的殘障下,為什麼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她的答案只有一句話:「如果不是蘇利文老師,我不可能有今天」,人們感動於蘇利文老師的愛心,這如同是陪伴走二里路的精神,超過一般老師需要做的,而也因為如此,才將海倫凱勒從黑暗的世界帶出來。然而,很少人知道,蘇利文本身在孩提時,母親就因肺結核而去世,父親則開始酗酒,家裡變得很窮,她就被丟給孤兒院,而在三歲時就得了沙眼,由於沒有錢接受治療,眼睛就瞎了;她在孤兒院的那段期間,脾氣並不好,大家都不想招惹她、與她保持距離,且認為這個孩子沒有前途,她也對自己很絕望,但在孤兒院裡有一位老修女,很有愛心與耐心的教育她、慢慢鼓勵她,才喚起她學習的動機。有一次有位州政府官員去訪問這個孤兒院,她就對官員說:「我要讀書」,之後就被送到盲人學校去,她在那裡很努力的求知,後來也接受幾次眼睛的手術,使她可以稍微看見一些。當我讀到這一段小小的記事時,我很感動,首先是有一位老修女願意陪走這第二里路,將蘇利文從黑暗世界中帶出來,因此她知道對於多種殘障的小孩要有額外的愛心,孩子才可能慢慢地改變;蘇利文則是學著老修女的方法來帶海倫凱勒,我想,走第二里路就像這樣,會慢慢地將如此的一種生活型態與人生態度帶給別人。
Ⅱ、從第一里路到第二里路
今天的經文:「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從強逼到自願,所以第二里路和第一里路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稍微複習上週所說的,耶穌說「不要與惡人作對」,是從以眼還眼開始說起,我們的解釋是不要以惡報惡;同時也介紹Dr. Walter Wink教授對於這句話的解釋:「這不是不要報惡,而是不要以惡」,我們對於惡是該有反應,但不要用對方的方法,而是要以善報惡。怎麼做呢?他將之稱為「非暴力抗拒(Nonviolent Resistance)」。耶穌舉了三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被打右臉就轉左臉─這是主人對奴僕的社會暴力,用手背打你是侮辱你,而你將左臉轉過來就是「拒絕對方這樣的侮辱」;第二個例子是有人拿你的內衣,你就將斗篷也給他─這是債權人對債務人的經濟暴力,就是若對方連你的衣服都要拿來當做抵押,你就乾脆全部給對方、赤身露體,這是對其做出反應、希望能夠「喚醒對方的良知」,表示對方不需要逼到這樣的程度。第三個例子是逼一里路就陪兩里─這是羅馬政府的規定、是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政治暴力,而這樣的規定是因為羅馬士兵有其需要,當你被迫,將要走完一里路時,你還自願繼續陪他走第二里,這是「體貼對方的辛苦」。如果這段話是作這樣的解釋,那麼「拒絕對方的侮辱」、「喚醒對方的良知」、「體貼對方的辛苦」有可能引起對方什麼樣的反應?「拒絕對方的侮辱」有可能使對方更生氣,也或許他真的會領悟到他不該侮辱你;「喚醒對方的良知」,對方有可能仍不會悔改、反而惱羞成怒。我認為,只有當你是「體貼對方的辛苦」時,對方才有可能不會更生氣,因為你根本不需要再走第二里路、你也並沒有抵抗或批判他的強逼,你只是說:「你很辛苦,我願意陪你多走一里」。所以在這三個方法當中,我對「走第二里路」特別有興趣,在第一里路和第二里路之間、利用權柄壓榨別人的惡人和被壓榨人之間,會因著這樣有什麼改變、特別是對於被逼迫的人?
1. 從強逼奴役到志願服侍:關係 (Relation) (From mandatory servitude to voluntary servanthood)
第一個是關係的改變。在第一里路時,你是被強逼、迫於無奈的奴役,但走第二里路時,這個關係改變了,不再是被迫(因法律並無規定你需走第二里路),而是甘願的。從奴役變成服侍,我想這是兩者之間在關係上很大的改變。有些奴隸的耳朵上被穿有一個洞,這是因著以色列人的一條法律:「他若對你說:我不願意離開你,是因他愛你和你的家,且因在你那裡很好,你就要拿錐子將他的耳朵在門上刺透,他便永為你的奴僕了。你待婢女也要這樣」(申15:16-17),這和原來的關係是不一樣的,奴僕因為感於主人的善待、因著對主人的愛,自願繼續服侍他,這個耳洞所代表的就是從第一里路走到第二里路。
2. 從律法責任到慈愛機會:觀點 (Perspective) (From legal obligation to loving opportunity)
第二個是觀點的改變。在希臘神話裡有兩個神,一個叫Aphrodite(愛神),另一個叫Atlas,Atlas因為選擇和泰坦神結黨,被宙斯審判而需將整個天空都扛在肩上,這是Legal Obligation(法定責任)。但對Aphrodite而言,他所看見的任何事情都是一個表示愛的機會,所以這是Loving Opportunity(愛的機會)。第一里路是不得已的、是法律上所規定的,但第二里路則是因為我愛你、因為知道你的需要,我願意幫助你。在加拉太書裡有兩句話:「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加6:5),這個擔子就像是Altas背著天空,是不得已的重擔,但後面另一句是:「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6:10)若我們將任何事都當作是向別人行善的機會,那麼這不再是背著擔子的感覺。這是觀點上的不同。
3. 從勞苦重擔到喜樂輕省:感受 (Feeling) (From painful toil to joyful ease)
再來是你的感受會不一樣。當走第一里路時,你的感受是勞苦擔重擔(painful toil),但走第二里路時,雖然擔子還是一樣重,但因為觀點不同、彼此關係不同,你的感受也跟著會不同,而感到擔子變得輕省。我曾向大家介紹過在Omaha Nebraska的Boys Town裡有座銅像,那是一個哥哥喘吁吁地背著一個患有小兒麻痺的弟弟。那時有一位神父對這哥哥說:「你那麼小,背著弟弟不會感到太重嗎?」他回答神父的話,流傳至今日:「他不重,他是我弟弟(He is no heavy, he is my brother.)」,為什麼他有這樣的回答?其實是很重的,但因為不是扛貨物、而是所愛的弟弟,這是因為愛弟弟的緣故。有愛的地方,感受就不同,所以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我將這軛稱為「愛之軛」,也就是若有主的愛在我們心裡,雖然所負的軛仍重,但因為是主的軛,它就變得輕省。
Ⅲ、聖經中第二里路的榜樣
1. 超過期待的付出:利百加
在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走第二里路的榜樣,我們可以從其學習。第一個榜樣,是她所付出的超過了人的期待。這是在一口井旁,有一個人帶著幾隻駱駝,遇到一位小姐來打水。這位小姐是利百加(Rebecca),而這是亞伯拉罕的老僕人,千里迢迢的帶著十隻駱駝、從巴勒斯坦南邊一直到哈蘭,為了幫主人找媳婦,但如何知道哪位適合少主人?所以他到井旁時禱告說:「我向那一個女子說:請你拿下水瓶來,給我水喝,他若說:請喝!我也給你的駱駝喝,願那女子就作你所預定給你僕人以撒的妻。這樣,我便知道你施恩給我主人了」(創24:14),當利百加走來時,她真的這樣回答,但你可知道一隻駱駝要喝二十加侖的水?而這裡有十隻駱駝,利百加的水瓶卻可能只夠裝一加侖,如此她需往返裝水許多趟。這樣,我們可以揣摩著,當利百加說出這句話,其背後所代表的第二里路有多重。她做了超過這個老僕人所期待的。這是利百加的故事。
2. 關懷對方的需要:路得
再來,這裡有三個寡婦,老寡婦的先生和兩個兒子都死了,而兩個媳婦都是外邦人。婆婆想回鄉去,就對她們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罷。」,媳婦們傷心不已,婆婆說:「我女兒們哪,回去罷!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大媳婦淚流滿面地與婆婆道別,二媳婦卻不願離開,對婆婆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這個摩押的女子關懷婆婆的需要超過自己將來的生活。她是路得,大媳婦叫作俄珥巴,婆婆叫作拿俄米,「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得1:14),我想「捨不得」這三個字,就是第二里路。她是摩押人而非以色列人,然由於她有這樣的愛心,後來她成為大衛的祖母,也被列名在耶穌的祖譜裡。她也是讓我們可以學習走第二里路的人。
3. 放棄自己的權利:摩西
第三個榜樣是放棄自己的權利。這是一個在箱中的小孩、被放於水裡,由法老的女兒撿去撫養做為兒子,擁有埃及王子的身分,但當他知道他的族人其實是以色列人、當他知道神給他的呼召為何,他竟放的下既得的利益。走第二里路,是能放得下自己既得權利的。希伯來書就這樣描寫摩西:「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來11:24),他為了要拯救他的民族、為了要服事神並回應神給他的呼召,他就將「法老女兒之子」的權利放下。
4. 主動設想的積極:大衛
大衛王也是走第二里路的人,他有一個小故事:「大衛王就站起來,說:我的弟兄,我的百姓啊,你們當聽我言,我心裡本想建造殿宇,安放耶和華的約櫃,作為我神的腳凳;我已經預備建造的材料。只是神對我說:你不可為我的名建造殿宇;因你是戰士,流了人的血。」(代上28:2-3)大衛讓我看到的是一個主動積極為對方設想的人,我想,願走第二里路的人就會有這樣的態度。而上帝雖未接受大衛的好意,但上帝心領,所以祂說:「你既然在意我的家室,我也在意你的、我要幫你建立你的家室。」
5. 謙卑服侍的榜樣:耶穌
最後一個走第二里路的榜樣是耶穌,祂竟做了奴僕做的事,就是為祂的學生洗腳:「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約13:14),耶穌謙卑服侍,留下一個好的榜樣。這本來不是祂該做的,但耶穌卻這麼做了。我想,這個洗腳的榜樣,就是這第二里路。
Ⅳ、安得烈小組事工二里路
我們教會在推動安得烈小組事工,其中有一個做法,就是要請大家願意走這第二里路。那麼,安得烈的第二里路是什麼呢?這裡我們要看與安得烈有關的兩個小故事:
1. 第一里路:從是見證到作見證「你來看」
2. 第二里路:從作信徒到作門徒「來跟我」
第一里路就是將耶穌介紹給不認識耶穌的人,這是從「是見證」到「作見證」;而第二里路是讓認識耶穌的人,受耶穌的呼召而成為耶穌的門徒,進而來跟隨耶穌,這是從「是信徒」變成「作門徒」。第一里路是「你來看」,第二里路則是「來跟我(耶穌)」。拿但業對腓力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腓力說:你來看!」(約1:46)這代表腓力在拿但業面前已然是一個見證,當腓力邀請他來看時,他就願意跟腓力一起去見耶穌。耶穌遇到腓力時,對腓力的邀請是「..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吧。」(約1:43)「看」和「跟」是不一樣的,第一里路是用眼睛看,第二里路是用腳來跟。那麼,如何將第一里路轉成第二里路呢?這個重要關鍵,就是當他認識耶穌到了一個程度,他知道耶穌愛他、而他願意用愛來回應時,他就從「看」轉到「跟」。當我們用眼睛看時,我們可以對主有更加的認識;當我們感受到主的愛時,我們就願意用愛來回應我們的主,也就是走到第二里路時,願意效法主的腳蹤來行。這裡有一首詩歌「每一日」:
每日親愛主
我懇求三件事
更清楚認識祢
更深誠懇愛祢
更緊緊地跟隨祢
每一日 Day by day dear Lord
of you three things I pray.
To see you more clearly,
To love you more dearly
To follow you more nearly,
day by day.
我認為這首歌恰好將第一里路到第二里路的過程,完整描述出來。
Ⅴ、結論:直到基督成形於心 滿有基督長成身量
我們曾提過福音夥伴,而這可說是福音朋友的小天使,願意陪伴走第一里路,而福音夥伴的生活表現就是見證,直到有一天,有機會向他介紹耶穌,那時就是為耶穌作見證;當他被耶穌的愛感動、作了關鍵的抉擇而願意來相信耶穌時,就繼續陪他走第二里路。這個第二里路,正是幫助福音朋友從「是信徒」變成可以跟隨耶穌腳步的「作門徒」。如此,福音夥伴從第一里路陪伴到第二里路,讓福音朋友有天也成為另一福音朋友的福音夥伴,這正是我們安得烈小組的期待。我們也期待每一位弟兄姊妹,雖然你沒有參加安得烈小組,但當你要帶人信主時,也願意走後面的這第二里路,幫助他繼續成長、成為跟從主的門徒,直到基督可以成形在他的心裡,「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直到人們看見他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這是不容易的事,真的需要神給我們特別的愛心和力量,我們才能陪伴福音朋友走第二里路。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向祢承認,我們生活中做事情常常是抱著第一里路的心態,覺得這是責任、是義務、是不得已的,我們做的也是心不甘、情不願,主,祢告訴我們說,有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祢那裡,負祢的軛,因為祢說祢的軛是容易的,祢的擔子是輕省的。祢跟祢的門徒說,當有人逼你走第一里路,你就陪他走第二里路,主,這第二里路的關係與感受、以及帶來的變化,真的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我們也看見聖經中祢給我們留下許多願意走第二里路的榜樣,許多時候,在人與人之間,我們一直講求的是公平、權利和義務,我們慢慢失去了走第二里路的精神。特別在我們帶福音朋友時,我們常常帶他決志信主、受洗後,我們就將他撇下;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願意從祢領受更大的愛心來走第二里路,幫助我們,不只「是見證」、也「作見證」,好讓我們所帶的福音朋友,不只是接受耶穌的愛,而更能夠跟隨耶穌的腳步,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